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工程范文

社会工程范文

社会工程

社会工程范文第1篇

一、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前提在深化认识。人大处理的来信来访案件,绝大多数是当事人对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处理有争议或不服的事件和案件。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代言机关,人民群众信访到人大,就是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尊重,对人大的信任。对信访工作不重视、不主动、不热心,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是放弃法定权力,就是一种失职。因此,从事信访工作必须要提高认识。要明确通过办理信访案件,建立起人大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可以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和人大决议决定的贯彻实施情况,了解“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情况,了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情况,吸收和采纳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管理的建议,为常委会依法有效监督“一府两院”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能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体现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关键在投入感情。“信访无小事”,群众有事找来人大,往往已经多个部门的周折,抱着一种最终解决问题的希望或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而来。这个时候,作为人大信访的一名工作人员一定要做换位思考,一定要有耐心、诚心、爱心、热心和细心;手中正忙的工作必须停下来,听群众诉说,心中的不快不要表露出来,给来者好的心情。这种感情不能单纯是脸面上的,而应是一种视人民为父母的感情,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撑,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来者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的要求正面答复,不要滑头;情况待查的,要明确答复时间,不能让人遥期无望;无理取闹的,既要坚决回绝,不可无原则迁就,又要讲清法律和政策,讲究答复技巧,尽量使其能够接受,避免矛盾激发。我做人大信访这两年,始终要求自己“带着感情做信访”,也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做好人大信访工作,目的在解决问题。《地方组织法》清楚地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受理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受理”就是“接受”和“处理”,而“处理”就是解决具体问题。过去,人大机关做信访工作“接受”信访件多,批办、转办、督办多,并以其为主要工作方式和工作归宿,鲜有对信访案件开展调查下结论。这种观点和做法,主观上是缺乏对法律精神的全面理解,客观上造成了人大信访案件结案率低,重复上访、缠访的情况增多,这样就辜负了信访当事人寄希望于人大的良好初衷。

社会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公共工程;会计模式;架构

就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基于经济体制转型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公共工程方面呈现出结构失衡、资源浪费、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部分地区政府或是具体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比较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导致其在社会公共工程的供给内容以及投资方向等各方面出现不合理或是不公平的决策。在此种背景下,各种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以及坏账得以出现。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政府方面需要选择合理的制度,将非核心性的活动转变为私有结构,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公共工程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但也可以是符合标准的民间组织或是个人。但是,在此转变过程中也呈现出民间组织信息不充分等多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归结为,构造社会公共工程会计的理由,为此,有必要开展社会公共工程会计模式架构合理性的研究。

一、社会公共工程会计基础假设构造

(一)会计主体假设

社会公共工程会计的主体与企业会计主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主要差异表现为,企业会计主体的产权主体较为明确,但社会公共工程物品存在着一定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等特征,不能够基于产权来明确会计主体[1]。就社会公共工程物品的供给方面来分析,此类物品的主体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可能是政府但也可能是各种民间组织或者是个人,不能够将其会计主体认定为特定的供给主体。针对此,借鉴于西方国家基金会计中会计主体假设内容,可将社会公共工程会计的主体假设为基金。此种主体明确方式能够合理的进行核算空间范围与界限的明确,同时也能够区别社会公共工程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的利益划分。另外,应用此种会计主体界定方式,也能够客观的显示出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明确立场以及会计数据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所具备的各种条件。

(二)可持续发展假设

普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持续性的投入大量资金,且资金回收的时间周期较长,基于这一点来考虑,政府方面选择优先关注GDP排名的提升,由此会默认减价服务价格,由此致使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缺失,或是投资成本有所增长[2]。职能监控所指向的是对职责范围内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作为社会公共工程会计的主要内容处在,基于其重要性考虑,应该在会计假设选择期间做出全面的显示。基于以上出现了会计假设理论的另外一个理论,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这其中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经营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异,其主要差异便是建立基础的不同。持续经营假设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上所提出的,而可持续发展假设则是基于社会公共工程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上所提出的。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核心内涵是组织发展目标的差异,企业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社会公共工程所关注的则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会计周期假设

社会公共工程与社会企业组织的周期假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企业方面,会计周期假设提出的基础条件是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所采用的方式包括预提、待摊等。而从社会公共工程会计方面来看,其周期假设与所生产产品的周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3]。所涉及到的环节包括产品生产可行性的审查、项目开展资金筹集、产品生产过程、后期产品的营销等,若人为的进行会计分期的划分,则会难于进行各个环节的会计核算或是监督工作,同时对会计信息的可靠传递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会计周期假设一方面有助于改善职责混乱问题,另一个方面还能够对项目开展期间的资金与材料实现全程监督。

(四)货币计量假设

社会公共工程与其他经济社会中的经济组织而言不具有竞争关系,也正是由于此特点,促使其变成了一种较为罕见的资源。同时,与经济组织也就是各企业进行对比,社会公共工程所生产的产品缺失市场灵活性,其产品价值在长时间内都不会有明显的波动,此特点导致其符合了货币假设下所形成的自假设,而这种假设理论便是货币稳定不变。另外,就可加总性而言,仅有货币才符合其标准,也只有货币才可以将多种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显示[4]。

二、社会公共工程会计计量模式及原则

(一)社会公共工程会计计量模式

社会公共工程会计模式主要选择是三维会计,其原因在于,社会公共工程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常规情况下,作为主要代表任务的政府会经由税收形成筹资实现资金支持,同时还会交付到各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基于这一点来看,可以理解社会公共工程投资的主体是人民,但人民不会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实现对政府或是工程开展过程的监督[5]。三维会计将传统会计的资产等同于权益这种会计形式做出了转变,其所采用的会计等式为资产等同于行为且等同于权益。就价值运动过程来分析,行为是价值变化的唯一动因,人力资源则是价值的源泉。若缺少一个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或是资源的权利在主体缺失环境下,作为会计自身所具备的监督与控制职能,需要承担起权利主体的职能。

(二)会计行为确认与计量的一般原则

第一,行为与价值正相关性原则。基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理论进行分析,能够明确的是行为是价值的唯一动因,在三维会计中所有关于行为价值的会计信息都应该作为首位存在,其变动将会直接导致资产价值的浮动。第二,及时反馈原则。人本资源属于价值的源泉,其中人的行为是价值变动的核心原因,只有都对行为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掌控,才能够促使自己的行为及时的得以调整。第三,可操作性原则。针对行为的明确与计量,三维会计的机制与方法较为复杂,需要与实际操作人员进行结合,进行价值的评估[6]。

(三)会计行为确认与计量的附加原则

第一,立体动态会计思维原则。社会公共工程的三维会计所关注的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会计。从传统中将物品自身作为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作为主导地位的会计信息供给机制与规则。此种转变能够促使会计信息实现可靠的计量,并能够及时的进行反应,基于这一点来考虑,需要将社会为本的主要思维作为会计信息反应的内涵,才能够在空间上显示出经济现象的会计本质问题。第二,增值与减值匹配原则。三维会计将增值与减值之间的匹配原则代替原有会计的匹配原则。

三、社会公共工程三维会计核算

第一,记账符号设置。在三维会计中,行为是全新出现的基础要求,其性质与传统两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单纯的行为变动,不会影响到其他两个因素的变动。基于这一点考虑,需要进行记账符号的设定,可用增-减=正-负=收-支来显示资产要素的变动。第二,社会公共工程三维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在社会公共工程中,基于投资的物理资产与最终权益的变动较少,可应用传统会计科目,但是记账符号需要结合三维会计中的全新标准对资产变动与权益的变动进行记录。

四、结论

全文基于社会基础设施管理的实际需求分析,阐述了社会公共工程会计模式架构,经由全文的分析能够明确的是,三维会计是当前社会公共工程会计的主要选择模式。在常规掌握的处理方面,需要遵循三维会计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相关要求以及三维会计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

财参考文献:

[1]顾水彬,蒯心怡.会计、组织与社会:会计影响范畴的制度学解析[J/OL].财会月刊,2017,01(16):10-15.

[2]杨楠.政府公共财政的财务会计创新改革策略[J].经贸实践,2017,04(05):228.

[3]王颖.我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4):100-101.

[4]崔强,崔彧焕.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的思考与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07(06):34-36.

[5]胡克训.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双分录”业务会计处理[J].新会计,2014,06(10):43-46.

社会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分析与探讨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日常已经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水资源工程的发展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水资源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水资源工程起步较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在现阶段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如何通过有效的责任体系来引导工程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是工程社会责任的一个分支,也是工程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当中的应用。一个成功的水资源工程应当要包含几个要素:达到预期的目标与功能;在完成工程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中的支出;提高工程的整体经济收入,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耽误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的质量,与环境和社会向协调,是水资源工程能够保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些要素都是现代工程的社会责任体现。并且,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在多个角度都有着不同的含义[3]。从组织角度来看:水资源工程在有关利益相关者来说相对较多,并且各个关系之间较为复杂,但这种关系的维持时间较短,在工程结束之后,这种利益关系变也会随之结束。其次,大型的水资源工程当中,在合作方面的要求往往要比产期组织更为迫切,合作之间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工程最后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在水利资源工程中可以将企业治理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企业生态理论等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当中,通过这些理论能够体现出水利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从工程哲学角度来看: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是指,水资源工程共同体在水资源工程实践中对水资源工程价值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需要对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受众的人群复杂,并且还需要将水资源工程中对环境以及人类的各项危害降到最低,在整个工程中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性,实现人与水资源的和谐共存,并在水资源工程中承当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目前,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其中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个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创建精品水利工程。通常,水资源工程的施工规模都比较大,并且建设周期较长、施工技术较为复杂,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内容,而水资源工程作为我国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战略规划中都发挥出来重要的作用[1]。在水资源工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会使施工人员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其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提高,更加有利于水资源工程这种大型工程的建设。同时,还能够保障水资源工程在项目规划、决策、施工以及设计方面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使水资源工程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完善,从而建设出质量优秀、环境和谐、技术先进的精品水利工程。第二,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工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性。水资源工程是一项服务于大众的公益事业,且其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维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水资源工程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服务人民、为社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的企业工程建设获取利益,在这个层面能够有效的促进水资源工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水资源工程能够满足于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5]。第三,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工程与人文的协调性。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履行,不但是一项工程上的建设,同时还是工程精神的创造。在我国大部分的水资源工程建设中都体现出了水利行业精神,使其不但获得了物质上的收益,同时还获得了精神与文化上的财富。因此,在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中需要提高工程的宣传度以及媒体的曝光度,这样不但能够使工程受到大众的检验,同时还能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向公众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水资源工程建设理念,更加有利于促进水资源工程与人文之间的协调性,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三、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具体策略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筹全局

在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当中,首先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统筹全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其中的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需要全面协调水资源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工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于整个工程的技术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以及人文责任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多个方面的要求中体现出人与水的和谐共存,实现工程、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能够在精神与工程中体现出社会的责任感[2],因此,政府应当在其中发挥出主要作用力,准确的体现以创造高效公平、竞争的水资源工程市场环境,使水资源工程能够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同时,还需要统筹全局,保护水资源工程中的工人、移民等弱势群体,为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与环境的评测标准,努力在工程中实现绿色水电,并倡导生态文明。

(二)完善水资源工程中的监管机制与问责制度

完善水资源工程中的监管机制与问责制度能够有效的对工程的施工起到约束作用,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与质量。完善监管机制与问责制度,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利益与保证社会运行的需要方面,政府在水资源工程当中,需要扮演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使用国家的权利与法律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执行,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问责制度,强化工程中的执法力度,这一层的约束是企业、媒体、公众以及政府自身所形成监管问责机制的前提和保障[4]。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充当社会利益和公众的代言人,协调水资源工程中的各项矛盾,以政治干预和经济调控为手段,引导水资源工程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并对其中出现的逃避社会责任现象进行严格的处罚。同时,政府需要坚定自身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论,只有作为监督者的政府部门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够有效的帮助水资源工程履行社会责任义务,从而构建出和谐社会发展。

(三)提高水资源工程的创新能力

在对于水资源工程的施工方来说,企业需要提高水资源工程建设的创新能力,其中包括了技术上的创新以及管理上的创新。在水资源工程的建设项目当中,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能够使工程具有一定的科技效益,对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在工程的创新能力中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科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管理层面上的创新有着体制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以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这四个方面。通过以上的各项创新方式,来实现水资源工程的进步,弥补现阶段的发展不够成熟的不足之处。以此同时,企业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当前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与施工策略,不能只抱着一套规章制度不放,要保持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灵活的针对工程进行改变,体现水资源工程中的技术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以及人文责任。

(四)积极开展社会监督模式

在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不但需要政府来充当监督者角色,更加需要积极的开展社会监督模式。社会监督模式能够将水资源工程展现在社会当中,增加工程的透明度,使施工能够受到多方面的约束,更加的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施工单位以及各项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开展社会监督模式,也能够让人们看到水资源工程中的人文精神,并使人们能够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工程的管理者变为相关利益的参与者,在水资源工程中实行民主制度,以保证水资源工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在招标方面,同样需要体现透明性,并保证工程招标中的公正、客观,在社会的监督中建设出一个阳光工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各方利益所求的和谐工程,从而体现出和谐社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水资源工程中的体现社会责任,并以此来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而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工程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现阶段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改善。因此,需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筹全局、完善水资源工程中的监管机制与问责制度、提高水资源工程的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社会监督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水资源工程中体现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洪波.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23):11276-11278.

[2]刘洪波.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70-72.

[3]刘洪波.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J].人民黄河,2009(01):48+50.

[4]胡虎.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河南科技,2014(18):196.

社会工程范文第4篇

工程活动是造福人类的活动,这是社会对工程活动的社会贡献的肯定。建设工程活动能够增进社会财富,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这些经济利益的获得,使建设工程的经济价值被高度重视,甚至于成为某些部门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经济发展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价值,它只是人类快乐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工程造福人类的价值也常常会在唯经济论的社会发展目标下,丧失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终极使命。

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建设工程是一个复杂利益的系统,一项工程可能不仅能够带来经济的利益,也会产生政治、军事、社会的利益。但建设工程也可能损害到局部利益,部分人群的利益。工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福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工程决策、设计、实施、运行等阶段不能忽略民众的诉求。三峡工程决策和建设实施由于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得到了包括矿区居民在内的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相反,西南某水利工程因为移民安置工作做得不好,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抗议,影响了社会安定。所以建设工程关系到社会公正,和谐安定,建设工程利益目标和实现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所有冲突的实质所在。同样,建设工程决策中的社会冲突的本质也是基于利益冲突发生的。什么是“利益冲突”?韦伯辞典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与其处于信任(作为政府或公司的官员)的职位上的正式责任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当一个公用官员、雇员或专业人员有自己的私人利益,它足以看上去影响其客观地履行其职责时,就发生了利益冲突。以往,利益冲突问题在政治伦理学和商业伦理学中涉及较多,而在建设工程决策领域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如果建设工程除了工程技术判断之外,利益冲突在工程中将经常出现,而且利益冲突危害工程判断的可靠性,威胁工程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应当在建设工程决策中加强对利益冲突的研究。

二、建设工程决策社会冲突发生的原因

(一)专业机构缺少专业精神

一般地,由于建设工程负责的专业技术性,其决策要受到明显的“质量要求”的约束,具体包括技术约束、规章约束和预算约束。社会公众缺少专业知识和常识,通常不得不面对专业技术壁垒这座大山,在公众的眼里工程技术常常被视为神圣的,视为道德的化身与善良的象征,但现实显示这已经成为一个黑色幽默。专业技术专家作为一种独立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建设工程决策的科学性水平。但遗憾的是,技术专家并没有很好的独立性。技术专家凭借手中握有的专业话语权,却在决策论证过程极力迎合投资方和政府的需要,成为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和地方政府服务的代言工具。某著名大学的环科所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巨人,在对江苏某酒精制造有限公司异地搬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上,根本未做深入研究,也没有提出有效防范预案,所编制的报告书在事故风险评价方面存在重大缺陷,仰仗其在行业的地位和声望,编一个环评报告,帮助这家公司顺利立项。同样,在广州番禺垃圾发电厂建设项目决策中也表现出明显的专业精神缺失,各种专业组织对决策的约束判断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专业水准,而这导致了没有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早期给出不可行的专业结论。广州市番禺垃圾发电厂由于选址位于人口密集区域,而且无法说服公众消除对该项目环境隐患的疑虑,虽然通过技术评估和环境评估,但最终还是被迫于环境问题而改迁他处。作为技术专家的环评机构,由于严重缺乏独立性和透明性,没有起到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中间作用,反而受到经济利益左右,顺从业主意志,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大打折扣,最终使其公信力大打折扣。

(二)公众缺乏参与渠道

公众参与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兴趣的社会群体对涉及公共利益失误的决策的介入,或者提出意见与建议的活动。公众参与理论在当今治理和管理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学、法学、政治学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建设工程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因其投资高、规模大,不但社会经济影响广泛,而且通常也会对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往往会发生利益冲突,在其决策中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现实所必须,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工程中的公众参与包括建设工程论证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后评价等工作中的建设工程业主和决策者同公众之间建立的双向交流,其目的是使建设工程能被公众充分认可,并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特别强调的是,项目各方同公众之间联系、沟通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虽然在工程决策实践中,公众参与决策机制已经有所发展,参与渠道和方式也有一些拓宽,但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度还很低,存在诸多不足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典型表现如下:一是公众参与形式化严重,实际意义不足,而象征意义明显,在崇尚科学的现实社会中,对于规划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政府往往忽略广大民众的意见而偏向专家的意见,这样,公众参与可能就成为仅仅存在于表面的形式;二是公众参与制度化建设滞后,缺少制度化设计和渠道;三是公众知情权不够,使得参与质量不高,有时甚至无法参与;四是公众参与意识仍较薄弱,长久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体制,政府主导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极大地抑制了公众参与热情,令公众丧失了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五是建设项目决策部门对相应的公众意见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回应机制。从厦门PX事件的发展来看,主导此项目的决策投资者和政府在项目实施前没有考虑公众参与环节,忽视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从而引发了相关主体的利益冲突和激烈而持续的抗争,最后迫使政府更改决策结论。这一事件告诉我们,涉及公共利益的建设工程决策不是纯粹的私人决策,它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不应该采用纯粹的技术效率、经济效率等可量化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更要注重社会共识和舆论的可行。如果在实施前没有充分考虑公众诉求,或者公众缺少足够的参与渠道,面对汹涌的民意和持续的抗争,势必导致决策成本的大幅增加,以及决策方案的更改甚至失败。

(三)政府角色失当

政府在建设工程决策领域的互动中明显处于主导性地位,其依赖于所拥有的丰富的组织资源,掌握了项目决策和监管等主要权利。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未完成,权利机关在建设工程决策领域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及角色定位不清的现象,这是建设工程决策中社会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政府的表现存在着角色差距现象,其行为不规范导致政府管理角色弱化。建设工程决策过程中的政府管理部门的角色不能发挥作用,致使因项目决策引发的社会冲突不断发生。当前我国政府正处于从发展角色向服务角色的转型期,这种角色模糊导致其在建设工程决策过程中的经常性失衡。发展型行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广泛的经济管制和计划进行行政干预,即在发展型模式下政府更为关心的是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发展主体,不仅负有社会经济的宏观管理职能,同时还以市场导向介入微观市场竞争。这种模式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客观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30多年的经济增长辉煌就是最具说明力的脚注,但在这一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诸多负面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警示。

政府被社会公众期望的角色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建设工程决策过程中的社会冲突中,政府与期望角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角色差距,这也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建设企业的原因。基于上述的认识,在行政管理模式上,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一方面,发展型政府仍然以其原有的模式继续发挥作用,甚至在很多场合下依然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越来越要求从政府得到更多类型、更高水准的公共服务。但这致使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失衡现象,有时甚至发展为冲突,表现在建设工程决策领域就是政府的进退两难困境,决策质量大为下降。

从诸多建设工程决策立项的目标来看,项目所在地政府具有很强的发展冲动。在这种冲动下,作为决策者的政府的意志对建设工程决策结论的形成具有显而易见的控制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意志会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并受到迎合,尤其是那些充分体现决策者意志的建设工程决策论证报告通常会被轻易接受。而这极易造成主观代替客观,以随意决断代替决策的原则和程序,决策缺乏求实性,脱离实际,不权衡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是片面强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市场开拓市场也要上,于是超越自身条件的开工建设,在各种主、客观条件还未具备时就轻易拍板定夺,结果使资金大量流失,且引发不必要的社会冲突。从最近发生的这类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当前地方政府虽然出于增长和发展冲动尽量让工程通过论证,但在遇到公众不断抗争和抵制的境况下,都能够比较快速地回归政府的服务角色,借由与公众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协商、沟通,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大众利益。这正形象地表现出政府在发展角色与服务角色转型期的失衡、冲突和调适。

三、建设工程决策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框架

对建设工程决策中社会冲突进行有效的整合治理,应该采取合理手段,消除不同社会组织的内在冲突发生概率,降低建设工程决策成本,这就需要根据社会冲突出现的基础因素制定整合机制,主要包括推进政府转型、增强公众参与和强化专业精神,以此构建建设工程决策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框架。

(一)推进政府角色转型

由于市场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以前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影响着建设工程决策。为全面降低建设工程决策失误造成的社会冲突,政府应从建设工程的积极推动者向利益相关者协调角色进行转变,提高其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公共服务功能成分,减少经济增长角色成分。但这种角色的转变离不开政府行政模式转型的框架,必须与政府行政模式转型进程协调一致。在公共服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构建服务型政府,至少需要做到:(1)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集体的公共利益观念是行政部门的关注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的基础上,而并不是来自于个人选择;(2)行政的作用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或驾驭社会;(3)行政服务的客体是公民,不能将他们的利益进行简单相加,他们的利益集合建立在共同价值准则基础上。这就要求行政部门不仅需要关注公民个人利益诉求,更要侧重于构建良性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合作关系;(4)政府责任往往具有复合性,除了关注市场,也要关注共同价值观、社会行为准则和公众权益。

(二)完善项目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作为建设工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却因为手中所能够支配的各类资源有限,而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缺乏合理的利益诉求渠道,在建设工程决策过程中的地位非常脆弱。这不利于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只有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才能使整个建设工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忽视和阻碍公众参与的基本理由,社会学归纳为:公众参与中的非理性因素、建设工程专业性强、专家建设工程的决策成本。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公众利益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推延,社会责任感也在增加,对开放决策的透明度即知情权呼声提高。通过相关公众的参与,是达到社会和谐,降低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工程决策过程的环境和影响评价的公开论证是确保建设项目获得社会接受的有效途径,它可使项目建设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危害之间实现有效的整合,增强公众对建设项目的认可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建设工程的民主化决策要求广泛听取社会意见,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的公众意见,并把这种形式制度化。其作用为:①有利于促进社会互动和共识形成;②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③有利于防止和减少腐败事件的发生;④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政治经济学显示公民存在着对决策过程的漠视,一方面对事实的认识不够全面,日益受社会舆论的引导;另一方面社会资源有限,观察有余,参与不足。只有当切身利益受影响的情况下,才会激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往往容易错过建设工程决策过程的参与。因此,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开放参与,更主要的是政府作为建设工程决策的管理者,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充分尊重公众的合法权益,承认公众在建设工程决策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建设工程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创造公民参与的客观条件(例如:专业性比较强的建设工程,由社会第三方组织公众参与,提供公众参与质量),提升公众参与的地位。

(三)强化专业精神

社会工程范文第5篇

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自然灾害中水灾是造成的人类生命灾害是首位的,其次旱灾,强风暴台风、地震和海啸等。

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伟大摇篮,历史上黄河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多沙、悬河、善淤、善徙、善决。特别是下游,洪水决溢十分频繁,“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2.水利兴利除害,保障工农业的发展与饮水安全

我国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灌溉,水利工程保证着我国农业一直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利对支撑和保障粮食增产的作用更加突出,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水利基础保障能力显着增强,水利发展改革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中国现在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我国累计解决了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13年底,国家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3.水力发电是最大的绿色可再生能源

3.1大力发展水能资源利用

在全球能源供应短缺与国内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水电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水电是可再生能源,水电开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优先发展水电。

我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经济开发利用率仅为26%。水电开发现状和能源结构以及能源需求,大力发展水电既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能源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49年的233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增长110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目前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此外,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从1952年到2008年,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95%下降到68.7%。水电、核电、风电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比重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全国水电装机达到1.7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不仅保证了自己的煤炭需求,而且还对外提供出口,包括焦炭,年最多出口超过9000万吨,我们也是世界上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国家已经制定了新的能源发展政策。国家能源发展政策明确了优先开发水电是今后电力发展的方向。我们在进行水力资源规划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有序的来开发我国的水力资源。在水力资源开发中还要解决移民问题、环保问题等等。

3.2水力发电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乎所有的水利枢纽工程包括防洪为主的水库都兼有水力发电。

水能利用在古代中国和古文明国家中以简单机械应用水流能量舂米、磨粉或提水灌溉等可追溯到两千年前,水力发电是20世纪人类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的标志之一。我国水库的建设也从初期防止洪涝灾害到水能开发利用兼民生水利的发展过程。同时,以水力电力为主的大坝同时肩负着流域防洪水量调配等多项功能。如黄河干流的龙羊峡、刘家峡在防凌减淤,调水调沙特别是水量调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小浪底水库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的,在调水调沙和水量调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防止黄河断流是其新功能。

世界各国都把开发水电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全球有55个国家50%以上的电力由水电提供,其中24个国家这一比重超过90%。目前,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水电开发程度都超过80%。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如巴西水电开发在电力建设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实际上,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的步子也只是变缓了。中国大坝委员会提供的最新材料表明:目前世界上有165个国家已明确将继续发展水电,其中70个国家在建总装机为101GW,110个国家规划建设338GW。

低碳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要求,水电等绿色能源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化必须走出一条低能源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就是低碳化,即“低碳工业化”。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业、调整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发展替代能源,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走低碳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

3.3水电是目前第一大清洁能源

水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水电的绿色能源地位再次成为共识。

可再生能源目前的定义是可重复再生、永续利用的一次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等。

水电实际上是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中最现实、最成熟的能源,而且也是最丰富的能源。

水电是目前第一大清洁能源,提供了全世界1/5的电力。与其他能源相比,水电具有循环可再生、长期成本低、综合效益大等优势,对改善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和利用其它绿色能源的保障。开发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不仅可以节省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硫化物排放引起的酸雨,而且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有机化工原料。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其他绿色能源的有效支撑和前提条件。开发绿色能源促进环境保护必须从大力发展水电开始。早兴建一年就早得利一年,并少损失一年的再生自然资源。

我国能源结构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近70%,煤炭的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燃烧就会有大量的CO2和SO2产生,产生区域性的环境问题首先是酸雨问题。

电力中,水电占比重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水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只要地球运转太阳不熄灭,水能就能年年重生。水电不排放废气、废渣、废水,不排放二氧化碳。在国际权威性会议或论坛上,不论是1992年里约日内卢各国首脑会议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全球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或是2002年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文件,或是2003年京都全球水论坛上,都明确地把水电列入可再生能源之列。不仅如此,水电实际上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当然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研究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其它可再生清洁能源,但在可见的时期内其成本较高,数量有限,而中国恰恰拥有举世无双的水能资源,不考虑利用,就难以理解了。

水能资源既是一项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它还兼有相当于开采煤炭、石油的一次能源建设和相当于修建火电站的二次能源建设的双重功能。这些都决定了水能开发在我国能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三峡电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被世界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列入“世界十大可再生能源工程”。

3.4水能利用程度还远低于世界工业化国家,水能资源利用率仅为26%

水电开发率:指流域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量占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比例。有时,也用已开发利用量与理论蕴藏量或经济开发量的比例。

国家能源局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已确定:202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战略定位是替代能源。205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40%左右,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

现在发达国家达到水能资源开发程度为80%。我国的水能利用程度还远低于世界工业化国家。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利用率为26%,而美国为67.4%,法国为96.9%,加拿大为38.6%,日本为66.6%,挪威95%以上。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把开发水电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目前水力发电满足了全世界约20%的电力需求,有55个国家一半以上的电力由水电提供,其中24个国家这一比重超过90%。

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89亿千瓦,全国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4.02亿千瓦,我国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利用率为26%,仅占蕴藏量20%,即是我国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利用率达到64%,开发量也仅占蕴藏量一半。实际发电量受年度与季节大气水循环更新水资源量的影响,不能完全满负荷运转,主要是我国能够多年调节的大型水库还很有限,梯级开发还未形成,大型水库必须服从于防洪、供水与水量调度,要求“电调”服从“水调”。

在电力系统中,水力发电出力仅占全国总出力的20%,优化电网结构也还须提高水电的比重,这对电网的节能和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

3.5水电能源被称为“永不衰竭”的能源

从水电能源来看,水是“蓄之不尽用之不竭”,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

大气循环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球表面71%是海洋,这说明海洋的水量蒸发只有少量的进入陆地,维持着大陆上的淡水资源,而这些水量又被通过河川径流回到海洋,陆地建立的水库大坝拦蓄的仅是少部分水量。

中国水资源补给来源主要为季风大气降水,比如台风是一个典型的海陆水循环的气象现象,台风输送大量的海洋水汽,带来大量降水及暴雨灾害到陆地。

由于水力发电是一种物理现象,是利用“水往低处流”自然现象把具有较大落差的水的势能,通过水轮发电机机械转化为电能,完全不浪费水资源。太阳、地球存在,就会有水的循环,因此,水电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

水力资源如果不加以利用,就会白白地浪费掉。“万里江河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水是其它替代能源,因此“水变煤”,“水变油”,“水变气”通过水库大坝实现了。

水能与煤、石油、天然气为常规能源,而又是包括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属于不经过转换就可直接加以利用一次能源;水能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够从自然界不断得到补充的、可以不断循环利用的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正是由于水能在众多能源中唯一同时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水能被称为“永不衰竭”的优质能源。

水电是集太阳能、风能为一体的综合体。水能与其它常规能源不同,不受其原料价格的飞涨的制约,不必受到化石能源枯竭的影响;也不受其它一次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制约和利用成本高的影响。

我国丰满水电站已经70多年了,还在运行。最近,虽然有可能会重建,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可持续的应用。国外的一些老水电站目前已经超过了百年,很多还在安全的运行之中。像美国的胡佛和中国的三峡这样的水利水电工程,如果社会需要肯定将无限期的运行下去。通过一定维护修理,水电工程的长期运行完全是可以办到的。潘家铮院士认为:从原则上来讲,三峡大坝也有使用年限,但三峡大坝不能按一般工程来考虑,在1000年内,大坝是不会有问题的。

4.水力发电清洁能源与环境防污保护的一致具有社会公益性

4.1水能资源利用是我国履行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重要保措施

水利水电专家张博庭在《科学时报》发表了“水能资源是我国履行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重要保障”分析了:温室气体要求要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我国资源禀赋决定替代化石能源的主力只能是水电制约以及水电开发的阻力。2009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郑重的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他特别提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中国政府的这一庄严的承诺,将会极大的推进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进程,并立刻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主席之所以敢于这样向全世界庄严的承诺,就是因为我国还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等待开发,水电将是我们履行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最重要保障。

4.2水能资源是替代或减少化石能源的常规能源

水能是其它替代能源,因此“水变煤”,“水变油”,“水变气”通过水库大坝变成了现实。

水电站不消耗一立方水,也不排放一立方废气二氧化碳,更不排放污水和固体废物。水电生产根本就没有原材料的消耗问题,水电真正的材料消耗强度,仅仅体现在初期的基本建设上。一旦完成建设,就相当于不再需要消耗任何材料。水电的这种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是最典型的循环经济特征。

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气体1亿至1.2亿吨,并减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三峡水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一期工程1820万千瓦已建成投产),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900亿千瓦时,这一能量相当于每年5000万吨原煤的燃烧,也相当于2500万吨原油的能量。

在近两年石油价格飞涨的形势下,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石油寻求替代能源的研究,途径多样,主要是太阳能、风力发电、氢能等。氢能当然有重大的发展前途,但在工业技术上付诸实践还难以实现,其大规模应用也还在一定遥远的阶段以后;太阳能和风能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也已努力研制实验甚至生产应用,有相当业绩,但是核心技术缺失,我国仅仅是能够生产辅助产品只能处于“组装”阶段。即使大规模的开发,由于电网的负荷与运行安全受到影响,这是由于属于间歇性能源,只有智能电网的开发和建设才有可能更多的发展。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

太阳能和风能成本高,上网价格居高不下,太阳能电池又是需要消耗其它能源生产,还达不到清洁生产。

风能、太阳能因其随机性、间歇性、不稳定性,除了给电网一定电量以外,实际上给电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水能具有最好的调节性,是多多益善,它的机组启动、停机比火电机组还来的快,所以它是最优质的电能,不要光从数量上考虑,还要从电网的安全,从供电的稳定和电能的质量等方面来统筹考虑。水能在可再生能源中是挑大梁的,因为风能、光伏的发展至少在可预见的20年、30年内和水电相比还是一个零头。

大容量电力储存还是世界难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4.3水电是最符合绿色GDP的产业之一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在中国科协第十一届年会第八分会场“三峡工程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上,发表该学会最近组织的“绿色水电能源特性”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表明,水电是最符合绿色GDP的产业之一。

绿色GDP是指绿色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应该包括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影响,也应该包括提供清洁能源和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以后增加的绿色效益。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推出的5大“绿色”标准,是一个可以参照的绿色评价标准:原材料消耗强度、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消耗强度、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如果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5大“绿色”标准来衡量,水电完全符合绿色性质。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水电生产完全符合绿色GDP标准。

4.4河流生态健康与防洪等是水库社会公益性最直接的体现

要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蓄水能力,提高汛期的蓄洪能力和丰枯年份的调蓄能力,从而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从这种意义上看,大坝、水电建设,不仅是开发能源资源,也是防洪减灾和维持河流生态健康的公益性工程。

1999年10月25日总库容126.5亿m3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下闸蓄水,2000年实现了自1991年以来黄河首次全年不断流。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蓄水为黄河下游保障不断流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措施。

“圣人出黄河清”,黄河水的清浊,是自然现象,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古代将“黄河清”作为圣人出大力宣扬,“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水库的建立使部分河段变清成了可能。

小浪底水文站是小浪底水库的出库站,自小浪底蓄水后库区泥沙沉积形成了一库清水,发电下泄水量也是清水,含沙量很小,于是小浪底水文站自建站以来改变了测验方式,一年中10多月不再实测含沙量输沙量。

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也是世界最大水力发电装机的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的三峡工程,年发电量将达到1000亿千瓦时,兴建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显着增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1500万人民和2300万亩耕地将免受洪水威胁。蓄水到175米水位,标志着三峡工程已达到其设计防洪能力。即使发生千年一遇的长江洪水,三峡工程配合荆江分蓄洪工程使用,可保证长江中下游不会发生毁灭性的灾难。

除防洪、发电外,三峡工程还具有航运和供水等多方面的效益。在这些效益中,防洪、航运和供水等属于社会公益性功能;而发电则属于经济性功能,是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2009年正式验收,考虑未来电价调整仍取较低上网价千瓦时0.3元,6年就可收回本金,到2050年直接效益相当于又建设6座三峡大坝;如果按1:8所产生的产值,那将是非常巨大的,相应减少的煤炭消耗更是惊人。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根据其所承担的任务,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指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指既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管理运行维护任务,又有工程供水、水力发电等经济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指承担工程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由于我国水库的综合利用所承担的任务都有公益性的任务,特别是汛期更不用说了。水利公益性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即主要提供非盈利的为社会大众所需的项目,如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工程:也可能会包括一些盈利部分。我国水库工程都是国家为主建设的,水力发电站的收益相当部分负担维护工程保障其公益性功能的良性运转。

5.思考与建议

5.1我国防洪安全有了根本性的提高,但大的水害灾难不能掉以轻心

我国防洪安全有了根本性的提高,但大的水害灾难不能掉以轻心,我国仍然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防洪安全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必将会大大增强,但是要认识到人类还很难完全控制和防御,要树立“与狼共舞”长期性,特别是气候变暖后极端天气出现很有可能,坦然面对重大灾害,把预防与抗灾结合,减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始终以“如履薄冰,戒慎恐惧”的态度,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确保防洪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一旦遭受洪涝灾害会受到更多的损失,另一方面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气象预报跟踪强风暴与短期预报及通讯的快捷,水文测验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防洪水库的大量建设为中下游地区防洪提供强大的根本性保障。

5.2建立水利基金,发行水利债券,保障水利电力的有序高速发展

我国水电价格确定原则仍是“保本微利”,即根据投资额的多少算出来的,以致目前水电上网电价比火电大约平均低0.1元/千瓦时,如此低廉的价格将支撑我国经济更快更快的发展,这明显不符合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精神。水电火电同价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也有利于水电开发。

水电火电同价将进入试点阶段,不影响整体电价波动提高水力电价0.1元,其中利益分配是值得探讨的。建议20%给发电企业,80%建立水利基金,以解决移民的问题、环境问题,还可以作为水利水电开发基金,由于巨大的收益预期与返还能力,在此信誉下发行水利债券融资,保障水利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5.3为了理顺九龙治水的局面建议恢复水利部门的水利水电的环境评价管理

原水利电力部一直从事水利水电的环境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审查批复,建议恢复水利部这方面的职能,因为水利部是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着全国各流域综合规划与水利水电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包括流域中的水利水电的建设与布局,以及将来的联合调度,因此,理顺职能,水利水电的环境评价技术回归水利部,更有利于水利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也改变了不同部门治水管水的痼疾。当然,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监理与监测仍由环保部门负责。

5.4建立流域水库联合调度系统保障防洪、水调或水沙调控体系与电力调度系统

以流域单元的水库联合调度系统的建设,使全国大型水利工程成为一个调度整体,优化防洪抗旱、水量调度或水沙调控体系,建立与完善电力调度系统,优化电调与水调发挥最佳的协调关系。

5.5本文主要探讨水利工程的社会公益性,也是很有局限性的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并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极端水文事件、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供需矛盾等。

本文主要探讨水利工程的社会公益性,鉴于作者的水平,以及发展状况和技术能力的约束,只能从现在的角度来认识水利工程,局限性不言而喻的,其对人类的永恒利益与社会公益性的认识远远不够的。

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的利用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改造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河流和谐共存,必将创造美好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

社会工程范文第6篇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工程所在国的业主对环境与社会方面日趋重视就是其中之一。而如何正确对待、理解和发展环境与社会方面在工程工作中的发展,就成为了每个项目的不得不面临的课题。某公司与美国千年挑战基金签订了某非洲公路升级项目合同,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笔者作为分管环境与社会方面的负责人,深感项目上下在此方面的所经历的艰难历程,也深深体会到了,切实执行环境与社会方面对国内外项目长足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下就具体环境与社会风险分析和控制措施以及实施效益与大家分享,为以后其他实施类似项目的工程人员提供借鉴。

二、项目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潜在风险分析

作为潜在风险,报告以项目运作的时间顺序,将环境与社会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论述,即项目动员阶段,施工阶段和撤场阶段。

(一)动员阶段该部分以图表形式,展示了项目在动员阶段,存在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的具体位置,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具体内容,产生相应影响的程度,和造成该影响的工作内容,同时评定影响危害的等级。具体确立了工程师营地位置、我方主营地位置和石料厂位置成为动员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3处施工地点。

(二)施工阶段结合项目工作内容,包括施工材料的获得和运输,如砂砾料、沙子、骨料、水和沥青等,清障、清表、土方、结构层和路面施工,以及边沟结构物等施工内容,以空间概念分成两部分,即按照在路权范围内的连续路段和路权以外的工程师营地、承包商营地和石料厂,来论述沿线环境与社会方面存在的风险。在施工阶段,具体评估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负面风险可以归纳为沿线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影响、征地、噪音影响和粉尘影响等13类。

(三)设备人员撤场阶段在项目进入撤场阶段,主要涉及到的工程量是移除所有临时建筑,对沿线表土的复原,对沿线路权范围之外的料场进行复原,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临时建筑在移除之后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的风险。根据当地社会环境和项目循环利用资源的角度进行估计,很多拆卸下来的旧铁皮、沥青桶等可以送给当地人使用,彩板房、水桶、太阳能、水管等可以转移到下一个项目使用,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的垃圾产生数量。

三、减少环境与社会方面的潜在风险的措施

以时间和空间为概念,将项目所面临的环境与社会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详细叙述后,进一步对如何减少相应风险的措施进行了论述,贯穿整个段落的主导思想是,即一切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有效有序地对项目存在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既能够满足业主要求,又能满足承包商力所能及的管控范围之内的管理方案,形成了一条从业主,经咨询,到承包商各方认可的管理链条,也为项目将来的实施监管提供了指导。

(一)沿线自然植被和农作物影响的缓解措施合同范围内,保证清障和伐树工作控制在路权范围以内,并严格按照工程师指令内容工作,避免破坏不必要的植被和树木,剥离开的植被和树木需要沿着道路方向整齐呈条状堆放,以便将来恢复使用,这种做法在此后的道路两侧及边坡恢复中证实,即节省成本也在施工效率上得到了大幅提高。而且结合合同要求,推倒的树木需要整齐堆放,可以由当地人拾取用于烧柴做饭,进而大幅提高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沿线居民普遍表示感谢这一做法。在缓解措施当中,同时规定了检查频率,该项内容根据其工作特点,规定为每周检查一次,检查的设备和方法,则制定为目测检查,并明确了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任何缺陷,记录到整改措施中,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强化管理的办法,并明确了具体负责人,做到有要求可循,有负责人监管的执行体系。

(二)合理征地要求项目科学合理计算征地要求,最大限度上使用征地范围内的施工用料,并确保通过当地土地管理部门专职土地评估员,对所要求的征地范围进行评估,检查频率为1个月,检查方式以评估员的评估报告为基准,其他方面内容与前文中提及大致相同。

(三)噪音控制噪声污染对于沿线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变,从6个方面讨论控制噪声污染:1.从社会关系角度,提前通知将要在下一处工作区域内的居民,告知我方的施工行为,保证沿线居民提前做到了解其居住的地方在下一时间会有施工设备在此工作,提前得到居民理解和支持,避免社会抱怨对项目造成负面影响。根据该措施的特点,要求每天检查,检查合格标准为该处工作的居民了解施工进程。2.日常维护保养设备,保证设备工况良好,避免因为设备保养不到位而造成不必要的噪音,要求每月检查一次,检查要求在持续状态下保持65分贝以下,偶尔发生的情况下不超过80分贝。3.确认沿线对噪声较为敏感的区域,比如教堂、学校、清真寺等地方,保证每周检查一次,检查要求在持续状态下保持65分贝以下,偶尔发生的情况下不超过80分贝。4.在实际可行的情况,需要保证施工设备尽量远离居民区超过250米以外,这样能够保证尽量小的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5.保证在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设备附近工作的人员佩戴耳机,以保证减少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听力损害。6.对施工时间段进行了规定,当然也结合了工程的实施实际情况,要求在夜间10点后到次日早6点之前,避免施工,尽量避开当地居民日常休息时间。国际观察(四)粉尘影响为了降低粉尘对环境的影响,结合不同范围内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实际可操作性,主要提供的控制措施是洒水,包括施工路段、料场、石料场等容易产生粉尘的地方;涉及到施工材料运输的,如果料原干燥,需要用篷布等覆盖,以防粉尘的产生;最后,从社会关系角度考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和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并得到理解。要求每天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为了降低对沿线河流水体的污染,考虑对水体使用的必要性,合理结合工作的可操作性,项目编制的控制措施依据可控设备,制定了合理的抽水方式,抽水范围,在可能对水体产生污染的地点规定工作时间,对项目施工设备的清洗做出具体要求。具体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阐述,包括:通过真空泵,经由水管进入水体抽水;在可以操控的现场环境下,保证设备在加油时,尽量停靠在距离水体50米之外的地点;沿线河流段有施工作业的,在大雨时,需要停止工作,等到停雨后再行施工;设备清洗需要再制定地点进行,并对废水处理做出了单独要求,需要有特别的污水排放处理,结合设备清洗后的废水带有油渍的特性,项目设计并获得批复了污水处理池,通过两个污水池形成两级处理,即第一级直接接受带有油渍的污水,经由底部排水口流入下一级污水池,通过油和水比重不同的原理,达到隔离油渍和水的效果,进而满足项目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六)减少对水体消耗的措施工程施工对于水体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项目编制的环境与社会报告中对水体的使用,主要是出于社会方面的考虑,分别要求在使用沿线流域内水源之前,项目应取得当地水利局的用水许可,得到政府的认可;另外一方面要求项目时时保持和当地社会沟通,避免在使用水源的过程中和当地人发生冲突。为了很好的落实该要求,具体通过检查和例会的形式,由项目环境与社会经理和其他负责人参与的形式,达到有制度、有监管、有问责的办法,彻底贯彻和执行项目在这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工作。

(七)减少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在确认项目可能对周边地形地貌造成的改变的评估中,空间上分为项目路权范围内的主线和路权范围之外的借弃料场,项目在前期业主设计阶段,路权范围内的主线施工已经做了充分的设计要求,高挖低填处都合理设计了坡比以达到项目道路美观的效果,而就路权范围之外的借弃料场就成为了项目的主要管理内容,具体的要求是:借弃料场内不得积水,保证干燥,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对地形地貌造成的改变;借弃料场的边坡控制,尽量平缓,最陡不能超过1:3的坡比,以保证在料场恢复和植被生长后,最终与原地形地貌浑然一体,减少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在检查和记录,以及负责人方面也保持同样监管理念。

(八)减少对风景的破坏与地形地貌的改变不同的是,地形地貌的该表主要控制完成项目后的控制,而风景的破坏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即在施工的石料场和道路中间设立植被区,以隔离道路和料场,形成一个较大的隔离区后,保证视觉上对沿线通过车辆和行人造成的冲击,并且在恢复石料场后,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又制定了后续的相关具体要求,比如保证石料场具备后续的开采平台等条件。

(九)减少垃圾污染关于垃圾污染,项目针对沿线营地产生的垃圾制定了切实的处理办法,要求部分不适用于填埋的垃圾需要由当地具备资质的公司来处理,同时要求保留所有由当地公司处理的垃圾的记录,并官方留底;要求充分回收利用可再生垃圾,减少不必要垃圾的产生,项目部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包括项目废旧轮胎、钢板、木板等下脚料、沥青桶等都制定了严格的回收制度;严格约束和规定了可以掩埋的垃圾,保证在项目运转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十)沿线污水排放管理要求营地建设规划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同时要求修建的化粪池系统必须经过严格计算和监管,保证避免溢流现象的发生,同时严格要求化粪池内支撑结构充分,避免坍塌;出于社会方面的考虑,要求现场为工人提供移动厕所。

(十一)减少表土剥离造成的影响对项目所有需要进行表土剥离的范围进行严格监管,要求所有清表工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对表土厚度做出清晰定义,明确了50-100mm厚度内富含各种植被种子,同时对剥离后的表土沿着公路两侧呈条状存放,以便工程完成后直接覆盖恢复使用,在成本控制精打细算的同时,也保证了原来表土恢复后,避免了植被的大幅波动,保障了植被环境的本土化。另外,在条状堆放的同时,限制了堆放高度不超过1.5米,务必保证表土不被水浸泡,保持沿线范围内的排水畅通,以避免因为雨水冲刷造成的表土流失。

(十二)减少土壤流失的影响项目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图纸要求,科学计算出所需要借、弃的土方量,并合理规划施工顺序,合理利用借弃料场与沿线土方施工之间的土方平衡调动,保证借弃料场内排水畅通,并要求沿线施工过程中的土排水沟内设立小的挡水坝(checkdam),用来阻止上游雨水冲刷所携带的泥土,经过项目实践发现,这一办法贯穿整个项目,即在成本上达到了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满足了美国千年基金在控制土壤流失方面的苛刻要求。同时,要求在高坡段种植香根草,以保护雨水对路基两侧高坡段的冲刷,作为实践过程发现,香根草在路基保护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保护作用,也为项目施工投入合理化做出了贡献。

(十三)减少振动造成的影响道路施工不可避免的会对地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项目规范了具体造成振动的施工范围,主要分为道路沿线两侧环境的振动干扰,另外一方面在碎石场爆破时候造成的振动。对于施工路线要求,道路保留区范围内民房进行监控,在施工前后,要求留有民房的对比照片,在预防对周边民房造成损坏的同时,也留有证据,在遇到当地人索赔的情况,能做到有据可循,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麻烦;另外,针对碎石场,爆破点要求1公里半径范围内不得有民房,同时石料场开场方案必须制定周密详实的开采计划,其中涉及到爆破、开采、筹划等内容。

四、对环境与社会方面的检查落实

前文论述了项目所面临的13个潜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后,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即管理控制阶段,也是贯穿这个项目始末的最重要阶段。一个完善的项目管理控制,需要一套完整周密的监管制度来执行,所以项目在对环境与社会管理方面制定了周详和实际可行的检查制度。

(一)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即是针对所有环境与社会潜在的风险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根据时间频率划分为每天检查、每周检查和每月检查3种形式。每天检查,目的在于检查确认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且及时改正,比如扬尘、维修机械、及时更改不正确的清表工作等。出现的任何环境问题都必须要妥善记录在每天检查的表格里,同时规定了对现场进行每天检查的人员,包括项目工程师和咨询方面环境与社会人员。每周检查,目的在于管理和确认每年检查出来的环境问题,并确认这些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完毕。在检查期间考虑到的各个方面包括:天气条件(目前的和可预测的);工作区域和敏感区域,比如人群居住地附近;周边控制,比如堤岸、截水沟、水道、分流道路等的维护;高效执行预防和减缓措施;观察有喷溅现象并采取清洁措施;化学物品存放区;现场清洁,比如垃圾和材料。每月检查,目的在于检查所有环境问题并及时整改到达到满意的程度。主要的环境问题需要记录在每月检查的表格中,统一由环境与社会官员保管。保证针对项目制定的环境与社会报告内容按照预期的方向执行。

(二)整改措施环境与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列入到尚未履行的统计当中,并需要及时整改,而所有整改的措施和执行情况需要和工程师保持紧密沟通,以保证最终完全满足所指定的环境与社会规范要求。从反应对规范要求内容的及时整改效果,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也作为衡量环境与社会管理水平的标准。

(三)防护措施在项目运作过程当中,会发生很多侥幸脱险类事故,需要从中总结教训,并做好预防工作,发生此类事件的时候,需要做好改进工作的统计,负责人应该由项目环境与社会官员完成。改进工作统计的目的在于针对具体侥幸脱险事故,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方案,完成整理的改进工作统计后,需要呈报给环境与社会经理,并获得咨询工程师的批复。经过批复后的方案,需要在管理会议上向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传达。

(四)会议除了日常的检查之外,项目环境与社会方案还制定了会议制度,要求每月召开环境执行会议,讨论针对环境与社会方面规范的执行情况。妥善记录好会议纪要,并交由环境与社会经理保管,用以负责管理减缓措施的高效执行。会议的目的在于回顾环境措施、环境成功情况、尚未履行的整改情况,进而在将来执行更加完备的环境要求。

(五)环境与社会计划回顾环境与社会经理需要每隔6个月对项目环境与社会管理计划进行回顾,目的在于,在必要的情况下,对现行的计划进行及时整改。如果现场有任何重大事件类发生,该时间间隔可以随时调整,以应变现场发生的特殊情况。该改动将提交给咨询工程师供其批复。

五、总结

社会工程范文第7篇

市委常委、副市长詹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集中力量,大干150天,打好民生工程这场战役,为推动我市跨越发展做出新贡献。要高度重视,强力推进,社会事业民生工程,每一个项目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每一项工程都能为百姓带来实惠。打好这一战役,对于改善民生、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维护稳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领导,细化方案,落实责任,协调配合,争取在年内取得明显成效。要真抓实干,务实高效,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大督查,狠抓落实,倒计时推进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建立督查机制。

据了解,四大类社会事业民生工程项目是:支援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我市将安排援建资金8亿元,分两年投入支援南平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重建家园、民生项目等。

为民办实事项目

包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老区山区建设项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殊教育提升工程、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农村改厕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社会工程范文第8篇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四个基础”、提高消防监督管理“四个水平”为着力点,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明显改善,重特大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扎实推进以提高“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四个能力”建设。

1.深化达标验收。各单位按照《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南》(—)开展达标建设。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员工普遍达到“三懂三会”(懂基本消防常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一般单位员工普遍达到“一懂三会”(懂岗位的火灾危险性,会灭火、会疏散、会逃生)。年底,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的公安派出所确定列管的重点单位达标;年底,公安派出所确定列管的重点单位全部达标;年底,全市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标。

2.加强专项培训。自年7月开始,各县、区要成立“防火墙”工程宣讲团,深入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工矿企业等单位,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以及各行业、系统主管人员进行“四个能力”专项培训。

3.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常态化工作机制,规范日常消防管理。建立“四个能力”建设互联网督查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二)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组织领导责任、监管责任、设施建设责任、检查考评责任”四项责任。

1.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今年月底前,各县、区在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基础上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健全消防工作联络员制度,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

2.开展行业消防监管试点建设。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对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严格把关。制定消防监管具体办法和“四个能力”推进措施,并督促落实。年,我市的“四个能力”建设示范行业系统为文化、教育系统。市文化局、市教育局要出台正式文件,规范本系统消防管理办法和具体实施办法,开展试点建设,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3.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年底前,研究制定各地《消防“十二五”发展规划(-年)》。

4.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机制。对重大火灾隐患实施政府挂牌督办制,到年底,全市处重大火灾隐患全部整改销案。

5.夯实公共消防建设基础。结合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编制、实施城乡消防规划,凡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及时组织修订。到年底,全市所有县、区全部完成消防专业规划编制、修订工作。所有项目建设必须符合消防安全条件,与消防设施同规划、同建设、同运营。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凡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的,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进行技术改造。新建或改造道路同步建设市政消火栓,无市政给水管网的城镇,同步建设蓄水池和取水点,在项目竣工后按规定进行验收,并通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参加。

6.强化考核考评。逐级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考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城市(乡镇、村)和平安地区考评内容,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各级各部门每年对本地本系统消防工作进行考评。对发生重大以上火灾事故的,实行社会治安综合考评一票否决。

(三)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组织建设、设施建设、群防群治工作以及队伍建设”四个基础。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将消防工作纳入平安社区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年底,各乡(镇)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要成立消防安全领导组织;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乡(镇)成立消防工作专门机构,其他乡(镇)依托综治办、安检办、警务室等机构设立消防办公室,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和消防安全检查;县(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建立分级负责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推行村民消防安全自治。到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城市社区落实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2.同步建设农村消防设施。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对木结构等易燃建筑集中连片的村庄进行治理,增强其抗御火灾能力。

3.完善多户联防机制。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制定防火安全公约,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推行消防安全多户联防和区域联防制度,互查互督,做到“户户联防、消防自治”。大力实施农村和社区警务战略,推行“网格”排查新模式。

4.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各乡(镇)依托民兵、保安、治安联防、巡防等组织,建设“四有”(有车、有人、有房、有经费)消防队伍,到年底普及率达到80%,到年底普及率达到100%。加强社区和农村消防队伍建设,到年底,全市所有城市社区达到消防“六有”(有工作站、消防器材、消防宣传栏、消防警示牌、防火巡查、防火档案)标准。农村消防“八有”(有专兼职防火员、义务消防队、防火公约、消防宣传栏、消防水源、消防设施器材、防火巡查、防火档案)普及率达到80%以上。到年底,全市所有农村达到消防“八有”标准。年底前,所有乡(镇)、村庄、社区按规定建成专职、志愿消防队伍。在宣化县、万全县开展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在桥东区、桥西区、高新区开展社区消防试点建设,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四)提高“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消防宣传教育以及社会管理创新”四个水平。

1.深入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加强季节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重点单位的监督抽查,突出抓好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及暑期消防安保工作。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及出租屋、“三合一”、务工人员聚集地等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年,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以商场、市场、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地下建筑(含在建工程)等为重点,以建筑消防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2.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规范消防监督执法流程,开展“阳光执法”,提高消防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完善消防文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允许取得资格的文职人员从事消防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在桥西区开展消防执法规范化和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试点建设,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3.抓好大众化消防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消防宣传“六进”活动,建立“六进”工作示范点。县级以上主流媒体设立消防宣传栏目,各县、区配备便携式消防宣传教育设备,并利用手机短信、楼宇电视、宣传标牌等形式,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提示性宣传、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和逃生自救能力普及活动。自年起,建设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向社会火灾预警信息,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

4.强化多元化消防培训。全面落实《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将消防知识纳入学历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及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培训内容。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化消防教育培训。

5.深化社会消防服务。创新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和模式,深化消防爱民实践活动,推出技术咨询、业务指导等便民利民措施。推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消防安全检查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鼓励试行消防安全检查师制度。培育和规范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消防专业培训等社会消防中介组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纳入信用等级评定、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调整内容。

三、具体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成立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逐级召开会议,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书,全面动员部署。

(二)全面推进阶段(年月至年月)。逐项分解目标任务,按照“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的原则,全面推进。要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各部门、系统要将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纳入行业系统管理内容,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单位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总结验收阶段(年月至月)。各级政府要把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纳入政府工作考评机制,年和年底各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验收,年底进行总体验收并总结表彰。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站在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将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市政府成立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任副组长,市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督导调度、考核通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