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社会工作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

第1篇

(1)组织优势:工会可以通过职代会对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行监督,提高职工参政议政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厂务公开、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增强企业文化的有效实践;可以通过公平、公开的方式开展“创先争优”,树立先进典型,培育“比学赶帮超”的企业氛围,引导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2)阵地优势:工会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员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等活动来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将企业文化传播到每个角落,渗透到每个职工的心中。(3)纽带优势: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之家”,最贴近员工群众,最了解员工群众的喜怒哀乐,最清楚员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工会可以积极搭建职工与领导有效交流的平台,在第一时间传递职工的心声,使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工作。

2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团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党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核心,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握正确的方向;行政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倡导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工会负责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和骨干队伍的培训。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是积极参与而不是“大包大揽”。首先,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利用宣传骨干、文艺骨干等力量,发挥他们的特长,运用简报、宣传栏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努力的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其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来开展,要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3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工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并把它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1抓好民主管理,维护员工权益要把民主管理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员工有没有主人翁精神,企业有没有向心力,关键看企业民主管理做得是否到位。民主管理是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要通过职代会、企务公开等形式,推动企业如实、定期地向员工汇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公布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发展事项,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为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机会,逐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3.2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要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工会要利用业余学校资源优势,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拓展员工的成长空间,推动企业重视员工职业生涯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要通过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工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

3.3切实关爱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把增强企业凝聚力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企业文化建设要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这本身就是工会工作的主要职能。在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工会有着独特的方式方法。首先,工会可以通过各种竞赛平台和文体活动,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充满竞争力、又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感到既能体现自身价值,又能把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至最佳状态。其次,工会可以在关爱员工活动中发挥作用,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3.4营造和谐氛围,创建和谐企业要把创建和谐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一是要在满足员工文化需求上下功夫。工会应积极争取企业行政的支持,妥善用好工会经费,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的投入;要引导员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为员工创造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陶冶员工情操,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要有效畅通领导和员工的沟通渠道。工会要把员工的心声传递给企业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使领导及时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掌握员工的困难和所需,也可以利用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让员工有和领导沟通的机会,使大家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工作。

第2篇

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经营环境势必面临诸多变迁,就意味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势必受环境影响发生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正视环境变化给人力资源带来的变动,尽可能的消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压力,为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供需求空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创新全新的价值主张,如工作生活质量、人本管理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员工协助计划等价值追求理论,以期在企业实现全面自由的人性发展价值导向,为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供理念背景。社会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作为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实践,不断发展完善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如员工发展模式、员工帮助计划、生活辅导室、家庭-工作平衡计划等,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为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供方法优势。

2.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的领域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领域,是在考虑社会工作内容基础上,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探寻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交叉领域,具体应用如下:第一,合理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系统是有效分析职务工作的基础条件,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第二,科学规划人力资源,社会工作介入企业想要获得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财务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平台提供支持;第三,完善的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机制,在合理的社会工作系统下,坚持“三公”原则(公平、公开、公正),以完善的人力资源招聘机制,为企业招聘正确的人才;结合企业人力实践,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构建实践性高的培训体系;第四,制定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和社会工作者深度沟通,基于企业员工工作现状和职业发展前景,共同制定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将企业员工真正融入企业,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精神;第五,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依据工作说明书,结合绩效考核标准,以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最终得出绩效考核结论;第六,人力资源薪酬激励,为更好地实现社会工作项目,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就需要结合人力资源不同特征,实行差异化的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薪酬激励制度,动态激励员工,最大化激发人力资源创新性;第七,企业员工职业安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要求制定相关职业安全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员工工作环境安全健康,做好企业员工劳动保护工作,保护企业员工合法权益。

3.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应对方法

3.1提升企业人力专业素养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素质,针对现有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笔者主要从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知识结构和加强践行企业人力资源变通能力两视角分析企业人力专业素养。第一,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知识结构。在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工作中,往往受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不足影响介入契合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面对不同部门、环节的员工对象,还需要满足不同员工、家庭的诉求。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兼具专业的人力资源知识和专业社会工作知识,提高人力资源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这就需要强劲的人力资源作为工作的支撑,从教育源头做好对人力资源专业素养的知识输出,高校教育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完善员工知识储备;同时企业可开展针对现有人力资源员工的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注入社会工作新的活力,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第二,加强践行企业人力资源变通能力。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是两大应用学科在企业实践中的整合,因此要注重对企业人力资源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工作中,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主要存在缺乏经验的问题。因此,企业应正确认清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性,创造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机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探索社会工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契合之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解决问题的应变、变通能力,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融合社会工作方法提供空间。

3.2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需要构建完善 的介入模式,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笔者主要从服务嵌入的方式和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两视角分析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第一,服务嵌入的方式。服务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实际需求的差异,在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时,尽可能将其引入领域具体细化,如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人际关系、人力资源福利待遇等领域,或者直接将企业这些领域的需求以外包形式发包给社会工作机构,不断完善企业人性化管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嵌入的方式需要社会工作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合作,在双方合作交流的信任基础上,实现社会工作更好地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和目标。第二,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便于提供便捷社会工作服务。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各模块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为人力资源各业务提供服务支持。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下,社会工作者以岗位工作形式常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优势就是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了解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具体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确认识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愿意承担社会工作方法引入的成本(人力成本、组织成本和物质成本),将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4.结论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工会文化;作用;创新一、 企业工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工会是企业内部的一个基层群众性组织,是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资关系,促进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可靠保障,也是企业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了变化,新的形势也给企业工会的管理及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职工利益群体日益多样化,工会维稳任务加重,职工和企业间的矛盾不断增多。企业工会作为协调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中间人,必须充分的考虑双方的利益,采取双赢互利的解决办法,充分的化解双方间的矛盾,从而谋求企业的整体发展。创新企业工会文化建设,从文化建设入手,加强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对塑造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工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企业工会文化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工会组织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工作作风及行为规范等要素的总称。企业工会文化是企业工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社会文化和工会工作长期互动的结果。工会文化的形成是通过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及文化娱乐等方式,加强企业职工间的交流,统一职工意志及行为,凝聚力量,实现工会的总目标。企业工会文化因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而异,因而具有独特性。工会文化的优劣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氛围,及企业的发展导向,企业工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工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影响起着主动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增强竞争力。首先,工会的教育和宣导功能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工会作为企业和职工间的交流媒介,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工具,使企业文化的宣传,实现职工教育成为可能。具体来讲,企业工会是一个基层的群众性组织,其可以直接联系到群众,通过同职工的具体接触,了解其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形成独特工会文化的同时,做好企业文化的宣导工作,企业工会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工会作为企业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如前文所述,工会是企业向职工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工会通过对职工的良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对形成独有企业特色且高质量的企业文化有重大意义。

(二) 工会文化的建设对工会本身的建设和发展有重大意义。首先,工会文化是企业工会的精神支柱,和发展支撑。工会文化的优劣决定了企业工会发展的氛围和潜力,积极向上的工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努力奋进的进取精神,不仅表现为职工工作态度,也影响着职工的生活状况,从而促进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发展;其次,工会文化和企业工会工作相互作用影响着企业工会整体发展状况。积极的工会文化促进工会的发展,工会工作的良好运行也有利于工会文化的进一步优化和前进,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决定了企业工会整体的运行和发展。

三、 如何创新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

先进的思想指导是实践工作良好运行的前提,如何创新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使之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状况的需要,是新时期企业工会文化建设的重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对企业职工先进思想的宣导和教育工作,使之确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树立企业职工积极的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持企业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企业工会文化建设应当充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出发,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企业工会应勇于做企业责任的承担着,从管理层出发,积极围绕企业的行政主体开展工作,为管理者排忧解难,出谋划策。

(二) 开展“创新争优”活动,制定清晰的奖惩制度,以奖为主,以惩为辅。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是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的重要举措。其次,积极开展创新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竞争型的工会文化。企业工会继续发挥其宣导和教育职能,营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工学结合的企业发展氛围,促进企业发展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三) 开展岗位技术竞技活动,营造积极竞争,共同进步的企业工会文化氛围。企业工会可以对企业发展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安全重点等问题开展技术竞技活动,增强企业职工的参与度,确立其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岗位竞技活动的开展对企业技术的革新,企业凝聚力的增强,良好工会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增强职工整体文化素质。企业工会可以通过对职工建议的征集,有针对性的开展多项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提升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激发职工对先进文化的追求,提升职工文化品位和素质,从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五) 增强企业工会的独立性,保障工会的维权性质不变。企业工会是企业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直接盾牌,企业工会应当坚持其独立性地位,加强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实现企业工会组织的存在的根本价值。

结语

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企业职工文化的建设,企业职工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充分认识到工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工会的桥梁地位,是促进企业整体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创新企业工会文化的发展思路,结合时代特征,不断优化发展战略,必将促进企业飞速发展。(作者单位:郑煤集团公司工会)

参考文献:

[1]贾淑莉;刘雅丽;;浅议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09年第23期

第4篇

关键词:工会图书馆;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83-001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就开始追求精神和思想的满足。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为了促进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海洋,为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粮食,因此企业开始注重工会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利用图书馆帮助人们实现精神需求,促进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成为相关人员考虑的重要问题。工会图书馆内主要有思想政治、科学、技术等正面且具有意义的书籍,为员工树立正确思想提供了帮助。

一、工会图书馆的现状

我国企业虽然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工会图书馆的管理,但在实际情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对企业工会图书馆的藏书问题有相关明确的规定,要求工会图书馆藏书必须是企业职工人数的七倍以上。这个比例虽然较大,但仍然无法满足员工的阅读需求,然而还是有一些企业连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更不用谈员工的阅读需求。随着经济水平和物价的提高,图书的价格也日益增长,那些原本就不满足员工阅读需求的企业,工会图书馆书籍匮乏越发严重。还有一些企业工会图书馆的藏书至今仍处在七八十年代水平,几乎没有与现今科学、文化相近的书籍。这些企业要么图书匮乏、要么知识老旧,根本无法给企业员工带来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

工会图书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付出较大且回报较少的项目,因此企业对工会图书馆的管理往往不太重视,特别是大多数企业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是一些学识水平比较低的退休老员工。老员工由于受当年环境的影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而且他们还缺乏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根本无法将图书馆管理工作做好。

另外,大多数企业都将图书馆管理人员当作是端茶倒水的杂工,而忽略该职位的重要性。企业能给予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少之又少,因此才会只有退休老员工做这份工作。

二、工会图书馆的作用

(一)知识向导作用

人们在从学校毕业之后,能够继续学习的地方和环境随之变少,而图书馆则是人们想要充实自己的首选地点。工会图书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它具有一定的知识向导作用。如今人们的工作越来越繁忙、思绪也越来越浮躁,而企业工会图书馆则是为企业老板和员工提供精神充实和修养的场所。

工会图书馆还能够促进老板和职工的知识增长,为他们打开更加开阔的视野,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的生产和创新。充足的知识是为企业增加发展潜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而工会图书馆则是知识储备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注重工会图书馆的建设。

(二)核心凝聚作用

一个企业想要向上发展,必须实现老板和职工齐心协力的努力。要保证企业职工具有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企业要注重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

企业的职工如果都把企业当作家一样,那么企业凝聚力将会非常强大,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工会图书馆则能有效加强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图书馆内都会有关于企业建设、企业宗旨和企业发展等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能够很好的培养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职工对企业有新的认识,使职工在工作时具有自豪感。

(三)鼓励激励作用

一种文化如果形成,则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企业文化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形成其独特的文化,那么该企业将会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而促进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则离不开工会图书馆对职工的教育。

一个企业只有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证明该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底蕴,而且良好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提高职工的工作氛围,使职工发自内心的产生自我激励意识,促进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创新推动作用

有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发展时间长久的企业,他们的企业文化则比较老旧,无法面对日益革新的时代,因此工会图书馆此时的作用则是使老旧的企业文化更新换代,从而促进企业再发展。

老旧的企业文化还会造成老职工的疲乏和新职工的不适应,因此企业要注重企业文化的革新。

三、工会图书馆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

工会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是指随便放一些书籍在一个房间内供职工阅读。工会图书馆的作用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建设工会图书馆时,要注重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企业一些重大且具有正面思想的活动进行研究,供职工阅读和学习。工会图书馆内必须要具有了解企业家思想和价值的相关领导讲话内容、了解企业发展前景和目标的规划内容等具有引领价值的书籍,从而促进职工学习和进步。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所在地区的文化密切相关,工会图书馆内应具有关于当地的相关文献,从而使企业的老板和职工能够在图书馆了解当地的发展和资源。工会图书馆对企业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全面的知识信息库,能够有效促进职工精神和知识的培养,职工可以在此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文化的进步,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对职工进行产品知识、精神素养和商业头脑的培养。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工会图书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作用,它能够提高职工的整体素养,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工会图书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

参考文献:

[1]代宏.浅谈工会图书馆在企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220

[2]李蓓.刍议图书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24-25

[3]张宏霞.浅议企业工会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16:14

第5篇

摘 要 国有企业基层工会工作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国有企业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职工的参与,基层工会的服务对象也是企业职工,本文将着重探讨国有企业基层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基层工会 文化建设

一、基层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性质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而文化建设是在职工基础上进行的,需要职工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群众性,而群众性也是基层工会的特性之一。

(一)凝聚力作用

工会对职工具有重要意义,是职工权力的反应和需求的归属。在国有企业中,每个职工都有一种企业归属感,一种文化氛围的亲和感,工会就是将这种情感进行集合和传输的纽带,把职工团结在一起,形成企业的群体凝聚力。

(二)能动作用

工会有着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是最了解职工要求和意愿的,因此对职工来说,也是企业向心力和吸引力的源泉。工会能够为职工着想,员工也就自然能够回应工会的相应和号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利用工会的能动优势,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动力,引导职工行为。

(三)组织作用

工会能够组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教育活动,组织各类兴趣协会,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使职工在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在各种活动中灌输企业丈化建设的理念。

(四)宣传作用

工会的作用是弘扬主旋律,通过树立典型,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陶冶职工的情操,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行为方式,培养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层工会如何发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为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就要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长期战略任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物质和精力上舍得投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以人为本”为中心

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办法有很多,切入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工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要围绕“以人为本”来开展工作,其精髓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致力于人的精神开发引导,让职工在企业感到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被爱护。

如关注企业内的弱势群体,建立帮扶机制和帮扶对象档案,设立互助保障基金、扶贫帮困基金,帮助困难职工攻读难关,不让一个员工掉队等等。关心每个员工及其家庭生活,营造企业团结、有爱、和谐的氛围。如过节“送温暖”、“防屠降温”、家有高龄老人的“送爱心”、家有上大学的“送助学金”,用心、用情经营好职工之家,让职工感受到人家庭的温暖。

(二)以宣传教育为途径

抓宣传,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首光要让员工了解企业义化建设的内涵,向员工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工会可以通过厂务网站、文化墙、文化长廊、企业画册、媒体宣传,走出去参观,请进来学习,扩大企业的影响,宣传企业形象,展现企业亮点、企业风貌,从而扩大企业知名度,谋求企业文化的辐射效应。比如利用重大节日开办文艺演出、唱党歌。其次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典型事迹,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来弘扬正气,注入正能量。

其次,要培养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开展一系列系统教育很有必要。比如建立职工终身教育学校,为职工量身打造独具特色的培训计划;举办专业讲座,开展业务培训,技术练兵,普法学习等。把企业各种制度法规通过光盘介绍给员工,让员工自觉树立符合企业文化的自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以文体活动为载体

工会依托主体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把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文体活动中培养职工高度自觉、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培育团队精神,有力的促进了企业文化的普及和渗透。

工会要成立各种职工趣味性协会,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大体育文化设施投入,如兴建职工足球场、职工健身房和图书馆。工会组织开展一些主题读书会,演讲正文、猜灯谜,各种体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生动,群众喜闻乐见,愿意参加。通过落实这些活动,不断扩大中的参与面,增加活动人数,把文娱活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工会的功能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广泛发挥。

(四)以民主管理为手段

民主管理是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通过加强民主管理,提高职工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职工的主人公责任感,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为职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第6篇

关键词:基层工会组织 企业文化 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基层工会组织作为企业的基层群众组织,具有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员工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并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培育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二、基层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企业工会完整的组织体系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保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规定,中国企业从班组、部门到企业本级,都建立有工会组织,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有健全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与职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动员和带领职工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2.基层工会组织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是职工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基层工会是最基层的工会组织,代表并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权益,有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在职工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基层工会又能够广泛听取职工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诉求,便于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掌握来自企业第一线的信息,作为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的依据。

3.基层工会组织能够将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基层工会组织是企业工会组织开展工作的前沿阵地,在组织职工参与生产建设、参政议政、开展劳动竞赛、帮扶救困、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进行企业经营理念、发展愿景、价值观、行为规范宣贯时,更容易为广大职工接受。同时,基层工会组织有着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的优良传统,通过组织劳动竞赛、传帮带、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企业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从而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并积极投身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4.工会开展活动的阵地,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无论是宣传、教育、引导,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而基层工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拥有相当数量的宣传教育阵地,各种完善的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都可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为职工提供相互学习、公平竞争、自我展示的舞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基层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优势,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发展,而职工依靠企业的发展使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在这个发展进程中,需要基层工会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责,主动承担责任,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1.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的纽带优势做企业和职工联系的桥梁

首先工会与企业管理者密切配合,发挥工会组织的参谋作用,在源头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掌握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再将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发展规划通过基层工会组织宣传贯彻到每一位职工,确保职工对企业文化建设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基层工会利用群众组织的优势,广泛发动职工群众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在企业与职工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实现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良性沟通。

2.发挥基层工会的组织优势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基层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善于把工会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工会的许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是一致的,基层工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找出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将劳动竞赛、民主管理、集体合同签订及履行监督、文娱活动、体育竞赛、帮扶救困等工会日常工作与弘扬企业精神、打造企业品牌结合起来,使广大职工在活动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自觉增强对企业的关注,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踊跃投身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的教育优势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的愿景是需要通过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来实现的,而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教育和培训,基层工会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工会要牢牢抓住职工群众这个根本,积极探索各种适合职工特点的教育方式,培养职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品质。

4.发挥工会场所阵地优势搭建企业文化建设平台

基层工会组织要发挥阵地优势,加大培训基地、文化活动场所、宣传教育阵地、生活设施的投入,依托这些场所建设,为职工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职工开展宣传教育、学习培训、文体活动的阵地需求。文化体育宣传活动是工会工作的传统方式,也是基层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途径。

5.发挥工会维权职能,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和谐氛围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劳资关系;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36

1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为了创造利润最大化,常常忽视或者无视员工的个人利益,通常表现为企业制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者无视国家法定节假日,迫使超时加班、无故拖欠克扣工资、不支付加班费等等。如若φ庑┫执娴奈侍獠挥韪叨鹊闹厥樱往往会因小失大,使得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更加紧张,以致引发,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应该为企业寻找发展机会,尽量给员工争取福利,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2研究意义

第一,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顺畅企业与员工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为员工谋福祉、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员工在企业的发展,减少劳资冲突的同时提升企业效率,增加企业利润。对员工个人来讲,频繁离职会造成其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个人有稳定的发展后,才能给企业乃至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二,如若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过高,不仅给员工个人造成就业压力,还将直接拉低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企业核心利益。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学习期加之工作适应期,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力。稳定的员工队伍、和谐的劳资关系,不仅可以给有经验、有技术的老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使得企业和员工有更多精力集中到发展生产上,以此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品牌知名度。塑造正面的企业形象,让员工以在这样的企业工作为荣,增加企业竞争力才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所应该在意的。

第三,面对多样化的劳资矛盾,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甚至酿成悲剧事件,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为防止劳资关系断裂引发的恶性事件频发,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

3劳资关系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达到争创利益的目的,一些企业只顾谋求经济利润忽视了员工心理和生理需求。高压的劳动任务是员工精神压力的最大来源,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高压强制管理方式使得员工产生反感情绪。不与员工签订正规劳动合同,对员工采取“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态度,不按照国家规定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很多企业强制员工超时加班,随意挤占用员工的就餐和休息时间,不支付加班费用,不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用拖欠工资为手段迫使员工继续留下工作。

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长期以往对员工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摧残。面对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摧残,大多数员工会表现得消极怠工,影响工作进度。在企业看来,经济利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面对员工的怠工情绪,企业会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给员工施压,但是高压政策通常会适得其反。处于高压下的员工会不断寻求解决路径和利益表达渠道,当问题无法得不到解决、苦楚得不到慰藉时,一些员工不得不辞职离岗,然而仍有一些员工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继续坚持,但是压力往往让员工负面情绪膨胀。长此以往,员工积郁的抵触情绪随时有爆发的可能,这种爆发可能是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选择自杀的行为,也可能由于突破仅有的心理防线而选择的暴力行为。不论员工情绪是以哪种形式爆发,都会给员工本人及其家人、企业、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4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价值观,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为案主提供服务。针对目前涌现出的劳资关系,大多数研究仅仅是从员工入手进行介入,但是往往效果不佳,从员工入手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劳资关系,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作为企业的领导,管理者掌握着更多的权利和资本,所以,本人认为社会工作者要从员工和企业管理者两方面进行介入,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4.1个案工作方法

针对企业员工劳资问题,个案工作方法是最佳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员工本人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发掘,帮助和引导员工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疏导员工的精神压力,排解内心的压抑情绪。充分运用赋权理论,赋权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赋予案利,权力无非是一种可以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员工作为企业中的弱势群体,这种能力可以让员工有更多的自信。提高员工参与制定规章制度的积极性,让员工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初衷和目的。协助员工修正偏颇思想,重塑工作信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会工作者作为支持帮助者,应该帮助案主建立强大的心理防线,当再遇劳资问题,可以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

4.2小组工作方法

一方面,从员工方面介入进行干预。对员工问题进行分类,根据问题分类对员工进行分组。互惠式小组工作方法是常用的小组工作方法,互惠模式是将小组工作的注意力集中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这种工作方法可以让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间进行交流,彼此建立关系,在活动中增进感情,顺畅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互动。管理者和员工的有效互动可以消除彼此的陌生感,缓和以往尴尬局面,化解一些矛盾和误解。让管理者不再“高高在上”,管理者要走下“神坛”才能和员工用平等的眼光互处。尽量让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小组活动让员工与员工间建立熟悉的关系网络,发展友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调整员工的社会关系,让员工以情感关系网络来缓解对生活的恐惧,消除对工作的压力感,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者方面介入进行干预。让企业管理者深入第一线对员工生活进行体验,制定更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向管理者灌输“员工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重塑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员工是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所以员工的发展关乎着企业的发展。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让老员工发挥骨干作用,传播企业文化,多多地带动新员工,无形中给企业节约了成本。

企业管理者学法懂法才能不违法,所以,建立学法培训小组。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给企业带来的是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不利于社会对企业产生正面评价,更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让违法举动合法化的行为创造的只是眼前利益,甚至会让企业处于一个危急的状态。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每个员工真心为企业利益着想,那么企业的业绩将会有所提升。

给管理者播放典型影片,让成功企业作为典范。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拓宽企业的发展前景。耐心接受和处理员工的控诉,帮助员工解决问题的同时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于娜.企业社会工作对民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介入[C].陕西省社会学会、西北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陕西省社会学会、西北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0:6.

第8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67-03

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承接主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同样蕴含新的挑战,即新形势下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挑战,亦即如何培养更多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高校关于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培养,二是理论培养,三是实践培养。作为既重理论培养,又重实践培养甚至实践培养重于理论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对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培养提出一些拙见。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是诸多学科的必然环节。从宏观上来讲,高校关于人才的培养,既包括思想方面的培养,也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如此可见,实践方面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我国《教育法》也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保护,第四十七条明确提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要对学校组织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从微观上来讲,我国各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都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因此,说实践教学是各学科的必然教学环节是有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的。

(二)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性所需。一般而言,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其学科特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门学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性包含理念、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文仅从理念和方法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从理念特性可以看出,为达到“自助”的目标,首先得“助人”。这一“助人”的过程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具备“助人”的能力,而这“助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获得的。这种专业训练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从社会工作的方法特性来看,专业社工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直接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两大间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明显都建立在社会工作实践基础之上,即使是社会工作研究,有时也需深入实地获取一手资料。显然,社会工作方法上的特性更加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有其特殊性。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其实这也可以视为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同其他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同,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公、检、法、司等司法领域工作。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教学方面就增加了不少的法律课程,而且注重对学生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培养。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必须靠实践教学、班级活动、校园活动等课外活动共同带动。

(三)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各地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办法和措施,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加之我国当前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并且出台了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系列办法,作为我国民非企业主体力量之一的社会工作机构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尤其是创业型社会工作人才。近几年,我国虽然有不少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真正加入到社会工作队伍的较少,优先社会工作人才更少。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加入到社会工作创业队伍中来。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想

(一)“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入学前实践。入学前实践指的是学生利用录取之后和入学之前的假期,在所在地公、检、法、司等政法系统,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入学前的实践。这种实践方式虽然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学生和对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意识。其次,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经过实践,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感受,决定是否选择该专业,避免入学后的选择困境。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对新录取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另一方面这也可以成为学校的招生特色。

2.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指的是专业课教师利用上课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里以课程为例比较便于解释。如讲授个案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模拟相关角色。又如讲授小组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然后由各组去承担组别角色。当然这种分配方式可以选择抽签等多种方式。再如讲授社区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一线社区进行现场教学。课堂教学灵活多样,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实践中来。

3.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指的是每门课程必须进行针对本课程特点的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至少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心理咨询与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方法课,还有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方法课,还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等理论课。这些课程各具特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提高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把握能力及实践能力。

4.实验室实践。实验室实践指的是利用实验室模拟社会工作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实验室看似是工科类的教学专利,其实不然,作为强调实践教学的社会工作而言,也可以进行实验室教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如同政法院校的模拟法庭一样,目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验社会工作情景,感受社会工作的专业魅力。

5.寒暑假实践。寒暑假实践指的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深入到相关专业领域进行实践活动。寒暑假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也可以自行联系实践基地实习。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在假期前就做好工作安排,给学生布置假期实践任务。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前一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连续性,避免因假期带来的学习断层。

6.毕业实践。毕业实践指的是利用一个到两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带有总结性的实习活动。毕业实践是学生所有学习和实践的总结。毕业实践的做法在各高校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在这里只提出一点,那就是处理好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实践报告、就业等之间的关系,此处不做赘述。

(二)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六者之间互为一体。从入学前实践到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最后再到毕业实践,看似多阶段的实践,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入学前实践、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入学前、学习中和毕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入学前实践,第二阶段对应课程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第三阶段对应毕业实践。三个阶段存在一定的次序性,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打下基础。因此,六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六者之间互相促进。第一阶段的入学前实践有利于第二阶段的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实践又有利于第三阶段的实践。在第二阶段中,课堂实践可以促进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同理,第二阶段中的某一实践也可以促进其他实践。因此,六者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之下,为确保各项政策的制定及措施的实施,必然离不开顶层设计这一环节。政法院校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入学前实践,这是一个较新的方式,若不加强顶层设计,后期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实践教学对内几乎涉及学校所有部门,对外涉及实习基地及相关部门。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层面要形成正式的文件,让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有据可依,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其实,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较为成熟时,也可复制推广到其他专业中去。当然,学校层面也不只是制定单一的政策即可,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这些配套的方案包括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师考评机制、学生管理制度等。

(二)院系层面:负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相对于学校层面来说,院系层面才是真正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是沟通的桥梁,上要面对学校,下要面对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应重点强调的是,院系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要负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涉及校内外的关系,对内涉及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后勤处等多个部门,对外涉及实习基地管理及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从内容上来说涉及六个阶段,还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机制。因此,院系一方面要联系校内外相关部门,理顺好行政层面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组织专业教师及相关专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

(三)教师层面:建立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就教师层面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粗略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教学教师(当然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第二类是实践教学教师,亦可称实践指导老师,第三类是负责行政性事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类教师各司其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过,笔者更想强调的是,要建立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般有单行的考核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当然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不是教师个人的责任。当前,研究型教师和讲授型教师如何评价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加之当前很多学校设置了许多关于教师的“条条框框”,严重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学活动以及新事物的发展。换句话说,有时候很多教师愿意去开展相关工作,但是基于制度的制约,他们也只能选择放弃或者置之不理。

第9篇

在利益分化和高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有效提高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质量的一个关键点是能否全面准确地

>> 共生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运用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可能自我理论及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投资组合理论及其在电力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法制利益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析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其在电影中的运用 社会情绪学习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锚理论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图式理论及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语块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及其在铁路系统员工薪酬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浅议语文单元教学理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文化图式理论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探索 发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房屋征收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2-17.

〔4〕Terje Aven, Ortwin Renn. Ri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Concepts, Guideline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2010.

〔5〕〔45〕王锋,胡象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新视野, 2012,(4).

〔6〕〔10〕〔14〕〔49〕〔美〕 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7,58,62-97,132-139.

〔7〕 〔美〕 迈克尔・A・希特,等编:布莱克威尔战略管理手册〔M〕.闫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49.

〔8〕Blair, Margaret M..Wealth Creation and Wealth Sharing: A Colloquium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6.

〔9〕〔18〕〔52〕 Mitchell A,Wood D.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m and what really cou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853-886.

〔11〕〔15〕Clarkson M.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 20(1): 92-117.

〔12〕 王辉.从“企业依存”到“动态演化”――一个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献的回顾与评述〔J〕.经济管理,2003,(2).

〔13〕〔17〕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16〕Wheeler D, Maria S. Including the Stakeholders: The Business Case. Long Range Planning, 1998, 31(2): 201- 210.

〔19〕〔41〕胡象明, 唐波勇.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公共危机治理――以汶川“5.12”地震为例〔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0〕张洪波,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基于整合视角的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3).

〔21〕李姝.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的实践及启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J〕.商业经济,2007,(10).

〔22〕宋建波,盛春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 中国软科学,2009,(10).

〔23〕王晓巍,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11,(6).

〔24〕姜雨峰,田虹.利益相关者需求有助于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战略吗?――一项三维交互研究〔J〕. 财经论丛,2015,(4).

〔25〕胡赤弟.教育产权与大学制度相关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26〕吕向东.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经济,2006,(12).

〔27〕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

〔28〕焦笑南.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大学治理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9〕胡子祥.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1).

〔30〕郭华.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8,(2).

〔31〕Murphy P E. Tourism : A Community Approach〔M〕. New York: Methuen Inc, 1985:16.

〔32〕冯淑华.三百山旅游发展中流域利益主体关系的探讨〔J〕.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

〔33〕黄昆.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景区环境管理模式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3,(9).

〔34〕刘军民,郇滢.利益相关者角度下的西汉帝陵当代价值分析〔J〕. 人文杂志,2015,(4).

〔35〕Stonich S. C. Political Ec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1998,25,(1): 25-54.

〔36〕Holden A. In Need of New 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1): 94-108.

〔37〕王静.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分析――以中国房地产利益集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7,(9).

〔38〕金艳荣.利害相关者参与公共决策:类型、过程与实现途径〔J〕.理论探讨,2014,(1).

〔39〕 王立,王峥,王永梅.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利益考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J〕.管理学刊,2012,(4).

〔40〕 王洛忠.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一种利益分析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5,(8).

〔42〕孟晓华, 张曾.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机制研究――以H石油公司渤海漏油事件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 2013,(3).

〔43〕林淞.群体性突发事件的CAS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管理学研究, 2011,(3).

〔44〕申霞. 基于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区域应急管理模式研究〔J〕.新视野,2012,(4).

〔46〕方洁,龚立群,魏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微博舆情中的用户分类研究〔J〕.情报科学,2014,(1).

〔47〕麻宝斌,杜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题、内容与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8〕邬晓燕,程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科技风险认知与规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0〕Bourne L,Walker D H T. Visualizing stakeholder influence:Two Australian examples〔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2006,37 (1) : 5-12.

〔51〕何旭东.“利益相关者环”在工程项目关系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7).

第10篇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老龄化,专业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现,社会养老事业日益蓬勃发展,养老护

理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被各方寄予了极大期望。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岗位普遍工作强度大、收入水平低、职业保障少、从业风险高,对社会劳动力缺乏吸引,供需存在严重失衡。如何规范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进出有序、专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职业化护理员队伍,对于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切实维护广大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1我国养老护理员发展的困境

1.1养老护理员招不进,留不住

1.1.1养老护理员缺口大,供不应求。2011年,民政部曾印发《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人的目标,目前全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余人。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至2020年,中国的半失能老人将达到6852万-7590万,失能老人达到599万-674万,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达到657万-731万。而据此估测,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300万-500万人。

1.1.2流动性强,不稳定。据调查,北京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高达1/3以上。养老护理员从业年限普遍偏低,高流失率使得一些养老机构出现了护工荒,已影响到养老机构正常工作,甚至使一些养老机构不敢对护理员实行严格管理。

1.2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低

1.2.1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和北京民政局在2012年对北京市登记注册并正常运营的349所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4739人,其中本科及以上56人,占 1.2%,大专学历262人,占 5.5%,高中/中专/职高学历1269人,占 26.8%,初中及以下学历 3152人,占 66.5%。正是由于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低,使得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培训的难度。在护理员队伍中有临床医学、护理或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培训经历的护理员寥寥无几,只经过民政部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也不多,大多数是未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

1.2.2缺乏感情护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老年人也不例外,而且他们是更需要找人倾听的特殊群体。不管这一辈子成功与否,每位老人都有着不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感悟需要向人倾述,护理员缺乏心理知识和社工知识,不能与老人进行有效沟通,当引起老人伤心难过的往事,使老人痛哭不止时,而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只能对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老人的孤独寂寞无处得到排解。

1.3养老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根据2012年北京市登记注册的349所养老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平均年龄 43.9±7.8,年龄偏大的护理员不仅身体素质较差,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出现一些不良事件,而且思维固化,缺乏主动性和灵活应对的能力,还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接受和学习新事物,新观点。同时,年龄偏大还会带来记忆力下降,精力有限,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这些都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

1.4工资待遇低,缺乏社会保障。养老护理员待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而言,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300~400元,高的也仅有千余元。据调查,北京市某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工资基本在1600至2000元之间,在北京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恐怕连基本生活也很难满足,更谈不上过上“幸福生活”了。护理人员的社会保障同样令人心寒。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险,即使有也只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且参保的水平很低。

1.5缺乏系统培训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养老护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照料,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护理人员多数缺少养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在对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调查中发现,养老护理员在上岗前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很少。并且在我国的培训模式中,政府培训模式占主导,市场培训和社会培训模式所占的比重很小,这造成了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道德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发展空间受限,无良好的上升通道,缺乏职业发展前景。我国的护理人员只分为护理员和护理员主任,有些人干一辈子都是个普通护理员,这样就会造成她们工作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2针对养老护理员困境的改进意见

2.1政府牵头。老龄委作为老年工作的主管部门,可以在城市下岗职工中优选一批有志于从事老年护理者,不仅可以扩充养老护理员队伍,而且可以扩大再就业,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护理知识培训,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应由城市与这些人员原籍当地有关部门联手组织培训,不仅包括关于老年人养老的知识,还应培训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技能与方法, 能够有效地组织与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各种服务活动, 同时强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及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改进培训,拓展培训渠道,开展交流式培训和知识技能储备式培训,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一般老年人常见情况的应急处理。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则应按照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资格证书设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防止出现高强度,低工资的不合理现象。可以借鉴杭州的政策“福利性、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给予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员的工资每月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6倍、1.4倍和1.3倍。”争取使护理员成为体面职业,使护理员队伍稳定下来。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传播途径宣传护理员职业的必要,培养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风气。

2.2高校辅助。城市各级、各类卫生医药院校应当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找准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护理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培养养老专业护士为目标,必须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包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疾病护理常规,突发疾病的急救;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及慢性病的保健护理;熟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等。并培养其指导管理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工作。当然应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也要扩大招生,特别是男性生源。眼下护理工作还有一个“瘸腿”现象,护理人员几乎清一色女性,在照料男性老年人与重体力活上不是勉为其难就是无法胜任。

2.3机构主体。我国的养老护理机构应与国际的养老护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习他们护理的先进理论与技能,给老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应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养老护理员及时的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员工的权益,并应按照法律规定为养老护理员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企业也应建立护理员分级制度,对表现优异的护理员给予较高的职称与工资。并与老人及其家人达成共识,鼓励他们对护理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给社会化养老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因素,让老人及其家人感觉养老机构是“想他们所想,及他们所及”,让老人放心,安心的进入机构安度晚年,而不是充满排斥与怨言的被迫选择机构养老。

“百善孝为先”这是所有中国人都懂的道理,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本文通过分析养老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了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政府,高校,养老护理机构应联动起来,为老年事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谢倩.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杜国玮.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3]穆光宗. 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

[4]刘利君.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社会福利.2012(4).

[5]陈卓颐,陈伟然.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6]丁华,徐永德. 北京市社会办养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第11篇

【关键词】汽车维修 专业教学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37-02

近十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它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目前高职机电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一般特征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主动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敷衍学习,不善于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等等,若不创新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就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为此,在教学中,要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就此,我们开展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专业课教学思路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大多习惯于本课程的内容知识与技能就事论事,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方法,不考虑相关的课程知识,缺乏现代教学理论、缺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和企业文化的渗透,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师生的教学互动,使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传递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长期难以自主参与教学、也很难听得懂课堂讲授和独立完成作业,而导致学生盲目地敷衍上课。课外,学生很少有或根本没有社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拓展性训练。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形成。

针对上述弊端,应改革教学模式,基于行业标准,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开展围绕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通过“做—学—训”合一,创新高职的教与学;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分层递进,激发思维,促进建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以利于加强师生的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行业标准。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高质量的高职专业教学,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当今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方面,是由政府制定激励机制,并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完成的。具有代表性的CEB/DACUM教育模式、TAFF教育模式、“双元制”教育模式等。这些国家对职业教师的要求,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如美国要求职业教师应取得学士以上学位,对所教技术课有一年以上的最新工作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规定: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受过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有5年左右的专业实践经验;并要求专职教师受聘后,参加相关的专业协会,以保证能及时了解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德国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毕业水平,具有2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须经师傅学校培训获得有关证书。由此看出,发达国家专业教师具备的条件是学历保证必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习发展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保证一定水平的动手能力和操作示范技能,工作经历可以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和提供必需的职业素质。应确保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行业标准相吻合,以使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符合行业需求。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相关的专业教师培养措施还有待完善。在目前情况下,如何缩短教师教学技能与行业标准的差距,尽快提高汽车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按照有利于专业建设、有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和有利于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高职院校许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大多没有受过职业师资的专门训练,也未经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考核标准严格的专业技能资格认定。尽管他们掌握了较系统的汽车专业理论知识,但缺少在汽车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更谈不上熟悉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

鉴于汽车专业教师结构成分和师资队伍现状,应按照全国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总目标的精神,制定符合汽车专业教师现状的培养计划。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该院制定了汽车专业教师培养的五年规划,努力打造具有“行业标准”的教师队伍,力争达80%以上的教师具有汽车技师职业资格,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结合汽车专业服务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的汽车、机械等机电类行业的特点,挖掘潜力,通过与东风柳汽、上汽五菱、康明斯等著名企业的合作师资培训,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打造“汽车职业师资培训”、“汽车售后服务技术培训”、“资源共享”等教育实践平台,加快汽车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大对青年专业教师的学历(对口专业研究生)再教育的投入,以确保完成汽车专业的五年“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加强专业教师的学历教育和汽车职业技能资格培训。

三、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围绕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改革教学模式,“做—学—训”合一,创新高职的教与学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喜欢动手的特点,在汽修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一体化”教学,将“教—学—做”合一,也加强了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加深感性认识,再由“学中做”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在汽车维修技术课程的起动系故障的教学中,通过案例“日产蓝鸟U13轿车不能起动”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自己分析“一辆92款日产蓝鸟U13轿车发动机在一次洗车后出现起动不了的故障”原因并排除,学生在学习中带着“工作(学习)任务”,情绪高涨,好奇心强,纷纷自己检查分析该故障,发现该车高压无火、故障报警灯不亮、关闭钥匙后仪表灯不灭。结合案例的条件“该车发动机刚进行保养”,排除了机械部件不良的故障原因。结合该车在洗车后出现故障,判断故障可能在电路部分。但实际检查故障报警灯电路(该车故障报警灯由微机34PIN脚控制搭铁)时,电路正常,又怀疑微机内部或外部搭铁不良。于是部分学生能将107PIN脚搭铁时,故障报警灯点亮,关闭钥匙后仪表灯熄灭,发动机能正常起动,就此认为微机外部搭铁不良。经检查发现107、116、6、12PIN脚在分电盘处的公共搭铁线未装,可能是以前维修时忘记接好该搭铁线。进一步检查,发现在右侧防火墙处,搭铁线虚接(教师设置的故障),已搭铁不良,学生处理好后,故障排除。通过类似的案例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工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二)创设学习的情景,由“任务驱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就会对“工作任务”涉及的新知识、新技能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去建构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例如,在汽车维修技术课程的“发动机故障检测”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故障现象:汽车行驶中突然熄火,再也无法启动”的学习任务,自己分析认为可能的“电控系统故障、全车没电、其他故障原因”,学生检测中启动时发现有火说明点火没有问题,拆下节流阀体空气导流罩再启动发动机发现无油。更换一新的ECU后故障依旧,在检查线路时发现连接喷油嘴的一根线由于被多次拆卸而磨破短路造成搭铁(教师人为设置的故障),将此线路连接好后故障排除。学生通过分析故障动手实践排除,加深记忆理解,当再现其他型号汽车类似的故障时,能按照原有的技能去创新故障原因并排除。显然,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认识活动中建构的结果。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分层递进,激发思维,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技能的迁移

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自信心对其在学习中起着引导、调节和强化的动力作用,例如,在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课程的“发动机怠速不良故障”教学中,由于“学习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复杂,我们就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合理进行学生分组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训,让每位学生充分相互讨论分析故障原因发表对案例的分析见解和自己应如何“排故”,由于教师以平等、开放和诚实的教学态度,对话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通过辩论进行双向沟通和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养成了学生不怕出错勇于探索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开阔眼界,激活思维,有利于对知识的建构和运用旧知识、技能去迁移建构新的知识、技能。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7-0050-05

“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具备多重复合素质的教师,从其影响的场域来看,既应对学校场域产生影响,也应对学校场域之外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既应具有学校教育教学能力,也应具备社会服务能力。“‘双师型’教师不只是纯学者型、教学型的单一型人才,还是懂经济、会生产、善管理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市场经营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

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目前,理论界和办学者都很关注高职院校层面的社会服务问题,将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外延发展的根本。有研究提出,“构成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人力资源(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等),设施设备(包括教学设备、科研设备等),技术资源(包括专业、课程、教材、科技成果等),服务时间及服务对象。其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关键能力要素。”[2]无疑,“双师型”教师作为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主要推动者,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能力要素。因此,关注其社会服务能力是深化和推进院校层面社会服务工作的必然。“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层面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化。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层面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是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细胞组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是指在完成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基础上,为学校场域之外的科技成果推广、企业技术研发、生产实践指导等方面所提供服务的能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是一种学校场域之外的能力,比如机械专业的教师不仅能承担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能够为工厂、企业或社会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和企业技术人员一道,构建联合创新团队,成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提炼企业工程技术的瓶颈问题,为企业提供先进合理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科研优势,为企业聚集信息、聚集技术,使企业紧跟国内外先进技术进展,为企业提供数字化制造的车间改造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带领高职院校其他教师和学生组建创新团队,为企业开展网络化协同设计和远程协同制造,将案例教学融入到人才培养之中。

通过社会服务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与其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相辅相成。一方面,其社会服务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尤其是教师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体现。社会服务能力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比如模具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其能否为企业的产品优化设计、模具优化设计、成型零件高效高精加工、产品精密检测、高效精密成形工艺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其社会服务能力能够推动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后与参与前相比,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差异显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3]。很多教师将企业的工程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工期意识融入到教学中。将企业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8S理念用于校内工程实训中心建设。企业技术服务能力有助于其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与社会生产需求相对接、有助于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技术信息。实践表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胜任工作岗位。原因是“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将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能够直接学到与职业标准相关的内容。总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是一种基于其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衍生能力,而非固有能力。

强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对企业有意义。企业可以利用“双师型”教师牵头,参与企业的产品创新设计,实现学生从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换。例如:广东工贸技师学院引入服装设计公司进驻学校,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公司的服装产品设计,降低了用人成本;青岛海尔模具有限公司与高职院校合作,组建创客公司,学生参与到模具数字化设计和远程数控程序编制,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夯实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团队。二是对学校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双师型”教师得力的社会服务成就能够托起学校在行业企业中的形象和知名度,有助于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可以真正实现基于工程案例的教学。三是对学生有意义。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社会生产信息,使学生学与用零距离对接,便捷地了解到生产过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工程意识、质量意识、工期意识和成本意识。四是对“双师型”教师的意义。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经常接触、研讨新技术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生命力,将企业工程知识融入到教学中。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炼工程中的科学问题,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课题,解决行业中的关键共性问题。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表征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高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服务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境外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要;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境外办学,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教育,服务老年学习,在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这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服务能力,参与面向生产的技术培训活动,承担技术工艺的文化传承职责。通过进一步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典型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并咨询相关职教专家,综合利用活动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归纳出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相关的重要项目指标: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够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够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广到企业生产中、能够将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转化为科研项目、能够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能够向社会传播技术知识和技术文化。进一步对上述项目指标进行凝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主要表征为技术服务能力、培训服务能力和文化服务能力。

(一)技术服务能力

技术服务主要体现为产品开发、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服务能力应成为衡量是否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有的地方明确提出“三能教师”,是指能进行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践、能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第三能实质上是要求教师具备技术服务能力。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欠缺为行业、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能力。“双师型”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校企合作深度的象征,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技术问题主要靠企业内部,“双师型”教师技术服务能力的成效没有得到体现。其实,通过技术服务可以反哺“双师型”教师的生产技术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新的技术、了解新的设备和生产流程。如有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成立工作室,为行业、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或到企业兼职,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单位,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等,进而提升了“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培训服务能力

培训服务能力主要指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社会培训,如行业培训、岗前培训、职后培训、转岗培训等。面向企业职工的社会培训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责任。以教师为某企业职工做培训来说,能否做到有针对性?能否符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业务需求?这就需要“双师型”教师具备针对培训对象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培训的素养。归根到底,这种培训能力是一种贴近职业、岗位、生产的专业服务能力。这要求“双师型”教师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对接起来,在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时能够了解生产岗位的具体要求。

(三)文化服务能力

“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文化,属于职业教育的亚文化,也是一种群体文化,体现着“双师型”教师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职业形象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某种职业文化、技术文化的象征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对我国社会大环境存在一种鄙视技术技能现象的现状,其职业文化和技术文化传播的服务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能力。“双师型”教师作为传递技术技能的社会精英,是社会技术技能精神文化的代言人,应当关注职业文化与技术文化,通过职业文化和技术文化的传承创新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职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作为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成员,要遵循知识分子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核心就是社会文化批判,或者说通过社会批判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将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工艺设计、民族价值观念等联系起来,推动国家职业教育在民族价值观念、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工艺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对于深化和提升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体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首先,体现出实践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始终与生产实践过程密切结合,与工作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是分不开的。与生产实践过程、新技术脱节,将会导致其社会服务能力弱化。其次,体现出社会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不是单纯在院校培养中就能发展起来的,而是一个后天社会化过程的结果。这种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这种能力的提升需要“双师型”教师通过与周围环境开展跨界性的社会交往来实现,包括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职业岗位等主体的社会交往活动。第三,体现出整体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能够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技术层面的社会服务,也有知识层面的培训服务,还有价值层面的文化服务,这是一种从“价值观念引领到头脑智慧的武装再到行动操作规范”层层推进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需要从政策制度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来共同努力。

(一)政策制度层面给予“双师型”教师职责合理定位

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层面上,应从“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专业制度、专业培训和专业待遇等政策制度方面,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首先,从专业标准方面明确“双师型”教师能够做什么、其应承担的职责是什么,为“双师型”教师合理定位,明确其社会服务能力的职责。这是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一种重新诠释。其次,改革人事制度,打通“双师型”教师在校内人事和校外实践企业人事之间的障碍,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学校内和学校外能够自主实践活动提供自由平台。可以借鉴国外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实践,规定符合要求的教师利用学术休假制度,不受教学工作的干扰,完全全身心投入到社会服务活动之中。第三,实行“双职称”评定制度,允许其评聘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尤其是将能够体现其社会服务性质的内容和成果纳入到职称评审标准之中。第四,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应出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开展企业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社会服务的统一政策,为其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政策依据。

(二)学校层面构筑“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的机制和平台

一是形成培育“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动力机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各地要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社会服务纳入其“双师”认证、职称评定等活动之中。但目前,多数院校对“双师”认证和职称评定仍采用普通高校教师的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只注重专业类的科研论文和学校内部的人才培养工作,缺乏对教师社会服务方面的评价和引导。“双师型”教师的技术转化成果、对企业的技术指导、与企业的横向应用型科研等内容应纳入相关资格的评定指标体系之中。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和兼职,直接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学校要把“双师型”教师在校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作为本校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将技术服务的成果纳入到工作量考核范围内。如有的学校出台了《教师服务社会成果奖评审办法》《教师服务社会成果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

二是院校层面积极寻求合作,为教师提供社会服务平台。学校层面积极开展与企业实践的交流合作是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如烟台职业学院为提高专业教师产学研能力,提升船舶工程系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船舶工程系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采用企业实践锻炼、参加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方式,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船舶工程系教师与烟台招金励福贵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展“超长、超微键合金丝/铜丝的制备”技术研发,研究成果在公司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中国渔政黄渤海总队组织的70多名船员进行了轮机运行与管理培训,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得到了总队领导和船员的充分肯定。安排船舶专业教师参与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的76400T散货船的设计工作,他们出色的设计水平得到了企业研发人员的认可,提升了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是积极开展横向科技研发合作。明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科研的社会服务属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科研应是一种立地式的科研,面向企业技术服务的研发。学校层面确定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开发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服务等形式的科研课题及项目合作,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始终处于行业实用技术的前沿,也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提供服务,提高其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技术创新提升工程。学校层面进一步完善面向区域支柱产业、特色行业的“立地式”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全力助推温州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成功申报5个省级公共外贸服务平台专项建设资金(获商务厅资助347万),新增4家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中心、7家院级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中心,申报市级科技研发机构5家。科技立项数241项,比上年度增加28.9%;年科技到款额1122万,再创历史新高;申报专利117 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获授权74项,比上年增加124%;专利成果转化15项,转让经费到款122.6万。

(三)企业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的支持与接纳

目前,企业普遍未认识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未意识到通过利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够实现校企共赢,因而一些企业缺乏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的有力支持,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企业社会服务的开展。企业应认识到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是企业技术改进的重要智力资源。当然,企业需求的是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用性的研发成果和技术服务。此外,职业院校也要主动从企业中寻求支持。通过全职聘入、柔性引进或技术共享等方式,聘请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担任教师,融入社会实践色彩,从整体队伍上优化“双师”结构。

(四)教师层面不断增强自身的角色和职业认知,做好职业规划

一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身角色的认识。目前,存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对其社会服务角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多数教师认为社会服务是附带的任务,不属于‘本职工作’,更没有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联系起来,缺乏参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5]。其实,“双师型”教师不是“双证书”、“双职称”的简单标签,而应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与企业生产的重要纽带;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应成为真正的社会工作者。二是增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对自身的认同感。“高校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其自身对职业环境的感知程度、职业认同程度和期望收益,进而决定其在社会服务中的投入程度”[6]。“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对其社会服务的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三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主职业规划。根据自身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规律,总是应经历几个发展阶段,从新手型“双师型”教师,到熟练型“双师型”教师,再到专家型“双师型”教师。这就需要“双师型”教师自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新手型“双师型”教师实际上是一个初入门的阶段,要关注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发展。熟练型“双师型”教师要关注经验提升、技术更新、智慧积累等方面的发展。专家型“双师型”教师要关注企业应用研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参 考 文 献

[1]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255.

[2]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83-85.

[3]许红春,张京生,邓志峰,迟全勃.职业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3):76-80.

[4]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即责任与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16.

[5]韦清.基于专业性公司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8.

[6]付春香,刘雪英.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职能履行机理探析[J].开发研究,2013(5):159-161.

Abstract Social service abilities of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e abilities in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nterpris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guidance outside of the school field, on the basis of completing school’s work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 embodies mainly technical, training and cultural service abilities. To develop abil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rationally orient the teachers’ duties in the institution and policies,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and platform for “dual-qualification”teachers serving society in schools and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eachers about their roles and v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