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在多元文化极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促进了新工艺技术的产生,中国民间美术这个传统文化形态与现代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地交融在一起,给新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工艺技术带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民间美术这种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正如印刷技术革命性的进步使手工印刷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印刷品真正开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印刷品发展,使得各种平面设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后摄影艺术的出现,使现代艺术设计越来越完美,到了现在,电子媒体的产生更是让现代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它五彩纷呈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受众的视听语言,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现在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新的艺术设计形式应运而生,正像我们现在每天都接触到的网页设计、多媒体艺术设术等,无限地扩展了现代艺术设计范围,使它向世界领域发展。现代设计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实质上是缘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更是密不可分。从整体上来看,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注重新的视觉语言表达,它在思维形式、表现手法、创作理念和相关媒介上都进行了创新,与传统艺术有了很大区别,换句话说,西方现代设计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极深刻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民间美术由于失去了原有生态环境中的依托,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如传统的民间木版年画,手工印制工艺复杂,过去一度用来成为欢度年节的装饰品、大众传播的媒介品等,而现在随着室内装饰的变化,已经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西方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时装设计等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一味模仿、引进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时,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正在慢慢消失,现代艺术设计软件工具的使用确实拓展了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技巧,但民族品位中形式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是用现代设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设计师不但要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还必须充分掌握民族的历史文脉和个性,才能设计出不脱离时代潮流,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广博的阶层文化,这种代表平民大众文化的造型艺术,被叫做“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对于职业艺术家的艺术有很多区别,因为它不只是出于欣赏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以及相关信仰忌讳等创造的群体性艺术,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身的美、物品及生活环境。是劳动人民群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文化、精神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中国民间美术种类丰富,风格多样。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剪纸艺术,就是老百姓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在北方,老百姓们喜欢用剪纸剪成的窗花贴在窗户上进行装饰,寓意辞旧迎新。再如,有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在中国是非常悠久、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流行于农村春节,内容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意义,来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信仰,成为百姓们驱邪纳祥、美化生活的节日风俗。木版年画的题材非常繁多,如“大庆丰年图”,表达了劳动人民迎新春、祈丰年的美好愿望,其吉祥寓意和新鲜红火的景象为新一年映衬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又如,中国的民间皮影,极富地方特色,民间艺人将皮影与木偶结合,还配以民间小调,通过灯光、影幕、音响、唱腔,其造型结构也多种多样,是最富感染力的乡土艺术,尤其是以陕西皮影为代表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另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的民间陶瓷,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不仅具有审美艺术性,在生活中还有实用性,中国景德镇就被誉为陶瓷之都,具有朴素的情趣和接近自然的艺术韵味,基造型上的简洁和装饰上的流畅,使它一直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民间美术集实用与审美的协调为一身,它代表了中国民间最质朴的审美观念,如老百姓常用的“绣花肚兜”即是用来贴身穿着来避免肚子着凉,而男女恋爱时,常喜欢用它来作为定情的信物,也有用来送给亲朋好友,上面所绣的富有美好寓意的图案也是一种心意的表达。民间美术艺术具有象征性,它所涉及到的吉祥题材总是蕴涵着吉祥的寓意,并通过图形纹样、色彩形式表现出来,作为老百姓吉祥观念的代表性寓意符号承传,充分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民间美术造型最大的特点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和“借物抒怀”,简单地说就是把自然中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人们美好的期待进行交融,融入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象征。如“莲花”,人们非常喜欢用它来象征高贵的品德,正如《爱莲说》所说“:清净济用,群美兼得。”充分说明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又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民间年画,其中以“麒麟送子”为题材的就代表了瑞祥,用于象征家庭繁荣昌盛。因此,我们看到,民间美术存在形态的根本在于它来自老百姓的朴实生活,是中国人本原文化的代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造型上来说,虽没有经过房间的雕琢、修饰,却别有一番滋味,保持着清新、质朴,在朴实中透着精细,在单纯里包含着丰富多彩,堪称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样式,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具有极大的精神文化性。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年画、剪纸等,都反应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面貌,溶入了他们的信仰、情感、娱乐文化等,这些具有突出艺术特征的传统艺术无疑会对我们现代生活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三、中国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如何前行,对于设计者们来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纵观它们的艺术发展过程,其实两者并不冲突,民间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以及创新思想,那么,设计师们只要下功夫深入了解民间美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中国人的造型哲学基础可以说来源于阴阳观,阴阳一般用来说明日光的向背,简单地解释就是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通常用于借喻气候的寒暖。正如我们古代思想家分析的事物一样,都是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所以阴阳是用来说明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无论是美术还是民间美术,都会用阴阳这个观点。例如,阴阳太极图的结构,犹如两条鱼首尾相追融合成一个圆满的图形,我们喜欢叫它为阴阳鱼。细心的人会透过远古若干图案、符号、绘画来找到它的身影,最典型的如万字符,从中国远古最有名的人面鱼纹彩陶上就能看到,古人用它来代表太阳、阳光和漩涡。还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凤鸟图,各种绘画中表现出的盘旋腾飞的龙,几乎都离不开太极图形旋转结构。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又把这种造型方法称之为喜相逢,如民间剪纸中的蛇盘兔,就是阴阳这种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代表着事物阴阳相互对立、渗透和依存的关系。喜相逢这种传统吉祥图案,还被用于刺绣、染织和陶瓷等领域,如青花瓷盘图案,正因为它的这种美好寓意以及简约造型,也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设计法则。如某企业就借助其美好寓意,透过太极的理念用两只凤凰旋转互动而成,代表了吉祥与美好,并祝愿企业的前景生生不息。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就体现了传统的阴阳观。例如“,抓髻娃娃”一手捧鸡,一手捧鱼。再如“,比翼鸟”“、双头驴”等这样成对成比的造型,都突出了阴阳一体、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借助民间剪纸艺术中阴阳哲学观的作用,如在银行的标志设计中,就可以运用中国古钱币与“中”字造型,再运用红色这种中国传统中的吉祥色彩,寓意天方地圆,积极向上。民间艺人出于民俗实用的需要,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能动性设计创作,发挥其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于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力,展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如民间刺绣绣花鞋,在有限的面积内,合理安排和设计纹样与辅助纹样。整个图案要包括莲生贵子、百年好合、金玉满堂等内容,才能表达其美满祥和之意,突出中国传统独特的装饰审美艺术,它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如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时,完全可以借助民间美术这种适形造型法,把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内,将现代的时尚性与自然的秀美风光融为一体,拱托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2民间美术艺术色彩对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 传统 传承方式 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WWw.133229.Com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㈠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㈡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①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㈢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注释:

①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年。

② 书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年。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2张少侠,《亚洲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Www.133229.CoM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二、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三、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刻漆;民间美术造型;民间工艺

中国民间美术课程进入高校课堂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老一辈理论家教育家钟敬文、吕胜中先生的系统整理下,中国民间美术课的理论系统及教学内容已达到相对的丰富和完善,目前,各大高校的民间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多以欣赏式为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资源信息如此普及全面化,教师所讲内容学生基本可以在网上搜寻到,常规的欣赏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笔者认为虽有多媒体课件的专题性作品赏析与风格类别的评介,但不能与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显然并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民间美术课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演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参照其他高校对于民间美术类课程的一些比较成功的教改案例,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实验性的将刻漆技艺融入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把中国民间美术课程变成以结合当地民间特色的工艺作为教学重点,采用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更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1 丰富了民间美术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刻漆属于民间工艺,是民间美术中漆工艺的一种技法。体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表现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或纹样;另一种是刻漆画,即在黑色漆地上刻绘主题内容,以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所用的几种较权威的教科书看,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平面造型类,如剪纸、皮影、年画等;二是立体造型类,如民间泥塑、石雕、木雕、砖雕等。事实上民间美术的种类远不止这几种,它的范围之广是任何一种美术形式所不可比的,如依材料所讲,除以纸、布、皮、竹、木、砖、泥、陶等为工艺原料的艺术外,还有漆工艺,明代《饰录》中,漆工艺包含有一百多种,其中刻漆工艺最为常见,主要体现在立体的各种器物上如刻漆屏风、刻漆桌椅、刻漆瓶等,也可表现为平面的装饰画。而在教学中学生既可以制作立体的刻漆器物,也可直接制作漆画,刻漆技艺的融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生对民间美术就是指剪纸、年画、皮影等艺术的观念偏见,使他们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民间美术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

2 凸显了民间美术课程的工艺性特征,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分类以及主要品类的历史流传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学习掌握部分工艺制作方法,以期培养青年学生学习中国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他们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修养和审美能力。民间美术课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当前高校的民间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为欣赏式,学生的技能训练相对弱化,民间美术课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技能的培养,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将剪纸、木刻年画、印染等工艺融入民间美术课程中,效果很好。而笔者认为刻漆画也完全可以作为该课程的技法训练对象,现代刻漆画是脱离于漆器而独立而成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制作工序类似版画技法,但又非常适合表现平面装饰风格,鼓励学生运用民间美术的造型方式以刻漆的独特语言表现出来,突破了传统刻漆仿工笔效果的表现局限,为刻漆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艺术活力。而大学生通过手工技能的训练,不仅更便于掌握了民间美术造型的基本特征和审美意蕴,也使他们对于民俗工艺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从心理肯定并热爱上本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

3 加强高校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与进步

民间美术有着独特的造型与审美特点,如果单凭让学生通过图片观摩的方式去认识,那么只是蜻蜓点水,只知其表,不解其里。学生在创作中,也只会直接挪来搬用,并不利于学生艺术修养及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学生必须实际进行动手操作,在一步步练习制作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具有享受这种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学习状态,才能潜移默化的对其造型的特征、方法有着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而利用刻漆画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民间美术的某些造型特征,比如主题形象展开造型法、时空综合造型法等等,完全适合于刻漆画表现,若只是黑白表现,则有一种二维和三维转换的效果,不是版画又具有版画的味道,不是剪纸但似乎又有剪纸的形式感觉。所以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设计草图时可多借鉴民间美术中譬如年画、剪纸画的一些形式和构图方法,通过在漆板上的刻绘,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刻漆画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促进了大学生工艺技能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各专业大多把民间美术课作为选修课开设,这里很容易让人产生误区,误以为民间美术课不及其他专业主修课重要,学生之所以去学习民间美术也仅仅是为了辅助其他专业的提升,即能够把民间美术的元素应用到专业的创作中去,使专业创作的形式更具民族性和多样化,当然也让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可以保留传统艺术的较理想途径,但也间接地致使民间美术成为了止步不前、只能代表传统艺术的“资源库”,形有而质无,失去了民间美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也是存在最久远的传统艺术,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把民间美术融入日常使用的的物品中,让民间美术成为民众的工艺,高校作为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应注重和强调民间美术课程中的技艺训练部分,教师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有限的课时内,缩小民间美术课的教学内容,突出一两种具有地域优势的工艺类别,高校的美术专业教育应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尤其一些地处二三线城市的地方院校,应该着力发挥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将美术教学与当地民间美术特色结合起来,地方高校应肩负起对当地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如忻州师范学院借助山西省悠久的漆文化历史,创造性地把刻漆工艺融入民间美术课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民间美术课程的实训,加强课程的技艺训练使民间美术不再成为“纸上谈兵”,让学生从眼到手真正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的刻漆工艺,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5篇

protectors, folk artists, folk art experts and scholars, who

come from 30 farmer painting hubs across China, gather

happily to discuss abou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farmer painting in the new situations and new opportunities,

and probe into promotion and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为推动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中的积极作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宣传部、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复旦大学中文系共同承办的“中国梦”――城镇化进程中全国农民画发展论坛暨培训班于7月26日-27日在沪举行。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宋妍,金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权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到会讲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主持论坛。来自全国30个农民画之乡的百余名农民画画家、农民画保护工作者和民间美术家、民间文艺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农民画在新形势新机遇下的发展和挑战,研究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和市场化运作。

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农民画植根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农民画伴随着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一路走来,生动记录了农村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农民画质朴纯真、稚拙夸张的艺术风格区别于专业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传递着人情之美、乡土之美、民俗之美。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中国农民画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传承和创新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蒙古民间美术现状

从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的考古来看,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茫茫草原上,长期雄踞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经过相互的兼并、融合与繁衍,约于公元7世纪,据《旧唐书?北狄传》记载,在额尔古纳河至呼伦湖一带形成了蒙古族原始部落。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在这一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游牧文化。在洪荒年代,蒙古族文化以民间风俗文化的形式散落在广袤的草原大地上,其中的美术形式从民间绘画、民间剪纸、岩画、石刻、石碑、墓地石人、宗教文物、敖包到日常用品、玩具、服装刺绣、金属制品、雕刻工艺、刺绣织品、毛毡、毯子、草制品、民间图案等等,几乎体现在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蒙古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文化活动,是民俗文化的物化符号,无论是器物造型还是图案纹样,被赋予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审美特性。蒙古民间美术色彩朴素而鲜明,图案具有象征特性且强调均衡对称,器皿造型淳厚大方,艺术形态富有文化内涵。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为蒙古民间美术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在物质基础,所有这些具有群体性质的文化,像一条蜿蜒屈曲的长河,以其脉脉清流,哺育着生生不息的蒙古民族。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悠久而独特的草原文化,蒙古民间美术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在深层的文化层面上,凸显出传统和现代的冲突。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蒙古民间美术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很多民间美术形式都在逐渐的消退。

二、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国画教学的必要性

蒙古民间美术是由民间群众创作的,体现了民间的风俗活动,深刻的表达了民间生活的道德观念、生活信仰和理想愿望。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在新时期,其创作更多的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使国画作品风格鲜明,形式多样。在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中,只有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教学大纲,才能使得国画创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然而,到20世纪初,西方写实绘画艺术传入中国,成为各类艺术学校竞相学习的课程,特别是苏联美术教学模式的引入,几乎彻底打破了传统国画的教学方式,“与西方拉开距离”的论调已在大形势下显得苍白无力,直到今天,美术院校的国画教学基础课基本都采用素描、色彩等西方造型训练模式,这一教学方式演变过程,使我们丢失了许多包括蒙古民间美术在内的很多优秀传统美术形式以及其内在蕴含的文化传统。当前,内蒙古地区的国画教学还没有很好的把蒙古民间美术带入课堂,而蒙古民间美术文化对于国画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视的。

同时,国画可以将蒙古民间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以绘画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欣赏者,把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民间文化用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体现出来,容易被大众欣赏者所接受。蒙古民间美术包含着广泛的文明和历史,是我们民族文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把蒙古民间美术引入到国画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同时了解蒙古民间美术,从而使这一民间美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蒙古民间美术如何植入国画教学

本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的国画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基础课多为素描、色彩等技能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内蒙古的国画教学的基础课在写生对象上可以多做研究,把蒙古族头饰、服饰、马鞍马具、各类生活用具搬到课堂,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些民间美术样式,同时在理论课中加入蒙古族历史、蒙古民间美术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教学中嵌入并使学生最终接受这一类美术形式。在国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避开去大城市、去风景如画的南方这个潮流,而要引导学生在草原地区写生、采风,接触牧民,画马、牛、羊等蒙古高原的牲畜和人文地理环境。蒙古高原文化历史悠久,散落在民间的岩画、壁画、各类图案,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方面,都为我们丰富画面提供了天然的素材。经过前期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对蒙古民间美术的研究,到学生创作课程中,无论工笔、岩彩还是水墨绘画,他们将在素材积累和题材的选择上得心应手,进而创作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蒙古民间美术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家,其内容是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国画的教学加入蒙古民间美术元素,可以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情感性,并最终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将来学生走入创作道路打下结实基础。(作者单位: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2.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本论文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本课题阶段性成果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产品设计;传统文化内涵;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585―01

产品设计是一个集艺术、文化、历史、工程、材料、经济等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产物。它主要协调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产品人机功能和人文美学品质的要求。包括人机工程、外观造型设计等,并负责选择技术种类,协调产品内部各技术单元、产品与自然环境,产品技术与生产工艺间的关系。[1]而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达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2]他们把这些意识形态通过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民间美术的造型象征及色彩寓意,这些象征寓意便构成了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把这些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恰当地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可以从另一角度提高其人文美学品质并丰富其外观造型设计,从而使产品设计走向一条集改良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开发设计之路。这也必将会为产品设计创造出一个新兴的市场,使传统与发展相结合,不固守也不丢弃,别出心裁地既发扬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同时又为产品设计注入了鲜活地新生命力。

一、民间美术的分类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1.民间美术的分类

关于民间美术,其实各国都有,且种类繁多,每一种都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也传承着更为伟大的国民精神和艺术启蒙,是一个国家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单是我国的民间美术种类便已繁多到使许多美术理论家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各持己见。如李锦璐、邓福星、王朝文、左汉中先生分别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有着不同的分类。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左汉中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分类。他将民间美术分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和综合造型三大类。平面造型主要包括年画、剪纸、刺绣、织锦、印染花布、民间绘画等,立体造型主要包括泥塑、竹木雕、石雕砖刻、陶瓷、布制品、面塑等,综合造型主要包括风筝、皮影、灯彩、活动玩具、游艺活动等。这也正说明了对民间美术的分类很难有一个非常精确的界定,有的品种交叉于两类造型之间,如风筝,在山东潍坊一带是纸扎艺术与木版年画的结合体;皮影是雕刻与绘画的结合体;面具和一些泥、木玩具则是雕塑与彩绘艺术的结合体。[1]

2.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来表达它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同时,这些造型和色彩不断地为人们所传承并成为民间美术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首先,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上比较注重对形象符号的刻画,如鸡和羊的刻画表达了吉祥如意的内涵,金鱼的刻画代表了金玉满堂,蝙蝠的刻画表达了福自天来的思想内涵,竹子和花瓶的刻画则表达了祝报平安的吉祥寓意,莲子的刻画表达了人们连生贵子的美好愿望,等等。色彩上则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性,如民间美术色彩中常用的黑、白、红、黄、青,不仅使画面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且具有视觉欢,还表达了中国传统五行中的五色观。[3]

二、民间美术与产品设计的创新结合

1.产品设计的多方需求

首先,作为一个新兴的产品,无论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还是提高大众审美,都应建立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必须要以实用功能为主,要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再次,产品的制作工艺要简单而环保,且质量过关。只有这样,才能诞生一项成功的产品设计。

由此可见,新兴的产品市场庞大但要求甚高,无论是社会发展与个人需求,都离不开创新与进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达到大众的认可。这时候,产品设计就显示出了它难以轻易被人们满足的特点。因此,民间美术如今便适时的为产品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来源,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1)产品造型设计的民族风格

民间美术造型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赋予产品造型设计以民族风格。产品设计注重外形感受,而在民间美术中,有着一种独特的,复古的美感,这种独特属于国家在千百年来保存并流传着的特定的美感,在产品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民间美术的装饰方式,可以使其更加饱满的情感,吸引和打动消费者,是一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超现代的具有民族风的产品设计思想。如借鉴传统的造型(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和形状)并将其进行再设计,把再设计出来的造型与产品设计的技术相结合,则可将民间美术给人在视觉感受上的震撼力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从而夺得大众的喜爱与关注。

(2)产品色彩设计的民族风格

作为视觉表现力的色彩配置,民间美术上鲜明而又自然的色彩是能瞬间抓住人眼球的利器。这种能代表产品的独特的标杆色彩,首先给人以独特的可以区分的视觉印象,使人们对于新型产品产生一个比较鲜明的、首要的、独特的视觉留影,从而惦念着不愿轻易放弃拥有的权利,于是便会为产品的未来发展提供不可逆的好影响。此外,产品美观的外形和良好的包装一直是产品设计不可忽略的问题,民间美术的色彩多样化更加提高了产品的欣赏美学价值,这是一种长期的,首要的产品生产任务。

2.新兴产品的市场发展

一项好的产品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能获取更大的利益或者社会认知度,而把民间美术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融合了传统与创新,那必将扩大出一个独立的消费市场,并能使新型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认知,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此外,民间美术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为产品设计在开拓民族市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会使产品设计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与更加广泛人群的关注。而这时的产品设计则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它要有一个独特的设计思维与运作格式,集复古与创新于一体,将设计与市场密切结合,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

产品设计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经济、技术与文化,而现代的产品设计从来就不缺乏创造与发展,但是却很难将传统的民间美术融合其中,创造出国民喜闻乐见的,具有国家特色的产品。尽管目前有很多人都在尝试着重拾传统民间美术,且也付诸了行动,但是,所涉及的领域还太狭窄,笔者呼吁社会及相关同好,定要将民间美术这标新立异的国粹发扬光大。因两者结合共同发展能让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注意到民间文化的兴衰,增加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民间美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也能使两者同时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是具有开创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产品设计”

[2] 张燕 中国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学位论文 2004-01-23

[3] 王飚 论中国民族民间色彩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理论月刊 期刊 2006-03-22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美术;教育体系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感悟,多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民间美术成为极富我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高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祖国栋梁的重要场所,民间美术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对于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一)完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体系。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模仿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缺乏民族特色,而民间美术作为传统美术形式之一,如果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相结合,将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民间美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建筑、刺绣、剪纸、木雕、民族服饰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民间美术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课堂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民间美术,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民间美术不仅丰富了教学素材,而且增强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根基,丰富了文化内涵,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技产品和外来文化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忽视了身边的民间美术。由于诸多原因,大量民间美术作品被遗失或损坏,难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在这种形势下,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迫在眉睫。高校作为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地方,对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应当引入民间美术,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和了解民间美术,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其对民间美术的热爱。高校学生是发展我国美术事业的栋梁,是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校的引导,让学生加入到对民间美术的研究活动中,使其对民间美术产生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

(三)创新高校美术教育模式

民间美术在造型和色彩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学习民间美术能够训练学生的创作技法,培养其审美能力。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创作经验,对专业美术学习具有借鉴作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和思想碰撞,民间美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应当引起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民间美术以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相结合,并研究出适合我国学生的美术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措施

(一)转变对民间美术的认识

近年来,受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文化与艺术涌入我国,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一些教师认为民间美术相对落后,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轻视剪纸、刺绣等民间美术,更没有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思想,认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意识到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积极意义,进而肩负起向学生传授民间美术的责任。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展现民间美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兴趣,使其加入到传播和弘扬民间美术的队伍中。

(二)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的高校美术教师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容易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中加入民间美术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其魅力。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加入到研究民间美术的队伍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民间美术工作室,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以加深认识传播民间美术的重要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更多的是沿袭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学生过于被动,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其参与性和互动性,主动学习民间美术。作为专业美术人才,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播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结语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民间美术的传承难以为继的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应当引入民间美术的内容,肩负起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当转变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传承民间美术,发扬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学生的美术教育体系,以更好地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作者:徐彦婷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洪文.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大家,2011(8).

[2]李琪.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J].大舞台,2013(10):211-212.

[3]周致欣.略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8).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 高校美术 教育体系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感悟,多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民间美术成为极富我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高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祖国栋梁的重要场所,民间美术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对于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一)完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体系。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模仿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缺乏民族特色,而民间美术作为传统美术形式之一,如果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相结合,将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民间美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建筑、刺绣、剪纸、木雕、民族服饰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民间美术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课堂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民间美术,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民间美术不仅丰富了教学素材,而且增强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根基,丰富了文化内涵,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技产品和外来文化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忽视了身边的民间美术。由于诸多原因,大量民间美术作品被遗失或损坏,难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在这种形势下,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迫在眉睫。高校作为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地方,对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应当引入民间美术,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和了解民间美术,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其对民间美术的热爱。高校学生是发展我国美术事业的栋梁,是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校的引导,让学生加入到对民间美术的研究活动中,使其对民间美术产生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

(三)创新高校美术教育模式

民间美术在造型和色彩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学习民间美术能够训练学生的创作技法,培养其审美能力。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创作经验,对专业美术学习具有借鉴作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和思想碰撞,民间美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应当引起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民间美术以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相结合,并研究出适合我国学生的美术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措施

(一)转变对民间美术的认识

近年来,受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文化与艺术涌入我国,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一些教师认为民间美术相对落后,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轻视剪纸、刺绣等民间美术,更没有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思想,认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意识到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积极意义,进而肩负起向学生传授民间美术的责任。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展现民间美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兴趣,使其加入到传播和弘扬民间美术的队伍中。

(二)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的高校美术教师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容易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中加入民间美术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其魅力。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加入到研究民间美术的队伍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民间美术工作室,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以加深认识传播民间美术的重要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更多的是沿袭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学生过于被动,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其参与性和互动性,主动学习民间美术。作为专业美术人才,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播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民间美术的传承难以为继的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应当引入民间美术的内容,肩负起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当转变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传承民间美术,发扬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学生的美术教育体系,以更好地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洪文.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大家,2011(8).

[2]李琪.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J].大舞台,2013(10):211-212.

[3]周致欣.略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8).

[4]李克兢,王婷.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3).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 色彩 观念 功能

色彩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诉之于受众的视知觉,同时还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中国的民间关术,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设色的象征性作用和视觉审美作用两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色彩在中国民间关术中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

一、对民间美术主要品类的色彩的审视

据有关部门统计列入中国民族民间美术主要类型保护名录品类包括剪纸、皮影、木自版画、刺绣、织锦、印染、风筝、纸扎等 23个品类246种。民间美术主要品类色彩规律进行探索研究目的在于寻求民间美术作品用色规律、色彩观念,达到理性认识。在以往的色彩学研究中,只有印象派色彩理论阐述,民间美术色彩研究是一空白,我们认为民间美术作为本源艺术、母体艺术,其意义重大,启动民间美术造型研究,色彩研究是重要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民间美术色彩的理性分析

民间美术是特定的民间特质、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它不仅仅是美的欣赏品,也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识,我们研究民间美术就一定要将其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综合研究,这样才能进入深层才能究其深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下层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生活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研究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色彩审美形式,就要将其放置到以哲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为背景的文化氛围的比较中等审视民间美术的本质,以及色彩特性。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写意色彩,不是眼中的色彩,是心象色彩,不是科学意义的色彩,是感性色彩,是打破时空的色彩,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符号化的特征。民间美术的色彩不是“形神兼备”的色彩是“遗貌取神”的色彩,是直接绑定于艺术的色彩。

三、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特征及文化功能

1、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特点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著特点。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响亮的色彩,使人感觉鲜亮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色彩的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年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民间年画用色的简要口诀,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由于受工艺、原材料和价格的制约,促使年画必须省工、省料,高度提炼概括,这种限制性与巧妙性运用共存的色彩,使得民间美术的色彩呈现单纯明快的色彩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年画色彩醒目而和谐。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综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而巧妙的方法之一,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都采用了色相对比并取得了饱满的色彩和视觉心理效果。在建筑、织绣图案、民间年画和其它民间艺术的配色中,更是积累了丰富的使用高纯度色相对比的经验。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2、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第一,装饰功能。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目。特别民间年画作品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这种色彩特征除了受视觉规律的影响,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民俗观念也是影响年画色彩的主要原因。因为年画这一特殊的画种受张贴时间、装饰环境、衬托气氛等功用的影响,形成了色彩的传统风貌,画面色调处处充满了主观的浪漫色彩气息。传统民间美术用色强调明快单纯,色彩夸张艳丽,这在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皮影、泥塑、风筝、脸谱等民间艺术中是一种普通的色彩运用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独具魅力的色彩装饰效果。第二,象征功能。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民间色彩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色彩观念的长期影响,色彩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象征符号。

3、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也就是说,色彩传统的象征性、寓意性是传统民间美术创作的主要依据之一,传统的色彩观念作为一种富有特殊涵义的认知图式影响了民间的审美创造。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既不是纯客观视觉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伦理化和宗教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民间美术色彩是一种文化语言,历代传承的色彩选择习俗赋予民间色彩以独特的“语义” ,使供人娱目的色彩富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民间美术的色彩也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及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理想。

参考文献:

[1]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潘鲁生.民俗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3]杨先让.中国乡土艺术.新世界出版社,2000.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11篇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

(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

(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

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

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3.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12篇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研究民族文化是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灵魂,结合现代创造理念和创造方法则是民艺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广西文脉之传统”,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中国民族艺术的理念设计专家。本文以文脉传承的发展源流为主要之根本,结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念,穷源竞流,试从民族文化的开发,运用,及其制作实践和总结归一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进而论述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这一历史所承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民艺”来自于日本著名专家柳宗悦先生“民艺学”中的“民艺”一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潘鲁生先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对“民艺”的界定指出:“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民艺设计”不专指“民众的艺术设计”,而是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现代产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给民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炼。所以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关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调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生活习惯,及创造其民族艺术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侧重在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图形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产品和设计思维进行设计和转换应用,突出传统文化应用时在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强调设计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广西个民族的主要器物、图案、服饰、建筑物、手工艺品等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其材质、工艺、造型、色彩、构图、纹饰六方面对其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理论,对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民艺设计当中,民族图形与民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汲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图形元素之精华,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与空间,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广度与深度,获取更大的空间展示与视觉效果。在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现代设计,贯穿现代的思维、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产品。通过本专业的引导开拓,使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创造理念与创作方法,掌握民族传统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柳宗悦。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这些抚慰人类心灵的民族艺术最值得感激和弥足珍贵。如今生活节奏加速,各种机械化流水线的高效率高产量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设备单一简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艺术品。例如广西壮族服饰,设计完成后,通过简单的机器,进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线的织布织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数月上载。在当今生活当中,车水马龙,各种高效快速的压力当中,人们很难有长时间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艺品,所以诸多民族手艺的制作频临消亡。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在思考如何去保护或者挖掘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艺,如何去探索设计在民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动的方向和模式,侧重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弘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技艺,是对民族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手艺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艺的挖掘和再创造,立足于现代产业和现代产品文化品质的建构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延伸和发展。

四、民艺设计理论梳理与总结

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少理论书籍与相关文字记载,有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因而有许多民族艺术相继失传。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重视民间设计理论,通过调研采风等形式可将民族设计的有关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有关设计方法、步奏等知识整理成册,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照存档。梳理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总结民艺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民艺设计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理论及价值观念。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立文化之本源”,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师。不断的培养突出中国民族传统思想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新时代紧缺的创新设计人才,为国家设计注入设计的新生力量。

作者:韦倩 张晓翠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徐艺乙主编.民艺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地域性特征”对于民间美术当展的重要性 

 

张道一先生提出的“民间美术基础说”指出:“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不论历史上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还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新的美术创作,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基础。”②(注:参见张道一、廉晓春编著《民间美术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形式之间一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论及民间美术,其概念首先必须是“民间”的,这是民间美术区别于别的美术形式的最重要特质。而“民间”的概念必然包含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特定的地域性。 

人们常常思考如何定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定位中国的民间艺术风格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每个地域在历史的长河中都逐步沉淀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地域的差异催生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性的民间美术作品自然也就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文化模式蕴含着当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情意味及文化观念,因而孕育出不同的美学观,各自体现出自己浓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功能,进而形成当地的民间美术体系。陕北地区冬暖夏凉的窑洞;北京地区讲究风水、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的四合院;北面广袤的大草原上,牧民居住和使用的拆装容易、搬迁简便、适合于经常流动放牧的蒙古包;盛产竹子的西双版纳,傣族人以竹为材料建造的适合西双版纳气候环境的竹楼。所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民居样式,地域性特征构成了这些民居最典型的个性。再如因地域气候、环境的差异,蜡染、扎染、织锦、印花布和丝织品常盛产于多水、产颜料的产棉区、养蚕区,而木制、竹制家具则多盛产于林区;因传统习俗的差异,古越人的纹身术和民族图腾崇拜导致了后世贵州各民族极富地域特征的傩面具及傩文化习俗的源远流长。此外,同一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其形式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因为使用材料、制作工艺、地方民俗等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的地方风格。比如年画,有手绘复制的高密扑灰年画与云南炮山手绘年画;有单色线版风格的云南纸马、内丘芝麻;有半印半画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绵竹填水脚年画、无锡纸马;还有套色木版年画,如河北武强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泉州年画;清代晚期,西方石版技术传人中国后,上海、天津两地在出现了大量印制的石版年画,后来胶印技术的推广又再次促使了上海成为近代月份牌广告画及年画的大批量生产中心。这些风格各异的年画品种无不饱含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赋予了他们在艺术上的生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用简单的语汇去描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的民间美术又是怎样的一种具体的风格。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我国的民间美术本身就是博大丰繁,灿烂多元的,忽视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无疑是对民间美术的最大破坏,也将最不利于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维持地域性特征已成为准确传承民间美术形态的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由“地域性危机”引发的当代民间美术传承的潜在危机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原生态民间美术生存的土壤渐渐缩小以至消失。一些主要存在于广大偏远农村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绝迹,很多民间工艺也后继无人,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地方民间美术。正如冯骥才所言:“曾经代表我们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经黯然消逝……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走,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①(注:参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首后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东北美术片; 东北民间艺术; 东北民间绘画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东北民间绘画与东北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结项论文(项目合同编号:201273)。

东北的第一部电影是美术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电影出于东北,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影也是从东北这部美术片开始的。1947年和1948年,为配合国内形势,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公司分别摄制完成了《皇帝梦》和《瓮中捉鳖》,前者是木偶片,后者是动画片。[1]如今,除去中国电影史研究者,即使爱看电影的,知道这两部片子的怕也极少,这两部片子大概也只具历史意义。但是,以这两部影片为象征,东北电影是从美术片起步的,在此基础上,多少年来,东北美术片确有成绩,但是,与一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东北美术片还有差距,如何推动东北美术片的发展,使之更好地提升,本文试图就东北民间艺术方面有所探说。

一、美术片对美术片创作的启示

要研究美术片,当然首先要从美术片自身看。确切些说,要对经典美术片有所研究,从中取得经验,获得启示。

中国美术片有其辉煌,如20世纪40年代的《铁扇公主》、50年代的《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和《东郭先生》、60年代的《小蝌蚪找妈妈》和《大闹天宫》、70年代的《哪吒闹海》、80年代的《三个和尚》和《葫芦兄弟》等,都堪称经典,尤其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历久弥新,不论在世界任何地方放映,都会让人为之眼亮。

遗憾的是,这些影片没有一部出自东北。

当然,如本文开首所说,东北美术片确有成绩,就从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制作来说,多少年来不乏佳作,如《金镜》《医生与皇帝》《雁阵》《蜗牛上天》和《猫》等,在国际国内分别获得过许多奖项。可是,若不是从文献有所了解,这些作品好像已经被人们忘记了,现在已几乎无人提起,即使记得的,印象中其名气和分量也远不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有一本东北人自己写的《别样的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的边缘解读》,该书在东北影视一章里,甚至没有提及东北美术片,这似乎可以看出东北美术片即使在东北人自己的心里也分量不足,这就让人不能不有所注意和思考了。

那本《别样的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的边缘解读》,该书第七章《独特的文化视窗——东北电影文化扫描》开首即说:“严格地说,东北电影还没有成为一个典型的影像概念。”[2]这话无疑也可以包括东北美术片,而且点中了要害。东北美术片为什么还没有成为一个典型的影像概念?这就让我们再一次想起鲁迅1934年4月19日致木刻家陈研桥信中谈文艺的话:“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说话总是简练到位,切中肯綮,东北美术片之所以还没有成为一个典型的影像概念,除去其他原因不论,和缺少对地域文化的关注与吸收应该有很大关系。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意识到经典美术片的启示意义了,如上面所提《铁扇公主》《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它们之所以引人注目,令人经久不忘,很重要的一点是影片之中饱含中国文化的元素。还以《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为例,那中国画的线条、色彩和意境,那中国戏曲的音乐、锣鼓、对白和动作,那中国的文化和故事,无一不显示出独此一家的美,影片从形式到内容,既有中国民间艺术的味道,又有现代意味的升华,一看就是别国所不能有,只能是中国的,是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中国的美术片也为世界贡献了两个银幕形象,一个孙悟空,一个哪吒,可以和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和捷克的鼹鼠相比肩。

相比之下,东北美术片对本地域文化、艺术的关注和吸收就明显不够,虽然也有以东北为背景的片子,如1961年的《人参姑娘》和20世纪90年代的《金镜》《雪鹿》,但总还零星,属散兵游勇,不成气候,而且并无建立东北美术片典型影像概念的意识。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增高,影响日益广泛,外国美术片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文化元素,如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从中国故事取材,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用中国的水墨,都颇具引人的效果,无疑也是由外界对我们进行了再一次的提醒,面对这些提醒和启示,我们若是再缺少自信而只是模仿他人,置自身的文化资源于不顾,那就太可惜了。

二、民间艺术对美术片的意义

东北的地域文化自有特色,文化资源也丰富,吸收得好,足可以营养东北美术片。

就以东北民间绘画来说,也很丰富。如黑龙江赫哲人有鱼皮画,辽宁有庄河、金州、东港、宽甸、岫岩“五地”农民画,还有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的吉林省东丰农民画。笔者曾说过,从形式上看,东北农民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造型健康饱满,特别是东丰农民画,虽然乡土,却不土气,也不落后,颇具现代装饰味道。

笔者是吉林省人,这里对东丰农民画就特别说说。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真正的中国梅花鹿之乡说的就是这里。1971年,寂寞的年月,十几位不甘寂寞的农民务农之余自发地组成了绘画小组。当然,东丰农民画的源头还可以往前推,《吉林日报》有文曾介绍说:“1896年,东丰因生产梅花鹿被封为‘皇家鹿苑’,从那时起,民间绘画形式广为流传。农村妇女擅长刺绣枕头顶、绣花鞋、剪窗花、画毛草纸画;男人则画灶王爷、棺材头、二十四孝图、壁画、版画、彩棚画等。”该文章介绍说,1988年,东丰县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县一起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如今,东丰农民画骨干作者已达到2 000多人,带动农民画作者逾万人,画作曾赴韩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展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皆曾予以报道。[3]

仅从以上字面看,会以为东丰农民画很是热闹,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即使就在吉林省,除去圈内人,许多人对东丰农民画也还只知其名,除了一个名字,头脑中几乎没有什么相关的浮现,除去别种原因不论,这与我们未曾有好好的关注和吸纳也大有关系。说到农民画,一些文章动辄便施之以“朴素”“纯真”“清新”“粗犷”“豪放”“想象力丰富”“色彩效果十分强烈”等词汇和说法,其实这都是懒人的做法,是否真有过认真的关注和研究是很不好说的。就从东丰农民画来说,它的艺术的美和特点到底是什么,与别家有什么不同,何以就会形成这一个,为我们的美术片创作能带来什么启迪和滋养,都是有待好好挖掘和研究的。

民间艺术是直接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来的,反过来又自成土壤,使艺术创作者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灵感和营养。中国古人有采风的传统,他们想必知道,这比深居书斋冥思苦想捻断数根须有用得多。由此可见,东北民间绘画中地域文化元素多多,无论从色彩、场景、角色等哪方面来说,完全可以视为东北美术片创作的源头活水。

东北农民画内容也丰富,或赫哲族的渔船,或朝鲜族的歌舞,或满族的家居生活,或各族人都喜欢的东北大秧歌,都有反映和表现,总览东北民间绘画,或憧憬幸福,或向往富足,或春意盎然,或秋收热闹,或年节火爆,东北民间绘画有一特征,或可以说有一主题,就是祈祷吉祥富裕,表现喜庆欢乐。

绘画之外,东北民间还有许多别的艺术种类及作品,也都引人入胜,可供研究和借鉴,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剪纸、皮影等,民间的七巧板就曾拼出美术片,去过吉林龙湾国家森林公园的也会印象深刻地记得那里的萨满图腾林,图腾柱上雕刻有许多萨满神像,他们各有各的形象,也各有满语名字,如乌伸阔马发(父亲神)、佛朵妈妈(母亲神)、那丹忽荤妈妈(多乳妈妈)、伊尔哈格格(绣花女神)、森车妈妈(蘑菇神)、芒你恩都哩(雪神)、和硕赫赫(方位女神)、超哈占爷(长白山主)等,这里会有许多故事,也必会生成许多故事。

这些却都被忽略了,殊为可惜。包括东北民间绘画在内,我们应该对民间艺术予以更多的关注了。从古至今,多少历史事实证明,民间艺术往往走在前面,这是源头活水,总会使专业人士有所受益。汉乐府以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从民间获取了营养才鲜活、生动。这是说文学,美术片创作也是如此,没有非洲黑人艺术,毕加索可能要在人生的低潮中徘徊很久,甚至很可能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成绩,毕加索尚且从非洲黑人艺术捕捉灵感吸收营养,我们却往往从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脱离出去,长此以往,势必就会像鲁迅说的,因为没有泥土,最后要像一碟豆芽菜。虽然说“理论是灰色的”,虽然艺术创作往往先于理论,但是,有没有理论性的关注、研究、发现和整理是大不一样的,有没有民间艺术以外的专业人士去加以关注、研究、发现和整理更是不一样的,有了,就有利用和发扬光大的可能,比如美术片,用到好处,就很有可能对形成典型的影像概念大有好处。这里要特别提示一下,形成典型的东北影像概念,这句话是非常吸引和振奋人的,作为东北人,不能不为之所动。

三、结语

近年来,受西方大片影响,中国在美术片上也有所着力,然而要么力有不逮,要么就是着力的方向还需要打量,就从几部曾经宣传得很热闹的片子看,虽然着力不小,效果却并不理想,有的甚至还未拍出来就已经失败了,究其原因,除去其他原因不论,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对自身文化营养的重视不够,学人家把自己学没了,这就不由得让人还是要想到前面所提到的那几部中国动画的经典作品。可以肯定,动画片是外来的,当年的中国动画片在影片制作上也不可能不对外有所学,可是向那几部经典作品看,我们甚至看不出有学自于外的痕迹,但那实实在在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说到这里,又可以想到鲁迅的提醒,鲁迅在1935年2月4日致李桦信中说:“我的意思,是以为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鲁迅这话是就版画说的,移到东北美术片创作这里来却也完全可以。东北民间艺术大有可用,以鲁迅的话为理论指导,以《大闹天宫》等经典美术片为参照,只要充分吸收东北地方的民间艺术,相信东北美术片创作会别开生面,焕然崛起。

[参考文献]

[1] 游伟,王霆钧.长影美术片的发生与发展——长影美术片史话[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03).

[2] 许宁,李成,主编.别样的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的边缘解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中国民间美术论文范文第15篇

我国民间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六千至―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响球、陶连环等玩具出现。民间玩具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提供人们认识周围事物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和熏陶大众对华夏悠久文化历史的认知,更对塑造我们的民族气质与个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而言,民间玩具是我国民间美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作手法往往率性而为、无拘无束,无论是捏塑还是彩绘,均采用类似“写意”的手法,或者轻松简率,或者稚拙古朴,无论把玩还是陈设,都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美术馆便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指导下,开始系统收藏民间玩具,历经三十余年的积淀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个宏大而丰富的民间玩具收藏体系已具备规模。同时,中国美术馆还在积极策划一系列的展览,向公众展示和宣扬我国传统民间玩具艺术的博大精深。中国美术馆典藏的民间玩具极大丰富了国家艺术宝藏,并且在收藏上所做出的探索与成绩,对于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经梳理不难发现,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起步早,历史久

中国美术馆大规模收藏民间美术作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民间玩具是最早入藏的重要种类之一。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民间美术发展的重要阶段,经历“”十年浩劫之后,在国家新的开放政策之下,民间美术的生产和创作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对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也得到不断提升。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的前身一“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组)应运而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担当起了收藏、研究、展览和交流民间美术的历史重任。时至今日,中国美术馆民间玩具的收藏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民间美术蓬勃发展的阶段,也见证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趋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又适逢当下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历史时刻。多年来中国美术馆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精心遴选高品质的民间玩具作品,为丰富国家传统美术收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数量大,种类全

迄今为止,中国美术馆共收藏民间美术作品达六万余件(套),其中民间玩具的藏量超过六千件(套)。通常认为,民间玩具属于民间美术中的一个小类别,多被附丽于刺绣、年画和皮影等民间美术之后。然而中国美术馆却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小小玩具在历史、文化、民俗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持续收藏,同时,在收藏的种类上力求全面完备,无论是风筝、泥人、面塑,还是布老虎、脸谱、彩塑和木车马,都被纳入到收藏的范围之中。另外,民间玩具的收藏还兼顾了地域分布上的均衡,除了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民间美术重镇精心甄选外,还深入新疆、四川、福建、贵州、云南等地发掘,使一大批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作品,如四川自贡的彩绘车木玩具、阆中的烧泥玩具、贵州黄平苗族彩绘泥玩具,以及吉林洮安(今白城市)布玩具等,都被一一网罗到国家艺术殿堂之中,使中国美术馆典藏的民间玩具覆盖全国重要的产地与产区。即使对于某种单一的玩具种类,中国美术馆在收藏的数量上也颇为惊人,如对贵州已故民间艺人吴国清作品的收藏,就达到了六十余种两百多件的总量,使这一南国的“苗岭山珍”悉数归藏于国家美术馆。

三、标准高,精品多

中国美术馆是部级造型艺术博物馆,征集与收藏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是中国美术馆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要任务。早期的民间玩具收藏,主要得益于以李寸松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的辛勤付出与卓著贡献。作为著名的民间玩具收藏家、理论家,李寸松先生以精深的民俗修养和独到的审美眼力,筑建起中国美术馆民间玩具收藏的高精平台,在俗中取雅、优中选优的标准之下,既吸纳了大量民间玩具遗珍,也使中国美术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关于中国美术馆民间玩具的艺术品质,兹可举一收藏的例子来做说明。河南淮阳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当地盛产一种叫“泥泥狗”的玩具,名闻中外。在收藏之前,李寸松先生通常会先联系当地知名的民俗专家,如彭兴孝先生,请他按照中国美术馆的收藏要求提前挑选一批“泥泥狗”玩具。随后,李寸松先生率领中国美术馆的诸位专家亲赴准阳,在这批已挑选出的玩具中优中选优,最后把精品收藏人中国美术馆,而把剩余的泥玩具重新回归民间。

新时期,在老一辈开创的基础上,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继续深化,同时也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拓展。如今,组织高水准的专家组讨论和精选民间美术作品,开始成为中国美术馆坚持的收藏原则。近年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重要作品有部级大师喻湘涟、王南仙创作的无锡泥人系列,天津“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1826-1906)、第二代张玉亭(1863-1954)和第五代传人张乃英的彩塑作品等。这些作品均为名家名作,有些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还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入藏再次丰富了国家民间美术典藏,也使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步入一个更新的历史阶段。

四、成体系

与皮影、刺绣和演具等品类相比,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最早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收藏体系。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泥、陶瓷、竹木类的民间玩具,也包括风筝、小脸谱、面人和彩塑;既有名家名作,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陕西凤翔胡深的泥塑作品,也有偏远山区佚名艺人的天才创作,如云南建水与贵州牙舟的陶瓷玩具。因而,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既体现了我国现当代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也系统地保存与再现了民间玩具的历史面貌。这既要归功于中国美术馆跨越三十多年的持续收藏历程,也与煌煌六千余件(套)的总量密不可分,还与曹振峰、李寸松等老前辈在理论研究与收藏总体规划上的领导直接相关。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民俗内涵以及人类学与社会学上的重要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与公众的关注。搜集与典藏民间玩具,研究与展示这一特别的民俗美术品类,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与爱国主义热忱,是中国美术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向纵深迈进,属于农耕文明时代产物的民间美术,也包括民间玩具,受到了现代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极大冲击,有些业已消失,还有许多处于式微或灭绝的边缘。鉴于此,我国政府自2006年以来颁布了不同批次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用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美术馆对于民间美术的重视和收藏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有计划、大规模的收藏研究则丌始于1981年,所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中国美术馆在民间玩具收藏上所做出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一、创建了民间玩具的基因库。中国美术馆的收藏较全面地保存和再现了我国民间玩具的基本面貌。二、原生态民间玩具的典藏。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于盛产玩具的广大农村以及偏远地区而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还远未普及,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还健在,许多地区依然还在延续传统的生活与习俗,所以当时制作的民间玩具和几十年前的式样几乎没有区别,仍然属于典型农耕文化孑遗。这在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大批陕西布艺玩具上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数量众多的洛川布老虎,显示出浓郁的民间风情与原汁原味的黄土高原文化底蕴,这与当今流行的机制民间美术作品形成鲜明对比,也充分显示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三、民间美术绝响的留存。由于开始收藏的时间早,而民间美术又常以“人亡艺绝”的方式消失,所以中国美术馆得以保存大批早已消亡的民间玩具种类,如河北乐亭的彩绘泥人、山西临汾的彩绘木刀枪和福建诏安的彩绘泥塑等。这对于记录和丰富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四、民间玩具发展历史的缩影。经过三十多年持续不断的收藏,中国美术馆所藏的民间玩具上迄清末,下至当代,以超过六千件(套)的藏量,构建起一部丰富多彩的近现代民间玩具发展概貌。对于典型的名家名作,中国美术馆同样密切关注、持续收藏,如对无锡彩塑大师喻湘涟与王南仙作品的收藏始于1984年,其后又分别于1985年、1987年、1990年、2003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进行了持续的收藏,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两位大师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也展现了无锡泥人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无论对于民间美术的史论研究,还是向公众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伟大成就,中国美术馆所做出的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

一直以来,中原与北方地区,亦即黄河流域,是民间美术研究与收藏的重点区域,而对于南方地区的民间美术,重视的程度与研究发掘的力度似乎还稍显不足,这在国家民间美术收藏上也有一定的反映。如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广东潮州大吴泥塑,以其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味,成为闽粤地区民俗美术的典范,并对南洋一带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和同为重要泥人产地的天津与无锡相比,中国美术馆在大吴泥塑的收藏上显得相对滞后。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已经制定了切实的计划,并且已经展开了相关的收藏工作。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与收藏工作的深入,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会向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全面的层面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