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本文从汇率风险、政策风险等方面分析了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并从如何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等角度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应采取的策施。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 汇率风险 政策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 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受到国内市场的保护也越来越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内企业受到了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市场,国内企业既要认清客观存在的国际贸易风险,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规避风险,以取得国际贸易中的胜利。 一、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 1.汇率风险。与国内贸易以本币为清算对象不同的是,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贸易的结算存在着本币与外币之间的折算比率问题, 这个比率因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而上下浮动, 导致企业实际收入也随之波动, 从而使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 如何防范外汇风险是每个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 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外汇汇率的波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外币支出业务和外币收入业务,即结汇业务。当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时, 会使实际支付的本币货款额增大,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额增缴,这都会减少企业净利润,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2.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源于各国贸易磨擦的加剧、反倾销案件的增多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及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排它性的区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虽然关税壁垒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一种手段不断趋于透明,世界各国也逐步降低本国关税证明本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但许多发达国家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手段,依据技术的优势制订产品标准和法规,将国外竞争者挤出该国市场,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对生产企业的资质提出要求,排挤外国企业。20世纪90年代,我国某地日用陶瓷以价格优势大举进军美国和欧盟市场,曾经占据了当地中、低档市场三分之一以上,而后美国和欧盟制订了新的质量标准,由于无法达到进口国不断提高的质量标准,我国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3.外商恶意拖欠行为。国际贸易由于买卖双方远隔千里,货物的交付、结算都有别于国内贸易。近年来,许多不法外商利用内外贸易交易的方式不同,诈骗货物、货款,此类国际拖欠问题已成为国内企业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据有关资料计算,我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坏账占全年出口总额的20%以上!大量坏账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严重损失。 二、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策施 1.出口企业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金融外汇市场中, 对与企业外汇收支业务相关的外币汇率走势加以记录整理,为预测外币汇率走势做好基础工作;时刻关注国际政治及经济动态,跟踪美元、日元、欧元等重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波动情况,为企业进入外汇买卖市场做好准备。此外,出口企业可采取多种方法规避汇率风险,比如:提前或推迟收付,当预期外币汇率升值时, 应推迟收取外币款项或提前支付外币款项,预期外币贬值时, 可提前收取外币款项或推迟支付外币款项;采用多种货币组合法分散汇率风险;订立保值条款,债权金额以某种比较稳定的货币或综合货币单位保值, 支付时按支付货币对保值货币的当时汇率加以调整等。 2.面对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不断提高的“国际标准”,我国出口企业要用产品质量进行反击,努力提高我国标准档次,打造品牌产品,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常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欧盟的CE、美国的TCC、日本的T—MAIK等都属于强制性的合格标志,只有商品符合这些标准才允许进口。我国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重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运用,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以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政策风险。 3.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指金融衍生工具的有关参与方对交易过程包含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从而以最小成本获得足够安全保障的各种活动和方法。进行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金融机构及投资人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企业在参与境外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可以选择信用等级高的金融机构作为合作方,不仅可以避免风险,而且合 作方还能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咨询意见;在企业内部建立制衡机制,防止越权操作,注意风险的控制;运用风险价值评价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大小进行科学评价、分析;运用科学手段对科学管理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4.对于国际贸易中的欺诈行为,要利用严谨的签约交易合同防范不讲信誉或恶意行骗的企业;在常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中,要注意参与金额巨大的成套设备买卖、分批交货的贸易时,进口商尽量使用循环信用证,在信用证开立上,不开可转让信用证,避免使用自由议付信用证,要明确订立信用证条款的内容,注重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如公司是否存在、合同条款是否完备、是否存在无法履行的条款或限制其按期履行合同的条款等;要严格依据法规办事,在进行出口贸易时,可根据《涉外经济合同法》、《对外贸易法》、《产品质量法》、《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等法规的有关条款,规范企业的操作活动,甄别对方的操作行为,进而评估此项出口业务的风险大小,并做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陈柳钦 宾建成: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其战略选择[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陈 勇:外贸企业经营风险的弱化与规避[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小企业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呼声的高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贸易壁垒在国际组织的规范和各国之间相互协调的努力作用下逐步得到了降低。在这种背景下,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越来越多的采用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广泛性、隐蔽性和强制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手段。虽然WTO规则就如何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制定了规范,以减少对贸易的扭曲,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技术法规和标准差别很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经常面临歧视性TBT措施限制。我国在加入WTO后,由于技术水平、出口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尤其是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这种背景下,分析中小企业屡屡受限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显得意义重大。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及构成体系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是指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这些规定往往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对进口产品技术要求,最终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技术壁垒体系主要由技术法规与标准、质量认证制度、标签和包装要求、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环境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六个体系构成。

二、中小企业出口屡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的技术壁垒也不断增加,而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遭遇国外的技术壁垒频率更高,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也更大。究其原因,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出口产业的弱质性

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及质量水平不高。我国相当多的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即使在改革开放后引进了许多生产技术装备,也是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淘汰下来的20世纪80年代、甚至六七十年代的生产设施,造成我国的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年~20年。而世界范围的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和质量标准不断更新,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更易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这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由于在理念、资金等方面相对较弱而显得尤为突出。

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虽然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较快增长,但在总出口中占的比重还很低,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以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出口主导地位。

2.环保意识薄弱、经营理念落后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壁垒之实。而我国的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在生产过程和包装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能源、资源,甚至不惜采取掠夺性、毁灭性经营模式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对生态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另一方面使得很多企业达不到绿色认证标准,出口受阻。3.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够熟悉和重视

我国目前在质量管理上存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且这些标准绝大多数低于国际通用标准或与国际通用标准不接轨;大多数企业对IS09000、IS014000不甚了解,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地的区域性标准就更是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政府在宏观上对企业的指导也仅仅停留在对诸如IS09000、IS014000等国际通用标准的宣传上,至于企业如何通过这些标准认证,政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指导措施。同时对WTO的TBT/SPS协议的普及力度也不够。

三、中小企业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建议

1.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超越

对出口企业而言,跨越技术壁垒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技术转移。二是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显然是更可行的方法。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R&D的投入,研究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最终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打破技术壁垒的封锁。

2.大力推动企业实行标准化

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速企业标准化进程,促进企业更快与国际接轨,是消除和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企业要加强合格认证工作。合格评定是技术法规、标准的实现过程,不管多么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最终都要落实到合格评定上。因此,合格认证就成为企业冲破技术行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产品认证要有所选择,因为发达国家都有自己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产品认证标准,企业产品出口到哪个国家或地区,就要通过他们所要求和认同或承认的认证,并获得相应标志,如IS0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0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OHSAS18000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认证等等。所有这些认证,都是对企业品质的肯定,它能向公众证明其高品位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带来商机和利润空间。企业的技术人员应对安全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从产品研制开发开始,就应该按照相关规则,有针对性地根据出口目标市场进行生产,并在权威认证机构的协助下,从产品的原料、结构、包装等各个细节严格把关,从而保证产品能顺利地通过各国设置的技术壁垒。

3.贯彻“绿色”理念,实施绿色营销

企业应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及开展绿色促销等。企业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另一方面本身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公众的消费行为存在导向和强化作用,这有利于开拓绿色产品市场。

4.了解和熟悉TWO的相关规则

只有了解了游戏规则才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游戏当中,以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必要时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加深对国际规范的了解。并且遵循这些规则,防止由于不了解规则而带来不必要的经贸摩擦、纠纷和损失,学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合法保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宋明顺:《WT0〈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则实践及对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年

[2]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用·影响分析·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本文从汇率风险、政策风险等方面分析了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并从如何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等角度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应采取的策施。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 汇率风险 政策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 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受到国内市场的保护也越来越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内企业受到了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市场,国内企业既要认清客观存在的国际贸易风险,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规避风险,以取得国际贸易中的胜利。 一、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 1.汇率风险。与国内贸易以本币为清算对象不同的是,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贸易的结算存在着本币与外币之间的折算比率问题, 这个比率因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而上下浮动, 导致企业实际收入也随之波动, 从而使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 如何防范外汇风险是每个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 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外汇汇率的波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外币支出业务和外币收入业务,即结汇业务。当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时, 会使实际支付的本币货款额增大,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额增缴,这都会减少企业净利润,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2.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源于各国贸易磨擦的加剧、反倾销案件的增多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及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排它性的区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虽然关税壁垒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一种手段不断趋于透明,世界各国也逐步降低本国关税证明本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但许多发达国家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手段,依据技术的优势制订产品标准和法规,将国外竞争者挤出该国市场,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对生产企业的资质提出要求,排挤外国企业。20世纪90年代,我国某地日用陶瓷以价格优势大举进军美国和欧盟市场,曾经占据了当地中、低档市场三分之一以上,而后美国和欧盟制订了新的质量标准,由于无法达到进口国不断提高的质量标准,我国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3.外商恶意拖欠行为。国际贸易由于买卖双方远隔千里,货物的交付、结算都有别于国内贸易。近年来,许多不法外商利用内外贸易交易的方式不同,诈骗货物、货款,此类国际拖欠问题已成为国内企业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据有关资料计算,我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坏账占全年出口总额的20%以上!大量坏账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严重损失。 二、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策施 1.出口企业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金融外汇市场中, 对与企业外汇收支业务相关的外币汇率走势加以记录整理,为预测外币汇率走势做好基础工作;时刻关注国际政治及经济动态,跟踪美元、日元、欧元等重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波动情况,为企业进入外汇买卖市场做好准备。此外,出口企业可采取多种方法规避汇率风险,比如:提前或推迟收付,当预期外币汇率升值时, 应推迟收取外币款项或提前支付外币款项,预期外币贬值时, 可提前收取外币款项或推迟支付外币款项;采用多种货币组合法分散汇率风险;订立保值条款,债权金额以某种比较稳定的货币或综合货币单位保值, 支付时按支付货币对保值货币的当时汇率加以调整等。 2.面对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不断提高的“国际标准”,我国出口企业要用产品质量进行反击,努力提高我国标准档次,打造品牌产品,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常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欧盟的CE、美国的TCC、日本的T—MAIK等都属于强制性的合格标志,只有商品符合这些标准才允许进口。我国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重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运用,不断开发新产品,积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以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政策风险。 3.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指金融衍生工具的有关参与方对交易过程包含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从而以最小成本获得足够安全保障的各种活动和方法。进行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金融机构及投资人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企业在参与境外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可以选择信用等级高的金融机构作为合作方,不仅可以避免风险,而且合 作方还能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咨询意见;在企业内部建立制衡机制,防止越权操作,注意风险的控制;运用风险价值评价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大小进行科学评价、分析;运用科学手段对科学管理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4.对于国际贸易中的欺诈行为,要利用严谨的签约交易合同防范不讲信誉或恶意行骗的企业;在常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中,要注意参与金额巨大的成套设备买卖、分批交货的贸易时,进口商尽量使用循环信用证,在信用证开立上,不开可转让信用证,避免使用自由议付信用证,要明确订立信用证条款的内容,注重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如公司是否存在、合同条款是否完备、是否存在无法履行的条款或限制其按期履行合同的条款等;要严格依据法规办事,在进行出口贸易时,可根据《涉外经济合同法》、《对外贸易法》、《产品质量法》、《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等法规的有关条款,规范企业的操作活动,甄别对方的操作行为,进而评估此项出口业务的风险大小,并做出正确决策。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SA8000(社会责任体系标准)在全球影响的不断加深与推广,对中国出口贸易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SA8000 主要内容的分析, 分析该标准实施对我国出口企业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及由此带来的正面效应, 提出积极应对挑战的对策, 建立SA8000 预警机制, 以此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论文关键词:SA8000 出口贸易 影响 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SA8000 (a set of standard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the global impact of the deepening and promotion of China's export trade will also have a direct impac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ents of SA8000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s of China's export enterprises may cause adverse effects and the resulting positive effect, put forward a positive response to challenges, and SA8000 the establishment of early warning mechanisms so as to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 Key words: SA8000; export trade; impact; countermeasures 一、SA8000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SA8000是1997年由非政府组织“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制订的,2001年该组织更名为“社会责任国际( 以下简称SAI)”并发表了该标准的第一修订版SA8000: 2001。SA8000依据相关的国际劳工组织与人权保护公约制定, 核心规范内容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报酬以及管理系统共9个方面的企业准则, 该标准倡导国际采购商联合起来, 优先采购获认证的供应商的产品, 从而推动全球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 SA8000的产生与发展有两方面的源动力。一方面源于一些发达企业自发的提高企业社会形象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贸易保护的动机。在这种双重压力下,贸易保护呼声渐起,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早就意图推行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政策,并在国际劳工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做过多次尝试, 但囿于现行的表决机制, 均以失败而告终。而SA8000以民间标准的形式出现, 绕过了政府表决机制,实际上是以市场优势变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贸易技术壁垒,因而深受西方国家政府的支持。 中国企业刚刚走上国际化之路,就遭遇到了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社会责任检验标准,对中国出口加工和外贸企业社会责任的监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频频发难的重点,包括麦当劳、耐克、迪斯尼、沃尔玛等公司在内,相继开始旨在对于公司的中国供应商和分包商实施以劳工标准检查为内容的社会责任运动,一些公司还在中国公司内设立了相关的社会责任部门,对中国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企业劳工标准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审核。 二、SA8000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SA8000 对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第一,它有利于我国外贸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外贸企业执行SA8000 认证标准,一方面,顺应了当今的管理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将道德与精神予以指标化管理,可以保障员工的权益,维持良好而稳定的劳资关系,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二,它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企业竞争优势的转型。外贸企业即使未受到SA8000 标准认证的冲击,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是很难永远保持,无法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因为,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行业市场进入壁垒低,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能进入这些行业,进而对我国外贸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冲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势必会不断上升,这也使企业很难再拥有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因此,外贸企业可利用欧美推行SA8000的契机,推动企业竞争优势的转型。 第三,它有利于外贸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参与SA8000认证,无疑有利于维护我国外贸企业的形象,帮助企业赢得国际市场消费者的青睐,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场份额,实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 2.SA8000 对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第一,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我国的很多行业与发达国家比,工人的工资水平太低,职业安全卫生条件也差,仅这两个方面,我国的绝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均达不到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他们生产的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 第二,中小劳动密集加工型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由于发达国家要求我国产品取得认证才能进入该国市场,企业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保证销路,将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劳工条件,争取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企业需要有较大的投入,这样势必增加产品的成本,对我国目前主要以低价格为竞争手段的企业来说,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大批以外贸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原本注册资本就不大,又缺乏融资渠道,随着跨国公司采购的日益全球化,企业所能赢得的利润空间更是非常小。更何况要获得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还需要给认证公司支付一笔不小的认证费和证书费,无疑会增加企业成本,原有的竞争优势将大打折扣或不复存在。 第三,短期内可能导致因贸易条件恶化而减少贸易获益。成本提升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应当是出口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国际市场的现实状况,施行与发达国家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却有可能导致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在纺织品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中国是大国却并不是国际市场上的强国,出口产品以低档次、低附加值为主要特征。这类低档次制成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的需求弹性相对较高,而由于存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的供给则存在刚性。在产品档次没有提升的前提下,由于成本上升导致的价格上升,必将减少中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的需求量(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市场);同时,由于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严峻,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却不会减少,因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在短期内将发生供大于求的格局,导致挤占利润空间的价格走低,恶化贸易条件,损害中国社会福利水平。 第四,直接影响我国外贸结构的升级。现阶段,中国外贸结构的升级主要是依靠国际产业转移来实现。如果按照较高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提高劳动力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等,中国出口企业就会逐步改变目前主要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特质,结果丧失利用外资引进我们在担心欧洲商界社会责任行动BSCI演变为新的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它的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BSCI行动不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将规范企业的道德行为,迫使中国企业提高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助于我们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这些不仅是时展的趋势,也是同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相一致的。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趋利避害,变外部的压力为内部的动力,勇敢地面对和跨过社会责任这道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结构的可能性,封堵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通道,失去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促进作用。 三、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 1.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等越来越关注,反映在国际贸易领域,表现为国家之间产品的竞争逐渐由价格竞争转变为品质竞争,再转变为劳工标准的竞争。为此,我国企业应对其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处理好既得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减少短期行为,改变经营管理模式,倡导和强化人性化管理与社会责任;加大对经济、社会、环境和人权方面的关注,努力减少生产过程及经营运作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员工的健康及安全状况,讲求诚信,遵守职业道德,通过建立完善的、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运营制度,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国际公信力。 2.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SA8000标准削弱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迫使企业要转向非价格竞争优势的培养。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出 口商品结构向深加工制成品转变,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提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正是SA8000的发源地和早期实施地, 所以受阻严重, 企业要注意市场多元化, 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同时要注意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齐头并进。 3.加强政府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首先,政府应以欧洲商界社会责任行动(BSCI)为契机,抓紧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规章、政策和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制定本地区的《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指导意见》,并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和管理,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其次,除法制和行政措施外,政府应通过媒体、研讨会、表彰会等社会手段,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营造企业规范经营、遵纪守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在关注经营管理的同时,重视企业的社会形象,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关注环境、关心公共事务、关爱员工。此外,应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进入企业诚信档案,使社会责任指标成为对企业的刚性约束,对违反和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约束和处罚,并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逐步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 4.重视和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推广和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在一个规范、健全和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中,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既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对政府缺位或难作为现象的补充,对于需要由盈利主体自觉意识和政府监督行为相结合而共同解决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更是如此。这方面应推广我国纺织协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的经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要尽快成立各专业协会的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惯例,颁布全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并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和实施细则。 5.加强国内职业安全卫生和劳工管理,改善国内劳工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了解并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提高劳工标准。依据我国目前已有的相关行业和工业劳动标准,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抽查,为工人反映情况创造便利的渠道,以保护劳工的权利。 蓝色壁垒已经同国际贸易问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我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必须跨越的障碍。而想要跨越这道障碍,获得这张“蓝色贸易的通行证”我们就必须遵守国际准则和全球协定,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和培育积极稳健的跨越这到新型的贸易壁垒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出口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还是在于企业自身的缺陷,如融资能力弱,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除此,政策体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也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出口。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扶持以及行业协会的协助,其中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解决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并表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虽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是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逐步建立起外贸综合经营基础,大力增强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 2.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满足企业经营要求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还能节约管理费用,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其出口规模的扩大。 3.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客观因素 1.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业出口的地方。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登记制的手续并不比审批制少,可以说基本上一样多,由于管理体制产生的高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削减。中小企业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往往具有品种多、规模小、计划性弱的特点,企业哪怕是为了不多的一点出口业务,也同样要跑多家政府管理部门,盖很多章,过去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挂靠经营”的方式进行对外贸易或跨国经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消极影响。 2.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需要专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等。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缓慢,且发展不平衡。第二,职能定位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清。第三,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第四,国家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上种种制约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中介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来自社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发展。 3.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加强,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 护措施的作用大为削弱。但是许多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开始盛行。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对进口产品实施贸易限制, 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出口商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对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致使出口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信息了解不准确,因此在应对措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以致频频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做到: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第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 2.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分权,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3.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新、特、优产品获得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对消费者,使产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创新更具有适应性,大多数经营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中小企业管理层少,技术效益高。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在全国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小企业要利用这些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二)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1.政府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1)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 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 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 (2)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省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3)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服务。完善金融体制,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对办理中小企业出口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应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支持。 2.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业竞争者的联合组织,它以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并实现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价 值理念,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较好地促进和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调控,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本文从汇率风险、政策风险等方面分析了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并从如何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等角度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应采取的策施。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 汇率风险 政策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 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受到国内市场的保护也越来越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内企业受到了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市场,国内企业既要认清客观存在的国际贸易风险,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规避风险,以取得国际贸易中的胜利。 一、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 1.汇率风险。与国内贸易以本币为清算对象不同的是,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贸易的结算存在着本币与外币之间的折算比率问题, 这个比率因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而上下浮动, 导致企业实际收入也随之波动, 从而使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 如何防范外汇风险是每个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 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外汇汇率的波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外币支出业务和外币收入业务,即结汇业务。当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时, 会使实际支付的本币货款额增大,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额增缴,这都会减少企业净利润,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2.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源于各国贸易磨擦的加剧、反倾销案件的增多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及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排它性的区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虽然关税壁垒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一种手段不断趋于透明,世界各国也逐步降低本国关税证明本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但许多发达国家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手段,依据技术的优势制订产品标准和法规,将国外竞争者挤出该国市场,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对生产企业的资质提出要求,排挤外国企业。20世纪90年代,我国某地日用陶瓷以价格优势大举进军美国和欧盟市场,曾经占据了当地中、低档市场三分之一以上,而后美国和欧盟制订了新的质量标准,由于无法达到进口国不断提高的质量标准,我国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3.外商恶意拖欠行为。国际贸易由于买卖双方远隔千里,货物的交付、结算都有别于国内贸易。近年来,许多不法外商利用内外贸易交易的方式不同,诈骗货物、货款,此类国际拖欠问题已成为国内企业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据有关资料计算,我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坏账占全年出口总额的20%以上!大量坏账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严重损失。 二、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策施 1.出口企业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金融外汇市场中, 对与企业外汇收支业务相关的外币汇率走势加以记录整理,为预测外币汇率走势做好基础工作;时刻关注国际政治及经济动态,跟踪美元、日元、欧元等重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波动情况,为企业进入外汇买卖市场做好准备。此外,出口企业可采取多种方法规避汇率风险,比如:提前或推迟收付,当预期外币汇率升值时, 应推迟收取外币款项或提前支付外币款项,预期外币贬值时, 可提前收取外币款项或推迟支付外币款项;采用多种货币组合法分散汇率风险;订立保值条款,债权金额以某种比较稳定的货币或综合货币单位保值, 支付时按支付货币对保值货币的当时汇率加以调整等。 2.面对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不断提高的“国际标准”,我国出口企业要用产品质量进行反击,努力提高我国标准档次,打造品牌产品,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常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欧盟的CE、美国的TCC、日本的T—MAIK等都属于强制性的合格标志,只有商品符合这些标准才允许进口。我国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重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运用,不断 开发新产品,积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以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政策风险。 3.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指金融衍生工具的有关参与方对交易过程包含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从而以最小成本获得足够安全保障的各种活动和方法。进行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金融机构及投资人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企业在参与境外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可以选择信用等级高的金融机构作为合作方,不仅可以避免风险,而且合作方还能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咨询意见;在企业内部建立制衡机制,防止越权操作,注意风险的控制;运用风险价值评价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大小进行科学评价、分析;运用科学手段对科学管理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4.对于国际贸易中的欺诈行为,要利用严谨的签约交易合同防范不讲信誉或恶意行骗的企业;在常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中,要注意参与金额巨大的成套设备买卖、分批交货的贸易时,进口商尽量使用循环信用证,在信用证开立上,不开可转让信用证,避免使用自由议付信用证,要明确订立信用证条款的内容,注重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如公司是否存在、合同条款是否完备、是否存在无法履行的条款或限制其按期履行合同的条款等;要严格依据法规办事,在进行出口贸易时,可根据《涉外经济合同法》、《对外贸易法》、《产品质量法》、《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等法规的有关条款,规范企业的操作活动,甄别对方的操作行为,进而评估此项出口业务的风险大小,并做出正确决策。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企业的债务人由于信用问题,恶意拖欠,不及时偿还负债,从而给出口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国内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的职责不够明确,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从而造成信用风险。

二、出口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

1.调查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出口企业在社会转型期进行国际贸易时,规避贸易风险的前提是对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考察其真实性,从而选择较好的交易对象。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对对方企业的营业执照进行查看,了解其货物情况以及注册资本等信息,确定其进行的经营活动真实合法;二是对对方企业的资产信用和主体资格进行查看,了解其经营管理能力并对主体资格进行辨别,确定对方的身份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或者是其他身份;三是对对方企业的信誉度进行调查,查看对方企业是否存在不良行为。只有通过对对方企业进行调查,明确交易对象具有良好的资信状况,才能更好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社会转型期,为了更好的应对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出口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出口企业可以将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比如可以分为预警级、警告级和上报级。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出口企业要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员工是出口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核心和关键。出口企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传授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处理能力。最后,出口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只有收集了更多的信息,才能更充分的了解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措施。

3.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社会转型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为了防范在社会转型期进行国际贸易的风险,出口企业应充分并合理得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从而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首先,出口企业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其次,出口企业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国际贸易时,可以选择与等级和信用较高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能从对方企业获得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最后,出口企业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内部制衡和风险管理。

三、总结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出口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并表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虽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是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逐步建立起外贸综合经营基础,大力增强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

2.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满足企业经营要求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还能节约管理费用,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其出口规模的扩大。

3.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客观因素

1.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业出口的地方。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登记制的手续并不比审批制少,可以说基本上一样多,由于管理体制产生的高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削减。中小企业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往往具有品种多、规模小、计划性弱的特点,企业哪怕是为了不多的一点出口业务,也同样要跑多家政府管理部门,盖很多章,过去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挂靠经营”的方式进行对外贸易或跨国经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消极影响。

2.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需要专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等。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缓慢,且发展不平衡。第二,职能定位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清。第三,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第四,国家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上种种制约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中介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来自社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发展。

3.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加强,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大为削弱。但是许多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开始盛行。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对进口产品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出口商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对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致使出口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信息了解不准确,因此在应对措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以致频频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做到: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第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

2.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分权,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3.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新、特、优产品获得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对消费者,使产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创新更具有适应性,大多数经营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中小企业管理层少,技术效益高。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在全国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小企业要利用这些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二)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1.政府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1)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

(2)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省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3)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服务。完善金融体制,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对办理中小企业出口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应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支持。

2.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业竞争者的联合组织,它以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并实现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价值理念,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较好地促进和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调控,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1]罗鹏,刘英侠,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J],现代商业,2007,8.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出口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并表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虽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是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逐步建立起外贸综合经营基础,大力增强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

2.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满足企业经营要求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还能节约管理费用,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其出口规模的扩大。

3.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客观因素

1.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业出口的地方。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登记制的手续并不比审批制少,可以说基本上一样多,由于管理体制产生的高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削减。中小企业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往往具有品种多、规模小、计划性弱的特点,企业哪怕是为了不多的一点出口业务,也同样要跑多家政府管理部门,盖很多章,过去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挂靠经营”的方式进行对外贸易或跨国经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消极影响。

2.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需要专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等。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缓慢,且发展不平衡。第二,职能定位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清。第三,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第四,国家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上种种制约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中介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来自社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发展。

3.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加强,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大为削弱。但是许多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开始盛行。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对进口产品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出口商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对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致使出口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信息了解不准确,因此在应对措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以致频频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做到: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第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

2.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分权,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3.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新、特、优产品获得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对消费者,使产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创新更具有适应性,大多数经营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中小企业管理层少,技术效益高。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在全国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小企业要利用这些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二)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1.政府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1)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

(2)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省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3)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服务。完善金融体制,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对办理中小企业出口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应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支持。

2.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业竞争者的联合组织,它以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并实现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价值理念,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较好地促进和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调控,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1]罗鹏,刘英侠,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J],现代商业,2007,8.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微观层面 质量差异 异质性

一、引言

本文就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进行说明。第一节是对经典贸易理论及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综述,交代论文选题目的理论背景,阐述选题的理论意义;第二节通过对研究对象总体情况的分析,介绍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二、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兴起

传统贸易理论,将国际贸易产生归结于国家间的差异性。传统贸易模型都是以国家层面上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假设了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其中古典贸易理论从绝对比较优势、相对比较优势出发,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性出发,两种理论都在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与国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但是随着更多的经验事实的发生,传统贸易理论的说法逐渐受到了挑战。比如依照传统贸易理论预测,发达国家应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更为活跃。但从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量增加,并且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又占了很大的比重。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相近,且在产业内贸易中所交易的大部分是要素密集度相近的相似产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这些经济现象。

新贸易理论则重点对发达国家之间方兴未艾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分析,指出除了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之外,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来源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新贸易理论以产业层面为分析出发点,引入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新贸易理论虽然通过引入产品差异和垄断竞争所产生的产业内异质性,解决了新古典贸易理论中企业规模不确定的问题。但是在新贸易模型中,企业都是同质的,即每个国家都是由多个将多样性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代表性企业”组成的经济体。这个假设显然与经验现象相悖,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而且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生产效率或规模的差异。因此源起“企业同质性”的新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为何同一行业内,只有部分企业进行着国际贸易,而另一部分企业只服务于国内市场。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产业内企业异质性理论的研究,正是源于新贸易理论中的“企业同质性"假设与经验现象相悖。

基于微观层面的经验文献进一步发现,贸易自由化导致了产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效应,如迫使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退出市场或关闭、导致市场份额向较高生产率的企业重新配置 (Bernard and Jensen,1999:Clerides,Lach and Tybout,1998:AW,Chung and Roberts,2000:Pavcnik,2002:Bernard and Jensen and Schott,2003)。这些经验事实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当普遍。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正是在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一些经济现象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产生的。首先是Bernard(1997)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企业服务国外市场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应用实证研究发现运输成本,工厂层面的固定成本,企业层面的固定成本,关税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选择服务国外市场方式。Melitz(2003)将垄断竞争模型与企业异质性假设结合起来,完整论证了企业的异质性理论模型,分析了企业选择是否出口的临界生产成本(即生产效率水平)条件,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为何行业内只存在一小部分企业进行出口。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将异质性企业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FDI)相结合,考虑企业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是以出口还是FDI的方式服务国外市场。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另一框架是由Bernard(2003)创立,他们将随机生产率引入到Eaton 和Kortum(2002)的多国李嘉图模型中。

在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以Melitz的异质性企业理论最具代表性,它成为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基石。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正是从微观层面―企业出发,探讨企业层面的出口贸易决策行为。它不仅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无法解释的经验事实,弥补了贸易理论所存在的空白,更是开拓了贸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三、企业异质性模型

企业异质性模型认为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对国际贸易中异质性企业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多位学者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均表明: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选择从事出口,而且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较高且规模也较大。各企业生产效率及规模的差异成为企业异质性。异质性企业是如何进行自我选择从事国际贸易的,贸易对企业的生产和利润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异质性企业模型探讨的问题

1. Melitz模型

Melitz(2003)以Hopenhayn(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在Krugman(1980)贸易模型的垄断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下,嵌入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建立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Melitz(2003)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中每个企业面临着出口的固定成本。每个企业也都面临着内生的生产率水平。企业在了解其生产率状况后才会做出是否出口的决策。贸易能够促使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谋求更高利润,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为避免损失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同时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使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占据更高市场

份额 。

Melitz将异质性企业引入不变替代弹性(CES)偏好的垄断竞争模型,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结果。例如,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度提高将会抬高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生产成本的上升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除生产成本外,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还能够承担开辟海外市场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服务。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使资源重新进行分配,更多得流向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从而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为贸易而得到了提升。Melitz的研究揭示了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社会福利是传统贸易理论没有发现并解释过的贸易利得。

因此Melitz模型尽管建立在微观结构上,却有助于从宏观层面上理解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一个亮点在于它清楚且有说服力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产品根本没有被出口。

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贸易中的零值问题,却无法解释贸易价格的空间模式,即平均单位价值随着距离明显增加的事实,且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预测却与该事实相反。

2. Melitz-Baldwin-Harrigan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出口产品平均单位价值(出口价值/出口数量)常被用来衡量产品质量。认为企业同时以质量和价格为基础竞争的思想在国际贸易经济学中由来已久。早在1961年,Linder就将质量作为影响贸易方向的决定因素引入。在他的理论中:单位资本收入相近的国家由于在生产、消费模式上的相似,而使这些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更

活跃 。

在解释质量和国家贸易模式时,主流文献多采用引力方程对双边贸易流进行建模,解释双边贸易流的构成(如出口产品种类、数量及平均单位价值)因贸易伙伴的特征(距离、市场规模)变化而产生的反映。引力模型预测:国家间距离越远,双边贸易流越小。但在部分研究中发现,平均单位价值与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为了更准确的理解进口国特征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并解释贸易价格的空间模式,Baldwin 和Harrigan将质量差异纳入到Melitz(2003)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中,形成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或QHFT模型)。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重要创新是引入了一个严格为正的质量-成本弹性,并假定各企业在边际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上都是异质的。在同样的产品中,高边际成本使产品具有高质量和高价格。由于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企业根据自身生产成本及产品质量对是否进入出口市场进行自我选择。在他们的理论中,当时,成本的增加使质量产生不均匀的提高,从而高成本高质量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成为出口市场上的一员。而低成本低质量的企业则只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随着贸易成本上升或进口市场规模缩小,进入出口市场的质量门槛被提高了,市场对企业的选择更强烈了。因此,产品平均质量和FOB价格均随距离增加而提高,随市场规模扩大而降低。当时,传导机制则是反向的:低成本低质量的企业选择进入出口市场,距离增加和进口市场规模缩小使产品平均质量和FOB价格下降 。总的来说,在Baldwin and Harrigan(2007)中,市场规模,距离和单位价格的关系如表1所示:

自从Baldwin 和Harrigan的初稿在2007.3首次公开以来,许多“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被开发出来或正处于开发阶段。Richard Kneller and Zhihong Yu(2008)改变Melitz-Baldwin-Harrigan模型中CES效用函数的假设,并放宽Melitz-Ottaviano中垄断竞争的条件,允许非对称的商品种类及产品质量与成本间的正相关关系。作者将距离、目的市场对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影响分为两种机制(Baldwin-Harrigan的理论模型只有一种机制,没有细分):选择效应与价格区别效应。当质量弹性时,企业为“质量竞争型企业”,此时选择效应导致距离、目的市场对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正向作用;当质量弹性时,企业为“效益竞争型企业”,此时选择效应导致距离、目的市场对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负向作用。而对价格区别效应而言,无论与1的关系如何,距离、目的市场对出口产品单位价值均呈负向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Melitz模型与质量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区别在于:Melitz(2003)模型将生产成本作为衡量企业异质性的标准,而质量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同时将质量和生产成本作为衡量标准,在该模型中高成本不一定是坏事。Melitz(2003)模型扩展到多个非对称国家后能够很好的解释出口零值,但是无法解释价格的空间模式。QHFT模型的零值空间模式新的内涵在于价格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由于高质量意味着强的竞争能力,边际成本界值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而不是Melitz(2003)模型所预测的下降。

以微观层面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质量差异的企业质量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出现为研究质量对双边贸易流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而Hallak and Schott(2008)开发出的度量商品质量方法则提供了方法论依据,为接下来就中国工业制成品质量及其贸易流量的研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Bernard, Andrew, Bradford Jensen, Steve Redding, and Peter Schott, 2007, “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 21(3), pages 105-130, Summer.

[2] Baldwin and Harrigan, 2007, "Zeros, Quality and Space: Trade Theory and Trade Evidence", [OL] NBER Working Paper No. W13214

[3] Eaton, J. and S. Kortum (2002), “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 [J] Econometrica, 70,1741-1779.

[4] Hallak, Juan Carlos, and Peter Schott, 2008, “Estimating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 Quality”, NBER Working Paper 13807 (February)

[5] Hallak , Juan Carlos , 2006 “Product Quality and the Direction of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8(1), pp. 238-265

[6] Melitz, Marc,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 71(6), pp. 1695-1725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异质性;企业生产率; Melitz模型

一、 引言

贸易理论是随着贸易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为贸易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服务的。伴随着贸易实践的发展,21世纪初诞生的异质性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和投资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企业生产率和出口决定之间的关系,并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热点问题。虽然异质性贸易理论较之前国际贸易理论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和革新,但是新的理论总要接受实践的考验,所以源于发达国家的异质性贸易理论是否同样适应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呢?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贸易总量不断提升,2009年中国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排行榜上首次跃居榜首,2010年再次蝉联第一,当年出口货物量占全球总量的10.4%,与2009年同比增长31%。汇丰贸易预测资料显示,中国正蓄势待发,可能在2025年或之前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贸易额最大的国家,占全球贸易额的13%。该研究指出,预期中国贸易量至2025年底前会增长146%。直至2015年,预计中国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较全球贸易的增速快约4倍。什么样的企业使得中国贸易增长如此迅速?这些企业又有什么特点?贸易的增长是来源于生产率质上的提高还是仅仅是“量”的增加。本文基于出口回报最大化的假设构建模型,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考察有关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关于生产率和出口决定的关系。

二 、文献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以企业异质性假定为前提,以Melitz(2003)模型性为基础,探讨企业出口决定和生产率差异之间的关系。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用来解释出口决定和企业生产率的关系。该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生产率高的企业通过自我选择效应会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会供应国内市场,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只能退出市场,使得资源进行再分配,在产业内从生产率低的企业流向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从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率。Melitz虽然创立了异质性贸易模型,但对于异质性的研究却早已开始。Bernard and Jensen (1995)针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 现,在美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贸易,而且相比较非出口企业而言,出口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率,企业规模也更大、支付较高的工资、 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等。Bernard and Wagner (1997) 针对德国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的差异,此外还有Clerides et al (1998) 、 Bernard and Jensen (1999a , b ; 2004) 、 Aw et al (2000) 、 Eaton et al (2004)都进行了类似的实证研究 ,均得出类似的结论:只有小部分的企业会选择出口,且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相比一般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更大的生产规模、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具有更高的资本密集程度。我国国内对于中国企业出口决定与生产率的关系起步晚了几年,但也有了部分研究,李春顶(2009A)对中国制造业 969 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显示中国企业数据是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易靖韬(2009)基于浙江省2001—2003年的企业面板数据 ,对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高、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出口。唐宜红、林发勤(2009)利用我国 2005 年工业普查的企业数据,对 Melitz(2003)的异质企业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验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陈燕(2011)利用2003-2009 年我国制造业相关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来进行面板实证分析, 研究企业生产率与企业出口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有正面影响, 企业沉没成本与企业当期出口成正比。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对出口决定的影响因素上再做一扩充,把企业文化等变量引入模型。

三、计量模型

1 基本模型

本文对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的异质性进行了范围上的扩展,除了企业生产率之外,异质性还设定了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企业所有制等重要变量。构建以下计量模型:

根据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企业生产率的符号应该为正,即企业生产率对出口有正向的影响,本文企业生产率用固定资产与企业员工人数的比值来表示1。本文选取企业规模作为指标是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往往越有能力开拓市场、维护品牌、可负沉没成本等,应该是有更高的出口可能性,大多数的国内文献是以资产作为衡量指标,本文同样以总资产来表示企业规模,且预测符号为正;文化程度以企业高管层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表示,假设文化程度越高,高管层越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企业越容易做出出口决定;沉没成本用滞后一期的出口状态前的系数来衡量,也即是考虑到沉没成本,企业去年出口今年也往往出口,去年不出口今年也往往趋向于不出口,因此预测符号为正,其中沉没成本以滞后一期的出口额表示。企业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可能对出口都有重要影响,本为也设置了相应变量,预测符号也为正。

2数据来源与方法

由于普通企业的微观数据不易找寻,因此本文采用的是江苏44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本文参考刘志彪对于企业生产率测度的介绍,以固定资产与企业员工人数的比值来测度企业的生产率。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各变量都采取了对数形式,同时,本文采取面板数据的pool模型进行回归,以检验生产率等几个主要因素对出口决定的影响。运用模型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控制一些影响检验结果但又不是我们需要观察的变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定所考查变量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模型对企业所处行业、企业所有制、所在地区设为控制变量。同时为了避免被那些没有观察到的或者内生性原因引起的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个体固定效用的面板数据模型。

3 计量结果分析

(1)企业生产率。根据上表可以看出企业生产率的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符合我们的预期,这表明Melitz模型该证据显示下是适应的,也就是生产率高的企业出口额高,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从反方向上讲企业生产率低往往偏向于供应国内市场,甚至说由于高生产率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排挤,低生产率企业可能会推出该市场。

(2)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同样符合我们的预期,这说明企业在出口状态上有一定的黏性,也可以叫做路径依赖,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已出口企业在出口状态的选择上有惰性,次年依然出口,而去年非出口企业出于对沉没成本的畏惧,也较容易选择继续不出口,在这一方面国内已有文献进行总结,企业在出口状态的选择上路径依赖十分的明显。(易靖韬2009做过此类研究)

(3)企业规模。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研究均是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前提的,因此企业有动力去扩大自己的市场势力的。企业要想扩大市场势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们的检验显示企业规模的影响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这说明理论的适应性是有局限性的,该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现实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在考虑其在我国的适应性时,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也说明中国企业出口因素复杂,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我国的大型企业往往是政府主导,而政府的关注点往往有关就业等民生问题,所以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规模对出口的影响造成了削弱之势。

(4)销售收入。该变量符合我们的预期,说明企业收入越高越有能力进入出口市场,收入越高越容易在出口市场贡献更多的产品。因为企业收入高,本身就是销售产品多,从而也是市场规模大,要占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所以企业在国内市场“拥挤”的情况下,自然就去开发国际市场,从而收入越高说明出口越多。

(5)另外以往文献显示高管层的文化程度对出口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也无显著影响,说明中国不同企业的出口决定具有复杂性,因此考虑企业出口因素时要考虑企业的具体复杂情况。

四、结论

以异质性贸易模型为基础的新新贸易理论的诞生可以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革命,因为该理论改变了以往经济理论的经典假设,这里以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假设,使国际贸易理论更具有现实解释力。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异质性所涉及到的变量对于中国企业的微观数据来说,不一定符合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其中企业生产率、沉没成本对出口额有显著影响,但是企业规模却表现出异常的负向影响,因此我国在界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时必须考虑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复杂性,对已有贸易模型更要考虑其在中国的适应性。像企业所有制、高管层文化程度等中国特色的异质性变量虽然也有文献证明对企业出口决定有影响,然而本文的研究却显示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即使都在中国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企业出口决定因素,以上研究结合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出口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还需要更多更广的深入的研究。

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必将更加多元化,不同理论的融合加入、不同学科的交叉也必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常态,不断地理论创新、更多的实证检验必将是新新贸易理论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Marc J.Melitz.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NBER Working Paper No.8881 ,April 2002.

[2] Richard Baldwin.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 Testable And Untestable 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J].NBER Working Paper No.11471,June 2005..

[3]Stephen Yeaple.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U.S.Multinational Activ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J].NBER Working Paper No.14072,June 2008.

[4]Gordon H.Hanson,Chong Xiang.Testing The Melitz Model Of Trade: An Application To U.S.Motion picture Exports[J].NBER Working Paper No.14461,October 2008.

[5]Stephen J.Redding.Theories Of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No.16562,December 2010.

[6]Andrew B.Bernard,J.Bradford Jensen,Stephen J.Redding,Peter K.Schott.The Empirics Of Firm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No.17627,November 2011.

[7]唐宜红,林发勤.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对中国企业出口的适用性检验,南开经济研究,

2009 (6).

[8]刘志彪,张杰.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9(8).

[9]易靖韬.企业异质性、市场进入成本 、技术溢出效应与出口参与决定,经济研究,

2009(9).

[10]陈艳.企业生产率对当期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6).

[11]李春顶,唐丁祥.出口与企业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下的我国数据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0(9).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企业生产率;新一新贸易理论;实证检验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复旦大学2008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的资助(EYH3246107),

作者简介:李春顶(1983-),男,安徽无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4-0043-04 收稿日期:2009-06-15

一、引 言

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属于新一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范畴。该理论认为,企业异质性是决定企业是否进入国际市场并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而企业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生产率的差异上;在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上,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只供应国内市场。

当然,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范畴不仅仅包括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在此领域,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四种类型,当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还包括是通过建立新的分支还是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此方面的研究是当前新一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思路,相关文献也主要集中于该领域,其要解决和分析的问题主要有:什么样的企业会选择出口?出口能够增强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吗?贸易自由化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效应是什么?企业如何选择出口和FDI?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该领域中,企业可有的选择包括一体化和外包两种,再加入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则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3)国内外包,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此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该领域集中要解决和分析的问题有:什么因素和原因决定了企业的外包和一体化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会选择国内外包和国际外包?什么样的企业会选择国内一体化和国际一体化?外包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会给企业带来什么?

新一新贸易理论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这里企业异质性是最基本的假定,也是新一新贸易理论区别于先前理论的最重要的地方。纵观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一新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古典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该类理论不仅假设企业是同质的,还假设产品是同质的,且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的,没有规模经济和贸易壁垒,在此情形下,各国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来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该类理论一般用来解释产业间贸易的情况。而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扩大,传统贸易理论开始无法解释该现象,这时市场结构变动和产品差异化被引入了模型,由此新贸易理论诞生了。新贸易理论仍然假设企业是同质的,也就是假设企业的生产是一个“黑箱子”,生产技术都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以及产品的差异化导致了产业内贸易存在。而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差异愈发地表现出来,以微观企业为主体的贸易行为越来越多,这又呼唤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时以企业异质性为主要假设的新一新贸易理论出现,其接受了新贸易理论的有关市场结构和产品差异化的假定,同时加入内生的企业异质性,开创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对于新一新贸易理论的检验文献已经相当丰富,但用中国实际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选取中国制造业96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二、相关文献

关于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经验研究文献,总体可以分为两类,它们都是围绕着新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一类是新一新贸易理论形成之前的经验研究文献,这些文献构成了该理论诞生的基础。这些研究发现,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与其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正是这些发现推动了新一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另一类是在新一新贸易理论形成之后的经验检验,是针对理论的结论用实证数据检验其正确性。

先看第一类文献,它们得到的一个总体结论是:企业层面的差异比产业层面的差异更重要,大部分的企业(包括可贸易品企业)并不参与国际贸易,而参与国际贸易的小部分企业在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上要大于和高于只服务于国内市场的企业,而且较多的企业出口到较大市场的国家。具体文献包括:Bernard和Jensen(1995)在分析贸易自由化的效应时得出,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更高、利润更大,并且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Bernard和Jensen(1997)使用美国1984―1992年的数据检验是否好的企业会出口以及出口是否改善企业绩效,结果显示,好的企业会出口,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和成功率都高于非出口者,但反过来出口对于企业的作用却并不明朗。Clerides等(1998)用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摩洛哥的数据证实了生产率和企业出口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发现出口对于企业效率的提高的贡献并不大。Bernard和Wagner(1998)建立了一个动态企业利润最大化出口决策模型,并用德国企业的面板数据检验,得出的结论是,潜在的出口沉没成本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只有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Aw等(1999)用韩国和台湾的微观企业数据测度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与其参与出口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两个地区的情况有所差异,台湾企业的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韩国企业的出口决策却与生产率关系较弱。Bernard和Jensen(2004)实证分析了1987~1992年美国出口繁荣的原因,他们发现,大部分的出口增加来自于现有出口企业的出口强度增加,而不是新的出口企业加入,同时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对于出口增长贡

献不大。

再看第二类文献,它们是对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具体文献包括:Bernard等(2006)使用美国1987―1997年的产业和企业数据实证检验贸易成本的降低对于企业的效应,使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结果证实,贸易成本的降低存在有利于高生产率企业的经济活动再分配效应,其生产率会进一步提高,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会退出市场,一些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非出口企业开始进入出口市场,而原有的出口企业出口更多。这些结论与理论模型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说明企业异质性和生产率差别能够很好地解释新的贸易现象。Bernard等(2007)用美国1993~2000年的具体企业微观数据,使用直接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行为进行了全面实证解析。有关结论是:出口的企业占据主导作用,美国1/3以上的就业是由出口企业提供的;那些国际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其在经济中的作用越大,主导着美国的贸易和就业,尤其对于就业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还有很多文献在构建模型的同时也进行了检验。如Head和Ries(2003)、Helpman等(2004)、Namini和Lopez(2006)等。

三、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文将从直接的微观企业数据检验和证明新-新贸易理论中出口与企业生产率关系的有关结论。研究的思路是:将行业内所有样本企业划分为出口型(Export―type,简称为X-型)和国内市场型(Domestic―type,简称为D一型)两类,计算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再求出不同类型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比较两种类型企业平均生产率的大小,即可检验相关结论。

由于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成熟的企业数据库。所以要获取详细的企业经营与投入产出情况数据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选取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各企业的年度信息披露数据为时间段。由于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出口企业类型大多是制造业,所以选取按照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方法的9个行业96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这9个行业分别是食品、饮料行业,纺织、服装、皮毛行业,木材、家具行业,造纸、印刷行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电子行业,金属、非金属行业,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以及医药、生物制品行业。

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无具体投入产品,尤其是劳动投入等的情况,所以在计算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率时,我们用资本报酬率来代替生产率,计算方法是Y/K,Y用上市公司2007年度营业总收入表示,K用其2007年度流动资本总额表示,计算所用到的所有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

对于每一个行业内的企业类型划分方法,做法是从其信息披露和各企业公司网站以及网络资源信息中获取其出口情况,把出口产品总值占其总销售收入10%以上的企业划归为出口型,否则为国内市场型。由于这些数据和信息获取的困难,每一家企业的归类不可能非常准确,但大致可反映企业的基本类型状况。

四、实证检验结果

对样本选取的9个行业内不同类型的企业求出其平均生产率水平,得到的结果如表1,对比可以发现,每一行业内。出口型企业的平均生产率均高于国内市场型企业,说明生产率状况确实是企业对外出口的重要决定因素。

同样地,对一个具体行业部门中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率状况进行比较,如图1至图8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行业中出口类型企业的生产率总体上都高于国内销售企业,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不出口企业。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中国制造业96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证明和发现了新一新贸易理论的结论是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能够解释中国企业出口的原因。说明了,在企业出口和不出口的行为选择中,其生产率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生产率高的企业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相对低的企业会选择只供应国内市场。关于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由于无法搜集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年度出口数据,故而不能够从实证上进行检验。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生存分析;贸易持续时间;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18

0 引言

传统的实证贸易理论常常关注“谁参加国际贸易,以什么进行贸易,什么时候发生贸易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但是通常并不关注“国际贸易的持续时间”,当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时,他们的贸易时间将会持续多长。Besedesˇ and Prusa(2006a), Besedesˇand Prusa(2006b),Besedesˇ(2008),Nitsch(2009)等人均从产品层面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时间进行经验研究,研究发现大部分贸易关系非常动态,频繁地进入或退出市场,导致了大部分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都非常短暂,Besedesˇand Prusa(2006a)指出在美国的进口贸易中超过50%的贸易关系仅仅生存一年,而接近80%的贸易关系的生存时间少于5年。进口贸易产品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至4年。

到底该如何解释出口企业频繁进入与退出国际市场,进而导致贸易关系持续期较短的现象呢?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该现象,但是近年来为了探讨贸易关系的动态性,已有大部分国内国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国家基于产业层面、产品层面甚至企业层面的进出口贸易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经验研究,基于经验研究结果,他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贸易关系持续期较短的现象。

1 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研究内容

1.1 进口贸易关系

最早将生存分析法引用至国际贸易领域进行进口贸易持续时间研究的学者是Besedesˇand Prusa(2006),他们采用1972-1988年T7分位以及1989-2001年HS10分位高度细分的产品层面数据对美国进口贸易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其中位持续时间非常短,仅为2-4年,并存在负的时间依存性,即如果一国的一种产品或一个企业能持续出口或进口超过几年,那么此后它在出口或进口中失败的风险将会下降,因此很有可能今后将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出口或进口。Hess and Persson(2011)利用1962-2006年EU-15个国家从140个非EU国家进口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欧盟进口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仅为1年,几乎60%的贸易关系在第1年之后就结束了。陈勇兵等(2013)基于HS6分位产品层面中国进口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进口持续时间的中位值为1年,均值为2.26年。

1.2 出口贸易关系

对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研究稍晚一些,Besedesˇ and Prusa(2007)使用UN-COMTRADE数据库中SITC 4位档氖据研究了46个国家出口的持续时间,他们把46个国家划分为5个地区:依次为东亚、加勒比地区、中美、南美和墨西哥,结果发现出口的中位持续时间仅为1-2年,且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而言,出口生存时间明显要更长,其二,从1975年发展而来的2003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时间比发达国家更短,许多发展中国家新的贸易关系很少能持续两年以上。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延长出口的持续时间,将会极大地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Besedesˇ(2012)研究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其成员国加拿大、美国以及墨西哥三国出口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的影响,经过研究发现,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三个成员国之间互相出口的贸易关系的危险率反而将下降。何树全(2011)采用生存分析模型对1989-2008年中国出口到美国农产品高度细分的HS-10分位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很短,平均生存时间为3.9年,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年,同时分析了贸易持续时间和初始贸易量的相关性。陈勇兵等(2012a)开始基于企业层面的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采用生存分析法对中国出口持续期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发现持续时间均值不到2年,中位值为3年。

无论是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其持续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关于数据的选取以及数据的不同处理方式的选择将会影响持续时间。例如,Besedesˇ and Prusa(2006a)中既有TS分类、HS分类,还有SITC分类。HS分类为产品分类,SITC分类为产业分类,因此HS相比SITC分类而言更细化,也就是说SITC分类下的数据为加总后的数据,从其贸易持续时间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HS分类的产品层面数据相比SITC分类下的产业层面数据,其持续时间明显更短。几乎所有关于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研究都证明了负的时间依存性的存在。

2 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研究方法

关于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目前采用的计量模型包括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层的Cox模型、扩展的Cox模型以及离散时间Cox模型四种。在Hess and Persson(2010a)指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研究存在三大弊端之前,多数文献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经验研究,之后,大部分的文献开始对该模型进行改进,例如分层的Cox模型以及扩展的Cox模型,国内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离散时间Cox模型进行分析。

2.1 Cox比例风险模型

Cox模型首先由Cox(1972)提出来,并由Besedesˇ and Prusa ( 2006b )最早运用于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其基本形式为:h(t,X,θ)=h0(t)exp(x’θ),在该表达式中,协变量X表示影响贸易持续时间的因素,θ为待估计的系数,h0(t)为基准的危险率,即所有危险因素为0时的基准危险率,它随时间而变化但与协变量无关,且假定它与h(t,X,θ)呈比例。h(t,X,θ)为个体在协变量X的影响下在时刻t的危险率。Cox比例风险模型的有两个特别的优点,其一,对其生存函数分布的特征未做要求,另外,其基准危险率是不确定的,可以为未知。Cox模型通过对危险率的估计验证各因素对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程度,若估计出的危险率大于1,则表明该因素的存在将提高危险率,从而缩短贸易持续时间,反之则反之,等于1则表明该因素对贸易持续时间没有影响。鉴于Cox模型的严格假设,在Besedesˇand Prusa(2006b)之后,多数的文献开始对其进行改进,形成了分层的Cox模型以及扩展的Cox模型。

2.2 分层的Cox模型

Besedesˇ (2008)最早提出采用分层的Cox模型对影响美国进口贸易的因素进行研究,其改进后的表达式为:hs(t,X, θ)=hs0(t)exp(x’ θ),其表达式和其基本表达式类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待估计的危险率还是基准危险率都有一个s的下标,表示分层的意思。Besedesˇ (2008)中按照地区以及1维SITC产业的不同进行分层,基准危险率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在各因素的不同层上也是不同的。这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比例危险的严格假设不成立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分层的Cox模型对其影响因素的验证与Cox模型的验证并无二致。在Besedesˇ (2008)之后,Nitch(2009),Stefan Bojnec and Imre Ferto(2012)也相继采用分层的Cox模型对德国进口贸易持续时间以及欧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2.3 扩展的Cox 模型

Fugazza and Molina(2011)曾采用Schoenfeld残差法对比例风险假设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拒绝了假设,尤其当随时间变化的协变量包括在模型中时,该假设的有效性更弱。因此Fugazza and Molina(2011)在Cox模型的使用上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改进,他们采用了Schoenfeld残差法对比例危险的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对拒绝该假设的变量引进与时间依存变量的交叉项到估计模型,从而构造了扩展的Cox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估计。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分层的Cox模型还是扩展的Cox模型,对其影响因素的验证与原始Cox模型的验证并无二致。

2.4 离散时间Cox模型

Hess and Persson(2010a)提出使用连续时间Cox模型分析贸易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是不恰当的,并分析了其三大原因,第一,该模型在处理许多贸易持续时间的节点问题时,将会导致系数估计的偏误及标准差,第二,其很难恰当地控制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因此会引起错误的时间依存性和参数估计的偏误;第三,Cox模型在使用时必须满足比例危险的理论假设,使用扩展的Cox模型虽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需要估计大量额外的参数。鉴于此,Hess and Persson(2010a)提出使用离散时间模型来分析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首先,离散r间模型能解决贸易持续时间的节点问题,其次,离散时间模型可用二元因变量的方法进行估计,并能在现今主要的软件中轻松操作,这在计算上也比连续时间模型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模型中已包含众多影响因素,一旦仍有影响因素包含在了误差项中,并导致误差项与解释变量相关的话,将导致参数估计的偏误,而离散时间模型能容易地拓展来解释不可观测的异质性。最后,通过使用离散时间模型,我们能较容易地放松比例危险假设。基于以上原因,在这之后,几乎所有的文献均采用离散时间模型来进行经验研究。离散时间模型的提出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取得了突破,为今后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法,也为各国研究贸易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

3 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研究结论

从2006年以来,各国学者开始从国家特征、市场结构特征、产品特征以及企业特征等角度对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影响尝试进行了经验研究,也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3.1 国家特征

3.1.1 引力变量

最早将引力变量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他使用地理距离以及经济总量研究分析了其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并得出了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的结论,至此,大多数文献也将其他类似于地理距离以及经济总量的变量定义为引力变量,这来自于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Fugazza and Molina(2011)也将地理距离,内陆化,共同边界,共同的语言以及殖民地联系这些引力变量引入到原始的Cox模型,扩展的Cox模型以及Probit模型中,并得出贸易双方之间的地理距离与贸易的危险率成正比,与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成反比,共同的边界以及共同的语言以及殖民地联系与贸易关系的危险率成反比,与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内陆化对贸易关系的危险率影响在不同的模型中表现不一致。

3.1.2 国家环境

贸易双方之间的国家环境包括汇率变动、贸易成本、关税水平以及国家风险等,Besedesˇ (2008)曾将实际汇率水平、贸易的交通成本引入到Cox模型中,研究了其对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的影响。文中使用各进口国对美国的汇率水平作为指标进行估计,得出进口国对美元贬值,将降低该进口贸易的危险率,延长其进口贸易的持续时间。而贸易的交通成本将提高贸易关系的危险率,缩短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Hess and Persson(2011),陈勇兵(2012b),陈勇兵(2013)引进实际汇率水平变动因素,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针对关税水平对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影响早在Besedesˇ and Prusa(2006b)中已经被研究过,并得到了关税水平与贸易关系的危险率负相关,与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正相关的结论。

Besedesˇ(2012)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出口贸易持续期的研究中引入了经济风险变量,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反,经济风险与贸易关系持续期成正相关,即经济风险越大,其贸易关系持续时间将会更长。陈勇兵等(2012a)将国家风险变量引入模型,得到了国家风险与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负相关的结论,说明了企业出口到较高风险的国家或地区,双方贸易更容易中断。这与之前的结论并不一致。

3.2 市场结构特征变量

市场结构特征变量包括产品进口来源国的数量、市场份额。Nitsch(2009)在对德国进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进行研究中,将市场结构特征的各种变量对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这些变量的估计系数均为正相关并且显著,这些变量包括进口总额、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出口商的数量以及德国出口总额。陈勇兵等(2013)考虑到中国进口市场结构特征的不同将对中国进口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将每种产品的进口来源国的数量、从1个进口来源国进口1种产品的总额占该产品整个中国进口的市场份额、进口总额以及是否为双边贸易加入到研究当中,结果发现,除了进口来源国数量、市场份额以及双边贸易对中国进口贸易持续时间产生正的影响之外,进口总额对中国进口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也为正,这一结论与Nitsch(2009)得到的结论相比,更加肯定了市场结构特征变量对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

3.3 产品特征变量

在大多数文献中,将影响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产品特征归纳为产品初始贸易额的大小、产品单位价值的大小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最早考虑到初始贸易额对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的是Besedesˇ and Prusa(2006),采用初始贸易额对贸易持续时间进行加权处理,得到了经过加权处理后的贸易持续时间更长了,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初始贸易额对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Besedesˇ (2008)开始正式引进初始贸易额对其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影响进行经验研究,结果发现,初始贸易额越大的产品,其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就越长。之后,大量的文献在对贸易关系持续期进行经验研究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初始贸易额作为影响变量。

对产品单位价值大小的引进最早的应该是Nitch(2009),他除了引进初始贸易额作为产品特征变量之外,还采用了a品的单位价值以及产品的替代弹性两个产品特征变量,得到了产品的单位价值变量与贸易关系持续期成正比的结论,邵军(2011)、陈勇兵等(2012b;2013)等得到的一致的结论。原因解释为产品单位价值越高,意味着产品复杂度越高,产品可替代性弱,因此贸易关系持续时间较长。

自从Rauch(1999)根据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将产品分为差异产品、参考价格产品以及同质产品之后,大多数的文献都将其作为影响贸易关系持续期的变量进行研究,最早的应属Besedesˇ and Prusa(2006b),他们通过使用Rauch and Watson (2003)搜索成本模型研究了差异化程度以及初始贸易额对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影响,差异化产品应该有较小的初始贸易额,贸易持续期也应该较长,而对于每一种类产品而言,初始贸易额越大,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就越长,原因解释为同质产品与差异化产品在搜寻和投资成本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之后,大多数的文献也添加了产品差异化程度作为影响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变量,有部分文献对其原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3.4 企业特征

企业特征变量包括企业的出口国数目及出口产品种类数量、企业规模、企业成立时间、企业生存率、外资参与程度、是否存在双向贸易等。

Roberts and Tybout(1997)最早引入动态的probit 模型来分析1981-1989年哥伦比亚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的进入和退出决策类型,他们的模型中,每个企业在退出出口市场之前必须支付固定成本,在进入之后,企业仅需要承担变动成本,他们引入虚拟变量来控制企业过去的出口现状,显示其出口历史的类型。Benard and Jensen(2004)使用了一个线性概率框架来研究美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中沉没成本的大小和作用。这两篇文献都选择了企业的历史特征对企业选择进入和退出决策的影响进行研究,当时并没有提出贸易持续时间的概念,也没有从企业的其他特征探讨对进入和退出决策的影响。

Holmes,Hunt and Stone(2010)最早对企业按照规模大小进行分类,从而对不同种类企业持续期的决定因素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两种类型企业的贸易持续期受企业特征以及宏观经济变量等的影响并不同,微型企业的初始规模扩大时将对其贸易持续时间产生负的影响,而中小型企业刚好相反。与以前的研究不同的是,发现企业所有制特征并不是影响企业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外资企业之所以具有更长的持续期来自于其成立规模,而并不是由于其所有制。

Esteve-Pérez et al(2013)采用生存分析法对1997-2006年西班牙企业的贸易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出口现状高度持久时,企业与目标国之间的匹配却是非常动态的。研究得出,企业的贸易持续时间不仅受企业异质性的影响,同时还受出口目的国的异质性影响,同时还发现,在低风险的国家,企业生产率以及规模都对企业的生存时间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高风险的国家却做不到。但是,信息的溢出效应以及企业内的交易将对其出口贸易持续期起到促进作用。

陈勇兵等(2013)采用离散时间生存分析模型考察了中国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该文也对企业进行了分类,分类的依据包括地区以及所有制,在此基础上除了采用Esteve-Pérez et al(2013)中企业规模、企业成立时间、企业生产率、是否外资参与,是否存在双向贸易等变量之外,还添加了企业出口的初始贸易额、企业的出口目的国的数目及出口产品种类数量以及是否为国有企业等企业特征变量。结果表明,企业层面的特征会对持续时间产生显著影响。

4 研究展望

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仍然是集约边际的主要推动力,而集约边际又是出口增长最具影响的推动力,因此现今对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尤为重要,从21世纪以来大多数的国内外学者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先使用生存分析法对不同国家产品或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估计,得到了产品和企业的贸易持续期短的结论,并发现了负的时间依存性特征,鉴于贸易关系持续时间对于出口稳定增长的意义,大多数的文献开始从国家层面、市场结构层面、产品层面以及企业层面特征对产业、产品、企业的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方面对其进行了梳理及评价,得到了诸多有价值的结论及启示。

经验研究的结果为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及警示作用,例如Esteve-Pérez et al(2013)指出,如果不加选择的对所有类型企业采取出口促进政策,那么很有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因为不同类型企业的贸易持续时间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或者受到同一因素相反的影响。另外,Besedesˇ and Prusa(2006b)指出,差异化产品的进口贸易持续时间相比同质产品而言更长,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出口商应该专注于出口差异化产品而放弃同质产品呢?这也为出口促进政策提供了警示作用,但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将成为贸易持续时间后续研究的内容之一。

大多数的文献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产品或者企业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远未形成一完整的理论框架。现阶段鲜有文献对其各种因素对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而只有掌握了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各项贸易政策,促进贸易稳定增长。因此对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将成为贸易持续时间研究将来工作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勇兵,李燕,周世民.中国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及其决定因素[J].经济研究,2012,(7):48-61.

[2]陈勇兵,钱意,张相文.中国进口持续时间及其决定因素[J].统计研究,2013,30(2):49-57.

[3]Besedesˇ,T.,Prusa,T.J.Ins,Outs,and the Duration of trade[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39( 1) : 266-295.

[4]Besedesˇ,T.,Prusa,T.J.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Duration of US Import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70( 2) : 329-358.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 出口贸易 FDI

一、引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往往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强调产业间的分工,假设企业、产品同质,市场完全竞争。随着国际分工及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学者们利用企业微观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即使在同一产业内,企业在生产率、规模等经济特征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些现象不能用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解释。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率方面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选择为国内市场服务甚至退出市场。随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结论。本文首先阐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产生前的实证文献,接着对理论产生后的实证文献进行综述,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的实证研究情况。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日后的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二、前期实证文献

Bernard和Jensen(1995)、Bernard和Wagner(1998)、Clerides et al.(1998)等分别利用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这些前期文献的总体结论是产业内企业在规模、生产率经济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企业出口与其生产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非出口企业。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模型都假定企业同质,无法解释企业在生产率、规模等经济特征上的差异,这就导致以探讨企业的差异及出口决策行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出现。

三、国内外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形成后,出现大量利用各国微观企业层面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

(一)出口贸易选择

国外关于异质性出口企业的贸易选择问题的研究结论大体是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倾向于出口。代表性研究如Baldwin(2005)以Melitz(2003)的模型为基础,分析出口企业、国内企业和不生产企业这三种类型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发现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出口。Bernard et al.(2006)利用美国数据证实了企业异质性理论适用于美国,分析发现生产率高的企业在贸易自由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利益再分配的效应使得企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出现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适用于中国,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贸易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代表性研究如王华等(2011)、范剑勇等(2013)。然而,有些学者如汤二子等(2011,2012)、聂文星等(2013)、李建萍等(2014)却通过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与非出口企业的差异不显著,甚至要低于非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李春顶等(2009)认为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较多。曾萍等(2014)却持相反观点,发现"生产率悖论"主要体现为"规模效率悖论",融资约束弱化了生产率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强融资约束是造成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根本原因。汤二子等(2011)认为原因一方面是出口企业的资本和劳动使用效率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进入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可能会低于非出口企业。

(二)出口和FDI贸易选择

分析异质性企业的国家化选择,有代表性的是Brainard(1997),他分析了贸易和投资壁垒、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在企业进行出口和FDI选择中的作用,当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较高,或者投资壁垒较低,或者生产的规模经济效果不显著时,企业倾向于选择FDI方式。Helpman et al(2004)拓展了Melitz(2003)模型,引入企业异质性,结果发现最有效率的企业会采取FDI进入国际市场,而效率次之的企业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Claver等(2007)剖析了家族企业的国家化路径选择,发现那些投入较高、潜在利润较高的企业会选择FDI,反之会选择出口。Ryuhei Wakasugi(2011)对日本企业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只有一些高生产率的企业才会通过出口或FDI的方式服务于国际市场。Fulvio Castellacci(2014)认为创新对服务业企业选择出口或FDI的方式具有一定影响,企业为了减少这些成本,更愿意选择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国内学者如张天顶(2008)、李春顶(2010)、田巍等(2012)等认为企业的生产率会影响企业的贸易方式,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去倾向于选择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李建萍等(2014)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生产悖论”的现象,生产率越高的企业选择出口的概率越大,选择FDI的概率越小。

五、结语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作为近年来国际贸易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进展之一,自从提出后一直发展比较迅速。与以往的贸易理论以国家和产业作为分析重点不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将分析的重点集中于企业。它以企业异质性入手,系统分析了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对于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的影响。尽管异质性贸易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它在理论和实证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主要表现在理论框架需完善,目前提出的模型大多建立在假设之上,这些假设对现实问题的考虑比较欠缺;由于很难准确地获取中国企业的数据,对于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还需完善。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Melitz,Marc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Vol.71,No.6.

[2]Bernard A. B. and J. B. Jensen, “ Exporters, Jobs and Wages in U. S. Manufacturing. 1976-1987,”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 1995.

[3]Bernard A. B. and J. Wagner, ,“ Export Entry and Exit by German Firms, ” NBER Working Paper, 1998.

[4]Clerides S.K, S. Lach and J.R Tybout, 1998, “Is Learning by Exporting Important? Micro-Dynamic Evidence from Colombia, Mexico, and Morocco,”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3(3).

[5]Baldwin R.E;F.R.Nicoud . Trade and Growth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CEPR Discussion Paper Series,No.4965. 2005.

[6]Bernard A. B., S. J. Redding and P. K. Schott, “Multi-Product Firm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 Working Paper.2006.

[7]Brainard,S.Lael.1997.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 Between Multinational Sales and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7,No.4.

[8]Helpman,Elhanan,Marc J.Melitz,and Stephen R.Yeaple.2004.Exports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4,No1.

[9]Ryuhei Wakasug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rm Heterogeneity: Development of New Theory and Evidence. KOKUSAI KEIZAI, 2011, Vol.2009 (60).

[10]Fulvio Castellacci.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he 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 model of trade and FDI.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14, Vol.23 (1).

[12]王华,许和连,杨晶晶. 出口、异质性与企业生产率――来自中国企业层面的证据. 财经研究. 2011(6).

[13]范剑勇,冯猛. 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之谜:基于出口密度差别上的检验. 管理世界. 2013(8).

[14]汤二子,刘海洋.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9.

[15]汤二子,孙振. 异质性生产率、产品质量与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 世界经济研究. 2012(11).

[16]聂文星,朱丽霞. 企业生产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演化视角下“生产率悖论”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13(12).

[18]李建萍,张乃丽. 比较优势、异质性企业与出口“生产率悖论”――基于对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分析. 国家贸易问题. 2014(6).

[19]李春顶,尹翔硕. 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 财贸经济. 2009(11).

[20]李春顶,赵美英. 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率?――基于中国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 财经研究. 2010(4).

[21]曾萍,吕迪伟. 生产率对民营企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 国际贸易问题. 2014(12).

[22]张天顶.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的异质性研究[J].南方经济,2008(3).

高越,李荣林. 异质性、分割生产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 2008(8).

[23]李春顶,唐丁祥. 出口与企业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下的我国数据检验(1997-2006年). 国际贸易问题. 2010(9).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5篇

    中欧贸易摩擦解决机制研究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浙江省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企业国际化方式和成功因素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研究浙江省各地区利用外资效果评价和实证比较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动因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分析 中美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TCL 跨国并购的问题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外商投资现状比较研究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入世前后的比较分析 垄断、安全威胁与反垄断控制--外资并购中的问题和对策 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比较研究-以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因素分析 江浙沪 FDI 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分析 中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外资在华并购绩效分析 FDI 对我国通讯产业的垄断分析 浙江化工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对策分析 外资在华并购后的整合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外资并购中反垄断问题的经济分析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分析:农产品贸易视角 欧盟 RoHS 对浙江省机电产业出口的影响分析 宁波服装出口的品牌战略:合创品牌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市场秩序研究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区位选择研究 温州鞋业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中招商引资的战略思考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入世后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上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析进口配额的效果及政策取向 绿色贸易壁垒对佛山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引进外国智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垄断行业监管机制问题研究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及路径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发展 惠州对外贸易企业的变迁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和对策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中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 中国农业开放模式的选择研究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选择与完善研究 从轮胎特保案看我国的反倾销 金融危机下广东的双转移战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广东企业走出去研究 广东外资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金融危机下广东某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国际多式联运问题研究 港口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第三方物流中的问题研究 中国集装箱运输中的问题研究 提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贸易救济制度研究 对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国际贸易交易结构的确定 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调整与中国出口战略应对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以美国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设限为例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趋势与促进肉类产品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或某省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的技术提升研究 引进外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作用研究 FDI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国际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关系研究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主创新与增进我国出口商品比较利益研究 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 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利弊或转型升级研究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 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研究 标准化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效用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我国商品出品对策

    国际劳工标准下我国政府、企业对策 我国纺织业出品竞争力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纺织业的贸易格局与市场策略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世界 FTAS 发展态势与中国策略分析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探讨 加入 WTO 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 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以惠州经济为例 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FDI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贸易的影响看我国开展海外投资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中国经济反垄断立法的探索 广东区域聚集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及风险研究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欧元汇率变动对惠州制鞋行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机理及未来演变研究 中国国有经济角色演进的反思与前瞻 我国产业结构调查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及解决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广告语言与消费心理研究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 浅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中小企业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中小企业品牌经营误区及创名牌战略研究 顾客忠诚研究述评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浅析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探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中、美消费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顾客关系投资的个性化价格促销 中小企业出口及其社会责任研究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广东农产品出口跨越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惠东鞋业出口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 对外贸易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全球知识网络与跨国公司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机制和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研究 知识的国际传播机制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双边 FTA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FDI 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广东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我国国际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倾销问题 反倾销背后的国家利益博弈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及障碍分析 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政策思考 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市场水果检疫准入与促进我国水果出口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法、产业法与反倾销法的冲突与协调 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与政策变化 市场营销视野下的大学生自主择业策略分析 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 论国际市场营销者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和避免政治风险 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建议

    开题报告举例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 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 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 · 二、 1、 2、 3、 ·· ··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 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 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 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