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性化;制度化

前言管理思想和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存在着,但是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科学从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算起至今不到一百年。纵观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趋势,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因此,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人性化管理认为人性是管理的出发点,管理应关心人,爱护人,并把这种尊重和关爱细化成管理实践中的细枝末节。人性化管理的全部内涵并不仅是发现人性挖掘人性,而是在管理实践中尊重人性、体现人性、以一切从人性考虑的姿态来看待管理,使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1]。

成功的企业都把建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放在首要的位置,人性化管理的特征为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和激励人,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应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以此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生产率和工作质量;推行“劳动人道化”,进一步改善劳动保护和应用符合人体生理特点的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和劳动环境;在企业中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和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培植满足人性发展的土壤等举措。

一、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局限性

自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泰勒创建科学管理理论以来,科学管理理论在西方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后来发展成为当代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流派。主要的观点为,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的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主要特征为[2]:(1)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的规范而制度化。(2)按照不同职位的权力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2)明确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能力的要求。(4)管理人员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原则上所有的人都服从制度规定,不是服从于某个人。(4)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6)管理者的职务是他的职业,他有固定报酬,有按才干晋升的机会,应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科学管理理论的优点是:一是个人与权力相分离,官僚制摆脱了传统组织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组织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性和稳定性。二是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典型的官僚制中,存在着一套有连续性的规章制度网,涉及组织管理过程的许多主要方面,。它给每项工作确定了清楚的、全面的明确的要求,从而使组织运转和个人行为尽可能少地依赖个人。三是适合工业革命以来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早期传统的组织过分地依赖个人和裙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采用任意的、主观的、多变的管理方式,不适合大型企业组织的管理的要求。工业化以来,大型企业组织规模大、分工细、层次多,需要高度统一,有准确、连续、稳定的秩序来保证。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通过制度规范来统一管理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比较突出。甚至将人当成工具来对待,认为人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忽视情感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管理人员是工作狂,要求下属也成为工作狂,他们事必躬亲,企图控制一切且允许自己出差错,因为任何自己的差错都可能破坏自己的威信,而这恰恰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员工往往是企业的过客,目标比较单一,或在工作上,他们让干什么干什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累人不累心,没责任没压力,苦干是我的事,巧干是领导的事,在知识方面,他们或者自己学、或者留一手,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人性化管理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区别

在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有人认为,科学管理更实用,有人认为,人性化管理更胜一筹。事实上,二者是两种特殊而又有效的管理模式,它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且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分别居于主导地位,二者适时、适度的融合,才是我国企业的明智选择[3]。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当然是以人为本。这是对以机器为本、以技术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的一大提升。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进行心理与行为的彻底革命,使得企业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态度直到管理效益有一个全面的转变。这种转变将体现出人主宰自然、人是万物之灵的客观规律。显然,人性化管理不是对科学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继承,一次科学的修正。它汲取了科学管理中的科学思想,肯定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大作用,同时将科学管理中颠倒的“人”与“物”再颠倒过来,让“人”始终处于原本的主导地位。这不是简单地顺应潮流,而是坦率的尊重事实。这种实事求是的“人本意识”+“科学精神”,是人性化管理理论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也是它受到普遍崇拜的根本原因。

在实际当中,由于缺乏人性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失败的教训也是为数不少的。如象三株集团的垮掉、郑州亚细亚集团的破产、秦池酒厂的美梦破灭都证明了“家长制”、“一言堂”的集权化管理的失败。从管理实践运作的方式看,科学管理要求通过科学、理性、量化的手段和方法,建立工作标准与操作规范,为企业管理提供一个严格的制度环境[4]。当企业管理处在低水平阶段时,这种管理模式对训练员工的职业观念和技能、养成科学意识和品格、从而改进企业管理是相当有效的。而人本管理的运作,则要求以人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为前提,以奉行组织内一切人的人格平等为基础,以组织内全体成员的优秀技能和敬业精神为依托,通过民主管理与参与,最终达到自我管理。很明显,人性化管理致力于管理环境的优化;致力于员工思想的沟通与潜能的挖掘;致力于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同时致力于员工需求的满足。

人性化管理既是对科学管理的必然依托,又是对科学管理的自然超越。在企业管理处于较高水平时,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理论内涵与运作模式告诉我们:人性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理念因为反映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社会现实,因而更具有先进性;但它的运作条件比之科学管理也更为严格。尽管人性化管理是所有企业管理都必须遵循的一种时代潮流,但不同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主导管理模式。

三、企业人性化管理制度化的技术构成

观念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只有转化为现实才能实现其价值。企业人性化管理模式的价值意蕴正是通过它的技术层面的支持得以付诸实践,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产生效力,获得“经济证明”,从而达到“科学的形态”。价值和技术、目的和手段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完整、统一的人性化管理、任何企图割裂这两者关系、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价值层面的人性化管理和技术层面的人性化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类似于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关系[5]。

以上从价值层面上阐述了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和特点,那么从技术层面上看,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是如何实施的呢?如何将观念上的人性化管理落实到现实的管理活动中呢?基于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本文有选择性地从几个重点环节和方面展开对技术层面的企业人性化管理的考察。

1.企业管理方式的人性化

企业人性化管理有几种常用方式,分别包括情感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文化管理等三个主要层面[6]。

首先,情感化管理。情感因素是构成管理者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被管理者工作主动性和效率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会使人青春焕发,朝气蓬勃,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反之则使人行动迟缓,萎靡不振,工作状态大为下降。情感因素影响着管理的全过程。情感化管理,就是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消除职工的消极情感。要充分发挥情感在管理中的效能,充分开发被管理者的潜能,激发其内在动力,应该遵循信任、尊重、关心的原则。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最高的奖赏,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基础。

其次,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民主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保证管理活动正确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只有当人们切切实实地管理起自己的事务,才能真正激发起对企业的归属感、命运共同感、责任感,从而尽心尽力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专制作风的管理由于实行独断管理,与下属就没有感情交流,而下属则容易产生消极不满的情绪,甚至产生怨气和对-抗情绪。放任自流式的管理实际上是无政府管理,一切放任群众自理,这种工作作风难以完成工作目标,管理者也没有权威性。民主化管理实行参与管理,把管理权交给群众,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管理顺利开展。人性化管理实践表明,实行民主管理或参与管理,一方面可以达到改善组织与其成员的关系、提高士气、缓解抵触情绪的目的;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开发员工的潜力,成为改善个人和企业绩效的一种方式。

最后,文化管理。从一定意义上一说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正在逐步演化为一种文化管理。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管理热潮足以为证。企业管理发展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愈来愈引起企业管理专家的重视。文化概念具有差异性,企业管理中所谓的文化一般是指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使个人行为能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规范和模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企业形象、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经营理念、道德规范、文化生活、企业精神、价值标准、管理哲学等[6]。

以上五种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构成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手段的“套路组合”。企业管理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方式。

2.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人性化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都是按管理职能设置管理部门,按管理的幅度划分管理层,从而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信启、社会的要求,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已成为新的趋势。为此,人性化管理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新思路,主张对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再造,由集权型向分权型转变,把氏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改变为网状并联式的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这种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是逐步发展而来的。当前,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这种扁平化管理的趋势更加明显。典型的例子是行业内部兼并,如波音兼并麦道与欧洲的飞机制造业抗衡,对于这种行业兼并后形成的巨型企业,如果没有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仍然沿用金字塔式的直线职能制,势必行不通[7]。

我国出现的“劳力资本”的企业改革试点也是扁平化管理的体现。这种改革使得除技能和知识可作为一种资本外,一般员工也可以自己的劳力作为资本参股。这样将出现三个变化:从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变为事实上的合伙关系;从员工自身拥有的劳力或智力的个人所有者,变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从管理者的外部激励,变为因为能与企业分享利润而自我激励,由他律变为自律。这就在管理形式和产权形式上肯定了员工的主人翁身份,而不是文字上、口头上的主人。可见,实行分权管理的扁平化模式触及最深的是企业产权结构。随着公司股票的自由流通,资本日益社会化和公众化,最终导致的将是产权的社会化和企业的社会所有制。

3.企业管理决策和信息的人性化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决策。管理决策的人性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决策目标从最优化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科学管理理论中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准则,即寻求一定条件下的最优解。最优化准则是一种刚性准则,它的应用,只有在“决策时所有措施和方案都是已知的,而且第一方案所能取得的成果也是可以确定的”时候,才能实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复杂性,决策者既不可能找到一切方案,也不可能比较一切方案,因而“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之中,没有实践价值”。

第二,决策程序要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决策过程中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类似于“多谋”与“善断”的关系。“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体现科学化。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企业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决不能只凭“长官意志”,一个人说了算,而必须由“一言堂”转向“群言堂”。“一言堂”式的决策属于“刚性决策”,它很难避免主观、片面、武断的错误,为害极大。“群言堂”式的决策是由相关少、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择善而从。由此形成的决策,称为人性化决策[7]。另外,为了在决策中较好地实现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有机结合,应建立“谋”、“断”即相对分开又相互制约的现代决策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平行地建立决策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外脑”,为决策系统最终进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决策,决策的关键是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并对之加以科学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因而,决策的人性化要有信息的人性化与之相适应,没有人性化的信息的支持,人性化的决策是很难做到的。

同上述“一言堂”式的决策属于刚性决策、“群言堂”式的决策属于人性化决策相联系,单一化的信息可称为刚性信息,灵活、多样化的信息可称为人性化信息。人性化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是复杂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这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可归为不同的科类,如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等等。当然,这种信息的分类也有其不确定性的一面,其表现是往往同一信息可归入多种不同的分类中。例如,用退货、返修次数反映的顾客满意程度既是数量信息,也是质量信息;既是内部信息,也是外部信息;既是物质层面的信息,也是精神层面的信息。

4.企业生产管理的人性化

企业人性化管理在生产管理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顾客化生产”。长期以来,追求规模效益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目标。这种目标追求其实表明了一个企业是为自身生产还是为顾客生产的原则立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生产管理目标追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变就是由传统的“大量生产”转向“顾客化生产”。导致这种转变的客观经济依据是:一个社会如果处于贫困状态,物资比较匾乏时,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就比较单一,因而比较容易满足。一旦一个社会进入富裕状态,社会大众拥有的财富多了,购买力强了,消费者的心理就会变得复杂,消费行为就会变得更具有选择性(更具有挑剔性)。这就要求企业及时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产品和服务[8]。另外,导致生产管理的这种转变的还有以下几个具体原因:第一,规模生产要求不断地增大设备生产能力,导致生产和管理成本的增大,往往形成超额的、富余的生产能力,造成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第二,规模化生产使得评估员工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难,进而造成激励机制的弱化。第三,随着管理的复杂程度的增长,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呈几何级数递增,制约了管理效率。第四,管理体系的复杂性直接导致管理层次的增多,信息向上反馈和指令向下传送的失真的情况难以避免。

社会需求的这种变化,实际管理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到生产管理上来,就是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的“大量生产”转变为能对顾客复杂多样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顾客化生产”。“顾客化生产”要求企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新产品,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比如采用人性化生产线来灵活组织生产,突出多品种、小批量。全面的生产管理人性化,即“顾客化生产”还包括生产过程的人性化、产品的人性化和基础结构的人性化三个方面。

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

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别就在于前者不单单把人当成一种成本看待,而是把人视为企业中最宝贵的、可以增值的资源。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这里隐含着哲学上的一个悖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当成任何形式的工具或手段,人是世间的最高价值,人本身就是目的。但是把人看成一种资源,即使是宝贵的资源,也具有对人操纵和利用的一面,人仍然不过是实现企业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这种思维中的矛盾也反映了人类存在的一种二律背反状态:从人本主义的立场看,人是最高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应服务于人,是否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一切的最高价值尺度。另一方面,作为目的的人,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有着各种需求和欲望的人,外部世界不会自动来满足人的需要,人又必须充当手段,以自身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人性化管理理论认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作为目的的人和作为手段的人统一起来。人作为目的是终极价值,人充当手段是由这一终极价值派生而来的。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它提醒我们防止在管理实践中的本末倒置[9]。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的效果就不能仅仅是成本的节约、绩效的改进、出勤率的增加、效益的提高等功利目标,还应有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等与人性相关的人文目标。这些人文目标本身就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

承认人的各种需要的合理性,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予以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把管理的视角由工作移向人,工作的设计、规章制度的制定、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变革,要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事实上,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弹性工作时间增加、员工参与管理、团队建设、职业生涯设计等管理方式都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回归这一时代特点。

总之,企业管理方式、管理组织、管理决策与信息、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五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技术层面的企业人性化管理体系的主干。毫无疑问,技术层面的人性化管理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环节或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他环节和整个人性化管理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没有组织结构的人性化即扁平化管理,就很难实现顾客化的生产管理;没有信息的人性化就做不到决策的人性化:不正确应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就无法顺利展开各项人性化管理活动。总而言之,在具体的企业管理实践当中,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技术层面人性化管理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黄胜杰:“略论企业人性化管理”,《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郭红林:“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及借鉴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

[3].尹志雄:“论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求索》,2001年第2期。

[4].陈昆玉:“论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现代经济探索》,2000年第9期。

[5].余源培:“论弘扬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功能”,《复旦学报》,1999年第3期。

[6].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特区企业文化》,1995年第2期。

[7].任佩瑜:“论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规律和趋势”,《经济体制改革》,1997年第5期。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人性化管理理念

人性化管理指的就是通过对人性的关注,开展引导性的自我管理,进而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把人当人”进行管理,进而保证企业员工可以得到满足,并且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工作,这样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强调其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管理思想、科学管理制度,以理性契约、法规进行个人利益整合、协调,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具有顺畅的业务流程,科学的决策机制、合理的管理平台。同时,人性化管理也是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打破了制度约束人、控制人的被动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且有效调动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人性化管理理念主要就是在四种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的。其一,本性假设。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趋利避害、惰性等本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可以顺其自然,展开正确的引导,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其二,习惯假设。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塑造机制下能够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相应的习惯,就能够左右人的部分行为。其三,习俗假设。求生是人的本性,但是需要遵照人类群体的一些共同习俗与文化,以此来左右人的一些行为。其四,创新假设。人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等能力,可以根据环境的改变予以相应的变化,进而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在开展人性化管理的时候,需要顺应这四个特性,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对策,尊重人的本性,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必然会提出人性化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提出,使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人认识到,完全依靠简单、粗暴的指令很难让人屈服,并且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员工是具有一定人性规律的人力资源,有着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思维方式与情感,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人性化管理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对人性化进行了初步的认识。最初对人性化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经纪人假设中: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怎样增加自己的收入,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人可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在古典经济管理理论发展后期,国外学者对管理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而美国企业家丹尼森与德国心理学家蒙特斯伯格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丹尼森研究的是可以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认为关系员工及家属福利、地位,良好评价员工是激励员工的主要因素;蒙特斯伯格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因素、个人行为对工作效率、企业效益的影响。之后,霍桑、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员工是社会人,进而为管理思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渐成为了现代管理研究的主要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体化发展,进而致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得到了融合,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的心理也越来越复杂,行为不确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提出,要想促进企业的成功发展,一定要按照以人促产的原则开展管理工作。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在劣势。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为员工创设一种轻松、自在、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进而不断促进企业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一般均是将人当成是机器进行管理,而人性化管理模式中,比较重视员工的自我管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员工只是将工作当成是一种任务,一切听从指令安排,员工也总是钻管理漏洞,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员工将自己当成是工作的主人,为了达到个人追求,员工会极大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达到自身发展目标,还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竞争,优秀人才就是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需要创设信任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企业用人机制,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轻松、自在环境的创设,可以有效促进人才的成长;另一方面,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吸引人才,促进企业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轻松、自在的人性化管理环境可以使企业具有家的温馨,进而吸引与留住人才。

(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使人性化管理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并且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高度统一。其对人才的关心与尊重,不仅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除此之外,通过人性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五)有利于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突出的就是“柔性化”,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进而产生自主感,这样员工就可以积极开展工作,并且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不仅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完成,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员工的和谐相处,创新企业管理氛围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将员工当成是一个平等的利益主体,尊重其人格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和谐准则,也是激励员工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被调查人员中有78%的人员希望管理者在工作的时候像领导,而不工作的时候,可以像朋友。这样的工作、生活环境,才可以让员工更加开心、用心、安心,进而充分挖掘工作潜能。

(二)强化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协调发展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组织目标的实现,员工更加重视个人目标的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协调两者的关系,利用合作形式取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抗争。不要只是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不要将员工当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而是重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与职业发展意愿,进而逐渐满足其合理需求,为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提供发展平台,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三)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灵活性管理的结合

人性化管理要和制度化结合应用,也就是“柔”、“刚”并济。人性化管理不是无原则的放松制度,而是在严格制度实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且带有一定的原则性。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就是完善的制度建设,也就是将制度人性化。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根据制度,制定灵活的管理模式,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意愿。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管理人员一定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尊重员工利益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制度,并且融入一定的人性化,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四、强化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定要转变“重物轻人”的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各项工作的实处。企业一定要及时了解员工的生活需求与心理需求,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人为出发点,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转变员工的被管状态,使其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营造尊重、开放、信任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约束、导向、凝聚的作用,还可以形成六种企业文化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辐射力,并且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构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经济和文化的融合、文化和管理的融合,建立新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否可以发挥作用,主要在于是否可以得到员工的认可。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完善者,而不是被动承受者,单是依靠企业规章制度是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企业只有具备了一流的企业文化与素质,才可以生产出一流的产品,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企业沟通机制的建设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员工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企业凝聚力与推动力主要就是领导与下属共同形成的系统动力,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具有交互性与双向性的特征。在企业建设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有效整合情感因素,融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是,让员工可以在精神层面上进行广泛的交流,明确自身行为的地位与心态地位,进而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归属感与向心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扩展沟通途径,实现企业文化软性管理的“硬着陆”,并且全面实施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沟通机制的建设,本质就是加强善解人意,尊重员工人格与个性,将员工看成是社会人,予以相应的管理和看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强化尊重,让员工参与管理过程,引导员工展开自我管理,增进与员工之间的感情,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全面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所以,尊重员工价值,通过目标与计划开展管理工作,是员工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而员工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在得到一定的关注与满足之后,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企业沟通机制具有一定的双向性,也就是企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过程,这样就可以确保企业沟通的准确性与正向性。但是一些企业只是重视自上而下的沟通,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沟通,经常出现企业内部沟通障碍或者误解的情况,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重视沟通机制双向性的实现,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构建学习制度与激励机制

学习不仅是得到知识,实现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力。构建企业学习制度,引导员工进行积极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通过企业学习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引进一些先进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转变管理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可以鼓励员工进行积极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并且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实现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全面落实。与此同时,科学的激励机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激励、导向等作用,对企业与员工的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予以重视。在构建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保证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落实。激励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表扬鼓励、薪资发放等。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将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融为一体,加强了企业与市场的接轨,制定了相应的薪酬制度,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充分表达对员工的鼓励、欣赏,让员工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并且帮助每一位员工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展现企业的人性关怀。

(五)尊重员工的人性需求

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私人身份,才可以让员工真正体会到被尊重、被重视,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才可以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从领导角度出发,主动和领导进行沟通,保证顺利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心甘情愿的为工作努力、付出。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主要就是在规范制度与流程的条件下,利用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感染力、亲和力,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与关怀,进而得到基层人员的支持与信任,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与激励,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

五、结束语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作用对象相同

人性化是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人的自身素质与品格的展现,对其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达到管理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行为准则,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实现管理的目标。二者都是从内在上作用于人的思想,优化人自身的品格,通过人思想上的改变来促使人行动上的改变。

2、方式与目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对思想内涵的内化,不断完善自身的素养,提升道德精神水平,使人由内而外的散发着思想的光芒。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人进行教育,而人性化主要是针对于管理,二者从不同的角度,通过相同的途径,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相同的目标。

二、二者的相互作用

1、思想教育引导人性化管理

说到底,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根本目的就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以此为前提的基础上,由于不同企业的内部价值观不同,企业内部思想建设的比重也不尽相同。企业如果想要发展壮大,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优化自身的内涵,思想教育便是首要的任务。思想教育可以从公司整体,上到公司的领导,下到公司的每个职员,甚至是清洁工人,都秉承企业的精神。而人性化管理不仅是公司的管理方式,更是企业精神的一种体现,思想政治从教育方面促进企业管理层面的发展。

2、思想政治强化人性化管理

管理是任何机构正常运作的必修课程,过去在管理上普遍遵循科学管理的选择,公司的领导在管理的时候,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使管理不得不教条化。如今,管理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随着“以人为本”的概念的提出,我国的各机构的管理逐步趋向人性化。实际上,人和人的行为是人性化管理的对象,“以人为本”的概念也贯穿了整个人性化管理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对员工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使员工的能力与价值得到认可,而使员工感受到基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工作上更加积极,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企业若想达到管理的期望值,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来强化人性化管理。

3、思想教育实现人性化管理激励功能

有一句古话说得很有道理“经营如演奏,管理如指挥”,对做工施行激励政策,是一个公司发展的需要。但是要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员工前进的动力,了解员工奋发的动机呢?首先,就是要对员工的需求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就是按需分配,按照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方案给员工努力工作的动机。思想教育深刻的切入了人们精神上最深层的部分,能够有效的对员工进行精神上的激励。人性化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对员工的尊重来达到激励的效果。思想教育可以辅助人性化管理,实现对员工工作动力的激励作用。

三、二者相互结合,促进公司整体发展

1、构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文化是独有的内涵,是其他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复制出来的,也是驱动企业内部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共同建立起来的。企业可以通过推进企业特色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体现人性化管理。在整个企业的内部营造出和谐的工作环境,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组成一个团结向上的工作团队。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国家小到个人,大到一个集体,以至于一个国家都是必不可少,不容忽视的。它既是一个企业内部的思想道德准则,也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导方针。引领我们走最正确的前进的道路,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所以,企业在完善自身建设,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也要不断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内容。

2、贴近员工的需要

公司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化管理都要贴近员工的需求,主要从三个方面抓起,分别是素质需要、思想需要和心理需要。首先要贴近全体职工在提高自身素质上的需要,做好思想价值的定位,满足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公司要舍得投资,拿出部分资金对职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每年定期抽选表现好的员工到国外或者先进的公司进行交流学习,争取让所有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与学习的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发展,使员工从思想到行为上都与公司同步发展,共同进步;其次要贴近职工的思想需要。毋庸置疑,思想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最核心的部分,思想的需求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发展点。要取得思想上的进步,就要鼓励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对于员工在工作上的创新,无论成果如何,都要持支持与鼓励的态度,充分尊重与理解员工的工作,让他们可以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最后一定要满足职工的心理需要,实现人性化管理。多数是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了职工的思想问题。面对职工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思想政治的工作者与管理者都要站在员工的角度任务,解决问题。以亲和的态度与员工沟通,使工作人员感受到公司管理的人性化,以保持激励系统有效有序的进行,在公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性化管理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3、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万事万物的正常进行,都要有它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运作也一样,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度与管理决策,也要有自己的奖惩制度。对员工进行公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制度的落实。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奖励给员工激励作用,惩罚可以规范和制约员工的行为。但是一切奖惩的行为都不能过度,一定要在最适宜的范围内。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就是通过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奖惩制度实现人性化管理决策。

四、结束语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刚柔相济; 财务文化; 企业和谐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7-0008-04

一、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基本含义

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属性来讲,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企业财务管理本身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其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外在属性来讲,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是回答“为了什么”的问题,即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什么,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职责、作用及其发挥途径等。

这里讲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是指以实现企业和谐财务管理为目标,以优化企业财务文化为基础,以刚性财务管理和柔性财务管理相结合为手段(刚柔相济)的一种理论体系。这不同于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往往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财务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刚性财务管理为手段的一种理论体系。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与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比较如表1所示。

西方学者讲的企业(公司)财务管理框架,代表性学者美国的威廉・L.麦金森的描述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是通过运用以下这些基本理论来分析并规划出具体方法,从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这就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些基本理论包括完美资本市场下的储蓄和投资、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政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资本市场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理论、信号理论、现代公司控制论、金融中介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当然这一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是建立在西方企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与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也与双方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者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

我国企业以和谐财务管理为目标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也符合企业财务管理这一人造系统的根本目的,同时也与人们的普遍心理预期相一致。

企业财务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除了涵盖企业财务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包括与企业财务相关的文化要素,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更加丰富多彩。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许多与文化有关,文化与财务管理结合,就形成财务文化或者财务管理文化。比如可以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企业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往往通过财务契约进行约束。书面化的财务契约是显性契约,体现的是显性财务文化;而心理财务契约是隐性财务契约,体现的是隐性财务文化。显性财务契约有利于企业进行刚性财务管理;而隐性财务契约可以填补显性财务契约的不足,良好的隐性财务契约可以提高财务关系人的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开展柔性财务管理。

企业以刚柔相济为手段进行财务管理既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又符合财务权变理论,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这已经被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所证明。我国的太极拳是刚柔相济文化的最好体现。刚柔相济既有利于健身,也有利于管理,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刚柔相济这一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成功。作为工作方法,刚柔相济是有科学根据的,符合辩证法原理。具体运作时就是要做到普适与例外的相机抉择,在正常情况下需要刚性财务管理,在特殊情况下就需要柔性财务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相辅相成。实行刚柔相济管理体制的国家不仅仅是我国,日本也如此。日本企业管理,纪律性非常强,但也非常灵活,充分体现刚柔相济特色。

二、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意义

笔者为什么要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这一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和谐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理论、柔性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并非笔者凭空想象。这些理论既符合管理发展潮流,也与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相契合。企业和谐财务管理是和谐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财务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柔相济财务管理更能够体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特色。二是传统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往往会带来许多问题,如过度筹资和投资,忽视企业社会责任,有时甚至追求虚假财务繁荣等。以实现企业和谐财务管理为目标,不以大为美,可以避免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种种弊端。笔者一直认为企业财务管理一定要以和谐为目标,要多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生存比占有更重要。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说白了就是为了占有更多社会财富,是否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企业和谐不是他们考虑的话题。实现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的方法往往不同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法。例如,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恶意并购的方法,实现企业和谐财务管理往往只能通过善意的沟通和谈判的方法。三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以财务制度为基础,靠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忽视财务文化的作用,这不利于财务管理的有效开展。笔者一直认为企业优化财务文化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以往我们一直把资金视为企业财富生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并通过严格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发现,一些不易被观测感知的非物质因素也对企业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技术、知识、信息、专利、法律、制度等。那些无法通过感官直接观测感知的纯粹主观精神因素也对财务活动从而对一个企业的财富生成具有明显影响。乐观、充满希望的企业比悲观、失望的企业有更好的财务前景。诚信和信任也成为对企业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因素。诚信和信任有助于财富生成,因为诚信和互信精神可以显著降低财务主体的交易与管理成本,扩大交易与相互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从而促进财富增长。耐心也是对企业财富增长具有明显影响的心理因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笔者就系统地论述了信仰和价值伦理观念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财务文化概念。企业财务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财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企业财务文化与财务资本的结合,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财务文化与财务资本结合带来的重要影响是财务资本的运作方式要融入财务文化元素,企业财务管理要重人性管理,重社会效益。财务文化的发展和提升,反过来进一步推动财务资本的提高。财务文化成为推动企业改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资本回报的重要力量。财务文化力是企业财务管理软实力,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能力。四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以刚性财务管理为手段,其效果不太理想;而柔性财务管理可以克服刚性财务管理的不足;刚柔相济的财务管理是最为理想的。刚性财务管理往往缺乏人文关怀,一是一、二是二,有时不近情理,而柔性财务管理体现人本管理特征,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强调员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刚性财务管理不太重视人的情感力量,也不太关注人的心理倾向,财务管理的效果往往并不好,而柔性财务管理非常重视人的情感力量,也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倾向,有利于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刚性的财务制度有很强的约束力,再配备刚性财务执行,其外在效果当然不可低估,但它难以让人产生“效忠行为”,而柔性财务管理有助于塑造出高尚的企业理财精神,能够产生“效忠行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产生持久的效力。当然,如果没有刚性财务约束,过度进行柔性财务管理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刚性财务管理和柔性财务管理各有优缺点,为了取长补短,刚柔相济的财务管理才是不二法门。

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好财务关系。这一理论框架虽然没有具体涉及到财务管理要素,但其起点理论、基本理论、运行理论还是非常清楚明确的。即它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和谐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是优化企业财务文化,财务管理运行理论是以刚性财务管理和柔性财务管理为手段。这里面都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也需要认真设计工作规范和流程。

三、如何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应当细化和谐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有人肯定会提出批评意见,如以企业和谐财务管理为目标,这个目标如何量化,如何管理?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内含经济责任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道德责任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的经济责任目标应当涵盖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企业和谐财务管理应当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企业的股东,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儒家传统“和合”思想中讲求的“中庸”之道。既然是经济责任目标,就可以用许多量化指标进行管理。至于社会责任目标和道德责任目标两方面,既可以进行一些定性财务管理,也可以进行定量财务管理。如企业对消费者、社区、政府和环境等方面承担了哪些财务责任,回馈社会的资金有多少,效果如何?企业在处理有利益冲突的财务关系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承担伦理道德责任?企业财务管理是否体现人文关怀?这些都可以看成企业是否进行和谐财务管理的具体体现。

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应当借鉴行为财务学的研究成果。行为财务学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结合到财务理论的研究中来,探讨人的期望、心理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这与我们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目标是一致的,许多方法也是相通的,刚柔相济财务管理与行为财务学有异曲同工之处。行为财务学认为对财务现象的研究应从财务行为的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某种财务现象与其他财务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揭示财务现象的本质。任何一种财务现象都是财务主体在一定的财务环境约束下、在某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产生的。因此完善财务环境,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非常重要。企业优良财务文化就是好的内部财务环境,加强企业优良财务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和谐财务管理目标至关重要。财务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企业优良财务文化的培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一要靠企业全体财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做好财务管理各项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二要加强企业财务道德建设,在财务活动中要有道德底线,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三要追求和谐财务关系,和谐财务管理既是目标,也是优良财务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追求和谐是一种很高远的文化。一套起点正确、好的财务管理思想对企业无比重要。因为财务管理思想决定企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财务权力和财务行为方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为和谐财务管理,实际上就是为了人、企业和社会更美好,这可以赢得绝大多数人的信赖和支持。

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应当优化内部财务环境,包括优化内部财务文化。在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欲获得财务管理的成功,必须优化自己的内部财务环境,必须建立与内部财务环境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观念,采用刚柔相济的财务管理方法。内部财务环境对企业财务行为能够产生“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内部财务环境主要包括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财务管理者的水平和素质、财务管理体制、财务资源状况、内部财务关系状况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与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无论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变化,内部财务环境始终被视为财务管理的第一要素。因此,优化内部财务环境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内部财务文化作为内部财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财务价值观,充分考虑财务文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财务文化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

四、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与我国传统文化

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从晚清、民国时期简单学习、借鉴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到新中国成立时期学习、借鉴苏联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之后又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改革开放后又开始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可以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简单照搬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效果肯定不会很理想,因为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必须与我国的制度、文化相适应,否则照搬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其效果肯定是南辕北辙。作为正式规则,我国社会制度、企业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西方有显著不同;作为非正式规则,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有显著不同;作为实施机制,中西方也有明显差异。就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而言,西方企业在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时基本上可以做到一视同仁,高管与普通员工一样,而我国企业在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时却很难做到,原因是受我国传统关系文化、大权力距文化的影响,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的约束力是不同的,对圈内人与圈外人也是不同的。虽然这种文化有一定弊端,许多人也不满意,但为什么长期存在,大家基本上习以为常?这就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其实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要改变一种文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觉得某种文化现象不好需要改变,就需要设计出与之对应的文化制度加以限制、抗衡,经过不断的博弈,达到新的文化平衡。我国企业领导者在处理财务问题时只要不太过分,只要相对公平,大家心理上大多是可以接受的。从理论上讲,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刚性的,对企业所有人都应当有相同的约束力,但事实上难以做到。我国传统文化是讲等级、权变的,如果企业领导人没有一定的权变权力,完全与普通员工一样,没有权威,这不但与传统文化相悖,也难以调动领导者的积极性,领导者也难以有效开展工作。领导者要想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采取刚柔相济的财务管理方法,灵活处理一些财务问题。当然,这样弄不好也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领导者、拉帮结派、贪污受贿。如何有效约束领导者的财务管理行为,对他们加强财务监督是另外一个课题。但不能因为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就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就要求领导者与普通员工完全一样受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约束。

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与我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相适应的,理由是我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与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我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强调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追求和谐,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我国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企业以实现和谐财务管理为目标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协调,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非常有利的。优化企业财务文化也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处理好义利关系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关系,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处理好财务关系,特别是人际财务关系,有利于实现和谐财务管理,也有利于具体财务问题的解决。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我国大一统观念和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对企业财务管理也有显著影响,有利于实行财务统一管理、集中管理。我国优秀的管理思想、管理文化、管理者大多是奉行刚柔相济理念的,刚柔相济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理应采用刚柔相济的手段,这样才能实现和谐财务管理目标,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例如2014年春节期间,因为我国中东部地区有比较大的雨雪,造成交通中断,7天假期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应该在2月7日零点结束,但江苏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决定延迟3小时。这既体现国家对民众的关怀,符合走群众路线原则,也是企业进行柔性财务管理的具体体现,效果非常明显,受到政府、社会广泛好评。铁路部门表示,因为列车晚点,旅客要求退票的,全额退款,这符合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我国传统管理文化比较强调权力管理、人心管理、道德管理,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可以较好地体现刚柔相济、人心管理、道德管理的内在要求。比如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人心管理、道德管理;刚柔相济财务管理体现刚柔相济;优化企业财务文化就是优化财务权力管理、人心管理、道德管理环境,为实现和谐财务管理目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57.

[2] 潘爱玲,代鹏.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母子公司财务冲突及其纾解策略研究[J].会计研究,2013(9):51-57.

[3] 杨有红.论内部控制环境的主导与环境优化――基于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与持续优化视角[J].会计研究,2013(5):67-72.

[4] 郑石桥,郑卓如.核心文化价值观和内部控制执行:一个制度协调理论框架[J].会计研究,2013(10):28-34.

[5]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探索内部控制制度的哲学基础[J].会计研究,2012(11):57-63.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课题组.国家审计本质研究[J].审计研究,2013(4):3-13.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变革

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是时代的大趋势,2001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可以说,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致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凸显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根本变革。

一、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演变

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经营实施组织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实施前提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泰罗制的实施,推动了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渡。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同时也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中期,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着重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作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则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这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管理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进行控制监督,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看做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特征

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一种现象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象、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主动负责。企业培养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薰陶、习惯养成,即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培育。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置身于其中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一,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信仰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第二,企业文化是创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每个企业,客观上均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衰败。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第三,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放大管理效能。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

第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当今人力资源开发被看做是组织投入产出比最大的开发,人力资源被看做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认同了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给企业。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6-0154-02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而之于现代企业而言人力资源之间的竞争其本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视。据此笔者将主要就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间的互动性,展开具体的探究与分析。

一、互动性研究的必要性

在当今时代,人力资源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人力资源作为研究目标并以此开展的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业已成为企业发展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方式。然而当前许多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处于不够健全阶段,面临着诸多的资源管理弊端与漏洞,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严重低下。伴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乃至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的发展,正在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合理应对这些发展困境,是当前企业界亟需应对的重要难题。

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而言,只有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规划要求与人力资源发展,才能够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掘。目前有大量的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无法适应快速的市场发展从而致使企业在一夜之间濒临破产。企业文化发展的严重落后,将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的管理难以适应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是造成企业面临极大威胁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互动性的理论出发点

企业文化这一理论来源,最早产生于美国,而使其成为一种主流的管理学思想则发端于日本。我国的学术界与企业界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的企业在市场经营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提高,而企业为了能够适应不断提高的竞争压力,大量的企业对于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部分企业迫于品牌竞争方面的影响,开始认识到企业形象的重要性,而企业在对外宣传的形象上,必须要依靠其强大的内部文化来予以支撑。正是基于这一压力之下,我国大量的企业开始重视并逐步实施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建设。

企业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来对于企业的发展进行诠释与解读,运用先进、优秀的文化手段来促进企业管理层次的提升,这正是目前企业管理理论与内容实践的重要趋势。作为管理哲学的一种,企业文化既是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于管理科学的重要发展与延伸,这一理论内容的基础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重点突出了将人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核心,借助于同等的价值观念、信念以及适当的人际关系,乃至于不断拼搏奋进的企业精神等文化内容,能够使企业自上而下的营造出整体性的文化氛围,并最终将企业管理从技术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直到今天,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相关性,越来越表现出逐步结合的发展趋势,借助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成果表明,企业文化的研究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同组织行为、以及组织绩效的研究相联系起来;大量的管理学领域研究学者认为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步由硬性层面的技术内容逐步的转向为软性层面的人性化内容;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当更多的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步趋同,这便是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在数个领域当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相关性最为有力的证明。

三、解析管理相关性

作为当今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愈来愈发明显,大量的企业及研究领域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然而有关于企业文化的边界划定,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未做出统一的标准定义。

对于企业文化不论是企业家还是管理学领域的研究学者,每一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定义理解,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在考虑问题时的出发点也便不同,而恰恰也是由于这些种类繁多的企业文化定义,反而能够更加详细、清晰的向我们表明企业文化同其它方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企业文化是一类亚文化种类,正是由于企业这类特殊的组织形式,所导致了企业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意识与物质形态均必须是该企业组织每一名成员所必须认同的。企业文化由于是一类相对较为特定且兼具独立性的文化系统,能够在企业管理的过程当中发挥出最为本质的文化导向作用,这一文化导向作用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员工保持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始终为企业同自身的共同利益与目标所不懈努力与奋斗,以使得企业能够保持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

企业文化所重视的是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够被分配到适当的工作岗位之中,对于物质资源要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并确保货物的顺畅流通,在伴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快速调整变化之时,企业还要能够同时兼顾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的管理要能够依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具体详尽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还要为了能够达到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人力资源的获得、应用、开发评价以及激励。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推动着企业外部环境的演变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当中一个十分核心与关键的组成部件,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在经济生活之中对于物质生产,所逐渐显现出的文化渗透、促进、融合业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路径。大量的管理学家与企业家们由战略层面的高度,以及文化发展的角度对于企业的文化管理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这同时也是目前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走向。 文化管理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理念,是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科学管理的一次跨越式发展。文化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了文化层面的高度之上,其试图以研究者的内心活动来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

四、探究管理互动性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性探究,是当前管理学理论之中关于企业文化的前沿理论内容,它同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内容之间存在着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正是基于企业文化的战略前瞻性,使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就必须要作用在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之中,因而将企业文化融进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之中,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有高度的关联性,这一联系性使得两者间的融合更加贴合于一类内在力量的合并。

理论研究的发展能够使得人们对于实践规律具有更加良好的把握,而实践规律又同时存在有普遍性与共通性。企业文化与管理两者间的内在相关性,无不体现于各个方面之中,两者的发展必然是互为辅助、互相影响且互相作用的。而影响与作用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当中一直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只有将静态的相关性转接到动态的互动性之中,才能够实现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有机集合,并促使此两者能够不断的推进发展。

伴随着当前以智力与知识为主要经济发展特征的信息化时代到来,影响经济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已逐步由金融资本转变为对于新型技术、知识以及创造性人力资源的运用。人力资源业已成为目前企业发展所最为宝贵的资源财产。越是拥有丰富、雄厚的人力资源,便越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屹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是当前世界现代化发展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便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的实践正确性。这不但是现代化进程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发展与文化不可分割性的具体表现。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是企业开展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学习者以及传播者,因此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就必须要从人身上做足功夫,紧紧围绕人这一资源管理重点,开展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步的贯穿到企业的日常发展之中,并由具体的个人来传承企业的文化思想与内容。同时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能够在企业的管理层发生变动、亦或是企业人员发生调整之后,企业依然能够良好的传承与保持企业的文化积淀,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以及健康与可持续性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只有阴阳调和方能达到平衡。之于企业文化而言,阳,即为硬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阴,即为软性的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管理目标之中此两者均是为了实现企业、个人以及社会整体的价值追求,并促使这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他们均是将人本主义思想作为核心价值思想,从战略高度的层面来思考,将人作为多种价值的中心环节,企业可通过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来激励员工,促使员工能够具备有共同的价值目标与行为准则需求。其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则重点采用实际的方式和方法来作用于员工,企业文化能够给予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人力资源管理则能够给予企业文化创造出丰富的实践经验。

使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良性的互动,应当以整体的高度去考量,并且要在整体上认识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与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此两者在进行有效的互动时其中的一些具体内容是可被具体量化的,例如企业的价值观念对于企业员工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企业发展的趋势价值与最终效果,以及企业文化对客户群体所产生的影响等,只有将事实同假设予以差异化的对待,同时还要采用大量的事实对所做的假设进行检验。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性,目前还基本处于十分粗浅的初级研究之中,不具备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此外在这一模式当中还包含有大量可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诸如怎样构建企业文化同激励之间的互动模式;怎样能够构建学习型组织模式;怎样开展企业文化的设计,以提升企业的文化扩张,并达到对企业形象与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使得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这将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闫庆收,孙福田.浅谈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3(5).

[2] 宋联可,魏江茹,张 钰,等.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4(5).

[3] 张保建.企业如何立足人力资源管理来塑造企业文化[J].中国商贸,2015(24).

[4] 宋杼宸.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落地的有效方法:一个“知信行”模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0).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举措

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和不同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理论的研究相对略滞后于国际研究,但是国内理论研究是基于我国经发展状况着重于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人力资源的最早由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其指出人力资源与其他所有的资源的唯一区别是在于,人力资源具备人的属性。同时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组织中管理人员所具备的一种职能,这种职能相对企业中存在的其他管理职能同样重要。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企业中的每个微观个体进行有效适当的管理,其中管理的内容包括包容、保持、培养、开发、利用及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其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人力资源着重于人事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由简单的人与事的相匹配的人事管理转向了对劳动力的多层次的管理,也就是不仅仅局限于对人力资源物质性的管理,而是将人力资源的物质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成形阶段。这一阶段西奥多W舒尔茨、雷蒙德?迈尔斯及戴维沃尔里奇等研究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了发展,使其走向现代化。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阶段。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与企业的绩效相联系的研究。

二、企业文化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企业组织的文化进行的管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灵活性较低。企业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已成功的经营组织模式应用于自身的企业组织建设中,而企业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其企业新市场开拓地的文化及理念,简单的复制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应用于新市场。地域及文化的差异将会造成新市场对于企业文化不同的理解与解释,企业绩效因此承担较大的风险。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完善度较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未能涉及到企业组织员工管理的各个方面,所疏漏之处必将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其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第二,人力资源的获取及评测方式不恰当。第三,人力资源的培育与开发过度标准化,忽视个性化。第四,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缺乏激励性和鼓励性。

三、企业文化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举措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理念指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全局性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是通过人才的获取、人才培养、人才留用以及人才评测等方面,体现出其工作的效用。而人才的竞争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性、有效性将直接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正向提升作用。企业应树立全局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在遵循人力资源管理规律的前提下,展现、尊重人才个性,建立与企业文化价值相一致的人才个人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达到人性化、组织化,用人才、留人才及发展人才的效果,提升企业绩效。

(二)系统性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各有不同,有效实现职能之间的相互衔接将大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冗多,不仅会增加企业部门职能间的摩擦,还会导致工作的协调性下降。因此,需要系统新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方面建立健全职能体系,部门内职能间的关系及运作有制可寻;另一方面,树立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人才战略目标。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变革;企业管理

 

前言

2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是时代的大趋势,2001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可以说,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致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基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

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二)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三)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

当今人力资源开发被视为组织投人产出比最大的开发,人力资源被视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及现代管理方式的变革。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斤斤计较,与企业讨价还价甚至对抗。企业文化坚持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同化,把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当成管理上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对员工的理想追求进行引导。这种同化作用,使企业不再是一个单纯因为利益互惠而聚集的群体,而是一个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成员凝聚起来的组织。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第3部)[m].华夏出版社,2008.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变革;企业管理

前言

2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是时代的大趋势,2001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可以说,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致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基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

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二)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三)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

当今人力资源开发被视为组织投人产出比最大的开发,人力资源被视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及现代管理方式的变革。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斤斤计较,与企业讨价还价甚至对抗。企业文化坚持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同化,把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当成管理上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对员工的理想追求进行引导。这种同化作用,使企业不再是一个单纯因为利益互惠而聚集的群体,而是一个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成员凝聚起来的组织。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第3部)[m].华夏出版社,2008.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基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wwW.133229.COm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基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基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着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

—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 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三位一体 财务管理 理论框架 企业 措施

一、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基本内涵

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根本目标是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和谐化和有效化,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环境是丰富企业的财务文化,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手段是采用刚柔并济的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框架的含义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操作人员,通过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手段、制度和控制、审计策略来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涉及财务预算、财务审计、财务报表编制以及财务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发挥财务管理效用的最大价值,为企业财务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和谐财务管理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思想,还有效契合了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从而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其次,企业财务文化管理充分融合了财务要素和财务文化,从而使得整个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更加的丰富多彩,富有内涵。在企业财务文化管理中,通常会引入心理契约理论,由于在企业进行财务关系管理时,会借助财务契约来规范、约束个体行为,因此,以书面化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契约被称为显性契约,其表现出来的就是显性财务文化;以心理形式进行展示的契约被称为隐性契约,其表现出来的就是隐性财务文化。显性财务文化能够促进刚性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隐性财务文化能够促进柔性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

最后,刚柔并济财务管理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意识,还贴合了财务权变理论的属性。因此,更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三位一体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对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能够促进企业运用和谐化的手段创造利润最大化

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大部分人都认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实质在于追逐利润最大化。这种理念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筹资、投资决策,而且还忽视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角度出发,更能够实现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和谐化。因此,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能够促进企业运用和谐化的手段创造利润最大化。

(二)能够更好地借助财务文化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企业财务的制度化管理虽然富有成效,但是却忽视了财务文化的重要作用。据调查分析可知,诸如技术、知识、专利、诚信等因素也是限制企业资本积累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要重视财务文化对企业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借助企业财务文化来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三)能够促进企业运用刚柔并济的财务管理手段来实现人本管理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手段以刚性管理为主,严重忽视了人文关怀等情感因素对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合理的柔性财务管理能够透过心理关怀来不断激发财务人员的潜能,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三、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具体措施

(一)对企业的和谐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细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和谐财务管理需要同责任目标相挂钩,通过在和谐财务管理中融入经济、道德、社会等三方面的责任目标,来实现对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目标的细化。经济责任目标是和谐财务管理目标的核心,其服务对象强调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而非独立的个体或组织。因此,有效地体现了传统“和合”思想。在道德责任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方面,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二)加强财务行为学对财务文化管理工作的指导

财务行为学是一门融合了财务学理论和行为学理论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在于透过人的心理行为来阐述财务管理的侧重点,这同三位一体财务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另外,企业财务文化既体现了企业的内部财务环境,又对整个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正向激励、引导和规范作用。因此,加强财务行为学对企业财务文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是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提升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三)重视企业三位一体财务管理理论的协同运行

企业财务管理价值的发挥离不开三位一体财务管理要素的支撑,因此,企业首先要树立适用于企业实际发展的、和谐化的管理理念,然后在灵活运用刚柔并济财务管理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利用企业财务文化来营造良好的财务工作氛围,从而一方面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的三位一体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促进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三位一体财务管理理论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包头市中泰达财务税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管理特质 人本管理 能本管理 创新

一、企业文化是一种成功的企业管理方法

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管理学出现众多理论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等,这些学派从不同的视角解决了某些管理中的难题。虽然美国管理学理论较为开放和前卫,但仍然不能解决美国企业发展的新问题,经济持续下降,而同时代远在亚洲的日本经济则呈现与美国相反的格局。为探究日本经济成功之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日裔教授威廉・大内远赴自己的祖国,通过调查上百家日本企业,找出了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及对美国企业提出的挑战,写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Z理论》。威廉・大内教授第一次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从此,企业文化成为一个新的管理名词,企业文化的研究亦成为当今近三十年来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

建立企业文化,创造与其他企业不同内容、形式、特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当今管理界的共识。因而,企业文化被认为是企业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有无及优劣,已成为评价一个企业好坏的标准。同时,客观上也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企业文化之所以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方法,是因为它吸收管理学优秀的成果,并把它们集大成。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如霍夫施泰德的“洋葱皮理论”、埃德加・沙因的“三层次结构理论”和我国张德教授提出的“三层结构”、复旦大学博士杨懿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的“四个层次结构”等,都有不同的观点。

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认识中,可以提炼出企业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虽然营销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和制度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企业管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人们习惯上认为他们是一个互有特点和效用的独立的理论,都是有效的,但不能兼容。而企业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理论,它能兼容并蓄,取众家之长,融百家之精华,效力大于任何一个独立的理论。

企业文化不仅吸收了管理学理论的精华,同时也将其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以管理学对人的认识为例,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时代科学技术较为落后,其企业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管理者主要凭经验进行管理,对人的认识只是机器的附属物。因此,经验管理方法是把企业员工看作“机器人”作为假设前提的。19世纪20年代,随着以电力为动力的工业出现,虽然企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但激烈的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对工人技术要求的提高使工人的期望报酬不断提高,而资本家贪得无厌,相对降低工人劳动报酬,使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十分紧张,冲突不断出现。以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从科学主义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泰勒改变了传统观念,并提出人不只是会说话的机器,而是追求物质利益的人,即“经济人”。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在“经济人”基础之上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一些现实性问题已无法解释,行为科学随之产生,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美国学者马斯洛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行为科学学派将企业员工设想为有各种需求的“社会人”,企业管理者应该努力满足员工不同的社会需求,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提高劳动效率,并且要认识到“情感的力量”是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二战之后,行为科学管理受到了多方面的置疑,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管理理论,被称为“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其主要管理流派有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学派和以伯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这些理论都比较重视科学决策和预测,主张运用数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理性因素,这一时期,不论是哪种流派都假设人是理性的。因此,对人的认识称为“理性人”或“复杂理性人”。管理学将人定义为“理性人”,充分肯定了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能动性。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人们的目标已不再是追逐单纯利益,转而对事业、人文、精神、价值、生命等更加重视,而“理性人”恰恰在这些方面没有过多估计,一个提倡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已经来临。人文时代的到来,是管理学的一个新的高度,而人文管理的核心是发现并开发人文能量,将个人作为整体(团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追求共同价值观,以塑造优秀的群体意识,人文管理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重视人,将人作为管理的主题,它倡导的是为每个人提供必要的内外环境,发挥人的创造和发展空间,将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

从“机器人”到“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理性人”,企业管理从“人本管理”,最后落脚到现代企业文化所提倡的“能本管理”,这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每次对人的认识更迭都闪烁着人类的大智慧。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管理学“进化”的结果。它浸透了管理哲学思想,通过不断地“扬弃”,使管理学与社会、企业、团队、个人诸方面高度统一。企业文化既是管理方法的创新,同时也标志着管理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全员性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企业必须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企业发展源泉与全体员工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共同的信念,最终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规范,由此形成一个企业的文化。

不同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过程和历史文化背景。一个企业文化的提出与其初创者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如松下公司是在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倡导下,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文化。戴尔公司企业文化带有美国文化的特色,同时体现初创者戴尔的奋斗历程。台塑集团企业文化精髓“勤劳朴实”是其初创人王永庆先生年轻时创业生活经历的写照。

可以说,成功企业经营,往往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且都有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成功企业家与优秀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成功企业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疏导者、引导者,对形成一个企业文化特色起着巨大作用。但我们不能将企业文化简单地称为企业家文化或老板文化,企业家提出的经营理念、文化理念、价值理念如果得不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并形成一种工作作风和习惯,就不能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也只能称之为一种先进的口号而已。优秀的企业家往往会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将自己总结的经营思想、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演绎为企业制度和工作程序,并以此对企业经营发挥巨大作用。

在这方面,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一个能把自己思想贯彻到全体员工并获得成功的典范。他为了让全体员工与企业共命运,要求公司所有的人员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每年年终,公司至上而下动员员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进行总结,形成下年度公司总口号。全公司在统一口号下行动,形成公司上下一致的奋斗目标、行为方式和道德观。松下幸之助作为公司总裁并不是将个人信仰强加于公司全体员工,而是在总经营理念之下,调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文化建设,最终形成鲜明的松下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都是群体意识的体现。企业文化需全体员工不断传承,当企业初创者离开企业或死亡,这种体现企业个性的文化还将延续,还需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一代又一代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使企业文化永远辉煌。

从长远历史观点而言,企业家文化或老板文化只是企业文化过程中的一种短暂现象,不能代表企业文化的全部,企业文化的全员性是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载体和源泉,也是本质特征。忽视这一点,将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也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能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以“社会人”作为前提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根本,把人作为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能本管理”是建立在“人本管理”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模式。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将人的能力作为企业最大、最宝贵的一种资本,实行能力本位,并以人的能力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要充分依靠人的能力和有能力的人,创造优良环境使有能力的员工实现其个人价值,并在员工能力充分体现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能本管理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改变用人的传统观念,努力营造“能力至上、能力为王”的氛围。“能者有其位”,最终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建立与能本价值观念相适应的制度和方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观念,改变一切与能本价值观相冲突的所有制度与观念,充分体现能本价值观第一的理念,保证能本作用的发挥。

第三,知识经济时代,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员工的落后自然会影响企业的进步。能本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纲领,在强调能力价值观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员工努力学习,使所有员工重视能力的提高,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员工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四、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市场变化多端,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残酷,创新是企业面对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最有效的方法,企业文化建立应将企业创新作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企业应重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员工创新,并给予激励,还要给员工创新留有充分的空间,鼓励冒险。创新往往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可能寻找到巨大的商机,创新可能会暂时遇到风险和失败,但同时会给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在此,企业文化也要提倡创新,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使企业时时创新、事事创新、人人创新,这样的企业才是活力四射的企业,才是不败的企业,也最终会成为成功的企业。

对企业文化主要管理特质的研究,将有利于引导企业端正认识,积极提高探索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不断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 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懿:转型期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研究[D]. 复旦大学,2005.

[3] 威廉・大内:Z理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平煤运销股份公司 企业文化 管理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76-02

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开始席卷全球。文化管理理论的产生迎合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是人们对管理个性的需求,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从“机会”市场走向“能力”市场的产物。

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管理理论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国内学术界认为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理论。在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设方面,有些学者,如美国的特雷斯・狄尔、阿伦・肯尼迪(1982),我国向吉英、陈丽琳等,提出了“文化人”假设,而张德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结合“文化人”、“社会人”等理论,提出了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说是“自动人”或“观念人”假设。关于文化管理模式的性质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性与物性、非理性与理性、软管理性和硬管理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一、国内外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丹尼尔・雷恩(Wren)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就认识到:“管理不是一种与外界隔绝的活动,因为管理人员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管理组织和做出决定的;人的行为是过去和现在的文化力量的产物,管理学也是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一种产物;管理活动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如果把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均归于文化的范畴,具有文化属性,那么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管理,就是管理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文化管理模式的提出和实践正是这种探索的积累和最新反映。

然而涉及企业具体的文化管理模式时,即关系到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模式时,由于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划分或归类也就多样不一。关于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分类主要观点有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在《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中根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相对外部环境的态度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总结为强力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刘悦坦与丁培卫在《从“约束”到“信仰”――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探析》中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总结为狮子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家长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牧师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李家元在《企业文化模式选择策略研究》中依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分类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二、平煤股份运销公司管理现状

平煤股份运销公司是平煤股份公司下属的分公司,主要职能是负责总公司煤炭运销的统一管理和销售,实行统一价格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经营企业的新思想、新观念。调动和科学组织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是现代化管理的高层次选择。运销公司的领导层也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运销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在永不停息的创业过程中形成和成熟,并推动这一过程的那种经营理念与精神力量。

运销公司在不断摸索与尝试中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的企业精神文化体系,总结凝练了运销公司企业哲学为树立“与客户一起成长”的核心理念,以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造就世界500强管理水平的营销公司;企业精神为至卓、至上、学习、创新;运销公司十大理念;企业道德为“明礼诚信”“恃德效仁”;运销企业口号为“打造全国最高效的煤炭交易平台,提供世界500强水平的一流服务”。同时运销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管理制度,明确了部门的职责。通过多方面努力,运销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首先,通过运销公司企业哲学、企业口号的凝练使员工明确了运销公司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根本宗旨和目标是什么,明确了公司员工的奋斗方向,进一步凝聚了员工。其次,由于企业文化重视人的作用,提倡以人文本,注重员工的长期发展,满足了运销公司员工的精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激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运销公司的文化管理形成的是一种经营理念、企业哲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整合作用,整合公司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方面提高运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由于运销公司的企业文化内容多是以口号的形式提出来,对员工进行文化管理的职能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文化管理中应注重企业内部沟通机制的建设,良好的沟通可以使得公司领导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可以为领导在决策时提供所需信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三、运销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新

运销公司结合公司实际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提出的创新的文化管理模式,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出了独创的以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企业战略实施和绩效管理为两翼,以学习型企业文化为突破点构建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这种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途径。

平台――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

运销公司建设的独创的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依托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方法,具有如下鲜明特点:一方面可以为运销公司员工提供互动交流平台,促使企业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全体员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情和创造性,同时也可为更多的员工提供一个更灵活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将运销公司企业文化传播方式由传统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由传统的集中模式转变为发散模式,加强了公司员工与领导的沟通,让员工真正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信息。

两翼――企业战略实施,绩效管理。

平煤股份运销公司的发展战略为职能层发展战略。运销公司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是为平煤股份公司的总体战略服务,为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谋划本单位的发展策略。运销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包括:做好诚信营销,建设平煤品牌;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信息化营销;利用网络系统,加强与大客户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通过信息化建设使产销更紧密结合。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以企业战略实施、绩效管理为两翼既保证了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企业战略的实施,实现企业的长期的、总体的目标,同时又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保证,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绩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突破点――学习型企业文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要想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节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企业需要转化为学习型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对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源泉,是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力。运销公司通过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在公司内部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以学习型企业文化为突破点有利于运销公司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因为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注重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是人本管理最高层次的体现。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形成共同价值观、改善心智模式、培养系统思考能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四、结论

文化管理模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是当今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构塑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一项全方位、大纵深的管理系统工程。企业要抓住机遇,转轨变型,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快运作,积极培育,构塑适应企业内外部情况变化,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柏景岚.企业文化导向的管理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

2.窦孟华,郭贞红.构塑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山西煤炭,1998

3.刘悦坦,丁培卫.从“约束”到“信仰”――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探析.品牌,2009

4.李家元.文化模式选择策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

5.杨海昌.浅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甘肃农业,2004

6.王庆革.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新模式二题.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

7.李坤.论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商场现代化,2011

8.宁建新.企业文化管理及其结构模式.郑州大学学报,2001

9.刘令.信息化环境下物化企业文化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及应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