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活与日常生活;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设计的边界形式与时尚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是费瑟斯通等学者对后现代日常生活景观的一种理论分析或描述。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本文试图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作一解析。

一、生活与日常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更高一级的生活态度统统属于生活俄罗斯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诗意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他所谓的生活有两层所指:一是指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二是人所愿意过的、喜欢的生活,即“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以至“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日常生活”作为当代人文学科的重要概念,实质上蕴涵着诸多层面上的学术探索和意指,而且其生发有其历史性。对于人文学界的“日常生活”研究而言,设计创设的物品体系、符号体系乃至影像世界,成了哲学新生、变革的平台和实践认识的起点。设计以日常生活的艺术为终点,而人文学界则以此为起点,一个着眼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塑造,一个着眼于其审美显现的解析,在设计学的视野下,构成了一个实践―理论模式。

二、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自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学界对该命题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一方面,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向艺术逆向转化。贴近生活实践的艺术能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设计是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沟通产品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桥梁,但也要谨防功利性目标导致审美取向低俗化。

三、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

要警惕审美低俗化,保持审美 艺术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涉及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是设计者将艺术的形式美结合社会状况、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市场竞争、特殊要求等因素,设计出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产品,有针对性、有条件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动。

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正视审美活动向大众日常生活的泛化,强调审美的广泛性、普遍性,并非否定审美的无功利性。不管怎么说,无功利性是审美的基本特征。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 审美性与功利性似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尤其在消费领域,商家通过广告、营销传播等类文化传播手段着力宣扬商品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抬高商品的交换价值,以此来达到其最终的功利性目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传统的纯艺术,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活动,则成为少数消费能力高者的特权。另一方面,为了迎合更多人的精神需求,降低审美层次,甚至低俗化,将审美等同于感官的愉悦。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画家通过细腻的绘画行为,传神地刻画了这位贵妇的温婉端庄、与世无争的精神状态,现代先进的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将这幅名画不断加以复制,但原作中所包含的画家与被画对象之间细腻而深刻的精神交流,及其带给观赏者的心灵触动,是不可能通过冰冷的机器设备复制出来的。只有保持审美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才能避免审美活动走向低俗化,不管是高端的纯艺术创作活动,还是贴近日常生活的设计艺术,不变的目标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与社会、与环境的相处更和谐美好。

四、对设计的总结

通过改变艺术设计理念,来改变语言。通过改变语言,来改变整个世界。在文化研究的视野里,每一个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和整个世界息息相关,互相构成----故曰总体艺术设计理念。总体艺术设计理念最终是促使人和世界的进化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胡议丹;胡佳,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期刊论文].现代情报 2004/03.

[2]李斌;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美学[期刊论文].文艺争鸣2010/10.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2篇

李方华(1986.12-), 男,汉族,籍贯:河北,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胡瑞涛(1988.07-), 男,汉族,籍贯:河北,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摘要:图案不是一个老去的名词,而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勃勃生机,孕育着新的生命。对于传统的呼唤,使我们愈加的珍惜优秀的传统文化,图案的意义与内涵更加明显。

关键词:图案;设计;传统

自从人类开始有意识的造物,设计也就随之出现了,它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改变着生活,美化着生活。谈起人类的造物活动,无论从原始社会中的陶器、石器,还是现代设计的电脑、汽车,对于适用、美观、愉悦生活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也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引下,人类从生存到生活再到为了生活,不断成熟这自己,改变着世界。环顾四周,每一件物品都与设计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离不开设计,设计也离不开生活。

从反对大机器生产而带来的设计丑陋所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等一系列设计思潮和运动中我们能够看到,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一部造物历史的发展,也是人类自我认知与思想的表达,更是民族文化的见证。设计以不再是单一的设计,它从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发挥着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设计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设计的关注也与日俱增。面对设计发展的日新月异,面对各种设计思潮的涌入,想要突破羁绊并独树一帜,重新审视图案及其意义,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设计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曲折前进

图案一词并不出自于我国,是近代日本对西方“design”的对译。在今天的英汉字典中,它与设计一起同译为“design”,是20世纪初期对于设计的代称。从词义上看,图即意图,案即方案,与设计一样,都是造物活动前的筹划、设想,最后成为方案的活动。不只包括纹样。20世纪时中国设计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图案”、“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逐渐转化的过程,无论是20世纪初期作为设计的代名词,还是后来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图案”及其相关的图案学理论在我国设计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早期的图案学著作可以看出,其研究成果很高,许多艺术家倾其一生心血来创建图案学,为国内的设计提供一个合适的发展理念和教学体系。陈之佛先生于1918年东渡日本,1919年考入东京美术工艺图案科学习图案设计,回国后创办“尚美图案馆,”可以说是今天工作室的雏形。之后相继出版《图案发ABC》、《表号图案》、《图案教材》等。傅抱石先生留学日本,回国后编译了《基本图案发》、《图案工艺发》,还有李洁冰先生的《工艺意匠》,雷圭元先生的《新图案学》、《新图案的理论和方法》等著作和相关论文的发表,为我国设计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宝贵的财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图案其名称以变为了艺术设计(设计艺术),但是其意思和作用并没有消失,它的独特的魅力和自身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首先,“它找到了并归纳出一种不同于客观世界的美的规律,使人的形象是为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在几千年的审美实践中,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一定的共性,如对于圆形和对称形的认识在国内外许多建筑、工艺品中可以窥见,图案的练习有助于我们“熟悉装饰的语言,建立起一种艺术造型的特殊观念,并通过几何形的纹样构成,认识线与形的组合,创造立体图案,最后达到掌握形式美的法则。”第二,通过一系列统一变化、均齐平衡等练习掌握工途中艺术形成美的基本法则。第三,通过对于图案上色的训练,熟悉配色、色彩原理。

二、文化的呼唤

从秦代到明朝,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已充分的史料证明直到明朝的末期,世界上的大多数发明几乎都是处于中国。但是到后来,由于思想的落后导致国家的发展处于与世界脱节的状态。1840年后,随着洋人的入侵,洋货也迅速充斥着中国市场,从皇家贵族到黎民百姓,对于洋表、洋景、洋乐的追求以渐成风气,一方面是西方军事、经济的强盛使人对之产生爱屋及乌的思想,另一方面是货物价格适宜,并且科技与新奇并存。因此,风靡一时,对国内的产品长生的极大的影响。在这之下的影响已不止于物,而已是文化的入侵,时间长久人们的心里情趣、审美观念、价值观、伦理观都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长此以往真的是“国将不国了。”

当现代主义经美国孕育传播后,世界各地也在经历着同样的文化“入侵,”当密斯范德罗的建筑思想流行于全球,改变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天际线时,也已同时改变了三分之一天际线下生活的人们。看看我们周围:大街上的汽车、街道两旁的商店、身上的衣服、家居用品等等被各种外国设计包围着。优秀的设计产品不仅要有着良好的质量,还映射出本民族文化,形成自我的设计品牌,形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形象。如芬兰的家具设计、德国的汽车设计,都有着自我的设计语言,凸显着国家的形象。如今,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在我国设计中也越来也收到重视,许多设计中都有着民族文化的体现。如:联通公司标志设计、中国银行标志设计等都是一些成功的例子。图案,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对中国文化的图形表达。它根植于中国大地,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审美观、价值观。它在不知不觉中如血液一样流淌于产品的身体之中。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对于自己优秀的文化变得愈加的陌生,可是又十分的急切需要,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和象征,它也在时时刻刻的熏陶着感染着人们,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图案,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它经历着悠久的文化洗礼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学习和理解重视图案其实是学习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行,要想把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就不能只囿于自己的一方独自发张,要让民族的东西让世界所接受,走上国际的舞台,这就需要我们对各种理论、设计风格透彻的学习与把握,然后再结合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才能走向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张,中国的设计正在崛起,世界正在关注中国,希望我国的设计事业越来越好,用中国的声音去震撼世界,去谱写美好的明天!(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3篇

设计活动是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生态时代背景的要求下,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更需要设计活动的可持续。系统论的观点对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从全局的视角审视设计活动。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就是系统论的一个分支,可以解释设计活动的复杂性。通过对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分析,可以提炼出设计活动的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反适应。从而能够对人类设计活动的可持续有所启示。

关键词:

设计 可持续 复杂适应性系统 设计过程 系统设计

1.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提出及发展

在资源和环境危机对我们的现实世界展现出了强大破坏力的同时,有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讨论也逐渐增多,对生态时代的呼声也更加强烈。我们中华民族流传的思想中就有诸多如何与大自然悠然共处的持续之道。如今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的。1992年6月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会议通过了旨在保护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设计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主导而产生的设计方式。目前,设计行业已广泛认同“可持续设计”这一理念,同时也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2.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含义

复杂性科学被称作是“21世纪的科学”。它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且已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古代哲人们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阴阳二气”相互牵制的关系,都是复杂性思想的体现。以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Ludwig Yon Bertalanfly)的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的提出为标志,系统科学步入科学的殿堂,登上人类文化的历史舞台。70年代以后,关于简单系统的理论日趋成熟,系统科学才真正转向以复杂性为主要对象,试图建立关于复杂系统的一般理论研究。美国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CAS)是较为合理地解释复杂性系统维生、发展的理论。

适应性系统理论(CAS)最早是由霍兰于1984年提出的,其理论的最基本观点是适应性主体通过与外界持续的交互活动,不断发生作用,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促进整个系统的不断演化,使系统不断复杂并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霍兰在其著作《隐秩序》中认为,适应性系统是由用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适应性主体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是与其环境相作用的系统,系统能适应环境中的变化,其内部结构也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适应。在系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自适应改变系统本身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特点,从而不断向前发展和演化。根据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一个适应性系统,通常能够表现出两种突发的特性:一个是由于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自发秩序;另一个特性是不断进化而引起的创新行为。

适应性系统理论(CAS)主要研究具有学习能力系统的变化,系统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自身内部的行为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对外部环境产生反馈行为以适应环境。系统能够主动并积极地收集和处理信息,且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从中掌握外部客观世界的规律,指导自己未来的行为,因此会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

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中,适应性系统理论(CAS)是探讨系统诞生后,如何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并且维持系统的稳定,从而逐步发展的一种理论,也就是解释系统适应环境从而发展自身的理论。

2.1适应性主体(Adaptive Agent)

系统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生命特征的构件,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具有自己的目标、内部结构和生存动力。适应性是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主体可以通过与外界持续的交互活动,不断地与外界发生作用,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外界大环境的变化,并且与其他主体保持协调一致,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不断演化。

对于设计而言,从事设计活动的人可以是设计这个复杂系统的主体,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师、消费者、甚至是某些具有人工生命的设计产品都可以是系统的主体。这些主体,都具有统一的特性,就是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主动地适应外界大环境的变化,同时对自身内部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2.2主体的适应性框架

在适应性系统理论(CAS)中,最为核心的就是适应性主体,正是由于主体具有适应性,可以不断学习,才使得这些系统变得有复杂,得以不断向前发展。主体的适应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根据霍兰的理论,主体的适应性框架由三部分组成:执行系统、信用分派和新规则发现。首先,主体在面对简单的外界环境时,通过简单的规则产生简单的行为。其次,在多条规则下,主体通过某种途径选择与环境情况相适应的规则,从而产生行为。第三是新规则的发现和使用的过程。一个复杂的系统进化过程,是通过简单的数学规则或物理原理的方式,表现出复杂的、不可预知的行为。主体的适应性学习能力,也是通过这三个步骤进行的。

3.系统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反适应

尽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迅速,技术、文化、理念等因素不断发生着变化,但人类的设计能力都保持着相对稳定,这是由于作为设计系统的主体具有适应性的原因。设计活动的进行是在外界大环境的影响下开展的,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带来了设计活动的不确定性。根据适应性系统的相关理论,在设计活动的系统运行过程中,适应性主体要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改变自身,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输入,通过设计活动的进行,产生相应的设计成果,并且使其产物符合环境的要求。这个过程是系统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过程,也是通常情况下人们研究较多设计的过程。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设计活动也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的设计成果,包括产品、设计思想、流派、创新方法等多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甚改变了人的行为,使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直接体现在与设计相作用的环境中。环境也因为设计活动发生了改变,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主体的各个方面,从而导致主体能力发生改变,进而又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系统主体对环境的反适应性。因此,这两个过程,就组成了一个循环,也就是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反适应的循环过程。这样的一个反复复杂系统的循环过程,就是设计活动具有适应性,不断继承而又向前发展的过程。因此可以对可持续设计产生一定的积极启示。

4.对可持续设计的启示

4.1充分的前期设计考量

在设计实施的前期阶段,主要是设计系统适应环境系统的阶段。这一时期,从传统的角度来讲,要对整体设计系统中复杂多变的因素做出充分的评估,事先考虑好设计开始后可能会对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以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传递情况。在环境中的因素,如资源、信息、思想、人文等方面,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以评估事后对设计造成的影响,从而提前布置。如在交通工具的设计时,根据项目要求的不同,可以选用清洁能源或传统能源。在设计家居用品时,能否更多考虑―下受众人群通用性的问题,以便可以满足多数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可持续设计理念。

4.2设计过程的合理性

在从主体到产出设计成果的这一阶段,是传统可持续设计研究强调的重点,那就是如何产出符合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产品。比如从产品的材料出发,从加工工艺着手,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等。但是还有一部分过程往往被研究者忽略,那就是从设计活动的流程中加入可持续理念,从而让可持续思想贯穿始终。设计人员完成设计的过程,包括设计管理人员的工作,其实质都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传递实现的,因此将可持续理念注入其中。例如在方案评审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网络的技术进行,而不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减少成本。另外,可以采用多方协同设计的方式,使方案的质量达到更高的效果,从而缩减日程,提高质量。

4.3积极的成果反馈

在反适应阶段,设计成果中能够体现主体所要表达的相关可持续思想。在这一阶段,优良的设计可以一让蕴含其中的思想更快速地传递给主体。由于设计活动所辐射的范围和广度非常大,所以主体在生活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设计活动产生的成果的反馈。好的设计一方面应该满足使用者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潜在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还应该从思想、意识方面给予使用者积极方面的启迪。

4.4主体的可持续作用

这一阶段的可持续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主体通过产品的使用,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我们人类的造物活动开始之时,就在不断地改造着第一自然,从而形成了人们生活其中的第二自然。环境随着人们的活动而发生改变,而在可持续性设计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人们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改变环境,使环境达到绿色可持续。这是主体对环境可持续的第一方面。另外,除了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之外,设计还会在思想、意识等方面影响着主体,而主体又基于这些思想,指导着活动,从而影响环境。所以说,对于可持续设计而言,除了使用功能外,还要有更深层的对主体的引导,才能更深远地、长久地改变环境。只有这样的循环过程,每一个过程都符合可持续设计的要求和标准,才是真正全面的可持续设计。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物质世界和文化生活世界中,正在显示其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给人类的生存世界赋予了物质性的形式、结构和秩序,也以一种高度具体物质化了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整个生活世界。我们现在的生活世界里和周围环境中看到的所有的人造物,大到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不可否认的是设计日益影响着这个世界。

[关键词] 生活方式 设计 关系

一、生活方式改变与设计变化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设计渐渐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

首先,设计所产生的产品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设计使其生活领域处于美感的和艺术化的层面上,从而使生活具备了艺术文化的意义。其次,设计同时也是人们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有质量而创造出的一种开创性方法,也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来理解艺术的一种普及化的方法。最后一点,设计不只是对那些物体或环境的设计,同时也是对使用方式的设计。使用方式的变化肯定会对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一定的生活方式必然影响着这种环境中作品设计。所以说,设计是一定生活方式的产品。

(二)生活方式改变与设计变化的关系

经济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也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变化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变得更动态。而设计能从实现物质性向非物质性、从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要求、从产品功能向产品体验等等方向的转变,达到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类的生活过程与体验的新理想,新的生活方式。

二、设计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设计的需求

今天,由于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生活方式也随之跟着潜在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借助“设计”,在经济时代,产品的人性化、互动参与性演绎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产品的娱乐性、有喜欢正是人类本性的回归,也是人类日益追求的一种休闲娱乐轻松的生活方式,根据调查研究这种趋向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设计正是从功能性的基本功能开始,走向人们生活的体验与过程的关注中,提高人类的生活方式质量和满足其精神层次上的追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应答’的创造,必须应答人自身的需求和人类社会的需求。尤其是物的设计创造,始终与人类需求研究有关。因此设计的风格和观念也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一种娱乐性、游戏化、环保型、人性化的设计风格日益影响这设计。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现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设计满足生活方式改变的需求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何不让设计也随之变化,设计可以从生活的本身出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设计生活。人类的生活已经进入文化和精神的消费时代,传统的设计逐渐地显示出弊端,其更注重人在生理和安全等方面低层次的需求,而如今的设计需要把这种关注扩大到消费者的自尊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思考。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功能性无一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功能主义中,设计形式是从属于、适应于功能关系和规则的。但是,仅仅注重功能,以一种关系取代产品和生活中的所有显示的和潜在的关系网,其结果会导致产品处于单一、僵硬化得状态,也就是常说的“普遍性”。当然,设计不是艺术的,它必须结合市场,一个好的设计最终的判断是:是否受市场的欢迎。

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的经济,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人的主动性,产品应给予消费者更互动、更独特的体验,以获得人性化的体验价值。而创新应该有其内在的思维习惯和逻辑体系,从而引导人们从中获得一种有价值的创新产品满足人们对生活方式质量的不断要求。众所周知,设计最终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所以,设计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和价值观念的引导,所以,设计就是设计人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能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加时尚,在生活上追求高品质,但想要设计出非常好的作品,必须在生活中发现灵感,生活方式推动着设计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选题——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设计需求的关系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本人的分析可见,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和周围的环境中看到的所有人造物或多或少经过了生活方式的变化需求的改变。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艺术化。设计是对物的设计,也是一种物的使用方式的设计。物的使用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具体内涵之一,使用方式的改变对生活方式会产生一定影响。设计不仅为人类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具有物质性使用功能的客体系统,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它以最直接的形式切入人类的整个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中,在这个被设计了的世界,我们无法摆脱设计对人类的影响。

设计的形式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设计对单纯的物质性范畴的超越,走向了一个融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与审美形式,是设计师为人们提供一个应该如此的生活理念和理想,作为一种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动力和创造力,满足经济迅速发展下社会需求和人类需求的高涨。

参考文献: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3]杜军虎.《设计评论》[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4]派恩二世、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5篇

一、生活与日常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更高一级的生活态度统统属于生活俄罗斯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诗意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他所谓的生活有两层所指:一是指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二是人所愿意过的、喜欢的生活,即“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以至“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日常生活”作为当代人文学科的重要概念,实质上蕴涵着诸多层面上的学术探索和意指,而且其生发有其历史性。对于人文学界的“日常生活”研究而言,设计创设的物品体系、符号体系乃至影像世界,成了哲学新生、变革的平台和实践认识的起点。设计以日常生活的艺术为终点,而人文学界则以此为起点,一个着眼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塑造,一个着眼于其审美显现的解析,在设计学的视野下,构成了一个实践―理论模式。

二、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自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学界对该命题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一方面,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向艺术逆向转化。贴近生活实践的艺术能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设计是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沟通产品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桥梁,但也要谨防功利性目标导致审美取向低俗化。

三、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

要警惕审美低俗化,保持审美 艺术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涉及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是设计者将艺术的形式美结合社会状况、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市场竞争、特殊要求等因素,设计出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产品,有针对性、有条件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动。

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正视审美活动向大众日常生活的泛化,强调审美的广泛性、普遍性,并非否定审美的无功利性。不管怎么说,无功利性是审美的基本特征。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 审美性与功利性似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尤其在消费领域,商家通过广告、营销传播等类文化传播手段着力宣扬商品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抬高商品的交换价值,以此来达到其最终的功利性目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传统的纯艺术,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活动,则成为少数消费能力高者的特权。另一方面,为了迎合更多人的精神需求,降低审美层次,甚至低俗化,将审美等同于感官的愉悦。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画家通过细腻的绘画行为,传神地刻画了这位贵妇的温婉端庄、与世无争的精神状态,现代先进的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将这幅名画不断加以复制,但原作中所包含的画家与被画对象之间细腻而深刻的精神交流,及其带给观赏者的心灵触动,是不可能通过冰冷的机器设备复制出来的。只有保持审美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才能避免审美活动走向低俗化,不管是高端的纯艺术创作活动,还是贴近日常生活的设计艺术,不变的目标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与社会、与环境的相处更和谐美好。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设计专业,设计史论,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64-02

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建立在针对学生的基本指导思想、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几个方面。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门人才为方向的,而“人才”是整个培养方向的主体。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史论和理论才能是其必不可少的能力。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专业,历史的积淀性是其文化和表现力的活力之源。掌握历史,并从中提取养份,是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理论、史论和实践在高等院校美术教学中地位均等,缺一不可。但在当今的高等美术教育课程中,史论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脱节,各成一体,各专业教学中乎略了史论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一幅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品,而这“灵魂”,必然是理论和历史所赋予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安排,应在技能学习的同时,在史论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

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艺术的发展史,艺术文化的传承就是民族文化信仰的传承。而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史的学习尤为重要,每段设计历史,每个时期的设计风格和运动,就是一堂堂生动的课程,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掌握了设计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有影响力的理论对现代的设计师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在当代设计界依然风行,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独特的艺术。现代高校美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其作品应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也只有在历史中汲取养分才能使其作品不至于是苍白无力的,所以,设计专业的教育中应适时地加入设计史,有利于培养新型的设计人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方能深入浅出,达到预期效果。

一、探索内涵,传承文化

各国艺术史论、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从宋应星的《天工天物》到莫里斯的《桥沙集》,都充满先人智慧,也为我们设计的教学打开一道密钥。

1.百家争鸣,研究各种理论观点

高校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设计人才,在艺术设计中希望能够同时带来经济效益。但审美性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性相关,现代设计人的设计目的在产生效益的同时还要为使用者带来积极的艺术体验。前辈大师的设计理论可谓百家争鸣,各种不同背景和观点的理论家和设计家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艺术本质问题做最后的解释,不免出现了众语喧哗的混乱局面。甚至一些相对的观点不断出现,密斯・凡・德・罗强调“少即是多”。丘文里则坚持“少即是乏味”。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这就需要教育者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消化,坚持一家之言或杂糅各种说法都是不可取的,而我们必须要给这些观点一个特定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差异性地理解和吸收。

2.跳出桎梏,寻找更高的语境

设计史给我们留下的设计理论是大师们智慧的结晶,是后世设计者保贵的精神财富,但一味模仿先贤是不够的,教育者还要再跳出其所制定的桎梏,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而非纸上谈兵,遵循着某种设计观念,即便是研究的多么透彻对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来说也只是一种限制,不利于设计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由于艺术创造活动的本质容易产生局限性,教师在引导专业学生学习史论的同时要明确史论与技能的辩证关系,即史论是为技能提供了更好的创作依据,但最终将是为设计服务的。教师更应该明确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最终目的是为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服务的,为教学所用。

3.坐今顾古,陶冶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的创作过程是:构思、创作、完成以及接受,人类的活动也可以分为:认知、实践和审美几个方面,艺术从属于审美的人类活动。设计专业学生所面临的未来是设计美观而具有实用性的作品,那么其审美能力必定要高于使用者,才能引导审美风潮。设计专业课中的设计理论的教学就是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做的必要准备,学生的设计理念不是空想的,是对生活美的认知,把生活中的美的事物进行加工和提炼高度概括,糅入自我风格,并通过实践一次次地修改和进步,最终达到能力完善的过程。一个设计师对于美的感悟能力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的表达力,而设计史的学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各民族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设计风格,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的标志,在其艺术品中能找到民族兴衰的蛛丝马迹。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给予适度的史论的引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技理同堂,培养发散思维

1.方法革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设计是集艺术、自然、人文学等诸门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史论课和设计理论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外设计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流派,为学生的设计实践起到前瞻的作用,但由于设计专业所特有的与经济和外化的物质的关系,使得人们注重其实用性而偏向快速的技能培养,忽略了史论课和理论课根基的重要性。在教学上一味倾向于实践能力,出现重技艺、轻理论的局面,看似快速技能的掌握,实际上是拔苗助长,学生普遍形象思维发达,作为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抽象表达能力相对薄弱。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地渗透理论的重要性,注重技理同堂,而不是只靠作品说话,引导学生发掘作品最本原的东西,每一个细节的出处,使其技能有所提高的同时,全方面地掌握各种知识。

2.教学改革,改变考核方式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设计;生活方式;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83-01

一、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

今天我们将生活方式定义为:“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我们可以理解为“由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相当于生活风格的概念。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这是由“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下形成的,也就是说诸如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等都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因为这两个制约条件都是会随历史的进程改变,因不同的地域而有所不同。当然这个范围可以小到仅只个人的,也可以大到某个群体的。

我们所谓“理想的生活方式”也应是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内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一个民族固有的衣食住行习惯也相对稳定,各种器物设计与衣食住行的风尚也较适应。设计与生活方式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人便是通过设计将这些息息相关的生活因素以特定的形式来实现人所感到舒适、愉悦的生活方式,这便是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的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经过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活动便是设计,经过周密的思考而有效解决问题便会产生优良的设计,这是人追求理想生活方式的保障。

二、理想生活方式与优良设计

虽然说理想的生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致使人的需要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也都有相对稳定的规律作为设计思路的依据。人的需要大致分为五个层次,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情感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设计所要满足人的需要是以这五点来决定的。并且总是以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前提下才来谈后面三个需要。因为这两个需要是为了满足生存基本目的,是首要的,所以要有衣物御寒、食物提供能量、住所能休憩……的实用价值。就如人类之初的住所草棚、洞穴一类便仅仅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然后是考虑能不能有安全的保障进而关注结构、质地或环境等涉及到的安全性问题。之后才会考虑,诸如衣物有了装饰、食物是否色香味俱全、住所是否舒适。

“如何用设计改善人的生活品质”这个问题,被归结为如何用设计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物质精神需求。当前的设计“以人为本”,不是在成为欧洲设计的主流思想,更是人类未来设计的趋势,这也是在当代语境下的“物以载道”重新诠释。例如人对工具的设计,最初仅是满足能够基本使用的需要,所以产生了从砍砸器到打制石器的转变;接下来会考虑使用的安全所以有了手把上的格挡;然后便是更高的能否符合人的审美需要、对人把握工具的舒适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关于研究人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换的过程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包括了研究人体尺寸、人体力学、生理学和心理学。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信息传播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以更大的传输量,高速的传输方式,更广泛的受众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当代设计的全球化环境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巨大的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当代设计必须共同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宝库中地域文化的丧失,面对人类民族多元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在这个社会条件下,设计的目的是没有变的,变的是人的需求标准的提高。当代设计的本身就是要利用人类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创造一个既符合人的生活需要又尊重自然准则的和谐环境。

三、结语

当代设计的新趋势,首先是科技化生活,低碳、环保、无污染;其次是艺术化生活,轻装修,重装饰;再者是国际化生活。无论是“绿色设计”还是“人文设计”都应该是立足于特定的背景发展起来的,并且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人作为自然的人,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自然孕育人类——人类改造自然。但无论如何改造,最终人类的归宿还是自然,我们除了要关注人体这个小环境还要关注外在的大环境,所谓“天人合一”并不是指人的肉体与自然合二为一,而是指人的精神能与自然规律相和谐,这样的设计哲学才能指导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使设计为人类营造出安全、舒适、高雅的理想生活环境,这也是符合人的理想生活方式。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开放建筑理论;保障房;设计分析

1、前言

在进行保障房设计时,开放的建筑理论为保障房的多适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设计依据,根据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群体对保障房空间设计的需求,并与开放建筑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多种保障房设计的方法,常见的低收入家庭群体有单身的居住模式、年轻夫妇以及核心家庭等,不同的家庭对保障房空间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保障房空间多适性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满足于不同家庭对保障房空间的需求。

2、基于开放建筑理念的保障房设计的必要性

2.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高层化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土资源的稀缺,为了能够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节省土地,有效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因此,目前我国很多的在中城市都将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塔式,因此,保障房设计基本上是以高层为主,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保障房建设的局限性

由于目前空间单一、灵活性差的保障房,无法满足于城市中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因此,建筑的持久性与社会的发展将存在一定的冲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来看,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房设计正好迎合了国家的这一战略思想。

2.3 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国在进行保障房的设计时,需要选择以资源节约型为主的人居模式,由于我国居民的经济收入差距与生活方式差异性比较大,从而导致了对居住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因此,目前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房设计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居住空间内实现高品质的生活,满足于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成为了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居民才是保障房的使用者,尽管在保障房设计过程中增加了空间的多样性,以供居民多样化的选择,但却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

2.4 保障房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近几年来进行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于我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但在追求保障房量的同时,造成了质方面的问题,因此,目前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房设计时,需要有效的保障房的良好性能,对于我国目前的保障房设计,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型期,缺乏各个不同专业间的技术整合。因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的采用多种措施有效的满足对保障房性能方面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保障房的品质,促进保障房产业的良好发展。

2.5 我国的保障房适应性比较差

因家庭结构的不同,对于保障房的需求也各自不同,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因而对于保障房的功能需求与空间需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保障房是以剪刀墙的结构为主,因此灵活性比较差,而且空间也不易变动,因而很难满足于目前我国居民对保障房日益变化的居住需求,由此可见,在保障房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居住空间与人在时间中的关系。

3、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房设计

3.1 开放建筑理论

开放建筑理论是把建筑有效的分为了支撑体与填充体,因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居民使用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开放建筑理论是把建筑作为了一种可以生长的有机体,能够在建筑的使用周期内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保障房的空间、功能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喜好、生活的方式等进行设计。灵活多变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建筑,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的需求,以及因时间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因素的改变,对保障房空间、功能方面需求的变化。

3.2 保障房

国内的保障房主要分为了廉租房、公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与限价房,我国的保障房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开发的,具有限定面积、标准、价格、租金等特点,主要是用于解决城市中家庭收入比较低的住房问题。

3.3 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房设计

3.3.1 保障房多适性设计的依据

开放建筑理论,是以一种动态的观点实现对建筑环境的观察,并强调出静态的建筑空间,应当能够适应居住者居住的生活动态变化。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居民生活水平加快的同时,生活方式以及对居住的需求也随时间而发生着变化。开放建筑理论下是强调出了建筑的可变性与多适性,从而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实现对保障房的高效利用。

3.3.2 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房设计的原则

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者对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设计出适宜的保障房。其次是开放性原则,即开放性的设计、建造与改造。把开放性的设计贯穿于整个保障房的设计当中,并在建造的过程中让住户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让住户能够实现随时监督工程质量的效果,而开放性的改造,则是由于时间的变化,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等也随着发生的改变,从而对于住宅空间提出了新的生活需求,基于开放建筑理论,可以根据新的生活需求,对保障房的内部进行新的空间布局,从而实现保障房内空间与功能方面的有效转变。最后是工业化原则,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保障房设计,符合于我国目前建筑发展的需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与之相符的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即能够满足于支撑体保障房发展的建筑部品产业链是住宅产业发展的根本。有助于实现我国住宅的多样化,在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目前建筑中的支撑体具有了高耐久度与大空间的特点之后,对于建筑中的填充体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工业化又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结语:[本文转自WWW. dYLw.net ]

保障房设计作为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目前我国的保障房仍然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保障房中适应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根本问题,而开放建筑理论对于保障房的使用寿命、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保障房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开放建筑理论,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保障房的适应性与空间的灵活性,对于我国保障房产业的稳健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教学方法;改革;模块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1671280310

化学教学论课程是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位课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和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阶段,各高校根据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化学教与学进行探讨,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如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重实践、高素质”的课程指导思想、“宽厚基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小型化”、“模块化”、“个性化”的课程改革,“通过学习实践,独立获取知识,突出启发思维和师生情感交融等特征”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出发点,在全面考察相关院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状况基础上,依据化学教学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模块式”教学方法改革模式,并进行了方法设计。

一、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构成

化学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向之一,最早主要在师范学院开设,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一些综合型高校也设置了此专业,化学教学论的研究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化学教学论课程是化学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结合,以化学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化学课程、化学教材、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等角度,系统地对化学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1],形成了课程与教材模块、理论模块、基础实践模块、实验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教学研究等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各有其相应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各不相同,以此为突破口针对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集基础性、实践性及创新性为一体的新型“模块式”教学方法。

二、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

1. 课程与教材模块:包括化学科学素养,化学课程的理念、编制与变革,课程设计,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等内容,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素质性特色。

2. 理论模块:化学课程理论,化学教学理论、原则及优化,化学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概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整体联系,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结构。这些基本理论在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学生已详细进行了学习,在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追溯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以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教育评价及代表人物为主线,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干内容,结合典型应用案例从理论核心、局限性分析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掌握和熟记重点知识元、基本设计理论的教学方法。此模块的教学改革在于把握课程、教学、学习等基本理论的内在精神和基本特性,适应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性特色。

3. 基础实践模块:包括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化学探究式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化学教学评价等内容,实现课程观念、内容、形式与实施策略的统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在内容和体系上创新,理论与经验结合,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性特色。

4. 教师模块: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为主导”决定于化学教师的素质、专业发展及教学艺术,教学方法要体现教育自身发展的特色、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现代教育理论成果、成功的教学实践成果,反映教学改革的时代性特色。

5. 学生模块: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两个“飞跃”和两个“转化”的内因,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学为主体”决定于化学学习的心理、化学学习的策略、化学学习的类型和特征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论的框架,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方法体系,成为新世纪贯彻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创新方法,反映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性、个性化特色。

6. 实验模块: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此次讨论中不再涉及。

三、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把握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寻找与教师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找能够有效地椭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够有效完成课程改革赋予的教学使命。

(一) 课程与教材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教学改革中起关键和先导作用的是课程和教材。课程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涉及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内涵的丰富和课程制度的变迁等,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了实质性突破:提高课程适应性、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经验,如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改革需“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2]。

这一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广泛查阅、调研、阅读文献资料,关注当前化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化学课程新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内容建构、栏目设计,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课程与教材改革对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与教材见表1[3,4]。

(二)实践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相关学科的整合,吸收现代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成果,培养与训练化学教学实践技能。

1.注重教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结合听课、备课、教育见习等教学方法培养训练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课程实践性特点突出,是将化学教学规律应用于化学教学系统的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应根据设置意图与教学要求,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开展;课程基本理论也需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个案分析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学生虽缺少化学教学经历,但有丰富的化学学习经历,是学习课程的极为有益的直接经验,应充分调动和利用;通过教育实习等教育专业训练,涵养教育兴趣和技能,培养实践教学能力。

2.将教学实践融入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初步角色转换。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学技能训练、讨论、座谈、试教、实习、访谈、资料查询、论文写作、调查研究等。课堂试教、模拟教学录像让学生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自我反思与指导结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突出案例研究,精选教学一线案例,采用真实的课例情境、互动式教学,凸显情景性、示范性、研究性和应用性[5]。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辅以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文献综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论文可结合课程内容选题,撰写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调查访谈,完成调查报告;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广泛查阅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综述前沿发展动态和新特点;将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项目申报、学术论文大赛、学术年会融合,实现教学、科研及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和完善教学基本框架。

4.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作业培养、训练教学技术。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自觉性和有序性。既可借助一些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进行PPT教学设计、板书教学设计,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说课设计,更要注重新型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如探究式教学设计、化学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掌握、应用设计理论和方法。

5.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建设内容丰富、涵盖广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题库;建设集成性强、信息量大,内容全面、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秀教学案例库、教学示范案例库、教学录像及视听资料。

(三)教师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因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1. 以教师素养培养为主线,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现代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师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件,扩大教学信息量,实现教学方式、教师地位的变革。

2.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指导作用,观摩教学范例、优秀教学录像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6],通过备课试教、命题练习、观摩与交流、反思、行动研究等教育体验及评析,查找自身存在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四) 学生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提高人才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

1.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习主动性,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学习理论成果众多,其研究方法和学习模式具有社会科学学科的一些特点,而思维方式偏向自然科学型的该专业学生刚开始学习会产生不适应;化学教育的基础与前沿界限较模糊,研究活跃,观点不断更新,因此,学习主动性很重要,主动查阅调研有关文献资料以适应本学科的学习特点,主动参与试讲、研讨等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必备的条件。

2.实行“自学―听课―讨论―回答―交流―实践”的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互动教学-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习潜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紧跟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科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学思结合,运用实际经验、典型案例和现实情境等因素,阐释和把握原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训练,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五)教学研究模块教学方法

⒒学教学论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研究实现改革成果与实际应用的接轨,学生得到训练和锻炼,教师得到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在课程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引领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依托化学教学论硕士学位点及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教学研究、应用研究,促进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吸收国内外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和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式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创新;将化学教学实验研究作为主要科研方法推进化学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优良教学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的化学教育工作者。

教学活动有着很强的惯性,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化学教学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任重道远。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升就业能力,成为高校面临的新问题。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既懂化学基础知识、现代化学前沿发展动态,又能掌握化学教学论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形成正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在教学理论上“入门”,教学技能上“上路”,教育教学研究上“领悟”,无疑就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课程特征模块的不同特点展开的“理论-实践-发展”式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阎立泽.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艺术;设计拐点;多维变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笔者在梳理和升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经验的过程中逐步诞生的,如何运用学术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其概念、内涵和价值正是本文研究的缘起。此外,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形成相应的教学艺术、诉求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期望通过梳理相关的教学经验,能构建与确立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概念、内涵与价值,能用其指导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其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引领性与艺术性。

目前国内外著名的设计教育思想或艺术教育思想并不是很多,这些教育思想主要以设计教育家、艺术教育家姓名或院校名称来命名,例如: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1]、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2]、包豪斯(Bauhaus)教育思想[3]、乌尔姆设计(Ulm Institute of Design)教育思想[4]等,这些教育家或著名院校的教育思想影响度都非常大,但从教育思想命名来看,其内涵识别度并不直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教育思想多为旁人归纳而提出,而不是教育家或相关院校自身明确梳理提出的。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的“润泽教育思想”[5]是其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研究并逐步升华而成的,因此,从命名来看,其内涵识别度比较高。

一、变关设计教育思想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基于设计教育的规律及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特点而创生的教育思想,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下面,主要从寻求设计的拐点和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两部分来论述变关设计教育思想。

(一)寻求设计的拐点

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是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师的主要使命是通过设计创造改变事象有问题的现状,让事象达到更佳的状态。因此,设计就是让事象向好的方向转变,改变现有状态形成拐点进行提升。所谓设计拐点,就是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者一个节点,它对达到既定的设计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设计拐点的认知,可以从设计学科的特点以及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两方面进行。

1.设计拐点获得的启示

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重新组建各种资源和知识的结构,创造出更适合相应场域的存在。拐点乃转折点,设计的核心是创造,它也正是设计的拐点。设计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重新整合构建各种资源,重新组合各种知识结构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6]因此,好的设计是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拐点。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将问题、矛盾、限制等负面因素转变为亮点、机会、优势等正面因素的过程,这种转变不是片面地、偏执地解决单个问题,而是通过系统地解决问题让事象的状态变得更好,让人的生活变得更舒适。

总之,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拐点,每个拐点都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要把握好这些拐点就能保障设计的顺利开展。这些连续的拐点就像一道道关口,经过不懈的努力依次冲破之后,必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2.反思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经验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随着时间推进逐步提升起来的,在遇到各种问题时会想办法去解决它,并在之后的教学中去验证方法的效果。这种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办法效果的过程就像闯关一样,不断地自我修炼,不断地成长起来。学生们的成长也是这样的,从刚入学时的新生懵懂,到毕业时的英姿勃发,其历程也是在不断地闯关,一个训练、一个课题、一个项目,不断地锻炼,不断地攻克难关。

具体的设计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关一关地训练和通过。首先是所有的设计都起于观察,其次是分析不能流于形式,其三是要认真进行归纳,其四是学会定向深度联想,其五是可实现是创意的重要衡量标准,最后是注重反思与评价。[7]总之,作为一个设计项目的训练,学生只有通过了以上六大关的转变,才能基本掌握设计的方法。

(二)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

在设计教育中,改变思维、改变视角、改变形式、改变元素等都是为了使设计变得更好、变得更优秀。“变”在设计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事象。“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变不是自然、突然发生的,变是在计划中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的。变是有控制的变,变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变,变是有效果的变。明晰了“变关”之后,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设计教育中的各种变。

1.“变关”作为一个术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变”是指性质、状态、情形等和之前不一样了,可理解为变化、改变、变通。“关”本指门闩,有关闭、封闭的意思,关又可以指关口、关隘。此外,关还引申为事象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如关节、关键等;又含有关联、牵连之义。

变关中的“变”可以理解为改变、转变。变关中的“关”可以理解为关口,关口是一个节点,是一个环节,是一个阶段……。变关既是一个事象,即变化的关卡、变化的关头;也是一种特性,即变化的关切、变化的关注;也是一个过程,即变化的关照、变化的关乎;也是一种关系即变化的关联、变化的关涉……变关就是打破之前的思维范式,强调转变,强调过关;转变关闭为开放,转变关隘为优势,转变关卡为机遇,转变关节为拐点,为关怀,为关联,变为关键,为关照……

2.变关设计教育作为一种思想

如果从变化的视角分析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那么变的是变化在不断的重复,不变的是变化的规律。把变关设计教育作为一种思想,不断变化着重复的是变关设计教育教学,不变的是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因此,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实施变关设计教育教学的灵魂指导。所谓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一种帮助受教育者转变惯性思维、寻求与众不同,帮助其渡过各种设计与人生成长的关口,让其变得更好的教育观念。设计教育中的关键点是让学生产生变化,在教育过程中用心、细心地帮助学生转变范式思维,渡过各种关口,让他们变得更好。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近承梁玖教授的润泽教育思想,远溯包豪斯、乌尔姆设计教育思想。变关设计教育思想首先强调转变,其次强调通关,最后达到圆融一体。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强调转变。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从能认知到掌握方法的各种转变,通过变关设计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就是要转变认识、改变方法。把封闭的、单一的事象打开并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开放的有关联的事象丛;把各种限制与约束明确梳理出来,它们将成为指引设计方向的关键参照;认真对待小困难,它们的解决将成为推进设计的拐点与机遇。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强调通关。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各种转变,只有扎实地完成一个个转变,通过一道道关口,最终才能完成蜕变。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力求达到圆融一体。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希望学生将所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出色地完成设计项目,最终使学生和他的设计作品变成一道亮丽的景观。

3.确立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价值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基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育实践确立起来的,因此确立的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将能更好地指导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施,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类高校的学生多为被动式学习,习惯了被灌输,基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如何去引领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学会艺术设计?要去关注他们,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特长,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以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朝着那个目标去努力。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确立与运用就是要明确认知学生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去体现教师的职能功能。

二、尝试变关艺术设计教学

整体说来,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具体的艺术设计教学活动称为变关艺术设计教学。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注重强调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下面,主要从如何理解变关艺术设计教学和多维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两部分进行论述。

(一)如何理解变关艺术设计教学

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变关设计教育思想,通过对此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理清变关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内涵和特点,有助于创生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关口、让他们变得更好,是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核心主旨。因此,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是强调“变关”的艺术设计教学。例如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要想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需要不断地通过多个关口:仔细观察、深入分析、认真归纳、定向深度联想、反思与评价,同时各步骤之间非常讲求内在的逻辑关系。变关艺术设计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这些关口,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地转变思维、转变技术、转变认识、转变方法、转变程序……经过不断地转变,寻求与众不同,过关式地通过每一个拐点,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维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

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艺术性、独创性和学生的学习效能,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综合的、多向的、多维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是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科学理和教学法则,有效运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综合媒介等手段营造特定艺术设计教学情境,充分体现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独创性教学活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是强调转变与成长的独创性教学活动,它是教学技巧、教学设计、教学表演等圆融一体的综合呈现。

学校教学的课程包括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两个范畴。[8]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基于艺术设计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及其教学的不同组成要素,可以创生多个维度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开窗变关式、情感变关式、导控变关式、多元过程考核变关式等教学艺术是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创生的具体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认识论领域的知识讲授,情感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方法论领域的知识讲授,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实践论领域的知识讲授,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评价论领域的知识讲授。下面,本文重点研讨以上四种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形式。

1.基于设计学科的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设计学科的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以学科引领和培养学生顶点原则观念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科整体概念,培养学生顶点原则观念,在发现和思考问题时能以更高更学术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就像在面前突然打开了一扇窗一样,豁然开朗。开窗变关式是首要的、最基础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它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启学生的专业视窗,注重设计研究方法的讲授,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与实践研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为何设计、设计是什么的设计本质存在意识,坚决摒弃如何设计、什么是设计的意识。

基于设计学科的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是建立在教师的学术素养、研究能力与成果上的。因此,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倡导基于设计学科的艺术设计教学学术化。首先,教授知识的选择、合理推进的课程设计、教学现场的把控、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等都是教学学术的范畴。其次,将艺术设计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不应只是听课、交作业这样机械的重复,而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做项目、一起做研究。

2.基于综合素养的情感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综合素养的情感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在教师运用适当的情感动作、语言和特定行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情感变关式是侧重情感培养与抒发的教学艺术,它将特定情感外化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感染并激发学生的创作与变关。艺术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可以培养人的情感,情感可以物化为艺术作品。教学艺术亦是如此,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中的情感运用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虽然具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否运用知识是由情感决定的。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运用适当的情感动作、语言和特定行为是为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招贴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大家公认作品设计的最棒的同学命名“海报王”。“海报王”作为课程乃至学习生涯的一种荣誉,可以很好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同时它也成为师生教学过程的证明,很有情怀与亲和力,赋予了“学”的厚重与意义,它也必将成为学生人生美好的回忆。

3.基于学习效能的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学习效能的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为达到良好学习效能而实行导师引导与调控和学生自导与自控的双维四向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是强调引导与控制的教学艺术,目的是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各自导控,形成两个维度四个方面的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全方位提高学习效能。

例如,在理论讲授后紧跟案例分析,之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训练并检测辅导。在理论讲授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学理引导与理论认识提升;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理论分析与案例解析方法的引导;在布置相应训练的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规格意识;在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依据主题、理论理解及规格要求进行自我引导、自我调控式的训练;在训练情况的检测辅导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训练调控,检验学生自导自控训练结果的同时,给予其帮助与引领。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与调控、学生的自我引导和自我调控中有效推进,全方位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

4.基于应用能力的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应用能力的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通过发挥课程多元过程性考核的引导性作用,实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复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课程考核形式应多元化、综合化,注重培养与测评学生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关口,设计灵活多样的适合有效的考核方式,既调动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又可以全方位综合培养与检测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结论

本文以“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和“尝试变关设计教学”两个主题展开研究,认为应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所谓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一种帮助受教育者转变惯性思维、寻求与众不同,帮助其渡过各种设计与人生成长的关口,让其变得更好的教育观念;揭示论析了多维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的主张与结构系统,主要有开窗变关式、情感变关式、导控变关式、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等教学艺术形态。总之,本文基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并指导于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创生了多种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学理价值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加存.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的价值理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2]王晓明.也论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J].艺术百家,2011(8).

[3]杨彦辉,杨立泳,罗来文,等.论包豪斯教育思想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包装工程,2009(4).

[4]赵可恒.乌尔姆设计教育思想解读[J].美术与设计,2013(3).

[5]张道一,倪建林,梁玖,等.艺术学科研究生应用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6]李砚祖.艺术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2(1).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11篇

1、渊博的知识是角色设计必备的基础

 

角色设计中我们应把原有的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简化,注重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正要的是实践能力,角色设计的课程体系更注重实践,参加社会实践,在上课的过程中应把问题分析透彻,教师不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做,要告诉学生这个是为什么,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主动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课程改革中,找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各种理念、观点、资料、现象能够有独到的见解,都艺术能有独特的思维。

 

角色设计研究理论知识,研究文学作品,比如西欧与中国的古代文明,研究文化,不仅上知地理下知天文,通晓古今,更要对文化上有独特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如何突破只重摹写、忽视创意的传统教学思路,鼓励学生改变观念、大胆创新?这是角色设计课改革首先面临的问题。要想走出新的路子,必须在设计思维上的形成风格、潮流、审美以角色设计的应用等诸多方面作大胆地探索与尝试,多视角、多元化地寻找角色设计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学会如何以设计特有的符号元素,表达视觉秩序,展现创意思想,传送信息观念,这才是我们角色设计课所要确定和追求的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的知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兴趣与生活产生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呼应着艺术,明白一切的学习都是生活的的需要,应把书本的知识要点都扩展开来,知识和知识密切相联系,教师不断获取最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知识结构这种最基本的要求,才能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现代化教育科学知识才能传授给学生,比如教师应在上课前把整个的教学大纲给学生观摩,然后根据整个教学大纲的内容继续拓展开来,知识体系分成点线面,三者相结合。

 

2、角色设计要有设计能力与规划能力

 

传统的教学思路,以文字的摹写为主,注重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整日沉埋于大量的练习作业,难免感到单调、古板、枯躁、乏味,积极性不是很高。我把课程作了调整,把重点放在设计思维上,采用情景式 模拟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大量欣赏中外优秀的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颜色、结构 设计等进行大胆地变形,打散重新构成,以抽象或具象图形创构新的图形;让设计从二维视觉变的更有立体感;引导学生用数码相机将不同肌理,不同质感的材料拍摄下来,借助电脑来完成材质,增强人物表现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开发区图书馆查找资料,到生活中寻找素材。特别注重使学生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创意练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学们设计中互相沟通,交流互动,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一些问题,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逐步体会到,要想改变观念,冲破原有的模式,方法是关键。同学们在充分放松、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意实验,不时的涌现灵感,不断提升激情,能量得到释放。他们由衷地感到,古板乏味的设计,在这种状态下竟变得那么饶有兴味。于是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许多同学的作业一改再改,制作上也是精益求精,不断寻求新的高度,作业完成质量也达到了新的超越。

 

教学设计上注重创造力和设计能力的提高:我在课程设计安排和作业设置上,并没有把这一课程局限在设计的狭小范围,而是力求通过设计的这一设计元素的训练,为了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促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这样,同学们在设计中,可供创意的地方很多,思路一下就打开了,许多好的构思构图应运而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设计是现代平面设计中诸多设计元素中最重要、最具个性和活力,又最具独到之处的设计要素,同时又要注意到角色设计的结构和衣服的穿插这两个设计元素是密切相联、相辅相成的。

 

3、角色设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

 

将角色设计相结合,要求学生将自己每一单元的零散作业汇编装订成册,并按自己的风格进行统一装帧,使学生在人物设计的同时,对书籍也开始涉足;将角色设计相结合,安排学生将自己设计,追求人物的视觉传递的最佳效果,并使学生认识到,角色设计经变形处理,其简捷明了的符号图形,是标志设计的主要形式。

 

将角色设计中的绘画技巧与实践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设计课,完成作业只强调书写,而在工具材料上,也只限于绘图仪器和用于书写的笔、纸、尺、颜料等。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强调书写准确规范的重要性之外,更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制作。要求学生一要注意发挥材料本身的材质肌理美;二要注意精加工、细制作,强调工艺性,要设法通过精制作,使字体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三要通过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既能用电脑设计,又能徒手绘制,同时还能立体制作,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最恰当的材料,表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增强人物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角色设计课程的改革有三个主要特色:一、鼓励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改变学习的思维方式,强调方法论,提倡原创力。二、形象化教育。这既符合读图时代的特征,强调了信息快速传播的特点,又能够较好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三、强调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认识理解设计教育的本质,注重通过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引导学生,注重方法与过程研究,避免传统教育中因概念化追求带来的弊病。全面提高学生独立进行角色设计的能力,努力做到知识与时代同步,技术与市场接轨。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性化;环境

环境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按照人们的需求,经过空间思考,以活动为中心,将环境与人类心理连接到一起,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形成桥梁,这些都是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同时也是设计的主要依据[1]。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追求不再是物质,而是精神文化,而且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建筑要求,使其更加人性化。为了营造人性化建筑环境,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建筑环境设计

1.1设计概念

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利用文件、图纸,按照下发的任务,针对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些对应的解决方案,以便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设计方案将作为此次工程开展的主要依据,按照实施步骤、要求,进行施工,同时备好材料,施工团队根据设计方案做好分工,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2]。

1.2设计核心

由于建设设计存在一些矛盾,为了化解这些矛盾,设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因此,该部分内容就是设计的核心。经过长期实践,设计人员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其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利用建筑模型,或者图纸将设计的核心展现出来,这样所有建筑人员才能够了解矛盾所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相互讨论与交流,筛选出几个优秀方案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一套最佳方案。

1.3设计步骤

第一步:实地勘察,选择恰当文脉。要求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建筑物所在区域的环境进行勘察,按照设计需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指出2个比较适合的建造点。第二步:分析场地,在和谐建造的前提下,找出符合管线要求,同时满足道路建设、周边景观建设需求,确保该方案具有独特性。第三步:朝向的确定。建筑物朝向非常重要,要求其没有化学污染,而且还不会受光污染、空气污染的影响,选取一个恰到好处的方向,作为建筑朝向。第四步:建设平面设计的有效确定。为了既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又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设计时需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使用人员,会有哪方面的需求,使得设计方案更加贴切。

2.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关系协调,协调对象是人类与技术,将人类需求作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技术。本文提到的技术为广义,而非某一个具体的领域[3]。依据人类的心理变化情况、生理结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等,结合设计的性能与功能,展开设计优化处理,这就是人性化设计。这种设计不仅可以让参观人员感觉到非常舒适,而且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做到简化观赏,尊重了人性,充分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同时这种设计将人性、技术、艺术结合到一起,使得结构更坚实,全面展现功能,人性与艺术的有效结合,为美感设计创造了良好环境。实际上,可用性设计与人性化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后者不仅是前者设计的原则,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思路。小软件可以看作是人性化设计,同时也可以将小创意同样看作是人性化设计,设计人员可以在两者的基础上,发现一些新的思路,提高了设计效率,而且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因此,未来的主要地位必将由人性化占据。

3.现代化设计理念

通过观察各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可以判定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所以,为了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很多国家将目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但是忽略了环境资源,引发了许多问题。在此期间,各个区域的环境受到了影响,森林、煤炭等资源遭到破坏。现代建筑在这种形势下,备受人们关注,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即“人性化”设计理念,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人性化”需求无不存在,因此,现代化设计宗旨就是考虑存亡问题。

4.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营造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13篇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所以室内设计教学的要求也因此有了转变。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室内设计专业已经从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向现代空间艺术及技术发展转变。在室内设计的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室内设计应用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及特点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了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对于室内设计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应用

1前言

室内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创造美化自身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活动,是对于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研究,也是对生活的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次改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室内设计的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下,能够将其很好的与室内设计教学相结合,还可以将理论更好的应用到实践当中,把室内设计中原本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设计的原理,使室内设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主要优势及特征

2.1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主要优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数字化应用的教学更是给其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平台。将数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中加以应用,其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够将客观进行再现,并且可以虚拟现实。室内设计的空间可以同三维建模的方式进行虚拟化的呈现,并能够将设计的场景更加动态化的展示出来,然后再结合色彩的渲染以及灯光的效果等,就能够将场景更加真实的展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场景再现,还可以对在设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更有效地纠正。这种多视角的虚拟场景教学训练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激发作用。此外,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应用还对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数字化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结合会有更大的优势,可以推动室内设计教学多元化的发展。通过这个数字化的教学平台还可以将一些复杂的理论和比较抽象的概念更加真实透明的展现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可以和教师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数字化的教学能够和时代的发展更加同步。

2.2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主要特征室内设计数字化的教学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直观性。它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的可视性将教学中比较理论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帮助室内教学知识中很多重点和难点能够更有效、快捷的解决,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学文本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在教学时可以将室内设计中的色彩、灯光的环境等来通过数字化的平台进行更加立体化的呈现。此外,数字化的教学可以更加灵活的控制和改变室内设计的风格,可以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体验到这样的氛围,这样就可以保证理论的教学和实际应用设计不脱节。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还可以把资源信息的开放性和知识的开发性得以实现,进而通过网络达到资源共享。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还可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特征,从而改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中心,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逐渐向着更好的启发式及引导式教学方式发展,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对室内设计教学的影响

3.1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创新思维及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数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很好的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在绘图的时候,学生可以借助一些比如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专业的绘图软件来对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图、立体模型来进行绘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更加方便实用,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展现立体的结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避免一些设计中的错误,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此外,对于一些设计类软件的掌握,可以更好的保证对绘图数据的精确度,教师可以更多的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其对知识的讲解更加具体形象,而且还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进而提高了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3.2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改变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早已不能够适应是时代的发展,将数字化教学更好的应用到室内设计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其灌输式教学模式,还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回归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数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啊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更加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在对一些软件的应用时,学生会更有兴趣的自主探究软件的应用方式和其他方法,对这样的学习也更有兴趣。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完全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而且还可以更好的鼓励学生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室内设计人才。

3.3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提升了设计的整体效果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对设计本身来说,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也非常有意义。数字艺术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展现出设计的产品,从以前设计中的几张设计图纸或者几个模型来进行的二维来展示,到现在的无论是设计图还是;立体效果图,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来更好的展现出来,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有动态的效果展示,这样的展示不仅使其展现更加完整,而且还特别的生动、形象。这些种种的变化,对于室内设计的教学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随着软件应用的普遍发展,许多不是专业的设计人士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学习,并且将此项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使数字化技术得到的更好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脚步,在室内设计的重视程度方面越来越得到体现,室内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设计的系统,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困难,所以通过新建的数字化技术来进行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室内设计专业已经从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向现代空间艺术及技术发展转变。在室内设计的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不仅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可以使教学成果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室内设计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健,王东.探析数字化环境中的室内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06):104~105.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14篇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所以室内设计教学的要求也因此有了转变。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室内设计专业已经从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向现代空间艺术及技术发展转变。在室内设计的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室内设计应用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及特点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了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对于室内设计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应用

1前言

室内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创造美化自身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活动,是对于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研究,也是对生活的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次改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室内设计的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下,能够将其很好的与室内设计教学相结合,还可以将理论更好的应用到实践当中,把室内设计中原本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设计的原理,使室内设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主要优势及特征

2.1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主要优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数字化应用的教学更是给其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平台。将数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中加以应用,其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够将客观进行再现,并且可以虚拟现实。室内设计的空间可以同三维建模的方式进行虚拟化的呈现,并能够将设计的场景更加动态化的展示出来,然后再结合色彩的渲染以及灯光的效果等,就能够将场景更加真实的展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场景再现,还可以对在设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更有效地纠正。这种多视角的虚拟场景教学训练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激发作用。此外,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应用还对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数字化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结合会有更大的优势,可以推动室内设计教学多元化的发展。通过这个数字化的教学平台还可以将一些复杂的理论和比较抽象的概念更加真实透明的展现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可以和教师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数字化的教学能够和时代的发展更加同步。

2.2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主要特征室内设计数字化的教学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直观性。它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的可视性将教学中比较理论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帮助室内教学知识中很多重点和难点能够更有效、快捷的解决,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学文本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在教学时可以将室内设计中的色彩、灯光的环境等来通过数字化的平台进行更加立体化的呈现。此外,数字化的教学可以更加灵活的控制和改变室内设计的风格,可以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体验到这样的氛围,这样就可以保证理论的教学和实际应用设计不脱节。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还可以把资源信息的开放性和知识的开发性得以实现,进而通过网络达到资源共享。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还可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特征,从而改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中心,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逐渐向着更好的启发式及引导式教学方式发展,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对室内设计教学的影响

3.1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创新思维及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数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很好的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在绘图的时候,学生可以借助一些比如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专业的绘图软件来对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图、立体模型来进行绘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更加方便实用,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展现立体的结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避免一些设计中的错误,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此外,对于一些设计类软件的掌握,可以更好的保证对绘图数据的精确度,教师可以更多的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其对知识的讲解更加具体形象,而且还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进而提高了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3.2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改变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早已不能够适应是时代的发展,将数字化教学更好的应用到室内设计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其灌输式教学模式,还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回归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数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啊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更加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在对一些软件的应用时,学生会更有兴趣的自主探究软件的应用方式和其他方法,对这样的学习也更有兴趣。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完全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而且还可以更好的鼓励学生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室内设计人才。

3.3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提升了设计的整体效果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对设计本身来说,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也非常有意义。数字艺术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展现出设计的产品,从以前设计中的几张设计图纸或者几个模型来进行的二维来展示,到现在的无论是设计图还是;立体效果图,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来更好的展现出来,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有动态的效果展示,这样的展示不仅使其展现更加完整,而且还特别的生动、形象。这些种种的变化,对于室内设计的教学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随着软件应用的普遍发展,许多不是专业的设计人士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学习,并且将此项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使数字化技术得到的更好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脚步,在室内设计的重视程度方面越来越得到体现,室内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设计的系统,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困难,所以通过新建的数字化技术来进行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室内设计专业已经从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向现代空间艺术及技术发展转变。在室内设计的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不仅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可以使教学成果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室内设计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健,王东.探析数字化环境中的室内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06):104~105.

设计改变生活论文范文第15篇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活动更加舒适、高效、便捷和人性化,但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更大的竞争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健康。为了能帮助人们养成和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设计师们着眼于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尝试通过设计改变行为,实现良性生活方式的转化。劝导式设计依赖劝服技术对人们行为进行劝导,是行为改变领域较为新兴、系统的理论,本论文借助劝导式设计理论来研究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设计,希望能为该领域的设计师带来新的见解和思考。

关键词:

劝导 劝导式设计 健康生活方式 设计应用

中国分类号:C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95-02

在中国医师协会HMO、中国医院协会MTA、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联合的《2012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中,调查者了十三大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研究发现,35-65岁人群成为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主要人群,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病正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新型健康隐形杀手,其危害已超过家族遗传病;越来越多的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甚至一家三口罹患同一种疾病或多种疾病、癌症,长期遵循相同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相同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等,极易导致家庭成员患上同一种疾病。生活方式病又称为文明病,为一群疾病的通称,饮食、生活型态和环境等因素被认为是影响上述疾病发生率的重大因子。社会学家研究发现,1940年代以后,威胁人类的主要死因为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今公众健康的首要威胁,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基石的定义,将“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类生活方式定位为保障居民健康的基石,希望籍此指导人们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模式,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本论文从劝导式设计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如何与用户互动,使目标人群的行为改变,从而实现成功劝导的目的,希望为相关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1 健康的生活方式难以坚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不仅要求饮食健康、运动锻炼、作息规律、睡眠充足,而且要求人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的状态,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个人性格原因、生活压力大、缺乏健康知识认知等原因,不能形成或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笔者在论文前期采用了《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及维持情况的调查问卷》作为调研工具,发放并收到了40份有效问卷,考虑到年龄因素对调研结果的影响,40个被测者中20-30岁年龄层、30-40岁年龄层和40-50岁年龄层的人群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然而,只有近33%的被测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比较健康,53%的被测觉得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太健康,还有14%的被测觉得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健康,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即使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仍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很好地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被调查的40名被测中,将近60%的被测曾经制订过运动计划,但其中56%的被测者表示未能坚持计划,中途放弃,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课题提出的问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另外,调研结果表明,成功坚持生活计划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完成后的成就感”、“维持健康的信念”以及“他人协同或监督”,而不能成功坚持生活计划的被测将失败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惰性、缺乏毅力、拖延等个人原因”、“缺乏他人协同监督”以及“坚持计划本身的枯燥性”等,这些结果将对课题后续的正式调研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2 劝导式设计及相关理论

劝导式设计( Persuasive Design/Persuasion Design),又名“说服式设计”,是指在设计中利用劝导技术( Persuasive Technology),来改变用户的态度或行为,由斯坦福大学教授BJ Fogg提出,经由他和Andrew Chak等学者不断完善,如今已形成了Fogg behavior model (FBM)行为模型、行为表格( Behavior Wizard)、劝导式设计八部曲、以及AndrewChak的成功的劝导式网页设计等理论。劝导式设计借助已有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用户的意图进行分析和评估,从本质上来看,属于目标导向设计的一种。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商学院教授Richard Buchanan}旨出,“Products are arguments about how we should lead our lives.” 本文中的劝导式设计主要探讨的是设计师如何通过运用适当的劝导技术,借助产品或服务来达到引导人们养成并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从实践角度讲,劝导式设计是和商业目标、用户目标都紧密相连的。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优秀设计“三位一体”(有用、可用、想用)中的“想用”方面,Richard Buchanan在《哲学与修辞学》一书中提到,“lf aproduct is persuasive in the debate about how we should lead our lives, itis so because a designer has achieved a powerful and compelling balanceof what is perceived to be useful,usa ble,and desirable.”它关注的是行为发生的上下文,尤其是激发行为所需要的动机和能力。

在BJ Fogg教授提出的Fogg behavior model (FBM)模型中,他认为一个行为包含以下三个维度,动机,能力和促发点(triggers),为了实施某个行为,个体必须同时具备足够的动机、实施这个行为的能力和实施这个行为的吸引因素,Fogg认为这个模型可以用于分析和设计说服式(尝试去影响人类的行为)的技术,如果将这三个维度绘制在一个图表里,可以更直观地来看:(图1)

Fogg教授指出,对于一个目标行为,动机和能力缺一不可,比如对于一个输入邮箱地址的操作,这个任务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很多人未必有这个动机来做这件事,所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大。当用户很希望输入邮箱地址来获得某种奖励,这个时候动机很强,但是如果在输入邮箱前要完成一个困难的任务,比如一个数学难题,这个时候能力就存在缺陷。这给设计师的启示就是:不仅要让设计有吸引力,更需要其简单易用,欧洲公共场所有一种分类垃圾桶设计,设计师为了引导众人将垃圾准确投入相应的垃圾袋中,利用了三种方式来实现目的:颜色区分、标识指导和投入口形状引导,通过这三种方式来减少使用者的迷惑,简化了整个行为路径。通常来讲,对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为,用户总会有一定的动机和能力的,这个时候就要促发点来启动行为了。动机控制了我们大多数的社交行为,从穿着到语言的使用。社交网站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就与个人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的期望有关。

很多目标行为之所有没有发生,可能是因为缺乏在正确时间出现的促发点,促发点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警告声,短消息,促销即将截止的通告等等。不管促发点以何种形式存在,成功的促发点要具备以下三种特质:一、可觉察性:二:与目标行为能够建立联系:三、当我们同时具备动机和能力时促发点才能发挥作用。通过FBM能够让设计师更清楚地了解人类的行为,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因此用户从事目标操作,所以该模型可以作为一种行为的分析框架作为参考。对于能力因素的考虑,更多与可用性有关,与其提升用户能力不如让网站或软件更好用,而动机方面,可以和促发点一起来使用,提供吸引因素,带给用户美好的预期,当然适时出现的促发点也非常关键。

3 劝导式设计理论在健康生活方式相关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维持需要个人、公众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需要加强公众列健康的认知、引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并设法维持,因而现有的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公益广告、展览、服务体验设计中都有涉及劝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案例,德国曾通过举办短寿展来警示民众珍惜生命,保持健康。

劝导式设计致力于引导人们产生有目的性的行为,而产品作为设计成果,在劝导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劝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设计案例数不胜数,又由于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由原先的硬件设备向移动应用和软硬件结合的方向发展,以运动锻炼相关的产品为例,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相关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传统的健身器材或设备,如跑步机、踏步机、哑铃等硬件,这一类产品主要基于健身运动本身,为了实现或改善某一类运动而被使用,一般具有便携性,方便用户在室内完成:第二类是将游戏与运动相结合的设计,例如WII Fit和Om ni,分别通过体感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增强运动时的趣味性,实现更好的劝导目的;第三类是以Nike Fuel、Fitbit软硬件结合设计以及多C网等协同健康类网站为主的设计,它们借助可穿戴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时追踪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并提供平台是用户能实时与亲人、朋友分享自己的健康信息和运动情况,借助社交和协同互助来辅助用户形成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来说,第二类产品和第三类产品在劝导人们坚持运动的过程中较第一类产品更有效,因为游戏化、社交化、情感化、协同性等因素的注入使得产品更具有吸引力,因而更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