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6篇

时间:2023-03-31 17:17:38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社会需求对策;就业现状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水平发展较快,体育消费人群日益增多,对开展基层的群众体育和发体育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几率相对其他城市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高校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是能否完成这一任务最重要的标志。“出口”决定“入口”不只是口号,教育工作者都能理解这一口号的重要性.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教学质量差、就业率低,势必影响高校招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和郑州市社会体育专业市场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来具体细致分析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就业准备存在的影响因素,切实为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而作出努力。

一、研究现状

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据调查的3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统计(截止时间为2010年),2007年的就业率平均42.5%,2010年平均就业率37.1%,平均下降了5.4%。通过对这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郑州市这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比较狭隘,就业面不广,就业空间太小,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学生对服务行业需求倾向了解较少,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不太明确,因而决定通过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约占总人数的65%,其中60%学生的这种决定源于工作压力和就业压力。选择前往体育行业工作的学生不超过三分之一,也有些毕业生改行、不准备从事体育工作的就占到35%。目前,较为对口的体育工作岗位一般都在社会体育服务,比如:各个健身俱乐部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社区体育工作人员、体育健身指导员、体育记者、体育场馆服务人员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郑州部分本科院校体育系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郑州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河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郑大体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等)。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halis)、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和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对策研究等学科方面的专著进行了广泛的阅读。(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专家的谈话,去获取论文所涉及的问题和所研究问题的重点、难点。(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定义等逻辑方法,对调查情况进行逻辑推理、归纳与定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口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渠道较窄。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定出入。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社会人才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家公务员制的确立,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需求量削减,门槛提高,且岗位设立基本为综合性,也就是会所单纯的体育方面的岗位不再设立或剩余不多;在一个原因就是毕业生对性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还不太熟悉,陈旧的毕业观念限制和束缚毕业生的眼界,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社会人才需求量的现实产生的冲突使学生迷茫。

2.培养目标的设立与社会需求脱节。设立怎样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个历史性原因,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原先的培养目标对于现在是社会可以说是一种中庸的目标,在这种中庸的指导下,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出口决定入口的要求.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多为陈旧的老的培养目标,内容早已脱离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而目前社会所需要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缺少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指导就是服务,指导就是帮助,指导就是关爱。但是郑州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缺少一流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没能让毕业生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职业选择,没有全面快速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没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明确办学定位,没有形成信息畅通的就业渠道,没塑造自身专业特色,要知道实力和工作能力才是学生就业的关键内因,但如果学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或缺乏创造性就会使学生自己很难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学习道路和人生方向,只有了解学社需要,了解就业需求的需要等关键因素,通过某种媒介传授给学社就业导向,势必会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四、提高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准确的专业目标的定位。准确的专业目标定位是学校首要做的事情,从该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看,机会是有的,但学生的对此的嗅觉并不灵敏,在如大的就业市场面前迷失自我是需要学校注意的,各院校应根据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等状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所调查的三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如下)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运动解剖学、大学英语、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史、健美、健美操、篮球、网球、社会体育学、体育管理、运动训练、体育技术基础、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等。

郑州大学社会体育系专业课程:体育赞助学导论、运动人体解剖学、体育技术基础、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教育学、健美操、篮球、网球、社会体育学。健美训练方法、产业经济学、运动保健、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体育健身原理、体育史等。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运动处方与应用、大学英语、运动解剖学、体育经济产业导论、教育学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运动训练基础、体育社会学概论、法律基础、健美、网球、篮球、健美操、体育管理、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史、社会体育学等以上得出结论,课程体系合理构建,可以增强教学与社会与体育产业市场的密切联系,努力做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无缝隙对接,从而提高就业率。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就业,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培养学生,使学生们都能更好的就业。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口号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只有一专真的能艳压群芳,才能去谈多多能,没有一专,也谈不上多能,多能只能是口号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要局限于某某专业素质培养,应该加强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为学生能更好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这是因为2l世纪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社会体育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去更新理念,要把社会体育的专业素质教育作为核心,培养其岗位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全面发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

4.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职业培训应该做到为就业而准备,这也是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职业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制度等已出台的措施,要与职业培训机构联合起来,促进学生考取职业等级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为顺利就业和职业规划打基础。同样,也通过一定的培训的教育宣传促使学生更新就业理念,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5.增强相关科研,用扎实理论指导实践。针对目前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科研力度,以科研攻关得出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解决训练和比赛中的难题、指导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为管理层作决策提供定量数据和技术支持,同时,还可为其他兄弟院校带去新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观念。

总之,体育社会专业创建十余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办学规模得到迅速发展,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各门课程设置、专业骨干师资的培训、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硬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定出入。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多方面的,毕业生对性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还不太熟悉,陈旧的毕业观念限制和束缚毕业生的眼界,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社会人才需求量的现实产生的冲突使学生迷茫。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就业,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培养学生,使学生们都能更好的就业。

参 考 文 献

[1]刘善云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531~1533

[2]陈永军.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98~1400,1414.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6~120

[3]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

[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34~36

[4]吕刚.试析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华东师大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6):

50~52

[5]陈彰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6所高校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毕业生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企业、公务员和街道。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在未来,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毕业生比例偏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25-03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n Graduates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in China

WANG Shu-hong, LI Jin-l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By investigating, literature, interview, logic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studi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824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who graduate from 6 colleges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eral employment rate of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is satisfied, but the rate that graduates employed in social sports field is low. The order of departments that graduates are serving is school, enterprise, civil service and community department. In economic developed areas,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the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has already formed, and more than one half of the graduates are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sports service place and related field; The demand of social sports talents will increase instantly in these areas. Bu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rate that graduates serving in social sports field is low;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the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still hasn't well formed.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graduates; employment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在以后的10年中,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截止2007年6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到173个[1]。这些院校中,绝大多数已经有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部分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也即将面临毕业。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这是每一个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系领导、教师和广大社会体育专业在校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门研究却非常少见,在一些相关研究中由于研究者研究角度及侧重点不同,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分析、结论中,读者都难以从中清楚地看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研究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宁波大学近6届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结果用EXCEL进行统计、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率 尽管我国现行就业率统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时,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指标。部分高校近几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高校2003-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注:1) 表中山西大学2003-2006届就业人数根据毕业前夕签约情况整理而成,其中包括了读研和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2) 华南师大、首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根据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教育部公布的我国2003年、2004年、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3%、84%、81.7%。从表1可以看出,山西大学的2004届、2005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沈阳体育学院的2003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首都体育学院2004-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华南师范大学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来看,我们认为还是较为理想的。

2.2 毕业生去向 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是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程度的初次检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有以下四类: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部门(与该专业相关)[3]。与此对应,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单位是街道和社区、体育经营及相关服务场所、体育局或文体局、与专业相关的学校或科研所。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见表2、表3,毕业生的总去向见图1:

表2 我国5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表中数据根据课题组调查及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表3 天津体育学院1999届~200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该表引自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中张仲宝的《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一文。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宁波大学、上海师大、天津体育学院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有1/4左右供职于一般企业,从事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调查结果显示:6所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领域工作的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如下特点与趋势:1) 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工作岗位上从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2)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去向在地区间差异较大。3) 毕业生业涉足较多的领域,从事的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创业。

图1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

2.3 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最大的就业市场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指出,经过10年努力,我国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普遍建立体育指导站(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以上。与规划中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很大。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短时期内在群众性健身领域中不可能设立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这些指导员多是志愿者或兼职人员,日本、德国等国的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大多是由兼职或业余自愿者队伍组成。也就是说,公益性的社会体育领域中并没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还是在商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及相关服务领域中。我国的体育产业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4],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还不发达,因此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还十分有限。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差异很大。以2007年人均GDP为例,上海、北京人均GDP分别为65 473元和57 431元,而辽宁、山西人均GDP分别为24 645和16 143元[5]。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都把体育产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的消费观念。2006年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针对首都经济的发展,将体育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目标。北京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预计到后奥运经济时期,体育产业将占到北京市GDP的3%。[6]在国内与北京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十一五”时期也将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和新的增长点。目前,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已经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社会体育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城市的商业性体育服务业将会出现旺盛的需求,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出现持续的增长。

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速度的规划要低于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山西省为例,省政府于2001年2月颁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把体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又颁发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2]8号文件精神加快新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以促进山西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消费观念。传统的消费观念在今天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是制约这些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较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沈阳体育学院考虑到本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较少,于2004年把社会体育专业并入体育教育专业中。尽管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但是通过分析山西大学近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在学校中就业的百分比逐年下降,而在商业性体育健身娱乐和相关场所中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这种趋势在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的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街道、媒体、部队工作,也有部分人读研、出国深造、西部支教或自己创业。其中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如山西大学2004届毕业生中有3人选择创业――自己开店,有8人(占总人数的26 .7%)读研。首都体育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在街道工作的比例较大。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从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和“街道干部“、“村官”选拔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接受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成长经历,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专业对口”,而是选择能够进行自我实现的职业和岗位。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特定的优势,他们外在形象气质好,乐观自信、善于交际,特别是在参军、警察岗位公务员考试中在体能与运动技能方面具备专业优势。如何拓展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专业以外其他领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个值得各高校重视的问题[7-1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约35%)。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31.3%)、企业(30.1%)、公务员和街道(14.4%)。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在体育产业部门,受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并且在地区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比例偏低,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3.2 建议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公布新办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根据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调控。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几年可以考虑适度增加招生规模,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要严格控制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点和招生规模,以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增设一些应用性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在其它领域和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新办专业的研究,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对工作环境、收入、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满意度,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促进专业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35-139.

[2]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树宏,李金龙.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及规模态势及存在问题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11-1313.

[4] 孙彦,李春玲,崔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61-163.

[5] 中国31省市区新经济实力排行榜.http//:business.省略.

[6]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http//: bjoe.省略.

[7] 张仲宝.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C].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8] 赵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125.

[9] 曹可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交流材料[C].全国第五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10] 童莹娟.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99-102.

[11] 郭亦农.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

[12] 刘善云,刘保华,仇丽琴,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31-153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4.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感受困难的社会成员,增强其能力,促进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达到增进其福利的目标。社会工作是将工作者、服务对象、问题、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连接起来并进行有效配合解决问题的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实务能力。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特征。据此将专业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具有助人自助专业价值理念、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操作技能,在专业服务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围绕此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培养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与实际紧密结合,搭建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完善管理文件,规范管理,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

学校社会工作自2003年招生以来目前已有近十届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指导这一教学环节中一直进行高度重视,规范管理,严把质量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从专业实习初期就开始下达任务书,到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毕业论文答辩及最终论文归档共设七个环节。为了更好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召开专业教师研讨会,就以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梳理,对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原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又增订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暂行规定。该规定对学生的出勤、写作态度,教师指导形式、职责及论文写作步骤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另外又重新修订了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范。该文件对论文的规范撰写提供了依据,大到选题方向、论文框架,小到标点、空格、注脚、图表、案例、参考文献及中英文摘要等内容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并附有毕业论文模版及调查问卷模版,确保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规范有序,为毕业论文的规范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严把质量关。

二、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培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及水平

所谓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服务于社会工作实务当中,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改善社会关系,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技巧,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社工实务能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介入能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际就是对所学专业一次整合和提升过程,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三位一体的一次综合考查评估过程。如何从专业的视角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如何构思论文构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理论,如何体现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在具体分析论证过程中如何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运用SPSS统计分析等等,这一系列环节运作的好就是一次整体实力水平的学习提升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提升毕业论文的水平,专门安排了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研究方法及相关软件运用技巧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另外对论文调查问卷的设计、访问提纲的设计、图表的制定及规范性要求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说明。

三、建立稳定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奠定实践基础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习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没有社会工作的实习,就无法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实习基地已经由原来的单纯依赖社会组织逐渐发展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践平台体系:一是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签约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经过多年的运作目前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常态化的顶岗实习基地。二是依托学校以教学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践基地;三是依托社工系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工实务组织微澜社工服务社;四是依托人文学院以教师为主导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目前已承揽多项不同层次社工项目。学生可以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实务活动,同时也结合自己的实习内容确定论文的选题,开展实务活动,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此也逐渐构建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框架体系,为学生进行实务训练、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和就业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社工实务活动提供了平台。这种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整合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资源,确保了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条件和质量,保证实习质量,也为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强有力的实践基础。

四、以3+1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服务于社会工作实务当中,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实务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采用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前三年时间里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专业方法的学习。将原来分散在不同学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重新整合为综合实践环节,并将此教学环节集中放在大四一整年的时间在社会这一大课堂来完成,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其中将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即顶岗实习,学生的综合实践岗位与将来的就业岗位统一起来,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试用期统一并行,而在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以综合实践岗位为依托,带着专业思考去实习,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要根据自己综合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然后在实习工作中开展相应的个案项目、小组活动、社工项目等社会工作实务来撰写毕业论文,从而使毕业论文突显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性的特点,学生毕业实习、论文、就业一体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力争与实习、就业相结合,这既体现了专业实习的效果、增强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缩短工作的适应期。而这种实习、就业、毕业论文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

五、毕业论文与综合实习岗位有机结合,突显社会工作的实务性

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而实务性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上尽量突出社会工作的实务性特征,以强化论文的实用价值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尽量避免学生撰写空谈理论的文章,使其尽可能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这既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也是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由于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以综合实践岗位为依托,带着专业思考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最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因此学生从专业实习开始就与指导教师就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讨论研究,特别是在社工机构实习的学生在选题上力争与实习、就业相结合,积极开展个案、小组等实务活动,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多来源于学生对实习期间所接触项目活动的思考及实习机构运作模式的研究,这既具体落实了3+1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毕业论文应用性,突显了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实践性的专业特色,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更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突破,强化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娇.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教学研究,2011,5

[2]初智巍.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

[3]毕亚斐.拟剧理论视阈下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4]陈英,梁爽.社会工作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李金娟.高校小组社会工作课实践教学的走向[D].首都师范大学,2008,4

[6]魏斌.论职业指导的人本服务[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对口就业;研究

Our social sports major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research

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 graduates’ employ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 factor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Conclusion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the existence of social demand,school culture two aspects basically restricts an element,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reform of course setup,strengthen practice and training,improve the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strengthen employment guidance to deal with.

Key words:Social sports;Employment;research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活品质的也要求不断提高,以普通群众为参与主体的大众体育开始勃兴,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体育院校的主要专业之一。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断经受新需求、新问题的考验。社会体育专业这个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而诞生的新生事物发展并不顺利。从1993年天津体院率先开设该专业以来,先是进入迅速成长期,到2005年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超过了200所,[1]然而到2009年底,这一数字减少到144所。[2]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规模缩小,制约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口就业困难。[3]企业的产品没有市场需求,则该企业会倒闭,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实现对口就业,则该专业会被市场淘汰。社会体育专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成长壮大,切实肩负起发展群众体育、提升群众身体素质的历史重任,关键在于有效解决学生对口就业的问题。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现对口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2年来各级教育文件及相关学术论文,收集和参考了20所高校(包括10所体育专业院校和10所师范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2.2.2 专家访谈法

与湖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三峡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商学院等社会体育专业的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到湖北省体育局、武汉市体育局、黄石市体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就相关政策进行咨询。

2.2.3 实地调查法

到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的20个街道、53个社区进行走访调查,收集当前大众体育开展情况和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2.2.4 问卷调查法

根据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三峡大学提供的450名于2008年—2011年毕业生信息,通过上门、邮寄、电话等方式发出关于实际就业情况问卷45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256份。

2.2.5 数理分析法

运用Excel等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3.研究结果

在笔者发表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上《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的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结果,认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社会需求制约、学校培养制约等两方面制约因素。

3.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

通过对部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从事职业、实际收入和对职业稳定状况等四方面情况进行调查,认为整体而言,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1.1 就业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受访毕业生在京沪地区就业,其次是东南沿海地区占24%,再次是以武汉为代表的省会城市占21%,返回原籍或在中小城市就业的占20%。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经济发达地区,与社会体育专业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的现状符合。

3.1.2 从事职业

在256名受访者中,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有112人,从事教师职业的有43人,从事公务员职业的有25人,读研的有17人,从事其他职业的有59人。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没有从事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职业,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1.3 实际收入

在256名受访者中,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的有132人,在1500—3000元之间的有63人,3000元以上的有37人,1000元以下的有24人。有调查研究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在1000—1500元。[4]对照该结果,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都能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但考虑到本研究中部分受访者并非应届毕业生,且2005年以来全国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等因素,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实际收入水平并不乐观。

3.1.4 工作稳定状况

社会体育专业实现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大多在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用品公司工作。我国的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用品公司大多规模不大,应对风险能力不强,即使是一些大企业也不例外。有学者对金融危机时期,江西理工大学09年、10年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体育相关的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据统计09年末,生产运动服装、体育装备和体育器械的“安踏”、“鸿星尔克”、“特步”等原先占据10%左右的销售业务量,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均跌至5%以内;国内有80%的健身俱乐部中接受训练的学员减少三至四成,加上流动资金链的断裂,开始纷纷倒闭,导致多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其它行业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2010届与2009届毕业生相比,在俱乐部就业人数从38.4%降到了26.7%,公司企业就业人数从41.0%降到了28.8%,而选择自主创业,继续考公务员、教师,暂未找工作的人从7.7%激增到31.1%。[5]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稳定状况并不乐观。

3.2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制约因素

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认为当前该专业毕业生实现对口就业主要存在社会需求、学校培养两方面制约因素。

3.2.1 社会需求制约因素

一是供需结构失衡导。一方面是我国体育产业特别是健身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以北京为例,2005年该市的经营性体育场所有1700余家,直接参与健身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有24000多人,但其中体育专业人才不足20%,[6]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大。另一方面是如前文所述,大量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对口。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街道和社区是我国行政体制中最基层的层级,也是各项大众体育活动措施的直接落实者。经过对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部分街道、社区实地调查,发现这些部门最重要的职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开展民政、计生等各项居民服务。开展组织居民体育活动并不是主要职能,受调查的街道、社区中没有一名是专职社会体育工作人员。可知,基层一线对专门的社会体育人才实际需求非常有限。

3.2.2 学校培养制约因素

一是对办学核心内涵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有144所,专业名称呈多元化状态,有社会体育、有体育休闲、有康乐体育、有运动休闲等等,不一而足。专业的名称不统一反映出理论界对社会体育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在学科发展之初,对内涵有多元化观点属于正常,但办学核心内涵达不成共识并不利于专业发展。

二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思想决定行动”。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办学的灵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与体育教育专业雷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社会体育专业主干学科进行规定。[7]有学者对全国57所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进行对照,发现有38所院校是在体育教育专业基础上加上《专业目录》规定的五门社会体育主干课程,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8]另一方面是市场定位不准。部分高校将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为培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代表的基层体育组织、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尽管按照《全民健身计划》要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极度缺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和发达国家相比,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均比例很低,[9]但是付费的社会体育指导服务还没有被我国居民普遍接受。在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只能作为公益事业,而无法成为专门的职业。

三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在调查中,受访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反映该专业从业教师多数从业教师都是术科出生,教学采取“照本宣科”的模式,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4.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4.1 理论界要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核心内涵的研究

要尽早在社会体育专业核心内涵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各高校要尽可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确保形成合力。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核心内涵应该秉承长远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宗旨。所谓长远性,就是服务我国大众体育的勃兴,为我国居民身体素质提升培养专业指导人员;所谓阶段性就是结合当前实际,以培养体育商业人才为主。

4.2 改革课程设置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实训选修课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课程从属的地位。具体来说可以增加健身指导员、运动营养师、拓展师等实训课程,增强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4.3 强化实践实习环节

高校尤其是落后地区的院校应主动谋求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俱乐部、企业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亲临金融危机的第一线,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忧患意识,为将来合理选择就业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4.4 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由该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讲,同时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就如何提高创业能力进行辅助讲座;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创业活动中,如在健身俱乐部充当实习健身指导员、辅助学校相关部门进行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经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4.5 加强就业教育引导

鼓励毕业生把创业和自我雇用作为一种理性职业的选择,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以社会体育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业的意识。学校可以把往届成功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作为典范,向毕业生进行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2]谢绍龙.社会体育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11.

[3]肖雷,熊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

[4]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5]袁丽.体育消费市场化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6]高斌,安琪.北京市朝阳区商业性体育与健身俱乐部经营情况与发展对策研究[G].武汉:武汉六城会体育科学论坛.

[7]张建会.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3.

[8]姚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毕业设计;改革

作者简介:刘汉朝(1986-),男,安徽涡阳人,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陆璟(1986-),男,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03-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2]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3]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4]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面临很多竞争,其中毕业生的质量竞争日显激烈,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指标之一的毕业设计更成为竞争的焦点。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认识,加大各方面投入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对其他高校也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先奇.创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N].光明日报,2008-04-09.

[2]沈常宇.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2).

[3]吴玉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4]黄合婷,何新荣.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一键复制全文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