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素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简介]王春燕(1972- ),女,甘肃民勤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文化、英语教学。(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专业翻译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Y1102004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14-02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始受到外语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也对大学生掌握目的语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提高综合文化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也需要大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把近一半的时间用来学英语,通过各种等级考试,但却不能得体地与外国人交流,其社会文化能力远远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跨文化视域下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并驾齐驱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了解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他们的社会文化;了解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和行为。

1.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的大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和狭义的小文化(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两种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下的文化知识学习主要是指小文化,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直接影响的交际文化知识的掌握。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知识可概括为价值观、社会习俗、历史与宗教四个方面,其中价值观又是文化内容的核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社会交往中,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沃尔夫森(N.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可见语言得体性比语法正确性更重要。

2.文化导入是《要求》的要求。《要求》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在课程设置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指导性的纲领文件中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以英语语言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旨在强调实用性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外语界的普遍关注。

3.文化素养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交际能力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参数: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现实性。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和使用概率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Canale和Swai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个既具有语言学基础又符合教学实际的交际能力模式,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语音、词法和句法等知识生成语言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掌握社会文化使用规则和语篇规则,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下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和策略能力(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手段达到交际目的补偿能力)。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构建模式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针对外语教育与外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新兴模式,赵爱国、姜雅明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三个方面。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策略能力构成;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灵活性。概言之,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特定的交际技巧为媒介,运用可能的语言知识实现沟通的能力。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等重要,在英语教学中强调语言知识的同时重视交际功能所要求的文化知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宏观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微观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要求我们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抓师资队伍建设。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采取出国培训、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活动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互渗透、同步进行,可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改变“就语言而教语言、为考试而学语言”的传统做法,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2.调整课程设置,选取配套教材。外语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学习者语言信息与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外语教材既应符合英语语言学习规律,又能包含丰富的文化语境知识。及时更新全国高校都在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课本,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练习为中心,增加有关西方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材料应是目的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反映时代最新发展的,而且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这类教材应以多元文化为导向,以多国文化背景为材料,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同时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开设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系统地传授知识文化,以选修学分的方式增设语用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让文化导入体现在外语教材中,贯穿于外语教学中。

3.利用网络资源,感触真实语境。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网络不仅具有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学习资源,更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平台:网络电台播报、欧美影视节目、电子报刊、外国网站图片、旅游餐饮动漫等真实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原汁原味的材料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相对真实的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感触外国真实的文化语境,了解外国人真实的日常生活,积累有关异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4.阅读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域。阅读经典名著是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涵养道德品质,开阔视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注重书本知识,而对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宗教文化等经典著作重视不够,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制约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著作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异域文化的各个层面,掌握与英美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对我国学生来说,阅读是最可靠最丰富的文化知识的来源,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态度和开放、宽容、客观的跨文化心理。

三、结语

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加强教学理论研究、提高师资质量、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善测试体系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场综合性的变革。正如《要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只有认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将语言知识学习与五项技能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才能实现交际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昌义.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反思[J].外语学刊,2003(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5]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Canale M.& 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交际法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40-01

70年代初,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首先提出了交际法教学理论。Hymes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交际功能、语言的上下文关系等方面,为交际法教学提供了理论根据。交际法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根本目的的英语教学法,强调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等。其核心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学和使用。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交际法传入我国以来,其就受到了广大外语教师的热烈欢迎,因为交际法的目的是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即语言的运用能力为目的,这就符合英语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因此,广大英语教学者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一直不断地致力于把交际法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目的是解决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1. 交际法理论基本观点

Hymes认为,具有交际能力意味着人们不但获得了语言规则知识,而且还懂得了语言在社交中的使用规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是可能的。(2)可接受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能被接受。(3)得体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4)实际操作性,即某种说法可能合乎语法性、可接受性和得体性。换句话说,Hymes理解的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合法性)、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2.交际法理论特点

交际法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语言结构基础,交际能力是在把这种语言结构应用到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才能体现的。交际法把交际功能作为教和学的核心,主张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交流需要作为外语学习的原动力,注重培养交际能力是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过程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且要引导学生做到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人物。评价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要着重考查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重视研究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重视研究引起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

3. 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根本因素

3.1 学习目的:大多人认为学习目的是影响语言学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觉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然而,学习目的又是难以定义和衡量的。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性分为两种: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张正东先生也曾说: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为生存而学习,他们要通过目的语的学习而融入当地社会。我们认为:对外语学习者(FL)来说,学习目的主要是工具性目的,即把目的语作为图谋良好发展的工具。而当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力,因此外语学习得目的仍是以工具性为主。

3.2 学习材料:语言学习的具体学习是以学习材料即教材的形式来体现的。如果学习材料是以一定的教学法理论为基础,在教学法理论指导下编写,为教学法服务,针对学习者的具体状况的话,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按照交际法教学的规律要求编选教材,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兼顾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3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要求对于二语习得的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但却最难实现的一个要求。它是最能体现交际法理论要求的一个因素。因此,对于广大教学者来说,如何安排和设计语言应用环境,如何还原语言的交流情境,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

3.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法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和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从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应注重建立良好的课堂交际氛围和良性循环的课堂生态环境,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和谐环境,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因此教师应尽量基于以下几点设计教学:

3.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真实地设计交际活动的场景;课后应鼓励学生更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如参加各种英语比赛、戏剧表演、会议、同外国笔友交流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并且应尽量提供较多的参考语言,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让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人物应该怎样进行交际

3.4.2 组织实践各种交际性语言活动:尽量组织学生实践各种交际性语言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play)、语言游戏(communication games)、解决问题活动(problem-solving)、模拟表演(simulation)、辩论(debate)等等。其中角色扮演是常用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不同的交际活动形式,给学生提供演练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现在大多数院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其视听说教材中的交际运用很不错。各单元的交际语言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建立模拟英语课堂,用以调动学生的语言实践积极性。

3.4.3 实施拓展课程,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英语拓展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之外的文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结论

交际法理论教学引入我国业已几十年,已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正如Allwright(1980)所说:进行学生课堂交际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的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必要的、也是颇有意义的环节。交际法是一种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法。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研究怎样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充分利用交际法教学优势,把交际法教学理念和知识应用于教学中,以便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2] 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 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社会交际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人际交往简述

1. 人际交往的概念

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人际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直接影响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与彼此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上的。

2. 大学生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其自身行为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文化与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社会刺激,从而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社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早日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

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所以他们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放弃自己,进而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自闭和抑郁;另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强,从而导致自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消极躲避。这两方面都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搭建,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调控能力。

2. 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严重

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在调查中发现,有54.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半符合,有超过40%的大学生有交往功利主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正逐渐被物质利益性的追逐所替代。

3. 网络交际化

网络人际交往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虽然为交往带来了很多的积极的方面,但它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首先,在网络虚拟社区的保护下,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其人格分裂的倾向十分明显。其次,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淡漠。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1. 做好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工作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自我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个人本位”。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对走向社会、养成担当意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90后大学生处理好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到在学校里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好在大学里学习与社会实践当中的关系。

在人生观方面确立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关键;在价值观方面确立独享与分享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逻辑演化。这些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以及活动性来实现。

2. 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指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量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人的个性、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动交往。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待人要真诚热情。

3. 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大学生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更多地去参加社会实践,不但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能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第一,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第二,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要掌握一要适时,二要适量,三要社交口才适度。

【参考文献】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

[DOI]10.13939/ki.zgsc.2016.02.210

大学阶段是学生由学校走入社会的过渡期,既丰富多彩又充满危险的挑战。但是很多理科生尤其是医学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正常的社交欲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交往适应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研究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的影响势在必行。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七年制大三学生35名、大二学生35名、大一学生32名,五年制大二学生33名、大一学生30名,共计165名学生。

1.2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1.2.1使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该量表是一个自评量表,用于测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倾向。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维度的建立,不同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量表的作者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所以量表采用 Buhrmester 提出的将人际交往分为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情感支持能力五个构成部分的观点。五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如下: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是指能够和一个不认识的人建立初步人际关系的能力,适度拒绝能力是指对于别人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出拒绝或者表现不满的能力,自我表露能力是指能够向别人袒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或一些不太情愿让人知道的事情的能力,冲突控制能力是指能够利用合理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使事情不变得更糟糕的能力,情感支持能力是指能够给予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一定情感支持的能力。

1.2.2使用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是一种情感反应。本量表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定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建立该表时,作者十分注重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概念。他们把社交回避与不能参与社交加以区分,指出社交回避的反面不是社交参与而是不回避,此外,他们谨慎地只将主观上的苦恼及行为上的回避等包括在内,而将诸如焦虑生理指数及受损的行为表现等内容排除在外。测试者可根据自己的得分估计自己的社交心理健康水平。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医学生总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交往建立能力对社交障碍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5名医学生总人际交往能力平均分为84.4分,超过该量表的及格水平但并未达到优秀水平;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品均分为11分,远超过该量表的及格水平。这表明医学生社交回避和苦恼倾向较严重,人际交往能力仍需加强。

对总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回避和苦恼倾向进行相关性检验,Pearson系数为-0.395,这表明总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回避和苦恼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总人际交往能力越强,社交回避和苦恼倾向越弱。对人际交往能力不同维度因素和社交回避和苦恼倾向进行相关性检验,其中人际交往建立能力的Pearson系数最大,为-0.544,这表明人际交往建立能力与社交回避和苦恼倾向相关性最为显著。

2.2性别对人际交往建立能力和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

女性的人际交往建立能力较男性强。对男性和女性的人际交往建立能力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进行相关性检验,男性和女性的人际交往建立能力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都呈现显著性负相关,其中男性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428,女性为-0.678,这表明女性的人际交往建立能力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的相关性更显著。

2.3年级对人际交往建立能力和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

高年级医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能力较低年级的医学生强。对不同期别医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能力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进行相关性检验,不同期别医学生人际交往建立能力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倾向都呈现显著性负相关,其中低年级医学生(大一)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391,高年级医学生(大三)的为-0.647,这表明高年级在提问中增设百科知识提问环节,为了使百科知识提问环节较为公平公正,先提问学生的籍贯,然后再根据学生籍贯所在地的一些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情况进行提问。这是一个辅助测试,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不了解,那么在学生工作中,也会存在不细心的现象。

3.2换届选举中选拔方式的创新

换届选举中,主要针对上一阶段学习、工作、情况进行个人演讲或前面所述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然后进行班级无记名投票,此时,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了解,有利于班级民主的形成,以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的实现,此时,能够更为有效的实行班级的管理。

4结论

大学班级干部在大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不仅可以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还可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协同发展。因此,班级干部的选拔这一源头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将社会招聘经验模式提前引入大学校园,尤其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模式的引入,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是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大学班级干部选拔方式标准化的不仅使班级干部受益匪浅,对班级非干部同学也能起到榜样与表率作用,对于整个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2]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兴隆,王玉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4]邹放鸣,宋学锋.大学生涯导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偏差 校正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相互交流过程。马克思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亚里士多德语:“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时期,人际交往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使其心胸愉悦,视野开阔,个性健全,乐观向上。

一、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的意义

1.促进身心健康,形成良好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导致精神敏感、紧张、抑郁甚至生理疾病。大学生远离故土,异乡求学,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需要与同学、老师构建新的人际交往关系,与他人分享快乐,向朋友倾诉苦闷。这种交流过程可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有利于心身健康。人的个性只有在健康的人际交往中才能不断完善,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豁达宽容,情绪稳定,有归属感,积极向上,开朗大方;如果缺乏与他人沟通,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内向。

2.培养交际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其直接或间接交往者的发展。大学阶段是青年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将来要立足社会,取得人生与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具备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大学生如交际能力强,能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拥有更多机遇,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压力,开拓视野,培养能力,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3.构建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绩效

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成长非常有益。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能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容、友爱、互助的同学关系,能让人感受温馨、安全、舒适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人乐观,积极向上。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这种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绩效,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偏差

1.人际交往功利性

受市场经济、拜金主义思潮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注重物质利益,常常只考虑自身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不是因志同道合,而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为了评优入党,考试及格,或找一份体面工作等,而与他人交往,过分强调自身需要。

2.人际交往虚拟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在互联网上以一种不见面的方式交流,使人际交往呈现虚拟性,容易使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人伦道德的约束,甚至放纵自己,在网上随意说谎,散布流言,虚假信息,使人上当受骗。网络交往还导致现实人际直接交流减少,人际关系淡化,使人性格内向孤僻。

3.人际交往自我性

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强烈,只关心自身感受,傲气轻狂,忽视他人,与人意见相左则怒气冲冲,暴跳如雷,痛快时则天南海北,忘乎所以,不考虑他人感受。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与想法,甚至与人构筑一道心理屏障,不能敞开心扉,坦诚待人。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差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很多。首先,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负与自卑就是自我认识障碍的极端表现;同时也不能全面认识他人,常常带有片面性,如以貌取人,注重第一印象,抱有偏见和成见,影响人际交往。其次,大学生情感丰富敏感,易表现为过分强烈或过于冷漠,也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再次,因个性差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产生误解、矛盾、冲突,也会造成交往障碍。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差的校正

1.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人生目标的实现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首先,明确人际交往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社会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人际交往关系自己切身利益,也关系他人利益。健康的人际交往不仅利己,也要利于他人。在日常交往中,只有充分考虑他人利益,方便别人即方便自己,多为他人着想,才能赢得他人尊敬。当自己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才能获得他人真诚的帮助,逐渐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平等互利,诚信宽容。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论贫富贵贱,都要平等相待。这是因为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互利行为,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再次,在人际交往中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如有矛盾冲突,一定要宽容大度,尽量克制忍让,不要斤斤计较,唯我独尊。

2.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首先,要知己知彼,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前提。大学生应学会自省,客观评价自我,既不自命清高,亦不妄自菲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交往中扬长避短。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选择交往对象一定要慎重,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深入全面地了解对方。其次,是学会展现自身魅力。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交往的吸引力来源于多种因素,如人的外在表现,包括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职业地位,人的内在品质包括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等。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充分展现自身吸引力,要举止大方,心平气和,让人感到轻松自在;要细心倾听,稳重谦逊,让人感到踏实真诚;要活泼开朗,幽默风趣,让人觉得亲和愉悦。

3.经常的人际交往实践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大学生不仅要加强人际交往理论和知识修养,还要积极参加各种人际交往实践,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大学生人际交往大都局限于校园里,对社会认识过于单纯,容易犯理想化毛病。如不进行必要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就不能正确认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角色定位,很难与人协作共事,缺乏团队精神和意识,容易出现各种人际交往上的心理偏差。学校可针对性地不定期组织一些相关辅导活动,训练学生基本的交往技能,使其形成主动积极交往的心态,释放心理压力。

4.建立人际交往障碍疏导机制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因此,建立包括人际交往障碍筛查、反馈、干预、跟踪一体化的疏导机制十分必要。首先,要及时发现,早期预警,对刚入校的新生逐一排查,对高年级学生建立班级信息员反馈制度,发现有人际交往异常情况的学生要及时反馈心理咨询中心,由辅导员老师协助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干预,进行有效疏导。对曾经出现过人际障碍的学生要实施跟踪制度,定期反馈学生人际交往发展情况。其次,要搭建心理疏导平台,如设立心灵热线、网络咨询等,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潘虹.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0,(06).

[2]景庆虹.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一、把口语交际向家庭生活延伸,学会倾听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会倾听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问题,往往注意力难于集中;二是没有明确目的,未能养成听的习惯。倾听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是进行正确应对和表达的前提。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生活中的倾听大致分为两类:无目的性的随机听和有目的的倾听,要重点培养的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倾听。教学中带有目的性的倾听又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日常生活的留心倾听,这种听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是自己喜欢的奇闻异事,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二是带着任务听,这种听目的性非常明确,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倾听别人的讲话,更要适时让学生带着任务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因为倾听不光能知道别人讲什么,更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把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学会表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及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择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学生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好,让学生会说。书本上的口语交际内容只是一个范例,如果只靠那几节课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师除了要讲好书本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可以说,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光,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由于受年龄、知识等的限制,对于一些陌生话题不感兴趣或难以理解表达,而对于自己的校园生活他们再熟悉不过,不会让他们无话可说。因此,校园生活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宝贵资源。

教学中,以校园生活为中心,通过话题辩论、情景剧表演、校园生活剖析、调解专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这些活动的特点:

        一是预设,就是事先设定好的,是每学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二是随机,就是根据发生的事情和校园生活需要临时决定的话题。随机话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是针对班级中出现的某一种现象或问题,也可以是校园中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再比如发现学生随手乱扔杂物,就立即让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再让其他同学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想想如何说才能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其实,生活中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非常丰富,关键是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善于用身边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学会应对

        口语交际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学会应对。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对能力相对薄弱,是造成口语交际不能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问题和症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加以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和训练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教师要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社会生活话题搬进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现场,又要让学生把学会的应对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口语交际从社会生活中来再到社会生活中去,逐步学会应对,形成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捕捉社会生活话题,为学生建立模拟的口语交际场景,让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在模拟场景中进行交际,再通过师生共同的评价,来领悟不同话题的应对策略。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一、把口语交际向家庭生活延伸,学会倾听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会倾听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问题,往往注意力难于集中;二是没有明确目的,未能养成听的习惯。倾听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是进行正确应对和表达的前提。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生活中的倾听大致分为两类:无目的性的随机听和有目的的倾听,要重点培养的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倾听。教学中带有目的性的倾听又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日常生活的留心倾听,这种听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是自己喜欢的奇闻异事,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二是带着任务听,这种听目的性非常明确,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倾听别人的讲话,更要适时让学生带着任务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因为倾听不光能知道别人讲什么,更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把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学会表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及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择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学生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好,让学生会说。书本上的口语交际内容只是一个范例,如果只靠那几节课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师除了要讲好书本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可以说,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光,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由于受年龄、知识等的限制,对于一些陌生话题不感兴趣或难以理解表达,而对于自己的校园生活他们再熟悉不过,不会让他们无话可说。因此,校园生活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宝贵资源。

教学中,以校园生活为中心,通过话题辩论、情景剧表演、校园生活剖析、调解专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活动的特点:

一是预设,就是事先设定好的,是每学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二是随机,就是根据发生的事情和校园生活需要临时决定的话题。随机话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是针对班级中出现的某一种现象或问题,也可以是校园中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再比如发现学生随手乱扔杂物,就立即让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再让其他同学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想想如何说才能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其实,生活中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非常丰富,关键是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善于用身边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学会应对

口语交际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学会应对。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对能力相对薄弱,是造成口语交际不能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问题和症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加以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和训练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教师要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社会生活话题搬进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现场,又要让学生把学会的应对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口语交际从社会生活中来再到社会生活中去,逐步学会应对,形成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捕捉社会生活话题,为学生建立模拟的口语交际场景,让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在模拟场景中进行交际,再通过师生共同的评价,来领悟不同话题的应对策略。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一、把口语交际向家庭生活延伸,学会倾听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会倾听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问题,往往注意力难于集中;二是没有明确目的,未能养成听的习惯。倾听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是进行正确应对和表达的前提。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生活中的倾听大致分为两类:无目的性的随机听和有目的的倾听,要重点培养的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倾听。教学中带有目的性的倾听又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日常生活的留心倾听,这种听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是自己喜欢的奇闻异事,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二是带着任务听,这种听目的性非常明确,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倾听别人的讲话,更要适时让学生带着任务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因为倾听不光能知道别人讲什么,更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把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学会表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及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择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学生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好,让学生会说。书本上的口语交际内容只是一个范例,如果只靠那几节课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师除了要讲好书本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可以说,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光,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由于受年龄、知识等的限制,对于一些陌生话题不感兴趣或难以理解表达,而对于自己的校园生活他们再熟悉不过,不会让他们无话可说。因此,校园生活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宝贵资源。

教学中,以校园生活为中心,通过话题辩论、情景剧表演、校园生活剖析、调解专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这些活动的特点:

一是预设,就是事先设定好的,是每学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二是随机,就是根据发生的事情和校园生活需要临时决定的话题。随机话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是针对班级中出现的某一种现象或问题,也可以是校园中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再比如发现学生随手乱扔杂物,就立即让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再让其他同学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想想如何说才能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其实,生活中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非常丰富,关键是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善于用身边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学会应对

口语交际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学会应对。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对能力相对薄弱,是造成口语交际不能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问题和症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加以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和训练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教师要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社会生活话题搬进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现场,又要让学生把学会的应对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口语交际从社会生活中来再到社会生活中去,逐步学会应对,形成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捕捉社会生活话题,为学生建立模拟的口语交际场景,让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在模拟场景中进行交际,再通过师生共同的评价,来领悟不同话题的应对策略。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86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 in National Regions

WU Mi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gyi, Guizhou 562400)

Abstract College is the cradle of training qualified tal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it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 to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counselor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from a vision of a gleam of college counselors, based on the cause of affe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 thus puts forward some views on how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 self-assessment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使大学生压力得到很大缓解,能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培养健康的心理,能有更好的心态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去实现自我价值。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帮助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社会人群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①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生活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活动,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而高校大学生往往对人际交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是需要培养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际认知能力,人际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语言沟通能力三个层次。②

1 高校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会形成大学生的行为、处事、人生观,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1)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交流信息、开拓视野、拓展思维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探索人生非常重要。通过人际交往在学习、思想、性格、才能等方面得到提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对自我的评价。民族地区的学生,常将心理封闭起来,由于贫困和自尊的原因,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衡感和自卑感,这种大学生的交往就产生偏低的自我评价。

(3)对自身形成良好的氛围。大学生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刚离开父母,渴望独立,主观上很想与人交往,但在生活中缺乏勇气去与人进行沟通、害怕做错、害怕吃亏,不能勇敢地去面对,使得人与人产生距离而导致自己被孤立,不能形成自身和谐的氛围。

(4)对人与人的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比较敏感,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以避免自尊心受挫,使得人际交往发生困难,总怕被人瞧不起,怀疑对方在恶意中伤自己,遇到困难习惯闷在心里,而不是选择倾述,求助于同学、老师和父母。

(5)对大学生的就业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就业率呈递减趋势,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能在学生就业时起到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师范院校更是重要。

(6)对大学生管理干部的培养。大学生学生干部需与学生、老师有很多的沟通,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使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形成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校、班级得到有效的管理,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管理能力。

2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通过民族地区的高校调查问卷,共607份本科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调查:12%学生认为非常重要,45%学生认为一般重要,39%学生认为重要,4%学生认为不重要。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所造成的影响了解不够,大多数学生不会有意识的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怎样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没有主动地去思考。需要辅导员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民族地区大学生因家庭贫困引起心理矛盾,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对自身弱势形成的原因分析归因偏差以及抱负水平偏高而挫折容忍力偏低,容易形成挫折心理,对自身不自信,进一步弱化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从思想上要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且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是可以提高的。大学生思想日渐成熟,能意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

(2)加强辅导员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大学四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指导者,要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加强辅导员的培训,一是要提高辅导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要求辅导员通过谈心记录、班会、深入寝室更多地了解学生;三是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3)重视班干的培养。学生进校后,班级是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而班干是这个阵地的指挥者。好的班干对班级的和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班干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需在辅导员与之交往过程中渗透公平、公正,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说话技巧等方面。

(4)学生应认识到人际交往的原则。一方面,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相互的支持与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关系都是相互的,所以,人际交往应遵循相互性原则。其次,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没有付出,就不会得到。再次,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使得自我价值不会受到贬低和否定。最后,平等原则,人与人可能在金钱、地位等方面是不对等的,但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对学生的口语方面即普通话的培训。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方言会造成交流的困难。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地方口音过多,人际交往就会受到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是人际关系状况,拥有健康心理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分享,能与异性很好相处,能接受爱和给予爱,善于与他人合作。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大学生交往、友谊、归属和安全的需要,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消极情绪,减少孤独、空虚、恐惧等不良情绪。③培养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受挫能力、忍耐力。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与健康的心态息息相关,大学生健康心理将会产生良好的人际交往。

(7)新形势下的网络平台的人际交往。随着社会生活网络化的日渐深入,传统的现实社会空间分化出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虚拟人际交往对现实社会交往方式及现实社会交往实践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适应虚拟人际交往的现实挑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努力实现教育阵地的“时空转向”;重构交往教育的体系,切实推动人际交往的“虚实和谐”。

(8)加强团体辅导。高校实际上就是一个微型社会,这就需要团委建立好的平台,心理咨询组织健康、有益的讲座、活动。学生的人际交往在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中学习和交流,通过互助合作竞争建立良好的氛围,扩展交往的空间范围,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体会到各种不同的感受,取得人际交往的经验,汲取教训,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互助、宽容、理解。

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思想正处于成长期,具有可塑性。由于生活方式的突然转变,学校方面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促进其个体发展有重要作用。文章中对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论述,对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注释

① 腾兆玮.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② 郭晓俊,徐雁,林大勇.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

③ 吴远,施春华.大学生实用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 陈智旭.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4).

[2] 赵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总是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他们能否顺利地走上社会,的确为全社会所关注。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除去宏观形势、大学生择业心态等因素外,大学生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涵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为三种: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尽如人意。

2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别力,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沉迷网络等等。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没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渠道,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撑系统,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长期情绪、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疏导渠道,而使心理疾病产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团体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思维固化性。在团体内的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习惯和方式,对外来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直接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性。关心团体内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无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小团体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老乡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人际交往具有泛指意义,它不仅仅指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校园同样不是封闭的,人际交往还包括与社会人员的交往和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社会人员利用,陷入网络陷阱。

3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年级不同表现不同

大一是适应阶段,也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挣脱出来,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特别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同龄人,更让他们兴奋、好奇。交往的范围比较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二年级经历了一年级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一年的接触大家逐渐相互了解,交往范围缩小,学习开始繁忙起来,大都有针对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并已习惯了大学及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个时期会更多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而进入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压力,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忙碌,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行动会少一些。

3.2性别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在对交往的自我评估、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坦诚性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在交往上可能显得更封闭些。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这种性别间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础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还与男女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程度有关系。在使用问卷法时,当问卷触及到的敏感问题,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诚,少一些掩盖性。此外,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不同,社会与传统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认为男性应当坚强,要有责任、敢担当。这种性别角色偏见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时,常常选择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更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维护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则被容许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并善于通过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缓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3.3专业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互、对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理科学生平时得到的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会比文科生更明确,更理性,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主动去追求,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外倾性。由于理科专业的性质,有很多实践性的知识(比如实验)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现了较好的互。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失调上存在差异,文科生的问题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对生活、文化的体悟比较深刻,与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绪更容易失调。

4结束语

很多专家都把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看作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稳定程度状况,除了受其人格的影响外,直接由人际交往能力制约。但是以往研究都是关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人际的作用、原则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见,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训练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01

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说,口语交际能力比读写能力更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工作中都离不开口语交际。尤其是当学生走入社会以后,口语能力更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

把口语训练作为学校的专门课程,西方早在中世纪就开始了,出于宗教宣传的需要,研习说话和演讲术被列为当时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有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运动,口语教学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学语文教学都把培养口语能力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国对口语教学的重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说话训练”走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将“听话”和“说话”合并为“口语交际”,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要求。2002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更是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阐述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口语交际能力在人的发展中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个体发展以及生存、生活的需要。

一、加强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口语训练有序化

因为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落实口语训练,即使少数教师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因为考试的影响,教学仍然以读写为中心,口语交际只是处于一种不起眼的配角地位,口语训练呈现出一种随机无序状态,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致使训练的效果不佳。因此,提高广大教师对口语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口语训练的目的性,是提高训练效率的第一要素。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为,使注意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容易激发出来,口语能力更容易得到锻炼。比如,以训练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见”为目的的“看图说话”,“说话”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要求学生讲述时注意层次和顺序,使用适当的方位词。因为学生在观察、表述前有明确的目的,所以在观察、思考中就格外认真,“说话”就会有条有理、清清楚楚。又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有“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的口语交际专题,教学时要先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时注意不同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是语言交际的最基本要求。然后布置两个作业:1.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城市要向一位老人打听一个地名,你会怎么问?2.星期天你想邀请某同学参观航天科技展,可同学妈妈以某某要写作业为由拒绝你,你怎么说服她?学生先进行小组练习,然后请大家推荐说得好的同学上台表演。通过观看同学栩栩如生的表演,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口语表演的积极性空前高潮,无形中大部分学生也加强了对口语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再如,以训练人的快速思维著称的“头脑风暴”活动,活动前可告诉学生,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训练大家的快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针对议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想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并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目的明确了,因此教师的议题一出,学生就会快速思维,积极答题,答案层出不穷,内容异彩纷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

当然,仅仅是每次训练有明确的目的还不够,作为语文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口语能力”这个总目标应该是总揽于胸的,同时应针对总目标制定出分步实施的具体目标。比如,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时分步实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敢说―能说―会说”。“敢说”重在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能说”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会说”要求学生注意听众反映,随时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说话方式,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总之,通过有目的的序列化训练,使口语教学更有效。

二、注重前瞻性,使口语训练内容社会化

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因此口语训练要具有前瞻性,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语言的习得来自社会,用之社会,因此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应具有社会性。这“社会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训练形式要接近社会现实,具有情境性; 二是训练内容要贴近社会要求,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其实我们并没有所谓的一般的看、听或记忆的能力,我们只有看、听或记忆某种东西的能力。离开训练所用的材料,一般的心理和身体的训练全是废话。”口语教学也是这样,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进行的语言训练,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必须精心创设符合社会实际的交际情境。因为与社会生活相符的生活情境,学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不由自主地调动起来。例如,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介绍,可以模拟公司招聘,先在教室内布置好“考场”,让部分学生和教师共同担任“考官”,其余学生面对“考官”进行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简历和特长,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言之有物,能打动“考官”,为自己谋到“职位”。面对仿真的“考场”和严肃的“考官”,学生首先要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同时又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表达,因此,一场口语训练下来,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口语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种心理体验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求职也是一份难得的经验。除了在教学中创设交际情境以外,还要将学生带入广阔的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真正的社会情境中真刀实枪地练,如担任校报小记者采访专家名人,走访敬老院了解这些离家老人的心愿,参加环保宣传,进行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既让他们学到随机应变的口语技能,又锻炼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与此同时,口语教学的内容也要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社会要求。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在进入科技革命时代后,学制改革中出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的趋势,其表现之一是普遍对青少年进行一定的从职教育,使之为走向社会做准备。例如,在口语教学中强调介绍、面试、讨论、协商、演讲等内容。与之相比,我们口语教学中的讲故事、复述、转述等内容的社会性就要逊色得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贴近社会生活,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有帮助的教学内容,如前面讲到的让他们进行一次求职面试,组织一次社会调查等。以学生组织一次社团活动为例,从方案的设计、活动规则的制定到活动的开展,完全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与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注重实效性,探讨口语训练评价方式

我国的口语教学之所以呈现出一种“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与评价有很大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我国母语的口语教学仍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方法。这与口语教学测评本身的不好操作有关,但更大程度上与根深蒂固的只重读写、不重听说的语文教学的传统渊源有关。没有评价就没有实效,就没有发展,测评环节的缺失破坏了整个教学系统的完整,使口语教学的目标不能落实。近年来在语文试卷中出现的一些关于口语交际的测试题,显示了大家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但与其说是对口语能力的测试,毋宁说是书面考试的一种异化。

如何科学地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测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专题。笔者曾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第一,从口语交际过程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可分几个大的方面,如交际的态度、交际的内容、交际的效果等。每一个大的方面又包括若干细则,单是“交际的态度”又可以包括有礼貌、有信心、诚实度、有主见、谈吐文雅等。将这些条目和细则制成量化表,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使学生及时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便调整和改进。第二,从口语交际的结果方面评价。这方面的评价又可以根据评价人的不同分为自我评价、伙伴评价、教师评价三种。自我评价侧重于自我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伙伴评价侧重于交际双方的互动方面评价,教师评价则从更高的角度对交际效果进行判断,三方面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另外,还有一种档案资料评价法,它属于一种总结性评价,是经过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后对学生口语能力的一种测评。先由学生收集整理自己在一定教学时段内口语活动中的资料,如收集的材料、演讲稿、活动情况记载、照片、音像带等,然后由教师根据情况给出评语和分数,最后将学生的口语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语文成绩。

当然,口语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操作起来也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作为完整教学的一环,它是不可缺少的。无论从口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上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上说,评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有了评价,最终才能使口语教学像阅读、写作教学那样成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也才能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学校得到有效锻炼,使口语交际能力真正成为学生生存发展的工具和武器。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论文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简介

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图如下:

(缺)

我们对于以上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四、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交往的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3.细致分析 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人们不单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经验。

有些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际交往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反之,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训这种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1)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这种"因时制宜"的说法,并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说:"国有道,共言足以兴国;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但朝臣采取哪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又以本章开头提及的杨修为例,他是个机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个性格多疑的人。杨修自恃聪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来杀身之祸。若他的主公是个宽宏大量,知人善用的人,杨修不但不会被杀,反而会被委以重任。虽然有人会慨叹杨修生不逢时,但若以"因时制宜"的说法,杨修似乎只顾一时言语之快,却忽略对方(曹操)的思想性格,因而说出一些合乎事实但不合对方心意的话,白白地把性命断送了。由此可见,要成功地达成社交目标,便要审裁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变通,以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些虚构的处境,然后问受测者在这些处境中会有什么反应。其中两个处境是:

(一)你很怕见牙医,但现在却要到牙医那里修补牙齿。

(二)你被一群持械的恐怖分子胁持在一所公共大楼内。

人们在这两种情境中,均可以选择细心地观察周遭的危险讯号。譬如,在第二个处境中,可以留心恐怖分子有什么武器。他们也可以尽量分散注意力,不去注意一些会令自己紧张的危险信号。当然,在见牙医的处境中,主动地监察危险信号只会令自己更紧张,肌肉收得更紧,痛苦愈多。但在被胁持的处境中,留心危险信号可以提高逃生的机会。接受测试的人当中,有些人较能辨析两种情境的不同,在见牙医的处境中选择分散注意力,在被胁持的处境中选择观察环境。有些人的辨析能力则明显较低,在不同的情境中也选择观察环境。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们在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较能完成交往目标,并较能改进双方的交情。 亦有证据显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们会遇上较多愉快的交生经验,而他们也较少出现抑郁的情绪。需要强调的是,"因时制宜"并非指盲目跟随形势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亦不是指盲目顺应对方的旨意。

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变色龙,只懂得盲目附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这些目标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标(例如替某医院筹款)。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懂得审时度势,既能够完成自己起初不愿捐款的人解囊相助,并让他们觉得捐款后心情愉快,这便是辨析才能的应用目标了。

(2)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我们的研究中,曾向受测者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请他们将这个人的资料转述给另一位受测者听。在转述过程中,有些人自发地加入了一些对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断(例如"他是一个贱人"),而有些人则主动地对故事人的的内心世界加入剖析(例如"因为他想取得律师资格,所以对有权势的人所做的坏事视若无睹")。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也测量了受测者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的成果,发现越倾向性格道德判断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倾向作内心剖析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

转贴于

既然主动地作性格判断和道德评价对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碍,而尝试了解虽人的内心感受对社交能力有利,那么如何可以降低前一种倾向而加强后一种倾向呢?

我们的研究指出,一个人对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觉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个人素质,相信每个人也有固定不变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的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别人的言行举止,来推断对方具备哪种性格。也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变数,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这些人在社交场合中,并不急于判断别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反之,他们会较留心于一些可变的因素和行为的关系。譬如,他们会较留心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改变,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问受测者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譬如,"甲旅行时给同事买了些纪念品,那很可能是因为--"。或"乙将一盒橙汁倒在同学的图画上,那很可能是因为--"。那些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乙则是一个无赖"等解释。反之,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想取悦他的同事,而乙则嫉妒他的同学"等解释。

由此可见,相信性格不可改变的人较重视评估别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则较留心别人的行为动机和做事的情绪状态。

也有研究显示,和相信性格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觉得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较喜欢评鉴别人的行为。他们看到别人做了一件事情后,便有较大的倾向马上评价这行为是好还是坏。由于他们专注于评估行为本身的好与坏,便较容易忽略行为发生的背景和行事者的心理状态了。

这种倾向判断行为的好坏和别人的道德性格的人,不但容易忽略别人的心理状态,也较容易因为对人多作以偏概全的评价而产生偏执和成见。已有研究证据证明,在美国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对社会上的少数族群成见较深。在香港地区,我们也发现相信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人,和相信道德是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较歧视内地人士。譬如,他们会觉得内地的人有较多负面特征,较少正面特征,他们也觉得内地的人在香港犯了法,应该受到较严厉的处分。

由此可见,对性格道德的看法,不单与社交能力有关,它也关系到社会上族群能否得到公平平等的待遇。

总括而言,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4.从社交包括的三个方面各个击破

(1)良好表达能力的培养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一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三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口若悬河的本领从哪里来呢?是天生的吗?有的人从小就注意培养,所以表达能力会显得比人强。但大多数人的口才,都是在成人后自觉地苦练得来的。

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有口吃毛病。为了纠正口吃,清晰地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大风讲话。他还经常朗诵诗歌、神话、悲喜剧,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雄辩家。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珍惜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见解的锻炼机会,临场经验多了,口才也自然会好起来。另外,同学们在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活动中,应踊跃发言,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只要持之以恒,刻苦训练,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会增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强,走上社会也是一种竞争力。当然,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口头表达能力强,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后盾,多学习各类知识。

(2)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

融合于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当然接纳世界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要你没有任何原则地去苟同消极落后的东西,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要你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纳现实,并有勇气和决心去消除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弘扬主旋律,尽一份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

当然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美国俄亥俄州的RMI公司,一度生产滑坡,工作效率低,员工面临失业,情绪不稳。受总公司委派前来担任总经理的大吉姆·丹尼尔面临着与大家融合、并带领大家改变面貌的严峻考验。他在公司中处处张贴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分些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大吉姆还把工厂的厂徽改成一张笑脸,贴在工厂的大门上、办公用品上、员工的安全帽上。亲切感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在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80%。

由是观之,与人融合,并非深不可测。一句真诚的话语,一次放松的谈心,一个会意的笑容或眼神,都可以换来健康、乐观、平和的心境,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人际空间。关键是,你有没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意识。

(3)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处理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如何有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考验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了。

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借鉴一下IBM培养职工的方法,IBM对此能力的培养有五大步骤:

一要定义并理清问题:先收集资料并分析,确定问题确实存在之后,将问题写下来,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陈述,将问题具体化,使相关人员明了。

二要分析问题:可以利用管理学的技巧辅助,如鱼骨图等。或是与部属举行讨论会议,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并且列出解决的优先顺序。

三要订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仁脑力激荡,最重要的是把这些结果用有系统的方式整理出来,依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获得管理阶层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诸实行等原则排出顺序。

四要选出解决方案订出行动计划:选择影响力最大、推动起来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拟定行动计划。

五要推动解决方案并追踪结果:进行之前先给予'成功'的定义,在过程中不断检视决策的推行情况,并树立各阶段里程碑,确保行动达成目标。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交际法 法语教学 交际能力 文化 交际性练习

在高校法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的语言知识点掌握得很清楚,但是综合运用法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述;或者学生拘泥于书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和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为高等教育事业培养新型法语人才一直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课题,在课堂上更好地应用交际法必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交际能力

1971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次正式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语法能力:指语言符号本身的知识,即遣词造句的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适当理解、表达话语的能力。3.语篇能力: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用口头或书面连贯地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4.策略能力:指交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为语言交际教学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培养以上能力,即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逐渐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交际教学法

交际法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对语言教学乃至整个语言学界,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使人们对语言和语言能力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交际教学的最初倡导者提出了交际教学的五大原则:1.知道你在做什么。2.整体并不是部分的综合。3.过程和形式同样重要。4.要掌握语言,必须实践。5.错误并非总是错误。综合交际教学法的核心,对于法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即把法语作为交流工具,全面培养其与人交流、获取信息的“交际能力”。

交际语言观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孤立和静态的形式体系或一套习惯,而是交际行为或交际本身,它是进行中的、不能脱离了时间空间人物的一种事物。近二十年来,交际教学法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全面的新型外语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师仅仅传授学生读音、语法规则及词语表达法,通过一些重复的口头或笔头练习来加深记忆,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书本和教师的心理,这相当于片面地、静止地研究语言形式,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因素,犯了结构主义的错误。

三、交际与文化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具有社会的功能,没有语言则没有人类交往、没有社会发展。因此语言学家必须联系社会文化,从人类交际的角度分析语言。交际是一个信息交换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交际双方并非单纯地表达语言符号的表层意义,也绝非就表层意义进行答复和延伸,而是都要进入角色,使思维神经兴奋起来,对语言符号的所指进行判断并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进而把语言符号重新编码,构建符合逻辑、场景、习惯的句子。成功的外语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让学生在社会交际中,而非孤立的、一成不变的真空环境中学习语言。法语教师应该结合法国社会文化背景来生动地讲授语法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法语的得体性。相反,如果学生只掌握了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在交际时就难免会犯社会语用的错误。比如一位刚到达法国大学报到的中国学生,第一次与秘书处老师见面时就说:“Alors,Madame,toutvabien?”(喂,太太,最近感觉都挺不错吧?)虽然在语法上这句话是正确的,但这种很随意的问候显然是很不得体的,不尊重对方,超出了与长辈交际的规范。因此,语言符号在语境中才能生成意义,没有恰当语境的话语是失败的交际。

能否成功地运用法语进行交际,除了取决于交际双方法语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他们对法国社会文化的了解程度的高低。法兰西特定的社会、历史等条件铸就了法国人崇尚自由、特立独行、开朗热情的性格特点。而中国人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讲究含蓄内敛,他们在与法国人交往的初始阶段,可能会对法国人直接了当的表达方式难以接受。例如中国人去法国人家里做客,主人询问客人喝什么饮品,中国人可能会说随便,或者客随主便,这是为了表示谦虚和好意,这却令法国人深感困惑,无从决定。可见,语言承载的不仅是语言信息,还包含文化信息,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学习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法国文化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学生在与法国人的交往中力求遵循法国文化的表达习惯,真正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课堂中的交际性练习

法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法语技能,使用法语去交际。交际法强调语言教学建立在真正的交际过程之上,使学生置身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中,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真正参与交际活动。教师作为交际活动的策划者和引导者,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利用灵活多样的交际性练习,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对话训练

这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最主要方法,对低高年级学生均可使用。比如针对法语专业新生,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可以为他们设立一个“demander son chemin”(问路)的情景对话。全班同学每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问路者和引路者,就“饭店、超市、银行”等熟悉的地点进行问答。教师要尽量使课堂情景化、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此类对话训练,可以使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敢于开口说话,表达自己。

2.主题讨论

主题讨论是一种培养学生在语篇基础上提高交际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形式。例如,在讲解了“Le travail des femmes”(女性的工作)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围绕“女性的工作”这一课题,展开讨论。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组同学各抒己见,这样的练习形式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运用所学,畅所欲言。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结构知识,如在学生参与讨论前,提供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并指导学生使用。此练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语法或语用错误,不应该打断学生的发言,以免打断学生讲话的思路,甚至打消其积极性。

3.短剧表演

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展示才能的舞台,将表演与法语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实践自己运用法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模拟记者会

此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领悟各种语言情景,理解不同角色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此练习过程中切不可盲目求快,要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停顿,应在清晰达意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对会话的要求。

综上所述,法语语言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基础训练,也可以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入手,将文化教学合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地运用法语。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必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法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交际法 大学英语能力 应用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交际法传入我国以来就受到了广大外语教师的欢迎,因为交际法运用于英语教学一直是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这符合英语教学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把交际法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解决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对英语教学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交际理论

1.交际法的理论基础

交际能力概念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来的。海姆斯认为,具有交际能力意味着人们不但获得语言规则的知识,而且懂得语言在社交中使用的规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是可能的。(2)可接受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能被接受。(3)得体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4)实际操作性,即某种说法可能合乎语法性、可接受性和得体性。换句话说,海姆斯理解的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合法性)、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2.交际法的特点

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语言结构基础,交际能力是在把这种语言结构应用到真实的交际中才能体现的。交际法把交际功能作为教和学的核心,主张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交流的需要作为外语学习的原动力,注重培养交际能力是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在语言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过程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且要引导学生做到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人物。

评价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要着重考查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重视研究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重视研究引起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

三、影响交际法教学的因素

1.动机

大多数老师认为动机对成功的语言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动机却又是难以定义和衡量的。Gardner和Lambert把动机分为两种: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张正东先生也曾说: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为生存而学习,他们要通过目的语的学习而融入当地社会。而对外语学习者(FL)来说,学习动力主要是工具性动力。他们把目的语作为图谋良好发展的工具。尽管当前的外语教学已强调了人文性,但其要求主要在于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外语作为人生斗争工具的基本特点未变,外语学习动力仍以工具性为主。

2.教材

教法是通过教材来贯彻执行,教材是以一定的教学法理论为基础,在教学法理论指导下编写,为教学法服务的。英语教材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不言而喻。因此,教材的编写应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有按照英语教学规律的要求编选教材、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讲解基础知识,进行基本训练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四、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把交际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教师用交际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意识到角色的转变

交际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从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作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及学习过程的协调者。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一种尽可能促进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和谐环境,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

2.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动机。在课堂上,交际活动的场景越真实越好;在课后,鼓励学生寻找使用英语的机会,例如参加一些英语活动及商品交易会等。并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创造条件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让学生懂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应该说什么话,怎样进行交际。

3.组织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交际性的语言活动有多种形式,如角色扮演(role-play)、语言游戏(communication games)、解决问题活动(problem-solving)、模拟表演(simulation)、辩论(debate)等。其中角色扮演是常用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交际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演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结语

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只有交际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交际法引入我国已有几十年,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所接受,尤其是在大学的教学中。交际法是一种可取和可选的教学法,它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当然交际法不排斥其他教学手段的使用。高校教师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利用交际法教学的优势,把交际法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应用于教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