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考;探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企业管理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事物也纷至沓来,企业员工的思想也出现了深刻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坚持和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观念、方式方法、手段形式的科学性,使它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够为职工群众所接受,为构建和谐企业发挥积极作用,正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在理论观念上创新,改变主观上的不适应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科学的理论观念是保持工作方式方法、手段形式科学性的前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更新思想,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工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首先所要明确的问题。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切实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和行为指南;必须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分析新情况,解决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开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保障职工的各项权益,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激励和疏导作用,引导职工将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之中,将个人目标、个人利益同企业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把上进心升华为事业心,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要坚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是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企业生存环境变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容,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把企业文化作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好地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服务;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有利于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企业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之中;有利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融汇到职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二、在工作方式上创新,改变客观上的不符合

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方法。

一是实现由“经验型”向“创新型”的转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靠以往的经验,已无法解决在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由被动转为主动;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由居高临下的说教转为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超前性;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由政工型向知识型转变。

二是实现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它不是政工干部的专利,而是企业所有管理者的共同任务。所以,不管是党务干部还是经营干部,不管是行政干部还是技术干部,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都应积极主动地结合业务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环境,创造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的氛围。既要做好生产经营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又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真正做到同步运行,协调发展。

三是实现由“政工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效益这个中心,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要建立起“一岗双责”的大政工体系,从组织框架和岗位设置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融为一体。坚持经营管理者抓生产经营管理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政工干部抓思想政治工作从推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并贯穿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任务过程的始终。

三、在手段形式上创新,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空间变小了,这就需要重新概括时空特点,重新调整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形式。

一是综合运用具体学科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同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机结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一门综合应用科学来看等,善于运用具体学科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运用具体学科理论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大量的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借助于经济学方面的理论来解决。而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则需要运用哲学方面的理论来解决。还有许多问题往往涉及到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甚至是自然科学方面。因此,要善于综合运用具体学科理论,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网络、新兴媒介迅猛崛起,宣传工具日趋多样化、现代化。企业要正视新兴传媒手段迅猛崛起的事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形式也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与时代同步发展。要把网络、有线电视、可移动媒介等现代传媒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建立起具有时代特点的信息交流平台。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经营环境势必面临诸多变迁,就意味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势必受环境影响发生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正视环境变化给人力资源带来的变动,尽可能的消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压力,为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供需求空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创新全新的价值主张,如工作生活质量、人本管理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员工协助计划等价值追求理论,以期在企业实现全面自由的人性发展价值导向,为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供理念背景。社会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作为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实践,不断发展完善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如员工发展模式、员工帮助计划、生活辅导室、家庭-工作平衡计划等,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为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供方法优势。

2.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的领域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领域,是在考虑社会工作内容基础上,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探寻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交叉领域,具体应用如下:第一,合理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系统是有效分析职务工作的基础条件,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第二,科学规划人力资源,社会工作介入企业想要获得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财务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平台提供支持;第三,完善的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机制,在合理的社会工作系统下,坚持“三公”原则(公平、公开、公正),以完善的人力资源招聘机制,为企业招聘正确的人才;结合企业人力实践,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构建实践性高的培训体系;第四,制定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和社会工作者深度沟通,基于企业员工工作现状和职业发展前景,共同制定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将企业员工真正融入企业,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精神;第五,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依据工作说明书,结合绩效考核标准,以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最终得出绩效考核结论;第六,人力资源薪酬激励,为更好地实现社会工作项目,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就需要结合人力资源不同特征,实行差异化的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薪酬激励制度,动态激励员工,最大化激发人力资源创新性;第七,企业员工职业安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要求制定相关职业安全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员工工作环境安全健康,做好企业员工劳动保护工作,保护企业员工合法权益。

3.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应对方法

3.1提升企业人力专业素养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素质,针对现有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笔者主要从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知识结构和加强践行企业人力资源变通能力两视角分析企业人力专业素养。第一,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知识结构。在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工作中,往往受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不足影响介入契合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面对不同部门、环节的员工对象,还需要满足不同员工、家庭的诉求。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兼具专业的人力资源知识和专业社会工作知识,提高人力资源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这就需要强劲的人力资源作为工作的支撑,从教育源头做好对人力资源专业素养的知识输出,高校教育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完善员工知识储备;同时企业可开展针对现有人力资源员工的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注入社会工作新的活力,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第二,加强践行企业人力资源变通能力。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是两大应用学科在企业实践中的整合,因此要注重对企业人力资源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工作中,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主要存在缺乏经验的问题。因此,企业应正确认清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性,创造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机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探索社会工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契合之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解决问题的应变、变通能力,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融合社会工作方法提供空间。

3.2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需要构建完善 的介入模式,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笔者主要从服务嵌入的方式和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两视角分析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第一,服务嵌入的方式。服务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实际需求的差异,在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时,尽可能将其引入领域具体细化,如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人际关系、人力资源福利待遇等领域,或者直接将企业这些领域的需求以外包形式发包给社会工作机构,不断完善企业人性化管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嵌入的方式需要社会工作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合作,在双方合作交流的信任基础上,实现社会工作更好地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和目标。第二,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便于提供便捷社会工作服务。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各模块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为人力资源各业务提供服务支持。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下,社会工作者以岗位工作形式常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优势就是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了解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具体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岗位嵌入的方式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确认识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愿意承担社会工作方法引入的成本(人力成本、组织成本和物质成本),将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4.结论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的真实性相统一

理论基础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它不仅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而且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教育职工群众,武装职工群众,才能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所包涵的企业物质生产过程理论、价值观念、经营宗旨、管理信念等内容,也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其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

二、制度的优越性和实践自觉性相统一

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文化,必然要反映一定社会制度的基本特性。我国要建设的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它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制度、运作机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具体地表现在与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物质财富分配、特殊的生产经营目的、特殊的企业责任、特殊的社会环境、特殊的企业领导制度、特殊的人际关系、特殊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特殊的企业管理性质、特殊的发展动力源泉相关系、相作用。优越的社会制度为企业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下开展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不是个别企业的被迫的个别行为,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遵循客观规律、有积极效应的自觉而又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活动,是制度的优越性与实践的自觉性相统一。

三、主体的集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活动和思想”,职工群众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现代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全体干部和职工,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企业成员个体作用力的方向导向一个共同目标,从而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要让企业的每个员工明白,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全体职工联合的群体动力,必须树立集体观念,把个人的力量融汇于集体力量之中,使企业职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产生整体效应,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领导的身体力行与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相统一

企业文化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产物,它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人的自觉努力才能逐步培育。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倡导者、创立者和实践者,由于他们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总揽全局,在如何发挥企业优势,有效地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由他们亲临其境、切实重视、首先参与,就能使企业的上上下下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项工作,而且有利于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工厂的经营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企业领导,不但要懂得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而且还要运用企业文化去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开展需要企业领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公平理论 和谐企业文化 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人民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论述了“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亚当斯公平理论的价值蕴涵,使之成为构建和谐企业文化进程中应然的价值参考,从而实现了公平理论与和谐企业文化的历史耦合,进一步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亚当斯公平理论的内涵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Adam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公平导致员工对薪酬的满意, 从而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公平理论反映了“每一个人都应公平地得到报酬”这个古老原则。

亚当斯认为,当一个人察觉到他投入(Put Into) 于工作的努力对由于工作所得到的结果(Result) 的比与其他人的投入对结果的比相比较后若得出的结果不同,这个人的感觉就不同。这里所提到的比较是: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员工产生不公平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企业在客观上确实存在不合理分配的现象。第二,不同员工在投入和所得上存在不可比性,人总是过多地估计自己的投入和别人的所得。第三,不同员工对投入和产出的认知不同,他们总是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与人进行比较。第四,组织中的一些绩效考评和奖励制度不透明,增大了员工的猜测和不公平感。

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这种不公平是创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消极因素,严重损害了员工的情绪,企业文化的构建,科技的创新,最终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和谐企业文化的创建

所谓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文化在“自为”和“差异”的条件下,根据环境和活动能力特征进行自主协调,达成的一种合理、有序的状态和氛围。适度的“冲突是和谐企业文化里的应有涵义即“和而不同”,恰当“激励”。和谐的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能形成奋发进取的催化剂,而且能够塑造和谐企业,最终达到精神变物质,促进企业生产力的目的。

构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和谐企业文化,把企业建设成为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思想信念和群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正像劳伦斯.米勒所说“了解企业是在为崇高的目标努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化解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建立和谐员工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p以及员工与企业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企业在和谐的环境中获得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

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公平理论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间的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因此,必然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公平还是不公平的问题,公平感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组织公平感的形成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对员工之间良好的关系的建立、组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2)公平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是每一个人价值计算标准下的一个主观结果, 要想保证组织公平感的形成, 就要在组织内部倡导公平、公开、公正的管理氛围; (3)在信息不对称、公平计算因子等变量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 企业需要借规章制度的力量,尽量实现过程公平, 同时加强同员工的沟通, 减少不公平感的产生;(4)公平感的改善, 将最终取决于个人价值的优化。“职工既是和谐企业文化的主体,又是和谐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创造一种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才能有效降低员工的压力,消除当前企业与员工的对立情绪。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促使员工自觉地投入到 “企业的发展中来”,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企业文化建设永无止境,构建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没有终点。只要坚持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来指导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必将会实现企业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R].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2]S. P. Robbins, Mary Coulter.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463,484

[3](美)哈罗德.孔茨 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社,1995.10

[4](美)劳伦斯.米勒:美国企业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5

[5]金锡万 吴连生:略论现代激励理论的发展和创新[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3)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离职倾向

引言:自企业社会责任引起各界关注以来,结合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所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已有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证实了两者的积极影响作用[1]。之后,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企业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关系研究开始步入学者们的视野。在利益相关者的构成中,员工是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必定存在感知,这种感知将会影响到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员工离职倾向作为员工行为的重要一环,有研究发现,员工感知到的组织对其的支持将会对离职倾向产生负相关影响。员工的离职倾向作为组织最为关注的员工行为之一,有学者已探讨论证了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离职倾向负相关,这是初步达成的一致的结论,不过也有其他学者存在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两者的相关作用并不显著,很大可能会存在一些中介变量产生作用,而以组织支持感为中介变量的研究尚属空白。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的思想早已蕴含在企业社会责任早期的研究当中,但是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是在1984年Freeman在其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角度》中正式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之后。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了全面结合。Freeman(1993)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描述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定位中所要考虑的特定群体或个人,从而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化,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更为清晰。Wood&Jones(1995)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三个角色定位以证明其在CSR中的重要性:(1)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是CSR的动力来源;(2)利益相关者体验CSR的影响作用;(3)利益相关者对CSR行为作出评价[2]。Clarkson明确提出了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用利益相关者框架替代企业社会绩效框架,并指出,企业应该对六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负责:顾客、员工、供应商、投资商、社区和环境,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不仅要关注,更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进行落实。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离职倾向

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继续深化,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并逐渐引起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离职倾向的研究才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不过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对两者影响关系的结论是趋于一致的,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降低员工离职倾向有积极的影响作用。Maignan(1999)研究发现企业应该与法律、营销和慈善事业相结合,把自己建立为一个人文主义取向的组织,从而吸引包括员工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注意。企业如果能始终如一的这样做下去,可能会减少员工的流动率,可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好的业绩及创新水平。KoyS(2001)研究发现外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反应会影响到该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Jamarillo(2006)论证了工作满意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离职倾向的中介作用,Bap

tiste Bourdeau(2006)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离职倾向有直接影响并呈现负相关关系,并得到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有间接影响;S. Duane Hansen(2011)论证了组织信任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离职倾向中的中介作用;Ting

Shiun,&Alicia Ho(2012)则发现组织公正和组织自尊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离职倾向的中介变量。

三、小结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虽然已经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但是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的中介变量还处在探寻阶段,研究组织支持感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的文献还比较少,尤其是以中国情境为背景的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将国外先进研究理论应用到中国情境中的企业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如何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和政府的作为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和承担规则制定、监督、协调、服务、引导等职能的企业和政府,如何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通过自己的作为,更好、更有效地去履行和保证企业更好、更有效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一、企业要抓住核心,统筹兼顾。从决策理论上讲,组织进行决策,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单一的目标,目标多了,就无法进行有效决策。如企业欠了供应商的钱企业文化论文,企业不支付就损害了供应商的利益,但是,钱给了供应商,企业就没有钱买原材料,生产就无法进行,职工就要失业,消费者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股东也就没有了回报,你说企业该怎么办?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有主次,有轻重缓急,有层次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企业必须做到抓住核心,统筹兼顾。

一是找准切入点,牢牢抓住企业经济责任这个核心不放松。因为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履行其它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股东没有回报,企业就不会有投资,没有投资就不会有企业企业文化论文,没有了企业,什么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公益责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企业只有发展了,即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或劳务、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有了可供分配的利润后,才能吸引投资者追加投资;才能实现职工就业,才有钱给职工发放工资和福利、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加大技改、环保投入以及支付供应商的货款;才能给政府交纳税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政府完成社会二次分配成为可能;才能制定公益计划,为社会做好事,等等。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认为: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仅仅是做得好还不够,还必须做好事。然而,为了做好事,首先必须做好企业中国论文网。他说,只要一个企业忽略了在经济上取得成就的限制并承担了它在经济上无力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因此而损失了企业取得成就的能力,那就是最不负责任。通俗地讲,就是企业有了钱企业文化论文,你才能尽责任,反过来说,企业要尽社会责任,你必须先做好企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核心责任就是要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想尽一切办法先养活自己,再做好、做强、做大,夯实发展基础,取得做好事的本钱和能力。

二是抓好联动点,统筹兼顾,积极履行企业公益责任。企业公益责任虽然是倡导性的,但也是每一个中国企业应尽的义务。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公众的支持、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所以企业发展壮大后,只要有能力,就应该从利他主义的道德责任感出发,积极、主动参与、支持社会慈善等公益活动,回报社会,把中华民族“达则兼济天下”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原则有机结合起来企业文化论文,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政府要从无为到作为。如何保证企业更好、更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承担特殊职能的政府,应与时俱进,从无为到大有作为。

一要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虽然我国暂不鼓励企业搞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的lso26000也没有颁布,但国际知名大企业对中国很多的分包商已经提出了要求。随着国际竟争的进一步加剧,不少国家也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作为一种竟争手段。政府要末雨绸缪,大力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倡导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引导民众正确、全面地看待企业社会责任。

二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制制度体系和促进、保障、评价机制,做到有法可依。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时候,总会面临一个机会成本问题,它总是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下做平衡。所以,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政府必须比企业看得远、跑得快,决不能出现企业因遵守法律带来成本增加而输给不遵守法律的企业。要通过科学立法保证市场竟争的公正、公平和合理,及时把企业拉回到规则里来。

三要强化市场监管和法律的执行中国论文网。法律再好,没有执行力不行。小煤窑、小造纸、小化工问题,不少就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要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真正得到落实,政府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包括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不作为实施责任追究。确保政府的管控纵到边、横到角,努力实现政府社会管理从人治到法治。

四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因为在一个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竟争市场上,企业追求自己的利益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它直接追求社会责任带来的好处、效果还要大,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使然。

五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吸引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公益责任。因为公益责任毕竟是倡导性责任,不能靠法律制度强制执行,必须靠企业的道德自觉。国外目前很多好的做法,如通过税收减免来激励企业投资高薪技术、节能环保和公益事业,鼓励企业做好事。我国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尝试,但基本局限在高新产业,但还很不够。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7篇

我国的企业在现阶段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如经济全球化的带来的困难,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社会结构的转变,现代企业的体质改革问题和思想观念价值的多元化,这些变化和挑战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急需要企业思想正式工作发挥新的作用。而企业社会工作通过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消除员工和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的对立,对有心理困扰或工作上遭遇困难的员工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员工摆脱困境,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

企业;社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已经逐渐影响其本身的重要作用的实际发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急需要开创新内容,企业的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通性让社会工作的服务性和专业性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内容提供实践的平台。

1 企业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1.1 企业社会工作

在20世纪初诞生,之后在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被意识到人在企业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实用性科学——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务实工作重要分支,企业社会工作把员工的思想福利行为发展等诸多方面作为关注重点,这对企业和员工具有较大的发展意义。芬克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和科学,它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来增强个人和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功能”。社会工作的概括可以尝试着概括为:坚持“助人自助”的思想宗旨,在社会服务管理领域运用其专业的只是和技能方法解决预防各种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功能。在中国,企业社会公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和概念,台湾学者林万亿认为:工业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实施于工业体系或工业机构(设施)中,透过工业社会工作人员与其它相关专家的协助,增进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工作适应关系,充实员工职业生涯的成就,提升合理而有效率的生产环境。

1.2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由来已久,由最初的党内思想政治工作,再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而扩展到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我国就是伴随着企业的存在而不断开展起来的,由企业自身开展,对企业内职工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教育,按照“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内职工的科学素养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工作即是企业管理工作组成部分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工作中的拓展。

2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较

2.1 价值理念的比较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所属范畴不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性的企业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本质上是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而企业社会工作是是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性质,作为社会工作在企业的重要分支必然属于社会领域,体现的是社会服务的宗旨,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企业政治工作者在与工作对象之间是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等级关系,而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是平等关系,但二者在价值理念和理论基础又有着相通之处。企业社会工作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理念上的作用就是企业社会工作有利于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扩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范围,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进程。

2.2 理论基础的比较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均有各自独特专业的工作体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立需要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是党的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拓展延伸,是以马克思主意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理论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理论以及党的建设理论是企业思想政治的主要理论前提。企业社会工作是以人道主义和人权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和马克思主意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这就是二者理论基础之间的区别比较。企业社会工作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论基础上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新的发展土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不断创新的可行性依据。

2.3 基本方法的比较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政治工作人员针对职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教育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包括对职工灌输政治理论知识,调节党群干部关系和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还有对企业内部工作的导向,以及对员工进行思想激励。企业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及社区工作,分别从不同层面为企业的职工和管理者提供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二者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这许多共同之处,但是相比较而言,企业社会工作对于不同的工作对象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更加全面,覆盖面更广,工作基础更扎实, 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方法借鉴。

3 企业社会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3.1 社会工作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上的作用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效率一直处于效率相对较低的状态,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刚刚起步,有待发展和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直以来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并致力于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助人自助服务为主的专业科学,有助于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维持其工作的高效性和持久性。鉴于二者存在诸多的契合性,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可以引入企业社会工作来帮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3.2 社会工作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作用

企业社会工作作为应用社会科学具有专业工作方法上的优势,所以有必要通过借鉴企业社会工作的可操作性方法来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的方法创新,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特别是在解决长期困扰职工和企业的职工福利、团队合作、企业文化等比较难处理的问题上,企业社会工作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三大工作方法的介入,从思想政治角度提升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职工的整体职业素质,促进企业内部和谐。

4 总结

通过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学习、理解和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分析二者的价值理念、理论基础、工作方法的相通性和互,企业社会工作介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可行性和促进价值。通过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可以了解社会工作介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最终从各个方面体现企业社会工作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然而如何使二者更有效更有利的有机结合,找到更有效的作用途径方法还需要考虑二者的排斥面,做更深层次的研究,通过长期的理论实践来探索。

【参考文献】

[1]佘红艳.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对策思考[J].党史文苑. 2007(12)

[2]席琪.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分析与探讨[J].办公室业务. 2012(03)

[3]彭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理论观察. 2011(04)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的模糊性,源于人们对企业文化内涵和领域的宽泛化理解。明确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有助于避免出现对企业文化认知的偏差。文章试图从社会学角度,从道德层面阐明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为人们准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提供参考。

企业文化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然而人们在认识到企业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却常常对它本身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出现偏差。出现这种情况,与人们对企业文化理解得过于宽泛有重要关系。任何管理形式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领域,超越了这一界限,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道德层面上看待企业文化,对人们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十分有益的。

一、企业文化有特定的内涵

企业文化研究中常见的现象是内容过于宽泛,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与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的管理方式,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后者属于狭义的企业文化。问题在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常常对人们准确认识管理中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造成困惑:企业文化似乎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任何一种管理方式一旦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必然是模糊不清的。其实,企业文化是有特定内涵的。

1.从管理发展历程看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

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程看,每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都有它特定的研究范畴,并不存在“包罗万象”的一般管理。从早期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通过“时间动作分析”和“管理原则”,致力于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和组织效率;到后来以梅奥、马斯洛等人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以巴纳德和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管理学派,通过提出“社会系统理论”和“决策理论”等,着眼于现代组织的系统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20世纪80年代,以威廉·大内等人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学者,在其代表作《理论》、《企业文化》等著作中,提出了以“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主要着眼于解决企业中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用共同价值观来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关心企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文化内涵是显而易见的,是企业文化理论不同于以往管理理论的明显特征。因此,企业文化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员工的思想领域,解决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员工的内在驱动力问题。

2.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员工思想领域的问题

在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之前,企业是通过企业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建立企业秩序的,这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例如通过部门和岗位职责来明确员工的责任;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和工作方法,通过标准和程序来确定工作内容,等等。然而,组织和制度虽然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们的思想,在员工的思想领域管理存在空白。人们来到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有精神需要,有思想追求,有归属感;人们在企业也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工作,还要有主动精神,发挥创造性。企业仅依靠组织和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处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形成企业向心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存在局限。

企业文化旨在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上下同欲”的共识。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能够把员工从一个“社会人”逐渐变为“企业人”,解决归属问题。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对新员工都要集中培训,灌输松下的价值理念,使之先成为合格的“松下人”,然后再造松下的产品。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还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深度挖掘人的潜在价值。如日本企业广泛开展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员工自发地组织质量管理小组开展质量攻关活动,提合理化建议。这是企业单靠组织和制度无法办到的。有些企业虽然赚了钱,却没有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企业,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企业中“人”的问题,未能形成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局面。

3.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发展中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广泛和深远的,然而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问题。企业能否做大,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能否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当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企业除了用组织和制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还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来统一员工思想,形成凝聚力,做到大而不散。如海尔公司在其多元化的进程l中,每兼并一个新企业,总是企业文化先行,通过输入海尔文化来统一新企业员工的思想,这是它不断壮大的精神保证。麦当劳对它遍布全球的3万多家分店用统一的价值理念进行规范,这也是它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

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否长久。企业要长久发展,通常要解决三个方面的文化问题,第一个是企业之魂的问题,即是否有指导企业发展的正确的价值理念:企业如何正确对待员工.、对待顾客、对待经营伙伴,对待社会等;第二个是员工的归属问题,即能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个是企业领导人的更替问题,当一位创业者领导企业走向成功后,在他身后能否留下文化遗产。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原来的领导人不在了,但只要他创建的文化还在,企业就能长久。像松下这样的知名企业,其创始人离去后仍能健康地发展,正是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企业长而不衰。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造成人们对企业文化认知困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长期以来,很多教科书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三个层面。这显然是把企业制度看作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1.企业文化结构带来的困惑

企业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信奉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通常所指的狭义的企业文化概念。企业制度是为建立企业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本文认为,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表述,仍然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按照广义的概念,企业管理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它容易造成人们对管理中企业文化认知的困惑-.-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制度,它们岂不成了一回事?要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仅从管理学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2.从社会学得到启示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个社会要建立稳定的秩序,通常要有一套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法律、道德和习俗。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那些试图违法和违法的人实行威慑和制裁,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约束性最强的一种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道德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范围更加广泛,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管;道德不具有强制性,它靠社会舆论干预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约束力,通过人们的内控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对维持设会秩序来说,道德更为重要。在法律和道德之外,约束力最弱的是习俗,也称风俗习惯,它不像道德那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而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对人们相互沟通、交往、共同生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整个社会正是由这一套约束体系维持着基本的秩序。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要维护组织的一致性也会有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约束体系: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非正式组织关系。与社会的法律相对应,企业组织也需要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企业制度来维护组织的秩序,如通过组织机构确定其成员的职责、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办事规则。为了严明纪律,对违反制度的组织成员要追究责任和予以处罚。无论何种行业,要维持企业正常的秩序,都需要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这是所有企业都具有的,不同的只是制度的完备程度和执行力度的差别。

然而,在企业组织中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只是建立企业正常秩序的基本途径。正像法律有局限性一样,企业制度并不能约束企业员工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仅靠制度的强制性并不能奏效。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这与社会道德具有相似的性质。道德通过扬善弃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规范要求;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使之行为符合企业规范的要求。除此之外,与社会习俗相近的是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关系及其传统习惯。

3.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不是一回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像法律与道德不同一样,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虽然有紧密的关系,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企业制度通过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硬性规定”,其作用是直接的,企业文化则是通过价值观念来统一员工思想,产生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作用是间接的,它以人们的思想作为中介;企业制度所要达到的是维护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是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增强凝聚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的执行需要监督,文化管理则省去了监督的环节。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在同一管理领域的不同层面:企业制度表现为一种“硬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软管理”,是其上层建筑,着眼于深层的企业建设;没有健全的制度化基础,不会有完备的企业文化,不可否认企业制度对企业文化有保证和支撑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将它们看作是一回事。几乎所有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建有企业制度,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建立了企业文化。缺少文化的企业仅仅建立了企业的正常秩序,体现的是一般境界的管理状态;而只有建立了深厚文化的企业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境界。

三、企业文化具有道德属性

道德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建立社会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法律相比更强调自觉,因而德治社会高于法制社会。同样,对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价值理念管理企业,要比企业制度有更高的境界。认清企业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对于企业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与社会道德具有相同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领域,通过道德观念来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则着眼于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通过价值观念来发挥作用道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二者的评判标准是相近的。道德与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标准是相同的,企业的价值观则因企业不同、取向各异表现为不同的理念。例如,惠普的价值观是“尊重和关心每个员工”,诺世全的价值观则是“服务顾客重于一切”,而沃尔玛则是把“超出顾客的期望”作为自己价值理念的。正是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把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彰显出不同的企业个性。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对道德的干预由内化而起作用,即通过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进而成为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企业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约束,它把人们观念各异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共同的价值标准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与道德相同:企业文化通过营造价值一致的企业环境氛围,形成组织舆论,对违反企业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干预,通过不断的是非、,对错的评判,使组织成员逐渐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自我约束的内在标准,进而变为自觉的行动。让员工自我约束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这与道德的本质是相同的,也是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的标志所在。

2.认识文化管理具有道德属性的意义

把文化管理与道德约束相比较有助于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扩展文化管理的视野,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视角来看待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而不是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一般的企业道德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微观环境,它也会像社会那样存在不同的管理层面,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其各自的功能领域,二者不可混淆。因此,需要明确这样一种认识:忽视文化管理的企业存在管理上的重大缺失,它会形成企业制度之外领域的管理真空,从而忽视解决企业中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企业发展留下隐患。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就要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其它内容相区别,把文化管理的焦点聚集到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重点放在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上,着力解决员工的归属感、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避免将文化管理泛化为一种普遍适用、无所不包的管理形式,澄清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模糊认识。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企业要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上来,通过价值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还要把文化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区别开来。企业制度的强制性(对行为的直接作用)与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对行为的间接作用)是将二者区别的基本标志。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把那些属于价值理念的内容与约束人们行为中带有硬性规定的内容相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以行为约束为主和以思想约束为主两个层面的规范体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把制度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自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的模糊性,源于人们对企业文化内涵和领域的宽泛化理解。明确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有助于避免出现对企业文化认知的偏差。文章试图从社会学角度,从道德层面阐明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为人们准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提供参考。

企业文化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然而人们在认识到企业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却常常对它本身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出现偏差。出现这种情况,与人们对企业文化理解得过于宽泛有重要关系。任何管理形式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领域,超越了这一界限,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道德层面上看待企业文化,对人们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十分有益的。

一、企业文化有特定的内涵

企业文化研究中常见的现象是内容过于宽泛,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与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的管理方式,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后者属于狭义的企业文化。问题在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常常对人们准确认识管理中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造成困惑:企业文化似乎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任何一种管理方式一旦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必然是模糊不清的。其实,企业文化是有特定内涵的。

1.从管理发展历程看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

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程看,每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都有它特定的研究范畴,并不存在“包罗万象”的一般管理。从早期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通过“时间动作分析”和“管理原则”,致力于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和组织效率;到后来以梅奥、马斯洛等人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以巴纳德和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管理学派,通过提出“社会系统理论”和“决策理论”等,着眼于现代组织的系统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20世纪80年代,以威廉·大内等人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学者,在其代表作《理论》、《企业文化》等著作中,提出了以“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主要着眼于解决企业中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用共同价值观来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关心企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文化内涵是显而易见的,是企业文化理论不同于以往管理理论的明显特征。因此,企业文化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员工的思想领域,解决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员工的内在驱动力问题。

2.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员工思想领域的问题

在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之前,企业是通过企业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建立企业秩序的,这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例如通过部门和岗位职责来明确员工的责任;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和工作方法,通过标准和程序来确定工作内容,等等。然而,组织和制度虽然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们的思想,在员工的思想领域管理存在空白。人们来到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有精神需要,有思想追求,有归属感;人们在企业也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工作,还要有主动精神,发挥创造性。企业仅依靠组织和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处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形成企业向心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存在局限。

企业文化旨在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上下同欲”的共识。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能够把员工从一个“社会人”逐渐变为“企业人”,解决归属问题。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对新员工都要集中培训,灌输松下的价值理念,使之先成为合格的“松下人”,然后再造松下的产品。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还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深度挖掘人的潜在价值。如日本企业广泛开展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员工自发地组织质量管理小组开展质量攻关活动,提合理化建议。这是企业单靠组织和制度无法办到的。有些企业虽然赚了钱,却没有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企业,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企业中“人”的问题,未能形成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局面。

3.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发展中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广泛和深远的,然而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问题。企业能否做大,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能否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当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企业除了用组织和制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还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来统一员工思想,形成凝聚力,做到大而不散。如海尔公司在其多元化的进程l中,每兼并一个新企业,总是企业文化先行,通过输入海尔文化来统一新企业员工的思想,这是它不断壮大的精神保证。麦当劳对它遍布全球的3万多家分店用统一的价值理念进行规范,这也是它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

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否长久。企业要长久发展,通常要解决三个方面的文化问题,第一个是企业之魂的问题,即是否有指导企业发展的正确的价值理念:企业如何正确对待员工.、对待顾客、对待经营伙伴,对待社会等;第二个是员工的归属问题,即能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个是企业领导人的更替问题,当一位创业者领导企业走向成功后,在他身后能否留下文化遗产。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原来的领导人不在了,但只要他创建的文化还在,企业就能长久。像松下这样的知名企业,其创始人离去后仍能健康地发展,正是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企业长而不衰。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造成人们对企业文化认知困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长期以来,很多教科书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三个层面。这显然是把企业制度看作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1.企业文化结构带来的困惑

企业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信奉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通常所指的狭义的企业文化概念。企业制度是为建立企业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本文认为,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表述,仍然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按照广义的概念,企业管理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它容易造成人们对管理中企业文化认知的困惑-.-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制度,它们岂不成了一回事?要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仅从管理学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2.从社会学得到启示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个社会要建立稳定的秩序,通常要有一套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法律、道德和习俗。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那些试图违法和违法的人实行威慑和制裁,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约束性最强的一种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道德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范围更加广泛,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管;道德不具有强制性,它靠社会舆论干预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约束力,通过人们的内控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对维持设会秩序来说,道德更为重要。在法律和道德之外,约束力最弱的是习俗,也称风俗习惯,它不像道德那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而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对人们相互沟通、交往、共同生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整个社会正是由这一套约束体系维持着基本的秩序。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要维护组织的一致性也会有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约束体系: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非正式组织关系。与社会的法律相对应,企业组织也需要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企业制度来维护组织的秩序,如通过组织机构确定其成员的职责、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办事规则。为了严明纪律,对违反制度的组织成员要追究责任和予以处罚。无论何种行业,要维持企业正常的秩序,都需要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这是所有企业都具有的,不同的只是制度的完备程度和执行力度的差别。

然而,在企业组织中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只是建立企业正常秩序的基本途径。正像法律有局限性一样,企业制度并不能约束企业员工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仅靠制度的强制性并不能奏效。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这与社会道德具有相似的性质。道德通过扬善弃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规范要求;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使之行为符合企业规范的要求。除此之外,与社会习俗相近的是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关系及其传统习惯。

3.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不是一回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像法律与道德不同一样,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虽然有紧密的关系,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企业制度通过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硬性规定”,其作用是直接的,企业文化则是通过价值观念来统一员工思想,产生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作用是间接的,它以人们的思想作为中介;企业制度所要达到的是维护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是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增强凝聚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的执行需要监督,文化管理则省去了监督的环节。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在同一管理领域的不同层面:企业制度表现为一种“硬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软管理”,是其上层建筑,着眼于深层的企业建设;没有健全的制度化基础,不会有完备的企业文化,不可否认企业制度对企业文化有保证和支撑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将它们看作是一回事。几乎所有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建有企业制度,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建立了企业文化。缺少文化的企业仅仅建立了企业的正常秩序,体现的是一般境界的管理状态;而只有建立了深厚文化的企业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境界。

三、企业文化具有道德属性

道德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建立社会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法律相比更强调自觉,因而德治社会高于法制社会。同样,对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价值理念管理企业,要比企业制度有更高的境界。认清企业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对于企业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与社会道德具有相同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领域,通过道德观念来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则着眼于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通过价值观念来发挥作用道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二者的评判标准是相近的。道德与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标准是相同的,企业的价值观则因企业不同、取向各异表现为不同的理念。例如,惠普的价值观是“尊重和关心每个员工”,诺世全的价值观则是“服务顾客重于一切”,而沃尔玛则是把“超出顾客的期望”作为自己价值理念的。正是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把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彰显出不同的企业个性。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对道德的干预由内化而起作用,即通过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进而成为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企业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约束,它把人们观念各异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共同的价值标准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与道德相同:企业文化通过营造价值一致的企业环境氛围,形成组织舆论,对违反企业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干预,通过不断的是非、,对错的评判,使组织成员逐渐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自我约束的内在标准,进而变为自觉的行动。让员工自我约束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这与道德的本质是相同的,也是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的标志所在。

2.认识文化管理具有道德属性的意义

把文化管理与道德约束相比较有助于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扩展文化管理的视野,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视角来看待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而不是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一般的企业道德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微观环境,它也会像社会那样存在不同的管理层面,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其各自的功能领域,二者不可混淆。因此,需要明确这样一种认识:忽视文化管理的企业存在管理上的重大缺失,它会形成企业制度之外领域的管理真空,从而忽视解决企业中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企业发展留下隐患。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就要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其它内容相区别,把文化管理的焦点聚集到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重点放在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上,着力解决员工的归属感、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避免将文化管理泛化为一种普遍适用、无所不包的管理形式,澄清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模糊认识。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企业要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上来,通过价值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还要把文化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区别开来。企业制度的强制性(对行为的直接作用)与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对行为的间接作用)是将二者区别的基本标志。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把那些属于价值理念的内容与约束人们行为中带有硬性规定的内容相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以行为约束为主和以思想约束为主两个层面的规范体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把制度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自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

一、借鉴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激励氛围。企业精神是指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工作态度、行为取向诸因素的总和,体现一个企业的整体风貌。优秀的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在企业内部生成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环境氛围,并形成企业员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群体模仿,导致多数员工一致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成为影响全体员工的无形的巨大力量。运用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定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人和”氛围。企业文化理论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哲学,它关心人的利益与发展,注重人的经验和潜能的积累与启发,满足人的价值实现和精神追求。它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体活动,达到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发挥人的潜能,使人获得超越束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自由的发展,即提倡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锻炼人。这种基本原则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原则相一致的。因此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可以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大力营造人本企业文化,对人的理解与尊重,对人的高度关注必然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这种“人和”氛围有助于领导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适应现代社会人际情感交流的趋向,这就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在更高层次展开,为弘扬奉献精神、拼搏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等社会主旋律创造条件。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企业文化管理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功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是社会主义方向的。为达到这个目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和总体上来把握,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围绕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把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对职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方向前进。

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层次内涵,丰富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层次。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定内涵。西方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团体意识、思想、精神主要是指企业的理想、目标、精神以及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他们对企业员工素质要求几乎不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方面的要求,而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企业职工群体素质的要求首先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的要求,不仅要对企业职工进行企业精神、团队意识教育,还要对职工进行从业心态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等,这些它构成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定内容。因此,要补充和完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必须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密切配合。其次,要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提升企业文化层次。我们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提倡职工需求满足与社会需求满足有机结合,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倡导企业、职工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有机平衡。另外,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为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职工素质,而我们所说的职工积极性,不仅指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还包括劳动者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及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我们所认为的职工素质的提高,不仅指劳动技能的提高,而是思想、道德、技能、纪律、文化等诸素质的整体、综合提高。这些企业文化所没有的深层内涵,都要思想政治工作为之提升。

参 考 文 献

[1]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长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袁雪莲.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创新[J].企业导报.2009(3)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探索;对策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力量,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重要政治任务,国有企业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肩负着稳中求进,转机制、调结构、稳增长的艰巨使命。国有企业更应该率先垂范,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教育引导,努力营造舆论氛围。主要内容如下:

1.加强教育引导,凝聚干部职工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顺应当今时展的要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吸收了人类的优秀成果,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集团公司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努力扩大职工认同,提升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凝心聚力,形成思想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央保持一致,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构筑员工的精神支柱。

2.开辟专栏,广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公司在内部刊物和内部网络上开辟专栏,充分利用网站、橱窗、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标语、板报、宣传栏等传统阵地及新兴传播载体,开展“三个倡导”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含义和重要内涵。通过生动活泼、通俗鲜活的语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清楚,说明白,使干部职工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重于能力,意志创造奇迹”核心精神的提出。时代需要精神,精神造就时代,国有企业在新时代要打造责任央企、文化央企,就必须在文化理念、核心精神上有新探索。2014年工作会上,集团公司把“责任重于能力,意志创造奇迹”正式确立为十六局核心精神。“责任重于能力,意志创造奇迹”企业核心精神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是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强大十六局,幸福员工”的发展战略。集团公司“四会”确立的“强大十六局,幸福员工,奉献中国铁建,与祖国共奋进”的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爱国爱企,爱国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爱企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国富才能民强,国家繁荣昌盛了,人民才会幸福安康;强企才能富工,企业发展强大了,自己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3.“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是十六局的企业价值观,遵循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企业要以诚信为最大智慧赢得天下用户,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企业氛围,造就对人类和自然充满关怀的建筑艺术品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精品人品二位一体。企业价值观要求我们“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

(三)注重实践养成活动,使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在活动参与中得到提升。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我们的做法是:

1.成功举办首届“央企脊梁,员工榜样”颁奖晚会。集团公司成功组织表彰了首届“央企脊梁,员工榜样”,授予24名员工“央企脊梁・员工榜样”荣誉称号。通过评选表彰各个岗位,各个工种涌现出的优秀个人和杰出团队,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形成示范引导正能量,发扬优良品质,形成学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是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实践。“央企脊梁,员工榜样”使正确的行为得到鼓励和推广,形成了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企业环境,鲜明彰显了企业的主流价值。

2.组织开展“道德讲堂”。集团公司成功组织开展了道德讲堂、道德论坛等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道德讲堂、论坛通过讲述职工身边的真人真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发掘企业的凡人善举,感悟道德的力量,沐浴道德的洗礼,传承和发扬孝行天下、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爱国敬业、公而忘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与企业、项目实现有机融合。讲堂、论坛建设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塑造先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明程度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一)不足。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不尽人意的地方:

1.企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够广泛,氛围营造及干部职工的认知认同有待进一步深化。

2.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人员广泛参与的程度不够高,活动常态化机制及实践活动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3.制度保障有待进一步深化。企业出台的各项政策如何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如何加强督促检查,建立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4.企业对员工的主体地位关注不够,职工有较强的精神诉求,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原因分析。造成以上不足,分析原因如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一项重要理论创新成果,需要在认识上不断升华,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上不断总结。

2.国家处于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意识、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多元多变,各种腐朽文化和丑恶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3.由于职工主体的差异性,导致接受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尊重差异。

4.建筑施工单位由于其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具有流动性大,作业环境艰苦的特点,企业员工思想状况相对不稳定。加之企业对员工思想状况掌握不充分,认识不够,导致员工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安全感。

三、国有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继续深化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和一项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深刻,丰富内涵,3个倡导,24个字,高度抽象概括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3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

“理论上的成熟是有政治上成熟的基础”。要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继续深化理论研究,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实际的切入点、结合点,切实提高研究课题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落地生根。要在突出企业特点上下功夫,深入研讨如何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实践基础;深入研讨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生活;深入研讨如何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化。

(二)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传。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统一职工思想认识,要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加强宣传普及力度,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宣传,引导干部职工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增强干部职工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企业要充分发挥传统和新兴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络、宣传栏、文娱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在全系统广泛系统组织学习和培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的内容里。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全员化、常态化、日常化,使核心价值观在家喻户晓、人人熟知、自觉实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势的舆论氛围。同时,处理好主流价值观与多样性的关系,尊重职工个体的差异性,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三)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企业发展的资源、动力、保障力量都来自于社会。企业成长壮大之后有责任回报社会,体现企业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国有企业在国家宏观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与主导作用,也决定了国有企业必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企业员工能够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员工普遍认为工作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对自己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企业应足够重视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重视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性。注重激励职工自我成长内在潜能,引导职工自己去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让职工在自我成长中体验自我完善,提升全面素养与人生境界,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奉献企业,回报社会。

(四)融入企业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常性管理制度上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各项制度建设上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制度,将外在约束力内化为职工自觉遵守的道德品质,逐步建立健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纠偏机制。使企业各项制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实、落细、落小,对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和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来抓。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加强和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加强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企业文化人格化,深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阵地和载体建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外化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

(五)继续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我党继2013年6月开展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努力作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企业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着力解决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创建了上下同心、全员奋斗的劳动氛围。在发挥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切实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取得了实效。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继续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握“为民、务实、清廉”这条主线,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高度自觉的群众思维。党员干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倾听群众呼声,反应群众意愿,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企业自信,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归属感。通过真抓真改赢得职工群众信任,职工也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奉献企业。

总之,价值观的认识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这绝不是一时一事之计,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坚持常态化、长期抓,步步深化,久久为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才能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干部职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才能成为实现中国梦、企业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06).

[2]周国辉.关于国有企业深度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法制与社会,2014(05).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企业思想教育 先进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70-01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展示着企业的内涵。红色文化中国文化的先进导向,无疑也是企业文化的导向。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红色文化对企业的思想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素材,让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更能深入人心,更能让员工乐于接受。如春风化雨般的给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

1 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1.1 企业思想教育中的马思克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是面向所有的员工,进行深入细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特别着重的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引导员工们全面学习和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邓小平理论全面阐述和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学习。在企业的邓论教育中,必须特别强调要引导员工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来深刻地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指导意义,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伟大主题以及它的科学体系和革命风格。尽可能的引导员工从总体上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深入体会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让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能够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增强他们高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用自己的行动,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的教育

当代企业的员工,了解时尚的多,了解实事政治的少。所以对员工所进行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让员工认清当前的形式和企业目前的状况,更好的为企业工作。作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把引导员工深刻地理解和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企业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在企业中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

1.3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民主法制教育

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要面向全体员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以及积极的投入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教育,让他们真正的懂得和理解,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他们勇敢的担负起建设祖国,回报企业的责任。要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社会活动,在服务社会的无私奉献中,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另外更要加强员工的民主与法制的教育,让法律意识深入他们的生活,争做守法的先锋。让企业在安全、和谐、守法的状态下健康有序的发展。

1.4 企业教育中的革命传统教育

在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革命传统教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员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他们深刻地了解我党的历史、我国的历史、我军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近代青年运动的历史。教育他们学习革命先驱为祖国的解放和民族富强而英勇奋斗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弘扬革命精神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弘扬创意精神,继续为企业多做贡献。而革命传统就是红色文化的代言,红色文化在企业的思想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5 企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企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同样要注重对员工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园,热爱自己的企业,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热爱自己祖国的文明,热爱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崇洋,不妄自菲薄。教育他们从对祖国的热爱,上升到关注祖国前途,忠诚人民事业,对党和社会主义无比信赖的高度,对企业的前途充满信心,以此来增强他们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和为企业而努力工作的自豪感。

2 红色文化对企业思想教育的作用

2.1 红色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导向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充满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该企业的风貌展示,也代表着该企业的文明程度。企业文化该企业在自己的发展和经营中而形成的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文化,要使企业文化呈现出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态势,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成为了文化的导向。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企业的各项活动中,都把思想政治理论广泛的渗透到企业文化中,用红色文化代替干瘪的说教,用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员工的政治觉悟,让红色文化陶冶员工的心灵、完善他们的思想政治理念。这样红色文化的导向引导着企业文化健康向上的发展,使整个企业充满了积极乐观,努力向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氛围。

2.2 红歌缭绕唱响企业未来

政治思想工作指导着企业的各项工作,在以红色文化为导向的企业文化里,有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业充满了生机,把唱红歌活动,深入的融入企业的文体活动中,让红歌缭绕唱响企业未来。红歌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企业里缭绕着红歌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勃发的生机,振奋他们的精神,企业可以利用有意义的节日,进行红歌比赛,让红歌唱响企业的未来,为员工能力工作,积极进取加油呐喊。在对红歌的传唱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企业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心。

企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是员工立命的场所,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员工的能力工作,要让企业员工能够在企业中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爱岗敬业企业就要有强大的凝聚力,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想让企业文化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主题,就必须在红色文化的导向下,发展企业文化,并用企业文化激励企业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才能让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益军.试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B).

[2] 王建春.关于如何加强石化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6).

[3] 汪勤.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教育创新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13篇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同关注焦点,其与员工工作行为的关系也得到了深入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员工组织认同感和工作投入两个视角来解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论表明:(1)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员工工作投入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员工组织认同感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1)05-0061-07

近年来,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普遍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迅速扩展到世界范围内。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作为社会责任的主要履行者,企业不仅提高了自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而且联合产业链中的合作方、供应商等各个参与者共同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来。目前,企业承担与履行社会责任,已从当初以处理劳工冲突、环保问题为主要功能,上升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塑造“负责任”的雇主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与此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员工行为的相关研究也成为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将会促使员工产生亲社会的企业公民文化,并由此提升员工表现。但是,现阶段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阐释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通过何种作用机制来实现?基于上述疑问,本文论证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员工工作投入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社会交换理论通常认为人们会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换如情感、赞赏、信息、声誉、地位、服务等非物质资源;与此同时,人们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换时也会计算其成本与收益。如前所述,本研究的重点是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换着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并考虑以何种手段获得更多的社会交换收益。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群体间以及个体间因平等交换关系而结成相互依赖关系,这样,社会交换理论也就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员工是企业首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社会交换理论的提出为解释员工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培训、晋升机会、组织文化、组织支持、组织关怀等,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员工会积极回报给予自己尊重和重视的组织,并通过努力工作和忠诚、自觉维护组织形象、利组织行为等换取组织的认同和奖赏。企业如何更好地承担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进而激励员工、换取员工的热忱回报与努力付出也是社会交换理论崭新的应用课题。在本研究中,笔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公民行为

近年来,组织公民行为日益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它对组织的有效运作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Kata和Kahn于1966年最早提出了“组织公民”这一概念,并认为组织公民需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必须被组织吸引,并愿意留任于组织之中;必须完成角色内的工作任务;必须表现出超越角色规定的主动的创新行为。之后深受理论界关注的便是Organ及其同事,他们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 Behavior,OCB)的概念。Organ认为任何组织系统的设计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如果只依靠员工的角色内行为,很难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因此,必须依靠员工的角色外行为来弥补角色职责的不足,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为此,他们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不能被组织正式的报酬系统直接、明确地确认的,但是有利于组织运作成效的个人自发行为”。此概念成为日后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基础。

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具体来说,组织公民行为涉及到员工的个体行为,且这些行为超出了员工的职责范围,但是却有利于确保组织有效运作进而提升组织效能。Organ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基础为社会交换理论。也就是说,组织公民行为是基于互惠原则的自发性的回报行为,该种行为一般都超出了员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动因:(1)公司通过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以此来吸引和留住员工,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组织公民行为;(2)企业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互利平等的社会换模式,下属一般选择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回报。

正如Organ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交换理论在组织公民行为和其他变量的相互影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组织经验的感知促使人们去评估其与组织之间究竟是社会关系还是经济关系,并以此来判断该交换关系的公平程度。有相关研究认为,组织中的个体若能感知到这种公平的社会交换关系,将会增加其对组织的忠诚度,而且增加的忠诚度将会促进个体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反之,若是组织中的个体感知到的是不公平的社会交换关系,将会更加倾向于减少其对组织的忠诚度,将其社会交换关系转化为经济交换关系,并相应地调整其未来的组织活动。之后的许多研究也证实了Organ的观点,认为积极的社会交换关系将会促使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对员工、顾客、环境等利益相关者负责任的过程。如果使员工能够感知到组织的努力,这将有利于企业树立“负责任”的雇主品牌,并将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员工、形成组织认同感,从而有助于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促进其表现出更多超越工作本身的角色外行为和利组织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1。

假设1 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员工工作投入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关于员工工作投入的研究,不仅深受工业心理学领域的关注,同时也是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工作投入被看作是一种员工重视职业发展的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工作追求。Schaufeli等人在其研究中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一种以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心(absorption)为特征的积极、持续和高成就的工作情

感、认知状态。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形象,帮助企业在拥挤的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一种吸引力,促使企业吸引那些具有高技能、积极性高的员工。与此同时,成功的企业应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采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尤其是,当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中来,并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真正制定者时,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活动才是最为有效的。以往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身份认同会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工作表现。具体来说,“本质特征”、“社会性契约”以及“道德的坚持”三者是身份认同的主要组成部分。更为确切地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一系列管理活动,用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公司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影响或是用一种满足甚至超越了法律、道德、商业和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的期望的方式来运作。也就是说,企业之所以履行社会责任,是基于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其“道德的坚持”。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其中。员工不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履行者,更应该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制定者,其身份与组织身份不断契合。在此基础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会内化成员工的主动行为,并进而对员工的工作表现产生影响。Bennett和Bell在2004年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如果组织期望员工能够完成并超越组织预期的目标,就应该设法让员工对组织投入他的“心”,从而使员工不仅仅在理性上而且在感性上心甘情愿地对组织投入、对组织负责,进而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投入影响组织绩效和提高组织的工作产出。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工作投入代表着一种对工作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体验。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工作投入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直接且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工作投入可以有效促使员工产生亲社会的企业公民文化,并由此提升员工工作表现,激发员工的角色外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2。

假设2 员工工作投入在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三)员工组织认同感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员工的自我概念受其所在的社会组织影响,而其工作的企业是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员工凭借企业社会责任所形成的积极的社会认同感来提升自我概念,并将自己所在的内群体与外群体进行比较,形成有利感知,认为自己所在群体优于其他群体,并形成积极的社会认同。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在感知企业社会责任和评价企业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员_丁的自我概念和组织认同感。Herpen,Pennings&Meulenberg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社会所期待和希望企业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活动,社会成员将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感知来形成对企业的认同或否定态度。Bhattacharya,Sen&Daniel认为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与评价会形成认同,并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Rodrigo&Arenas以智利两家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分析(扎根理论)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声誉)对组织和社会的态度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员工会在组织层面察觉并接受组织的新角色,进而影响组织认同感,并因此而表现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行为。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3。

假设3 员工组织认同感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南地区五家制造型企业的员工,共计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02份,回收率为75.5%,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256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分别来自这些企业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

(二)研究工具

企业社会责任采用本文作者在前期研究中基于Turker原始量表修正后得到的企业社会责任量表。组织认同感采用Mael&Ashforth于1992年编制的组织认同感问卷。工作投入选取由Schaufeli等人于2002年编制的工作投入量表(UWES)。组织公民行为采用樊景立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编制的组织公民行为量表。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8.0和LISREL 8.71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等;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认同感、工作投入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分析

(一)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为判断各测量题项是否真实地测量了相应的变量,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来检验结构变量衡量的信度。本研究中各潜变量的Cronbach's仅值均大于Nunnally建议的0.7水平,表明本研究对各结构变量的衡量具有较好的信度(见表1)。同时,本研究还采用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对潜在构念一致性程度进行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组合信度系数CR值均高于Bagozzi&Yi以及Fornell&Larcker建议的0.6标准,表明本研究对各个变量的测量均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

变量衡量的效度主要是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分析来评价。对于内容效度来说,由于本研究对各变量的衡量都是在借鉴国外学者的现有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则依据Aderson和Gerbing的方法分别对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进行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7,且全部通过t检验,达到p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认同感、工作投入与组织公民行为四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矩阵结果表明,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进一步进行假设检验。

(三)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技术来验证假设和理论模型。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四个潜在变量:企业社会责任、组织认同感、工作投入以及组织公民行为均已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证明测量模型是有效且可信的。在此前提下,本研究进一步通过结构模型分析验证假设,并检验组织认同感

和工作投入在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在控制了性别、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职位层级以及岗位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后,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公民行为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β=0.218***,p

随后,研究通过巢模型比较,进一步检验中介效应。研究首先建立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本研究的理论模型,通过数据拟合,对其进行修正(删除不显著路径),然后将其与部分中介模型(全模型)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一个数据拟合情况最优的优势模型(如表3所示)。模型比较旨在通过X2与df计算模型差异显著性,如果差异不显著,则认为两个模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这时选择路径最简模型;若差异显著,则认为路径较为复杂的模型优于简单模型,因此复杂模型拟合较优。根据表3并通过巢模型比较,结果发现部分中介模型(如图1)和完全中介模型(如图2)间的差异不显著(X2df=2=1.7,p=0.43>0.05),我们认为路径更加简洁的竞争模型的拟合程度优于全模型。因此,完全中介模型被接收(X2=443.81,df=148,X2/df=2.99,RMSEA=0.92),假设2和假设3得到验证。

四、结论与讨论

如前所述,本文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以及员工组织认同感和工作投入在此影响过程中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和巢模型检验等分析方法,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员工工作投入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员工组织认同感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目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影响企业价值还没有定论,突破传统的研究方式,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维度来研究其各自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从而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有关食品安全,生产污染,员工健康,灾后捐助等有损社会大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认识到,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国深交所在2006年9月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以及相关信息,国资委在2007年12月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的主要目的首先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关内容,其次,鉴于企业逐利的本性,决定着多数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主要考虑社会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自20世纪初首次提出后,研究发展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且获得广泛接受的定义,Branco和Rodriques(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企业在经营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自愿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Davis(1960)从管理学的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的商业决策和行为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利益的考虑。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社会责任由哪些内容构成,国外首推Carroll提出的四成分说: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国内学者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沈洪涛(2007)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分为五大类: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本文中采用沈洪涛的分类方法,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是接下来本文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三、已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方向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至今为止,理论界对两者的关系研究尚没有达成共识,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起步比较晚,已有的研究对两者的关系形成了三种观点:

1.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姚海鑫等以2005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财富的关系,得出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加股东财富。

2.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负相关理论认为,高额的社会责任投入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国内的研究学者李正(2006)发现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会降低企业当期价值。

3.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没有关系。支持不相关论的学者认为,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重大,但通常被由此引起的其他支出的减少所抵消,表现出来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是不相关的。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产生何种影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学者多从研究方法上找寻原因,但更可能是对事物本身的规律把握存在缺陷而导致的。以前的研究都是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整体的指标进行研究和度量,这默认了社会责任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向是一致的,但如果社会责任的各种组成部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然是不妥的。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

本人支持的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是状态依存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能本身具有差异性特点,陈可和李善同(2010)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方面的社会责任行为都对企业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下面我们就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五个方面各自对企业社会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探讨。

1.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尽可能的发挥循环经济;以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对象;主动治理环境。我国常采取税收优惠,环保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对环境责任进行投入,可以降低企业被环保监管规制的风险,同时像厉行节约,减少浪费等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可以认为企业的环境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体现: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员工培训;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这些可以增加企业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留住和吸引优秀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也会大大增加企业支出,企业的员工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取决与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不确定。

3.企业对产品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主要包括产品的安全性,产品咨询和售后服务,广告的忠诚度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以可以认为两者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4.企业对社区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不仅要为所在社区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更要为所在社区做贡献,多关注慈善事业,多行赞助和公益活动,往往是投入大于产出,可以认为企业对社区的责任与企业价值是负相关。

5.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责任的履行有利于增进与投资者的关系来减少资本成本,可以改善与监管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节约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所以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企业价值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鉴于上文分析可知,企业社会责任不同方面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一个变量来研究两者关系是不妥,不同行业的企业,企业处的不同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故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Carroll 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J].Business and Society,1999(3),38.

[2]Bradgon,J.H.,Marlin,J.Is Pollution Profitable?[J].Risk Management,1972,19(4):9-18.

[3]曹伟明.试论企业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J].经济论丛.

[4]姚海鑫.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J].软科学,2009(10):133-137.

[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6]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企业职工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60-01

一、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搞好其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企业要想可持续地发展,必须保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职工首先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积极工作,乐于奉献,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的发展依靠职工,职工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每一个职工都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态度对待企业,把企业的发展当成自己重要的责任之一,有利于企业的改革创新,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职工是企业的一分子,更是社会的一员。职工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改革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发展。对企业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分析

(一)政府重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工作的灵魂,发挥着科学导向的作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政府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贯彻相关的方针政策,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市场经济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等性意味着每个企业职工的地位是平等的,职工可以站在同等地位的条件下,积极地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性。

(三)企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其顺利地开展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四)职工的良好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职工,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工综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抓住机遇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理论先行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就容易失去方向,反而事倍功半。

(二)法律保障

法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加强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证,有利于保证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运用一定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企业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内容需要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是通过研讨会、评选优秀单位、创作相应期刊、印发相关宣传册等形式来开展。在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单一的传统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

制度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制度的保障,有了制度的保障,使得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规范化。良好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及相应的激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将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对工作做出科学的判断,激发企业职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从而促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蔚萍,张俊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

[2]陈进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概要[M].企业管理出版社.

[3]张茂玉.对搞好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1(10):272-273.

[4]王月东.和谐视野下的公司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5]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万军建.论高校出版社改制过程中职工思想政治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