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

预算会计的特征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西;会计信息质量;预算管理

本文为梧州学院科研项目(2008C003)、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LX43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5日

随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控制中日趋重要,如何使企业预算管理持续高效配置资源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与结果,会计信息质量将影响着企业预算管理模式选择。本文将重点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以期有益于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效率。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企业预算管理分类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下,最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具有立足于实际交易或事项、如实反映、真实性与完整性四个特征,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相关性是“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FASB(2006)对相关信息理解为“为了帮助使用者在决策中,有助于他们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中关于现金流量或确认或改进他们原来的估计而提供导致差异的能力”(葛家澍,2007)。各国比较认同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因此本文主要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质量特征。

(二)按基本功能划分企业预算管理。著名会计学教授Zimmerman(2000)将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归纳为:预算是一项可以对公司中各种活动进行协调的决策制定工具,也是对行为实施控制的一种工具。蔡剑辉(2009)认为传统预算担负计划协调和资源等决策职能,又作为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的标准,成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并从组织角度看提高预算决策能力往往以牺牲预算控制效率为代价。在此基础上,佟成生(2011)确定了预算具体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认为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企业如果不恰当使用预算会导致预算两大基本职能冲突,指出企业应根据具体环境发挥相应的预算功能才能使企业业绩更好。企业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企业预算管理按照预算基本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管理与决策型预算管理,由于预算实务中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很难界定的,也就是说企业预算管理不可能只履行单一功能,而是同时具有双层功能。文中控制型预算管理是指以控制功能为主、决策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决策型预算管理是指以决策功能为主、控制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

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两大质量特征,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我们认为这不是一种偶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理

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资源配置前后的状态反映,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只有企业预算管理配置资源的效率能客观反映出来,高效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不断优化,如果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能良性互动,企业才能高效配置资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除了反映预算管理过程与结果,还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缩短企业内部过长的委托链,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良好环境。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形成一部分预测信息将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性,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相互制约,可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最终实现高效配置企业资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见如图1,互动机理只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大基本质量特征,预算管理按照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与决策型预算两类。(图1)

(一)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与归宿点。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是企业配置资源的基础,企业通过分析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预期的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源实施初始配置(即企业预算),形成的企业预算也就成为企业日后经济活动执行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会计信息也反映了企业资源实际配置结果,一般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越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资源实际配置结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会计信息既是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也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

(二)预算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企业资源配置的管理工具有很多,有事前、事中与事后等各种配置工具,而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因为:(1)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事前资源配置手段,对企业资源实施的初始配置,符合企业战略,以后企业采取的各种管理控制工具一般只是微调某些环节的资源配置;(2)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的资源配置手段,既涉及到财务以及非财务方面,又覆盖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还跨越多个会计年度;(3)企业预算管理为其他资源配置工具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制

1、会计信息质量能优化预算管理环境。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按层次划分为:部门经理与业务员工、总经理与部门经理、董事会与总经理、股东与董事会、股东与监事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债权人与债务人七层委托关系(聂顺江,2010),形成一个自股东至业务员的多层次委托关系聚合体。在每一层委托关系中,人都处于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有限理性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由于企业委托关系链比较长而复杂,会计信息从产生到传递给高管过程中,在每一层委托关系都可能产生噪音,容易出现“牛鞭效应”,严重时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将采取两项措施:(1)理顺企业委托链,减少委托层次,从而促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形转变;(2)增强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将加强信息管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为了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会计信息也就成为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关系的工具,会计信息也将凸显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当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除了要透明的同时,更应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便使企业各层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与人能充分共享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见强调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将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委托链;强调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这能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较好的管理环境。

2、预算管理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少,一般企业采取扁平形组织结构,在扁平形组织结构中,企业与外部环境接触面比较大,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依靠企业所有员工,可以说企业员工最熟悉各个业务终端,企业预算管理也就不得不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使得企业预算管理效果更佳,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相反,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多,一般企业采取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如果采取全员参与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成本相对较高,预算效率较低,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激励的同时,更加偏重于监督受托方,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监督色彩比较浓的控制型预算管理。而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低,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共享程度比较高,委托方更加偏重于激励机制建设来激励受托方,因此企业一般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过程形成预算信息,预算信息是会计信息的组成部分,当企业采取控制型预算管理时,企业预算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权威的评价标准,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此时会计信息必须与预算信息一致程度较高,说明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验证性;当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时,由于预算参与程度较高,企业对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比较准确,此时的预算信息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将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为会计信息相关主体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凸显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迁促进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进一步固化变迁后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模式的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的支撑点是资源配置效率,可靠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相关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因此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主要有两种选择:(1)可靠性会计信息-控制型预算管理;(2)相关性会计信息-决策型预算管理。

三、小结与建议

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功能相互制约,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凸显可靠性会计信息与控制型预算匹配,凸显相关性会计信息与决策型预算匹配。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初始配置的核心工具,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都服务于企业资源高效配置这一终极目标,企业要高效配置资源须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的互动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09.12.

[2]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2篇

(一)组织目标的模糊性和多样性

私人企业以获取利润或收益作为组织目标,而公共组织的目标则不同,是每年在财务和其它资源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服务。公共组织的财务管理,通常关注更多的是财务资源的取得和使用,即关注营运资本的来源和使用、预算情况及现金流量,而不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与私人企业相比,公共组织的目标更多样化且较为模糊,难以清晰地确定。在公共组织中,不仅不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着冲突,而且经常出现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间缺乏明确的联系。

(二)财务资源的来源

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的财务资源的来源渠道和方式有所不同。企业主要是依靠投资者的投资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收入来筹集财务资源的。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体制间结算等方式来筹集财务资源,而非营利组织主要通过捐赠和政府拨款取得财务资源。由于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他们通常不区分投入资本和收入。

此外,有些公共组织也会和私人组织一样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来获取财务资源,但是与私人组织类似的行为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

(1)公共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一般是垄断的,如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存在竞争性市场来评价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公共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时,虽然也像私人组织一样对使用者进行收费,但收费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弥补部分成本。因此收费标准的制定通常不考虑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关系,并只是以成本为基础。

(3)由于公共产品市场不具备竞争性,所以可供决策的信息(如价格、利润、市场份额等)较少,造成资源分配的效率低下。

(三)公共组织的监管

不像私人企业,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是否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者根据私人企业的获利情况进行投资活动,这些对企业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在公共组织中常常缺乏竞争,资源的提供与产品和服务的受惠之间不存在关联性,或关联程度较小。公共组织的业绩和经营成果计量通常较为困难,公共组织不存在营利动机和营利指标构成的分配和规范机制,很难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而且,公众对公共机构的监督权力往往间接地通过自己的民意代表,如通过各级人大来反映公众的意愿,或者是通过新闻媒体等其它间接途径来表达意见。这种间接的监督行为要转化为促进公共机构产出的有效压力,往往很难和不准确。

(四)公共组织的规则导向

为保证公共资源被恰当使用,避免出现不经济,无效地使用公共财务资源的情况,通常采取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其它控制机制进行约束。立法部门。监督部门及法庭的监督形成非常繁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限制,较多的外部权威的存在约束和影响了公共组织的运作和程序,导致公共组织形成“规则优先”的运作模式。规则导向使得公共组织对效率的判断不是基于结果,而是以遵守规则的程度为判断依据。同时,僵化而繁杂的规则体系限制了雇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组织结构:决策过程和激励机制

公共组织是官僚制组织,具有以下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制度;升迁取决于职业功绩和技能;长期供职与官僚制度;照规章制度办事;信息的横向沟通较少、信息的获取较复杂和困难;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较快。由于公共组织外部存在众多的政治势力,内部有繁多的规则和制度限制,承受着较多的外部影响和压力,使得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少的自主权。同时,公共管理人员对下属和下层机构的权威也相对较小。另外,公共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规则和制度上的限制约束着工资、提升等外在激励的作用,激励机制明显不足。

二、受托责任和公共组织的业绩评价

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公共受托责任的范围具有广泛性,评价不同的受托责任需求不同的会计信息。为考察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考核,但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衡量通常较为困难,而且衡量业绩的方式具有独特之处。

(一)公共受托责任的广泛性

政府的受托责任通常被解释为政府从事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义务,或者是“对资源或活动从公众那里转移给政府当局而应负责任的一种转换”(gasb,1987,第56段)。公共受托责任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梯形受托责任”,由高到低可分为五个不同层次:

(1)政策受托责任;(2)项目受托责任:(3)业绩受托责任;(4)过程受托责任;(5)忠实受托责任(stewart,1984)。

根据委托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关系,公共受托责任可分为管理受托责任、公共(政治)受托责任和平等团体的受托责任。

公共组织牵涉到众多的利益关联方,如立法机关、利益集团、纳税人和公民等,不同的利益方可能期望政府履行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如对公共资源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政策等各个方面。例如,对于教育服务,学生和家长期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关注的是教育产出;立法机构关注过程,即学校按法律、法规和预算使用资金:而纳税人关注投入,即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上的最小投入,以便他们能少纳税;教师则关注学校的持续运营。不同内容和层次的公共受托责任,有些是可计量的,有些是不可计量的,同时不同的受托责任可能是;中突的,因此必须在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间进行权衡。

(二)业绩受托责任与公共组织业绩的计量

委托关系结束时,人必须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即受托业绩)向委托人报告,由委托人按照法律规章或确立受托责任关系的其它依据进行检查评价,并经委托人同意后,才能解除这种受托责任。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是指各项收入来源或债券发行取得的财务资源应当按照其运用方面的限制来使用、依从预算、有效运用财务资源和资本资产的保全等方面的责任。受托业绩是委托人检查、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基本内容,这要求受托责任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正是由于受托责任的可计量性,使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成为必要。会计的本质决定了政府会计以反映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作为其主要职能。

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标,而是通过公共物品的提供,从而使整个社会或特定群体(如学生、病人和穷人)受益。对他们来说,合适的业绩计量指标不是利润,而是社会或受益群体的受益水平。然而,社会受益水平的计量是很困难的,这类指标没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因此只从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来评价公共组织的业绩是不全面的。在实务中。通常是使用基金会计来确保受托人按法律或合同约定使用各种不同用途的基金,并将实际业绩与计划、预算相比较来衡量他们的业绩。所以,公共组织的受托责任和业绩主要不是从财务的、经济的或定量的角度,而应主要从非财务的、非经济的和非定量的角度来评价、衡量。这正是政府会计为什么把政府的年度财务报告称为综合年度财务报告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特征

由于会计具有反映性,公共组织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具备特有而鲜明的特征。但会计也具有技术属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实务中,企业会计常被作为基准用以评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那么如何利用企业会计有关原理和技术来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呢?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税收的征收、其它收入、购买货物或服务付款、借款和偿付债务等。运行良好的政府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划,财务会计制度对经适当授权的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政府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使政府经济。高效地运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高级目标是帮助政府解除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存在官僚机构对首席执行官的受托责任、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受托责任,政府对公民的受托责任三层受托责任。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可通过增加人披露信息的激励和减少委托人的信息成本来更好的实现。

与企业会计首要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相比,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财务报表是提供给资源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关系的报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对项目受托责任和业绩受托责任进行计量和报告,但也须对政策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合法性受托责任进行适当地报告。业绩计量不应受利益关系集团的操纵,不含糊且明确的计量是履行受托责任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特别强调客观性。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控制

公共组织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受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共组织主要通过法律(规)及合同条款、基金会计和预算控制来替代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并对组织进行约束和控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基金余额);收入-支出=结余。

1.主体和基金

公共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以及没有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很难明确地制定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标准。结果,与公共组织进行协作而发生交易的主体,只能通过在理事机构(各级人大、理事会)中寻求代表和对管理决策施加适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广泛使用基金和基金会计。

基金是拥有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一个财政和会计主体,用于记录现金和其它财务资源、相关负债、剩余权益或余额及其变动,基金账户的设置应便于遵循特定的法规要求、限定条款和约束条件来开展活动并实现一定目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显著特征是将会计科目划分成多种基金主体,每一种基金主体都与该组织的委托契约所规定的某一种特定公共产品或服务有关,但立法机构或理事会通常会限制基金的使用和基金间的转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通过设立基金主体来控制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的资源,防止管理当局将各种基金混合在一起使用,确保并证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遵守了法律和管理要求。尽管所有的公共组织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基金进行了划分,但是政府组织对基金的划分则要严格得多。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也称公共组织,其运行环境与私人组织的运行环境存在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组织目标、财务来源、监督与控制、激励机制以及决策受外界的影响程度等方面,由于会计和环境的血缘关系,即会计具有反映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着明显的特征。   一、公共组织的运行环境

(一)组织目标的模糊性和多样性

私人企业以获取利润或收益作为组织目标,而公共组织的目标则不同,是每年在财务和其它资源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服务。公共组织的财务管理,通常关注更多的是财务资源的取得和使用,即关注营运资本的来源和使用、预算情况及现金流量,而不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与私人企业相比,公共组织的目标更多样化且较为模糊,难以清晰地确定。在公共组织中,不仅不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着冲突,而且经常出现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间缺乏明确的联系。

(二)财务资源的来源

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的财务资源的来源渠道和方式有所不同。企业主要是依靠投资者的投资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收入来筹集财务资源的。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体制间结算等方式来筹集财务资源,而非营利组织主要通过捐赠和政府拨款取得财务资源。由于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他们通常不区分投入资本和收入。

此外,有些公共组织也会和私人组织一样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来获取财务资源,但是与私人组织类似的行为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

(1)公共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一般是垄断的,如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存在竞争性市场来评价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公共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时,虽然也像私人组织一样对使用者进行收费,但收费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弥补部分成本。因此收费标准的制定通常不考虑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关系,并只是以成本为基础。

(3)由于公共产品市场不具备竞争性,所以可供决策的信息(如价格、利润、市场份额等)较少,造成资源分配的效率低下。

(三)公共组织的监管

不像私人企业,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是否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者根据私人企业的获利情况进行投资活动,这些对企业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在公共组织中常常缺乏竞争,资源的提供与产品和服务的受惠之间不存在关联性,或关联程度较小。公共组织的业绩和经营成果计量通常较为困难,公共组织不存在营利动机和营利指标构成的分配和规范机制,很难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而且,公众对公共机构的监督权力往往间接地通过自己的民意代表,如通过各级人大来反映公众的意愿,或者是通过新闻媒体等其它间接途径来表达意见。这种间接的监督行为要转化为促进公共机构产出的有效压力,往往很难和不准确。

(四)公共组织的规则导向

为保证公共资源被恰当使用,避免出现不经济,无效地使用公共财务资源的情况,通常采取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其它控制机制进行约束。立法部门。监督部门及法庭的监督形成非常繁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限制,较多的外部权威的存在约束和影响了公共组织的运作和程序,导致公共组织形成“规则优先”的运作模式。规则导向使得公共组织对效率的判断不是基于结果,而是以遵守规则的程度为判断依据。同时,僵化而繁杂的规则体系限制了雇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组织结构:决策过程和激励机制

公共组织是官僚制组织,具有以下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制度;升迁取决于职业功绩和技能;长期供职与官僚制度;照规章制度办事;信息的横向沟通较少、信息的获取较复杂和困难;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较快。由于公共组织外部存在众多的政治势力,内部有繁多的规则和制度限制,承受着较多的外部影响和压力,使得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少的自主权。同时,公共管理人员对下属和下层机构的权威也相对较小。另外,公共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规则和制度上的限制约束着工资、提升等外在激励的作用,激励机制明显不足。

二、受托责任和公共组织的业绩评价

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公共受托责任的范围具有广泛性,评价不同的受托责任需求不同的会计信息。为考察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考核,但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衡量通常较为困难,而且衡量业绩的方式具有独特之处。

(一)公共受托责任的广泛性

政府的受托责任通常被解释为政府从事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义务,或者是“对资源或活动从公众那里转移给政府当局而应负责任的一种转换”(gasb,1987,第56段)。公共受托责任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梯形受托责任”,由高到低可分为五个不同层次:

(1)政策受托责任;(2)项目受托责任:(3)业绩受托责任;(4)过程受托责任;(5)忠实受托责任(stewart,1984)。

根据委托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关系,公共受托责任可分为管理受托责任、公共(政治)受托责任和平等团体的受托责任。

公共组织牵涉到众多的利益关联方,如立法机关、利益集团、纳税人和公民等,不同的利益方可能期望政府履行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如对公共资源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政策等各个方面。例如,对于教育服务,学生和家长期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关注的是教育产出;立法机构关注过程,即学校按法律、法规和预算使用资金:而纳税人关注投入,即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上的最小投入,以便他们能少纳税;教师则关注学校的持续运营。不同内容和层次的公共受托责任,有些是可计量的,有些是不可计量的,同时不同的受托责任可能是;中突的,因此必须在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间进行权衡。

(二)业绩受托责任与公共组织业绩的计量

委托关系结束时,人必须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即受托业绩)向委托人报告,由委托人按照法律规章或确立受托责任关系的其它依据进行检查评价,并经委托人同意后,才能解除这种受托责任。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是指各项收入来源或债券发行取得的财务资源应当按照其运用方面的限制来使用、依从预算、有效运用财务资源和资本资产的保全等方面的责任。受托业绩是委托人检查、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基本内容,这要求受托责任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正是由于受托责任的可计量性,使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成为必要。会计的本质决定了政府会计以反映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作为其主要职能。

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标,而是通过公共物品的提供,从而使整个社会或特定群体(如学生、病人和穷人)受益。对他们来说,合适的业绩计量指标不是利润,而是社会或受益群体的受益水平。然而,社会受益水平的计量是很困难的,这类指标没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因此只从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来评价公共组织的业绩是不全面的。在实务中。通常是使用基金会计来确保受托人按法律或合同约定使用各种不同用途的基金,并将实际业绩与计划、预算相比较来衡量他们的业绩。所以,公共组织的受托责任和业绩主要不是从财务的、经济的或定量的角度,而应主要从非财务的、非经济的和非定量的角度来评价、衡量。这正是政府会计为什么把政府的年度财务报告称为综合年度财务报告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特征

由于会计具有反映性,公共组织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具备特有而鲜明的特征。但会计也具有技术属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实务中,企业会计常被作为基准用以评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那么如何利用企业会计有关原理和技术来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呢?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税收的征收、其它收入、购买货物或服务付款、借款和偿付债务等。运行良好的政府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划,财务会计制度对经适当授权的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政府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使政府经济。高效地运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高级目标是帮助政府解除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存在官僚机构对首席执行官的受托责任、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受托责任,政府对公民的受托责任三层受托责任。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可通过增加人披露信息的激励和减少委托人的信息成本来更好的实现。

与企业会计首要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相比,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财务报表是提供给资源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关系的报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对项目受托责任和业绩受托责任进行计量和报告,但也须对政策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合法性受托责任进行适当地报告。业绩计量不应受利益关系集团的操纵,不含糊且明确的计量是履行受托责任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特别强调客观性。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控制

公共组织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受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共组织主要通过法律(规)及合同条款、基金会计和预算控制来替代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并对组织进行约束和控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基金余额);收入-支出=结余。

1.主体和基金

公共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以及没有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很难明确地制定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标准。结果,与公共组织进行协作而发生交易的主体,只能通过在理事机构(各级人大、理事会)中寻求代表和对管理决策施加适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广泛使用基金和基金会计。

基金是拥有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一个财政和会计主体,用于记录现金和其它财务资源、相关负债、剩余权益或余额及其变动,基金账户的设置应便于遵循特定的法规要求、限定条款和约束条件来开展活动并实现一定目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显著特征是将会计科目划分成多种基金主体,每一种基金主体都与该组织的委托契约所规定的某一种特定公共产品或服务有关,但立法机构或理事会通常会限制基金的使用和基金间的转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通过设立基金主体来控制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的资源,防止管理当局将各种基金混合在一起使用,确保并证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遵守了法律和管理要求。尽管所有的公共组织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基金进行了划分,但是政府组织对基金的划分则要严格得多。

由于基金会计的使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存在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之分,一个报告主体包含多个会计主体。另外,政务活动中以逐年或逐个项目为基础的会计主体通常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

2.预算、拨款和经费保留款

公共组织用预算规则替代了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预算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预算由各级人大或控制公共组织的理事机构负责批准,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工作计划,对管理当局在各个方面的活动作出了详细专门指导。预算执行情况的比较信息提供了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基准。

详细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以及将预算纳入政府会计系统,确保了政府的行为能够符合契约缔结主体的期望。经批准的逐项拨款作为可用于该年度每一项目的款项,都记入会计账簿中。由于政府基金的用途是有限制的,为了避免任一账目的支出超过拨款,设置了经费保留款科目进行控制。会计与控制的这一特征确保组织的理事机构意愿不会由于执行差错或执行意图而受到阻饶。然而,预算抑制了管理者的创造和革新的动力。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在公共组织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能像企业会计中那样简单的区分。在政府会计中,管理会计指预算和控制,它不只为管理当局服务。预算用来表达公共政策和政治偏好,预算是取得宏观经济目标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政策工具,预算信息为业绩计量提供标杆。预算和会计是很难进行区分的,它们在说明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方面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

(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公共组织的资产和负债很难进行定义。公共组织资产包括自然资源、继承资产、基础设施资产、国防资产、大量的无形资产等资产。对于某些公共组织资产来说,成本记录、计价方法、会计准则和市价可能并不存在,资产的可靠计量可能是困难的,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当由于缺乏可靠计量而使这类资产不能被确认,为反映这类资产往往以附注的形式来披露(ifac,2000)。

公共组织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按资产的用途是否受到限制可分为限制性资产。非限制性资产和抵押资产。公共组织资产的计量,区分交换性或非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对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或修正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对于以非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以收到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政府存在货币发行、环境负债、雇员养老金负债等特殊负债,同时很难把政府的合约或法律义务与政治承诺、提供一般福利的社会责任间进行区分。与公司的有限责任相比,民主政府倾向于扩大他们的责任,导致更大的预算和经常的赤字。由于政府会计的计量重点是当期的财务资源,忽视长期债务的计量,以致政府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给政府的持续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四)收入和支出的确认和计量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具有垄断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不付费者照样也能消费,因此需要通过税收等非交换性交易对其进行融资。这些特征使得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和收入的确认失去联系,使公共组织的收入和费用进行匹配不可能。同时,由于政府和公众间的许多交易和事项的非自愿性加剧了收入和费用的非匹配性。另外,政府的运营报表按资源流动进行计量和确认,不注重计量政府的服务努力和成就。

公共组织的收入分为非交换性交易收入、交换性交易收入、其它利得三类。税收、拨款和补助等在内的非交换性交易是公共组织主要的财务来源。gasb33号公告《非交换性交易会计和财务报告》规定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1)满足资产的确认标准或收到现金;(2)满足收入确认标准。根据这两个标准,政府的财产税可以可靠地估计,并有标的以利于强制执行。财产税可采用应计制或修正的应计制进行计量,而其它税种只能采用现金制进行确认。拨款和补助的资源提供者经常提出合格性标准或对提供资源的用途进行限制,只有满足合格性标准才能对拨款和补助进行确认。

而公共组织的成本计量重点是“支出”,而非“费用”,即会计期间内为:(1)日常运营;(2)资本支出;(3)长期借款本金的偿还和支付利息;(4)拨款或补助支出等目的而支用的财务资源的金额。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的政府财政统计的要求,政府支出一般可按经济性质和按实现的政府职能或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分类。

(五)政府会计的硏究方法

与企业会计的实证研究快速发展相比,由于受数据获取途径等因素限制,政府会计研究基本还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齐莫尔曼(zimmerman,1977)将政府财务报告与政治激励联系起来,开创了政府会计实证研究的先河。政府的职能就是确保社会所有契约能够被有效履行,确保各契约方的合作。政府本身又是一组契约的组合,行政当局的任务就是通过协商签订各利益方都满意的契约,并确保契约的有效履行。政府会计实证研究就是运用契约理论来研究会计政策变更对各利益方的影响。桑德运用契约理论来解释和判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差异。目前,我国除了侧重进行政府会计规范研究外,还大力提倡政府会计实证研究,以便对会计准则制订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四、改革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从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会计。1997年,我国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等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但1998年以后,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在执行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急需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本质特征进行构建的政府会计体系。

(一)会计改革方向:预算会计,还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它牵涉到众多报告主体问题。纵向会计模式存在以下缺点:首先,它承认并强化了“部门利益”,违背了公共财政建设方向。其次,纵向会计模式造成会计制度条块分割,会计信息极其零散,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三,纵向会计模式披露的信息不充分,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从而几乎忽视了政府会计涉及的其它重要内容。政府的受托责任范围极其广泛,包含项目受托责任、业绩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政策受托责任和合法性受托责任。因此,政府会计应确认并计量各种资产和负债,报告政府运营、活动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用以向公民和资源提供者等各利益方提供评价政府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相关充分、有用的信息。

由于纵向会计模式以上的弊端,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全新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在美国,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归属于政府会计体系,其会计准则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负责制订;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其准则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负责制订。但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庞大,不仅区分成公立和私立,而且还区分成企业化管理和非企业化管理。对于全面走向市场并与财政完全脱钩的事业单位,无论公立与否,均属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刮。因此,根据美国做法和中国实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进行重新的归类,其中、政府会计包括目前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公立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私立事业组织会计,公立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方面,应涵盖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并尽量把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纳入预算;同时对公共财产和政府权益投资进行全面的核算。

(二)会计基础:采用现金制基础,还是应计制基础

政府核算的会计基础包括现金制、修正的现金制、修正应计制和应计制四种。现金制会计基础的目标在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筹措现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等信息,其关注的重点是现金余额并控制其变化。采用现金制的优点是较客观,实施成本较低;缺点是反映的受托责任较窄,提供的财务信息有限且相关性较差。采用应计制的优点是拓宽了政府受托责任的范围和决策有用性信息,增加了财政透明度(gao,2000),这些信息包括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特别是财政长期支付能力的信息。但应计制提供的信息客观性较差,构建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

各种会计基础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应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但是,没有哪一种会计基础可以达到所有的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确定会计基础,需要考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会计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最合适的会计基础取决于主体的特征和性质及报告的类型和目的,同时,也取决于构建和维持必要的财务信息制度的成本和效益。根据我国公共组织所处的会计环境特征和四种会计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应计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的财产税所占的比率很低,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因此,在政府会计中暂时使用修正的现金制基础(或者在支出方面先使用修正的应计制),等条件成熟后,再采用修正的应计制,这是明智的选择。

(三)政府会计使用基金会计模式

公共组织运营的多样性和确保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以及财务资源的使用通常存在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使单一的会计主体不可能记录和概括单位所有财务交易及其结果,只能通过设置许多独立的基金主体来反映其运营,每个主体反映特定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或其他金额。基金主体通常是按照特定的法规、限制条件或期限设立的,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基金会计除了可对不同用途的资源进行分离外,通常还是法律上的要求和逻辑上的需要,并可用来评价管理业绩。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应全面引进基金会计,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更加清楚,便于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我国政府会计可以根据复式预算的要求和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情况,从加强财务管理和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需要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基金会计制度。

(四)政府业绩的报告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3篇

一、公共组织的运行环境

(一)组织目标的模糊性和多样性

私人企业以获取利润或收益作为组织目标,而公共组织的目标则不同,是每年在财务和其它资源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服务。公共组织的财务管理,通常关注更多的是财务资源的取得和使用,即关注营运资本的来源和使用、预算情况及现金流量,而不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与私人企业相比,公共组织的目标更多样化且较为模糊,难以清晰地确定。在公共组织中,不仅不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着冲突,而且经常出现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间缺乏明确的联系。

(二)财务资源的来源

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的财务资源的来源渠道和方式有所不同。企业主要是依靠投资者的投资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收入来筹集财务资源的。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体制间结算等方式来筹集财务资源,而非营利组织主要通过捐赠和政府拨款取得财务资源。由于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他们通常不区分投入资本和收入。

此外,有些公共组织也会和私人组织一样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来获取财务资源,但是与私人组织类似的行为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

(1)公共组织提品或服务一般是垄断的,如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存在竞争性市场来评价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公共组织提品或服务时,虽然也像私人组织一样对使用者进行收费,但收费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弥补部分成本。因此收费标准的制定通常不考虑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关系,并只是以成本为基础。

(3)由于公共产品市场不具备竞争性,所以可供决策的信息(如价格、利润、市场份额等)较少,造成资源分配的效率低下。

(三)公共组织的监管

不像私人企业,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是否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者根据私人企业的获利情况进行投资活动,这些对企业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在公共组织中常常缺乏竞争,资源的提供与产品和服务的受惠之间不存在关联性,或关联程度较小。公共组织的业绩和经营成果计量通常较为困难,公共组织不存在营利动机和营利指标构成的分配和规范机制,很难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而且,公众对公共机构的监督权力往往间接地通过自己的民意代表,如通过各级人大来反映公众的意愿,或者是通过新闻媒体等其它间接途径来表达意见。这种间接的监督行为要转化为促进公共机构产出的有效压力,往往很难和不准确。

(四)公共组织的规则导向

为保证公共资源被恰当使用,避免出现不经济,无效地使用公共财务资源的情况,通常采取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其它控制机制进行约束。立法部门。监督部门及法庭的监督形成非常繁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限制,较多的外部权威的存在约束和影响了公共组织的运作和程序,导致公共组织形成“规则优先”的运作模式。规则导向使得公共组织对效率的判断不是基于结果,而是以遵守规则的程度为判断依据。同时,僵化而繁杂的规则体系限制了雇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组织结构:决策过程和激励机制

公共组织是官僚制组织,具有以下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制度;升迁取决于职业功绩和技能;长期供职与官僚制度;照规章制度办事;信息的横向沟通较少、信息的获取较复杂和困难;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较快。由于公共组织外部存在众多的政治势力,内部有繁多的规则和制度限制,承受着较多的外部影响和压力,使得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少的自。同时,公共管理人员对下属和下层机构的权威也相对较小。另外,公共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规则和制度上的限制约束着工资、提升等外在激励的作用,激励机制明显不足。

二、受托责任和公共组织的业绩评价

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公共受托责任的范围具有广泛性,评价不同的受托责任需求不同的会计信息。为考察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考核,但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衡量通常较为困难,而且衡量业绩的方式具有独特之处。

(一)公共受托责任的广泛性

政府的受托责任通常被解释为政府从事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义务,或者是“对资源或活动从公众那里转移给政府当局而应负责任的一种转换”(gasb,1987,第56段)。公共受托责任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梯形受托责任”,由高到低可分为五个不同层次:

(1)政策受托责任;(2)项目受托责任:(3)业绩受托责任;(4)过程受托责任;(5)忠实受托责任(stewart,1984)。

根据委托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关系,公共受托责任可分为管理受托责任、公共(政治)受托责任和平等团体的受托责任。

公共组织牵涉到众多的利益关联方,如立法机关、利益集团、纳税人和公民等,不同的利益方可能期望政府履行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如对公共资源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政策等各个方面。例如,对于教育服务,学生和家长期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关注的是教育产出;立法机构关注过程,即学校按法律、法规和预算使用资金:而纳税人关注投入,即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上的最小投入,以便他们能少纳税;教师则关注学校的持续运营。不同内容和层次的公共受托责任,有些是可计量的,有些是不可计量的,同时不同的受托责任可能是;中突的,因此必须在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间进行权衡。

(二)业绩受托责任与公共组织业绩的计量

委托关系结束时,人必须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即受托业绩)向委托人报告,由委托人按照法律规章或确立受托责任关系的其它依据进行检查评价,并经委托人同意后,才能解除这种受托责任。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是指各项收入来源或债券发行取得的财务资源应当按照其运用方面的限制来使用、依从预算、有效运用财务资源和资本资产的保全等方面的责任。受托业绩是委托人检查、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基本内容,这要求受托责任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正是由于受托责任的可计量性,使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成为必要。会计的本质决定了政府会计以反映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作为其主要职能。

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标,而是通过公共物品的提供,从而使整个社会或特定群体(如学生、病人和穷人)受益。对他们来说,合适的业绩计量指标不是利润,而是社会或受益群体的受益水平。然而,社会受益水平的计量是很困难的,这类指标没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因此只从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来评价公共组织的业绩是不全面的。在实务中。通常是使用基金会计来确保受托人按法律或合同约定使用各种不同用途的基金,并将实际业绩与计划、预算相比较来衡量他们的业绩。所以,公共组织的受托责任和业绩主要不是从财务的、经济的或定量的角度,而应主要从非财务的、非经济的和非定量的角度来评价、衡量。这正是政府会计为什么把政府的年度财务报告称为综合年度财务报告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特征

由于会计具有反映性,公共组织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具备特有而鲜明的特征。但会计也具有技术属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实务中,企业会计常被作为基准用以评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那么如何利用企业会计有关原理和技术来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呢?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税收的征收、其它收入、购买货物或服务付款、借款和偿付债务等。运行良好的政府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划,财务会计制度对经适当授权的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政府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使政府经济。高效地运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高级目标是帮助政府解除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存在官僚机构对首席执行官的受托责任、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受托责任,政府对公民的受托责任三层受托责任。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可通过增加人披露信息的激励和减少委托人的信息成本来更好的实现。

与企业会计首要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相比,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财务报表是提供给资源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关系的报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对项目受托责任和业绩受托责任进行计量和报告,但也须对政策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合法性受托责任进行适当地报告。业绩计量不应受利益关系集团的操纵,不含糊且明确的计量是履行受托责任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特别强调客观性。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控制

公共组织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受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共组织主要通过法律(规)及合同条款、基金会计和预算控制来替代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并对组织进行约束和控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基金余额);收入-支出=结余。

1.主体和基金

公共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以及没有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很难明确地制定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标准。结果,与公共组织进行协作而发生交易的主体,只能通过在理事机构(各级人大、理事会)中寻求代表和对管理决策施加适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广泛使用基金和基金会计。

基金是拥有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一个财政和会计主体,用于记录现金和其它财务资源、相关负债、剩余权益或余额及其变动,基金账户的设置应便于遵循特定的法规要求、限定条款和约束条件来开展活动并实现一定目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显著特征是将会计科目划分成多种基金主体,每一种基金主体都与该组织的委托契约所规定的某一种特定公共产品或服务有关,但立法机构或理事会通常会限制基金的使用和基金间的转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通过设立基金主体来控制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的资源,防止管理当局将各种基金混合在一起使用,确保并证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遵守了法律和管理要求。尽管所有的公共组织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基金进行了划分,但是政府组织对基金的划分则要严格得多。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也称公共组织,其运行环境与私人组织的运行环境存在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组织目标、财务来源、监督与控制、激励机制以及决策受外界的影响程度等方面,由于会计和环境的血缘关系,即会计具有反映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着明显的特征。

一、公共组织的运行环境

(一)组织目标的模糊性和多样性

私人企业以获取利润或收益作为组织目标,而公共组织的目标则不同,是每年在财务和其它资源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服务。公共组织的财务管理,通常关注更多的是财务资源的取得和使用,即关注营运资本的来源和使用、预算情况及现金流量,而不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与私人企业相比,公共组织的目标更多样化且较为模糊,难以清晰地确定。在公共组织中,不仅不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着冲突,而且经常出现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间缺乏明确的联系。

(二)财务资源的来源

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的财务资源的来源渠道和方式有所不同。企业主要是依靠投资者的投资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收入来筹集财务资源的。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体制间结算等方式来筹集财务资源,而非营利组织主要通过捐赠和政府拨款取得财务资源。由于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他们通常不区分投入资本和收入。

此外,有些公共组织也会和私人组织一样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来获取财务资源,但是与私人组织类似的行为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

(1)公共组织提品或服务一般是垄断的,如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存在竞争性市场来评价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公共组织提品或服务时,虽然也像私人组织一样对使用者进行收费,但收费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弥补部分成本。因此收费标准的制定通常不考虑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关系,并只是以成本为基础。

(3)由于公共产品市场不具备竞争性,所以可供决策的信息(如价格、利润、市场份额等)较少,造成资源分配的效率低下。

(三)公共组织的监管

不像私人企业,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是否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者根据私人企业的获利情况进行投资活动,这些对企业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在公共组织中常常缺乏竞争,资源的提供与产品和服务的受惠之间不存在关联性,或关联程度较小。公共组织的业绩和经营成果计量通常较为困难,公共组织不存在营利动机和营利指标构成的分配和规范机制,很难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而且,公众对公共机构的监督权力往往间接地通过自己的民意代表,如通过各级人大来反映公众的意愿,或者是通过新闻媒体等其它间接途径来表达意见。这种间接的监督行为要转化为促进公共机构产出的有效压力,往往很难和不准确。

(四)公共组织的规则导向

为保证公共资源被恰当使用,避免出现不经济,无效地使用公共财务资源的情况,通常采取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其它控制机制进行约束。立法部门。监督部门及法庭的监督形成非常繁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限制,较多的外部权威的存在约束和影响了公共组织的运作和程序,导致公共组织形成“规则优先”的运作模式。规则导向使得公共组织对效率的判断不是基于结果,而是以遵守规则的程度为判断依据。同时,僵化而繁杂的规则体系限制了雇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组织结构:决策过程和激励机制

公共组织是官僚制组织,具有以下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制度;升迁取决于职业功绩和技能;长期供职与官僚制度;照规章制度办事;信息的横向沟通较少、信息的获取较复杂和困难;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较快。由于公共组织外部存在众多的政治势力,内部有繁多的规则和制度限制,承受着较多的外部影响和压力,使得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少的自。同时,公共管理人员对下属和下层机构的权威也相对较小。另外,公共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规则和制度上的限制约束着工资、提升等外在激励的作用,激励机制明显不足。

二、受托责任和公共组织的业绩评价

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公共受托责任的范围具有广泛性,评价不同的受托责任需求不同的会计信息。为考察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考核,但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衡量通常较为困难,而且衡量业绩的方式具有独特之处。

(一)公共受托责任的广泛性

政府的受托责任通常被解释为政府从事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义务,或者是“对资源或活动从公众那里转移给政府当局而应负责任的一种转换”(gasb,1987,第56段)。公共受托责任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梯形受托责任”,由高到低可分为五个不同层次:

(1)政策受托责任;(2)项目受托责任:(3)业绩受托责任;(4)过程受托责任;(5)忠实受托责任(stewart,1984)。

根据委托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关系,公共受托责任可分为管理受托责任、公共(政治)受托责任和平等团体的受托责任。

公共组织牵涉到众多的利益关联方,如立法机关、利益集团、纳税人和公民等,不同的利益方可能期望政府履行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如对公共资源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政策等各个方面。例如,对于教育服务,学生和家长期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关注的是教育产出;立法机构关注过程,即学校按法律、法规和预算使用资金:而纳税人关注投入,即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上的最小投入,以便他们能少纳税;教师则关注学校的持续运营。不同内容和层次的公共受托责任,有些是可计量的,有些是不可计量的,同时不同的受托责任可能是;中突的,因此必须在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间进行权衡。

(二)业绩受托责任与公共组织业绩的计量

委托关系结束时,人必须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即受托业绩)向委托人报告,由委托人按照法律规章或确立受托责任关系的其它依据进行检查评价,并经委托人同意后,才能解除这种受托责任。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是指各项收入来源或债券发行取得的财务资源应当按照其运用方面的限制来使用、依从预算、有效运用财务资源和资本资产的保全等方面的责任。受托业绩是委托人检查、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基本内容,这要求受托责任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正是由于受托责任的可计量性,使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成为必要。会计的本质决定了政府会计以反映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作为其主要职能。

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标,而是通过公共物品的提供,从而使整个社会或特定群体(如学生、病人和穷人)受益。对他们来说,合适的业绩计量指标不是利润,而是社会或受益群体的受益水平。然而,社会受益水平的计量是很困难的,这类指标没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因此只从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来评价公共组织的业绩是不全面的。在实务中。通常是使用基金会计来确保受托人按法律或合同约定使用各种不同用途的基金,并将实际业绩与计划、预算相比较来衡量他们的业绩。所以,公共组织的受托责任和业绩主要不是从财务的、经济的或定量的角度,而应主要从非财务的、非经济的和非定量的角度来评价、衡量。这正是政府会计为什么把政府的年度财务报告称为综合年度财务报告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特征

由于会计具有反映性,公共组织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具备特有而鲜明的特征。但会计也具有技术属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实务中,企业会计常被作为基准用以评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那么如何利用企业会计有关原理和技术来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呢?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税收的征收、其它收入、购买货物或服务付款、借款和偿付债务等。运行良好的政府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划,财务会计制度对经适当授权的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政府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使政府经济。高效地运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高级目标是帮助政府解除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存在官僚机构对首席执行官的受托责任、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受托责任,政府对公民的受托责任三层受托责任。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可通过增加人披露信息的激励和减少委托人的信息成本来更好的实现。

与企业会计首要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相比,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财务报表是提供给资源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关系的报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对项目受托责任和业绩受托责任进行计量和报告,但也须对政策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合法性受托责任进行适当地报告。业绩计量不应受利益关系集团的操纵,不含糊且明确的计量是履行受托责任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特别强调客观性。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控制

公共组织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受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共组织主要通过法律(规)及合同条款、基金会计和预算控制来替代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并对组织进行约束和控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基金余额);收入-支出=结余。

1.主体和基金

公共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以及没有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很难明确地制定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标准。结果,与公共组织进行协作而发生交易的主体,只能通过在理事机构(各级人大、理事会)中寻求代表和对管理决策施加适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广泛使用基金和基金会计。

基金是拥有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一个财政和会计主体,用于记录现金和其它财务资源、相关负债、剩余权益或余额及其变动,基金账户的设置应便于遵循特定的法规要求、限定条款和约束条件来开展活动并实现一定目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显著特征是将会计科目划分成多种基金主体,每一种基金主体都与该组织的委托契约所规定的某一种特定公共产品或服务有关,但立法机构或理事会通常会限制基金的使用和基金间的转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通过设立基金主体来控制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的资源,防止管理当局将各种基金混合在一起使用,确保并证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遵守了法律和管理要求。尽管所有的公共组织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基金进行了划分,但是政府组织对基金的划分则要严格得多。

由于基金会计的使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存在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之分,一个报告主体包含多个会计主体。另外,中以逐年或逐个项目为基础的会计主体通常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

2.预算、拨款和经费保留款

公共组织用预算规则替代了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预算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预算由各级人大或控制公共组织的理事机构负责批准,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工作计划,对管理当局在各个方面的活动作出了详细专门指导。预算执行情况的比较信息提供了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基准。

详细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以及将预算纳入政府会计系统,确保了政府的行为能够符合契约缔结主体的期望。经批准的逐项拨款作为可用于该年度每一项目的款项,都记入会计账簿中。由于政府基金的用途是有限制的,为了避免任一账目的支出超过拨款,设置了经费保留款科目进行控制。会计与控制的这一特征确保组织的理事机构意愿不会由于执行差错或执行意图而受到阻饶。然而,预算抑制了管理者的创造和革新的动力。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在公共组织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能像企业会计中那样简单的区分。在政府会计中,管理会计指预算和控制,它不只为管理当局服务。预算用来表达公共政策和政治偏好,预算是取得宏观经济目标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政策工具,预算信息为业绩计量提供标杆。预算和会计是很难进行区分的,它们在说明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方面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

(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公共组织的资产和负债很难进行定义。公共组织资产包括自然资源、继承资产、基础设施资产、国防资产、大量的无形资产等资产。对于某些公共组织资产来说,成本记录、计价方法、会计准则和市价可能并不存在,资产的可靠计量可能是困难的,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当由于缺乏可靠计量而使这类资产不能被确认,为反映这类资产往往以附注的形式来披露(ifac,2000)。

公共组织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按资产的用途是否受到限制可分为限制性资产。非限制性资产和抵押资产。公共组织资产的计量,区分交换性或非交换易获得的资产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对交换易获得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或修正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对于以非交换易获得的资产,以收到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政府存在货币发行、环境负债、雇员养老金负债等特殊负债,同时很难把政府的合约或法律义务与政治承诺、提供一般福利的社会责任间进行区分。与公司的有限责任相比,民主政府倾向于扩大他们的责任,导致更大的预算和经常的赤字。由于政府会计的计量重点是当期的财务资源,忽视长期债务的计量,以致政府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给政府的持续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四)收入和支出的确认和计量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具有垄断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不付费者照样也能消费,因此需要通过税收等非交换易对其进行融资。这些特征使得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和收入的确认失去联系,使公共组织的收入和费用进行匹配不可能。同时,由于政府和公众间的许多交易和事项的非自愿性加剧了收入和费用的非匹配性。另外,政府的运营报表按资源流动进行计量和确认,不注重计量政府的服务努力和成就。

公共组织的收入分为非交换易收入、交换易收入、其它利得三类。税收、拨款和补助等在内的非交换易是公共组织主要的财务来源。gasb33号公告《非交换易会计和财务报告》规定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1)满足资产的确认标准或收到现金;(2)满足收入确认标准。根据这两个标准,政府的财产税可以可靠地估计,并有标的以利于强制执行。财产税可采用应计制或修正的应计制进行计量,而其它税种只能采用现金制进行确认。拨款和补助的资源提供者经常提出合格性标准或对提供资源的用途进行限制,只有满足合格性标准才能对拨款和补助进行确认。

而公共组织的成本计量重点是“支出”,而非“费用”,即会计期间内为:(1)日常运营;(2)资本支出;(3)长期借款本金的偿还和支付利息;(4)拨款或补助支出等目的而支用的财务资源的金额。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的政府财政统计的要求,政府支出一般可按经济性质和按实现的政府职能或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分类。

(五)政府会计的?究方法

与企业会计的实证研究快速发展相比,由于受数据获取途径等因素限制,政府会计研究基本还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齐莫尔曼(zimmerman,1977)将政府财务报告与政治激励联系起来,开创了政府会计实证研究的先河。政府的职能就是确保社会所有契约能够被有效履行,确保各契约方的合作。政府本身又是一组契约的组合,行政当局的任务就是通过协商签订各利益方都满意的契约,并确保契约的有效履行。政府会计实证研究就是运用契约理论来研究会计政策变更对各利益方的影响。桑德运用契约理论来解释和判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差异。目前,我国除了侧重进行政府会计规范研究外,还大力提倡政府会计实证研究,以便对会计准则制订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四、改革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从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会计。1997年,我国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等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但1998年以后,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在执行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急需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本质特征进行构建的政府会计体系。

(一)会计改革方向:预算会计,还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它牵涉到众多报告主体问题。纵向会计模式存在以下缺点:首先,它承认并强化了“部门利益”,违背了公共财政建设方向。其次,纵向会计模式造成会计制度条块分割,会计信息极其零散,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三,纵向会计模式披露的信息不充分,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从而几乎忽视了政府会计涉及的其它重要内容。政府的受托责任范围极其广泛,包含项目受托责任、业绩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政策受托责任和合法性受托责任。因此,政府会计应确认并计量各种资产和负债,报告政府运营、活动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用以向公民和资源提供者等各利益方提供评价政府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相关充分、有用的信息。

由于纵向会计模式以上的弊端,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全新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在美国,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归属于政府会计体系,其会计准则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负责制订;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其准则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负责制订。但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庞大,不仅区分成公立和私立,而且还区分成企业化管理和非企业化管理。对于全面走向市场并与财政完全脱钩的事业单位,无论公立与否,均属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刮。因此,根据美国做法和中国实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进行重新的归类,其中、政府会计包括目前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公立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私立事业组织会计,公立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方面,应涵盖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并尽量把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纳入预算;同时对公共财产和政府权益投资进行全面的核算。

(二)会计基础:采用现金制基础,还是应计制基础

政府核算的会计基础包括现金制、修正的现金制、修正应计制和应计制四种。现金制会计基础的目标在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筹措现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等信息,其关注的重点是现金余额并控制其变化。采用现金制的优点是较客观,实施成本较低;缺点是反映的受托责任较窄,提供的财务信息有限且相关性较差。采用应计制的优点是拓宽了政府受托责任的范围和决策有用性信息,增加了财政透明度(gao,2000),这些信息包括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特别是财政长期支付能力的信息。但应计制提供的信息客观性较差,构建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

各种会计基础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应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但是,没有哪一种会计基础可以达到所有的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确定会计基础,需要考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会计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最合适的会计基础取决于主体的特征和性质及报告的类型和目的,同时,也取决于构建和维持必要的财务信息制度的成本和效益。根据我国公共组织所处的会计环境特征和四种会计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应计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的财产税所占的比率很低,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因此,在政府会计中暂时使用修正的现金制基础(或者在支出方面先使用修正的应计制),等条件成熟后,再采用修正的应计制,这是明智的选择。

(三)政府会计使用基金会计模式

公共组织运营的多样性和确保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以及财务资源的使用通常存在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使单一的会计主体不可能记录和概括单位所有财务交易及其结果,只能通过设置许多独立的基金主体来反映其运营,每个主体反映特定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或其他金额。基金主体通常是按照特定的法规、限制条件或期限设立的,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基金会计除了可对不同用途的资源进行分离外,通常还是法律上的要求和逻辑上的需要,并可用来评价管理业绩。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应全面引进基金会计,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更加清楚,便于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我国政府会计可以根据复式预算的要求和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情况,从加强财务管理和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需要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基金会计制度。

(四)政府业绩的报告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和会计核算,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重大改革举措的精神,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相关文件相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进入攻坚期。在此背景下,财政部于2016年8月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6]30号,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本文就《征求意见稿》漫谈一二。

一、《征求意见稿》的变化创新

与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现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统一。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涵盖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征求意见稿》没有分别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是从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报表三方面将两类机构统一,为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统一了口径,也为各级政府部门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并行。以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要求将效益与本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效益与两个及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以固定资产折旧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全额列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基金科目,这两者存在矛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未真正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但因为政府总预算和财政拨款的显著特征,政府会计主体确实与企业存在实质差异,不可能完全仅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由此开启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并行模式,既符合了财政预算的需要,又踏出了“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最坚实的一步。

(三)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整合。基于上述统一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行预算管理与财务核算的变化创新,《征求意见稿》重新整合了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也是《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1.会计科目的变化对比。《征求意见稿》中会计科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整合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核算、更全面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从配合“营改增”的实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1)财务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中财务会计一级科目共74个,涵盖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要素,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增加40个科目,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26个科目,具体变化对比见表1。

(2)预算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新增预算会计一级科目28个,涵盖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类会计要素。其中预算支出类科目“上缴上级支出(7501)”对应事业单位支出会计科目“上缴上级支出(5101)”,“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7502)”科目对应行政单位支出会计科目“拨出经费(5101)”和事业单位支出会计科目“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5201)”。

2.会计报表的变化对比。《征求意见稿》中会计报表分为财务会计报表和决算报表(预算会计报表)两部分,共七张,其中三张报表与之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另外四张为新增报表,见下页表2。

二、《征求意见稿》待商榷之处

(一)固定资产分类。《征求意见稿》在“固定资产(1601)”科目的介绍中,沿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分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但又说明文物和陈列品,通过“文化文物资产(1805)”科目核算,不通过“固定资产――文物和陈列品”科目核算。既然如此,固定资产又为何包括“文物和陈列品”这一明细?此外,将家具、用具、装具和动植物划为同一类,稍显牵强。而且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家具、用具、装具需要计提折旧,而动植物不需要计提折旧。

(二)专用基金的计提及使用。《征求意见稿》在“限定性净资产(3001)”科目的账务处理说明中指出,根据规定从收入中提取基金并列入费用的,一般按照预算会计中的预算收入计算提取金额,借记“业务活动费用”等有关科目,贷记“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科目,很明显,此处的“业务活动费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支出,而是虚列支,这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三条的“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相悖。还有,使用专用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时,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限定性净资产――专用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此处第二笔分录的金额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总额还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一个月应计提折旧(摊销)的金额?但不论是哪种金额,均存在矛盾之处。若为总额,一次性就折旧(摊销)完毕,不符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特征;若为一个月应计提额,既与第一条分录不匹配,又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602)”科目所描述的“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背道而驰。

(三)本年盈余可能会比较大。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发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及基本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已在实际支付时全额列支,其后年度的折旧和摊销都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在改为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置及基本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发生时借记相应资产类科目,仅在折旧和摊销时才列费用,该费用相对于购置或构建资产时支付的款项小很多倍,由此“本年盈余(3201)”科目核算单位各项收入费用相抵后的余额会比较大,尤其是开始按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核算的前几年,在长期资产购建较多的单位这一情况更为明显。

(四)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归属何处。按照一般理解,财务会计报表是根据财务会计科目计算编制的,决算报表(预算会计报表)则是根据预算会计科目计算编制的。《征求意见稿》将“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归属于“财务会计报表”中。“预算结余”本就属于预算会计的一个要素,通过加减调整计算出的“本期盈余”又属于财务会计的科目,所以此表应是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换算调整的过渡表,将其划入财务会计报表的做法值得商榷。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5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6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新晨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7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8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 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9篇

关键词:Matlab编程;字符识别;最小距离法;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

中图分类号:TP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84-03

Abstract: Through Matlab programming, the paper show the design of character recognition system, which can recognize the Letters and Arabic numbers from the scaned image that save into computer. The system sets Minimum Distance method as tis decision rule, and the object recognition of the system is printed and irregular. The ratio of identification can reach nearly eighty percent, when the object recognition trained and handled by the system.

Key words: Matlab programming; character recognition; minimum distance method; image preprocessing; feature extraction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一项基本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通过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来进行“模式识别”。随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理所当然地希望使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类进行部分脑力劳动。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医学、工程、军事、安全等重要领域。

图像识别(Image Recognition),是模式识别的一个分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像的技术。图像识别一般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用图像识别模型将获得的信息整理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映象。

字符识别研究的对象是如何利用计算机自动辨识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图片上的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字符识别前景广阔,能应用于汽车牌照的自动识别、文本字符的识别录入等实际应用,涉及到交通、教育和邮政等多个领域。实现字符的自动识别将会给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上提供极大的便利,推动社会智能化的发展。

1系统实现概述

1.1基本思路

字符识别系统先对图像预处理,然后进行特征的提取与选择,最后通过分类器的判别进行识别出字符。其中,预处理包括将模拟图像进行二值化、去噪、归一化等过程;特征提取将预处理好的图片进行等大小分块,统计每小块里“1”的个数,以此作为特征值;分类器以最小距离法作为判决规则。三个步骤紧密相连,与系统的识别率都息息相关。

1.2系统模块介绍

根据字符识别的过程,字符识别系统可以划分成三个模块:图像预处理模块、特征提取模块和分类模块。其中,图像预处理模块是在对图像进行了一系列变换后,把经过处理提取到的字符提交给特征提取模块,由特征提取模块进行特征的提取与计算,最后由分类模块对特征值进行识别并给出分类的结果。

本系统总流程如下图所示:

2图像预处理

为了得到更好的识别效果,需要先对采集得到图像进行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2.1图像输入

本系统训练识别的具体对象为“0”到“9”十个阿拉伯数字和“A”、“C”、“D”、“E”、“R”五个大写英文字母,一共15个类。每一类共有40个36×20像素的jpg格式的图片,选取每一类的前30个图片作为训练样本。使用Matlab提供的imread(file)函数对15×30个图片进行读入操作。

2.2图像二值化

图像二值化就是将图像上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0或255,也就是讲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黑白效果。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点都会有一个灰度值,灰度值决定了像素的明暗程度。为了对将来能更好地对图像进行特征值抽取,这里需要对已经得到的灰度图像进行一次二值化处理。图像二值化很很多成熟的算法,如自适应阈值法、给定阈值法等。本文采用的是给定阈值的方法,使用Matlab提供的im2bw(img,r)函数,给定参数值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

2.3去除孤立像点

二值化后的图像中,图像的边角区域所出现的像点与字符信息无关,应予统一去除。另外,字符主体以外的孤立像点、一些小枝条也应该先进行处理,以提高后续图像处理步骤的效果。在Matlab编程中,先把图像的四个小块边角区域置0,然后使用bwmorph(img,'clean')去掉其余孤立像点,最后使用bwmorph(img,'spur',Inf)去掉小短枝像点。

2.4中值滤波

图像在转换或传输的过程中可能回夹杂了噪声,去噪声是图像处理中常用的手段。本系统采用中值滤波法进行去噪声。中值滤波法是一种非线性平滑技术,它将每一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该点某邻近域窗口内的所有像素点灰度值的中值。本文使用Matlab中的medfilt2(img,[3 3])进行中值滤波的操作。

2.5归一化调整

图像标准化就是要把原来各不相同的字符图像统一到同一尺寸。因为通过扫描得到的图像中字符大小会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对图像大尺寸大小进行归一化处理,使用统一尺寸的字符图像进识别,标准性更强、识别率自然也就更高。本系统中,在去噪后的图像中把字符主体以外的空值的行、列给去掉,根据统一的大小进行放大,然后再做一次去除孤立像点和中值滤波,实行二次去噪。Matlab使用imresize(img,[36,20],method)进行图像的放大与缩小。其中,参数method有几种可选值:'nearest'(默认值)最近邻插值,bilinear'双线性插值,'bicubic'(本系统使用)双三次插值。

2.6腐蚀与膨胀

进行腐蚀操作是为了去除图像中离散的像点,而膨胀操作与腐蚀操作正好相反,是为了填补图像中的裂缝。本系统采取先腐蚀后膨胀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Matlab中腐蚀函数和膨胀函数分别为bwmorph(img,'erode')、bwmorph(img,'dilate')。

2.7图像细化

图像细化是指把具有一定宽度的线条状的黑区域消减到一个象素点的宽度每个象素点8近邻性。细化在模式识别的前期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从图象中抽取出字符的特征信息,保存字符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本系统使用骨架化函数对图像进行细化。Matlab中骨架化的函数为bwmorph(img,'skel',Inf)。

3特征值提取

特征值提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所选择的特征合适与否,直接决定着最终识别结果的好坏。

3.1特征提取分类

1) 模板匹配法

模板匹配法工作原理:对每一个字符图像指定一个模板,逐一和待识别的字符的点阵图像距离进行比较,距离最小的模板所对应的字符就判定为待识别的字符。模板匹配法的重点在于如何对模板进行设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将分割和识别一起完成,缺点对每一个模型反复变形的过程进行的计算复杂、检测的速度慢。

2) 统计特征

基于原始点阵,直接求出能够反映图像点阵分布的特征,统计总体情况。字符统计特征主要有两种:

(1) 基于像素数量特征;(2) 基于笔画方向的特征。

(3) 结构特征

结构特征能精确地反映字符的组成结构,该方法充分利用字符的结构信息和组成规律,减少了字符形态变化与字符笔画来带的影响。因此,结构法在分辨相似字这种情况下能力较强。

(1) 基于骨架的结构特征:这种方法对噪声比较敏感,尤其是当字符发生粘连或断笔的情况下,效果很差;

(2) 基于轮廓的结构特征:与基于骨架的结构特征不同,这种结构特征的提取不需要经过对字符的细化,而是直接在字符轮廓的上提取字符基元结构特征。

(4) 变换特征

变换特征可以分为一维的变换特征和二维的变换特征。一维变换特征是将字符图像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进行投影,将二维点阵变成一维数据,然后再作变换。二维变换特征是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变换,再提取变换特征。

3.2 特征提取

本系统使用模板匹配法中的粗网格方法进行特征的提取。在图像预处理完毕以后,字符图片已经都被归一化成36×20的矩阵,需要将矩阵等分为固定数量的小网格,然后依次统计每一个网格内“1” (即黑像素点)的个数,作为这一组网格特征,最后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

本系统将采用多组划分方式进行特征提取,并观察在一定大小的图像征数(即等分的数量)的不同对识别率产生的影响。四种等分划分方式:3×2(共6个特征)、4×4(共16个特征)、9×5(共45个特征)、12×10(共120个特征)。

4分类器

本系统采用的是基于聚类中心的最小距离法。一般情况下,要先通过聚类的方法来确定各个识别类别的代表点(一般取中心点为代表点),然后计算这个代表点与各待测样本域各代表点距离,并把它归入与它距离最近的点所属的类别中。这里的距离一般取马氏距离、明氏距离或欧式距离等,这种分类器方法简单而且直观的特点。如果将各个类别中的全部样本都作为“代表点”,最小距离法则变成了近邻法。如果取与待测样本点最近的一个点作为分类的依据,则为最近邻法。最近邻法的优点是不用对样本进行训练,因为要比较待识别样本点与每个已知样本点的距离,计算量偏大,当样本总数较多的时候,识别速度低。

系统实际实现中,我们采用类中心分类器,通过对每个文件夹中前30张图片的英文字母、数字样本的学习,得到代表各类英文字母、数字的平均特征向量。进行识别时,先计算待识别字符与各类字符的平均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计算出来的距离值来决定待识别点属于哪一类。

5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样本集为0~15,共十个数字和五个英文字母,在MATLAB中编写字符识别程序,训练样本为450个,测试样本为150个。

5.1 特征数实验

对矩阵的四种等分划分方式,3×2(共6个特征)、4×4(共16个特征)、9×5(共45个特征)、12×10(共120个特征),分别训练,然后进行识别,并计算识别正确率。

图像矩阵划分的特征数并不是越多也好。不但不能提高正确率,而且还会减低。在一定大小的图像里,特征数越多,每个特征里能包含“1”的容量就越小,此时也就不再具备特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图像的实际情况对图像进行处理。

5.2 图像预处理实验

选取5.1中4×4(共16个特征)和9×5(共45个特征)两种矩阵划分方式,测试这两种方式进行图像预处理无不进行图像预处理的识别正确率。这里所指的图像预处理包括归一化调整、腐蚀与膨胀和图像细化三部分。

实验结果出乎预料,不经过归一化调整、腐蚀与膨胀和图像细化的正确率,竟然比执行这三个操作的正确率要高。这说明了本系统在图像预处理这一模块上还存在着缺陷,图像预处理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往后本系统应该对分类器进行优化。

6结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Matlab上实现了基于最小距离法的字符识别系统,并进行了两个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对字符的识别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识别成功率能达到90%,经过改进以后能应用于实际。当然,本系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图像预处理存在缺陷,没有达到提高系统的识别率的目的。另外,分类器所采用的判决方法也比较简单,只使用了直观的最小距离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分类器,如神经网络等。总之,字符识别算法的性能关键在于分类器上,如何实现零误识率和低拒识率的高速识别算法是今后的研究目标,这样才能使符识别系统在各行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钟珞,潘昊等.模式识别[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 乔宝明,张晓莉,高志才.基于MATLAB识别0-9数字图像的新方法[J].技术应用与研究,2009,30(2):229-233.

[4] 桂林, 周林, 张家祥. Matlab小波分析高级技术 [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工程量清单;工程预算;审核;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的工程预算是办理竣工结算及工程索赔的重要依据之一,不仅要求编制人员要具有较高的预算业务素质,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水平好坏,总是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本文将主要结合工作,谈一下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的工程预算审核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一、 工程预算中常见的问题:

1、工程量:工程量的计算是工程预算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工程量计算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工程量计算错误及由于对工程量计算规则理解不同,造成工程量的错算、漏算、重复计算。

2、套用单价:工程预算中常见的问题如定额套用不合理、定额换算不合理及工程项目重复套用定额等,同时由于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导致定额缺项或需要补充的项目与内容也不断增多。然而因缺少调查和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致使补充定额含有较多的不合理性。此外,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常会出现因清单计量单位和定额计量单位不一致造成清单单价的错误。工程预算套用定额时还要注意的是工程材料价格的确定,目前常用材料的价格有各地的造价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价作为参考,但更多的材料价格是通过市场询价确定,材料市场差异较大,如何确定材料价格成为工程预算的重点及难点。

3、有关费用项目及计取:直接费由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组成,间接费由规费和企业管理费组成。措施费中脚手架、模板要按图计算,其他措施费如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及临时设施费要按费率计取。往往一些造价人员不清楚费率计取后已经包括了哪些费用,如福建省现行综合定额按相应的费率计取了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后就不能再计算建筑垂直封闭、安全网等内容了。还有间接费的计取要和使用的定额配套的问题,不同的定额计费基础不相同,套用甲定额按乙定额取费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各项费用的计取应根据有关规定标准和费率计算。

4、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的描述: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是构成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措施项目自身价值的本质特征,是工程量清单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预算审核算中经常会发现项目特征不按清单计价规范规定进行描述,甚至没有进行描述。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的工程预算审核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1、对工程量计算的审核。①应审核预算工程量计算的依据,如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预算定额、清单计价规范、规程、工程量计算规则、招投标文件及合同;②审核工程量时应审查其遵守的计算规则是否正确,有无多计或者重复计算。③按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计算的工程预算还应注意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计算规则的编制原则一般是以工程实体的净尺寸计算,没有包含工程量的合理损耗,定额计算规则对施工损耗都要考虑。所以清单项应按其相应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其包含的子目工程量应按其相应定额计算规则计算,二者的计算规则经常会是不一致的,如挖基础土方,清单计价规则为“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而《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101-2005)的规则为“土石方开挖工程量按挖方尺寸以体积计算”;混凝土管道铺设,清单计算规则为“按设计图示中心线长度以延长米计算,不扣除中间井及管件、阀门所占的长度”,而《福建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 (FJYD-401~407-2005)规则为“混凝土管铺设按设计图示井中至井中的中心长度扣除检查井长度计算”。这样按清单和定额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肯定是不一致的,直接影响到综合单价的高低。

2、对套用单价的审核。①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首先要注意采用的定额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如在《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101-2005)就规定了沟槽、基坑、平整场地和一般土石方的划分,挖土方项目就应该按不同情况分别套用定额。其次工程项目是否重复套用,如《福建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201-2005)中,内墙面水性水泥漆定额项目已包含刮腻子工作内容,就不能再套刮腻子定额了;再比如在《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FJYD-101-2005)中,钢构件制作项目定额中,已包括刷一遍防锈漆工料,实际无施工时应扣除。现场的油漆按设计另套定额计算等。②对换算的定额单价的审核除按上述要求外,还要弄清允许换算的内容是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或机械中的全部还是部分?同时换算的方法是否准确?采用的系数是否正确?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单价的准确性。③对补充定额的审核主要是检查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是否正确,材料预算价格、人工工日及机械台班单价是否合理。④审查设备、材料的实际价格(或指导价格)是否符合工程所在地的市场行情或规定;材料的产地、名称、品种、规格、等级是否与价格相符。若是采用有权部门公布的信息价,要注意信息价的时间、地点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规定调整。若是采用市场价,要核实其真实性、可靠性,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材料的市场差异较大,这就要求预算的审编制人员应和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充分沟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所用材料的规格、品种、等级事先确定。例如,在某工程的预算中,预算编制人员通过市场询价,确定玻化砖的价格区间在每平方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根据建设单位要求,该工程装修为中高档装修,预算人员按接近询价上限定了材料价格。在预算审核中,发现该项目数量特别巨大,经与建设单位人员充分沟通,事先确定了玻化砖的规格、品种、等级,再经过进一步询价确定了玻化砖材料价格。仅此一项就节约建设资金上百万元。⑤审核清单项目计量单位和定额项目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与工程量是否匹配,直接影响到单价的正确性。如电气配线,清单计量单位为“米”,而《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福建省综合单价表》(2002版)的计量单位为“100米单线”。若未注意计量单位的区别,清单单价就错了。这类错误比较简单,多是因为不细心造成,所以不管是做编制清单工作还是审核工作都要非常细心。⑥审核清单项内包含的定额子目。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施工组织设计的不同,造成清单单价不确定。如在桩基施工中,由于原始地坪标高的不同,可能会出现空孔或砍桩,该工程量为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将该项目另列清单项并在清单编制说明予以明确,实践表明,采用以上处理方式对造价的控制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有关费用项目计取以及规费、税金计取的审核。主要审核有无不能作为计费基础的费用列入计费基础。说起来这些很简单,但经常发现有问题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简单地方也不能放过。税金的计取要区分好市区和县城镇费率,应按要求计取。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地铁;客流量;预测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1数据曲线的特征提取

在人流量监控数据库中的人流量数据集是原始数据,要经过预处理,包括数据清理、数据规约等步骤。要将原始数据库中每条记录进行拆分成两个属性:日期、时间,其中日期是数值型,时间是分类型,并将相同日期相同时间段的人流量数据汇总。

1.1数据曲线的特征指标

本文选用如下8个地铁车站客流监测数据曲线的统计特征指标:最大值VP,检测数据时间序列中的最高值;波峰数量np,为上升段与下降段的交点,即波峰点的数量;最小波谷值vmn=min(波谷值};平均值va为;峰值程度;波谷比为;规范化均方差为

这些统计指标组成了样本数据曲线的数值特征,通过特征提取优选之后,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和效率。

1.2基于Bayes理论的数据曲线特征提取

在应用支持向量机对样本曲线进行地铁车站客流预测时,首先需要确定地铁车站客流预测模型的输人量,也即从样本曲线统计特征中提取对地铁车站客流预测影响较大、最能反映期望地铁车站客流预测输出的特征因素,组成一个有效输人变量集。如果输人向量的维数过高,支持向量机的训练时间增长,速度变慢,其泛化性能也受到影响。具体实现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基于Bayes理论样本曲线的自适应特征提取

1)选取特征形成待选特征向量,确定先验概率分布。先验概率表示对变量风的概率分布的估计。在地铁车站客流预测中先验概率分布是所有地铁车站客流预测曲线样本特征向量及其概率的集合,限制条件是概率必须大于零,且其总和为1,然后随机选取一组特征组成一个输入特征向量。

2)计算有效性验证误差,确定似然数。似然函数是一个条件概率,即P(x,…,)。在地铁车站客流预测模型中,当选定输入向量为时,可利用n个样,按(1)计算误差:

式中,为由训练集得到回归函数在有效集上的相对平均误差,为有效集中中的样本个数,为数据曲线特征值,为样本值。在地铁车站客流预测实际应用中采取n折交叉有效性验证算法来计算。计算中将地铁车站客流数据训练样本集分为n个子集(不一定等份),每次选取其中一个子集作为有效集,其余n-1个子集组成训练集。即评估每组备选参数需要进行n次优化计算,对应的有效集误差为n个通过一般交叉有效性验证方法得到的有效集误差平均值。输人向量为风时最终得到的误差最小,则表示样本被选中的概率越大,即似然估计越大。可见似然估计是一个关于误差的函数,即:

3)计算并记录后验概率。本文计算地铁车站客流曲线特征的后验概率为先验概率和似然概率的欧氏距离。因此后验概率综合了先验知识和样本信息可作为评判选取哪一组特征向量作为输人向量的最终标准。后验概率越大,输人向量被选中的概率越大,计算后验概率后,记录每个特征是否都被选择过5次。

4)如果被选特征向量每个特征没有都被选择过5次,则重新随机选取一组特征组成一个输入特征向量;如果是,则选取后验概率最大的输入向量网作为输入特征向量。根据地铁车站客流的实际特点,可选取对地铁车站客流预测影响较大的特征组成待选特征值,再从中选取不同的特征组合,形成输入向量砚。

2支持向量回归机对地铁客流的预测

2.1确定影响因素

影响地铁客流量的因素有很多种,短期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天气、周末、节假日、突发事件以及出行目的等;长期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地面公交对地铁客流的竞争,政府导向、票价以及居民收入等。在一般的预测当中,短期影响因素比长期影响因素更为多变、时效性强,因此选择短期因素作为主要影响因素。

短期影响因素选取的主要依据在于: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客流的集中性较强,总体客流数量会因天气恶劣程度的加重而下降;周末早晚高峰的客流量明显低于工作日,每个时间段的出行人数较为平缓;在节假日,尤其在一些景点附近,旅游的客流量大幅度增加;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事发地点的客流量会急剧升高,事件结束后又会逐渐减少;在某一固定区域,大部分人的出行目的较为规律,小部分人的出行随机性强,调查困难,故可以将其假定为一个固定值。在计算时根据影响因素的强弱,优先选择影响力大的因素,过多因素的选取虽然可以提高预测精度,但是也会导致计算繁琐、耗时增加。故本文选取以下4项影响因素:

1)周末

如果是周末,影响值定义为1,否则为0。

2)天气

通过查阅历史天气,确定每周的天气状况,按照天气状况确定影响值,例如晴天取1,阴天取0.5,大雨、大雪天取0,其他情况折中取值。

3)节假日

按照不同节假日影响程度的不同确定影响值,例如根据客流情况可以确定无节假日为0,五一期间为0.5,十一期间为0.7,春节期间为1。

4)突发事件

如大型演唱会、运动会等,有则影响值为1,否则为0。

2.2数据预处理

以某地铁站1号口2011年4月9日到17日的客流统计作为客流数据,见表1。地铁从早上5点开始运营,晚上23点结束运营,每天从5点到23点以1h为单位作为客流样本,在数据中将其以标号1到18代替。4月15日和17日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其他7d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

由于样本数据的评价标准不一样,需要对其量纲化,统一评价标准,提高预测精度。所以,对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归一化预处理,采用归一化映射。

其中,x,y∈Rn,=min(x),=max(x),归一化的效果是原始数据被规整到[0,1]范围内,本文使用Matlab中的Mapminmax函数进行归一化和反归一化,在模型训练前将各组自变量及因变量分别进行归一化,然后使用归一化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预测,最后将预测后的数据进行反归一化,得到预测值。

2.3模型建立

将时间标号和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对应于训练集T的x变量,在本文案例中为5个输入。客流量作为因变量,对应于训练集T的y变量。对样本进行交叉验证,结果如表2所示。

2.4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使用模型对4月15日客流量进行预测,得到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最大误差为14.33%,最小为0.04%,平均相对误差为4.77%。

使用模型对4月17日客流量进行预测,得到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最大误差为21.62%,最小为1.58%,平均相对误差为5.13%。

通过数据对比可知,4月15日(正常日)的预测结果要优于4月17日(周末)的预测结果,这是因为对于4月15日而言,对应的训练数据(正常日)为4组,而对于4月17日而言,对应的训练数据(周末)只有3组。因此,会导致预测15日客流的支持向量多于17日的支持向量。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训练数据的增加可以使模型涵盖更多种客流情况,提高预测精度。

支持向量机对地铁客流预测的稳定性高,误差相对较小,相对于地铁站巨大的客流量和地铁客流随机性强的特点,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机的误差范围是可以接受的,因此用该方法预测地铁客流是可行的。根据预测数据,可以对行车组织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动态调节地铁站自动扶梯的传动速度,提前做好高峰时段的准备工作,为地铁系统的高效运营提供保障。

支持向量机的地铁客流量预测能及时对客流组织方案进行调整,缓解交通运输,为人们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是可行的,因此加强对其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赵钰棠,杨信丰,杨珂.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铁客流量预测[J].都市快轨交通,2014,03:35-38.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12篇

一、总体思路

年部门预算实施方案是在往年部门预算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制定的,总体思路为:一是除必保的项目在年初预算安排外,年初项目经费不再直接安排到单位。根据往年项目经费安排情况,结合当年财力,预留一定数额“公共项目库”资金。对确需实施的项目,经“单位申报、财政评审、政府审批”后在“公共项目库”资金中列支。二是继续按年日常公用经费保障范围和标准安排预算单位的日常公用经费。有非税收入的预算单位,安排日常公用经费时首先从其非税收入中安排,不足部分再用预算内资金安排。三是进一步核实非税收入征收成本,提高政府统筹能力。四是继续实施非税收入“超收奖励、短收扣款”的奖惩政策。对超额完成年初非税收入任务的单位,除全额拨付年初预算安排经费指标外,县政府适当给予奖励;对完不成收入任务的,相应扣减其年初预算经费指标。五是进一步完善编制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以保证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二、相关措施及办法

(一)继续执行年单位日常公用经费保障范围和标准,以满足全额拨款单位的正常运转需要。按照全额拨款单位在职人员的人均定额标准和核定的车辆编制数,计算日常公用经费数额。具体标准为:

办公费:主要内容是日常办公用品、书报杂志及文件印刷、电脑耗材等支出。标准为:每人1000元/年包干使用。

水费:每人360元/年包干使用,在行政办公中心的部门不安排。

电费:按每人720元/年包干使用,在行政办公中心的部门不安排。

电话费:副科级以上预算单列的单位,每个单位安排一部手机每年包干3600元,同时按每20人包干使用一部公用电话每年包干3600元话费,副县级以上领导手机费按每人每年6000元核定。

车辆燃修费:按照年核定的编制数,每辆车每年20000元(不含车辆保险费)。

差旅费:每人每年包干600元。

单位负担医疗保险金:仍按年办法执行。

公用取暖费:除行政办公中心外,其他单位不安排。

(二)对有非税收入的全额拨款单位,其日常公用经费所需支出,首先从其征收的非税收入中安排,不足部分,再用预算内资金安排。考虑到非税收入征收单位支出费用偏大的实际,县政府将适当给予安排征收经费。

(三)进一步核实差额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的非税收入征收成本。在年核定征收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重新核定征收成本,以增强政府统筹能力,缓解财政支出压力。

(四)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编制。一是各部门要准确预计各项非税收入,杜绝少编、漏编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二是为激励单位增收,对超额完成收入任务的单位进行超收奖励,具体奖励办法按照苍政办发〔〕41号文件《县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三是单位有非税收入项目而年初不上报非税收入计划、预算执行中又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全额收缴县财政,不再给予单位奖励。四是按非税收入实际完成数和核定的成本比例,按月拨付非税收入征收成本。单位申报的项目,经县政府批准后,可在其非税收入项目经费控制数中列支,年底剩余的项目经费控制数不再属于征收单位,由县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五是年底完不成非税收入征收任务的单位,相应扣减其年初预算指标,当年度收不回的从下年度资金中扣减。单位征收的非税收入不缴存财政专户,转为往来款、私自存放、坐收坐支的,一经查出,全额收缴县财政。

(五)大力调整优化项目支出结构,建立“公共项目库”。除必保的项目外,年初预算不再安排项目经费。年初预算时,根据往年预算执行情况,结合当年财力,预留一定数额“公共项目库”资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确需实施的项目,采取“部门申报、财政评审、政府审批”相结合的办法,由单位提出申请项目经费的报告,财政部门组织人员对单位报送的项目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资料齐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报告,报县政府批准后,从“公共项目库”资金中列支,以减少预算追加,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六)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质量。各预算单位要认真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对年需要办理政府采购的项目,都要纳入政府采购预算。具体实施时,由县政府采购办公室统一办理政府采购,资金拨付采用国库直接支付方式,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将项目所需资金直接拨付给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单位,以减少拨付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未编制政府采购支出预算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办理政府采购手续。

(七)编制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编制包括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地方教育费附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公益金和育林基金等在内的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年度各项基金收入完成情况以及对年相关情况分析,合理编制各项基金收入预算;财政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确定支出预算,报经县政府审批后执行。

(八)进一步加大对各单位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项目实施后,财政部门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项目实施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实。对套取或挪用项目资金的,一经查出,将全额没收,当年度收不回的从下年度预算资金中扣减,以后年度将不再安排项目经费。

三、编制内容

年各预算单位主要编制以下内容:单位基本信息表,单位机动车辆明细表,非税收入征收计划表,人员经费支出表,日常公用经费支出表,一次性抚恤、遗属补助、安家费等支出明细表,政府采购支出预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表,重点项目申报表,非税征收成本表和相关附表等。

四、编制方法

(一)单位基本信息:依据单位的真实情况,据实填报,有增减变化的要作出相应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二)非税收入征收计划:各单位要根据年非税收入实际完成情况,综合考虑年增减变动因素,据实测算本单位组织的非税收入计划,准确编制非税收入预算。在无政策性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年征收计划原则上不得低于年完成数(罚没收入按照苍政办发〔〕45号文件《县罚没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包括在非税收入征收计划范围内。)。

(三)人员经费支出:包括在职人员工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工伤保险金、职工福利费、独生子女费、遗属补助、特岗补贴、抚恤费、丧葬费、安家费等。

在职人员工资:统一按照工资执行标准计算;

养老保险金:按照应发工资扣除住房补贴及独生子女费后的30%计算;

失业保险金:按照事业人员应发工资扣除住房补贴及独生子女费后的2%计算;

住房公积金:按照应发工资扣除住房补贴及独生子女费后的8%计算;

工伤保险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含参照公务员执行的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按照应发工资扣除住房补贴及独生子女费后的0.5%计算;

职工福利费:按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每人96元/年计算;

独生子女费:按享受人员每人60元/年计算;

遗属补助: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复的实有人数和应享受的标准计算;

特岗补贴:统一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批复执行;

抚恤费、丧葬费及安家费等一次性的项目,统一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当年的批复执行。

(四)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根据定员定额标准计算;包括办公费、水费、电费、电话费、燃修费、差旅费和单位负担的医疗保险金。

办公费:全额在职人员按人均1000元/年计算(学校仅安排生均公用经费);有非税收入的单位,用其非税收入安排,计入单位的征收成本。

水费:全额在职人员按人均360元/年计算(不含学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用其非税收入安排,计入单位的征收成本。

电费:全额在职人员按人均720元/年计算(不含学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用其非税收入安排,计入单位的征收成本。

电话费:副科级以上预算单列的单位(不含学校),每个单位安排一部手机每年包干3600元,同时按每20人包干使用一部公用电话每年包干3600元话费,县级领导每人每年6000元。有非税收入的单位,用其非税收入安排,计入单位的征收成本。

燃修费:全额拨款单位(不含学校)按年核定的车辆编制数,每台20000元/年计算(不含车辆保险费。车辆保险费由县财政统一办理,列政府采购支出预算);有非税收入的单位,用其非税收入安排,计入单位征收成本。

差旅费:全额拨款单位按每人600元/年计算(不含学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用其非税收入安排,计入单位征收成本。

单位负担的医疗保险:全额拨款单位在职人员统一按照工资总额的2%计算,差额单位和退休人员统一按照工资总额的4%计算,全额拨款单位的离休人员按每人2.8万元计算。有非税收入的单位,用其非税收入安排,计入单位征收成本。

(五)单位非税收入征收成本: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以外人员的工资性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上缴上级支出以及其他必要的成本性支出,具体包括:

人员工资性支出:按照认定的工资发放人数及标准核定支出。

日常公用经费:按照上述确定的定员定额标准核定支出。

上缴上级支出及其他必要的支出:按上级确定的上缴比例或上年实际支出数核定支出。

五、编制时间和报送程序

部门预算按照部门编制、财政审核、政府同意、人大批准、财政批复的完整步骤进行,实行“两上两下”的编报程序,具体如下:

(一)“一上”阶段。由单位自行编报,重点完成“人员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和非税收入征收计划及非税收入征收成本”的提报,按先后顺序分别报送县财政局归口科室审核后,再报预算科复核,有非税收入的单位要先报预算外资金管理局计财科审核收入计划,再报相关业务科室。

(二)“一下”阶段。由财政局归口科室审核、修改后,归口汇总报预算科汇总复核,预算科结合全县财力测算情况,提出“一下”控制数,经财政局党组研究后下达单位。

(三)“二上”阶段。由各预算单位根据“一下”控制数完成具体支出项目核对后,报财政局归口科室审核汇总,预算科复核后汇总,完成“二上”。

(四)“二下”阶段。由财政局预算科汇总后向财政局党组汇报,并根据财政局党组研究的意见修改后,分别向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汇报,经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下达单位,完成“二下”。

六、编制要求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市场特征下 事业单位 财政管理改革 财务管理环境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环境

1.1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事业单位财政会计核算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长期不受重视,财务制度不健全,对上级部门的拨款依赖性太强,不能按照财政管管理的内部规律办事。会计核算既没有严格的内控系统,也没有科学、严谨的核算制度。由于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财政会计核算体系无从谈起,规范化更是天方夜谭。

1.2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

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编制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是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编制,而是使用在上年的基数上进行增加的方式,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2)部分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时,超支浪费现象严重,没有对支出进行控制的意识。(3)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部分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了挪用项目资金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最终导致项目经费和日常经费混乱不堪,增加财政管理的难度。(4)部分预算单位重视预算的申报和审核,却忽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缺少监督和考核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1]。

1.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是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普遍现象。由于人事编制等因素,事业单位财政部门的会计、出纳有时会由一人兼任,并且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移交不规范,滋生了违法乱纪的土壤,继而赊账过多、过滥,对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了对国家

2 市场特征下财政管理的改革

2.1强化预算管理

市场特征下的财政管理的内容较为丰富,事业单位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会相应地有所增加,预算管理将成为事业单位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会计核算的方方面,所以事业单位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加强和深化预算管理,合理科学地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监督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随时反馈预算执行的效果。事业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要做到严格执行预算批复并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执行批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预算申报可能与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规模有出入,要及时调整预算。上级部门在核定预算时会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当时的财务状况,统筹规划,批复的收支规模一般会低于申报的收支预算,要及时对各项收支预算进行调整,确保财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关于项目支出,要首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细化,保证经费支出和项目实施有计划、按步骤进行。三,要根据预算和项目计划办理资金拨付和日常收支业务,并结合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对预算支出明细进行调整。如果有必要调整整体的预算收支规模,可以按流程向上级部门报批。

2.2建立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

引入成本核算是对事业单位财政管理进行规范化设计的关键。尽管事业单位政府各部门的各项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为了有效控制事业单位政府的运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应逐步建立起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而事业单位政府的财政部门既有信息又有手段,从各个部门的各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入手,运用科学的成本核算分析方法,尽量压缩成本支出,对活动支出实现超前控制和事前参与,继而提高政府部门的成本管理水平。

2.3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并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释放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功能,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冒支乱花、贪污腐化的现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之一,会计核算中心要承担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撤掉预算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岗位,并把其人事关系直接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财会人员在人事上相对独立,只受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并支取薪水,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各预算单位的会计职能和财务管理剥离开来。预算单位不再具有会计职权,只有报账员,没有出纳和会计岗位,只有会计核算中心有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权利,弱化会计的服务功能,增强对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监督功能。

3 结语

规范的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有利于对政府及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运行效果、资金流量等情况实行整体核算、监督以及反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落实国家的财政政策。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视频车辆跟踪;卡尔曼滤波;SIFT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3-5695-03

Vehicle Tracking System Based on SIFT Feature

YOU You, ZHAN Zhi-cai,ZHANG Song-s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China)

Abstract: Kalman filter algorithm is widely used in video object tracking and other areas for its prior forecast. The drawback is that when the tracking process is running, the algorithm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operations to update the state equation and observation equation for each frame, which leads to deteriorating the system's real-time performance. Because of SIFT feature's characters can be un-changed when the rotation, scaling, brightness change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combine the SIFT features with Kalman filter algorithm. By using SIFT feature extraction for the target area andKalman filter algorithm to predict the target area's position in next frame to achieve the tracking syste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possess good real-time and moderate operations.

Key words: video vehicle tracking; Kalman filter; SIFT

1 绪论

随着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视频技术进行车辆检测与跟踪逐渐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视频车辆跟踪系统通常包括车辆提取,车辆跟踪两个模块。

车辆提取常用的方法有差分法[1]和混合高斯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法[2]。

差分法速度快,但所提取目标通常不完整,容易影响后期跟踪模块性能;GMM利用角点,欧式距离,颜色,形状以及外部轮廓等信息描述目标,使用上述信息匹配完成跟踪,通常需要多项信息结合进行大量运算才能拥有比较理想的性能,实时性较差。跟踪算法常用的方法大体上分为模板匹配,卡尔曼滤波以及基于最优贝叶斯估计的粒子滤波算法[3]。模板匹配算法中最简单的属直接模板匹配,即对视频帧中所有的像素点进行匹配,得到所求车辆区域并标识出来完成跟踪,但该方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单帧的匹配需要十分巨大的运算量才能完成,就目前的计算机硬件性能很难达到即时处理效果。基于贝叶斯滤波原理的粒子算法[3]采用构造系统状态变量的后验概率密度,采用先前观测结果对最近观测值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最优估计最后采用最优估计对模板匹配位置进行筛选,消除直接模板匹配的盲目性,很好地解决了非高斯非线性观测下的车辆跟踪问题,由于在修正和筛选的过程中需在的运算量十分巨大而且存在着粒子退化的致命问题,导致系统的实时性和鲁棒性不理想。卡尔曼滤波法使用高效的递归滤波模型,它能从一系列不完全包含噪声的测量中估计出动态系统的状态,即它不需要后验概率的修正但却能得到更优的预测结果,同时它只需要对已知的状态进行迭代更新即可不断地得到最优预测结,通过预测匹配的位置减少匹配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运算量。

为了改善跟踪系统效果,减少运算量,提高实时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SIFT特征结合区域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视频车辆跟踪系统。由于SIFT特征具有信息丰富及对旋转、缩放、亮度等变化保持不变等优点,使用SIFT特征点抽象出目标信息,以一组SIFT特征向量描述目标区域,结合卡尔曼预测算法以各个目标区域的SIFT特征做为输入信息进行独立预测,达到减少匹配信息运算量,提高系统实时性的目的。通过使用实际交通监控视频进行的相关实验测试表明本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计算量,同时具有很好的实时性。

2 SIFT特征算法与卡尔曼滤波算法

2.1 SIFT特征算法

SIFT算法[4]是一种提取局部特征的算法,在尺度空间寻找极值点,提取位置,尺度,旋转不变量。SIFT特征是图像的局部特征,其对旋转,尺度缩放,亮度变化保持不变性,对视角变化,仿射变换也保持一定程序的稳定性,同时拥有丰富信息量很适合用于特征的匹配。其算法步骤包括检测并定位尺度空间极值点,指定极值点方向参数同时生成描述向量两步。关键公式有:

(1)

其中L(x,y,σ) 为二维图像的尺度空间,G((x,y,σ))为尺度可变高斯函数,I(x,y)为坐标,σ为尺度坐标。

(2)

其中k为高斯函数中的可变尺度,D(x,y,σ)(为高斯差分尺度空间。

(3)

其中θ(x,y)为(x,y)处梯度方向,L所用的尺度为每个关键点各自所在的尺度。

最终由各点处的梯度方向组成该点的128维方向向量即为所求的SIFT特征。

2.2 卡尔曼滤波算法

卡尔曼滤波算法[5]是一个最优化自回归数据处理算法,对于解决大部分问题,他是最优,效率最高同时也是最有用的。自从它被提出以来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图像处理,军事制导等领域。卡尔曼滤波算法包含两个模型:

状态方程: (4)

观测方程: (5)

其中Xk=[xkykdxk dyk]T,(xk,yk) 为目标在k时刻的位置,(dxk,dyk) 为目标在k时刻的运动速度。观测向量Yk=[xck yck]T,其中xck,yck表示目标位置在k时刻的观测值。Ak,Bk,Ck为常量矩阵,Vk为观测噪声。

3 视频车辆跟踪系统流程

如图1所示,系统首先对读入的视频帧进行预处理工作,如灰度图像转换,滤波噪声消除以及对比度增强处理等。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差分,得到感兴趣区域。对感兴趣区域采用SIFT算法提取区域特征点,使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位置预测。读取下帧图像,在上述所得的目标最优位置进行相应的SIFT特征提取对比,若SIFT特征点分布相似则设置相应的跟踪标记,否则取消对象跟踪,依此算法得到最终的跟踪轨迹。具体各部分的实现将在第四部中论述。

4 跟踪系统的具体实现

4.1 运动目标提取

采用差分法实现运动目标的提取。

差分方法是基于图像矩阵模型,把视频帧图像(n×m个像素点)用一个n×m的矩阵G进行刻画,通过对量化后的视频帧作差分运算来获得运动目标轮廓的方法。采用当前帧与前一帧相减,计算同一位置像素点之差实现差分:

(6)

其中Dt(i,j)为差分后的绝对值,上述公式表示第t帧和第t-1帧(i,j)位置像素值之差, 1≤t≤N,,N为视频帧数。Gt(i,j)表示第t帧中(i,j)位置像素点的像素值,1≤i≤n ,1≤j≤m。

设置相应的阀值T把两两差分后的图像所得转换为二值图像:

(7)

其中B(i,j)为二值化后(i,j)位置像素值。

由于差分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当目标运动过快时会导致所得到的区域很容易会被分割成两个区域,形成两个不同的目标。对于原本属于同一个目标的区域应尽可能保持完整,由于两块区域通常相隔的距离只有若干像素,因此可以考虑使用膨胀的方法来达到两个区域连通的目的,保证区域的完整性。当目标离摄像头较远时,目标区域显得小而密集会导致在膨胀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较大的区域,这对于本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干扰因素,同时由于目标过小,特征点过少也允许我们可以舍弃此部分车辆目标,可在膨胀之前采用腐蚀的方法消除过小的区域。

通过先腐蚀后膨胀的方法得到系统所需的感兴趣区域。将感兴趣的区域还原到视频帧中消除背景区域:

(8)

基中Gt(i,j)为还原后的图像,B(i,j)为对应二值图像中(i,j)位置的值。

得到运动区域后,计算出各区域的质心坐标信息M(i,j)。

(9)

其中i_min,i_max为横向坐标的最小与最大值,j_min,j_max为纵向坐标的最小最大值。

通过上述处理最终得到系统所需的感兴趣区域

4.2 感兴趣区域SIFT特征提取

对上述经过腐蚀再膨胀,二值化处理得到的目标区域还原至原图像帧中得到的感兴趣区域使用SIFT算法进行特征提取。

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采样,使用直方图统计各个像素点邻域像素的梯度方向。通过梯度方向决定关键点的主方向和辅方向,直至所有的像素点检测完毕。此时每个关键点包含有:位置、所处尺度、方向三个信息。

以关键点为中心取 窗口,每小格中箭头方向代表此像素的梯度方向,越长说明梯度越大,采用高斯加权方法选取主要影响点。在每 小块上计算8个方向上的梯度,形成种子点。为了增强稳定性,通常每个关键点使用16个种子点描述,每个种子点有8个方向的信息,因此共有128个数据,形成128维的SIFT特征向量。如图2所示。

图中中央黑点为关键点,蓝色区域即为使用高斯加权的主要影响点所处范围。经过上述做法即可得到各个感兴趣区域的SIFT特征点,以此完成对车辆目标的抽象化描述。

4.3 车辆跟踪

4.3.1 卡尔曼滤波预测算法

使用4.1中所得到的区域质心坐标作为卡尔曼滤波器的输入,对公式4中的部分变量进行一定的初始化即可完成目标位置的预测。

假设目标以加速度为a(k)进行直线运动,其中则上述的公式(4),(5)可以表示为公式(10),(11):

(10)

(11)

初始化其中[xpyp]为第一帧中感兴趣区域的质心位置。通过预测算法即可得到目标的最优位置。

4.3.2 目标匹配

当两帧图像中所有的感兴趣区域SIFT特征向理生成后,采用关键点特征向量的欧式距离做为相似性的判定依据。对感兴趣区域中的关键点在对应使用卡尔曼预测得到的位置所在区域优先找出两个与之欧式距离最近的两个关键点。当最近的距离除以次近的距离小于一定的阀值时则接受匹配事实。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特征点均完成相应的匹配,从而实现跟踪。

5 实验结果验证

本实验所使用的平台为Matlab 2009b,采用320 尺寸每秒15帧共4S的实验视频进行处理,反复处理后得到平均处理速度为117.71ms/帧,即每秒所产生的帧能够在1.79s内完成响应,能够满足实时性处理的要求。

采用320 尺寸每秒15帧共4S的4个不同实验视频其处理时间与准确率如表1。

实验中并没有对视频进行特殊的处理,如果采用一定策略对摄像所得固定区域进行加黑处理,即消除视线过远以及过于边缘的区域则可以达到更高的处理速度与跟踪效果。取视频1中的两帧作为举例如图3。

其中图3(a)为视频原帧灰度图,图3(b)为提取的感兴趣区域,图3(c)为SIFT特征提取并进行预测和匹配的示意图,图3(d)为实际多目标跟踪效果图,红色方框代表车辆。

6 总结

本文利用尽可能简单的图像预处理手段与感兴趣区域提取方法,结合SIFT特征提取算法与卡尔曼滤波预测算法,通过预测目标的下帧所在位置进行匹配实现跟踪。

经过实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小的运算量使之具有更好的实时性,SIFT特征的引入也使系统具有了更好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1] 邵娜,应捷.视频序列中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J].光机电信息,2009(2).

[2] 陈祖爵,陈潇群,何鸿.基于改进的混合高斯模型的运动目标检测[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7,12(9):1585-1589.

[3] 占荣辉,辛勤,万建伟.基于最优采样函数的粒子滤波算法与贝叶斯估计[J].信号处理,2008(2).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人脸识别;PCA;2DPCA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93-02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人们愈来愈将目光投入到便捷独特的智能处理中,其中包含智能监控、安全交易、交互设计等,而人脸识别技术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但可以验证和静态使用面部特征匹配的身份,被动识别,而且易于被用户接受,友好和方便,所以成为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1 人脸识别概述

人脸识别是模式识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计算机为平台,处理以及规划人脸图像的分类分析,并获得有效的识别信息来描述面部特征和实现有效的识别,是一种应用于身份识别的新兴计算机技术。它主要囊括了如下几个部分:人脸图片的采集、检测、预处理、特征提取、匹配与识别[1]。

1.1 图像的采集

不同的人脸图像,如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不同位置和不同的表情,通过相机拍摄的结果往往也不同。当用户在采集设备的拍摄范围内时,采集设备会自动搜索并拍摄用户的人脸图像。通过数学矩阵转换成计算机能自动辨别的信息,交给计算机有效的数学处理后,最终达到对人脸图像进行识别的效果。

1.2 图像的检测

人脸图像中有非常丰富的模式化特性,比如结构特性和Haar特性等。检测的目的就是寻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主流的检测方式叫做Adaboost算法,该算法将筛选出的面部矩形特征按照加权的方式逐层升级,起着“提升树”的作用,即把一系列的弱检测算法提升成为强检测算法,进而增强检测的准确度。

1.3 图像的预处理

对于人脸的图像预处理是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服务于特征提取的过程。拍摄的原始图片一般不可以直接模式转换,需要灰度校正、噪声过滤等预处理后才能清晰直观的使用。预处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光线补偿、直方图的均衡化、归一化等。

1.4 图像的特征提取

视觉特征、像素统计特征等是很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人脸特征提取就是针对人脸的某些特征进行的。人脸特征提取,也称为人脸表示,它是一种人脸特征建模过程。主要有两种特征提取方法:一是基于知识的表征方法;二是基于统计特性的代数方法。

1.5 图像的匹配与识别

经过预处理的特征图片发送至计算机,与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库进行搜索匹配,然后软件设定一个阈值,当采集的图片与原始图片的相似度接近于阀值时,将识别结果输出。图像识别是根据人脸特征模板的相似度比较来确定验证和识别人脸身份信息的过程。

2 PCA概述

在一般情况下,人脸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庞大的计算相当繁琐,所以必需对初次采集得到的数据作适当的处理,降低计算难度,得到反映分类本质等特征。

基于以上的考虑,采用Eigenface方法(即特征脸)来进行测试,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量,降低计算的难度,进而提高效率和速度。特征脸方法是人脸识别算法的经典算法,即主成分分析的核心(主成分分析的降维算法,PCA)。

PCA基本原理是数据降维,借助于特征向量矩阵,把获取的图像从高维的向量空间投影到低维,即是用维数较低的空间去重构对应的维数高的向量空间,并且还不会丢失任何图像信息。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模式样本的维数压缩的效果,也能达到消除模式样本之间的相关性的作用。

3 2DPCA概述

在一般情况下,人脸图像的维数较大,而对人脸图像处理维度的PCA算法的使用局限造成计算复杂度的增加,费时又费力,故而便引进了处理图片的2DPCA二维主成分分析方法)。2DPCA方法是直接计算人脸图像,不同于PCA需要首先先将原始图像的矩阵转化为一维列向量那样,2DPCA保留了更多的结构信息,计算协方差矩阵更为准确,在图像特征提取上更加简单和直观。以下是2PDCA图像重构的原理:

设X表示n维单位列向量。可以设该图像A(m行n列)是通过线性变换的随机矩阵[2]:

[Y=AX] (1)

因此,得到图像[A]的投影特征向量Y。再令

[Yk=AXk,k=1,2,…,d] (2)

设[X1,X2,…,Xd]为最图片优投影向量,可以计算出一系列特征向量组[Y1,Y2,…,Yd],叫做图片A的主成分向量。则[B=[Y1,Y2,…,Yd]]构成A的特征图像。

假设[X1,X2,...,Xd]在协方差矩阵最大特征值(前d个)的图像产生的特征向量经由投影后得到相应的主成分向量为[Yk=AXk,k=1,2,...,d]。令[V=Y1,Y2,...,Yd],[U=X1,X2,...,Xd],如果[V=AU],那么A重构后得到:

[A=VUT=k=1dYkXTk] (3)

令 [Ak=YkXTk(k=1,2,...,d)],这是一个和A相同大小的图片。所以,图片A的重建取决于前d个子图像,当主分量向量的个数d等于矩阵特征向量的总数时,[A=A],样本图片重构无损;如果[d

4 PCA与2DPCA的实验对比

调用ORL人脸库中[3]的头像作为原始数据,该人脸库共有[112×92]大小的照片400幅,分别来自40个人,这些照片具有不同的表情。然后使用每个人的前五张图片作为实验,筛选10个拥有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作为投影轴投影轴上的图像,可以获得10个主成分向量,确定一个向量重构图。为清晰起见,其中的一些子图像在图2中进行了反射。此外,在图2中对特征值的递减进行了大小绘制。

在图1中观察到,第一张子图包含了大部分的原始图像的能量。k值的增加,包含的信息(能量)逐渐减小。图2显示了特征值的快速收敛至零,与图1有相同的结果。因此,用向量表示这些能量的分布来实现图片识别是合理的。所以,通过增加特征值获得的人脸图像的图像重建,作为子图像的数目愈增加,重建图像愈清晰。

另外,PCA和2DPCA在特征向量维度相同的情形下,识别精度方面,2DPCA性能优于PCA。二者的计算速度与效率方面,表1可以看出,采用2DPCA特征提取所消耗的时间比PCA要少很多。综上所述,2DPCA比PCA有两个明显的优势:第一,它更容易准确地评估协方差矩阵;第二,在确立特征向量时,2DPCA有显著的优越性。

5 结束语

基于2DPCA的人脸特征提取方法是在研究了经典的PCA算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改进的,通过二者的对比,2DPCA在效率和计算量方面都优于PCA,同时,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技术,为了达到更好的识别效果,需要在理论成熟的同时也要综合各方面科技的优势,相信在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人脸识别技术必将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冰,王映辉.人脸识别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