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

预算会计的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预算会计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预算会计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车牌定位; 边缘检测; 几何特征; 颜色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9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08-0100-04

Fast Location Algrorithm of Multi Licence Plates Based on Hybrid-feature

YUE Peng1, PENG Jin-ye1, LI Da-xiang1, REN Xuan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2.Highways Management Group, Xi’an 710018, China)

Abstract:Aimming atthe problems of large computation and long-time location for the license plate location, a location method based on hybridfeature that contains the geometry and color is proposed. Th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pre-processing is made on a license plate image, the candidate district is determined with improved edge detection and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and thenthe interfered district is excluded by the feature of geometry and color. At last, the location effects under various environment are compared. Besides, the corresponding algorithm and implementation results are provided.

Keywords:license plate location; edge detection; geometrical feature; color feature

车牌定位是车牌自动识别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其出发点是通过车牌区域的特征来判断牌照。该技术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谓相对比较成熟,但很多常用的车牌定位方法都离不开对车牌边缘的提取,不管是灰度边缘检测,还是彩色边缘检测都存在计算量大,定位时间长的缺点[1]。因此,在未找到更好、更有效的定位方法之前,提高边缘检测的速度,缩短定位时间已成为改善现有车牌定位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Sobel算子的边缘检测算法,并利用车牌的几何和颜色特征对其精确定位,在实现快速定位的同时,可将其应用于复杂背景的多车牌定位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1 算法介绍及流程

人们获得的图像大多是公路探头或是用数码产品拍摄的,经过预处理后便于后续工作的进行。该方案主要由“生成”和“去伪”两个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

2 图像预处理

由于捕获的车牌图片多为.bmp和.jpg格式,且由于拍摄环境制约图像经常会曝光不足,使图像模糊,对比度和信噪比较低。为了便于系统后续工作的处理,对图像进行灰度化以及直方图均衡处理[1]。

图1 算法流程图

3 生成候选区域

3.1 边缘检测

该算法采用改进的Sobel算子,其主要思想是大大减少算法中乘法运算的次数,从而提高系统的处理速度。Sobel算子有八个与边界方向对应的模板,每个模板对某种特定边缘方向做出最大响应。所有八个方向中的最大值作为边缘幅度图像的输出[2],其八个模板分别为45°,90°,135°,180°,225°,270°,315°,360°方向[3],如下所示:

И121

000

-1-2-1〗 210

10-1

0-1-2〗 10-1

20-2

10-1〗

模块a 模块b模块c

0-1-2

10-1

210〗-1-2-1

000

121〗-2-10

-101

012〗

模块d模块e模块f

-101

-202

-101〗 012

-101

-2-10〗

模块g模块h

假设图像中某一点Q及其3×3区域的灰度为: q0q1q2

q7qqq3

q6q5q4〗,分别设ai(i=1,2,…,8)为经过Sobel算子第i种模板处理后图像Q点的灰度值,例如采用模板e,则:a5=-q0-2q1-q2+q4+2q5+q6=(q4+q6)-(q0+q2)-2(q5-q1)。

经过处理后,点Q处的灰度值W=max{ai},i=1,2,…,8。根据以上描述,采用Sobel八模板法计算像素点灰度的过程[2],对采用Sobel算子处理图像的计算量进行分析。参照计算a5,应用每一种模板所需的计算量可得,进行加法的次数为t1=5次,进行乘法的次数t2=1次。那么,依据计算点Q的灰度值所需的计算量可得,进行加法的次数为T1=8t1=40次,乘法的次数为T2=8t2=8次。采用Sobel算子八模板处理一幅N×N的图像,依上述方法可推得所需的计算量为进行加法的次数为40N2次,进行乘法的次数为8N2次。

首先该算法去掉Sobel算子八个模板中的中央值,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提取每个模板因子,再将提取的因子作为循环矩阵PУ囊恍,构成循环矩阵如下所示:

ИP=1210-1-2-10

210-1-2-101

10-1-2-1012

0-1-2-10121

-1-2-101210

-2-101210-1

-101210-1-2

01210-1-2-1〗

对P进行行变换就可以得到AP=B,其中A和BХ直鹞:

ИA=-11000000

0-1100000

00-110000

000-11000

0000-1100

00000-110

000000-11〗

B=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设C=\T,D=(1/2)\T=\T,有qj(j=0,1,2,…,7),表示图片中3×3像素区域内第j个像素点的灰度值;ai(i=1,2,…,8)表示采用八模板中第i种模板的计算灰度值[4],Ъ扑愕:

ИPC=2D

因为AP=B,Ы岷仙鲜阶换可得:

ИBC=2ADИ

展开并移行可得:

Иr1=0.5(q0+2q1+q2-q4-2q5-q6)=

0.5(q0+q2-q4-q6)+(q1-q5)

r2=r1+(q7+q0-q1-q2)

r3=r2+(q6+q7-q0-q1)

r4=r3+(q5+q6-q7-q0)

r5=r4+(q4+q5-q6-q0)

r6=r5+(q3+q4-q5-q6)

r7=r6+(q2+q3-q4-q5)

r8=r7+(q1+q2-q3-q4)

由以上计算,r1需要进行加法(含减法)的次数为5次,乘法次数为1次。ri(i=2,3,…,8)需要进行加法的次数为7×4=28次,总共需要加法的次数为28+5=33次。用改进的方法处理图像,某点Q的灰度值为W=max{qi}=2max{ai},因为乘2可以用移位算子得到,那么处理一幅N×N图像需要进行的加法运算次数为33×N×N=33N2,乘法运算次数为N2次。

选取适当的阈值th,若像素的新灰度值大于th,则把该点记为边缘点,再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对边缘点进行扫描,可发现车灯、车头的散热横栏以及车牌区域的跳变比较突出。

3.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定位

在候选区域确定出来后,下一步骤是根据这些区域提供的位置信息从原图像中分割出可能的牌照子图像,形成候选区域队列,即找到某一区域的任意一点后,将其压入堆栈,进行递归,判断堆栈是否为空,非空则弹出一点作为当前点并进行标号,然后查找左、下、右、上的邻点,若该邻点未曾标记,则继续压入堆栈,如此循环,直至堆栈为空[5,6]。经过数学形态学处理后,图像中有许多连通区域,为了确定车牌区域,把感兴趣的车牌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有必要对各个连通区域进行标记,逐一检测并删除伪车牌区域。

4 去除伪车牌区域

4.1 利用车牌的几何特征定位

检查所得矩形区域的长和宽,根据阈值去掉过小的区域。但通常必须保留过大的区域,因为这可能是由牌照和周围车体部分粘连而形成的。利用车牌自身相异于其他区域的几何特征在车牌候选区域中提取真正的车牌[7]。

(1) 候选车牌的尺寸大小和长宽比例;

(2) 候选区域内像素分布关系;

(3) 候选区域在原始图像中的位置。

因为候选区域是在车身的中间,且宽高比大致为140/440=0.318,这里选取[0.30,0.45]作为判断区间,据此几何特征,可以删除伪车牌区域。

4.2 利用车牌颜色特征的定位

通过上述步骤的筛选,已能精确定位对比度适中、字符清晰无磨损的普通车牌,但有时仅靠车牌的几何信息并不能完全排除伪车牌区域,如车身的文字区域、车灯以及双车牌车辆等,故利用车牌的颜色特征可实现车牌的精确定位[8-9]。

因为在通过拍摄得到的车牌图像中,由于车牌新旧、磨损状况、光照强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同车牌图像很难达到稳定的统一,而HSV色彩模型的高度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考虑车牌的色彩进行判断,这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在车牌定位中,首先选择车牌候选区中心的一块区域进行颜色模型到HSV模型的转换;然后按照区间对颜色进行划分,统计落入区间的像素点数目;再对所选区域进行色彩统计,将像素点进行归类,进行伪车牌删除,最后确定车牌区域[10]。图2所示为利用该方法直接定位成功的实例。图3所示为利用该方法定位并成功去除伪车牌区域的实例。图4所示为利用该方法定位多车牌区域的实例。

图2 直接定位成功的实例

图3 利用该方法定位并成功去除伪车牌区域的实例

图4 利用该方法定位多车牌区域的实例

5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上述几个应用实例的分析,将该技术普遍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经某小区物业同意,在该小区地下、露天、立体车库以及路口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不同光照采集车牌图片400张(晴天和阴雨天各200张)进行定位。采用Visual C++6.0开发工具,并在具有Core(TM)2 Duo CPU,2 GB内存的计算机上实验得到数据,定位准确率达到93.25%,27张定位失败图片,如表1所示。其中,9张由于车牌损伤较大或者字符被污染粘连现象严重;16张由于靠近车库边缘或阴雨天拍摄光线严重不足,无法通过预处理达到定位要求;2张由于是2009年新式武警车牌,车牌几何特征与92式车牌差别较大,导致定位失败。需在后续工作中对此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其适应性。

表1 不同环境下的实验结果分析

拍摄环境拍摄距离/m拍摄角度实验图片数定位成功数实验总数定位成功总数准确率

晴朗

3

水平0°2727

水平斜45°4241

俯向下45°3129

10

水平0°6563

水平斜45°3531

20019195.50%

阴雨

3

水平0°3635

水平斜45°4440

俯向下45°2015

10

水平0°7169

水平斜45°292320018291%

此外,对采用该方法与采用普通Sobel边缘检测算子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普通Sobel边缘检测算子处理一幅N×N的图像需要进行加法的次数为40N2次,进行乘法的次数为8N2次,运用该方法处理一幅N×N图像需要进行加法运算次数为33N2,乘法运算次数为N2Т巍?杉,在不影响准确率的前提下,运算消耗大大减小,如表2所示(采用相同图片,相同平台环境进行比较)。

表2 改进Sobel算子与普通Sobel算子的比较

边缘提取方法实验图片数定位成功数准确率 /%定位平均耗时 /s

基于普通sobel算子40037393.250.135

基于改进sobel算子40037393.250.088

6 结 语

车牌定位是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中的关键和难点,实际图像中噪声、复杂背景等的干扰都会使定位十分困难。本文采用改进的边缘检测算法快速获得图像的边缘,充分利用了车牌的几何特征和车牌的颜色特征排除伪车牌区域,实现车牌的定位。该算法在保证车牌定位可靠性的前提下,具有限制条件少,速度快的优点,并可进行多车牌定位。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定位效果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冯满堂, 马青玉, 成峰. 基于混合特征的多车牌定位算法[J]. 微计算机信息, 2009, 25(9): 236238. [2]周培德. 计算几何算法分析与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涛, 全书海. 基于改进Sobel算子的车牌定位方法[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4(13): 312314.

[4]LI Gang, ZANG Ruili, LIN Ling. Research on vehicle license plate loca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C]. Washington D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2006.

[5]郭大波, 陈礼民, 卢朝阳, 等. 基于车牌底色识别的车牌定位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3(5): 8187.

[6]李伟, 朱伟良, 孔祥杰, 等. 一种新型的基于数学形态学和颜色特征车牌定位算法[J]. 科技通报, 2009(25): 214219.

[7]SURYANARAYANA P V, MITRA S K, BANERJEE S K, et al. A morphology based approach for car license plate extraction[C]. Chennai: IEEE Indicon 2005 Conference, 2005.

[8]王义兴, 黄凤岗, 韩金玉, 等. 基于颜色搭配与纹理特征的车牌定位方法[J].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2009(2): 303308.

第2篇

关键词: 图像分块; Harris?SIFT; 迭代精化; 特征匹配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22?0073?03

0 引 言

在图像局部区域提取出的特征如边缘线、角点等称为局部特征。其对仿射、旋转、光照等变化具有不变性。将局部特征应用于图像配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图像拼接、运动目标检测、模式识别等。Harris角点作为当前效果最好应且应用最多的角点[1?2],具有局部特征的若干不变性。利用高斯滤波,Mikolajczyk实现了Harris角点的尺度不变性[3?4]。Lowe于2004年提出完善的SIFT算法[5?6],为了能够使特征点的匹配测度更准确,对其进行定量化的描述从而生成特征矢量[5?6]。其作为特征点与匹配的桥梁,实现了图像的精确匹配。本文先将原图像分割成子图像块,利用分块阈值避免因图像灰度不均匀造成的角点漏检;结合Harris角点和SIFT定量化数据描述,获得稳定的特征矢量,保证了特征匹配的速度、精度和鲁棒性。仿真验证,这种特征匹配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仿真效果。

1 角点检测

1.1 图像分块

图像分块是本文在角点检测前的第一步,目的是为改变整幅图像角点响应单一阈值的影响,在各图像子块中设定分块阈值,使提取的角点分布均匀合理,充分反应图像整体结构[7]。可以选择图像块大小固定和块数固定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块。采用子块大小固定的方法,可以按照图像的灰度纹理分布,合理选择子块的大小,保证灰度不同的各子块根据不同阈值合理提取角点。但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越界分块。本文用固定块数的方法,去除上述的越界分块[7]。完成图像分块后,每一个子图像块都有独自的灰度分布和纹理。在1.2节中进行角点响应阈值选择时,采用最大响应值的比例,这样[i]子块的阈值定义为[βRimax]。在每一子图像块中有不同阈值,可以检测出各子块征相对显著的角点,保证了检测的角点充分反应图像整体结构。

1.2 角点提取

高斯尺度空间是应用不同尺度的高斯滤波器对图像进行滤波,获得相应的尺度高斯图像[3]。

高斯核[4]:

判断R在角点邻域内是否为极大值并进行筛选,提取Harris位置空间角点[3]。式(4),式(5)中[TR]为角点响应阈值,本文用自适应阈值[TR=βRmax],[β]为可以设定的常数,本文仿真取[β=0.2。]在整幅图像中,[Rmax]固定,而图像灰度纹理不同,要使提取的角点分布均匀且合理,必须采用变化的阈值。为此,本文首先对图像进行分块,则第[i]块图像阈值为[TiR=βRimax],这样就可以应用子块的阈值。最后,进行拉普拉斯响应值[4]计算,判断Harris位置空间角点:

1.3 迭代精化

数字化的图像是作为离散数据来处理的,这样在对响应R判断时[Rmax]可能被拒绝,为使提取的角点收敛到其真值,采用迭代的方法进行处理,由上文得到初始点集[(x,σI)],进行精化迭代运算[4]:

用上式进行筛选,拒绝不满足式(10)的点;最后若[σ(k+1)I≠σ(k)I],并且[σ(k+1)I≠σ(k)I],转到(1)。对于数字化的图像来说,在不同的尺度上进行检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角点位置。通过迭代精化运算,这些不同的位置将逐渐收敛一致。

2 特征矢量及匹配

2.1 角点定量化描述

为了使生成的特征矢量具有旋转不变性,首先要确定角点主方向和辅助方向[8]。计算角点邻域的梯度幅值和方向。

根据幅值统计梯度方向的直方图。在这个局部区域内,距离角点更近的点更能反应图像的结构,因此,在直方图统计时,对其进行高斯加权,使角点附近的点的幅值和方向有较大比例,消除仿射造成的角点不稳定[8]问题。根据划分的区域和方向范围,生成128维的特征向量[5?6,8]。根据区域的不同用高斯函数加权处理,保证角点附近的区域方向具有更大的比重。为增强特征矢量对光照、仿射等变化适应性,对其进行归一化。为增强特征矢量的鉴别性[5?6,8],截断其中值大于0.2的,重新进行归一化。

2.2 匹配策略

对已有的角点特征矢量,采用双向匹配策略,以欧式距离作为特征向量的相似性测度,对已生成的两个角点特征向量进行匹配。最后,应用RANSAC方法[9?10]去除误匹配,保证角点特征匹配的精度。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采用256×320实验图像,在Intel Core i5,3.1 GHz CPU,4.0 Gb RAM的PC机上用MATLAB语言程序实现本文方法。对分块阈值在本文方法中对角点检测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分析,同时对本文提出的分块阈值Harris?SIFT与SIFT算法的匹配性能进行了仿真比较分析。

3.1 分块阈值对角点的影响

无分块阈值的Harris?SIFT算法、本文提出的算法和SIFT算法检测图像特征点分别如图1~图3所示。

图1,图2比较,图1检测到的角点较少,分布不均匀,图2角点均匀合理。可以得出,加入分块阈值,改变了整幅图像的单一阈值[Rmax],增加子图像块阈值[Rimax],使角点检测更准确,充分反应图像整体结构。

图2,3比较,图2Harris角点均匀合理,充分反应图像结构。图3特征点随图像灰度纹理变化较大,分布不均,且大都不是角点。

3.2 本文算法与SIFT算法性能比较

通过特征匹配和去除误匹配得到匹配结果如图4,比较本文算法与SIFT算法的配准效果见表1。

由实验结果可见,SIFT算法中DOG算子和卷积用时间长。本文算法先检测多尺度Harris角点,计算量小,提取特征点数相对较少,减少了描述角点消耗的时间,图像配准速度提高了19.2%。加入分块阈值,使本文提出的角点均匀合理,配准精度比SIFT算法提高了1.4%。

4 结 语

经过Matlab仿真验证,分块阈值改变了图像角点响应单一阈值的影响,使本文算法中的角点检测在图像中分布合理,充分反应图像的整体结构。并且本文算法结合了Harris角点和SIFT对图像局部结构特征定量化数据描述的互补优势,既减少了配准时间,又提高了配准的精度。但是本文算法比较SIFT,也没有解决角点受仿射变化的影响,下一步需要研究Harris角点的仿射不变性。

参考文献

[1] SCHIMID C, MOHR R, BAUCKHAGE C. Evaluation of interest point detector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Computer Vision, 2004, 37(2): 151?172.

[2] HARRIS C, STEPHENS M. A combined corner and edge detector [C]// Proceedings of 4th Alvey Vision Conference. UK: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1988: 147?151.

[3] MIKOLAJCZYK K. Scale & affine invariant interest point detector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Computer Vision, 2004, 60(1): 63?86.

[4] LINDEBERG T. Scale?space theory in computer vision [M]. Stockholm, Sweden: Kluwer Aademic Publishers, 1994.

[5] LOWE D G. 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2004, 60(2): 91?110.

[6] LOWE D G. Object recognition from local scale?invariant features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Kerkyra; ICCV, 1999, 2: 1150?1157.

[7] 张登荣,刘辅兵,俞乐.基于Harris操作数的遥感影像自适应特征提取方法[J].国土资源遥感,2006(2):60?63.

[8] LI Can?lin, MA Li?zhuang. A new framework for feature descriptor based on SIFT [J]. Patter Recognition Letters, 2009, 30(1): 544?557.

第3篇

关键词:广西;会计信息质量;预算管理

本文为梧州学院科研项目(2008C003)、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LX43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5日

随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控制中日趋重要,如何使企业预算管理持续高效配置资源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与结果,会计信息质量将影响着企业预算管理模式选择。本文将重点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以期有益于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效率。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企业预算管理分类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下,最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具有立足于实际交易或事项、如实反映、真实性与完整性四个特征,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相关性是“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FASB(2006)对相关信息理解为“为了帮助使用者在决策中,有助于他们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中关于现金流量或确认或改进他们原来的估计而提供导致差异的能力”(葛家澍,2007)。各国比较认同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因此本文主要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质量特征。

(二)按基本功能划分企业预算管理。著名会计学教授Zimmerman(2000)将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归纳为:预算是一项可以对公司中各种活动进行协调的决策制定工具,也是对行为实施控制的一种工具。蔡剑辉(2009)认为传统预算担负计划协调和资源等决策职能,又作为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的标准,成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并从组织角度看提高预算决策能力往往以牺牲预算控制效率为代价。在此基础上,佟成生(2011)确定了预算具体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认为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企业如果不恰当使用预算会导致预算两大基本职能冲突,指出企业应根据具体环境发挥相应的预算功能才能使企业业绩更好。企业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企业预算管理按照预算基本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管理与决策型预算管理,由于预算实务中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是很难界定的,也就是说企业预算管理不可能只履行单一功能,而是同时具有双层功能。文中控制型预算管理是指以控制功能为主、决策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决策型预算管理是指以决策功能为主、控制功能为辅的预算管理。

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两大质量特征,预算管理具有控制与决策两大基本功能,我们认为这不是一种偶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理

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资源配置前后的状态反映,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只有企业预算管理配置资源的效率能客观反映出来,高效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不断优化,如果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能良性互动,企业才能高效配置资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除了反映预算管理过程与结果,还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缩短企业内部过长的委托链,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良好环境。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形成一部分预测信息将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性,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相互制约,可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最终实现高效配置企业资源。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的互动机理见如图1,互动机理只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两大基本质量特征,预算管理按照功能划分为控制型预算与决策型预算两类。(图1)

(一)会计信息质量: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与归宿点。在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是企业配置资源的基础,企业通过分析以前年度的会计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预期的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源实施初始配置(即企业预算),形成的企业预算也就成为企业日后经济活动执行与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会计信息也反映了企业资源实际配置结果,一般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会计信息越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资源实际配置结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会计信息既是企业资源配置的起点,也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

(二)预算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企业资源配置的管理工具有很多,有事前、事中与事后等各种配置工具,而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因为:(1)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事前资源配置手段,对企业资源实施的初始配置,符合企业战略,以后企业采取的各种管理控制工具一般只是微调某些环节的资源配置;(2)企业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的资源配置手段,既涉及到财务以及非财务方面,又覆盖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还跨越多个会计年度;(3)企业预算管理为其他资源配置工具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机制

1、会计信息质量能优化预算管理环境。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按层次划分为:部门经理与业务员工、总经理与部门经理、董事会与总经理、股东与董事会、股东与监事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债权人与债务人七层委托关系(聂顺江,2010),形成一个自股东至业务员的多层次委托关系聚合体。在每一层委托关系中,人都处于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有限理性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由于企业委托关系链比较长而复杂,会计信息从产生到传递给高管过程中,在每一层委托关系都可能产生噪音,容易出现“牛鞭效应”,严重时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将采取两项措施:(1)理顺企业委托链,减少委托层次,从而促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形转变;(2)增强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将加强信息管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为了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会计信息也就成为明确各层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利关系的工具,会计信息也将凸显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当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除了要透明的同时,更应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便使企业各层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与人能充分共享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见强调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将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委托链;强调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有利于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这能为企业预算管理塑造较好的管理环境。

2、预算管理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少,一般企业采取扁平形组织结构,在扁平形组织结构中,企业与外部环境接触面比较大,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依靠企业所有员工,可以说企业员工最熟悉各个业务终端,企业预算管理也就不得不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使得企业预算管理效果更佳,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相反,企业委托关系比较多,一般企业采取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如果采取全员参与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成本相对较高,预算效率较低,因此企业一般会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委托方对受托方进行激励的同时,更加偏重于监督受托方,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监督色彩比较浓的控制型预算管理。而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低,委托方与受托方信息共享程度比较高,委托方更加偏重于激励机制建设来激励受托方,因此企业一般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过程形成预算信息,预算信息是会计信息的组成部分,当企业采取控制型预算管理时,企业预算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权威的评价标准,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此时会计信息必须与预算信息一致程度较高,说明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验证性;当采取决策型预算管理时,由于预算参与程度较高,企业对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比较准确,此时的预算信息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将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为会计信息相关主体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凸显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变迁促进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进一步固化变迁后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模式的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互动的支撑点是资源配置效率,可靠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控制型预算管理,相关性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决策型预算管理,因此会计信息与预算管理互动路径主要有两种选择:(1)可靠性会计信息-控制型预算管理;(2)相关性会计信息-决策型预算管理。

三、小结与建议

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预算管理功能相互制约,形成均衡的、可持续的互动机理,凸显可靠性会计信息与控制型预算匹配,凸显相关性会计信息与决策型预算匹配。会计信息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初始配置的核心工具,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都服务于企业资源高效配置这一终极目标,企业要高效配置资源须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质量与预算管理的互动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09.12.

[2]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

第4篇

一、会计确认基础的种类

会计确认基础一般有两种: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或者说应计制和现金制。然而实践证明,至今已不存在纯粹的收付实现制和纯粹的权责发生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在其1991年3月的研究报告第1号《中央政府的财务报告》中提出了多种会计确认基础的名称,其中包括现金制基础、修正的现金制基础、修正的应计制基础和完全的应计制基础。该委员会还认为“在会计上有这样一个会计基础区间,这个区间的范围从现金制基础这一极端到另一极端完全应计制基础。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或者是对现金制基础或者是对完全应计制基础的修正。”由此表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仅是确认时间基础的两个极端,我们可以把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统称为混合会计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融合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趋势。

二、选择会计确认基础的原则

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能满足不同的决策管理的需要。选择不恰当的会计确认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的质量,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从而制约会计职能的发挥。如何正确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呢?从总体上讲,选择最合适的会计确认基础取决于:会计主体的特征和性质,会计目标,会计报告的类型,以及建立和维持必要的财务信息制度的成本和效益。具体讲,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相关性原则。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必须是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反映受托单位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讲,企业会计确认基础侧重于决策有用现,而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侧重于受托责任观,以实现其会计目标。

2、充分考虑会计主体的特征和经济业务性质。不同的会计主体,其特征不同,应选择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选择会计确认基础时,还必须根据经济业务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确认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会计主体或组织如果业务需要,应当可以同时采用一种以上的会计确认基础。

3、成本与效益原则。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为降低会计信息的成本,可以采用灵活的会计确认程序和方法,引入“修正”的会计确认基础,使会计确认基础的确定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实用性增强。

三、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

我国预算会计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是由预算会计的特点所决定的。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只确认实际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的交易事项,并计量某一期间的现金收支差额的财务成果,符合一般的习惯,会计核算程序比较简便;同时,会计确认数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进度,并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但长期的预算会计实践表明,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①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及时纳入核算,不能完整地反映营运业绩,相应的债权与债务也不确认,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支结余表不真实,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②无法客观地进行财务支出与收入在会计期间上的配比,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性质,且其反映的财务成果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前后一贯性;③收付实现制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确认基础,并不能提供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④不能真实地评价和考核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财务受托责任。

由上述分析可知,收付实现制已受到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预算会计确认基础,客观分析预算会计环境。选择合适的会计确认基础是当前预算会计理论亟须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财政部在1998年根据预算会计核算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采用了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即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这表明,一方面预算会计从总体上讲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体,以权责发生制为补充的一种混合会计确认基础,充分体现了灵活性。

四、完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建议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纷纷改变现金制,而采用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会计。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预算会计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引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不仅要真实反映政府及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强调与国家预算保持一致;还要提供具有一定信息质量的财务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以实现预算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确认基础也应予以改进和完善。根据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原则,借鉴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修正的会计确认基础。

第5篇

【关键词】 财权分散;财政集中化管理;预算会计改革;会计集中核算

一、预算会计改革与政府会计建设

近年来政府会计改革日益成为国内外财政预算管理领域热门话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也首次将“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列入其中。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包括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两个部分:短期任务是预算会计改革,即修订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以适应财政重大管理改革需要。长期任务是政府会计建设。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残缺不全。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发展的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 ①。一段时期以来理论界对政府会计建设问题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于更为紧迫的预算会计改革问题则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将探讨预算会计改革问题。

预算会计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其改革依据。笔者认为预算会计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预算会计改革应以公共财政财务管理改革为依据,其关系如图1所示:

财政管理决定政府单位财务管理,财政管理也决定政府总会计,政府单位财务管理又决定政府单位会计 ②。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建立勾稽关系,共同构成了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所以,分析预算会计改革问题必须先分析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所推行的一系列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具有鲜明的集中化特征。这需要从我国放权让利经济改革说起。

二、我国放权让利经济改革与财权分散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对于我国恢复国民经济体系功不可没,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极大束缚了地方、部门、企业乃至个人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基本特征。放权让利经济改革是全面的,其中包括政府对部门单位的放权让利改革,它是指在一级政府中作为核心财务管理部门的财政部门将一定的财务管理权限让渡给一般部门单位的改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部门单位搞创收,以弥补政府部门经费不足。从此,我国政府财务管理中财权逐步分散。

政府对部门单位的放权让利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犹不及”,一段时期后我国政府部门财务管理中财权过于分散问题凸显,这成为我国公共管理诸多问题的重要根源。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三乱现象”就源于部门单位收支权力下放后乱开支刺激了乱收费。针对部门单位放权让利改革所凸显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又开始逐步推行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如1990年我国首次提出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所推行的政府对部门单位的放权让利改革是全面的,所以纠正这一作法的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也是全面的。

三、全面推进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领域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等都具有鲜明的集中化特征。

以核心改革――部门预算为例,集中化特征鲜明地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改革前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典型特征是“散散”关系。部门单位中由财务部门、办公室等若干职能部门负责不同经费的预算,而财政部门将财政资金切块分成不同的经费来管理。所以“散散”预算管理方式下部门单位预算“碎片化”,造成“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部门预算改革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预算关系转变为“集中集中”。部门单位中预算都归口于财务部门,而财政部门相应成立部门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某一类型的部门单位的预算。“集中集中”预算管理方式下部门单位预算看得懂、说得清。二是实行综合预算。改革前我国部门单位收支有预算内、预算外两张皮,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预算。部门预算改革取消预算内、预算外之间的区别,部门单位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形成统一完整的综合预算 ③。

正如图2所示,这一系列集中化管理改革是相互联系的,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为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相互联系的部分是国有资产收益管理。2006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相互联系的部分是资产购置管理,2006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行政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联系更为紧密。一方面,新增资产预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如部门单位所占有、使用的资产数量是预算分配一些公用经费的重要基础。为此,2006年我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提出并努力构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机制。

四、一系列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从图2可见,预算会计改革也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他环节进行改革,相应地预算会计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新需要。但是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滞后于其他财政管理改革。如2006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暂行办法》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我国现行的1998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行政会计单位制度》仍规定,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收入,计入行政单位的其他收入,在安排使用时,应当首先用于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显然,预算会计制度有关规定不能适应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做法是财政管理改革一步,对预算会计制度打一次“补丁”。因此,几项财政管理改革推行之后在原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上打上不少“补丁”,预算会计制度面目全非。当务之急是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的修订。预算会计改革最大的障碍是当前财政管理改革也正在进行中,尚未完全到位。改革是一个过程。在财政管理改革过程中,为其服务的预算会计极易陷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境地。固然预算会计改革不应滞后于财政管理改革,但也不宜超前于财政管理改革。

本文通过简要地归纳一系列财政管理改革对预算会计改革的需求,以期尽量理清财政集中化管理下预算会计核算问题④。

(一)部门预算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1.预算单位支出划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且专款专用。政府单位会计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科目以明细反映预算单位支出类型。2.实行综合预算,将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概念,部门单位所有收支纳入统一管理。所以政府单位会计取消“预算外资金收入”核算,预算单位收入主要是财政拨款。政府总会计取消现行预算内、预算外会计之间界限,统一会计制度 ⑤。

(二)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1.国库集中支付改进政府总会计确认支出的标准,并由此增强预算支出会计的准确性。传统资金拨付方式下财政部门难以掌握预算单位实际发生支出的详细情况,所以政府总会计采取“以拨作支”作为确认支出的标准。这一做法不仅造成政府总会计确认支出的时点不准确,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难以勾稽,而且更可能掩盖资金挪用甚至等问题。所以,“以拨作支”是我国传统预算会计的重大缺陷。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财政部门可以及时掌握预算单位实际发生支出的详细情况,并据此确认预算支出,实现了与部门单位在确认支出时点的一致性,克服了传统“以拨代支”方式的弊端。笔者认为这一改革对于改进预算会计影响最为深远。2.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特别是结合综合预算推行,政府单位会计将逐步取消“银行存款”科目核算,新设“零余额用款额度”核算。政府单位会计也要增加用于核算年终财政结余资金的“财政应返还额度”核算。3.国库集中支付改变了传统预算资金层层转拨的做法,所以政府单位会计逐步取消“拨出经费”科目核算。

(三)政府采购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1.政府采购要求政府采购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所以,政府总会计增加“其他财政存款――政府采购专户”核算。2.若一系列财政集中化管理改革到位特别是综合预算改革到位,那么政府采购对于政府单位而言并没有特殊会计问题,与其他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会计处理相同。但目前我国综合预算改革尚未到位,所以政府采购资金除了财政资金之外,还有单位自筹资金。为此政府单位会计增加“暂付款――政府采购款”核算。这部分资金也要存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为此相应地政府总会计增加“暂存款――政府采购款”核算。

(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相比较于旧的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体系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打破了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债务预算之间的界限,并将原先游离于预算收支科目之外的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也纳入进来统一设置收入分类,支出包括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所以,统一、完整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的最重要特征,而这正是统一、完整的综合预算的基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直接明了,但是涉及面却非常广,难以一一详述。归纳如下:1.政府总会计中收入科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科目的类、款、项、目四级科目设置明细账;支出科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的类、款、项三级科目设置明细账。时机成熟后支出会计核算还将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2.政府单位会计中收入科目在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账基础上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设置三级明细账。支出科目在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账基础上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设置三级明细账。

(五)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所谓收支两条线是指部门单位将按有关规定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财政部门编制预算进行统筹安排,资金通过国库或财政专户收缴和拨付的财政预算及资金管理制度。所以,收支两条线包括预算管理层面和资金管理层面两层含义。1.预算管理层面的收支两条线与部门预算的综合预算理念相吻合。也就是说,预算管理层面的收支两条线下部门单位不再有可自主支配使用的非税收入,所有非税收入都由财政统筹安排使用。所以,政府单位会计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核算。2.资金管理层面的收支两条线下要逐步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单位收入过渡账户。所以,政府单位会计将逐步取消“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核算。

(六)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2006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对政府单位会计影响与非税收入的影响是一致的,即政府单位会计逐步取消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处置等“其他收入”核算!

五、预算会计集中化改革与会计集中核算

与传统财权高度分散相适应,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也是“散”的。其重要标志是预算会计体系内以及其不科学的“以拨作支”作为构建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之间联系的纽带。但是“以拨作支”是传统预算资金拨付方式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创造了改变“以拨作支”、整合预算会计体系的条件。所以,预算会计本身也面临着进行集中化改革的问题。如会计司在2006年的《政府会计研究报告》就明确指出,这一系列改变(主要指国库集中支付)将使行政单位会计逐步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核心反映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和整个政府的收支情况。

前些年针对预算会计体系过于分散及其衍生的问题,一些地方尝试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逻辑是既然由政府单位分散进行会计核算造成收支信息不实并由此衍生诸多问题,那么就由财政部门集中代为进行政府单位会计核算。所以,这一改革符合“集中化”的财政管理改革方向,但这一改革争议颇多。

反对会计集中核算的首要理由是会计集中核算与《会计法》相违背,存在潜在的行政风险。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笔者认为关键问题是会计集中核算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如果会计集中核算科学合理,尚且可以修改《会计法》规定。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不仅是核算层面(技术层面)问题,还是经济责任层面(法律层面)问题。目前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是如何清晰界定各方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对于预算会计集中化改革与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笔者认为,预算会计应当进行集中化改革,应当构建统一、整合的预算会计系统。传统分散的预算会计体系弊端重重。一系列财政管理改革尤其国库集中支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为统一、整合的预算会计系统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预算会计集中化改革方向是肯定正确的。

但预算会计如何进行集中化改革却是一个大难题!笔者认为会计集中核算是预算会计集中化改革的一种模式,但预算会计集中化不限于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预算会计如何集中化改革应当区分不同级别政府来进行,不可一刀切。这主要因为会计集中核算固然可以克服分散核算的种种弊端,但是该模式法律责任界定难易程度与政府规模成正比。也就是说,政府规模越大、经济业务越复杂,界定法律责任越困难。政府规模大到一定限度,会计集中核算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笔者认为,中央政府不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但政府单位会计应融入统一、整合的预算会计系统。即政府单位会计系统与政府总会计系统在技术层面是统一的、整合的、相互勾稽的。乡镇一级不用设置政府单位会计,甚至“乡财县管”下乡镇政府本身都只成为“报账单位”!

笔者认为新公共财政管理下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平行记录最为可取。即在统一、整合的会计系统中政府总会计与政府单位会计对政府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分别从各自角度进行会计处理。因为政府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既属于政府单位层面同时也属于政府层面。“金无足赤”平行记录模式也会遇到难题――双方会计处理不一致怎么办。因为会计处理中会计判断难以避免,如权责制会计下的折旧年限选择。这正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所遇到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3-14;211-223.

[2] 冯卫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研究[DB/OL]. .

[4] 黄世忠,刘用铨.美国联邦政府会计难点热点问题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 2004(11):13-18.

第6篇

关键词:货币资金;资金结存;财务会计;预算会计

伴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推广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大幅度减少、财政管理效率明显提高。根据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相互衔接并适度分离的会计核算要求,预算单位需要设置财务会计、预算会计。货币资金是财务会计的科目,资金结存是预算会计的科目,为了更好地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与质量,必须正确认识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之间的关系。

1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的概念

1.1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财务会计的科目,也是“资产负债表”填列的项目。按照《政府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货币资金”项目反映的是期末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合计数。

1.2资金结存

“资金结存”是预算会计的科目,包括财政应返还额度、货币资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其中,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1.3从概念角度探讨两者的异同点

对“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的概念进行分析发现,在平时的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所核算的内容均是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但是,年末“货币资金”还需核算财政应返还额度,以便于与“资金结存”进行比对。“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的差异主要是,“资金结存”仅核算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而“货币资金”是核算单位所有的资金量。

2从核算范围层面分析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之间的关系

在对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以《政府会计制度》为依据,结合其中的具体要求,科学分析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对“平行记账”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针对货币资金这一财务会计层面的科目,可以将流入、流出等运营活动(不包括其形式转换,如把现金存入银行、从银行提取现金等)是否要开展预算会计核算工作当作对其进行划分的依据,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预算会计需要进行核算的资金以及不需要核算的资金。将资金的收付当作划分的依据,又可以将后者分为流入发生后不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资金,流出发生之后不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资金。针对上述分类进行具体分析:第一,财务会计货币资金流入、流出发生后需要预算会计核算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有着如下特征: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应当同步对这部分资金的流入、流出进行核算,从会计核算角度进行考虑,通常是同增同减,从这一角度考虑,两边是对等的。例如,在取得下面几种资金的时候,包括事业单位得到的经营收入、事业收入或者是预算单位得到的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等,“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往往会同步上升。再如,在支付下面几种资金的时候,包括事业单位在实施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各项现金流出、预算单位在实施日常办公活动的过程中支付的货币资金等,“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往往会同步降低。第二,财务会计货币资金流入、流出发生之后预算会计不需要进行核算的资金。将资金的收付当作分类的依据,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流入发生后不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资金,流出发生之后不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资金。这两种类型的资金的相同点均是具备暂时性质,可以称为暂收款、暂付款。同时,这两种类型的资金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具体如下:其一,流入发生后不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资金。为便于后续计算,用暂收款来代替这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的特征为,货币资金已经流入,预算会计在资金流入的时候不进行核算,未来可能确认为收入、退回或者是需要偿还。例如,对于预算单位来说,按照相关规定,对于符合一定要求的非税收入,需要纳入“应缴纳财政款”中。非税收入必须符合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收取时采取的是货币资金的形式;二是还没有上缴。符合上述两项要求的非税收入,在实际上缴时再冲销。取得其他单位交来的保证金、押金或者是拨来的往来款,以及向个人收取的代收水电费等,是预算单位未来需要偿还的债务。其二,流出发生之后不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资金。为便于后续计算,用暂付款来代替这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的特征为,货币资金已经流出,预算会计在资金流出的时候不进行核算,未来可能确认为费用或支出、退回或者是收回。较为常见的有支付的未来很可能收回的押金或订金、职工预借的差旅费等。

3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3.1两者关系的表达式

从核算范围层面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得到结论之后,便可以对“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关系的表达式进行总结、概括:暂收暂付款净额+预算会计资金结存=财务会计货币资金,其中,暂收暂付款净额=暂收款-暂付款。这一关系表达式充分体现了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相差一个“暂收暂付款净额”。但是在对两者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会计账上应收应付款科目,从货币资金流动角度进行评估。具体来说便是,哪些资金完成了收取,需要在哪个科目下核算(如“应付款项”科目或者是“应缴财政款”科目);哪些完成了支付,需要在哪个科目下核算(如“应收款项”科目)。通过准确计算上述两种类型的资金,便可以应用“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关系的表达式,来检验两者科目的余额。

3.2两者关系表达式的应用

根据“暂收暂付款净额+预算会计资金结存=财务会计货币资金”这一关系表达式,可以讨论不同的情形。其中,暂收暂付款净额=暂收款-暂付款。可得出两者之间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暂付款小于暂收款的时候,暂收暂付款净额大于零,“货币资金”大于“资金结存”;②暂付款等于暂收款的时候,暂收暂付款净额等于零,“货币资金”等于“资金结存”;③暂付款大于暂收款的时候,暂收暂付款净额小于零,“货币资金”小于“资金结存”。由此可以看出,暂收暂付款是影响“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关系的主要因素,暂收暂付款净额取决于暂付款、暂收款。基于这样的原因,预算单位应提高对暂付款、暂收款的重视,加强相关款项的管理,及时对暂收暂付款项进行清理,以预防长期挂账给会计核算带来的不利影响。

4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之间无勾稽关系的情况下账务操作面临的问题

4.1预算会计的缺失

《政府会计制度》对政府会计模式进行了重构,该制度下,需采取双体系平行记账的模式。这就要求必须深入分析“平行记账”的概念与含义,严格执行并落实制度要求。对“平行记账”的概念进行总结: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应当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同时核算。由此可以看出,“平行记账”模式下,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相互衔接而又适度分离的特征更加显著。但是,在账务实际操作中,针对两者需同时处理的事项,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人员疏忽等人为因素,导致仅实施了财务会计核算,未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导致预算会计的缺失。例如,某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过批准的前提下借入短期借款200000元,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应当对这一事项进行同时核算,但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未开展预算会计核算,仅做了财务会计分录,这就使得“资金结存”少记了200000元。“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给财务对账增加了难度。

4.2预算资金“超支”

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资金结存本质上是其可使用的预算资金量,可将其细分为限定用途的专项资金、非限定用途的资金两种不同的类型,以便于在实际使用时预算单位可以准确把握资金的支出方向。在安排有关支出事项时,预算单位不重视“资金结存”这一因素,当“资金结存”小于“货币资金”的时候,若是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稍不留意便会导致支付支出事项超出“资金结存”数额的现象,引起预算会计结转结余红书这一不允许出现的情况,影响后续财务工作。

4.3资金结存科目下往来明细科目带来的问题

为保持财务会计科目货币资金的一致性,一些预算单位在“资金结存”科目下设置往来明细科目,如“其他资金结存”等,来对代扣税款、往来款项等进行核算。但是,其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年末往来明细科目的处理便会变成一个难题,若是往来明细科目存在余额,还会导致虚列支出的发生。

5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政府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对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暂收暂付款余额是影响“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关系的主要因素,预算单位应提高对暂付款、暂收款的重视,加强对相应款项的管理,并要使货币资金与资金结存之间建立勾稽关系,以保障财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薛文庆.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中“资金结存”的核算与审查[J].财会研究,2020(7):25-29.

[2]彭芳.平行记账法下资金结存科目应用———基于政府会计制度的视角[J].新会计,2020(4):62-64.

[3]李林利,章新蓉.新《政府会计制度》平行记账中“资金结存”的运用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0):95-97.

[4]殷凯.省直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实务操作中的难点分析[J].齐鲁珠坛,2020(4):38-41.

[5]薛文庆.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中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协同[J].商业会计,2020(12):25-30.

第7篇

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人们管理财务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着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古到今,从我国到外国,会计历来是按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企业会计是适用于农、工、交、商、等企业单位的会计,是用以反映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部门,处于经济基础领域,这些部门中的企业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社会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创造价值,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企业会计,即我们所说的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财政、行政、事业等单位,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从事各种业务活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在社会再生产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和非企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方面的职能,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企业会计同预算会计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是否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否具有营利性。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以后,要求得到回报,企业终止时,投资者要收回原来投入的资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获得盈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会计要以营利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资本的保值增值、所有者权益而展开。行政和事业单位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公益性、社会性业务活动,其出资者投入资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报,这些单位一般也不会终止,个别单位终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资金,它们在业务活动中有的无偿提供服务,有的虽有收费但也并非足额补偿,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资金。所以,预算会计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社会效益而展开。非营利性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也是预算会计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特征,才能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非企业会计)的客观依据。1996年2月我国财政部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开宗明义指出:“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这一概括,为我们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建立预算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体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中的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这次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创举,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其所以要确立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对独立会计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人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

2.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文化、卫生等各种事业单位,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人把这种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业称为第四产业)。这些部门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我们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会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1)我国的事业单位尽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但其绝大多数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来源为辅,完全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还是少数,有些单位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预算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应该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由同一部门进行,使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很好地衔接起来。

(2)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然会使其业务活动走偏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把事业单位会计当作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法规制度建设,既照顾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又维护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统一性,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地位,而在西方通常则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包括以下三类:

(1)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

(2)气象、水利、农业、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

第8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预算;采购;改革

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

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狭义)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但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

1.政府会计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国库单一帐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客观上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

2.推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

部门预算编制后,如果没有预算执行制度的改革,其作用必然大打折扣。预算执行改革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建立我国国库单一帐户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由财政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帐户;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帐户,取消所有的过渡帐户;财政性支出均从国库单一帐户直接拨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

行政单位为了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从本级政府预算集中的资金中分配和拨付。推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后,财政部门不再将资金拨到行政单位,只需给各行政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及审批预算单位的月度用款计划,在预算资金没有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之前,始终保留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单一帐户上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行政单位的人员工资由财政部门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职工工资卡方式直接支何;行政单位的专项支出按预算指标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政府采购-商品供应商方式直接支付;行政单位的小额零星支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行政单位备用金(信用卡)方式支付。国库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行政单位的预算数额,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了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国库单一帐户后,由于各行政单位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帐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当于总括和明细的关系,它们将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政府会计。

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中,政府采购制度应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政府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物有所值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使预算资金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节约公共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政府采购后,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即财政对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这部分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而行政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证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帐。这笔业务实际上是同一会计主体(一级政府)下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

4.事业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向非营利组织会计靠拢,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仅包括事业单位,还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等。

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与企业相比,尽管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它们与企业之间的区别仍相当明显,即这些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行为科学的观点看,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其目的性,行为的目的不同,决定着它们行为方式、程序和控制模式也不一样。无论是企业,还是这些组织,它们都是从事一项具体的社会活动,但是它们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使投资者得到尽可能多的投资回报。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在向社会公众提供管理或服务时,并不追求收益,其目的在于按照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提供者的企望和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管理和服务。因此,非营利反映了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的基本特征,其目标着眼于社会效益。显然,这些组织的会计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就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本质特征相近,但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它有自己的业务收入,而且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可以做到收支相抵。如一般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外,还有其他性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的收支不需通过国库单一帐户。各种基金会更是如此,其会计系统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因而在会计原则、会计科目、核算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只是由于它与政府会计有共同的非营利性的特征,因而,非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会计虽同属非企业单位会计,但不能统称为政府会计,在制定会计规范时,将其统称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部门预算、国库单一帐户、政府采购等改革的要求。

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应不再有遗漏。其中,基建资金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涵盖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真正反映综合预算。然而,由于基本建设财务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还要提供资产存量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9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 预算 采购 改革

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狭义)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但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

1.政府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国库单一帐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客观上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

推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部门预算编制后,如果没有预算执行制度的改革,其作用必然大打折扣。预算执行改革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建立我国国库单一帐户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由财政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帐户;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帐户,取消所有的过渡帐户;财政性支出均从国库单一帐户直接拨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

行政单位为了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从本级政府预算集中的资金中分配和拨付。推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后,财政部门不再将资金拨到行政单位,只需给各行政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及审批预算单位的月度用款计划,在预算资金没有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之前,始终保留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单一帐户上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行政单位的人员工资由财政部门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职工工资卡方式直接支何;行政单位的专项支出按预算指标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政府采购--商品供应商方式直接支付;行政单位的小额零星支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行政单位备用金(信用卡)方式支付。国库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行政单位的预算数额,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了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国库单一帐户后,由于各行政单位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帐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当于总括和明细的关系,它们将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政府会计。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中,政府采购制度应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政府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物有所值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使预算资金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节约公共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政府采购后,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即财政对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这部分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而行政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证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帐。这笔业务实际上是同一会计主体(一级政府)下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

事业单位会计向非营利组织会计靠拢,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仅包括事业单位,还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等。

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与企业相比,尽管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它们与企业之间的区别仍相当明显,即这些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行为科学的观点看,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其目的性,行为的目的不同,决定着它们行为方式、程序和控制模式也不一样。无论是企业,还是这些组织,它们都是从事一项具体的社会活动,但是它们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使投资者得到尽可能多的投资回报。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在向社会公众提供管理或服务时,并不追求收益,其目的在于按照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提供者的企望和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管理和服务。因此,非营利反映了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的基本特征,其目标着眼于社会效益。显然,这些组织的会计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就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本质特征相近,但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它有自己的业务收入,而且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可以做到收支相抵。如一般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外,还有其他性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的收支不需通过国库单一帐户。各种基金会更是如此,其会计系统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因而在会计原则、会计科目、核算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只是由于它与政府会计有共同的非营利性的特征,因而,非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会计虽同属非企业单位会计,但不能统称为政府会计,在制定会计规范时,将其统称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部门预算、国库单一帐户、政府采购等改革的要求。

  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人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应不再有遗漏。其中,基建资金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涵盖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真正反映综合预算。然而,由于基本建设财务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还要提供资产存量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10篇

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用来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收支执行的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报告等问题。本文将对预算会计的重要性与以上一系列预算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加强会计工作者对预算会计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

预算会计;基本理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会计体系跟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日渐完善的企业会计体系对预算会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深化预算会计的改革,涉及到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问题,对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将为预算会计改革探明道路,保证改革的方向正确。

一、预算会计的重要性

预算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会计按照反应与监督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侧重点不同,对企业会计来说,业务重点是对于在生产与流通环节之中的各种会计业务;而预算会计则侧重对于分配以及社会消费环节。严格来说,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预算会计,是有属于其自身特殊的特征和性质的,公共性、财政性是其显著特点,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其自带的非营利性质。预算管理是预算会计的中心。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预算会计的目的,所以,预算会计主要适用于政府以及事业行政单位;与之相反的企业会计的中心则是资本与资金的循环,其目的是营利,所以企业会计是主要被使用与各类企业。从经济学角度讲,利润的最大化毫无疑问是企业活动的最根本目的,但是,政府与事业行政单位与企业不同,它们的活动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具有很浓重的公益色彩。因此,作为国家在财务方面管理的基础和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的预算会计在当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预算会计的基本问题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的活动的服务对象。一个会计主体的必须条件是拥有一定资产、承担相应义务、能够独立地进行财务活动,并且能够实行独立核算。会计主体的功能是可以划定会计活动的边限。会计活动必须在会计主体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对于预算会计来说,主体就是为之服务的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宏观性,由于预算会计的对象都基本都具有非营利性,所以,预算会计又被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会计基础

所谓会计基础,就是用来确认与记录收支的标准。资金运动是会计的操作对象。任何收支都有已经被固定的运动过程,在会计制度中用来确定收支的标准都应该有十分明确规定,我国确认的标准规定从会计学的角度被称为“会计基础”。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活动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一是营利不是预算会计的对象基本目的,但是,业务中有偿服务是存在的,其中有的甚至还可以盈利。二是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业务可以被分为一般的收入与支出业务与经营的收入与支出支业务,对经营收入与支出业务来说,成本核算是必须的。预算会计的限定将经济活动分为事业活动、经营活动两类,并且进行明确规定,对事业单位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但是,收支核算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是允许使用的。而主要考量因素是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地位。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的构成要素,是用来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手段。会计要素有利于会计方面的科目设置,还对设计会计报表这一难题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预算会计的对象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收支以及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等。中国在1998年1月1日推行的新预算会计制度中,融合了对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与国外的主流方式,将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被确定的这五个会计要素之间关系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不仅是当前我国复式帐建立的基础,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在设计会计报表结构时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

(四)会计报告

在我国,比较通用的预算会计报表是由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总预算会计报表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表构成的。三种报表包括两张主表,即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除两张主表外还有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等。为帮助使用者理解报表内容对报表有关项目进行解释是会计报表附注使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主要使用的会计方式、预算执行说明。附表是用来对重要内容作出补充的报表。预算会计中基本数字表是最为特殊的又重要的附表。其主要用来反映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设备情况和工作成果的报表。重要程度并不亚于主表,因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业绩评价时非经济指标也是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改革的正在逐步前进,事业单位对预算会计的统筹更加依赖,因此,预算会计体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建丽.预算会计体系基本理论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8:21-22.

[2]赵建勇.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J].财经研究,1999,06:59-63.

[3]王秀莲.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山西经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52-53.

[4]马国贤,丛树海,蒋洪.现代政府预算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1,10:8-13.

第11篇

如果说财政预算系统提供第一道防火墙用以防止盗用和挪用并有效利用公共资源,那么,政府会计就是第二道防火墙。作为财政管理的技术基础,政府会计用以合理地确保:财务交易得到适当记录,预算执行的财务合规性控制,准确核算政府活动的完全成本。基于第一个目的而发展起来的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涵盖现金(收付实现制)会计和权责(应计制)会计两个基本的次级分支,以及作为两者变体的修正现金会计和修正权责会计。使用现金会计记录政府活动构成任何政府会计体系的底线:即使没有其他分支,现金会计亦绝对不可或缺。正因为如此,现金会计在公共部门具有久远的历史,而且将持续存在下去。

然而,简洁而低成本的现金会计亦有其局限性:不能提供预算执行控制和完全成本的充分信息。权责会计将交易记录的范围扩展到资产、负债与净资产,从而提供了更全面的成本信息。但是,预算执行控制所要求的那些信息类型与拨款使用相关的信息,依然无法呈现在权责会计中。只有诉诸基于支出周期(Expenditure Cycle)的预算会计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Budgetary Accounting),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此外,权责会计虽然包含了费用要素,从而为核算公共部门的完全成本提供了基础,但依然无法解决财政绩效(Fiscal Performance)管理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将相关的成本费用准确追踪到特定规划(Program)下的作业(Activity)、产出(Output)和成果(Outcome)上,这正是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面对的中心任务。与私人部门相比,公共部门开发成本会计的难度大得多,但其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

近年来,随着绩效管理理念与实践的兴起,准确核算与跟踪产出和成果的完全成本(Full Cost)的诉求得到强化。广义的绩效主题涵盖公共服务外包、政府购买和PPP(公私伙伴关系)模式,以及更为激进的、与传统投入预算相对应的绩效预算。没有微观层次上对产出与成果的完全成本的核算与跟踪,达成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毕竟,绩效(Performance)概念的两个基本成分就是所得与所失的比较,后者通常需要完全成本的表达。现金(流出)并不代表完全成本某些情况下只占完全成本的一小部分,因此,现金会计基础的决策将所得与消耗的现金资源进行比较,其可信性和可靠性都高度令人质疑。

迄今为止,中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将重心置于开发权责会计与财务报告上,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开发一直没有提上日程。官方和主流话语使用的预算会计并非真正的预算会计,看看其会计要素的界定就一目了然:收入支出和作为两者差额的预算结余典型地属于财务会计要素,而非预算会计要素。基于这些要素产生的财务信息对预算执行控制的价值相当有限。由此可知,现行的预算会计有其名无其实。

真正意义的预算会计与成本会计的缺失,显示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残缺不全的现实。假以时日,将严重拖累现代财政制度建构和公共部门治理改革,两者都高度依赖政府会计体系的支撑。当务之急,莫过于对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三个分支的功能与差异建立清晰认知,在此基础上辨识与确立政府会计改革的优先议程。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二、分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

真正意义的预算会计是用于追踪政府拨款及其使用的政府会计,又称拨款会计。基于公共财政管理和制定决策的目的,每个国家都需要通过预算会计来追踪和记录涉及拨款及其使用的营运事项,其核算范围覆盖拨款(包括拨款的分配和拨款的增减变动)、承诺、核实(服务交付)阶段的支出以及付款阶段的资金拨付。民主治理要求预算文件作为法定文件(Legal Document)约束行政管理者的活动,而预算文件必须借助预算会计来准备并证实其法定合规性。

以上四个阶段构成完整的支出周期,用于刻画预算执行过程的循环特征:始于拨款(预算授权),经由支出承诺和交付核算,终于公款流出政府(流向收款人)。预算执行就是由相互继起的支出周期构成的支柱循环,这一循环提供了逐笔、全程和实时追踪公款流动的预算执行信息。成本会计无法提供这些信息,财务会计(包括现金会计和权责会计)的视野则过于狭隘:缺失对支出周期中上游信息的记录。部分地由于这一原因,在当前政府会计和信息系统中,很难设想包括各级人大在内的监管部门能够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

多年来,中国为加强人大财政监督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所有这些努力都出现了方向性偏差:没有集中精力开发基于支出周期的预算会计技术,以及以预算会计信息为核心的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建设,以致人大对预算执行信息的不知情包括无法真正了解预算执行究竟到了哪一步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有意义的财政监督从何谈起?财政审计面对的问题如此类似。

就技术能力而言,建构真正意义的预算会计并不存在实质困难。所以,预算会计改革动力不足和滞后的根源,主要源于支持性改革环境的缺失,而后者又与缺失对预算会计的专业理解及其内在价值的认知密切相关。

低看预算会计、高看权责会计的倾向在学界和政府中都很普遍,这正是导致开发权责会计兴趣远高于预算会计的主要原因。这项改革的主要价值在于弥补现金会计的局限性,但即使精心设计与实施,也无法取代真正意义的预算会计。权责会计的所有要素几乎与预算执行过程不搭界,即无力提供始于拨款(授权)终于付款的连续、完整和动态的画面。一般地讲,依赖现金会计和权责会计达成对公共资金的逐笔、全程和实时监控,犹如天方夜谭。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功能差异也表现为内外有别。财务会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受GAAP规范,主要通过对外报告与披露满足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预算会计无须遵从这样的规范迄今为止并不存在这样的地区性或国际性规范,反映了预算制度受各国特定政治、历史与环境制约的固有特性,从而使预算会计的功能大体上限定于提供内部管理(预算执行过程的财务合规性控制)资讯。简而言之,预算会计主要提供内账,用以满足政府自身(内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财务会计主要提供外账,以满足组织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尽管两者的界限并非绝对。

功能差异也带来了信息来源与性质的差异。财务会计框架内,无论现金基础还是权责基础,都不能提供监控预算执行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包括预算授权、支出承诺和应计支出信息。同样,在预算会计框架下,与支出周期各阶段交易相关的信息,并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政府财务状况的披露要求完整地记录政府资产与负债,也要求完全成本信息,这些信息都不是在支出周期中产生的,它们独立于预算的运营过程。确切地讲,它们是在预算运营流程之外产生的。

由此可知,在财务会计之外发展功能独立的预算会计有其厚实的客观基础。一种选择是采取类似美国的两账分立模式:一笔交易,同时做财务会计分录和预算会计分录,很复杂。美国标准总分类账中有4000个用于预算会计的相互独立的自求平衡的账户组,而其他的账户是用于权益会计(Proprietary Accounting)的,两套账户的存在使得设计及实施会计和财务系统变得相当复杂。更好的选择是两账合一:只做一套财务账,然后再补充和调整为预算账,积累经验和取得进展后再从中独立出来。此为上策。

三、发展独立的政府成本会计

在过去,成本会计被认为是一种用各种技术将成本分配到特定成本对象(比如某一活动成本、生产产品成本或提供劳务成本)上的会计方法。在这种观点下,成本会计为实施权责会计提供支持。成本会计现在被看作提供关于政府活动的成本信息和相关数据,用以满足各种管理决策的信息需要。

除了在财务会计处理中决定存货或其他类型财产价值的传统作用外,成本会计还承担了许多根本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预算制定、成本控制、服务定价、绩效评价、规划评估和各种经济抉择(比如服务外包)。

采用现金基础的政府通过以支出信息为基础开展成本分析,以及资产确认和消耗的估计,也能提供近似的成本信息。采用权责会计的政府可通过相关会计科目的分析,获得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当前国际上主流的看法是:在确定如何提高可用信息的质量时,除了考虑财务报告采纳权责会计的优点,还应该考虑使用成本会计进行管理的优点,绩效评价与管理是其中最关键的方面。政府的本质是服务人民,具体而言,就是以合理的完全成本提供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产出,以促进意欲的财政成果。政府不仅要对产出和成果负责,还应对这些产出和成果所消耗的成本负责。可以预料,成本会计的使用范围和重要性,将随着绩效管理的扩展而得到扩展与提升。

权责会计不能代替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需要开发独立的成本会计技术才能得到预期成本区别于财务会计中的实际成本。许多重要的管理决策考虑的成本不是历史成本,而是预期的未来成本只有未来才是相关的,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这些成本信息对于实施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特别有用,并且大多不出现在财务会计的费用要素中。

评价财政绩效尤其需要大量详细的关于作业层面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ABC: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为政府成本会计的精髓,尤其需要被独立开发。权责会计为核算成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但在精细地核算公共组织运行成本方面,单纯的权责会计是不够的,需要有更加专业化的成本会计作为补充。基于此,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发了应用于公共部门的成本会计系统,用以支持绩效导向的预算和财政管理。一旦预算申请要与最终成果相联系,预算与会计系统的功能就需要从主要强制控制,转向更多地进行计划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就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般地讲,成本基础(成本制)是会计基础的另一种变体,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会计基础,但在公共组织出售商品与服务(如医院)定价等场合很有用。成本基础的特征如下:(1)以使用或消耗资源概念来确认交易;(2)成本会计旨在记录提供商品与服务的成本;(3)属于会计系统的附加内容而不是提供信息的一种基本方法。

与绩效计量相关的成本核算,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区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2)将所有成本费用归集到产出上;(3)将成本分配到成果上。

就前景而言,财政压力的持续强化也要求加快政府会计技术的开发。自2011年开始,随着经济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的来临,中国历时约15年的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但财政支出压力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成本会计技术帮助管控公共部门成本费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剧增。

对绩效的关注和追求进一步强化了成本会计的需求。绩效管理的本质是:政府应以合理成本向其公民提供数理充分、质量可靠、及时、平等和渠道畅通的基本公共服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那些无力以合理成本提供服务的国家,必将沦为国际舞台上的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如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一样,在公共部门中应用成本会计亦有困难和局限性。主要的技术性困难出现在完整收集成本费用数据,并按相关性原则大致准确地追踪到特定规划、产出及其成果上,但界定与计量产出更不用说成果在许多情况下并非易事,这在上游集体物品如法律、司法服务与公共政策领域尤其明显。相比之下,贴近公众的下游集体物品如垃圾采集与处理等民生领域,难度小得多。其他困难包括预算分类与会计分类系统及其匹配性。但主要的困难出现在政治意愿上,后者又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政府是否面对紧迫的财政压力。即使这些压力十分明显,控制成本与支出的政治意愿也可能不足。毕竟,公众(而非内部人)才是公共部门成本费用的真正承担者。

成本会计亦有其局限性。即使公共部门的成本会计得到精心设计与实施并且运转良好,对预算执行控制的作用也是支持性的而非主导性的,更不是替代性的。相对于成本信息而言,开发全面的预算会计技术,用以系统改进与强化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以及预算评估与分析,在中国现实背景下更具优先性。这也是本文致力阐明的一项改革议程:开发成本会计与开发全面的预算会计都是需要的,但后者应置于更优先的位置。

四、结语

由于对功能分立与互补以及预算会计的相对优先性认知不足,现行政府会计在体系上并不完整,偏重现金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对缺失了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与成本会计,表明建构良好的政府会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没有良好的政府会计提供的技术与管理支持,将既不会有安全的政府,也不会有积极作为的政府。安全(权力得到有效制衡与监管)的财务底线是:确保对政府活动进行完整的会计记录和预算执行控制;积极作为的财务底线是:保持对公共官员以合理成本交付服务的激励。由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三个分支构成的政府会计体系,能够最优地支持这些功能。

第12篇

(一)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1999年以前,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管辖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和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PSASB)两个机构。前者主要负责的是制定有关公司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后者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共部门财务报告准则。1990年8月,PSASB与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评估委员会(ASRB)联合了三份会计概念公告,即《报告主体的界定》(第1号)、《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号)及《财务信息的定性特征》(第3号),并于1995年3月了第4号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与确认》。

2001年1月1日,根据《公司法经济改革方案条例(1999)》的要求,澳大利亚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了重新改组,PSASB被正式并入先前的AASB,并接受财务报告委员会(FRC)的管制,负责制定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财务报告准则,为了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协调,改组后的AASB于2004年7月又了《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在2005年生效后取代以前的第3号和第4号会计概念公告。

根据《公司法经济改革方案条例(1999)》的要求,澳大利亚于2001年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了重新改组,PSASB被正式并入先前的AASB,并接受财务报告委员会(FRC)的管制,负责制定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财务报告准则。为了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协调,改组后的AASB于2004年7月又了《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在2005年生效后取代以前的第3号和第4号会计概念公告。

现有的三份会计概念公告构成了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从政府财务报告规范体系的层次上看,其效力低于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但由于它们为评估和制定准则提供指导,而且在不存在相关准则时成为一个解决会计问题的依据,这些会计概念公告能够增进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和信任,预示着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规范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在1997年进行重大改革后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一些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侧重于对一级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做出分门别类的具体规定,与预算会计报告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只是散见于其中。

当前,我国改革预算会计、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现已经提上政府部门的工作议程。为保证改革有的放矢、不走或少走弯路,不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预算(执行)会计,我国必须依据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目标、报告主体、质量特征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明确回答。一种有效的现实选择是,对比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及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其合理和可行的成份为我所用。因此,本文将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和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进行对比,以期为我国建立起新型的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理论参考。

二、中澳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对比

(一)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澳大利亚第2号会计概念公告识别出三种主要的使用者,即资源提供者、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以及履行评估或监督职能的机构。由于报告主体获取和使用稀缺资源提品或服务的活动将对他们的利益产生重要影响,这些使用者需要利用财务信息,评估报告主体是否正在达成过去获取资源时所宣称的目标、运营和使用资源是否经济有效,未来持续提品或服务的能力以及确定资源是否被用于预定目的,从而将稀缺资源配置给能够最有效地提品或服务的主体,增进自身的利益。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只将各级领导机关、上级财政机关和单位领导确定为主要使用者,以满足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适应预算管理、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和加强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这表明,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旨在满足政府内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但即使是政府内部的信息使用者,现行制度规定的范围也过于狭窄,因为包括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等重要类别的使用者都没有被明确界定在内。尽管《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提及了“有关方面”的外部使用者,但规定也较为笼统、模糊。

(二)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对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直接回应,并决定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其他一系列重要问题。澳大利亚第2号会计概念公告规定,政府财务报告通过披露报告主体的财务业绩、财务状况、融资和投资以及符合性的有用信息,以有助于使用者做出和评估稀缺资源配置的决策。而且,当政府财务报告满足决策有用性的目标时,它也成为管理者和治理机构解除对使用者的受托资源管理责任和结果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政府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目标被包含在提供有助于做出和评估稀缺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这一更广泛的目标内。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对预算会计目标的专门表述,只是在一般原则中说到要满足一部分内部使用者进行宏观管理、适应预算管理以及便于内部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需求。从性质上看,我国预算会计目标意在通过提供预算执行信息为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预算资源配置决策服务,体现出一种较为典型的决策有用观思维,但却忽视了披露政府履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受托责任情况及绩效的信息和外部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的需要。

(三)政府财务报告主体 澳大利亚第1号会计概念公告要求以是否存在依赖政府财务报告做出和评估资源配置决策的使用者来界定报告主体,而不管该主体确立怎样的法律或行政结构来管理它能够控制的所有稀缺资源。可见,报告主体概念系于外部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和财务报告目标。为了确认是否存在依赖性的外部使用者,该项公告还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判断标准,即管理者和与主体有经济利益的相关者的分离程度;主体的经济或政治的重要性及影响;控制资源的规模等财务特征。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框架由依托组织类别设定的三大会计分支构成,它们遵循不同的会计制度,且各自编制一套自成体系的会计报表,以分别反映有关一级政府、特定行政或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这说明,我国的预算会计报告事实上以接受预算管理的一级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报告主体。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过于笼统,不能对不同来源、不同用途以及受不同法规约束的资金分开进行反映、分别管理,容易产生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而且,由于各套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依据不同,导致其缺少客观的合并基础,因而无法通过合并生成政府

整体的财务报告。

(四)政府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需要不同的财务信息,进而决定了应当使用何种会计基础。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是为使用者做出和评估资源配置决策服务的,它要求报告主体必须提供有关其控制的所有资源以及过去交易和事项影响的信息。为实现这一目标,澳大利亚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要求采用应计制会计基础,将交易和事项对资源的影响在它们发生的会计期间内而不是收到或支付现金时进行确认、记录和报告。这种应计制基础的财务报告不仅提供了涉及现金收支的过去交易和事项的信息,而且也反映出未来支付现金的承诺以及代表未来收取现金的资源,对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是最有用的。

尽管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现金制基础,只确认实际收付现金的交易或事项,会计程序比较简单,简化了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但由此生成的预算会计报表除了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为预算管理服务外,它并没有提供更多系统完整的关于政府财务状况、财务运营结果、公共服务成本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的财务信息,反映的受托责任范围比较狭窄,而且核算的财务成果更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缺乏可靠性和前后期的连贯性。因而既无法分清各级政府及各预算单位的受托责任,不能有效落实政府的经济管理责任,也难以完全满足政府经济决策的需要。

(五)政府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为了有助于做出经济决策,政府财务信息必须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澳大利亚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定义了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满足以下定性特征,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由于这些质量特征之间通常存在着矛盾,实现其均衡以满足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必需的,但其在不同境况下的相对重要性是一个职业判断的问题。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要求会计信息应当具备的质量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而可理解性只是附着于明晰性提出的。无论是评价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还是做出资源配置的经济决策,对使用者而言的首要问题是他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政府财务报告所要传递的信息。但是,由于我国政府财务信息只是散见于其他政府报告之中,对于那些不具备财务专业知识的使用者来说,很难将这些报告与政府的财务活动相联系起来以形成有关政府财务状况、财务业绩等的完整图像,因而,其距离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要求还相差甚远。

(六)政府财务报表的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依据经济特征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的再分类。澳大利亚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中提出了五种会计要素,即与计量财务状况直接相关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与计量业绩直接相关的收益和费用。当某一个项目要进入政府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时,除了需要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之外,还必须符合其确认的特定标准,即与该项目相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该项目具备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已经远远超越了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两项。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外的通行做法,我国1997年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但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预算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内容与澳大利亚实行的有所不同。如我国预算会计收入是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的当期可支用资金,支出是指一级政府或单位按照批准的预算所发生的资金耗费或损失。澳大利亚政府会计要素中的收入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增加,并且以“费用”取代了“支出”概念,以核算为生产政府服务产出而消耗或使用的经济资源价值。

(七)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体系 澳大利亚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呈报框架》要求,政府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权益变动表、报表附注以及补充信息组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有助于评价报告主体财务结构、适应能力和偿债能力的财务状况信息;收益表提供了有助于使用者确定报告主体提品或服务的成本、收入对成本的补偿程度等财务业绩信息;现金流量表中的信息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报告主体对未来现金的需求及其在未来期间创造现金流的能力;权益变动表反映了报告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资源的变动情况等;报表附注和补充信息提供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额外的有用信息。尽管每张政府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都不同,但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一种能够只服务于单一的目的或提供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编制过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现行的财务报告实际上只是以预算会计报表为核心的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一种报告体系,它既不受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规范,同时也缺乏具有分析性的预算执行报表和系统性的财务报表,以及对表内项目具有注释、解释和分析作用的附注说明。而且,由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定位于为一部分内部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所以,我国年度预算会计报告基本上不对外披露,信息披露程度也不够充分。预算收支报表只是简单地罗列现金收支项目和金额,却不能体现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能反映一级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对国家的贡献及施加给政府的财政负担,缺乏政府活动成本费用的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以及价值存量等财务状况,因而不能满足使用者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做出相关决策的信息要求。

三、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财务报告的理论研究工作事实上,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是在契约型的新公共管理条件下发展而来的,目的是为使用者监控政府部门和管理者履行契约的情况及管理绩效提供财务信息支持。体现在内容上,则从对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进行分析出发,逐步推衍出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报告主体、会计基础、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报告内容及形式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概念体系,为推动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建立政府会计规范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改进预算会计报表、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问题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在如何建设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方面还存在不少分歧。实际上,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围绕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做出比较全面具体的研究评估,重新界定政府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需要、报告目标等重大理论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管理要求的新型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绝对不能盲目追随国际上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潮流。

(二)将预算会计报告扩展为政府财务报告 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相当全面、详尽,包含了大量有关政府财务状况、

运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几乎涵盖了政府所有财务和非财务活动的详细情况,能够让使用者据以更好地评价报告主体和管理当局的服务业绩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做出相关决策。

我国提供政府财务信息的对外报告主要是“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告”,由于强调为预算管理服务,它除了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其结果外,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与预算收支无直接关系的其他重要财务信息,因而无法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公共服务成本以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更无法满足我国政府改进绩效管理方式、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因此,我国应当将现行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扩展为政府财务报告,建立包括基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其他附表和必要的补充信息的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并考虑相应地增加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使其能够涵盖所有相关的政府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结果,同时用特定的议题、图形、图表和表格等形式,对涉及财务、非财务的事项及相关的公共受托业绩加以描述,提高信息对广阔范围内使用者的可理解程度,以更完善地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帮助使用者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第13篇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是在簿记、传统会计以及财务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会计的发展是反应式的”,财务会计的出现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20世纪财务会计在确认和计量技术、信息系统的建设、财务报告体系的充实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然而,建国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财政管理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改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下面就来谈谈这两方面的发展。首先来谈谈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次,再谈谈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用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传统领域。公允价值会计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其运用领域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大有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势。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该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为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了客观环境。

 

二、Wallman(1996)提出彩色财务报告模式

 

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描绘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正陷入困境:一方面投资者指责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程度正在降低;另一方面,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技术及财务会计本质特征限制了相当多的项目无法进入财务报表进行确认,而只能够在表外进行披露,致使表外信息披露的激增和信息过载。即使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项目无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较好地回答了财务会计现在面临的这一难题。该模式将财务会计确认的四项条件进行分解,由此形成如下五个层次:a.相关性、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均符合要求,这形成了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层次。b.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都符合要求,但可靠性存在疑问。这个层次的划分主要涉及目前财务会计上拒绝确认的项目———如顾客满意程度、人力资源、研究开发支出等。c.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求,但可定义性与可靠性存在疑问,如顾客满意程度支出。d.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符合要求,但可定义性存在疑问,如企业的战略风险、企业的竞争优势、市场占有份额等。e.仅相关性符合标准,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都不符合,如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和智力资本价值。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贸易障碍的逐步清除,催生了全球经济的交互性。在WTO的促进下,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密切,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度已达到休戚相关的程度。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会计这种“商业语言”也要走向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各国的会计及会计准则将在协调中增强一致性。

 

四、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

 

1.预算会计制度形成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财政部根据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中央金库条例》提出了建立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设想,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制发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从此,我国第一套适应国家财政经济需要的、崭新的、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了。

 

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从1951年起,财政部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到1965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型的预算会计制度。它是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以单位预算会计为补充,以会计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的有别于企业会计的独立的会计体系。为适应财政体制和财务改革的要求,财政部于1983年和1988年,两次修改预算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事业行政单位会计为补充的、以制度形式确定的独立会计系统。由于预算会计制度存在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财政部于1997年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从组织体系到制度模式,从核算基础理论到会计各项的具体处理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财政管理方式、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预算会计的要求。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五、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和预算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的改革变化,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会是: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将更名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会计包括执行政府总预算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执行政府总预算支出的行政单位会计,他们是总和分的关系。此外,还包括三个部分,即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的金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的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的基建拨款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

 

(二)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

 

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模式。这里所说的基金是指按特定目的或业务而分别设立,并构成分立的会计主体,用于核算与报告分属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额及其变动。而基金会计是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体制或模式。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每种基金均有其特定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结余,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基金会计是现代政府会计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一大标志。基金会计在我国已有其雏形。

 

(三)预算会计实务规范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行的预算会计采用“一则三制”,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不难看出,这里的会计准则并不处于对三种制度的统驭地位,仅仅是对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因此,为满足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需要,根据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具体情况,逐步构建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未来的预算会计规范形式是实行会计准则,即涵盖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

 

(四)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结账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在政府会计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一般项目和某些特殊项目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原则上实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14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基本理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会计体系跟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日渐完善的企业会计体系对预算会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深化预算会计的改革,涉及到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问题,对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将为预算会计改革探明道路,保证改革的方向正确。

一、预算会计的重要性

预算会计是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之一,会计按照反应与监督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侧重点不同,对企业会计来说,业务重点是对于在生产与流通环节之中的各种会计业务;而预算会计则侧重对于分配以及社会消费环节。严格来说,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预算会计,是有属于其自身特殊的特征和性质的,公共性、财政性是其显著特点,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其自带的非营利性质。预算管理是预算会计的中心。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预算会计的目的,所以,预算会计主要适用于政府以及事业行政单位;与之相反的企业会计的中心则是资本与资金的循环,其目的是营利,所以企业会计是主要被使用与各类企业。从经济学角度讲,利润的最大化毫无疑问是企业活动的最根本目的,但是,政府与事业行政单位与企业不同,它们的活动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具有很浓重的公益色彩。因此,作为国家在财务方面管理的基础和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的预算会计在当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预算会计的基本问题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的活动的服务对象。一个会计主体的必须条件是拥有一定资产、承担相应义务、能够独立地进行财务活动,并且能够实行独立核算。会计主体的功能是可以划定会计活动的边限。会计活动必须在会计主体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对于预算会计来说,主体就是为之服务的政府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宏观性,由于预算会计的对象都基本都具有非营利性,所以,预算会计又被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会计基础

所谓会计基础,就是用来确认与记录收支的标准。资金运动是会计的操作对象。任何收支都有已经被固定的运动过程,在会计制度中用来确定收支的标准都应该有十分明确规定,我国确认的标准规定从会计学的角度被称为“会计基础”。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活动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一是营利不是预算会计的对象基本目的,但是,业务中有偿服务是存在的,其中有的甚至还可以盈利。二是预算会计的对象的经济业务可以被分为一般的收入与支出业务与经营的收入与支出支业务,对经营收入与支出业务来说,成本核算是必须的。预算会计的限定将经济活动分为事业活动、经营活动两类,并且进行明确规定,对事业单位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但是,收支核算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是允许使用的。而主要考量因素是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地位。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的构成要素,是用来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手段。会计要素有利于会计方面的科目设置,还对设计会计报表这一难题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预算会计的对象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收支以及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等。中国在1998年1月1日推行的新预算会计制度中,融合了对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与国外的主流方式,将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被确定的这五个会计要素之间关系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不仅是当前我国复式帐建立的基础,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在设计会计报表结构时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

(四)会计报告

在我国,比较通用的预算会计报表是由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总预算会计报表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表构成的。三种报表包括两张主表,即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除两张主表外还有会计报表附注和附表等。为帮助使用者理解报表内容对报表有关项目进行解释是会计报表附注使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主要使用的会计方式、预算执行说明。附表是用来对重要内容作出补充的报表。预算会计中基本数字表是最为特殊的又重要的附表。其主要用来反映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设备情况和工作成果的报表。重要程度并不亚于主表,因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业绩评价时非经济指标也是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改革的正在逐步前进,事业单位对预算会计的统筹更加依赖,因此,预算会计体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进一步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建丽.预算会计体系基本理论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8:21-22.

[2]赵建勇.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J].财经研究,1999,06:59-63.

[3]王秀莲.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山西经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52-53.

[4]马国贤,丛树海,蒋洪.现代政府预算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1,10:8-13.

第15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 改革 对策

预算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报告、计量、确认及记录等方式进行预算。相对来说市场经济的业务是会计工作的主体,主要对经济业务的发生实施监督及各种往来的核算。政府、企事业单及行政单位的分配领域及社会再生产过程都属于预算会计的主体。

一、预算会计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济发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企业会计的分配就有很大的不同,而企业的预算会计在企业管理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与会计自身的工作相连,又参与这企业内部重要的决策与实施。所以,研究分析预算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改善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判断与决策,更好的使企业长久发展与经营。以下几点是企业预算会计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会计预算的内容真实度不高

因为预算会计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会涉及到企业多个部门及每个业务的流程,所以在预算会计编制预算计划时如果企业的部门对材料成本、销售金额、资金收支、银行借贷等方面不能提供完整的数据及资料, 预算会计根据错误的信息编制预算计划就会影响预算会计在编制预算计划时的准确性,这样会导致实际情况与预算计划差距过大,给企业造成成本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预算会计在责任分工时不明确

财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每个专业会计都有自己本身的工作,每个工作环节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如果企业经营者认识不到会计管理工作时要划分清晰的工作责任的必要性,就容易导致财务内部的账目混乱,使其工作进度缓慢,这就对预算会计在预算时得到的有效数据不及时,从而在整个预算过程中预算出的时效性得不到提高。或因企业管理人在项目决策上出现失误,财务工作就容易延后,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较前的预算成本过高或过低,会计工作受到限制。这对预算会计在日后的预算过程中容易造成工作不便,企业不能更好的按照已计划好的预算管理政策实施,对企业以后的经济业务管理形成一定的阻碍发展。

(三)企业办公办事效率不高

企业自身问题不断,各部门衔接不好,办事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阻碍预算会计预算功能的作用发挥,使预算管理工作在本质是依然没有实现转化。企业管理不到位,预算的实施也必然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而且会更加难以控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也带来了工作上的重复,这就无形中给企业的资金、资源造成了浪费,影响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策略。

二、企业预算会计的发展方向

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会计的预算管理,会计预算的实施可以保证企业实现利润增收、提高企业效益,根据目前我国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企业预算会计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的预算会计在未来的发展会逐渐向基金会计模式过渡

这里提高的基金指的是按照特别的业务和目的而分别设立,并且组成分立的会计主体,用于报告和核算分属的费用、支出、收入、负债、基金额、资产等项目的变动。而基金会计就是按照基金的类别进行会计预算和核算的一种会计模式或体制。它自身具有限制性、目的性和广泛性这三种明显特征,每种类别的基金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基金结余、费用、支出、收入、负债、资产等,从而进一步组成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基金会计就是现代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会计的一个标志。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基金会计已经在我国得到的长足的发展,其基本雏形已经形成。

(二)预算会计工作模式将会改革和创新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必须要抢占市场的先机,不断去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这就需要企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经营手段,那么,就将会放弃一些传统中不适合现展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措施,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学习。在对企业的会计预算调节的环节当中,企业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下允许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申请对预算进行调整,并有企业批复后正式传达执行的预算。但是会计预算在具体工作的执行过程中,会因为很多原因发生变化,在确保会计预算的可操作性、严肃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是可以对会计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的,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需要。最后,在会计预算奖惩的环节当中,企业必须将奖惩制度和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有一个科学的奖励措施将会符合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心里活动的客观规律,不管什么企业,它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所以,企业要充分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奖励制度,对工作中表现突出,具有创新能力,抓实能干的先进典型人员要进行奖励,在内部树立榜样形象,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形成良好的企业工作范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这种制度给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为应对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力,我国企业应该逐步完善自身企业的各项工作建设,其中预算会计制度是企业的资金流通能够畅通等多个重要方面的保障,企业应不断加强预算会计工作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