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之所以称之为信用衍生品,是因为它的价值是从其他资产,如债券、贷款或其他金融资产中衍生而出。信用衍生品是一种双边合同,目的在于转移、重组和转换信用风险。合同的双方利用信用衍生品来增加(或减少)对某一经济实体的信用风险的承担。在这一合同中,签约的一方将经济实体的信用风险转移到另一方。合同中,双方同意互换商定的或是根据公式确定现金流,现金流的确定依赖于预先设定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信用事件的发生。从实质上来讲,信用衍生品在保留基础资产的前提下,将贷款或是债券的信用风险从其他市场或操作风险中剥离出来,在市场上被具体定价,并转移给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使信用风险管理开始拥有了对冲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机制。

信用衍生品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担工具,而我国金融市场在这一领域还处于空白。当前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的需求。

一、分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当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以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为主。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比例较高,说明我国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人是银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这种贷款融资发放的地方产业结构趋于集中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带来了很大风险。从风险的预防和管理角度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信用风险的转移。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放贷、再融资、再放贷方式是其经营的主要模式,长期来看不利于信用风险的转移和缓释资本。而信用产品可以实现有效的信用风险转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商业银行提供主动动态的风险管理工具。

能够为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全新工具。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依靠信用等级分类、授信等预防性的静态管理手段,若在放贷后或交易后发现资产出现信用风险损失苗头,往往只能通过增加保证措施、要求客户提前还款等方式避免可能的风险损失。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能够使银行在经营环境多变及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丰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与产品,推动银行从以往被动、静态、事后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主动、动态和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二、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

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正在加快从“信贷银行”向“信用银行”的转变,即从信贷资产的持有人转变为信用产品的发起人、交易商和做市商,改变目前贷款发放后一直持有到期、承担全部风险和收益的经营模式,逐步将持有的信贷资产变为可以分层、转让、交易和流通的资产。信用衍生品的特性恰好契合商业银行转型的需求,为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提供市场工具和手段。

随着经营战略的调整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型,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致力于向客户提供更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在金融市场业务领域,国内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利率、汇率和商品类的金融产品体系。随着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国内金融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多元化,相对于成熟市场的先进同业而言,国内银行业信用类产品相对薄弱,迫切要求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债券产品日益丰富,但是我国债券市场企业融资的发行人主要为高信用等级的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行规模偏小。而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中小企业贡献程度已经超过了我国大型企业。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以及缺乏信用评价,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还很困难。因此,信用衍生品的引入可以合理匹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债需求。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274-01

引言: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银行间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依靠存贷款利差实现经营效益的经营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金融机构的发展。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着转换经营模式,完善服务功能,调整收入结构,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的战略转型。特别是当前银根紧缩,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受到较大限制,银行发展面临新挑战。加快业务转型,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提高非利差收入份额,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机构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存贷款利差一直是我国金融机构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上先进的资本运作方式逐步被市场引进并日益完善,客户可以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向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占比逐步下降,这对银行的收益造成很大影响。同时,利率的市场化趋势,将使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国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银行可以在不改变资产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底线。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来国外金融机构的进驻,他们日趋完善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员工团队都是国内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所有这些使得国外金融机构必将受到国内优质客户的青眯,金融市场将受到冲击。其次,国内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同样需要转变经营方式,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金融服务,如为国内外客户上市提供IPO服务,为国内客户境外经营提供投融资服务等。(三)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社会对金融机构业务需求扩大、功能需求深化的必然结果。企业从创业、生存、发展、壮大、兼并、上市以及经营不善而关、停、并、转都需要银行的帮助,为其提供项目评估、项目融资、财务分析评价、资本运作、清产核资等投资银行业务。所有这些都为完善金融机构的功能、金融产品的创新、经营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需求平台,成为金融机构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

二、当前国内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绝大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对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解不够透彻。虽然许多金融机构部分高层人员、研发部门认识到投资银行业务必将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但是机构上下、同级机构部门之间善未形成共识,许多机构还是习惯用传统的观念进行经营,认为金融机构发展重点就是存贷款业务,忽视了投资银行业务创造效益的基本功能。(二)业务品种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必要的产品差异,并没有真正做到方便客户,降低交易费用。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业务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品研发市场针对性较差,缺乏个性化,功能大同小异,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三)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投资银行业务从业人员要求知识面广、有较强的经济、金融、经营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目前这类复合型营销人才十分匮乏。

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

(一)加强投资银行业务的总体规划。金融机构总行应对全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战略性的统一规划,提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远目标。各级分行应该根据经营环境、市场状况和自身实力制定本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规划,并将规划分解细化至相关职能部门贯彻落实。推行产品经理制,客户经理队与产品经理加强联动,一起走企业、跑客户、推产品,让客户像了解银行的存贷来务一样熟悉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促使投资银行业务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并形成规模效益。(二)建立健全内部机构和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投资银行业务在综合经营营计划中的考核比重,把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与人力费用分配挂钩,调动各级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各级行优先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投资银行业务技术含量。高科技手段是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投资银行业务竞争实力的核心。如何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加快业务创新步伐,适应信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的技术含量,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实力,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的工作效率,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的经济效益,将是各商业银行重要的战略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管院

参考文献:

[1]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J].金融论坛.2004.(12).

[2]常怀宇.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问题探析[J].福建金融.2005.(9).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资本市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92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1 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9月底,有8个二级分(支)行投行收入计划完成情况较好,计划完成率均达到了序时进度,但仍有几个二级行在此业务上未实现零的突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及政府机构倾向于向银行寻求金融帮助。例如: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平台,都需要银行提供全面的金融方案。哪怕是中小企业,银行也可以向其提供全程的金融服务,有针对性地在其不同的成长阶段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拥有众多客户资源和理财师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既具有品牌优势,也具有专业优势,应该使财务顾问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1.1 债券融资业务举步维艰

债券融资业务原本是投行业务中最基础、最常见的业务,大多数地市分行的发展情况差强人意,某商业银行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也与河南省的发展情况有关。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涉农企业偏多,上市公司偏少,这使债券承销业务较难开展。①某商业银行作为唯一的牵头主承销商,成功发行去年第一期、第二期一般地方政府债共800亿元,其以高效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与客户在其他业务领域的合作;②某商业银行作为联席承销商,实现了该重点客户债券承销业务零的突破。这些经验有利于促进某商业银行债券融资业务的发展。

1.2 理财类业务稳健发展

今年前9个月,某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理财类业务,共实现收入近1 000万元。对公理财产品满足了客户的投资需求,维护了客户关系、有助于客户资金在某商业银行的体内循环,促进存款与理财的协调增长。

2 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业人员和专业团队建设

某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起步较晚,缺乏对投行业务团队的建设,也缺乏对专业投行业务人才的培养,这导致了实践和理论的脱节。一方面,青年员工了解的投行业务多为书本知识,不能与某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纸上谈兵无法为某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带来真正的收益;另一方面,从事相关业务的工作人员已摸索出自己的营销经验,在发展投行业务上难以解放思想。当然,这也与企业客户的实际情况有关。

2.2 投行经验匮乏,研发能力不强

过去我国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单一,银行可以获得高额垄断性利差。然而现在“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企业早已抛开贷款业务,甚至绕过银行,从社会上的多种金融渠道获得融资。由于长期依赖利差收入,造成了包括某商业银行在内的多数商业银行缺乏成熟的投资银行业务运行体制,缺乏对投行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验。就目前而言,投行产品劣势明显,主要表现在审批效率低下、利率不高、产品档期连续性不合理、很难吸引他行客户存款等方面。

2.3 业务范围的限制和管理文化的冲突

这当然也是众多国有商业银行的通病。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下,很多从业人员打着“审慎经营”的旗号,不愿接受投行业务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实“审慎经营”是要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拓宽盈利渠道,提高服务能力。投资银行业务虽然强调承担风险和控制风险,但可以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来分散和控制风险以赚取收益和赢得客户。人们应该意识到,投行业务不是虎豹豺狼,而是大势所趋。在现今的形势下,简单的存贷关系已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更不利于业务发展。一些商业银行在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和盈利能力上一直做得很好,在面对企业客户时,也应该解放思想,从思想上重视投资银行业务。

3 开展投行业务的建议

3.1 树立特色品牌观念

由于投行业务兴起时间较短,很多企业客户并不了解某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产品,所以,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应是开展投行业务营销活动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根据各自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时有所侧重。在营销本行的投行业务时,也应注意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自己的传统优势和品牌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一条龙”服务,让客户想到一揽子的金融服务,而不止关心贷款的利率和门槛。

3.2 以保本理财为抓手,积极进行产品创新

保本理财产品以其稳健性一直深受企业客户的喜爱,因其兼顾了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能较好地满足客户大额闲置资金的短期投资,非常有利于提升客户对某商业银行的粘度。目前投行业务刚刚起步,各方面产品研发还不成熟,完全可以借助河南省分行发行的各项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结构性融资理财产品,与企业客户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打开企业客户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的大门,为下一步提供各种融资和财务顾问业务打下基础。因此,某商业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发行应从增收增存为主转变为满足客户需求为主,从做大产品规模为主转变为优化发行流程、提升客户体验为主,要综合考虑客户需求、产品到期等因素,合理安排产品发行档期,以便把握客户营销时机,留住客户资金。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大力拓展理财产品收益空间,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一方面,根据重大建设项目资本不足的现状,加大股权类理财产品研发推进力度;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资本市场类理财产品进行研究,努力实现融资类理财的突破。

3.3 把握融资机遇,抢占市场先机

近年来,“新三板”对全国中小企业全面放开,并与7家商业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有效打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包括提供定向授信额度、办理各项传统融资业务和创新性融资业务,如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

某银行早在上市初期就在同业中率先推出以满足客户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全面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为拟挂牌的中小企业提供全程金融服务,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产品。

3.4 加强与金融同业和中介机构的合作

在受分业经营影响、专业投行业务团队缺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对很多营销机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金融同业、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互惠合作,取得共同发展。同时,还应多向系统内兄弟行学习先进经验,例如:某商业银行的债券承销尚未实现突破,其应多参考兄弟行的成功经验,再加上外部专业机构的配合,或能在债券承销上有所突破。

3.5 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业务培训

很多投行业务开展不顺利,与缺乏专业人才和思想观念没有转变有关。一方面,由于项目个性化较强,涉及知识面广,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投行业务对银行的员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逐步加强对基层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育一支知识面广,专业素质高的投行人员队伍,将投行业务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投行业务目前在二级分行均为新兴业务,很多员工甚至专门营销的客户经理都不了解业务性质和内容,所以必须加强相关部门的业务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对银行员工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大家认识到银行在从“资金提供者”向“资金组织者”转变,“银行”应该是品牌优势,而不是墨守成规的资本。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及发展现状

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具有收益高、风险低和收入稳定等特点,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创新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量到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1、经营范围小,品种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虽多达几百种,但大多局限在一般性结算、汇兑、代收代付款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品种单调,业务面狭窄,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而且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缺乏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些利用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品种,则很少涉及或者涉及不足,金融衍生类工具基本上还是空白。

2、运作不规范,缺乏统一健全的管理体系。一些银行由于对中间业务操作规范、财务制度等规章设计和执行力度的欠缺,而导致中间业务的开发设计、推广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银行不断推出的中间业务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对中间业务新工具、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引发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缺乏应有的界定。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制定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体制和控制机制,缺乏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财务状况、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以及对中间业务进行规范。

3、服务和技术设施落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为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手工操作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结算业务量;网络普及率不高、网络速度慢和网络安全性低,使远程交易和网络交易难以进行;而计算机、电子化的有限开发,使信用卡、电话银行等依赖新技术的业务品种不能有效开展等,这些都是中间业务的障碍。

4、发展缓慢,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加之重视不够,以及严格受分业管理等因素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虽然具备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想法,但是还没有把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放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即创新观念有待提高,缺乏创新的动力。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中间业务定位在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上。而我国商业银行向客户大量免费发卡,增加了银行管理和维护成本,遏制了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动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少,覆盖面窄,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发展不足,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1、分业经营体制制约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中间业务大多属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因此国家的宏观金融治理政策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定,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空间,使银行无法设计开发出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

2、观念落后,对中间业务发展不够重视。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开展普遍重视,但在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严重不足。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影响,商业银行仍把资产、负债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认为资产负债业务是银行的本源业务,是银行的主业,对未来中间业务的发展市场和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经济效益认识不够充分,仍然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辅产品任其自然发展,而没有从经营战略的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重点进行发展,以致中间业务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缺乏整体及规模市场营销,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3、依赖传统业务,缺乏创新机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创新动机不明确,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创新模式和完善的创新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传统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信用卡、一般性代收代付业务,外汇买卖、票据承兑、贴现等操作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品种。而咨询、各类委托贷款及投标承诺、理财、财务顾问等业务都未能得到很大发展。总体来看,劳务型、低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多,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大多依赖于银行的网点优势,很少能利用银行信誉、信息、技术、人才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中间业务服务。

4、缺乏复合型的专业化人才。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需要掌握先进科技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在我国,虽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致使商业银行有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务难以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中间业务外部环境。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

首先,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地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

其次,要参照国际法律和惯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相关条款进行进一步细化;完善暂行规定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

再次,需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的评级体系,培养社会信用意识,从而提高整体的社会信用水平。

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促进公平、高效竞争,引导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积极、稳妥、规范地发展。建议出台一批完整的中间业务法规、管理制度、收费标准以及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来规范中间业务的经营行为,使商业银行做到中间业务收费有理有据,避免银行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或无收益,使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改变商业银行自发状态下开展中间业务存在的种种问题,减少业务竞争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当手段,努力使我国中间业务积极、稳妥、规范的发展。

2、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熟悉中间业务,注重处理好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合理规划发展战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和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加大科技投入和银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中间业务的发展还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依托,所以中间业务的拓展与提高迫切要求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商业银行应集中科技力量攻关,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形成完备的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争取一步到位,形成多功能、多元化、完全可靠、高效快捷的综合网络服务系统,同时配置最好的网络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加快资金转移和资料储备的速度,提高支票清算的效率,切实为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

4、根据市场需要,加快创新中间业务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可以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并可逐步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拓展,实现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动性,实现充分分散化的贷款组合,规避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大力开发咨询业务、清理债权和债务、国际金融担保等业务。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还要加强中间业务高端产品的开发,提升产品功能和层次,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增加收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拓展的重点产品主要包括:银行卡、国际结算、银证银保业务、财务顾问及其他业务(包括银行咨询、融通、现金管理、金融衍生业务、利率协议等)。

5、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是一项较为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必须有一支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商业银行知识,又具有相当的开拓、创新、进取的专业人才队伍。中间业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求包含会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通过专业化培训和国外交流性质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中间业务研发、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全方位培养,充分挖掘和调动员工的潜力,以提高中间业务的开发力和竞争力。

中间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崔百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和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08.5.

[2]刘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析[J].银行分析,2008.4.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发展策略;国有银行; 必要性

一、 私人银行业务概念

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对象划分出的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业务范围和市场,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相对于批发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

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了相当长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用环境的不断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逐步将它们的经营发展策略转向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倾注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发高赢利产品的服务,以代收代付业务、银行卡业务、保管箱业务、咨询业务为主的中间业务迅速崛起。90年代以后,私人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比重更是与日俱增,并成为它们的主要赢利性业务。

二、我国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现代西方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经历了由20世纪70年代的以银行为主,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很高,到80年代客户的产品选择机会增加,客户不再过度依赖某一家银行,银行间的竞争明显加大,最后到90年代之后的银行开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发展轨迹的变化过程。

随着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我国的银行业正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大环境。四大国有银行雄霸天下的格局已经打破,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外资银行在国内不可能广泛设立网点,争夺高端客户是他们的当然之选。外资银行几年前就获得了经营三资企业业务的权力,很多客户已经抓在手上。现在它们也想争夺中资大企业,但中资企业和政府以及国有银行系统之间有太多渊源,这块资源并不好抢。所以,高端个人客户是外资银行寄予厚望的突破口。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成为最后的赢家?关键是要留住现有的高端个人顾客,保持现有高端个人顾客的稳定性。高端个人客户作为银行的顾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策略

1、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和监管体系。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私人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外私人银行多年的良好发展,与国外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由于零售银行业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滞后,法律空缺,导致零售银行业务在操作上出现了不少困难,阻碍了其正常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则更是缺乏法律规范,保障我国私人银行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2、培育高素质的符合私人银行业务需要的人才。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最缺乏的恐怕就是人才。人才的聚集和培养是私人银行首先要做的事情,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是银行内部自身培养;另一方面从外部是引进人才,以弥补本国市场上人力资源短缺的弱点。除了高层次理财人员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对营销人员、客户经理的培养,因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其营销模式、服务模式不同于做传统银行业务时的模式。

3、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产品支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有大量适合需求的产品,而这对于还在实行分业经营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加快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试点,尽早实现综合化经营。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开展银证合作、银期合作、银保合作、银信合作。三是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满足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需要。针对私人银行差异化的分层服务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中。四是对现有产品进行评估定位,以贡献度和发展前景为标准,淘汰落后业务和产品,扶持创利型和潜力型业务和产品,形成新的核心产品体系,从而不断丰富私人银行业务的内容。五是树立业务和产品的特色品牌。通过产品品牌的建设,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银行的社会形象。

4、根据我国的实际,定位客户市场。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做好客户的定位。要大力挖掘高收入、高消费的个人客户群体,使之成为营销活动的主要目标。对具有“高净资产值的个人”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级别的客户和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别化的服务。

5、转变理念,创新组织架构。首先,各家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视抓“个人金融业务”,将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其次,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属于“个人金融业务”,但是也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居民储蓄、消费信贷等一般性个人金融业务,要根据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开展营销和客户管理。第三,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架构。私人银行业务涉及面广、服务和营销模式特殊、专业性极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花旗银行、美洲银行、渣打银行等设立专门私人银行部的形式,独立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6、转变传统的营销服务理念。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是全新的业务模式,一个新业务能否被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的成败。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对营销有着特别的要求。

7、建立健全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私人银行业的开展必须要有坚实的个人信用基础,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实现信息服务共享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主要有两种信用模式,一类是欧洲推行的政府主导,联合个人模式;另一类是市场化的美国模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欧洲模式似乎更为适合,这是因为政府的推动作用在现今中国尤为重要,随着运作的成熟,可以逐步向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模式过渡。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2008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服务中心在上海挂牌,这标志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人民银行应加大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力度,争取早日建成包括金融信息以及公积金、社会保障、法院、公用事业等全方位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总体情况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五类金融机构。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共有175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入银联网络,其中150家发行了银联标准卡。银联标准卡历年累计发行量达1.59亿张。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新增银联标准卡7469万张,同比增长67.04%。其中,新增银联标准信用卡172万张,同比增长134.01%。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ATM受理方实现交易5.65亿笔,清算金额1752.1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46倍和1.57倍;实现POS交易(销售点交易)1.89亿笔,清算金额2862.6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62倍和1.81倍。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累计布放ATM 3.76万台,POS机49.98万台。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关注和发展信用卡业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已有32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了信用卡。其中,2008年新增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杭州银行、浙江民泰银行、哈尔滨商行、浙江农信、江苏农信、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等9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银联标准信用卡。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银行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宁波银行开发了一系列联名卡、认同卡、主题卡产品,并在区域性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了银联标准白金卡。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天津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东莞银行等7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参与了银联标准香港旅游卡的发行。江苏农信、宁波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西宁商行、宁夏银行等10家银行推出了公务卡。三是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推广。截至2008年12月31日,贵州、湖南、河南等20个省农联社和部分省邮政储蓄的6.4万个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方业务,164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开通了发卡方业务,全年实现取款交易79.79亿元。部分农村信用社和跨区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已逐步成为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跨行交易情况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快速增长趋势(见上页图1)。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12月份的交易笔数突破5000万笔,交易金额突破500亿元(见上页图2)。

2008年,由于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着力于信用卡业务,加速了信用卡的跨行交易。信用卡跨行交易1.42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658.6%;交易金额945亿元,金额增速达463.1%(见上页表1)。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交易情况。2008年,在ATM交易方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简称四大行)、11家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成功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上均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交易额份额中,区域性银行优势较为明显,达到40.1%,比四大行高10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笔数增速和金额增速均位列首位,其次为四大行(见表2)。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信用卡ATM跨行交易总笔数与总交易金额的30.0%和40.1%(见图3和图4)。这两个比例如此高,很可能是因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二级地市甚至县及以下地区,这些客户的信用卡知识比较缺乏,把信用卡作为取现的工具。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5.20% 和 5.90%(见图5和下页的图6)。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实现借记卡跨行交易4.57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28.6%;交易金额4288亿元,交易金额增速达72.5%(见上页表3)。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跨行交易笔数占全部跨行交易笔数的11.0%(见图7),跨行交易金额占全部跨行交易金额的13.1%(见图8)。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为2.94亿笔,同比增长26.5%;交易金额1197亿元,同比增长49.6%(见下面表4)。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0.08% 和11.77 %(见图9和图10)。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为1.63亿笔,同比增长32.65%,交易金额3091亿元,同比增长83.4%(见下面表5)。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3.31% 和13.70%(见下页图11和图12)。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银联标准卡推广中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基础比较薄弱,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较少;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规模较小,客户资源相对也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三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四是银监会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较高;不少区域性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开办信用卡业务的要求;五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前景和收入水平的预期不太乐观,消费日趋谨慎,这也将制约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前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

党和政府从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银行卡品牌建设,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银行卡产业和银联自主品牌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4.5万亿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这无疑为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

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区域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微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的比重会继续下降,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这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应与地方性中小优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客户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继续在地方银行卡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改制和重组将完善其治理结构,促进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2004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推动下,区域性银行业机构开始重组改制。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开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目前主要有三种省级管理模式:27个省(区、市)组建省级农联社,北京、上海、深圳等11家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天津设立市、区(县)两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重组改制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联社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方面有效增强。

区域性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极大地促进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外资合作。截至2008年末,我国已经有10余家区域性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战略投资。从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情况来看,这些战略投资者都非常关注我国国内的信用卡业务,一些战略投资者还把信用卡业务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如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合作,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的合作等。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与区域性商业银行本土客户优势结合起来能实现真正的“双赢”,将极大地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加快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推动联网通用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国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对而言,二级地市及以下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还较差,而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分布在二级地市,当地银行卡受理环境直接制约着当地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有助于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银行卡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促进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受理银行卡的营业网点发展到8.8万个,约占全国银行网点数的44.48%。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营业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74483个,农村合作银行营业网点4280个,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1929个。另外,区域性商业银行有自身的优势,如贴近市民,贴近消费者,有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很大一部分客户是农民和外出的务工人员,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要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积极进行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作为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农村信用社,更应抓住机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出方便农民随贷随取的银行卡特色产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收入。

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改善银行卡产品结构

2003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有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重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1.224亿张,但信用卡发卡量在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中占的份额只有7.37%。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信用卡市场将获得快速发展,这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定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满足客户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要针对农民设计出农户小额贷款特色信用卡。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要借助第三方力量,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

应借助第三方力量,实现发卡业务外包,降低发卡成本,提高银行卡业务的竞争力。对于发卡机构来说,发卡数据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银联体系的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可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减少信用卡发卡系统投入,降低发卡成本。为了重点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中国银联应协调子公司银联数据公司,专门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提供专业化的发卡数据处理外包、主机托管和灾难备份等各种解决方案。目前,银联数据已成功为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商行、宁波商业银行等几十家客户银行提供了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服务,帮助这些银行解决了信用卡发卡系统一次性投入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经营成本。银联数据在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方面所具有的先进系统、发卡经验和良好服务,将为区域性商业银行进入信用卡市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加大银行卡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使用银行卡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显著,为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而现实的选择。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加大中间业务创新的力度,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一、中间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一)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济效益,为银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主要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业务种类基本上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利息收入几乎是其经营收入的唯一来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利率变动越来越频繁,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获利空间不断缩小,直接动摇了我国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的生存根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就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最大收益。中间业务风险小,对资本要求低,收益高,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还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有助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银行转移或分散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各种业务过程中,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都是对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商业银行一方面面临着本金损失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利率、汇率波动等市场风险,通过开展中间业务,则可以避免、转移和分散上述风险。因此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高的特点,所以商业银行加强中间业务创新能够有效控制、分散、规避风险。如金融衍生类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转移金融衍生市场带来的风险,明显增加银行资本流动性,提高资本运用率。

(三)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和客户间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银行导向型转变为客户导向型。在传统银行导向型关系下,是商业银行卖方市场,银行在议价中相对强势和主动;而在客户导向型的关系下,是客户买方市场,客户拥有自和选择权。商业银行要想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发展中间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有效途径。此外,自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其业务经营的限制逐步取消。与中资银行庞大的服务网络和长期的本土关系相比,外资银行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仍然存在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等问题。而中间业务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的特点,必将成为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竞争的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银行的竞争,就是银行新兴业务的竞争,重点是中间业务的竞争。因此,面对国内、国际金融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面对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创新业务,完善功能,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中间业务的创新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资产流动性

很多中间业务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并且,多数中间业务交易费用较低,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资金,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且中间业务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之内,不必为此类活动提取风险准备金,也降低了管理成本。中间业务中的许多金融产品,具有可转让性,从而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债权转让,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证券化后出售,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再如发行备用信用证安排票据发行便利等,或者以银行的信用与信用评估能力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等等。总之,银行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可以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增强资产流动性,从而银行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因素

(一)传统的经营理念仍占主导地位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普遍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推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业务规模、收入总量及占比仍然比较小,各行在战略定位上仍然将中间业务作为自身发展的“附属产业”,而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正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而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中间业务产品方面种类单一,业务覆盖面相对狭窄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观念上的偏差直接制约了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与创新,削弱了中间业务创新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间业务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品种少,品牌效应差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看,劳务型的偏多,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机构、网点多,以中小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且局限在一般性的服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是结算类、类、担保类、委托贷款等,大多集中于无风险中间业务。其他零售业务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要,与市场的需求量存在较大矛盾。中间业务品牌效应差,在现有中间业务产品中,多数产品的市场影响不大,品牌特征不够鲜明,从而造成中间业务的整体特色不够显著,趋同性较强,缺乏对客户的吸引力,造成竞争激烈,成本支出上升,收益成本不匹配,加大了经营压力,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缺乏创新思维及专业人才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创新需要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要具备一定的财经、市场管理等边缘知识,知晓国内市场情况及国外中间业务信息。但由于高素质人才的匮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多集中于传统中间业务领域,至于可以为银行带来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创新一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如上所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在银行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中间业务创新的动力,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对策

(一)加快经营理念的更新

经营理念更新主要是银行要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把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中间业务提升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有效处理好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使三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首先,要明确业务定位。中间业务的拓展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正确处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注重服务领域的拓展,渗透社会经济生活,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传统业务,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对中间业务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内容,中间业务不应作为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次优选择,中间业务收入不是利差收入的补充来源,应当从思路理念、管理模式、机构人员、资源投入等方面像发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样高度重视。此外,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增强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增强效益意识,把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大力推动业务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种类

产品创新是中间业务创新的重中之重,具有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关系到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商业银行要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着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在产品创新方面,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完善,技术先进,种类齐全,因而,充分借鉴国外中间业务品种发展的经验,可以尽快发展我国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结合国内实际和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创新。一是要有选择的实施产品开发战略,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发展潜力、资源优势、投入成本和整体发展战略。二是要积极推进中间业务产品转型创新。按照创新主导、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通过创新实现中间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产品低附加值向产品高附加值转变、由网点依赖向网络技术支撑型转变。

(三)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如设立中间业务专职机构,配备中间业务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中间业务的日常管理、协调、考核、营销推广,集中经营资源,大力开拓中间业务,整合中间业务营销队伍;同时以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调配为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保障,形成一支强有力的中间业务营销策划专职队伍,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操作简单的中间业务。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和引入优秀人才,为中间业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加大投入,完善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软硬件支持条件

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队伍,既要立足于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又要大胆引进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构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撑条件,在满足迅速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长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析[J].当代经济,2007(9).

[2]王倩倩.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析[J].财经界,2010(12).

[3]陈彦超.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J].商情,2009(26).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一、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概念

从狭义上分析,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主要分为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和成本管理费用管理两方面。[1]从广义上分析,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是指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内外部经营环境和自身相关业务发展的需求,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组织、计划、核算、监控、考核等有关工作,从而实现经营管理价值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概述,包含预算管理、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业绩评价等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重点内容。

二、财务管理在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国家金融政策的落实

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担任着国家要求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为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农发行享有国家主权信用,在坚持政策性业务为主体的前提下,业务分类上预留了适度的弹性,有利于我们根据实践需要探索创新。政策性银行本质上还是银行,必须坚持银行的“三性”原则,实行政策性目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确保风险可控、财务可持续。农业发展银行以货币通融业务为主要经营商品,特殊性较强,但是各种银行之间不仅存在竞争,更存在管制,利率市场化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其自主性更为明显。农业发展银行应该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和金融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为银行安全经营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农业发展银行的健康发展

在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开源有两种常见的方法:扩大收入来源和优化资产结构。[2]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政策性银行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注重公共产品供给,扶持弱质产业或弱势领域。同时要兼顾自身经营效益,按银行规律办事,遵循银行“三性”原则进行经营决策,保持财务可持续。在银行营业收入中,利息的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根据银行的生息资产而创造的,在银行内部制定贷款本息回收责任机制,还需要减少非利息资产来优化资产结构。合理并优化的配置资产结构,从而扩大收益,增强银行的盈利水平。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而言,利息业务是经营的主要业务,基于市场风险考虑,利息的多少决定了银行的利润。因此,为了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抗风险能力,开设非盈利业务至关重要。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必须合理确定贷款价格,通过实施补偿性存款制度和提高实际利率来增加收入。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专门的方法计算业务发生过程中的费用,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和监督,必要情况下进行修正,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在管理过程中,灵活应用会计方法,详细分析各项费用支出,在总量分配方式的前提下,动因分析和可操作性分析编制明细费用中的预算定额。在编制过程中,把中间业务的支出列入管理范围中,加大对非利息支出的管理力度。

(三)有利于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农业发展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农业发展银行最大化目标依然是经营盈利。从农业发展银行日常业务经营情况分析得知,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便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农业发展银行利用财务决策最优化和合理经营来增加银行资金与财产,使得最大化价值的实现。经过高效、持久、稳定地保持盈利增长水平来提高经济附加值,防范、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国有资产回报率,使得资产保值增长。

三、完善财务管理,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一)优化财务管理体系

优化财务管理体系的关键在于“纵向管理”、“双线负责”和“财务管理信息网络”。[3]“纵向管理”和“双线负责”机制是保障财务管理人员相对独立的地位,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管理和控制职能,而“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的建立健全,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及时,有利于各级领导和有关财务信息需求人员准确、及时获取最新财务信息。同时,建立“财务管理信息”,把所有的财务管理信息和数据集中在一个网络信息系统中,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相关监督检查机构和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实施全面的检查和监督,从而促使财务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二)确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理念

当前,效益最大化依然是农业发展银行的目标。因此,首先,需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财务管理理念,基层农业发展银行的任务指标设定为人均利润和资产利润两个方面,构建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分配体系,从加强收入到追求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最佳配置。其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引入“资本配置观”。农业发展银行只有在财务管理目标中确定资本理念,重视资本,才能够在事件中财务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资本管理。银行财务管理新理念必须寻求到利润与风险的最合理平衡点,不然将会出现过于追求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为,影响了银行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费用分配考核办法、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中必须强调风险调整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资本增加值等指标来评价资本使用效率。

(三)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才

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尤为复杂。因此,需要培养一批能力强、责任心高的财务管理队伍。当前,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疲于日常事务的管理,不注重专业培训,已经完全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银行迅速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开展专业、系统的培训活动,引导财务管理人员之间沟通与交流,创造再教育机会,增强财务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准,培养一批综合能力高、适应性强、接收能力快、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银行标准的专业技能队伍。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Abstract: "Internet Banking"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electronic banking;it is a new type of financial service of commercial bank to meet the increasing Internet client request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anking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means of commercial banks to cope with the extende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this paper objectively analyz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online bank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banking industry.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网上银行;趋势

Key words: electronic banking;online banking;trend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251-01

0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网络技术与银行业务形式逐渐融合起来,就成为电子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以下简称为“网银”)已经作为银行一种新的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在线服务,成为传统银行柜台服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

1网银简介

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是电子银行业务的一种。中国银监会在《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包括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等。

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诞生,标志着网络银行时代的到来。随后,我国招商银行在1997年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中国网银业务的市场导引者。1999年9月,针对企业的网银业务也相继开通使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网银业务发展日渐成熟,网银与物理网点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构成了现代化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渠道。

网银利用互联网将客户的电脑终端连接到银行网站,是实现将银行的金融服务直接提供给客户的金融服务系统。传统的银行服务项目,客户均可以通过网银自行操作办理完成。一般的个人网上银行可以开办的业务类型有:①基本业务,包括在线查询账户余额和交易记录、信用卡管理、转账、外汇买卖、电子对账和网上缴费支付等;②网上投资和理财;③网上购物。相比个人客户,企业版网银的服务功能更强大,除基本服务外,企业版网银还可提供包括开通账户归集和集团理财、工资代扣、差旅费报销、商务信用卡服务、公积金管理、国际业务等服务,具有多人操作、流程灵活等特点。

网银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突破点有三个:一是打破了银行在提供业务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二是客户利用网络渠道自助完成相关业务,减少了银行的服务成本;三是由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核心管理的方式转移,实现以人为本。

2网银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使网银成为一种必然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需要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更全面、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趋势,还是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方向,都要求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金融服务网络化。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可以使银行业金融服务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电子商务的发展浪潮中,网银就是银行适应网络时展需要而推出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

2.2 网银是银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外资银行在资金实力、技术手段、经营经验和全球化网络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它们拥有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和更快的金融创新速度。面对外资银行的压力,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而网银是现代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的新型金融服务渠道。目前所有的银行都认识到网络银行业务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业务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2.3 网银是商业银行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客户对银行服务数量和种类的需求趋势逐年扩大,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在增强,业务办理的质量和效率不断经受考验,相应的各种风险也居高不下。任何客户,都希望方便快捷的服务,而抱怨排队等待现象,但是银行的服务窗口数量有限且成本很高。供需矛盾的化解,需要找到成本低廉且方便快捷的服务渠道,不受空间和时间制约的电子渠道就成为必然趋势。而网银可以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批量化、综合化、程序化的产品服务。对银行来说,既节约了运营成本,也做到了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根本性提高。

3网银对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

网银作为商业银行的电子服务渠道,能够增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业务开拓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还能够巩固、稳定和发展客户,提高服务效率,改善银行服务,为银行业务发展改革和创造价值等发挥重要作用。

3.1 促进银行业务发展和经营战略转型在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金融机构急需与国际性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看齐,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和调整。网银的开办,不仅重整了业务流程、创新了服务产品设计,也把网点大量的标准化、操作型、核算类的现金和单证类业务逐渐迁移过来。不但分流了网点业务,减轻了员工工作负荷,缓解了客户排队压力,也将富余下来的人力资源转用于开展理财等高级、人性化的服务,进而增强网点的实际综合能力。

3.2 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益网银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运作,大幅提高了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通过各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使银行经营方式更趋科学合理。这不仅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通过无边界的网络,在金融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建立起深层次和更广泛的合作。在网银应用过程中,实现了分流柜台压力,节省部分人力、物力,降低了柜面设立成本,从而减少了业务经营成本。网银拓宽了银行的金融服务领域,同时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业务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原有三家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要求进出口银行“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合理界定业务范围”;要求国家开发银行“坚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合理界定业务范围”。对于一家兼营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说,由于经营商业性业务一般能增加盈利,而经营政策性业务往往无利可图或者赔钱,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该政策性金融机构往往有增加商业性业务而减少政策性业务的冲动。目前在我国政策性银行兼营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其在今后改革发展中能较好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而不是一方面享受着政府补贴,另一方面暗中大量开展商业性业务与商业银行开展不公平竞争,是当前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问题,谢平认为,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兼营存在内在冲突,建议“机构分立”,政策性银行完全剥离商业性业务。周学东建议用法律形式对政策性银行的定位、性质、业务种类等做出具体规定。胡斌认为,机构内部进行分账管理是可行路径。贾康认为应建立合乎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最重要是看政策性目标的实现程度。李玉敏认为,当前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厘清业务边界。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世界领先的政策性银行,建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改善德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避免同商业银行开展竞争。研究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以政策性业务为主的控制机制,对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政策性业务概况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成立于1948年,成立以来根据德国经济发展和德国联邦政府政策变化,不断调整其信贷支持行业和领域,始终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最初的任务在于协助政府为开展战后重建筹集资金。建立初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仅仅是外国援助资金的一个“管道”,资金主要来自“马歇尔计划”。面对德国战后的废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低利率资金主要投向了能源供应系统的重建和在战争中破坏的成千上万住宅以及其他建筑的修复。当时,西德十分之一的房屋都获得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资金资助。这个时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客户还包括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中于采矿、钢铁、发电等行业。由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资金支持,西德战后面临的能源供应瓶颈很快得到消除。这个时期,农业也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重要客户,有的年份对农业的贷款额甚至达到贷款总额的2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德国战后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完成。50年代后半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开始承担环境保护融资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新任务(这些至今仍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核心业务的组成部分)。这个时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开始大量开展出口融资业务,为德国出口商提供长期融资服务。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开始尝试新的开发业务:融资合作。

20世纪60年代,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承担起德国对外发展援助的责任,向对外发展援助项目提供贷款融资支持。1961年,修改后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批准该行开展发展合作和商业项目融资。面对当时冷战影响大行其道的环境,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尽力用银行标准来评估和审批贷款,形成了“帮助人们自助”的方法,主要对能源供应、运输、灌溉等领域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到60年代末,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大约四分之三的资金被用于国际工程,该行实际上已成为德国对外援助项目融资的中心机构。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德国经济面临困难。为了保持德国经济的竞争力,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再次将业务发展重点转向国内,为能源节约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成为那个时代对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召唤。1971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大量开展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业务。由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享有较高的信用评级,他可以从金融市场上以优惠利率融得资金,然后再把这些优惠传导给企业。在接下来的20年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对国内的融资增长了数倍。1979年开始,通过中小企业融资计划对外国投资融资成为可能,1983年开办了对创新工程的融资,80年代中期开办了对环境保护的融资。

20世纪80年代早期,国际债务危机的阴影笼罩全球,这为发展政策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同时对发展困难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伙伴取代援助,资本援助变为金融合作,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积极调整政策,通过金融合作致力于有效的减少贫困和资源保护。

20世纪90年代,由于德国统一后原民主德国地区经济复兴的需要,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国内业务又转向支持东部各州的建设。到90年代中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每年国内发展资金的70%都被投入到新的东部联邦州。到2013年,个人、企业和市政当局共获得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贷款约1850亿欧元。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关注东部地区房屋维修和现代化,至2013年低成本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资金共在东部地区修复住宅490万套,达到东部地区原有房屋的一半以上。在最高峰的1990年,单用在东部房屋维修的贷款就达到100000笔。90年代,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动员超过500亿欧元支持新联邦州的中小企业建立和增长,在统一后的前8年,共在东部地区创造250万个就业岗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环境,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不断改革和发展。目前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主要信贷支持领域包括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住房节能改造、环境保护、市政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个人教育培训、对外出口和项目融资、对落后国家援助等。2014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提供资金741亿欧元,其中36%投向了环境保护和防止气候变化,26.9%投向了中小企业,2014年实现利润15.14亿欧元,资本充足率15.1%,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都给予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最高级评级。

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以政策性业务为主的控制机制

使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以政策性业务为主的控制机制主要通过国家立法和银行公司治理两种形式实现,主要内容如下:

(一)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监事会由相关联邦政府部门的部长、国会任命的成员和相关银行机构代表组成,监事会对银行执行委员会也形成有力监督,这保证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经营的政策性。监事会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最高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对机构的经营和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并且任命和罢免经营管理委员会成员。它可以给予经营管理委员一般的或具体的指导,还保留有批准某些交易或某类交易的权利。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规定,监事会成员包括:(1)主席、副主席由联邦政府任命;(2)联邦财政部长,联邦外交部长,联邦经济和技术部长,联邦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长,联邦运输、建筑和城市事务部长,联邦经济合作和发展部长,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反应堆安全部长;(3)联邦参议院任命的7名成员;(4)联邦议院任命的7名成员;(5)抵押银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商业银行、重要信贷机构代表;(6)工业界派出的两名代表,市政府协会、农业、手工业、贸易和住房产业各派出的一名代表。以上代表由联邦政府在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后任命。由于德国联邦政府相关部门部长、德国国会任命的委员以及有关商业银行委派的成员在监事会中占绝对多数,由此保证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经营的政策性以及避免与商业银行开展不公平竞争。

在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公司治理机构设置最为规范,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相比较,我国国家开发银行董事会由2名高管人员分别担任董事长和副董事长,8名来自股东的代表担任非执行董事,此外还设置1名独立董事,而国家开发银行监事会,除监事长外,还包括2名股东代表监事和2名职工代表监事。从我国国家开发银行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构成看,国家开发银行在公司治理中注重对股东利益的保护,银行管理人员和职工利益在其中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相比,国开行董事会和监事会人员构成缺少了促使它坚持发展政策性业务而避免追求商业利益的机制。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目前尚未建立规范的董事会,高管层在公司治理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其监事会根据国务院《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规定由国务院派出。国务院派出的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工作重心在对国有股东权益的保护。因此,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目前的公司治理也缺乏促使其坚持发展政策性业务的控制因素。

(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内设立了独立性较强的中小企业建议理事会,负责对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指导,有利于促进和监督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促进活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规定,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设立中小企业建议理事会。该理事会成员包括:由联邦经济和技术部长担任主席;联邦财政部长担任副主席;联邦政府为“建设东部”的特别代表;联邦参议院任命的两名代表;联邦经济和技术部另外任命4名成员;联邦财政部和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反应堆安全部分别任命1名成员。中小企业建议理事会详细阐明根据《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第2段第2款对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的国家指令。

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对特定政策性领域的信贷支持,并未建立由独立性较强的行外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组成的业务指导委员会对该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银行高管层对政策性业务开展具有较大的决策权,政策性业务开展的强制性和透明度较弱。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去年成立了政策性的住宅金融事业部,主要为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融资,但在国家开发银行内并未成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央行等相关部委人员组成的住宅金融指导委员会对该项政策性业务进行指导建议。

(三)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功能,即其可以从事的贷款业务种类,降低了其大量开展商业性业务的可能。《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功能。(1)根据国家指令在以下领域开展促进发展的融资活动:中小企业、自由职业和新建立的企业;风险资本;住房;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技术进步和创新;国际同意的促进计划。(2)根据公法授信给地方当局和特别目的的协会。(3)纯粹社会目的的融资措施和促进教育发展的融资措施。(4)为了德国和欧洲经济利益的其他授信。由于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可以从事的信贷业务,这就极大降低了其偏离政策性业务而大量从事商业性业务的可能。

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的依据是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3)91号),该文件对三大政策性银行各自承担的职能(或者说业务领域)做了简要的规定:国家开发银行办理政策性国家重点建设(包括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及贴息业务;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中的政策性贷款;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的业务是为大型机电成套设备进出口提供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为中国银行的成套机电产品出口信贷办理贴息及出口信用担保。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相比,该文件对三大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业务领域的规定还不够具体,而且国务院文件的法律效力层次低于立法。

(四)为了避免同商业银行竞争,法律规定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必须通过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应发放中长期贷款,在特殊情况需要发放短期贷款时应获得监事会同意。《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规定,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开展对中小企业、自由职业者、新建企业、风险资本、住房、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技术进步和创新授信时,必须通过信贷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直接授信时必须获得监事会的同意。《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还规定,发放“以上贷款”的期限应是长期或中期。特殊情况下,在获得监事会同意后可以发放短期贷款。通过限制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直接向客户发放贷款和限制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放短期贷款,有效避免了其同商业银行开展竞争。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都是通过其分支机构直接向客户发放贷款,且对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的期限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没有充分利用这两个阻止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工具。

(五)明确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关系为补充性原则和中立原则。《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规定,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作为一家政府的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必须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因无利可图不愿意做或自身能力不及而做不了的业务(补充性原则)。同时还规定,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拥有政府的支持并且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因而在金融市场上就必须保持中立,不能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否则就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中立原则)。我国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提出了政策性银行“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的原则,但由于没有上升到立法层次,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发展的中后期并未严格执行上述规定。

(六)通过设立独立子公司实现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彻底分离。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国际项目融资和出口信贷银行成立于2008年,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集团全资拥有的法律上独立的子公司,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运作的独立金融机构。KtW IPEX-Bank负责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集团的出口和项目融资业务,建立有自己的股东大会、管理委员会和监事会,有自己的财务报表和年报。德国联邦信贷银行通过设立独立子公司的形式管理商业性业务,实现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比较彻底的分离,有效减少了兼营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一是政策性银行管理者将商业性业务作为政策性业务来统计从而欺骗政府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不得不严格按要求开展政策性业务;二是政策性银行管理者将商业性业务的成本和损失转嫁给政策性业务的困难大大增加。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相比,我国政策性银行对其经营的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大多采取的是分账经营的做法,对两种业务的隔离程度相对于德国联邦信贷银行的独立子公司形式,更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三、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启示

(一)完善政策性银行公司治理,构建不同于商业银行的体现其政策性的董事会。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缺少对管理层的足够制约,而公司高管层出于经营业绩考核的压力和员工收入的考虑必然倾向于发展商业性业务;国家开发银行虽然建立了较规范的董事会制度,但其董事会构成采用了商业银行模式,即董事会成员主要由股东派出,其董事会主要代表了股东的利益,其公司治理机制设计主要也是保护股东利益,没有体现其开发性金融的特点。在国家开发银行现有公司治理机制弈的双方是高管层和股东,高管出于增加内部人(高管人员和职工)收入和财务业绩考核压力,倾向于发展商业性业务;而股东在公司治理中追求股东利益最大,也将倾向于发展商业性业务。因此,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目前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一种诱导其开展商业性业务而不利于其开展政策性业务的机制。要实现本轮政策性银行改革“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审慎开展商业性业务”的改革目标,必须对政策性银行现有的公司治理进行改革。

完善我国政策性银行董事会可积极借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监事会构成的经验,由国务院相关部委、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相关商业银行的代表组成董事会,突出政策性银行的特色。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建议其董事会应该由以下人员构成:(1)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国务院任命;(2)财政部部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环境保护部部长、科技部部长、交通部部长、国土资源部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商务部部长;(3)全国人大任命的3名成员;(4)全国政协任命的3名成员;(5)商业银行界向董事会派出2名代表,派出的代表由中央政府在听取相应群体意见后确定。

(二)在政策性银行内部对其主要政策性业务分别设立相应的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外相关人员组成,用以指导、监督该项业务的开展。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针对其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政策业务,建议设立住宅金融业务指导委员会,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任主席,财政部部长任副主席,人民银行、发改委、国土部各派出一名成员,全国人大任命2名成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另派出2名成员。在国家开发银行内部,还应参照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做法设立中小企业指导委员会以督促、指导国家开发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三)我国应加快完成政策性银行立法工作,以法律形式明确各政策性银行可以开展哪类业务,降低其打球发展商业性业务的可能。如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发行可以发放的贷款种类,对其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准政策性业务”的性质予以明确,降低因性质不明确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又如国家开发银行在新的改革方案中被定位为开发性金融,应尽快出台法律明确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的内涵和边界,防止因业务边界不明确导致“开发性金融”商业化,防止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四)借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做法,规定政策性银行不能直接向客户授信,只能通过商业银行授信,这样既克服了政策性银行网点少的不足,也有利于避免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间的竞争。鉴于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网点只设在了省一级,网点不足制约其业务发展,建议先在这两家银行选择部分省分行进行试点。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81-01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重心已经由单纯的存贷业务占主导向高附加值、低风险、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业务倾斜。但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短,受业务规模、服务领域、经营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对中间业务的认识、经营、重视程度上差别较大,中间业务规模及发展速度各不相同。

一、 当前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状况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和发展而来,其设立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仅局限于其设立所在地,中间业务也是如此,地域限制使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具有显著的地方性,以工资、保险、代收水电费、代收交警罚没款等业务为主,中间业务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能向外发展,业务规模、业务品种、技术含量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差距较大。

另外,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至今对发展中间业务没有制定整体规划,不利于整体提高。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大部分为无偿服务,创力能力较弱,有些银行在开办中间业务过程中耗费成本较高,但收入甚微,一些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代价去竞争某些业务,缺乏成本效益观念,采取降低收费标准的手法,这不仅降低了银行收益,增加了经营风险,而且也不利于中间业务市场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中间业务收益对银行利润贡献率低的局面。

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人才。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较少,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从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深入发展。

二、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在我国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下,传统银行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这就需要城市商业银行开辟一条新路,应根据国内外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趋向,从行情和自身特点出发,确定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突出中间业务创利、盈利能力,增加中间业务占比,提高业务覆盖面,做好产品开发工作,搞好特色服务。

1. 更新观念,整体规划,重视中间业务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中间业务对整体经营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拓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感,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中间业务的开展,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把中间业务看成是城市商业银行有效竞争、增加收益、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充分认识中间业务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市场,认识中间业务收入稳定、服务性强、收费标准弹性大的特点,将中小企业和个人作为重点拓展的目标市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对风险度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使之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2. 健全机制、注重营销,强化中间业务产品开发

首先,城市商业银行要调整组织架构,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完善经营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对新产品进行集中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和推广,将中间业务产品的规模扩大,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程度。其次,城市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需求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和细分工作,增强对市场、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适时把握目标市场,搞好市场、客户、需求、产品、功能、档次、组合定位,寻找客户需求的特殊性,采取细分、层次性、重点和特色策略,加强理念营销,确保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基于当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强、竞争无序、缺少经验的现实,应加强对中间业务发展的统一领导、推动和归口管理,建立起一整套有关会计、财务、核算等管理办法,每项业务的服务范围、业务流程、收费标准、权责利关系、法律规定等要标准化、规范化,建立起风险、内控和监管制度,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日常考核,强化激励与约束的力度,严格防范风险,强化中间业务的管理。最后,要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力度,增加业务品种,提高中间业务创新能力。要创新代客理财工具,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来断提高和理财意识、投次意识的不断增强,广大客户的理财需要也日渐突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代客理财业务,创新代客理财金融工具,努力做大做强。要全力推进国际业务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经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逐渐增多,城市商业银行要抓信机遇,加大国际业务发展力度,将经营资源和管理资源向国际业务倾斜,促进国际业务快速发展,提高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而提高创利能力。

3. 加大投入、完善支撑,培养中间业务管理人才。

从科技看,城市商业银行硬件不统一,应用软件也是五花八门,这对增强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实力不利。城市商业银行应从未来业务发展的潜力、空间扩张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各自的科技力量,应在兼顾局部利益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技术的联合。在硬件更新换代、软件升级改造时,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联合趋势,增强软硬件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为下一步中间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科技基础。从人才看,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人才,使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在一个较高层次运作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必须针对有关新业务培养或引进专门人才,专门研究中间业务及业务创新发展态势。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极大的想像和发展空间,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间业务一定会成为国际银行核心业务之一,而城市商业银行也会尽快解决中间业务发展方面的问题,缩小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服务 差异化

商业银行的出现,打破了我国银行原有的垄断格局,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入了竞争机制,使我国银行业的服务效率大大提高。商业银行通过它极高的市场灵敏度和服务效率,支持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对银行制度进行改革,加快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速度。

一、银行服务同质性

我们所说的银行服务是指一种是生产、消费同时进行的行为,它极易被模仿,但周期相对短。如今,银行服务“同质性”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它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信用工具及经营方式等方面极为相似。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银行体系创新缺乏及相关人员办公效率低下等原因,不仅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也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同质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金融改革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建立使我国银行体系拥有了大量的、新鲜的竞争元素,这引起了我国的银行制度和服务方式的巨大改变,同时也促使银行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银行服务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经营、理念和发展计划等方面大致相同,使我国银行服务功能面临着极大挑战与压力。银行同质化很难适应市场发展对相关银行的要求,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发挥十分不利。

二、银行服务差异化发展

通过对银行服务同质性的分析,我们知道银行服务差异化对于整个银行运营体系是十分重要的。银行间的竞争主要指的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竞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从关系银行转变到价格银行就印证了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知道,银行间的竞争不仅有价格竞争,又有服务竞争。在平均价格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优质、个性化的银行服务就会为其带来的较大的竞争优势。

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加快对服务功能的完善及升级,积极克服银行的同质化趋势,实行银行服务差异化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国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未来的商业银行服务是能够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个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是差异化服务成功实施的根本和重要保障。就此而言,倘若银行能够让客户更好地参与到银行服务中来,并积极参与银行的相关服务项目,就会使银行的运营效率大大地提高,同时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银行服务差异化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及银行体系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

商业银行服务差异化发展应从以下三个发面开展。

(一)服务层次的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差异化服务最重要的是细分银行运营市场,将目标客户进行分层,根据具体客户群提供一系列的合理措施和服务项目,创立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围绕银行客户,让客户成为商业银行服务的中心,把“一切为了客服”的理念融于企业文化中。商业银行要准确确定相关客户阶层,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制定出一套符合客户利益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通过该差异化的服务项目,设立独具特色的银行特点。通过银行的特色服务,即将银行客户分成不同的信用等级,不仅有利于银行对客户的管理和规划,还可以集中银行资源,为银行的核心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银行办事效率。

服务层次的差异化是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围绕客户需求,从本质上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进行了全新制定,以使其在成本、效率及满意度等方面得以极大的提高,即打破传统银行服务模式,从本质上重新定义了商业银行的文化及内涵,从而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最终获得可持续竞争的良好优势。

(二)分支机构服务的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服务的差异化是银行差异化运营的另一种方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服务的差异化即通过“一切为了客户”的银行文化,创立各机构的不同“特点”。商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应将银行客户在相关机构办理业务看作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体验,并尽其所能为该客户提供一个美好的办理业务的经历。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通过将服务水平,产品种类等差异化就可以达到该目的。

在信息时代,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特别对于各区域的机构来说,这是树立与优质客户关系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是商业银行进行新业务推广和获得利益重要的场所。

(三)服务体验的差异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差异化不止体现在对各区域分支机构的相关店铺的装饰上,更体现在服务体验的差异化上。作为与客服直接接触的重要场所,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相关负责人应积极利用每次与客户的接触机会,用良好的态度,使客户们产生得到切实关注的感觉。当办理完相关业务后,银行相关人员会及时得到服务反馈,并对不同的即差异化的反馈采取不同的处理与应对措施。

三、结束语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本质上属于金融服务企业,对客户们提供完善的差异化服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银行运营时,银行服务与客户体验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只有带给客户差异化的服务才能为商业银行能带来更大的利益。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十分明显,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已然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体系的竞争能力。因此,面对激烈的银行竞争,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积极打破同质性,采取差异化措施,即从单一的银行经营模式丰富的的规模制度,再到更加个性化的运营方式,实现以最少的成本及风险为客户们提供最高质量的银行差异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格鲁诺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朱纯福.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与比较竞争优势[J].金融论坛,2001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中经评论·北京)2007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坚持“一行一策”,国家开发银行首先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应如何改革?是否也要商业化?本文认为,从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解决、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发,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必须确立几个基本观念。

一、我国现阶段专设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正确的选择

1.农业的弱质性问题仍然突出,“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在内的政策支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各产业之母。但随着工业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又是一个弱质性产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农业的弱质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64%:农业技术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直接经济效益差;在世贸协定框架下,我国农业生产备受冲击等都是很好的说明。农业的弱质性最终都会反映在作为农业生产者的农民身上。从统计数字看,2003~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无论增量、增幅都远低于城镇居民,2006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仍不及城镇居民的1/3。我国农业弱质性问题,不可能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解决,还必须借助各级政府的力量,也就是依靠政策(包括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2.在农业信贷投入方面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农业政策性银行去弥补。要解决农业的弱质性问题,进而解决“三农”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加包括信贷投入在内的农业投入。但目前在农业信贷投入方面却明显地存在着市场失灵,其主要表现是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收缩,网点减少,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贷款不仅比重大幅下降,甚至一些地方绝对额也在减少。农业贷款萎缩说明,以往这种除粮棉油贷款外,农业信贷投入基本依靠商业性金融(包括信用社)的制度安排是有缺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农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商业化、股份制改革的到位,还应更多地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3.专设农业政策性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以来,尽管是在探索中前行,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困扰各级政府和农民的“打白条”问题解决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收购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用于粮食方面的中央银行借款和财政补贴逐年减少;促进了国家粮棉收购政策的落实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由于分离了政策性业务,国有专业银行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转轨。实践证明,专设农业政策性银行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正确决策。当前中央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人估算需要15万亿~20万亿元。这样大的资金投入,仅靠财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靠信贷资金的投入。但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项目,相当程度上都是由政府主导的直接的社会效益性项目,很多项目未必符合商业性金融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而农业政策性银行所固有的经营方向的政策性、经营目标的直接社会效益性、经营范围的界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建立国家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增加农业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政策性方向

目前政策性银行包括农业发展银行都开办了商业性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商业性业务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扩大业务范围的同时,扩大了支农的力度;二是适当开展商业性业务可避免政策性银行游离于市场之外,有利于锻炼队伍,增强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人员和机构的作用;三是增加经营收入,提高效益,为农业发展银行的持续发展和支农力度的加大提供坚实的基础。从有关资料来看,农业发展银行自2005年开始拓展业务后,利润已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商业性业务在农业发展银行经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应成为其向商业银行转“性”的理由:第一,正如上面所述,我国“三农”问题仍非常突出,不能没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第二,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把执行国家政策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实现政府的意图和政策目标。第三,政策性是农业发展银行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农业发展银行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最根本的属性。如果离开了政策性,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就没有区别了,其作用就完全可以由其他商业银行替代了,农业发展银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如何坚持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方向呢?一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不能变。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金融机构,其职能定位是由政府赋予的,只要农业政策性金融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存在是必要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就不能变。二是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做法不能变。其他资本的介入必定会引致利润最大化倾向,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导致其与社会效益不一致。只有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才能保证其以社会效益为直接目标。三是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不能变。国家设立农业发展银行的目的就是要以政策性金融手段来支持农业,离开了“农”字头,那就没有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的必要了。四是政策性业务为首要业务的原则不能变。不管商业性业务的作用有多大,比例有多重,必须把政策性业务放在首位。五是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不能变。即自身的经济效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效益。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市场运作模式

1.农业政策性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具有必要性,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它是由农业、政策性和银行三个关键词组成的。农业是一个业务领域问题,因此把握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关键是要把握政策性和银行这两个关键词。所谓“政策性”,主要是指经营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要按政府界定的业务范围开展业务,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所谓“银行”,是指其以信用中介人的资格来实现资金从贷出者到借入者的融通,资金的运动要区别于财政资金,不能只是单向运动,而必须做到有借有还。可见,农业发展银行是企业,但它不是一般的企业,它是肩负政策使命、在一定的政策范围内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农业发展银行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不应作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来管理,也不应作为一般企业单位来管理。一方面它要像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一样,严格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和要求;另一方面,又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经营活动,加强核算,讲求效益,保证信贷资金投放出去后收得回来。

2.市场化运作是政策性银行运作模式的发展趋势,政策性银行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策性银行适当开办商业性业务;二是政策性银行的管理要尽量减少行政色彩,以市场手段为主。由此也可以看出,政策性银行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与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指管理的方式,后者是指机构的性质。从国外的发展看,政策性银行越来越多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这是因为~方面随着资本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政策性银行的竞争加强;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社会金融资源分配中的支配地位有所减弱,政策性金融业务相对萎缩。从我国的情况看,国家开发银行是三.家政策性银行中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较早的,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

3.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管理机制。首先,从外部看应完善政府对农业发展银行的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成立一个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董事会,代表出资人对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问题行使决策、协调、监督职能,以完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要调整事权范围,做到“抓大放小”。政府对农业发展银行的管理,重点就是制定规则,做好“裁判”,具体经营管理应由农业发展银行按市场化模式要求运作,如其分支机构可由农业发展银行根据政府确定的业务需要设置,人员由其根据业务量和经营核算要求自行编制,管理费用、工资、福利可按商业银行的做法,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由农业发展银行自行控制。其次,从内部看应建立完善现代银行运作机制。在用人机制方面,要建立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可考虑省以下分(支)行正副行长和中层干部全部竞聘上岗,甚至向外公开竞聘;在用工制度方面,打破现行劳动人事管理中的身份界限,推行全员合同制;在薪酬制度方面,实行薪酬与岗位和职位(级)直接挂钩的办法;在考评制度方面,按照政策性和银行性的要求,完善执行政策、经济效益、风险防范三者兼顾的绩效考评机制。

四、必须按市场机制原则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

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弱势银行或弱质银行,国家政策支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来加以支持呢?本文认为,目前应解决好以下问题,按市场机制要求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

1.健全资本金的补充机制,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与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有内在联系的补充机制。这个机制应该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资本金补充要与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政策性业务扩展了,资本金也应及时补充。二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资本金的标准,不仅应达到而且应超过《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因为从理论上看,相对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风险可能更大。三是资本金补充的渠道和标准应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可考虑按8%的最低要求和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水平,由财政每年在预算中专门安排相应数量的资金补充农业政策性银行资本金;国家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减免税制度,每年的减免税按总额或一定比例用于补充其资本;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充资本金。

2.建立稳定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机制。总的原则应该是:根据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点,按照政策性银行向市场化运营模式转变的要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自主筹资功能,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一是应制定有关法规,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将财政性支农资金存放在农业政策性银行,通过农业政策性银行拨付。这既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资金实力,也有利于对各级政府支农进行考评。二是可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或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贷款投向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如果达不到规定比例,将差额部分的资金以低于市场利率的资金价格存放到农业政策性银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也可使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与社会存款相联系,避免倒逼人民银行扩大基础货币投放。三是用市场手段扩大资金来源,如发行债券,大力开展开户企业的存款业务,开办商业银行同业存款业务,参与资金市场的拆借业务,争取有关方面支持,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粮棉组织等机构借入资金等。至于开办储蓄业务问题,本文认为,这不是农业发展银行的优势,也不符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的“应避免与商业银行直接竞争”的原则。’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卡业务 现状 趋势 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83-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信用卡业务发展对于提升银行整体实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发展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总体上呈现出发卡数量增加、发卡速度加快等特点,但是与此同时持卡消费额较低、信用卡交易次数较少、信用卡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信用卡业务固有缺陷也仍然存在。通常来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引入期,其业务整体上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而在成长期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其信用卡业务会有着较快发展,而成熟期的信用卡业务的销售速度会不断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也会进入信用卡市场参与信用卡市场竞争,导致信用卡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较大程度上处于成长期,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处于成熟期,即我国的大众市场刚刚开始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接纳。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信用卡高中端市场划分。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清晰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较大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自存在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某些单项信用卡业务中形成了银行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信用卡业务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

在我国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卡业务的有效发展是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时应当对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等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了解。

1.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改善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信用卡受理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进入良性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并通过鼓励大众对于银行卡进行有效使用更好地接受银行卡业务,在促进银行卡业务规模有效扩大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能够更快地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虽然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庞大工程,但是因为这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其他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协调与联系,在各司其职、密切分工的前提下有效形成一个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信用卡业务市场。从鼓励商业银行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的角度出发,建立高效合作的银行卡业务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的力量进入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建设中,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

2.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业务上开始追赶先进国家水平并且许多业务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之中银行卡业务即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提升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能够有效地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银行卡业务创新增强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有效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3.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通常来说,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己业务操作失误造成的。除此之外,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与业务发展配套的内控措施,片面追求发卡量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存在着较大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信用卡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的风险进行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另外,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建立标准化的信用卡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信用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注重合理采用责任制,更好地在制度层面减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本。

4.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对于提升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坚持信用卡业务及时的推陈出新,同时注重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并根据信用卡客户的需求来制定业务目标。除此之外,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改进和完善服务水平,有效提高服务效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信用卡客户价值进行分析,通过市场细分对不同客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和完善与信用卡客户的关系,在设计新服务模式的前提下促进信用卡业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最终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得到不断地扩大。

四、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银行卡业务的有效开展对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银行卡业务时应当对银行卡业务的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银行信用卡发展趋势的有效分析、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

[2]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2)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网上银行在其发展初期,由于存在的安全性及其虚拟性特征,人们对其发展存在疑虑,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网上银行已逐步走向成熟。在美国,到2001年底,已有71%的国民银行在因特网上建立了网站,50%的国民银行能提供交易类银行业务,所有的大型国民银行(指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均能提供交易类银行业务。世界银行预测,到2005年,化国家网上银行在银行业中的比重将由的8.5%上升到50%,新兴市场国家将由目前的1%上升到20%,B2B交易量将达6.3万亿美元。

随着网上银行发展的逐步深入,其对银行业发展和银行业监管当局监管工作的逐步显现。在我国,网上银行近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网上银行的发展和监管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

1996年6月,也就是美国开始有了网上银行8个月后,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提供银行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设立网站或开展交易性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数量增加。截止到2002年12月,我国正式获准开办、交易类网上银行业务的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总资产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已达8家,占全部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的50%。

二是外资银行开始进入网上银行领域。目前,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另外,还有几家外资银行的申请正在审核之中。

三是网上银行业务量在迅速增加。这表现在客户数和交易金额两个方面。2000年底,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为41万户,交易金额6500亿元。到2002年12月底,客户数已超过350万户,交易金额超过5万亿元。业务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

四是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2000年以前,我国银行网上服务单一,一些银行仅提供信息类服务,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但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咨询、账户查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B2B,B2C)、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同时。银行日益重视业务经营中的品牌战略,出现了名牌网站和名牌产品。但目前我国尚未出现完全依赖或主要依赖信息网络开展业务的纯虚拟银行。

五是中资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开始赢得国际声誉。2002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网站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2002年度全球最佳银行网站,这表明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已向国际水平靠拢和看齐。

网上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网上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优化了经营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活动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银行业务的虚拟化,突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价值观念和管理,改变了现有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形成了新的银行业组织形式。使银行机构的传统角色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也使金融风险更具复杂性和蔓延性,对银行经营管理和外部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一是网上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的竞争格局。以往金融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网点数、从业人员数等方面,而在网络经济,无论金融机构规模的大小,在网络上都是平等的,大、中、小金融机构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传统商业银行的分支行网络和雇员逐渐成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沉重负担,金融业的竞争将主要是金融产品的功能和金融服务的质量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将有机会在网络上利用其优秀的服务重建自己的地位,中小金融机构可凭借技术优势掌握商业先机,赢得传统金融时代难以得到的客户资源和竞争优势。

二是网上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网络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地域、时间限制,上,银行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运行,可吸纳本地区、本国乃至国外客户,可以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使金融机构能在更广的地域和范围开发新的客户群,开辟新的利润来源。这样,银行的业务战略不能再局限于某一个市场,竞争对手不再限于某几家银行,任何一家银行,即使是很遥远的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与传统银行业相比,网上银行经营成本下降,利差大大降低。银行无法再靠资金规模、网点优势或其他垄断优势盈利,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定价策略。

三是网上银行增加了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网,亡银行的风险具有了跨行业性和外牛性。跨行业性就是其风险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金融风险的概念。风险不仅产生于市场价格的波动、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产生于软硬件配置和技术设备的可靠程度,技术性风险成为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的重要特征。网上银行业务的外生性是技术性风险本身的主要特征。由于以上风险问题的存在,前几年,在一些国家,客户顾虑安全、服务质量等问题,接受网络金融服务的趋势并不明显。许多银行只把开发网上银行业务当作保留客户和提高银行形象的手段,并没有视为一个利润中心来对待。

四是网上银行的兴起,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仅从网上银行本身业务的内涵和属性看,网上银行已经具备了新的风险特征,改变了传统银行业务的提供方式和银行运作的存在形式,要求银行监管当局在监管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首先是监管当局将不得不在评价银行机构业务风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银行运行的技术性风险,也就是安全性的评估;其次,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进一步走向综合化,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交叉程度加深,分业管理的难度加大,监管的边界更加模糊;再次,大量交易由有形走向无形,纸质凭证逐渐被凭证取代,交易频率增加,交易量随之增加,传统的监管方式将难以对交易的风险、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估。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因特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打破了银行业务经营的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一方面,跨地区、跨国境经营将变得更加便捷,任何一个地方的客户都可以选择在传统情况下无法选择的异地银行,任何一家银行都有可能给在传统条件下无法接触的客户提供银行服务;另一方面,非金融机构,如网络公司或商贸集团,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或业务与客户优势,为其客户提供银行服务。这将直接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结构的内容,对一些地区或小国家来说,存在着不需要拥有自己的金融体系的可能性,完全可以依靠选择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跨境提供服务。

此外,网上银行也为业混业经营提供了载体,促成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新型合作方式,对分业经营模式和现有法规框架体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切均增加了金融业和监管的难度。

对我国来说,网上银行的发展还面临以下挑战。首先,我国银行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有较多尚待解决。在传统银行的管理经验尚未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发展网上银行,存在一定的风险。其次,我国缺乏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信用制度也不够完善,缺乏信用评估机构,人们的信用意识比较薄弱,支付方式仍然以现金为主。再次,我国缺乏保障网上银行和商务活动有效开展的法律框架体系,一些基础性法规如(电子商务法)尚未出台,电子凭证的有效性、数字签名的合法性问题尚未解决。最后,占我国银行业主体的中资银行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和监管当局的电子银行监管人才非常缺乏,业务人员和监管人员对网上银行的认识并不充分,现有的业务经验和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普遍强调业务的发展,忽视了对网上银行业务安全性的评估和管理,这是中资银行发展网上银行的极大隐患。

银行监管当局发展和监管网上银行的对策

有挑战就意味着有机遇。发展网上银行,是对我国银行业传统的相对低效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再造、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发展网上银行,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向国际水平靠拢。

银行监管当局充分认识到网上银行发展对银行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中国银行业体系存在的问题。考虑到网上银行是一个新事物,在未完全掌握网上银行发展的性之前,重要的是先发展起来,“摸着石头过河”,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银行监管当局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监管,近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依据积极审慎的监管原则对网上银行实施市场准入监管

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监管当局对“鼠标+水泥”型的网上银行,即已经持有银行营业执照的传统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一般经过市场准入审核程序,只对纯虚拟银行进行市场准入审核。经过认真,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将现有银行新开网上银行业务纳入市场准入体系。主要是考虑网上银行业务具有独特的风险内涵和表现形式,对网上银行业务进行市场准入监管,对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将有利于提高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的管理能力,促进网上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在具体审核过程中,监管当局遵循了积极审慎的审核原则。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进行机制再造,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另一方面,对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能力进行严格审核,严格评估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运作系统的安全性。

(二)加强网上银行发展与监管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依据积极审慎的原则,2001年6月,银行监管当局制定和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和风险管理要求; 2002年4月又贯彻该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对商业银行经营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要求。2002年4月,银行监管当局组织成立了“网上银行发展与监管工作组”,以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专家的力量,为发展和监管网上银行研究和制定政策。目前,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网上银行安全性评估指引”,对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在安全性方面提出更系统、更具体的要求;对网上银行业务的跨境银行业监管、网上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凭证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同时,成立课题小组,充分借鉴国际最佳做法和利用现成的研究成果,研究和设计对网上银行的监管框架。

(三)强化对银行监管人员和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

人才缺乏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培养一批掌握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和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是推进我国网上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针对银行监管人员普遍对网上银行认识不足的特点,银行监管当局没有急于对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进行现场检查,而是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系统的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培训。同时,通过不同形式要求商业银行注重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为配合培训的需要,银行监管部门还组织人力编写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和《金融干部网上银行知识读本》,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网上银行发展和监管的研究成果和有益经验,介绍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风险特征和经营管理要求,介绍对网上银行的监管方法和监管工具,以普及网上银行以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和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