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1 15:54:39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对中国现代建筑有着相似的启示。比如赖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与中国的农耕文化;赖特活的有机理论和中国的堪舆学说;赖特提出的建筑形式追随功能与中国得地域气候文化对各地民居的影响。
关键词:赖特;有机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Abstract: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a similar enlightenment. Such as Wright advocate natural building view and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Wright-phillips live organic theory and China's kanyu theory; Wright-phillips proposed building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and China region climate a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ce.
Keywords: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四位现在建筑大师中,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都在建筑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道路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格罗皮乌斯,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建筑英雄。而赖特的建筑和思想,长久以来都自顾自的美在那。他的草原式住宅、有机建筑理论,与当时轰轰烈烈的机械化大生产没有紧密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建筑发展到今天,现代建筑已经从萌发走到成熟,再到人们开始反思批判。中国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支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但是中国的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却有着一道鸿沟。自之后,中国人将西方先进的东西拿来照抄学习,不仅在建筑形式功能上采用国际风格,我们甚至用西方人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
建筑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个永恒的话题在CCTV大楼、国家大剧院在北京拔地而起之后,又一次引起我们新深深的思考。建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在精神层面我们到底该有怎样的追求?什么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中国的建筑?赖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他活的有机建筑理论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一次给我们以启示。
1.赖特的建筑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联系
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域出现相似的文化史屡见不鲜的,赖特的有机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有机理论)与农耕文化(堪舆学说)
赖特出生于1867年。从小他的叔叔们教育他如何在农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赖特学会了预测天气,学会了跟自然打交道。赖特后来总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应当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他永远都不会亏待你的。”这种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在赖特的书本、文章、讲话中有多种多样的表述:有机就是自然(Nature),他还说:“一切事物的外部形式和发展都是由‘内部自然’所决定,自然这个词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它赋予生命以形式和特征,并使之活着”。赖特的有机理论强调的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建筑与其使用者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是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天人合一,早在先秦,中国传统文化即强调天、人是自然界的法则。如中国的农学思想“三才”理论,即是“天人合一”的总结,大千世界皆由天、地、人三大要素组成,天人相参,天人相辅,是其中的灵魂和精髓。 具体到建筑,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堪舆理论,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一部分风水学就是分析建筑、环境、人三者如何和谐相处的学说。把这些哲学思想运用到建筑中去,可使建筑理论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构造的居住环境在本质上与自然相顺应。
1.2建筑功能追随形式
赖特的有机理论中讲到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以及建筑的统一性(entity)、整体性(integral)。这是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根本的不同。赖特曾表示过建筑应该是由内而外建造的整体,从功能需求发展出建筑形式。赖特一直强调有机建筑观念是“活”的观念,这种“活”观念能使建筑师摆脱固有的形式的束缚,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技术条件材料特性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取得跟自然的结合,而并非是任意武断的强加固定僵死的形式。
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在各种地形气候、风土人情之下,人们“有机”的结合了当地的地理风貌、民族文化,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例如客家的土楼,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迁徙流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经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选择而最终形成的。云南一颗印是四合院在在南方天气以及山地空间不充裕的情况下的变体。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等等都在不同文化气候等条件下根据生活的需要诞生的形式。
2当代建筑的反思
在现代主义这种统一的建筑语言席卷了世界之后,我们都期待建筑能有所突破,尤其是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放眼中国近几年的建筑,很多都背离了建筑的初衷,建筑不再是环境与时代的产物。有为了现代而现代的,也有为了仿古而仿古的。那么怎样才是中国的,当代的,适宜的呢?赖特的活动有机,在今天中国的建筑中有多少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中延续,如何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民族的风采?
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附楼在被烧毁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主楼的结构,仍然不能拆除,这看起来多少有些荒唐。,站在北京人戏称为“水煮蛋”,的国家大剧院面前,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建筑是美的,可是从它与周围的环境、历史文脉的关系来看,它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它与故宫相对而建是不真实的,它跟这里毫不相干。为什么当年贝聿铭先生面对这样一块基地的时候决定另选一处,并最后设计了香山饭店,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贝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他深知这块基地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这些年,为了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文化遗址上建起的名目繁多的“一条街”。无论是仿照明清、唐宋还是秦汉,都用斗拱、彩画、棂格窗、描红贴金。传统是针对历史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只对地域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成不变的永恒延续,却忽略了昨天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将是明天的传统,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传统固定不变,停滞不前,则欧洲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式就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西方现代国际式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当然,与此相对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于2007年为家乡良身定做的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中阐述了他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这个作品展现给大家的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建筑奇葩。这是贝聿铭在设计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定位。在设计中贝聿铭尊重了苏州建筑园林的历史文脉,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它勇于在传统中创新,虽然他强调博物馆只属于苏州,强调的是它和苏州的关系,和藏品的关系。但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它是时代的,在材料和形式的运用上都留下了不可掩饰的时代浓墨。
齐康先生的武夷山庄,是一个注重本国传统和地域特点的并令人振奋的作品。齐康先生一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遗留下来的形式语言,通过重新的创造反映了武夷山悠久的文化。张毓峰先生主持设计的杭州历史博物馆主楼也是一个很好的将历史、现代、地域、自然有机结合的的作品。
结语
建筑从古典走到现代,又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以求进步。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受到物质上的约束越来越少,文化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地域的建筑只有找到自己的有机根源才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建筑,那么赖特的有机理论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于当代建筑无疑是有着指导意义的,并且,对于现代建筑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就是建筑最需要有机结合的元素之一。
注释:
1. 项秉仁《赖特》1992年03月第一版 第31、32页
2. 周荷初 农耕文化研究的一部开拓性论著 湖南 长沙大学学报 2005.19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引言
风水又称堪舆,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人希望通过风水思想在建筑中的运用,能够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通过建筑环境中的风水布局达到祈求阖家幸福、驱凶避祸、广纳福德的目的,实现家族的兴盛。在当今建筑学、家居设计方面,风水对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结构有其积极贡献。
风水概念
风水是汉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风指的是元气和场能,水是指流动和变化。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技术。从当今的建筑学角度来看,中国风水理论具有很完善的系统性。风水是中国古人协调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一门理论,风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总结后得出的思想,风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中国风水思想在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各个流派的风水学理论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如形势派,这一流派下又分为峦头派、形象派和形法派,形势派的理论多集中在建筑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而理气派下的各个流派众多,包含方面也更为丰富,有占卜、住宅布局、还有医学方面的理论。风水学中的众多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风水思想。风水思想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中的体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对中国风水思想进行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步骤。
风水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布局、结构设计、建筑选址等重要建设步骤都要以风水进行指导。古代大户人家在这方面更为讲究,建筑的基础建设结构等方面不但要遵循风水思想,房屋中的各个细节和装饰也要表现出风水文化。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住宅能够运用好风水思想不但能够使居住者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使这个家族获得更多的运气,家族发展的更好,反之,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水布局,不但影响居住者的居住质量,还会给家族带来噩运,不利于家族成员的发展。因此古代中国人对风水在建筑中的应用十分重视。
1.门窗中的体现
住宅的大门是整个建筑的门脸,代表这一个建筑的精气神。这种观念不但影响着古代中国人,当代中国人也很重视住宅大门的设计。从风水学上讲,住宅大门是住宅“集气”的重要通径。在古代,自家住宅大门不能正对邻家屋脊,否则财气和福气的通径会被阻挡无法“集气”。另外中国古代的大户人家大门口都会摆放两只石狮子,石狮子的摆放在风水学上也有着讲究。通常来说,石狮子中的雄师要放在左侧、雌狮子应放在右侧。石狮子都会踩球或口含宝珠,有驱邪避凶之意。之所以要将石头雕刻成为狮子,是因为狮子是凶猛野兽,而且形体巨大、气势威猛,人们认为石狮子能够将噩运阻挡在门外,保护家人,并将狮子视为吉祥之物。
建筑的窗户具有采光通风的作用,无论是从风水学,还是当今的建筑学、家居设计学角度来看,窗户都应具有良好的采光能力,窗户的设计会影响居住者的心情,在传统园林中,窗户不但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还是园林观景的重要视窗,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
2.镇宅辟邪构件
在古代中国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石雕或砖雕,这些雕刻最开始设立的目的与大门石狮子的功能类似,多是用于辟邪镇宅。特别是在房屋奠基期间,一些房屋的墙壁会有“泰山石敢当”的雕刻,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其可以保证房屋安全,为家人驱除厄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镇宅辟邪的迷信思想逐渐淘汰,石雕和砖雕的美观性在现当代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成为满足居住者审美情趣的家居装饰品。
风水与家住装饰的关系
中国风水学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另一种体现。中国风水思想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风水在中国古代不仅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建筑装饰也蕴含了丰富的风水思想。风水思想对我国建筑理念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风水思想中也有着消极方面。风水思想中有阴阳观念,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当今的人们对于风水思想也应该秉持两面性的观念来看待,要以扬弃的思想来对待风水思想,继承发扬其精华思想理论[3]。风水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传统建筑装饰体现了风水思想,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这些建筑装饰的功用逐渐发生了改变,一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建筑需求的建筑装饰被时代所淘汰,但是更多的建筑装饰和制作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如石雕、木雕、盆栽等多种装饰都在当今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发展。这些装饰都蕴含了丰富的风水思想,也是风水思想在当今时代中的传承,可以说,传统建筑装饰与传统建筑一样,都是风水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木雕;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根据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这些木构件上进行美的加工,即产生了传统建筑术雕装饰艺术。
由于木结构本身存在着不足,其建筑功能方面的缺陷在当代建筑中已被钢材、水泥等建筑所替代。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改造,无数历史名城及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建筑遭受拆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统建筑的许多木雕装饰物件和古色古香的木雕门窗正在被现代人以收藏的方式大量保存,以至新生出古旧建筑木雕专业市场并逐渐形成一项新的产业。对此关心的人们也期望着传统木雕艺术的回归。在现代装修需求中,许多现代建筑正在开发、利用传统木雕装饰艺术。这些,都促使着我们对建筑木雕装饰艺术作系统的研究。
1 传统建筑小木作木雕
1.1外檐木雕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
传统建筑木雕的起源很久,安阳殷墟出土的雕花木板说明中国2000年前就有了木雕艺术。秦汉时期木雕装饰艺术的运用就很酱遍,唐宋时期的建筑木雕呈现出朴素大方的风格,激发简朴。到了明清时期,木雕装饰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
1.1.1隔扇,槛窗
在玻璃出现以前,传统木门窗是裱糊纸张或绫绢的,需要以棂条作骨架。WWw.133229.Com唐宋时期的制作是垂直与水平条相交的格式,有棋盘格、书条川灯格等。宫式隔门的棂子式样最早出现在元代,一直沿用至明清。当玻璃出现后,窗棂变得更为繁琐,中心部分留出来安装玻璃,四周作裱糊,出现了八角景嵌、花结嵌、葵式嵌、冰纹嵌等多种格式,疏密有致,造型精美。到晚清发展为更为繁杂的纹样,诸如:海棠菱角式、回纹万字式、如意菱花式等等。
隔扇的抹头和裙板木雕依据不同的建筑规格,其内容和纹样也不同。宫廷装饰团龙纹、下抹头板芯饰翔龙纹、庙宇装饰卷草纹,居民以福、禄、寿、喜、万字回纹装饰。
1.1.2支摘窗,帘架,夹木窗
支摘窗在殿堂、庭院、民宅均有安装,木雕装饰纹样繁多。常见的有福、禄、寿。还有步步锦、盘肠纱、夹杆条玻璃等。
帘架用在明间隔扇的外面,以横批、眉子、腿子、风门组成,上下两端用莲花楹斗及荷叶墩安装。
夹门窗多用于居民,门在中间,两边砌墙,墙上安窗扇,都有木雕装饰。
1.1.3雕花栏杆
栏杆也是传统建筑的重要木构件,在楼层平台、回马廊、亭榭临边之际都有栏杆。除了安全防护功能外,栏杆还发挥着装饰功能,装饰纹样有龟纹云心、锦纹风轮、万字花心、荷叶卷草、富贵宝瓶、如意纹等。
短栏又称尺栏,装饰纹样有双环式、单环式、六方四联式、八块柴式,大多为几何纹样组合。
长栏含3~4个小单元图案,有灯景式、藤茎式、二仙传桃式、葵式、宫式等。
1.2内檐小木作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
内檐木雕装饰包括木隔断、罩、橱、博古架等,木雕装饰玲珑剔透,极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1.2.1碧纱橱,隔断墙
这些木构架的制作经过历史积累形成一整套做法,它们均有可以移动的特点,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调整空间布置,或者全部拆除。
碧纱橱的组成构件是隔扇,有6抹、5抹、4抹、2抹(落地明造)。扇心木雕有宫式、菱花心与棂条花心等种类,还有步步锦、龟背纹、冰裂纹等。
罩的种类很多,有落地罩、几腿罩、栏杆罩、炕罩等。落地罩的中心可以做成不同造型的门,如:园光罩正中心开正园门洞,旁处做冰裂纹。八角罩的门洞为八等边形,做万子回纹,其风格庄重大方,观赏性强。故宫西六宫体元殿内的硬木雕花落地罩,工艺精益求精,极其华贵,全部纹样为卷草纹与小动物纹,体现了木雕艺术的极高成就。
1.2.2板壁、太师壁、博古架
板壁是分隔室内空间的木板墙,大多置于进深的门问。为防止大面积木板变形还有的把木棂分成若干块,做成裙板绦环形式,施以绘画与雕刻。
太师壁多见于南方园林与公共建筑,是明堂后檐柱间的壁面装饰,形成视觉中心。
博古架既是装饰物件,又是陈设性家具。它的格架分割优美,比例多变,可称得上是文化品位高的陈设性装饰构件。
1.2.3天花、藻井
室内天花堪称装饰中的精华,明清时分为井口天花和海墁天花。
井口天花是高等级装修,由支条、天花板、帽梁组成,绘以团龙、翔龙、团鹤及花卉纹样。更高档次的天花板不做绘画而做木雕,如:故宫乐寿堂。
海墁天花俗称平天花,是用得最广泛的天花装饰手法。
1.3其他木雕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
传统建筑的其他部位,如:月梁、梁坊、柁墩、瓜柱与角背都不同程度地有木雕装饰。装饰纹样有荷叶、卷草、动植物等。功能不同的木构件,经过美化都具有装饰作用。
雀替的两面均有术雕,重要的建筑用龙纹,次要的建筑用卷革纹。牛腿表面积较大,供雕刻的地方很多,动物、植物、器物甚至人物都可以刻到牛腿上,装饰手法有浮雕、深雕、透雕等等,有的牛腿甚至是镂空的术雕工艺品。
2 木雕装饰内容与寓意
传统建筑装饰以三雕(术雕、砖雕、石雕)著称,而木雕艺术无论数量及质量都居首位。木雕经宋、元、明、清由简到繁的发展,至民国时逐步衰弱。
建筑构件上木雕的内容反映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是审美功能的体现,是传统文化价值的物化形式,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2.1审美
中华文明是5000年没有间断的文明,深深地渗透在民族意识和趣味爱好之中,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文化形态源自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神秘天国,成为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统建筑木雕是人们在满足建筑的实用功能之后,追求精神满足的具体表现,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表现了崇尚永恒之美的审美观念。
2.2教化
传统建筑术雕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教化作用是明显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小说戏曲皆被赋予文化内涵,艺术纳入儒文化系统中,表现手法含蓄而不直白。如:二十四孝、和合二仙、连中三元、八仙过海、福禄寿喜分别表示孝道、仁和、进仕、吉祥之意。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2.3析福
传统建筑木雕中祈福内容占很大比例。如:求财、求子、求平安、求功名等,特点是含蓄委婉,常采取象征、谐音等手法。
2.3.1象征
龙、风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图案常见于规格较高的建筑。狮象征威严,麒麟象征吉祥,并蒂莲象征夫妻恩爱,梅兰竹菊象征气节,牡丹象征富贵,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象征品格坚贞。此外还有“榴开百子”、“松鹤延年”等等。
2.3.2谐音
鱼与“余”,荷与“和”,瓶与“平”,蝙与“福”,鹿与“禄”谐音,可以通过木雕来表达寓意。喜鹊与梅花组成“喜上眉梢”,枣与桂圆组成“早生贵子”,芙蓉谐音“富荣”,与牡丹组合为“荣华富贵”,蝙蝠与“福”、“富”谐音,其图案最为常见,寓意为“福从天降”,与鹿组合为“福禄双全”。
2.4风情
传统建筑木雕中有大量以反映乡土生活为题材的装饰雕刻,有渔樵耕牧、山水风光、琴棋书画、城廓田野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赞美。还有通过民间传说、戏曲情节,寓意勤劳善良、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2.5图案的模式化
木雕装饰常用的图案,随着年代的积淀、建筑形式和审美情趣的定型逐渐被概括提炼而模式化。如:竖琴、棋盘、画卷形成统一的格式图案,八仙的形象被简化为葫芦、花篮、宝剑等8件器物。
3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在现代空间中的应用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奇葩,其实用性和装饰性深得民众的喜爱,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传承和应用,是我们要探索的课题。
3.1木雕艺术进入现代居室
雕花板、格扇雕饰等艺术作品与现代居室空间融为一体。楼梯栏杆、壁挂、木隔断、窗帘盒、博古架都可以做术雕装饰。传统木雕装饰艺术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个性选择空间,可以体现民族文化品味。在现代居室里装饰传统木雕艺术,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风韵。
3.2木雕艺术进入公共场所
现在已有很多的宾馆饭店、车站礼堂等大型公共场所大量采用传统木雕艺术作为装饰,如:屏风、雕花板、门饰、回廊、画框等等,其装饰效果魅力十足。
在现在的公共场所,从天花板到空间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用木雕艺术来作装饰,能够产生传统艺术和现代装饰的和谐之美。
3.3木雕艺术进入新空间
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木雕艺术还会进入新的空间。人们呼唤着传统艺术的回归,期盼着木雕艺术在生活中更广泛地利用。这不仅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可割舍,更是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必然需求。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材料相结合,一定能创造出新的装饰天地。比如:不锈钢、荧光材料、塑胶材料等等,必将把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带向新的领域和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自主性
1925年,从康奈尔大学毕业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了南京国民政府委托的中山陵设计,这一项目被誉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开山之作。建国后,梁思成在《祖国的建筑》中发表的两张“想象中的建筑图”,力图说明中国建筑的“民族样式”及传统形式在新中国的表现。及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天津、承德等地大规模兴建仿古街,1996年北京西客站投入使用。从1910年代到21世纪初,在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各代建筑师始终以将传统建筑为我用为己任,力求在传统文化、传统样式中寻找出新中国可以继承并具有文化自豪感的建筑设计方法。直到今天,虽然在表达手法上已经从简单的大屋顶,隐藏到建筑背后的建构逻辑,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尝试依然不断,建筑师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责任感,不断对所谓“传统”及“建筑的传统”进行解读与应用,寻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及建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国际建筑文明的契合。
一、 何为传统
传统是一种社会积累的经验,还是一种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某种文化的积淀?传统既有让人骄傲的一面,也有令人不堪的无奈,传统也许是家族赖以传承的道德枢纽,或者比习惯势力更加持久而顽强的旧意识。很难给传统下一个定义,就如同很难给文化下定义一样,但传统本身无处不在。
传统具有一种强大的懒惰力量,这种惰性,并不能完全看做负面力量。传统本身是个过程,是在一种变化中维持和延续着的,束缚了社会发展的传统,就是负面的力量,在历史进程中会被剔除;而在人民无所适从时,利用传统的惰性,能够维护文明与文化的根源, 这就是一种正面力量,在特定时间内会被发扬和尊崇,直至经过仪式化,成为一种形式,最终从新被社会所检视。
传统的范围也很难确定,我国的传统,多指特定区域和民族的特性,多强调政治权利与道德关系,而忽视多民族特性与民间现象。
在目前的建筑学中,我们总是提及的发扬传统建筑特色,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性的意识形态,所谓的传统建筑,也多指明清官式建筑或个别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建筑风格。我们所定义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局限性和风格特点。这很容易在设计时,陷入对形式的模仿,而脱离建筑学本身的意义,寻找美学、哲学或经济等其他学科的依靠。
二、 传统的建筑
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说明传统建筑的范围到底应如何确定。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能够代表我国传统的建筑特色的多为清代及以前的古代官式、民间建筑。包括古代殿堂、住宅、祠庙、塔、桥、陵墓等多种建筑形式。经过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的努力,经由梁思成、刘敦桢主持,我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在对古建筑保护与测绘方面取得了相当详实的成果。这些成经过不断研究与发展,形成了我国传统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根基。目前教科书中所讲述的古建筑传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原因并不是技术、取材等方面,实际上自秦汉起,我国砖石建筑就已经颇有成就,唐宋已经有很辉煌的建筑,与西方宗教性建筑非常强调纪念性相比,我国古建筑用材的最主要原因应从美学、信仰等方面解释。首先道家强调阴阳八卦,而木主生,石主阴,故而常人用的房子多用木材,而陵墓多用石材;其次,对时间的理解,不追求物的永恒,而追求在生命在时间中的轮回,有来有去,生生不息,即为永恒,所以建筑不求永立于世,而是希望能以新代旧,与我国文化有较大相似性的日本,其伊势神宫每隔二十年重建一次,轮流使用,更是将这种态度表达的淋漓尽致。
2、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具体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抬梁式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宫殿、寺庙等高等级建筑上使用斗栱。建筑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外墙遮光挡雨,内墙分隔空间,完全不承担受力。梁柱为结构受力体系,不参与空间划分。
3、大屋顶形式。我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是建筑形式中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也成为现代建筑师设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多数设计普遍采取直接从建筑的外观形式上模仿大屋的形式,利用符号的所指,既关于大屋顶的形成原因有多种解释方法,目前没有定论,随着各种研究方法的介入,相关研究结果也很丰富,但普遍较为接受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柱网外的地基受雨水侵蚀,同时为尽量保证室内采光,出现屋面反曲的形式,根据木材材料的特点,利用榫卯结构搭接而产生举折。
4、组群的布局模式。传统建筑的组成都以“间”为单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再以庭院为基础,形成更大规模、形式各异的组群。建筑组群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横轴、纵轴进行布置,礼制明确。
三、 建筑的传统
建筑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成果,谈及建筑本身的传统,就不应只局限于我国的建筑文化,而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在这里,建筑的传统,指的是建筑活动本身对其中持续积累的经验、文化的积淀的一种统称。而这种经验和积淀,支撑着建筑具有某种自足自制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建筑在历史的转变中,始终拥有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内在的意义,得以抛开风格、形式、审美、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影响,成为具有明显自主性的学科。
这种学科的自主性,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类:
1、几何的形式
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笛卡尔坐标系一直是近现代建筑师在设计时所遵守的基本几何体系。虽然经过20世纪,哲学与科学界的广泛讨论,几何形式并不能成为建筑形式脱离意识形态的客观评判标准,不同的几何学观念会导致人们对形式的不同理解,如同现在所流行参数化设计,实际本质上是新的几何学与科学在特定哲学观点下所得出的某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创新看起来似乎完全属于一种新的建筑观念,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建筑风格。而传统意义上,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各种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纯粹主义、立体主义,普遍为广大建筑师所接受,并为大众所理解的仍然是在科学界已经被视为落后代表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是一种久已定型,代代相传的文化习性与审美传统。无论几何学如何变,它在建筑界的统治地位依旧牢固,只是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偶尔会出现一些新的面貌,在本质上,依然遵循传统。
2、双重意义的空间
“空间”概念的出现是在现代建筑开始形成的时候。空间更是哲学讨论的话题,具有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借助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来阐释和分析空间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建筑学中,空间具有明确的实体性和物质性,建筑活动的本身就是为了营造可供使用的空间,这种营造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尤其是前面哲学对空间概念的解释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
由此,空间的双重意义自出现以来,一直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建筑学也一直在努力将其双重属性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空间概念体现为建筑实物;或者从具体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方面发展出抽象的空间形式。
3、符合逻辑的建构
建构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建筑结构的忠实体现和对建造逻辑的清晰表达”。建构理论的基础在于对形式原则的划分。“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核心形式与艺术形式这两种因素得以实现。建筑构件的核心形式是“结构机制与受力关系”的必然结果,而艺术形式则是呈现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性格塑造”。可以说,建构确立结构为本体内核,巧妙化解了建筑学坚固形式、艺术与结构的关系。建构形态不仅要求本体建构作用逻辑清晰,而且还要能够在形式上充分体现建构。当前我们的建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一种还原建筑营造本质的状态,建筑师应更加立足建构的起点,并从现代主义的价值体系中转移到当代文化语境中。
四、 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的扬弃
在当代,建筑设计活动因为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可操作性变的更加广泛,建筑学本身也越来越依靠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理论,并指导设计。除了将建筑学的外延尽量扩展之外,还应注意保持建筑学科本身自主性的研究深度,将建筑的传统延续下去。结合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业的情况,如何在保持建筑传统的同时,发扬传统建筑的特色,本文提出以下几点:
1、注重建构的传统。前面提到我国传统木建筑的核心是建造体系,是以工匠为主体的“营造”体系,第一代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等希望将中国古建筑提到与西方古典建筑相同的高度,提出中国古典主义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风格化的趋向。从营造法式到工程做法则例,突出强调的,除了工程管理,便是具体大木作小木作的详细做法。实际的建成建筑在规则的指导下突出建筑整体与局部的结构合理与逻辑清晰,除此之外的装饰等几乎都可以归为风格。在建国初期,风格的探索,大大遮盖了民间、工厂、公共住宅等建筑对于建构体系的实践,导致我们目前对建构话语的解释都直接来至西方,而完全忽略了建国初期这段实践,在建构路上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尝试。因此在国内的实践应充分发挥中国营造文化的发达和历史积淀的深厚,培养和利用高素质的工匠,对古建筑的建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由此实现建构意义的发展,并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
2、注重空间的营造。日本学者伊东忠太认为中国传统的以相似单元组成院落的建筑形态,不能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并确定其唯一性;而后李允禾又提出“通用空间”的概念来形容所谓“通用式”空间。这种通用空间的提法,是为了区别西方建筑体系中“功能/空间”相对应的形态分类,而中国并为强调此两者的相互对应。实际上,传统建筑文化中所强调的是“形制/礼制”。形制是决定从民居到官衙、到寺庙和帝王宫殿蛋蛋形态差异所在,而差异的形成,则是礼制所决定。空间完全服务于这两者,而对功能的需求相比起来弱得多。
3、对风格的扬弃。风格本身并没有错,是在特定阶段形式所表达的特定形态,但风格明显受意识形态、社会审美等非建筑学自主性的影响。在当代进行建筑设计时,不应一味的集中在建筑风格的处理,利用建筑手法寻找所谓现代中式,而更应从传统建筑中,具有建筑传统特点的方面入手。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当代并不仅成为文化回归的一种代表,从建筑形式的模仿、手法的简化去寻找现代中式,而应从建筑学科本身出发,基于建筑自主性的传统,结合时代与历史的发展,寻找两者结合的契机,为当代建筑设计实践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剑飞主编.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育 传统文化观 建筑教育改革
1导言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轨道上,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作为国家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发展却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城市物质空间也逐渐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特点,传统城市与建筑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殆尽,从而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城市失去个性的同时,建筑界却有了好消息。2012年,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教授王澍获得世界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大奖,用王受之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中国设计界、建筑界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王澍十多年的努力贯穿了他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其实中国建筑师都很热爱中国文化,有学者认为中国建筑师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有强烈的文化复兴意识,辩证思维模式,擅长形象思维,兼容并蓄的态度以及以人为本的观念等几个方面”。如果涌现出更多深谙传统文化且文化复兴意识强烈的建筑师,中国城市与建筑应会呈现出另一种更好的情形。那么,建筑教育是否应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呢?这是本研究的切入点。
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2.1 西式的建筑设计教育框架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建筑自成体系,融合了多民族多地域特色,影响了东亚周边各国甚至是部分西方建筑与园林。然而,中国建筑学专业的建立始于近代,教育体系几乎完全来源于欧美,建国初期完全移植了苏联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而从业教师队伍最早几乎都是由西方建筑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在学科建立后才逐渐开始建筑师本土化的培养。在当代建筑教育体系中,仍然是以西式的建筑教育方式与课程内容为主,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较少且不处于重要地位。这是教育框架上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2.2 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
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体系下,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应试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的基本体制,课堂与课下的文化教育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不足,学习的主要目的更多的还是为了应付不同级别的考试。因此,虽然经历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但是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仍然比较有限。
另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目前仍有一些误区,因此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在建筑领域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在课程设置上,有些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甚至已经取消了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大学语文等)。 这是令人惋惜的。
3 传统文化观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建筑学专业应根据自身教育规律进行弥补。因而提出基于传统文化观的建筑设计教育,为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建筑设计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视野。
传统文化观可以界定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与表征为基点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及观念。从思维方式类型上,可分为传统的科技观与人文观[3]。融入传统文化观的建筑设计教育是指:在建筑设计的课堂教学、设计讨论与作品评析中,以中国传统的科技观与人文观及其对于世界与事物的分析方法为基点,与学生共同构筑其设计理论与文化框架的教育模式。从建筑教育范畴可以理解为:在建筑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仅按常规传授来自西方的建筑设计原理与方法,更应引导学生学习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传统建筑技术与文化),指导其完成具有传统文化文脉与背景的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观的建筑教育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改变其视角,增加其自身文化积淀,从而扩展专业教学视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建筑教学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培养热爱中国文化且兼具传统文化修养和建筑设计的专业人才,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输送理解中国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人才,丰富了“卓越人才”体系培养的内涵,从而推动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发展。
4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点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增进建筑学本科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仅仅依靠讲授式授课难以取得成效,还需要教学方式、课堂组织以及教学各个环节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整合改良。
4.1教学基本方法
建筑学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可灵活多变。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基本的方法仍是讲课与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集中讲课时间一般较少,控制在整个教学过程的1/8左右的时间,其余时间基本为分组辅导,是将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10-15人,由数名教师分别辅导课程设计。传统文化深厚而庞杂,需要在教学中有相关的知识主线。因此在课堂集中授课中应有单独章节讲述传统建筑文化的相关知识,课堂辅导中则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讲课内容与作业题设以及个人爱好,共同讨论确定每次课堂辅导中传统文化研讨主题。每次小型讨论中都由师生共同或轮流主持。另外,在常规设计辅导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案例与资料来源供其学习研讨,并要求学生在设计的一草阶段需要完成至少一个基于传统文化思路的设计方案,鼓励其结合课程设计研习传统文化。
4.2课堂组织模式
课堂组织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只要有利于建筑与传统文化的感知、体验与学习研讨即可。可采取主题式讨论与辩论,同类主题的设计可统一辅导,以及边辅导边授课穿行的形式等。例如,在每次课堂辅导的前30分钟,围绕传统文化与建筑各功能组团分组进行主题式讨论与总结,还可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设计与文化关系的研讨,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参加,但不应作为权威出现,要适时做出引导,让学生有独立思考与表达观点的空间。
4.3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改良可分为课程作业作、课堂讨论、作业评析的改良。
设计课程作业的题设建议选择城市中真实的用地环境,该用地应具有真实的历史环境与复杂的物质空间环境,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判断的机会,并在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以及城市历史上给予专业的引导,在参考文献中不仅列出建筑参考书籍,还应给学生提供历史文化环境与传统文化相关参考文献,对建筑所可能涉及的具体传统文化内容应有较为明确的提示。课程作业的题设中应给予学生多个基地的选择,基地历史环境类型应该有较大差异,特征较为突出。
课堂讨论则应该注重讨论、研究与辩论相结合,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还应穿插小组集中单元授课,每个单元时间可控制在5分钟,授课人可由学生担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与知识传授体系的设计。讨论的知识体系应覆盖传统的建筑技术与人文思想。课堂讨论的核心部分应在于,有计划的在课堂辅导中以多媒体授课的形式提出关键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如城市与建筑史、文化史、古代哲学思想、传统美学、传统园林学、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中的核心问题。所花时间不宜长,目的是启发学生去探寻、学习和感受相关知识系统。
在作业评析中,应该对学生作品就传统文化的表达、解读和诠释等方面做出客观的分析,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分析与学生的问答自己寻找答案。不应直接评价作品的好与坏,以免挫伤了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这也是由传统文化复杂性所决定的。
5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系统复杂,学生只有在同步的学习、讨论与实践中才能慢慢领悟其奥妙。将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建筑设计课堂辅导教学以及课程作业题设等每个环节,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在实践中诠释与解读中国文化。建立基于传统文化观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应能为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建筑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增坚,严建伟. 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思维特色及其反思[J]. 1999(8):49.
[2]丁沃沃. 重新思考中国的建筑教育[J]. 建筑学报,2004(2):14-16.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应用;空间;建构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历史渊源流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才能更恰当地于建筑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师的使命就是寻找一条既能融合传统和现代建筑文化,又能以现有物力表达其完美结合的建筑设计之路,这需要现代建筑师卓越的工作能力与强烈的责任感去逐步实现,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建筑设计风格和形式。建筑设计无法与传统建筑文化割裂,即便是“反传统”一族,也得以“传统”作为参照物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因而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正确对待,也是我们创新的丰富源泉。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过去和现在是矛盾的统一体,割裂过去的现在无法完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体现着民族性,时代性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审美理念。中国的建筑设计历来就受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提及:“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了建筑设计中“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当然,目前某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建筑师声称要抛弃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而事实上却是传统建筑文化已经渗透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建筑文化,任何现代建筑设计无法完完全全地逃离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从当今诸多享受世界级美誉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出: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当今时代为根,以优秀的民族传统为魂。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结合了传统的古建风格。其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将传统建筑文化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博物馆主体造型设计得新颖巧妙,充分运用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基本色调,给人以亲切的相识感。在博物馆的选材上完全是就地取材,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土生土长的特色建筑。这正是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何能如此密切地融入当地环境之中的原因。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融入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理念,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的之间的融合,在充分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难得出,如能够很好的融合地域的建筑文化风貌,就很有可能做出成功的经典之作,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艺术中应用对当代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传统建筑文化之区别
建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处处体现着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是建筑设计之源。古代世界建筑概括可分为七个体系,欧洲体系、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等,其中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建筑形式的不同源于文化的不同,即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不同源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不同,而现代建筑文化深受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了解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不同,才能更好地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折射出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而西方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被誉为“石头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了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理念不同,是不同理念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中国起源于农业和农耕,由此决定其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了自然与人系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西方人以狩猎为主,决定其对石材的肯定,体现了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他们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建筑几乎都是类似于“四合院”格局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如北京明清宫殿,曲阜孔庙等均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而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如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时的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既反映了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也反映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三) 建筑的发展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相对而言,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
(四)建筑价值的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依靠计算、定量分析、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徒相传,靠实践,靠经验。而在西方,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指出“适用、坚固、美观”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
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实例应用分析
因中国的历史变革,中国传统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烟消云散”,而此时,很多建筑师在吸收西方建筑文化,也在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如王澍“象山校区”、王戈“深圳万科第五园”和上海金茂大厦等项目取得了国内和国外建筑界同仁的认可和赞许,这也让更多的建筑师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一)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以下简称象山校区)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相对于一个现代建筑组群,象山校区的整体建筑群,无论是空间上的变化,还是材料的使用,都是空前的丰富,无论从规划角度、单体空间还是园林造景上都潜移默化的融合着中国传统建筑语境。整个建筑群受西湖景色的启迪,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意境中获得升华。
整个校区规划自由巧妙,建筑造型简约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的诗情画意,又具有中国园林的“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特点,山,湖,溪,竹,木构成一个和谐灵动的整体。南方建筑中常见的砖,瓦,泥,竹,木,檐等材料的巧妙运用又进一步赋予了整个校区以江南意蕴,同时通过这些有记忆的朴素材料,王澍在设计中探索了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探索了如何将民间的传统建造工艺同简单纯朴的现代主义构造方式相结合。
在建筑灵魂捕捉上,象山校区沿袭了传统规划上散点透视的布局原则,忽略建筑比例在建筑中的位置,建筑在松散随意的布置过程中围合出空间各异的的庭院空间,从而打造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趣味,从不断的对透视和比例的结构中创造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有趣味和意境的过程,成为整个象山校区的设计灵魂。
(二)万科第五园
白墙、黑瓦、竹林、水系、玻璃幕墙、大空间……在中国传统徽派民居风格与现代设计手法的和谐统一中,深圳第五园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标签的都市建筑模式。正如它的设计者王戈所言:“尝试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现代手法,但不失传统韵味,就如同用白话文写就传统。”
第五园在建筑群的总体风格上以中国的元素——徽州民居加上苏州园林,使建筑在鳞次栉比的、分不出特点的高楼大厦中流溢出清新的意蕴。在建筑的院落设计上,前庭后院中天井和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四合院、叠院House(房子)的立体小院(院落与露台)以及合院阳房的围合所形成的大院,种种院落形式无不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民居当中那种内向型庭院,为居住者提供一方自得其乐的小天地。
中国的传统建筑空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尤其建筑与园林的互动及相互渗透的空间表现上,更是登峰造极,“第五园”在传统建筑空间的传承方面无疑是一个精品。该项目的室内空间处理充分表现出了空间灵活性的特点,在不同的使用空间中由于人的介入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会使空间表现出不同的使用功能,一些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而产生的灰空间在不同的需求下会产生微妙的功能转变。在景观处理上,对景,欲扬先抑等各种手法的运用,让你在空间行进过程中不断的感受空间给你带来的享受,并且你会发现每一空间,在不同时间及光线下又会给人不同的心里感受。
第五园整个项目展现了对实现传统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与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三)上海金茂大厦
上海金茂大厦为美国著名的SOM设计事务所设计,其具有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其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为一体。当然,他也是最好地利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建构”概念的典范。SOM的主要负责人史密斯声称其最开始的灵感来源于造型美观的中国塔,将中国的塔的“建构”元素充分利用,以高层建筑的设计平面及超高层技术手段为基础融入中国传统表象,证明了钢与玻璃也能演绎出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品位的建筑。同时金茂大厦是采用了双周对称的平面之形,阶梯式的逐层递增,让参观者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塔的完美。作为现代科技与东方塔形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建筑,金茂大厦的设计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符号,以切角与体形的方正,尺度与节律也完美的体现了中国塔建筑的艺术。中国塔造型又充满了想象与智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同传统文化碰撞,这恰巧又是经济可靠的结构体系与合理的超高层建筑平面组合的巧妙结合。金茂大厦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是似塔非塔的建筑特色,并具有了造型的多样性以及变幻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容丰富,不论是象山校区整体展现的传统意境、万科第五园体现的灵动空间,还是金茂大厦结合塔似的建构概念,仅仅是体现了冰山一角,如何在众多的项目中巧妙地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应用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扬弃式继承,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完美结合,既能营造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结束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好处,并将发扬下去,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中国传统建筑好是好在哪里,继承什么内容,是形式上的继承还是精神上的继承,传统的继承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空间、形式、符号、理念简单的组合形成外表的“中国风”建筑,而应该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再生和创新,创造出富有中国建筑文化意蕴的设计作品,在充分尊重世界建筑文化传统异殊的基础上,用开放的思想面对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先祥.论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J].艺术探索.2008年01期
[2]张宾.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及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安徽建筑.2011年第3期(总178期)
[3]侯斌.传统建筑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浅析[J].中国建材科技.2009(2)
[4]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古吴轩出版社.2007(4)
[5]甘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3)
[6]eva.现代居住建筑中的中国意境.2010.8. eva love m的空间网址 /eva_love_m/item/656ebe49500028066dc2f08e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