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

企业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状况

所谓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经济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平均费用下降的趋势。企业规模,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投入的角度看,企业规模的大小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数量、资本的额度和占地面积的大小;从产出的角度看,企业规模大小表现为产品量的大小和销售额的多少。但并不是说规模大的企业一定就会有规模经济,如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大量多余的人员等,因此,规模经济应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的企业平均产量的递增和平均成本下降的区间。图1中,LAP为平均产量曲线,XY为企业投入量,在OA之间,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产量递增,图2中,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Q为产量,在OA区间,随着产品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递减,称之为规模经济。由此看出,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产品量随之增加,长期平均成本降低。若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企业产品量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增加,即是规模不经济。从十九世纪末至今,世界经济出现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企业并购浪潮的翻涌,使得一部分企业消失和一部分企业规模变的更大,规模效应理论随之产生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到1997年8月1日,位于世界航空制造业第一位的波音和位于第三位的麦道公司的正式合并,将全球的新一轮并购浪潮推向高潮,企业兼并战打的如火如荼,其目的不外是想扩大原有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减少竞争对手,以使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我国企业并购起始于1985年前后,1989年以后,企业并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据统计仅1989年一年发生企业并购2559起,共转移资产20.15亿元,减少企业亏损1024家,减少亏损额1.34亿。通过并购,很多企业因而达到了增加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的目标。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轻而易举的进入到未知领域,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和竞争能力。但是,要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并购这一种方式吗?并购后的每一个企业都获利吗?企业只有扩大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吗?回答是否定的。1997年1月23日,韩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钢铁公司”破产,韩宝集团的核心公司韩宝株式会社等20家系列企业也随即倒闭。究其原因是因为投资过大,负债过多而破产;韩国的另一集团公司“起亚集团”原本生产汽车,却并购建筑、钢铁等企业,最终因战线过长而失败。我国珠海巨人集团也曾名响中华大地,然而其也因脚踩多只船而“下海”。事实证明,并购可以使得一些企业规模庞大,在市场上独占熬头,甚至使得我国很多亏损企业“起死回生”,但也因此使得一些企业家错误的认为只要与其他企业合并,就会扭转本企业亏损的局面;或者,只要购买其他企业,就会增加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企业的并购脱离实际,一味求大,简单的在大规模和高效益之间划等号,组建了一些所谓的大企业集团,强行将某些企业合并在一起,以此相结合形成一个“规模大”的企业集团。然而,没有在很好的研究如何优化资源组织、人员组织和管理组织的基础上的企业并购,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反而,一些亏损企业依附于盈利企业,又将盈利企业拖住,使得新企业矛盾重重,内耗加大,最终使新企业在“大规模”的旗帜下倒下,造成规模不经济。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人、财、物的配置要以满足其产品量的生产为限,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达不到规模经济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企业的现有资源满足不了市场各种需求的增加时,企业要增加产销量稳固其市场占有份额,就必须增加人、财、物的配置,靠扩大规模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量,占有市场份额,增加市场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利润,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由此我认为,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

3.1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产销量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很多处于亏损状态,其亏损的原因,不是因为其规模小,而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进行市场预测,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和生产产品,因此造成企业资产闲置,职工在家待业;还有一些企业尽管生产仍在进行,但生产能力过剩,形不成规模经济。对于这样的企业要扭亏为盈和增加利润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使用企业内部资源,扩大产销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提高单位利润。固定成本在一定的产销量范围内保持不变,那么增加产品的产销量会使单位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业务量的增长率;反之,会造成单位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增长率小于业务量的增长率。也正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利润的变动率与业务量的变动率不能按比例增减。因此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只要销售上有较小幅度的变化就会引起利润上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即利润率变动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财务管理称之为“经营杠杆”(OperatingLeverage)。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固定成本为50万元,当销售额为1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5万元;当销售额为2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25万元,当销售额为3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17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销售额越高,单位固定成本就越低,单位利润就越高,就可以获取现有规模的规模经济效益。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作用,不是盲目地、片面地追求企业规模越大越好,恰恰相反,而是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并在已确定的规模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

3.2负债经营扩大规模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分析研究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需要进一步规范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的管理方法,根据企业的经营需要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达到提高企业经营运转效率的目标,为企业发展形成良好的环境,达到推动企业快速建设,消除企业经营存在的现实风险。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特点

现代企业管理应当构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注重在各部门的强有力配合下完善企业的管理工作体系。企业只有构建团结协作的管理机制,才有效的落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任务目标,促进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任务。保证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实现对各部门有效引导,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目标。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可以实现对所有员工作实践的有效引导,保证企业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当前还要优化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的目标。

二、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现状

(一)管理模式过于传统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要求企业合理的进行转型,强调企业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有不少企业未能从企业的现实发展趋势汲取经验,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实现大规模的市场竞争。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下,一些地方企业无法对现有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深化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因此严重的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有效性。

(二)缺乏科学管理制度企业经济管理需要形成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有些企业的管理随意性较大,企业领导常常打破常规,没能根据企业的现实运转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使得一些基层员工并不十分重视企业的制度,一些企业的制度要求未能有效的落实,致使企业管理工作内部相对混乱,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配合机制,企业在运行管理中未能实现高效、系统和深度管理的目标。

(三)缺乏绩效考核体系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企业未能在市场竞争中有效的分析自身的短板,不能在有效的内部融合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企业的发展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不足,不能明确企业发展的具体责任目标地,对企业的基本流程中的问题梳理不足,因此无法达到合理化的资源融合配置效果。一些企业推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职工的个人规划严重不符,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导致企业员工的工作失误,因此导致企业的综合利益下跌,严重的影响企业经营水平。

(四)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企业的规范化运营离不开专业的管理团队,有些企业缺乏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未能形成综合性的管理体系,不能合理的配置管理人才,因此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没能达到系统化与规范化运行的目标。当前企业还要缺乏完善的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的运转方式,达到提高企业运转效率的目标。

三、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措施

(一)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应当形成完善的管理模式,注重创新企业管理的方式,根据时展需要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企业应当对管理内容与工作任务进行完善,注重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管理内容的优化。企业还要不断更新先进的管理设备,基于信息化、智能化与标准化的管理与技术设备实现管理模式的革新。只有围绕着新时代的需要进行管理方式的变革,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企业管理问题,达到提高企业管理运转的有效性目标。

(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经济运行应当有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模式的规范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企业应当根据市场竞争的现实企业,企业科技水平、生产能力与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规则制度,切实保证企业制度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明确能够按照制度规范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管理。第三,还要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内部管理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形成综合性的企业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第四,定期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需要明确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预算管理、部门职责、岗位人员的职责,从而在制度化的环境下推动企业发展。

(三)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完善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创新企业管理运转方式,着力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合理规范化运行,减少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首先,企业应当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重视建立科学化的企业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其次,为了促进企业员工的更好发展,还要围绕着绩效管理目标进行技能的培训工作,促进员工熟悉企业运转的基本流程,掌握企业运转与发展的规范制度。第三,应当加大企业岗前培训工作的力度,重视为企业创造效益,加强对企业发展规划的调查工作,确定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发展的方向一致,基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实现对企业员工的激励。规范化管理应当得到员工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促进企业员工深刻的理解企业的规范,这样才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企业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达到提高企业运转效率的目标。

四、结语

企业经济管理应当以规范化的方式实现盈利目标,注重以有效的措施和工作模式提高经营工作的整体效率,这样才能优化企业的基本运转流程,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有效的减少各种风险因素对企业运转的影响。企业为了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运转模式,给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指导企业有序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2):142-143.

[2]李向芳.浅议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途径[J].山西农经,2019(1):34+36.

[3]李嘉琦.解析高中生眼中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J].商讯,2019(2):116.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规范化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构建科学完备的经济管理模式,是企业优化内部环境、培育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滞后性等问题,成为制约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因子。以制度建设、机制体系完善、模式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模式建设,成为新时期企业内部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与建设,也进一步强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应着力于规范化,以更好地发挥经济管理效能,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环境。本文立足对经济管理模式研究,就企业如何推进规范化做了具体阐述。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但从实际而言,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构建中,面临诸多问题与不足,特别是组织机构不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弱化了经济管理模式的效能,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因此,具体而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1组织机构不完善,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强化经济管理效率的有力支撑。但企业的发展视域狭窄,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以短期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发展布局,难以形成完善的组织机构建设。首先,企业对内部机构等建设缺乏重视,组织机构冗余等情况十分突出,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效率,不利于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推进;其次,企业组织机构单一,对于市场分析与把握力度欠缺,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在提高经济管理效率的基础之上,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建设,成为优化经济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1.2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经济管理效能制度建设是新时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构建的工作重点,也是实现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有力保障。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对经济管理制度建设,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效能。首先,企业对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缺乏主动性,被动的制度管理现状,既难以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效能,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管理的有效开展;其次,经济管理制度与实际相脱离,流于形式的管理制度现状,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制度成为摆设,弱化其重要作用;最后,经济管理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在制度建设、执行的过程中,对于经济管理制度效能的发挥,缺乏足够重视。

1.3经济管理模式粗放,人才管理相对不足对于很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经济管理模式仍以粗放式为主,这就影响经济管理方式等的有效构建。首先,粗放型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产品质量、品牌构建、管理效率提升,都形成一定影响,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次,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力缺乏,如何在创新中实现经济模式的规范化,有待进一步推进;最后,在人才管理方面,企业缺乏人才培育的重视与工作落实,以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不到位,在考核机制建设、人才保障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工作力度,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建设。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

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构建中,存在制度、模式及机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效率,也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培育。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是基于制度机制完善、效率提升、模式优化的内在需求,更是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效能的有力保障。在笔者看来,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企业应以战略性发展为导向,依托于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为经营发展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具体而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2.1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应重视经济管理模式建设,加快推进管理模式规范化,是支撑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企业要完善组织机构,解决机构冗余等问题,这是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保障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组织机构应精简,以扁平化管理为主体,更好地发挥内部组织机构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次,经济管理规范化的推进,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之上,这就要求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发挥制度在规范、引导等方面的有效作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要紧扣企业发展目标,在管理职责、奖惩激励等方面,应发挥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创设良好内部条件;最后,企业领导要重视并正确认识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从组织开展到人员保障,都应确保经济管理规范化的有序推进,为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提供组织领导保障。

2.2规划经济发展目标,优化管理环境规划经济发展目标,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目标导向。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要明确经济发展目标,以发展目标为导向,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经济管理的有效开展。首先,企业经济发展目标要立足发展实际,并着力于未来发展构建,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经济发展目标;其次,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推进,依托于经济发展资源的构建,基于发展目标的有序开展,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最后,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推进中,应将大目标进行细化,在小目标的组织实施中,更好地提高经营管理效能,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落实。

2.3健全考核评定体系,强化人才管理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需要对管理强化考核评定,对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在笔者看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强化人才管理,为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创造条件。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强化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薪酬的待遇直接挂钩,能够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避免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等情况的发生;其次,企业要强化对奖惩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制度化管理下,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为企业经营发展夯实基础条件;再次,建立科学评定体系,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构建提供有力保障。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评定体系,夯实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外条件;最后,强化人才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企业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发展的渠道,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直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满足企业经济管理需求。

3结语

现代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应主动适应、积极创新,转变粗放式经济管理模式。在本文的探讨中,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规范化建设的推进,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着力点在于从实际出发,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健全考核体系、规划发展目标,以更好的经济管理模式,推动企业战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万鹏.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外企业家,2014(7).

[2]韩巍.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财经界,2014(10).

[3]赵雅丽.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

[4]许建.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6(4).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

现代社会,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诸多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工作挑战。为了能够在这种经营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内部的运作方式一定要跟随社会的实际需要加以整改,需及时完善原有的经济管理工作方式,让企业的运作趋于规范化,完善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让企业可以借此机会拥有更加璀璨的发展前景。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够完善企业内部的运作方式。本文对现阶段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提升各企业的管理能力,企业的运作方式也能够获得革新。

1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价值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和内部的管理方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内部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存在的差异性,在制订管理计划的时候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经营方式,这样才可以让企业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前景。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内部经济情况随时发生转变,外界的经济市场走势也错综复杂。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在执行工作的时候需要进行多方面考量,一定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进行动态化的工作模式,随时进行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企业的管理者在执行工作任务的时候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让企业能够更加顺畅地运作下去。企业内部的员工也需要将企业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工作态度进行联系,尽自己的力量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从基础上完善经济管理程序,让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运作下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应用崭新的科学技术完善原本的管理方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纠正以往存在的管理漏洞,从根本上减少管理工作失误的概率。技术的应用让原本冗长的管理流程更加精简,工作人员所背负的工作量也随之降低,减少了繁复工作程序中的错误。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意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且要为经济管理工作献计献策,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让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可以应用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让具有先进技术的工作人员进入企业内部执行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是企业管理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为了能够应用信息化技术,工作人员一定要对企业内部工作的总体流程和结构进行完善,让崭新的技术能够适应企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从根本上减少误差的产生。

2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越发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想要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便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改善内部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运营效率也能够实现根本上的提升。由于很多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依旧会沿用以往的工作方式,导致很多企业并不能及时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态势制订更加长远的工作计划。企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将经营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及时进行运营方式的革新,不能仅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这种陈旧的运作方式是极其落后的,并不利于企业整体的正常运作,企业无法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企业内部具有的多余部门。这些部门的存在不仅会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并且会造成企业内部责任分布不明确的情况,这将不利于企业的顺利发展。企业需要及时取缔没有实质性作用的部门,这样才可以让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更加明确,员工的精力能够更集中。其次,很多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组织内部的员工在执行各项工作任务的时候也不能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继而导致员工无法积极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途径。长此以往,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无法进行思想理念的革新,无法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企业的发展进度也会因此下降,在市场中的地位也会因此下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会显著降低。因此,为了帮助企业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的组织机构需要及时进行革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顺利发展。在现阶段的企业管理中,构建健全的经济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但是,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完善经济管理制度,这就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企业内部如果不能及时将经济管理制度加以改善,将会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在执行各项工作任务的时候不能进行多方面的考量。企业内部出现相关问题后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极为低下,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其次,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与企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有机融合,这会导致很多企业在执行管理制度的时候都只能浮于形式,工作人员仅能够做一些极为简单的工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将管理工作内涵深刻贯彻,这样的工作形式将会导致经济管理制度不会展现其实际的作用。

3完善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主要途径

3.1优化现阶段经济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之所以没有获得既定的发展目标,是因为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运用严谨的管理模式,对于人员方面的管理工作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情况。人员管理工作的疏忽将会导致企业经营不善的问题。首先,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存在不严谨的情况,将会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企业主营业务生产出的产品无法拥有较高的质量,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口碑也会因此大打折扣,这对于企业的实际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将会严重影响企业在社会中的声誉,企业的发展也会因此落后于其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良好规划和及时完善对于企业整体的发展过程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让企业不断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企业能够在市场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威信度,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购物。

3.2企业需要及时完善经济人才管理制度

由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人才管理方面能力的提升,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多方面的面试,在管理员工的时候也没有严格执行管理标准。这样的工作方式就会导致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极其容易形成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情况,在面对工作困境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解决等。因此,企业需要及时对新员工进行工作方面的指导,并且设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具备良好工作能力的员工可以获得应有的奖赏,对工作方式较为懈怠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可以更好地鞭策员工及时进行工作理念的革新,让每个员工都能够积极主动地纠正自身的行为。这样的工作管理方式才能够让员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于工作任务中,让员工可以主动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长此以往,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都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也得以提升。

3.3企业应该创新经济管理方式

企业内部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没有开发具有足够创新性的工作模式。但是,市场经济在运作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更多的变化,社会局势经常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但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内部员工无法及时适应新型的管理方式,进而导致很多企业内部新型的管理模式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这样的经营方式一旦形成将会难以改变。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会不断出现下滑的趋势,这样的工作方式将极其不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为此,企业应该及时革新原本的工作模式,并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新型的工作环境,企业的运营方式将会更加完善。

3.4强化ERP系统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在企业的日常工作环节中,需要大量资金和宝贵的信息资讯。此时就需要应用ERP技术进行信息的整理。简而言之,ERP技术能够对物质资源的信息进行整理,也可以将资金信息进行归纳。这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将企业内部的经济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这样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出更加富有实际效果的管理方案,让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向更加清晰,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精确性都能够借此机会获得提升,切实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制订出具有实际效果的经济管理计划,让企业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进行工作方式的创新,并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市场环境较为复杂的情态下,经济领域的态势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想在崭新的经济环境中独占鳌头,相关的经济管理人员就应该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使自身的经营方式一定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让企业能够创建出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如果依旧沿用以往的经营理念,将极其不利于该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经营者一定要将经营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蓝.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2):664-665.

[2]熊红梅.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分析[J].南方企业家,2018(4):114.

[3]段国强.探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50.

[4]方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市场,2019(5):101-102.

[5]郑子翰.关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探讨[J].中国高新区,2017(19):198.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第5篇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推动企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运营来进行设计,并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研发,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企业运行的目的。针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现状以及强化措施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用和建设的需要,从而达到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一、引言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想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实现和完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使之不断的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往往受到传统模式的限制和束缚,从而出现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难以高效、正确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就要求企业能够充分认识自身问题,不断的提高现代管理意识和完善经济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保证正常的运营和发展。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含义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指为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并在全面分析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所制定出的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在企业自身经营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科学、高校的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推动和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因此,在企业发展中运行和研究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模式是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的。在客观上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升级,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并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在提高和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的营销规律,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制度创新,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保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的热情。其次,企业还需要在制定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时仔细分析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时能够及时的调整发展战略,不断的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

第一,联系性。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逐渐由竞争转向了合作,因此,在当前企业的发展中联系性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以经济利益的实现为基础的,因此,企业组织的经济管理措施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企业的经济利益,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管理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都处于紧密联系状态,可以说呈现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趋势,对企业利益的实现具有整体性的影响。所以,可以说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代表着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和未来的发展。

第二,整体性。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想要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就需要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性。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针对企业各项工作以及经济活动中各环节的运行和组织情况,进行整体工作的调控和指挥,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针对营销状况不良的环节,需要及时速的调整战略措施并重新进行发展策略规划,从而保证实现该项目和环节收益的提高,从整体上保证企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从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整体方面进行分析,既可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手段的科学性,还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企业管理的正常运行以及经济管理的合理性,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指导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指导。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部门针对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变化所做出的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做出的策略调整,且这些调整还需要遵循当前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整体上把握本企业的发展和运行方向,从而保证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强化企业管理制度的运行效果。同时,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还需要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三、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策略

1.完善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在规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规范和完善企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全面、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通过对自身资金和相关经济数据的相关分析并结合企业运行的实际需要以及市场因素的变动,从而规范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达到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整体经济中的稳定性。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完善和规范化健身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资产变更、权责明细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并且还需要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固定资产稳定因素的关注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经济市场中各项因素和指数的变动对企业固定资产所造成的流动影响。另外,在完善和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时还需要通过固定资产的全面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资产档案。从而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合理规划企业固定资产以及及时的变更企业固定资产数目。在建立企业固定资产档案之后,还需要结合企业其他部门经济管理建设来整体推进企业固定资产有效、有序的管理,从而实现现代企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2.提高项目建设的规范化建设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和完善企业项目建设的规范化。项目建设的规范化主要是加强对本单位施工建设的分析,并且结合对参建单位的具体分析,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和完善对施工各阶段、技术以及设备的计量和数据统计,从而达到对本单位项目运行的高效管理和控制,进而保证现代企业施工建设的稳定运行。在完善现代企业项目建设时首先需要针对企业的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和项目进行中不断完善其监管制度,并且逐渐强化项目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心,从而保证企业的施工质量;第二,需要明确和规范施工建设程序,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和水平。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及时丰富其专业知识和理论思想。

3.完善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在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生产建设中需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管理意识,确保生产建设的稳定运行,保证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建设和完善。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因此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加强对生产产品质量的管理,不断的通过管理手段和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的创新,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员工责任管理,保证企业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其次,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现代化设备,加强生产水平和创新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结语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信用规模;经济周期

商业信用实质上是一种融资行为,它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于贸易交易或服务的过程中,无处不在,方便快捷,且不同于银行借款的烦琐程序,商业信用不需要签署正式文件,是企业的重要融资手段之一;商业信用也存在很多不足,期限较短是商业信用最普遍的问题,且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融资,要视企业交易的商品数量和规模而定,存在的违约风险大,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很大。短期借款随企业需求随借随还,不受企业贸易交易的限制,规模大,风险小,但需要签署正式文件,办理借款业务的条件苛刻,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前期文献回顾

Meltzer(1960)最早对该类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处于货币紧缩期时,银行的紧缩政策对大企业影响较小,大企业的资金流正常运行,所以他们更愿意为小企业“雪中送炭”提供信用支持,加大商业信用的提供额度,并且延长下游企业的付款期限,与小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商业信用的使用和供给情况与货币政策的变化紧密相连。从此以后,学者们广泛关注商业信用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关于企业商业信用使用动机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经营性动机和融资性动机。PetersenandRajan(1997)将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信息获取优势,上游企业可以从客户的订单数量、订单金额、订单间隔和付款期限中分析获得购买方的经营状况信息和信用程度信息,交易双方信息较透明,与银行相比信息获取方便,可信度高且成本更低;二是客户的控制优势,在企业运作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需要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配料,当购买方出现违约风险或者产生其他不利于资金收回的情形时,供应商可以停止供货,避免风险,而银行明显没有这么强的控制力;三是财产挽回优势,上游企业可以通过追回产品来挽回由于购买方由于违约或者经营失败甚至破产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于上游企业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可以将收回的产品二次销售迅速脱手套现,将损失降到最低,而银行即使可以索回抵押品,由于没有销售渠道,抵押品堆积时间长,且变现价值普遍比市场价值略低,损失大。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发现,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上游企业愿意提供大量的商业信用给经营状况、信用程度良好的下游企业,即符合买方市场理论;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商业信用资金的需求增加是因为信贷歧视加深,企业资金机会成本提高,符合替代性融资理论。刘飞(2013)以2001—201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渠道的存在,及其实质上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二、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总体水平分析

商业信用从企业角度来讲,主要可以分为商业信用的使用方和商业信用的供给方。商业信用的供给方为下游企业提供货物或服务,由于交易双方的联系比较密切,上游企业通过买方的订单规模、订单间隔、付款期限对下游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程度透彻了解,对于信任度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付款宽限期;商业信用一般分为分期付款、预付货款、赊销产品、经销代销等方式,从财务角度上看,表现为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商业信用的使用方从上游企业取得货物或服务并延期付款;从财务角度看,表现为资产负债表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总体水平如表1所示。由于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所以本文从1991年开始研究各上市公司(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ST公司)的商业信用情况。由于商业信用实质上是一种融资行为,所以本文主要以应付的商业信用,即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变化状况。本文的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为了消除不同企业由于规模不同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对数据以总资产为分母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总资产应收的商业信用=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应付的商业信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的商业信用的均值为0.1490,中位数为0.1168,我国各企业的商业信用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4.9%,而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商业信用占总资产的比例都超过25%,说明我国商业信用仍有待发展。

三、经济周期波动与商业信用的实证研究

(一)经济周期波动与商业信用的研究设计1.样本与数据本文以2013—2016年作为样本区间,选取我国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来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的影响。本文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1)由于金融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特性,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2)剔除了ST、*ST上市公司;(3)剔除了变量缺失数据不全的企业(4)为控制极端值对模型的影响,采用winsorize缩尾处理方法对连续变量的异常值在1%的水平下进行处理。本文选用的数据属于平衡面板数据,就是保证每家企业涉及的观察年份都相同,共涉及了1031家上市公司,14个观察年份,获得14434个观测值。本文的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并利用stata13.0软件完成数据数据处理、建模以及检验分析过程。2.变量3.模型其中,i=1,2,…,N,t=1,2,…,T;对于特定的个体i而言,α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即“个体效应”,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观测或难以量化的。由于各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行业属性、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本文所选用的面板数据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存在个体效应。由于混合估计模型需要个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本文在模型选择上排除了混合估计模型。我们可以通过F统计量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选取适合本文的面板模型。我们通过构建F统计量来检验是否存在个体效应。原假设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相同,所以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备择假设是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不同,所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stata13实现F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P=0,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效应模型。我们通过Hausman检验来验证个体效应与回归效应是否相关。结果如表5所示,P=0,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个体效应与回归效应相关,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所以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建模分析。为验证企业商业信用是否随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商业信用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6所示。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短期融资手段,过高容易产生企业经营风险;DEBIT的均值为0.1652,说明上市公司短期借款占总资产的均值为16.52%,与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基本相当;企业的可抵押资产比例为28.83%,表明企业的潜在融资能力较强变现能力好;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7.18%,比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略高,库存与商业信用的关系相当密切,库存量是商业信用政策的影响因素之一;现金持有水平为15.06%,表明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普遍较高,流动资产多;主营业务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24.08%;资产负债率为54.65%,一般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40%-60%之间比较好。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如表7所示。

四、结论与建议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变量间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变量具有好的统计意义,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基本合适。AP和MP的相关系数为-0.0201,且在5%水平显著,表明应付的商业信用与货币政策呈负相关;DEBIT和AP的相关系数为-0.0240,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银行代管规模与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呈负相关。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也都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且相关性较弱,说明本文的模型没有严重的共线性问题。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在进行商业信用政策管理时要针对不同的经济周期采取相应的战略调整。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容易造成投资过度膨胀以及信用滥用。企业要建立健全商业信用政策管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管理,避免突发外部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坏账以及“三角债”的发生。企业要坚守商业信用的底线,不过度投放,避免财务风险。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资金较为充足的企业可以将商业信用作为一种市场营销工具,为市场前景光明、企业发展空间大、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却受到融资限制的企业雪中送炭,建立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互惠互赢。

参考文献:

[1]张铁铸.上市公司提供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研究,2009(03)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模式;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

在企业进行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建设中,主要遇见的问题有着四个方面,分别是:管理模式因素问题、管理制度因素问题、人力资源因素问题、组织结构因素问题。下文在写作中主要根据这四个问题分析,找出形成的原因,在根据这四个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因素分析

(一)管理模式因素企业在管理模式上,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形式,没有形成集中性管理模式。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中[1]。企业想要获得发展,需要采用加大投资的方法,这种方法需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壮大发展,但是在使用投资过程中,相应风险也会增加,长期使用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企业长期发展一定会形成一些不良影响。

(二)管理制度因素企业经营时想要获得稳定发展,采用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是使用机制化管理方法,企业有着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经济管理工作有着现实性作用[2]。但是相反,在企业管理中缺乏对完善机制管理的认识,企业在管理时需然会对这种机制的建立,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过于形式化,没有有效发挥机制的作用。这种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内部管理会乱,经济策略执行不能够有效发挥,使企业在发展时受到制约。

(三)人力资源因素在人力资源因素影响中,主要有着三个方面内容:(1)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出现企业员工流动性较高,企业在人力上流动性过高无法实现经济活动的全面开展,形成企业工作效率低,工作进度慢等情况,这些因素形成肯定会对发展形成制约作用;(2)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时,没有有效对职工培训,员工在知识技能上偏低,这种因素形成,不仅会对企业形象有影响,同样会制约企业的发展;(3)人力资源管理时没有制订有效奖励机制,奖励机制缺失,员工在工作时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缓慢。

(四)组织结构因素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中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缺少灵活性,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中的需求在不断改变,社会市场经济框架也在不断改变,然而在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框架上没有进行及时改变,这种情况下企业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就出现不相匹配。还有一个方面是企业管理人员,追求的是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企业运行的经济管理框架没有重视修正,这种情况就会形成企业经济管理框架的一些问题,使管理时企业面临的问题无妨进行全面处理。

二、规范化管理措施实施

(一)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在管理中要实现经济管理规范化,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必须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管理人员在素质上提高,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效开展;(2)对于企业开展在经济管理人员的配置上,要选用有着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而且这些选取的管理人员要有工作能力,只有达到这两个方面要求,才可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3)激励政策制定,使用激励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员工工作激情将会被全面激发,奖励机制使用除了实现管理体系规范化的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二)考评管理和绩效管理在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效益和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在企业中工作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涨,这种企业营造的工作环境将没有生气,企业经营过程中效益就不可能获得最大化。其中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管理者管理情况有着直接关系。企业内部员工在工作时,都在企业这个空间中工作,因此员工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且这些员工在工作时最为关心的是自身薪酬情况和工作晋升情况。因此企业在建立工作绩效机制方面,要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分析,以这个情况来建立考评机制和绩效机制。考评机制建立以后,还要根据员工的考评情况,进行奖励机制建立。比如在常规奖励方式中,使用发放小礼物和或者一定奖金方式来鼓励员工工作积极性。这些奖励机制使用,员工工作积极性高涨,从而也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三)规划企业经济目标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要确保经济目标规范性,确定目标规范性以后才能够促进经济管理体系的规范化方向发展。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的经营过程,需要落实运行工作,这种工作落实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经济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制订以后还需要对今后开展的工作展开分析。对今后工作发展方向分析,要根据企业现在运行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依照企业制定发展目标来实现经济管理形式的规范化,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标准的全面落实。

(四)构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在构建管理体系上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企业的领导层,特别是管理人员要对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了解,还要对政府出台的经济管理条例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高效经济管理机制,机制建立完成以后,实现对企业全体员工的统一管理,同时要求管理人员在使用管理机制中,要和企业员工做好沟通工作。(2)企业经营运行中的各个部门,要做好统一协调工作,工作时要求员工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有效处理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各个部门都要投入到机制管理构建中,使机制管理能够有效落实。同时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经济管理标准和经济管理形式有着全面认识,保证建立经济管理机制和企业发展目标相吻合。(3)企业在经济管理机制建立以后,还需要在使用中有效落实,企业要开展在落实方面的研究,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且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用不断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保证机制平稳运行。综上所述,在实现经济管理规范化措施中,主要有着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包括了: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考评管理和绩效管理、规划企业经济目标、构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姚海港.规范化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实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120.

企业规模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理论企业并购

一、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性逐渐显示出来,追求规模经济的行为日益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规模经济更是成为主要研究热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多是通过企业并购,通过并购,使企业在优化产业组合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在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二、规模经济理论综述

规模经济理论最早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同时认为分工又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的大小。自亚当?斯密之后,马克思以及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也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概念,他利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来说明规模效应,。认为报酬递增是由于企业扩大其不动产而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马歇尔以后,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大规模生产的好处。还有些经济学家,比如科斯、张五常、黄有光、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从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内部化优势方面探讨组织管理的规模经济。巴克莱、卡森和拉格费等则沿用科斯等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哈伯勒(Haberler)进一步发展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创立的机会成本说为企业并购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见,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已经日趋成熟,现在重点已经从理论方面转向了应用方面,当前在规模经济理论的应用方面的一个重点就是企业并购,美国的企业并购从19世纪下半叶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并购理论,详细分析了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并购。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三、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对于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理论:

1.规模经济理论

研究证明了企业规模(或产业集中度)与企业的利润率成正相关关系。在资本较为密集的工业里,集中度较高的大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根本原因在于集中度高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中小企业低,企业规模扩大带来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超过了集中度提高价格上涨的效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平均数。这种成本优势就能增加工业产出的份额和减少单位成本,同时,联合生产经济即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减少也是显著的,这方面的成本利益来自于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研究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从而降低了每一单一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而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在并购之前没有运营在规模经济水平上的企业整合,使其获得规模经济,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益。

2.经营协同效应理论

经营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最早见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兼并来组织企业会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经营协同效应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来获得。对横向并购而言,经营协同效应的来源代表了规模经济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同类资源的合并,使并购双方形成了能力上的重要补充,并购后对各方面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会带来在短期内通过企业内部投资所难以得到的收益。对纵向并购而言,将同一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并在一起,可以获得行业上的规模经济性。企业并购后如果能将并购双方的优势和特长协调与结合起来,并同时消除各自的劣势和不足,这将可以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四、企业并购理论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应用

以中国的汽车产业来看,自1953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汽车制造技术和成套装备,建立以年产3万辆卡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厂以来,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但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却存在致命的弱点,即企业数目太多,厂家过于分散,生产厂家遍及除西藏和宁夏之外的省区,目前,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厂家数量已超过了日本、美国、欧洲等汽车大国的所有汽车厂家之和,可谓汽车企业数上的“超级大国”,然而我国1998年汽车产量仅为156万辆,只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6,丰田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3.我国1956年至1998年的43年间累计生产汽车1580万辆,而美国1978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290辆,日本1981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118万辆。目前,国外一般单个汽车企业的最小生产规模是年产40万辆到60万辆,而我国汽车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一汽、二汽、上海大众和天津夏利四家。与我国125个汽车厂一年生产156万辆汽车相对应,美国3个汽车厂生产987万辆;日本7个汽车厂生产1011万辆,德国3个汽车厂生产427万辆;意大利1个汽车厂生产150万辆。由此可知,中国的汽车产业远远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如果通过资本之间的并购重组,汽车企业可以实现迅速的规模扩张,规模的扩张有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赢得宝贵的利润空间,而有了利润保证,才能使资本有效循环周转起来,才能进一步支持在研发、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需要的巨额投资,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85.??

[2]赵全民.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规模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47).??

[3]张海如.规模经济:理论辨析和现实思考[J].经济问题,2001,(1).??

[4]王美桃、王海龙、吕瑞亨.规模经济文献综述———以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为例[J].北方经济,2006,(12).

[5]汤惠.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购并活动的启示.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徐鑫波,宋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7,(7).

[7]周世中吴国萍.企业并购与并购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