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会计论文范文

中国会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会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会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基本问题;正义;心性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9-0003-08

一个“问题”,首先,它的英文是“an issue”(常译为“议题”),而不是“a problem”(常译为“问题”)。其次,它由下列三个条件界定了它的基本性质:(1)在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生活情境内发生并等待求解,越是基本的议题,越令人困惑且长久地挥之不去;(2)求解问题的路径不唯一且存在至少两条同等重要但相互冲突的路径;(3)在发生这一问题的情境内,受这一问题困扰的人们不断积累和寻求思想资源,从而形成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传统。

据此,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应是真实社会情境内发生并长期纠缠着多数中国人且挥之不去的议题,当中国人试图求解这一议题时,立即陷入两难困境,因为存在着同等重要但有根本冲突的不同政治路线。为生存而不得不奋起求解这一议题的中国人的努力,于是沉积为关于基本问题的本土的思想传统和政治传统。这样的传统,主导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演化路径,似乎仍在主导目前和未来中国社会的演化路径。

目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着许多困扰。这些困扰可依照下述三个维度[1—2]加以排列:(1)物质生活的维度;(2)社会生活的维度;(3)精神生活的维度。最初的困扰来自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匮乏(物质生活的维度),或许那时多数中国人因此而赞成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稍后发生的普遍困扰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出现的“为富不仁”和“”,以及如影随形的权力腐败(社会生活的维度)。再后来的困扰,是精神生活的迅速贫困化或腐败(精神生活的维度)。最后,也就是现在,来自三个维度的各种困惑演变为全民的焦虑从而成为一场总体危机。不论何时何地,内源式社会总体危机的核心议题似乎永远是“正义”——在这一观念最原始的意义上。

我们生活体验里关于正义的那一部分,首先应被称为“正义感”。我们的感觉,佛家列举“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前面的五种在人类是专业化了的,有“感官”,其感觉称为“官觉”。五种官觉之外,“意”是第六识,称为“意识”,它的感官,在英文称为“mind”,在中文称为“心”。可是英文有“heart”,对应的解剖结构称为“心”。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主“意”的“官”就成为一个问题。为了更迅速地从事物外部认识它,笔者可以找到演化论和认知心理学的根据来说明我们的任何感觉都有而且必要地有一些模糊性,为了更迅速地从事物的外部认识它。于是,任何感觉都可能变得更清晰,这一过程称为“分析”。例如,我们要让语言变得更清晰,就施行“语言分析”。基于这一方法的哲学,就称为“分析哲学”。所以像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分析哲学家,本意很可能是要让他自己感觉中的世界变得更清晰。

第2篇

由于投资行为失败,不能按期将回购国债购回,致使抵押国债被登记公司冻结、清算,资金链断裂,部分证券公司甚至破产、清算。证券公司挪用客户国债进行回购过程中,贪污、受贿等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以国债回购的形式挪用资金,形式隐蔽、融资过程复杂,资金被挪用后又进入股市,流转过程迂回曲折,涉及资金账户众多,为案件的侦破带来了较大难度。

1 国债回购业务介绍

国债回购业务是客户将托管在证券公司的债券,指令证券公司在证券交易所卖出并登记,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购回。国债回购对债券持有人来说,实质上是以债融资,而对于证券公司来说,只是一种行为。

国债回购业务有如下特点:国债回购交易的标的是标准券而不是国债本身。国债回购交易是国债现货交易的衍生品种,是以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国债现货品种作质押的短期融资融券行为,标准券是按照交易所规定的折算率,以国债现券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折算成的固定面值的、统一的虚拟券,在国债回购交易中,标准券实际上起到一种记账凭证的作用。进行国债回购交易的当事人仅限于交易所会员。与股票交易不同,国债回购交易中证券公司都是以自己的名义发出回购指令,交易所并不知道实际交易的当事人。国债回购交易是采取一次成交、两次清算的办法,标准券和资金的结算均在会员间进行,投资者或客户并不是结算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国债回购交易以国债质押为基础。首先,投资者进行国债回购,必须先进行国债回购申报,同意以其国债作质押进行回购;其次,证券公司席位上的所有申报回购的国债按照交易所规定的折算比率折为标准券,证券公司以标准券进行回购交易,同时以相应的国债作质押,取得资金后再结算到投资者的资金账户。证券公司也可以自有国债进行回购取得资金,但每个证券公司进行国债回购的交易总额不得超过该公司账户标准券的总值。

制度改革前,国债回购的风险隐患之一源于国债回购的二级托管制度。证券公司向交易所上报的是全部账户汇总后的数据,并非每个单独账户的数据。当客户账户里有闲置的国债时,极易被证券公司挪用交易。同时,登记结算公司只知道证券公司主席位的国债回购总量,其具体分布并不清楚,也不为投资者提供查询服务。这就造成了证券公司是否挪用了客户的债券,登记结算机构和客户自身都不知道的情况,相当于证券公司同时操作前台和后台业务,从而为违规回购提供了可能。

2 挪用国债回购过程中的鉴定问题

常见的挪用国债进行回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券商自己直接挪用客户的国债。做法是券商与机构投资者签署国债托管合同,许诺远高于国债票面利率的收益率。在诱惑下,托管方明知现券有被挪用的风险,也可能在所不惜;二是两个客户间达成协议,一方同意临时借券给另一方,券商作为中间人为他们“牵线”。无论上述哪种挪用方式,对被挪用资金来源、去向、产生的损益及损益的去向都应该是侦查部门需要查明的事实。司法会计鉴定对被回购国债所属账户的确定、回购产生资金的资金流向、盈亏状况的确认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依据。

案情介绍:2003年11月国有甲公司与乙证券公司(乙方)签订了《购买国债托管协议书》,协议约定甲公司将2亿元资金委托乙证券公司购买2002年3期国债,并托管在其营业部,合同期限:自2003年11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

第3篇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2013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选题”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2013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选题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2013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选题”,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4篇

届时,大会将设立 “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护的有效途径”和“电子认证服务的解决之道” 两个分论坛,并集纳各界经典名篇、学术成果、研究课题、应用经验,编辑出版《2012中国信息安全技术展望学术论文集》,其中优秀论文将择优在《信息安全与技术》杂志(国家级刊物)上刊登,并全文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征文内容如下:

1.计算机安全、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2.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密码学、软件安全;

3.信息系统等级安全保护、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4.云计算与云安全、物联网的安全;

5.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移动计算平台安全性研究;

6.信息内容安全、通信安全、网络攻防渗透测试技术;

7.可信计算;

8.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9.系统与网络协议安全分析;

10.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11.面向业务应用的整体安全保护方案;

12.信息安全漏洞态势研究;

13.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态势研究;

14.Web应用安全;

15.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实施与发展现状;

16.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17.电子认证服务最新技术和产品;

18.电子认证服务应用创新;

19.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研究和热点事件解析;

20.可靠电子签名与数据电文的认定程序/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1.数字证书交叉认证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第5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眼动,可以揭示其内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通过记录眼动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从100年前就开始了。

在过去的百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眼动记录仪的性能不断提高,数据采集更加方便快捷,数据分析因计算机化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20世纪20年代,在国外开展了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一直持续到50、60年代。但是,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数寥寥。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眼动记录技术的发展,国外眼动仪产品也增多。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开始购置眼动仪,天津师范大学也于80年代末从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购置眼动仪一台,并在沈德立教授的指导下,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进入21世纪后,随着眼动记录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加之其它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眼动仪的造价大幅度下降,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科研单位购置了眼动仪,这一切吸引着国内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也预示着我国眼动研究的繁荣时期即将到来。

为了推动国内眼动研究的发展,由沈德立教授发起,于2004年5月14日~16日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成功地召开了中国国际眼动研究学术研讨会。此次大会有美国Massachusetts大学、芬兰Turku大学、英国Durham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生物医药研究所、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的90余名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学者出席。

在这次大会上,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应邀作了精彩的报告。本刊将与会者的论文进行了整理,在本期发表。由于刊物的篇幅所限,还有部分研究论文将在下期刊出。另外,一些与会专家的论文已预先被其他刊物约稿,所以,没有在本刊收录。

在本期杂志中,既收录了国际著名眼动研究学者的论文,也收录了国内的著名学者和年轻学者的论文,旨在推进国内眼动研究的发展,加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者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衷心地期望我国在阅读的眼动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会计;改革;国际化;会计准则

美国会计准则因其自身的独立性、兼容性等特点,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为众多国家的会计准则改革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为了更好的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保证会计行业的平稳运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将具体研究美国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及其出现的原因,为我国会计改革向国际化迈进贡献一份力量。

一、会计准则的内涵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这是对会计准则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解释。按照会计准则执行单位的性质来分,它分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按其作用来分,则可以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存在的意义就是使得会计工作能够规范化、合理化,使整个会计行业的运行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框架,避免出现不必要混乱。

二、中美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1.会计准则的出发点不同

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所属政府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指定的,权威性较高,所以我国会计准则指定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利益。而美国的最高会计准则则是由一个代表不同团体利益的民间组织依据市场现状而制定的,没有法律约束性,其更多的重视的则是公众利益,并没有何从分的考虑到政府利益。

2.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不同

我国的会计法则是政府相关部门指定的,并没有广泛的征求人民的意见,完全是由专家团队进行市场分析,得出结论后进行规则的制定,制定后由政府颁布实施。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则是遵循各项规定,专家团队、群众意见、后期改正,无论是准则的制定过程还是制定结果,都保证了准则的公众性、合理性、独立性。

3.基本的会计准则不同

我国会计准则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目标,通过统一的、规范的规定,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而美国制定准则则是为了在原有的会计工作基础之上,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通过对目前现有的会计准则的评价为未来的会计准则的完善与发展提供资料。

三、中美会计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但是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多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双方会计准则制定的起点不同。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且是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经济业务更是复杂、繁多,为了保护经济参与者的利益,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保证整个国家经济顺利平稳的运行,政府部门不得不让代表大多数群体利益的集团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中国相对而言,经济发展不够充足,以及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会计准则则是由政府制定,以法律为约束,能够是会计准则更好的为宏观经济服务。

2.政治环境不同

美国是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这就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较小,地方也有足够的权利不执行中央决策。无论美国中央政府制定怎样的会计准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某些地方利益,这种状况下最好的办法便是让具有较高权威的民间组织制定会计准则,一遍提高会计行业的工作质量。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如果想规范整个会计行业,为会计工作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就必须由政府制定有绝对权威的会计准则,通过法律约束力保证准则能够落实,促进行业规范化。

3.文化背景不同

美国好似一个崇拜自由主义的国家,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所以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多的则是强调对个体投资者的保护以及公众利益的实现。而中国是一个看中集体主义的国家,他们重视集体,对个人利益的重视远不如对集体利益的维护,这就使得中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不仅仅考虑到公众利益,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维护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

四、结语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过程。不得不承认我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会计准则也自然存在落差。所以在我国在进行会计改革与国际化过程中,充分借鉴美国会计准则有点,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应用,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第7篇

1.社会语言学四十年   

2.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认知参照点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     

3.语料库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4.认知社会语言学  

5.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

6.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   

7.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8.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9.商务语言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与方法    

10.《世界英语变体: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

1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

12.语言、认知与文化交融下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13.探索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中国情境的“移动性”  

14.社会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5.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教学

16.天津商店命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和研究   

17.OK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18.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流变  

19.试论拉波夫的社会语言学观及其方法论

20.社会语言学研究:作为知识增长点的“整合”       

21.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英语研究型教学范式   

22.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        

23.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   

24.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  

25.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26.QQ名的社会语言学探析

27.本溪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28.社会语言学与中国的外语教学   

29.语境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  

30.社会语言学的整合发展趋势  

31.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AIDMA广告理论  

32.湖南益阳方言新老派差异的社会语言学调查   

33.初中英语教材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34.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语外来词研究   

35.长春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36.社会语言学研究——反思与展望    

3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

38.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  

39.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40.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   

41.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发展中的问题        

42.《社会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简评

43.2009年汉语新词新语社会语言学探析   

44.论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          

45.西方政治语篇研究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46.中西网名社会语言学对比分析    

47.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问题审视

48.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49.“X去哪儿了”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解读

50.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甄嬛体”解读   

51.美英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

5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文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53.计算机中介交流的社会语言学思考

54.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55.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语言学——“九五”回顾和“十五”展望     

56.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57.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考察征婚广告的性别用语差异  

58.社会语言学简述

59.社会语言学与色彩语码研究

60.从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研究新引语导入语be like

61.社会语言学概述  

6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变体研究   

63.关于培养社会语言学专业人才的几点思考  

64.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6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微博语言特征    

66.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进展》评介   

67.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   

68.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69.商务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建构   

70.社会语言学说略

71.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英翻译补偿   

72.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向      

73.音位变异与社会意义的建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

74.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75.社会语言学与认知社会语言学之差异述评

76.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

77.社会语言学理论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78.广告中的性别身份建构——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视角   

79.社会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评述

80.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2009年流行语  

81.社会语言学视角中的网络语言  

82.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

83.营口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84.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

85.论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结合

86.社会语言学中的日常生活语言暴力倾向研究

87.鞍山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88.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89.社会语言学理论综观及哲学思考  

90.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

91.微博名的社会语言学探析

92.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一:语言、符号与社会

93.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94.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广告语言分析

95.互动社会语言学综述  

96.朝阳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97.金华方言与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98.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第8篇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这就需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有效可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使社会保险基金能够健康稳定的运行,促进社会稳定,带来更大的收益。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其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保险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福利性和社会性,是社会的“安全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社保基金的监管就成为了重要的环节,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7年,为了改变基金管理的混乱状况,国务院决定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1998年,国务院在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时,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计划经过各级政府机构改革,自上而下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专门监督、内部控制、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各部门配合共同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

据国家审计署的对29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审计结果。审计的3项保险基金2006年收入3128.46亿元、支出2203.14亿元,分别占全国当年基金收支总额的50.7%、46.5%。截至2006年底,3项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918亿元。审计结果表明,3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良好,但部分资金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些地方未能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审计共发现违规资金71亿元,包括扩大3项保险基金开支范围用于弥补“补充医保基金”及借给企业等;用于委托金融机构贷款、对外投资;用于购建办公房及弥补行政经费等。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但是,牵动大量人力、付出高昂行政成本组织了这些检查和审计,可一些严重违规和犯罪问题仍然屡禁不止。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国际比较研究

(一)典型国家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简介

1、美国。美国实施的是审慎性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在美国,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比较广泛,参保是强制的。最主要的社会保险项目是老年、遗属和伤残保险,同时有雇员补偿、失业保险、暂时伤残保险、铁路雇员退休计划等。美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向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适当的经济保障。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美国政府强调“事前监管”以杜绝资金被挪用的危险。美国联邦社保基金的各个账户开设在财政部内并由财政部专项管理,征缴的款项相应存入各个基金。

2、德国。德国堪称高度发达的福利型国家,它的社会保障系统基本以保险形式体现,几乎涵盖了所有德国公民。德国社会保险共有5大分支: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护理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的3大支柱。德国包括医疗、意外伤害和养老在内的各类社会保险机构实行法律上的独立自我管理,并且由保险金的缴纳者,即投保人和雇主共同参与决策。养老保险是德国最大的社会保障系统。德国养老金不用于投资,而是由专门德国养老金保险机构来管理,全民参与监督。

3、智利。智利模式是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将个人工资的10%存入个人账户并进行积累,交由私营机构进行投资管理,最终个人账户中积累的储蓄及增值收益作为个人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保险费完全由个人承担,雇主不承担缴费义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结构主要是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即完全由个人缴费,实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由私人机构进行管理,参保职工根据自己的原则可以选择任何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建立法定的资本积累账户。智利模式中政府实行间接式的监管,通过法律法规对公司进入和退出市场、投资项目和所占比例等方面进行监控,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4、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几乎没有社会福利的国家,他没有任何社会福利意义上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其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账户为基础,强制储蓄,集中管理,养老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中央公积金制度。中央公积金由政府的中央公积金局直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管制。雇员和雇主每月按雇员工资一定的比例缴费。国家通过中央公积金局依法对基金实施管理,中央公积金局既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日常支付,又负责实施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

(二)四国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分析比较

1、从法制体系上看,各国社会保险模式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例如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险立法的国家,现今已在社会保险的5个方面分别制定了完整的法律和条例。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有关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由联邦政府制定,州政府在不违背联邦法律的情况下,可以制定本州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和条例。

2、从资金筹集方面看,都是多渠道筹资,筹资形式主要有税收和缴费两种。目前世界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社保基金的来源都是多渠道,有劳动者个人、企业雇主、基金营运增值、社会捐赠、政府预算补贴等等。其中约有60%的国家采取社会保障税的筹资形式。开征社会保障税使资金筹集从形式上更具法律强制性,同时社会保障收支成为政府预算的直接组成部分。

3、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方面,有由政府行政机关运作、事业单位运作和面向市场运作3种不同的方式。美国的社会保障税和失业保险税全部记入财政信托基金账户。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管理外,德国的社会保险都是划分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以及险种分别独立管理的。智利的经济改革创造了单一资金来源的、私人管理的退休金制度。政府对私人养老金市场的各项活动,通过各种法律、法令和退休养老基金管理局,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新加坡的公积金运作,全部由中央公积金局负责。内部设有会员服务部、雇主服务部、人事部、内部审计部等。公积金局由劳工部管辖,内设董事会,为最高管理机构,负责重要的政策制定。比较重大的计划制定,要经劳工部。

三、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

(一)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参与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主要是基金筹集的监管,基金营运的监管和基金给付的监管。由于社会保险金市场上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就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安全营运、基金保值增值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政府积极作用的发挥,就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府应当承担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和监管模式,避免决策上的失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众多,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还很窄,经济发达程度还不够高,国民的参保意识不强,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使得政府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又不会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当要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具体计划和措施,计划和措施应当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运用各种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基金社会的正常发展提供稳定机制。

再次,政府应当制定各种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架构,严格规范社会保险的建立、运行和监管。

最后,政府应当尽可能的为社会保险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和制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以便于社会保险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构架

社会保险基金整个监督体系可分为基金日常管理监督子系统、基金营运监督子系统和基金监督法制体系3个部分。基金管理监督系统社会保险基金日常管理是经常的、大量的,是社会保险制度整体运作的基本链条,是社保基金监督体系中最基本、最宽广的组成部分。基金营运监督系统基金营运的目的是要保障基金的效益性,通过实现效益性而达到保值、增值之目的。对基金营运进行监督就是为确保这一目的实现而采取的手段。基金监督的法制体系基金监督的法制体系是基金管理监督与营运监督得以顺利实行的法律保证,是基金监督体系的法律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系统、基金营运监督系统、基金监督法制体系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这3个系统侧重点不同,基金管理监督系统侧重于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其目的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和按时足额支付。基金营运监督系统侧重于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营运的各环节进行监督,依照低风险原则、适度高回报原则、流动性原则、最优投资组合原则,审慎投资营运,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通过实现效益回报而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基金监督法制体系为前2者得以落实的依据,是其操作的法律准绳。

(三)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社会保险的目标模式应该逐步走向全民保障,其服务形式应走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在管理上追求体制的高效、合理、长期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因此就要做到不能政出多门;保障类别和水准合理,费用支出在国家、单位、个人的承受能力以内;尽可能降低行政机构、经济波动和少数人的个人行为对社会保险体系正常运行的影响;社会保险体制不仅不能拉经济发展的后腿,不能影响国家政治的正常运转,而且还要通过积累和资金的有效管理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一直分不开,不仅使有限的基金积累无法获得很好的收益和投资回报,而且由于缺乏制约和监督,管理不善的问题经常发生。因此,应该将监督和经营分开,在此基础上,通过更有效的手段,全面提高投资效益。

但是,仅仅将行政管理与基金经营机构分开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能够真正地被有效使用,必须建立更有效的基金运营和监督制度。

首先,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体系依据。管理机构不但要依法行政,其自身也要依法接受监督。还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将分散的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统一到一个专门的机构作为政府机构依法行使各种管理只能、监督及指导职能,并对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保障及保险进行协调。

其次,管理机构不参与各种形式基金的经营活动,为了使得监管体系本身具有更强的制约机制,还应该考虑建立和发展其他的监督机构。

最后,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监管重点应该集中于金融和财务方面。为了防止营私舞弊的行为,应该将财务公开化,并且进行绩效评估和严格的处罚制度。

总之,要坚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就要加强基础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挥霍浪费。使社会保险基金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广大人民收益,更好地保证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2、李连友.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M].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第9篇

一、会主动求和

“会学”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往往远远走在教学进度的前面,不仅做好每一节课前的预习,而且能自发地钻研高年级的课程,新学期还没有开始,他们在假期中便找来各科教科书阅读,他们懂得,要比别人走得快,就得付出比拿1人多的汗水,他们的这种“超前”行动,往往使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会记笔记

“会学”的学生不仅会下苦功夫,更会找窍门,这集中表现在记课堂笔记上。有的同学从教师开始讲起,便趴在桌子上一字不漏地记录,这样的同学已变成了“书写机器”,当然也学不了多少东西;有的学生手很懒j一节课上完,无论书上还是本上,干干净净,一字不写,这样的同学复习起来毫无凭据、,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会学”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是有选择地记录,把“想”和“记”结合起来,侧重于记录老师讲课中对自己最有启发的部分,为了提高记录速度,他们还常常自制些符号,以缩短书写时间,提高记录效率。

三、会发现问题

“会学”的学生头脑中问号最多,常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来,对于教科书,他们也从不迷信,敢于大胆质疑。

四、会探索“所以然”

“会学”的学生从不满足于书本上现在的结论,喜欢研究得出结论的推导过程,探究其“所以然”,而有的同学解题时喜欢对答案,只要答案相同就放过去了,而不重视解题过程,这样做的习题再多了等于没有做。“会学”的学生解题之后往往反复思考解题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找出规律恒的东西来,每做一题就要懂得这一类题目的基本解题思路。

五、会多方求解

“会学”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能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例如在证明几何题时,积极主动地变换辅助线的位置,代数问题用几何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用代数、三角函数方法求解,在读书或做作业时能从多角度理解和发挥。

六、会总结规律

“会学”的学生能自觉及时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归纳,找出规律,并用这一规律继续指导自己的学习,使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七、会用工具书

“会学”的学生一般都不是死记硬背的能手,相反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记忆力并不突出,他们深知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所以工具书成了他们的好伙伴。

八、会广泛涉猎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问题 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指借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功能来分析、预测、控制和决策会计信息的一个过程,使得会计业务处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精、广度。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时间比较晚,由于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先进事物兴起和飞速发展的影响,直击传统商务模式,再加上财务工作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会计软件自身缺陷重重、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国际化考虑以及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遇到困难等诸多问题,建立和健全与现展需求相适应的财务系统迫在眉睫。

一、会计软件自身缺陷重重

首先,会计软件的安全型和保密性有待质疑。众所周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企业财务数据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存立足与长远发展,可是对数据保密问题加以着重研究的软件系统少之又少,而将其重心全部放在适应财务制度和健全会计功能上;其次,会计软件的通用性不高。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缺陷屡见不鲜,而且难以解决,譬如系统初始工作量过重,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增加功能等等;最后,会计软件开发人员对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

二、会计软件开发缺乏国际化考虑

现如今,我国对外贸易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趋于频繁,在发展过程中,更是要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政策。我国刚刚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由于经历和经验尚浅,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和世界贸易组织有所不同,而出于大局的考虑和为了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唯有引进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与政策,方能和国际接轨。

三、网络环境下,软件系统内部控制出现问题

由于受到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出现了新的特征,这对会计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可以有效推动会计信息系统不断向前的发展,又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障碍。首先,不能及时规避非法侵扰。网络是一个开发的虚拟空间,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信息都能被访问和搜寻(物理上连接断开除外)。所以,这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很容易遭受黑客或者病毒的袭击,还有非法访问等,一旦发生这种攻击,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其次,电子商务带来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上交易越来越常见,企业全部原有凭证都将变成数字格式的时代也即将来临,这无形中使得企业对网上公正机构的依赖度有所加强,而成熟的技术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尚未出现,这必将给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四、加快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第一,重视会计软件的开发,强化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软件的开发要以管理型、决策型软件方向为目标,开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软件,只有这样方可与时俱进,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个性化需求。此外还得对会计软件重新定义,既要考虑国内会计体系,还得重视现行会计体系发展趋势,重视会计理论对会计软件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开放,确保会计软件的国际化水平。在强化审计这一方面要严格打击计算机不良行为,避免重蹈先电算化会计再电算化审计的历史覆辙,确保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同时进行;第二,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在网络大环境下,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将其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譬如网上黑客攻击、病毒侵袭或者人为的非法访问。因而,为了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譬如网络防毒、信息加密、防火墙技术以及进行身份认证和授权等等,以期促进网络会计信息自身安全防范能力的提高。第三,不断建立和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注重会计信息与数据的保密工作和计算机机房管理。

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既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又是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时展必然。力求财会信息高质量,财会核算实务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以及会计电算化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身为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本着认真、复杂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健全软件功能,提高软件质量,有效推动其向管理型软件方向过渡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芳.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完善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2]佘江岩.计算机审计软件设计开发[D].天津大学.2010年

[3]魏强荣.高校基建财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4期

第11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 会计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19-02

1 引言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全球通用商业语言,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会计人才的主要供给源,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重要性亦随之增加,会计教育的方向、模式和质量对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引人深思的本科会计教育问题,尤其是会计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型的会计人才已成为当前本科会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进一步检视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资源,对于进一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会计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作为会计教育模式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决定整个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是不可或缺的,是会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学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存在如下弊端:一是该目标表述不够明确,各高校对其的理解各异。该目标虽由国家制定,但不同的高校对其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学校认为是通用型人才,有的认为应侧重于应用型、专门型,还有的提出开拓型、外向型等等。由于思想不统一,教改的侧重点不尽一致,因而难以评价、判断教改成果。二是职业性和专门性过强。过分强调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协作交际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要求。三是未能与时俱进。会计职业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教育界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致使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所适从,于是大都把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影响到会计人员的整体质量。这些问题都说明会计教育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目标。

2.2 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来确定的学科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比较狭窄。首先,这种学科体系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导致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会计理念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其次,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管理会计所讲的变动成本法等又重复出现在成本会计课上,相应减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再次,侧重国内会计制度学习,缺乏时代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新的会计业务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难以掌握和反映国际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虽然一些学校能够随着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变更及时修订会计教材,但是较少有教材能够及时地反映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计教育过分依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度理论探索,重制度解释轻理论分析,这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所需国际会计人才的要求。二是对基础课的学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比重失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课程的内容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而在我国本科会计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等内容重视程度还不够。三是对技能培养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由于选修课程中很少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使得学生难以掌握查询资料与检索信息等技能。

2.3 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学校不能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变换和革新考试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只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依据,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不能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局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方法和技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2.4 师资状况需要改善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所必需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会计实务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会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往往多年一成不变。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相差较大,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讲解和分析,这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实务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的把握。教学和科研多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专业教师会定期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收集和整理资料。实践活动是实务界和教育界紧密相连的一种渠道,实践活动可增加教师的阅历,提高教师的业务处理能力,对提高会计教学和会计研究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提高本科会计教育水平的对策

3.1 重塑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影响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提出会计教育应该使学生对各种会计职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公共会计职业、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工作。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会计记账和报表编制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释财务报表,建立和运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方面的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

我们当前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迅猛扩张、更新,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会计学科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于中国实际,注重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当前和今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一是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流向会计职业界,因此本科教育自身可以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前者应为他们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其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充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后者,则可以培养成具有较高会计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扎实,视野开阔,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3.2 优化课程体系

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我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紧跟学科前沿发展与科学技术更新,致力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品质和能力,实施“通才教育”,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据此,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应做相应调整。一要加强公共基础教育,夯实基础知识。美国本科会计教育中,公共课程设置体现了会计教育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所占比重大,选择余地宽,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学分占了总学分的53%。我国在本科教育中亦应强化学习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知识、文学、法学、美学、哲学、写作、逻辑学、研究方法论、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课程;二要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地追求本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淡化各学科间的界限,减少由于专业细化造成的知识缺陷。在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应进一步开设计量经济学、税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规等课程。三要精简会计主干专业课。应合理界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合并精炼教学课程,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会计主干专业课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会计电算化。四是要优化会计教材。要督促各高校及时根据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更新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并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切实提高会计教材的质量。在会计教学的改革中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打破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的现象,某些学术性期刊如《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应该成为会计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同时要致力于促进教材内容的国际化,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可以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如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3.3 创新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的经济环境下,知识更新更加迅速,实务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得更为重要。美国在会计教育上实行“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新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引导、启发、组织学生的学习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研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澳大利亚大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尽快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授课方法。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方法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今后的本科会计教学方式应当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从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重视问题解决过程,重视原理应用。改革单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要以引导启发为主,系统阐述为辅,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第二,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一直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尽管很多高校也很重视案例教学,但诸多因素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发展。应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在压力下工作的专业素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审计案例和管理会计案例。要搞好案例数学,主要应抓好案例收集与整理这一环节,并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第三,推广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推广这种教学方式,必须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配备现代化多媒体电子设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大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同时,必须研究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采用新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第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锻炼,应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演示, 推广助教岗位,欢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习课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会计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我国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了解与会计工作有关的具体问题。抓好毕业实习环节,巩固学生理论知识,丰富感性认识。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教师无法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因为,会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适时学习的观念,及时优化自身素质结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要采取定期培训、进修学习、访问交流等方式,提升会计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会计专业理论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二是加强实践锻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为会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深入到企业以了解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调研。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为会计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教学资料。三是严格考评工作。应以制度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考评,以保持授课内容具有前沿性。在考评方面,除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之外,不应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Lin,Z.Jun,Xiaoyan Xiong and Min Liu,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Jounal of Accounting Edueation,2005(23):149-169.

[2]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27-30.

[3]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

[4] 迈克尔・戴尔蒙德.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研究和实务[J].会计研究.2005,(12) :26-30.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信息不对称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欺诈行为的现状

社会保险基金欺诈,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过程中,实施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等的行为。我们可以从社会保险基金欺诈现象所涉及的各方责任主体来理解。

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30个省成立了省级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逐步加强基金监督工作,基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但是,当前挤占挪用社保基金,冒领、骗取社会保险金的问题仍非常突出。

1999年以前发生的23.47亿元违规资金,大多是涉及基金安全和完整的问题;2000年以后发生的47.88亿元违规资金,多数属于管理不规范问题,甚至包括违法犯罪。凡是涉及社保基金大案的基本上都是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关。2006年8月,上海查出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保基金挪用案件,该案中违规挪用的社保基金连本带息共计37亿元。同年11月27日,浙江金华又爆发数亿社保资金被挪用的大案。据新华社报道,在1986年至1997年间,全国有上百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至2005年底,还有10亿元没有回收入账。国家审计署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三项社保基金(养老、医疗、失业)的审计结果中,发现违规问题的金额达71亿元。

一边是数以亿计的资金被违规挪用、流失,一边是我国社会保险中所出现的养老保险“空帐”、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庞大等问题,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使命——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对社会保险基金中的欺诈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造成社保基金欺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制不畅、经费短缺、管理不善、打击不力等,在这里就仅从其最根本的理论源头来进行分析。

二、关于社会保险基金欺诈行为的理论分析

社会保险基金欺诈现象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监管不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此现象。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欺诈才有产生的可能性。首先是对于参保企业来说,拥有本企业用工的数量、工资水平、工人被辞退和平均时间长短和比例等完全信息。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会发生不如实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而社会保险经办结构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无法完全准确获取参保企业的内部信息,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保险,致使参保企业有隐瞒用工人数、工资水平等信息的动机。

社会保险的购买者(社会保险的参保人)和社会保险基金的营运委托人(社会保险机构)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管理人员会有动机进行、欺诈、挪用、侵吞社会保险基金以中饱私囊,或者用虚假的财务状况隐瞒营运中社会保险基金的贬值、损失与风险。

在社会保险基金发放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可能去完全调查清楚每个投保人的真实情况,以及条件变动下个人的现况;个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也可能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隐瞒真实情况、骗领保险金。

三、建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机制

3.1建立多方共同监督制度

通过对理论的分析,看到欺诈现象的产生除了个人道德上的主观因素之外,信息沟通的不完全是其产生的客观原因,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制度。

行政部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基金风险,但是要把经管权和监督权分离开来,否则这样的制约将会是失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事务要由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只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行使行政管理和监督的职能。除了行政监督之外还要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专家、企业界代表、财政部门、参保职工代表、工会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理事会。

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内部也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进行严惩;内部工作人员之间也要互相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3.2利用现代科技协助反欺诈管理

全国的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系统存在着相互协调性差、数据不能共享,各地分散管理的缺点,参保人员在流动时信息不能及时传递,让骗保存在了可能性。要运用现代科技去优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与劳动部门、地方税务部门、服务部门等用网络联合起来,实现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数据的统一和共享。比如说为了杜绝骗取养老保险的行为,可以利用现有的高科技指纹识别设备,建立定期指纹比对制度。将所辖离退休人员的指纹全部采集,每年向退休职工发放指纹采集卡,然后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后继续为其发放社会养老保险金。这项科技在一些市区中已经被采纳了,并被证明反欺诈的效果显著。

3.3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稽查的力度

针对一些企业隐瞒职工的真实情况,少缴漏缴保险费的,可以发挥各级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作用,深入到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工资、人数等基本情况进行拉网式大检查。社保经办机构也可以委托会计事务所对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对人为瞒报职工缴费基数的要重新补缴养老保险费,规范参保单位申报基数和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行为。

3.4加强反欺诈立法

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保基金管理与运营办法,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逐步实现对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有效遏制社保基金被非法挪用的现象。依法进行社会保险执法监察,强制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从根本上防止企业不参保,杜绝用人单位漏报参保人数,少报缴费基数,遏制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法律,积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增强《劳动法》可操作性。并对欺诈社会保险基金的现象进行严惩,实行举报奖励等措施。对有欺诈行为但未造成社会保险基金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可视其情节轻重处以一定的罚款;对拒不缴纳罚款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

[1]郭士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13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会计理论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紧紧追随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逐渐式改革之路,经过重新起步、不断探索、繁荣发展和体系创新四个阶段,[1-2]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会计理论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会计准则规范建设体系得以确立并初步实现了国际趋同,我国在国际会计界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强大,经济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的职能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笔者认为,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应当关注以下问题:

 

一、在推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性的研究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自2005年以来,中国为加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制定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3]按照路线图的要求,2006年2月中国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在所有的上市公司实施。2008年开始扩大到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所有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企业,银监会、保监会也要求所有城市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公司从 2008年1月1日全面执行新准则,[4]实现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会计等效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实践仍然处于不断完善和初步发展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比差距巨大,我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与西方会计市场的成熟度相比,落差较大。我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以1992年出台的基本准则为起点,到2006年2月系列准则的正式出台)出台了近40个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为全盘引进西方会计准则),并立即付诸实施,其时间之仓促、根基欠牢固,显而易见。特别是一些西方惯用的具有“双刃剑”效应的会计准则,如公允价值、金融资产重分类等,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连美国国会都要求美国证监会研究是否暂停公允价值准则问题,足以说明,会计准则实施对国家经济的掣肘作用。中国作为新型与转型的代表性国家,坚持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的持续趋同固然重要,但是,进一步加强我国会计准则的实用性研究更为迫切,尤其是我国金融资产方面有关的准则(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显得较为混乱,对于公允价值的准则的运用缺乏稳健性,在国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时,作为房地产企业会计计价方法的研究未能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加以指导,滞后于实践,以至于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模糊,无法确定其成本究竟有哪些部分组成。

 

二、在继续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非营利性组织会计问题,是各国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我国,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主要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包括政府及其部门以及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其执行的会计标准是预算会计制度及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重心在经费的收付和使用,而对经费使用单位的会计责任则不太重视,不利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绩考核和评价。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引进企业管理的模式,强化对责任主体的业绩考核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在国际上,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和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探索并不同程度地实施政府会计准则,这为我国的相关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可借鉴的经验。

 

近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界对政府会计中引进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进行初步核算,引进资产、负债、基金等要素,建立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绩效考核等进行了探索研究,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成熟,仍然需要加大力度不断推进,比如在医院、学校这些非盈利组织中如何稳健引进企业会计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构建中国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等。

 

三、在继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相关问题的研究

 

2008年11月12日,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共同成立了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同日,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中国地区组织成立,意味着我国将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建立一个政府规划指导、单位主动参与并具体实施、社会积极响应并配合支持,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空间信息化管理体系,培育一个为相关单位提供软硬件产品供给、技术服务和执行服务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以推动我国科技信息语言的标准化、规范化,会计信息运用的自动化、集成化,会计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会计行业的智能化、现代化。[5]

 

这将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中的一项浩瀚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其工程进程包括企业基层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满足信息披露要求的XBRL国家分类标准,延伸到微观层面,进而向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拓展,再向非企业的各个领域拓展等,可见整个工程涉及环节之多、价值链延伸之广、复杂程度之大。因此,加强会计信息生成、报告与披露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与内部关联互动且比较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分类标准体系,对此项工程与其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在继续加强会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会计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会计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近十年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我国会计工作本身的发展和与国际会计的趋同。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虽然以实证会计为代表的注重实际研究的现象得到重视,但是,“算为管用”是我国会计前辈一直坚持的主张,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方面要注重会计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同时,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凝练自己的软实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进行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时,应当注意中国特色,应当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我国企业多年的实践中,不同层次地存在与管理会计有关的问题,而且中国特色明显,成效也显著,如邯郸钢铁公司的“全面预算,成本否决制”就是很好的管理经验,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但是由于未能从理论上很好提升总结,在一个阶段尝试之后,便昙花一现。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也有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但是缺乏理论的提炼,生命力不强。目前有一种奇特的理论研究现象,一些核心类管理杂志热衷于介绍一些纯理论的文章,罗列大量的数学公式,觉得这样才能凸显水平,也不管是否有人看得懂、是否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理论固然需要大量“数量”的研究,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实践根基之上才能彰显理论的价值。我国会计界的许多大家、前辈(不乏国际知名)几十年来,一直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注重会计实用价值,其理论研究成果一直成为我国会计实践的指南,成为中国会计界的脊梁!

 

五、在努力提升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不断加强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问题。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等现代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归根到底需要一支道德优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会计人才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等形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会计从业专业技术人员,为提升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出了贡献。

 

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和社会两个渠道,而衡量会计人才的标准目前仍然是从业人员学历与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由于会计人员的实践性要求,初级、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除了具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时间要求,但是目前以考代评仅局限在初、中级,高级会计师(相当于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技术等级)仍然是以评代考,目前还没有设置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显然我国会计职称系列还没有理顺。

 

再者,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学校来看,由于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高等院校的本科会计教育亦希望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出胜任会计实务的高级会计人才,于是在培养过程中大多加强专业方面的教育,实践环节培养不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由于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准,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业务操作能力水平低下,使得本科会计的教育出现上下两难的尴尬局面。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ECC)在1990年9月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6]也就是说会计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条件,而不是大学毕业时就已经成为会计师。同时毕业生要想成为胜任的会计师还必须继续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高等会计教育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这里不难看出,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很值得从事会计职业教育的同仁去认真研究。

 

六、在继续强化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会计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应当继续加强会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努力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使我国的会计基础理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鉴于我国会计理论多年来滞后于会计实践的情况,更应当关注会计前沿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国际上会计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方法的规范与创新、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价值链会计、新技术环境下的会计和审计问题等。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了我国会计理论的成熟与繁荣,伴随着我国步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践也将实现与世界的持续趋同,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对会计理论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第14篇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文化 建设途径

【作者单位】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中图分类号】 C9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1-0054-03

法治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它不仅是有形的制度,同时也是无形的文化。法治是否昌明、法治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法治的成果能否真正有益于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法治文化作为支撑。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以平等、公正、自由、诚信和人权等为主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本身具有权利和义务一致的规范性。因此,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著名法学家龚瑞祥教授指出:“所谓‘法治’,不仅仅是指‘以法治国’,还包含着用于法治的法律必须遵循的原则,如‘公正原则’、‘平等原则’、‘维护人的尊严的原则’等。也就是说,法律是确定的、公认的理想,而非我们通常所称的‘长官意志’。法治高于法律是立法者和司法者用以检验法律能否生效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体系是一种以“正义”为价值取向的、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的、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法治文化。它在显型结构层面上表现为:制定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在隐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体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种内容结构和谐统一的法治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本质所在。而围绕这一本质展开的各项条件、措施和效果,即以法治为特征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全面生成,则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和现实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生成属于一种“后发混合式”的模式。从其生成的动力来讲既有外在动力也有内在动力。一方面,其生成依赖于中国社会的内在力量,这些内在力量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民主政治、法律(良法)、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体需求的转向等社会因素。另一方面,它一直受到外来法治文化的刺激,特别是西方法治文化的刺激,这种刺激表现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其独特性。

1. 民族性。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积淀的产物,经世代相传而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形成一种“超稳定形态”,即使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它也会坚守自己的阵地,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法律观念、法律情感以及行为模式,并已内化为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心理和性格,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行为模式的选择。

2. 现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现代性表现在它能与当代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伴相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市场经济呼唤法治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之相适应,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法治文化也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法治文化以市场经济为根据,进行理论创新,以一种新的形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3. 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它从不固步自封,善于吸收人类有益的法治文化成果,特别表现在对西方“法治”思想和理论的移植和借鉴上。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法律趋同化现象的出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西方的法治文化必将互相融合并存,整个人类社会都将向“大同法治世界”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时代性。建设法治文化,不仅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防止权力异化的有力保障,而且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切权力为人民”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人民当家作主为逻辑起点,强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求权力服从于宪法和法律,并使权力始终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轨道上运行。同时,法治文化在为监督与制约国家权力提供思想保障的同时,也通过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并结合中国实践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为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提供智力支持。

在新的历史时期,仅仅注重对权力进行制约是不够的。因此,构建法治文化同时还要保障权力的有效行使。权力具有客观性,只要将权力运用好,就能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但怎样用好权,从而使权力既有限、又有效地得到行使,必须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引导。法治文化要求国家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权力,不越权、不滥权、不惜权,最大限度地履行法定职责。同时,法治文化还要求国家机关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力。程序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也包括维护程序法的权威。因此,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程序行使权力,从而不仅实现正义,而且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正义,同时提高权力运行的效率,更有效地为人民谋利益。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必要的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可以在多重意义上满足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充满活力。整个社会成员要充满活力,要求每个成员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都需要法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也就通过它的这些作用,为社会的和谐提供最生动、最富有生机的力量。和谐社会要谋求安定有序,而任何安定有序,都是在规则的基础上,无规则便无秩序。而在所有的秩序中,法律的秩序规则是最明确、最具有外在强制性的,因此,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上有着它不同于道德、传统、习惯的独特作用。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治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没有法治文化作为基础是断不可能的。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中国现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细密的文字法规加一套严格的司法体系,而是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的”。因为任何制度都需要人去制定,更需要人去遵守,如果没有人的道德信仰、价值理念相配合,再好的制度也会被侵蚀得面目全非。只有当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中,有关法治的价值理念占有了稳固之地并渐成一种法治文化,并进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的一部分时,我国的法治才有了真正坚实的社会人文心理基础。因此,目前只有努力培养我国民众的法治理念,建设法治文化,改良、培育中国法治的“土壤”,才可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径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

1. 培育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

法治文化的培育旨在为法治国家奠定尊崇法治的社会文化意识基础。一个社会能否建立起法治,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这个社会有无尊崇法治的心理,是否培养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法治文化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是法治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法律自身的正义性。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法律必然体现为一种社会正义。社会主体对法律的真诚信仰来自于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公平、正义和对人类的关爱精神,社会主体正是基于这种信仰而对法律自觉遵守。二是法律实施的正义性。社会主体对法律的真诚信仰在于因法律实施的正义而对法律的神圣产生高度认同感,在于法治历程中对法律强烈的自觉意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普法教育,不仅是普及现代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逐步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法律信仰的塑造、法治文化的形成。只有唤起个人的权利意识,才有可能真正树立起现代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另外,还应该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等良性法律实践的教育活动,增进公民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培育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心理。

2.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法治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因此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和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然而,民族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与法治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应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之中,树立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将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融入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涵,体现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理念,使法治文化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旦如此,就能进一步发挥宪法和法律的文化功能。使分处各阶层的社会成员,能从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中获得切实利益、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并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标志。使之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载体。

3. 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

改革创新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坚持理论创新,推动法治文化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没的重大理论问题,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理论体系。坚持制度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政治体制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奠定制度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中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改变原先不合理、不科学的体制.树立并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相应的制度依托。坚持实践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实践素材。法治文化是广大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学昌.试论法治文化的培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2] 张波.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及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生成[J].南京社会科学,2001,(11).

第15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论 中国特色 变革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84-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深入,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自身社会体制的框架下,不断借鉴西方新闻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模式。下面就20世纪新闻传播思潮中的“社会责任论”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21世纪下的“社会责任论”和“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两种思潮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20世纪的“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理论基础,它来源于自由主义理论,保留了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自由”,但也给自由加上了条件:摆脱外界的限制;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同时也阐明了新闻自由涉及新闻媒介所有者和公众两个方面。强调公众的自由,新闻媒介要成为公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并且确立了和政府的关系,政府既要允许又要促进自由。这里还明确了义务:对自己的良心尽责;对他人和社会尽责。

社会责任理论的目标则是新闻媒介,要求新闻媒介对公众负责,体现公众的自由权利,也是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核心。

二、20世纪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又称无产阶级党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无产阶级党报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面旗帜;第二,党报是党的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党报应该是全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第四,党报的工作者必须在党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关于20世纪“社会责任论”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概述,在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新闻领域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和状况,社会发展变革、工业科技进步等都使得21世纪的新闻理论发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变化。

随着电视的产生、互联网的出现,二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世界新闻格局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导致21世纪的新闻理论出现了变化和调整。

三、21世纪的“社会责任论”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新闻传播力量、新闻系系流量流向及新闻报道内容上的不均衡状态,归根到底还是由这些国家不同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深刻影响,各国新闻传播界的交流合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和密切,同时由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1世纪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公开拥护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但同时必须以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义务为条件。他们反对西方发达国家毫无限制的自由。这与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社会责任论颇为吻合。社会责任论的前提是,自由必须伴随以责任。但此时,建立社会责任论的西方发达国家则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限之以责任,认为这样会导致政府控制新闻传播,以至于危害作为基本人权的“新闻自由”。实际上在国际新闻界,新闻自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接受任何外来干预。显然这与社会责任理论是直接冲突的。

但我们反而观之,在面对发展中国家时,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实现自由主义理论,而在面对本国时,依旧是用一套冠冕堂皇的社会责任论来解决。这里再一次证明新闻传播是政府的工具也是国家立场态度的代表,同时也是一面旗帜。

四、21世纪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

21世纪,在理论方面,首先,人们普遍认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报刊媒介取信于民的基本依据。其次,过去人们认为新闻就是宣传,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忽视了新闻规律抹杀了新闻个性,阻碍了新闻事业特殊功能的发挥。再次是新闻事业的性质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虽然不能不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但是它的规定性在于能传播新闻和反映舆论,因此它的性质应该是“社会的舆论工具”。最后是新闻的党性原则,党对报纸的领导应该是通过原则性的要求和“道义”的影响;党要力求使新闻媒介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能动作用。

在更新新闻观念的同时,新闻界、学术界还对无产阶级传统新闻学进行了反思,最后提出要扩大研究范围,加强研究深度,更新研究方法,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四个方面着手,使新闻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