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

企业管理学培训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1篇

此次接受了系统的全方位的企业管理知识学习和辅导后,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打开了人际关系,结交了很多有事业心有能力的良师益友,在外余时间的工作经验交流上更是让我终身受益匪浅。我深刻领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驾驽正个企业的运作机制,以管理促创新,以创新促效益,从而促使所在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此次学习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通过此次的学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在企业管理中,首先要有情感信任,对下属的行动要表示充分的信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保护和支持人才,是一种强大的激励手段,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要有容忍质量,实际上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管理人员们要胸怀坦荡,胸襟开阔;不管何时,一个企业管理人员都要做到不摆官架子,密切联系群众,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要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古训,做到虚怀若谷;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先决条件就是心肠要好,要带着良心,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领导下属,要把自己的下属当朋友和亲人,要时时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要做到公正严明,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按原则办事,按规矩办事,身为领导人,办事就要合乎民心,做到待人公道,作风正派,一碗水端平,握好一杆秤,做事要出于公心,不带成见、不带倾向,在工作中做到对事不对人。

我知道方教授这次讲的关键岗位人员管理能力提高的这个课程是对我们以后在工作上产生影响的一次培训,这一次培训是成功的,我们需要这样的机会,需要这样一个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机会。这次学习还使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一定的看法,想要把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首先是实干带人;身体力行地带头比口头指挥效果更好,要放下身段做工作,全神贯注干事业,管理人员要有感召力、凝聚力,关键自己的本事要过硬,人的威信是通过实际行动树立起来的,而不是吹、捧出来的。管理人员处处都要做好表率,要做实干家,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改变一个企业的面貌,管理人员必须带好头;然后是谨慎做人;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要做到廉洁奉公,要正其心,修其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与修养;其次是严格管人,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对下属也要从严要求,要在部属中形成良好的风气、高尚的情操、拼搏的精神,用部队的话说,就是要带一支有理想、有纪律、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管理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创新,作为管理人员,我们的成功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企业,所以我们的成功是双赢的,我们要面对的事情和挑战很多,因此其心态是否健康和积极都很重要。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都与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的领导艺术和方法密切相关。企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大智慧、大气魄、大胸怀,还要有掌控全局、统御下属的本领,才能带好团队,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效益得到提高。身为企业管理人员,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要成为特殊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同时也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要尽可能博览群书,知识是越广越好,这对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和提高修养都有好处。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是不惧怕困境的,面对困境,我们要凭着一幅压不垮的精神,一腔无所畏惧的勇气,振作精神,根据工作目标来协调行动、克服困难。作为一个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要有一定的领导力,领导力是一个明确和重要人际关系过程,它是帮助别人克服障碍完成共同目标所必须的;然后要有凝聚力,凝聚力是建立高级团队并把企业内各个不同的大单位团结起来的能力,建立和管理一个有效的高级管理团队是关键的事情,因此,领导人也需要有全局观念和把企业中那些特别大而复杂的部分融成一体的能力;然后是影响力,影响力涉及使别人按你的意愿行事,接受你的意见,以及阻止别人履行与你意见相反的事项,这种影响力可能是企业领导人最重要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能力之一;然后是洞察力,洞察力是指如何了解别人以及靠什么去推动别人的能力,企业领导人的工作不仅要抓紧功能和技术问题,而且还要抓住人力问题、日程和行动等比较难以捉摸不定的领域;然后是创新思变能力,创新思变能力是指企业领导人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善于敏锐地察觉旧事物的缺陷,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创新;其次是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正所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企业管理人员好比战场指挥官,要将不同地区、种族、年龄、性别的人优化组合在一起,发挥1+1>2的作用,这就要企业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能力和组织能力。最后是高超的沟通技巧能力,对内而言,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离不开沟通,沟通是企业组织的生命线,管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企业管理人员要通过沟通来实现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2篇

公共关系学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目前所处的分量却很不客观。本文针对公共关系学的地位和重量,谈到了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及意义;进一步分析了公共关系目前所处现实状况,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重要性;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公共关系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如传播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尤其是管理学。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认为,当前公共关系是一门必修课,在工商管理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其学科地位不够高,制约发展的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到管理学科的科学发展。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研究意义。二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究竟公共关系学本身是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况?为什么这样?三是如果不乐观,怎么才不处于尴尬的状态?这也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1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意义

要谈公共关系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首先应从内容入手,寻找自己的相似之处,寻找共同点,一个一目了然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管理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科。它是系统的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一般方法。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它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研究内容的层次化管理水平更为广泛,通过对图像的研究。随着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起来,包括管理职能、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因此,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它又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切。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行为、法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通过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公众对组织的理解、认同和合作,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的内容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是辅助工具,需要加以管理学的内容,管理学内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靠公共关系学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很重要,没有公共关系,工商企业管理就像一个断胳膊,然而,公共关系学却是更好的让管理学发挥到极致。

2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公共关系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在企业和行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取得的成绩不用回避。那么它应该处于良好的状态。然而,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不是很重要,但表现出了这样的几点:一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小。从工商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的课程中看,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已大幅度增加,为我国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带动不了公共关系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增长。二是两者关注度不一样。虽然与管理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但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地位要高些;公共关系学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管理学。所以公共关系教学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系列的配套材料及基础设施都不如管理学。三是培养的趋势不同。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认可,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求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一切良好的现象,公共关系教学远远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管理学却不一样,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很受广大企业的欢迎。尽管高校和高职院校不断培育出优秀的公关人员,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缺陷,原因何在?一方面,在国内真正从事公共关系专业的专职教师很少,无法深入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关系理论和研究;另一方面,国家科研经费对其投入少,再加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少,教师很少有研究机会,这就不利于学习外国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缺失将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必须对日常教学进行制约和调正。

3公共关系教学脱离困境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要有组织、计划、逐步完善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每学期给学生上课,还会导致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了一些公共关系的经验丰富,同时又有深厚的理论素质的公共关系人员,补充到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必须注重对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写一个不同专业的教材模式,鼓励多样化的教材,不仅是使用书籍,而且还可以利用视听材料,如多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生动。最后,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成果。国家和学校应更加注重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加大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必然能帮助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2]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3]司爱丽.公共关系学概论[M].机械出版社,2010.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3篇

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组织好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运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训练学生的管理思维,培养学生对管理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在强化课程特色上,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课程实习基地开展的现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知识与技能的感性认识;(2)举办企业家进校园活动、优秀毕业生管理经验介绍、实习生经验交流会等学习研究活动,这已经成为制度;(3)建立、规范、更新案例库,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4)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题调查与学生专题报告会;(5)在教学平行班级举办管理知识大赛与管理案例分析竞赛,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与能力;(6)针对课程中的不同项目与任务,设计安排布置课程小论文,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7)举办学术报告会,让学生多渠道了解管理学最新研究成果;(8)建立学生社团组织,成立了未来管理者协会,指导会员参与企业管理的问题调研。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我们采取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统一课程教学标准、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命题和考试,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因材施教。压缩基本理论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符合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需要。采取课上理论教学与课下实践项目设计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经典案例分析与现时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内容组织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作业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及课程结构,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既要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又要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和交叉。上述建设措施体现了差异化发展与建设课程的路子,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上,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着重关注于促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劳动者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的培养,并长期坚持下来,这在高职院校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科学设计实践教学项目

(一)高规格高标准规划设计实训方案,加强校内实训实验环境建设改善《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条件,我们建设了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验室。该实验室现有“企业经营之道”经营管理沙盘软件及运行电脑60台,而且配备了经营管理物理沙盘,总计可供100人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这套软件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将工商企业管理的实际过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动态设定市场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仿真系统亲自参与虚拟企业的经营、管理,参与市场竞争。[1]该系统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弥补了管理类学生在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中动手实训机会少的不足,突出了专业特色。我们配备了移动多媒体设备两套,建设多媒体教室3口以及商务谈判实训室等。另外我们建设的ERP实训室可以满足60人在网络仿真环境中从事管理工作,体验认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各项工作职能,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起到指导、辅助作用,提升学生分析、解决企业管理过程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设计本课程实践性教学项目,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合理的《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设计项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1.结合课程内容,布置足量的体现实践性要求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及讨论;阅读企业计划文件资料、模仿编制计划文件;阅读企业经营方案,并对其评价;考察某单位的组织架构,绘制其组织构图,并对其评述;为企业各类管理人员设计职务说明书等。2.制定完善的课程实习计划,并落到实处。3.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同学深入企业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4.经常邀请企业家和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学生作管理讲座。5.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并提交企业实结报告。6.实行班、系学生干部轮流制,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均有担任具体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管理学基础》课程师资培养力度

对于课程组年青教师的培养,要建立专门的培养制度,制定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1.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教案的书写、备课方法、讲授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等,有利于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2.安排年轻教师到大学、大中型企业参加短期培训和挂职锻炼,进行各类学术会议交流:根据学院教学的需要和总体的师资培训计划,鼓励年轻教师选择合适的学校进修以及相应的培训项目。每位青年教师必须经历“准备-实践机会(辅助)-独立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的成长过程。[2]3.定期评价年轻教师授课质量。我们制定了专门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我们建立经常性的随堂随机听课制度。通过听课,评价青年教师管理学课程授课质量,避免其陷入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套路。4.组织年轻教师听课,学习成熟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年轻教师,安排他们与年资较高的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定期互相听课,通过听课,一方面使年轻教师进一步熟悉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使年轻教师学到了老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5.课程负责人组织集体备课,助推年轻教师成长:集体备课保证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同时,通过集体备课,使年轻教师学习课程准备的方法和技巧。6.配合好院系教学督导听课并吸收好反馈及指导意见:系专门设立了教学督导,负责全系所有教师教学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按照要求,对于年轻教师,教学督导每学期必须听课4~6学时。听课后,除了按要求书写听课记录外,教学督导还必须将听课评价意见第一时间反馈给本人,以便其明确自己的不足及努力方向。7.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安排年轻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管理学基础》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对人才的评价要求很高。为此,我们利用好合作企业锻炼机会,安排年轻教师定期进行实践。8.鼓励年轻教师以研促教:教研室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教学和学术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申报各项课题和积极,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

四、开辟互联网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管理者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如何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能创造价值财富。然而企业要想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来实现,企业的培训将给员工提供可以胜任他们职位的信息和技能。但是,对于企业中的管理者来说,除了具备胜任职位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外,企业更注重培训他们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管理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目的,在体验式培训中实现这一目的。

一、什么是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二战时期,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陆地,绝大多数人不幸牺牲了,但极少数人在历经了长时间的折磨后得以生还。后来,发现得以生还的人并不是那些身体强壮的人,而是那些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二战结束后,在英国出现了这种模仿真实管理情景,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个方面培训的outward-bound管理培训。由于它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被世界各地不同的企业所采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给企业带来的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究竟可以给企业带来怎样的作用呢?它究竟怎样对员工进行培训呢?下面将运用素质拓展训练的几个项目通过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出了几点素质拓展训练给企业带来的作用。

1.素质拓展训练将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运用管理学知识的平台。许多管理者认为管理学所学的知识都是经验之谈,并没有可以实际运用的价值。素质拓展训练将彻底消除管理者的这种错误想法。根据管理学知识,我们可以将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我们将以素质拓展训练中“扫雷”这个项目,来看一下管理过程中的四个部分是如何工作的。

“扫雷”游戏是用一张分成若干方格并标上数字的地毯来模拟雷区,每一个方格的结果是有雷或是无雷,在“雷区”中间位置的两侧是分别有两个峡谷。而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一名队员只有两次机会去“扫雷”,如果选择的方格没有雷,那么可以安全的选择前后左右的任意一格继续“探雷”;但如果是选择的方格是有雷的话,就必须按原路返回,换另一名队员继续“扫雷”。这个任务获胜的依据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有的队员都可以安全的通过“雷区”。那么,在这个游戏中将如何去应用管理学知识来实现胜利呢?我们知道,计划是每一件事情成功的第一步,在我们这个游戏中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团队,首先应当确定团队的目标,那就是成功走出“雷区”。在制定了这样一个目标之后,应该做的就是制定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这个计划应当包括选取项目的项目经理,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扫雷”,时间应当如何分配等等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团队里的人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至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当计划完成之后在组织环节中,项目经理应当明确所有人的分工,团队成员的分组等事宜,以便所有的成员可以各司其职,避免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出现工作的漏洞或者人力资源的浪费。建立起一支高效的团队,在任何一个项目中都是领导环节的重要任务。在“扫雷”的项目中更是如此,因为要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项任务,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所以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是非常考验一位管理者的领导才能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项目中,其实还有一点是管理者可以实践的,那就是如何去建立一支信任的团队。“扫雷”项目在完成了一半的时候会有意的设置一道障碍,那就是在两个“峡谷”之间的“雷区”全部都是有雷的,也就是要通过正常的途径是不可能通过“雷区”的。在团队成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我们的团队将面临极为严重的信任危机,所有的人都会怀疑是不是记录路线的人记录出了问题,这样的争吵将使我们的团队耽误相当多的时间。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对于我们的管理者来说就要通过自己与大家的沟通,使团队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共同克服困难,度过团队面临的这一信任危机。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控制,其实从实施这个项目的第一步起就开始了控制。当队员探雷失败的时候,其实就是表明这一步与团队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就应该及时纠正错误,派遣另一名队员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在团队面临信任危机时,管理者也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消除大家心中的疑虑,重新建立起团队的信任,使之与团队的目标一致。

通过上面对“扫雷”项目的分析,可以看出管理学的知识是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就连一个小小的游戏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管理学上知识的运用。素质拓展训练就是通过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却是障碍重重的小游戏,在娱乐与轻松中教会管理者如何运用管理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彻底打消管理者认为管理学知识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没有实际运用价值的错误想法。使管理者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充分地信赖以及运用管理学知识,给企业带来收益。

2.素质拓展训练将增进企业管理者的团队合作意识。加里·德斯勒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这样说到:“大多数企业发现团队合作并不是凑巧发生的;相反,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而成为一名好的团队成员。比如,丰田公司回用许多时间来训练新员工互相倾听和合作。”作为管理者往往都是能力出众的人,而企业的项目不可能由某一个部门或是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项目团队将很有可能出现两个甚至几个职位相同、能力接近的管理者参与项目的实施。出现意见不一,自视清高不愿听取对方意见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这些管理者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个项目很有可能陷入僵局甚至就此搁浅。素质拓展训练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历练参训者的团队合作意识,所以素质拓展训练都是以团队作为训练开展的基础。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5篇

一、在公共管理的教育体系中定位培养目标———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行政管理教育转变而来,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即1997年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改革,第一次将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大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到2004年本科专业调整,加入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等成为十二个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之下并列的本科二级学科[1]。中国目前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具有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发展水平较高的院校都不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设有公共管理专业、同时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以及承担国家及各省处级以上干部公共管理素质提高的培训任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题研修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研修班等七个研修班中招生对象除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共管理精品课程研修班只强调政府中青年干部没有设置行政级别外,其他各班的招生对象都设置了正(个别可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级别身份要求[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一些培训班,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北京市第3期区县局级干部培训班等则对北京市区县领导干部、国家有关部委的干部及全国各相关系统内的省市级行业领导干部进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与研讨[3];至于其他院校,如北大、复旦、北师大、南大等名牌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也承担着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的研究任务。目前国内具有MPA学位培养资格的高校有100所。2009年是中国设置MPA专业学位10周年,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招生广告说,全国100所MPA培养院校,2009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共管理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报考条件是:2006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4]。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但培养政府人才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由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和各级党校承担,虽然MPA教育也为非政府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但其报考招生名额不超过总名额的20%,其余名额均为政府公务员。国内公共管理教育现状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事业单位和非政府机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原因。在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政府与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改革相对迟缓的现有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只能定位在为事业单位、为基层政府、为农村培养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与服务者。越是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意识越不强,专业化程度越不具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政策越不完善,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也越多越复杂,因此,在中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去从事、去发现、去思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这类人才包括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村官”、社区管理人员等,人才的来源途径即是当前盛行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职位招考、“村官”招考。虽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村官”招考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无特别优势可言,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懂得公共管理,更具备公共管理的意识、理论与责任,因此更应把“公考”“事考”和“村考”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学校更应该以此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让学生以强烈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感涉足中国社会的基层事务,以专业的精神与能力去观照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从切实的层面推动和促进中国改革事业的强健发展。因此,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

二、在毕业生的就业窄环境中定位培养目标———非政府组织创业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可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教育部十年前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04年的目录再调整中又增加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公共政策学等新专业,恰恰是国家政府职能改变、政事改革、政社改革意志与一贯决心在教育领域的一再体现与强调。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者、制定者。目前,许多省市政府纷纷为应届或近几届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与资助,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非政府组织创业提供了适当的机遇与较好的环境。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夯实学生非政府组织创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如何融资、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真正需要、创立适合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新服务行业的水平与能力。

三、在非对口就业中定位培养目标———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之窄在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本专业毕业生企业化就业已成必然之选。但作为专业的主办者、建设者、教学者,必须有明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意识与责任,草创阶段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即使其毕业生不得不走上企业管理的岗位,我们也应当让他们带着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责任与能力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于公共管理,但是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却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与管理政策,离不开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肩负的公共关怀。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公共管理的专业视野反馈经济政策甚至公共政策的得失,进而以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促进经济政策或公共政策的改善与提升;以公共关怀的精神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进而以企业与企业人的身份、权利与义务来帮助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的处理、促进公共危机处理机制、公共问题解决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因此,企业人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将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公共理论体系的建构,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与陶冶,专业思维分析习惯的养成是专业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即能以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的思维与心理来观照与分析社会的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与社会公共文明的进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四、在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定位培养目标———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6篇

一、在公共管理的教育体系中定位培养目标———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行政管理教育转变而来,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即1997年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改革,第一次将公共管理作为“管理学”大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到2004年本科专业调整,加入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等成为十二个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之下并列的本科二级学科[1]。中国目前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具有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发展水平较高的院校都不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设有公共管理专业、同时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以及承担国家及各省处级以上干部公共管理素质提高的培训任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题研修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研修班等七个研修班中招生对象除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共管理精品课程研修班只强调政府中青年干部没有设置行政级别外,其他各班的招生对象都设置了正(个别可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级别身份要求[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一些培训班,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北京市第3期区县局级干部培训班等则对北京市区县领导干部、国家有关部委的干部及全国各相关系统内的省市级行业领导干部进行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与研讨[3];至于其他院校,如北大、复旦、北师大、南大等名牌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也承担着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的研究任务。目前国内具有MPA学位培养资格的高校有100所。2009年是中国设置MPA专业学位10周年,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招生广告说,全国100所MPA培养院校,2009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公共管理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报考条件是:2006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4]。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但培养政府人才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由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和各级党校承担,虽然MPA教育也为非政府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但其报考招生名额不超过总名额的20%,其余名额均为政府公务员。国内公共管理教育现状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事业单位和非政府机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原因。在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政府与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改革相对迟缓的现有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只能定位在为事业单位、为基层政府、为农村培养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与服务者。越是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意识越不强,专业化程度越不具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政策越不完善,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也越多越复杂,因此,在中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去从事、去发现、去思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这类人才包括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村官”、社区管理人员等,人才的来源途径即是当前盛行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职位招考、“村官”招考。虽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村官”招考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无特别优势可言,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懂得公共管理,更具备公共管理的意识、理论与责任,因此更应把“公考”“事考”和“村考”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学校更应该以此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让学生以强烈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感涉足中国社会的基层事务,以专业的精神与能力去观照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从切实的层面推动和促进中国改革事业的强健发展。因此,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

二、在毕业生的就业窄环境中定位培养目标———非政府组织创业与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可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教育部十年前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04年的目录再调整中又增加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公共政策学等新专业,恰恰是国家政府职能改变、政事改革、政社改革意志与一贯决心在教育领域的一再体现与强调。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者、制定者。目前,许多省市政府纷纷为应届或近几届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与资助,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非政府组织创业提供了适当的机遇与较好的环境。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夯实学生非政府组织创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如何融资、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真正需要、创立适合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新服务行业的水平与能力。

三、在非对口就业中定位培养目标———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之窄在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本专业毕业生企业化就业已成必然之选。但作为专业的主办者、建设者、教学者,必须有明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意识与责任,草创阶段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即使其毕业生不得不走上企业管理的岗位,我们也应当让他们带着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责任与能力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于公共管理,但是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却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与管理政策,离不开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肩负的公共关怀。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公共管理的专业视野反馈经济政策甚至公共政策的得失,进而以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促进经济政策或公共政策的改善与提升;以公共关怀的精神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进而以企业与企业人的身份、权利与义务来帮助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的处理、促进公共危机处理机制、公共问题解决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因此,企业人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将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公共理论体系的建构,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与陶冶,专业思维分析习惯的养成是专业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即能以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的思维与心理来观照与分析社会的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与社会公共文明的进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四、在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定位培养目标———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为基层培养公共管理者和服务者,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公共意识、理论、责任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其培养对象的基层性、普遍性决定了专业定位的本地性,立足本地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因此,专业在定位时应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城市发展产业规划、城市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城市人才需求状况及城市现有人才培养措施与规划等做扎实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在调查与研究中一方面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与有关的城市部门、单位一起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模式及其就业问题,在定位先期即确定学生的出路问题,因而促进专业的稳定、常态与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7篇

一、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能力以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求比较高,在大学本科工商管理的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近期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案例教学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进行事先阅读与分析,为了准确诊断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环节上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教学案例多是涉及企业管理某个侧面的情况,难以全面展现管理学原理的各个知识点并有效构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要想完整系统地讲授主要原理、概念,又要通过案例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课时的客观限制。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多是蜻蜓点水,难以满足学生对案例深刻透彻理解的高层次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部分学生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教学中涉及到的案例不要浅尝辄止,要对企业进行全面剖析。实际上,要达到真正提高应用分析能力,确实需要对案例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详细描述和更深层次的剖析,否则容易使学生陷入对问题表面化的想象之中。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他们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也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最终导致讨论无果。

3.案例教学就是听故事、看视频,对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独特的活动方式常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实施案例的初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颖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进行,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研读案例和教材,进行紧张的思维,参与集体的交流,所以对学生又会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诱发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厌倦心理。加上长期以来,学生已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所以,对于教师课堂上要求大家去做了解的企业案例,只有小部分学生会在课后认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大部分学生则是偶尔查阅资料,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案例当中。于是,案例教学只能演变成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故事,听说之后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是没法提高。

二、对“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反思

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反映出,部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把握案例教学的内涵、分类及各自的适用条件。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谈的“案例教学法”是从美国哈佛商学院引入的。他们所使用的案例(case),是指运用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特定管理情景,以便学生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从1910年担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克普兰博士建议使用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商学院教学的主流方式,超过教学总时数的80%。如今,哈佛商学院已是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这与它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但是,就在案例教学方法逐渐推广的今天,很多人都忽略了哈佛案例教学实施的对象并非本科生,而是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MBA)、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DBA)和各行业的在职经理培训。这就说明,哈佛式案例教学并非完全适用于本科低年级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拿来用的过程中必须对此进行适应性调整。为了更好地提高案例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使用效率,不妨将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分为三种类型(见表1),它们分别是:知识点案例、德鲁克式案例和哈佛式案例。知识点案例通常是通过精选的具有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教学范例。其教学意义在于解决庞大的、单纯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理论知识传授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它是对某些代表性案例的整合结果,或者是对于同一范畴里多个情境之普遍性的诠释,所以,知识点案例的集成度较高,更为适用于技能与知识的建构。[2]与知识点案例相比,后面两种类型的案例更多的是源自对于某个复杂情境的真实记录。其教学意义在于,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以案例为基本材料,将学习者引入管理实践的特殊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管理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但德鲁克式案例的篇幅比哈佛案例短,撷取的是企业的全貌或缩影或某个侧面的情况,可以防止学生陷入繁杂的数据资料之中而不知所措,从而能够更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3]不过,它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思维。有所不同的是,哈佛式案例注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使得案例分析成为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这些资料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和纷乱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综上所述,如果授课时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应用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以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比如,教师如果以哈佛式案例作为主导,很可能由于占用时间太多,无法达到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而如果较多采用知识点的案例,那么,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管理学原理”中案例教学的改进建议

企业管理学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经典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和成就需求理论,并结合电力企业的相关特点,本文从建立适宜的绩效考核机制、组建公平的职级晋升机制、科学的培训制度和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对电力企业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讨论。

一、激励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1.激励概念

激励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至21世纪被提出并在管理学中广泛应用。激励在激励管理学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激励管理是激励学的具体应用。激励的含义即人们在某一方向有着一定的目标,而由于受到了心理或行动上的推动而对目标产生了动机并向着这一方向努力。在管理学中,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在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或手段或多种措施的集合,使为企业工作的员工们拥有更多的为企业目标进行努力的紧张和兴奋,并自觉地为之付出更多的精力,从而使企业更加强大。将激励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可以实现更加有效的企业管理。

2.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管理可分为人、物、财三大类,因此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有其自身的作用。首先,激励机制可以为企业争取长期的、忠诚的员工并更加尽心竭力地为企业目标而工作;其次,如果激励理论在企业中运用,那么员工会更乐意用他们掌握的每个人各自的独特技巧在这个中得以充分发挥,据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教授研究结论,员工在正常状态下对自己才能的发挥度是20%-30%;而如果员工得到激励,那么他的才能可以发挥到80%-90%,是无激励状态下的4-5倍,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激励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具有更高素养的企业员工,在竞争和正负面激励结合的机制下,员工对未来有更大的忧患意识和期望值,所以激励在提高员工素养中起到了杠杆作用。

二、经典激励理论及其特点

1.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在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各方面被广泛提及,它在狭义上指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人在需求体系中经历的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方面的需要即简单的人类最初始的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安全需要指人们在基础的衣食住行的需求的前提下,对维持这些需求的保障的需要;社交需要是指人们在达到以上条件的情况下,能够拥有好友、团体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指被人尊重的需要,包括同事、朋友、上司的赞扬和鼓励;自我实现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努力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层次的需要一般是按顺序实现的,但在广义上来看,人在实现自己需求的过程中并不完全是按以上顺序,也可能出现高层次的需要实现了,而基本的需要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人在接受激励的过程中需要连续地、并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即指“保健-激励因素”理论。它最早由赫茨伯格提出,并将企业对员工激励程度的不同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大类。保健因素一般也称“维持因素”,这是员工在本企业工作的底线,如果不能达到这些环境、保障、底薪和政策,那么员工就很可能辞职并离开企业;激励因素在使员工的基本需求得到满意基础上,得到了激励和满意度。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的吸引度、工作后得到的认可、工作的挑战性程度和对晋升的期望等。赫茨伯格认为,应当在保健因素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加大激励因素,从而为企业获得更优秀的人力资源。3.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由美国的心理学专家麦克利兰提出并完善。他的理论层次与马斯洛不同,主要分为人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权力需要是指在社会上的权力范围及大小;友谊需要指人在交往过程中对爱的需要而成就需要是一个人追求的内驱力。在成就需要理论中,更强调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方面的激励和需要。

三、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建立适宜的绩效考核体系

由于电力企业更多的是国家控股并进行管理,因此按职位分薪酬的现象更多,而忽略了多劳多得的更公平的工资绩效激励体系,从而使员工付出多大努力,挣得多少薪酬,获得更公平的待遇。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重需求,因此建立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实行在基本工资之外以绩效工资为主,其他福利为辅的工资制度。具体基本工资主要维持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岗位工资依据员工的职位高低和职位大小进行浮动;绩效工资反应部门、小组和个人完成目标的进度多少和质量确定;津贴用以促使员工继续学习等等。二是添加其他工资。一般分为经济激励和非经济激励。在电力企业可以实行电力部门的包干制,因为电力企业的工种多、工作量和技术水平考核难度比较大,不宜实行绩效制而应实行底薪加提成的方案。

2.组建公平的职级晋升机制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因而组建公平的职级晋升机制可以使员工更方便、公平地得到晋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管理员平时要观察并记录每个人对岗位的偏好和追求。在安排岗位的过程中注意协调。二是建立事务讨论制度。在电力企业这样的国企中,更容易出现的是领导专权的现象。所以注重和员工的沟通并让他们也有“我是企业的一份子,我有义务和权利参与企业方向的提议”的意识和概念。三是鼓励创新。电力企业作为老牌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员工在原有机制上进行的创新也加强了他们的自我实现心理。

3.科学的培训制度

美国的彼得教授曾经提到过:“你未来唯一的优势就是你比对手学习地更快。”而“活到老,学到老”的谚语也提示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不断升级。双因素理论提到,人不仅需要基本的“保健”,更需要持久的“激励”,而实现激励需要的前提就是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员工提供进步和创造成功的条件。

4.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根据成就需求理论,人最重要的需求是有所成就。完成成就的基础是企业更多的为员工进行考虑,而不是仅将他们当成一个劳动力来管理。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也符合了马斯洛五层次需求中的对人的尊重的需求。只有做到以人为本,电力企业才能实现更好的人才管理。

作者:徐武斌 单位:国网舟山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肖洪光.A电力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