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

预算会计的要素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1篇

一、资产负债表要素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共有的会计要素,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除开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第二,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第三,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采用“净资产”称谓,这与国际通行的用法一致。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这个差额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具体地说,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比较,非营利组织的净资产要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非营利组织不存在现实的所有者,其净资产不体现企业那样的所有者权益。

2、出资者,如拨款人、捐款人,是非营利组织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他们不要求出售、转让或索偿其所提供的资财,也不要求凭借其所提供的资财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3、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客观上也无法为其资财的提供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4、现实中,非营利组织的一些资财提供者通常对其所提供资财的使用、维持规定某些限定,即非营利组织的某些净资产具有限定性。同资产的限定性一样,对净资产的限定也可分为暂时性限定与永久性限定。

二、收入支出表要素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结余”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特殊性:

从性质看,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营利;提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

从限定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接受的捐款,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第二,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特殊性。

从功能和目的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

从口径看,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狭义费用),还包括资本性支出。

从限定看,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

从确认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的确认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有的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费用的确认基本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成本核算看,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额,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或亏损),而表现为结余(或负结余)。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2、在性质上,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的变动,其属性为净资产,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3、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正)利润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

4、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

5、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存在不同观点。

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础一样,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其一,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

当然,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三、结束语

预算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财务会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中的运用。但与企业财务会计相比,预算会计有着诸多明显的特殊性。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出发,探讨预算会计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报告等的基本理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预算会计要素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预算会计要素具有的特殊性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会计理论工作者对预算会计基本理论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1998年开始实施

2、荆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划分;理论

预算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再加上“结余”,除了净资产、结余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有区别外,其他几个要素,从字面上看与企业会计要素没什么差异,实际上预算会计要素在引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即费用)四个具体要素时,其名称表述和具体内涵应当有很多不同。这是因为,第一,会计主体的非营利性。预算会计主体——财政机关及事业行政单位(不含所属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单位,下同)是非营利性的组织。第二,会计对象的非经营性。预算会计对象是以国家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活动。这种收支活动是非经营性的,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的性质、内容、运动形式、目的也是不同的。可见,预算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比较,在内容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还是存在重要差别的。

一、关于“净资产”

1.肯定的论点

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用“净资产”一词最为合适,因为“净资产”一词概念清楚,意思明确,不会产生歧义。持反对意见的同志可能认为资产和净资产在逻辑上有循环定义的意味,殊不知,对于业主,权益、产权或净资产从来就没有脱离过资产和负债两个概念去定义。 “净资产”一词概念清楚,意思明确,与国际通行叫法一致。

2.否定的论点

相当一部分同志主张用净资产的概念,这大概是借鉴西方国家用词的结果。但是,使用净资产这一概念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净资产不是一个能够确指的概念,它只能表明资产和负债在数量上的差额,而不能表明事物的内涵;不能体现其本质,不能体现这部分资财所属主体可使用的资源的本质属性。会计平衡公式要求各会计要素应是并列关系,不容许各要素之间存有属种关系。净资产”作为会计要素这一概念不准确。

二、关于“基金”

1.肯定的论点

基金是事业单位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资产,即国家或有关方面为兴办、维持或发展某种事业而建立的专门用途的资金,也包括该单位从运营过程中吸收和积累的资金。

基金虽然容易与现行有关专用名词相混,但却能恰当地体现其本质属性,而且词性上属于中性词,单位会计的基金是各投资者(包括捐赠者)所投入的基金和单位的公益金、未分配结余等。

2.否定的论点

主张叫“基金”或“基金余额”,并且采用“资产-负债=基金(或基金余额)”的平衡等式,其不妥之处有:①“基金”一词在我国习惯上有不同用法。②“基金”是政府会计的会计主体,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用“基金”一词难以同政府会计主体分清。

三、关于“所有者权益”(或产权)

1.肯定的论点

在“所有者权益”一词中,所有者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单位,具备多方面的内涵,主要看谁来投资。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这一名称,不仅企业可以适用,事业单位也可以适用。 “产权”或“单位产权”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可以理解为国家、其他法人单位和投资者对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所有权,实质上和“所有者权益”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产权是一个预算会计主体对资产的所有权,包括国家产权(国家拥有并为本单位使用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基金、各种周转金),法人产权(或称单位产权),专用基金等。

2.否定的论点

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主体的盈余及剩余资财分配权,非营利组织是不存在业益的,显然不适用。主张用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抹煞了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界限。企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企业规模大小的象征,也是企业获得长期负债的资信保证。

四、关于“结余”

1.肯定的论点

会计对象的内容决定会计要素应有结余。会计要素是对会汁对象进行的科学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所以会计要素的确立,重要的一个原则,是看会计对象是否含有这一内容。因为如果会计对象含有这一内容,而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要素,这就造成了不应有的漏项,会计工作无法体现全面、完整反映监督的职能;如果会计对象没有这一内容,而设置了这方面的会计要素,就会造成会计要素的虚设。所以会计对象的内容与会计要素应当是等同的同一关系。

2.否定的论点。“结余”不适合作为会计要素的原因,一是作为会计要素,起码要有具体内容与固定分类的实际意义。二是从预算会计制度设计方案看,三是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

五、关于“资产”

主要观点如下:如果行政单位引入资产,其资产是否也可用“经济资源”为其内涵?严格地说,应该不能用。因为行政单位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其资产不能为行政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这样的资产,不能以“经济资源”为其内涵。

改革后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决定采用“经济资源”的提法。《制度》第二十一条规定:“资产是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资产;负债

一、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要素的相关概念

1.资产要素的相关概念

预算会计资产要素并不能与资产的本质相偏离,我国相关规章制度中采纳了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政府资产要素具有经济资源的本质特征,但是由于政府行使的是管理与服务职能,所以获取经济利益并不是资产的要素的唯一目的。对此,预算会计资产要素可以被定义为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主体拥有或控制的,未来能够获取经济利益或服务效益的经济资源。预算会计资产要素主要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三大类。其中实物资产主要是指非流动资产或长期资产;金融资产是指现金、临时性投资以及应收收入等;无形资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许可证等方式而给其他报告主体带来不具实物性资产,如果在正式得到确立的情况下并没有进行出售就直接形成无形资产。

2.负债要素的相关概念

预算会计负债要素与资产要素的定义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预算会计负债是指由过去事项而使政府主体承担的现时义务,所承担的现时义务有可能使未来政府经济利益、服务潜能等资源流出。预算会计负债要素主要包括:应付和预收类负债、借款类和其他类型负债。其中应付和预收类负债主要包含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利息雇员养老金责任或其他应计雇员利益以及与预收收入相关的负债以及应付转账等;借款类负债主要包含长期债务和短期借款两大类;其他类型负债主要包括货币发行、融资租赁负债、环境负债以及意外补偿责任负债等内容。

二、新制度下预算会计资产与负债会计业务处理创新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政府会计一直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新制度的实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同时还增加了一些诸如“国库现金管理存款”“、借出款项”、“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具体的会计科目,更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各个单位和部门履行职能及工作效率情况,特别在资产和负债要素中得以充分体现:

1.资产

新制度的实施对资产核算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制度要求在预算会计核算业务开展过程中应当将政府财政持有的债权和股权等资产纳入了会计核算体系框架之中。而政府政府股权投资被确定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资产,在处理此类资产业务时可以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政府与被投资方净资产保持紧密的勾稽关系,而且还使核算更加规范,纳入“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会计科目中进行规范处理。同时,在净资产处理方面,由于净资产是财政预算会计要素之一,能够对财政资产与负债相减后的差额进行反映,所以制度拓宽了净资产的核算范围。不仅通过增设“资产基金”会计科目以及“待偿债净资产”会计科目的方式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且还进一步对各项结余的核算内容进行规范和明确。

2.负债

过去我国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处理会计业务时在会计报表中能够将显性负债反映出来,而一些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并没有在报表中体现。新制度的实施针对实际需要增加了“应付短(长)期政府债券”、“应收(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等相关账户以全面反映政府债发行和转贷业务等相关核算内容。同时,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出债务应计利息,通过“一般预算支出”账户列支并在“应付利息”科目中反映。

三、对于新制度下预算会计资产与负债会计业务处理的一些建议

新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步伐,而且还能够促进财政信息质量的提升。但是在这个新旧制度转换的大环境下必须做好一些基础工作才能使相关业务处理更加妥善。

1.提高对预算会计工作的关注度

各级财务部门的领导应当加大对预算会计工作的关注度,在深刻贯彻落实工作精神的同时,还要对各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和规范,细化部门分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预算会计业务妥善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2.提高财政部门内部协调性

各级财政部门要多组织一些研讨会,让财政资产和负债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进来,针对现阶段预算会计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商议解决办法,并积极夯实家底。同时,财政部门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内部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此外,财政部门应当安排专业人员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软件进行调整和升级,及时增删会计科目,明确相关内容归属,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保证。

3.重视预算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新制度的实施使得一些会计业务处理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此,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预算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邀请权威人士使其能够对新制度的设立背景及改革的总体框架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相关业务正确处理办法,切实提高其处理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平生.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26).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政府会计体系; 政府会计目标; 政府会计要素; 政府会计规范

政府会计的构建是当前我国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政府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主要围绕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及其会计规范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涉及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规范等内容。本文就政府会计理论的相关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政府会计内涵及其体系构成

(一)政府会计的涵义

1.政府组织的界定

会计研究应当以社会组织为起点。现代社会把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因此,政府组织是现代社会组织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府”组织的范围决定了政府会计的范围。《现代汉语词典》将政府定义为:“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政府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组织是指整个公共部门,包括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狭义的政府组织仅指各级政府机关、立法机构、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政府权力机关,不包括事业单位。

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相比,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财政性、专用性、组织目标的多重性等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等国家普遍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行政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其主要特征是:(1)现代政府是有限的政府而非全能的政府;(2)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而非管理型政府;(3)现代政府是公开透明的政府;(4)现代政府是诚信的政府;(5)现代政府是绩效型政府(张雪芬,2006)。目前,新公共管理运动已席卷全球,我国也正在进行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政府的功能将逐步向服务型、绩效型政府转变。

2.政府会计的涵义

关于政府会计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从近10年已发表的相关政府会计研究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李建发(2002)认为,政府会计主要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郭磊、郭玲(2005)认为,政府会计是服务于各级政府及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为对象,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政府组织的各种受托财务责任。

(3)张雪芬(2006)认为,政府会计是以政府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接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报告政府运行的宏观经济信息以及政府对公共财务资源管理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的会计系统。

(4)景宏军、王蕴波(2008)认为,政府会计是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系统。

(5)曹越、赵西卜(2011)认为,政府会计是对政府财政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解除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并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控制系统。

以上几种观点都明确了政府会计的对象(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政府会计核算程序(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和政府会计目标(反映政府单位的受托责任),但在政府会计包含的内容、政府会计对象和政府会计目标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政府会计是现代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专门会计。因此,政府会计的本质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反映政府及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与预算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政府会计是为政府组织服务的。政府会计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层次性和结构性,体现政府会计基本特征的会计系统。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可以从政府会计的适用范围和政府会计功能两方面进行考察:

1.从政府会计适用范围看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目前,从政府会计适用范围看政府会计体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广义的政府会计等同于传统的预算会计,包括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参与组织各级财政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狭义的政府会计仅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上这两种观点的焦点是事业单位会计是否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如果单纯从经费领拨款关系来划分,事业单位应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事业单位的本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之间的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虽然提供准公共产品,但具有公共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王庆成(2004)认为,在会计这个大系统中,首先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两个系统,非企业会计又可划分政府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等就是政府会计。从2012年财政部新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看,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与政府会计有较大的不同。也有学者认为,只有符合“政府主体”的界定标准,即从事的活动属于非市场性和资金的来源属于强制性征收的事业单位才能纳入政府会计范围(叶龙、冯兆大,2006)。事实上,这种具有被授权行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在现实生活中将越来越少。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是介于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的新型会计,既与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相同之处,又有其本质的不同(李定清,2003)。从发展趋势看,传统的预算会计必将向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转变。

2.从政府会计功能看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是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提高财政透明度,评价政府绩效和解脱受托责任。从政府会计功能类型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二元论”、“三元论”和“四元论”三种学术观点。

(1)“二元论”:该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路军伟(2007)在其博士论文《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研究》中提出建立包括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在内的双轨制政府会计;张奇(2007)主张,将政府会计系统划分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发挥两类不同会计系统的各自的优势功能;曹越、赵西卜(2011)认为,政府会计可以划分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以满足内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

(2)“三元论”:该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腾绍娟(2008)主张建立以支出周期为框架构建全面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以财务会计要素为框架构造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和以绩效评价为目标构造政府成本会计系统;荆新(2009)提出了“三元系统”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应以财务会计(基本功能是提供整体财务状况信息)为主导,融合预算会计(基本功能是提供预算拨款收支信息)和成本会计(基本功能是提供业务、项目成本信息)。

(3)“四元论”:该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政府管理会计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景宏军、王蕴波(2008)认为,政府会计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政府财务会计、政府管理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陈劲松等(2008)也主张建立包括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内的政府会计系统;李媛等(2009)对此也持相同观点。

从以上三种不同观点可看出,都勾画出了未来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也由此说明,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很多政府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实践。关于上述三种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建立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二元系统”是近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点。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系统的需要。近几年,我国推行的部门预算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以及政府采购制度等要求完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以便有效地发挥收付实现制下政府预算管理的控制作用;二是我国目前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使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政府功能向服务型、绩效型政府转变,政府及政府单位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关注政府运营状况,了解政府债务和或有负债的信息,以及政府资源占用和资源使用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披露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信息,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的建立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当然,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政府会计的功能,建立包括政府成本会计、政府管理会计在内的完备有效的政府会计“四元系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长远目标。

二、政府会计目标及其构建

(一)政府会计目标的内涵及其定位

1.政府会计目标的涵义

政府会计目标是政府提供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或目的,它是指导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的最高层次,是用于评估现有会计准则、发展未来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目标从本质上讲,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代表性观点,不同政府会计目标决定着政府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的需求。这两种观点对政府会计目标的分歧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而产生的,差异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职能的拓展。从时间观念看,受托责任观是立足于过去,而决策有用观则面向未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同时满足两方面需求: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存的双重目标。

2.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

关于政府会计目标定位问题,在学术界有不同观点:

(1)“单一目标”观:认为政府会计目标是反映政府或政府单位的公共受托责任。陈小悦、陈璇(2005)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在于实现政府履行职责的高经济透明度。经济透明是指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履行职责所涉及的一切经济方面。常丽(2008)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的总体目标应定位于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不是强调决策有用。

(2)“双重目标”观:认为政府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观并存。张琦(2006)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绩效评价有用信息。一是解除公共受托责任;二是为政府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景宏军(2010)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目标正在向“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有助于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双重目标转变。

笔者认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联系的。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都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结合。但考虑到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政府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导,以“决策有用观”为辅助。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构建

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中,政府会计目标通常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向谁提供政府会计信息;二是提供什么样的政府会计信息;三是提供这些政府会计信息有什么作用。因此,政府会计目标要根据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全面分析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以及政府财务报告能够提供的财务信息来构建。

1.我国政府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分析

(1)政府利益相关者,即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根据我国《预算法》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一是立法机关。按照《预算法》的规定,政府预算和决策应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二是监督机关。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三是资源提供者。纳税人和投资者是具体向政府提供财务资源的人,他们非常关心政府财务资源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以及政府的偿债能力。四是上级主管部门。他们代表政府对所属下级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财务业绩等作出评价。五是社会公众。政府的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六是其他使用者。包括经济和财务分析师、媒体、工会组织、政府公务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因此,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

(2)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需要以下三类信息:一是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情况的信息。政府预算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它代表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评价政府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二是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政府财务状况就是政府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以此评价政府资产结构、债务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政府偿债能力的状况。三是反映政府运营成本和绩效的信息。政府及政府单位在运营活动中也要讲成本效益和工作效率,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服务努力、成本和成就。

2.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层次结构

关于政府会计目标的层次划分,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张月玲(2009)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层次的划分,应借鉴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观点,将政府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最高目标三个层次;丁鑫、荆新(2010)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又分为基本目标、重要目标和最高目标,具体目标包括预算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目标;王慧平等(2012)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上述几种观点虽然表述的层次和内容有所差异,但基本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目标的最高目标或重要目标,具体目标是满足信息者使用的信息需求,包括预算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

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层次划分,主要考虑政府会计目标的内涵、政府会计的功能和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等因素,充分体现政府会计目标内在的逻辑性,将政府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就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存的“双目标”观,在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同时,提供有助于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和信息的质量。为了实现政府会计基本目标,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一是从内部使用者导向向外部使用者导向转变,以解除内部和外部的受托责任,以此作出科学决策;二是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内容从反映合规性导向向绩效评价导向转变,以评价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具体目标:政府会计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具体化。由于政府会计由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构成,相应的政府会计具体目标包括政府预算会计目标和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政府预算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预算管理合规性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体现了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财务状况、运营业绩等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作出合理决策,体现了政府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政府会计功能的拓展和信息需求的变化,还应明确政府成本会计目标和政府管理会计目标。

三、政府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政府会计要素的分类

1.政府会计要素的涵义及分类

政府会计要素是政府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它既是政府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政府财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的基础。划分会计要素的目的是便于会计日常核算,如账户的设置、分类登记并最终形成会计报表。正因如此,政府会计要素又称为政府财务报表要素。

政府会计要素的划分是由政府会计目标所决定的,其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内容与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政府会计,只能说是传统的预算会计,包括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净资产包括基金和结余。这种会计要素分类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按不同职能会计主体分别设置;二是会计要素的确认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这表明政府会计要素是一种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要素。

2.政府会计要素划分的不同观点

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界对政府会计要素设置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三要素”观:认为政府会计的本质是分配会计,只设置收入、支出和结余三个会计要素;也有学者认为政府会计目标是反映政府履行责任的情况,应该设置政府资源、政府责任和政府剩余三个会计要素。二是“五要素”观:认为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需要设置结余要素,只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三是“六要素”观:认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除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要素外,还应设置结余要素。

以上三种观点都是建立在传统的预算会计体系基础之上,在一个会计主体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收支表会计要素(收入、支出)和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一种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王彦等(2009)称其为“一元结构”的会计要素。这种会计要素划分没有客观分析政府会计的环境变化,更没有遵循政府会计目标和政府会计功能的要求,显然是不够恰当的。随着政府会计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其会计要素的划分也会从“一元结构”向“两元结构”转变。

3.完善我国政府会计要素划分的思考

笔者认为,政府会计要素的分类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会计要素要符合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二是会计要素应完整反映政府活动涵盖的会计核算对象;三是会计要素要满足基于不同确认基础的会计报表的需要;四是会计要素的定义应具有普遍适应性。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包括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大子系统的政府会计体系,由于两个子系统在会计目标、确认基础的差异,其会计要素的设置也有所不同。即政府会计要素分为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二元结构”的会计要素。

(1)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政府预算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履行的受托责任,政府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与政府预算基础的一致性,决定了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是在收付实现制下设置的会计要素,即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要素。

(2)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财务状况、运营业绩等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作出合理决策,政府财务会计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决定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是权责发生制下设置的会计要素,即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属于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费用属于收入费用表要素。

(二)政府会计要素确认

政府会计要素确认就是将会计事项以一定的项目归为某类会计要素正式记入账户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政府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是会计确认的标准。会计确认的标准是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推导而来的,同时又有助于形成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用以解决编制财务报表的各种问题。

1.资产负债表要素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5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要求,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信息,要符合4条基本标准:(1)可定义性,即被确认的项目应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如确认资产必须符合资产的定义;(2)可计量性,即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凡是不能可靠地货币计量的要素都不能加以确认;(3)相关性,即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应当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可靠性,即被确认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验证的和不偏不倚的。凡符合上述标准的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的前提下予以确认。因此,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中“资产”和“负债”要素确认要符合“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条件;“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不存在单独确认和计量问题,它是对资产、负债确认和计量结果的一个综合反映。如果会计信息主要反映政府运营管理的受托责任,则会计确认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则会计确认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见,政府会计要素确认时应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权衡,以保证输出的政府会计信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2.收入支出表要素确认

政府会计要素中的收入与支出或费用要素的确认主要是通过会计确认基础进行确认。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有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权责发生制四种模式,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反映不同的财务信息。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对收入与支出的确认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必须完善现有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改革,既要借鉴西方国家政府会计的经验教训,又要符合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即实行“双确认基础”:政府预算会计对收入与支出要素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政府预算管理一致;而政府财务会计对收入与费用要素采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评价政府的运营业绩和工作效率。

(三)政府会计要素计量

会计计量是对会计要素中的各项目予以货币量化的表现形式。景宏军(2010)认为,政府会计计量是对政府交易与事项的价值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衡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认定政府活动中“量”的结构。它使政府财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增强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1.政府会计要素计量模式的种类

会计计量是一个模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可以分为名义货币和一般购买力货币两种计量单位,我国一般采用名义货币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是被计量对象数量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它们各有优劣,但彼此并不完全排斥,往往可以在会计计量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计量属性,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规定,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四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是公共部门主体主要的计量属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采用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计量属性。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是依据其与决策有用性的相关程度。

2.我国政府会计要素计量模式的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并以会计核算原则的形式加以规范。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九条规定:“各项财产物质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是会计计量模式中最早出现的,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等优点。但实践已经证明,计量模式的单一性既不能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的实际价值,也无法反映政府不确定性事项和或有负债,不能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的目标。在政府会计中,对会计要素项目计量是为了满足政府决策有用并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

况。因此,政府会计目标决定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客观要求政府会计计量模式从现在的单一计量模式向综合计量模式转变。即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共存并相互配合,以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多元化会计信息的需求。

四、政府会计规范及其构建

(一)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选择

政府会计规范模式是用于指导和规范政府会计信息生成的系统,基本任务是规范会计行为和业务操作。关于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模式,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制度”模式,主张中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二是“准则”模式,主张中国的政府会计规范模式应当与国际政府会计趋同,采用会计准则模式;三是“准则+制度”模式,即“混合”模式,主张取准则和制度之长,避其所短,这样也兼顾了国情和国际趋同。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看,“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范模式是现在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现实选择,即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改革的近期目标是“政府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制度”并存,实现两种形式的规范。其主要的理由是:一是“准则+制度”都是会计规范标准,在内容上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表述形式和会计规范的方法、角度有所不同。从规范的需要和执行的效果分析,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准则制度混合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政府会计“双重功能”的作用。二是制度侧重于按会计主体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行为,体现了与预算编制责任主体的一致,有利于政府、部门和单位决算与预算的衔接、可比。三是构建政府基本准则框架下的多层次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既反映了准则与制度的融合,又涵盖了西方政府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方向。当然,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准则+制度”模式必然向“准则”模式转变,实现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与国际政府会计规范全面趋同的目标。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规范采用的是会计制度规范模式,即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近期目标就是从“制度”模式向“准则+制度”混合模式转变。由于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包括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因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确认基础等方面差异,它们规范模式也有所不同。

1.政府预算会计规范模式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是以披露政府财政收支为主,反映政府预算管理目标的政府会计子系统,这表明政府预算会计是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的结合。在美国政府预算会计中,预算基础与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完全一致,都采用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与报告的规范由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并予以实施。可见,政府预算会计规范是以“预算执行情况”为层面展开,即预算会计规范用以规范政府的预算活动。因此,我国政府预算会计规范必须符合《预算法》及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借鉴西方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经验,采用“制度”模式予以规范,以此建立统一的并适用于所有预算会计主体的“预算会计与报告”制度。具体讲,就是以《预算法》、政府预算拨款等有关规定为依据,结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制度改革内容,按照统一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制定并建立一套自我平衡的账户和预算会计报表体系。

2.政府财务会计规范模式

基于我国政府财务会计的目标,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财务会计采用“准则+制度”的混合模式。政府财务会计规范体系应当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会计法》、《预算法》及相关法律。《会计法》是会计工作根本大法,是最高层次的规范,是政府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的强制规则。《预算法》是调整国家预算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政府预算收支活动要受到预算法的约束。第二层次: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可以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组成。目前主要任务是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用以指导和统领整个政府会计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基础和财务报告等内容,并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鉴证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第三层次:政府会计制度。在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将目前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及参与政府活动国库会计等合并成为政府会计,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建发.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光忠.关于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建议[J].会计研究,2010(12):11-16.

[3] 丁鑫,荆新.政府会计三元系统初探[J].财务与会计,2011(10):63-65.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5篇

1.政府会计改革历程

根据2013年11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规定, “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任务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这意味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帷幕已拉开,翘首以盼的会计改革即将开始。

到2014年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正式开始。根据《改革方案》,四项政府会计改革任务为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以及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

为了积极落实财政部的《改革方案》,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编制基础,改变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较低的现状,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政府会计制度破冰改革;2016年7月6日根据《基本准则》陆续制定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以进一步规范这四类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2016年 8月1日,根据基本准则及四项具体准则,财政部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及说明,对行政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提出了全面统一的要求,在提高政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方面获得较大突破。

2.政府会计改革内容

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这就要求在一套政府会计核算系统中能够实现双功能(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和双报告(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就要建立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2.1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表体系

根据现时的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旨在建立能够满足当前政府工作需求的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与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在编制预决算报表之外,还需要另外编制其他财务报表。因此新政府会计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与以往相比,更能真实反映出政府实际的财务运行、资产管理状况,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真实透明度,同时也增强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靠性。

2.2界定各类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

根据会计实际工作需求,政府会计吸收了企业会计各要素的定义和确认原则,较大幅度修改了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原则,新《基本准则》针对每一类具体会计要素的定义和标准进行了具体规范。会计要素的规范一致,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会计实务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使得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可比。

2.3独创采用“3+5 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

为满足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的双重功能,《基本会计准则》首次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为3+5个要素,分别为3个预算会计要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5个财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与旧的会计核算模式比较,新的会计核算模式主要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可以更好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能力。

2.4建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的双会计工作体系

根据《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将以“3+5”要素会计核算模式为基础,实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的双会计工作体系。一直以来,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就不一样,预算会计注重的是预算收入支出的执行,而财务会计注重的是收入费用的运营,将二者的重点相互分离,有助于预算管理部门与一般财务部门的分离及实现整个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

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的新财务管理模式中,两种政府会计在具体的职能上是相互区别、相互分离的,一个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一个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无论是预算会计还是财务会计,实际运用中二者遵循的仍然是同一套政府会计基本准则。

2.5补充会计要素的计量原则

政府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负债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但在特定情况下资产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名义价值计量;负债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其中现值、公允价值、名义价值计量法是政府会计制度新增的计量方法,能够更好地维护会计主体的合法权益。

3.医院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差异

2011年财政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与新政府会计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差异:

3.1会计基础不同

我国会计核算基础包括两种即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会计基础分别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其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并不完全,即在财政项目补助收支和科教补助收支中采用“待?_基金”科目核算。而《基本准则》将财政补助完全从财务会计中剥离,由预算会计按照收付实现制来核算,因而《基本准则》下的财务会计执行的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3.2会计要素不同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要素。《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预算结余。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即政府会计为八要素。现行医院会计中,仅包含政府财务会计五要素,医院预算基本按其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进行处理。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后,预算会计也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有利于在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披露过程中,反映预算收支合规性,并为真实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水平提供会计依据。

3.3报表内容不同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该编制财务报告,“医院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医院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有关附表”。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应当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政府决算报告应当包括决算报表和其他应当在决算报告中反映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政府财务报告应当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包括会计报表和附注,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政府会计主体应当根据相关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政府会计准则在原有财务报告基础上增加了决算报告和合并财务报表。决算报告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有助于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

3.4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不同

政府会计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负债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在医院会计制度中只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的计量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造成医院资产的损失和流失。

综上分析,目前公立医院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在于医院以财务会计为主,缺乏预算会计信息,且编制预决算报告的基础信息来源为财务会计信息数据,而不是从专门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科目信息提取。

4.新形势下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4.1加强医院基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准则中对于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既详细又全面的规定。尤其是“3+5”会计核算模式的提出,给现有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及细致化,提出了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医院必须严格按照新的会计要素运用不同的会计科目处理现有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业务。为此,医院须在新的《基本准则》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管理,把提高会计质量作为首要目标。

4.2持续推进财务体系建设

《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首创了会计工作双基础制,将原来的会计工作一分为二,具体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弱化了医院的财务核算工作,强化了预算会计工作。预算会计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两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双基础制,医院在处理每项经济业务均需要分别使用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编制不同的会计分录,最终生成两套不同的预算报表和财务报表。

4.3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由于目前的《医院会计制度》与重新公布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意见征求稿)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以收付实现制基础的预算会计科目的运用处理。新的“3+5”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平行的会计体系,给目前医院财务会计工作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上的特殊问题,需要在反复学习《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充分理解新制度要求,修改医院已有的各类相关财务制度,以指导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以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4.4优化升级现有财务信息系统

根据新的制度规定,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需要同时记账,但二者的会计核算基础分别为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编制的报表分别为预决算报表、财务报表,这给医院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带来了较大挑战,医院需要结合新准则和政府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推动医院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积极探索推动医院会计信息化工作。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气安装工程;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工程项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28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141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后期使用,所以做好电气安装工程至关重要。在电气安装过程中,预算编制是关键的部分,也是电气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所以提高预算质量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意义重大。

1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

预算编制对于电气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在预算编制前相关人员必须对工程项目的总说明、工期、工程量、定额的细节项目等做到心中有数,熟悉掌握,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损失。电气安装工程的预算定额包含施工材料、人工、机械等价格,在编制前需要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同时必须明确国家制定的电气安装工程预算规范,保障电气安装工程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施工中,产生的预算难免会与定额标准和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要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实际工程中会由于人为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造成一些误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计量错误

在预算编制工作,对于工程量的计算十分重要,预算人员必须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误差给工程造成经济影响。在计量工程量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2.1.1 计算数字错误。预算编制的计算量比较大,并且工作范围涉及广,由于预算人员的失误很可能存在数字计算错误的问题。预算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重视施工图纸的比例大小,认真做好计算,减少数据的偏差,使后期的安装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1.2 计算单位。计量单位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着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计量单位使用错误的问题,因此,预算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单位可能与相关规定的计量单位存在差异,应该以实际施工需要为准,同时还要注意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2.2 套定额存在的问题

预算人员在计算电气安装工程量以后,需要进行套定额。在实际工作中,预算人员可能忽视套用定额子项目的换算,造成预算结果不准确。同时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安装过程非常复杂,因此会有多个定额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提高定额册的套用和增加费的计算水平。

2.3 预算人员自身问题

预算编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只有经验丰富的预算人员才能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管理人员忽视了预算人员的重要性,过于重视电气安装工作。由于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计算,如果预算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综合能力,预算编制结果与实际工程会存在严重的误差,严重时会对整个工程造成损失,所以提高预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3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熟悉施工图

在任何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都需要设计图纸,将图纸作为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施工图纸也是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预算人员必须全面了解施工的步骤和细节,才能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在预算编制前,预算人员需要熟悉施工图纸和说明,了解施工的要求和标准,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预算。但仅凭施工图纸进行预算编制必然与实际工程存在一些偏差,这就需要预算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测量和调研,减少预算误差。

3.2 准确计算电气调试工程量

在电气安装工程进行前,调试工作至关重要,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调试工作直接影响着预算编制,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并未对此过多重视。一般情况下,电气工程的调式没有在设计图纸上反映出来,只是简单的用文字和图表说明,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预算人员,明确系统的概念,分析原理图,再结合工程量计算准则准确计算出调式工程量。同时在电气安装工程中可能会存在脚手架搭拆费和超高费,预算人员需要注意对于超高部分要计算超高费和脚手架费,如果没有超高部分则不需要计算这两项费用。

3.3 认真做好工程计量

在电气安装工程中,预算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才能编制准确具有参考依据的预算,所以对于预算的准确性要求比较严格。在实际计算中,预算人员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预算编制,并及时检查是否计算错误、单位是否正确。同时在预算编制前,要对施工图纸详细了解,尤其注意图纸的比例大小,避免比例计算错误对后期计算造成影响。此外,对于管道和管线的计量也属于工程计量中的重要内容,预算人员在实际计量中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计算,即垂直部分和水平部分。针对垂直部分的计量可以将层高和标高作为参考依据,而水平部分可以采取比例尺测量的方法,计算管线的长度,最后预算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比例计算出工程量。从理论角度考虑,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是不能使用比例尺计算管线的长度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此方法与实际计量结果存在的偏差很小,可以使用。

3.4 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效益,并且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工作内容,一旦任一环节的计算存在偏差,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计算结构,所以预算人员的素质水平至关重要。首先,管理人T必须提高对预算编制的正确认识,认识预算编制对于整个工程的重要性;其次,管理人员需要发挥自身的岗位职责,做好监管工作,及时解决预算编制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最后,要聘用高素质水平的专业人员,预算编制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其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与工程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联或是在现有的人员中选择优秀的人员定期学习,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4 结语

电气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预算编制是确保电气安装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因为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预算人员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计算,避免计算失误给下一步工作带来影响,而且预算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专业知识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编制结果的可靠性,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聘用高素质水平的专业预算人员。

参考文献

[1] 弓剑.关于电气安装工程预算中常见问题的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4(4).

[2] 姚平平.谈电气安装工程预算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14,(1).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7篇

关键词:路桥交通工程;预算造价;造价控制

引言

近年来,各地区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建设投入,路桥交通工程规模不断增加。这些工程项目运营周期较长,做好资金运用管理和造价控制,对保证工程建设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预算造价控制是目前工程项目的难点,对其造价影响因素研究可为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1路桥交通工程预算造价概述

在预算编制时,一般根据实体工程材料以及辅助工程材料,进行各部门工程量的估算,进而计算工程量总额。然后根据分项工程情况,编制出分项工程的预算定额,并计算辅助工程量,获得最终的定额。依据设计图纸和定额资料等,完成预算的编制,为造价控制提供依据。此外,还要从编制和施工等环节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预算造价的高效控制。以桥涵工程预算造价为例,该类工程量的计算非常复杂,定额计价项目很多,计算及工程量提取存在较大难度。通常按照挖基、基础工程、下部工程、上部工程的流程,进行工程量的计算,进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通常来说,会给定桥梁主体工程量,依据定额的要求确定工程造价。

2路桥交通工程预算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2.1价格因素

价格具有动态变化性,是影响路桥交通工程预算造价的主要因素,会体现在路桥工程建设成本上。具体来说,建设期间的材料消耗和机械设备使用等均会给工程建设成本造成影响。整个路桥工程项目施工作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使用的成本费和各类基础人工费用等,均为建成成本的构成因素。项目施工作业过程中,如果物资价格和人力市场价格等出现变动,就会影响预算造价,因此既要精准计算工程量,同时又要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实现对价格变动影响的控制,保证预算造价不脱离控制。

2.2施工方案因素

从预算造价实践来说,使用的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影响着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若缺少可行性,那么会给整个项目的效益造成影响。使用的工程方案,在施工工期和质量的控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工期的优化,有助于优化预算的造价,进而减少施工成本,提高资金的流动率,减少贷款利息。因此,选择工程施工方案时,要做好严格把控,确保工期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为预算造价的确定提供保障,保证预算的精准性,进而保证工程的效益。

2.3自然因素

路桥工程建设多在野外开展施工作业,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类问题,影响工程建设的效益。例如,地质水文条件不良,会给施工作业的速度造成影响,同时需要额外增加相应的防护措施费用,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安全,从而造成预算增加。

3路桥交通工程预算造价的控制策略

3.1做好预算前各项准备

从预算造价管控角度来说,预算编制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编制的预算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预算管理任务的执行效果,因此对前期的工作要求较高。预算工作人员要对路桥工程相关内容,比如建设技术等,做好相应的了解,保证工程计量的精确性,具体措施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核算的把控,遵循定额单价的审核机制,做好相应的审核,保证采用的换算方式有效且精准,保证定额单价的准确性[1]。3.2加大工程量计算的细节把控准确计算工程量是路桥交通工程预算造价管控的重点,必须要做好细节把控。以桥梁项目开挖基坑为例,对于围堰和筑岛工程,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基层开挖量的多少,依据土方和石方以及深度等相应情况进行统计,基础工程包括砌石和混凝土等。对于砌石,要按照片和块石单位分别统计,如果设计图表上仅给出了砌体总数,那么要结合基础外缘因素与分层砌筑因素,按照80%片石和20%片块石进行计算。要严格按照计算规则进行计算,做好全面把控,保证工程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3做好施工环节的造价控制

要全面控制材料、机械设备以及人力资源成本。路桥工程建设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人力等,成本投入较大,占据总造价的比例较高,因此若想实现对预算造价的有效控制,首先要对机械设备和人力做好严格控制。要确定预算编制人员的数量,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比如BIM技术,从设计环节入手,精准计算材料消耗量以及机械设备投入量等,为后期施工的造价管控提供保证。施工作业中,结合施工进度和市场价格情况,合理选择物资采购时间节点、机械设备购置方式等,实现对成本的控制。依据工程施工进度和资源存储情况,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由于资源浪费造成的成本增加。要控制好因为施工变动引起的成本变化。路桥建设实际工程中极易发生工程变更情况,使得造价成本增加。这需要在编制预算环节做好充分的考虑,控制好预算范围[2]。要预测成本可能会发生的变动,围绕材料和人力成本等,进行综合计算,实现对造价的高效控制。还要加大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控制。预算造价增加情况的发生,同施工质量和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路桥工程建造采用的工艺日益复杂,对质量和工期的要求较高。若施工质量不达标或工期很长,极易造成成本增加,发生预算失控的问题,影响工程的效益,因此要对工程质量和进度做好全面管控。相关部门与人员积极履行职责,做好整个工程施工作业环节的质量以及进度把控,切实保障工程建设的效益[3]。积极创新施工工艺,提高路桥施工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科学合理地缩短施工作业时间,进而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实施施工进度动态化管控措施,通过进度信息的收集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进度存在的问题,确保路桥工程建设的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施工作业的环境,制订合理的施工作业方案,减少自然因素的影响,确保工程的效益。

3.4加大现场资料的管控

要注重加大现场资料的管控力度,为预算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对施工作业方式、作业条件以及计划变更等现场情况的全面管控,提高造价控制水平。结合路桥建设施工现场,根据工程施工图纸和现场签证,进行精准全面计量,确保预算的精准性,保证路桥工程造价管理到位。根据预算造价管理工作的需求,收集完整的资料和信息,实现路桥造价管控的目标[4]。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基本理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会计体系跟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日渐完善的企业会计体系对预算会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深化预算会计的改革,涉及到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问题,对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将为预算会计改革探明道路,保证改革的方向正确。

一、预算会计的重要性

预算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会计按照反应与监督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侧重点不同,对企业会计来说,业务重点是对于在生产与流通环节之中的各种会计业务;而预算会计则侧重对于分配以及社会消费环节。严格来说,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预算会计,是有属于其自身特殊的特征和性质的,公共性、财政性是其显著特点,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其自带的非营利性质。预算管理是预算会计的中心。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预算会计的目的,所以,预算会计主要适用于政府以及事业行政单位;与之相反的企业会计的中心则是资本与资金的循环,其目的是营利,所以企业会计是主要被使用与各类企业。从经济学角度讲,利润的最大化毫无疑问是企业活动的最根本目的,但是,政府与事业行政单位与企业不同,它们的活动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具有很浓重的公益色彩。因此,作为国家在财务方面管理的基础和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的预算会计在当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预算会计的基本问题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的活动的服务对象。一个会计主体的必须条件是拥有一定资产、承担相应义务、能够独立地进行财务活动,并且能够实行独立核算。会计主体的功能是可以划定会计活动的边限。会计活动必须在会计主体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对于预算会计来说,主体就是为之服务的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宏观性,由于预算会计的对象都基本都具有非营利性,所以,预算会计又被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会计基础

所谓会计基础,就是用来确认与记录收支的标准。资金运动是会计的操作对象。任何收支都有已经被固定的运动过程,在会计制度中用来确定收支的标准都应该有十分明确规定,我国确认的标准规定从会计学的角度被称为“会计基础”。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活动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一是营利不是预算会计的对象基本目的,但是,业务中有偿服务是存在的,其中有的甚至还可以盈利。二是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业务可以被分为一般的收入与支出业务与经营的收入与支出支业务,对经营收入与支出业务来说,成本核算是必须的。预算会计的限定将经济活动分为事业活动、经营活动两类,并且进行明确规定,对事业单位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但是,收支核算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是允许使用的。而主要考量因素是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地位。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的构成要素,是用来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手段。会计要素有利于会计方面的科目设置,还对设计会计报表这一难题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预算会计的对象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收支以及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等。中国在1998年1月1日推行的新预算会计制度中,融合了对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与国外的主流方式,将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被确定的这五个会计要素之间关系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不仅是当前我国复式帐建立的基础,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在设计会计报表结构时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

(四)会计报告

在我国,比较通用的预算会计报表是由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总预算会计报表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表构成的。三种报表包括两张主表,即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除两张主表外还有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等。为帮助使用者理解报表内容对报表有关项目进行解释是会计报表附注使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主要使用的会计方式、预算执行说明。附表是用来对重要内容作出补充的报表。预算会计中基本数字表是最为特殊的又重要的附表。其主要用来反映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设备情况和工作成果的报表。重要程度并不亚于主表,因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业绩评价时非经济指标也是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改革的正在逐步前进,事业单位对预算会计的统筹更加依赖,因此,预算会计体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建丽.预算会计体系基本理论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8:21-22.

[2]赵建勇.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J].财经研究,1999,06:59-63.

[3]王秀莲.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山西经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52-53.

[4]马国贤,丛树海,蒋洪.现代政府预算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1,10:8-13.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问题;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1)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目标。预算会计是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专门会计,服务于我国各级政府,协助财政资金的顺利拨付使用与监督管理。与其他专门会计相同,预算会计的计量单位也是货币,工作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与监督。我国的预算会计目标可以分解为三级――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要求;中级目标是灵活运用资金,完成财务管理要求;高级目标是完成行政管理的服务责任。

(2)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企业的预算会计较为成熟,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与之相比有一定的区别。第一,表现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通常是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虽然可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当中进行选择,但多数还是采取收付实现制。第二,会计核算的要素构成不同。企业的预算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和利润。而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则是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第三,表现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的会计的核算内容通常不涉及成本核算,也不包括利润分配等核算。

(3)事业单位会计运行的现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变化较大,而且经济环境的愈加复杂也对事业单位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财务核算的新要求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会计部门内部因素。一是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不足。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预算会计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个分支,也同样需要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以人才储备夯实业务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的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的从业者。同时,对岗位的继续教育学习工作并不完善,导致后续力量无法提高,阻碍了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发展。二是预算会计信息真实性待提高。一方面,事业单位现行的资产负债核算方式不科学,不能真实充分的反映现实情况,不利于资产的管理。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核算时,主要针对的是债券投资和对外投资的原始成本计量。但随着经济业务的逐渐增多,权益性投资的核算也不容忽视。否则将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情况不能有效反馈,同时还会导致净资产虚减,影响投资管理。三是预算会计报告透明度不够。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提供的会计报表并不全面,仅提供了预算的收支情况。对事业单位的债务信息、资产状况等财务信息并没有详细的反馈,因此无法得知其财务风险项目和经营成果。此外,会计报表的设置不能贴合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信息应用不顺畅,财务分析也就存在困难和偏差。预算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全面、不详尽,也就影响了其透明度。四是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随着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由直接拨付给事业单位到通过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拨付的转变,事业单位的资金支付方式已经从单一货币资金到多元化转变。针对这种情况,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该进行相应的变更,才能保证核算结果的科学准确。否则,就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此外,在财政拨付的资金之外,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还包含了自身直接组织的收入。因此,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更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会计科目设置调整,以便更加贴合实际。同时,在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摊销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具有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进行平均摊销;在不执行成本核算的单位则一次性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在后者这种核算方式下,难免造成无形资产核算偏差。因此,需要科学的进行预算会计科目的科学设置,以避免核算偏差。

(2)会计部门外部因素。一是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不紧密。预算会计的工作应该自下向上,由一线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上报到会计部门汇总,并制作预算。预算审批通过后,在执行阶段仍然需要各部门严格按照预算内容执行,严格控制自身的资金支取额度,保证预算执行效果。因此,预算会计报告若想增加精准度和效果,需要单位全体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但事实上,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仍处于孤军奋战的情形下。各部门的预算制定并不是根据实际需求,而是根据往年“惯例”,使预算会计的工作举步维艰。二是预算监管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监管工作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监管力度重拳轻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表现在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审核不到位,给职权犯罪、贪污腐败的滋生留下了空间。其次,预算会计目标设置不科学,导致经济责任无法落实,公众知情权得不到行使。预算监管制度不完善,影响预算会计的执行效果。

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离不开预算信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完善的预算信息体系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与使用效率,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加强预算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可以更好的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要,促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2)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事业单位一直使用的收付实现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权责发生制的推广普及越来越重要,因其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助于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与财务分析。同时,应注意科学设置会计科目,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增设会计科目以及增设二级、三级会计科目,拓宽会计核算的范围。通过对会计科目的改进,完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

(3)創新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创新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预算编制是一项细致、全面的工作,在全体部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注意财务管理的结构优化,尽可能的避免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与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离不开预算会计的目标制定。在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基础上,通过目标的管理与完成,实现科学化决策。

(4)健全预算会计监督制度。预算会计的监督应贯穿预算制定、预算审核、预算执行等全过程,对预算会计进行全面的监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严格控制资金收支,避免超预算支出。实时进行跟踪审计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建立内部监督部门,逐环节、逐步骤进行监督管理。利用外部监督力量,增强监管的专业性与客观性。

作者:李长山

参考文献 

1.张玮.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财经界(学术版),2016(22).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影响因素;消解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 mainly on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project budget process affect its accuracy, and related to diges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budgeting; influencing factors; di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影响建筑工程预算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客观因素

(1)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中材料费几乎占工程造价的70%左右, 材料费价格因素对预算的准确性影响巨大。在工程概预算中, 往往会涉及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材料。在这些材料的预算价格中, 除规定的材料外, 其他均直接进入工程直接费中。预算中材料的价格, 是按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信息价以及编制预算时调查的当地材料价进行计算的, 随着工程时间的推移, 材料价格也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工程造价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 材料费的增减就成为计取间接费用的敏感因素, 即材料费用愈多意味着间接费愈多。但材料价格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筑材料价格首先是由市场决定的, 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此外还有国家政策性的调价影响等。同时不同地区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 再加上部门利益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往往会造成材料预算价格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从而影响间接费用的准确性以及工程造价的失控。

(2)设计变更的影响。在工程建设进入施工阶段, 设计变更仍无法避免。很多工程设计变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影响了工程预算的准确性。一般来说,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应该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 其工程造价的控制也应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 将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实际发生额度控制在限额以内, 强调合理规划, 精心组织, 严格监控。但实践中很多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急于开工, 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 包括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缺乏严格把关。施工中设计变更频繁, 随意改动设计, 而且对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缺乏科学分析评价, 使工程预算的效果大打折扣, 出现工程预算成本大幅增加的问题。

2.主观因素

主要就是预算编制过程中, 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对预算编制准确性产生的不利影响, 既有预算人员自身能力上的欠缺, 也有价值观念认识影响, 或受利益等影响的主观故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定额项目错套。在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 预算人员在套用定额时, 大多会出现低工程套用高价定额子目的情况。如灯具的安装, 定额子目分为组装型和成套型两种。而组装型的定额基价比成套型的定额基价要高一倍以上, 施工单位及预算人员在套此定额时往往都是按组装型套的。实践中还有的定额项目是以组或系统作为计量单位的, 施工单位甚至可通过预算人员以小组套大组的方式谋取不当利益。再如在建筑工程的基础项目中, 人工挖土方定额项目往往会套用人工挖基坑定额项目, 但挖土方一类土、二类土、三类土等价格均不一样, 预算人员若按照最高价格来套用, 往往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

(2)工程量估算偏高或重复计算严重。工程预算实践中由于预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或者不能做到公正、准确, 也由于我国对预算编制误差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往往会造成工程量估算偏高的问题。如屋面工程实际用45 块预制空心板, 而在预决算中却列了50 块; 油漆工程中实际刷墙裙600m2 预算中却列了800m2, 诸如此类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隐蔽工程中, 如果建设单位审查不到位, 施工单位就可趁机牟取不当利益,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工程量估算偏高的问题。还有就是工程量重复计算的问题, 预算人员常将定额项目中已包含了的工作内容重复计算,如配电箱安装的定额中, 其工作内容已包括了接线、开箱、检查、安装等工序的工作内容, 在套用此项定额时就不能再套接线端子接线, 可是有些预算人员仍会重复套用定额。再如在整体面层中的水泥沙浆地面、水磨石地面中, 每100m2 面积均包括95m 的踢脚线, 而预算人员常常把其二者分开来做, 如此重复计算势必会提高工程的造价。

二、建筑工程预算主要影响因素的有效消解

1.健全预算定额

深化现有的定额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定额的编制者和使用者有效分离原则。适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 即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依据、取费标准及工程造价计算程序要因时因地不断调整和改进。针对目前建筑工程预算中定额借用的问题, 可以考虑根据建筑工程的地域分布和类型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预算编制定额体系。要立足实际加强调查研究, 及时准确掌握现行的施工技术、方法和新型设备材料, 准确预测未来走势, 符合发展要求, 确定合理的定额标准。定额标准必须充分体现其公正性、合理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预算管理

工程预算的编制和管理涉及建设主管部门、预算编制单位、施工图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诸多主体。搞好工程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 就需要建立一个由各相关主体密切配合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建设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工程建设及预算工作的指导, 完善相关的法规, 加强审查监督。预算编制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法规、定额编制概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施工图设计单位要精心设计, 减少设计变更。对确要变更的设计组织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尽量减少因设计变更引起的造价超支。建设单位应以批准的初步设计预算为基础确定招标价, 并对工程造价全过程实施控制和管理。施工企业应立足自身, 合理报价, 精心组织施工。

3.提高预算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由于预算工作与设计画图不同, 设计画图中局部修改一般来说不会影响全局。但预算不同, 有时由于预算人员素质能力问题或责任心不强, 如采用基础单价有误, 或工作不细心, 费率、小数点、数字位置颠倒等出现错误, 往往会致使全部编制工作都要返工, 造成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影响预算编制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控制人的因素来提高预算质量至关重要。而控制人的因素就是要提高预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包括预算人员的知识、能力、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议建设主管部门、企业应该定期不定期对预算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 以提高预算人员的素质。加大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 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的预算人员, 组织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培训, 制定详细系统的培训计划, 着力提高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开展工程预算工作的能力, 不断提高预算人员的能力素质。培训要与时俱进, 结合工程实践, 补充学习全新的专业知识, 并指导应用于实践。

4.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实施工程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严格的预算控制,是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强化预算准确度的必要保证。为切实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就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考核奖惩制度。首先, 要做到建筑工程的设计、预算编制、审查、招投标与施工管理等诸多环节所涉主体权责明确, 奖惩措施到位, 保持预算的相对权威性。其次, 对各预算部门及人员加强成效考评, 实施必要的奖励与惩罚, 强化预算及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从而有效地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5.实时材料价格动态信息

鉴于材料价格变化对预算的重大影响, 建议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学会等部门组织广泛搜集材料价格信息, 针对不同地区,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形式实时周期性信息。如每季度或每半年通过互联网一次材料价格变化及上限, 包括建筑工程调价系数的合理区间范围。编制预算时尽可能增加预算的材料种类, 减少材料费。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政府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 预算会计; 理论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F2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0-0053-06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提出打造服务型和绩效型政府的改革理念,转变政府传统职能,即从投资型发展政府转变到服务型政府,进而引发了政府为实现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双重目标的会计改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我国一直积极关注和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具体推进过程如表1所示。

目前,企业会计准则改革成果非常显著,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实现趋同,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颁布正是借鉴了企业会计改革的伟大成果,从而迈出了政府会计改革前瞻性的一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成果之一是要求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为了贯彻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新预算法等文件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规定,即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我国财政部于2015年10月23日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78号)(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这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一基本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构建科学、统一和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和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全面启动。同时,它成为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期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的颁布提供了依据和概念框架。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特点及缺陷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框架结构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财政部于2012年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的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5年的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2012年至2014年,我国陆续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如医院、机构、中小学校、高等院校、科学事业单位等的会计制度,2012年还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具体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有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部门规章,也有一般性的规范文件;有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有社保基金会计制度;有如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有如2011年颁布的按业务分类的国有建设单位的会计制度。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比较庞杂,规定也不够统一,不同制度之间甚至存在矛盾,缺少统一的框架和顶层设计的内容予以指导和约束。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特点

(1)从核算目标来看,在《基本准则》之前,我国已存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而且二者是以相互融合的方式存在的,但是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更加偏重于满足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主要提供的是预算会计所需的会计信息。

(2)从核算内容来看,我国现行预算会计要素是五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不过多年来我国还是主要关注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的核算内容,对资产和负债核算不够全面和完整。

(3)从核算基础来看,现行的预算会计尽管也要求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存,但主要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只有特殊的事项才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4)从会计报告来看,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反映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财政总预算资金的预算收支情况、单个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以及单项的社保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等,并没有要求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收入与费用和现金流量情况。

(三)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1.未能如实反映政府“家底”,从而不利于政府计主体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一是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核算范围较窄,很多资产负债项目未被纳入到预算会计核算当中,如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性债务、基建项目、对外投资。具体来讲,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的科目,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核算未被真正纳入到核算当中。近年来,我国对政府性债务加大了管理力度,多次要求核查地方性债务,但只有财政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如图2所示[ 2 ]),一直没有核查出准确的政府性债务的具体数额,原因在于会计上对政府性债务及地方债的核算欠缺。同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也规定了基建项目并账的方法,但是一直未能很好地并账核算。关于对外投资的核算,虽然现行制度也有投资的核算,但是没有规定具体的核算方法,例如是按照成本法核算还是权益法核算,有时候仅仅作为一项支出进行核算,同时也没有解决被投资单位资产是否应该作为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等问题。

二是关于折旧、摊销和减值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中虽然要求计提折旧、摊销、减值等,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强制性要求,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即便计提折旧和摊销也不需要计入费用,而是采用“虚提”折旧的方法,这导致很多单位认为计提和不计提或摊销和不摊销对单位没有任何影响,故最终各单位基本不计提折旧、摊销和减值等。

三是资产负债计量属性单一。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针对资产负债的计量属性仅规定了历史成本,没有规定其他计量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会上涨或下跌,此时是否需要正确地反映它们现有的价值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未能科学地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所有成本,从而不利于对政府运营绩效的科学评价

政府在利用国有资产提供服务的时候,应该是有运行成本的,但是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中由于只有支出要素,没有费用要素,故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进而也就不能对政府会计主体的经营绩效或者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3.缺乏统一和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从而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比较复杂,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设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行业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将导致事业单位汇总报表编制的难度较大。我国目前由于缺乏较为科学、规范及统一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从而导致政府会计主体的汇总报表及合并报表的编制存在很大的难度。

4.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基本是相互分割和独立核算,从而未能构成科学的整体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有部门会计制度、单位会计准则制度等,而单位会计制度下面还分设行业性的会计制度,这导致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较差。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缺乏一个规范和标准的顶层设计。

三、《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影响

(一)《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

《基本准则》实现了会计主体的“二分法”[ 3 ],即《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影响的首要方面即为预算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具体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强调收付实现制为主和权责发生制为辅的核算基础转变为同时重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虽然旧的预算会计核算模式也存在针对特殊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的情况,但其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进行核算。这次改革我国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如新西兰等国家的政府会计核算经验。政府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是这次《基本准则》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未来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将由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来规范[ 4 ]。二是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转变为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且又相互衔接的科学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针对运用多年的旧预算会计体系来说,《基本准则》一方面是对旧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强化。也就是说通过预算会计的核算来编制决算报告,通过财务会计的核算来编制财务报告,这样可以全面和科学地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也可以反映其财务状况、收入费用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同时为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准确与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将导致预算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根本性调整。

(二)《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核算内容的影响

《基本准则》的某些规定对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影响了预算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核算内容的变化。《基本准则》主要规定了“3+5要素”,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中虽然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也有五个会计要素,但是它们的内容与《基本准则》的内容有很大差异。

(1)《基本准则》规定的“3+5要素”分别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的预算会计三要素及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的财务会计五要素。但是,我国依然将预算会计要素放到前面重要的位置予以说明,这体现了我国暂时还不能完全实行财务会计要素的内容,必须两类要素同时并存。

(2)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会计要素与《基本准则》有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如事业单位有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行政单位有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入、支出五个要素。事业单位规定的会计要素虽然名称上与《基本准则》是一致的,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更具有部门特点,也较为片面,仅包括了资金的流入与损耗[ 5 ]。同时,行政单位的收入与支出会计要素的内涵与《基本准则》存在较大差异,与事业单位一样体现部门和单位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等问题。通过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费用要素的界定,可以很好地将其与预算支出要素进行有效区分,这种区分性核算有重要的优势和特点,如固定资产可以实现“实提”折旧,无形资产可以实现“实摊”价值,针对这些资产价值的损耗允许计入相关的费用要素中,为后期政府会计主体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

(三)《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

《基本准则》的颁布带来了预算会计计量模式的改变。无论是财政总预算会计,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均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是,目前政府会计主体的诸多交易已经市场化,而且政府会计主体的诸多交易都与市场和社会进行了充分的接触,这样必然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科学和完整的反映。若针对这些市场化的行为仅以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予以计量的话,可能无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报表的可用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基本准则》基于以上考虑,针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进行了改革,从而使得预算会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中的计量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资产的计量属性或计量模式有五种,分别为历史成本、现值、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负债的计量属性或计量模式有三种,分别为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

这种新的计量属性的应用,需要明确和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将来多种计量属性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未来报表的可用性,檎府会计主体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这种多种计量模式的提出,并不是允许企业对计量模式或者计量属性进行随意选择或者任意更改。按照《基本准则》的规定以及结合我国政府会计主体自身的特点,政府会计主体还会以历史成本为主进行会计核算,只有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可靠性或者可获取性受到限制和影响的时候,才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或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来计量政府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假设前面的四种计量属性都无法采用时,国家还规定了可以采用名义金额来进行计量,如以一元的价格进行计量。负债的计量属性选择问题与资产是相同的。

(四)《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影响

《基本准则》的颁布是对预算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现行的预算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如政府财政部门披露的是决算报告,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是财务报告,但是其财务报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但是由于编制的报告各具特点,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基本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应该包括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而财务报告又分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政府单位财务报告。此外,还需要按照要求编制合并的财务报告。总之,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满足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双重目标。

(1)决算报告主要是依据预算会计要素和收付实现制进行编制的,财务报告主要依据财务会计要素和权责发生制进行编制。决算报告的内容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大要素,该报告的用途为有助于满足政府会计主体进行预算管理的需要;而财务报告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大要素,该报告的用途为有助于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综合财务状况的内容。无论是决算报告还是财务报告,都是有利于满足不同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依据。

(2)政府会计主体财务报告的编制者有政府财政部门、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由政府财政部门来编制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由政府的各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单位的财务报告。通过财务会计的信息编制出财务报告,旨在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最终使用者了解政府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情况(包括运行成本情况)、现金流量情况等全面信息,最终目的是在详尽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情况的基础上,能同时反映资产状况、政府性债务情况及净资产等的变动情况,从而有助于政府会计主体实现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双重目标。

(3)《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编制决算报告采用汇总法,编制财务报告采用合并法。汇总是数字相加和综合,而合并法参照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最终需要编写抵销会计分录才能完成报表的编制。

四、《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影响的对策研究

《基本准则》明确提出了建立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这是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的重大创新[ 6 ]。但由于《基本准则》于2015年10月23日颁布,2017年1月1日执行,只给了一年左右的准备时间,在未来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以及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等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因此,本文从预算会计理论教学和预算会计实践工作两个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有助于在贯彻《基本准则》理论的基础上,实现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为落实《基本准则》的基本理论做好预算会计理论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日趋完善,同时也是我国在政府会计改革中重要的里程碑。预算会计一直以来在全国各大高校的会计教学中地位不高,且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多高校不开设预算会计课程,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预算会计课程,但也不是必修课,这不利于对《基本准则》内容的宣传、理解和把握。由于《基本准则》在核算模式、核算内容、计量模式和信息披露模式等方面对预算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必然会对未来会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输送会计人员的高等院校来讲,承担着培养将来预算会计人才的重要责任,必须从意识上重视预算会计课程。因此,这将带来高等院校在预算会计课程方面的一场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课程设置方面

各大院校应该在强调企业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设置预算会计课程,从而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和认识预算会计内容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基本准则》的内容。如将预算会计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程,让学生认识预算会计的重要性。由于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在加大,因此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基本准则》修订现有的教材,在会计核算模式上增加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内容上增加“3+5要素”的内容,计量模式上增加五种计量属性的内容,信息披露模式上增加财务报告的内容,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根据《基本准则》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安排方面

一方面,预算会计课程可以考虑在修完大部分企业会计理论之后再行设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如权责发生制等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学时安排上,通过对全国一些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该课程信息的查询得知现在设置该课程的大多数高校是32个学时左右。预算会计课程课时设置太少,必然会影响将来对《基本准则》乃至以后出台的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会计制度等的了解与实施。

4.教学师资队伍方面

《基本准则》中规定的很多内容较为复杂,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如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理解及把握,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等,这就对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预算会计的教师对预算会计的体系及理论内容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学师资队伍有一定的预算会计工作实践经验。

5.教学考核方式方面

将《基本准则》的内容渗透到预算会计课程内容当中,通^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或征文比赛等方式实现在学校里对《基本准则》内容的宣传,同时也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基本准则》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学习,对完成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学分。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预算会计的模拟实验课程,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预算会计的全新内容,同时在学校提前进行预算会计的实践模拟操作工作。

(二)为落实《基本准则》的基本理论做好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指导和准备

1.强化政府会计主体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为预算会计实践工作做好理念上的准备

为了贯彻和落实《基本准则》,实现对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科学指导和准备工作,必须强化各政府会计主体负责人的责任意识,结合各自单位和部门的特点,明确具体的实施目标,制定《基本准则》的具体实施方案,培养全新的预算会计核算意识,配备符合准则要求的会计人员,在组织和工作上做好开展全新预算会计的准备,充分落实责任和加强内部监督,从而保证预算会计具体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组织对《基本准则》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为预算会计实践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基本准则》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落实好、开展好预算会计的实践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做好多种形式的宣传,如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发挥媒体的重要辐射作用,组织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或者网上个人答题比赛和团队比赛,使得财务人员多方面深刻了解和掌握《基本准则》的内容,这些措施有利于财务人员在预算会计实践工作中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做好多种形式的培训,充分发挥各地国家会计学院的培训作用,组织和开展好《基本准则》的具体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中国会计学会和各地方会计学会等的培训作用,在培训中可以考虑重点培训一些专业的高校教师,在他们充分提高预算会计教学和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时,有效地指导预算会计实践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修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书和会计职称考试用书的大纲及内容,达到让财务人员不断更新准则的新知识,从而科学指导全新预算会计实践工作。

3.加强和完善政府会计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预算会计实践做好制度上的准备

2015年12月21日,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继续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因此,为有效地落实《基本准则》,各政府会计主体必须重视、完善和加强各部门及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以促使《基本准则》成为实现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率及效果、管理控制好各部门及各单位风险、实现政府会计主体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道安全的“防火墙”。完善的政府会计主体内部控制制度既可以保证未来全新的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保证未来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具体准则、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顺利实施。因此,完善的政府会计主体内部控制制度为未来全新的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新准则及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准备。

4.重视贯彻落实《基本准则》的信息化工作,为预算会计实践做好信息系统上的准备

我国于2013年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又于2015年了新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这些文件中都提出了要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问题,具体要求企业及各单位必须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如设立C诺男畔⑾低彻芾聿棵偶跋嘤Φ男畔⑾低彻芾砀谖坏取R虼耍为了贯彻落实《基本准则》,必须重视准则在落实过程中的信息化工作,为做好预算会计实践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基本准则》提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全新双核算基础以及“3+5要素”全新要素的核算内容,这些内容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需要根据这些全新的内容加紧建设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当中,还应当保持适应性的原则,即随着政府会计主体的发展变化以及未来政策的变化(如政府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的颁布),不断地更新与调整预算会计信息系统,确保未来国家大数据信息的需要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也为全新的预算会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信息系统基础。

5.加强会计人员在先进单位的学习机会,为预算会计实践做好经验上的准备

《基本准则》的给预算会计实践带来了很多复杂的会计核算处理,如针对固定资产如何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如何进行摊销,如何确认收入的实现,如何对费用进行有效的归集和分配,如何对投资采用成本法或者权益法核算等,如何理解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确认基础等这些全新内容除了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之外,还可以安排会计人员到预算会计核算较好的单位进行学习,甚至可以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以达到实际掌握这些全新内容的目的,从而总结预算会计经验,为后期具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会计制度的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孟龙.从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看政府会计改革[J].财会月刊,2016(7):95-96.

[2] 王小红,徐焕章,张晓斌.新预算法对政府审计影响的透视[J].会计之友,2016(17):119-121.

[3] 王晨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坐标、新起点[J].财务与会计,2016(4):71-72.

[4] 唐志鹏,郑大喜.《医院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内容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16(5):90-93.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工程预结算 准确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预结算就是对某个工程的造价进行计算、预算、结算、决算等。预算从字面上讲,就是预测、计算。工程预算就是以货币的形式对工程的收入、支出进行计算预测。以此来反映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结算就是工程结束时,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文件进行的核算。工程预算和结算的统称就是工程预结算。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工程预结算不仅可以反映出工程的进度,同时也对降低经济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工程预结算的准确性就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准确性的因素

影响工程预结算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一为客观因素,一为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1)设计图纸的影响。设计图纸是计算工程量的主要依据,图纸规定的内容应与工程量的计算项目相一致,工程项目的设计必然会受到众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很多时候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工程量, 这会给施工过程带来更多的变数,导致工程造价发生变化,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

(2)原材料和设备采购价格的影响。原材料和设备采购价格是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准确性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受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货商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在工程实施期间可能有较大的变动,这也给工程预结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时候存在许多家厂商生产销售同一种类型同一型号设备的情况,而且报价高低不一,此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设备材料的包装费、运输费等额外的费用也不会完全相同, 从而使得设备材料的价格相差很大。而此时,如果预算人员进行各种费用报表的编制,就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不小的误差甚至错误的出现。

(3)地域管理的差异。项目的承揽和实施有很多时候不是在同一个地方,由于区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从而导致项目的取费标准也会不太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结算的准确性。

2、主观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准确性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量的计算误差。进行工程项目预结算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的计算准确与否决定着整个工程能否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我们在计算工程量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工程机械的租赁费用、材料用量的多少、材料单价的变化等等,任何一个环节考虑不周都有可能造成工程量计算的重大误差。

(3)项目预结算人员素质的影响。项目预算人员不仅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由于预结算人员素质不够而对预结算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预结算人员本身的专业技术素质差,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其二是预结算人员的组织能力差,不能合理地组织协调项目主体间的关系;其三是从道德方面来说,如果预结算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也会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

(5)定额概念的理解与使用。在计算项目的工程量时, 项目预结算人员必须遵循定额子目划分的原则,同时要与它所包含内容进行计算核对。在计算时,有一些定额子目的内容过于单一, 一般很少或者几乎不会出错; 而还有些定额子目所综合的工作内容比较多,或者太过于复杂,如果预结算人员在计算时对定额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存在问题,则很容易使计算出的工程量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

二、提高预结算准确性的方法

在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准确性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提高预结算的准确性。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要提高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必须要加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要依据设计图纸等文件正确计算出工程量的大小。项目工程量的计算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而且要准确无误,一定要经得起相关核查人员的核算和检验。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项目预结算人员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了解,项目施工图纸刻画了工程项目的由内而外的整体布局,外部包括形状、结构、外部装修,内部包括建筑的布置、建筑材料的选择等。预结算人员只有对施工图及所采用的标准图有了详细的了解才能快速准确地编制出预算。

(2)预结算人员要严格按照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来计算工程量,而不能主观臆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否则将会给工程的最后结算带来很大的风险。

2、做好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资料收集工作

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期间,从事工程项目预结算工作的人员应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这些资料包括施工图纸、各类工程联系单、图纸会审记录、工程材料采购清单及设计变更通知等,因为这些资料是进行最后结算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能对这些资料进行及时有效地收集,将有可能在最后的结算过程中引起巨大的争议。比如,在整个工程的施工期间,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设计变更,而设计变更通常会引起施工成本的变化,如果预结算人员对这类的设计变更通知没有进行收集整理,最后肯定不能保证项目最后结算的准确性。

3、及时掌握市场行情的变化

项目施工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及设备等的价格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很大,而工程项目的建设工期一般较长,在此期间原材料和设备的费用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变化,在项目工程的材料以及设备等的价格方面变动时,我们要深入到现场,了解相关情况,适时地合理地对预结算价格进行及时调整,以提高预结算的准确性。

4、做好定额子项目的核算

在进行预结算时,对于定额子项目内容单一的情况,尽管核算比较容易,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也要认真对相关项目进行核算,切忌因粗心大意而使核算出现误差。而对于定额子项目复杂,包含内容多的项目,可以有步骤地将需要核算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小块,一一攻克。

5、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要提高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必须提高从事预结算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预结算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尤其是工程专业知识。当前,很多预结算人员要么是中途转专业从事预结算工作,要么就是工作几年后,由工人直接提升到预结算人员的工作岗位。因此,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就必须加强他们专业课的学习,可以开设专业补习班或者专业培训班,让他们接受专业的指导和教育,同时,大家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提高预结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2)增强他们的预结算工作经验,主要是工程量计算经验,这些经验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积累。

(3)提高预结算人员的道德水平,主要是职业道德水平。预结算人员要时刻保持一颗公平、公开、公正的心,要端正作风,主管部门应严厉打击预结算人员隐瞒、徇私和舞弊及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三、结语

项目工程预结算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项目的预测计算和工程结束后的核算检查来将项目的投资和造价降到最低,通过提高项目工程预结算的准确性,可以及时准确地纠正施工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项目工程造价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预结算人员更应该走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工艺过程、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为公司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晓丹,吴胜中.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预结算的准确性[J].工程经济,2010(09)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预算;原材料价格;工程变更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新时期装饰工程的设计、材料、施工工艺等均有相应的改变,势必会对造价预算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装饰工程造价预算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从预算编制开始就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作为造价预算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预算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求他们了解市场信息、深入施工现场,确保造价预算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强化装饰工程造价预算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影响因素

1原材料价格波动

对于任何工程项目而言,在工程造价预算中,原材料的价格是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在装饰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动是非常频繁的,不仅会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会因为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导致工程预算时的材料价格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对造价预算控制效果产生影响。另外虽然部分装饰公司在事前与相关企业签订合同,保证材料价格维持在稳定水平,但是施工中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施工单位就会降低材料质量,从而埋下质量隐患。

2薪酬影响

薪酬是装饰公司在造价预算中另外需要重视的问题,一般对于薪酬的确定是按照前三个月市场薪酬水平以及未来市场预期薪酬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稳定性。但是当劳动力资源不足的时候,例如像务工人员返乡时,薪酬成本势必会增加,从而影响预算。

3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装饰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面临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很多都是在危险环境下作业,因此常常发生安全事故,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损失,对于突发事件引发的损失,装饰公司本身非常忌讳,所以在造价预算中往往比较保守。但是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造成的损失经常会大于保守估计损失,从而增加了整体造价。

二、强化装饰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的方法

1加强工程造价预算对象管理

1.1确保工程设计图纸的合理性

在工程预算编制中需要考虑的内容有:装饰工程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细部大样图以及所有与图纸有关的材料。同时工程预算编制人员还需要了解工程施工图纸,对施工的内容、施工方法以及各部分的尺寸深入了解。

1.2确定装饰材料的规格、数量、品牌和工艺

不同材料的产地、规格、颜色不同,其价格也不尽相同,对于同种型号、规格的材料,其报价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保证材料预算,必须在施工之前,明确装饰工程需要应用的主要材料,同时确定材料的品牌、规格和单价。作为造价预算人员必须在施工开始之前对施工工艺有全面的了解,按照指定工艺的损耗程度确定工程预算。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深入施工现场,保证施工人员按照正确的施工工艺进行操作,将工程技术和预算集合起来,降低工程损耗,确保工程预算控制效果。

1.3计算工程量,控制变更

对于人工和机械的消耗要根据工程量和行业标准确定。而工程量的计算,要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同时要考虑一定的工程变更和隐蔽工程增加的工程量。在造价预算中虽然不需要将上述消耗精确到某个数字,但是一定要保证合理性。在装饰工程施工中,工程变更的出现在所难免的,这也是导致工程造价预算超标的重要原因。在造价预算执行中,对于工程变更情况要加强控制和管理。当需要工程变更时,需要取得设计单位的统一,对于增加的工程量要取得业主的同一,并计算好经济补偿,记录在册,方便后期进行结算,坚决避免不必要的变更。

2灵活进行预算控制

在装修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中可采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增减量预算和零基预算。作为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这些预算控制形式,灵活应用。虽然在装修工程中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是相对确定的,但是当材料损耗过多或者发生安全事故,则工程预算会随之上升,所以预算工作中要将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结合起来。定期预算则主要针对的是日常的开支,以一定时间段进行预算编制,但是当预算期内出现变动时,不能及时调整,滚动预算就是将预算期分成等单位,额外增加一个单位,从前向后滚动,日常预算依然保持在规定预算期内,而且能及时处理变动。增减量预算就是以多种费用项目实际支出为基础,考虑预算期内的比东因素,在原有预算基础上增加或减少百分比。而零基预算就是将现实中的消极因素去除,重新分析费用项目进行预算编制。预算工作人员要对各种预算控制形式熟练掌握,按照装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

3 采用现代化预算工作方法

装饰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中融入计算机管理不仅能提高造价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而且在预算执行中也能有效控制各种不利因素。工程预算工作可以采用专业化的软件,将本次装饰工程全部预算因素列为子目进行编制,通过网络和相关的管理软件,将影响预算的因素和资金有机结合起来,编制科学的预算,制定合理的预算执行计划和制度,使造价预算实现网络化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效果。在预算实施中,预算工作人员也能通过软件实现动态化的控制和管理。

结语:

总之,影响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较多,要提高造价预算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合理计算工程量,明确材料价格和人员薪酬,控制工程变更,同时要采用计算机管理手段,提高装饰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同时作为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深入施工现场,协调各方利益,从而保证整个装饰工程经济合理,提高装饰公司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葛宝荣,杨灵燕.现代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分析[J].现代营销,2011(4)

[2]谢丽珊.装饰工程造价预算与控制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4)

[3]王锡燕.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编制初探[J].大陆桥视野,2011(18)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工程预算;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开展建设活动的时候,会碰到市场和各项要素的干扰,此时就会导致成本预算活动和设定的数值之间存在偏差,很显然对于建设活动来讲,意义较差。积极的开展成本管控活动,是当前的一项关键工作,开展好与之相关的动态管控活动,不断的完善成本估算活动,开展综合化的管控活动,此时才能够保证预算活动进展顺畅。

2 项目成本大于预算的缘由

2.1 项目技术和成本之间无法有效地结合到一起

现在,许多项目的设计活动都不是在当地开展的,此时就会面临着地区性的差别,设计机构所处的区域和项目所在区域存在很多的差距,此时就会导致成本增加。比如,土质的差异使东北的孔桩适合基孔,而西南地区大多用的人工挖孔桩。虽说设计资金在总的费用中占据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假如不能够积极的设计的话,就会对项目的成本带来很大的干扰。现在,很多区域都面临着设计者的思想不先进,理念存在误区等,同时因为成本工程人员一般无法参加到整个建设活动中,通常只在单项活动开展好之后采取复核。这时就会使得预算活动无法有效的被掌控,其具体内容和设计数值之间存在差异。

2.2 市场变化很严重,面对的竞争形势非常严峻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的政策的带动之下,物料的价位得到了显著的掌控。常见项目的建设时间非常久,而且其范围很宽,项目开始时候进行的预算活动虽说对物料的价位变化等要素开展了综合化的预估,不过无法确保其非常的精准合理。同时因为开展该项建设活动的组织非常多,此时很显然项目较少,组织较多,所以就会面对竞争问题,此时成本就会大于预算了。

2.3 项目的管控不合理

通常来讲,建设时间非常久,而且要素很多,如果管控不合理的话,场地状态不能够有效地体现出来,就无法对项目的成本开展综合化的调控,此时就会导致资金的不合理使用,成本大于预算。

3 成本预算的关键要素

3.1 从设计层次之中掌控预算工作

开展预算的编制活动的时候,要充分的分析经济性要素,项目的成本管控工作者对设计规划开展评估活动,通过编制施工图纸设计预算来衡量和控制施工图纸设计,供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确定设计限额时参考。在确保不干扰功效的背景之下,最好是减少费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在此基础上推选出最佳计方案。要切实的变革设计者的思想,要积极的应对如今的设计活动中不合乎区域具体状态,单纯的注重标准的问题,积极的对设计开展修整工作。所以,要开展好编制以及审核工作,才可以确保项目的设计品质优秀,减少成本,实现技术优秀,花费较低,安全稳定的意义。

3.2 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的编制工作控制预算

项目量是干扰成本预算的关键要素,其计算的是不是精准,会对成本指标带来非常高的干扰。在明确建设组织的具体特征的前提之下,要积极的开展好准备活动,要认真的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到场地之中实际观察,而且要明确建设氛围内,开展方案比对活动。尽量的多获取一些场地的具体信息,掌控好预算活动。对工程总造价影响较大的桩基工程和相对复杂的保温防腐项目,特别要注意工作内容漏项的问题。严格按照清单计价范围,掌握项目施工过程,完善工作内容,尽可能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增加项目变更,保证预算造价的有效控制。

3.3 掌握要素价格市场动态

建筑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设备与材料品种多、价格不一,购置设备材料的费用在造价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材料、人工费占总价的比例一般为60%~80%。因此价格在市场中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预算,也是合同风险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建设单位应重点注意其动态变化而带来的风险。要求工程造价编制人员对设备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和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在投标报价时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价格,预测其变化趋势,使报价准确合理,减少风险的潜在因素。在实施中更应密切关注,搞好动态分析,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材料订货,确定

理要素价格,减少风险。尚未实现的产品的成交价,只有竣工工程的结算造价才能真正代表市场价格。因此,在资料收集方面,工程造价人员对具体工程的造价指标进行预测分析、对合同中工期、质量、造价三要素的控制要求及相应违约责任要做到心中有数,为合同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3.4 提升预算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该项成本预算活动,对于预算工作者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定,其不仅仅要了解预算的基础内容和有关的法规体系,而且还要对场地的具体状态,以及物质的采买等等的一些要素综合化的分析。成本预算活动是一种非常耗时的活动,其活动的要素很多,而且规定很严苛。即使是那些非常了解预算活动的工作者,也会面对一些不利现象,同时目前很多全新的物质和工艺等被应用到建设工作中,所以工作者要切实的开展学习活动才可以做好这项活动。成本管控活动者要到场地之中具体的分析,主要是由于场地的具体状态和图纸中标注的内容之间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孔桩下面如果有溶洞,就需要用填充材料进行处理,溶洞的大小、地质情况都是决定用料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全面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等工作都要了解掌握。所以,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要关心预算管理人才的培养,为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深造和提高搭建平台。

3.5 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静态”管理是对造价预算实务中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的统一管理,全国有统一法定的定额,这是定数。但是市场中的人工、材料等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整个市场都是“动态”的,单一的用“静态”的定额来预算,难免造成工程风险投资增大。尤其是人才、材料市场波动得非常频繁,城乡区别大,定额中的预算价格与实际价格的价差增大,必须引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对市场经济中的政策变化和价格起伏。

结语

实践证明,概预算工作只有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投资,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才能防止概算超投资,预算超概算现象发生。因此,要求造价预算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找到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新途径、新方法,并抓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完成工程建设目标。

预算会计的要素范文第15篇

目前,会计预算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一大重点,而行政单位实施预算改革制度有利于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是会计核算工作效率的保障,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内在动力。因此,行政单位必须以预算制度改革为依据,优化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推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发展。本文笔者将简要阐述预算制度改革的意义,分析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提出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预算制度改革 行政单位 会计核算 建议

一、前言

行政单位是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相关政策的执行部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行政单位的职能逐渐发生转变。行政单位为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纷纷要求创新、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行政单位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意义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1998年正式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主要预算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近几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顺应时展需求,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例如,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政策。其中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是会计预算管理的关键与核心。与此同时,会计预算改革有利于行政单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发展。在预算制度改革基础上,达到行政单位预算与总预算的融合,致使政府会计形成,标志着公共会计的国家化特征。另外,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可预算性提供保障,实现监督社会公共财产的效果。

(二)有利于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逐日增加的前提下,迫使诸多企业和单位实施改革。行政单位在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以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开展行政单位内的预算制度改革。在国家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行政单位不断完善会计体系,实现行政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三)有利于落实预算制度改革

目前,会计预算制度并不完善,需要不断的改进、填充。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会计预算制度的发展,但导致预算体系灵活性不断降低。由于预算制度得以改革,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行政管理水平,但诸多行政单位并没有相应的预算管理能力,致使预算制度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由此证明,目前的预算制度有待完善,然而,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落实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媒介,是完善预算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三、影响

从前面分析可以得知,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预算制度改革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造成巨大影响。

(一)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以及划拨方式发生转变

未进行预算制度改革期间,层层划拨是行政单位主要的资金划拨方式。具体而言,即是从主管单位下至二级单位再下至基层单位。实施预算制度改革后,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直接支付是主要的行政单位财政划拨方式。财政授权支付即预算单位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在财政授权的基础上,自行开具支付令,账款人以国库账号为媒介得到相应的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即财政部门直接开出支付令,从而直接将资金给予用款单位和用款人。

(二)会计核算在支出、收入方面发生变化

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是财政部门给予行政单位的经费的主要用途,然而,财政支出也存在项目支出月基本支出两方面。目前,随着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政府收支体系发生转变,由经济支出、功能支出以及收入组成。其中经济支出包括款、类,功能支出包括项、款、类,使得分类更加繁琐、复杂。

(三)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出更高要求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为满足制度改革发展要求,行政单位对相关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完善相关制度,行政单位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对在职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四、建议

预算制度改革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需要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在此,笔者将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

目前,诸多引导缺乏对预算制度改革的正确认识,未真正意识到预算制度改革重要性,导致行政单位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影响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的应用。因此,为保障充分发挥预算制度改革的价值,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提升自我认识,充分了解预算制度改革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关联,加大支持力度,促使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二)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促使下,对行政单位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作为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因此,为顺应时展要求,必须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促使其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其次,利用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提升自我,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为顺应时展,必须鼓励在职人员不断更新自我观念,学习相关法律、政策,掌握国家最新动态,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三)完善配套制度

预算制度改革导致多方面内容发生变化,影响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在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应适当建立配套制度,为开展预算制度改革提供保障。行政单位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事业的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预算制度改革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是提升行政单位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支持;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内在动力;完善配套制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申月明 单位:山西省公安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