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当前企业面临的难题——人才流失入手,将人性放入社会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进行剖析,论证人的全面发展即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才是21世纪管理的出路,指出管理者当今的工作重心应向满足人才的高层次心理需求——成就需求和合群需求转移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文章最后探讨了如何满足人才的这两大心理需求的管理方法。【关键词】人才流失人性假设管理观念职业生涯心理契约1【Title】ApplicationofthePsychologicalFactor【Abstract】Thispaperstartwithpresentdifficultproblemthatenterpriseface─Braindrain,thenputhumannatureintosocialproductivitydevelopment,goonanalyzingitunderthebackground,provedevelopmentinanall-roundwayofpeoplebutabundantdevelopmententerpriseultimategoal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The21stcenturyoutletofmanagement,pointoutadministratorcurrentfocusofworkshouldbeonsatisfyingtalents''''high-levelpsychologicalneed─achievementdemandandgregariousdemandinordertoretainstaffreally,articlediscusshowtomeetthesetwomajorpsychologicalneedfinally.【Keywords】turnover;humannatureassumption;managementperspective;Career;psychologicalcontract【文献综述】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人才的竞争是这个时代国际竞争的核心,也是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任何一个疏忽组织将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日渐加剧的人才流失。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但是似乎对人才的心总捉摸不到,捧在手里碎了,含在嘴里化了,束缚起来,更是鱼死网破。笔者认为,思想意识领域的奴性思维普遍存在着,即使是那些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们也认为自己充其量只是“打工者”,是迫于生计才为别人干事,他们是新时代的精神奴隶,是我们的管理让这些人戴上了精神枷锁。如何解放他们,让他们自由呢?对症下药,只能从心理上着手。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满足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新一代人的精神日益贫乏,关注人才的心理需求不但不是多余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更是注重人情味的民族,自古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在经济越来越繁荣的未来,对人心理的关注与研究也将越来越必要。二、国外研究成果西方管理理论对心理因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的理论。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以提高生产,其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早期代表人物有梅(Eltonmayo)和罗特力斯伯格(FritzpJ.Roethlisberger),他们以2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霍桑工厂实验的结果为依据提出了“社会人”、“非正式组织”和“士气”三条原理。其中关于“士气”,他们指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而激励员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并且明确提出工作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感情、安全感、归属感等,他们的这些观点主要反映在代表著作——梅奥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罗特力斯伯格的《职工的生产率中的人的因素》中。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研究(1)人类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激励与个人》著作中,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展的先后次序排成以下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为人们一般按这个层次来追求各项需要的满足。(2)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推动力》、《工作与人性》等书中提出公司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是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作用,但能预防职工产生不满;而成就、上级常识、工作本身责任进度因素具有使职工满意的作用。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研究(1)X-Y理论。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事方面》等著作中,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工人的本性不诚实、懒惰、愚蠢、不负责任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叫做“X理论”,并主张用诱导的办法,鼓励职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他认为人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人就会努力工作,这种观点叫做“Y理论”。(2)不成熟-成熟理论。阿吉里斯在《个性和组织》等著作中,提出人的个性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一个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就体现他自我实现的程度,而正式组织使个人保持在“不成熟”阶段,使个性和组织调和起来的方法是扩大职工工作范围,采用参与式的、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加重职工的责任,更多地依靠职工的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研究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的“敏感性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受训者在团体学习环境中的相互影响,提高受训者对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自己同别人的相互影响的敏感度,进而改变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个人需求的目的。4.企业领导方式研究利克特(RensisLikert)的“支持关系理论”,他在《管理的新模式》等著作中,提出职工必须认识到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是有助于他们个人价值的,这种关系就叫做支持关系,他还指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在管理中,如果以职工为中心,较多关心职工的需要和愿望等,则该企业的生产率较高;同职工接触时间较多者,领导方式愈民主、合理者,则生产率愈高。行为科学是随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剧应运而生的,泰罗以前的企业管理基本上把工人看做机器配件、会说话的工具,这大大挫伤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采取了定额奖惩的办法,即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来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人的觉悟进一步提高了,逐渐认清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套手法,因而用更多的罢工、怠工等各种方式来进行斗争,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失灵。西方管理学者为挽救资本主义危机,将西方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引进企业管理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如同一片废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这震惊了大批美国学者,他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于他们出色地将现代技术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励人的士气,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管理方式向美国过分注重“理性”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美国学者威廉大内首先提出了组织文化理论,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家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保守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的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并在研究成功的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后总结出一种企业文化模式——Z型企业(Z理论),其中认为Z型企业具有的一条特征就是用含蓄的非正式的方式进行控制。组织文化逐渐渗透到组织的各个方面,越来越被认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和基础,形成了组织物质文化、行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之说。其实,组织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重视人,试图在组织管理中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尤其是精神上的非理性需要,使组织成员不断得到满足,达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三、国内研究成果及现状尽管“人力资源”的概念早在1954年就已由彼得?德鲁克提出,但由于当时处于工业经济时代,技术设备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人力资本价值,故在长达20多年时间里,人力资源概念一直“曲高和寡”,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知识经济兴起,人力资源管理才逐步被企业接受,到90年代初,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人力资源管理热潮,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重视起来。90年代初期,随着大量拥有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外资企业的涌入,我国企业开始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以《中外管理》为代表的一批管理杂志刊登了王通讯、叶延红、彭剑锋等一批人事理论工作者一系列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论述了情感管理、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阐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进取的内涵。90年代中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蓬勃发展,1995年“人才与企业战略研讨会”召开,认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大敌是人才滞后,并把人力资源提升到战略高度,此后几年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登上各媒体版面,如“企业家要像商品一样进入市场”、“企业家是决定如何配置各种资源的发明家”、“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与激励的研究报告”等全新理念的论述。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理念、经验与技术齐头并进阶段,每当一个理念趋于成熟,就会有企业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如股票期权理论后的“上海贝岭虚拟期权计划”,科学管理内涵在于量化后的“许继集团对人才的量化”。同时,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管理理论开始关注东方文化,管理学者们提出了建立“东方管理学派”的呼声,水教授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的本质就是“人为为人”,即管理的过程就是从“人为”到“为人”的过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马涛教授在《传统的创新——东方管理学引论》中植根于中国精深渊博的传统文化,更详实地阐述了东方管理的基本内容本内容:仁爱管理、和谐管理、中道管理、无为管理、奇正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管理、谋略管理。四、研究的现实意义纵观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发展历程,短短十几年,已完成了思想意识的转变,普遍树立了“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的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观念的认识与开发也应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实践相对于观念的滞后也应缩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未来员工素质在普遍提高,知识型员工会陆续充满各种企业,自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允许企业进入高校招聘后,大学生在企业里安家落户不再是新鲜的事了,但这些人才似乎最让企业伤神——难于管理。p可喜的是,一批优秀的理论研究者已开始趋向成熟,不再迷恋于“西方中心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特殊背景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实际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必然灌注于其管理之中,这正是各国企业管理的模式和风格不尽相同的原因之一,我国文化特征在行为取向、组织观念、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有迥然不同之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创新性的知识型人才为依托,那么企业如何去吸引、激励、留住这些优秀的人才呢?本文就从分析人性着手,得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的结论,并从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中得到启示,人才的发展需求已向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成就需要和合群需要转变,进面提出了职业生涯管理与心理契约管理两种方法并初步思考了这两种管理手段的实施模式。[参考文献][1]p齐善鸿p《新人力资源管理原理》p海天出版社p1999年版[2]p赵曙明p《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p王福新p《人力资源管理》石油出版社2000年版[4]p张德pp《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p清华大学出版社[5]p戴昌钧p《人力资源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版[6]p王春利p李大伟《管理学基础》p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p张海棠《IT时代管理革命-第五代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8]马涛p《传统的创新—东方管理学引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9]水《管理学》p东方出版中心p2001年版[10]范庆华p《探讨多于实践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3期[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正文】当人才招聘的广告和宣传满天飞的时候,当大学以破除“门第”观念拓宽就业门路为时尚的时候,浙江省一家颇具名气乡镇企业却发生了一场“辞职风波”:26名千方百计才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同一天提交了辞职报告,并宣布不再上班。企业的负责人满腹委屈地感叹:这些“人才”是烫手的芋头,难伺侯啊!集团总经理更说自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大学生说我不尊重他们,公司职工骂我宠坏了他们。ZY公司是福州一家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投建初期,想进入公司的人才络绎不绝,人事科也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料,并招聘了100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建厂下半年产品市场萎缩,公司决定推迟扩建以削减成本。开始有几名主要干部以“工作量多,压力太大,发展空间太小”辞职,接着有人抱怨“公司没给员工发挥才能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更不替员工的利益着想,是典型的利用员工的青春,晚走不如早走”。辞职的人越来越多,不到半年,100名大学生只剩下25名。这样的案例太多了,人才已成为企业家的“心头之痛”。然而在资本与人才的博弈中,没有双赢,只有三方共损:企业、企业家、人才。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威胁,企业如同在大海中搏浪的帆船,不断地失去水手后,将如何在风流中前行?即使重新招募,又浪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失去了多少壮大的良机?企业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却始终留不住爱将们离去的步伐,更糟糕的是反目成仇。员工对资方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戒备,他们对未来普遍有一种难以把握的深层恐惧,他们并不想辞掉工作,只是辞掉老板。企业家的挫败,人才的无奈,企业管理的困境,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检讨目前企业的管理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让管理中的客体从无奈、被迫走向自主与自由,这既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ppppppppppp一、个角度看人性人性假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基础,即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建构和方法的设计,都是以对人的一定看法为基础的。这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纵观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均有赖于管理者或管理思想家对人性的不同假设。“经济人”假设与古典管理理论,“社会人”与人际关系理论,“复杂人”与权变理论,都是很好的例证。人性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理论前提,而对人性认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人是社会的人,我认为只有将人放到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才更有现实意义,纵观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人性发展论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主体论阶段在人类劳动产生之初,人类要处理的是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索取基本生活资源,在这一阶段,人类是自己的主休,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承担着劳动的风险,劳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求生的本能,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人类最自主自为的阶段,不管处境如何艰难,人类毕竟是自己行为的主体。2.工具论阶段当人类的基本生存资料得到了保障并有了剩余之后,少数人开始支配并最终占有富余资料,并以此支配他人的劳动,私有制产生,人类从此不再是自由活动的动物,奴隶社会接着到来,奴隶主们开始将大多数人异化为物,变成了工具,大多数人完全失去了人的权力和属性,成为了别人的财产,封建社会里,人即使拥有了作为“人”的属性,但仍然沦为了生产资料的工具,为了生存而生活。3.要素论阶段最黑暗的奴隶制过去后,人类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方面来,工业化时代到来。“人”被认识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忽略的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并列构成生产力之要素,劳动的人并有幸排在第一位,人的因素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天才的管理者们仍然希望员工是一种精密的特殊机器,不必有那么多的思想和感情因素来捣乱,他们为员工不是机器而遗憾,并在此阶段产生了不少的将人变为精密机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之要素“人财物”的经典组合便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翻版,管理者也并未真正地把人提到应有的位置上进行认识,管理风格依然只是在文明的旗帜下重复着“奴隶主的思维”:对下露出奴隶主的嘴脸,对上却是奴隶的跪姿。4.资源论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繁荣,日本产品侵占美国市场,美国学者猛然觉悟,后工业经济时代到来,资本、科技对效率的贡献都让位于人,人力资源的观念兴起,为重新认识企业中人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人,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同样涉及到合理使用、有效配置、系统培育、潜能激发等一系列问题。虽然,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当成一种成本看待,而是将人视为企业中最宝贵、可以增值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有效地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但是,不难发现这里隐含着一个悖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当成任何开工的工具或手段,而把人看成一种资源,即使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有对人操纵和利用的一面,人仍然不过是实现企业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资源论依然只是“要素论”的一种高级形式,并没有将人作为完全脱离了物性的人来看待。5.主体论阶段不管一部分人是多么想把在多数人变为客体,人终究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工作,将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己必须做出的选择,然而工作的积极性来自于对自身利益的认识,人们将最大限度地自存与自为,无需别人来强迫。在主体论阶段,管理与被管理只是种劳动分工上的不同,双方相互尊重,人自身得到全面充分发展,合情合理的规则不再被解释为对人性的约束,它们是人性自由发展的保证。实际上,人的主体性决定了外部管理的低效性,人不可能在威逼利诱下持久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当工作的过程和目标激励了人们,工作成为了个人需要的一部分时,工作者认同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人们才会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意义奋斗,人性才进行了最原始的回归。基于此种人性假设前提的管理思路应是为启示、引导和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机制提供环境,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服务,服务于下属帮助他们认同工作的意义,完成工作动力内置化和自我激励,实现人个与组织的共同发展;管理中的上下级关系只是一种劳动分工形式的表现,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人的发展应该成为组织的目的之一,人并不仅仅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使用的工具或资源,这是组织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二、变个观念管理人人力资源管理由于和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所以企业高层的管理观念对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影响,有好的管理观念固然不一定就会带来理想的结果,但如果没有好的管理观念,那么理想的结果肯定是不能指望的,观念问题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和起点。人事管理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即成立一个部门专门管理与人有关的事务,其主要任务集中在招聘、培训、调动、升迁以及报酬福利等相关事务上。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人事部门除了管理人事档案以外,就是办理诸如接收新职工,老职工退休或内部人事调动等公式化的事务,表现出明显的行政性。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当员工出了问题,企业管理人员总是从员工身上去找原因,然后采取惩罚措施,很少反思组织本身以及管理者本身的问题,因为人事管理的观念强调的是如何使员工为企业的目标服务,只有企业的利益才是不可侵犯的,却极少关心员工的身心需要。这样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企业与员工相对立,管理者们祈祷着没有罢工事件的发生就万幸了。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其任务就是发现并投入力量开发和利用人力,并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充分利用现实的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最重要区别就在于强调员工服务于企业的目标的同时,也同样关注个人目标,保障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客观形势促成的一个必然结果。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在一些大城市中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已感到自己大材小用,如何激励这此自感屈才的员工成为了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随着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把工作时间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时间外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统一起来。员工需要的不仅是工作本身,不仅是工作带来的收入,还有各种心理满足和享受。三、职业生涯管理对于人才而言,他们更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自主与自为,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的生存需要与安全需要一般是已经满足了的,更关注的是爱、友情、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工作领域,这些需要可整合为两大心理需要:成就需要和合群需要。对北京、上海、深圳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表明,个人发展机遇已成为导致人才流动的第一位因素,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当个人在组织内得不到发展时,他首先会有受压抑的情绪,进而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不满,久而久之,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离职行为,组织能否赢得人才忠诚的关键因素在于能否为自己的人才创造机会,使他们获得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或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需要进行设计和管理,组织建立职业通道,依据组织成员各自的才能与愿望制订定向培养计划,以适应各工作岗位的需要,帮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应有的职业生涯高峰。职业生涯管理是指通过员工工作及职业发展计划的设计,协调员工个人需求和企业组织需求,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成长和发展,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职业咨询善于思考的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然而,每个人若要清楚地全面认识自己并给自己正确定位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组织应帮助人才学习职业生涯设计和管理,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特性、长处、短处和发展需要,提供有关的组织内部或外部的职业选择及潜在的职业通路信息与指导,通用汽车公司编制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南手册,其中“未来你想成为什么”部分,就是通过涉及价值观、能力、目标和个人发展计划的自我评价系统,来引导员工职业生涯发展。2.建构成长道路成长道路是指对前后相继的工作的客观描述,而不是咨询阶段的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感觉。组织可按职业生涯成长通路来安排个人的工作变迁,从而使个人主动训练与发展担任各级职务和从事不同职业的广泛能力,职业成长通路实质上是一个由低至高的职业阶梯。建构成长通路是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部分,这一过程描述了一种职业中个人发展的理想航线,给人才以希望和机遇,启动内在动力机制,使人才通过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达到有为境界。如何构建职业成长通路是最关键的问题。成功的设计无疑将带来双赢的结果,当然,成功的招聘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即将组织的发展战略与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统一起来,组织要将自己的远景目标解释给组织成员,让他们充分理解组织的前进方向,员工只有知道了自己将会被带往何处,才能积极有效地计划自己的行动,职业阶梯的设计也应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辅相成,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才的努力,人才的成长也离不开组织的发展。3.发展共识计划管理者与人才共同讨论当前阶段的问题,如人才的优缺点及最迫切的需要,达到这些需要的要求等,然后共同确认生涯发展路径,完成生涯发展作业表。此阶段的沟通非常重要,管理者应让人才了解生涯发展重点不在于晋升或维持原职,而在于目前业绩及个人工作技能的发展,也应让其看到晋升的机遇,相信能者终将居上。管理者还需要充分了解人才的生涯兴趣及具体工作表现,提供恰当适宜的训练与发展机会,协助人才培养技能,从实现其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望。4.选择发展策略发展策略,即具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式与途径,有成长策略、多样化策略和转向化策略。成长策略,是指在现职中发展,学习更深的专业知识并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策略适合于新进人员,刚毕业走入社会的人才,对工作是陌生的,初次习得的工作内容需要更多的练习机会才能融会贯通,更深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运用,更多的责任是他们熟悉并提高工作技能所最需要的。多样化策略,指除现职外兼任其他任务的发展策略,当人才对从现职中学习已感到饱和,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无法再给他以新的知识可学时,兼任其他工作拓宽学习面就成了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转向策略,指减少现职业务,逐渐转向其它不同的业务领域,当人才的职业兴趣转移或能力级已提升时,转向策略是为其提供新舞台挖掘潜能的最佳方式。5.方案的建立、执行与反馈根据发展策略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制订时间表并建立评估标准,将生涯发展方案投入到实际的运行中,对执行结果进行跟踪评估并反馈回个人,管理者与员工可就此进行新一轮的讨论,达成新的共识,是否将方案继续或修正方案。职业生涯是以人才为主体的,组织要赢得人才的忠诚就必须尊重人才的自主选择,帮助人才自我实现,在此过程中,“自流论”与“横加干涉论”都是不可取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人的最终需要就是越来越接近自己希望的那种样子,越来越变成自己能够成为的那种人”,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生涯目标,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成就这种需求对人才来说比任何需求都更强烈,优秀的组织是以成就优秀的人为前提的。四、心理契约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们的道德判断标准与行为判断标准也不再是单一性的了,这自然就决定了各种关系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与不和谐的增多,尤其在经济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交替,人们在义务、忠诚、互助、平等、宽容这些观念的认识上存在混乱和迷惑,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冷漠,信任感下降,组织成员责任感差多少反映了价值观念的变化。在组织管理活动中,这种价值观念多样化、行为选择多样化,所导致的关系失调和混乱的结果,动摇了人们对组织整体认同的基础,造成了成员对组织忠诚感的下降,对职业活动中所要求的责任认识与承当的失调。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问题,年轻一代与老一代职工相比,其对组织的长期与稳定的忠诚度,有明显的下降。因此,加强组织中对心理契约的管理,是很有必要并且非常迫切的。因为个体对组织有丰富的心理、情感需求的期望,这些期望的实现与否将深刻影响到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心理契约概念最早是由Argyris(1960)、Leninson(1962)、Schein(1965)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一方应该得到什么和相应付出什么,才能作为与另一方做出的贡献相交换的一套信念,Rousseau(1989)也认为,心理契约是指一套员工个人持有的关于员工和组织之间相互认同的信念。Morrison和Robinson(1997)认为,心理契约指员工关于自己和组织相互责任和义务的想法和信念,而这些责任和义务是基于可以预料各可见的承诺。心理学家们指出,心理契约的遵守与破坏是一个主观性的体验,对它的管理需高超的艺术性水平作为指导。满意的心理契约将产生更大的工作满意感和更高的工作效率、更高的职业道德,然而一旦契约中的信任消失,其产生的情感和行为反应的破坏性影响也远大于一般期望破灭所产生的影响,那么,如何对隐性的心理契约进行有效管理,以避免因其被破坏而事业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呢?1.成功招聘成功招聘不仅意味着挑选到优秀的人才,而且需要激励人才。招聘人员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与理念的传递,在为应聘者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建立埋下伏笔。在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首先应清楚地知道自己传递给了应聘者怎样的信息,不要无意透露一些模棱两可的暗示信息而造成误解。其次,了解应聘者的期望也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动机、兴趣和工作热情的把握可以为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铺垫。2.指导新员工新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是通过招聘过程与自己的设想建立起来的,实际工作中一旦出现与新员工期望的不一致的情况,新员工可能就会感到他们与组织的心理契约被破坏,会做出消极的反应,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组织中必须有一个专门负责与新员工保持经常接触并指导新员工的中间员工,他必须参与了招聘过程,对新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有所了解并能敏锐把握新员工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处理现实问题,主动引导他们熟悉适应新环境。[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3.消除误解信息很多情况下,心理契约破坏的感受只是源于单方面对契约的错误设定,实际上契约违反并没有发生,由于个体主观理解分析信息的差异、非正式组织内小道消息加速传播、主管易人或组织结构重组等变化,往往会形成一些不确定性的结论或流言,构成不对称的心理契约条款,要消除这种可能性,公开的交流和沟通很重要,通过正式的渠道传播信息,如组织刊物、通知或召开会议,开诚布公地向员工解释清楚组织正在发生的事情,自然可以预防不必要的误解发生。4.抱怨管理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所有内部关系也不可能完全协一致,加上心理契约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定制的一杆称,心理契约遭破坏是常有的感知,抱怨是最初的兆头.有些管理者是听不到抱怨的,等级森严的关系,雇员对上司的恐惧或胆怯心理,往往会上下级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那些私底下牢骚满腹的雇员在上司面前是最沉默的,亲和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是让“哑巴”开始说话的良药.有些管理者对抱怨听而不见,错过了亡羊补牢的良机,某一位雇员的抱怨很容易在同事中蔓延开来,同一阶层的人在心理上更易于结成同盟和产生同情。因此,抱怨一旦产生,就要迅速处理,消除某些误解或更正行为、期望,以凝聚人心,培养团队精神,阻止人才离去悲剧的发生。【参考文献】[1]p厉以宁p《管理的脉络》p经济日报出版社p2001年版[2]p么子国p《留住人才》p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3]p齐善鸿p《新人力资源管理原理》p海天出版社p1999年版[4]p赵曙明p《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p王福新p《人力资源管理》石油出版社2000年版[6]p张德pp《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p清华大学出版社[7]p戴昌钧p《人力资源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版[8]p王春利p李大伟《管理学基础》p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9]p张海棠《IT时代管理革命-第五代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10]马涛p《传统的创新—东方管理学引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1]水《管理学》p东方出版中心p2001年版[12]范庆华p《探讨多于实践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3期[1][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宏观上看,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刚柔并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刚性特性严格贯彻了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柔性特征能有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微观上看,企业文化是通过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激发职工思维方式和规范职工行为方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具体的政策、制度、方法来规范职工行为方式的。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集合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二、梳理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不成熟,管理的作用和效果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许多企业员工数量过多,大大超员,而与此同时却又存在各种人才缺乏的现象,而如何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加大对员工的管理力度,提高员工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员工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组织的整体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对于企业文化角度而言,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并非凭空想象出来一个考核标准就可以的,刚开始实施的一些人力资源的考核办法,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上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意见,战略目标都是领导一手定制,虽然表面上说要和员工交流,可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精神激励方面,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神激励体系还不健全,激励停留在一些较低的层次,忽视了企业的精神文化水平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认识的提升,没有从深层次地认识到精神激励对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融合的措施

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将二者有效融合起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融合起来呢,下面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提高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程度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其根本的研究对象就是人,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重视以人为本以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不容忽视的。由此可见,企业应该重视对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工作。自从职工进入企业之后,企业的工作人员就应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要及时组织员工学习企业的相关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让员工对企业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使其认识到一个企业蓬勃发展的基点。此外,管理人员还应该使员工明确自己的位置,树立法制意识、危机意识、自缚意识。企业要运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平台,善于组织,发挥教育宣传作用,真正做到事事寓教,既传播了理念,提升了品味,又鼓舞了士气,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2.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

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经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得到了一定的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好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有利于将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逐步在生产的过程中内化为员工自我管理的意识。新制定的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是为给企业的内部奖惩提供依据,还要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提高员工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摒弃落后、呆板的教育方式,尽可能采用符合时展的教育手段,比如说网络、媒体、悬挂标语等。这样不仅使员工容易接受,达到不断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而且还有知识的启迪。从而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坏境。

3.要树立企业的先进典型

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先进典型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追求的最有力的践行者和代表者,是时代精神和企业精神有机结合,是职业道德的旗帜,是不同岗位先锋模范的标杆,先进典型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而且还能够督促员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在对先进典型进行选择的时候,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工部门要用敏锐的目光多层次、多角度的去发现和选择一些模范人物和典型人物,将那些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富企业特色、最具群众基础的典型作为重点树立对象,确立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梯次的先进典型。这也就是树立榜样的方法,用实事求是的人物典型发挥鲜明生动的感召力。如果企业领导人身体力行,成为企业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一花引来百花开”,那么就会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四、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而在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其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从最上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使企业团队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使每个人的才能全部地朝着有利于达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宗旨,管理从最初的他律的规章、守则发展到人的自律的规范,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文化认同,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文化力量的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来已久。管理文化是人类在组织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论文联盟类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从来都是在集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需要管理,因而,管理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当人类学会群体劳动时,便开始为人们所注意。到现代社会,管理几乎渗透到社会各种组织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管理活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处处可见的一种活动,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又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渗透着文化的观念。同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

“企业文化”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thomasj ·peters)和沃特曼( roberth· waterman)在合著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中系统提出。两位管理专家根据对美国最成功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经营的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信念等。“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发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根据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总结,美国总成功公司的“企业文化”原则为:①乐于采取行动;②接近顾客;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④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⑤领导自身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⑦组织结构简单,公司总部精干;⑧宽严相济,张弛结合。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管理学院教授舒适特,通过对美国大量企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现代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通过改造“企业文化”进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即“a战略”。舒适特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主要影响,只有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他在“a战略”理论中提出:①员工的工资和其它报酬应同其对企业的贡献直接挂钩;②员工所受的奖酬应与其劳动生产率挂钩;③强调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④对企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考核经理人员的标准;⑤定期向员工介绍有关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并使员工参与制定更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该理论强调:关心员工的需要是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任何企业内,对人的管理都应重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管理,应当得到极大的首要的关注。

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和“a战略”理论倡导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美国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日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各个企业对各自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愈来愈多的大公司日益重视建设符合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

转贴于论文联盟

人力资源管理。例如,创立于1911年的电脑信息业顶级公司ibm公司,以“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追求卓越的工作”为企业经营宗旨,这一经营宗旨就是ibm公司企业文化内核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和总结的。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出来,其目的是要有意识地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以此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人认为,企业领导者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论文联盟造和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企业文化的能力和创造企业文化能力。

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团体改善它的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决策的制定,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新的气氛,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环境,形成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企业文化在一定的企业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它是影响自己的成员思考、体验和行为的主要方式。现代世界知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我国海尔集团的迅猛崛起并能在激烈的国际家电市场竞争中抢滩凭借的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海尔文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影响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已经由金融资本转变为掌握新知识,具有创新力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中的战略资源的地位日益明显,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高度重视。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从全球大型跨国公司到新型创业公司,无疑体现了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壮大进程中积极影响作用,因为人力才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唯一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沉淀和发展的,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为核心,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管理哲学生成的对所有员工共同接收和认可的外化的企业行为规范,价值准则,道德标准。许多优秀的管理者都在思索如何将企业文化与企业人资资源这两项重要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来解决企业在发展壮大进程中聚到的各项挑战。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1.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致性体现在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企业中所有工作人员在其生产经营中自觉产生的各种文化进行管理的结果,将内部这种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加工提炼。将这种企业文化宣传、倡导、贯彻到企业中的人,其核心价值观就转化成无形的决定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可见的条例制度进行管理,而企业文化则无形的运用于企业中,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稳定及长期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是针对员工的有目的的措施和方法,具有制性,与员工密切相关。人员资源管理通过活动和实践体现抽象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有效的激励员工,制定员工的绩效考核等手段,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成为企业文化贯彻执行的中心环节。这样员工才能确实的感受到企业文化并对其作出反应,这样才能达到不停修正原有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加强企业文化认同感,使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一员。这样看来,企业文化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

3.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同时还体现在行业准则、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面,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特性,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体现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研究企业文化中条件和环境,在制定管理措施及激励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是否符合当前企业文化的员工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以人为基础,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制定相应的企业措施,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具体环境,才能使管理更加有效。

4.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促进。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相应的行政手段激励员工,在原有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磨合、巩固,从而使企业员工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及思维方式。而企业文化的形成使员工认同企业的各项措施,使其积极有效的作用于员工,提高企业认同感及执行力,企业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达到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发展的目标。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环境是影响员工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及外部条件。优秀的企业能够运用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作用使其深刻和自主化。

1.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是价值取向的集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需要通过规定使员工认同的价值观,确定组织目标,组织行为规范的确定等人力资源措施将企业员工引导同一组织目标。

2.凝聚作用。企业一旦拥有完善的企业文化,就会将员工在精神与行动上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建立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及集体归属感,从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这将使企业凝聚巨大的内部向心力,自发的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经营方针,认同共同的企业目标,使得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产生依赖,形成命运共同体。这将使企业员工自发的明确前进的方向,为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努力。

3.激励作用。企业员工才是完成企业的中心内容,只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文化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满足员工的个体需求,调动员工的创造热情,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员工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4.规范作用。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了对企业员工的规范作用。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使企业员工具有共同信念、基本价值观、行为准则、共同目标,这些都是无形的约束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相应的应答机制,当企业员工脱离了企业基本行为准则,就将受到企业给予强制约束,从而预防不可预估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将员工引导到企业文化中。

5.调控作用。完善的企业文化将潜移默化的引导员工自发的修正企业基本价值观,能够做到自我审查,自我修正,达到认同企业的发展与目标,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当人力资源管理调理清晰,顺应企业文化的各项需求,就会塑造为被社会认可和信赖的企业形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农业企业管理的3个时代,以及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时代,以为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人才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农业企业 1农业企业管理发展历程 从农业企业发展的变革来看,农业企业管理大致分为3个时代:生产管理导向、市场管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农业企业经营历经了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演进过程,目前正在进入人力资源导向时代。 (1)生产管理导向时代。这个阶段大致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产管理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企业重视的是产品。国有农场生产的主要是小麦、大豆。经过20多年的生产发现,以产品为导向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产品单一,收益有限,人们生活水平难以改善。企业要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市场研究和开发,企业管理即进入市场管理导向时代。 (2)市场管理导向时代。市场导向是最近20年来的趋势,国有农场逐步走出生产小麦、大豆等品种不多、经济效益不高的樊篱,纷纷走向市场。各企业均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过硬的技术实力,在市场中探寻适合自己生产的高效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市场中占有份额,打出品牌。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有农场企业普遍走工业发展之路,先后出现了创办窑厂、修造厂、建筑公司等多种行业的小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又普遍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其特点是重视市场趋势、市场需求以及顾客满意度,尤其注重把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质量、信誉作为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要评价标准。只有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品质,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而提升产品品质、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这就很自然地把企业管理再次推向更高的层次,即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时代。 (3)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导向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基本导向。目前农业企业采用人力资源导向是由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及全球化的E时代的根本特征和企业竞争格局所决定的。这种管理导向要求企业必须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业企业在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值得企业管理者深入研究探讨。 2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剖析 (1)知识化改变了衡量企业财富的标准和竞争规则。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所以企业是否拥有创新知识,就成为能否持续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率,提升并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虽然企业的科技和知识是无形的,但代表企业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人力资源却是真实存在,并能加以管理、培训和开发的。可见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E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将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根据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基于知识管理。国外目前出现一个类似CEO、CIO职位的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职位,其名称就是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其责任就是促进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组织在高科技时代的竞争力。 (2)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与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且对企业管理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如计算机网络和技术的运用,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的内部权力;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顾客和员工能在获得更多相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农业企业管理的3个时代,以及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时代,以为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人才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农业企业 1农业企业管理发展历程 从农业企业发展的变革来看,农业企业管理大致分为3个时代:生产管理导向、市场管理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农业企业经营历经了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演进过程,目前正在进入人力资源导向时代。 (1)生产管理导向时代。这个阶段大致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产管理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企业重视的是产品。国有农场生产的主要是小麦、大豆。经过20多年的生产发现,以产品为导向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产品单一,收益有限,人们生活水平难以改善。企业要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市场研究和开发,企业管理即进入市场管理导向时代。 (2)市场管理导向时代。市场导向是最近20年来的趋势,国有农场逐步走出生产小麦、大豆等品种不多、经济效益不高的樊篱,纷纷走向市场。各企业均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过硬的技术实力,在市场中探寻适合自己生产的高效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市场中占有份额,打出品牌。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有农场企业普遍走工业发展之路,先后出现了创办窑厂、修造厂、建筑公司等多种行业的小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又普遍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其特点是重视市场趋势、市场需求以及顾客满意度,尤其注重把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质量、信誉作为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要评价标准。只有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品质,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而提升产品品质、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这就很自然地把企业管理再次推向更高的层次,即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时代。 (3)人力资源管理导向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导向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基本导向。目前农业企业采用人力资源导向是由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及全球化的E时代的根本特征和企业竞争格局所决定的。这种管理导向要求企业必须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业企业在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值得企业管理者深入研究探讨。 2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剖析 (1)知识化改变了衡量企业财富的标准和竞争规则。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所以企业是否拥有创新知识,就成为能否持续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率,提升并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虽然企业的科技和知识是无形的,但代表企业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人力资源却是真实存在,并能加以管理、培训和开发的。可见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E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将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根据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基于知识管理。国外目前出现一个类似CEO、CIO职位的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职位,其名称就是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其责任就是促进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组织在高科技时代的竞争力。 (2)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与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且对企业管理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如计算机网络和技术的运用,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的内部权力;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顾客和员工能在获得更多相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近年采,在风起云涌的并购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文章对企业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介绍,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策略,阐述了人力资源整合的原则,提出了并购后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策略建议。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人力资源 管理策略 百度一下“联想并购IBM”出现约506,000多项相关结果,Google-下“国美并购永乐”出现约297,000多篇相关网页。自2011年l2月联想集团宣布并购IBMPC业务之后,自2005年7月国美宣布并购永乐之后,这些并购案的前景引来了诸多猜测,因为企业在完成资产并购后并不意味着并购已经结束,此后还将面临着漫长的整合时期,其中对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败。 一、全面认识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意和考虑更多的是诸如税负、股本、存货、机器设备、软资产、未充分估计的负债之类的因素,而人力资源整合却经常被掩饰或忽略。事实上,做为生产力各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的人力资源,对并购后生产效率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企业文化冲突及其影响 企业合并必然涉及到高层调整、组织结构改变、规章制度重新制定、定岗定编等变革,实质上是弱势文化去适应强势文化,或者是互相磨合出新的企业文化。不可否认的是在并购整合期必然会引起企业文化的冲突。美国国际学院商业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并购失败的五个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文化不相容。可见,如果企业文化的融合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将会导致整个并购整合过程的盲目性以及并购后期的兼容性下降。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隐形的企业文化会被忽略。缺乏文化整合作为并购方案实施的基础,整合执行的方式就缺少了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指导方向,虽然有整合的目的,但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遇到问题会变得无从下手,进而盲目的做出各种决策。同时,在表面整合完成后,企业文化没有兼容性,各种文化冲突会逐渐暴露出来,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困难。因此,企业必须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将企业文化放在全局性的地位加以考虑,用以指引整个并购过程。 (二)薪资和激励机制的风险 并购方通常在面对冗余人员、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和留住核心人员等问题上十分苦恼。他们需要在不降低薪资福利的前提下,降低人力资本;需要在裁去一些重复岗位工作的劳动力时不影响员工的士气,同时让高层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需要平衡并购双方的薪资水平,不造成企业过重的成本负担的前提下,提供具有竞争性的薪资和福利来吸引关键人才。并购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对原有的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购买。这是需要从行动上落实的,而并非像联想最初那样凭着一纸合同说不裁员,可几个月后,就在海外进行了“战略性裁员”。不仅影响了员工士气,也使原有的企业文化遭受了强大的打击。 (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除了上述两个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外,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在并购整合中同样会出现问题。诸如招聘,当并购整合时的太多不稳定因素出现时,如何通过新的形象,新的业务来吸引人才。又如,在并购双方的不同经营理念带来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战略上,如何进行培训战略规划,为员工以及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尤其是在团队精神的建立和领导力的培养上,为并购带来更多有利的资源。笔者认为,及时、坦率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沟通是并购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它使信息流动畅通,也增进了领导层和员工间的互信度,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便捷。当员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重在建设。文章通过分析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过程中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真正形成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逐渐从管理科学丛林中分化出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如何建设好企业文化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层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够清楚,使企业文化只停留在一些空架子上,仅作为一种向外界宣传的包装,没有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即使有足够的认识,但在建设上总是照搬照抄成功企业的方法与模式,缺乏创新;或者刻意创新,却没有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文章试图说明怎样有效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真正把企业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们的共同信念与价值观,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员工使其有共同的价值观取向。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引导作为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效果。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的联接点是人——这个企业中最大的财富。企业文化是人的观念层次上的一种群体价值观,它渗透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也反过来促进企业文化的生成、巩固与发展,二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是企业中的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管理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与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形的,它将企业的观念、价值、制度、以一种权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输入给每一个成员,让他们遵从它,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整体凝聚力。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约束员工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令员工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员工最终共享统一的价值观、荣辱感和献身精神,企业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将得到更好地处理,企业文化的凝聚、规范和激励作用有了更加突出的体现。因此,通过或利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应是企业管理层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被企业文化所滋润、加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固然是在一种文化环境、氛围中生成的,但最终必须内在化为职工的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但这种内在化的过程是必须有一定外在形式作保障的,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 总之,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两个方面统一在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上,毕竟一切企业行为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但企业行为对人是有要求的,这些要求可以通过引进适合的员工和培育员工等途径来实现,这一实现是一个内在的和外在的双重化过程,而这正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种企业行为的功能,二者的结合和相互促进必会造就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去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选人、育人、用人中塑造与传播企业文化,使员工了解、认同并遵循它,逐渐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有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最终也达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选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企业在选人时就要将企业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联系起来,选好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要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制订招聘要求,在招聘甄选过程中要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重在建设。文章通过分析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过程中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真正形成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逐渐从管理科学丛林中分化出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如何建设好企业文化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层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够清楚,使企业文化只停留在一些空架子上,仅作为一种向外界宣传的包装,没有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即使有足够的认识,但在建设上总是照搬照抄成功企业的方法与模式,缺乏创新;或者刻意创新,却没有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文章试图说明怎样有效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真正把企业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们的共同信念与价值观,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员工使其有共同的价值观取向。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引导作为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效果。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的联接点是人——这个企业中最大的财富。企业文化是人的观念层次上的一种群体价值观,它渗透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也反过来促进企业文化的生成、巩固与发展,二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是企业中的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管理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与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形的,它将企业的观念、价值、制度、以一种权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输入给每一个成员,让他们遵从它,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整体凝聚力。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约束员工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令员工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员工最终共享统一的价值观、荣辱感和献身精神,企业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将得到更好地处理,企业文化的凝聚、规范和激励作用有了更加突出的体现。因此,通过或利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应是企业管理层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被企业文化所滋润、加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固然是在一种文化环境、氛围中生成的,但最终必须内在化为职工的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但这种内在化的过程是必须有一定外在形式作保障的,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 总之,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两个方面统一在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上,毕竟一切企业行为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但企业行为对人是有要求的,这些要求可以通过引进适合的员工和培育员工等途径来实现,这一实现是一个内在的和外在的双重化过程,而这正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种企业行为的功能,二者的结合和相互促进必会造就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去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选人、育人、用人中塑造与传播企业文化,使员工了解、认同并遵循它,逐渐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有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最终也达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选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企业在选人时就要将企业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联系起来,选好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要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制订招聘要求,在招聘甄选过程中要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就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电力企业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方法去谋划工作,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关键词:科学发展;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电力企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新党章,赋予了党的组织工作新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做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推进和谐电网建设,而且对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问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大多数电力企业的人事机构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不顺、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而且往往一人多职,很多工作管不顺、管不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果。 2、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电力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没有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 3、不重视员工后续努力。一些管理者对职工后续努力不够重视,职工接受培训后回到自己的岗位,被繁多的具体任务和短期的任务目标压得透不过气来,培训中所学的东西不能运用,或者仅仅是部分而非系统的实施。 4、从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来看,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招人”的环节,管理者大多没有基于组织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清晰的工作分析,没有基于组织性质的人才素质模型和选拔选聘程序,忽视价值观和理念上与组织的认同,特别是在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用人”环节,受传统影响,大多工作均沿用已有的管理规范,忽视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的深入研究;在“留人”环节,薪酬水平与员工价值相比严重偏低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大多管理者倾向于物质激励,忽视文化建设和员工对人际柔性管理、参与式管理的需求,致使员工忠诚度低、归属感差。 5、绩效考评实践困难重重,甚至成为单位运作与发展的瓶颈之一。绩效考评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对于单位人员观念改变,提升单位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能意义深远。但是,电力企业具有职位工作差别大、非常规性任务多、工作成绩难以量化等特点。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存在以下问题:①绩效考评指标简单粗放。考评指标与被考评者职务工作的关联性不强、考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考评指标操作性不强、指标内涵不明晰或缺乏具体化的考评标准、方法;②绩效考评方法主观性强。由于企业内部目标管理基础不健全,指标评价标准过于简单,评价过程不够规范,使得考评过程很难执行,考评结果主观随意性大成为必然;③绩效考评主体民主而不科学。考评过程民主性较强,但与被考评者职位工作关联度不高的个体参加考评,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④绩效考评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做支撑。受单位薪酬管理体制影响,与考评结果挂钩的奖金与薪酬量非常有限,不足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紧紧抓住选人、用人、育人、留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就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电力企业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方法去谋划工作,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关键词:科学发展;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电力企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新党章,赋予了党的组织工作新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做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推进和谐电网建设,而且对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问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大多数电力企业的人事机构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不顺、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而且往往一人多职,很多工作管不顺、管不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果。 2、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电力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没有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 3、不重视员工后续努力。一些管理者对职工后续努力不够重视,职工接受培训后回到自己的岗位,被繁多的具体任务和短期的任务目标压得透不过气来,培训中所学的东西不能运用,或者仅仅是部分而非系统的实施。 4、从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来看,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招人”的环节,管理者大多没有基于组织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清晰的工作分析,没有基于组织性质的人才素质模型和选拔选聘程序,忽视价值观和理念上与组织的认同,特别是在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用人”环节,受传统影响,大多工作均沿用已有的管理规范,忽视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的深入研究;在“留人”环节,薪酬水平与员工价值相比严重偏低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大多管理者倾向于物质激励,忽视文化建设和员工对人际柔性管理、参与式管理的需求,致使员工忠诚度低、归属感差。 5、绩效考评实践困难重重,甚至成为单位运作与发展的瓶颈之一。绩效考评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对于单位人员观念改变,提升单位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能意义深远。但是,电力企业具有职位工作差别大、非常规性任务多、工作成绩难以量化等特点。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存在以下问题:①绩效考评指标简单粗放。考评指标与被考评者职务工作的关联性不强、考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考评指标操作性不强、指标内涵不明晰或缺乏具体化的考评标准、方法;②绩效考评方法主观性强。由于企业内部目标管理基础不健全,指标评价标准过于简单,评价过程不够规范,使得考评过程很难执行,考评结果主观随意性大成为必然;③绩效考评主体民主而不科学。考评过程民主性较强,但与被考评者职位工作关联度不高的个体参加考评,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④绩效考评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做支撑。受单位薪酬管理体制影响,与考评结果挂钩的奖金与薪酬量非常有限,不足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紧紧抓住选人、用人、育人、留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就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电力企业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方法去谋划工作,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关键词:科学发展;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电力企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新党章,赋予了党的组织工作新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做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推进和谐电网建设,而且对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问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大多数电力企业的人事机构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不顺、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而且往往一人多职,很多工作管不顺、管不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果。 2、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电力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没有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 3、不重视员工后续努力。一些管理者对职工后续努力不够重视,职工接受培训后回到自己的岗位,被繁多的具体任务和短期的任务目标压得透不过气来,培训中所学的东西不能运用,或者仅仅是部分而非系统的实施。 4、从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来看,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招人”的环节,管理者大多没有基于组织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清晰的工作分析,没有基于组织性质的人才素质模型和选拔选聘程序,忽视价值观和理念上与组织的认同,特别是在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用人”环节,受传统影响,大多工作均沿用已有的管理规范,忽视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的深入研究;在“留人”环节,薪酬水平与员工价值相比严重偏低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大多管理者倾向于物质激励,忽视文化建设和员工对人际柔性管理、参与式管理的需求,致使员工忠诚度低、归属感差。 5、绩效考评实践困难重重,甚至成为单位运作与发展的瓶颈之一。绩效考评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对于单位人员观念改变,提升单位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能意义深远。但是,电力企业具有职位工作差别大、非常规性任务多、工作成绩难以量化等特点。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存在以下问题:①绩效考评指标简单粗放。考评指标与被考评者职务工作的关联性不强、考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考评指标操作性不强、指标内涵不明晰或缺乏具体化的考评标准、方法;②绩效考评方法主观性强。由于企业内部目标管理基础不健全,指标评价标准过于简单,评价过程不够规范,使得考评过程很难执行,考评结果主观随意性大成为必然;③绩效考评主体民主而不科学。考评过程民主性较强,但与被考评者职位工作关联度不高的个体参加考评,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④绩效考评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做支撑。受单位薪酬管理体制影响,与考评结果挂钩的奖金与薪酬量非常有限,不足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紧紧抓住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个环节,坚持尊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我们常说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矛盾。

1.1工作量与人员数量存在矛盾。

笔者所在的企业,五年时间售电量增加40%,变电容量增加83%,如此数量的增加,而员工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也正因为企业不断的发展,员工数量没有增加,维持了企业较好的工资福利,但同时也使员工的工作量不断上升,强度不断加大,成为部门、员工抱怨的焦点。

对策: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状况是“总体趋紧、局部过剩”,具体是管理、生产岗位人员不足,服务岗位存在冗员。因此,对服务岗位,尤其是社会通用工种的年轻员工,经培训后,向生产岗位分流;对涉及企业安全、发展的生产岗位,应确保足额配置;对管理岗位员工应按“适度从紧”的原则配置。

1.2培训数量与培训质量存在矛盾。

笔者所在单位每年外送培训人均1次,自办培训每年60余期。经过这些培训,员工业务却没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培训没有考核。员工参加了培训,但没有考核,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②培训不是员工急需的知识。距离“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种精细化培训还有差距。③非业务培训。

对策:开展培训评估,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对社会培训,严把审批关;对内培训,做到有训必考;外送培训后,参训人员应负责向本专业的其他员工传授培训知识。

1.3人才比例与工作能力存在矛盾。

当前,各单位新录用员工都是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密度、人才技能比例普遍较高。但笔者不时听到部门领导抱怨“不要给我安排多个员工,只要给我安排一个会干活的,就行”。可见,“人才”与员工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大差距。

对策:加强应用能力的培训;进行应知应会的考核;建立岗位动态运行机制。

1.4山区发展与人才竞争存在矛盾。山区电力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制约情况:一是人才来不了;二是人才留不住。笔者所在单位无一本科以上员工,员工知识储备不及沿海发达地区。在山区人才的发展空间、工作、生活环境不如沿海地区,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才争向沿海企业。以上两种现象,一定程度抑制了山区电力的发展。

对策:“决定一个舰队速度快慢的不是那艘航行最快的船,而是那艘最慢的船。”总理提出的“舰队理论”,同样适用电力系统。应加强对非沿海地区单位的政策倾斜,出台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到山区工作;加强人才双向交流;单位与单位间的人才对流等等。

2改善人力资源状况的想法

笔者就人力资源发展,结合个人工作中的一点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2.1在员工培训上打破“三包”:

2.1.1改变企业“包办一切”的作法。当前企业现状是人才结构不能满足用人需求,好用的人抢着用、一般的人将就着用、不好用的人不用也得用。要改变企业“包办一切”的作法,就要激发员工自主学习技能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行企业备员制,强制备员人员学习,以尽快达到上岗条件,在岗人员有危及感,不断学习,形成争先创优的学习氛围。

2.1.2改变人资“包打天下”的作法。改变人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除了要有企业重视、人资部狠抓外,部门、班组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各部门、班组要把管业务与管人、管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人资部在培训经费方面予以保证,部门立足实际、依托班组、围绕技能,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

2.1.3改变员工“一包到底”的作法。由于企业“包办一切”,造成了员工“一包到底”的思想。使企业存在能人忙得很、不好用的人闲得很。要建立员工考核机制,对员工技能是否符合任职条件,能否有效履行职能,要有一个明确的评判。加强员工绩效考核,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绩效结果应用,促进员工工作、学习积极性。

2.2在人员配置上把好“三关”:

2.2.1新进员工把好“入口关”。对新员工的招聘,一定要高起点、严标准,有三大好处,一是“省时”,就是省培训时间,高素质的员工能很快掌握新技术;二是“省力”,高素质的员工能很快熟悉工作;三是“省钱”,高素质的员工,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低层次的培训经费。

2.2.2专业人员把好“稳定关”。根据电力企业生产特点,运行、检修等技术人员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对设备原理、系统流程、操作规范及相关技术的熟练程度日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加强,确保着设备的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辩证看待“人才流动”“一岗多能”的做法,笔者认为专业人员流动性要小。

2.2.3退休准备人员做好“培训关”。专业人员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此时他们的精力、体力每况愈下,尤其是诸如线路维护、设备检修等需大量体力的老员工,在即将退休前一、两年,转为企业培训员,做好“传、帮、带”工作,可以激活大量人力资源。

2.3在员工福利上注意“三个要求”:

福利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长期承诺,众多在企业里追求长期发展的员工,更认同福利而非仅仅是高薪。

2.3.1强制利要有保障。按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这些福利既是强制性的又是“互惠”性的,它既是对员工的保障,又是对企业的保障。这些福利是一切福利的基础,是维护企业稳定的保障。

2.3.2自愿利要有选择。电力企业在效益较好的情况下,对于小型福利,可以逐步实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大型福利,如提供住房补贴、提供购车补贴,在了解员工需求的基础上,可以择优一两项进行,以进一步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3.3反对一切福利货币化。福利是货币的转化形式,是员工工资和奖金等现金收入之外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激励因素中,福利属于物质性方面的内容,它不等同于薪酬。在员工婚宴上,送上鲜花;在节假日,企业领导陪员工过节。这些富有个性鲜明的福利,不仅丰富员工生活,同时赋予企业高尚的企业文化。

3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1.现今人力资源状况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是人员的组合,企业的每个人员没有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心理的满足、发挥自我的平台,再好的行业再好的企业也会带来大的管理危机。于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好的管理方法对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薪酬管理概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就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基于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将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后制订的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薪酬组成结构,并且在企业未来发展中不断调整并加以控制的过程。

3.酬薪管理的因素

(1)薪酬沟通。这是薪酬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虽然人都很实际,看薪酬都是真金白银,没钱无事可谈,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薪酬沟通可以弥补企业在薪酬制度上的不足,降低员工的不满情绪,让员工找到尊重,用感情建立信任,从而达到企业人力管理的目的。

(2)奖励制度。薪酬管理不仅让员工劳动付出与回报相匹配,也让员工在企业发展中,职位提升和价值认同上得到极大的鼓励。

二、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强,不论何种行业的何种企业都不可能永远受到国家或者行业的保护,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而人力资源作为竞争的手段渐渐被企业所重视,而薪酬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企业与员工实现双向盈利提供重要的保障。薪酬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薪酬管理对员工的影响薪酬管理对员工的影响最大。不仅可以提高员工自身的生活水平,还加强了员工自身对企业的尊重与认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如今很多企业都在用绩效薪酬制度,与原来的纯粹工资薪酬相比,绩效工资更有刺激性,对员工的激励性也更大更强。同时薪酬管理还和员工进行良好的沟通,挖掘员工对工资薪酬之外的提升、学习、发展的热情。好的薪酬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感,赞赏员工的劳动成就,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让员工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将员工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对企业产生依赖,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薪酬管理对企业的影响第一,管理其实就是对组织内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的配置会产生有效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而薪酬管理即是这种优化组合行之有效的手段,酬薪管理的合理运用,从根本上引导企业内部资源流动,进而达到企业战略目的。第二,薪酬是员工劳动过程中,体力及脑力消耗的一种回报。保证劳动力的延续,企业运营才会连续而不间断。薪酬不仅可以决定企业招聘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还决定了现有员工的工作态度,他们的工作效率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还可以通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去吸引和留住人才,使其将自身的技能与智慧贡献给企业,为企业创造效益。第三,企业为员工提供薪酬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成本的多少。对于企业来说,对员工薪酬的控制能力就是对企业成本的控制能力。合理的薪酬管理将会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总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利润追求的最大化。

3.薪酬管理对经济的影响薪酬管理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不断的深入,市场的不断放开,让越来越多的先进理念和优秀人才涌入国内,中国内部的劳动力市场渐渐形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的技术能力,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才进入企业,给企业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在薪酬管理上,职位为酬薪基础的管理制度慢慢取代了我国企业内部的分配平均主义。企业和员工之间,通过薪酬管理让彼此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薪酬体现了员工的竞争力,企业的吸引力。同时员工的薪酬受到市场化的经济调节,又反向促进了市场宏观环境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弊病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多以国营大企业为主,按资排辈、平均主义等现象非常严重,而人力资源的不透明不开放使其自身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演变,国有企业尤其是电力等资源垄断性企业,自身缓慢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速度,无法适应外部快速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缺乏竞争力,人力资源流失殆尽。目前电力企业薪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员工工资水平没有和绩效完全挂钩电力企业是国家传统的能源垄断性企业,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员工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完全没有一种合理有效的与业绩相辅相成的工资结构与其匹配。很多时候企业管理者对薪酬的认知就是工资,有意无意忽略员工福利。而且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多寡,也无法与员工工资水平联系到一起,从而造成了企业与员工脱节的现象。

2.不重视员工的薪酬制度很多领导者把薪酬作为费用支出,宁肯把资金投放到固定资产上,比如增加设备,采买地皮扩建厂房等,也不去提高员工的薪资水平。还有一些领导为了吸引人员,设定了很高的员工工资,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说明企业领导对酬薪的不重视,薪酬低了,企业没有吸引力,员工缺乏工作热情;薪酬高了,增加了企业自身的成本投入。

3.制度不完善造成内外公平失衡由于电力企业是所谓资源垄断性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缺少相对的外部竞争环境,员工的薪酬无法与外部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比,进而单方面产生消极情绪。进入市场化时代之后,国家放宽了资源垄断的范围,加入了外部资本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内外环境下的薪酬对比,而企业却没有及时调整薪酬结构,从而使员工容易对其企业产生不满情绪,严重制约生产运营,甚至员工跳槽的事情频繁发生。

4.没有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尽管作为垄断行业,薪酬在新时期有所增加,但是内部薪酬等级却没有体现公平和合理性,出现平均主义和裙带关系等。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与普通人员工资水平相差不大,忽略了岗位差异性;其次是电力企业多采用政治级别决定薪酬,严重阻碍刻苦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增加自身的腐败风险。再加上电力企业奖惩手段太单一,无法满足员工自身需求的多面性,企业重视单纯的物质奖励而忽略了员工其他方面的促进。

5.薪酬管理没有和企业战略目标相符合电力企业常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员工工资福利长期处于上层水平,而企业却因畸高工资收入导致亏损;另一种是企业长期高利润回报,而员工的工资福利却停留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上。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企业在薪酬管理中缺乏正确和合理的制订办法,忽略员工与企业的双向利益分配,单纯的考虑一方的利益需要,企业将无法进一步发展。

6.薪酬管理缺乏自由于电力企业具有国有企业背景,虽然已经转制,但是在薪酬管理上依然受到政府部门的控制,很多职位的薪资和工作绩效完全无关,只是和行政管理有关系。造成企业薪酬管理受到极大的约束,无法根据市场经济环境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四、新时期电力企业的薪酬管理方法

1.积极健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电力企业要不断健全各项配套制度,为薪酬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首先要做好岗位分析工作,要编制岗位说明书,列举绩效目标,明确企业对员工的各项要求,为薪酬的考核提供依据。其次,企业做好岗位评价以及等级划分,根据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制订薪酬等级和工资水平。

2.建立长期有效的分配奖励机制

(1)推行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方法。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层层分解,逐级下达到每一级组织和员工身上,同时制订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科学客观地进行绩效考评。

(2)科学客观的考评方法。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岗位的重新调整以及再培训的依据。保证长短期的激励相结合,有利于员工创新性的发挥。

(3)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工资奖金的直接经济回报,让员工找到努力工作的动力,摒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公平给予员工劳动回报;做得好可以得到更高的职位,为员工提供一个竞争平台,告别旧有的“领导就是领导,员工就是员工”的等级分划制度;通过目标考核评定,对员工在规定时期内完成目标值的程度给予表扬或者批评,员工通过实现目标值以获取金钱奖励、旅游奖励等,在心理和经济上得到满足,可以更有信心地投入工作当中;优秀的员工可以得到企业内部或者外部的培训,让员工可以在技能和思想上得到提升,增加自身的能力价值,同时推动企业共同发展和学习;对优秀员工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表扬推广,反之则进行警告批评,做到奖惩分明,让员工在心理上有强烈的荣誉感,促使员工积极工作,努力向上。

(4)政府减少行政干预,为企业独立自主化提供良好环境。薪酬管理上直接受市场检验,避免行政干预造成企业管理混乱。

(5)完善福利政策。福利政策在薪酬管理中经常被忽略,但是如果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福利政策是一项很有效的薪酬政策。首先,福利政策必须是和薪酬战略导向相符合的。然后,福利政策必须明确福利项目,如带薪休假,住房补贴,五险一金等,让他们看到福利的同时看到企业的希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是企业加快发展的最经济的战略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恰恰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协调的分配体系,全面改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方向,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指企业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才用才理念。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反对“任人唯亲”。反对平均主义,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

建立一套科学衔接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彻底把传统的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具备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定注重“以人为本”。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软法宝,有些的企业文化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员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企业凝聚力。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员工主动适应创新要求,不再抵触企业改革,而是积极地配合企业的改革,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几各项制度的顺利执行。

1.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创造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条件,无疑对增加员工积极性。保持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让员工了解企业大事,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要,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同时,管理层应团结上进,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加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员工感到在本组织中工作是愉快的。

2.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适应力,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为人力资源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中燃文化倡导创新,提倡挑战,鼓励员工树立一种“勇立潮头搏大浪”的闯劲,时刻为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献计献策,不断促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改革企业内部环境,培养员工主动适应和欢迎改革的观点,不惧怕改革,不阻挠改革,而是主动参与和支持改革,这样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以及新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实行竞争上岗,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员流动机制;有利于以绩效为衡量标准的薪酬制度的实行,从而实现内部分配公平,避免优秀人才流失。

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并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优秀的企业文化容易被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由于大家的认同,员工就会自觉的用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规范和要求自己,由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制度的交融,所以员工用企业文化来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就是在自觉遵守企业制度,有于发挥其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支撑,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执行的可靠保障。任何形式的企业文化都离不开制度的承载和支撑,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撑,企业先进的理念就会悬在半空,将会难以贯彻实施。没有制度做支撑,企业文化的理念也只会成为一种摆设和“花瓶”。我们就应该与企业经营管理建设、市场服务建设、生产管理建设一样,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为企业文化的执行提供载体和可靠保障。

企业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才能将抽象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通过与具体的管理行为相结合,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同,并由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形成在企业内、外部获得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真正树立公司外部形象。

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首先,将企业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第二,将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的教育培训之中。第三,将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第四,将企业文化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第五,将企业文化与沟通机制相结合。第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作用的媒体形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树立本企业的模范人物、典型人物,这也就是树立榜样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人物典型就会发挥鲜明生动的感召力。如果企业家身体力行,成为企业文化中的典型人物,那么就会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了。

企业文化要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考核手段。只有将抽象的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行为相结合,才能实现文化理念的落地生根,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同,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并由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形成企业内外部获得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真正树立企业外部形象。

参考文献:

[1]罗争玉.企业的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