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

1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由党的群众路线所决定的

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他们有权参加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生产计划等等都是依靠职工群众来制定、执行和实现的,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依靠职工群众来不断补充和修改,使之日臻完善,这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职工群众的积极努力和艰苦奋斗,宏伟的理想,正确的计划就难以实现。因此,只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办法,树立全心全意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让职工群众知政、参政、议政,接受职工群众的批评、监督,鼓励职工群众反映真实情况,才能使广大职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吸引力和

凝聚力。

2加强民主管理工作是由职工主人翁地位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企业里,工人阶级掌握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管理企业的权利。他们作为企业的主人有权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发表意见,有权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评价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尊重职工的民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一条根本原则。只有尊重职工的民利,坚持民主管理,才能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职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厂如家。

3加强民主管理是由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的

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民主,这是我党的一条基本原则。政治工作要遵循这个原则,经济工作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既不能厂长(经理)一个人独断专行,听不进群众的正确意见,自作主张,搞“一言堂”;也不能群众怎么说就怎么做,搞“群言堂”。这两种倾向均要克服。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厂长(经理),要在集中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智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分析研究,最后做出决策,只有这样,决策才有基础、才正确。

那么,在企业中,如何加强民主管理工作?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应当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解决经营者的思想认识问题。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个企业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好坏。做为一个厂长(经理),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善于团结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企业改革需要的是群体功能,集体拼搏,只有依靠职工群众的参与,才能避免重大问题的决策不致出现大的失误。目前,有的经营者认为既然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就得个人说了算,把自己视为企业的主人,把生产者当作雇佣者,从而使二者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这与党提出来的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企业的性质是相悖的,不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解决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同志的思想认识问题。《企业法》对于党政工的地位、作用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规定。企业工会、职代会不仅代表本企业的小集体,而且代表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同党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工会、职代会的同志要树立全局的观念,把本企业职工的利益放在党、国家和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上来考虑。有的企业的工会、职代会对厂长(经理)有抵触情绪,厂长(经理)的一些决策方案迟迟不能通过,这主要就是源于认识问题没有解决好。三是解决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当前绝大多数职工能够发挥主人翁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职工没有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对企业的发展兴衰漠不关心,缺乏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和与企业荣辱与共的思想。解决这方面的思想认识,一要加强教育,二要严格要求。经营者应当把解决职工思想认识这件事当作自己的职责,在培养教育上舍得花钱、下功夫,要把智力投资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要在对职工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进行企业主人翁精神的教育;进行智能教育的同时,加强管理意识的教育,培养职工强烈的自我要求意识,使职工成为规章制度的模范遵守者和管理者,真正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

(2)克服形式主义,真正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基本形式。一个企业民主管理程度如何,关键是看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职工代表大会这一民主管理形式,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了,广大职工参加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展的不够好,主要是民主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职代会成了“举手会”,没有真正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因此,要搞好民主管理工作,就必须彻底克服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民利,支持职代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充分发挥职代会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和监督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职工在发展生产,加强管理和合理分配中的作用,切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首先,要改革职工代表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在民主选举职工代表时,除政治素质外,还要侧重代表的文化技术素质和管理企业的能力,把好选举关。对选出的职工代表要加强培训,改变过去单一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民主管理知识的方式,还要发展到充实现代科学管理和各项专业管理知识,加强对职工代表的管理,特别是在民主管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部门和优秀职工代表,应及时表扬、奖励。

其次,要改革职代会的开会法,提高职代会质量。职代会应该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议题的重点,同时兼顾职工生活福利问题。对厂长(经理)的报告和主要决策方案,应当提前下发,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在会议期间要给代表充分的发言和讨论时间,广开言路,畅所欲言。

再次,改革职工提案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提案的作用。可以就会议专题,征集生产经营管理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也可以围绕生产经营、产品创优、技术改造、职工福利等方面选出课题下发让职工解答,使提案征集活动变成合理化建议活动。同时要完善提案处理的民主程序。对职工提案要立案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项项有落实,并做到定期检查与考核。

另外,要改革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落实好监督权。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坚持定期进行民主评议,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奖惩、升降、任免挂起钩来,改变过去那种对于好的不予提出晋级、提升,对于差的也不提出调离、处分的被动局面。

(3)提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加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的活力来自哪里?是外部注入,还是内部产生?中共中央文件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又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一个企业有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键是看企业搞得好不好和领导干部作风如何。企业搞得好,领导干部作风正派,对职工就会产生吸引力很大的“正磁场”,不仅企业职工能够同心协力,而且可以使更多的外部人才慕名而来,使企业兴旺发达。反之,职工就不去关心企业的兴衰成败,把主人翁地位抛在脑后,甚至“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心思动、人心思走,特别是那些有作为有抱负的“良禽”就会“择木而栖”,这种被动状态的结果必然使职工对企业产生离心现象,最终使企业衰败下来。做为一个好的企业领导者,应当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经常听取职工对企业大事和领导者的批评和建议,择善而从,闻过而改,多为企业为职工做实事,取得职工的信任和理解。同时,把用好几个人、几十个人,发展为用好每一个人,使无数个体的价值融汇为巨大的企业活力源泉。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如同前文所说,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企业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每位员工这样的“部分”,就不能存在企业这样一个整体。因此,企业中的员工是企业中非常宝贵的资源。在深化企业民主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信任和尊重企业中每一位员工,增进企业和员工的密切关系,与企业共发展,同进步。

(一)尊重和倾听企业员工的声音在当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竞争力大的社会中,企业可能会随时遇到需要快速处理的问题,在这种时候,企业最不应该忽略的就是尊重和倾听自己内部员工对问题所反映上来的意见和看法,这有利于企业迅速摆脱困境,也有利于加强企业员工自身的责任感。同时,企业不光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听取企业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应该以一种主动的态度,积极引导企业中员工参与到位企业提出建议与意见的过程中来。而且企业也应该重视征集员工意见建议的程序和方式,一定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高问题的处理效率,使最后问题的决策能够更加高效、科学和合理。

(二)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企业要想在危机关头能够充分信任和依靠企业员工的意见建议,首先就要保证企业内部的员工都有一定的自身素质,对一般性事务有一定的科学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因此,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内部的员工都拥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就要努力在员工学习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因此,企业对于自身内部员工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积极组织员工,尤其是干部员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企业内部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三)企业应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为了企业自身发展的越来越强,企业尤其要重视人才的任用。要有一套能够在企业中发现各部门、各职位的人才的体系,制定公平竞争的企业氛围,鼓励各种层级的员工展示自身才华和能力,鼓励全体员工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使得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

二、充分实现企业内部的监督

(一)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企业应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组织。将监督组织的职责明确,并且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增减企业监督的内容。要定期开展监督结果的公示,对于企业内部的监督一定要高度重视。同时,应该发挥企业民主管理的功能,让企业员工参与到对企业的监督的过程当中,进行监督他人与自我监督的双重监督活动。使企业的监督达到全员监督与全员被监督的局面。

(二)通畅监督途径企业在加大力度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在监督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监督途径的通畅问题。只有企业有一个通畅无阻的监督途径,才能辅助监督体系,完善整个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顺利良好进行。而通畅的监督途径就需要企业内部对于企业的员工能够广开言路,拥有一个良好的问题讨论的气氛和平台,拓展企业各级员工向上进言和监督的途径及方式。

(三)完善监督程序完善的监督程序在企业监督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应该注重监督的检查,检查应定期进行,同时检查的过程和内容应该予以公开;其次,应该注重对于问题的反馈情况,当监督检查的内容向全体员工公开后,应该注意员工对于检查内容的反馈,而反馈的形式应有企业主导,大多数可以以问卷调查、讨论组或者座谈会的形式展开反馈工作。最后,应该注重将员工反馈的内容在日后的工作中落实,对于在员工反馈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绝大多数情况严重的问题,监督小组的工作人员应该再次组织讨论,并且在企业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之下共同改正落实。

三、保护员工合法利益

在当代,企业应该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开办理念,充分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与诉求,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的各项权利。企业应该对员工各方面的状态予以关注,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调节,努力提升员工的薪金待遇,在合理的范围和程度内对员工的福利予以保障。

四、结语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成立两年多的中铝矿业分公司积极推动民主管理,以强化民主管理破解公司组建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民主管理工作质量和创新上下功夫,夯实基础,健全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矿业的发展。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健全和完善工会维权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中铝矿业分公司工会在企业组建和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用强化民主管理来破解公司组建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矿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依靠”方针的重要举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的自愿组织,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在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民主管理,确保员工的政治民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构建和谐企业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工会要主动发挥民主管理作用,维护员工的民益,推动和谐企业建设步伐。

加强民主管理,不仅关系到工人阶级队伍的稳定和团结,而且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铝业矿业分公司在两年的组建和发展历程中,始终围绕生产经营,在民主管理工作上着力一个“全”字(全面开展工作),力求一个“实”字(把工作落在实处),突出一个“新”字(不断探索新途径),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民主管理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健全制度,完善形式提高民主管理工作质量

员工代表大会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我们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地健全制度,完善形式,做到全员思想统一、坚持和发展统一及多种形式统一,努力提高员代会质量。

1.思想上统一。工会作为员工代表大会的组织者,每次召开员代会之前,工会都要就会议的主题、内容、提案等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努力在思想上达成一致,提高全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上而下形成合力,为员代会的成功召开奠定基础。

2.坚持和发展相统一。工会在坚持员代会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结合公司点多、面广、线长、人员分散的实际,先后出台了《公司员工代表大会工作制度》、《公司员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等文件,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和明确了召开员工代表大会的有关事项。内容上,在审议行政工作报告和财务预决算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信息化推进方案、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实施办法、年度绩效目标考评方案、女工专项集体合同等审议内容,使员工代表具有更广泛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做到企业在重大问题上让员工心里有数,在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上让员工心里有底,在未来发展上让员工心里有形。

3.多种形式的统一。不断拓展和深化其他民主管理形式,做到员代会和厂务公开、民主协商等其他民主管理形式的统一。通过员代会平台,工会成立了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制定了《公司厂务公开实施办法》和《公司厂务公开实施细则》,确定了30项公开内容,落实了责任部门、公开范围、公开频次和监督考核机制。厂务公开的积极推行,强化了员工的知情权,也完善了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形式,使公司以员代会为基础的民主管理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平等协商和代表提案也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公司工会与行政对涉及员工福利、薪酬和奖惩等有关事项进行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为集体合同的签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立了副总经理任组长、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任成员的提案工作委员会,对员工提出的各种提案,进行详细的归类整理,做到每案必答。有条件解决的,公司采取措施,制定计划,尽快实施。对条件尚不成熟,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释和说明,求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夯实基础,拓宽渠道推动民主管理工作创新

1.提高代表素质,严把“三个关口”。提高员工代表素质是开好员工代表大会的关键,是提高公司民主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会从实际出发,做到“严把三关”,即把好代表选举关、代表培训关和深入群众关。

代表选举关。在员代会换届,重新选举员工代表时,两级工会组织根据员工代表选举办法严格把关,切实把那些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高、主人翁意识强、思想进步的员工选举为代表。

代表培训关。对当选的员工代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适应性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特别是每次员代会前进行的针对性培训,有力地保证员代会各项工作的落实。

深入群众关。组织代表加强与员工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宣传企业的方针政策,了解员工群众的建议与呼声,提高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

2.树立创新理念,坚持“三个创新”。公司坚持创新理念,在民主管理的机制、内容和制度上做到年年有创新,年年有发展,不断为其注入新鲜内容,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

机制创新。(1)成立了由员工代表组成的公司生产经营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和员工福利委员会,负责公司民主管理日常工作的开展;(2)建立员工代表巡视制。在员代会闭会期间,组织员工代表就员代会有关事项进行巡视检查,了解实施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改进和落实工作;(3)设立总经理信箱和纪检监察举报箱,认真处理员工群众来信来访。通过信箱和工作,随时了解和发现员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两年来对收到的26件件进行了妥善处理,达到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目的,增强了民主管理实效。

内容创新。(1)实行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领导干部定期向员工代表述职并接受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2)签订女工专项集体合同。把女工的特殊权益从集体合同中单列出来,以专题合同的形式落实女工权益;(3)各级领导班子不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就民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制定整改计划,责任到人。

制度创新。(1)制定员工代表管理相关规定,不断提高员工代表的综合素质,将员工代表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2)制定《“四好”领导班子实施方案》、《“四好”领导班子考核标准》,努力探索“四好”班子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推进企业民主管理打好组织基础。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通过近年来对山东、江西、福建等几个省的个别电力企业的调查了解。结合对我区部分电力企业和我局的实际情况,随着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电力企业民主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1.职工民主管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根据民主管理的要求,各单位要定期召开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本单位、本部门的重要事宜,部分企业的职代会每年一次,而且与本企业工作会合并召开,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而且有逐年缩短的趋势,职工代表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对企业文秘杂烩网的重要事项进行讨论。有个别单位不安排讨论,不进行表决;部分企业职代会各专门委员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作用:安全生产委员会不讨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事宜,不对安全生产、人身事故进行讨论,工资奖惩委员会不知道企业一次性奖金的发放依据,职工生活福利委员会不讨论决定企业职工的重大福利事项等等。特别是个别单位对职工代表的提案不审议、不讨论、不立案。

2、职工民主监督职能作用减弱。职代会中关于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有明确的规定。对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会更加促进单位内部干群关系的团结稳定,使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员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但是,个别单位仅限于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没有进一步延伸到各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评议,范围小。

3.厂务公开个别内容的公开度不够。特别是在涉及到个人经济利益的劳模、专家等评选中,做文章的个别单位依然存在,部分单位甚至出现评优选先不告知的现象。

4、职工民主述求渠道不畅。在对电力系统20多家企业的网上调查后发现,2001年前后,在局域网上设立职工论坛的有18家,而且职工在本单位局域网上发表意见和建议的非常踊跃,明智的企业领导人在职工论坛中了解职工的意愿,回答、解释职工的疑虑,鼓舞职工的干劲。但是,到2003年以后,在本单位局域网上设立职工论坛拦目的逐年减少,到2004年,全系统局域网上没有一家保持职工论坛拦目,职工唯一的一个不用面对面发表意见的述求渠道彻底堵死。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在我国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十多年的今天,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对企业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二、坚持民主管理首先要提高对企业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参加企业管理,行使民利的活动。职工民主管理体现了职工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1、我国国体是职工民主管理的渊源。在我国,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职工是国家的主人翁,这一国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职工享有广泛的政治民利、经济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权益。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国有企业,企业的主人是全体人民,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也应当没有任何理论障碍。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起主体作用,这是由宪法规定的,而职工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是通过其主人实现的。

3、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应有之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重视人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实现人的价值、企业效益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本身就包含着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只有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才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决策,才能把经营者的管理意图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和最大效益。

4、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了专门阐述,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既适用于全体人民,也适用于企业职工;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企业民主。报告提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明确了企业民主在整个民主建设中的地位。报告进一步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些规定为我们进一步搞好职工民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5、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实践早就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走向市场并没有改变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职工无论是作为国家的主人翁还是作为劳动者,都有权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有权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此外,实行职工民主管理也是抵御“西化”的需要。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有权就经济待遇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共同决定。这是市场经济中确定劳动关系的通则,也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体现。

6、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重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必须趋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广泛应用,使劳动者结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同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集约化和高技术产品质量的潜在性,使劳动者的连带责任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这也要求劳动者有更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了解生产全过程并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7、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通过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等制度来理顺产权关系和企业管理体制,企业在理顺产权关系和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必须建立稳定合理的劳动关系和职工参与制度。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科学管理应该是企业行政的专业管理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机统一。企业的经济民主,既是企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又是企业建设的目标。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能够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的制度,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电力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民主管理

电力企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国家垄断性行业,他的生产和经营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而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依靠广大职工办国有企业是我们的好传统,在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尤其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要从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的重要性,切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保障职工的民利。要进一步理顺劳动关系,依法进行平等协商,认真执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要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和厂务公开。同时,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武装广大职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深入进行形势任务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职工业务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无数事实说明,企业党组织、行政领导、职工群众各方面团结一致,密切配合,上下拧成一股绳,企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内部矛盾、摩擦不断,互相掣肘,企业面对困难就犹如雪上加霜。总结许多企业的经验,企业要形成合力,一要目标同向。无论是党的工作,还是行政工作,最终目的都是要把国有企业办好。因此,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把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项任务一起布置、一起考核检查,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二是工作同心。为了共同目标,各负其责,互相支持。企业领导人要经常注意“换位思考”,从事党的工作的同志要多从行政工作的角度想想,支持行政负责人依法行使职权,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企业行政负责人要多从党的工作角度想想,多从职工群众角度想想,善于依靠党组织和职工群众推进各项工作。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三是责任共担。各种组织职责和分工有所不同,但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要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局面,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任务,各负其责地做好各项工作。总之,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的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和搞好职工民主管理的政治保证。没有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真正实行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党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在企业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确保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企业民主管理。党委、工会和职工都要尊重厂长(经理)的管理权威,支持他们正确行使行政指挥权;厂长(经理)也必须尊重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党的观念和民主意识。

第二,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关键是要建设一个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的领导班子。首先,企业领导者要摆正位置,自觉接受监督。企业领导在企业民主管理中具有双重身份。民主管理对企业具有促进和监督两个作用。企业领导作为管理者,要把民主管理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以促进企业的各项工作。企业领导作为被监督者,要明确监督就是对管理者决策和执行决策的监督。领导者在接受群众的批评、评议时,要有虚心、诚恳、耐心的态度,要敢于面对质疑、正视问题,向群众作好宣传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信任的干群关系。其次,作为企业领导,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一位职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要积极地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协商,推行厂务公开。企业的方针、目标和面临的形势、困难,不但要让职工知道,而且要让职工知道制定方针、目标的依据和可行性,把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讲清楚,以求得职工理解、支持与合作,真正让职工唱主角、当主人。这样,既可以增强企业职工的责任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又可以消除不和谐的气氛,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再次,企业领导要支持和保证职工代表大会有效行使职权,让职工当家作主。企业领导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对职代会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如果领导不尊重群众,固执己见,职工就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职代会的职能就会形同虚设。企业领导要把开好职代会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切实发挥职代会作用。凡企业的重大决策、改革方案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案、办法等都要交职代会有关机构讨论审议通过后才实施。企业领导还要注意加强职工培训,激励职工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企业职工要以主人翁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敬业爱岗作贡献。随着改革的深化,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调整后,企业与职工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应当赋予职工主人翁地位新的内涵。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来认识,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具有双向性,即既有权利,也有义务,两者不可偏废。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既有行使各种民利,在企业内部参与决策,对各级干部进行监督,享受各种福利待遇,要求就业,要求社会保障,要求改善生活的一面;又有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一面。当前,企业已经全面推行了劳动合同制,竞争机制的引入,原本凝固不变的职工身份消失了。过去,只要进了企业,就是企业的职工,进而也就获得了“主人翁”的身份。而今,企业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以后,企业与职工建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法律关系,职工由此而掌握了获得自我、实现自我的主动权。只要认真工作,履行合同,就能更真切、更具体地享受到主人的权利。职工要更好地行使主人的权利与履行主人的义务,一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文化技术素质。如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赛和各种形式的自学成才活动,努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专业技术、管理知识等,做到一专多能,增强择业与上岗的能力,使自己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职工要增强参与意识,积极参加企业民主管理。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修改过程中去;要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以企业为家;要积极提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三是要立足本职,敬业爱岗,多作贡献。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地对待领导安排的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从归纳中国传统伦理的仁爱思想的具体表现入手,简要论述了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理论的四个不同的阶段,并着重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仁爱思想在现代企业柔性管理中的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已进入“企业文化”的创新阶段,“以人为本”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流。中国传统的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的道德伦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柔性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仁爱思想现代企业柔性管理市场经济价值取向

一、中国仁爱思想的具体表现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精髓,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它包括明智勇毅、克己复礼、牺牲精神、正派耿直、言语谨慎、先难后获,还包括恭、宽、信、敏、惠等。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孔子最早以爱释仁。《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他不仅以爱释仁,而且还践行了仁爱思想。《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闻马棚失火,只问是否伤人而不问马,其仁爱之心溢于言表。此外,孟子提出了“仁民爱物”的命题,从而形成“泛爱”的学说;墨子提出了“兼爱”的主张;韩愈提出了“博爱之谓仁”;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朱熹以“生”释仁;近代思想家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也都对仁爱思想有所发挥。

纵观中国传统伦理的仁爱思想,其具体表现大约可归纳为:首先,在待人上,仁爱思想,提倡忠恕之道。忠是爱人的积极体现,指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己欲立,己欲达”,即为己;“立人”、“达人”,即为人。所以,我们说仁爱是为己与为人的统一。恕是爱人的消极体现,说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己所不欲”即自爱,“勿施于人”即爱人。在这个意义上讲,仁爱又是自爱与爱人的统一。忠是尽己,恕是推己,既能待人忠诚、成人之美,又能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忠恕之道是贯穿仁爱思想的一个基本观念和原则。

其次,在用人上,仁爱思想主张举用贤才。《论语•子路》载:仲弓做季氏的总管,他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先有司,赫小过,举贤才。”在举贤才时《,论语•为政》主张“举直错诸枉”。反对压抑人才,指责不用贤人的大夫藏文仲是“窃位”。所谓贤才,也是以“仁”为标准。《论语•先进》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故称赞管仲、子产是“仁人”、“惠人”。而孔子很厌恶的卫灵公,也因为他身边有一些人才的辅助才使昏庸无道的卫灵公得以继续当政而不致。故对王孙贾这样有才无德的人是多有贬抑的。

最后,在治国上,仁爱思想提出为政爱民。孔子从仁爱思想出发,在治理国家上,不仅强调了仁政的意义,而且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的主张,这很有积极意义。他赞扬子产“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即主张通过“养民”、“惠民”的手段,来达到“使民”的目的。为政爱民还包括顺民和富民。《管子•牧民》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管子看来,要治好国家,必须顺应民心。他正是运用这个治国方略,帮助齐桓公安定了民心,完成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大业。《管子•治国》又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人。”这种爱民、顺民、富民的思想是深得人心的。

二、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仁爱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的柔性管理,颇有启迪。所谓现代企业的柔性管理,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文化为载体的软性管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这一切要求企业管理以“以物为中心”的硬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软性管理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伦理文化环境,而仁爱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许多精华值得借鉴,值得我们去推陈出新。翻开世界近代经济发展史,企业管理理论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一是以机器为中心。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创了大机器工业时代。这一时期,机器动力代替部分人力,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普遍出现,人被视为机器一样的工具,工人被当作机器的附属品,不是在使用机器,而是机器在使用人。实际上,人与工具的位置被颠倒了,不是人控制工具,而是工具控制人。工具人格化,而人被工具化。管理的任务,就是使被管理者像机器一样高效率地去运作。

二是以技术为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化工、电力和内燃机等工程技术的突破为代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但是,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为激烈。在竞争中,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独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者也普遍重视技术和方法,技术已成为当时企业生死成败的关键。

三是以资本为中心。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随着金融资本寡头的形成,必然导致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对整个世界的统治,而形成这种统治的资源表现为金融资本,有资本就有一切。

四是以人为中心。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素质日益提高,企业管理也更加复杂,技术控制和金钱刺激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的行为、个性和才能,在生产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这就使管理日益重视人的因素,关心人的行为。

三、仁爱思想在现代企业柔性管理中的运用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告诉我们,从古典管理理论,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管理过程与管理组织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就是从不见人、忽视人到的逐渐重视人的过程。在当代社会,人们更是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是企业管理的中心。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管理就是应该“以人为本”,就是应该把仁爱思想真正运用到现代企业的柔性管理中去。这是因为“仁”字本来就有“人”的意思,正如《礼记•中庸》所说:“仁者,人也。”又可以说,仁是人的哲学升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质上就是“以仁为本”。具体地说,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仁爱思想在现代企业的柔性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管理的手段来看,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凡是自己认为是好的事情,都应该推及到他人身上;另一方面,凡是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不愿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干,更不能勉强

别人去干。也就是要把“仁道”从内推到外,从“修己”达到“爱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宽容,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现代企业实行柔性管理的根本途径或者模式。

现代的企业管理,就是要强调用柔的办法,对职工施行“仁爱”,大力提倡“爱的管理”、“人情味管理”,从而遏制或克服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全面物化,形成和谐、宽松、坦诚的人际关系;就是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

第二,从管理的原则来看,现代企业管理者要举贤任能。《荀子•王制》认为:“贤能不待次而举。”即任用贤能之人,不能依常规次序,按部就班,论资排辈。在荀子看来,破格任用贤才,是国君应有的美德。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总结汉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时还强调:“亲贤臣,远小人,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晏子春秋》更把对人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其害无穷。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更需要施仁爱,举贤才。因此,推荐贤才、任用能人,而不是打击、压制贤人,这既是仁爱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现代企业的领导进行柔性管理应取的态度。

第三,从管理的资源来看,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在管理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人才是现代企业之灵魂,人才企业的兴衰关系重大。为此,了解人才而且善于使用人才,是厂长、经理们的头等大事。当然,得人者首先要知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同时,知人的目的是善任,要做到任使得法。《荀子•君道》提出任能的原则是“论德而定次,察能而授宫,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候,下贤使之为士大夫”。孙中山说得更具体,他主张:“文学渊博者为士师,家学熟悉者为家长,工程达练者为监工,商情谙习者为商董,皆其少年所学而任其职。”

第四,从管理的价值取向来看,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尊重别人。企业在面对它的职工之时,是否意识到只有上下和谐、齐心协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面对它的顾客之际,是否意识到只有价廉物美,顾客满意,才能使顾客慷慨解囊。也就是说,尊重别人是市场文化的核心,也是仁爱思想的表现。对人的尊重不仅指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尊重,而且指对人的理性、人格、自由和尊严的尊重。它包括尊重职工,视职工为伙伴,精神上关心他们,物质上帮助他们,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职工产生归属感、责任感和图报感;尊重顾客,视顾客为上帝,不坑蒙拐骗,不缺斤少两,从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可以说,人的被尊重是现代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人的被关心是现代企业向心力、凝聚力的最深刻的本源。特别是在职工遇到困难时,企业伸出了热情帮助的双手,那么,在企业遇到困难时,职工就一定会捧出一颗滚烫的心。曾宪梓先生融仁爱精神于“金利来”企业之中,他要求“金利来”人爱祖国、爱公司、爱家庭,爱自己,提出了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金利来”精神。

第五,从管理的目的来看,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顺民富民。仁爱思想的内涵之一,就是顺民富民。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来说,同样要注意人心的背向,要得民心,顺民意,搞好感情投资,要把关心人同关心企业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起来,以心换心,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群众心齐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从一定角度上说,只有民富,才能积聚人群的意愿、力量和智慧。因此,一个聪明的管理者除了注意提高企业的效益之外,还要注意藏富于民,即增加职工的收入,改善职工的福利。事实也证明,效益好、收入高是现代企业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策

企业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人的管理,现代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有效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的演变经历了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二个标志性的阶段后,便出现了五彩纷呈的管理流派,但其中占主流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中心问题是重视激励机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激励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其地位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突出,一个企业激励机制的好坏将直接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激励问题不仅为企业所重视,也为理论界所关注,在理论界,人们对激励问题的研究是从两个不同的思路展开的,一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学激励理论;二是在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而获得的经济学激励理论。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演变,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在不断创新,激励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从复杂科学的观点来看,企业是由所有者、经营者、专业人员、工人等有智能的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之间存在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会产生一种自组织作用,形成企业的层次结构及功能结构,并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而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种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这里面,关键的因素还是人,人是企业的根本,对人的激励是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

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过去企业讲精神激励的多,讲物质激励的少,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企业的激励又转向偏重于物质激励,经济方面的激励成为目前企业激励的主要方式。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激励方式,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在这方面有了深刻的变化,激励的方式也能基本把握员工的需求变化。但是,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态势,和中国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企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仰仗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实现突破,已成为企业认真研究的问题。单纯的以经济激励为主的激励方式面临着成本高企甚至管理失效的问题,人的欲望的无止境、人的逐利性和金钱拜物教对雇员的影响严重地困扰着许多企业管理者。今天,企业管理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和宽广的视野去研究激励问题,并把它运用于管理实践,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既有必要从理论上去探讨激励方式的创新问题,也有必要从实践中不断创新企业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民营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和需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因此,企业应根据时代的特征、企业的环境和条件,创新激励机制,及时准确地运用激励机制,把握激励时机,提高人的积极性,将有利于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企业改革基本是从建立激励制度入手的。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民营企业正处于由原始创业向“二次创业”发展的过渡期,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着民营企业积极作用的发挥。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主要缺陷在于:

(一)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没有超出泰罗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科学管理”水平,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仍然把员工当作“经济人”来看待,缺乏与员工的感情交流,单纯地、简单地通过物质利益的满足对员工进行激励,忽视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这是其激励机制的一大缺陷。

在有些民营企业中,即使物质利益的激励,也由于民营企业主的失信而难以实现,民营企业主故意克扣员工应得的工资,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二)对员工激励的随意性(任意性)或非制度性。在有些民营企业中根本就没有企业管理的奖惩制度,管理者凭个人的好恶和伦理道德随意地对员工进行奖惩,经常是奖得轻而罚得重,承诺多而兑现少,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有些企业中,虽有奖惩制度,但由于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在同一制度面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人为因素很重,非家族成员时常有一种“外人”的感觉。由此便产生了许多令创业者感到棘手的员工“跳槽”、带走客户、盗窃财物、破坏设备、向竞争对手泄露或出卖企业商业秘密以及创业伙伴另立门户等短期、恶性竞争行为。在民营企业中,员工普遍有“打短工”意识,他们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三)企业决策的专制性。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决策、管理实行的是以家族主义为基础的家长制式的管理,民营企业的家长——创业者一言九鼎,专制独裁,对员工积极的、合理的建议置若罔闻,严重地挫伤了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其参与管理、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和要求。

(四)对员工惩罚的残酷性、非法性。激励和约束是一对矛盾,激励机制同时也是约束机制。目前有些民营企业制定的企业组织行为目标经常是要求员工超法定工作时间才能完成,对完不成目标或任务的员工的惩罚也具有残酷性甚至非法性。不仅有对员工的经济利益的制裁,而且还有人身伤害、人格侮辱等现象。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必须创新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论,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激励机制创新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端正员工生产行为,增强企业内聚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企业内聚力的增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把如何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内聚力作为管理的首要目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建立在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企业内聚力增强的基础上。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士之死或女之容都是以“知己”或“悦己”为前提的。若将其借用到企业管理上,便可理解为:如果企业对员工不“知己”或“悦己”——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员工就不可能对企业产生“死”或“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企业组织行为目标,企业的内聚力逐渐衰弱,离心力逐渐增强,其结果是员工的“跳槽”,企业的破产。

(二)激励机制创新是极大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企业是知识经济的主体。知识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它对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激励机制是以员工实现一定的企业组织行为目标为前提的,而企业组织行为目标的变化是以企业创新为前提的梯级变化。每一个目标的设定都会对员工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产生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员工在利益追求动力的激励下,必然会自觉地、积极地通过企业或社会提供的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组织行为目标变化的要求。

(三)激励机制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必须放弃危及其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科学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经营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逐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环境,减少熟练工人的“跳槽”,更应该留住企业自己投资培养出来的技术、管理骨干和人才,既要事业留人,也要待遇留人,更要感情留人。因此,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激励机制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二、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对策

民营企业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激励机制的创新与完善:1.产权激励。产权激励是最重要的激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激励手段有精神的和物质的,但主要手段是物质利益的激励。因为市场经济运行有一个理论假设,人是“经济人”。所谓“经济人”是指以利益为动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良好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条件下,经济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必定是以利益为导向的机制。在微软公司,一个员工工作18个月后,就可以获得认股权的25%的股票,每两年还要配发新的认股权,员工还可以用不超过10%的工资额以85折优惠价格购买股票。这种报酬制度,对员工有长久的吸引力。清华大学以年薪10万美元聘任一批“讲学教授”,吸引国外一流大学的著名教授或国际公认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与之相对照,我们有些单位对人才资源没有坚持以利益为导向,领导者不是去认真地研究各项激励政策和机制,放弃以利益去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是以危机管理为导向,成天忙于应付、处理各类具体的问题,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

2.发展与权力激励。人的需要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层次上,人同时有精神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一个单位在为员工提供较高报酬的同时,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积极开掘员工的潜力,努力地塑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这个单位一定能不断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的人,“情感”是人与人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当员工感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高涨,才愿意归属组织。人们努力工作,为的不只是赚钱,而是希望在工作中成长,期待在工作中得到肯定,盼望透过工作实现自我,发挥影响力。在我国联想集团,有一个“小马拉大车”的用人理论,尊重人就得委以重任,你有十分之才,交给十二分的重担,不管你才大才小,你都能获得略大于自身能力的舞台。小马拉大车,使“小马”感受到组织的信任,自然会不断地追求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忽视对员工发展和权力的激励,一切都想用钱来解决问题,结果同样会伤害员工的积极性。

3.文化激励。文化是指一个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由领导人倡导、在人们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员工的自觉行为。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无形资产,它的激励作用在于凝聚力和导向力。世界上凡是优秀的组织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激励,其文化的共同点之一,即倡导业绩为先、平等对待员工的文化精神。在同一组织内,无论谁的职位有何不同,只要谁对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谁的贡献大,谁就应该多得。

在具体操作中,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企业管理应坚持“物质和精神相结合、制度化和柔性化相结合与民主集中制”三原则。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单靠物质利益已经难以体现人生的价值,人们的需求更注意精神方面。因此,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必须将物质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管理者必须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主动与员工进行感情、思想交流,有意识培养员工的企业荣誉感、事业心成就感,使他们享受在本企业工作的快乐。

建立有效的、明确的奖惩制度。制度面前所有员工应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制度管理,做到言而有信。同时,应该注重情感式的柔性管理方法,不能死搬硬套制度。对于有些特殊情况,应区别对待,在坚持制度的同时,管理要有人情味。

在企业管理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国外许多企业都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把他们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一经验值得民营企业借鉴。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把员工简单地看作单纯的生产者。任何人都有其独特的方面,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管理学理论认为,没有无用的员工,只有无用的管理者。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改革家长制的管理方式,任人唯贤,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只有实行民主管理,理顺员工职务晋级渠道,通过员工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将蕴藏于员工之中的智慧充分地发挥和运用。

其次,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我国民营企业历来对企业文化不重视,这与其激励机制的缺陷是相关的。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等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家积极倡导、注重培养的结果。企业文化建设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培养人。它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显现。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产生以厂为荣的自豪感,实现其人格的尊严和人生的价值,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企业员工内在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人才的潜能也只有在“人人受重视,人人被尊重”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运用道德、舆论等精神力量,努力营造一种人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又相互竞争的工作氛围。在现代经济中,企业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准。

再次,企业经营要合法、诚信。合法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民营企业合法经营,才能使员工有工作的安全感,增强在该企业长期工作的信心,才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责任感、自豪感,才会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许多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非法经营的短期行为,它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危险,这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寿命较短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做到合法、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成思危.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革非.中小企业22个病案及诊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再谈如何激励员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公民 生成 流变

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 cc,也译为公司公民)概念自20世纪末在西方企业实践中提出后,逐步衍生出自有的理论空间,如企业公民的伦理要求,企业公民的经济表现与道德标准之间的关系,好企业公民的行为表现与衡量标准等,基本形成了其特定的问题域和范畴。进入21世纪,我国大、中、小、微型企业蓬勃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公众对企业社会化表现的期待也日益增强。然而部分企业无意承担社会责任,无视公众安全,行贿受贿、失职、销售回扣、不安全产品、员工跳楼、破坏环境等事件时有发生,一次次刺激公众神经,挑战社会道德底线,进而造成舆论事件。人们开始思考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和价值何在?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好企业,企业及企业家是否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企业公民理论的传入恰逢此时,它打破了“企业非道德性神话”的困局,各界对此积极关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纷纷展开活动,力图推动企业公民理论中国化。企业界也认识到一个好企业不能没有好伦理,成为好企业公民渐渐成为社会共识。企业公民理论从传入到吸收再创造,由于时间短、跨学科研究难度大,现有成果尚不完善。本文旨在追溯企业公民理论形成的实践根源和思想基础,理清发展脉络和流变趋势,进一步探索企业公民理论研究中国化进程的方向和需要突破的理论瓶颈,加快构建适应中国企业、社会发展的企业公民理论,这对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联通企业与“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布局的要求及经济伦理学的完善意义重大。

企业公民诞生源自对企业管理伦理实践与理论的提升

最早在企业层面上较为完整的提出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公民,把成为好公民作为价值追求和伦理驱动管理目标实现的代表性企业是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1979年,该公司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应做个好公民——支持好的事情和慈善事业,并且依法纳税。我们应促进社会进步和医疗与教育的改良。我们应爱护我们有权使用的财产,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一信条反映了企业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企业从一个单纯的经济体向一个具有“公民”特征的主体参与社会发展,显示出企业浓烈的人本色彩和公民社会意识。随后一些先锋企业也提出了企业公民的理念,这些理念突出的提到了企业与社区的良好关系,如麦道公司提出公司的“各项事务应遵守公正和道德原则……,努力成为好的公司公民,鼓励员工为所在社区服务”。沃尔玛公司则将企业公民社会责任计划重点放在妇女经济自立、回馈社区、营养与健康、环境可持续发展、支持教育及救助灾区六个方面。概括起来讲,企业公民是指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享有经营谋利的权利,同时履行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企业公民理论的兴起还与政府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如1996年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召开的“企业公民会议”和随后设立的“企业公民总统奖”就是很好的例子,政府对企业公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视可见一斑。198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爱泼斯坦在《企业伦理学刊》上发表《企业伦理、企业好公民和企业社会政策过程:美国的观点》的理论文章,预示着企业公民成为企业管理与伦理学领域一个新型研究方向。2001年,《企业公民》杂志创刊,成为一本专门致力于企业公民研究的期刊,专门从事企业公民研究的机构也从美国遍及全球。企业公民的出现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主要在于企业公民理论更进一步地密切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使企业能够在社会中准确的定位,积极融入社会整体进步,使企业应当具有的权利与理所承当的义务明晰化,避免企业与社会发展和公众期待对立。正如范﹒卢杰克认为,企业界之所以会启用企业公民这个新名词,是因为企业界从来就不是很喜欢企业管理伦理的一

用语,无论是“企业道德”还是“企业社会责任”,都暗含着企业缺乏“道德”或是反对“责任”。这些词常常被用来提醒企业应该甚至必须去做一些额外的事情。相反“企业公民”对企业来说却有不同的含义。它让企业看到或是重新意识到企业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它们在社会中与其它公民相邻,企业与这些公民一起组成了社区。企业公民概念借助公民语境清晰的含义,对企业与社会关系重新定位,使之参照个人公民的表现符合社会要求。

企业公民理论的生成克服了企业的职责就是经营(the business of business is business)而无关伦理道德的偏见,填补了企业及其企业人员并不直接关注伦理道德的缺陷,是对伦理与企业经营截然分开所产生的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深刻反思。它试图以公民社会成员身份的角度把企业经营权利与伦理义务结合起来,应该说是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企业管理伦理现代转向的重要标志。

企业公民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是基于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在谋利的同时所承担的必要社会补偿而提出的。1960年戴维斯在理论上较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至少是部分地超出了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利益,为了某些理由而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企业社会责任概括的说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克服了长期以来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的不足,但是这种责任承担是被动的,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受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很少有企业真正主动担负社会责任,层出不穷的产品质量问题,缺乏诚信经营行为等都是企业缺乏自主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虽然弥补了企业只作为经营者的弊端,但并未从主体上、从伦理道德上提出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的社会道德义务,也就是说未能将企业的社会道德义务内化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要求。这种情况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显然是缺乏内生动力的,也不可能将企业应当承担的道德义务内化为管理机制。  企业公民以一种“拟公民”的身份更强调“公民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了合法性,内在调动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企业公民的拟人化特征赋予企业以公民人格,这就活化了企业,使企业因获得生命而与社会中的其它公民一样具有平等的地位。关于企业公民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西方学界有分说、等同说、超越说三种观点,分别以 epstein,carroll,van lujik,waddell,valor,waddock 等人为代表。从企业公民理论的形成与演进来看,应该说企业公民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扬弃和再吸收,它源于企业社会责任,而又有所超越,促使着新的道德性企业经营观念在企业核心伦理价值观中得到体现,并通过管理机制实现。道德是整个社会,自然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润滑油与粘合剂,企业公民理论突出了企业的伦理道德责任感,“公民”思想的运用使企业和社会由原来的对立关系转变为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企业不仅是一个盈利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的一个公民。企业只有遵守商业伦理或价值观,才能维持企业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企业公民较之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更强调企业的主体性,突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强化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促使企业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管理目标。

企业公民的本质与理论意蕴

试图以一种观点解开企业公民的本质并不现实,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各种观点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共通点,构画企业公民本质的一般特征。在西方,对企业公民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如美国波士顿大学企业公民研究中心认为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动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英国企业公民公司认为企业公民的本质在于企业是社会的一个主要部分,是国家的公民之一,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2003年全球ceo世界经济论坛则认为企业公民的本质有四个关键导向: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二是对人的责任,三是对环境的责任,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相应的形成了“企业是公民”、“企业像公民”、“企业管理公民权”三个不同的流派,分别以marsden,vidaver-cohen,moon,matten 和 crane 等学者为代表。我国学者姜丽群博士(2011)指出企业公民的

本质是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基础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观。龚天平教授的观点较好的揭示了企业公民本质的一般特征,更具可取性,他指出:“企业公民就是指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享有经营谋利的权利,同时履行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的企业。它应当遵守法律和企业管理伦理并认真、忠实的承担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公民理论的意蕴,可以从公民及企业公民的联系与区别、企业公民维度、企业公民成长阶段方面做进一步理解。公民的实质是公民身份,那么什么是公民身份呢?托马斯·亚诺斯基说“公民身份是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成员身份”。在我国,公民身份一般是指具有国籍,并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企业公民与自然人意义上的公民不能划等号,但彼此联系密切。“作为企业公民的公民虽然与作为自然人的公民在内涵上不尽相同。但企业公民既然沿用了公民这一概念,它就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公民所指称的内涵、理念及品德”。这种关联也折射在对企业公民要素和核心原则与价值规范中,如美国波士顿学院“企业公民中心”提出了企业公民要素的三个核心原则即危害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关心利益相关者和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三个价值命题即理解、整合和强化企业价值观,将这些平衡的、整合的价值观融汇到企业的核心策略中,形成支持体系以强化这些价值观,并付诸行动。龚天平教授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是群体性的概念,企业公民是一种组织性、群体性的公民,而不是个体性的公民。其联系之处在于作为企业公民的公民与作为自然人的公民,虽然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是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企业公民的实质就是企业要把谋利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求得两者的和谐一致。企业公民的维度和成长阶段进一步反映了企业公民的理论模型,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和动态的。mirvis和googins(2006)基于格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型,将企业公民分为七大维度,即公民概念、战略意图、领导、结构、问题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和透明度。同时提出了企业公民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即初始阶段,企业公民活动是短暂的,且公民项目未被关注和开发;参与阶段,高层管理者开始觉醒,对其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采用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公司不光是守法,而需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创新阶段,通过对公民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来扩大公司的议事日程,高层管理者采用更多服务者角色来深化企业公民思想的渗透;整合阶段,对企业公民理论在整个企业加以制度化,在董事会辖公民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推进公民项目;转型阶段,企业的战略意图是通过公民理念与经营的整合而创造新的市场。

完整的企业公民理论还包括在全球化已经成为基本事实的情况下,对全球企业公民的关注,国外学者james e.post(2002)认为,“全球企业公民是一个识别、分析和对公司的社会、政治、经济责任做出响应的过程,可以从法规、国家政策、相关利益者期望、企业价值和经营战略等方面来加以定义”。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主席k.schwab(2008)指出了公司作为全球企业公民的五个领域:公司治理、公司慈善活动、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企业家精神和全球企业公司。企业公民理论还涉及企业公民发挥作用的环境因素、企业公民与经营绩效、企业公民实践与文化背景、企业公民与组织规范等,这些内容与企业公民的本质与内涵共同构成企业公民理论体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完善。

企业公民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企业公民理论引入中国后迅速引起关注,从2005年周祖城教授出版的《企业伦理学》一书对企业公民做了初步讨论,到2009 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企业公民蓝皮书——《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国内企业开始广泛接受企业公民概念,学术界对此研究进入新阶段。在企业公民理论研究中国化过程中,沈洪涛、沈艺峰、李萍、龚天平等学者的研究较为细致,产生了一些代表性成果。如沈洪涛博士《21世纪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主流——公司公民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 年第8期)一文从学理上全面介绍了企业公民(该文称公司公民)概念的提出,企业公民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之间的流变 、企业公民概念的本质、全球化时代的企业公民、企业公民行为的衡量等。龚天平教授的著作《伦理驱动

理》(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一书以成为好企业公民是当代企业管理伦理发展的新吁求为视角,从企业公民概念的出现、企业公民概念的含义与实质、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公民概念的思想基础、企业管理伦理是企业公民概念的道德内涵、我国的企业公民行动等方面做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正如王泽应教授在该书序二中所说,“该书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昭示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企业管理伦理研究新阶段的开启”。相关学术论坛的召开也推动了企业公民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如2009年8月在襄阳召开的中国企业公民道德建设论坛上通过了《中国企业公民道德宣言》,同时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还提出了企业公民应该以地球环境和人类幸福为出发点,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倡议。当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公民概念的辨析以及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关系等问题上,从与西方学界的研究相比和实际需要来看,下一步应加强对企业公民理论总体建构的把握,突出对企业公民行为及其衡量标准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着力架构系统性和科学性兼具、适合中国企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企业公民理论体系,为中国经济升级版和凸显生态文明重要性的“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对企业公民也给予了广泛关注,如2003年8月,21世纪报系在上海召开了国内首次以“企业公民”为主题的会议,2005年21世纪报系与波士顿咨询公司、长江商学院等合作,制订了国内首部企业公民评价体系,并逐年评选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这对倒逼学术界加快研究进程,促使企业界在管理实践中渗透企业公民理念,向好企业公民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企业公民理论的生成是企业管理伦理和经营活动进一步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公民观视野下企业对社会的义务,凸显了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生态大环境的成员与社会其它成员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家园的追求,这既是企业融入社会系统的必然选择,更是对企业本质与内涵的充实与完满。公业公民理论的内涵和生命力将随着企业社会化要求的提高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不断发展。对企业公民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普及,将有效克服当前我国社会突出存在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与公众期待差距较大的被动局面,弘扬企业公民的主体意识,引导企业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伦理目标。从学理意义上讲,企业公民理论是经济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和内容,准确理解企业公民理论的意蕴特征、发展脉络等有利于突破我国企业公民理论研究的瓶颈,拓展研究空间,完善学科体系,丰富经济伦理学知识宝库。

在企业公民实践中,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特别是一些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跨国公司,大多设有“企业道德官”或是与此类似的的高级管理职务,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咨询,负责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长远规划,评估和及时处理企业面临的道德风险或指控,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定期与利益相关者保护良好沟通和互动,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对相关各方造成影响而引起的误判,现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支撑企业稳定发展的企业公民理念。比较而言,在这方面中国企业的状况显得不容乐观。《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90%以上的国内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缺乏自觉的行动,在履行企业公民义务的过程中处于被动、随意的地位。国内99%的企业没有设置类似于发达国家企业公民己普遍采用的设置“企业道德官”或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做法,企业公民应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在企业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也很少占有重要位置。引起企业公民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自身和社会特别是政府都应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公民理念和实践缺位的原因,尽快缩小与世界优秀企业公民之间的差距,这样才有可能让中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消费者的赞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公民形势令人担忧的客观原因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发展历史过短、企业文化沉淀不足、企业发育不成熟、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和认识存在偏差等。主观原因则来自企业内部,特别是企业高管缺少追求世界一流企业品质的谋略,缺少在知识经济为趋势的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应当扮演企业公民角色的意识。中国企业应该认识到,未来一流的企业不仅仅表现在经

济效益较高,还应该体现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优秀企业公民中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追求二者的统一和卓越等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特征,企业公民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应该具有制度优势,在中国推进企业公民建设应该尊重企业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本着积极稳妥、分类推进、相互带动的原则进行。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应首先担当起企业公民的角色,这不仅因为它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比一般企业更多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设立它们的初衷就是追求全民的根本利益,这与企业公民的要求有内在的一致性。依据企业公民讲究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要求,国有企业就更应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像公民一样去关注共通的、恒久的社会利益和公共价值,以此来带动更多的企业转变发展观念,自觉扮演好企业公民角色。

参考文献:

1.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davis,k.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0,2(3)

3.龚天平.伦理驱动管理[m].人民出版社,2011

4.姜丽群.“企业公民”社会责任观的发展及内涵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10)

5.[美]托马斯·亚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6.宗晓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的伦理维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1)

7.the value proposition for corporate citizenship.the center for corporate citizenship at boston college,2005,http://bcccc.net

8.龚天平.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j].河南社会科学,2010(7)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历史视角

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而把握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脉搏则是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

一、中国古代百家思想中的管理精华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蕴含着及其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一)顺道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自然界来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理·形势》),其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他看来,“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管理·形势》),只能“因之”而不能抗拒。因此,管理者必须能辨道(辨识客观规律)和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二)重人

重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管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三)求和

“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孔子也提倡“礼之用,和为贯”。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是谓“无私者容众”,切不可“以爵禄私所爱”以至“党而成群者”,而是要“循公而灭私”(《管子》)。

(四)法治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源于先秦,其后不断发展、完善,包含了一下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明法。是法的公开性原则,“法必明,令必行”,“上有明法,下有常事也”;第二,一法。是法的统一性和平等性原则,“权度不一,则循义者惑”(《管子·君臣上》)、“罚不畏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第三,常法。是法的稳定性原则,“执者固,固者信”,“法判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韩非子·五蠹》)。

(五)守信

信誉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言而不可复乾,君不言也;行而不可无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势》)。

(六)预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预备”(《中庸》),“以虞待不虞者胜”(《孙子·谋政》)“惟有道者能备患于形也”(《管子·形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朴素的“预谋”思想也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等。

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鸦片战争之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是既便如此,它们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不但为自身创造了财富,还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近代民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宝贵的经验和隐藏在其背后的企业管理理论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洋务派的努力和清政府的破产

洋务派企业管理理念是在当时那个特定的背景下,在中外文化的相互碰撞、融汇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超越与变异。洋务派企业主要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冯桂芬、王韬、薛福成等,其指导思想是主张“经世致用”、“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有:封建性、腐朽性、对西方的依赖性等。

(二)维新派的救亡图存

维新派管理思想的理论本源主要是西学,其中作为灵魂和核心的则是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天赋人权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目的是“富国”和“养民”。富国之法包括钞法、铸银、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邮政六项纲领;养民之法包括务农、劝工、惠商、恤穷四项纲领。梁启超主张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振兴实业,同时,他对当时中国股份制公司的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三)革命派的朴素资本主义救国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引进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同时,又引进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同时与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相融合,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思想。革命派管理思想侧重于宏观的国家管理,如孙中山“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和行政管理思想,廖仲恺的新国家建设思想(发展铁路交通是其核心内容),朱执信的土地国有思想(实行“土地国有”、“铁道国有”,以避免垄断,给全社会以福祉)等。革命派经营管理思想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包含了朴素的资产阶级思想。

(四)民族实业家的倡导

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也导致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控制的放松,由此逐渐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民族实业家,其中以张謇、穆藕初、荣氏兄弟、刘鸿生、卢作孚等为代表。张誉提出建立岗位责任制,实施奖惩制度和建立考工制等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穆藕初认为经营者应尽一切努力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利润。荣氏兄弟在企业开拓扩展的过程中,实施借款办厂的战略,主张并购,重视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原材料、劳动力。刘鸿生则提倡先做调查研究工作,注意规避战略风险,分散投资策略。卢作孚主张企业的经营日的不是纯为赚钱,而是要将其运用到社会上去。这些代表人物显然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思维方式。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部分吸收西方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可以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之后,由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倡导,开始大规模引进与创新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这一时期,我国还进行了管理思想的经验探索与理论创新,如鞍钢宪法、工业七十条、大庆经验、企业多种经营等。

四、新时期:30年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经济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和“简政放权”,实行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为了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总结我国的管理经验和大胆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与方法。

(一)新复古主义思潮

有相当一批管理学界和业界的人士崇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博大精深,认为当今的中国式管理就应该是中国古代的精华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从而挑起了“古为今用”这面大旗。因此,诸如王道管理、仁义管理、中庸管理、修身管理、兼爱管理、无为管理、太极管理、无极管理、弱管理、柔管理、隐管理、简朴管理等等应运而生。这些理念试图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去,力图给当下的中国企业管(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理提供纯正本土化的文化根基。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院派

社会主义学院派主要由高校教师和研究者组成,在这些学者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还要数以下两位:一是复旦大学水教授及其建构的“东方管理学派”。二是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及其创立的“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东方管理学派”形成了一套以“三学”(东方管理学、中国管理学、华商管理学)、“四治”(治国、治生、治家、治身)、“八论”(人本论、人德论、人为论、人道论、人心论、人缘论、人谋论、人才论)为主体的管理理论框架体系。而“和谐管理理论派”则认为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遵循则,即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以及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有效性。此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诸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丁栋虹等,也在经济学的框架之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中国式管理实践学派

与学院出身的教授们致力于建构中国式管理的框架体系不同,这个派别基本由业界人士组成,他们更关注如何把古今中外的管理理论具体化为各种适应本土情况的操作模式。刘光起提出的“A管理模式”、成中英提出的“C管理模式”、郭咸纲提出的“G管理模式”等等。其中该流派中集大成者自然要数号称“中国式管理之父”的台湾学者曾仕强的““M理论模式”,他认为中国式管理的“M理论模式”有“三大主轴”: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由于实践中的各种管理模式更具操作性,因而这些独特的模式得到许多经理阶层的认可。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所面临的任务

结合上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所面临的任务至少应该包括两个辩证方面:

(一)博古通今,承前启后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而本文就是立足于此的一个有益尝试。

(二)博众所长,去粗取精

虽然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最早是由西方发展而来的,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求我国企业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圆圆,袁泽沛.近代以来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N].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2).

[3]王同勋.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2).

[4]王忠伟,初宇平,张德超.中国近代管理思想的融合[N].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4).

[5]刘悦坦.中国企业管理理论30年[N/OL].中国营销传播网,2009-08-18.[2009-08-18]..

[6]新华社.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年经济政策新信号[N/OL].新华网,2010-12-04.[2010-12-04].http:///fortune/2010-12/04/c_12846727.htm.

[7]百度文库.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改革[DB/OL].百度,2010-11-07.

作者简介: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这次全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理论研讨课题,是由广东省审计厅、广东省内部审计协会和浙江省审计厅、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共同承担的。从今年七月开始以来,课题组共收到十六个省、市的文章共计85篇,这些论文均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界的学者撰写。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我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论述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目标、机构、职能和管理体制,并展望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前景。论文取材新颖、观点明确、内容丰富、论述正确,对于促进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就这次的论文活动进行综合评述。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影响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中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2、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健词]企业管理理论 国情 现状 任务

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这一时期,蒋一苇所提出的“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

[3]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

[3]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健词]企业管理理论 国情 现状 任务

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十年动乱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这一时期,蒋一苇所提出的“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wWW.133229.coM是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健词]企业管理理论 国情 现状 任务

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十年动乱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这一时期,蒋一苇所提出的“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中国民营企业易“短寿”,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20世纪年80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神话。“三株”、“巨人”、“飞龙”和“太阳神”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日长夜大,成为名噪一时的“民企巨人”,然而,这些“明星”们如今大都风光不在,人们用“只领风骚两三年”来表达对这些昔日“经济恐龙”的惋惜,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8%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超过5年,国内理论界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这种“短寿”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的观点有“盲目多元化”论、“片面追求速度”论、“重名而不务实”论、“人才结构不稳”论、“唯规模论英雄”论等等。笔者认为,中国民企易“短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法人的发展思路,因为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是企业的灵魂,这对民营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民营企业“短寿”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可行性分析

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没有或者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许中小型企业完全是凭借着一种感觉加少量的科学依据进入市场的。然而,一旦进入市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想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进行可行性分析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宏观方面,这是可以用数字进行量化表示的,如这几年这个行业的目标客户群的递增情况、现有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本行业的替代产品可能在多长的时间投放市场也就是自己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未来还可能有多少竞争对手加入;其次,是微观方面的,无论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他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2000年的长江大洪水、2003年的SARS等突发事件的到来,都会影响到许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但这是市场调查所无法分析到的,也不可能用数字进行量化的,但作为企业的投资经营者,应该是在投资之前就考虑到市场的变数。

二、急于多元化

我国很多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范畴,以这样的企业基础去搞多元化经营,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像日本三菱,汽车、空调、火车等都经营,因为他有物质和管理基础,而我国的一些企业,爱跟风,挂个牌,弄个集团就想多元化,不管是了解还是不了解,脑子一热就进入,其结果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弄得是主业不主,把好多精力和资金分散到其他产业当中,导致整个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亏损。

三、难以降低赊销风险

许多生产厂家为了竞争的需要,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销售,其中就包括赊销和代销,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讲,赊销和代销都有极大的风险,有经销商将货卖完,也不及时将货款归还、有的甚至还欠帐赖帐,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还有许多相当多的商人不具备最起码的诚信经营的基本条件。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学习一些规范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识别哪能够还钱、哪些不能,以决定是否将货物赊销给他。

四、品牌效应不佳

我们的民营企业品牌效应不佳,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他搞个产品,社会上还没有承认,公众还没有认知,就去搞第二个、第三个,其结果,企业办了几年、十几年仍然自己的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永远也走不到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

五、管理不科学

有的企业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整个企业如一盘散沙,这些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管理 ,其实就是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在新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一定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着重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地方,否则,如果出现大材小用局面,企业就会出现员工情绪化;如果出现小才大用的情况,别的员工就会不服领导,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企业的不稳定。

六、盲目跟风上市

按照我国有关上市公司的规定,上市的公司必须是透明的,你必须把财务报表做得很透明。一个上市公司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去圈钱,而是通过上市这个过程来规范整个企业行为,包括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篮子的。而我们的一些企业,上市的目的本来就不纯,不是包装上市,就是伪装上市,其结果,上市圈来钱以后,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研究,盲目进行投资,一旦投资不挣钱,就会成为企业包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七、员工培训意识不足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很少注意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这是当今我国民营企业的通病,因为很多企业的前期都是作坊性质的生产,大多是凭借感性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技能差,由于企业经营者总想降低成本,很少把钱投到员工的培训上来,这样一旦企业做大做强以后,一些员工就会感到不适应,工作上有压力,尤其是销售部门,如果想让他的销售业绩与销售技能成正比的话,不进行适当的培训是根本办不到的。

八、家族式管理

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目前,在全球就是百年老店也有用家族式管理得好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家族企业,总害怕肥水流到外人田,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家族成员的要求总比外人要高,尽管这些人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业绩都不如外人。

民营企业要想延长自己的寿命,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克服自身不利的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同时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加强法制建设、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企业文化是延长民营企业寿命的最主要的手段。

一、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目前,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在增多并占主导地位,民营股份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都证明,实现委托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委托制度的产生,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的出现,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治理结构问题。例如,在那些企业主同时是企业经营者的企业里,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体的,因而就没有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通过构建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着重解决所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具体有以下三点:

产权改革 长期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有产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产权的含义。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终极所有权的归属,也就是产权要最终落实到某个自然人的头上,同时,产权也意味着公司的结构和层次。

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缘”,这种“三缘”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在主题上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即企业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的制约,而不是严格的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这一特征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

“三缘”产权是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因而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他都是形同虚设。

治理结构调整 民营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自己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总经理各个利主题的权利和责任,完善企业各利益主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因为机制是对权利行使的一种必要的约束,其目是为了避免权利的行使不受约束而导致最坏结果的发生,避免出现更大的效率损失;其次,引进外部独立懂事,充分发挥独立懂事的专家咨询作用。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在懂事会的手上,但如果企业懂事会的成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那样董事会所作出的决策就会大大地打折扣。因而也就有必要引进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专长的独立懂事,一般情况下,独立懂事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是一语中地的。

两权分离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目前,许多企业的两权分离遇到了难题,一方面,企业发展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为创业者的管理能力、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在这个时候就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急需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人才,去管理企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及有效监督经理人约束机制,不敢对“外来者”委以重任,是民营企业老板的普遍心态,一些受聘的经理也苦于受到外部种种条件的制约,“二心难成一心”,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回报企业。

二、加强“法制化”建设

首先是企业内的“法制化”建设,民营企业除了让员工认识到法制的重要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制度,第一,要设定企业的基本准则,民营企业应该在基本的管理活动的领域内建立基本准则,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技术服务、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组织体系、社会责任等;第二、设定企业宗旨,企业宗旨是企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肯定,是企业的最高追求目标,企业宗旨是企业行为的根本准则,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人员以及创业者本人都要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执行,最高目标使得企业的存在和追求超过了创业者一代的追求,使得员工的行为服从于企业的长久利益和不懈追求,从而保证了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第三,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宗旨、企业准则得以贯彻执行,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宪法,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企业应尽量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只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渗透到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才可以正常运转。

其次,企业家的概念变革,企业管理的法制化从根本上讲还要依赖企业家本人,首先,企业家要认识到法制的力量,民营企业延长寿命的基础是法制化管理,其次,企业家要改变权利观和财富观,将自身和企业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实现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日本松电器的老板松下幸之做所言:松下是全社会的松下。方太橱俱的老板茅忠群所言:即使有一天我不行了,我会把方太交给能让方太延续下去的人管理。

三、培育企业文化

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民营企业来讲,是少之又少,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朔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能不面对的和逾越的重大课题,民营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企业的动之原。中国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创新的产物,一个企业要想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有创新文化,具有与对手相抗衡的实力。创新,要在管理上、技术上和制度上创新。

管理创新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当今企业处于一个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工作也要相应跟着发生根本的变化,企业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技能管理等都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哪个企业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该企业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

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中国民营企业易“短寿”,这是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年80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神话。“三株”、“巨人”、“飞龙”和“太阳神”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日长夜大,成为名噪一时的“民企巨人”,然而,这些“明星”们如今大都风光不在,人们用“只领两三年”来表达对这些昔日“经济恐龙”的惋惜,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8%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超过5年,国内理论界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这种“短寿”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的观点有“盲目多元化”论、“片面追求速度”论、“重名而不务实”论、“人才结构不稳”论、“唯规模论英雄”论等等。笔者认为,中国民企易“短寿”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法人的发展思路,因为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是企业的灵魂,这对民营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民营企业“短寿”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可行性分析

一些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没有或者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许中小型企业完全是凭借着一种感觉加少量的科学依据进入市场的。然而,一旦进入市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想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进行可行性分析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程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宏观方面,这是可以用数字进行量化表示的,如这几年这个行业的目标客户群的递增情况、现有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本行业的替代产品可能在多长的时间投放市场也就是自己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未来还可能有多少竞争对手加入;其次,是微观方面的,无论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他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2000年的长江大洪水、2003年的SARS等突发事件的到来,都会影响到许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但这是市场调查所无法分析到的,也不可能用数字进行量化的,但作为企业的投资经营者,应该是在投资之前就考虑到市场的变数。

二、急于多元化

我国很多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范畴,以这样的企业基础去搞多元化经营,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像日本三菱,汽车、空调、火车等都经营,因为他有物质和管理基础,而我国的一些企业,爱跟风,挂个牌,弄个集团就想多元化,不管是了解还是不了解,脑子一热就进入,其结果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弄得是主业不主,把好多精力和资金分散到其他产业当中,导致整个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亏损。

三、难以降低赊销风险

许多生产厂家为了竞争的需要,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销售,其中就包括赊销和代销,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讲,赊销和代销都有极大的风险,有经销商将货卖完,也不及时将货款归还、有的甚至还欠帐赖帐,因为在目前的中国,还有许多相当多的商人不具备最起码的诚信经营的基本条件。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学习一些规范的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识别哪能够还钱、哪些不能,以决定是否将货物赊销给他。

四、品牌效应不佳

我们的民营企业品牌效应不佳,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他搞个产品,社会上还没有承认,公众还没有认知,就去搞第二个、第三个,其结果,企业办了几年、十几年仍然自己的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永远也走不到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

五、管理不科学

有的企业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整个企业如一盘散沙,这些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其实就是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在新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一定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着重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地方,否则,如果出现大材小用局面,企业就会出现员工情绪化;如果出现小才大用的情况,别的员工就会不服领导,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企业的不稳定。

六、盲目跟风上市

按照我国有关上市公司的规定,上市的公司必须是透明的,你必须把财务报表做得很透明。一个上市公司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去圈钱,而是通过上市这个过程来规范整个企业行为,包括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篮子的。而我们的一些企业,上市的目的本来就不纯,不是包装上市,就是伪装上市,其结果,上市圈来钱以后,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研究,盲目进行投资,一旦投资不挣钱,就会成为企业包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七、员工培训意识不足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很少注意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这是当今我国民营企业的通病,因为很多企业的前期都是作坊性质的生产,大多是凭借感性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技能差,由于企业经营者总想降低成本,很少把钱投到员工的培训上来,这样一旦企业做大做强以后,一些员工就会感到不适应,工作上有压力,尤其是销售部门,如果想让他的销售业绩与销售技能成正比的话,不进行适当的培训是根本办不到的。

八、家族式管理

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目前,在全球就是百年老店也有用家族式管理得好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家族企业,总害怕肥水流到外人田,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家族成员的要求总比外人要高,尽管这些人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业绩都不如外人。

民营企业要想延长自己的寿命,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克服自身不利的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同时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加强法制建设、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企业文化是延长民营企业寿命的最主要的手段。

一、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目前,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在增多并占主导地位,民营股份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都证明,实现委托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今中国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委托制度的产生,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的出现,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治理结构问题。例如,在那些企业主同时是企业经营者的企业里,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体的,因而就没有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通过构建对经营者的激励监督机制,着重解决所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具体有以下三点:

产权改革长期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有产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产权的含义。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终极所有权的归属,也就是产权要最终落实到某个自然人的头上,同时,产权也意味着公司的结构和层次。

中国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缘”,这种“三缘”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在主题上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即企业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的制约,而不是严格的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这一特征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

“三缘”产权是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因而民营企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他都是形同虚设。

治理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自己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总经理各个利主题的权利和责任,完善企业各利益主题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因为机制是对权利行使的一种必要的约束,其目是为了避免权利的行使不受约束而导致最坏结果的发生,避免出现更大的效率损失;其次,引进外部独立懂事,充分发挥独立懂事的专家咨询作用。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在懂事会的手上,但如果企业懂事会的成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那样董事会所作出的决策就会大大地打折扣。因而也就有必要引进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等方面有专长的独立懂事,一般情况下,独立懂事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是一语中地的。

两权分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目前,许多企业的两权分离遇到了难题,一方面,企业发展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为创业者的管理能力、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在这个时候就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急需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人才,去管理企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及有效监督经理人约束机制,不敢对“外来者”委以重任,是民营企业老板的普遍心态,一些受聘的经理也苦于受到外部种种条件的制约,“二心难成一心”,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回报企业。

二、加强“法制化”建设

首先是企业内的“法制化”建设,民营企业除了让员工认识到法制的重要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制度,第一,要设定企业的基本准则,民营企业应该在基本的管理活动的领域内建立基本准则,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技术服务、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组织体系、社会责任等;第二、设定企业宗旨,企业宗旨是企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肯定,是企业的最高追求目标,企业宗旨是企业行为的根本准则,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人员以及创业者本人都要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执行,最高目标使得企业的存在和追求超过了创业者一代的追求,使得员工的行为服从于企业的长久利益和不懈追求,从而保证了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第三,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宗旨、企业准则得以贯彻执行,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宪法,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企业应尽量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只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渗透到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才可以正常运转。

其次,企业家的概念变革,企业管理的法制化从根本上讲还要依赖企业家本人,首先,企业家要认识到法制的力量,民营企业延长寿命的基础是法制化管理,其次,企业家要改变权利观和财富观,将自身和企业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实现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日本松电器的老板松下幸之做所言:松下是全社会的松下。方太橱俱的老板茅忠群所言:即使有一天我不行了,我会把方太交给能让方太延续下去的人管理。

三、培育企业文化

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民营企业来讲,是少之又少,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朔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能不面对的和逾越的重大课题,民营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企业的动之原。中国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创新的产物,一个企业要想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有创新文化,具有与对手相抗衡的实力。创新,要在管理上、技术上和制度上创新。

管理创新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当今企业处于一个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工作也要相应跟着发生根本的变化,企业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技能管理等都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哪个企业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该企业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