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企业诚信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企业诚信教育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诚信教育;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运行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从社会经济和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传统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了诚信教育,本文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提升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1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较强的诚信意识,对企业健康发展、高效运行等都具有直接影响。[1]然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诚信意识,应从高校教育阶段开始,在教学中努力通过理论、实践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应用自身的诚信意识,高质量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2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为诚信教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认知,并利用诚信教育,更加高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财务管理诚信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坚定的信念,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诚信教育能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

1.3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企业运行中,通常采用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的方式,而企业经营中是否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内部管理水平具有紧密联系,财务管理就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2]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时,制订更加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大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力度,最终能够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1.4有助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理念。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信息失真和财务管理质量低下等特点,对市场经济环境稳定性造成了威胁,同时这也违背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将诚信教育同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2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实施诚信教育的途径

2.1优化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是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必须努力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将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同道德教育进行融合,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提升诚信教育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诚信的重要性等产生深刻认知。同时还应将法制教育同财务管理教学进行紧密融合,注重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以及后期工作中,树立依法理财的观念,坚持不徇私情的职业信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实践教学进行充分的应用,通过引入犯罪案例,促使学生对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规定产生深刻理解,并意识到违反法律法规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后果,促使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诚信和法律意识。

2.2聘请企业财务人员展开诚信教育

高校应同当地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定期来校为学生分享工作心得,并分享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这种全新的诚信教育模式,能够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可以从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身上学习到职业道德和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对诚信产生深刻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前,就对财务管理工作环境、需要面对的诚信问题等进行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聘请企业财务人员展开诚信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和趣味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通过亲身经历对诚信重要性进行讲解,能够提升相关案例的吸引力,生动的描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抵御利益诱惑,高效展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外,高校在将诚信教育同企业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职业道德专题讨论会的利用,促使诚信教育工作得以高效落实。例如,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诚信知识学习中来,并通过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对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诚实守信品格进行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措施。

2.3对诚信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还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实训教学中,应在有效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将道德素质列为学生总体考核内容当中,引导学生灵活面对诚信与市场经济环境之间的冲突,并坚持自身的职业道德。例如,在会计类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充当不同的企业角色和工作岗位,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检验,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做事态度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在这一环境中学会坚持诚信。

2.4重视校园诚信环境建设

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要想高效展开诚信教育,营建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关键。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签名活动和诚信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从整体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学习环境。学生在长期学习中,会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形成良好的诚信品格。同时,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小事做起,随时随地地对学生展开诚信教育,从多个角度出发展开诚信教育,能够有效提升诚信教育水平。

3结论

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高校在积极展开财务管理教学时,应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深入落实诚信教育,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法律意识和内在道德修养,这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军,张超,吴晋,等.面向学生群体的高校诚信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5(15):11-14,15.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第2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GDP稳步增长,这种繁荣稳定的背后与会计人员的无私奉献息息相关。但如今,社会上假账问题,诚信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作为高校教师,“不做假账”的教育理念必须渗透在日常教学当中才能抓住会计教学阵地的核心力量,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真正做到以“诚信”为安身之本,成为合格的会计人。

关键词:

会计;诚信;教育

朱镕基总理的十六字诤言:“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不但是对会计人员的殷切希望,更是一条基本的职业道德准绳。“不做假账”看似平常,实则意义重大。作为高校教师,会计教学阵地的第一线工作者,是会计诚信教育的源头,是构筑诚信教育交叉网的第一步。

一、含义

中国从古至今乃诚信之邦,有诚则信,无信不立。诚信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言必信,行必果。而在当今市场,与经济紧密相关的诚信品质是会计基础,更是对社会经济的基本承诺,即客观真实地把各项经济活动以及信息准确的反映出来,会计人员做到依法办事、不弄虚作假。会计信息的大量失真现象将会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会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解决此项问题最基础的第一步在于会计教育。

二、会计诚信教育发展现状

会计工作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阴晴表,是把守“钱袋子”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一部分公司在会计数据上乱动手脚,真账假做以造成数据不真实,有些公司甚至不惜聘请会计高手做假账,达到自己非法目的。会计领域数据造假现象使社会公众难免对整个行业及其所属资本行业的信任度下降。例如:蓝田股份、三九药业等公司造假违规事件来看:造假者精湛的专业技能与应持有的职业道德完全不成正比。以至于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害,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最重要的是这些不良现象也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尤其给会计专业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及良好道德观带来了负面影响。

有高校在会计课上对学生进行调查:入职后,老板要你做假账,你会怎么办?其结果令人担忧,只有19%的学生表示职业道德为第一位,即使失去工作也不做假帐,而30%的学生选择听从安排,认为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非常不容易,其中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假账也是领导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和信任,剩余的46%学生则陷入了左右为难的无奈状态。如此的调查结果实在值得我们反思,同时也能感受到会计诚信教育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但是当前的社会法制环境较为复杂,企业财务系统更需要一片净土,如果当假帐变成一种普遍现象,那么两难的选择也变得顺理成章。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纪元,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会计信息日益被决策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甚至大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的同时会计造假、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己经刻不容缓!那么,诚信教育又将怎么在学生当中展开呢?

三、会计教学中实施诚信教育的方法

1、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生命线。《国际金融报》中的一篇文章《中国会计水平显著提高》曾指出:“各国会计法规正以不同步伐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其中中国是积极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之一。”中国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会计准则必将与国际接轨。首先,随着与外国投资者的交流增多,不诚信的现象会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会影响国家整体形象。其次,国外会计行业也会在中国市场公平竞争,如果失信严重依然无法控制,不仅赶不上国际先进水平,还会在竞争的天平上步步落后,会计人员失业的困境随之而来。所以,“诚信”对于会计人员不但是持续的发展,更是长期的利益。

2、充分运用案例丰富会计教学,将诚信贯穿于教学始终。会计教材一直存在过于理论化,案例较少的问题。单一地讲解理论,过于死板。高校中倡导案例式教学方法,不仅生动而且形象具体,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面对实际工作中会计事项,案例教学充分补充书本中缺少的明确答案,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中,更需要职业操守的判断。所以在会计诚信方面,事实的数据比空泛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诚信教学中以案例作为补充,引导学生关注公司实际披露的会计信息,学会辩别真假,学会拒绝利益诱惑而坚守诚信,真正认识到诚信陷阱处处可见。

3、开展会计诚信教育讨论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学生为了在讨论活动中丰富理论,会积极地搜集相关材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更进一步的对会计诚信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让学生就企业无端增减利润开展有效讨论,通过利弊分析,认识会计事项本质。课堂通过这种讨论教学,能激发学习主动性,进而更为深刻认识到会计诚信教育必要性。而学生们也喜欢通过这种自发性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相关知识的探讨和思考当中,特别是对各种案例,这种方式使他们能查找到更多的资料,在力争以充足的论据表达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学到了更多的相关知识。

4、将会计诚信教育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存在于教学计划当中。就目前会计教学现状来看,会计诚信教育课程方面的空白成为诚信教育不足重要原因之一,值得社会各界关注。除此之外,会计诚信教材缺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大学课程设计过于注重知识技能而忽视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大学课程设置将职业道德内容单列出来成为一门学科,在内容上进行充实完善,使课程与时代同步。教材充分体现时效性与长远性的结合、创新与继承的结合,不但体现会计理论实践动态,更要反映理论之上品德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诚信是根本。职业教育是否能得以不断发展取决于会计诚信教育的根基作用。在教学中进行会计诚信教育对于每一位财会专业教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得会计专业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坚持准则、操守为重,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从业者。从而保证我国会计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振基.诚信建设是会计工作的永久主题[J].会计之友,2003,(12).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第3篇

对高校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出了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外,还要注重教学的方法的对学生的引导。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关于诚信教育的课程虽有设置,但是,在教学方法上仍是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方式,学生的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相关知识的记忆,而对于诚信教育的内在含义处于一种完全忽视的态度。

二、高校会计专业产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原因

1.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诚信问题的忽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在现代的很多行业中,个人的利益成为了一切行为的出发点,甚至有些人为各个人的私利不惜牺牲职业道德。

2.在高校教育中对诚信教育的认识度还不充分。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中多是注重对转知识的教育。而对于诚信教育没有定性的考核标准,同时对于诚信教育工作的成效无法用实质性的方式进行体现。

3.在诚信教育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必要的经验解教学方法。

在高校的师资队伍中都是一些具有深厚专业的知识的高学历教员,而对于诚信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没有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方法。

4.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律意识。

当代的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习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工作中则会归于注重个人的利益和发展。

三、针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会计专业诚信教学的教育力度。

首先,高校教师要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诚信教育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会计专业的诚信教育力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典型的反诚信案例,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从中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案例讨论式学生明白职业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和判断标准。

2.强化高校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素质。高素质的教师要据别由较强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个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学生。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时进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关键。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采用下列几点:(1)加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强化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安排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企业代之工作来强化其实践能力,并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的结合实践经验;(3)定期安排教师参见相关的学术会议,并鼓励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以提升其教学水平。

3.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会计专业诚信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的创新,例如可以案例教学法和情景剧教学法。(1)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现实企业中的一些会计信息失真的典型案列,让学生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增加学生的鉴别能力并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2)情景剧教学法,是在教学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情景由学生自主进行排练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主要是由情景选择、团队合作、课堂表演、演出点评四个环节组成。从这四个情景环节中,首先由教师设置有关诚信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会计知识进行思考;其次,将学生一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练,把情景中的每个环节和做法都熟练掌握;第三,由学生对各情景进行表演,通过学生的通过真实的操作来理解会计工作的信息操作过程以及可能出现诚信问题的环节;最后,由教师做出关键性的点评,同时引导学生对此情景中各环节的会计工作进行讨论、评价并作出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时学生深刻的了解到会计的职业精神。

4.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蒸蒸日上,但是却存在道德和诚信缺陷。尤其对于财政方面的会计来说,现阶段经常曝光的事件中就可以发现利用自己的职位造假账、偷税漏税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仅给国家财产以及企业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还扰乱了我国的秩序,使很多人都不能相信会计人员。因此想要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就要针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教育上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一、诚信在中职会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筹码。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同时还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的有序发展内容。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诚信,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慢慢的退步下去,甚至灭亡,这种恶劣的后果是每个国际不能承受的[1]。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个国家想要更好的发展,那么会计专业就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知道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推动者,因此为了我国可以更好的发展,现阶段那就必须要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诚信,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中职学校汇集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职学校汇集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现状近些年来,我国的中职会计专业已经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针对社会的发展来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实际的教育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很多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的情况就说明了当前我国的诚信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想要学生更好的发展就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

(二)我国中职学校汇集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1.中职学校会计教育取向出现偏差由于现阶段社会就业形势比较研究,很多学生都只是将重点放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成绩上,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培养个人的诚信品质。而且很多学校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将和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课中,没有过多的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这样只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造成了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2.社会不良风气、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不良现象的影响也是中职学校汇集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之一,这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方面就是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而大大的忽视了学校诚信体系的建设,导致很多学生在社会中做出一些背信弃义的不法之事[2]。第二个方面就是班级氛围,一直以来教师都是学生的领导者,现阶段很多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非常低,经常出现失信于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就直接给学生树立起了恶劣的榜样。

三、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成新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积极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渗入诚信教育想要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积极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渗入诚信教育。一般情况下会计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两种教育形式:第一种教育形式就是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第二种教育形式就是校外实训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教授学生诚信的重要性。运用前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校内的模拟场景的真实性,教师在带领学生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要确定事件发生的真实性,例如:在校园内可以开展诚信相关的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加强诚信教育,例如:利用报纸、网站等并通过获取的诚信方面的实例与专业课程有效的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让学生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诚信的意义[3]。利用后者就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的活动,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贴近大众的生活。

(二)大力提升会计专业教师的道德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都说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这就说明学生学习的情况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不能只看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看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学校也要时常针对教师进行开展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活动,让教师也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4]。例如:学校可以带领教师去参观一些诚信名人的真实事迹,让教师也要诚信待人,做一些诚信的好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现阶段的中职会计教师就要在传统讲课的基础上逐渐的渗透给学生诚信教育。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诚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吗,应当重视起这个教学的责任,进而为日后的会计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薇娜.探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诚信教育[J].时代教育,2016(16).

[2]刘静.诚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时代,2013(02).

[3]张媛儒.中职须会计诚信教育[J].成才之路,2011(l8).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第5篇

1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阻碍

1.1毕业生还款能力和意愿不强近年来,我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由212万增长到699万。严重供大于求的人力资源以及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等因素导致就业市场竞争很激烈,毕业生的择业期延长,甚至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大部分工作初期的毕业生也是出于低收入、高消费的处境之中,还款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我国相关的法律和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社会整体约束力也比较薄弱,至今仍未建立起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行为的惩罚机制,银行自身也没有一套很好的追款方式和惩罚措施。即使能找到违约的学生,银行方面也难以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对失信行为进行严惩。因此,造成了毕业生信用意识淡薄,出现故意逃避还款甚至忘记还款的现象。

1.2助学贷款法律体系不健全国家规定的用于保障、管理和监督个人信用活动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个人追踪体系、税收与保障体系等都未建立,法治环境和政策支持也不到位。另外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最高法律层次是行政法规,法律层级偏低,在与其它法律和法规冲突时,必然难以有效协调,从而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法规的稳定性。

2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若干建议

2.1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信用数据库高校应结合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设立一个透明的、公开的、完善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查询系统。这样一来,借款学生的个人信用就将作为信用评估、贷款审核和后期追踪的有效依据保存下来并永久的跟随借款者。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降低商业银行及高校的坏账风险,提高银行和学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2.2建立完备的助学贷款法律体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助学贷款的法律体系。更加明确地规定银行、学校、学生等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并将违约责任作为重点进行规定。只有明确欠还助学贷款的法律惩戒,才能对借款人进行有效地约束,降低政府、银行及高校所承担的风险,进而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

2.3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为求职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减少人情因素,避免优秀的毕业生由于没有背景没有后台而失去工作机会的现象的出现。此外,国家还应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引导毕业生择业时真正做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减少由于眼高手低而出现的就业难问题。

2.4充分发挥高校的职能高校在掌握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方面和银行相比具有比较优势。高校应严格进行贷前把关,认真审核、杜绝虚假信息,提高助学贷款的质量和效率。贷款发放之后加强与银行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及时地将借款学生的相关信息及变动情况等通知银行。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教学优势,对学生进行诚信及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还款意识。

作者:余帆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一、新加坡大学诚信教育的经验

新加坡大学诚信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其经验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其一,注重“东西合璧”。在新加坡,诚信是和谐之本,融合则是和谐之道。新加坡大学教育中,最鲜明的特征是“东西合璧”,即将儒家传统学说与西方先进思想和观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理念。新加坡大学十分重视儒家学说对诚信教育的影响作用,因此,特别设置了讲述儒家道德规范的课程并将之作为诚信教育的一部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加强诚信意识。但同时,新加坡大学并没有完全摒弃西方的诚信观念和思想,而是倡导以东方的诚信观为主,东、西方诚信价值观相互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驾驭生活,与人相处。其二,新加坡的诚信教育自成一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校的诚信教育注重榜样示范作用。比如注重发挥部分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注重规范学校自身和教师的行为,以学校和教师的正确行为引导学生。其次,学校的诚信教育注重在交流中与学生达成共识,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或指导。与我国诚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同,新加坡大学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比较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看法,与学生真诚沟通并达成共识。这种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诚信教育的成效。再次,学校的诚信教育重在劝说,而不是惩罚。在诚信教育中,对于一些诚信意识不强的学生,新加坡大学更注重以劝说方式而不是用惩罚手段来进行教育,因为惩罚有时候可能适得其反。最后,学校为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许多实践机会。知识指导只是基础,实践活动体验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新加坡大学更注重以实践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如通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促使学生体验诚信的价值。其三,政府、学校、家庭共同构建诚信教育网络结构。新加坡诚信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诚信教育结合成一个立体的诚信教育网络,三者互相补充,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诚信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特别重视家长和学校的关系,认为家长之间要经常交流,家长要经常向学校反馈学生的表现,而学校必须及时作出回应,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在社会教育方面,新加坡官员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宣传社会公德,向国民申说天下为公、同心同德、团结爱国、遵纪守法和爱城护家等观念的重要性。同时,新加坡每年还举行各种全国性公德教育宣传活动,如国民意识周、敬老周、忠诚周等。

二、广西高校加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途径

借鉴新加坡大学诚信教育的经验,结合广西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从如下方面探索广西高校加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以儒家传统思想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儒家思想中更是体现了对诚信的推崇。《论语•为政》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如同车子缺少輗、軏这样的枢纽就不能行走一样,人若无诚信寸步难行。可见,儒家传统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新加坡大学就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思想的作用,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广西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也可以借鉴新加坡大学这一做法,设立讲授儒家传统思想特别是诚信思想的课程,并将之作为诚信教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慢慢树立诚信意识。

(二)将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与学生工作结合起来。为引起贷款学生的重视,可考虑将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与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具体方式上,可以对助学贷款学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集体活动、诚信教育讲座等,将案例教学和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所有的教育形式要体现诚信在助学贷款学生学习和将来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助学贷款学生意识到不讲诚信的危害,将诚信摆在自身行为规范的首要位置。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不仅要影响贷款的学生,还要使其周围的同学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良性连带效应,只有这样,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才能由被动变主动,使诚信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三)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内容多样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不能仅仅靠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助学贷款学生对诚信教育活动的感知和体验。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内容多样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促使诚信教育由单纯的说教教育转向实践教育。如通过举办讲座、征文和演讲比赛、诚信知识竞赛、广播宣传、诚信主题晚会、板报宣传等活动,加强对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磨炼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意志,切实提高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品质,及时修正失信行为,提高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将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纳入学生整体教育规划,增强其系统性和连贯性。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只有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为此,应将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纳入学生整体教育规划,将之渗透到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如有学者指出:“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是对助学贷款学生进行诚信思想教育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助学贷款学生入学后,将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总体计划中,使助学贷款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开始就接受诚信教育,明确诚信教育既是为人之本,也是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所必需的主要品格。通过毕业教育,使贷款毕业生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及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诚信为本的意识,增强诚实守信责任感,坚定就业后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与决心”。

(五)注重榜样示范作用。高校是一个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团体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是互相效仿的。也就是说,在高校这个团体中,榜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在助学贷款诚信教育过程中,高校应重视榜样的作用。一方面,应重视学生贷后信息管理,并且将按时按要求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作为榜样进行宣传,使其他学生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良性连带效应。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应注意规范自身及教师行为,并且以学校和教师的诚信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助学贷款学生,引导和帮助助学贷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以学校为主体,同时引入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在广西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中,首先,应以高校为主体,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杜绝校园内的不诚信现象,营造浓厚的诚信教育环境。其次,应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互相反馈学生的诚信情况,并且双方努力通过说教、引导等方式,共同促进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同时,由于家长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家长必须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最后,应尽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经济诚信法规体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吴大平单位:广西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

第三篇:PPP项目的助学贷款新模式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国家助学贷款符合准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一是具有不充分性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它是由政府贴息、银行出资的一种政策性产品,因此它不像私人产品一样,完全按市场化的价格机制运作,由市场竞争来确定产品的所属。但它也不像公共产品一样由全民共享,完全是非竞争和非排他,当助学贷款金额有限时,一个学生取得了贷款,就意味着另一位学生可能不能得到贷款。因此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二是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在消费该产品时,不仅该消费者可以得到利益而且根本没有参与的人也可得到利益或蒙受损失。国家助学贷款对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是有利的,它不仅可以借助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而且因此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出路。但它又与只对消费者有利的纯粹私人产品不同,具有一定程度的外部性。助学贷款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助学贷款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属于准公共产品。国家助学贷款是建立在成本分担理论,也即是“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和教育机会均等理论基础上的,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我们可以引进市场机制,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在政府和高校的合同运行下,由银行出资,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借助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也即是运用PPP项目运行国家助学贷款。

二、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担模式的创新:PPP项目

PPP项目即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的是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设计、融资、建设与运营等过程,其中私人部门是主要的公共服务与产品的提供者,公共部门是采购者与监督者。广义的PPP模式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一系列项目模式的总称,包含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转让—经营—转让),DBFO(design-build-finance-operate,设计—建造—投资—经营)等多种模式,其可分为外包、特许经营和私有化三类。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应属于特许经营类项目,即企业向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中投入部分资金,项目的五个参与主体:政府、银行、高校、企业和学生通过合作机制,承担相应的项目风险,并共享项目收益。其中风险分担是该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

1.企业参与国家助学贷款PPP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世界高等教育财政专家Johnstone教授认为,助学贷款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问题,即违约风险。Ziderman等则认为设立担保人是保证学生的款回收的有效办法之一。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实行是一种无风险、无抵押、无质押的纯粹意义上的信用贷款方式,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存在着巨大的信用风险,这种巨大的信用风险和银行低风险、高收益的偏好不匹配,故而导致所谓的银行“惜贷”现象。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单位,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所谓的企业责任也即是在获取社会资源(包括环境资源等)、赚取企业利润的同时,应注重其自身对于社会的回报与贡献——这就是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事实上,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履行着企业社会责任,向高校贫困家庭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在高校中建立各种奖助学金,以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比如笔者所在的高校企业爱心奖助学金就有福慧奖学金、中房奖学金等20多种。一方面是银行的“惜贷”,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慷慨”。如何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国家助学贷款高效持续地发展:企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即提高还贷能力和还贷意愿,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前付清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和帮助后能进一步地将爱心接力棒传下去。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于一体的企业在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中,可以提升企业家地位、争取政府支持、集聚优秀人才、规避发展风险等。所以企业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具有可行性。

2.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的整体构思。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的整体构思归纳为:降“风险”、塑“形象”、引“责任”、强“服务”、建“体系”五个方面。即降低银行的助学贷款的风险;塑造资助企业良好的形象,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政府部门要树立起相应的责任;高校要加强对助学贷款工作管理和服务,尤其是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学生个人要健全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的整体流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经办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建立动态的爱心企业信息库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信息库,企业和学生根据高校提供的双方的信息进行评估,自主选择,签订合作协议。企业给签订协议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根据高校提供给企业的学生动态信息以及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建立企业的人才库,并帮助入选人才库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清贷款;进入企业人才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相关制度,有计划地按揭偿还企业代为支付的贷款。

3.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中有五个参与主体:企业、政府、高校、银行和学生。这五方参与主体在项目中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那么他们所承担的风险也不同。企业在国家助学贷款PPP项目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承担的风险也很大。企业负责建立、管理和维护爱心助学基金,所需原始基金完全由自己出资,后续资金可以是企业当年利润的一定比例,可以是与企业签订协议到企业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揭的贷款,可以是企业员工的捐赠,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还清企业的贷款之后的捐赠。企业负责向高校提供企业相关信息,并根据高校提供的学生信息双向选择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等等。企业吸纳学生就业,并从基金中代为付清学生的贷款。企业承担的风险之一:与企业签订协议到企业就业的学生符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风险之二:帮助与之签订协议的学生在毕业之际将学生贷款一次性支给银行,与之签订协议的学生在企业就业后只能按揭还清企业代为支付的款项。化解第一风险需要高校建立详细的学生在校动态信息库,包括道德表现、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家庭情况等等;建立企业动态信息库,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历程和前景、企业人才理念和人才培养计划等等,并构建良好顺畅的企业和学生信息交流平台,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高校提供的学生信息,学生来企业实习等等,了解学生、选择学生,培训和培养学生成为企业所需人才。企业在国家助学贷款PPP项目中除了能获得政府的税收减免优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优秀的企业人才,提升了企业家地位,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政府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国家助学贷款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所以政府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中,政府是项目的参与者,是其他四个参与主体的监督者,同时是诸多风险和利益的协调者。首先,政府要积极参与到PPP项目管理中。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到银行、高校、税务、企业等部门,关系错综复杂,协调工作量大,历时较长,这就需要政府设立专门的助学贷款管理机构,参与到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工作。重点是利用一定的行政干预等措施监督和协调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进行,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健康发展。其次,政府要逐渐完善财政干预手段。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方式是学生在校期间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贷款利息个人负担,在PPP项目中,如果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学生毕业后的贷款由企业还清,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银行的呆坏账损失。银行的风险转化为企业的风险,作为对企业风险的化解,政府可以制定给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即政府的风险补偿金部分地转变为给企业的税收优惠。再次,政府要制定相配套的法律和制度。除了之前国家出台的一些行政法规,政府还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入国家助学贷款中来。

高校是企业介入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中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和学生的信息交换源,所以高校必须有专门的高校资助管理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建立企业和学生的动态信息库,并搭建好信息交流平台;负责企业基金账户和银行拨款工作,做到专款专用;相对于政府、企业和银行来说,高校在获取贷款学生的信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校几乎拥有每个学生个人及家庭的全部信息,这样可以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审核上严格把关,并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跟踪及信息反馈工作;控制企业违约风险。每年中心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向企业反馈,以便企业及时了解对应学生的情况,同时中心还要将企业和学生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向省级助学贷款中心报告。如果企业有违约,省级助学贷款中心将企业违约行为报告给政府和银行,政府可以终止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银行可以取消企业贷款的优先信用等级。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中,需要根据高校提供的爱心企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信息,优先考虑爱心企业贷款的信用等级。当然,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中承担的风险相比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模式有所降低。银行除了可以获取政府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贷款的全部贴息,而且还可以在学生毕业后就获得企业代为偿还的贷款。学生是国家助学贷款的PPP项目的最大收益者,但是根据“谁收益、谁付款”的原则,学生也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诚信做人,每年必须将在校的真实情况反馈给高校;根据签订的协议,每年需要到对应的企业实习一定时间;毕业后到对应企业就业一定时间,并需要按揭偿还企业代为支付的贷款;学会感恩,在按揭偿还贷款后,能够力所能及地往企业基金中注入资金帮助他人。

作者:汪浩鸿单位:嘉兴学院商学院讲师

第四篇:助学贷款绩效评价指标

1绩效评价指标的问题分析

1.1绩效评价指标内容

第一,获贷比例(3分)。获得贷款学生人数占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30%(含)以上,实现了“应贷尽贷”的政策目标;第二,违约控制(18分)。包括:贷款到期金额违约率(V1)≤2%(5分);贷款利息金额违约率(V2)≤2%(5分);贷款金额违约率(V3)≤2%(8分)。第三,学生获奖情况(4分)。上一年度获得国家、省、市以及学校等各类奖项的贷款学生占在校贷款学生的比例为5%-25%之间。第四,满意度(2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1分);公布有关投诉电话、信箱;学生、家长反映良好,没接到学生、家长投诉(1分)。

1.2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要问题

1.2.1助困比例标准偏高广东省考核办法中规定,国家助学贷款必须实行“应贷尽贷”,即全校贷款学生占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比例高于30%(含)。广东省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大,不同地域的不同高校,同一地域的不同类别高校,公办与民办高校贫困生的人数都有差别,便会出现有的学校贷款学生人数会远超过该比例,而有的学校贷款人数又大大低于该比例。

1.2.2助困比例权重过低、违约控制权重过高广东省考核办法中,助困比例的评分为4分,所占权重过低,而违约控制的比重为18分,所占权重过高。二者的悬殊分值会驱动一些高校舍本逐末、避重就轻。比如有的高校为了降低违约率,以在违约控制方面拿到更高的分数,便尽可能降低助困比例,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惜贷”现象的产生。事实上,“惜贷”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广东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有必要补充说明的是,广东省至今并未实行生源地贷款政策,而是单一执行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同时,这几年广东高校学生人数也是呈增长状态。如此看来,即便是国家加大了对于困难学生的其他资助方式,但这种考核前后贷款金额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依然表明绩效考核中助困比例与违约控制分值的不合理。

2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

2.1考核指标动态调整

根据广东省助学贷款的变化情况对考核指标进行动态构建,比如国家助学金的发放金额及人数会影响到贷款规模,那么考核指标中的助困比例应依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指标,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增进考核的科学性。我们可以学习参考河南省的做法。考核指标体系中贷款比例按学校类别分类打分。每一类学校贷款比例计算出一个平均值,学校贷款比例等于平均值的为6分,高出平均值1个百分点加1分,低于平均值1个百分点减1分,满分13分,最低0分(按照每校贷款比例四舍五入到个位给分)。贷款比例计算公式为:U(%)=贷款学生数/贷款范围内的在校生人数×100%这样的评分标准考虑到了不同高校的情况,设置相对公平合理。另外,贷款比例所占权重应当与违约控制的基本持平,这样才有利于防止高校“惜贷”现象的滋生。

2.2增加三级细化指标

广东省考核指标体系只有两级指标,为了能够提高考核的准确度,应构建科学合理的三级细化指标,本文对前述问题较为突出的部分指标进行了重构:一级指标:绩效评价(27分);二级指标:贷款比例(10分),评价标准为按学校分类计算平均比例,U(%)=贷款学生数/贷款范围内的在校生人数×100%;贷款违约控制(10分),按照广东省违约率平均值进行考核;满意度(3分)及学生获奖情况(4分),参考评价的三级指标不变。广东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在控制违约风险的同时实现“应贷尽贷”的目标,从而使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真正起到助人、育人的作用。

作者:葛朝蕾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第五篇:助学贷款中贫困生诚信缺失

一.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国家信贷体系不完善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是国家贷款体系的不合理,致使部分贫困毕业生陷入想还贷又还不上的尴尬境地。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助学贷款政策,但新的还款体系仍然存在定额定期缴纳、期限短、偿还方式单一等不合理的因素,无法解决贫困生毕业后遇到的实际困难。面对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具有特殊家庭环境背景和成长经历的贫困生就业变得更加困难。他们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双重责任,根本无力偿还在校期间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助学贷款。其次,诚信评价体系的不完备也使部分诚信缺失的学生有机可趁。目前,一些发达西方国家早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任何人将会为自己的不守信用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我国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道德谴责来解决诚信缺失问题,这种缺乏约束机制的信贷体系很容易引起道德风险和违约仿效,却不能从根本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

2.家庭学校诚信教育不到位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重要基础,父母的诚信教育意识以及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由于贫困家庭的家长多疲于生计,家庭成员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极易造成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具有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意识,甚至有些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训导孩子诚实人吃亏,教育孩子学得圆滑、世故,有些家长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经济上的资助,主动开具虚假的经济困难证明。高等学校诚信教育也显得比较薄弱。多数高校的诚信教育工作仍旧是课堂上简单的说教,尚未建立贫困生诚信测评体系,缺乏对贫困生平时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诚信缺失现象的详细记录,更没有建立健全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对失信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从而也在客观上助长了贫困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

3.自我诚信认知的缺乏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具体的不利影响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部分高校贫困生自身品德修养的不高,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差。再加上社会上拜金、逐利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贫困生更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浮躁的心态。同时,高校贫困生往往社会阅历较浅,对诚信重要性和失信导致的严重后果往往也认识不足。在这些不利的影响之下,在各种不当利益的驱动下,高校贫困生造假、违约等失信的情况就会频频发生。

二.贫困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

1.国家层面还贷的关键是帮助贫困生正常就业,只有不断拓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改变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生的还贷能力。具体而言,国家可以安排贫困毕业生到边远地区或国家急需的地区或行业工作若干年,由国家替其还贷。企业可以通过定向、委培的形式向优秀贫困生提供资助,贫困毕业生毕业后到企业服务一定年限,由企业帮其还贷。国家也可将还款年限延长至15年至20年,并采用“分期定额”、“定期定额”、“分期不定额”等方法,给学生留有充分分解还款压力的时间。只有使还贷体系符合贫困毕业生的实际,才能解决部分贫困毕业生的故意“违贷”,保证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上已出现了“信用危机”的现象,其中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尤其要引起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全国一体的个人信用档案,形成长效机制。利用身份证建立公民终身信用档案,通过制度的约束提高公民的失信成本。如果某个学生在助学贷款中违约了,银行有权在其信用档案中注明,同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还贷失信的贷款人的工商注册、出国护照以及各类证书的申请予以拒绝,这将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只有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才能杜绝不良违约行为。

2.学校层面高校可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就业合作机制。首先,高校要在开展就业指导、就业介绍、就业服务等方面加强工作,拓宽贫困生就业思路和就业渠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就业指导。其次,高校和企业合作建立临时就业基地,让暂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贫困生临时就业,获得最基本的还款能力。再次,高校可以采取“定单式”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方式,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给企业定单培养,确保贫困生能及时就业。高校协助银行建立贫困生个人诚信档案。学校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信息记录存档,包括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金额和还款时间。学生毕业时,学校建立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贷款合同随学生档案流动,全额偿还后可撤销记录。同时向银行提供借款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其他信息,并将学生的借、还款信息纳入个人档案。通过学校、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互动,合力监督,促进贷款的追回,有效控制学生的失信行为。

3.个人层面贫困生自身应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贷款合同所规定的条款,更要认识到按时还贷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自觉抵制社会中的各种不良行为的影响。同时,贫困生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端正就业观念,切忌好高骛远,重视学校的合适推荐,积极参加学校召开的招聘会。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使自己具备较高的还贷能力,维护自己的信誉。

总而言之,建立健全的贫困学生的信贷体系,积极稳妥地解决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的诚信危机等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局。在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较低及学生诚信缺失的背景下,诚信教育需要全社会、每个学校、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也需要发挥教育、管理、服务的多重功能,使高校贫困生资助信贷体系能更加完善,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作者:陈芳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经管学院

第六篇:高校助学贷款还款难的问题

1新媒体为高校助学贷款的还款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新媒体中的即时通讯是当代大学生最常用的通讯方式,网络开发商开发与推出的即时交流工具实现了交流方式的便利化,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也不能固守着原有的交流方式和手段,如果还是仅仅停留在用寄信,打电话的方式和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以催促其还款就大大的落伍了。因此高校教师的工作方法也应该因时因地的发生改变,应在学生毕业的时候除了留下学生的家庭住址,手机号码还要留下学生的QQ号,飞信号,微信号,甚至是微博等联系方式,此外还应该留下欠款同学三到五个好友的联系方式,只有前期把工作做到位,才能保证之后的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

2大学生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

诚信,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青年人要想立足于社会除了知识他们更应该具备优秀的品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眼前利益很容易就蒙蔽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眼睛,在短期利益面前他们很可能会选择放弃诚信,单纯的以为逃避可以解决问题。回到高校助学贷款的还款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同学认为学校联系不到我就不用还钱了,以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而忽视诚信的缺失将给他带来的危害。基于这样的现状高校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例如该校在开学之初就会由辅导员组织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通过实例讲解,观看影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在开学之初就把诚信的种子慢慢地栽植进年轻人的心中,让他们在那里生根发芽。此外,在高校助学贷款办理之后,辅导员还会找专人座谈,进一步帮学生分析、讲解诚信的意义,以巩固诚信这一美德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只有诚信的建立,才能保证学生毕业之后不会被动的等待学校的催促或简单用逃避解决问题,而会主动地偿还自己的助学贷款,从而减轻高校助学贷款还款方面的工作压力。

3社会上要尽快完善个人的信用体系制度

信息经济学告诉人们,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必然的特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与交易的效率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与交易有关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对方的信用情况。应当指出,信用体系的完善是一套社会系统工程,其架构设置和具体内容急需进一步地探索和完善。例如针对高校贫困助学贷款的借款人群应该有一套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延期还款和恶意拖欠的应该有统一、严格的处理办法。目前,社会上有对于预期还款的学生在之后的住房贷款方面有提高借款门槛和利息额度,不允许报考公务员,不予办理信用卡等惩罚措施。但这些措施都要在学生具体办理相关业务的时候才会意识到拖欠贷款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如果社会上可以进一步的完善信用机制,细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西方社会般在乘坐公交车逃票这些小事上都能体会到违反信用规则将受到降低信用等级等严肃惩罚的话,学生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起到在制度上督促毕业生尽快偿还助学贷款的作用。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会计职业技术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初级会计人才。经济发展给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时代要求会计教学要与时俱进。但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他们的特殊性,这给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财会人员的培养方面带来了很大难度。本文就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展开论述。

关键词: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较差,主动性不够

当前初中毕业生的大体流向为:成绩优秀的学生进重点高中,成绩中上等的进普通高中,剩下基础差的学生才会万般无奈选择进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普高扩招,对中职学校而言,生源的严重萎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或者干脆取消门槛,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下降。由于学生文化基础差,加上没有升学的压力,职校生学习兴趣普遍不浓。相对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无论在系统性还是理论方面,都不如高等院校的学生那么全面、有深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职学生表现出许多不适应,表现为对教学内容不易理解、感觉入门难、信心不足,导致学习比较被动,直接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教师教学的理念落后,实践经验缺乏

中职教师往往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仅被动地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一种教学常态。由于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学得吃力,效果也并不理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教师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他们自身就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没有在会计岗位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不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和生产流程,这样就很难适应以动手能力为特征的职业教育。

3.教材不符合学生特点

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步伐。课程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客观需要,超越了中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围,很多课程在毕业之后派不上用场。教学内容上简单模仿高职教育,过多重视原理和学科体系,缺乏应用性,忽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内容呆板,可开发的空间较少。课程内容的设计没有预设的空间,束缚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导致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学会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如何正确实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1.创造轻松的授课氛围,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首先要端正态度,主动学习,并树立信心与目标。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会计这个职业的神圣,真正了解会计这个行业的博大空间。会计专业新生入学后,教师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和学校的优势、办学特点和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在开课前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观摩实际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对象,建立健全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大多直接来源于高校毕业生,面对初中升上来的中职学生,他们往往认为教学过程很简单,但学生大多听不懂。所以,教师要认清对象,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注重中职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对于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应建立教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的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训练,由实训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尽快提高新教师的动手能力;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要求他们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并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中职学校还应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使其专业知识与能力素质同步提高。

3.发展创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探索教学新模式

改变方法首先要转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转为启发式和参与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教学。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仿真模拟实习、课堂讨论、实训基地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要注重新知识的引入和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讲授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可结合实物演示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其直观理解和印象。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制作生动形象的幻灯片,通过动画、图表、声音、文字等形式,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枯燥的内容全过程演示出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梁伟玲.论中职会计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J].职业,2012

[2]孙道远.国外的职业学校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3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2

作者:孙立莹 单位: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第二篇: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摘要:

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者,会计的职业道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诚信。加强中职会计专业的诚信教育可以从根本上培养会计的诚信意识,减少企业因会计诚信缺失而引发的多种财务纠纷,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诚信教育对财务造假事件具有预防作用,中职会计专业的诚信教育的研究对国家加大企业财务管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愈加激烈,各大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会计的培养教育中,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掌管着企业财务,会计的信用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维护企业的财务信用和国家税收,会计诚信教育任重道远。

1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会计的诚信缺失对企业影响很大,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例如厦门远华案件,赖昌星为了极大地获取利润,减少向国家缴纳税款,把管理人员全部换成自己的家属,尤其是财务管理,整个部门都是他的亲信,帮助他通过非法渠道进行走私,财务部门更是专门为其伪造账本,逃税漏税,在被举报后这本假账立即被销毁,据调查,厦门远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被海关查处的走私案值竟高达几百亿元人民币,脱逃税款也高达人民币300亿元,对社会的影响巨大。这个案例反应出来的已经不只是企业的诚信问题,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也敲响了警钟,会计的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对企业和社会的负责,严格遵守企业财务规范,真实的记录企业财务资料,按规定缴纳税款,在合法的范围内维护企业持续发展。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从业人员,在中职教育会计专业中加强诚信教育对企业诚信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中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不足

我国会计专业就目前来看对诚信方面的教育重视度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

第一,重视程度不足。在目前我国的中职会计专业教育中,更重视会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处理能力,学校的教学会通过课堂实践等活动,教导学生从业技能,忽略了会计本身道德建设的问题,诚信教育环节较为薄弱甚至是缺失,多数学校会把诚信教育归纳到德育课中,而德育老师的授课范围较宽泛,没有针对会计专业的培养,只是指明法律的约束,学生真正接触到复杂的经济环境时,不能很好地分辨自身行为是否违背法律,也不懂怎么用法律保护自己,很可能因为害怕法律制裁而一错再错,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对会计的诚信教育重视不足。

第二,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中职学校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教师对虚假信息的相关知识不完备,教学案例不能与时俱进,学校缺乏系统完备的诚信教育体系,教师在教学时设计的教学大纲是依据学校教学进度的,学校诚信教育体系的缺乏直接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谈及诚信问题,也多是纸上谈兵,教学上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会计诚信问题不够重视,今后从业时对企业的财务诚信问题也不够敏感,容易听从不法管理者的要求处理企业财务问题时在财务上造假,偷税漏税,致使企业触犯了法律,影响企业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3中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建议

针对我国中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希望中职学校在教育中加强诚信教育,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减少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第一,改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借鉴具有典型特征的会计职业诚信缺失的案例,结合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启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组织小组讨论来抒发学生的观点,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了解诚信建设对于会计的重要性,案例与小组讨论等形式丰富了教学,让课堂变得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教师在案例的选取时要注重新颖和典型等特点,用案例弥补教材的枯燥与不足,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讨论,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了诚信的理念。

第二,创建良好氛围。学习的氛围是教育中的隐形课堂,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除了加强课堂上的改革,在日常也要随时向学生传达诚信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诚信演讲,社团组织诚信宣传日等,学校在平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士给学生开办讲座,这些社会财务方面的精英长期接触各大企业的财务工作,对会计专业在从业时可能面临的诚信危机都有深刻认识,开办讲座等方式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诚信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诚信对于自身与企业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工作中才不会进行财务造假。

第三,完善教育制度。学校应该把诚信教育提上教学日程,安排诚信课程,组织教师定期培训,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重视企业财务与经济形式知识的储备,培养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又具备完善的诚信道德体系的会计从业者。

参考文献:

[1]周丽.浅议金融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J].海南金融,2011,(3):14-18.

[2]钱翠.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诚信教育[J].华章,2012,(34):225.

作者:罗薇娜 单位: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

第三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窥

摘要:

为了培养应用型中职会计人才,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经验,认为应转变会计实践教学观念、完善课程体系,融入“双证”培训、强化会计模拟实习的仿真性、加强校企合作,强化社会实习、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开展更为有效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作为一个应用型的专业,会计有严格的专业技能要求,实际岗位操作也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但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使得会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适应岗位的实践需要,为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的难度。为此,中职会计专业应该寻求多种途径,强化实践教学。

一、转变会计实践教学观念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很多会计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学好理论知识、能够应付各种会计开始就可以了,动手实践不是那么重要;还有一些中职学校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开展会计实践教学,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在面对会计实务的时候表现的非常茫然,不知道从何入手。为此,需要转变中职会计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实践对会计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保证会计专业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要将中职学校的教学经费向会计实践教学方面倾斜,为会计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会计人员,担任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师,为学生的会计实践提供指导。

二、完善课程体系,融入“双证”培训

我国《会计法》明确指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想要从事会计工作,必须要有两个“证书”,即中专学历证书、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这是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最低要求,如果少了这两块“敲门砖”,他们是无法走上会计工作岗位的。获得“双证”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获得珠算五级证书,或者是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双证”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与证书相关的教学和培训引入常规课程之中,实现教学常态化,为会计专业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技能、顺利通过各类资格证书考试奠定基础,让学生在毕业时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

三、强化会计模拟实习的仿真性

在中职会计教学中,会计模拟实习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会计模拟实习指的是在学校中,为学生创设贴近实际会计工作的实习环境,中职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增强会计模拟实习的仿真性,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际工作技能。首先,提高实习主体的仿真性。中职会计专业应该强化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会计工作的流程、运作模式等引入模拟实习,使模拟实习主体概貌,以及员工、薪资、生产流程等详细资料更加贴近现实企业,更加真实。其次,提升实习资料的仿真性。中职会计专业可以组织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编制一套完整、系统、全面的财会业务,涵盖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之后,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轮流扮演会计部门的相关角色,以实际工作程序为依据进行综合训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实践效果。

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社会实习

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参观、实习。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强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定期组织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制造车间、成品仓库、商场、超市等参观、实习,企业要派专业的财会人员为学生讲解,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实习可以采用岗位轮换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可以接触到财会相关的多个岗位,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等都是非常有利的。另外,校企合作的加强,可以是中职学校强化与外界的联系,打破自我封闭的教育模式,让会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接轨。

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师严重不足,必须强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实务操作能力强的教师,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总会计师等来校兼职任教,有效扩大实践性教学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会计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组织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材料销售定额、工时、成本核算方法等,掌握财会相关的原始资料,然后进入财会部门进行岗位技能锻炼,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六、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想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对当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反思,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实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玲.关于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财经界,2016(3)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第7篇

摘要:

校内外实践基地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数量多,每个企业对学生的需求较少,因此实习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校。本文通过对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和方式进行了探索,以求解决会计专业实践难的问题。

关键词:

会计专业;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广东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应加大会计、审计等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增加现代服务业对会计人才资源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会计类人才占据会计人才培养的50%以上,而其中最关键的又是要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1.实训室无法跟上现代企业的步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训室主要以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主,并且大部分是多年前设计建造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现代服务业有了新的发展,会计专业也随之进行了变革,导致很多实训室的功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2.仿真实训依然不够“真”

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项目化教学、仿真教学,然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企业对资料的保密性及商业用途,真实企业的业务及相关单据一般很难获得,所以大部分学校进行教学时都基本上是仿真的业务,使得教学过程不逼真,教学效果欠佳。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限

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招聘会计专业教师时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还要求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导致在招聘时满足条件的较少;同时现有教师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没有企业的实战经验。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量少质差

由于会计专业学生较多,企业对学生的需求较少,因此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一般较为分散,实习单位的数量多,管理起来相当困难,实践教学质量掺次不齐,更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

二、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题的措施

(一)整合资源,优化校内实训条件

1.加大投入,购置实践教学软件

在无法重建实训室的情况下,购置会计专业教学软件,如用友VBSE综合版或财务版、用友ERP、用友U10.1、金蝶、网中网技能竞赛平台、网中网财务决策软件、税友报税软件等,大力开展校级会计技能竞赛,参与市赛、省赛、国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2.完善不断完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编写或购买高水平的实训教材,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校本教材,然而有些教材较旧,没能跟上实际政策的变化,因此需要组建团队编制高质量的实训教材,或者直接购买国家规划教材;建立高度仿真的实训项目,如银行结算、纳税申报等部门,让学生实践模拟操作。获取企业的真实账务资料,让学生实操从如何取得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过程。

3.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2016年5月底,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明确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在内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校应最大限度地为职教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使教师真正深入工作一线,提升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2)加强专职队伍的培训力度。学校聘请职教专家到校内开展专题讲座,专任教师通过讲座获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可以参加会计专业骨干教师的国培或省培,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各省组织的会计专业骨干教师研讨会,加强专业技能的修炼,同时也建立全国会计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互相切磋教学方法和操作技能,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会计专业应根据岗位技能的要求,招聘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管理能力的企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带领学生动起来。

(二)构建“校中厂”,搭建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

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难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或记账公司引入校园,在校内实训室与企业共建“校中厂”,主要是将审计、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记账等业务引入校园,在上半年的旺季,学校应配合企业开展至少9周的集中实习,企业利用学校的实训室作为办公室,也可以大批量的用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量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学校可以用企业的真实资料作为日常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借此引入兼职兼职,还可以将校内教师派进校中厂进行锻炼;学生可以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学知识练技能,也可以熟悉企业的真实运作,还可以与企业人员交朋友。通过校中厂这个平台,最终实现企业、老师、学生的三赢局面。

(三)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创建学生实践的最优场所

在开拓校外实践基地时,应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选择最优的公司进行长期合作。根据我们多年的市场开拓经验,应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作为主攻的单位,因为这类公司会计专业性强、季节性强、业务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多;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的社会资源,也可以利用往届毕业生的资源,广开校外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小红.破解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题[J].会计之友,2009(08).

[2]陈少兰.高等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1(06).

作者:刘水林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然而这种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创业人才模式的改革成为众多高职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然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业人才;培养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无非是选择就业和深造。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于新时代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此可见,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强化专业创业教育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1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创业教育成为各大高校课程改革的潮流。但是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都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况且,目前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标准仍是就业率。这就使得创业教育得不到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也流于形式。

1.2创业课程不完善

创业教育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但是在实际的创业课程中,多数学校只是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而且没有制定与专业科目相类似的教学计划等。另外,大多数创业课程也是交由教师自行设计。这就使得没有兴趣的学生对创业教育产生了厌烦情绪,而有意向的学生由于没有专业的指导而逐渐失去创业兴趣。可见,创业课程势在必行。

1.3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脱离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同时创业教育的载体是专业知识,脱离专业知识,创业教育只是纸上谈兵。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创业教育课堂上传授的是有关怎样就业,怎样选择职业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到创业知识的讲解。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2.1“2+1”学商结合的教学模式

所谓“2+1”学商结合就是指将教育活动与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需要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参与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高校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创建不同的学习目标,如在第一学年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第二学年开展学商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三学年开展专项的实践教学。这样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一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同时这也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二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安排教师与学生共同进入企业学习,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推动工商结合教学模式的革新;三是建立校内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可随时实习的公司,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重视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此外,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学商结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真正的运作流程和工作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创业提供可参考性的模板。只有真正感受过企业生存的真实环境,才能走好创业之路。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减轻高校生的就业压力。

2.2为高校生创业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

创业是一项艰难的事件,需要创业者具备足够的资金和能力。但是大部分高校生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为了培养会计专业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该重视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和创业资金。首先,高职院校可以联系社会上的一些资源,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创业基地,或者是基础设施。况且,通过建立创业基地,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的有效结合。例如有的院校在校园内开办了创业园,并免费提供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场所。还有的院校,在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地区专门租赁商业店面,以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此外,还有的院校为了减轻学生的创业负担,提供了创业者工商、财税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人事、法律服务、政策申报等一条龙服务,而且还能享受创业导师、孵化机构提供的全程孵化指导。其次,高校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如2016年各地区政府都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创业支持。如安徽:大学毕业生初创科技型、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可享受一次性5000~10000元补助。江西:高校学生休学创业最多可保留7年学籍,财政每年注入1000万元资金充实青年创业就业基金,重点支持1000名大学生返乡创业等。另外,各高校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如某院校专门制定了创业资金申请委员会,只要学生能够提供足够的文件证明和材料,就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资金支持。由此可见,高校及各级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是解决高校生创业的重要途径。

2.3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学内容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更新教学课程,以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能尽快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越来越残酷,只有强化高校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在《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加入创业实践教学。例如加入企划以及公司融资、筹资等内容,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或者在实践课中,加入创业技能的培训,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交际能力等。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如某院校通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和创新创业实践必修学分,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按照“全体覆盖、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四个方面来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其次,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创业管理、创业风险、人力资源等公共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由此可见,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培养会计专业创业人才的基础,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

2.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组建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以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充实教师队伍。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分享一些创业经验和创业经历,还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高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责任意识,创建对于教师的创业教育考核体系,促使教师能够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创业人才的培养。另外,高校还应该给予指导项目获得成绩的教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应该专门配备教师与学生,形成专业的创业队伍。或者是邀请创业成功者作为校外指导教师,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最后,高校应该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来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教育能力。此外,高校还应该创建创新教育教学科研团队,整体提高创业教育队伍的水平。总之,加强师资队伍力量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是保障学生创业成功的重点。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会计专业创业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以及社会实际,培养创业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晓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4(17).

[2]徐赟,王鹏.高职院会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5(80).

[3]徐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3).

[4]陈丽君.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策略研究——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4).

作者:王建军 单位:山东潍坊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诚信教学探讨

摘要:

诚实守信是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改善我国大范围内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诚信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诚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谈谈如何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很好地开展诚信教学活动。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诚信教学

现阶段,我国各行业各领域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都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会计人员诚信品质的缺失。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的主要学校之一,为了有效改善我国现阶段会计失真现状,必须从教学环节做起,融入诚信教育机制,从而为我国会计行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诚信教学现状分析及反思

1.高职院校诚信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诚信教学的现状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缺乏专业化的诚信教学体系,学生们在会计事务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展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一方面,虽然近些年来在我国全面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一步加强了诚信教育,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并没有深入到学生日常实践过程中,所以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对诚信意识认识度较高而实践能力较差的现象;另一方面,诚信意识的培养需要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锻炼和培养机会,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诚信教育体系缺乏,学生们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切身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状况,一旦走向社会、进入职业岗位,遇到一些问题时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

2.高职院校诚信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诚信教学现状是较为不乐观的,主要成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阶段我国各行业各领域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报表修饰等现象都普遍存在,从会计工作解读操纵企业利润已经逐渐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潜规则”,而由于我国立法进程较为缓慢,对会计失真现象的惩罚力度也是相对较小的,直接导致会计行业的社会风气不正,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学生们的诚信品质很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坚守;第二,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正所谓“父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对孩子们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一方面体现在部分家长忙于事业,无暇关注孩子们道德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体现在家长普遍都比较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对道德素养和个人成长的关注度不大。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诚信教学的探讨

1.将诚信教育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

将诚信教育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是在高中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基础。专业教学标准对会计专业教学活动有重要的指向作用,我国高职院校应改变现阶段诚信教育重形式轻实效的教育现状,将诚信教育很好地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中,将培养职业技能较强、道德素养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一线会计技术人员作为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最终为我国各行业各领域工作一线提供更多高职业素质、高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会计人才。

2.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目标的达成最终要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诚信教育课程体系来完成。因此,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教师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入相应的会计不诚信案例,让学生们从心底对诚信意识产生认同感。另外,在讲授《基础会计》时,教师一开始就要严格规范学生们的会计基础操作,对于漏写、错写、多写等基础会计问题指出并给予相应的惩罚,让学生们从接触行业开始就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该专业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将诚信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会计实训、会计实习对学生们进行接近现实的诚信教育和测定,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

3.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重建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首先,高职院校要将教师的诚信教育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激励高职院校教师致力于追求最佳化的诚信教育效果;其次,高职院校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们的诚信素养进行全方位地测试,并记录在诚信档案上,以此激励学生从自身出发,注重诚信品质的培养;最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该注重诚信氛围的创设,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一种诚信待人、诚信待事的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学生们的道德素养,我国教育部门在进行高职院校考核时要将诚信氛围的创设作为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三、结语

现阶段,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无论对于我国会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还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建设都十分必要。本文从社会、家庭、高职院校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从高职院校完善诚信教育体系方面探讨了强化学生们诚信素养的对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基层教师也应该从实践环节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出更多提升诚信教育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佳怡.新时期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企业诚信教育范文第8篇

摘要:

对协同创新概念进行了简单分析,针对我国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效果等问题,从构建协同创新诚信教育平台、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协同创新

诚信这个古老的话题,当下仍面临着新的跳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上一些缺乏诚信的现象,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不免受到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出现。目前高校通过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其道德水准和品德素质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开展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诚信观,构建未来诚信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协同创新概述

创新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雄彼德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包括开发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或者控制原料或者半成品一种新的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他当时提出这五个新,都属于创新。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普里高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启发下提出来用以反映复杂系统的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将协同定义为“各类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结果整个系统形成一些微观个体层次不存在的新结构和特征”。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是“实现创新的组织方式”———通过加强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合作,构建其有序架构,更为高效地实现创新。1992年10月,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新”问题。尔后,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从而在我国欣起全民创新的高潮。

2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一直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建立了一支能力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理论探讨中,与现实结合并不紧密,其实效性不佳。

2.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仍停留在诚信理论的原理分析上,与当下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并不紧密,不能很好回答现实中实际问题。如“老实人吃亏,老实人上当,老实人无用”,还有社会上出现的“讲大话办成了大事,讲假话谋到职位、造假发了财,失信骗取到钱”等与我们提倡的诚实做人相对立、相矛盾的现象,以及客观现实中出面的反面例子、消极素材对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更愿意相信客观现实。这些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如何紧密联系实际,回答社会上的这些现实问题,提高诚信教育的可操作性。

2.2重说理,轻管理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才群体,仍有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出现。如考试舞弊、求职作假、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评优评奖学金拉选票、申报贫困补助弄虚作假,甚至出现校园偷盗同学钱物等犯罪行为。更可怕的是周围的一些同学对这种现象表示默认,并不觉得羞耻。这就要求我国高职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在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典型案例时,还要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缺失的现象跟踪教育,严加管理,约束学生中不诚信的行为。

2.3重形式,轻效果

目前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两课”教育,表现为老师在课堂对诚信认识的“灌”,不问条件、不管对象、不讲实效,从而出现“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我讲你听、我讲你做、我令你止”,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和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已显老化、单一,必须与时俱进,添加新的元素和内容,才能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3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3.1构建协同创新诚信教育平台

在当今信息时代,处在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已不是封闭、孤立的个体,当代大学生不断与社会进行着信息交流。社会上出现的许多负面效应,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高校校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着强大冲出,严重恶化了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仅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构建家庭———学校———企业———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形成以学校诚信教育为核心,家庭、企业、社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的诚信教育体系,协同创新诚信教育平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2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以协同论、创新系统理论、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构建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运用现代高科技领域的新成果、新成就创新诚信教育的方法。结合社会经济的形式,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方面,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增强诚信教育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以典型事件、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如结合当前出现的地沟油、假奶粉、毒大蒜等丑闻,融于诚信教学内容并进行分析人无诚信,必将付出巨大代价。如以“曾子杀猪”为例教育学生言而有信,必将为后人敬仰。

3.3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诚信教育的内在联系,将诚信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结合起来。如在讲授道德时用鲜活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诚信是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讲授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理论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的基石,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是以信为本的,诚信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专业课教学中,如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和财务增设金融信用、信用管理和法规等“信用教育”的内容。要通过校报、广播、橱窗等校内媒体的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营造浓厚的“重诚信、守诚信”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利用微博、微信、QQ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式的诚信教育;要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精品活动,设立“诚信月”,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环境,让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是做人之本,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风气,从而内化学生,让学生实现诚信品质升华。

参考文献:

1蔡斌.新时期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53~54

2田鑫鑫.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刘阳.浅谈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315~316

4吴佳怡.新时期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王茂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的探索及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66~68

6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07):14~16

作者:谭银元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协同创新探析

摘要:

教务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能够衡量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如何协同好高职院校各个方面的创新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的意义重大。在实施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化的管理体系,才能使整个高职院校的管理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

教务管理;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教务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更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且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最大限度的为教学工作服务,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帮助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服务。

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协同创新的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需要不断的提高,因此,协同创新思路成为当今教务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核心的思路,协同创新这一理论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其特点是参与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与学校的各个进行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教务管理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如何做好管理工作,如何协同好与学校其他方面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改进。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尚未成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来逐步的完善,教务管理工作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因此,建设高标准的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的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与教务管理工作协同作用,以创新概念作为提升的突破口,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制度的优势,积极在学校内部开展协同创新,使院校教务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研究工作进行同步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协同创新的意义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效在学术研究、人才供给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因为高职院校是社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主要人才供给基地,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我国高职院校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而在我国经济转型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作用同样也是极为关键。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在学科方面的优势,深度的建立与科研所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协同创新基础,为企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以企业发展的促进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而谈到创新,众所周知,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创新绝不是其某一个部门或者是某一个专业所能独立完成的工作,首先需要从体制上做出改变,将高职院校之中的各个部门协同起来,发挥各个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的有机力量,整合教育资源,调动创新积极性,从而实现整个院校在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方面根本性的改变。教务管理作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在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以及整体竞争实力提高方面有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本着协同管理的管理理念,合理配备教育资源,将教务处与二级院系的教学管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教务处为核心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教学组织和指挥系统,发挥各级院系在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步提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几个显著的问题,第一是教务工作较为繁重,日常工作节奏紧凑,但是普遍配备的人员经验明显不足,而且工作过程中明显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第二就是很多教务工作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性考虑,而且工作的要求不够具体,使得教务管理工作缺乏指导性。第三就是高职院校普遍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有待于加强。因此在协同管理的理念之下,高职院校应该有效的制定各项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每项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并且要制定有关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审核和修订制度,确定审核和修订工作的各项基本内容,包括时间、参与人员等等,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他人监督工作,整合高职院校之中各个子系统之中的管理力量,严格依照协同理念办事,发挥各个部门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积极作用。

三、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优化教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探索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总协调和总调度,教务管理工作要将学校决策层所作出的指导性的决策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计划,协调各个部门参与完成。这就决定了教务管理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很多工作都是在重复的状态之下进行,这就极容易导致教务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之中出现惰性,在思想上产生松动。而教务管理工作同时又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如果教务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耐心,则很容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之中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整体教学工作出现偏差。因此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之中要引入协同管理理念,既有效的整合校园之中的各项管理资源,同时又发挥他人监督的有效作用,全方位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加强制度的建设

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教务管理工作同样也是如此,首先要在规章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制定出既满足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又满足各个部门考核评定要求的管理制度,让每一项的教务管理工作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其次要将教务工作分成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并且将两种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教务管理工作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涉及到的部门也非常多,所以教务管理的内容也就非常的繁杂,而面对这种繁杂的管理工作如果单纯的依靠制度管理这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则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毕竟教务管理工作所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如果单纯的依靠制度进行管理,则很难处理一些实际发生的管理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的运用协同管理理念实施管理就应该有效的将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以制度管理这种静态管理模式为根本实施人性化和针对性强的动态管理,调动校园各个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激发各个部门在教学管理主观能动性,减少教务管理部门教学管理的压力,提高整体的实效性。

2.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虽然教务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并且要具备很丰富的知识和和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因为教务管理工作虽然能够依托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毕竟教务管理工作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管理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于整体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让教务管理人员能够既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能够对于日常管理工作能够端正思想态度,认真负责的处理枯燥和繁杂的工作,做到事无巨细均能认真对待,面对复杂的管理工作时能够耐心应对,而面对简单问题的时候又能够认真处理。其次也要不断的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自我要求和自身修养,因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本身就是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表率,如果教师不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在面对管理对象的时候,学生又如何能够按照管理要求来要求自己。因此只有高尚的人格和完善的自我修养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四、结语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是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性工作,而作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力量,高职院校在面对经济转型的时候也要从自身做出调整,以协同管理理念为依托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在协同管理理念之下,教务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整合校园之中各个部门的管理资源,调动校园各子系统的管理能动性,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并不断的加强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为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做出根本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照云,朱晓刚.深化师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行业高校协同创新战略——基于江西财经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2):10-14.

[2]唐芳,龙建佑,曹利.高职院校教务处协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

作者:陈少娜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问题分析

摘要:

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谋划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面临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创新主体缺乏联动、行业企业参与程度不足、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通过抓准问题、理清目标思路、重塑体制机制、构建组织平台等方式,推动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问题;路径

高校协同创新是学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办学优势,积极联系区域内其他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以及国境外相关机构,互补协作,以实现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创新性活动。①可以说,开展协同创新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为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谋划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困境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看来,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基础还比较差,有效促进政校企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开放、紧密、高效的协作格局还没有形成,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高

职院校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更需要有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外部软环境优化得还不够好,也还没有成立能有效促进协同创新的多方协调机构,造成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缺少支持和引导,很多协同创新项目难以得到协调和落实,行业、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难以组成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办学存在多部门管理现象,缺乏科学监管和考核约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发展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情况都需要政府尽快成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制度,加强监管。

(二)创新主体缺乏联动

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顺畅运作的关键在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相互沟通协作的程度。目前,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创新主体比较分散,各组织之间缺少联动,资源信息共享不畅,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跨组织间的资源获取困难,重复研发现象严重,难以集聚优势专业、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研项目,长期的系统合作和联合攻关不能有效开展,表现出创新规模小、缺乏辐射和示范效应等特征。此外,由于各组织薪酬体制、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的不同,人员成果共享、交流困难,难以在同一领域内形成精英团队,阻碍了协同创新的水平和层次的提高。

(三)行业企业参与程度不足

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二者是共生共荣的,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行业企业的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对人才的需求,发哺高职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协同创新方面主要体现为:第一,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在组织目标、利益追求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一致,又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大部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还没有形成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协同创新联盟无法建立,难以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合作的深度不够。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存在错位发展,一方面企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变现为毕业生就业难,这就表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两者协调融合的深度不够,不能实现无缝对接。第三,合作缺乏可持续性。目前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由于很多院校协同创新管理制度不完善,合作双方缺乏合同保护意识,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公、信息沟通不畅时,容易出现冲突,合作的持续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也阻碍了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首先,从组织管理上来看,很多院校体制机制不健全,没有出台支持协同创新的制度文件,也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不能有效推动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过分重视论文和科研项目的数量,对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关注不够,学校在成果转化权益分配方面的政策不完善,导致教师对理论研究兴趣远远大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兴趣,参与行业企业科研开发的动力不足。其次,从运行机制上来看,很多院校教学体系落后,专业体系封闭,课程、资源、学生的渗透和共育有待加强,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的少,独自为战的多,很多全校性的创新规划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第三,从硬件条件上来看,限于财力或领导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对公共平台、共享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投入不足,共享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建立。

二、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路径

(一)理清协同创新的目标思路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的革新要求相适应,要主动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让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无缝对接。

(二)重塑高职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1.优化协同创新政策。政府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做好区域协同创新的规划、组织、培育和保障工作。如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对协同创新的各类项目建设在规划、用地、财税、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保障;要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人才、设备、资金、平台等各类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政策协同保障体系;要深化职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资源配置、科研组织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立并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等等。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内部要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培育学生不同的专业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促进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搭建跨院系、跨专业的研究中心、实训中心、教学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平台,组织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组成研究小组和学习小组,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为学生提供跨专业的教育培养,打牢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外部要探索校校、校所、校企、校地间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不同创新主体的专家、技术、设备等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3.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开展协同创新的多方主体要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和以创新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评聘和组织创新机制。②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关制度,加大企业技术人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力度,建设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资源库,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间的人员交流,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和专兼职教师组成团队为行业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的新型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4.营造协同创新环境。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包括政府的政策导向、鼓励创新的社会舆论氛围、开拓创新的教风学风、协同创新的教师队伍等等,这对学校协同创新育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要做到:一是政府要成立多方联合的专门机构,服务和支持师生开展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组织效应。二是要加强典型宣传,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积极宣传协同创新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产生示范效应。三是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及活动,对具有市场前景的获奖项目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在校师生积极参加,通过比赛和活动不断丰富协同创新知识,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三)成立协同创新联盟

高职协同创新联盟是指“由政府及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③。联盟要正确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围绕建设目标,引导联盟成员建立紧密的协同发展关系,有效实现联盟各成员多元、多向、集群式协同创新。联盟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各成员共享联盟内的各类资源,避免成员在软硬件资源建设、科研等方面的短期行为和分散重复建设,提升协同创新质量和效益。协同创新联盟要建立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负责宏观决策和管理,牵头制定《章程》以及实效性强的工作方案和制度,明确联盟的性质和任务,确定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在牵头单位建立秘书处,全面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和组织;成立管理工作委员会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工作进展,研究重点工作任务,促进成员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适时对联盟运行情况开展评估,形成工作绩效报告,加强事中事后管理,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和协作效益。联盟要引导高职院校主动参与企业成员的协同创新工作,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建立与企业合作举办专业、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企业成员的需求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还要引导高职院校。

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实际需求,选择明确的协同创新方向,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和开发;建立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机制,实现资源和成果共建共享,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扩散。企业要联合联盟内高职院校共建科研应用开发中心、教学企业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和发挥高职院校专业学科优势,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行业领军人物、企业技术骨干的联合科研团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并要积极选派学生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与生产。行业协会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预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中长期发展供需数据,为制定人才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人才流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健,周志刚.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54-58.

[2]鲍桂楠.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1-62.

[3]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