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形象分析范文

企业形象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形象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形象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形象 塑造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

全景式管理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的群体对外界普遍的认知和态度,它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它是以社会文化发展为基础的,具有文化发展历史的延续性。它既有民族文化的烙印,又有企业管理的个性特色。企业文化的特征主要有:

(1)人本性与整体性统一

其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本位素质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企业管理中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激发人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2)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是逐步形成积累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不断充实的过程,加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因而又具有动态性。

(3)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其继承性体现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又具有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变化而自我更新的巨大能力,因而具有创新性。可以说创新意识是企业行为的理想所在。

(4)相融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同时,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及内外环境的不同决定企业文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

企业形象主要由产品形象、媒介形象、组织形象、标识形象、人员形象、文化形象、环境形象、社区形象。其中文化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也间接影响一个企业在公众眼里的形象。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关系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展示和农现,是企业文化在市场上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企业形象必须受企业文化的指导,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灵魂、精神支柱和先决条利,因此塑造企业形象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离开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就成了盘散沙,没有主题、没有日标、没有核心,所以企业形象塑造必须在企业文化的指导卜来展开。同时文化形象又是构成企业形象的重要要素,一个企业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英雄人物、群体风格、职业道德、言行规范与公司礼仪,这些文化层面的深层基调,都反映了一个公司整体风气与形象。因此,一个企业要塑造自己经典的形象,就要立足自己公司的独特文化,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形象,这样才能在数以千计的公司形象竞争中独树一帜独领。

四、企业形象建设的建议

在进行企业形象塑造之前,应首先对企业有个充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发展导向等进行详细分析。分析得越透彻,思路也就越清晰。

实践证明,名牌的一半是文化,文化因素对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附加价值。通过对以上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内涵的解析与张裕公司企业形象的塑造剖析,笔者认为在企业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应该重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立足企业独有的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形象,形成竞争的亮点。

(2)立足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企业环境形象言传,包括企业员工形象、企业组织形象、生产管理形象等。这此实际上是企业整体支撑力的基础,对企业效益有着直接影响。

(3)立足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加强产品市场形象宣传。企业的根本在产品,产品的终端在市场,市场的关键是效益。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灵活多变的营销办法,在传统市场上做好品牌美誉度的形象言传,在关键市场上进行市场形象力度的塑造,巩固顾客忠诚,在新开发市场上做好企业文化宣传,进行点滴文化渗透,逐步扩大市场基础,渐进培育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既是企业文化影响结果的一部分,又是企业文化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灵魂与支柱。综观现在所有知名、拥有好口碑的企业无不具有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文化建设锻造内力,形象塑造磨练外功,内外兼修将成为企业塑造卓越品牌和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王刚.试论企业的形象言传与名牌文化战略[J].商业文化,2005(2):45.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形象;保险业;市场竞争

1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对一个行业的整体评价,是企业产品、服务、人员素质、公共关系等方面在社会和民众中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来建立和调整的。在印象的基础上,加入人们的判断,进而形成具有内在性、倾向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公众态度,多数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才形成公众舆论。公众舆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途径(如人们的交谈、表情等)反复作用于人脑,最后影响人的行为。企业形象有好与不好之分,当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具有良好企业形象时,消费者就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或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反之,消费者将不会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也不会接受其提供的服务。保险作为特殊金融服务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行业,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收到影响,保险行业社会形象更受到广泛关注,事关其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影响社会公众对金融业信心、保险需求放缓的情况下,树立保险行业良好社会形象,对于保险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企业文化对保险公司的意义

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员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充分发挥员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环境。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奋斗目标,把全体员工凝聚起来,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个人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使个人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从而凝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且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执行力。执行力对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十分重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日新月异,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如何增强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已经对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新挑战。企业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依存关系,使个人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此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3如何利用保险公司企业形象形成竞争优势

良好的形象也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内外部形象,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宿州发电公司以“提供绿色动力,提高人类生存品质”为崇高使命,持续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节能减排,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创造生生不息的美好家园,努力关注员工、股东、客户和社会大众等各个相关方,在奥运保电、世博保电等重要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公司作为中央企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新设保险公司诞生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确立自身的发展战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管构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的途径有很多,这里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创新、治理机制三个角度讨论如何建立新设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

4如何建设保险公司企业文化

4.1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针对客户需求改进业务流程,对人员分工,岗位、部门设置进行重新组合,删繁就简,方便客户;积极运用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实现部分服务工作的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二是要加大产品创新。增强产品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4.2不断提升公司的整体实力

保险公司商品属于特殊的商品的范畴。对大多数人而言保险公司的宣传、监管机构的信息以及社会口碑是对这家保险公司判断依据的主要来源。这就意味着当一家保险公司在具有足够资本金的前提下,还必须在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组织行为、社会活动、广告宣传等各个方面展现自己的实力,优化公司的形象。

第3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 情感分析 舆情挖掘 企业形象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多的在社交网站上发表自己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言论的快速大范围传播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相应企业的社会形象。如何通过对社交网站用户言论的分析得到对企业形象的量化评价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现阶段对于网络言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抱怨处理[1],而没有对这些网络言论造成的企业形象的整体变化进行量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微博情感分析的企业形象评价算法,通过获取微博相关言论和传播信息,计算一段时间内的企业形象得分,从而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网络舆论对企业形象造成的影响,了解企业在竞争同行中的位置,进一步的可以更深入的钻取和判断是哪些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影响,为企业决策提供辅助支持[2]。在计算机领域,舆情挖掘和情感分析主要考察如何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自动化内容分析等信息技术方法对社交网络上个体评论信息进行情感分类及体系构建[3-5]。处于对企业日常工作指导的价值,这类研究针对的主要是客户抱怨评论,通过加强对顾客抱怨信息的识别、搜集及反馈能力,优化企业决策。本文通过将用户评论内容(正面与负面)与企业运营业务分类相关联,获取各业务关注点情感分值与对企业形象的贡献度。

传统的企业形象评价[6]一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企业形象评价。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通过网络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变得越来越容易。因此,基于真实情境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更能够对企业形象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启示。对于不同产业和行业类型的企业来说,通常需要采取不同的企业形象管理策略,例如电信行业与能源行业对企业形象的关注点与管理策略是不同的。本文以国内某电网公司为例,以客户对供电服务的微博评论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客户评论分类体系基础上对进行企业形象评价算法的构建。

2 研究方法及算法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基于客户微博言论构建企业形象评价,主要步骤为:(1)收集微博客户信息;(2)构建电网相关微博关键词库;(3)计算微博情感分值并判断微博言论情感倾向类型;(4)划分微博言论类型,关联匹配企业服务事件;(5)计算企业形象评分。

2.1 微博客户信息收集

通过计算机爬虫程序模拟人工搜索和浏览实现数据的自动抓取[7],所有抓取数据都是微博博主对外公开的信息,不涉及隐私信息。本文收集的微博客户信息主要包括用户身份、微博内容以及用户行为信息。其中,用户身份信息包括用户名、用户行业、用户性别、账号类别,微博内容数据包括微博时间和文本内容,用户行为数据包括关注数、粉丝数、评论数量、转发数量、点赞数量。

2.2 构建电网相关微博关键词库

关键词库即是客户对电网相关评论的关键“词语库”,包括停电、来电、95598客服态度好、铺设电缆扰民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电网的评价。根据某电网业务范围,在客户重点关注领域构建微博关键词库。本文使用的关键词库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窃电、抄电表出错、95598、营业厅人员、错峰、诈骗、电压不稳等21类。

2.3 获取客户言论情感分值

客户评论情感倾向可以划分为正面、负面和中立三类[4-7]。目前存在三种识别顾客评论情感倾向的方法:基于词库、基于语料和基于层面[5]。本文采取词库法[8]开展客户评论情感倾向判断,具体工作步骤为:随机筛选部分相关微博,由供电服务专家进行人工分类和情感标定;随机选取部分微博作为样本,利用分词技术和计算机统计算法初步建立情感词库,并赋予每个词一定情感极性权重―权重分正负,越大表示正面感情越强烈,无感情则情感值为0;供电服务专家对词库中所有词进行人工校对,确保准确性,减少评判误差;一条微博包含词库中某类词的权重之和为本条微博情感分值,当情感分值达到一定临界值,则可以对客户言论中包含的情感进行判别(正面或者负面)。

2.4 划分微博言论类型

本文运用基于分词技术的微博分类算法[9],将通过搜索关键词库获取的微博经过分类关键词识别,从而进一步判断该条微博所描述内容的类别,将每条微博的类别对应到相应的业务分类能够更精准的辅助业务提升。

2.5 计算企业形象评分

本文基于以下两条假设形成企业形象评分算法。首先,每一条正面或负面的微博都从积极或消极的方面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形象评分;其次,微博转发、评论、点赞数和博主身份、粉丝数都对一条微博的影响力有着贡献,而影响力越大对企业形象造成的波动也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前一步骤获取的每一条微博情感企业形象得分和微博影响力的大小计算企业形象得分,具体步骤如下:

(1)将情感分值归一化。通过分析大量微博数据,发现所有微博情感分值为 的时候已经可以表达极强烈的正面和负面情绪,因此对任意一条情感分为 的微博,将其情感分归一化为 。

(2)计算单条微博的影响力。单条微博影响力 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此微博博主身份,在本文中普通用户设为1,VIP用户设为10; 分别为粉丝数、评论数、转发数和点赞数,权重 按经验分别设为0.3,0.2,0.2,0.3。

(3)计算单条微博对企业的形象评价分值。 。

(4)计算一类微博对企业的形象评价分值。 ,为属于类别j的所有微博形象评价分值之和经过归一化之后的结果。

(5)计算企业形象评价分值。为所有微博形象评价分值之和经过归一化后的结果,公式如下:

3 算法结果

3.1 样本和数据收集

新浪微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新浪微博在中国网民中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4亿用户,日活跃用户数达1亿。本文以新浪微博客户评论开展算法研究。本次计算时间区间为2015年10月07日至2015年11月03日共四周时间,共获取6312个用户的基础信息,共计24167条微博。

3.2 结果分析

通过对某电网企业形象得分绘制随时间变化曲线图1所示,可以看到微博网络言论主要以附件舆论为主,与人们对服务类企业的期望吻合。人们总是希望服务型企业能有更好的服务,因此在网络上也主要是以抱怨等负面情绪为主。通过进一步对每类微博言论对企业形象评分的贡献可以进一步分析出哪一类言论是对企业形象有负面影响的,这一类言论对应的业务是需要重点关注并改进的,哪一类言论是对企业形象有促进作用的,这一类言论对应的业务是可以更好的进行宣传和扩散的。更进一步,各类微博中对企业形象分值影响较大的微博需要重点关注,一般这类微博博主影响力较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因此应单独列出进行后续的处理,例如联系微博博主了解情况、进行安抚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挖掘,可以实现对某电网公司业务的精益化管理。

4 结语

本文以国内某电网公司为例,通过对微博言论进行分析构建企业形象评价指标,通过对该指标的监控可以总体把握企业舆论形象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的通过层层深入分析各类别言论贡献度大小从而定位需要重点关注的业务类别,最终可以定位到影响力较大的单条微博,进行差异化的客户服务与公关管理。后续需要进一步研究怎样实时监控企业形象评价,从而对突况及时响应。

参考文献:

[1] Johnston, R. & Mehra, S. Best-practice complaint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2(4):145-154.

[2] 郭秀英,刘先涛.企业形象评价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4(20):86-87.

[3] Liu, B. Sentiment Analysis and Opinion Mining[M].Morgan &Claypool Publishers,2012.

[4] 何建民,刘明星.面向特定主题的客户抱怨文本分类识别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1884-1888.

[5] 王洪伟,郑丽娟,尹裴.基于句子情感分析的中文网络评论的情感极性分类[J].管理科学学报,2013(9):64-74.

[6] 王红杰.企业形象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0.

[7] 罗一纾.微博爬虫的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 评价理论;“关于我们”;企业形象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369-2

一、引言

每个公司的网页都有“关于我们”一栏,这通常被看作是企业形象的介绍部分;其内容可涵盖企业历史、经营产品、服务项目以及为满足企业的社会责任所采取的措施。“关于我们”栏目在企业形象的构建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为树立公司的公众形象提供了一个平台。本文拟对多家企业的“关于我们”栏目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为企业如何构建良好公众形象提供参考材料。

企业的自身形象构建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网页和年度报告均为有效话语。通过对企业的网页话语分析和研究可以评估他们是否在公众中建立了积极的、适当的企业形象。

Skulstad (2008: 190) 描述了企业网页中采用的修辞手段,这些修辞手段运用的目的是增加与客户交流和突出公司积极的“绿色”形象,与不利于企业的的“外部构造”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比较英国石油公司和宜家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中的论述,Fuoli(2012:56)认为,尽管英国石油公司调配人际资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权威专家,但宜家却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灵活的、一直在努力进取的、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然而,这些研究却大多没有使用与人际功能有关的明确的和系统的语言资源分析。

评价理论是马丁和罗斯(Martin & Rose)在韩礼德的人际系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关注语篇中各种可以协商的态度。马丁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是语篇中处理的态度类型,情感的力度,价值溯源的方式和协调读者的方式。评价理论是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 ,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是一整套运用语言表达态度的资源。部分学者在此理论指导下,对于商业包装话语、历史话语和自传话语等进行分析。

罗德里格斯和何塞(2011:113)在评价理论的框架内,重点分析了英国全国性报纸的评论文章,得出了企业前言话语的评价意义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结论。通过对丹麦6家不同行业公司的语料分析,Ditlevsen(2012:402)则更多的关注于企业年度报告话语。 “关于我们”,作为公司的重要前言的话语,目前却鲜有深入研究。

笔者选取了15个“关于我们”的属于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旗下汽车品牌的话语。这三家公司常常被称为“三巨头”,或近年来所谓的 “底特律三巨头”,即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这些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的话语写作模式或许是其他中、小型公司模仿的榜样,所以相当具有代表性。除了他们的代表功能外,笔者选择它们作为例子还有另外两个原因。首先,由于企业规模较大,网站较正规,资料收集相对容易,分析结果也更具有说服力。其次,这些公司都来自美国,网页上作为母语的英语话语用词严谨、规范。

二、研究方法

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范式的研究者们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将马丁和怀特( 2005)提出的评价理论加以发展。评价是“一个全面的术语,包括有关影响,判断,评估以及谈判立场和意识形态立场的所有语言资源”(White, 2001:168 )。它关注的是作者或讲话者与读者或听众在人际交往中所使用的交流语言是否能够被有效沟通与理解,作者充满热情与厌恶,还是赞赏与批评的语言如何能够影响到读者并引起他们的共鸣。另外,它还专注于建设通过共享情感和价值观的群体文本,建立与情绪,品味和规范性评估共享的语言机制;作者或讲话者如何诠释自己特定的身份或归属,如何影响实际或潜在的观众,并使他们成为与之文本预期所一致的理想观众。

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为态度、介入和级差。分别表达语篇中磋商的情感、价值溯源以及态度与介入的力度。其中,级差包括两个范畴:语势(Force)涉及强度与数量;聚焦(Focus)涉及成员的典型性。态度和介入均具有等级性,因此级差“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Martin & White, 2005:136)。

态度又分为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它们涵盖了从对人的情感到行为以及事物和现象的评价。情感是解释说话者对人的行为、现象及过程做出的感情反应;判断解释说话者按照伦理道德标准或规章制度来评判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或法律规章;鉴赏是说话者对事物、现象做出的美学评价。例如在沃克斯豪尔(欧宝分厂)的“关于我们”的文字中,分别有如下表述:

…People who are really passionate about what they do can motivate others to feel the same…

...只有对所做事物真正充满激情的人才会激发别人具有同样的感觉...(情感)

…Vauxhall achieved this by consistently implementing various measures and processes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 many of which involved employee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across the various sites…

沃克斯豪尔通过贯彻实施公司的各项措施和流程实现了这个目标,其中许多涉及各地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判断)

…In fact, we're always on the lookout for ideas that will make our cars smarter than others…

......事实上,我们一直致力于如何使我们的车比别人的更智能...(鉴赏)

情感,判断和鉴赏可进一步细分为图1所示。鉴于这种分类的语义学含义,子系统可涉及广泛的词汇,语法资源。情感可通过动词,副词,形容词或名词来表达;判断往往通过形容词、名词或介词短语来表达;鉴赏的表达也类似于此。

三、数据收集

编码和数据采集程序如下。首先,选取所有的态度项。其次,在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标注话语项。第三,研究统计数据,分析话语标记项并予以客观描述。

四、分析

本部分中,笔者主要回答了下列问题:

1.话语中的评价项有多少?评价项在全部话语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2.有多少话语含有情感,判断和鉴赏三种评价项?每项在文中的比例有多少?

3.正面评价项和负面评价项各为多少?正、负项的百分比是多少?

4.多少评价项是有关于企业评价的?占总评价项的多少?在企业评价项中,外显价值与诱发价值各为多少?占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5.鉴赏项中有多少是涉及产品的评价?占总评价项的百分比是多少?在有关产品的评价项中,外显价值与诱发价值各为多少?占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笔者经过数据统计,回答了上述问题并形成下图表:

五、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如下:

1、在“关于我们”中,情感项的运用较少。 在情感评价项中,“欲望”占首位,其次是“幸福”,这表明,“关于我们”的作者往往通过他们的汽车的性能和功能,激发顾客购买他们产品的愿望。

2、 与赞赏相比,判断评价较少。表明企业更加注重社会认可,也意味着他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3、 大量使用鉴赏,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设计,性能和技术优势上。估值是汽车行业鉴赏中的主要因素。

4、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积极的正面评价项。正面评价项在建立车辆良好形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5、为了呈现客观事实,而不是情绪化的感情,企业倾向于使用诱发价值项来赞美他们的行为。当涉及到产品时,企业利用外显价值项宣传其优势、特点、产品性能以及企业先进的技术与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Buhr, N. & Reiter, S. (2006). Ideology, the environment and one world view: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Noranda’s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s.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 Management, 3, 1-38.

[2]Connolly-Ahern, C., & Broadway, S.(2007). The importance of appearing competent: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impress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the World Wide Web.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3, 343C345.

[3]Deegan,C.(2000). Firms’ disclosure relations to major social incidents: Australian evidence.Accounting Forum, 24(1),101-130.

[4]Ditlevsen, M.(2012). Revealing corporate identities in annual reports.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7(3), 379 C 403.

[5]Fairclough, N. (2003).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6]Fuoli, M.(2012). Assess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ppraisal in BP’s and IKEA’s social reports.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6(1), 55-81.

[7] Huang, G.(2006).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8] Liu, L.(2011). Studies of Appraisal The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9]Liu,L.(2011). Communication studies: A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 31-36.

[10]Livesey, S. & Kearins, K.(2002). Transparent and caring corporations: A study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s by the Body Shop and Royal Dutch/Shell.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15(3), 233-258.

[11]Martin, J. & White, P.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London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2]Rodriguez, G. & Jose, M.(2011).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 of attitude in opinion discourse: the appraisal theory.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8(3), 109-141.

[13]Skulstad, A.(2008). Creating a green image in the public spher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s in a genre perspective.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181-201.

第5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产品质量和技术之间的较量逐渐上升到产品知名度、品牌影响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如何将企业形象设计与品牌加以合理整合也就成为众多知名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对企业形象和品牌设计的构建因素加以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当代企业形象设计与品牌进行整合设计,不仅要考虑市场和竞争对手等因素,还要遵守科学发展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形象设计和品牌整合的商业价值和战略发展要求。

关键词:

企业形象;设计;品牌;整合设计

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企业的竞争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以技术和质量为主的产品营销内容逐渐扩展到售后服务、商品形象、品牌知名度等多种综合因素,其中又以企业形象设计最为重要。作为最能直观反映企业形象、文化理念和经营思想的重要因素,企业形象设计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个成功的企业形象设计不仅需要充分诠释企业产品所包含的内容,还要能帮助企业在竞争市场中形成品牌效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建成一个系统才是最终的目的。本文就对企业形象与品牌整合构建作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一、企业形象设计分析

(一)企业形象设计概念

从狭义角度说,企业形象设计是指设计者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文化理念、开发产品、推广策略等多种因素后,从文化、经营、传播等角度对上述因素加以筛选,从中找出最能代表企业产品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因素加以综合,使之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产品的独一无二的视觉标志。从广义角度说,企业形象是设计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整体进行提炼和归纳,并最终形成的有别于其他产品的企业形象。成功的企业形象设计可以帮助企业在众多同类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企业产品的辨识度,符合现企业发展的战略推广要求。

(二)企业形象设计的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技术之争转为眼球之争。在产品选择多样化、表现形式多元化的今天,那些注重形象设计的产品往往能受到消费者更多的关注,而那些形象设计平淡、同一化严重的产品则会被忽视或淘汰。因此,创造一个既能体现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内涵,又能诠释产品所有有效因素的企业形象也就正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新课题。成功的企业形象不仅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发展。

(三)企业形象整合的作用

是指为了企业能在视觉上对消费者形成强有力的冲击,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象,经营者和设计者会根据企业发展和营销战略,将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内容加以归纳和综合整理,并以更全面、更完整的形式展示给消费者,从而在消费者群中形成情感共鸣和心理联系,帮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企业。

二、品牌整合设计特点研究

(一)品牌整合设计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企业开始大力推行品牌营销策略以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品牌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产品在消费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直观反映,对品牌整合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品牌整合设计的内涵

品牌,是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品牌整合设计是经营者在对企业品牌整体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品牌形象作出前瞻性的定位,通过提炼和归纳品牌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价值,最终构建的完整的品牌传播体系。不同的品牌形象营销策略会使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产生差异性。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品牌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抢占先机,往往并不取决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其品牌形象在消费者中建立的有效持久的情感基础,而这也是品牌整合设计构建体系的基础。

(三)影响品牌整合设计的因素

首先,在品牌整合设计过程中,企业经营者首先要对品牌整合所需内容,如品牌的影响力、地位、现有形象以及消费群体特点等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对比市场同类产品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观念,对品牌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设计。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品牌识别方式已由单一的图形化转为更为丰富多元的形式表达,任意一种视觉属性如色彩、图形、字体等,都有可能成为品牌视觉的识别核心。在图像越来越多元化的年代,越简单、越清晰、越富有含义的视觉元素反而会被消费者在最短时间接受并加以记忆。因此,在整合品牌设计时,设计者在设计过程可对已经确定的识别主要因素加以重点突出和规划,使其能更好地传达品牌形象的内涵,反映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内容。第三,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也使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就需要经营者对品牌的核心价值有清楚的认识,并能在品牌战略推广中加以重点突出和挖掘,使之能与消费目标群产生情感上的联系,获取消费群的信任,最终建立核心消费群。为保持品牌设计长久的生命力,经营者在构建核心消费群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不断发展构建潜在的消费群体,即在对市场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关心产品并有意愿使用和购买产品群体的需求动向和消费愿望,寻找产品与目标消费群结合的切入点,建立联系、培养群体与产品之间的情感。第四,网络时代在带给消费者更多选择和体验方式的同时,也为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经营者可根据网络时代的图形化特点,丰富与创新品牌视觉元素的表现形式,以跟进时代和市场的发展。品牌设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和消费观念不断发展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以求更长远健康的发展。因此,当品牌设计不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时,经营者就需对品牌形象加以变化和改进,赋予更深的意义和更高的价值,使其保持活力。品牌形象的改进或再设计前提和结果都必须真正有利于商业竞争和企业发展。

三、企业形象设计与品牌整合设计的异同

企业形象设计和品牌整合设计的最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虽然近些年我国的品牌意识和形象设计都有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国际品牌设计相比,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企业形象设计的缺陷

(1)设计思想和意识滞后,视觉元素的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市场前瞻性,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推广服务。(2)设计缺乏创新意识,受市场“规范和统一”因素影响,企业形象设计既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客观需求,也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市场推广的需要。(3)设计缺乏独特性,产品模仿化和概念化较重,不能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识别元素,不利于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战略推广和品牌识别。

(二)品牌整合设计的不足

(1)设计模仿性严重,企业产品和品牌形象构建之间的区别较为模糊,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竞争力。(2)忽视了品牌整合设计的科学性,没能把握品牌设计与消费市场之间的关系,产品设计多以设计者或经营者的主观情感为中心,偏离了设计的科学性标准。

(三)企业形象设计与品牌整合设计的异同

(1)企业形象设计、品牌整合设计和目标消费群在一定的情况下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体系内。如宝洁公司推出的洗发水系列产品,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其产品形象设计也有所不同,如飘柔以护理发质为主的飘柔系列,其视觉识别与以去头屑为主的海飞丝就有所差别,但两种产品都带有宝洁公司的品牌标志。(2)企业形象设计以体现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内涵为主,因此视觉元素和形象设计都以企业为中心展开;而品牌设计因其自身视觉元素设计的限制,在对企业产品形象进行形态、策略、推广等方面的调整时,就显得相对薄弱。品牌整合设计不仅弥补了企业形象设计这一缺陷,并因目标受众群的不同,还可直接建立更为有效的情感联系。(3)品牌整合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形象设计是对企业整体以视觉形象加以体现,而品牌设计虽然也是视觉识别多元要素的组合,但却无法对形象设计中的标志、辅助图形等视觉属性加以表达。在市场没有统一设计规范的情况下,企业形象设计可以根据市场发展、企业自身要素的调整对品牌视觉的设计空间加以延伸和创新,从而为品牌整合设计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未来的视觉识别提供更多的可能性。(4)品牌虽然是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独立于企业产品之外的设计体系,与企业形象设计以企业为中心不同,品牌形象设计可以不依赖于企业实体,它以消费群体为中心,其发展和构建都是建立在目标受众群的情感基础之上。通过国际大型品牌整合设计可以发现,在对产品进行战略调整时,他们并不是把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识别要素,如图形、字体、标志等,与企业商品及相关活动加以重新整合,而是对营销方向和受众群加以调整,即从更注重市场转为更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对产品进行调整。在新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形象设计与品牌整合设计并不是竞争和对立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一个扎根于企业,一个扎根于市场,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结语

企业形象和品牌设计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们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商品在是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企业的战略发展。设计者唯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因素传达企业的文化内涵和经营理念,才能实现对企业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的推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和市场信誉,满足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纪向宏.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山田敦郎.品牌全视角[M].申胜花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汪田明,汪成.数字时代下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王少斌.视觉识别系统一体化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1(14).

[5]陆娟,张振兴,杨青青.基于品牌联合的食品品牌信任提升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

[6]卫军英.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品牌;企业形象;新闻营销

受到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影响,企业营销观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革和创新,新闻营销作为整合营销后产生的新营销理念,以其自身优势逐渐引起了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在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过程中合理应用新闻营销,能够促使企业品牌形象得到进一步推广,让社会大众对企业品牌文化形成深刻的认识,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新时期在追求企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对新闻营销工作进行系统分析,为新闻营销作用的发挥和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提供相应的保障.

1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

企业品牌形象并不能够与企业品牌本身等同,品牌形象实质上是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人体感觉器官进行传达,并且在传达过程中能够融入一定主观判断的、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企业品牌整体认识和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特征.通过对企业品牌文化的宣传,社会大众能够对企业品牌形成一定的认识,进而促进企业品牌形象的成熟,并且社会大众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讨论和分析能够形成大众舆论,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特定的影响.而对社会大众舆论与消费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良好的舆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消费者的大量消费能够进一步优化企业品牌形象,促使企业品牌文化的价值得到显著的提升[1].由此可见,企业品牌形象的进一步优化对于提升品牌效应、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影响企业品牌形象的因素

在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企业品牌形象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品牌形象能够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因此要想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就应该注意对影响企业品牌形象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工作进行具体分析能够发现,影响企业品牌形象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产品形象.产品形象是企业品牌的有形印象和物质基础,能够对企业品牌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好的形象必然会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增加消费,而不好的形象则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相关产品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企业发展[2].其二,环境影响,在企业中,环境形象主要指企业中的生产、销售和办公环境,有助于促进企业形象的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在提升企业品牌信誉度、知名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目标消费群体的购买力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其三,企业业绩形象.在企业中企业的业绩形象具体指在企业品牌形象影响下产生的盈利水平,一般包含销售额、利润率、收益率等元素.同时对企业业绩文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品牌盈利水平能够直接客观的反映出企业品牌的经营情况,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作用,就应该注意对企业业绩形象进行分析,以企业业绩形象宣传让消费者群体对企业品牌形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促使企业在良好品牌形象的作用下获得广大消费者群体的支持,进而逐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经济社会效益.其四,员工形象.企业中员工形象是其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包含员工的服务态度、职业素养、装束仪表以及行为规范等,只有保证企业员工形象,才能够为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企业品牌形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企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保持对员工形象的高度重视,以好的员工形象为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良好的支持,为企业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新闻营销对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意义

在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合理组织开展新闻营销工作,制定相对科学的新闻营销策略能够促使社会大众对企业形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使企业形象真正深入人心,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特别是企业在组织开展新闻营销工作的过程中以产品的差异性作为定位,就能够对消费者群体的购买欲产生一定的刺激性作用,甚至引发消费者高涨的消费热情,为企业良好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获取创造有利条件[3].具体来说,企业新闻营销工作对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能够有效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价值.品牌的感知价值是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感知价值包含感知成本、社会价值、情感、功能等几个方面,企业合理组织开展新闻营销工作能够让消费者借助新闻营销来认识品牌,对品牌价值形成深刻的感知,进而有效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提供相应的保障.可以说新闻营销策略的质量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认识到新闻营销在宣传企业品牌形象、刺激消费者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新闻营销的作用为企业良好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坚实的保障.其二,合理组织开展新闻营销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度,使消费者成为企业产品的未来潜在消费群体,为企业创造稳定的消费源,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可见科学合理的新闻营销工作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保持对新闻营销工作的高度重视.

4基于企业品牌形象基础的企业新闻营销策略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树立积极健康的企业品牌形象,增强社会大众对企业品牌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就应该加强对企业新闻营销工作的重视,以合理的新闻营销为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良好的支持,为企业群众基础的获取提供相应的保障[4].本文以阿里巴巴和小米手机为例,对基于企业品牌形象基础的新闻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为企业新闻营销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促使企业品牌形象得以良好的树立.

4.1阿里巴巴企业在企业品牌形象方面制定的新闻营销策略

阿里巴巴集团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促使其产品获得广大消费者群体的高度认同,并进一步推动企业得到了不断壮大,与马云团队所制定的新闻营销策略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在相对科学新闻营销工作的作用下,企业的知名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企业积极健康的品牌形象也得到了良好的树立,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在具体操作方面,马云团队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从创业初期开始就尝试借助新闻报道的方式对阿里巴巴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商业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从而引起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如马云曾多次受邀到国际知名大学———剑桥、哈佛和商业峰会上进行演讲,在讲解先进创业和管理思想的同时,也促使阿里巴巴集团的商业理想和信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宣传,在媒体对这些事情进行大力报道后,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影响力得到了有效的拓展[5].这样借助良好的新闻宣传活动,不仅阿里巴巴企业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并且也为新闻媒体创造了价值,促使新闻报道获得更为广泛的关注.这样新闻机构就逐渐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阿里巴巴集团的新闻宣传工作和企业品牌形象树立都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例如在“绿城房产”事件中,就充分显示出合理组织开展新闻宣传活动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在“绿城房产”破产时,马云由于与绿城集团的懂事长存在个人友谊,因此积极呼吁阿里巴巴集团员工买房相救绿城集团.在做出这一决策后,阿里巴巴集团制定了合理的新闻宣传策略,对马云仗义相救行为实施正面报道,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而这些正面报道的存在对阿里巴巴集团良好品牌形象的树立产生了相应的积极影响.并且从新闻媒体角度进行分析,这样的报道虽然涉及到商业活动,但是实质上带有一定的娱乐化色彩,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强,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和参与评论的过程中实质上会产生一种对阿里巴巴企业形象的认同感,为阿里巴巴企业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6].由此可见,合理组织开展新闻宣传策略能够加深社会大众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认识和认同,所以我国其他企业在打造和推广企业品牌形象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借鉴阿里巴巴集团的成功经验,合理应用新闻宣传策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获取以及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4.2小米手机在企业品牌形象方面制定的新闻营

销策略小米手机领导决策集团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过程中也充分利用新闻营销策略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在充分发挥新闻营销作用的基础上促使企业品牌形象得到了良好的树立,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方面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对小米手机的新闻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概括的说小米企业的新闻营销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小米手机的市场定位相对精准.小米手机的核心宣传思想就是手机的高配置和低价格,并且智能化程度高,在新闻宣传工作中通过对目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购买趋向、购买能力和购买方式进行全面分析发现,智能化程度高和低价格是目标消费者群体的心理消费需求,并且年龄在24-45岁、月收入3000左右的职员和大学生群体为主要消费对象.这样在完成对目标消费市场的精准定位后,小米手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新闻营销策略,新闻营销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更强,促使新闻营销取得了初步成果,小米手机品牌形象也得到了相应的树立.其次,制定相对科学的产品策略.小米手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整体配置在我国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并且整体功能大,从问世后便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推出“智能发烧机”的营销了理念,并在每一年对产品进行更新.在营销过程中借助新闻营销工作,企业对小米手机进行了广泛宣传,特别针对产品功能与消费者群体需求方面的契合点进行突出宣传,新闻营销工作取得了初步发展成效,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7].此外,在新闻营销过程中,小米手机还结合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创建了“米粉”交流平台,结合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开展新闻推送活动,为消费者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营销服务,使企业对消费者群体的吸引力逐步增强,为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再次,制定巧妙的价格策略.在新闻营销工作中,小米手机企业在对目标消费者手机成本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吸引力的低价营销策略,甚至推出裸机低价营销.这样在小米手机高端配置和低价格的吸引下,小米手机获得消费者群体的高度关注,因此在销售过程中迅速打开国内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为了突出小米手机的价格竞争优势,在组织开展新闻营销工作的过程中,相关新闻报道不仅对小米手机的性能进行宣传和推广,还突出强调了多元价格策略,促使小米手机获得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关注,最终促使小米手机新闻营销策略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又次,合理选择电子渠道销售.小米手机在组织开展新闻营销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际和消费者对网购行为的高度认同,在旗下物流资源的支持下尝试实施了“网络销售+物流公司”的全新销售模式,在节省实体店费用的同时制定了企业和消费者都相对满意的价格,为新闻营销工作的成功奠定了基础[8].同时在对电子化销售进行新闻营销的过程中,可以将电子销售网站的链接与新闻报道相关联,让消费者在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直接跳转到电子销售平台上,方便消费者了解小米手机品牌文化和购买小米手机,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促使小米手机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最后,制定了成功的促销策略.在小米手机促销工作的新闻营销中,其以召开会的方式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注意力,有效提升了宣传效果,并且在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中,小米手机品牌形象得到了一定的树立,企业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对营销效果的获取和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可见科学的新闻营销策略为小米手机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获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工作中,合理组织开展新闻营销工作能够保证社会大众对企业品牌形象形成深刻的认识,对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获取也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总结阿里巴巴和小米手机的成功新闻营销工作经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新闻营销工作的重视,积极探索科学的新闻营销措施,为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甘忆辛 单位:皖西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春明.如何利用事件营销建立企业品牌形象[J].经贸实践,2016(9):85-87.

〔2〕陈岩.善用新闻传播手段提升品牌形象[J].中国电信业,2014(2):82-83.

〔3〕张春明.软文营销在建立企业品牌形象中的运用[J].办公自动化,2016(16):57-59.

〔4〕董鑫.社会化媒体营销及其实践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9):157-158.

〔5〕刘烁.法国欧莱雅的中国营销及跨文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田亚喆,王雨楚.企业形象与产品美誉度的关系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3):117-119.

第7篇

一、用科学的理念

谋划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与职工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考虑的首要问题。思想工作人员必须明白,只有企业稳定的发展,职工的收入才能增长。同时,职工只有看见实际利益,才会发自内心的支持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企业经济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将企业稳定发展和提高职工收入放在首位。要牢固树立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服务的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发展有机融合,成为一盘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大前提,工作开展时应注重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注重培养企业员工全面发展。思想工作只有将关心、理解、尊重落实,才能有效的激发企业员工创造性,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从该层面进行分析,员工全面发展,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

二、用科学的政策保障思想政治工作

(一)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

企业想要发展,首先应确保企业能够稳定运行。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帮助企业高层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企业运作只有遵纪守法,企业才能正常运行,企业职工生产、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二)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核心,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引导企业职工正确认识企业目标与个人发展间的紧密联系

一是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明确企业职工必须坚定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信念。二是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告知企业员工应当将个人理想与人民群众共同理想向关联。三是开展企业改革发展政策教育与形式教育,让企业员工深入的了解党与国家的政策、方针,对市场环境、企业发展目标和所面对的困难进行了解,强化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关心,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以贴近思想实际、贴近生产经营、贴近员工生活为重要突破口,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应当与职工思想实际想贴近。对职工思想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准确掌握社会舆情,才能更好的分析出问题的难点、重点,事项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二是应当与企业经济工作实际相贴近,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注重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职工在观念、信念、信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应当与职工生活实际相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从职工密切相关的问题实施,将解决职工生活实际与提高职工思想认识相结合。

(四)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是实现观念上的创新。破除“政工部门孤军作战”和“立足局部利益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狭隘观念,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大战线和面向改革发展大趋势的新观念。二是实现方法上的创新。寻找新方法,可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学先进、学技术、学理论活动,在提升职工业务水平的同时,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强化企业凝聚力。三是实现机制创新,建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扩大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积,切实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工作基层中,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链接、过程控制与超前预测。

三、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需注重创新,一方面需要应进行工作方法创新,在工作实践中,做好以下几点:a、管理工作方面注重服务;b、工作对象方面注重个性;c、教育培训方面注重实效;d、时空方面注重规划;e、范围方面注重整体。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运用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其从封闭向开放、从堵向疏、从管理向服务进行转变,才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实效性、针对性不断提升。具体分析,一方面是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进行掌握,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以往进行对比,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如今人们思想差异性、选择性、独立性、多边形更加明显,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尊重对象间的差异,根据对象的具体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对此可以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教育。二是选择生动活波,人们乐意接受的培训方式,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用例举、比喻的方式变成人们所熟知的事实,正确的引导企业员工思想转变,逐步的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三是持之以恒,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见明显效果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不间断的工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细节入手,不放过生活、工作中额点点滴滴,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每一方面,且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深入。四是应当将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进行有效结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口头工作、表面工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效益的。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入群众,从实际出发,对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致力于解决与企业职工利益紧密关联的问题。五是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首先应注重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企业职工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其次还应该对心理疏导机制进行完善,注重培养企业职工沟通能力,鼓励企业职工多沟通,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心理环境。强化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于地位进行清除的认识,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内容与新途径,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8篇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品牌形象、品牌信任、消费者介入度、消费者行为倾向相关文献,结合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探索了消费者在产品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企业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行为倾向影响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

家电企业品牌形象;品牌信任;消费者行为倾向

一、前言

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就发现了企业品牌以及企业品牌形象影响着消费者的判断和决策。学者们发现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价和选择是受到了他们对企业的一些相关的信息的感知的影响。他们在研究中指出企业品牌对产品特点、价格感知、产品价值评估和消费者购买意向都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拥有丰富的品牌联想的企业品牌,它自身所体现的企业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元素是其帮助消费者区分其他企业和企业产品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希望通过从消费者角度了解企业品牌及其形象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帮助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

二、文献回顾

1.企业品牌及企业品牌形象。从战略管理和经济学角度定义企业品牌,它是企业的“信誉资产”,其既为企业带来了资产性的收益,同时还为企业构筑了进入壁垒,也鼓励了其与竞争者合作。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理解企业品牌,学者们认为在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品牌给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能够降低其感知风险,因为消费者认为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是其购买的产品的质量的保证。企业品牌可以代表整个企业的形象,帮助企业传递其产品、服务方面的信息,同时也会给顾客带来某种期望。当顾客在其头脑中对企业品牌有某种强烈、独特的品牌联想时,这些联想就构成了企业的品牌资产,这些品牌资产能够诱发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Ballmer和Gray两位学者,认为企业品牌与企业的核心价值相关,企业品牌是一种身份的证明,是一种资源、一种形象,它能够给人带来购买的愉悦。美国HarrisInteractive机构在调研企业声誉系数时,发现对于企业品牌的联想也就是企业品牌形象,其与消费者购买意向、推荐购买以及投资选择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它是消费者对所有的有关企业的信息的综合的主观的反应,其中包括消费者对企业寄予的感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总体评价等等。企业形象同样也是企业品牌的表现形式,它同企业品牌联想一样也能够描述出消费者对于企业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企业形象是消费者或其团体对企业所抱有的一种信念、态度和印象的综合,它是存在于消费者的大脑中的图景。学者Brown认为,企业品牌形象在消费者的大脑图景中的反应包括企业的能力、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它企业的合作能力、与其内部员工的互动能力、其自身的营销能力和产品因素。他认为企业品牌形象是在其产品、服务、企业内外部沟通和主要的经营模式的构架中,体现于消费者大脑中的,这些要素通过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作用于消费者心目中,使消费者对其企业和产品产生印象,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2.品牌信任。品牌信任属于品牌关系的范畴,它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的一种态度性的表现。Delgado-Ballester(2003)等人认为,消费者在认为自己处于一定风险情景下时,他们对品牌产生的可以信赖的期望就是其对品牌的信任。我国学者认为,在多品牌选择的情景中,品牌信任是消费者对其中一个品牌有信心的态度,这种态度包括对企业能力、企业诚信的信任和由此而形成的总体信任。学者谢凤华在消费者信任的前因、维度和结果的研究中,提出影响消费者信任有两个因素:厂家特征和个体特征。其中厂家特征指的是生产企业的规模、生产企业的产品的质量、声誉、品牌、技术、能力、诚信等。消费者刚刚接触某种产品时,产品信息掌握不完整的情况下,他们会通过产品的产地、厂家等信息对产品进行评价,用这些评价来替代其对产品本身情况的了解。

3.消费者介入度。消费者介入度是消费者的心理上的感知相关性,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兴趣、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介入度的高低,介入度越高代表着消费者感兴趣的程度越高;消费者介入度低说明消费者不会主动的收集相关信息,消费者感兴趣的程度越低。消费者介入度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和购买决策。Berens(2005)在研究企业品牌形象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过程中,曾指出在消费者介入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企业能力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的程度也不同。

4.消费者行为倾向。消费行为学家FishbeinMartin认为消费者行为倾向是消费者未来是否会采取行动的一种最直接的预测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来某段时间消费者对企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它是消费者与其未来行为的一种连接。消费者是否有重复购买的意向,是否会向他人宣传自己所使用的产品或品牌,是否会花费更多的费用去购买某产品或品牌是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具体体现。其中对于某种产品或品牌的重复购买和选择对企业意义重大,是维系顾客的最重要的体现。而向他人推荐或宣传自己使用的产品或品牌,实质上就是营销学中的口碑,其是消费者在购买前收集信息的主要来源,已经使用过某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包括收集信息者的亲友)传达给信息收集者的怎样的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所起到的作用远大于企业的广告。对于消费者的溢价购买也就是花费更高的价格购买产品可以帮助企业减轻其消费者讨价还价的压力。

三、深度访谈与理论框架

本研究随机性挑选了某新建小区作为调研对象,在小区中选择了46户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由于挑选的小区为新建小区,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住户购买新家电的概率高达78%,而且在谈及其购买家电时进行决策的过程,被访住户的印象都较深。访谈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现阶段其家庭中所用的家用电器的购买过程,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购买的家电产品的信息的,为何选择现在使用的品牌家电,家用电器的功能及使用中有何体验,这种体验是否会影响其对企业和产品的评价,是否会把这种评价与他人分享,是否还会选择该企业的其他产品等问题。通过访谈发现46户被访者中有21户家庭会因为原来使用过该企业生产的产品而对其企业的能力有好印象,认为该企业的其他类型家电产品也是可以值得信赖的、能够满足该用户的需求,如果再次购买家电类产品还是会考虑该企业品牌的;其中的14户家庭是通过亲朋或好友的介绍而选择的,11户家庭表示购置家电,他们会去大型家电连锁企业进行选购,在选购过程中认为可能会因为销售人员的推荐或商场的活动而选择购买。

在以上提及的21户被访家庭中,当他们谈到自己购置家电的过程时,都会提及他们原来使用过某企业生产的家用电器,这家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的声誉、研发能力、有哪些新产品推出,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使用的家用电器、对企业的了解而对企业有了好的、积极的印象,而且听到别人想要选购家用电器时,也会及时的将自己的使用感受和企业的相关信息传达给他人。在这一访谈过程中,消费者在描述其选购过程时,其所获得的有关电器的产品信息并不全面,这一现象对于一些新型智能家电,更是如此,但是他们仍然表现除了对该企业的信任,也表达了如果购置该种新类型的家电产品还是首先会考虑该企业。而另外的14户被访家庭的产品信息的获得,是受到了他人提供的信息的影响的,也就是我们营销中经常提及的口碑效应,而且笔者访谈的过程中观察到,受访者对于这些信息表现出来的信任是非常坚定的,他们表示如果亲友购买家电也会将这种信任的态度表达给其亲友。在同其余的11户被访家庭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他们进行购买决策时会受到企业的广告、销售人员和促销活动等企业的营销因素的影响的,而这些因素主要给受访家庭的整体印象就是企业有这样的能力、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其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能够很好得到满足。

根据以上文献回顾和深度访谈,笔者提出消费者选购家电产品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具体路径:消费者在介入程度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的产品表现、企业自身的能力和企业诚信影响着消费者对其企业品牌信任程度,这种信任最终会使消费者在行为上产生一定的倾向性,这种行为上的倾向性包括消费者会再次购买该企业的其他产品、把其使用经历分享给其他人。

参考文献:

[1]吴水龙,卢泰宏,蒋廉雄.企业品牌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30-37.

[2]JohnM•T•Ballmer,Corporateidentity:corporatebrandingandcorporatemarketingSeeingthroughthefog[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2001(35).

第9篇

[关键词]企业慈善捐赠;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8-0017-08

[收稿日期]2010-06-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020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7JC630046);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10108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09)。

[作者简介]陈宏辉 (1971-),男,湖北洪湖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成长与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 王鹏飞(1983- ),男,河南焦作人,硕士,就职于深圳建设银行,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引言

我国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还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也逐步意识到,社会公众要求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应以一种社会公民的形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诚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多种方式,慈善捐赠只是其中之一,但由于慈善捐赠的显性社会效应十分突出,因此,民营企业慈善行为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尽管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开始从事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捐赠行为,国家相关政策也对企业慈善行为给予了支持,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慈善行为总体上仍处于萌芽阶段,与跨国企业的慈善行为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将以市场和能力导向模型为基础,综合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企业慈善决策机制、企业形象以及政府行为等因素,同时考虑企业规模、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差异,对影响广东省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

海克・布鲁克和弗兰克・沃尔特(Bruch & Walter,2005)认为,只有当企业慈善活动既能长期持续为其捐助对象创造真正价值,又能增强企业经营绩效时,它才能满足企业获取外部市场收益和内部经营管理双丰收的底线。从外部市场考虑,企业应注重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根据外部需求开展企业慈善活动,从而巩固和加强其竞争地位;从内部能力考虑,企业进行慈善活动时应将活动内容与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密切结合。依据两个维度可以将企业慈善行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边缘性慈善行为(只注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收缩性慈善行为(只注重内部核心能力),分散性慈善行为(两者都不注重)和战略性慈善行为(兼顾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内部核心能力)。

市场和能力导向模型清晰地展示了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慈善活动的影响,从而导致的企业慈善行为策略选择的差异性。企业在从事慈善捐赠时,需要具体地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兼顾自身发展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战略性慈善活动计划。

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角度看,资源基础模型的基本观点表明,不同公司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绩效差异是由它们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所引起的(Prahalad & Hamel,1990)。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战略的基础,资源和能力的差异性带来了不同的竞争优势(迈克尔・A・希特等,2002)。显然,企业开展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需要耗费企业的资源,动用企业的诸多能力。当企业把慈善捐赠作为优化配置资源、获取社会资本的一种新理念、新战略时,也能为企业配置道德、信誉和形象等社会无形资产。针对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企业慈善捐赠的关系,国内外诸多学者分别从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McGuire,1988; Ullmann,1985; Roberts,1992;Griffin & Mahon,1997;Waddock,1997;Berman,1999; Seifert,2003;杨团、葛道顺,2003)、企业慈善决策机制(杨团、葛道顺,2003)、企业形象(Hess,2002;Brammer & Millington;2005)等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基本结论是: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慈善行为的重要“内部驱动力”。

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企业是其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它通过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来规范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权益的均衡为其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陈宏辉,2004)。其中,政府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或预期利益相关者(Clarkson,1995;Mitchell,1997;贾生华、陈宏辉,2002),通过一定的途径(如经济、法律或行政手段)来得到企业的关注,影响企业的目标实现,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如对改善就业、调节收入分配等)。在转型经济的社会中,政府往往会以行政动员的形式改变社会公益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和运作方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外学者(Schwartz,1968;Boatsman & Gupta,1996)实证分析了政府税率的变化对企业捐赠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具有强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葛道顺,2004;张传良,2005)结合中国政企关系的特点,指出了政府行为(税收优惠政策和行政动员)对企业捐赠有强大的影响。总而言之,作为企业的主要外部利益相关者之一,政府行为是企业慈善行为的重要的“外部驱动力”。

与此同时,诸多学者还实证研究了企业规模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Atkinson & Glaskiewicz,1988;Thompson,1993;Boatsman & Gupta,1996;Buchholtz,1999)、行业类型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关系(Useem,1988;Seifert,2003)。这些研究都表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是一个“权变”的向量,它会受到诸多个体因素的影响。

综观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许多学者已经从企业资源能力、政府行为、企业规模及行业类型等角度考察了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但这些研究往往只是以某一个体因素为控制变量,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力或政府行为的影响情况进行单独研究。而事实上,企业在进行慈善行为选择时,往往会同时受到企业个体特征、自身资源能力和外部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而言,考虑到它们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它们与政府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慈善捐赠行为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更为突出。我们认为,应该在市场和能力导向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企业慈善决策机制、企业形象等内部因素以及政府行为等外部因素,同时考虑企业规模、生命周期和所属行业类型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认识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特征。

二、研究框架与假设

在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在慈善领域的合作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从非营利组织理论和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角度,进行独立地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结合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建立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企业内部重要的资源能力包括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企业形象和企业慈善决策机制等因素,外部利益相关者则包括政府行为因素。

1.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

一些学者(Ullmann,1985;McGuire,1988;Roberts,1992;Waddock,1997)的研究指出,当企业存在闲散资源时企业才会有诸如企业捐赠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而企业往往会以闲散资源中自由处理度和灵活性最高的现金(即流动资金)的形式进行慈善活动。而另一方面,企业捐赠的前提是经济实力,企业用于慈善行为项目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经营利润在企业与慈善项目之间的再分配,因此,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可用于慈善项目的捐赠额数量(田利华、陈晓东,2007)。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Cap)对企业慈善行为(Phi)有显著性影响。

2.企业形象

赫斯(Hess,2002)指出,企业参与慈善行为从而加强客户关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行为,成为建立企业慈善行为与利润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向 。赫斯进一步指出,企业积极的声誉对于企业的长期成功是必要的。斯蒂芬・布拉默和安德鲁・米灵顿(Brammer & Millington,2005)分析了英国不同行业的大型企业慈善行为与企业声誉的关系,研究发现慈善行为支出越高企业声誉也越好。因而,企业为赢得较高的声誉、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而进行慈善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2:企业形象(Rep)对企业慈善行为(Phi)有显著性影响。

3.企业慈善决策机制

企业慈善决策机制不同、组织过程不同及制度化程度不同会对企业的“慈善收益”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企业对慈善行为项目拥有一套完整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方案,设有专门负责公益活动的部门以一套完整的规范的程序具体组织和实施慈善活动,不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而随意改动计划时,企业慈善行为的长期的无形收益会远远大于那些对慈善项目进行随意性决策、没有完整的计划与相关的监督与管理的企业的收益(田利华、陈晓东,2007)。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假设:

H3:企业慈善决策机制(Mec)对企业慈善行为(Phi)有显著性影响。

4.政府行为

政府往往会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与行政动员两种行为来影响企业慈善活动的策略选择。一方面,政府对公司捐赠可以在公司缴纳所得税前扣除的规定,使得捐赠取得了类似成本的地位,相应减少了应缴纳的所得税(Schwartz,1968)。波茨曼和古普塔(Boatsman & Gupta,1996)也认为,如果捐赠与税率的变化存在某种联系,则说明捐赠存在“利润最大化”以外的其他动机;另一方面,2004年一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内企业的捐赠驱动因素有59%是来自政府动员、社团劝募和社区申请等(葛道顺,2004)。2005年的另一份调查也显示,有33.4%国内企业认同政府的行政动员对企业慈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张传良,2005)。由此,本文提出假设:

H4:政府行为(Gov)对企业慈善行为(Phi)有显著影响。

5.企业规模

国外学者(Atkinson & Glaskiewicz,1988; Useem,1988;Boatsman & Gupta,1996;Buchholtz,1999)的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是企业捐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无论其利润如何,大企业似乎总愿为慈善提供更多捐助。汤普森(Thompson,1993)等人研究发现小企业的捐赠与企业的员工数量成正相关。路易斯・H・阿玛托与克丽丝蒂・H・阿玛托(Amato & Amato,2007)在研究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对企业慈善行为的影响时也指出,企业规模与企业慈善行为支出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5:企业规模(Size)对企业慈善行为(Phi)有显著性影响。

6.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不同阶段,内部的一些要素具有不同的特性(陈维政、刘苹,2003)。在创业阶段,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企业效益不太稳定,创业者为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而集中于企业经营活动较少关注企业慈善活动。在发展阶段,企业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结构基本稳定,生产步入正轨,市场份额增加,效益迅速提高,企业为获取较多的外部资源,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企业的良好公民形象,可能愿意较多地进行企业慈善活动。到了成熟阶段,主要产品或服务结构固定,效益平稳、结构稳定,企业为获取长期的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而愿意最大限度地进行企业慈善活动。而进入衰退阶段,主要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缩小,企业效益下降,难以维持正常经营活动。因此,进入衰退期的企业可能会很少甚至不会进行企业慈善活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

H6:企业生命周期(Pha)对企业慈善行为(Phi)有显著性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样本选取与问卷设计

本文研究的是企业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涉及的内容及问题涵盖了广泛的企业经营状况,与企业战略相关,需要对企业有全局性了解的企业中高层领导作为调查对象。因此,本研究样本集中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任职于广东省民营企业中高层的IMBA、EMBA项目和总裁班的部分学员,以及一些企业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本次调查的大部分问卷采用了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另外还有一部分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和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过程历时8个月,共发出478份问卷,回收325份,有效问卷为273份。在有效问卷中,属于服务行业的有197家,占72.2%,其他行业有76家,占27.8%。在企业规模的分布上,小型企业136家,占49.8%;中型企业81家,占29.7%;大型企业56家,占20.5%。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分布上,处于孕育期58家,占21.2%;处于发展期104家,占38.1%,处于成熟期67家,占24.5%,处于衰退期44家,占16.1%。

国内外学者针对企业慈善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都属于针对某一方面因素而做出的实证性分析,因而难以搜寻到适合本研究的成型问卷。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问卷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出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我们验证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详见以下数据分析部分。为克服问卷调查中调查对象的自我评价可能带来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来确保调查数据的合理性。首先,我们采用近三年平均值的叙述方式来减少数据随机波动和异常;其次,我们采取了多题项的方式进行评价,以减少其他效应带来的随机误差(李冬琴,2005)。对于四个自变量均采用多题项设置的方式,以李克特式 (Likert)五分量表计分,有关题项均来源于文献中相关实证研究。

2. 数据分析方法

(1)Logistic回归分析及检验

企业是否进行了慈善行为可以看作一个虚拟变量(取值为0或1的变量)问题。而Logistic回归模型(非线性概率模型)则是基于这种虚拟变量建立的一种二元结构模型(王济川、郭志刚,2001),其因变量是分类变量,只有0和1两个取值。在本研究中,当因变量为1时表示企业进行了慈善行为,当因变量为0时表示企业未进行慈善行为。

本文涉及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企业形象、企业慈善决策机制以及政府行为四个关键因素,亦即4个自变量,因此,回归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Logistic回归模型中,用Omnibus检验似然比卡方的观测值和对应的概率p值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用Wald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概率p值检验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是否与Ln()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对解释Ln()是否有重要贡献。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对于拟合优度的检验,常用Nagelkerke R2统计量考察解释的变差程度,其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拟合优度越高,反之拟合优度越低;用错判矩阵考察方程总体错判率,方程预测正确率越高(即错判率越低)模型的拟合优度越高,反之拟合优度越低。同时,Hosmer -Lemeshow统计量的观测值及其概率p值也常用来检验模型拟合优度,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α值,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反之则说明拟合优度较低(薛薇,2004)。

(2)控制变量的列联表分析

常用的衡量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量是简单相关系数,但对两个定类型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时,简单相关系数则不适用了。列联表分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利用卡方统计量,检验可以行列交叉分组的两个定类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一统计量的零假设是:行列变量之间独立。本文采用列联表对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以验证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显著性影响。

四、分析处理结果

1. Logistic 回归结果

对影响因素的相关量表进行分析可得,KMO值为0.906,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的相伴概率为0.000,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这两者均表明,量表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结果可知,设计的企业慈善行为影响因素变量的25个指标被分为4类,各指标分别归属于对应载荷最大的因子,除“社区普遍认同感”这一指标为0.512之外,因子在其余各指标上的载荷均大于0.6,且4个因子解释了原有问卷的67.38%,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在企业慈善行为影响因素部分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从表1显示的分析结果看,企业慈善行为影响因素各因子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85,说明测量的内部结构性很好,用问卷中的指标题项测量四种企业慈善行为影响因素具有相当好的效度。

在进行多元Logistic 回归之前,我们对初步选择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通常情况下,当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提高时,系数估计的标准误将会急剧增加。但是,这种趋势在相关程度小于0.5 以前问题尚不严重。结果表明,我们选择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因此当变量进入模型后,不会导致系数估计的标准误的增加。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对表2所示的模型结果进行了整体显著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Omnibus检验卡方观测值的p值为0.000,小于给定的α值(0.05)。因此,回归模型中对应的所有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解释变量全体与Ln()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表中Nagelkerke R2统计量接近于1,错判矩阵中的预测正确率也分别有83.3%、74.3%、79.1%,HL统计量的观测值及其概率p值也大于显著性水平。这些结果均表明,公式(1)所示的回归模型有较高的拟合优度。

在表2中的第6列显示,第一个变量(Cap)及常数项的概率p值大于给定的α值(0.05)。因此,第一个变量(Cap)与Ln()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不应该保留在方程中,常数项也不应该保留在方程中。因此,我们可以将回归方程表示如下:

根据表2中所示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的回归系数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也不显著,表明其对企业发生慈善行为的概率并不产生显著性影响。回顾文献,格里芬和马洪(Griffin & Mahon,1997)在研究企业社会绩效时发现,企业的慈善活动与企业财务绩效并不相关;玻尔曼(Berman,1999)在研究利益相关者管理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文章也指出,企业慈善行为支出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并不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他们的结论,不支持假设1。

其次,企业形象与企业慈善决策机制的回归系数的p值小于0.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了企业形象和企业慈善决策机制对企业慈善行为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计算可得,当企业形象的影响程度增加1单位时,企业慈善行为发生的概率约增加0.836;而当企业慈善决策机制的影响程度增加1单位时,企业慈善行为发生的概率约增加0.722。这表明,一方面,为赢得在社会上更加良好的形象,企业倾向于进行更多的慈善活动;另一方面,随着企业慈善决策机制的规范程度的提高,企业会进一步增加企业慈善行为的频率。本文的研究支持假设2和假设3。

最后,政府行为的回归系数α4=-1.285。将政府行为的回归系数代入概率算式计算,可得概率值为0.217。这意味着,当政府行为的影响程度增加1单位时,企业慈善行为发生的概率约增加0.217。这一结果表明,随政府行为对企业慈善行为影响程度的增加,企业发生慈善行为的概率很小。这一结论反映了政府行为对企业慈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促进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影响程度却相对较小。本文的研究部分支持假设4。

2. 控制变量的列联表分析

为验证控制变量对企业慈善行为的影响,本文对每个控制变量与企业慈善行为之间用列联表的方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慈善行为的列联表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2008年、2009年每年都有慈善行为的企业为151家,占总样本的55.3%。在连续三年都有慈善行为的151家企业中,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所占比例较为平均;在并不是连续三年都有慈善行为的122家企业中,小型企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类企业。

总体上讲,超过半数的企业在2007年、2008年、2009年每年都有慈善行为,占55.3%;小型企业连续三年都有慈善行为的比例低于并不是连续三年都有慈善行为的比例,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连续三年都有慈善行为的比例均高于并不是连续三年都有慈善行为的比例,然而大型企业中两者相差非常大。从表4也可看出,卡方统计量观测值的概率p值为0.000,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因此,可以认为企业规模大小对其慈善行为存在明显影响,本文的研究支持假设5。

由于篇幅所限,控制变量“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慈善行为的列联表分析的统计结果在此省略。对于企业生命周期而言,总体上讲,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开展慈善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慈善行为的比例,而处于其他三个阶段的企业开展慈善行为的比例则明显低于没有慈善行为的比例。卡方统计量观测值的概率p值为0.002,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因此,可以认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在是否开展慈善行为的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支持假设6。

五、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

根据企业慈善行为关于四个影响因素的回归,以及两个个控制变量与企业慈善行为的列联表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如下:假设H1并未得到验证,H2、H3、H5、H6得到完全验证,H4得到了部分验证。

(1)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尽管良好的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是企业进行慈善活动的前提之一,然而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并非企业进行慈善活动所必需的前提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慈善行为理念影响下,企业慈善行为往往是企业在带有民族情感的价值理性驱动下而采取的一种自发行为。而这种行为常常会缺少与工具理性的有效结合(庄梅兰,2006),因而企业在进行慈善活动时,往往会缺乏对企业现金流与经营业绩的考虑。

(2)企业形象的影响分析。本研究证实了企业为提升企业的形象而愿意进行更多的慈善行为的结论。在以知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贾生华、陈宏辉,2003)。企业必须应充分重视培育和发掘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逐步树立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良好看法,有效地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认知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社会的一般偏好和态度可能在企业参与社会投资(比如慈善活动)的方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Brammer & Millington,2003)。

(3)企业慈善决策机制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慈善决策机制规范性的提升可以增加企业慈善行为发生概率。健全有效的慈善决策机制,能够提高企业慈善活动的决策与实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慈善活动的效用,为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捐赠已经不仅是社会福利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将日益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本文实证结果显示,政府行为对企业发生慈善活动有影响,但程度不高。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属于政府对企业慈善的事后“奖励”,如果企业对税收优惠的认知不足,或者政府税收优惠操作流程也过于繁杂,政府税收优惠法律体系不健全,那么企业申请免税的行为将会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认知的偏差导致了这一政策对企业慈善行为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另一方面,虽然民营企业对于政府行政动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企业更愿意结合企业自身条件进行慈善活动,而尽力避免被动接受政府行政动员的影响。这也表明,即使企业可能在政府行为干预下进行了慈善活动,但这种慈善行为往往是企业迫于政府的行政压力而被迫接受政府行为而进行的。

(5)企业规模的影响分析。实证分析表明,相对较多的小型企业并不是连续三年都有慈善行为;而大型企业中,有89.3%的企业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三年进行了慈善活动。这表明,一方面,由于大型企业在资源、市场影响力、规模经济方面要优于中小型企业,因此大型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企业慈善活动中;另一方面,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企业经营者的理念和目标往往发生变化,已不仅仅满足于经营利润的扩大,更注重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更加关注内外部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大型企业在企业慈善行为方面会比中小型企业有更多的表现。

(6)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实证分析显示,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时,开展慈善活动的比例要明显增多。在创业阶段,企业更多关注于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而较少关注企业慈善活动;在发展阶段,企业可能愿意较多地进行慈善活动,但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仍有差距;而在成熟阶段,企业为获取长期的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而愿意最大限度地进行企业慈善活动;当企业进入衰退阶段时效益下降,难以维持正常经营活动,可能会很少甚至不会进行企业慈善活动。

2. 进一步讨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看作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契约关系的集合(Frooman,1999)。企业慈善行为作为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表现,应该作出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热情在不断高涨,特别是在经过多灾多难的2008年以后尤为如此。我们一方面欣赏和赞许民营企业这种关爱天下、回报社会的热情,但我们也需要特别警惕“企业一边拖欠员工工资、违反法律规定或任意排放污水,一边进行慈善捐赠活动”的现象。从这一角度讲,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找出关键利益相关者,在承担其他三类基础性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基础上,再考虑进一步承担一定程度的企业慈善责任。

大量的前期实证研究显示,企业在进行慈善活动时,会重点地考虑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的约束,即是否具有开展慈善捐赠的能力。与此同时,从企业形象的角度分析,企业又会更多地受到社区及外部社会公众的评价影响,因此,企业又会加强慈善活动的力度。综合上述两点,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广东省民营企业慈善行为较多地属于收缩性慈善行为,但又有向战略性靠拢的意识。战略性慈善行为帮助企业资源瞄准能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使命相一致的社会问题,并寻求协同促进企业战略与慈善行为的整合。如何促进企业开展战略性慈善行为,这既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企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仅站在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因素和政府角度,对企业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慈善活动时还需要考虑别的因素,包括非营利组织(社会公益机构)的成熟情况、捐赠钱物的监管情况等。针对民营企业而言,企业家自身的个人特征也是企业从事慈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些因素本文尚未涉及,也应该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Amato L H, Amato Christie H. The Effects of Firm Size and Industry on Corporate Giv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72): 229-241.

[2]Atkinson L, and Glaskiewicz J. Stock Ownership and Company Con tributions to Chari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ly, 1988, 33 (1): 82-100.

[3]Berman S L, Wicks A C, Kotha S, Jones T M. Does stakeholder orientation mat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 management models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5): 488-506.

[4]Boatsman J R, Gupta S. Taxes and Corporate Char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icro-Level Panel Data[J]. National Tax Journal, 1996,49:193-213.

[5]Brammer S, Millington A. The effect of stakeholder preferences, or 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dustry type on corporate community in volv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3, 45(3): 213-226.

[6]Brammer S, Millington A.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Philanthropy: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5, 61: 29-44.

[7]Bruch H, Walter F. The Keys to Rethinking Corporate Philanthropy[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5, 47(1): 49-55.

[8]Buchholtz A K, Amason A C, Rutherford M A. Beyond resource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op Management Discretion and Values on Corporate Philanthropy[J]. Business and Society, 1999, 38(2): 167- 187.

[9]Frooman J. Stakeholder Influence Strategies[J].Academy of Manage ment Review, 1999, 24(2): 191-206.

[10]Griffin J J, Mahon J 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 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 36(1): 5-31.

[11]Hess D, Rogovsky N and Dunfee T W. The Next Wave of munity Involvement: 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2, 44(2): 110-125.

[12]McGuire J B , Sundgren A and Schneeweis 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31(4): 854-872.

[13]Mitchell A, Agle B R, Wood 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853-886.

[14]Prahalad C K and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5(6): 79-91.

[15]Roberts R W.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Disclosure: An Applica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 Accounting[J].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2, 17(6): 595-612.

[16]Saiia D H, Carroll A B, Buchholtz A K. Philanthropy as StrategyWhen Corporate Charity "Begins at Home"[J]. Business and Society, 2003, 42(2): 169-201.

[17]Schwartz R A. Corporate Philanthropic Contributions[J]. Journal of Finance, 1968, 23: 479-497.

[18]Seifert B, Morris S A, Bartkus B R. Comparing big givers and small givers: Financial correlates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3, 45(3): 195-211.

[19]Seifert B, Morris S A, Bartkus B R. Having, Giving, and Getting: Slack Resources,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 Business and Society, 2004, 43(2): 135-161.

[20]Thompson J K, Smith H L and Hood J N.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by Small Businesses[J]. Journal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3, 31(3): 35-51.

[21]Ullmann A A. Data in Search of a Theor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Performance, Social Disclos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U.S.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3): 540-547.

[22]Useem M.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 Corporate Contribution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8, 30(2): 77-88.

[23]Waddock S A and Graves S B.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4): 303-319.

[24]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5]陈维政,刘 苹.企业生命周期与治理机制的不同模式选择[J].财经科学,2003(5):73-76.

[26]葛道顺.捐赠场域:跨国公司网络生产的基本路径[EB/OL].sociology.省略.2004-10-27.

[27]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3-18.

[28]田利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58-63.

[29]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0]杨 团,葛道顺.公司与社会公益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1]张传良.中外企业慈善捐赠状况对比调查[J].中国企业家,2005(17):28-30.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ic Behaviors: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Firm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en Honghui 1, Wang Pengfei2

(1.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 China;2.Shenzhen Branch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Shenzhen 518034,China)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贷款效益;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融资难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政策的颁布实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宏观环境将不断改善。然而,作为微观主体的商业银行,如何控制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而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商业银行才有能力和意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因而探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产生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制度机制建设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对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表现与成因

(一)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表现。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经营风险;二是企业道德风险。前者表现为中小企业资产信用不足,即缺乏偿债能力,后者表现为道德信用不足,即缺乏偿债意愿。

从经营风险看,许多中小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其民主决策制度的建立;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经营和经验式管理阶段;多数中小企业行业技术起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从道德风险看,多数中小企业业主缺乏长期经营理念,信用意识淡漠,有的从借款时就没想着归还,有的在经营出现问题时就以各种形式逃避银行债务。另外,部分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随意改变贷款用途,增加了银行放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成因

1、因商业银行竞争增加使贷款条件放松所造成的风险。最近几年由于商业银行不断增多,同一地区银行同业密度迅速加大,所以在市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各家商业银行间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竞争甚至恶意竞争的局面。为了争夺优质客户,许多商业银行更是利用各种关系,承诺多种多样的优厚条件,甚至以承诺贷款作为营销工具,无论企业实际经营的好坏,经济实力是否强大,只要企业前来开户,就全部给予优厚的条件。表面上说是营销,实际上是不自量力,人为的忽略风险的存在,久而久之,也就存在了风险隐患。

2、因中小企业贷款用途改变所形成的风险。商业银行贷款一向要求是专款专用,这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规定,也是通过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不然就具有很大风险。然而,近几年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灵活性的增加,而且大部分中小企业实事上是个体企业,商业银行对信贷资金专款专用方面的监督就变得相当困难,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就更难以掌握。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有些企业以生产经营等各种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然而申贷一旦成功,便把贷款资金投入到开发房地产、股市等项目当中,所以毫无疑问存在很大风险。

3、因商业银行超负荷经营、盲目规划所形成的风险。有些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的发展规划时,不能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负债弹性和现有的负债结构,对产品市场在未来的走势过于乐观,缺少准确的判断,只是纯粹的急于使企业快速发展。正因为这样,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既积极的争取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以便于购买设备,增加产量,同时又利用原始积累来修建厂房,购置土地,最终在形成巨额银行负债的同时也用尽了企业自身的流动资金。企业资金链条一旦断开,将直接引发流动性的风险,导致银行贷款不能按期归还、甚至不能归还。

4、银行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是很繁杂的一项系统管理工程,不但要严格地执行信贷管理的所有规定,更要求严格遵守市场法规,同时还必须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银行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执业态度。但是,根据近年来银行贷款的风险情况,个别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差,见利忘义,人为的放宽了贷款批准的条件。

二、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违约率而言,一般为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两种形式。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从1992年就开始有所发展,10年后《中小企业促进法》也已正式实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担保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有不同,我国的担保机构(其中包括政府参与出资和未参与出资的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2008年对河北省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行为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有65%以上的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没有任何交集;所调查的全部担保机构中,由政府完全出资的仅占6%;而由政府参与出资的占11.51%;在近100多笔中小企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中,抵押贷款占89%以上,而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占10.5%。所以实际上,中小企业贷款有95%以上是直接或间接的抵押(或质押)。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普遍都采用了抵押或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方式来发放贷款,这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抑止了融资企业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降低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率的关键之一。

理论上而言,与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抵押物相比,大额的抵押物价值评估技术要求更高,在评估时也更容易受借款人意识的影响,同时在处置大额抵押物时,市场需求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需求方的议价能力和意愿明显增强,因此整体而言,单个抵押物价值越高,银行快速处置时可能的损失率就越高。总体来看,抵押物的回收率与其金额的大小是成反比的。因此,违约损失率在理论上要低于相同信用等级的其他贷款。

三、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防范和解决途径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主要应从风险的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补偿、风险的控制等三方面进行,因此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防范及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贷款岗位的设置。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从申请、审查、决策、发放,直到到期收回本息这一完整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个过程中的几个环节是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存在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偿还带来威胁的风险。所以,为了保证贷款管理程序的科学化,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将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的各个环节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管理岗位,同时建立权利制衡机制,明确各岗位的具体职责。根据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过程的特点,可将贷款过程中的审贷工作简单分为贷款检查岗位、贷款调查岗位、贷款决策岗位、贷款审查岗位、贷款稽核监督岗位等。

(二)贷款质量的检测与考核。贷款质量的检测与考核,是指通过会计账户和指标体系,对银行贷款的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并据以考核银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的贷款管理制度。建立对中小企业贷款质量监测的相关考核体制,应把贷款的增量管理与贷款存量管理结合起来,将审查贷款用途和检查贷款质量结合起来,将考核贷款盈利与考核贷款损失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状态,加强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赢利性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公正的评价各级银行信贷管理部门以及各信贷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

(三)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机制,提高提供贷款的水平和效率,各个商业银行就要更加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同时建立并完善符合中小企业特征的信用评定要求,准确且客观的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增加扩宽对中小企业的评级方面,使信用情况大体适应中小企业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情况,不断提高信贷评级的质量、水平和效率。与此同时,更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以后的质量监督以及风险分析,增强追踪的力度和次数,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采取消除或控制的措施。商业银行也要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的理念,增强对中小企业客户全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适当简化并优化信贷业务操作的流程,同时注重产品的组合和业务创新。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差别化服务,努力降低管理的运营成本,完善贷款风险的定价机制,最终使成本和收益相匹配。

四、结论

贷款风险的控制是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改变既有的信贷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其中,从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地域分布和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是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基本保证;进行制度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组织制度保证;科学设计贷款流程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业务保证;业务产品创新和技术方法创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技术保证。对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规避,有利于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双赢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国忻.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8.3.

[2]林平,袁中红.信用担保机构研究[J].金融研究,2005.2.

[3]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及融资状况调查[M].金融研究,2005.5.

[4]何自力.抵押贷款担保效果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05.12.

[5]黄.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5.

[6]李晓耿.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信用支撑体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

[7]李力锋.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

[8]温宏亮.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第11篇

但是,中国企业邮箱自发展十年以来,至今渗透率仅为6.6%,整个企邮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另外,目前企邮市场集中度依然不高,众多运营商纷纷发力以期先期抢占企业用户,赢得市场份额,整个企邮行业的竞争环境持续激烈,就此艾瑞根据波特五力模型作出简要分析,更多内容详见报告全版。

软硬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对非自主研发的企邮服务商来说,软硬件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

目前,在企业邮箱产业链上游的软硬件供应商主要有IDC机房、邮件服务器、邮件系统和反病毒反垃圾等供应商,其市场均较规范,市场集中度均较高,且产品的规格和价格均有明确标识;但部分企邮服务商在邮件系统、反病毒垃圾等方面采用自主研发式,因此在整个企邮市场竞争环境中,软硬件供应商主要是针对非自主研发企邮服务商来说,其议价能力较强。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短期之内管理软件提供商和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潜在进入威胁较大

当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协同办公、统一通信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工作平台,因此管理软件提供商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服务企业用户的同时,必然伴随有企业邮箱的基本需求凸显;加之二者均具有一定的品牌、技术和用户资源,两方面导致其将很有可能在企业邮箱领域发力。结合2009-2010年的市场动态来看,网易于09年3月正式进军企邮市场,阿里巴巴于09年9月收购中国万网涉足企邮市场,腾讯于10年7月正式公测企业邮箱,这些新的市场参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邮市场的竞争。

替代品的威胁: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域名邮箱和企业版即时通讯对企业邮箱市场的影响较大

从近三年市场的热点来看,2008年专业企邮服务商35互联和263分别推出35EQ和263EM,主要是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并为未来企业级信息应用的综合性平台提供入口;2009年网易和腾讯均推出域名邮箱,其中网易域名邮箱于10年5月更名为"网易免费企业邮",产品定位由此前的个人站长、创业团队(组织)及小型商务网站等,侧重于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艾瑞分析认为,企业版即时通讯作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便捷性入口,未来将成为各运营商提供企邮服务的标配;而域名邮箱对一些在价格方面较为敏感、在技术和售后服务方面等要求不是很高的用户吸引力较大。

用户/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用户的议价能力较强

一方面企业在选择外包企业邮箱时方式多样,可从专业“运营外包型企业邮箱厂商”、“虚拟主机提供商”、专业“软件厂商”等处自主选择购买;另一方面,企邮产品的发展以企业用户需求为导向,中国大量中小企业层次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服务商个性化服务的难度。

企业邮箱服务商之间的竞争:从整体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企业邮箱服务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从目前企邮市场参与主体的发展情况看,除了老牌运营商263、35互联、尚易等品牌外,拥有个人邮箱多年运营经验的网易也于09年宣布全力进军企邮市场,借助其门户网站的优势和Coremail系统的稳定承载能力,使得其在企邮市场的未来发展中不容小觑;此外从销售模式上来看,企业邮箱的销售更多的是由分布于各地的商负责,因此商的质量和能力也直接影响企业邮箱服务商的市场地位。

第12篇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企业;企业成长性;公司治理;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1-0026-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1.06

我国的A股市场由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等三个板块组成,根据设立的目的和所面向企业的特点,各自具有其特定的上市标准。创业板服务于高科技、高成长的企业,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上市企业的成长性。为吸纳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公司,监管机构对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财务门槛相对较低,许多创业板企业与中小板企业差别并不明显。此外,创业板超募现象严重,一些本来适合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受此吸引而选择去创业板上市。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以创业板企业为对象,研究影响其成长性的主要因素。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成长因素研究

学术界对于企业成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专注于资源性因素。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研究发现,高级管理层受教育水平、公司规模、技能员工数量、研发经费投入以及公司成立时间等因素与企业的成长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高层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同企业的成长性呈负相关的关系,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等因素则与成长性无显著相关性[1-3]。二是关注企业的制度安排。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于中小上市公司来说,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成长性无显著相关关系,但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成长性存在U型关系,民营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成长性负相关[4]。另外,民营上市企业中高管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与第一大股东的控股比例有关,当公司的股权结构为绝对控股或者低度控股时,股权激励都没有效果[5]。对于家族企业来说,在发展的初期,家族企业的资源、互相团结和快速决策等优势对于成长至关重要;但随着发展的继续,家族控股的制度可能会限制进一步的成长[6],“去家族化”、实施现代的治理结构势在必行[7]。另外,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中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的界入对企业成长有很大的助益,这是因为他们所聚集的许多资本运作、行业分析、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人才,以及所拥有的较多社会关系和各方面资源能够为企业所利用[8]。

(二)研究假设

本文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依据[9-10],关注企业资源性和制度性两个层面的因素,也即是资源基础观强调的“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前者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可资利用的要素禀赋,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如土地、技术、资金、员工乃至管理层,以其独特的资源价值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后者指的是企业运营的机制,是组合、运用企业所拥有资源的手段,体现在一系列的独特制度安排,如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人力资源体系等,决定了企业使用其所拥有资源的效率。

1.资源性因素的影响

资源要素是企业成长的基础,本文重点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和员工,其中优秀企业家、精明强干的管理层、训练有素的员工都属于稀缺资源,对于企业成长至关重要。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可以用四个维度来考察,即战略能力、管理能力、政府关系能力和社会关系能力,而各个维度能力的发挥都受到经济结构和企业家背景因素的影响[11]。教育背景较强的管理层,能够更好地制定战略,实施经营管理,带领企业更好地成长。企业人力资源另一重要因素是员工,他们是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执行者,也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创业板定位于“高科技、高成长”,对于高科技、创新类的企业而言,其成长更加依赖于员工的聪明才智和知识水平。

对研发的不断投入和知识的不断积累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总的来说,技术人员投入、研发技改投入等对企业成长性有正面影响,因为科技投入影响到企业的知识存量,进而影响到企业赖以发展的资源积累[12]。以中关村科技企业为例,研究发现在影响其成长性的因素中,无论是企业扩张期还是收缩期,研发投入都起到显著的影响作用,而且在扩张阶段的影响更为明显[13]。

综合企业内部资源性因素的讨论,我们认为创业型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受教育程度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多,对应企业的成长性更好。

2.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企业除了需要拥有各种资源要素作为发展的基础,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来组织各种要素,包括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主要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随之也带来了“委托-”问题,影响企业绩效,造成管理者持股并不能相应地带来企业价值的正向提升[14]。这种现象也反应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有的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比例和公司业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15],认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仅仅是一种福利安排而已[16]。更细致的考察会发现管理者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间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管理者持股比例在大于25%或小于5%的情况下时,管理者倾向于追求个人私利从而降低公司价值,而在5%到25%之间时才产生正向的激励[17]。

在上市公司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小股东没有太强的动机参与对管理绩效的评估和监督,而第一大股东则有较强的动机。大股东所施加的潜在接管威胁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相比之下分散的小股东却无法从成本昂贵的监督中获益[18]。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正向解释力[19],而且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比国家控股的公司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20]。但是,第一大股东对于公司价值同时存在着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持股比例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防御效应大于激励效应,从而对于企业价值有着负向的影响[21]。特别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中小股东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参与度不够从而不可能对之形成有效的监督,大股东就有可能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中,有部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为家族成员,企业内部有可能更偏好关系导向型而非绩效导向型的管理方式。对于家族控制的界定,其主要的区分依据是家族成员持有企业股权的比例,其中家族成员主要包括董事和高管的近亲属;此类型的企业较其他企业而言拥有更强的凝聚力,但同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实际控制者利用其大股东地位,可能做出对小股东或公众投资者不利的决策[22]。

另外,外部投资者的参与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更加重要的是,他们所拥有的资源、管理经验等能够给予发展中的企业以较大的帮助。如私募股权公司不仅带来资金,还帮助被投资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利用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拓展经营空间,因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有正向关系。企业主社会关系网络是小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通道,小企业主社会关系越广,获取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成长绩效越好[23]。从这个角度看,私募股权的加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加重要,能够有效地将其所拥有的大量社会资本带给被投资企业,从而促进其成长。

综合以上关于企业制度性因素的讨论,我们认为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适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适当、非家族实际控制、有VC/PE等投资机构参与,对应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

本文研究样本为2010年12月31日之前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据来源为巨灵金融平台和各企业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在剔除一些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后,最终包含141家公司。

(二)变量

1.因变量

本文以企业的成长性综合指标作为因变量。企业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有量的增加,如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拥有的资源要素包括资产、雇员数量、土地、技术专利等的增长,还表现为质的提升,如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善,包括生产销售组织、股权结构、管理层组合等方面。有的研究人员从市场份额、产出、利润、营业收入、雇员和资产等评价企业成长性[24]。也有研究从盈利能力、成长潜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运营能力和企业风险等5个方面选取了14个指标来构建成长性评价体系[25]。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从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4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进行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综合评价(见表1)。

2.自变量

高管平均年龄。根据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披露信息,取高管年龄平均值。

董事、监事以及高管教育水平。具体的评分规则是,博士学位取5,硕士学位取4,学士学位取3,专科毕业取值为2,专科以下取值为1。然后取平均值,来衡量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本情况。

员工的教育水平。根据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提供的员工教育信息,硕士及以上学位取4,本科学位取3,专科取2,专科以下取1。根据各部分人群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所得值用以衡量公司员工的人力资本情况。

研发力度。以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的均值来衡量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强度,反映企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公司有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用实际控制人持有股份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无实际控制人时,采用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份持股比例。

高管人员持股。将高管人员所持的股份比例进行加总,得到的总数作为衡量股权结构中高管人员的比重。

投资企业参与与否。考察企业股权结构中是否有VC/PE持股,本变量设为虚拟变量,如果有VC/PE持股的话,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高管所有权分散度。采用如下公式计算高管持股比例分散程度)DM=■Tiln(■)[26]。高管持股比例越接近,股权分散程度越高。

家族成员持股。家族持股比例反应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若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近亲属持股比例大于30%,则判断该企业为家族企业,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3.控制变量

公司所处行业。这里采用证监会的行业分类,分别为农林牧渔、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等。样本企业中并无归属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三个行业。本文将所采用的9个行业变量均设为虚拟变量,属于该行业取1,否则取0。

主承销商声誉。理论上来说,作为外部的中介机构,它对于企业的成长性没有影响。但是,中介机构对于企业成长性也有自己的判断,进而可能影响到证监会的判断。本文将此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根据各家券商2007—2009年作为IPO主承销商的累计次数和为企业募集的资金总额计算券商评分,再根据排名设定变量值。具体设定为:评分为10%及以上,声誉值为5;评分为5%~10%(含5%),声誉值为4;评分为2%~5%(含2%),声誉值为3;评分为1%~2%(含1%),声誉值为2;评分小于1%,声誉值为1。

(三)实证结果与解释

1.成长性测度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1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KMO抽样测试值为0.553,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值为919.143;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5,因此拒绝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样本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在具体的因子分析的操作中,本文采用主成分法,旋转项设置中采取方差极大旋转法,提取6个主因子。从表2中可以看出,前6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为84.467%,说明其可以反映相应的成长性信息。

得到主因子之后,再结合特征根(?姿),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出企业的成长性值:

G=■f1+■f2+■f3+■f4+■f5+■f6

2. 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本文创业板企业样本中,董事、监事及高管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员工平均受教育水平在专科水平。高管人员的持股水平在39%左右,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在53%,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由表3回归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高管平均年龄与公司的成长性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对创业板企业来说,年轻化的管理团队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倾向于制定出有利于公司快速成长的发展战略,表现出更高的成长性。

(2)研发强度与公司的成长性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研发投入对于促进公司成长发挥明显作用。在研发上投入较多的企业,一般是知识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作用的高科技企业,或是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企业,对于创业板所针对的“高科技、高成长”公司而言,研发投入的作用更为突出。

(3)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和企业的成长性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从企业的激励机制上讲,高管人员持股,有助于解决“人”问题,使得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一致,从而有助提高企业绩效。如果这个比例过高,会导致高管人员被解雇的困难加大,产生负向的激励。

(4)VC/PE投资和成长性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除了资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资本的需求。而VC/PE,尤其是实力强大的VC/PE,则拥有着非常丰富的社会资本,给所投企业带来的不仅有资金,还有其所拥有的丰富管理经验和各种资源,对创业企业成长至关重要。

其他的假设虽然没有得到回归支持,但在各个因素与企业成长性间相关关系的方向上,总体与预期一致,具体而言:

(1)管理层受教育程度与成长性呈不显著的负相关性。企业家的能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过其能力可以分为许多维度,如战略能力、管理能力、政府关系能力和社会关系能力等。受教育程度只是企业家背景的一部分,其对具体能力的影响也有所侧重。所以,进一步的研究也许可以从细分企业家能力入手,考察企业家的何种能力在企业成长中贡献更加突出,从而加深对有关问题的理解。

(2)员工受教育程度与成长性呈不显著的正相关。样本企业的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可能的解释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时期,较高素质员工这一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是特别明显。

(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成长性呈不显著的倒U型关系。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成长性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这一趋势显示,如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适当,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从而推动企业的成长发展。

(4)高级管理层所有权分散程度与公司成长性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管持股比例越接近,股权分散程度越高,公司的成长性并未显著提高,说明股权结构并非越分散越好。特别是对于创业板企业而言,较为集中的管理决策权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快速有效地行动,更大限度地发挥其灵活适应性。相比之下,成熟企业却需要股权更为分散的管理层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5)家族成员持股与公司成长性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家族持股比例反应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分配及发生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实际控制股东可能会利用其地位做出不利于小股东和公共投资者的决策,进而影响创业板公司的长期成长。

另外,作为控制变量的主承销商声誉,与成长性呈现不显著的负向关系。主承销的实力对于企业的上市有着重要影响,如中信证券这样的实力强劲的老牌券商,其辅导上市的企业有着极高的过会率。但本文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其声誉与企业成长性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声誉高的承销商并没有在挑选成长性的企业上表现出更突出的实力。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2010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创业板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影响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可得如下结论:(1)公司拥有的资源能力对于企业成长有所影响,其中反应知识资本的研发投入对成长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对年轻的高管层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成长性,但反应人力资本的管理层和员工受教育程度与成长性的关系则不显著。(2)公司各种制度安排与成长性有一定关系,其中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性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呈不显著的倒U型。(3)VC/PE的参与对于企业的成长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主承销商声誉则影响不大。

本文的结论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壮大,既要强化资源能力,也要完善制度能力。注重对于研发的投入和知识的积累,对于创业板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在公司治理方面,保持第一大股东和高管个人及团队合适的持股比例,才能有效实现监督和激励的效能。家族企业股东在保持其实际控制地位的同时,应设计合理的内控机制以发挥其对企业成长较好的影响。另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要引入VC/PE等投资机构,他们往往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不仅可以提供资金,还可以带来管理经验以及各种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比较明显的帮助。从政策建议的角度看,创业板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遴选出“高成长”的企业。成长性是指未来发展的潜力,发审机构在选择成长性企业时,应该着力审视那些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因素。结合本文的研究,VC/PE对企业成长有积极作用,而主承销商的声誉则和企业成长性没有显著的关系。所以,发审部门不能够单纯依赖主承销商等中介机构的判断,而是要综合考察企业内部的“资源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考察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以及治理结构,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企业成长的关键,从而让真正具有成长性的企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Wang, Y. G., LO, H. P. & Zhang, Y. L. (2002).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superior growth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 Evidence from China [J]. Operations Management and the New Economy, 6:1565-1578.

[2]陈晓红,张泽京,曾江洪.中国中小上市公司高管素质与公司成长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前沿,2006(03):7-10.

[3]喻凯,巢琳.R&D投入对高成长性公司成长性影响的实验[J].求索,2011(8):47-49.

[4]曾江洪.中小上市公司治理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D].南京:中南大学,2007.

[5]李维安,李汉军.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5):4-10.

[6]胡晓红,李新春.家族企业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J].学术研究,2009(04):79-82.

[7]李培林.中国家族企业成长与治理模式演进路径分析——基于家族文化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8).

[8]蒋悦炜.基于私募股权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03):88-90.

[9]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2): 171-180.

[10]Barney, J.(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11]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10):101-111.

[12]陈晓红,李喜华,曹裕.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基于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创新管理,2009(04):91-98.

[13]张维迎,周黎安,顾全林.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位回归模型的一个应用[J].管理世界,2005(10).

[14]Palia, D. (2001). The endogeneity of managerialal

compensation in firm valuation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3): 735- 764.

[15]唐清泉,朱瑞华,甄丽明.我国高管人员报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02):59-65.

[16]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64.

[17]Morck, R., Shleifer, A. & Vishny, R. W. (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93-316.

[18]Shleifer, A. & Vishny, R. W. (1986).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3): 461-488.

[19]谢军.第一大股东、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J].经济评论,2006(1):70-97.

[20]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3(02):64-74.

[21]谢军.第一大股东持股和公司价值: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21-25.

[22]Gersick, K. E. (1990)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Life cycles of family busines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3]王庆喜,宝贡敏.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小企业成长[J].管理工程学报,2007(04):57-61.

[24]Ardishvili, A., Cardozo, S., Harmon, S.,& Vadakath, S. (1998). Towards a theory of new venture growth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8 Babso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 Ghent, Belgium.

[25]徐维爽,张庭发,宋永鹏.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及技术创新贡献分析[J].经济观察,2012(01): 63-68.

第13篇

关键词:项目投资;财务可行性;现金流量

1 项目投资财务可行性分析概述

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是投资项目周期中前期准备阶段的核心内容,是投资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财务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只从财务可行性的角度对L企业的项目投资进行分析。对于单个项目,其财务可行性分析主要涉及现金流量的估算和项目投资评价指标。

1.1 现金流量的概念和估算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即: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现金净流量三种。现金流出量是指项目投资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的增加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投资成本,包括初始投资和垫支流动资金。现金流入量是指项目投资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现金流入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折旧)-所得税=营业利润+折旧-所得税。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时期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净流量为正值,反之,净流量为负值。

1.2 项目投资评价指标

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的主要依据是投资评价指标,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静态指标属次要指标,动态指标属主要指标。进行决策时,如果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全部可行,则项目完全可行;如果主要指标可行,次要指标不可行,则项目基本可行;如果主要指标不可行,次要指标无论是否可行,则该项目均不可行。

1.2.1 静态指标

静态指标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把不同时间的资金收支看成是等效的,主要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报酬率。

静态投资回收期(T)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净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总投资额所需要的年限,简称回收期。在原始投资额(BI)一次性支出,每年现金净流入量(NCF)相等时: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BI/NCF。如果现金流入量(NCF)每年不等,或者原始投资(BI)是分M年投入的,则当N年的现金净现金流入量NCF=M年投入的原始投资BI总和时的N为投资回收期。

投资报酬率(ROI),又称会计收益率,等于年平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100%。

1.2.2 动态指标

动态指标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主要包括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

净现值是指特定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记作NPV。如果NPV>0,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贴现后现金流出,说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该项目可行,反之则项目不可行。

净现值率是指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百分比指标,记为NPVR。如果NPVR>0,说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该项目可行,反之则项目不可行。

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记为PI。如果PI>1,说明该项目可行,反之则项目不可行。

内涵报酬率(IRR)是指能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也就是使项目投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如果IRR大于投资成本或者基准收益率,说明该项目可行,反之则项目不可行。

2 对L企业的项目投资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

2.1 简介L企业的项目投资情况

L企业主要生产劳保用品,据市场需求,该企业拟投资一个新项目,初期共需原始投资900万元,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折现率为10%。预计项目使用寿命为3年,固定资产净残值为0万元,每年折旧费为300万元。投资经营该项目后,预计第一年该项目经营将会出现亏损,估计税后净利润为负的180万元;以后两年营业收入均为750万,而且两年的经营成本都一样,均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为40万元,工资及福利费为5万元,修理费0.8万元,其他费用4.2万元。

2.2 财务可行性分析

2.2.1 现金流量的估算

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首先必须对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进行估算,估算过程如下:

1)本项目初始总投资额BI=900(万元)。

2)经营成本=40+5+0.8+4.2=50(万元)。

3)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折旧。由于第1年只估计了最后的税后利润,没对相关营业收入与成本做出具体的估量,所以第一年的相关成本费用不需估算。投产后第2年与第3年的总成本费用一样,都为经营成本50万元加上折旧费300万元等于350万元。

4)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总成本费用。A企业投资该项目后第2年与第3年的息税前利润相同,均为: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总成本费用=750-350=

400(万元)。

5)税后净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所得税。A企业投资该项目不涉及利息支出,所以税后净利润=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第1年的税后利润已经预计为-180万元。第2年、第3年各自的调整所得税=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率=400*25%=100(万元)。第2年、第3年的税后净利润均为:税后净利润=息税前利润-所得税=400-100=300(万元)。

由上述过程计算的数值结果,可得到投资该项目后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如下所示:

第1年的现金净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180)+300=120(万元)

第2年的现金净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300+300=600(万元)

第3年的现金净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300+300=600(万元)

2.2.2 计算各种财务评价指标

根据相关现金流量、贴现率等,计算各种财务评价指标。

1)净现值NPV。L企业的折现率为10%,查现值系数表得出,(P/F,1,10%)=0.9091,(P/F,1,10%)=

0.8264,(P/F,1,10%)=0.7513。所以,NPV=120*0.9091

+600*0.8264*600*0.7513-900=155.7(万元)>0。

2)净现值率NPVR。NPVR=NPV/BI=155.7/900*

100%=17.3%>0。

3)现值指数PI。PI=(NPV+BI)/BI=(900+155.7)/900=1.17>1。

4)内含报酬率IRR。采用“逐步测试法”,估计内含报酬率,测试如下:

由表可知,贴现率为18%时,净现值为-22,接近零。但由于单位为万元,所以不够精确,为更精确,可用内插法改善:

IRR=16%+[2%*338/(22+338)]=17.88%

5)静态投资回收期T。

T=2+[(900-120-600)/600]=2.3(年)

6)投资利润率ROI。

ROI=[(-180+300+300)/3]/900*100%=15.6%

2.2.3 分析评价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通过以上数据知,动态指标中的净现值等于155.7万元,净现值率等于17.3%,均大于零,现值指数等于1.17大于1,内含报酬率等于17.88%大于10%,所有动态指标都表明该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静态指标中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2.3年,大于经营期的一半,超过基准投资回收期,该指标表明不具有财务可行性,投资报酬率为24.52%,大于基准收益率10%,该指标说明可行。在所有相关指标中,只有静态回收期的指标得出L企业投资该项目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结论,其余均认为在财务上可行。根据评价原则,该项目基本具有财务可行性,只是投资回收期超过基准投资回收期,有一定风险,但因经营期只有3年,期限较短,这种由回收期带来的风险也就较小,如果条件允许,可实施投资。

3 结论

通过对L企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的估算,据投资评价指标计算对应的财务指标数值,并与相应指标的基准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比较的结果显示,除静态投资回收期超过基准投资回收期外,其它指标均表明财务上可行,因此可得出L企业从财务角度上投资该项目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杨静,鲁天婵.项目投资财务可行性研究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8.

第14篇

万科1988年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集中资源创立了一系列地产开发项目品牌以及物业管理品牌,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优势:文化品味、物业管理、企业形象、售前(售后)服务、社区规划、环境景观。无论是制度规范还是企业信誉,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万科在业内和消费者心目中都具有良好的口碑。但是,品牌不等于知名度。万科在进行异地扩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品牌的价值:通过品牌战略,可以在地域性很强的房地产开发行业中,发挥规模效应,使跨地域开发成为优势。

根据华南国际公司对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品牌调查的结果:在上海,万科的品牌知名度最高(提示后提及率为79%),但前三位知名度比较接近,万科的优势并不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本地开发商在排名中占了绝对比重,这和房地产业区域化的特征有关。在北京,排在第一位的是华润置地(原华远),万科位居第二,然后万通、天鸿,四者并驾齐驱,在市场中占了优势地位。在深圳,万科的知名度也是比较高的(提示后提及率为82%),其后几家均比较接近。相比其他城市,深圳消费者对发展商的认知程度比较高,说明深圳消费者更注重发展商的品牌。

2005年万科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知名商标,这是中国房地产界第一个,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个驰名商标,万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近日,中国首批行业标志性品牌揭晓,万科再一次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标志性品牌。据中国品牌研究院介绍,这是中国内地首次评定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万科作为地产界众多品牌中唯一被授予此项殊荣的地产品牌,可见其在中国地产界的综合品牌实力。

2万科品牌之路

1.万科从地产危机中的反省——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战略规划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围绕产品的品牌所制定的一系列长期性、带有根本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它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品牌进行长期性、全面性、总体性、导向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谋划和运筹,它使一个品牌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个性化品牌价值规划和清晰的发展途径,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力。

近几年来,地产业品牌化运动方兴未艾,花样年华的“让生活更有风格”,招商地产的“家在情在”等都提到品牌,然而,中国企业总是百感交集,真正搞品牌战略规划的却是寥寥可数。对于万科而言,短期目标是建立万科企业品牌鲜明的个性形象,增加消费者的偏爱度;中期目标是将万科发展成中国地产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长期目标是建立万科超级强势企业品牌。万科品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是吻合且互动的,因此,在过去的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万科在业务上不断做减法,在做好房子的同时,不断加强品牌的推广。万科品牌历程显然与其业务的专一化历程有着截然相反的趋向——品牌的内涵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用一流的品牌支持一流的房子。事实证明,这种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万科最终从一个单纯的地产品牌成长为超越该行业的中国名牌,其影响力早已不局限于地产界,而是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正面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万科也充分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品牌空心化危机[1],品牌稀释化危机,这是由于长时期的品牌战略规划缺乏科学性所导致的结果,对于万科而言,这是在未来的品牌战略规划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万科人正为着更好的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断奋斗着。

2.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品牌定位是确定产品特色并把它与其他竞争商品相区别的过程。创立品牌的目的是引导消费、占领市场、获取利润,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定位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根据房地产市场的不同层次需求进行品牌定位,以满足不同经济收入家庭和个人的需求。

万科的品牌定位是随着房地产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1993年~1996年,万科把品牌定位在‘与众不同’,从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与服务上切入。而从1997年~2001年这段时间,万科开始把重点放在成为消费者心中的‘放心房’上面。”最近,万科又对自己的品牌定位有了新的描述:万科品牌核心:您的生活为本;万科品牌个性:有创见的、有文化内涵的、关怀体贴的;万科品牌主张:万科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理想生活;万科品牌口号:建筑无限生活。由此可见,万科结合自身十几年的发展经验,始终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在自己的目标群体上,通过定性和定量调研了解这个目标群体,真正洞察这个目标群体的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寻找自身的优势与目标群体需求的契合点,开发的新的项目产品不断满足目标群体的需要。

3.制订和实施全国品牌管理策略

2001年5月,万科与精信广告有限公司签订品牌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品牌整合。

整合的第一步是围绕品牌展开全面的调研。调研过程持续了3个月的时间,在集团内通过内部网对员工和管理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两次高层访谈。外部则选择深圳、北京、上海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

通过调研,万科洞悉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房子不仅是人性和温情的组合,它还必须体现“我”和“我所追求的生活”,家的概念和内涵都已经延伸。迎合消费者这一消费心理发展趋势,我们把万科品牌的利益点集中在“展现自我的理想生活”,以“以您的生活为本”为品牌核心,提出“建筑无限生活”这一品牌口号。

结合万科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和企业自身的特点,我们概括出万科品牌的个性:有创见的、有文化内涵的、关怀体贴的。具有如此个性的万科,将会如一位知心朋友,从懂得您的生活开始,以具有创见的眼光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您真切地体会到万科为您所提供的展现自我的理想生活。

建立品牌识别系统(VI)、品牌管理体系、传播策略及计划后,万科现正踏入整合营销传播阶段。

4.“建筑无限生活”的三个层面

建筑你的生活,从懂得你的生活开始。万科注重进行消费者调查和研究,注重对城市文脉和地理环境的理解和尊重。万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品味、喜好、生活方式等。万科了解每个住户的个性,从生活细节出发,在家居生活的建筑和管理上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追求。

建筑一个更有深度的住宅,是万科追求的目标。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对住宅功能方面的关注,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比如人车分流、绿地率、动静分离、干湿分离等。而决定一个住宅是否好用,有更多更细致、更深入的方面。例如窗户,除了关注它应该是塑钢的还是铝合金之外,还有气密性、水密性、隔音能力、隔热能力、型材类型等一系列硬性指标,执手、铰链、密封胶条等一系列节点作法也值得开发商予以重视。

而住宅的性能是有别于功能的一个概念。在目前看来,多数开发商仅仅关注住宅的功能,而尚未对住宅性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万科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通过销售及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反馈、与客户面对面的访谈交流、总结过往经验等手段,在更深入的层面对住宅的使用功能、性能进行分析,并反映在万科的“住宅标准”之中,为顾客建筑更有深度的住宅。

万科致力于营造一种美好的生活过程,而不仅仅是住宅本身。人在一个特定住区的生活质量,和这个住区的位置、与城市的关系、住区规划、住宅质量、环境配套、管理模式、邻居、社区精神文化等等一系列因素相关。因此,万科所关注的内容将超越建筑规划设计的范畴,而触及美学、建筑学、城市及社区规划、园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甚至犯罪学等方面。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万科会扩大自己的视野,从物质的和精神的层面上关注住户的体验与感受。万科的产品不仅仅应该是好用的、好看的、高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是舒适的、活跃的直至是文明的。

3、从万科品牌之路的成功经验所得到的打造品牌形象力的启示

(一)打造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形象力的意义

1.打造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形象力是适应现阶段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残酷激烈,大批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房地产市场的集中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整个市场份额,将会集中到少数优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手中。地产企业不能形成垄断地位,而品牌会形成垄断优势,品牌作为价值和增值的有力保证以及个性展现与身份的象征,对竞争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市场制约,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不断打造并提高其品牌形象力才能更好的参与现阶段的市场竞争。

2.打造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形象力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品牌形象力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基本的竞争力,随着消费者置业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倾向购买品牌企业开发的物业。同时,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大中型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塑造鲜明的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力。打造品牌形象力还能够构建竞争壁垒,成功地给竞争对手设置障碍,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打造品牌形象力,是现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必然选择。

3.品牌形象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应当以最本质的东西来规定企业的内涵,这种本质的东西就是“能力”。而一个企业之所以具备强势竞争力或竞争优势,是因为其具有核心竞争力。所以核心竞争力就是只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类独特技能和技术。为此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三个特征:

(1)明显的竞争优势

(2)扩展应用得潜力

(3)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感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而品牌形象力是这种利益的最佳表现形式,二者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品牌形象力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能力,是企业独有的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能力;品牌形象力是企业长期积淀下来的能力,深深扎根企业当中,作用长久,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品牌形象力具有延展力,使企业得以扩展应有的潜力,持续获利;品牌形象力具有构建竞争壁垒的能力,是市场竞争的集中体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会逐渐成为各企业之间不对等竞争的主要标志。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打造品牌形象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打造品牌形象力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是打造品牌形象力的基础

质量是产品最强大的支撑力量,质量是“重中之重”,“质量是生命”。克劳斯曾说:“一个有数以百万计的个人行动所构成的公司经不起其中百分之一的行动偏离正规。”[2]任何细小的质量问题都可能引起品牌的覆灭,可见品牌质量的重要。

就万科而言,在通过了ISO9002质量标准,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之后,万科正进一步完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高质素的住宅建设合作网络和团队。万科从2001年开始启动“合金计划”,把各地公司各个阶段比较优秀的开发操作经验熔合在一起,煅取出一套性能稳定、广泛覆盖的执行规范,提出“要做没有质量问题的房子”的目标。从2002年3月起,《项目设计流程》、《项目设计成果标准》等一系列设计规范文件陆续出台,为建造优质住宅产品打下了基础。现在,万科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工程管理队伍,并通过战略联盟、招投标等形式,在工程发包和监理发包环节,与具有一流资质的施工、监理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工程质量。在物资采购方式上,万科进行了各项改革,努力在流通环节保证住宅部品的品质和信誉。2000年12月,www.a-housing.com交易平台面世,万科各地地产公司的建材采购全部采用公开、透明、安全、高效的网上采购方式,同时还与多家优质部件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由此可见,对开发商而言,质量是创新的基础;对客户而言,质量是满足居住需求的所有特性的总和。对于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早期那种单纯的地皮炒作、概念炒作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与超越,是房地产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开发商素质普遍提高,专业水准日益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品牌竞争的关键之所在。对消费者来说,房屋是消费者最昂贵的购买品,许多人要为之付出一生积蓄,在购买时将会注重房地产的各个方面,从外形到内在牢固性,从前期购房服务到物业管理服务。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制定品牌营销战略时首先要注重产品的质量,选择合格的建筑材料,保证施工的质量,给消费者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此同时,在新的竞争条件下,房地产开发商在注重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基本住房需求基础上,还要满足人们健康、教育、休闲等多种生理和精神的需求,使所开发项目产品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内涵,让自身的品牌形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2.注重培养和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声誉是打造品牌形象力的关键

房地产业产品的声誉对房地产品牌形象的培育、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良好声誉的房地产品牌能更好的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对那些有强烈偏好的顾客来说更有吸引力。

良好的声誉是建立在品质与服务的基础上。万科在不断完善全面质量管理打造产品品质的同时,还提供了领先的服务。万科在刚刚涉足房地产行业时,以服务为突破点,借鉴SONY的客户服务理念,在全国首创“物业管理”概念,并形成了一套超前的物业管理模式。“地面没有纸屑烟头”、“游泳池的水可以喝”、“陈之平为住户提水”……万科物业为业主提供无微不至服务的故事,一直流传了十多年。随后万科打破物业管理者与住户之间传统的“对立关系”,率先提出“共管式管理”,并在深圳天景花园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业主委员会,明确了“业主是主人,管理处是仆人”的新型关系。在过去的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万科又不断更新客户服务理念,完善客户服务方法,提升了物业管理服务的层次。万科正以“网格式安全管理模式”、“15分钟快速反应维修”、“零打扰”等十大基础服务,以及全功能家庭服务中心,为住户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保障。万科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声誉在品牌打造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要把声誉建设融入到品牌竞争意识当中来。为此,房地产企业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必须注重自己的品质与服务,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在为客户提供完美的品质与领先的服务的基础上,房地产开发企业还要更加注重诚信建设。房地产品牌绝不会是用概念的光环照出来的,也不会是*外包装捧出来的,而是*企业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积累的过程就是消费者认可的过程,直至产生信任。品牌的持久比其产生更难,品牌需要塑造,也需要维护、提升和升华,期间一旦脱离了诚信,企业将会使好不容易创造的品牌毁于一旦,而且品牌的诚信是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一个品牌信任度的认知和评价,究其实质来源于产品的诚信。由于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生产流程长、相关环节复杂、质量的人为不可控因素多的特点,因此房地产品牌的培育和塑造较其他商品品牌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所以在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中诚信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提高声誉的有效保证。

3.以品牌创新来打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力

在日益动态复杂的房地产市场竞争环境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依*创新来实现的。经营成功的企业具有经常改进自身和内外部环境变动之间的“适应性能力”以不断促进其品牌形象力的转换和提升。万科在打造品牌形象力的过程中坚持品牌创新,在原有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发现消费者新的需求,启动全国品牌战略,以产品、技术和服务为万科品牌奠定基础。在全国各地万科分支机构中,拥有共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严谨的业务流程以及万科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在各地项目中,遵循以大规模开发为主的原则,提供完善的配套和无微不至的物业管理服务,营造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社区文化。形成万科独特的“以您的生活为本”是品牌新形象。

从万科的品牌创新中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品牌创新对消费者是一种全新体验、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对品牌本身也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并不是否定了品牌的旧形象,而是一种扬弃,充分挖掘品牌核心价值中的更新的因素,它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适应其新的心理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形象,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完全彻底的改变。万科正是在原有品牌形象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消费者内心新的需求,迎合消费者新的需求而不断进行品牌创新.

万科的品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房地产品牌创新是一系列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产品技术创创新、包装创新、广告创新、营销创新等,它是企业不断积累和培育的特定资源与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做好品牌创新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做好基本功,提高执行力,大到战略规划,小到具体事务操作,都要注重自身的积累,努力发现最佳的变革时机来实现房地产品牌创新。

4.以品牌文化来打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力

品牌意味着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情感的回忆,它象征一种真实而多元的生活和文化,这种文化渗入商品、产品乃至一切市场行为中,就形成了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文化特质如经营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观念形态结晶在品牌中的沉积和品牌经营中的一切文化现象,以及它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

万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塑造品牌文化的先行者。在20年发展的过程中,从“以人为本”到“以您的生活为本”,不仅展现了万科一直以来贴近客户、了解客户和尊重客户的传统,更深层次体现了万科对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不懈努力。而且更是以“建筑无限生活”为创意原点,以抒情的笔触展现万科对消费者内心渴望的了解和理解:生活是前进的、生活是年轻的、生活是分享的、生活是惬意的、生活是明媚的、生活是满怀希望的。这些也体现了万科的企业文化方面坚守的最核心的东西:为“人”而坚持,以及相信市场的规律。万科也被公认为是一家充满人文气息的企业,它对顾客、员工和股东乃至社会充满了“责任意识”,同时出于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又始终希望成为“领跑者”。为此他们几经减法,逐步聚焦于住宅地产,其经营理念与实践突出了“以您的生活为本”的品牌塑造思路,突显人文氛围的产品设计,并在一些重大事务实践中坚守着理想主义。

万科通过品牌文化来打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力,实质是通过品牌所倡导或体现的文化来影响或迎合公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从而使公众更好的接收自己,以自己独特的品牌差异、品牌魅力,丰富、广泛的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并维系消费者的忠诚度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房地产品牌除了具备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超群的市场表现外,还应注重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结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观、价值观、审美观通过产品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树立自身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品牌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打造品牌形象力,是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未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少数优秀品牌企业纷争割据的市场,在这个变革不断,竞争激烈的关键竞争阶段,谁能够迅速打造并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力,保持品牌持久的生命力,谁就能够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经营起步较晚,道路艰辛,但是像万科这样少数优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经营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而且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正逐渐认识到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尝试品牌经营.我们可以预见,在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房地产界精英人物的带领下,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定能够做强做大,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把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光斗著,《品牌竞争力》,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余明阳主编,《品牌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

3.于颖、周宇编著《房地产市场营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张启振,《论房地产品牌打造》,《经济学研究》,2006年第3期

5.吴松荣,《中国房地产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5年第3期

6.宋延庆,《如何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力》,《蓝筹地产评论》,2005第10期

7.李锦魁著,《品牌颠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8.(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梅清豪校,《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廖俊平、黄茂标,《房地产市场需要信用信用营造房地产品牌》,《中国房地产》,2000年第10期

10.张立军,《浅谈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中国建设信息》,2005第16期

11.詹朝曦、张向前、毛茂松,《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经营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8期

12.张跃松、戴朝红,《我国房地产企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年第1期

第15篇

1 传统管理模式

1.1 传统企业管理的概念

传统企业管理就是按照各自工作职责的不同,把企业全体员工分别划入到企业行政、管理与职能这三大部门中去,然后再从这三大部门往下细化各个员工的工作职责,保证企业员工职责明确,责任清晰。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的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科层制,企业的管理层只要负责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制定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下属机构负责制订明确的实行计划并监督企业员工的具体行为,然后把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制度的执行情况传达给企业的管理层。

1.2 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

首先,制度明确。企业中的所有工作内容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否则将会打乱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给企业的经营带来麻烦。其次,职责明确。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有固定的工作内容以及确定的工作责任,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责任到人。最后,职业规划明确。企业中有明确的升迁制度,任何人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一制度,这就为员工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企业员工自进入企业后就能为自己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只要按照企业的升迁制度努力工作,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景。

1.3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有效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所有员工的工作行为都是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服务,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不会因为一些个人因素而中断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员工的个人行为必须要考虑到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受个人情绪的影响。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缺点是等级观念过于严格,内部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各个部门之间协作性差,使得企业很难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 学习型管理模式

2.1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概念

学习型企业管理是指通过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自身的专业素质,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学习型企业管理需要同时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全方位的刺激员工的学习欲望,保证企业的员工能够积极的学习企业中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理念,最终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2.2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特点

首先,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企业中的员工不管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不管员工已经处于什么样的工作职位,都必须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思想水平。其次,学习型管理模式的管理手段更加的多元化,其充分地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实行全方位的管理,使得企业管理更加的方便、快捷。最后,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永远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

2.3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缺点

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能够进一步节省企业管理的时间成本,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学习型管理模式非常的人性化,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员工的意志,能够降低企业人才的流失率。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缺点主要表现为:该模式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同时还会加大企业的管理风险,加大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稳定性。

3 传统企业管理和学习型企业管理对比分析

3.1 组织结构不同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垂直式的组织结构,企业管理过程中有非常强的等级观念,主要强调的是员工的执行力。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企业管理者拥有较高的决策能力,那么企业的发展会更加的快速,反之,则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正好与其相反,它采用的是扁平式的企业组织结构,要求企业要不断减少管理机构,提高员工的参与性,提升员工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自身价值,减少企业员工对管理者的依赖。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者把员工按照小组进行分配,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价值,通过有效的沟通,最终确定企业的决策,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3.2 管理理念不同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对于企业有形资产的管理,主要管理企业的固定资产、设备、存货以及土地,通过对有形资产的管理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学习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对企业人员的管理。强调人的重要作用,充分地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通过学习的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个人价值,给每个员工一个公平的展现自身才华的平台,不断开发个人创造性,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企业通过对人员的管理来进一步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保证企业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

3.3 管理内容不同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管理内容主要是针对企业制度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者非常重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设置相关的管理制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制约,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中的员工必须要百分百的服从企业制度,一旦违背企业制度就要承担必要的惩罚。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管理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员工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术的提高,力争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快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员工能够自觉完成任务,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4 管理方法的实现途径不同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设置的管理目标一般都是企业的产量能够达到多少以及最终企业能够取得多少利润。企业想要实现管理目标需要不断扩大产量,拓宽销售渠道。学习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设置的管理目标主要集中于不断地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企业必须不断开拓创新,研究更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利润率,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4 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4.1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我国企业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制度的全面性,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相关人员的行为,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对于企业中某些素质较低的员工,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制约其违法乱纪行为最有效的措施。

4.2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地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了。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管理理念,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想要让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企业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充分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重视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培训,保证企业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4.3 注重文化建设

企业应该注重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力量加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保证企业目标的快速实现。首先,企业要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能只是宣传企业产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其次,企业应该多关注公益事业,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认同,还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的负责任。最后,企业要注重文化建设,不能把赢利作企业唯一的发展目标,要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理念,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