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

企业经济责任制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制 审计 落实 建议

1、引言

1.1、企业经济责任制

企业经济责任制度是集经济核算制、职位责任制和经营者负责制三者与一体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发展到如今的经济责任制度大多都采用层层承包的形式,再加上企业竞争制度的引进,更好的将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有效的结合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责任制度的主要特点就是充分的将企业的经济责任、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组成一个整体。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要在经济上对企业和对国家负责,并且企业的经营者要明确的划分出每一个人员的具体职责,在此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的保障企业员工的各项权利,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益。

1.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经济审计的存在对企业的经营者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督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经营者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2.1、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个人的经济贡献的考核使领导能够全面的对个人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此外该制度还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经济信息,通过对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很好的提高管理者的依法行政能力,并且还能够使广大的领导干部受到相应的教育,从而有利于廉政廉洁作风的形成。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更好的防治企业的管理人员推卸责任,它能够明确的划分出每一个人的职责,将每一个人做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避免了推卸责任情况的发生。

1.2.2、正确的企业效绩考核,防止虚假会计报表的产生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存在能够从企业的财务收益、资产运营、综合发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综合的考核企业的效绩,从而保障了企业效绩指标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从以往的经济个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情况是伪造了虚假的会计报表,获取非法利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虚假会计报表的出现起到了很好的预防和监督的作用。

1.2.3、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很好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更好的推动了企业的经济进程。并且还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也提高了员工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2、企业经济责任落实所存在的问题

2.1、对企业经济责任制度的认识不全

企业经济责任制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经济责任制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及其重要的,但是经济责任制度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并且对企业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责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其不够重视、不够关心,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是简单的将其交给普通的会计部门,但是一些工作仅仅依靠普通的会计工作是不能够完成的,着严重影响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2.2、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度不够健全,职工的认识不明确

由于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对企业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的区分和划定,并且也没有实施具体的行为规范,对于分发到下层的经济责任没有进行详细的分解,分解的不明确就直接导致企业的员工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度,这使得企业领导者在处理各种经济责任的时候没有统一的规范,并且容易在员工之间产生歧义,没有相对的公平,就会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经济责任制度的不完善,员工工作任务的不明确都严重的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活动。

2.3、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包括内部审计工作和外部审计工作。

2.3.1、内部审计缺乏健全的评价体系,职工素质不高。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长期运行的经济活动,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企业缺乏健全的评价体系,很难系统的对数字进行公正性的评价,在实际体系的运行过程中缺乏有计划性的、科学性的、规范性的程序,另外就是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相互协调配合,职工的职业素质低下,不能够很好的、及时的处理遇到的各种突况。

2.3.2、外部审计责任难以界定,并且对审计结果运用不够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责任是很难进行详细的界定的,其中包括经济责任的边界、承担者以及责任程度。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没有实现政企分离,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往往都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而行政活动中也掺杂了一些经济活动,这使得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在工作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区分出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企业的经济活动往往涉及到很多部门和职工,导致不能准确的确定外部审计承担者。

3、关于落实企业经济责任的一些建设性意见

3.1、建立健全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度

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经济责任制度,制度当中需要明确的指出领导者和普通职工的各项工作职责和权利。企业在制定和履行经济责任制度的时候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出现违法违规的现象,另外就是企业的领导者要增强员工的经济责任意识,让员工自己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充分的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经济责任制度建设中要充分保障领导的权利,确认领导者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使其充分的发挥出监督作用。

3.2、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和员工的职业素养

企业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和员工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领导者优秀的领导水平能够很好的分配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使企业的职工能够明确自己的各项职责,各司其职。另外就是企业的领导者还要具备协调工作的能力,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活动效率。企业职工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各项活动,企业职工是企业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因此企业要特别注重员工的职业素质,经常对员工进行相应的职业培养,组织员工学习一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手段,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自觉的学习各项规章规范,避免出现违规操作和触犯法律行为的产生。

3.3、充分发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在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明确审计工作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充分的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长远目标,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的评价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充分将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治理相结合,保障企业审计工作与企业的整体 发展方向一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的财务收支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促进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工作和审计成果的运用。只有一个企业的审计工作得到好的发展,企业的经济责任才能够更加的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企业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的正规化。

参考文献:

[1]李贵贵.浅析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年25期.

[2]褚秋亭.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年1期.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2篇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解决现阶段企业中普遍存在人风险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有效经营者制衡机制。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关于法人的管理模式并不完善。在本文中,作者研究内部控制思想如何有机运用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即是以内部控制思想为基础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强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依托进行开展,最终实现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一、内部控制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及联系

(一)内部控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1.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中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企业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将这一系列工作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2.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内部控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联系内部控制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正常运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两者相辅相成又密不可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内部控制从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分支,是开展和提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效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1.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内部控制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与经济责任审计有着共同的使命和目标,都是为了确保企业者能够遵纪守法,对于企业的经营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同时也要确保企业者在任职期间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以及公司资产损益方面的合规性,最后也要保障能技术督促和监督企业者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完成企业的绩效指标。因此,内部控制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双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2.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当大的时效性与健全性。对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三要素包括对企业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事前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特点主要突出表现在其客观性与科学性上,企业一般的内部控制调查方式就是进行问卷调查、员工咨询和文件审核等,这些都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也可以实施类似内部控制三要素的原则与方式,使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前提下更具备严谨性与科学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在工作的质量与效力。

二、内部控制前提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步骤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落实与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我国企业的经营发展中的应用逐渐得到发展和加强。正确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也能给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积极的帮助,所以基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大力发展的前提背景下,内部控制评价也相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质是审计企业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为了实现审计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审计程序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规范性,同时对于审计工作要有正确的引导和约束,在结合了内部控制前提下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会更具效力。

(一)审计筹划阶段一项工作良好开展的前提离不开精密的筹划与安排,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事先在每年年初有企业的审计部门与财务管理和监管等部门根据企业的结构模式与发展实情制定一套详密的全年审计计划。在全面布控的同时也要根据相关部门各自反馈的信息积极有效的设定重点审计要点,补充完善企业审计计划,依据部门间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环节审计计划,有效分配审计资源,谋求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与完整性。具体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1.在企业审计计划实施的初始阶段,可以建立起企业的风险库作为保障并提供数据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时时刻刻蕴藏着风险,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库在每年年初针对企业运营内外部的环境和企业发展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企业风险报告。并在报告的内容中,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应对企业遇到的风险,各部门之间如何配合、预防及化解。例如企业的应收账款当年成为了企业主要财务风险来源,并且应收账款占到公司销售额的很大比重,甚至明显高于一般行业水平,这种结果就极有可能导致公司产生坏账、死帐,严重的甚至导致公司运营的资金链断层,公司发展受阻。公司的风险库机制就应该进行积极责任审计工作,针对专门的事件,寻找其负责人。并在审计工作中分析账款未收回的原因,进一步理清解决的思路和今后杜绝的办法。2.企业可以在每年年底对公司上下所有员工基于内部控制做一份详细的问卷调查,了解公司基本状况。这种内部控制的初步行为,是为了基于掌握公司大概的情况下理清脉络,寻找和制定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企业由于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往往导致审计工作难以全面展开及深入,这时就可以依据企业内部控制重要性原则,采取重点把控的方式,针对问卷调查进行重点评估。在评估的内容方面需要囊括进企业终端管理、企业内部环境调查和企业物资采购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这些内容的方面一定要要求企业内部员工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详尽填写,以便审计部门人员能够迅速快捷的了解真想,掌握企业最真实的面貌。在这项工作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把握好员工的精神状态,做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控制审计工作的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企业的审计工作要结合企业自身所遇的不同问题进行改进和提高,时刻把握审计工作的重心。

(二)审计工作与内部控制指标相结合现代企业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标准与原则,往往是建立在以风险为导向基础上的审计模式。这一审计模式开展的前提,是必须立足于企业拥有良好内部控制的前提基础,首先利用内部控制机制反馈出企业中的薄弱环节和相关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在企业中计划和实施一系列审计工作。这种工作的模式相当于灵活的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果合理有效的转变为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遵循效益性、健全性和有效性三原则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的原则指导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审计人员必须要对审计工作和全部审计流程有着充分的认知和了解,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1.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益性内部控制的效益性就是要求经济审计工作针对相关部门和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企业相关人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管理绩效的评价工作可以通过企业经营的具体财务数据来得到体现和反映,从而管理绩效可以有着客观和准确的判断依据,然而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依据,这方面的判断只能基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企业经营决策等方面来综合分析。2.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主要是指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章程上面,要对企业内部环境、资产、单证管理制度、财务会计、采购和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内部控制在制度方面系统且全面。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就是要做好基层部门的控制,这样就便于审计工作人员在针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时,能够做到由下而上,不断的挖掘和发现企业的内部问题。并且在发现问题并解决企业内部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从制度上面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在原有的基础和制度上推陈出新,推进企业的业务转型、销售政策革新和管理方式改进等。3.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基于企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健全性而言的,良好的规章制度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时企业内部控制处于正常合理的范围之内,最终才能引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出正确的结论。反之,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最终导致内部控制的结果缺乏有效性,那么审计的结果往往也有失水准,达不到审计的直接目的和最终要求。

(三)在内部控制结果基础上得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阶段的基础之上,给予企业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后需要出具企业审计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提交审计初稿,在提供初稿过程中,需要依据企业内部控制结果为基础,而出具审计报告。如若在审计中发现企业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则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之中结合企业内控结果来施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帮助企业从源头处解决问题。应该从以下两点落实:1.正确使用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效的高低与否,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给予的正确评价,内部控制结果是审计报告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应当予以正确合理的运用。2.定量与定性得出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这种方式与原则能够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益参考与借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时,可以充分使用对缺陷判断的这种内部控制评价的定量定性方法,来分析发现的各类问题在进行存在的潜在危害影响程度。

三、内部控制评价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体现与改进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体现基于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其实质性即是更多采用风险导向型的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事前、事中、事后数据得到全面的掌控,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注重结合其他审计结果。要达到目标,首先需要节约审计成本,减少审计工作对企业正常运营活动的影响,为了提高审计深度与层次、高效率运用审计资源,减少审计项目的重复出现,企业应当兼顾审计项目,将专项审计与任中调查、企业内控评估等项目适时交叉开展,避免重复。对企业员工进行的离任审计可以借鉴其任中与审计结果,进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和时间的目标。2.实行重要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企业重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分部门、公司的专项审计工作,为的是弥补因计费、财务、人力等种种原因而削弱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3.推行2年一次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结果,按照公司相关章程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每2年就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任职期间定期审计工作,让对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审计工作做到周期化和常态化,从而实现审计工作能够全面覆盖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评价制度。

(二)内部控制评价运用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改进方向一个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制度,可以推动企业的治理与完善内部控制,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又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环境,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互利关系。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运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改进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调整好内控评价整体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内部控制情况本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工具,不是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而做好审计工作需要恰当使用评价方法,注意和认识到内部控制情况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之间辩证关系,做到准确把握,做到客观定论,合理分配审计内容,避免重复审计。2.探索和建立相对成熟与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现今的大多公司在对内控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探索层次还远远不够深入,评价制度不够健全,这需要企业探索从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和沟通和监督这五个方面去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同时参照地方政府的内部控制评审体系,尝试进行内部控制系统适应性评审、内部控制系统完备程度评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审、核心控制职能评价控制制衡机制评价等方面建立对应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网,基于内部控制的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0:17-22.

[2]章伟,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J].中国审计研究,2012(03):34-37.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3篇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对于发展生产、提高效益,调动职工积极性及推进企业改革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必须要以科学的方法,不断健全责任制管理体系、规范管理行为。

一、推行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基础和条件

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责、权、利相结合,旨在划清企业内部各层级、各部门的责任范围,落实责任主体。而责任主体的确定,要根据各单位的机构设置、内部职能分工以及具体的岗位职责来确定。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要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对质量、消耗、效益等经济技术指标和管理指标的层层分解,建立起包括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组织保证体系在内的经济责任制的指标网络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的原则。一是指标要反映全面性和全员性的特点。二是指标要反映生产经营的特点。三是指标要体现科学、合理的特点,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与企业的管理水平相适应。

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实行分权经营体制的条件下,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落实到有关单位去完成而形成的内部责任单位,称为“责任中心”。责任中心最基层单位是生产班组。内部经济责任制在企业的实施是在各个责任中心进行的。因此,其实施的基础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个责任中心具有明确的权、责范围,要为它们在企业授予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各个责任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应仅限于能为其工作好坏所影响的可控项目。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应按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计价、结算。三是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按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四是建立健全严密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落实责任,分析偏差,指导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反馈作用,促进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监控保障经济责任制有效运行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后,关键是有效运行和落实,见到实际效果。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简明、有序、高效的运行程序,精细、实用、标准的目标考核模式来支撑。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制激励、约束和导向调控功能。

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运行保证体系。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运行领导机构,成立以企业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经营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机关职能管理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强化领导职能和责任。设立日常管理机构,由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牵头,负责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运行的日常工作。其次,要科学合理布局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建立完善职工岗位责任制、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内部经济责任制在执行过程中有简明、高效的运行流程以及所制定的经济责任制指标有明确的指向,即责任主体。最后,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考核体系,让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认同和掌握,真正做好严考核、硬兑现,让经济责任制目标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抓好经济责任制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强化月度分析与考核,保障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管理指标全面完成。为了发挥目标管理的调控作用,对经济责任制运行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对矛盾突出的重点问题及重点单位,及时解剖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对基层单位生产经营的一般性问题,通过分析建立起管理流程;对各职能板块的特殊情况、突出问题,分类进行解剖,拟定出特定职能板块的管理方案。坚持一月一考核,严格按考核结果兑现各单位效益工资。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制,较好地调动了基层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确保了各项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

三、通过考核推行经济责任制

考核和被考核,永远是需要协调的一对矛盾。考核是对效果和效益的肯定与否定的手段;被考核是目的,是激励,是对损失和浪费的扼制,对节约和增效的褒扬。经济越发展,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越重要。越是发展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越有无形的作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办法。内部经济责任制定执行得好,就能激活全盘,为做大做强企业提供一个活“基因”。否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怪圈。

在经济责任制考核模式和考核方法上,应突出如下特点和做法:一是重价值形态管理。财务管理、统计、业务核算与内部经济责任制有机结合,相互交融。在实务操作上引进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进行成本分析、预算、控制和决策。二是经济责任制考核目标成为企业管理目标的中心环节。在这方面应突出统计的信息、监督、咨询职能,把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与统计分析结合起来,起到生产的控制、观念的总结和促进企业效益的作用。三是重预算管理。紧紧围绕收支两条线,对采购、调料、生产、销售、成本费用控制进行监测、预算和分析。

四、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是管理工作的首要目的,只有所制定的目标合理,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确保经营任务的全面完成。企业各部门的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强化目标管理,就是要以经济责任制为主线,以严考核、硬兑现为手段,按照管理有标准,运作有程序,考核有依据的原则,对企业所属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成本控制、安全环保等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全员化的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企业所属各部门的责任指标的全面完成。

目标管理以单位增效为目的,通过严格考核,对全面完成责任制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应积极兑现奖励,对责任制任务完成较差的,酌情处罚,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强化目标管理,必须以严格考核为手段。在考核过程中,既注重纵向考核与横向考核的结合,也注重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的结合,确保考核资料的全面、真实与完整。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坚持责、权、利紧密结合,在责字当头、以责定权、以责定利的原则基础上,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基层单位和职工的利益关系。

将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效益挂钩,做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使职工切实享受到企业发展的好处。大型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培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企业经营总体经营目标的确立必须结合企业及经营环境的实际,做到科学合理;目标分解必须充分考虑各基层部门的实际,做到使各基层部门感觉“即有压力,又有动力”,充分鼓舞各部门全面完成责任制任务的信心;考核、奖励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奖罚分明、有度。唯有如此,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才会在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能的作用将会更进一步显现。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也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控却从来不曾停歇。加强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最好的方式,也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构建体系化的审计形式和操作模式。同时,我国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改善,这关系着对国有企业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否达到,以及如何保证审计质量,合理把控审计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计划制定不严密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有严密的计划制定,对于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来说也同样如此。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和审计机关的层次因素,审计机关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计划的时候存在很多不严密的情况,比如县区一级以下审计机关人员配备方面的不足,对区属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安排较少,相应的财政经费拨付较少,对区属国有企业的审计不是其关注的重点方向,都让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程序不合规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对于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程序的保障,通过对严格程序的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和合理性。但是,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程序的制定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会有可能增加审计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比如审计报告形成的时效性较差,甚至还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3.运行不规范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很好地对国企领导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个综合评定,为领导干部的考核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正因为如此,审计工作本应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审计结果也应成为各个领导是否能够“升迁”的关键环节。但实际情况是经常出现是“先提后审或先离后审”的现象,这就导致任期经济审计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很多审计成为一种形式。比如,审计不够细致和深入,可能导致其中腐败的滋生未能及能及时发现,也会因此导致审计报告的不准确,审计缺少了实际意义。

4.评价缺少统一标准

当前我国在进行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虽然可观性、可靠性是审计的标准,但是因为缺少了应对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具体要求,导致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和不准确。比如,当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审计所参考的很多指标都没有实际意义,以及评价标准随意而为,缺少规范性等。

二、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责任审计环境

好的审计环境能够为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提供优良的发展土壤。首先,我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出台,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明确。这就需要审计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要求,防止审计部门造假,落实责任制度。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严格自身要求,加强自身内部自控制度的建设,增加内部控制测评,保持国企领导人的廉洁奉公。国企要从内部进行自纠,对于违法乱纪人员一定要严惩不贷。

2.优化审计程序

若想有效控制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对其审计程序进行优化和制定。首先,需要对委托与计划程序进行完善,委托程序需要严格授权,保证审计机关和内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的时候免受其他部门的“刁难”。其次,审计工作要做好审计的事前准备工作,做好事前调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基本情况予以了解,对审计内容进行重点准备,从而在审计工作开始的时候尽快进入审计状态。第三,编制好审计方案,合理规划人员的配备,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客观界定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对国企领导人的责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审计环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对不同任期的领导人的责任进行不同划分,做到科学合理,避免让责任人逃脱责任,而让无责任人承担起所不应承担的责任。其次,要做好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划分,依照其内部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和主管责任人进行不同程度的责任认定。第三,做好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界定,这决定了是否追究领导班子正职责任的认定,因此合理进行划分有助于责任人承担的落实。

4.创新审计评价指标

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审计评级指标的建立,其能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评价,从公正的角度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认定,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最好的方式是运用平衡积分卡理论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其能够将国企背景信息、各种目标、候选指标、相关的因果关系纳入其中,从而进行更好的权重指标应用和比较,更好对国企及国企领导人进行审计。

三、结语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国家应当从各个方面加强该方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力争让国企以及国企领导人能够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自我管控意识,为国企的经济发展更好提供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海英.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24-25.

[2]郝晓兵.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5,14:72-73.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5篇

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也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控却从来不曾停歇。加强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最好的方式,也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构建体系化的审计形式和操作模式。同时,我国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改善,这关系着对国有企业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否达到,以及如何保证审计质量,合理把控审计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计划制定不严密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有严密的计划制定,对于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来说也同样如此。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和审计机关的层次因素,审计机关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计划的时候存在很多不严密的情况,比如县区一级以下审计机关人员配备方面的不足,对区属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安排较少,相应的财政经费拨付较少,对区属国有企业的审计不是其关注的重点方向,都让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程序不合规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对于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程序的保障,通过对严格程序的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和合理性。但是,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程序的制定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会有可能增加审计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比如审计报告形成的时效性较差,甚至还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3.运行不规范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很好地对国企领导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个综合评定,为领导干部的考核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正因为如此,审计工作本应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审计结果也应成为各个领导是否能够“升迁”的关键环节。但实际情况是经常出现是“先提后审或先离后审”的现象,这就导致任期经济审计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很多审计成为一种形式。比如,审计不够细致和深入,可能导致其中腐败的滋生未能及能及时发现,也会因此导致审计报告的不准确,审计缺少了实际意义。

4.评价缺少统一标准

当前我国在进行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虽然可观性、可靠性是审计的标准,但是因为缺少了应对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具体要求,导致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和不准确。比如,当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审计所参考的很多指标都没有实际意义,以及评价标准随意而为,缺少规范性等。

二、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责任审计环境

好的审计环境能够为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提供优良的发展土壤。首先,我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出台,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明确。这就需要审计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要求,防止审计部门造假,落实责任制度。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严格自身要求,加强自身内部自控制度的建设,增加内部控制测评,保持国企领导人的廉洁奉公。国企要从内部进行自纠,对于违法乱纪人员一定要严惩不贷。

2.优化审计程序

若想有效控制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对其审计程序进行优化和制定。首先,需要对委托与计划程序进行完善,委托程序需要严格授权,保证审计机关和内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的时候免受其他部门的“刁难”。其次,审计工作要做好审计的事前准备工作,做好事前调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基本情况予以了解,对审计内容进行重点准备,从而在审计工作开始的时候尽快进入审计状态。第三,编制好审计方案,合理规划人员的配备,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客观界定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对国企领导人的责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审计环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对不同任期的领导人的责任进行不同划分,做到科学合理,避免让责任人逃脱责任,而让无责任人承担起所不应承担的责任。其次,要做好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划分,依照其内部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和主管责任人进行不同程度的责任认定。第三,做好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界定,这决定了是否追究领导班子正职责任的认定,因此合理进行划分有助于责任人承担的落实。

4.创新审计评价指标

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审计评级指标的建立,其能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评价,从公正的角度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认定,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最好的方式是运用平衡积分卡理论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其能够将国企背景信息、各种目标、候选指标、相关的因果关系纳入其中,从而进行更好的权重指标应用和比较,更好对国企及国企领导人进行审计。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6篇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以及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再吃二年苦,辉煌十一五”的精神要求,使场圃经济工作在新的一年里,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将二OO九年场圃、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意见印发给你们,希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一、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运村农科良种繁育场、绿肥良种繁育场、寨桥水产养殖场、夏溪良种繁育场、奔牛稻麦原种场、郑陆良种繁育场、第三无线电厂、蚕种场、横山苗圃等9个单位。

二、考核内容和要求:

场圃、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有基本工作考核和绩效考核二部份组成。

(一)基本工作考核实行百分制:

1、经济效益(基本分20分)

a.基本工作要求:各单位必须全额完成局年初下达的利润指标任务,同时围绕全面发展经济,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扶持职工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效益,增加职工收入。积极抓好资产利用、招商引资,搞好承包户、租赁户的相关管理等工作。

b.考核减分内容:年终按财务审计结果,以到帐数为准,当年财务收支不亏损的得满分,(包括引进的非专项资金,主管局下拨的资金不计在内)。年终审计亏损的单位不得分。

2、资产管理(基本分20分)

a.基本工作要求:要求各单位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保持国有资产的完好性,完整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严格按规定办理资产的核销手续,国有资产核销应报主管局及财政部门批准。国营、集体资产承包、拍卖、租赁及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须报局批准同意后,签订相关协议,并报局备案。

b.考核减分内容:未经主管局和相关部门同意,擅自核销集体资产的有一项减2分。签订承包、租赁协议,未报局同意和备案的有一项减2分。因主管原因造成集体资产非正常毁坏、流失的减1-2分。

3、场圃管理(基本分20分)

a.基本工作要求: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帐目设置健全,填报财务数据真实,不私设小金库。发票使用规范,报销手续完备。添置大额固定资产应按规定办理申报手续。基建项目严格按有关程序操作,先报告,后施工,由局组织招投标及工程决算审计。抓好内部增收节支,在人员使用、资产购置、业务费支出等方面,注重经济核算,提高管理效益。

b.考核减分内容:财务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购置大额资产不申报,或不如实填报财务数据的有一项减5分。基本建设项目先斩后奏,擅自变更设计及预算,未经局组织招投标及决算审计的有一项减10分。

4、党建工作(基本分10分)

党建工作有党委办负责考核,考核内容另行制定。

5、稳定和安全生产(基本分20分)

a.基本工作要求:场圃稳定方面:要求抓好思想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觉悟和素质。随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性问题,认真做好工作,及时疏通化解。力所能及帮助职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办一些对职工有利的公益事业。安全工作方面: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自下而上建立安全管理网络,责任落实到人。积极参加主管局召开的安全例会,健全安全台帐记录,定期开展安全自查,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b.考核减分内容:由于场圃工作失误,造成职工集访的,有一次扣1分。因场圃解决问题不力,同一问题多次上访,并出现过激上访,或造成严重影响的减3-5分。安全管理制度、台帐记录不健全,内部安全责任不落实,不按时参加局召开的安全例会的减1-2分。每发生一起责任事故的减1分。发生一起重大责任事故或人员死亡事故的,视事故严重程度减5-10分。

6、中心工作(基本分10分)

a.基本工作要求:各场圃、企业必须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搞好中心工作,完成局下达的各项任务。如民主选举、生态创建、编史修志、妇女和计生工作等。

b.考核减分内容:因本单位工作不积极,完成任务不及时而影响或延误全局工作的,有一起扣2-3分。

上述六项内容,均为各单位要求做好的基本工作,根据年终百分制考核结果,与各单位场(厂)长、副职及主办会计的年薪挂钩。年薪标准:场(厂)长28000元,副职及主办会计22000元。考核满分得全额年薪,考核得90分拿90%年薪,依次类推。

(二)绩效考核及测算办法:

1、资金结余奖(当年效益):按年终财务审计结果,以到帐数为准(总收入包括争取的非专项资金,主管局下拨的资金不计在内),按单位当年净结余资金的10%对场长、企业负责人进行奖励。对副职、主办会计以5%的比例给予奖励。

2、内部创收奖:各单位依靠自身资源,开拓创收项目。对新增的经济收入,按年度净增值进行奖励。奖励标准:按内部创收新增净值的5-8%,对局聘人员进行奖励,其中场(厂)长得奖金总额的50%以上。

3、争取资金奖:

各单位争取到各级和有关部门(市级以上,含市级)非专项资金的,按实际到帐金额的5-8%,对局聘用人员进行奖励,其中正职得奖金总额的50%以上。

4、费用节支奖:

各场圃、企业的费用(业务招待费)总额有三部份组成:一是基本费用(指农场、企业内部的一般招待费),各单位的基本费用由局根据各场具体情况核定;二是争取到各级的非专项资金费用(市级以上、含市级),按争取资金实际额度核定;三是争取到各级的专项(财政报帐制项目)资金费用,按争取项目资金实际额度核定。资金额度以到帐数确认,年终按核定费用比例进行考核,节约部分按20%对场长进行奖励,超过部分按20%核减奖金。

5、特殊鼓励奖:

a.各单位争取到各级、各部门的专项资金(财政报帐制项目),由局根据项目规模大小,难易程度发放特殊鼓励奖。

b.获得荣誉奖:各单位获得国家、省政府或农业部、省农林厅荣誉的,根据不同类别和等级,给予适当奖励和鼓励。

c.对个别资源少,无资金引进条件,但能较好地完成局交办的各项工作的场圃、企业,其负责人的收入,由局根据工作表现,单独确定,给予鼓励或奖励。

(三)分类考核及年收入计算办法:

1、所有场(厂)长的年收入=年薪+资金结余奖+内部创收奖+争取资金奖+费用节支奖+特殊鼓励奖。

2、局属事业单位性质人员的兼职场长,其工资、奖金不列入考核内容。主要负责人的年收入=事业单位领取的工资、奖金+兼职补贴(兼职补贴标准有局领导班子商量确定)。如果按该办法测算,场长的年收入低于该场的实际考核结果,则按该场的考核数发放,其差额部份由场圃给予补发。

3、运村农科良种场参照其它场圃考核办法进行百分制考核。

4、农科所参照局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考核。

5、蚕种场资产为托管,仍按原托管协议进行管理。

6、横山苗圃资产为代管,可根据平时所做的基本工作多少和年终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鼓励。

7、副场长、主办会计的年收入=年薪+资金结余奖+内部创收奖+争取资金奖。

8、自二OO九年元月份起,局聘人员在聘用期间,参照劳动部门确定的最低缴费基数,按规定比例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具体标准有局经管科、人事科核定。

9、场圃、企业负责人及聘用人员年收入变化较大时,有局作适当调整和平衡。

三、其他要求: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控制监督的手段之一,因此,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风险形成原因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保证企业有序发展。

二、经济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一)经济责任的涵义。所谓经济责任是指在财产权利分割的基础上,各财产权利主体之间形成的关系。财产权利的分割是基于财产的最优使用而发生的,因而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经济责任也就成了一种优化资源使用的社会机制。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所谓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内,对其所在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价的过程。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

(一)审计来源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一种监督形式,而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因此二者的审计来源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要大于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主要审查的是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而经济责任审计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还强调了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的监督、检查和评价。

(二)法定性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依照标准是国家的法律条例,当企业领导者任期满后若出现免职、调任的情况或者企业进行兼并活动,破产情况时都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是国企领导者不能避免的监督形式。内部审计则不存在硬性的法定性,灵活性加大。

(三)监督期限不同。经济责任审查的监督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在国有企业存续期间,董事长任期结束意味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始。内部审计的监督过程不具备长期性。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过程具有复杂性,因为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因此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多种多样。

(一)审计技术方法不健全所引起的审计系统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为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制度的依赖性较大,难以避免领导层的干扰所造成的风险。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难度非常大,审计方法的不健全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所引起的审计遗漏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首先是企业内部的财务收支情况,其次是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由于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短,因此,审计过程难免会出现纰漏,从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三)审计主体的职业能力不足所引起的审计错误风险。审计人员在对国企领导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综合性强、复杂的问题,而且审计过程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更新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资料不全面、不真实所引起的风险。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的、不全面的财务资料,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外,由于财务资料的不真实、不全面,会降低审计的准确性,从而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风险。

(五)企业领导的责任难以区分而造成的风险。对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进行区分和评价需要界定清楚个人责任,领导责任与个人责任难以区分的难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虽然行政主要领导主持行政方面工作,但只要其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也很难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第二,被审单位有些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使得领导干部的直接经济责任界定不准,这些都加大了审计风险。

(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失真而造成的风险。审计评价结果是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但是,由于缺乏操作性较强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评价就会失去其真实性,从而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五、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需要从审计人员素质、健全指标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学选择审计方法和技术五个方面加强风险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

(一)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来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

(二)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时,需要对企业内部的报表先进行审计,然后再对企业的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由于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已经基本完成了企业的内部审计,所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相关结果,从而缩减审计的工作量,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对规范与制约各级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的经济行为,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良好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环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审计人员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非常普遍,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加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五)科学选择审计方法和技术。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选择不仅要继承传统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优势,还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从而实现审计水平与时展趋势的接轨。

六、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现了企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性监督,使企业可以有效的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进行了监督、检查,从而杜绝了领导者违法行为的发生。综上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企业和企业主体向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萍.关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措施[J].现代商业,2008(8).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随之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WTO等,日前还在许多国家的支持下,成立了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亚洲投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有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进程,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事件中,存在一些国企发展缓慢,管理层年薪过高等不透明现象,直接影响到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安全,给国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提醒着我们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保证国企发展过程的的公开透明,提高国企的竞争实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83年我国建立国家审计机关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契约导向阶段和体制、产权导向阶段:

第一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厂长(经理)离任审计阶段。厂长负责制决定了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的绝对权力,所以厂长 (经理)的工作状况和责任程度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然而这却造成了一些领导虚报成绩,欺骗管理部门,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二个阶段:契约导向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87―1992年)。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具有自的经营管理制度。其基本形式是“两保一挂”,即企业保证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上缴税利指标,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从当时来看,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承包经营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和经营不公,承包者负赢不负亏等,是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三个阶段:体制、产权导向阶段――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3年以后)。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有效的抑制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

目前,我国约有9万家国有企业,数量之庞大,更足以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然而,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中尚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如国企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层工资薪金过高不透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机构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国企的经济安全和办学质量。因此,要着重探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风险产生的原因

1.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然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出现控制不力现象。财务人员出现交叉现象,违背了独立性的要求,缺乏规范的控制制度;二是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国企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然而,却仍然沿用以前落后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从而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失效

内部审计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监督、评价作用,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和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国企内部审计机制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随着国有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其所需的知识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审计对象和复杂的经济责任审计关系,使得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加重了审计工作的压力;二是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工作要针对于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很多国企的审计范围指数局限于对资金筹集、资金营运等方面的合法性,未能做到全面监督;三是审计方法落后。会计电算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然而,部分国企的财务会计方法仍停留在手工做账方面,加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3.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难度高、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

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专业财务审计人员。很多国企的财务审计岗位是由会计出纳等人员借调或兼任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目前国企财务审计人员的年龄多为40-50岁,财务审计人员多为原来财务管理制度下的人员,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和素质跟不上业务的不断深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影响力财务审计的专业性。 4.有关部门部门缺乏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监管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是有效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外部措施。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太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隐患。

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不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国有企业要积极开展任中[:请记住我站域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对各部门的领导至少2-3年进行一次审计,在离任时再进行一次审计,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组织审计的部门要根据相关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重点选择掌管资金量大、经济活动频繁、群众反映多的部门或单位首先作为审计对象,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

2.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国企财务工作按既定目标进行。国有企业要认真实行三级复核制度,财务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重点抽核,在证据数据、法规政策、定性评价、文字表述等方面严格把关,以确保审计质量。此外,还要注重程序的节约和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国企的投资、业务活动、资金活动要按照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奖惩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改进创新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长,任务重,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和所实施的审计方法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一要加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再学习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求社会上的专业培训专家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改进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要积极开展各国有企业间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交流活动,学习企业过于企业的审计经验,提高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水平。

4.明确职责,客观、合理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领导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如何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谨慎”的原则,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的界限。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时,要注意:一是紧扣被审计对象,切忌做出超出审计权限的事情;二是客观明确界定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后果,不要随意定性被审计对象的责任;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寻找证据,据实出具审计结论。

5.强化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

设计工作的监督,能有有效的方式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要加强国企内部人员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三是加强舆论监督,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国企经济责任工作开展的监督,确保建言献策和意见反馈渠道的通畅。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9篇

鉴于此,笔者从坚持社会本位价值的经济法理论着手,首先,结合经济法的三大价值,即经济法对实质正义、社会效率、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和谐,说明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必要性。其次,具体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制度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构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经济法的价值法律制度

引言

在2010年7月,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福建上杭县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污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废水外渗引发福建汀江流域污染。事故发生后的第9天,紫金矿业才于7月12日下午向社会公告,承认公司所属福建上杭县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污水泄漏,并表示本次泄露事件对紫金山铜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仅仅是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企业违责任制度的代表性事件之一,还有"三鹿奶粉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等等。这些事件说明了我国企业如何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的进程中,如何发挥经济法的价值与作用,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 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经济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实质正义、社会效率、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和谐统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经济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应当对实现实质正义、社会效率、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前述经济法的三大价值的一致性,说明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有利于实现实质正义

经济法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部门法,其根本目的追求社会的实质正义。然而,"正义就像是普罗休斯的面庞,变化无常,随时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并且具有及不相同的面貌"。[1]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往往会产生很多的消极影响,如浪费社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给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而且,企业也不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这样对于受害者是极其不公平的,也与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的价值相违背。面对此种情形,政府应该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消除企业造成的消极影响。因为,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强调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注重企业与劳动者、消费者、环境保护等弱势群体的共同发展。这样有利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社会的实质正义。

第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制度要求法律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统一。前者的含义是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后者的含义是在分配和利用社会资源时,法律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就经济法而言,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合法竞争,同时,对于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予以规制,以促进竞争,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率。经济法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更是要求重新分配企业、居民、劳动者、消费者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企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例,随着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企业的不断扩大也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废物排放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有利于实现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

法律根本目的在于保障自由,尽可能地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2] 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是经济法体系中的构成要素之一,经济法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规范企业的行为,建立合理的经济秩序。

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对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传统意义的企业仅仅需对股东负责,对环境保护、开发资源、社区没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经济法要求企业不能单纯地考虑某一方主体的利益,而是应当承担起对社区、对消费者、对社会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企业应当以企业的利益为核心,努力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建立完整的社会责任制度,唯有此,企业方才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脱颖而出。[3]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制定了《公司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等部门法律来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此多的部门法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存在严重的漏洞亟待完善。具体而言,《公司法》的第五条规定过于原则化、抽象化,本身缺乏可操作的实践性,政府对公司的监管出现了失位的状态,除此以外,并没有更多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法律规定。《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企业的违法行为惩罚力度不够,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牟取暴利而进行违法生产,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这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宗旨不符。然而,根据这两部法律的规定,消费者仅可获得双倍的赔偿,我国并未规定真正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例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乳业集团生产的奶粉含有超标的三聚氰胺成分导致众多婴幼儿患上尿路结石事件,成极具影响力的社会事件,社会公众对此事件予以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纷纷起动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但仍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多名婴儿死亡,"三鹿"集团直接破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落后,迫切需要修订,而且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不能够受到应有的法律处罚。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机制,企业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中要着力解决的凸出问题。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中非政府组织的法制建设滞后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存在于民间的按照章程规定运行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社会监督功能。二是中介功能。

我国是传统的"官本位"国家,政府在社会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大部分是政府部门派生出来的,一方面自身没有独立性,带有严重的行政色彩,成立的非政府组织的工作重点依然是政府行为,无形中继续强化政府的职能,忽视了行业利益、违背了非政府设立的初衷。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缺乏独立性、资金来源和财政支持。

第三,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数企业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不能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忽略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例如,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违规操作导致本厂的苯胺装置发生爆炸事故,引发了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令人吃惊的是,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领导邹海峰在爆炸当天的新闻会上称,此次事件没有给大气造成有毒污染。故意隐瞒对水源造成的严重污染,这在后来被事实证明水污染是此次污染事件的重点,导致沿岸居民无法正常饮用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说明了我国缺乏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制度,缺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意识。

三 经济法视野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第一,强化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政府要主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构建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体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法律的约束,因此,政府应当制定法律,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所以,政府应该以《公司法》为核心,解决《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部门法中存在的问题,使之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4]具体而言,一是将公司法第五条进行细化,明确规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施细则,可以考虑在公司法中设立专门一章规定企业社会责任,规定企业应对哪些行为、哪些人员承担责任。若企业不履行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尤其是突出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二是建立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笔者建议将对劳动者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对社区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这几个方面全部纳入到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加快企业责任的法制化进程。

第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的第三部门,能在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和磋商机制。根据我国非政府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增强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公众多方共同推进的事业。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依附性、局限性阻碍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例如,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消费者协会是典型的非政府组织吗,也是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协调者,代表消费者的利益,我们应该增强消协的独立地位,发挥消协的优势,加强法制宣传,降低解决社会责任的法律成本。体现经济法社会本位的价值。同时,政府也要对非政府组织做好宏观上的指引,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实现非政府组织的独立。

第三,强化企业的法律责任意识

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公司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企业要根据我国的劳动法保障职工的休息权、就业择业权、教育权等,禁止企业违法劳动法的规定,危害劳动者的利益。根据消费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赔偿权、选择权等,不得对消费者进行欺诈、胁迫等违法行为。而且,在侵犯消费者的权益之后,还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另外,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努力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内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这样能为公司制定有效的社会责任规划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企业的社会责任委员会必须以职工代表为主体,当作出涉及劳动者权益、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环境保护等方面时,社会责任委员会应向利益相关者做出解释,做出最终的决定。

参考文献:

[1] E.Bodenheimer.Jurispruden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P196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12.P201

[3]任容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角度透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P83-89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成因;控制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既对“事”又对“人”,涉及被审责任人及单位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从审计实践来看,引发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不一,大部分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其组织形式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表现弱化。由于内部审计地位的限制,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在取证的关键时刻,有时会遇到阻碍,导致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二)干部任命管理程序不规范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明确表述了“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但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管理“重要依据”往往难以实现。由于干部任免属于组织机密,企业领导层不可能过早地向审计部门透露太多信息,往往是干部已经办理了离任或任命手续后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离任审计,“先任后审”、“先离后审”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一方面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审用脱节”,审计人员会认为自己工作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形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客观效应,使审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出现了配合难和执行难的问题。由于领导干部已经离任、调任或提拔,特别是领导干部提拔后,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包括领导干部本人不配合或不愿意配合审计,致使有些问题很难查证和认定,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

(三)被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

虽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单位主要领导人员,但是由于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性质、职能、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无形中产生了不同的难度。一是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复杂化,带来了审计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管理环境十分复杂。一个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经营,可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其经营业务也千差万别,多样化经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确定性增加,引起审计人员失察和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增加。二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宽,业务量越来越大,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期较长,审计的时间跨度大,一般一个任期以上,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多,审计评价的事项多,审计的依据尚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完善之中,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三是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低带来的风险。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能涵盖企业整个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有的单位虽然建立健全了许多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或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会耗费内部审计人员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四)审计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尽管一些大型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和办法,但条文规定仍过于宽泛和笼统。审计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审计评价内容不够明确,审计评价标准不够规范,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随意性。出现了类似问题多把“尺子”的局面,影响了审计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有些环节上,既有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很难界定个人对于决策所起作用的大小。另外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还会涉及到一些无法量化的非经济责任的内容,如领导水平及其管理能力等,这些因素的存在致使责任更加难以区分,无形中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力争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规避审计风险。笔者认为,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有效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离开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企业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方面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对于公司制企业,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将内部审计部门设在董事会,内部审计部门只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受董事会指导,从而增强内审的独立性,防范与规避内审风险。另外,一些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推行的审计委派制,也有效解决了其下属单位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问题。实行审计委派制后,建立了垂直管理的审计工作机制,由于审计人员的人事、薪酬等管理相对不受被委派单位约束,审计人员在实质上保证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可消除由于人事关系、工资薪酬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拓宽审计监督范围,转变审计职能,降低审计风险。

(二)规范干部任命管理程序,建立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相配套的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结果与组织调整相结合的制度。企业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新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考核干部的必经程序。在实践中,可按“先审计、后离任”或者“离任――审计――任命”三步走程序实施,防止“审任脱节”。二是建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干部任职前公示的内容之一,给予群众必要的知情权和质询权,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建立健全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机制。三是建立被审计干部“审计约谈”和“审计问责”制度。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问题,由企业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及时同现任、原任领导谈话,并下发整改通知书,指出问题,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确保审计成果有效利用。

(三)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水平

企业应根据干部管理有关要求和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制定系统、完整、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领导干部上任之初,应该就其经济责任和权利义务签订相关协议,以统一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范围、内容和标准。同时为了规避审计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依法评价原则。在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以党和国家制订的有关法律、政策、财经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为依据进行评价,严格规范评价行为。二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能附加任何主观成分,不做预期分析评价和无法佐证的评价,审计评价不能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三是分清责任,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防范风险。

(四)突出审计重点,严格履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

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准确地抓住重点并查深查透,以保证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审计风险。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一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严肃审计纪律,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二是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三是在队伍建设中,要注意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注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基建工程技术人员,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以避免由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化而导致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刘磊.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J].中国审计,2010(23):59.

[3]刘文华.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J].中国审计,2010(11):60-61.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11篇

(一)强化审计成果利用的外力机制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强化审计成果利用的有力推手之一。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在更大的范围内公示了审计结果,这对于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都是一种外部的推动力,利用外部受众的间接监督促进审计结果的利用,从而促进企业改善运营,实现组织增加价值。另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于其他单位也会起到提醒的作用,能够促进其他单位进行自查,无形中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通常是二级单位或者部门的负责人,审计结果公告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震慑和警示,尤其对于那些可能有舞弊和腐败动机的人们来说。

(二)推动审计质量提升的动机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必然要求所公布的审计结果事实确凿,证据充分,审计评价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这意味着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全面提升审计项目的质量,否则不恰当的审计结果公告带来的将是对内部审计专业性的质疑和对内部审计机构信誉的损害。同时也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

(三)进行内部审计沟通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一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往往最终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只是相关领导层面知悉,那些曾经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给予配合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知道最终的审计结果是什么,审计工作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价值。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作为内部审计沟通的手段之一。

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限制性因素

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在其后的相关国家审计法规、准则中不断细化关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规定。但是国家审计署真正审计结果公告是在2003年。2003年6月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由审计署执行的2002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这一报告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也将审计公告制度推向了社会公众。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放开的过程,在历经种种争议和反对后发展到现行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但目前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仍存在一些限制与困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内部审计自身来讲,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有待提高

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必然要求审计结果要经得起广泛推敲,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起从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到审计结果全过程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在现行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对具体经济业务的不精通等现实性的限制因素使得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从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来讲,需要赢得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支持

要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必须首先赢得高层的支持。这种支持的获得是以企业内部高层人员包括董事会和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其价值的认识为前提的。而这种认识需要逐渐积累,需要内部审计机构持之以恒的价值展现。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利用合适的机会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澄清这种公告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收集此方面的成功案例以及国际上关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和实践等方面的事实说服董事会和管理层。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是不断进行尝试性的实践,并且用这种实践的结果证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价值所在。

(三)从制度层面来讲,需要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公告审计结果的权力

在现有的关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中并没有详细的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规定。在企业内部要想实行这样的制度,需要在内部审计的章程和制度中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权力,这样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够公正地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

三、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审计机构在审计结果公告中相对独立性的要求

1.审计执行过程中的独立性。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借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关于独立性的定义,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独立可以表述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从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性,不得因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性。”在审计结果产生过程中的独立性要求,首先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人员在形式上的独立。在部分企业集团内,由集团层面的内部审计机构来执行子分公司层面负责人的任中和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可以说做到了形式上的独立。此外,如果审计机构中有人曾经在被审计单位任职且可能对审计独立性造成影响,那么在建立审计组时应该考虑这样的人员作为审计组成员是否会影响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是更高层面的要求,这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自身的独立性进行专业的判断,必要时内部审计机构可能需要就某些情形咨询更为专业的专家或者行业协会。

2.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中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这是指在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中,审计机构应该有权不受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的干扰,有权保持审计机构自身的独立、客观的判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取消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人员之间原有的审计结果沟通程序。此处强调的是审计机构应该被授予这样一种权力,即任何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个人不得无理由、无根据的干涉审计机构在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中的独立、公正的判断。这种权力的保障需要企业内部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大力支持,而这种支持常常不是轻易能够获得的。

(二)信息公开和信息保密的权衡

审计结果公告是在更大范围内将审计所获得的信息和结论公开,增强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但同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中必然会有涉及企业机密类信息或者敏感类信息等不适宜对外公开的信息。因此在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严格的公开制度,必须明确哪些信息是可以公开的,哪些信息是涉密的敏感信息,不适宜公开。通常企业内部的情报或者信息管理部门对此具有更为专业的知识,因此建议在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与相关专业部门共同合作,以求达到更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实际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对即将公告的相关信息进行细致、严谨的审核,必须经过层层审核之后,相关审计结果才可以对外公告。尽管这样的审核可能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但是质量是确保这一公告制度能够持续有效运行的必要机制。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审计结果公告对象的问题

国家审计中审计结果通过公共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告的方式,对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讲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在此笔者想借用“利益相关者”一词来探讨公告对象的问题。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他们是审计结果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因为审计结果直接反映着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和被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等。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命的考核依据之一,可能直接影响着被审计人员未来的职业前途。被审计单位不仅仅指被审计单位本身,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

2.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审计结果的直接使用者之一就是审计机构所在层面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

3.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质量以及审计结果中问题的事实、定性、依据等承担着直接的质量责任。

4.审计结果中反映的相关问题所涉及的上层管理职能机构。如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可能子分公司某一项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问题会涉及到集团层面工程管理部的相关职责。这些问题的彻底整改落实需要依赖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子分公司联合行动。

5.企业集团内其他单位。是否要向企业集团内其他单位公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实行,为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全面、合理地把握审计结果公告的进度。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

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颁布施行,是我们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审计工作规范经济行为,增强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法规。

《规定》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制度建设,行为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一、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合规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2】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重点在于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所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就等于在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及时有效的找出差距,肯定成绩,提供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1、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如首先必须依据上级相关部门提出委托建议后才能实施审计。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程序,报告内容,技术方法,责任权限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对于审计目的的不同理解,导致审计和评价的范围不同,人员轮岗时审计任务过度集中问题,诸如此类,产生的审计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缺乏健全的审计评价体系,项目开展相对滞后

审计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应该关注到一个长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很难系统全面的衡量一般要么就是核准数字,要么就是对被审计对象各方面都做出评价,这都会损害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同时审计一般都在离任时开展,缺乏对总体的把握,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

3、组织模式单一,缺乏部门协调配合,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般内部审计就涉及财务和审计,对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缺乏联动,尤其是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充分,报告是否工作,建议是否可行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知识面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弱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

内部审计不可能独立于企业本身,但他们执行不同的审计程序,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等等方面。如果有效的制定这样的评估,使其产生良好的评估结果,就应该遵循独立、客观,并赋予一定的权限和工作应有的保密性。他们履行的审计工作必须直接面向董事会或者相关分委会的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评估结果。

2、内部审计的程序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治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准确,也是帮助企业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决策的源动力。其中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程序的全面内部审计程序控制就是关键,这个控制在于监督和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的监控。

这种信息数据的监控首先在于技术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技术控制,并且保障这种审计技术的连续性,随着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还应建立对相关计算机数据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应用控制,防范审计的信息漏洞。其次要建立能够及时修补管理控制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财务会计系统或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职员舞弊等问题,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帮助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完善内部控制、消除潜在隐患。此外内部审计程序控制本身也应该具备被控制和被发现机制,如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审计,统计学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核审计项目的连续、完整,保障内审数据的科学合理,确保内审本身经得起审核监督。只有确实完善了内审程序的控制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才能更改和修补经济活动程序和管理控制程序,反映相关业务活动的真实、长效变化等各个方面。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

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颁布施行,是我们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审计工作规范经济行为,增强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法规。

《规定》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制度建设,行为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一、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合规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2】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重点在于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所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就等于在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及时有效的找出差距,肯定成绩,提供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1、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如首先必须依据上级相关部门提出委托建议后才能实施审计。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程序,报告内容,技术方法,责任权限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对于审计目的的不同理解,导致审计和评价的范围不同,人员轮岗时审计任务过度集中问题,诸如此类,产生的审计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缺乏健全的审计评价体系,项目开展相对滞后

审计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应该关注到一个长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很难系统全面的衡量一般要么就是核准数字,要么就是对被审计对象各方面都做出评价,这都会损害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同时审计一般都在离任时开展,缺乏对总体的把握,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

3、组织模式单一,缺乏部门协调配合,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般内部审计就涉及财务和审计,对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缺乏联动,尤其是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充分,报告是否工作,建议是否可行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知识面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弱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

内部审计不可能独立于企业本身,但他们执行不同的审计程序,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等等方面。如果有效的制定这样的评估,使其产生良好的评估结果,就应该遵循独立、客观,并赋予一定的权限和工作应有的保密性。他们履行的审计工作必须直接面向董事会或者相关分委会的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评估结果。

2、内部审计的程序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治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准确,也是帮助企业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决策的源动力。其中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程序的全面内部审计程序控制就是关键,这个控制在于监督和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的监控。

这种信息数据的监控首先在于技术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技术控制,并且保障这种审计技术的连续性,随着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还应建立对相关计算机数据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应用控制,防范审计的信息漏洞。其次要建立能够及时修补管理控制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财务会计系统或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职员舞弊等问题,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帮助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完善内部控制、消除潜在隐患。此外内部审计程序控制本身也应该具备被控制和被发现机制,如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审计,统计学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核审计项目的连续、完整,保障内审数据的科学合理,确保内审本身经得起审核监督。只有确实完善了内审程序的控制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才能更改和修补经济活动程序和管理控制程序,反映相关业务活动的真实、长效变化等各个方面。

3、内部审计的预判性

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对本企业单位的经济数据的

持续监测。这种监测的要点在于围绕核心经营目标的提前介入,跟踪评估,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要把事关企业重大的经济活动、经营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即要事前及时做出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衍生预测报告,适时提供事中运行效果的评价。对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计划和费用预算及合同等项,在尚未实施之前,做出以是否合理、有效、真实为内容的审核评价意见。这就要求一是在时间点上要有前瞻性,内审工作要向事前跟进;二是面向企业的整体经济活动上,在全方位拓展;三是紧紧跟上企业整个经济运营活动的步骤,在全过程延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应该创造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切实避免出现“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从表面上看,功夫没少下,好材料也没少写,但由于失去时效性,指导价值不大。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欠佳,久而久之,把内审工作变得有无皆可。

4、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确保内审工作高质量成果的核心力量。高素质不仅仅是要求高学历、高技能、高能力的人才,更重要是建设是否能成为单位的内审工作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职员。就是要把握是否是懂政策、会管理、务实、高效的内部审计成员。一是要建立一套动态的、例行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的机制,换而言之就是要建立人才的资源库、人才的区分机,人才的培训站、人才的选拔、发展、激励的机制。二是要立足本单位,事实表明单纯的通过培训活动很难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现实的生活很快磨平他们培训的精力和士气,更有效的做法是提供课堂培训的同时,让他们实际参与到各种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各类领导,可以通过轮岗、委派专项任务,边学边干。三是要坚持不断地进行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下决心将那些缺失职业道德、不称职的人员调离审计队伍;促使敬业精神欠佳、事业心不强、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人员转变观念。

三、完善外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行为建设

“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因此起着鼓励诚实的作用:由于知道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企业就会努力避免做那些在审计时可能会被发现的不光彩的事。”【3】【4】

1、强化外部审计工作建设

外部审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需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因而可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公证作用。也可以说企业通过外部审计完全可以用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运用这个审计工作,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报告,向政府部门、企业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发出相关信息,如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知道企业的发展经营的情况,债权人了解偿债能力,中小投资者通过这些财务信息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包括是否能够赢得潜在的投资者等等。因此,加强外审工作建设是必须、必要的。由于外部审计多数属于委托类型,这也要求审计中要明确需求方和厉害关系人的具体要求,客观、公正的执行审计工作。

2、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从中可以看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但是对于外来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内部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在对具体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困难。此外,处于被审计地位的内部组织成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配合,这也可能增加审计的难度。因此内外审相结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在外审计划和实施阶段一定要多咨询各级内审人员,外审计划能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做出了规划,才有可能有操作性和实用性,才能对实施审计所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了详细规划与说明。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看,只有良好的审计计划指导审计实施,才能确保审计质量。

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和同行业平均数据或者以前年度数据比较时,包括确定资产负债表时,在总体复核阶段,数据是否进行调整,还是披露,都需要和内审部门人员配合才能确定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对未来报表

产生影响等等。

3、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

外部审计中包含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是一种法定的、强制的、权威的、综合的审计。而社会审计是是受托审计,不具强制性,只有接受委托后才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但是现阶段国家审计力量有限、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专业化要求等不足,2006年审计署颁布《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聘请社会审计资源中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造价师和其他行业专家等,由此开始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形式。

四、审计促进科学发展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

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颁布施行,是我们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审计工作规范经济行为,增强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法规。

《规定》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制度建设,行为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一、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合规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2】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重点在于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所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就等于在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及时有效的找出差距,肯定成绩,提供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1、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如首先必须依据上级相关部门提出委托建议后才能实施审计。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程序,报告内容,技术方法,责任权限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对于审计目的的不同理解,导致审计和评价的范围不同,人员轮岗时审计任务过度集中问题,诸如此类,产生的审计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缺乏健全的审计评价体系,项目开展相对滞后

审计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应该关注到一个长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很难系统全面的衡量一般要么就是核准数字,要么就是对被审计对象各方面都做出评价,这都会损害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同时审计一般都在离任时开展,缺乏对总体的把握,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

3、组织模式单一,缺乏部门协调配合,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般内部审计就涉及财务和审计,对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缺乏联动,尤其是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充分,报告是否工作,建议是否可行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知识面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弱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

内部审计不可能独立于企业本身,但他们执行不同的审计程序,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等等方面。如果有效的制定这样的评估,使其产生良好的评估结果,就应该遵循独立、客观,并赋予一定的权限和工作应有的保密性。他们履行的审计工作必须直接面向董事会或者相关分委会的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评估结果。

2、内部审计的程序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治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准确,也是帮助企业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决策的源动力。其中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程序的全面内部审计程序控制就是关键,这个控制在于监督和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的监控。

这种信息数据的监控首先在于技术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技术控制,并且保障这种审计技术的连续性,随着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还应建立对相关计算机数据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应用控制,防范审计的信息漏洞。其次要建立能够及时修补管理控制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财务会计系统或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职员舞弊等问题,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帮助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完善内部控制、消除潜在隐患。此外内部审计程序控制本身也应该具备被控制和被发现机制,如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审计,统计学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核审计项目的连续、完整,保障内审数据的科学合理,确保内审本身经得起审核监督。只有确实完善了内审程序的控制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才能更改和修补经济活动程序和管理控制程序,反映相关业务活动的真实、长效变化等各个方面。

3、内部审计的预判性

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对本企业单位的经济数据的

[1] [2] [3] 

持续监测。这种监测的要点在于围绕核心经营目标的提前介入,跟踪评估,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要把事关企业重大的经济活动、经营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即要事前及时做出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衍生预测报告,适时提供事中运行效果的评价。对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计划和费用预算及合同等项,在尚未实施之前,做出以是否合理、有效、真实为内容的审核评价意见。这就要求一是在时间点上要有前瞻性,内审工作要向事前跟进;二是面向企业的整体经济活动上,在全方位拓展;三是紧紧跟上企业整个经济运营活动的步骤,在全过程延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应该创造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切实避免出现“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从表面上看,功夫没少下,好材料也没少写,但由于失去时效性,指导价值不大。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欠佳,久而久之,把内审工作变得有无皆可。

、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确保内审工作高质量成果的核心力量。高素质不仅仅是要求高学历、高技能、高能力的人才,更重要是建设是否能成为单位的内审工作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职员。就是要把握是否是懂政策、会管理、务实、高效的内部审计成员。一是要建立一套动态的、例行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的机制,换而言之就是要建立人才的资源库、人才的区分机,人才的培训站、人才的选拔、发展、激励的机制。二是要立足本单位,事实表明单纯的通过培训活动很难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现实的生活很快磨平他们培训的精力和士气,更有效的做法是提供课堂培训的同时,让他们实际参与到各种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各类领导,可以通过轮岗、委派专项任务,边学边干。三是要坚持不断地进行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下决心将那些缺失职业道德、不称职的人员调离审计队伍;促使敬业精神欠佳、事业心不强、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人员转变观念。

三、完善外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行为建设

“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因此起着鼓励诚实的作用:由于知道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企业就会努力避免做那些在审计时可能会被发现的不光彩的事。”【】【】

、强化外部审计工作建设

外部审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需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因而可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公证作用。也可以说企业通过外部审计完全可以用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运用这个审计工作,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报告,向政府部门、企业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发出相关信息,如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知道企业的发展经营的情况,债权人了解偿债能力,中小投资者通过这些财务信息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包括是否能够赢得潜在的投资者等等。因此,加强外审工作建设是必须、必要的。由于外部审计多数属于委托类型,这也要求审计中要明确需求方和厉害关系人的具体要求,客观、公正的执行审计工作。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从中可以看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但是对于外来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内部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在对具体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困难。此外,处于被审计地位的内部组织成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配合,这也可能增加审计的难度。因此内外审相结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在外审计划和实施阶段一定要多咨询各级内审人员,外审计划能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做出了规划,才有可能有操作性和实用性,才能对实施审计所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了详细规划与说明。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看,只有良好的审计计划指导审计实施,才能确保审计质量。

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国家审计

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颁布施行,是我们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审计工作规范经济行为,增强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法规。

《规定》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制度建设,行为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一、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合规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2】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重点在于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所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就等于在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及时有效的找出差距,肯定成绩,提供确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1、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如首先必须依据上级相关部门提出委托建议后才能实施审计。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程序,报告内容,技术方法,责任权限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对于审计目的的不同理解,导致审计和评价的范围不同,人员轮岗时审计任务过度集中问题,诸如此类,产生的审计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缺乏健全的审计评价体系,项目开展相对滞后

审计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应该关注到一个长期的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很难系统全面的衡量一般要么就是核准数字,要么就是对被审计对象各方面都做出评价,这都会损害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同时审计一般都在离任时开展,缺乏对总体的把握,丧失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审计的时效性差,难以防患于未然。

3、组织模式单一,缺乏部门协调配合,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般内部审计就涉及财务和审计,对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缺乏联动,尤其是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实施是否充分,报告是否工作,建议是否可行等问题。同时普遍存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知识面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综合分析能力弱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

内部审计不可能独立于企业本身,但他们执行不同的审计程序,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等等方面。如果有效的制定这样的评估,使其产生良好的评估结果,就应该遵循独立、客观,并赋予一定的权限和工作应有的保密性。他们履行的审计工作必须直接面向董事会或者相关分委会的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评估结果。

2、内部审计的程序控制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的再监督、再控制,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治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准确,也是帮助企业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决策的源动力。其中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程序的全面内部审计程序控制就是关键,这个控制在于监督和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的监控。

这种信息数据的监控首先在于技术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技术控制,并且保障这种审计技术的连续性,随着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还应建立对相关计算机数据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应用控制,防范审计的信息漏洞。其次要建立能够及时修补管理控制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财务会计系统或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职员舞弊等问题,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帮助管理层及时有效的完善内部控制、消除潜在隐患。此外内部审计程序控制本身也应该具备被控制和被发现机制,如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审计,统计学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核审计项目的连续、完整,保障内审数据的科学合理,确保内审本身经得起审核监督。只有确实完善了内审程序的控制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才能更改和修补经济活动程序和管理控制程序,反映相关业务活动的真实、长效变化等各个方面。

3、内部审计的预判性

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对本企业单位的经济数据的

[1] [2] [3] 

持续监测。这种监测的要点在于围绕核心经营目标的提前介入,跟踪评估,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要把事关企业重大的经济活动、经营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即要事前及时做出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衍生预测报告,适时提供事中运行效果的评价。对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计划和费用预算及合同等项,在尚未实施之前,做出以是否合理、有效、真实为内容的审核评价意见。这就要求一是在时间点上要有前瞻性,内审工作要向事前跟进;二是面向企业的整体经济活动上,在全方位拓展;三是紧紧跟上企业整个经济运营活动的步骤,在全过程延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应该创造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切实避免出现“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从表面上看,功夫没少下,好材料也没少写,但由于失去时效性,指导价值不大。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欠佳,久而久之,把内审工作变得有无皆可。

、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确保内审工作高质量成果的核心力量。高素质不仅仅是要求高学历、高技能、高能力的人才,更重要是建设是否能成为单位的内审工作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职员。就是要把握是否是懂政策、会管理、务实、高效的内部审计成员。一是要建立一套动态的、例行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的机制,换而言之就是要建立人才的资源库、人才的区分机,人才的培训站、人才的选拔、发展、激励的机制。二是要立足本单位,事实表明单纯的通过培训活动很难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现实的生活很快磨平他们培训的精力和士气,更有效的做法是提供课堂培训的同时,让他们实际参与到各种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各类领导,可以通过轮岗、委派专项任务,边学边干。三是要坚持不断地进行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下决心将那些缺失职业道德、不称职的人员调离审计队伍;促使敬业精神欠佳、事业心不强、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人员转变观念。

三、完善外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行为建设

“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因此起着鼓励诚实的作用:由于知道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企业就会努力避免做那些在审计时可能会被发现的不光彩的事。”【】【】

、强化外部审计工作建设

外部审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需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因而可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公证作用。也可以说企业通过外部审计完全可以用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经济活动的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运用这个审计工作,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财务流程和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报告,向政府部门、企业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发出相关信息,如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知道企业的发展经营的情况,债权人了解偿债能力,中小投资者通过这些财务信息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包括是否能够赢得潜在的投资者等等。因此,加强外审工作建设是必须、必要的。由于外部审计多数属于委托类型,这也要求审计中要明确需求方和厉害关系人的具体要求,客观、公正的执行审计工作。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从中可以看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经常性和针对性,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对外部审计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而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又能起到支持和指导作用。

但是对于外来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内部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在对具体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困难。此外,处于被审计地位的内部组织成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配合,这也可能增加审计的难度。因此内外审相结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在外审计划和实施阶段一定要多咨询各级内审人员,外审计划能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做出了规划,才有可能有操作性和实用性,才能对实施审计所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了详细规划与说明。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看,只有良好的审计计划指导审计实施,才能确保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