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

企业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测度体系 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 信息化 信息化评价 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178-01

1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目的

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科学、翔实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企业自身及其宏观管理部门提供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态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客观依据;发现差别,寻找优势,获取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企业肌体的良性循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采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由此可见,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

(1)帮助企业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诊断,对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2)有助于对企业绩效的横向比较,向行业先进水平看齐,从而找到自己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和研究产生差距的原因。

(3)帮助企业合理配置信息化建设的资源,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佳的效果,促进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帮助企业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促进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推动建立企业自我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5)帮助政府主管部门掌握当地企业信息化的状况,为政府信息化投资、政策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2 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

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分为企业信息化评价对象、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评价数据以及企业信息化评价报告等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评价对象。企业信息化评价主要通过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效益来衡量,直接衡量比较困难,必须对他们进行细分,分解成若干个子指标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2)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模型。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是指如何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划分而形成能进行度量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信息化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模型有:诺兰模型,SW―CMM 模型,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等

(3)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一些关键性指标来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绩效,它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基础。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评价只是一句空话,评价将无从下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反映企业信息化的状况、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它应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相结合,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4)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是进行信息化评价的标尺。选用什么标准作为评价的基准取决于评价的目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一方面可以用以往的、现有的信息化评价数据来进行纵向比较,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成效;另一方面可以和同行业企业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判断自身的信息化状况、水平,找出与标杆企业的差距,确定日后的优化和改进方向。

(5)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要按系统目标与系统分析结果恰当选择成熟、公认的评价方法,并注意评价方法与评价目的的匹配,注意评价方法的内在约束,掌握不同方法的评价角度与评价途径。

(6)企业信息化评价数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来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需要有指标的具体数值,这样运用评价模型、评价方法才能真正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定量指标可以直接测算,定性指标可以设计问卷或者请专家进行测算。

(7)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组织。企业信息化评价组织,是负责选择企业信息化模型、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设定评价标准的组织。评价组织通常由评价所需要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评价专家组成。参加评价工作的专家资格、组成以及工作方式等都应满足评价目标的要求,以保证评价结论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8)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报告。企业信息化评价报告是由评价组织完成全部评价工作之后,将企业信息化的水平、状况和信息化效益的评价结果,客观判断形成的综合结论的文本文件。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企业决策部门,作为经营管理改善和绩效监管的参考依据。

3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评价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评价方案,但是由于对企业信息化含义的认识存在分歧,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比较繁杂,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在很多方面相互交叉体现等原因,使得这些方案多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方面,或者过于强调软、硬件的技术条件,不太重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经营的结合;或者是指标体系过于定性化,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和量化程度不够。

企业信息化评价,可以从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信息化效益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用来对企业信息化的状况进行测评,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支撑系统建设、信息化应用状况、信息化人才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讲究效益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方面反映出来,有一点可以确定不能产生效益的信息化建设肯定是失败的。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正是用来检验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经济效益又细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4 总结

企业信息化正在不断地向着深度和广度推进,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致谢

该论文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改立项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的资助。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体系 标准化

企业信息化关系到企业发展得各个部分,它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依据和可信赖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1.1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

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由制度、方法、信息、资源、活动、职责、组织结构等与企业信息化关系密切的众多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律为目的建立的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控制和规范作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是按照标准,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结构,严格按照运作程序来具体实施,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

1.2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特点

信息化管理体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力求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模式,其内容普遍涵盖了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既包括信息化建设从策划、实施和完成的整个阶段的建设,还包括如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等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因此,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它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严格依据其运行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文件是体现其标准化的形式。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侧重于过程管理的模式,它将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严格遵循PDCA循环,强调过程的持续改进。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管理体系被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被添加的内容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一个这样开放的管理模式体系。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

l、管理职责。主要内容有: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针政策;合理分配各部门的职责;重点关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宣传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立起自己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等内容。职责策划管理的重要输出手段是体系文件的制定,它为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和信赖的依据。2、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人力、资金、工作环境、信息数据和与其有关的一切设备,它是促进资源优化合理利用,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不能忽视资源管理的重要性。3、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地实施过程是以信息系统的实现为重点,最终实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在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内容包括业务的监测和优化处理、革新管理模式和知识的管理。4、测量和改进的过程。测量和改进的过程简单的说它的内容就是测量过程和改进过程两个方面,通过内部审核,评价其运行的绩效水平和可靠性,促进企业改革管理方式,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价值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为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1、体系策划阶段。企业为了更好地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由领导带头,相关的部门共同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具体步骤有企业的战略规划、信息化的现状、未来发展规划、信息化管理过程的识别、建立总体结构和制定管理体系的文件。2、体系运行阶段。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首先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者以此为前提对企业发展提出规划。其运行步骤包括思想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中组织的调整、信息系统的实施。3、体系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其内容包括系统内部审核、信息化体系过程监测、信息化实施的绩效评估、应急措施和反应。4、体系改进阶段。根据体系评价阶段得到的评价结果,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建议,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

0 引 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评价问题,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问题却较少涉足。而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工作和建设工作是同等重要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以后进一步建设起到反馈和控制作用,从而使企业信息化工程成为一个闭环系统。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 500 万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包括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两个方面。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及效益,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薄弱,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照搬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入手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 国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2年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学者首次系统提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主要根据是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而建立的;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北京推出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2004年天津大学的齐二石等学者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建立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战略地位、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经济效益等6个方面来评价制造业信息应用状况;2005年四川大学的肖素梅等学者从通用性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体系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或制造企业来进行设计的,其特点是:指标种类繁多,二级指标分得过细或者指标过于宏观,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不是很适用。尽管肖素梅等学者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及企业性质的不同,选用部分或全部指标进行组合,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文中也没有明确说明对于中小企业哪些指标更具有代表性。

鉴于此,笔者参照国内外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以上述各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广州市番禺区30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地考察,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具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较弱的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困难的现实,建立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参照前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对30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亲身体验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给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从5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即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人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效益水平和环境因素。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数量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评价指标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评价的精度,应建立与中小企业特征相符合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综合性。指标体系应该能全面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3)可操作性。信息化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计算方法简明。

(4)可扩充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内容上可以扩充。

(5)效能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回收能力。

2.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通过对番禺区企业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企业所处的地方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影响特别明显。而且在马莉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环境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但其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笔者认为这样不是十分合理。因此,笔者在指标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不是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而是把它作为信息化评价的一个调节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如图1所示。

2.3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指标权重(w)的确定:选择相关领域专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专家按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按100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再以专家研讨会或函询方式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计算方法(分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标准值(s)。有两种方法来确定标准值:第一种,在所有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20个指标中每项指标极大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ji|j=1,2,3ln)max,i=1,2,3l 20;第二种,在所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1i+p2i+p3i+l pni)/n,i =1,2,3,l 20

第二步,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eii(enterprises informationization index)。通过下列公 式可以计算出某一中小企业的eii:

eiii=σpiwi(j=1,2,3l n)±5

公式中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权重,pi为第i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值,标准化采用如下的方法,即pi=p/si(公式中p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统计值,s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标准值)。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企业所处的行业会对其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企业所处地区比较发达或所处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我们从总分中减去5分,如果所处环境较差就加5分。

第三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国内外专家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判标准分为4个级别,即一级(高级信息化)、二级(中级信息化)、三级(初级信息化)、四级(初级以下信息化)。根据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标准分别如下:

①每一项指标的极大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80 二级: 65≤eii<80 三级: 50≤eii<65 四级: eii<50。

②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130;二级:100≤eii<130;三级:85≤eii<100;四级:eii<85。

通过对一批中小企业基础数据的调研,应用计算机软件(如spss, sas, excel等)能够很容易算出各个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数eii。

2. 4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的解释

该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指标体系(从左到右依次为1~21),各个指标的解释和计算(计分)方法如下:

①指标1(信息技术支持从产品研制到投入市场的程度),该指标占4分。中小企业从产品的研制开始,再经过试制、试销到批量生产,直至投入市场,按时间的长短分为4个等级:时间为1个月以内得4分;时间为半年以内得

2.4分;时间为1年内得1.2分:时间为1年以上的得0分。

②指标2、6、7、9、16、17、18、19、20的计算方法相同,其得分为:用各指标所得百分率乘以该指标的分值;如指标2(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该指标占3分。这个指标表示中小企业全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生产过程所占百分比,再将所得的百分比乘以3,即可得到该项的得分。其中: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资金/全部流动资金;库存资金占用率减少水平=信息化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率-实施后库存奖金占用率/信息化实施前库存奖金占用率;资金运转速度增加水平=信息化实施后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

③指标3、4中都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3分;为良的得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5从中小企业重大决策的信息获取水平以及决策质量的高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5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2分;差的得0分。指标8按局域网带宽、数据流量、服务器容量、网速、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4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12对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专业数据库的个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程度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分为3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21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即24小时可以完成财务决算得10分;1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良的,得5分;2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一般,得3分;差的,即1个月以上可以完成财务决算的得0分。

④指标10、11、13、14、15都分为3个级别:指标10中制度齐全并落实的得2分;制度齐全但落实不够得1分;制度不但不齐全,而且落实不够得0分。指标11中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层都有信息系统软件的得2分;只要有一个层次有得1分;3个层次都没有的得0分。指标13中建立企业信息化委员会,由ceo任组长,cio任副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得4分;设立it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的得2分;没设立得0分。指标14中一把手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其他部门负责人给予积极配合得5分;如其他部门配合不是很好得3分;一把手很少过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得0分。指标15中能根据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可发展性来进行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按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得3分;有较为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扩展、升级得2分;只考虑了信息系统目前的需要得1分。

3 指标验证

在番禺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领导的帮助下,笔者对该区的30几家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这里笔者从中抽出了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用文中建立的指标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10家中小企业的情况见表1。

注:材料信息均来源于调研过程中所发放问卷(为了尊重企业声誉,我们隐去了企业名称,用字母a~j代替)

运用笔者建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进处理,计算出eii,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c公司,处于信息化一级水平,即为高级信息化水平;其次是d公司;信息化水平比较差的是e公司。

4 结束语

运用上述信息化指标体系对10家中小企业测试可知,它是一套注重信息化效益的指标体系,企业必须在注重效益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投资。凡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中小企业均可参考运用这套指标体系来测评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并指导自己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和力度。但该指标体系只是反映当时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现状,具有一定的时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决策部门的政策取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这些变化对指标体系和判断标准进行调整,使该指标体系能更好地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而且,文中在评价环境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时过于简化,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主要参考文献

[1] 唐志荣.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48-51.

[2] 肖素梅等.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8):1154-1161.

[3] 杜栋,周娟.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5,(1):60-62.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指标体系 设计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的有关问题

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的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之产生良好的效益,就需要探索科学的指标体系。在广泛吸取现有方案基础上,信息产业部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必须重视有关问题。

1.1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依据是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的需求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是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从而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1)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政策引导的需要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指出:"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主导。不能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信息化;要用市场的办法发展信息化;不能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更不能搞'花架子'。"中央领导也一再强调,信息化建设务必注重实效。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立,必须充分体现这些政策,发挥导向作用。

(2)企业信息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市场要求

中国企业面对加入WTO,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急需效益指南。

1.2从投入转向效益,作为效益指南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标度。宏观上,指导一个地区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微观上,引领企业更准确地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于提高全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企业间竞争力,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具有关键意义。对以投入为主确定信息化水平转变为以效益为主确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践价值。

2.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

2.1企业信息化的界定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应用信息技术从一般领域应用向核心领域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在各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旨在提高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发展能力,最终在发展的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

按照这个定义,企业信息化要充分体现传统的会计制度和传统的管理制度所忽视的新价值因素,特别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企业知识价值、行为价值、文化价值,探索以货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和以信息价值为基础的非会计要素相结合的新的投入产出关系和管理方法,为企业全面提高综合实力服务,为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现代化服务。

2.2指标体系的结构体系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是反映信息化基本情况统计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成果的标准化客观定量分析结论。用于自己测评、社会测评和政府普测。

为了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在标准化的测评之外,还有补充指标,补充指标也称为效能指标。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构成。适宜度指标有: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有: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和对外反应灵敏度。

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信息化绩效的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可选评价指标,以此形成信息化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

指标

效能指标(补充指标)

基本指标

适应度指标

灵敏度指标

图1-1.企业信息化指标基本结构体系

2.3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通用性

统一的指标体系要保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同时,该指标的设立针对企业的个性特点,从三个方面保证该指标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企业:

(1)选取不同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综合分析后生成"标杆值体系";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处于不同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企业,能够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标杆值"进行对比分析。

(2)根据行业特点,结合根据专家、企业意见和数理分析结果,为相关具体指标设置相适应的权重。

(3)评议指标,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因素进行评价、判断,修正和完善对企业信息化实效的评价结果。

因此,本指标体系具有通用性。

2.4指标设计的技术要求

应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因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类似,增加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以便于数据采集。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2.5效能指标和标杆库的建立

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库,是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数据。标杆企业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更新,以反映不断变化的信息化水平。以标杆企业数据为主构造"标杆值",构成反映统计规律性的公共数据库,并以此为基准,计算某一待测企业基本指标数据的偏离情况,更加准确地评价企业信息化的效益水平。

适宜度指标的实质是测评信息化系统的有机结合程度。包括信息化系统与传统业务系统的联系程度,信息化各子系统的整合程度,信息化整合传统资源的有机化程度等等。

比如说,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这个企业本身的业务战略,也有一个匹配不匹配的问题。如果企业战略是创造用户价值型的,而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却是成本竞争型的,二者不匹配,企业创造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

灵敏度,是企业本身作为一个系统生命特征的代表,它是企业信息化效益的集中体现之一。

如果经过信息化,企业没有明显改善它的决策速度,提高它对市场和对手信息的反应灵敏程度等,就不能认为这个企业的信息化取得了相应的效果。虽然这个企业也许在信息化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还是不能把信息化的效益发挥到很好,这样也会造成一些资源的白白浪费。

过去评价企业信息化,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把信息化投入和企业产出效益简单联接起来。由于很难将每个单独要素对企业整体贡献计算出来,信息化投入产出之间,总是存在一个很难解释的"黑箱"。为了解析从信息化投入到信息化产出之间的黑箱,通常的反反复就是给单独的信息化要素赋予权重。然而,无论是专家打分的德尔菲法,还是根据某一时期的政策导向来确定权重,实质都是一种用逻辑方法解析黑箱的行为。如果信息化的这种规律,真的从逻辑上能够认识清楚,用这种方法也未尝不可。但从实际看来,现在谁也不敢说,人类的认识水平已达到了从逻辑上解析黑箱而能服众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效能指标如果分门别类采集企业信息化标杆基准值,用这个基准值与被测具体企业的个别值进行比较,可以有效地避免逻辑方法的主观性,同时又不至于出现被测企业投入水平分高信息化水平就一定高的情况,这种方法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3.总结

设计出适合于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我们就必须结合各方各面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制订,也需要国家信息办、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的具体指导,各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我相信在我们信息化的道路上,将更好的前进。

参考文献

[1] 程静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J].现代商业,2011(11).

[2] 杨武歧.会计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概念框架[J].经济论坛,2005(12).

[3] 李蓉.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标准的构建[J].企业标准化,2006(07).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逐渐复杂,企业管理已经称得上是一种系统性工程,为了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实现企业的相关发展,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

1.1发达国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经历了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对象性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以及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四个阶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现阶段发达国家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是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2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虽然现阶段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大多采用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但由于我国企业相对发展落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中还是采用过程管理模式进行自身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当然,随着我国近年来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弊端,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进行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相关尝试,这些都直接促进着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发展。

2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由管理组织决策、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安全信息分类、生产H标制定、相关考核、方案传输等内容组成。在完成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规划与决策后,我们就需要对其生产管理组织机构与责任制进行相关研究,以此构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功能模块,最终完成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其绩效进行测量与监视,对具体运行效果进行优化,并根据相关优化中得到的信息对管理体系的外部进行评审,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安全、健康、高效运行。

3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架构

为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功能,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种较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组织结构也较为完善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其具体架构如下:

3.1理论基础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中,理论基础层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最底层。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安全生产理论是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发展而来的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也使得相关理论体系的存在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理论基础层由基本管理理论与综合管理理论两部分组成。基本管理理论指的是企业安全生产中通用的方法与规则,综合管理理论则是由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法原理、事故学理论等多种理论综合而成,这些理论都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1。

3.2技术实现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实现层是第二层,其发展于第一层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技术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支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层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实时共享、多种数据分析等功能,并能够以此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功能的正常运转|41。

3.3功能模块与业务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功能模块与业务层是第三层。第三层主要由安全信息中心、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功能模块、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管理模块、企业安全检査管理功能模块、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以及应急管理功能模块、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控制管理功能模块这六大功能模块构成。这些模块的存在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具体服务的支持,是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一家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将是其自身竞争力的重点体现之一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架构模型,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作者:吕鹏 单位:神华煤制油鄂尔多斯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宇,王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探讨m.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丨4(6>:29-31.

[2]栩勇,刘继元.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J].建筑安全>2015(8>:63-66.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7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悄然而至。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技术在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上应运而生,面对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IT技术对传统经济的挑战,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信息化驱动模式转变,而如何建设信息化、如何应用信息化、如何改革信息化等问题经常是所有“CXO”们讨论的话题,但我个人认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首先在于管理,而管理重于正确的思维。那么如何构建一个企业信息化思维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的一年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在企业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愿景规划,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是企业管理中首要做的事情,传统的企业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同时也是企业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也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经营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

信息化思维体系是企业战略的保证和基础,也是公司战略制定的方法论,企业要想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就需要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对其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的战略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任何投入都符合实际需求,令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统一的经营标准、统一的管理平台,才能实现以集中化财务为核心、人财物销一体化及上下游一体化的资源整合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的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四流合一”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确保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迅速应变、准确出击、决胜千里。

有了运筹帷幄的信息化战略思维,就需要我们进行信息化建设、改革。也就是需要“信息化运营思维”,绝大数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走过或者正在经历用IT手段辅助业务的阶段。如今,利用信息化提升业务,发现商业机会,并帮助企业主管做出决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

例如,零售企业可以通过“运营思维”将分销管理和协同商务紧密结合。通过对分销的管理,减少库存,提高货品的流通率;通过协同上游供应商和企业内部采购建立商务网络,形成一个畅通完善的供应链。企业信息化运营思维需要思考:如何将企业基本的价值链和增值链相吻合,什么是最核心的业务,何种运营技术方案能够应用集中式管理、网络化分销,供应链的商务协同等。

如果说信息化“战略思维”是构建企业信息化思维的基础,“运营思维”是信息化思维体系的内涵,那么“创新思维”才是企业信息化思维体系的灵魂和源动力。

当今世界,企业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和创新,两者相辅相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深入应用,不但能迅速改变企业的研发、制造和管理的模式、流程和方法,推动企业创新,而且也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只有建立“创新思维”才能有助于企业加深认识,加快信息化进程,更多、更快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和创新的力量。

如何创新才能达到驱动的效果?创新不是脱离现实的创造,而是依托于市场,依托企业经营模式,盈利模式以及管理模式进行亮点的挖掘,或是寻找突破,这才是创新思维的本质。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8篇

农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坚强智能电网是“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能源互联网更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办公等)为基础,实现人、物、能源之间的全程互联和广泛互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有力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信息通信已深度渗透至电力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从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层面看,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覆盖率达到100%,公司月平均处理信息系统工单近900万个,平均日增数据记录达28万余条。220kV及以上变电站光纤覆盖率保持100%,110(66)kV及35kV变电站光纤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基层(直管县供电企业、供电所、营业厅)通信覆盖率提升到100%。从县公司层面看,营销MIS、生产PMS、班组一体化等系统已基本覆盖至县级供电企业,企业信息化生产、管理和办公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覆盖至县公司,县公司可以远程参加上级单位的各类重要相关会议,极大地缩短了国网—省—市—县各级单位的管理链条,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会议成本。

农电企业信息化人才差距分析

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信息通信已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成为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强基石。但与省级或地市级公司相比,农电企业对信息通信重视程度普遍不足。部分单位对信息通信的理解甚至仅停留在“修电脑”“装电话”的层面。农电企业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内外网混用、信息通信机房随意进入或操作、内网防护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公司整体信息安全造成较大风险。企业信息化人才短缺农电企业因为受到通信网络规模小、信息系统运维经验匮乏等客观条件限制,缺乏精通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专职从事信息通信专业的人员。信息通信人员一般采用兼职方式,对县公司常用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内网等系统多停留在“用”的层面,发生故障后排查处置能力较弱。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快,但县公司人员接触新技术的机会较少,难以跟上信息通信发展步伐。企业信息化培训不足一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时间不足。县供电企业各类培训中,关于信息通信内容的培训时间占比普遍小于10%。二是企业信息安全培训欠缺,信息安全已成为国网公司与生产安全并行的重要安全指标,但农电企业的各类培训中,涉及信息安全内容的培训较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对培训人员帮助效果不佳。三是企业信息化培训手段单一,信息通信相关培训仅是通过PPT讲解等方式进行,培训效果跟踪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PDCA闭环提升。

农电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体系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设计

一、引言

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是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的管理系统。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形成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的供需对应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解决以最小的成本,提供快速、及时、高效、优质的物流服务问题,是现代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研究课题。基于因特网的信息化物流管理系统为企业的商务活动提供了快速、高效、成本低廉的商务沟通手段,在全国特别是全球业务中,优势将更加明显。

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1.信息的可得性

物流信息系统所存储的信息,必须具有容易而且可持续的可得性。例如订货和存货的信息。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信息的存入,物流信息系统必须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将以书面为基础的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保证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的信息;二是信息系统应能够向信息需求者提供简易、快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的可得性能够 减少企业作业上和制订计划上的不确定性,减少损失和浪费。

2.信息的精确性

物流信息必须精确地反映企业当前的状况和定期活动,以衡量顾客订货和存货水平。信息精确性的含义既包含了信息本身由书面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时的准确性,同时又包含了信息系统上所显示的存理论探讨量信息与实际存货的一致性。通常要达到平稳的物流作业要求,企业实际的存货与物流信息、系统提供的存货其吻合度必须达到以上,信息越是准确、企业不确定性运作情况就越少,缓冲存货或安全存货的需求量也越少,甚至根本就不需要。

3.信息的及时性

物流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快速的管理信息反馈,及时要求一种活动的发生与该活动在信息系统内的可见时间耽搁应尽可能小。信息系统必须及时地更新系统内的信息,信息更新的时间间隔越长,信息系统所报告的信息与实际情形的偏差就越大,对物流过程和其他活动过程的危害也就越大。

4.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物流信息系统必须以处理异常情况为基础,依托系统来突出问题和机会。管理者通过信息系统能够集中精力关注最重要的情况,包括存量的居高不下或严重不足,促使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决策。

5.信息系统的灵活性

物流信息系统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满足用户和顾客的需求。因为顾客的广泛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有能力提供能迎合特定顾客需要的数据。

6.系统界面的易操作性

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是友善和易于操作的,这一方面是为了使管理者便于使用操作,同时也可提升工作效率。适当的系统界面要求提供的物流信息要有正确的结构和顺序,能有效地向决策者提供所有相关的信息,避免管理者通过复杂的操作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手段信息化

企业物流管理依靠Internet(信息中心),可以进行迅速的决策、指挥、信息反馈,为管理层实现统一指挥,对企业内物流的各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提供基础。基于此,建立企业信息中心,通过企业内部网(信息中心)支持物流管理平台,可以使管理层高效地、直接地渗透到物流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包括购买先进的网络资源、终端设备以及管理、分析软件;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对企业原有的渠道、业务流程、组织机构进行重新设计。

2.管理职能化

职能化是指根据物流职能的划分建立企业物流的管理平台,进而通过各项职能的发挥实现对物流过程和行为的管理。职能化的组织设计充分考虑到对物流要素软件与硬件的协调和有效控制,实现专业化的经济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管理体系设计并不排斥管理平台的开放性,符合企业市场竞争,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需要。构建职能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从物流方面为企业利润的增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资源共享化

资源共享化模式打破单个企业物流合理化的局限,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实行与其他企业联合,实现进一步的资源共享。这种联合,可以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与本企业业务范围相关的物流中心,可以以契约为基础,增强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对运输工具,仓储设施的共同使用。共同化符合企业进行资产经营和规模扩张的要求,将企业自身富余的资本,物流设备充分利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又能整合社会资源为企业服务。

4.物流大量化

所谓大量化指增大一次物流量。采用大量化模式因实现物流合理化能节约费用成本,这对于确定采购、销售物流合理化批量具有物别重要的意义。对于生产上来说,由于顾客需求的多样化,相应产品品种也必须多样化;而为了节约物流成本,需尽可能地使发货量增大。对于需求方来说,为了降低风险,则减少每次订货量,提高进货速度。通过大量化这一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供需双方存在的矛盾,达到了物流效益与效率的统一。

5.整体效率最优化

销售物流信息化管理是以系统整体最优为目的,是通过对整个销售物流过程的最优化,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销售物流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订单驱动的数字化运作方式,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服装设计与生产、作业控制、成本管理等进行有效的集成,通过销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内部数据库的无缝连接实现各种业务的协同、控制与管理。

四、实现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技术途径

1.Internet

Internet又称为国际互联网,是一种集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网络系统。今天的Internet己经发展成为具有各种信息资源、贯通整个世界、连接千家万户、充满巨大市场潜力和商机的商业网。以前由于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的外部信息源比较有限的企业的产品信息只能通过广告和一些促销活动传播给潜在的顾客。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自觉有效地利用了国际互联网资源,直接面对顾客。

2.Intranet

Intranet又称企业内部网,它是在Internet基础上,将企业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和管理部门连接起来,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通的电子网络。企业内部网的划分依据并不是地域,而是企业范围,即如果企业有设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都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在企业内部网络,企业的机密信息受到防火墙等安全技术的保护,只有企业内部人员才能访问机密信息,供应商和客户等外部人员只在许可条件下才能进入企业内部网。

3.EDI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是指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将企业与企业之间往来的商业文件,以标准的电子数据格式彼此进行交换传输,以降低整个运营体系的数据流通时间和消除空间障碍。

以上三种方式,从物流信息网络化的交易对象上讲,分为三个层次:①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如通过Internet进行的网络购物等。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如企业通过EDI交换数据,实现整个交易。③企业内部的交易,如在企业内部通过Intranet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

五、企业物流管理业务的整合与重组

以企业销售物流业务流程再造为例,说明企业物流管理业务的整合重组的内容与思路。

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业务整合重组的内容包括组织重构、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职能的重新划分等方面。大多数企业现有的销售管理系统是一种面向终端零售户的多级层次结构。销售公司是总公司的一个管理机构,区销售分公司是按地区划分的有相对独立经营权的会计核算主体。销售以分公司为实体,实行全面的经营管理。现有的企业销售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不足:①销售和配送都由区销售分公司统一管理,各分公司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为实现分公司的利润最大化,有可能将自己的货降价销售到别的区域,造成分公司之间相互低价冲货,给总公司造成市场机会损失。②多层次结构的销售管理系统使信息滞后。虽然公司可以用计算机管理,但仅仅是手工管理模式的仿真,销售网点的数据不能共享,是通过逐层汇总上传,不能及时反应市场的变化,不利于总公司领导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③从总公司整体来看,现有的销售配送系统的配送效率不高,配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服务水平。④总公司的利润中心分散,容易造成总公司的利润流失。重组后的销售配送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重组后销售系统的业务流程

重组后的销售体系从组织结构方面取消了区销售分公司的独立核算主体资格,使企业的利润中心上移,保证了企业的利润稳定、不流失。将各分公司的仓库以及运输送货部统一由物流公司管理,减少了管理层次。从业务流程方面,将商流、资金流与物流分离,分别由销售公司财务部和物流公司分别运作,这样可以根治由于经营管理体制不顺给总公司造成的利润流失和市场机会损失。打破了物流配送系统的行政区划的限制,有利于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整体优化,降低配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六、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设计

支持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系统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要为总公司内各个MIS留有接口,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与销售公司MIS的信息集成与共享,以及销售配送作业的协同与管理。物流MIS与销售公司MIS可以通过共享集中式数据库与分布自治系统相结合的方案完成对业务流程重构后的相互协同又相对独立的业务管理与运作。物流公司也要实现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供应链节点的管理功能,要求物流MIS与物流公司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使企业MIS与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物理上保持相对独立,但业务上保持紧密的一致。因此,支持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要考虑企业MIS和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整合。

1.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与集成性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而且是一个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相关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和无缝连接的开放信息系统。开放性要求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数据库结构、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要采用标准化、模块化技术,要满足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连和系统扩展的需要。

2.管理体系的人性化与智能化

物流管理是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要考虑人性化与智能化的特征,要实现顾客服务的快速准确反映。主要体现在订单管理的接单方式、界面,客户关系管理中顾客投诉处理、货物运输跟踪的查询,客户库存决策、物流成本控制等子系统的设计中。

3.管理体系的柔性化与可重构性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要满足企业的组织变动,业务重组和新业务开拓的需要,进行规模扩张,产生规模效应。可重构性要求软件系统设计时采用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根据市场和管理的需要装配成柔性结构的应用系统。

4.管理体系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10篇

1.1指导思想建立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我国电力企业的具体需求,面向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升信息化对电力企业业务发展的服务能力。

1.2总体目标结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宏观调控管理与自愿性相结合的电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为主体,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分工明确、协调发展。同时,电力企业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及应用,建设系统的、先进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和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结构合理、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1.3建设原则结合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为更好地建立电力企业信息技化术标准体系的顺利进行,在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时,提出以下基本原则:

1.3.1系统全面编制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充分研究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协调统一的一切事物和概念,形成层次恰当、功能配套的体系结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配套系统。

1.3.2应用实践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适应和满足市场机制下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必须与资源配置和环境条件相适应,成为发展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措施,使其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

1.3.3可扩展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能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变动而调整、发展、更新,应具有预测性和可扩充性,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1.3.4持续优化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当前形势下的业务要求,也要考虑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要求,持续开展对技术标准体系的优化更新。

2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2.1标准体系架构根据《电力行业信息标准化体系》(DL/Z398-2010),对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构建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2.2框架说明

2.2.1基础综合通用标准基础综合通用标准由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术语标准、软件工程基础标准、通用基础标准等三部分构成。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主要收录了国家、行业和企业对技术标准体系表及技术标准编制的相关要求和规范;术语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常用的信息术语标准,如信息技术词汇、条码术语、计算机应用词汇等;软件工程基础标准收录了软件工程过程标准、软件工程质量标准、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标准、软件测试规范以及软件开发的相关标准等;通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公司的信息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评价、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规划、设计、管控和安全等方面相关的基础标准和规范。

2.2.2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标准主要由信息设备、硬件环境标准和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三部分构成。信息设备主要收录了服务器、存储、信息网络设备等相关标准;硬件环境标准主要收录了绿色机房环境、灾备设施标准等,如机房内外部环境等相关标准;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网络方面的标准,如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工程、网络接口、网络交换传输与接入、网络管理以及下一代互联网标准。

2.2.3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标准由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四部分构成。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分类与编码通则和各类业务中使用的代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信息模型的标准,如:公共数据模型等;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元与元数据的相关标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相关标准。

2.2.4信息应用信息应用标准由支撑服务标准、用户交互标准、信息集成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四部分构成。支撑服务标准主要收录了为信息应用提供基础支撑服务的标准,如信息表示和处理、资源定位、数据访问标准、目录服务、消息服务、事务处理、业务访问、流程控制等;用户交互标准主要收录了移动智能设备与终端、对外网站群、内部信息门户、可视化展示相关的标准;服务集成标准主要收录了公司一体化平台和相关应用集成的标准规范,如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业务应用标准主要收录了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相关的建设规范、技术规范。

.2.5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标准由安全基础标准、物理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七部分组成。安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了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基础标准,例如安全的基本术语表示,安全模型,安全框架、可信平台等;物理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从物理角度阐述安全的保障标准,包括通信和信息系统实体安全的标准(如设备安全、机房的安全技术要求等);网络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网络安全防护优化、内外网安全隔离、互联网出口安全、无线网络安全防护与检测技术、移动安全接入防护等相关标准;系统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应遵守的相关技术标准,如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和病毒防范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数据安全主要收录了保密安全技术、文档加密与推广完善、数据备份与恢复等相关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主要收录了等级保护、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应急与灾备等相关的标准及技术要求。

3总结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

信息化评价的产生历史短暂,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的企业里,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的价值也大不相同。在许多的工业企业中,信息化常被看作一项辅的技术系统,是一种支持性的活动。

二、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科学的信息化评价方法,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信息资源,保障建成的企业信息化能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信息化的开发运行状况,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科学立项决策并衡量与引导信息化持续、协调、高效运行的先决条件、运用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以适当的规模和速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常企业建设信息化的目标有以下几个:

1、帮助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推进信息化。

2、有助于对企业绩效的横向比较,向行业先进水平看齐,从而找到自己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和研究产生差距的原因。

3、帮助企业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促使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建立企业自我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为了正确地对信息化进行综合评价,为企业或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使信息化更加完善,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管理者必须为期望的结果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绩效指标就是一种可以用尺度量化的价值以达到比较的目的。将目标转换成可计量的绩效指标,通常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选择的指标要求可控和完整,但要达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指标可控性是指它仅仅受该部门所能控制的要素的影响。强调可控性是为了保障员工的行为动机最大化和不公平的想法最小化。一个理想的指标,应当只告诉该部门的真实情况,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理想状况不可能实现。因为总是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市场波动和市场交易者的决策等外部因素)。在实际中,这些不可控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与部门或个人努力的影响很难区分,这就会影响到特定指标所包含的信息。指标的完整性常常也不容易实现。不完整的指标体系仅仅抓住了本经营单元行动的部分影响而没有反映全部。因为一个既定经营单元今天所采取的行动和决定有可能在今天和以后在本单元和在其他单元产生结果,致使行动与结果的分离。

完整性和可控性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常常需要均衡。当企业面临两个或者更多的下属经营单元相互依赖时,这时的绩效就尤其难以衡量。因为部门间的相互依赖使追踪计量每项决策的成本和相应的效益十分困难,结果可能使决策的成本和相应的效益最终被分离,分别记录在不同的管理单元。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上层的组织进行绩效测评。以保证评价信息的完整性。但是,管理单元的扩大有时也存在稀释个别决策影响的可能,尽管能反映特定团队的活动,但对于单元的每个成员来说降低了指标的可控性;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多个绩效指标以抓住绩效的更多方面。但是,增加绩效指标的数目可能会减少指标的边际贡献。因为一般来说衡量指标是需要成本的(数据的收集和加工需要成本),而且人们仅仅能够对有限的信息进行消化和反映,如果对过多的指标进行测评,则需要太多的均衡,造成信息超负荷和忽略大多数获得的信息。

四、企业信息化分析步骤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某企业信息化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其步骤如下:

1、根据结构模型设计调查表。向专家组中领域专家发放调查表,请各位专家对该信息化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给出判定。

2、构造判断矩阵。AHP用两两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采用1-n比例标度来反映人的判断能力。设A表示目标,vi表示评价指标集,V表示评价指标,vi∈V(i=1,2,…n)的相对重要性数值。

3、计算单一权重向量。单一权重向量即各下属元素相对于上属元素的重要性程度的量化评判结果。其公式为:

Wi=VijVij(1)

则W=(W1,W2,…Wn)就是权数分配。

4、一致性检验。定义:设V为n阶矩阵,vij为V中元素,若对任意1≤i≤n,1≤j≤n矩阵V的元素具有传递性,即满足等式:

vij×vjk=vik (2)

则称v为一致性矩阵。一致性检验的公式为CR=CI/RI,式中,CR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称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RI称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中:

5、计算综合权重排序。由(3)算出的是准则层和方案层各指标的权重分配,而方案层、准则层相对于总目标层的权重分配计算为:

W=WBjWCij,p∈(i=1,2,…n) (4)

WBj为Bj相对于A的重要性权值,WCij为Cij相对于Bj的重要性权值。当Bj与Cij没有联系时,WCij=0。

6、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情况,征求专家的意见。结合该企业信息化基本状况调查表对各级指标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

7、计算该企业各项指标的量化分数

I=(W*P) (5)

综上,本文应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将受评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效益分解成不同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企业的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进行了分析,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信息化状况。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江苏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中小企业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应用、融资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市场开拓难等突出问题。

一、国内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国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趋势:强调技术应用与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文件管理、员工考勤和生产时间管理、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合作设计、个性化定制,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以电子商务和外包切入,优化供应链,2006年以来,欧盟国家约有2/3的中小企业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在线开展询价、采购/销售确认等电子商务活动,其中,约有10%的中小企业已将公司的ICT系统与其供应商或大客户联网;ICT产品与服务厂商更加面向中小企业多层次需求,提供物美价廉、简便宜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创新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基于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小企业产生示范影响;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测评和研究,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显示度。

二、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上

201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5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8.6%,同比增长26.8%;实现销售收入7.3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68.3%,同比增长25.9%,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6个百分点。目前,江苏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机械、轻工、石化、纺织、冶金、电子、建材、医药等八个行业,从销售收入占比情况分析,机械占29.8%、轻工占13.5%、石化占14.6%、纺织占11.2%、冶金占9.9%、电子占8.06%、建材占4.9%、医药占2.12%。

近年来,中小企业产业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过去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逐步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一大批中小企业抢占发展先机,快速占领新兴市场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信息,增强销售能力,发现更多的新客户。在生产和研发方面,中小企业是把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最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的问题。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更多的是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

三、江苏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建设现状和发展展望

我国自2006年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来,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平台建设、环境营造职能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把2012年确定为中小企业服务年,在全国范围广泛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助力成长”为主题的服务活动,给中小企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度难关、谋发展。江苏地方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充分发挥的源优势,多方配合,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推广活动,建立了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和信息化服务中心,以及信息化大讲堂、专家咨询会、免费参观、信息平台。在2012年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经验基础上,将进一步根据中小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需求,优化服务内容,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信息提升显著的服务。

1.优化和强化服务平台作用

(1)充分发挥第三方信息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紧密围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方,进一步强化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服务。细化、深化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中小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分类指导,促进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站宣传、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及市场拓展。

(2)充分发挥云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在中小企业智慧云服务综合平台上,整合软件应用、综合服务等多项信息服务内容。面向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云-端”架构的集宽带、应用和服务一体化交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桌面虚拟化、办公协同化、应用智能化”的虚拟办公环境。在信息平台上实现“一站式”的服务界面,“菜单式”的便捷选择,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即需即用”的信息化应用服务。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与江苏省经信委携手开展的“数字企业”创建活动结出硕果,目前江苏省“数字企业”超过1万家,总数达11014家。江苏电信“e企云”已上线49款云产品,另有137家合作伙伴正在接入中。

2.信息服务内容向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目前信息服务的信息内容主要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两化融合、市场信息等中小政策经济信息为主,而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除政策经济信息外,对科技、文化、社交、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将不断增加。由于企业信息服务多种新需求的出现,使得信息服务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1)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的提供服务。如提供管理软件、数据库信息以及为企业开发各种信息系统等。

(2)信息咨询分析与决策服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产品研发,需要密切关注相关行业发展动态及市场动向,而信息服务机构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取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按照企业要求或是定期为企业提供各种综合分析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3)情报服务。企业成长不仅需要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还需要对信息数据的发掘和分析,专利服务、成果推广转化服务。

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日本企业要比美国晚行一步。日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日本中小企业事业团信息中心,并与中央及地方政府、群众团体和有关单位、机构互相支援,密切合作,加强交流,共同发展。日本政府还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加强和完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的跨区域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构筑广泛的信息和接收系统,将各国立、公立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新技术及各种经营信息通过网络提供给中小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信息教育和培训服务。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员工提供信息教育和培训服务可以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帮助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还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解决信息系统的常见故障,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3.建设主体向多元化格局快速演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主体将由政府主导为主向多元化格局快速演进。

(1)政府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在规划制定、战略推进、政策扶持、电子政务运行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2)各类企业将成为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和推进主体。特别是各大电信运营商和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今后将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发挥主体作用。

(3)各类中介组织将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在信息资源收集、开发、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4)中小微企业联盟。“联盟”的方式开展信息化服务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致力探索的服务模式,由企业牵头自发组建的服务联盟,具有市场定位准、机制活、互补性强等特点。如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推广工业领域国产CAD,提升制造业中小企业工业设计水平。这代表了以企业类型为主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向方向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总结

IT设施将来成为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另外一方面不可以避免,政府在建设中的决策和成效的延迟,因此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级各地资源开展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服务形式。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融资等提供信息化服务。加强第三方信息化咨询与监理服务,确保信息化投资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兵红.江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1(7).

[2]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http:///.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13篇

摘要:目前,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开展的主要内容,只有创建信用体系、提高各企业的信用意识,市场经济才能稳定发展,国家才能日趋繁荣。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业务中都应用信息化完成相关工作。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极具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工作步骤的日益加快,信息化已经是企业业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信息化已在大多数企业开展并逐渐加深其使用范围与功能。本文从信用管理方面对信息化软件的功能扩展进行探讨,从信息化系统的采集、评价、查询等方面探讨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信息化与信用管理体系的关系

1.信息化是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平台

目前国家大力开展信用建设,因为信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保证,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信用管理的不断提升才能带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信息化平台是方便企业工作的工具,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工的运算、查找、搜索等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将信用管理与现有软件集成使用,提高企业信息的利用效率与信用体系的构建周期。

2.信用管理体系是信息化良性运作的保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很多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中获取,虽然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成本,但是获取的信息不能全部保证其真实性。如果合理的在信息化系统中构建信用管理体系,就能过滤一些对企业无关、虚假的信息,促使企业信息化的良性发展、运作。另一方面,企业在应用自身的信息处理业务时,需要增强信用意识,制定相关信用政策、利用信息化最大限度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信息为主线的信用管理体系。

二、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

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过去的个体竞争发展到了企业联盟间的竞争,即供应链的竞争。供应商、客户、企业间一方出现问题,则整个价值链利益受损,甚至瓦解。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创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成为企业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健康、安全发展的前提。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作平台的不断先进,互联网信息的广泛应用,采用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已经被很多企业应用,这就使得开展信用管理的意义尤为明显,构建信息化平台的信用体系的势在必行。只有构建了合理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企业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信用,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加快发展步伐。

2.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外在驱动

企业外在的信息要求企业构建信息化的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商业活动,不仅在现有的市场,而且需要不断扩展销售渠道,把目光放在信息化运作模式上。在信息化的运作模式中,商业风险尤为凸显。商业风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信用体系的构建不完全造成的。因此企业需要确定准确的客户信息、获得客户信用状况,控制信用风险,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信用管理体系也以帮助企业最大化的过滤企业无用信息,规避商业企业风险。

三、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部门

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息化信用管理部门,该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的顺利运行,企业信用管理的组织实施。该部门可以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信用管理工作。

(二)完善评估系统

1.自我评估。根据企业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数据,对本企业经营状况、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机制体系。对企业的产品、市场、技术等能力进行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给出适合的企业信用策略。

2.行业评估。对企业所在的行业进行发展评估,是企业时刻了解该行业所处的地位,并根据行业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

3.供应链评估。针对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进行评估,建立供应链数据库,对客户及供应商的生产状况、供货能力、支付能力、日常业务量进行评估,加大与优质供应链的合作,降低企业风险。

(三)改进信息化系统功能

企业在信息化使用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业务、财务方面。信用管理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约束、促进企业的信用意识,改进企业信用模式,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因此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信息化的总账模块、应收款管理模块、应付款管理模块、采购模块、销售模块来构建信用管理体系。

在各个模块中增加信用动态跟踪及反馈语句,在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实时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分析。

四、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1.企业内部培养信用意识

牢固的信用意识是企业信用体系的顺利实施的前提,企业开展信用管理首先要从完善自身信用着手,依法开展商业活动,诚实信用、保证提供给客户的信息真实,按时交税,接受政府及会计师事务所审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只有自身信用了,才会和信用的企业长期合作,促进企业持久、良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只有企业加强了信用意识,才会及时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保持与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合作,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2.政府加快信用法制建设

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信用管理,并且用法律法规支持企业建立信用机制。建立政府网站,进行企业信用评估,确保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如果政府能建立、完善这样的信息化信用管理平台,那么,企业在进行交易时,都可以去政府的官方网站查询相关交易方的信用等级,明确并降低信用风险。

3.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体系也要充分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也就是加强信用服务公司的建设与管理力度。信用服务公司相当于会计行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帮助分析企业信用风险,创建信用平台,使企业在信用管理建设中少走弯路。

综上所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企业独立进行的,需要企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政府的职能,做到环环相扣,才能实现信息化环境下信用管理系统的构建目标。

课题来源: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3SJD630100;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411054009Y;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改项目(研究性课程)SZDYKC-140203。

参考文献:

[1]陈丹,赵树宽,巩顺龙.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47-51.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评价体系;信息化建设;规范化管理

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受到市场竞争和同行业经营压力的冲击,企业需要及时的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开发出适用于本企业的信息化评价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向指引,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概述

(一)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首先,受到评价体系对企业各业务发展和经营活动开展的约束,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和落实相关政策时,能够对其可行性和预期收益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有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其次,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企业对其自身发展有全面的了解,根据企业内部部门情况和工作人员的状态进行评价内容信息记录,有利于企业及时的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确保企业整体发展的科学性。

另外,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先进科学技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用的体现,企业在采用信息化管理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依据信息化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减少因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的内部发展问题。

(二)构建原则

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企业需要结合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和经营生产活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构建,并体现出一定的可发展性原则,确保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评价体系的可维护性。

其次,企业需要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贯彻落实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促进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方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评价指标建设和科学化的评价方式选择,为评价工作的进行提供一定的客观性标准。

二、规范化管理概述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管理体系,通过两项工作的互相配合、支持,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一)规范化管理部门设置

规范化管理的部门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要负责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工作的包括企业整体管理标准制定、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查、资金计划审批等内容和平台维护的部门与管理人员,另一类为主要负责处理基础性的网站建设和信息更新等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二)规范化管理内容介绍

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内容在原有的信息处理和企业发展目标、项目发展报告、资金审批等工作的基础上新增了对评价体系平台的维护和一定的技术管理。

首先,企业需要安排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型人才负责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系统维护和检测,确保其工作的正常。从硬件系统的各项机能出发,对评价体系的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质量监控,提高企业评价体系工作的效率。

其次,企业需要对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软件系统进行管理。软件系统的管理包括信息数据库的更新、软件病毒防护、软件升级、办公自动化管理以及相应的软件管理标准制定。

三、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和规范化管理的关系分析

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与规范化管理都是企业为自身的发展建立的较为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工作体系。两者互相影响又互相依托。

第一,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动企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较大的推动力。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实现是企业管理流程确定和自动化办公软件等系统应用的基础,由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撑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持,同时对企业自身发展问题的解决有着较大的帮助。规范化管理部门能够在评价体系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工作方案改进和措施落实,确保企业发展整体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完善能够加快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步伐,对其功能的发挥也有着明显的作用。企业在实行规范化管理后,其发展状态和基础的部门协调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和审批工作的效率得到保证,这对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十分有利。同时,受到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影响,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实施中,能够确保信息录入的准确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

结束语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和规范化管理工作落实需要企业从内部部门设置和人才选拔两方面入手,以解决企业的发展困境为主要目标,推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胡红濮,梁万年,郭爱民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监督管理与评价体系的设计[J].中国全科医学,2008(21)

[2]顾骁俊.医院处方评价体系的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04)

企业信息化体系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出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客观真实地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 指导 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 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 投资 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 管理 和决策、研究和开发、 市场 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 成本 、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 发展战略 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 经济 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 营销 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 环境 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 统计 。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 环境 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 管理 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 计算机 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 电子 商务 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