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1篇

人们的印象里,统计学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然后通过图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统计学的一些片面认识。统计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每种定义对统计学阐述的侧重点不同。其中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统计学的:“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简单来说,统计学就是数据的科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统计学研究必须要求明确统计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某种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叫总体。统计学就是研究客观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或者说统计学是研究统计过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客观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依赖性。依赖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寄生性,依赖性是统计学独有的特点,统计学研究的数据是来自各领域的,是依靠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统计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媒介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的逻辑和方法论。

(2)数量性。数量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通过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表示的。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是通过数量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3)总体性。总体性即统计学以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为研究对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随机性,而这些研究对象的总体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趋势,所以统计学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过渡到对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统计规律。只有掌握研究对象的总水平、总规模、总体特征和共同趋势才能体现统计学规律的作用。

(4)变异性。变异性即构成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异。如果各个个体之间没有区别和差异,统计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统计学的这种变异既可以表现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现为非数量上的,但是因为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所以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异才是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5)具体性。具体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数量方面。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要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确定具体年份的具体范围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数量、收入构成、收入变化以及计算方法,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6)广泛性。广泛性即统计学研究数量方面的范围的很广泛。其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类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是统计学成为媒介学科的必要特征。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统计学也不例外,统计学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描述法等。

(1)实验法。统计学的实验法包括假设检验和实验设计。假设检验就是在对在总体参数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就是设计合理的实验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正交设计法。

(2)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就是对全部或者足够数量的研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推理归纳出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揭示研究对象的统计规律和本质特征。

(3)统计分组法。由于所研究现象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及多样性,需要我们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进而来区别研究现象的类型,研究不同组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分组法包括传统分组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等。

(4)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利用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对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来反映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特征。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的经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指对调查或实验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价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出来。统计推断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统计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统计学实际应用的范围扩大。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统计学开始被各行各业运用起来。统计学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保险金融、政府决策、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统计学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险金融方面可以监控分析金融风险和保险问题来保证金融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在政府决策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宏观调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可以监控经济安全问题,预防经济危机。

(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媒介学科,统计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类学科的基础上的,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因此,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断完善统计学体系,创新统计学研究方法。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2篇

人们的印象里,统计学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然后通过图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统计学的一些片面认识。统计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每种定义对统计学阐述的侧重点不同。其中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统计学的:“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简单来说,统计学就是数据的科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统计学研究必须要求明确统计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某种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叫总体。统计学就是研究客观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或者说统计学是研究统计过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客观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依赖性。

依赖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寄生性,依赖性是统计学独有的特点,统计学研究的数据是来自各领域的,是依靠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统计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媒介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的逻辑和方法论。

(2)数量性。

数量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通过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表示的。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是通过数量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3)总体性。

总体性即统计学以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为研究对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随机性,而这些研究对象的总体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趋势,所以统计学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过渡到对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统计规律。只有掌握研究对象的总水平、总规模、总体特征和共同趋势才能体现统计学规律的作用。

(4)变异性。

变异性即构成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异。如果各个个体之间没有区别和差异,统计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统计学的这种变异既可以表现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现为非数量上的,但是因为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所以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异才是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5)具体性。

具体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数量方面。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要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确定具体年份的具体范围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数量、收入构成、收入变化以及计算方法,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6)广泛性。广泛性即统计学研究数量方面的范围的很广泛。其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类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是统计学成为媒介学科的必要特征。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统计学也不例外,统计学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描述法等。

(1)实验法。

统计学的实验法包括假设检验和实验设计。假设检验就是在对在总体参数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就是设计合理的实验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正交设计法。

(2)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就是对全部或者足够数量的研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推理归纳出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揭示研究对象的统计规律和本质特征。

(3)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及多样性,需要我们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进而来区别研究现象的类型,研究不同组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分组法包括传统分组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等。

(4)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利用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对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来反映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特征。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的经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统计描述指对调查或实验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价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出来。统计推断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统计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统计学实际应用的范围扩大。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统计学开始被各行各业运用起来。统计学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保险金融、政府决策、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统计学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险金融方面可以监控分析金融风险和保险问题来保证金融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在政府决策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宏观调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可以监控经济安全问题,预防经济危机。

(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媒介学科,统计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类学科的基础上的,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因此,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断完善统计学体系,创新统计学研究方法。

(3)统计学与网络、计算机的结合。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3篇

一、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概念与特点

(一)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概念

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源于会计研究的需要和实践。会计研究的实践说明,会计研究实践的过程就是应用相关会计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一定条件下的会计研究相伴而行的是相应的会计研究方法,如采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在会计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相伴而行的是需要采用相应的会计研究方法,如在搜集资料阶段,需要采用相应的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搜集大量的各种资料。

在会计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的现实性、新颖性、复杂性、艰巨性、特殊性和偶然性,使得原有会计研究方法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从研究实践中相伴而提炼新的方法,以便更新、完善和发展原有的会计研究方法。

可以说,会计研究方法的形成,是总结会计研究工作中的研究方法,继承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引入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国家会计研究方法,研究新的会计研究方法。会计研究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依据,以研究经济活动为对象,以采用先进技术为工具,在会计研究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会计系统研究需要采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

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会计人员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手段、工具、方式、程序、途径和措施的总称。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涉及两个问题:①会计研究方法的对象,与会计研究的对象相联系,是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⑦会计研究方法的形式,根据会计研究方法形式的多样性,其形式应是多样的,包括手段、工具、方式、程序、途径和措施等。

(二)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特点

会计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为了探讨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寻求改造客观世界的途径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根据会计研究的性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具有如下特征:

1 性质方面的特征。(1)客观性,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能搜集和反映真实可靠的资料和事实;(2)探索性,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寻求新的、需要完善和解决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与会计方法;(3)时代性,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2 内容方面的特征。(1)实践性,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反映了会计系统研究的实际需要;(2)相对性,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在继承已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一定时间、空间的会计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反映了当时的水平,不是绝对的,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3)相关性,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与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交叉或融合,与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相联系;(4)规范性,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反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3 应用方面的特征。(1)多样性,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多元的,有适用于各方面的各种会计研究方法,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2)共同性,有些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可以为不同会计学科和不同形式的研究所采用;(3)专门性,有些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特殊的,只专门用于某种会计学科或某种对象的研究;(4)层次性,会计系统研究方法适用于会计系统整体及其不同方面、不同问题的研究,或适用于会计在不同范围(如国家、地区、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研究;(5)思维性,有些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反映了通过科学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等的理性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要求;(6)逻辑性,有些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反映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形式,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7)计量性,有些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反映了研究对象需要进行计量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要求;(8)操作性,有些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反映了研究对象需要进行核算和管理的具体处理过程的要求;(9)程序性,有些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反映了研究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发展的步骤或过程;(10)实证性,有些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反映了通过一定手段获得经验材料以验证研究结论的要求。

二、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一个体系

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不是一个体系,可能存在不同观点,有人会认为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就只有一种研究方法即系统研究方法,而不是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体系,如同有人认为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就只有一种实证研究方法,而不是会计实证研究方法体系。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不是一个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会计研究理论上分析,会计系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因而对系统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只采用某种研究方法,由于其局限性而难于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从会计研究过程分析,研究任何对象不论其规模大小内容复杂程度,都需要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研究过程,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如研究的准备阶段、搜集资料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研究成果总结(结论)阶段,都需要的相应的研究方法。可见,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是一个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开展会计系统研究所需要的。上述说明,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体系是各种会计研究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客观存在的,并日益发展完善。

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作为一个体系为什么要以会计系统为称谓呢?称谓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体系,是表明这种研究方法的特征、起点、基本要求和引领作用_即以系统研究为特征,以系统研究为起点,以系统研究为基本要求,以系统研究组织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体系包括各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具有指导思想的会计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或会计研究过程各个阶段的研究方法。

三、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作用体系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按构成内容作用的性质,分为会计研究方法论、会计研究一般方法和会计研究专门方法。

(一)会计研究方法论

会计研究方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它是建立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在其理论指导下建立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作为会计研究方法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

1 辩证的唯物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观点;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意识对物质依赖关系(物质第一性,精神或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2 唯物的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的观

点;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量变质变规律的观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观点;原因和结果的观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观点;形式和内容的观点;现象和本质的观点;系统的观点;信息的观点;控制的观点。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能动反映的观点;认识辩证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观点;主观客观相统一的观点;辩证思维的观点;真理性的观点;实践检验真理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点。

4 历史唯物论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观点;社会本质的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社会形态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改革的观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作用的观点;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观点;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社会文明(精神、物质、政治、生态)建设的观点;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的观点。

(二)会计研究一般方法

会计研究一般方法是在会计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在会计基础理论与实务、会计应用理论与实务和会计开发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在对会计工作、会计理论、会计思想和会计教育的研究中,在宏观会计与微观会计的研究中,在计量会计学科和非计量学科的研究中,在对中国会计和国际会计的研究中,都可以采用。会计一般方法的特点是:(1)普遍性,会计研究一般方法中的各种会计研究方法,不是只解决某个问题的专门研究方法,而是可以在会计领域研究的各个方面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2)思维性,会计研究一般方法的运作,主要表现为思维活动过程。这些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反映了对个别的、一般的或从个别到一般,对具体的,抽象的或从具体到抽象,对感性的认识、理性的认识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等的思维过程。(3)揭示性,运用会计研究一般方法,主要是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会计研究一般方法源于以唯物辩证法为依据形成的研究方法,从其他学科移植的研究方法,在会计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方法等。

会计研究一般方法主要有: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理论方法,抽象法,比较法,分类法,结构法,因素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概括法,模型法,论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历史法,数学法,统计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法,假设法,预测方法,移植法,联想法,疑问法,相似法,类比法,组合法,测量方法,检验方法,实证法,案例方法,行为法,优化方法,评估法,陈述法等。

(三)会计系统研究专门方法

会计系统研究专门方法是在会计系统研究中具有专门用途的方法,一般是结合会计的具体的理论与实务对该项理论与实务进行的研究。会计系统研究专门方法具有专用性,只用于专门方面和特定事项的研究;会计系统研究专门方法具有具体性,对研究方法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会计系统研究专门方法具有技术性,对研究方法的使用有明确的操作规程或操作程序;会计系统研究专门方法具有制度性,有些研究方法的规定体现了现行会计规范的要求。

需要指出,会计系统研究专门方法一般是一般研究方法结合会计系统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在会计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例如:根据会计系统研究的性质,对研究系统的整体分析、结构分析、目标分析、功能分析、动态分析和环境分析等。

1 整体分析。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系统、子系统、要素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对子系统、要素之间的分析,又综合上升为整体进行再分析,从中认识系统整体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2 结构分析。对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排列组合的分析。分析系统的整体与要素之间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中揭示其关键或环节,寻求合理的系统结构、关键要素和重要关联,使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配置上达到最优结构和最优效果。相应制定合理结构的调整措施。

3 目标分析。根据系统运行的要求、内部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对系统整体的总目标和系统要素的子目标及其实施的分析。通过分析,确定系统目标的层次和主次,实现目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解决各种问题的措施,从中选择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优方案。

4 功能分析。在系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的整体功能及其各构成要素在整体功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系统的横向上,分析同一层次中各组成要素在实现系统整体功能中所起的作用;从系统的纵向上,分析系统构成各要素在实现系统整体功能中所起的作用;综合横向和纵向的功能分析,从中寻求影响功能的关键及其因素,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5 动态分析。对系统在一定时期按系统目标运行情况的分析。它需要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动态分析的结果揭示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的各种发展趋向,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应的措施,并从中提出最有利的发展趋势和避免不利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应的措施。

6 环境分析。对系统所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的分析。分析系统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环境下,系统与环境通过物资、资金、信息等渠道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各种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及其影响,系统对各种环境的作用及其影响。通过分析寻求系统与环境的优化条件和有效措施。

此外,还有:系统特征方法,系统逻辑方法,系统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法),信息系统分析,管理系统分析等。

四、会计系统研究方法认识体系

会计系统研究方法按研究的认识过程分为经验知识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理论验证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表现研究方法。

(一)经验知识研究方法

会计系统研究的基础在于按照研究主题的研究任务和目标搜集大量的研究资料,各种资料散见于各种书籍、报纸、杂志、报告等各个方面,现实资料还需要面向社会进行调查。相应需要采用经验知识研究方法,即按照会计研究的一定要求,采取一定形式,为获得经验知识即感性认识而搜集资料的方法。如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一般采用阅读文献,了解研究专题已达到的研究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以确定新的研究起点;通过社会调查和实地观察,了解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各种具体情况和需要研究解决的各种问题;组织一定形式的实验,积累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实验资料。运用各种经验方法,获取丰富的经验资料。

(二)理论知识研究方法

在获取经验知识即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经过研究分析上升为理论认识,相应采用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即按照会计研究的一定要求,采取一定形式,对通过阅读文献、调查、观察、实验等所获得的经验性的感性

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使之上升为揭示本质、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在理性认识阶段,一般采用抽象法、比较法、分类法、结构法、因素法、归纳法与演绎法、分析法与综合法、概括法、模型法、数学法等;在创新研究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采用系统法、假说法、移植法、相似法、类比法和组合法等。

(三)理论验证研究方法

对经过研究所获得的理论认识需要进行验证,相应需要采用理论验证研究方法,即对在理性认识阶段获得的理论知识即会计理论是否正确而进行检验的方法。会计理论的形成,是认识主体(人)运用研究方法,对认识客体(研究对象)进行反复认识的过程。它受主体一一人的素质、客体一一研究对象(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两方面的影响,需要对其验证。对会计理论进行验证,基本的方法是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会计理论。在实践中检验会计理论的具体方法有多种,与检验会计理论有关的主要有实验法、实证法、行为法和评估法。

(四)理论成果表现研究方法

研究的成果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发表,以便发挥其作用。相应采用理论成果表现研究方法,即以一定形式反映研究人员在一定时期按照研究任务完成的研究成果的方法。不论会计系统研究是会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研究,对于完成的研究成果,都要求研究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形式反映。理论成果的表现采用陈述法,其具体的方法一般有论文撰写方法、书籍撰写方法和研究成果发表方法等。

五、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

在会计研究中,对各种内容的研究,如会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或对会计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研究,或对中国会计问题和国际会计问题的研究,都可以采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采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的条件下,根据会计研究的内容、性质、要求和任务,可以采用计量研究方法侧重定量研究,也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侧重定性研究,或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所以,采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并不限定只能定量研究或只能定性研究,而是根据会计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组织各种性质的研究。这就消除了原对会计研究方法的固定思维模式,即一种会计研究只能采取某种研究方法,从而有利于广泛开展会计研究。

在会计研究中,也不是不论什么内容和性质的会计研究都需要采用会计系统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各种研究方法,它一般需要根据研究课题(研究对象)的大小、性质、目标(任务)要求和研究的条件等,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计学;工程造价;特点;作用

一、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统计活动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最初利用手指、石子、贝壳、小木棍以及绳索等工具进行的一般计数活动就蕴藏着统计萌芽。“结绳记事”是最典型的原始社会的记事统计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感到“结绳记事”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于是便开始向“书契记数”的时代迈进。 进入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了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开始进行较系统的入口、土地等的统计活动。 在封建社会,统计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开始建立人口、土地登记调查制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活动日益复杂,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幅度增加,以简单汇总计数为主的静态统计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需要。统计工作逐步由人口、财产等领域扩展到工业、贸易、运输业、保险业等领域。随着统计领域的迅速扩大,统计的内容和方法也不断发展。统计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迅速发展为统计学的创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统计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都成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制定、颁发了统计法规,统计工作逐步实现经常化、规范化、专门化。

二、统计研究在工程造价中的特点

(一)数量性

数量性是统计研究的基本特点。客观事物都是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体。统计学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是与质量密切联系的,即研究的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必须考虑质量特性,并通过量反应质。对质量的研究称为定性研究,对数量的研究称为定量研究,统计研究的过程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在工程造价中,这个特点极为明显。 在工程造价中,在开始工作前,需要进行市场调查,这个过程中,将会产生各种数据,因此,统计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了。

(二)总体性

统计研究就是总的、综合的数量研究。统计研究的目的不是计量个体的特征表现,而是对个体的特征表现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到总体的综合的数量特征。总体性也有综合性的含义。对客观事物的同一特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的分析研究就是综合性统计研究。

统计研究也不排除对个别事物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进行个别事物的综合性统计研究。例如,进行个人综和素质测评,是把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个别素质加以综合得到个人综合素质。 工程造价在进行预算时,个体的综合性质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市场各个用材的具体价格的大致估计极为重要。

(三)具体性

具体性即客观性。统计对象是具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统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是具体的数据。这是统计和数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数学的对象可以是脱离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的数量。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能将在市场上得到的价格规律更加客观准确的展示出来,给预算工作人员提供了极有利的帮助。

三、统计分析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一)提供信息服务

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的信息职能,也是统计的首要职能。在工作之初,所有搜集上来的原始数据在未经过统计分析工作前,只是一堆“资料”以备查询,为了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蕴涵其中的对造价管理有用的信息,则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深入而细致地进行统计分析工作。 统计分析在工程造价中运用的重要表现为:统计分析是西方国家制定企业定额和投标报价的基础;统计分析是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定额和行业定额或投标报价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我国工程造价的改革方向是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控制量,放开价”。实际工作过程中,工程造价需要提前收集分类,分析一下那些能用,那些只能参考借鉴。

(二)提供咨询服务

统计工作不仅要完成提供信息的基本爱要任务,还要进一步利用已掌握的各种统计信息资料,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各种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当收集完资料之后,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表面价值,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使收集到的数据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提供监督服务

监督职能是指根据长期大量的统计信息,按照标准和规范客现象发展变化状况进行监督,确定其是否正常,有无警情。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持续不断地进行观察,是工程造价的计算更加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5篇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首先就要确定研究对象的主体。在明确了研究对象之后,才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性质提出相应的措施,使社会的经济活动更具客观性和规律性。通过统计学的发展历程可知,统计学起源于人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开始的,并且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之下,才形成了当今的社会统计学。在社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使得当今的社会经济越来越规范。社会经济数量的研究指的就是社会经济总体的数量,并且通过在这些方面研究,使当今的社会经济在规模、速度、效益等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提升。

2、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方法

社会经济统计学依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有:实验设计、大量观察、统计描绘以及统计推测等方法,各个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优点。

2.1实验设计即对实验的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得统计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符合统计分析的具体要求,从而得出权威的统计结论。是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较为常用的方法,其广泛的适用用工程技术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统计数据收集。

2.2大量观察是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所独有的统计方法,即通过对其研究对象进行足够多的或者全部观察以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社会经济研究对象受着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在社会经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部分个体可能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选择偶然因素进行观察,其结论很难表示总体的其他特征,只用应用大量观察法对其进行汇总处理,才可以使得偶然因素的影响降到最小,其意义在于可以使得研究对象总体和个体数量偏差互相的抵消。

2.3统计描述即对统计分析或者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归类、登记以反映社会经济研究对象的具体指标,并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单独抽取出来,应用表格、函数的方式将其表示出来。统计描述是社会经济研究对象的前提及基础,其对统计环节的推断、咨询、决策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其功能是将社会经济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它可以应用归纳整理将散乱的原始资料合并处理,对社会经济内在规律进行研究。

2.4统计推断即在研究社会经济学的总体间的关系时,其范围一般都很大,甚至是无限的,这就导致只能在客观层面对观察的部分进行分析及整理。在一定的条件下,依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估测和预计的方法为统计推断法。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统计工作的流程

一般意义来讲,较为完整的统计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设计、调查、整理、分析阶段。一般意义来讲,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统计工作阶段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不是绝对的,实际的工作环节可以将其结合以简化繁琐的步骤。(1)统计设计即依据社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征及研究的具体目的,对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统计设计环节为统计工作的首要阶段,有着很强的重要性,因为缺少科学的统计设计,很难达到社会经济学统计的预期目的,为此在其统计环节展开之前,需进行统计设计工作。(2)统计调查即按照社会经济学研究对象、设计内容、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有规律的对社会经济学统计原始资料进行调查收集工作环节,统计调查是社会经济学定量认识的阶段,社会经济统计研究需要大量科学严谨的数据,管理层需要用其开展决策及管理工作。调查的统计的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权威性,当下其调查方法主要有抽查、普查、问卷调查、统计报表调查等等。(3)统计整理即在明确社会经济学统计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对统计调查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汇总,使得资料的更加具有权威性、说服力,这一工作环节的工作原理就是为了解释资料的整体特点而进行的统计分析整理,在统计整理工作过程中,其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有着一定的关系,社会经济统计整理是定量的认识工作(4)统计分析为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最后工作阶段,其是在统计整理的前提下,按照社会经济统计的任务和目的,应用科学的分析方式,对统计整理出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

4、结束语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字]县级统计分析 方法 步骤

一、县级统计分析的含义与特征

(一)县级统计分析含义

县级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利用统计调查整理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所特有的方法,对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及关联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透过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性,从而揭示矛盾,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措施的一种对现象的研究过程及对现象深入的认识过程。统计分析是统计实践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统计设计、统计数据收集和统计数据整理的延续和深化,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必经阶段。

(二)县级统计分析的特征

根据上述县级统计分析含义可以看出,县级统计分析具有如下特征:

1.数量性。县级统计分析首要特点就在于它是对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研究。它的分析对象就是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的过程和结果都是通过数字、符号、公式和图表等数学语言表达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反映这些数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

2.工具性。县级统计分析只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它本身既不是调查的目的,也不能代替调查研究本身。它受到调查研究的对象、目的和任务的严格制约。调查研究的具体课题决定了统计分析的具体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它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程序和指向。

3.客观性。县级统计分析只能如实地反映繁杂的数量资料所体现的内在特征和规律。县级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原始信息,研究者不能根据自身的好恶进行取合。统计分析的客观性使得分析结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4.综合性。县级统计分析的对象是事物的总体数量特征,其构成是多层面、多角度的,而且影响总体数量特征变化和发展是多因素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统计分析可以综合、全面、系统地分析所获得数据的所有变量,所有因素,全面描述、推断事物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

5.科学性。县级统计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科学基础之上的,它所采用的方法、程序都有科学依据作保障。统计分析的运算结果、推论是可靠的,在预测时,既能计算出指标值的范围,又能指出其可靠程度。

二 县级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一)县级统计分析的方法

1.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是指对现象总体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与分析,以认识事物的总体特征与规律性的方法。县级统计分析运用大量观察法是由于分析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复杂性与分析研究的目的所决定的。大量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在诸多因素的错综作用下形成的,各单位特征及其数量表现有很大的差别,县级统计分析的目的是认识所研究现象总体特征与规律性。因此,不能利用对个别单位、少数单位的数量特征的观察分析来判断总体特征与规律性。

2.统计分组法。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现象的内在性质和县级统计分析研究的任务要求,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方法。统计分组法是分析总体内部差异的重要方法,通过分组可以分析总体中不同类型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以及内部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过分组还可以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与量变界限。统计分组法在县级统计分析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正确使用统计分组法进行县级统计分析的关键是科学选择分组标志。

3.综合计算分析法。综合计算分析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计算的统计指标数据,反映、分析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对大量的原始数据经过整理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可以显示出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量规模、相对水平、集中趋势、离中程度,具体包括对比分析法、集中趋势分析法和离中程度分析法;描述现象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现象间的数量依存关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动态趋势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和相关与回归分析法;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计算分析数据科学推断总体数量特征,包括抽样推断法,等等。

(二)县级统计分析的步骤

1.确定县级统计分析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县级统计分析的目的和任务是进行县级统计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县级统计分析是为调查研究服务的一种统计工具,必须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县级统计分析对象,进行县级统计分析设计,合理选择统计分组标志、数量界限以及综合计算分析的方法。必须使县级统计分析围绕调查研究的课题展开。

2.统计资料整理。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必须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和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统计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工作。

3.根据变量值特点选择计算分析方法。统计调查中所得到的数据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类型,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将现象的数据特点、类型与计算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相匹配。否则统计分析出的结果可能会歪曲事实,不能客观、公正地描述现象的存在状态和准确预测、推断未来。

4.计算统计分析数据。计算统计分析数据是统计分析的中心任务。根据统计资料整理的结果与选择的计算分析方法,围绕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计算分析反映现象对比关系、集中趋势、离中程度、相关程度、动态变化等的指标值,以此使原始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特征显示出来,概括描述出总体的静态数量特征和动态趋势性等。

5.提出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研究分析过程的概括总结,是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的重要表达方式,是统计研究分析的工作成果。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以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为出发点,从分析现象基本的数量关系人手,对统计调查整理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纳、综合、推断和论证,科学描述所研究课题的现状或预测未来,推断总体,阐述观点,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7篇

国家在不断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对于地质统计学有关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国家司对地质探索发展的研究问题也是越来越谨慎。世界发展过程中,地质演变非常重要,我国在有关地质方面的研究也投入了很多资金与人才,但仍旧是资金不到位人才稀少的研究项目。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缺乏,不仅是成本少,其中出现的苦难也是不少。我国最常研究的问题就是矿物质形成结构以及勘察内容取样等等,综合地质统计学在地址及矿业中的应用促进其发展。

二、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走着我国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进步不断做出努力。我国的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国家地位不断稳固并提高。国家地质统计学不断向外推广,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建立了矿业软件,推动了矿业领域的发展,将软件引进企业,为国家带来收入。近些年,也增加了许多勘探单位以及设计学院。但在地质上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有人认为矿物是万能的,也有人认为这种学术很简单,不值得深入探究。我国的地质复杂多样,勘探过程是漫长的,但这项事业已经处于了起步中,终将会发展起来。

三、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

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包括区域变量理论、变异函数及结构分析和克立格法。这三种理论构成了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是它的重点,只有掌握了这三种理论才能进行地质统计学研究。这三种方法都各有各的难点,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才能彻底掌握。

四、地质统计学的特点

地质统计学的广泛应用已经非常彻底,尤其是在矿业中,总的来说它有三种特点。

(一)复杂性

地质统计学并不是简单的将地质学与统计学结合在一起,而是从实际出发,将地质和勘探结合在一起,依据矿床地质变量本身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这个角度再去选择合适的数学角度、理论依据和方法结合实际分析,再加以改造创新,最终实现研究的突破性,更好的利用地质的特殊性。这个角度来讲,地质统计学是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它不仅包括了数学统计、地质学,还是综合考虑了地质特殊性的学术研究。

(二)信息利用率高

地质统计学在勘探工程中将信息的价值利用提升了一个层次。地质统计学中的克立格法就在估计矿床数据时不仅可以考虑样品数据,还能够考虑样品临近的数据,可以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及准确数据,这都是地质统计学的作用,它强大的信息利用率将地质统计学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信息,省去了许多工序,为效率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估计的广泛性

地质统计学的估计不仅可以对储量的整体进行估测,还能对局部进行估计。这在复杂的地质研究中占据了很大的先机。可以通过这种计量方法进行不同面积的估测,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计量方法,更好地满足了矿山中设计所需的研究,并且有利于设计者更加了解内部结构,减少了意外发生,减少了成本的花费,为国家经济做出了贡献。

(四)计量方法准确,经济时效性

地质统计学与传统统计学的区别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减少了经济成本。他能够在开采前给出定量估计,并且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实现了自动化,还节省了时间与人力资源,所以说,它的经济时效性很强。通过精准的模拟,可以对开采矿山进行充分的了解,从各个方面提高了我国地质统计学的价值。

五、地质统计学在地质及矿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一)地质统计学在地质及矿业中的应用

地质统计学是学术地质衍生出来的一项研究,通过不断地努力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目前在我国应用广泛。我国已经将这项技术应用在许多方面,开发了许多相关软件,也可以将其营运在矿产资源的价值估量上,总之,对矿业影响已经相当巨大。它的运用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价值,是国家的一大经济支柱。通过地质统计学的勘探出现了许多好处,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二)地质统计学的发展

地质统计学将以线性地质统计学作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研究,使之不断完善。其他与地质统计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说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就已经逐渐得到重视。在地质统计学的领域上将会逐渐出现重大突破,这项领域也会不断扩大,逐渐突破矿质,延申进入农业水利、土壤科学等研究。与之有关的原理会进一步的完善。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分类法;传统器具

1 分类的涵义

分类的概念最早只是在区别异同, 把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所谓“类”,是一个概念,代表着在性质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分类是依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把对象划分为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并具有从属关系的小类的逻辑方法。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来进行的。科学分类要求从对象的现象差异深入到本质差异,根据对象的不同本质进行分类。可以说分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项科学研究中。同样,对于研究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中国传统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从设计角度研究古代器物的分类既不同于图书馆收藏图书也不同于博物馆收藏藏品的分类。

2 分类法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的重要意义

分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器具的设计的重要途径。分类法可以把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器具逐步说明清楚,它的特点有:类别分明,井然有序,相互映衬。运用这种逻辑方法能使看似杂乱的传统器具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分门别类地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便于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对客观对象系统完整的看法。首先,分类法可以使大量繁杂的传统器具条理化、系统化,还可以方便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积累认识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条件。任何处理大量材料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分类。要把对这么多器具的初步研究成果积累起来,没有种或类的概念是不可想象的。其次,反映了事物内部规律性的科学分类系统具有很强的预见性,能够为研究某一具体传统器具提供认识上的向导。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分类方法,在科学认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而且还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性,从而推动科学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3 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中如何进行分类

可以将中国传统器具分类的主题有很多,如:年代、材质、用途、结构原理、器形、工艺、色彩、纹饰、民族等等。这些都是区分和识别不同器具的因素,也是器具分类的依据,在诸多的因素中,对于某一件具体的器物来说,不可能包含以上所有因素,而是只占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因素。从哲学观点来说,这就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在这诸多的分类因素中择其最本质的且带有共性的因素,如像“窑口”这一因素只有陶瓷器具才有;而纹饰只有那些具有花纹图案的器物才有。但是,像“材质”、“年代”、“用途”、“工艺”等因素是所有每件器具都有的。所以,首先我们应从所有器具具有的共同属性着手,先通过宏观的大分类尽可能把大部分中国传统器具包括在内,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与面貌,过去包括现在很多研究框架都是基于朝代或用途这样的共同属性来分类的,这就是大分类的概念。通过对古代器物的整体认识进而探寻在一定范围内的具有相同特殊属性的器具,从微观把握每件器具的设计智慧,这就是小分类的概念。笔者认为目前对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的研究应当进入一个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阶段,从宏观的认识到微观的分析总结,既要有普遍性,也要注意特殊性,普遍性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特殊性蕴含设计智慧。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3.1 放眼整个中国传统器具进行宏观分类

中国传统器具的分类的对象和范围十分广泛,但很多情况是旧传统如影附身,虽然现在没有人再‘言必周秦’,‘物必钟鼎’;但对传统器具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在认识上常常是那些博物馆里的精品。不过其实也有很多民间的器物也包含了相当丰富的设计智慧,做传统器具设计研究不能有‘偏见’,因为设计智慧是不分民间还是宫廷的,最朴实的器具也具有自己的特殊结构与功能。比如泡菜坛的特殊结构,民间玩具的启发智慧等,都值得我们研究。

3.2 如何确定分类主题

分类法的出发点是首先确定主题。将事物分类通常需要两个步骤:首先是确立一个属性或者性质也可是一个特定的范围,此步骤为创建范畴,然后将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此范畴。确定主题就需要发挥创造性的智慧了,按照常规的分法把传统器具可以分为生活器具、生产器具两大类,然后对号入座的把各个器具放入,基本可以概括大部分的器具了,但是完全按照这样分类,也会错失很多传统器具设计的智慧点,或者设计规律。因为按照这样的分类来研究器具,不容易研究深入。比如陶瓷的釉色本身就很值得研究,如果按照过去的分类,很难从一个整体上进行把握,很难得住中国瓷器釉色的种类和特征。再比如中国传统器具中有各种盒子,漆盒、梳妆盒、香盒等等,如果按照生活器具分,就人为的割裂的盒子这样一个总体特征的分类法,就始终没有办法找到中国传统器具中盒子有什么样的设计规律。

3.3 确定器具分类层次的原则

虽然传统器具的数量非常多,种类也很繁杂,但是分类还是要按统一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依循一个标准,不能任意变换。必须依据一定数量的器具的特定性质确定分类标准,使分类在统一尺度下进行。就像把人分成商人、青年人、老人、女人就不正确。器具的分类也是一样,同样是陶瓷,有根据使用方式分的,也有专门分析陶瓷色彩的。如果是根据使用分就应该严格按照某种用途找器具,这类就是重点分析某种用途的陶瓷器具的特点以及设计规律。如果是专门分析陶瓷色彩的就应当收集不同材质与釉色的陶瓷制品,按照严格的分类标准去做。其次,分类所得到的小类之和必须和分类前的大类相等,不能有遗漏,也不能超过大类。如果不相等,证明分类过程中存在错误。当然,在说明事物时,并不是一定要求每次分类都把子项全部列出;有时择要列举,有时根据说明的需要只举出其中一部分,是容许的。再次,分类必须按照一定层次逐级进行。每次分类所得到的小类应该同一层次、同一级别的,这样才能使分类条理化、系统化,便于人们认识事物,不然的话,分类的结果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使人难以理解。

总之,掌握分类这一科学方法,不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还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分类的能力是与分析问题和综合研究的能力直接联系的。从一类器具中看出不同的细微差别,因而对这类器具有更精确、更深入的了解,这是分析的能力;从大量器具中看出某些器具之间具有更多的联系、更多的共同点,因而把它们分别归结到一起,使原来处于散乱状态的大量传统器物,形成系统,构成门类,这是综合的能力。分类正是对器具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对中国传统器具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分类通常总是要同时对于器物的性质、特点进行必要的概括。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生态设计;进展与展望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景观的共同遗产。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威胁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空间的特征与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途径。

1.环境景观的人文化与生态化:文化是人类适应、保护和营造环境的工具

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和生态已经成为景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特征。风景园林师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景观环境的营造者,是有效协调人地作用机理与从事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之一。面对机遇与挑战,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麦克埃文(Mar—garet McAvin,1990)认为生态与环境破坏是工业化时代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是风景园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性目标与途径。

2.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与孤岛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困境

伴随着大开发与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开发与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成为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面对的实际问题。原本是传统文化突出的很多地区又是今天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传统”与“现代”矛盾极为突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特质。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承担起了国家发展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关于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恢复等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成为解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3.生态设计的图式化与语言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解读、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人运用景观的语言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过程和途径。因此,“景观的语言”应是风景园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成为该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试图在自然生态景观及过程、文化景观及人文过程、网络化与网络格局典型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组合图式为表达形式,构建起以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叠置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形成过程与规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以传统文化地域为典型,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人文和文化过程的作用下,文化景观要素、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在尺度、秩序机理下依次耦合形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过程、机理、形态和空间组合规律。

二、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进展

1.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

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由偏重于自然的设计,走向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以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不断将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中,推动了生态规划设计学科的长足发展。

(1)以自然生态研究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

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拉尔夫·艾默生(Ralph Emerson)、佛里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乔治·马什(George Marsh)、沃伦·曼宁(Warren Manning)、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等人为早期偏重于自然生态研究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资源管理研究的持续压力下,景观适宜性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主义、文化景观理论和现代技术发展成果,形成了以“优化技术”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Ⅱ,该阶段主要以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菲利普·刘易斯(Philip Lewis)、理查德·托斯(Richard Toth)、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约翰·莱尔(John Lyle)、朱利安-法布士(Julius Fabos)等为代表。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方法成为快速发展的领域

此后人文与文化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形成了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朱利安·斯德维特(Julian Steward)、鲁克曼(F.Lukerman)等)以及景观价值与感知研究(肯尼斯·卡瑞克(Kenneth Craik)、伯顿·林顿(Burton Linton)、威廉姆·萨菲(WilliamShafer)、埃文·朱比(Ervin Zube)和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等),将人的价值观、行为心理、文化人类学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体系中,形成重要的发展阶段。

(3)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体系

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尤金·奥德姆(Euqene Odum)、布兰达·李(Brenda Lee)、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s)等)和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莫妮卡·特纳(Monica Tuner)、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Forman)、米歇尔·戈登(Michel Godron)等)的发展推动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立足于景观的垂直结构与功能系统,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此做出的回应,通过生态系统能力、目标和行为评价,探讨人类制度因素,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则立足于景观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结构与功能,探讨自然与人文过程对景观格局、景观功能的影响,将景观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在空间上的综合镶嵌体,它有助于通过生态完整性的最大化和土地退化的最小化实现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

2.“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成为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前沿

在生态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直是生态规划设计力图认识、协调和解决的核心关系,经历了自然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文化适应论三个发展阶段,文化适应成为场所构建、可持续设计、景观再生等领域的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时代特征。

(1)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和核心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拓展

Sim Van Der Ryn(2007)认为生态设计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由地方性衍生的设计方法和途径、生态帐户的设计、设计结合自然、每个人都是设计师以及使自然本质性的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深入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生态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景观与环境,是被用来改造自然景观的文化工具(Frederick Steiner,200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顿·立顿(Burton Litton,1990)教授认为:在面对生态规划设计自然一文化复合系统复杂性的时候,规划设计需要超越经验之上的更加科学的方法并因此产生较好的实践价值。生态规划是“在时间和规律综合作用下的关于自然、生活、过程一体化的方法体系”(Ian McHarg,1997),也可以视为“对人类土地利用形成显著机会的同时所形成的制约条件”(Frederick Steiner,1990);生态设计定义为“在生态规划基础上的形态设计,它需要设计师的视觉形象以及对图形富有创造性的技巧”(Ian McHarg,1997)。詹姆斯·卡尔(James Karr,2004)认为“健康性与整体性(Integrity and Health)、系统与尺度(System and Scale)、景观与语境(Landscape and Context)”等14组生态概念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生态概念,从而建立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体系。

(2)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在生态规划设计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也不同,但方法的发展是连续的,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揭示出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该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成为指导、学习和应用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重要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福斯特·卢必升(Forster Ndubisi,2002)完成的《生态规划——历史与综合比较》。该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和比较分析,从而建立起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全方位透视。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加剧,文化过程和现代技术应用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人文生态学派(人文生态系统设计:John Lyle,1985)、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派(可持续设计与可再生设计:John Lyle,1999)、应用景观生态学派(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Zev Naveh,2000)都成为现代技术和文化过程研究的典型代表,成为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3)“景观的语言”与场地景观设计的语言体系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在1998年出版的《景观的语言》(The Languageof Landscape)成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辟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的研究途径。景观的语言立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Landscape)、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ment)和人文生态(Human Ecology)四个关键环节,探讨景观构成的修正(Modifica—tion)、一致(Agreement)、对应(Correspondence)、从属(Subordination)、协调(Coordination)等语言规律,研究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和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以The Mill Creek社区为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MIT开展了长期的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探讨。与此同时,温彻·德拉穆斯塔德(Wenche Dramstad,1996)等人提出了55条景观生态规划的法则、概念及生态设计关于斑块、边界(界线)、廊道(连通性)和镶嵌体的图式语言。理查德·杜比(Richard Dube,1997)尝试性通过草图、照片、结构分析和美学特质等方面研究了48种自然景观图式,并就每种图式进行变形以适应具体空间规划设计的需要。西蒙·拜尔(Simon Bell,1999)教授研究了图式(Pattern)的含义和感知图式的方式与途径,探讨地形图式、生态图式和人文图式等图式形式。罗曼·布什(Norman K.Booth,2012)针对性研究风景园林场地空间的要素、空间构成的基本形态、特征、景观利用、功能耦合的过程和设计语汇,形成场地设计的导则,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基础。

3.借鉴国外研究进展和成果,国内“景观的语言”研究呈起步态势

(1)对西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师设计语言的研究

从园林历史和设计的角度,研究1920—1970年间北欧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师的作品;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北欧现代主义富有地域性与艺术品质特征的设计语言生成基础和原因(蒙小英,2006)。在欧洲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发展和设计语言的量化与生成研究中,万艳华(2007)等人研究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探讨既延续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体系。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和建筑向自然的延伸中,形成了对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特设计语言(蒙小英,2008)。丹麦现代主义园林大师C·索伦森从丹麦本土景观和历史元素中提炼设计词汇,创造了以圆和椭圆为代表的几何景观的特征词汇,形成了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和构成的构图句法规则,它们既是索伦森个人的景观语言,也是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景观语言(蒙小英,2010)。

(2)“景观的语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

景观语言的研究起源于将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教授《景观的语言》的引入,讨论景观语言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卜菁华,2003),并开展景观语言符号的研究,探讨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传达机制、主题类型、作品类型与表达方式,揭示语言化机制,为景观创作提供依据,并提出景观语言的交际性、符号性和社会性三大基本属性以及景观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法三要素(陈圣浩,2007;邱冰,2010);其次是对风景园林设计语言从地域性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风景园林实践中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王向荣,2002;林菁,2005;肖辉,2008;王浩,2009;王云才,2009)。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和地域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构成体系,特别是自然和人文在地域性特征中的实质性影响。再者就是景观图式语言的研究(王绍增,2006;吴洪德,2007),探讨图式的特点、图式的转换和图式构成。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是近年来作者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王云才,2011)。

(3)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及其应用体系研究

景观生态化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语言来指导生态规划设计,并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范式和框架。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以及生态过程作为生态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以生态过程为内在连接规律,将生态规划设计的自然景观图式、文化景观图式、网络化图式等连接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动态性特征的整体性景观(王云才,2010)。其中文化景观形成了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通过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珠三角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王云才,2009)。

三、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突破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景观的语言研究不足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的缺失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不足,缺乏基本理论与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独特的“人居环境”观、风景园林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营造基于资源保护、景观保护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景观。近年来,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已经强烈地认识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性,也接受生态规划设计是当今设计师最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但依旧缺乏对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生态”依旧困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始终处在没有依托、没有切人点和没有抓手的状态。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不足

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景观,是揭示一个阶段人文生态空间演变的代表性景观类型。传统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更是这些代表性空间的典型,它凝聚着历史过程中的人一地协调统一的人文生态过程。由于对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质量、空间组织等缺乏系统的研究,使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只能局限性地开展孤立、零星的个案化研究与实践。“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试图立足土地利用、资源保护、文化调适、视觉体验等,认识独特环境中的文化景观,掌握环境中的文化进程,研究其基本构成、形态特点和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相应的依据和范式

文化景观是区域性的和地方性的。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文化景观保护片面地集中在风貌建筑、村落核心区、风景地段、历史街区、特定的文化景观区等局部空间的保护上,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依据和可借鉴的范式,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的政策与景观“孤岛”和“人工盆景”。立足于中尺度空间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就是试图通过地方性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形态和内在过程的研究,探讨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将过程和空间形态统一在传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过程中。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突破点

(1)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对象,突破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应用的制约瓶颈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在艺术与生态、花园与区域之间探索发展,形成了现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格局。自然与文化的交织是风景园林发展的源泉,但风景园林并没有从这一源泉获得内在的发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1998)认为:这正是由于景观设计语言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单一的建筑语言和纯粹的生态语言对风景园林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典型,“图式语言与形成机理”尝试性探讨风景园林独特的视点、方法、模式以及风景园林能够表现的事物和对象。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就是探索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试图探索突破生态规划设计发展瓶颈的途径。

(2)研究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探索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图式

研究生态设计语言,建立生态设计的语言图式,是基于以下四个重要议题:①生态规划设计成为解决土地与景观环境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途径和媒介,是生态设计语言描述的核心对象。②多学科理论引入风景园林、生态学富有成果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大胆的尝试和多样化途径有助于营造自然与人类共同繁荣的土地空间。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产物,通过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探讨景观生态化设计图式语言的基本图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核心,以多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空间生态格局为框架有助于奠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范式。

(3)通过图式语言体系构建,形成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文化景观的语言是由人一地作用过程中不断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描述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文化基本单元空间和具有文化群体性特征的空间组合构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通过揭示图式的基本构成、典型图式和空间组织过程,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文化的传承,依据独特的空间肌理过程将不同的景观要素、典型的空间组合进行耦合,形成文化与人文生态规律、生态特点和生态空间形态统一的有机景观。图式语言是生态景观表达的基本语汇,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图式语言及空间形成机理研究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切入点和抓手。

四、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

(1)“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理论

“景观是语言”的结论来自于景观规划设计最核心的工作领域,在由花园到区域的多层次规划设计中,景观规划设计都在尝试着进行充实功能和表达思想的艺术化塑造过程。在我国,景观语言研究正逐步起步,但缺乏对系统全面的研究。景观的语言理论将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景观语汇。景观语言的构成是由景观的要素和景观独立的基本空间单元构成,以及由这些单元组合形成的空间基本格局。“land”的含义是指空间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景观的语言就是将场所及生活在其中的人连接起来的动态纽带。景观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它包括了地形、地貌、土壤、水体、岩石、植物、动物和天象等自然要素以及建筑、劳作、人群、构筑物、活动以及地方性语言与文化景观等人文要素。要素依照特殊的过程和关系组合成基本的景观空间类型,并复合成典型的空间格局。②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不是所有的景观都是和谐的,缺乏秩序会造成杂乱,但造成杂乱也有可能不是因为秩序的缺乏,而是太多秩序的冲突。景观中以很复杂的结合方式将很多秩序整合在一起。③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④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⑤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

(2)景观生态学与“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到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北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整体景观为对象,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生态过程的研究,揭示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理论重点强调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镶嵌体格局理论等景观格局的分析与研究理论;同时强调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景观的网络化均质化与连接度和连通性理论。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是景观综合体及其形成并稳定发展的机理的系统研究,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研究中典型生态空间研究的基础依据。

(3)人文生态学与“文化适应一场所构建”理论

人文生态学应用人类与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指导形成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最优化利用决策。该理论重点研究人类影响环境并被环境影响,以及完成与环境相关的决策影响人类的机理和特征。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环境运动的组成部分,人文生态规划重新得到重视。人类及其与土地间的互动是人文生态规划的首要关注点。斯坦纳(Steiner)在《生命的景观》(1991)一书提出的生态规划方法中不仅列出了社区信息分析清单,而且主张将社会经济分析与生物物理信息联系起来。麦克哈格(McHarg)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为新泽西Medford镇做的规划实现了整合社会价值的创新工作。赛佛·纳维(Zev Naveh)和亚瑟·利伯曼(Arthur Lieberman)提出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也更具有人文生态偏向。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念是综合自然和人文过程信息以指导规划设计决策,尽管人们看待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种种观点不同,人文生态规划者和设计者的中心论点是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空间之间的最佳匹配,将区域利用类型的适应优势最大化。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框架体系

(1)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成与图式语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是由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自然景观空间单元、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和复合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自然景观空间组合、文化景观空间组合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空间组合)和生态过程(自然生态过程和人文与社会经济过程)构成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范式。景观要素和景观空间单元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和构成,基本组合和空间格局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和范式;生态过程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句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生态过程为核心,融合生态要素和空间单元,有效组织基本组合范式和空间单元模式,形成自然与人文一体化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的景观整体或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生态空间基本构成及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典型生态空间组合的整体空间单元的图式,揭示生态空间耦合的内在机理。它是空间组织和空间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空间法则。

(2)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

传统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过程的历史综合,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多种景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形成“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空间”、“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与生活景观空间”、“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性景观空间”、“文化景观网络化空间”等多种空间类型,并通过特定的空间关系复合成为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每一种景观空间类型的形成都具有各自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和相互调适机理,这些机理与过程是认识传统文化景观形成的人文生态过程的规律,是“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基础。由于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应结合典型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运行过程与动力系统、空间组织的典型模式及其演变、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探索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地域人文过程与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形态及图式语言研究

形态与过程的耦合是以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为切入点,探讨文化景观图式语言的构成与模式。①传统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图式语言构成、形态与组合模式。②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居住模式就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在地方性知识体系支撑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建筑与聚落形态以及水资源利用方式后形成的整体景观特征和格局。③土地形态与肌理空间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土地肌理是人类社会生产性景观自我创造和自我维持系统在环境上形成的记忆,集中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应用和改造成果,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反映,是人地作用系统的集中体现。④自然一人文复合型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即以居住和生活空间为核心,在空间上耦合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成自然一人文过程相统一的复合型文化景观空间。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网络化过程与网络图式语言。无论在任何尺度空间中,网络都是空间中最重要的生态特征。以网络化过程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景观在中等尺度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耦合关系,并探讨网络景观图式化语言构成与模式。

(4)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

文化景观图式语言是对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过程和组合形态等规律的描述和反映。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空间组织过程和形态耦合特征,成为冲击传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因此,我们应在图式语言基本构成与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地方性图式语言特征、图式语言的调适优化和基于实践的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建立在三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首先,在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一文化高度统一的“景观”展示出其存在的科学性和高度统一性,也揭示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过程和空间组合规律。其次,典型人文生态空间的客观存在和空间生态要素、单元、组合体可以通过空间解析的方式用图式表达出生态空间的组织规律和形成机理。第三,典型自然生态空间和人文生态空间的存在和示范作用成为今天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向“自然学习”和向“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的前提,可以看出:首先,生态规划设计是一门规律性、科学性和规划设计专业技能很强的学科领域,典型生态空间的剖析揭示出生态空间的组合规律和形成过程,学习、了解和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开展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专业素质。其次,生态规划设计的图式语言是在典型生态空间剖析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形态学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借鉴“景观的语言”研究方法,开展典型生态空间的要素、空间单元、空间组合的特征与过程研究,形成生态景观的基本图式、单元图式和组合图式体系,并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将不同景观层面的图式进行组合研究,初步建立起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再次,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的出发点在于通过生态空间“原型”的研究,获取生态空间的基本语言的要素和构成,并通过重新组合和应用这些生态设计语汇,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10篇

一、研究背景的转变

从历史上看,会计理论是为了配合会计实务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会计实务必须与不断变革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以及不断变革的会计目的相适应。因此,研究会计理论必须将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与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两权”不分立,是这一时期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企业缺乏必要的经营自主权,它的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因此,反映国家计划的执行情况就成为会计的目标。这样,会计目标仅局限于为计划、统计、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数据资料。这种单纯地核算型会计模式使人们不重视会计理论研究,也忽视了与会计具体实践有关的应用和操作理论的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要求赋予企业完全的经营自主权。由此而引发的筹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要求会计一方面要提供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利用信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服务。这样,就促使人们从对会计概念、定义的解释中走出来,转向对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制度及其基础观念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如何构建一套完整地、能充分解释和说明市场经济下会计实务运行机制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起点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是以会计本质为起点,逐一阐述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作用、会计任务和会计方法等理论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独特方式。这与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有关。改革初期,会计实践开拓了许多新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会计观无法反映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会计实践。所以,客观上要求人们首先对会计是什么,即会计的本质作出重新认识,于是会计本质便成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在这种研究起点的引导下,派别之间的争论,学术界的活跃,均源于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表述,形成了偏颇的学术繁荣。

笔者认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应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反映会计领域中必然的内在联系,并成为会计理论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和会计系统的导向。也就是说,会计研究起点除与外部环境保持直接联系外,在会计理论和实践上应具有同一性,从而成为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显然,会计本质作为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不具有这一特性,在会计领域中,唯一具有这一特性的是会计目标。因为:首先,外部环境通过会计目标作用于会计系统,会计系统通过会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这就使得会计目标具有连接外部环境和会计系统的特性,以此为起点能将外部环境与会计系统有机地协调起来。其次,会计目标不仅是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决定会计假设、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技术等会计理论要素的基础,也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而会计目标具有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特性,以此为起点能使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当今我国的会计正在进行一次重大变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是这次变革的目标之一。为达此目的,重新选择研究起点已成为必要。人们在已认识到“本质起点论”不足的同时,纷纷把眼光投向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目标起点论”已经取得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现实条件下,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正由会计本质向会计目标转变。

三、研究方法的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研究者比较偏重于会计学基础概念的研究。会计界最为关注的是社会主义会计的含义、对象、性质、职能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一般都是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如国家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产品经济理论、计划经济理论等)为前提和出发点进行演绎而得出理性认识和判断的。因此,传统理论研究一直采用的是演绎法。这种方法曾在相当长时期适应了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需要,在解释国家有关会计政策和制度上,在规范会计实务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这种纯粹的演绎法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1)以规范性的演绎法排斥实证性的归纳法,使会计理论从理论走向理论;(2)以哲学思辩取代科学分析,使会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论应该具备的可验证性特征;(3)以理论推导代替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特别是对会计发展方向的把握,使会计理论失去了解释效力和预测功能;(4)坚持理论模型的一元化,不了解理论模型多元化的合理性及其意义,使会计理论缺乏活力。

因此,在会计变革的浪潮中,继续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不仅不能适应会计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会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严重脱节。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研究方法进行突破,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演绎法,而应是一个由演绎法、归纳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实证法等多种方法组成的集合体。应用演绎法从有关财务报告目标、假设或其他概念为前提,推导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应用归纳法从大量会计实务的观察、计量、分类中概括出一般性关系或结论,将其加以验证,从而推导出对实务具有指导意义的一般概念或原则;应用社会学法把“公正性”概念扩展到社会方面,研究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应,研究会计信息如何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或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用经济学法研究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如何反映经济现实;应用实证法去解释会计实务对人们和社会资源的应用产生的影响。在这些方法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会计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图像检索;共词分析;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1.023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100-08

图像检索是信息检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都对图像检索技术进行研究,先后提出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以及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技术。传统的文字搜索主要是以关键词匹配为基础,着重优化搜索路径算法,加强建立学习和反馈模型,比如百度和谷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图像检索与文字检索存在很大的区别,存在很多问题,如图像内容描述、语义理解鸿沟、特征提取复杂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图像检索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图像检索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CNKI近十年来发表的图像检索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关键词为研究载体,以共词分析方法为研究基础,采用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可视化软件Ucinet,绘制近十年来图像检索研究图谱。笔者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这篇研究论文,图像检索研究领域的学者或者是对图像检索感兴趣的人可以很清晰的发现近十年来图像检索研究领域过去的关注点、现在的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文献来源

为了确保检索的文献符合笔者的分析需求,笔者检索条件设置为:数据来源为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时间为2003-2012年,关键词中包含“图像检索”,检索策略为“精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期刊2 477篇。

1.2 基于研究样本的文献计量情况

论文载文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1]。笔者对国内图像检索相关的2 477篇文献进行统计,并利用Excel软件绘制出图像检索文献年代分布折线图,如图1所示。图1的数据表明,图像检索论文数量从总体上来看,是成上升趋势,在2008年达到顶峰。论文增长曲线呈现“S”型。根据普莱斯逻辑增长曲线规律,笔者发现图像检索研究是逐步发展的,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图1 2003-2012年图像检索研究期刊发文量

1 通过文献计量软件SATI 2.2软件,对检索的2 477篇文章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作者的总人数为3 917人(包括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等)。经过计算,笔者发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多媒体研究所的周利华教授和河南理工大学的孙君顶教授发表的文章最多,同为33篇,根据普莱斯计算公式,核心作者发文数m≈4.31,因此将文章数量为5篇及以上的著者定为核心著者,统计得到核心著者有153人,占全部作者总数的3.9%。笔者筛选出发文数量排名前20的作者及其单位,如表1所示。从表1中,我们发现图像检索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并且相对集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是图像检索的主要研究机构,这也表明,图像检索的研究目前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际应用并不广泛。

表1 2003-2012年图像检索期刊发文量前20位作者及其单位

1.3 期刊分析

期刊载文分析主要反映学科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期刊的分布也可验证布拉德福定律。由于核心期刊的载文量水平较高,更能反映学科研究水平,因此本文的期刊分析,都以核心期刊为主。表2是排名前20位发文量超过15篇的核心期刊。

表2 载文前20种核心期刊表

1.4 研究主题分析

研究主题变化通过关键词词频变化来揭示。本文对2 477篇图像检索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对一些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如“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基于内容”和“CBIR”;“纹理”和“纹理特征”等。为了能够清晰的揭示出研究主题的变化,笔者对每一年的论文关键词分别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2003-2012年论文关键词词频变化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研究的深入,图像检索领域的研究热点也在不断的变化中。笔者参考安徽大学储节旺教授将热点关键词进行分类的研究方法,将图像检索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分为3种类型:恒星关键词、流星关键词和新星关键词[2]。(1)恒星关键词指的是那些一直处于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如“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相关反馈”、“特征提取”、“颜色直方图”等,这类关键词也是图像检索的核心内容。(2)流星关键词指的是那些研究一段时间后缺乏持续研究的关键词,如“图像数据库”、“医学图像检索”、“数字图书馆”等。这类关键词研究的内容深度不够,没有涉及到图像检索的核心内容,研究的是图像检索应用研究。图像检索研究本身存在很多技术有待突破,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这些基于图像检索技术的应用研究明显研究深度和热度。(3)新星关键词指的是那些总体增长比较平稳并且在未来会受到重点研究的关键词,如“图像分割”、“小波变换”、“支持向量机”、“灰度共生矩阵”等。这类关键词涉及到图像检索的核心技术,也是未来提高图像检索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1.5 高频关键词的确定

通过文献计量软件,统计得出2 477篇文章中共有关键词3 463个。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认真分析,将一些表述相近意思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和“基于内容图像索”;“纹理”和“纹理特征”进行合并,取词频大于20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共有48个,如表4所示。表4 高频关键词表(部分)

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图像检索1 190直方图48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488基于内容44相关反馈261灰度共生矩阵43特征提取210MPEG-743颜色直方图130数字图书馆37纹理特征94相似度37支持向量机86医学图像检索36颜色特征72图像特征35小波变换71图 像32图像分割65检 索31形状特征58信息检索30相似性度量56图像语义30图像数据库54图像分类29颜 色52颜色空间28聚 类49不变距27

为了进一步的分析关键词内部之间的联系,对4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检索,形成48×48的共词矩阵,如图2所示。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

图像检索相关反馈特征提取颜色直方图纹理特征纹 理图像检索1 18910129104814942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103876341161916相关反馈12963261238310特征提取1044123210599颜色直方图81168513001图2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部分)

1.6 构造相关矩

通过对共词矩阵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共词矩阵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为了能够用更多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需要利用Ochiia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转换,构造相关矩阵和相似矩阵。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似矩阵,如图2所示。但是相似矩阵中的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误差,为了方便进一步处理,用1与全部相关矩阵上的数据相减,得到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数据如图3所示[3]。

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

在相似矩阵中,数值的大小表明了两个关键词之间距离的远近,数值越大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大;数值越小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关程度越小。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

在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小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大;数值越大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关程度越小。

1.7 知识图谱分析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的悄然兴起,一方面是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显示科学知识地理分布的知识地图转向以图像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的结果。基于社会网络的Ucinet软件,通过构建行动者节点及其联系网络的互动关系,解释社会网络的层次性、等级性、结构性等,并以网络图谱的形式揭示该研究领域的主题热点[4]。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

分析显示,网络密度为10.95%,中间中心度为19.62%,一致性指数为0.962,上述3个指数表明,关键词共现网络集聚程度不高。其中,图中节点大小由关键词频次决定,线条的粗细,由两个关键词共现的次数决定。线条越粗,表明共现次数越多,反之,表明共现次数越少。节点围绕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相关反馈、特征提取形成相对密集的圈层。图5,点的中间中心度排名前15位的分别是图像检索(982.269,1)、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529.658,2)、相关反馈(365.832,3)、特征提取(343.531,4)、颜色直方图(160.999,5)、纹理特征(108.175,6)、支持向量机(95.334,7)、颜色特征(78.884,8)、小波变换(73.287,9)、图像数据库(57.513,13)、形状特征(46.640,11)、相似性度量(45.965,12)、聚类(44.494,15)、医学图像检索(40.030,22)、图像分割(34.788,10),括号内为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及频次排序。网络连线的粗细能反映节点的关联度,是识别意义类团的重要特征,如“图像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图像分割——相关反馈——纹理特征”、“图像检索——颜色直方图——颜色特征——兴趣点——颜色量化——特征匹配”、“图像检索——聚类——语义鸿沟——高层语义——图像索引”、“图像检索——特征提取——纹理特征——相似度——图像数据库——医学图像检索——图像检索系统”等。

1.8 多维量表分析

多维量表分析(MDS)是将一组个体间的相异性数据经过MDS转换成空间的构形,且尽可能保留原始数据的相对关系。在SPSS 19中文版中,选择“分析——度量——多维尺度(ALSCAL)”,得到空间二维图,如图6所示。图6 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图

从图6可以看出,关键词大体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语义图像检索、多媒体数据库、纹理检索、图像匹配、空间关系、高层语义、主色调、纹理谱、位平面、粗糙集、纹理图像检索、商标图像检索、环形颜色直方图;第二类,纹理分析、边缘检测、图像检索技术、图像检索系统、兴趣点、搜索引擎;第三类,视觉特征、半监督学习、相关反馈、流形学习、多示例学习支持向量机、图像检索;第四类,图像特征、不变距语义、语义鸿沟、相似性度量、相似度、图像分类;第五类,数字图书馆、聚类、形状特征、颜色特征、特征提取;第六类,医学图像、图像数据库、医学图像检索、灰度共生矩阵、颜色距、图像语义、MPEG7、图像分割、颜色空间、图像标注等。

2 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上文对图像检索研究领域的多维计量分析(知识图谱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以及关键词词频的变化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对图像检索的研究领域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图像检索的算法研究、图像特征研究(如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等)、图像语义研究等。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图像算法研究

图像算法研究是图像检索的研究热点之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图像检索算法,来提高图像检索的效果。鲁珂等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理论提出了一种用于图像检索的半监督学习算法[5]。许相莉等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的图像检索相关反馈算法,使得用户对检索目标的理解逐渐清晰,能够有效全面的搜索图片库,同时避免多次反馈造成的算法效率和检索效果之间的矛盾[6]。王崇骏等在IPSM模型对图像的语义分类特征进行描述和提取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基于高层语义的图像检索算法以及基于高层语义的相关反馈算法[7]。李健提出一种以曲波变换为基础,综合香农熵与频域子带能量特征的图像检索算法。该方法用香农熵进行预分类,用子带图像的能量特征进行相似度度量,并加入检索者的反馈信息,实现图像的精确检索[8]。牛蕾等回顾了早期的启发式相关反馈算法和近期的最优相关反馈算法,对现有的相关反馈算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对比,并提出了今后相关反馈算法的发展方向[9]。因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图像检索算法。

2.2 图像特征研究(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空间关系特征等) 特征提取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一个概念,是图像检索的核心内容。它指的是使用计算机将图像信息进行分解、匹对,决定每个图像的点是否属于一个图像特征。特征提取的结果是把图像上的点分为不同的子集,这些子集往往属于孤立的点、连续的曲线或者连续的区域。目前,特征提取算法各种各样,算法计算复杂性和可重复性也非常不同。颜色特征是一种全局特征,描述了图像或图像区域所对应的景物的表面性质,由于颜色特征不能反映颜色信息的空间分布等特点,因此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图像检索效果。王向阳等提出一种鲁棒的多特征彩色图像检索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快速的检索出用户所需图像,而且对光照、锐化、模糊等噪声攻击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10]。纹理特征也是全局特征,它和颜色特征不同,纹理特征不是基于像素点的特征,它需要在包含多个像素点的区域中进行统计计算,这样提高了模式匹配的成功率,但光照、反射情况对图像检索存在一定干扰。安志勇等在构造了具有旋转、平移和尺度不变的纹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算法,该算法具有旋转、平移和尺度不变性,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检索率[11]。形状特征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轮廓特征;另一类是区域特征。图像的轮廓特征主要针对物体的外边界,而图像的区域特征则关系到整个形状区域。形状特征可以比较有效地利用图像中感兴趣的目标来进行检索,但图像形状本身存在容易出现变形的情况,而且人的主观意识对图像形状的判别也存在影响。何姗等提出一种基于兴趣点的图像检索新方法ACSM,利用兴趣点的位置信息,提取兴趣点周围局部区域的颜色矩特征和区域形状不变矩特征,由于将颜色和形状特征有机结合,ACSM算法有效提高了图像检索的准确性[12]。空间关系,是指将一幅图像进行分割,分割出来的多个目标之间的相互的空间位置或相对方向关系(邻接、重叠等关系)。空间关系特征的使用可加强对图像内容的描述区分能力,但空间关系特征常对图像或目标的旋转、反转、尺度变化等比较敏感。张伟等构造了在平移缩放旋转下保持不变的基于度量矩阵特征值的图像空间关系描述子。研究表明这种描述与人的主观视觉心理相一致,在平移缩放旋转下以及小噪声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具有较好的类别可分离性[13]。

2.3 图像语义研究

图像语义研究是图像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视觉特征因人而异,人对同一副图像的情感认知也不尽相同,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副图像特征提取出现天壤之别。如何对一幅图像的特征(颜色、纹理、形状等)描述与视觉特征相吻合,进行客观的语义描述,实现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图像语义研究包括语义鸿沟、高层语义、底层特征语义等角度。语义鸿沟是图像检索系统广泛存在的问题之一,它是人对图像相似性的判别依据与计算机对相似性的判别依据之间的不同,造成了人所理解的“语义相似”与计算机理解的“视觉相似”之间的“语义鸿沟”的产生。张菁等针对相关反馈和感兴趣区检测在弥补语义鸿沟时存在主观性强、耗时的缺点,提出了视觉信息是一种客观反映图像高层语义的新特征,基于视觉信息进行图像检索可以有效减小语义鸿沟[14]。高层语义主要涉及图像的场景语义、行为语义和情感语义。一般而言,高层的图像语义往往建立在较低层次的语义获得的基础上,并且层次越高,语义越复杂,涉及的领域知识越多,也是图像语义描述的难点之一。吴楠等利用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来进行图像检索,在深入研究图像高层语义的低层特征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图像语义的层次划分,并对每个高层语义层提出了语义抽取和检索算法。该检索算法可以有效地对图像高层语义信息进行提取,并可作为新型高效图像检索系统的一个模型[15]。袁薇等指出了应用图像的高层语义特征和底层颜色特征作为图像检索的综合指标,将图像文本和视觉信息融合起来,给出了一种综合语义和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系统的体系架构,以填补多媒体底层特征和高层语义之间的差异[16]。

2.4 图像检索技术研究

图像检索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最初是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是首先对图像的特征进行文本描述,然后利用关键词进行检索图片,费时费力,而且检索效率低下,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克服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通过特征提取和高维索引技术进行检索,通过比较视觉特征的相似度来获得检索结果。洪俊明总结了图像数据库检索技术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针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中的局限性,从计算机底层硬件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内容检索的流水索引法[17]。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对图像的语义进行检索,而不是图像的特征,如何建立从图像的低层特征到高层语义的映射,获取图像的语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检索,是图像检索技术的一个新的方向,即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技术。陈久军等提出图像语义检索整体框架,系统采用XML技术,将图像内容层式描述、图像语义对象自动获取、图像语义相似测度等功能模块加以融合,实现语义层面的图像检索[18]。

3 结 语

国内对图像检索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图像检索的算法研究、图像特征研究(如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等)、图像语义研究等。当然,国内针对图像检索研究的热点还有,比如基于流行学习的图像检索技术、遗传算法、粗糙集理论在图像检索中的应用以及医学图像检索相关技术的研究等等,因限于篇幅,笔者主要列出国内学者研究比较集中的热点问题。通过共词分析法来展现国内图像检索研究的学科热点问题,这类文献基本没有。笔者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篇研究论文,图像检索研究领域的学者或者是对图像检索感兴趣的人可以很清晰的发现近十年来图像检索研究领域过去的关注点、现在的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在介绍图像检索研究热点问题,因限于篇幅,很多相关热点没有一一展示;在文献选取时,以期刊为检索源,忽略了硕博士论文,对研究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高频关键词的设定、多维量表分析、知识图谱分析等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问题是笔者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玉双.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J].晋图学刊,2008,(5):45-48.

[2]储节旺,王龙.近十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CSSCI数据库的词频分析[J].情报科学,2011,(9):1425-1429.

[3]Manfred Wettler.Reinhard Rapp Computation of Word Associations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s of Words in Large Corpora[EB/OL].2005-10-09.

[4](美)林顿·C·费里曼.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M].张文宏,刘军,王卫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

[5]鲁珂,赵继东,叶娅兰,等.一种用于图像检索的新型半监督学习算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5):669-671.

[6]许相莉,张利彪,刘向东,等.基于粒子群的图像检索相关反馈算法[J].电子学报,2010,(8):1935-1940.

[7]王崇骏,杨育彬,陈世福.基于高层语义的图像检索算法[J].软件学报,2004,(10):1461-1469.

[8]李健,牛振山.基于曲波的纹理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62-66.

[9]牛蕾,倪林.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中的相关反馈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32):65-70.

[10]王向阳,芦婷婷.一种鲁棒的多特征彩色图像检索新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7,(10):1757-1760.

[11]安志勇,曾智勇,赵珊,等.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J].光电子·激光,2008,(2):230-232.

[12]何姗,郭宝龙,洪俊标.基于兴趣点颜色形状特征的图像检索方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3):40-43.

[13]张伟,何金国,桑佩罗布.基于度量矩阵特征值的图像空间关系描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11):4376-4378.

[14]张菁,沈兰荪,David Dagon Feng.基于视觉感知的图像检索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8,(3):494-499.

[15]吴楠,宋方敏.一种基于图像高层语义信息的图像检索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6,(12):1774-1780.

[16]袁薇,高淼.综合语义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10):36-39.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12篇

几乎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统计学这样在学科性质界定上面临着如此的分歧与冲突。统计学归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居于边缘科学还是通用方法论科学队列,属于纯粹的社会经济统计还是数理统计范畴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作出明确的回答。因此,从“大统计学”的思维角度厘清统计学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提出“大统计学”的关键点在于厘清学科归属问题。归属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一直是统计学发展中的障碍性问题。统计学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方面的观察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涉及到许多自然技术现象中的试验数据收集和分析,这是否可以看作统计学分别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标志,“大统计学”思想的提出,是对统计学研究对象既存在于自然现象也存在于社会现象的认识深化,突出了统计学作为交叉学科的性质,强调统计学的复合性与综合性,提供了从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通用方法论层面,界定统计学学科属性的全新视角。提出“大统计学”的出发点在于实现认识方法转型。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统计学界围绕“大统计学”学科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极大推动了统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但从其提出的初衷分析,“大统计学”主要还是一种思想认识方法,是对长期存在的“小统计”思想的否定与完善。“小统计”思想以社会经济统计为主流,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属于经济学的分支,数理统计学属于数学的分支,实质就是主张社会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分立。“大统计学”思想强调“收集和分析数据”这一统计学的共性与规律,认为统计学的各分支学科都是研究不同方面、不同应用领域的统计方法的科学,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分割统计学学科的依据。虽然“大统计学”思想还没有将统计信息学或数量信息学纳入到统计学的研究范畴,但在其认识方法上,主张统计学各分支学科互相融通又相对独立发展的思维路径是值得肯定的。提出“大统计学”的落脚点在于弥合发展方向差异。我国统计理论界长期存在以学科发展差异取代学科性质的惯性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种社会经济统计学,它是关于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资料和方法论的社会科学;另一种是实质性的社会科学,目的是要找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具体数量表现。

二是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它以数学分支学科———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目的在于研究随机现象总体数量信息。

三是承袭英美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的通用科学。统计学界出现对统计学学科性质定位的混乱,主要是只关注于学科发展的差异,混淆了学科性质与学科发展的问题,将学科性质的普适性与学科发展的差异性等同起来,割裂了学科认识的整体性与学科发展的变动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在统计学学科发展差异的把握上,可以允许把社会经济统计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把数理统计学作为研究随机现象总体数量信息的方法论科学,进而将统计学表述为研究的各种统计方法既能解决自然科学中的问题,也能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这也是“大统计学”思想对弥合统计学发展方向差异的功能所在。综上所述,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不从属于经济学,也不从属于数学或生物学。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技术现象等领域。以前,我国曾照搬前苏联的理论,认为只有社会经济统计学才是唯一的统计学,将数理统计学作为数学排除在统计学之外。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照搬西方数理统计学派的观点,欲将国民经济核算等作为经济学排除在统计学之外。

虽然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增加了统计学的学科归属的难度,但是统计学研究内容的广延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问题的复杂性都是建立在“大统计学”研究对象特点的共性基础之上的,统计学的本质是围绕总体数量信息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它是对现有统计学研究领域的综合和系统化。

二、我国统计学发展的新任务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统计学学科,是改变我国统计学弱势学科地位的需要,更是统计学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当务之急要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统一、学科体系的综合、研究方法的完善等方面加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力度。

一要注重研究对象的统一。注重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统一,既是遵循“大统计学”思想的需要,也是推动统计学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统计学在解决经济学、数学相关问题上独特地位的确立,它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也崭露头角,赢得了一席之地。统计学正逐步成为贯穿于各学科范围的一门横断学科。要不断加强对统计学学科发展定位的认识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院校高级统计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研究》提出,“统计学是以客体对象的数量信息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数量信息获取、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及其规律性的具有方法论特点的综合性科学”。这里所提出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对象的数量信息”,它为我们整体认识统计学研究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要从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性入手,从研究对象中呈现的随机性和确定性的对立统一展开,无论是数理统计学,还是社会经济统计学,都包括由所有可能结果构成的样本空间,以及由某次具体观察结果的集合构成的实现总体两个层面,研究对象的总体都是样本空间和实现总体的统一体,这是对“大统计学”具有统一研究对象的理解与深化。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05-02

1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 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 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 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14篇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的辩证统一思想,掌握这些辩证思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统计理论,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主要从统计学中概括出了一系列辩证统一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统计学的研究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

1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 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 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 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 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