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德育课堂范文

德育课堂范文

德育课堂

德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师;课堂;优化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会对毕业生的素质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应用积极态度去对待德育课教学,在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步促进德育课教学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本文从课堂教学方面的优化来进行探讨,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借助多个具体的措施,逐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构建快乐学习情境,使其可以更好的接受知识,并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1.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第一,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老师授课时,应该创新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较高的话题,由此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认真分析,促使其在对问题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第二,教学形式多元化,加强思想上的融合与深化,积极组织和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设计活动方案,还可以借助于情景教学法,在课堂上,设置真实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逐步推进师生思想融合,在情景教学法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逐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在教学课堂实践上,逐步形成师生沟通交流的氛围。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与教师沟通遇到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生,获得学生信任和认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教师各项建议顺利落实。

2.积极进行授课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授课方式要有较高的灵活性。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突出重点,设置灵活性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第二,教学手段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升,电脑、手机等用户持续增加,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对于学校而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于这一手段,逐步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第三,逐步加大创新能力,加强教师思想的创新。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教师而言,一是要逐步加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二是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理论的时代性。三是应逐步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启发和引导,逐步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学效果的逐步提升。

3.改革教学理念,增强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道德的发生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因此,德育教学的各门课程内容不仅是理论性内容,同时涉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通过实践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情境教学、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师生互动,形成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二是要多用讨论式。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把思想和情绪激活,尽量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三是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抽出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计划、方法和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4.健全课程教学策略,结合专业特色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

第一,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以启发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大纲中的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设置与专业贴近的特定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开展相关的讨论,主动发现问题。借助这一学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可以用这一知识对遇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阐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二,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协作式教学。进一步加强团队成员的沟通,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相关的课题任务。成员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合作,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工作,相互监督,对存在的问题,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共同商议,制定一个合理的解决机制,更好的解决问题,在合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激发个人潜力,取得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知,逐步丰富自身见识,增强对相关理论的认知,了解其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潜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真实的环境和情境中,领悟到知识。

结语

综合以上的论述可以得知,德育教师可以从逐步优化教学过程这一角度入手,切实增强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叙林.建构有效课堂.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J].科教文汇,2010(2):13-14.

[2]俞华.论中等职校德育课有效课堂的构建[J].交通职业教育,2011(2):14-16.

德育课堂范文第2篇

师资队伍的开放性

德育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的一大区别就是师资队伍的可塑性较强。实施德育教育的任务虽然主要由教师来完成,但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德育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有专职德育教师的学校并不多见。农村教学点师资队伍本身就极度缺乏,德育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教学点根本就不开设此类课程,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保持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农村教学点保持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式为学校引进具有专业素质的师范生来实施德育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模式,而且在置换的过程中,师范生可以增长教学经验,教学点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机会,进行自身的再教育,以更新观念,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第二,动员社会力量来实施德育教学。德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学点可以采取“引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兼职教师来现身说法,通常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点的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为了使他们健康地成长,需要父母替代角色的介入。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主要为社会志愿人员,由此,他们也成为了德育师资的一部分。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保证角色承担的持久性、稳定性和经常性。第三,通过轮岗等方式引进中心小学优秀师资来实施德育教学。农村教学点师资的补充也可以通过引进其他小学优秀师资来完成。不同教学区域和不同级别教学单位的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体验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相互间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取长补短,更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

教育教学对象的开放性

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的指向对象为在校学生。德育教学的成效如何直接取决于这些学生是否能积极地配合教师实施教学。由于教学点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管和关爱,部分学生会存在诸如自卑、孤独、冷漠等心理和情感问题。教师如果想通过德育教学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农村教学点德育教学的群体参与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首先是在校学生群体,他们是学校德育实施的核心对象,是关乎教学点德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点对在校学生的德育教学最容易实施。其次是学生家庭成员群体,家庭在学生的德行培育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止和身心发展。孩子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成果需要巩固和发展,这时家庭成员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基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环境,学校把家庭成员列为另一授课对象也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现有监护人的个人素质,而且还会完善这一群体对在校学生的监管效能。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以集体授课或个人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再次是与学生相关联的社会群体。教学点教师巩固在校学生的德育成果,还需要将与学生相关联的其他社会成员纳入到德育教学的范围之内。针对问题学生,除了找出个人和家庭根源,还要挖出社会根源。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较差,加之家庭监管不力,往往会与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形成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密切与该社会群体的关系,引导该群体成员接受德育熏陶,以此来间接达到教化在校学生的重要目的。

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德育课堂范文第3篇

1.以情境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引发思考。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从以现实生活背景、情境出发,以问题引发思考,以活动为载体,从而找到德育的生长点,从而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德育课堂的模式。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就是讲知识、考知识;学生的中心任务就是学知识、记知识。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把学生当成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或“美德之袋”(科尔伯格)。[2]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3]同样,没有人做中心的德育教育是死德育,“实践活动”的德育课堂是德育的生长点。

2.突出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意志等非理性的作用、实现知行统一。德育课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要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德育旨在唤起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德性和幸福是密不可分的,费尔巴哈说“: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4]德性只有在实践中道德规范才能被学生所体察和领悟,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培养道德情感,将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内化为自身品质,外化为自觉行动,形成道德能力应用于实践,这是衡量德育成效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活动是实践之学,是一种更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3.主体的全员性、问题的针对性、过程的互动性、方法的探究性。20世纪6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德育实践活动课堂则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观念上的碰撞、行为体验、情感体验上的摩擦和意志的磨砺,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正如陶行知所说“好的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给对方,而是带领对方去寻找真理。”[5]德育课体验性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建构的核心在于从理论上论证该模式的合理性,在实践中证明其实效性,功在课前、利在课中、益在课后,体现了德育教育终身性。换言之,活动给德育注入了生机。

德育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建构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德育实践活动课堂所创设的课堂活动情景,可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大学生在充分讨论、抒发的过程中认识真理。教学实践证明,大学生反感的是传统的道德说教和灌输,而对“美德”和好的德育方式有着热切的追求和本能的渴望,他们更乐于通过讨论和实践参与等形式来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素质。依据这一心理基础,创设有价值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使他们从活动中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体验,从而上升为感悟。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堂的学习探究中可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求异,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进生活,体验人生,充分挖掘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执着、自信、宽容、勇于探索等道德能力的培养和人格品德的塑造。

2.有利于建构情感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非理性的作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育优势,发挥主导作用。比如用深邃的思想、富有磁性的声音、得体的态势等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去感染学生,要想打动学生首先要打动自己。除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以正确的道德观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情感体验的实践条件,升华学生已有的情感,做到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这样,道德教育就会进学生的耳、入学生的心,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德育体验实践活动课堂可实现教育手段的艺术化。多媒体的声、光、色、画可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富有美感。这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理解的速度和质量,还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空上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多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很好的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德育课堂范文第4篇

一、面对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搞特殊化教育。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具备成熟和幼稚两方面的心理特点。为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随着学生生理、智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性,不要进行强迫性的教育;其次,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多变,是非的判别能力还有限,仍有不少的幼稚性和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育时,要使学生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面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向性,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加上他们处在青春阶段,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一个小幽默,或者是不经意间谈及某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便会趁机笑一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多数也会莞尔一笑,就当是让他们放松一下。例如一次上课,我在巡视指导阅读时,不知道是谁的手机来电了,铃声是“XXX,Iloveyou”,学生一阵哄堂大笑。此时教学的灵光从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当下便决定,由这一个契机与学生探讨一下这些90后学生的爱情观以及在学生阶段应不应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让他们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是非意识,让学生走出青春期盲目迷茫的情感沼泽,提高判断力。于是,在一阵笑声过后,我敛住了笑脸,郑重地说道:“爱,是永恒的话题。在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爱便是严寒冬夜中那一盏暖和的灯,也是我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手机虽好并方便,但它对我们也也有深刻的影响,手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情感生活。”

三、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

教育新课标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品德的崇尚、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等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结合课文教学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现在的高中学生有很多优点,如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父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珍视亲情。

其次,《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但是渑池支会过后,蔺相如的官超过了廉颇,于是两人关系就僵硬了。但后来蔺相如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感动了廉颇,以致出现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典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

四、将第二课堂生活与课堂并列,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与语文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现代的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容易在各种兴趣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时会远远超过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会令学生终生难忘。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封建思想杀人本质及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感悟一下鲁迅先生那为国为民而不断思索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课外活动:请同学们把《祝福》排练成话剧,为全校艺术节准备节目。之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活动的发展动向,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只有深刻把握人物特点,才是排练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作品主旨,我还运用多媒体教室下载了电影《祝福》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排练实践会更加巩固了这种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其终生受益。当然,第二课堂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需准确把握时机,巧启发、妙诱导,在开发学生智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德育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直接影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教授内容,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以及法制意识,在学生今后的人生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道德与法治”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严重低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课堂教学开辟了多种渠道,互联网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开始呈现出教育信息化趋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法治与德育的主要课程,必须要顺应时代趋势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1.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来讲,教师都会将教科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将从根本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统编教材,各地区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合理添加适当的教学内容。添加的这些教学内容应主要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由教师对这些资料进行补充、整合和重组,使其发挥最大化的教学价值,同时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实感。然而就目前来看,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师精力有限,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仅仅将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作为教学内容,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中整合和补充教学资源,这就直接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没有真正地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造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教科书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态度过于敷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因此,很难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属于考核科目,其教学参考资料严重匮乏,而“道德与法治”教师又大多数是兼任教学,并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准备教学资料,很难对课堂所要教授的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整合,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上,课堂教学趣味性氛围降低,学生很难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基于上述两种原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极为低下,有时甚至是无效的。

2.缺乏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过多的关注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效果,虽然大多数小学都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对现代媒体的利用率还是极低,现代教育媒体并没有真正地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这严重违背了时展的趋势。“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安排更多的实践体验,但是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学校都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实践活动。另外,有些教师为维持课堂纪律,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也很少采用小组辩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有效指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还需要将这门课程搭建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逐渐渗入到各个科目的教学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很多教师都开始响应号召,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有时是小组讨论,有时是游戏体验,有时是角色扮演。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有效指导,实际上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作为统编教材,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和信息载体。然而,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毕竟是浓缩且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合理开发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补充。在开发教材内容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作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相关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在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时,必须要将教材的弹性空间合理利用。教材在呈现话题时往往会留下很多空白,这些空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补充。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在提高知识传授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不能盲目地追求一些时尚元素,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课程特征来选择教学手段,这样才可以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指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当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后,自然能够提升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十分必要,而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去学习同样也十分重要。要让学生掌握有效地学习思维,教师必须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并为学生创造机遇、悬念与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指导时,应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白自主课堂并不是自由课堂,并明确课堂学习主题,指导学生围绕该主题搜集相关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讨论。对于教科书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要不断革新教学思维,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世贵,董苇.有效教学难点突破与教学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2]王智慧.“法治中国”视域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5,(25).

德育课堂范文第6篇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选用了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例如分析作品歌词的含义及旋律的变化,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创作的背景。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人们早已熟悉的,作品完成于1939年3月21日,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是现代中国音乐史中一部“里程碑”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当我们唱起《保卫黄河》,聆听《黄河颂》时,依然是情绪饱满。冼星海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到:“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朴实的一段话表现出作曲家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谦虚的态度。

2、老师选择了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空间,不断培养我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在欣赏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老师用骄傲自豪的神情告诉我们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从而激起我们心中的自豪感。老师利用课上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我们来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音乐要素的变化,通过对旋律、音色、节奏、速度的对比分析,使我们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牛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让我们为之陶醉,仿佛置身其中,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我们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选择具有德育教育作用的教材

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对广大青少年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我们的老师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注意到完成德育的渗透内容。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进行民族性、思想性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重要的,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始终。

1、从音乐的标题分析:我们的老师选择了音乐标题鲜明,民族性、思想性、概括性、革命性强音乐作品对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如: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品标题有很强的民族性和革命性。在学唱《歌唱祖国》时我们从音乐标题上看就知道是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我们从标题上看就能分析出这些歌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革命性。

2、音乐作品中从音乐的历史背景分析:《黄河大合唱》是唤起中国人民决定抗战的决心作品。歌曲《歌唱祖国》是1950年9月的作品,歌曲充满着对新中国深厚的感情,全曲具有深情、豪迈的旋律,畅想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事业。歌曲《我爱你,中国》表达了改革开发的中国正在迈向新世纪。由此看来每一部音乐作品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从音乐的教学目的分析:很多音乐作品能使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启发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我们广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尊师重教的歌曲有:《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校园灯光》等,当我们演唱这些歌曲时,我仿佛看到了微弱灯光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从而充满了对老师无比的爱戴。在音乐作品中表现热爱党、热爱祖国有:《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美丽的祖国》、《长江之歌》、《黄河颂》、《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些作品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音乐作品中表现热爱劳动方面的歌曲有:《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反映对大自然、生活热爱之情的作品有:《春之歌》、《我爱水乡美》。表现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作品有:《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竹竿容易弯》等,通过演唱这些作品能唤起我们团结互助、热爱集体思想情操。音乐与德育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音乐作品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音乐作品不仅有着艺术性,更重要的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同时又使德育内容贯穿于全部教育的始终。

德育课堂范文第7篇

1拓展训练的起源、定义及在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1拓展训练的定义拓展训练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体验式学习,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载体,以游戏活动为活动形式,通过受训者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从而提升自我认识,以挖掘潜能、熔炼团队为目标进而完善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拓展训练项目的难度决定了参与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努力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锻炼身体、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进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

1.2拓展训练在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将拓展训练在学校教育推广开来的是美国一所高中的校长皮赫(J.Pieh)。经过不懈努力,皮赫将拓展训练的方法应用于学校教育中,与现存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为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领域。1974年,拓展训练实践活动的大纲出台后,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和好评,该大纲被“全美教育普及网络(NDN)”评选为优秀教育大纲之一。随后,在美国高中课程大纲中,一直沿用该计划的学校达到90%。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四年的发展和提高后,和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也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几乎在同一时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等学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作为指定课程内容。2002年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的倡导下,我国7所高校进行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尝试,首次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只有天津等少数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作为试验点接受这一种特殊的、以“互动体验式学习”为模式的素质拓展训练课堂,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2拓展训练进入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可行性

2.1拓展训练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1.1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帮助,紧密地依靠团队的协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得感悟和提高。因此,它的教法和学法,完全是自主、探究、合作和创新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的体育课有所不同。拓展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但更重视的是,把从拓展中获得感知体会,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更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游戏的同时磨砺了意志,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培养了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参与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1.2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1)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拓展训练通过看、听、行动、体验、分享交流与总结相结合的“立体式”培训,以小组讨论、角色的模仿、团体互动、脑力激荡等方式让学员切身的感受、体会、领悟。拓展训练揉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学员从中在个人和团队的层面都可以有很大的进步,在拓展训练的比赛中不仅仅是对体能的考验,更是对智商、情商、体能的综合训练,同时,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结合陆、海、空三类课程的拓展项目。

2.1.3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3]。拓展训练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中不仅向同学们灌输了体育健康的知识,而且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拓展游戏,开拓了学生们的眼界,锻炼顽强的个人意志、品质,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创新力,使学生们体验到了为了同一目标奋斗的艰辛,和收获成功时的喜悦,潜移默化的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体能训练为主,还没有有意识地延伸到精神的层面,不太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主要以个人竞技项目为主,即使一些集体项目也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核心精神(团队合作)的局限性。2.2拓展训练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目前教育界已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体育界由“应试教育”向“健身教育”转化,这也将打破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基本上沿着的一套老模式,即“老师牵着学生鼻子”的模式。由于这种被动教学观一直统治着课堂,因而使体育课变得单调枯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拓展训练以它“先行而后知”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拓展训练的项目很好的融合了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跨越等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总结出一些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原则,同时,可以在课堂内进行的拓展训练项目,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堂内容,是体育教学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活动的有益延伸,是顺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3拓展训练进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国家层面的干预和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竞技化,致使体育教学几乎等同于运动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大量规范的运动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拓展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用一个个趣味性小游戏启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课的趣味性。但拓展训练真正的普及和推广必须要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拓展训练虽然有诸多的好处,但是在中小学还鲜为人知,要想使其得到普及和推广,国家层面上要加大必要的宣传力度,另外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由于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陆、海,空,三类课程组成。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这就要求学校要有专门的场地、器材。另外如何处理好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课的时间比例分配,拓展训练的教法、学法、评价机制,都有待教育部、体育总局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相应的教学书籍或者教学大纲。

3.2师资来源和师资培训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拓展训练课程的质量,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并做到身体力行。教师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成功学、体能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目前学校体育的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可能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将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学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设计学校拓展训练课程奠定基础。拓展训练要想普及和推广就应该建立良好的教师培训机制,并在体育大中专院校开设专业的拓展训练科目,提高拓展训练教师的质量和数量。

德育课堂范文第8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大学俄语1》是在原《大学俄语》(东方)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本科精读课和语法课书籍。该书融合了我国俄语教学的经验,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大学俄语1》一书充分考虑俄罗斯的语言、文化等国情特点,取材新颖,题材丰富,图文并茂;语言富有时代气息,能够满足读者的俄语学习需求。结合《大学俄语1》一书,笔者认为俄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能帮助教师认识到俄语教学并不只是要提升学生的俄语水平,同时还高度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俄语课堂中教师的责任感,展现了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俄语教学的指引。

利用德育教育改善俄语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俄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俄语的同时深入理解并接受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利用德育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俄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德育教育能够为学生打开新的思路,降低学生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疲惫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针对德育教育中的“素养”这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设置好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思考,激发自身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从добродетель,вашемнениеонавыках(道德教育)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моральн(道德)的看法。引导学生在俄语学习的同时对德育内容进行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会被激发,有的学生会产生Ясчитаюлюбовькродинеценнымморальнымкачествами(我认为热爱祖国是宝贵的道德品质),有的学生会产生Ясчитаю,чточестность-этомораль,которуюнужнособлюдать(我认为诚实守信是必须遵守的道德)等想法。学生的思想会随着教师的引导变得越来越活跃,提高了俄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效果,增强了俄语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真正的人》这一作品时,教师可以着重让学生学习主人公阿里克赛•米列希耶夫在困境前奋发向前、不气馁、不服输的精神。虽然他最后不幸失去了双脚,但依然坚强不息,在经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后重返蓝天,加入到保卫祖国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学生在学习完这部作品后被深深打动,教师可以在此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得德育教育能够更加贴近俄语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在俄语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对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俄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是新课改后教师对教学的思索,展现了现代教师对教学的责任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发展。俄语课堂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既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也转化了教师的教学角度,创新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成效。

作者:何亮 单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