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

社会职业需求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盐城市职业学校 就业状况 社会需求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56-01

由于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到政府,小到各个家庭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直接面向市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不仅成为了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成为了社会及家庭所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盐城市职业学校,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通过这三个渠道了解盐城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就业特点与趋势,并进一步从多方面入手,提出了增强毕业生竞争力的具体及具指导性建议。

1 盐城市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俗话说“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作用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1]。盐城市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73.23%的毕业生就业于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10.4%的毕业生合法从事个体经营;16.3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同时,中职生的高就业率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低,只占了总就业率的30%,有接近六成比例的中职毕业生面临着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问题。而是职校毕业生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15%,大多数毕业生目前与用人单位均为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三是就业无保障,稳定性差,很多毕业生跳槽频繁,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

2 中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需求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做好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准备,主要从今后发展和工作稳定程度思考。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只有提高综合能力,强化专业技能,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当然,大部分学生仍然热衷于大中型企业,不愿意从事劳动强度大的一线服务工作,从而妨碍了他们就业的成功。从调查来看,中职生要克服以下几点心理误区: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被动性心理、就业自卑心理、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不足、怕苦畏难心理以及欠缺创业意识。

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制造业急需技术工人,而这些技术工人50%以上都是中职毕业生。调查显示,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欢迎程度高于大专院校学生,因为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2]。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未来5年对中职生的需求量将增加5倍。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人才市场双选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具备综合思想政治素质高、责任感强、工作踏实、对企业忠诚度高、有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技术能力高等素质的中职毕业生。

3 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因素

(1)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导向。学校作为学生形成就业思想的第一乐园,应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突出职业教学的特色。

(2)中职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中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职生拥有一技之长。在就业方面,中职生有动手能力强、专业技术好等优势,但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刻不容缓的。

(3)社会技术行业的需要。随着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需要有技术的中专生、技校生。尽管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但是也同样需要高级技工人才,因为在金字塔尖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需要金字塔下面的人[3]。

4 增加中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1)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渠道,能够解决社会就业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为中职生创业消除障碍,如银行贷款优惠、工商办证方便、税务税收减免、城管宽松环境等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中职生就业和再就业的培训,只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2)中职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很多中职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对待遇期望值过高;缺乏诚实,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对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就业是应该树立以下几点意识: ①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②打破体制局限,树立广泛就业的开拓意识;③强化技能训练,树立竞争上岗的意识;④学习求职技巧,树立自我推销的公关意识;⑤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奉献意识;⑥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⑦保持浓厚的创业意识

(3)各个中职院校注重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的大学,它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应该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学习力度,给学生灌输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4]。

5 结语

就业教育、就业工作指导是每个中等职业学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盐城市总等职业学校就业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在充分了解中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需求以及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因素的基础上,对增强毕业生竞争力提出指导性建议。从而能为盐城职校进行专业设置提供依据,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与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盐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京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陈艳军.浅谈中职学校学生如何顺利实现就业[J].职业. 2009(11).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新职业教育观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在。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面向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社会需求,它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它要受制于社会需求各因素及其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它又要回应社会需求,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教育的需求是由国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企业和个人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构成的。简单地说,就是由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构成。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从整体上发展职业教育就会有很多困难。

一、社会需求

表现为行业、地区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的选择导向作用,即用人部门的认可和评价因素。经济发展的梯度性使得劳动力市场呈现不同的社会需求态势,地区、行业或产业的需求信息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所以职业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不能“大一统”。例如,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呈“金字塔型”,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较多,但另一方面对能给地区经济或行业发展注人活力的“精英”的需求也比较迫切。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结构呈“洋葱型”,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较少,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升。而发达地区或新兴产业领域,劳动力结构为“纺棰型”或称“橄榄型”。很显然,社会需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劳动力的流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社会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职业教育为进入职业领域的个体做准备.因此,社会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导致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化和规模的不断加剧,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倾向,职业教育不再被理解为某类群体所应当接受的具备“一技之长”的教育,而成为现代人所必须接受的“生涯教育”。

职业教育适应社会技术进步的需求.主要是通过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即技术进步导致产业部门所需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使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并导致职业教育随之发生变化。

2.社会经济结构的需求

纵观职业教育史与人类社会经济史,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层次结构等问题,均受制于经济结构。当社会经济结构的多种要素发生变化时,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体系、专业、课程、教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结构也绝非消极地适应,它同样具有能动的作用,表现为职业教育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使社会的经济体制、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等发生变化,推动经济结构向更为合理的方向转换。

3.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ManetSegmentation)~论,劳动力市场可区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三种。前者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一级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教育及其资格认定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又由于教育和培训对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中职业的向上流动性都有积极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事实上成为使劳动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流动、不断获得提升机会的推动力。

二、个人需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是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的一种“等外”的或“边缘化”的教育,在“一条龙”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发展“主线”之外,它是所有学习者无奈的选择.只有到了无法继续升学的时候,人们才会迫不得已地转入职业教育体系。因此.职业教育从根上、从学习者的心理上,最初就是“弱势的”.它极大地压抑和扭曲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发展各不相同,以及劳动工资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一些学生受个人兴趣、爱好、家庭及舆论影响,只注重利益取向,不顾及个人的能力趋向,导致专业供需的结构错位,主要表现为“学生愿学的,企业需求量小;企业需求量大的,学生又不愿意学”。所以职业教育要将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个人需求,即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结合起来考虑。学生的择业倾向和意愿,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动机和效果.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关系。所以,发展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还需要引导和激发社会的相关学习需求。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观

1.确立面向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以社会大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日益专门化,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大众对掌握职业技能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因此职业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个体的终生发展.培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职业教育应当是终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2.职业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首要目标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变革中.人们的择业观、社会价值观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要时刻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应按社会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不断地更新内部机置和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教学组织等方面都要满足市场的需求。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由于社会需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劳动力的流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而劳动力结构不对称性.使学校无法提供“适销对路”的专业“产品”以满足动态性的社会需求。所以,为确保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获得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可,职业教育就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突出行业特点,创办特色学校,进行特色教学

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行业的特点来对自己进行定位,要打造专业品牌,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创办特色学校,进行特色教学。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要根据本地区的用人情况或跨地区的用人方式,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应该明白的是,我们的“产品”能否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是需要通过市场来检验的。

5.充分依靠企业、行业发展职业教育。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新职业教育观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在。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面向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社会需求,它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它要受制于社会需求各因素及其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它又要回应社会需求,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教育的需求是由国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企业和个人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构成的。简单地说,就是由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构成。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从整体上发展职业教育就会有很多困难。

一、社会需求

表现为行业、地区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的选择导向作用,即用人部门的认可和评价因素。经济发展的梯度性使得劳动力市场呈现不同的社会需求态势,地区、行业或产业的需求信息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所以职业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不能“大一统”。例如,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呈“金字塔型”,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较多,但另一方面对能给地区经济或行业发展注人活力的“精英”的需求也比较迫切。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结构呈“洋葱型”,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较少,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升。而发达地区或新兴产业领域,劳动力结构为“纺棰型”或称“橄榄型”。很显然,社会需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劳动力的流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社会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职业教育为进入职业领域的个体做准备.因此,社会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导致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化和规模的不断加剧,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倾向,职业教育不再被理解为某类群体所应当接受的具备“一技之长”的教育,而成为现代人所必须接受的“生涯教育”。

职业教育适应社会技术进步的需求.主要是通过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即技术进步导致产业部门所需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使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并导致职业教育随之发生变化。

2.社会经济结构的需求

纵观职业教育史与人类社会经济史,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层次结构等问题,均受制于经济结构。当社会经济结构的多种要素发生变化时,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体系、专业、课程、教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结构也绝非消极地适应,它同样具有能动的作用,表现为职业教育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使社会的经济体制、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等发生变化,推动经济结构向更为合理的方向转换。

3.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manetsegmentation)~论,劳动力市场可区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三种。前者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一级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教育及其资格认定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又由于教育和培训对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中职业的向上流动性都有积极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事实上成为使劳动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流动、不断获得提升机会的推动力。

二、个人需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是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的一种“等外”的或“边缘化”的教育,在“一条龙”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发展“主线”之外,它是所有学习者无奈的选择.只有到了无法继续升学的时候,人们才会迫不得已地转入职业教育体系。因此.职业教育从根上、从学习者的心理上,最初就是“弱势的”.它极大地压抑和扭曲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发展各不相同,以及劳动工资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一些学生受个人兴趣、爱好、家庭及舆论影响,只注重利益取向,不顾及个人的能力趋向,导致专业供需的结构错位,主要表现为“学生愿学的,企业需求量小;企业需求量大的,学生又不愿意学”。所以职业教育要将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个人需求,即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结合起来考虑。学生的择业倾向和意愿,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动机和效果.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关系。所以,发展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还需要引导和激发社会的相关学习需求。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观

1.确立面向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以社会大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日益专门化,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大众对掌握职业技能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因此职业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个体的终生发展.培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职业教育应当是终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2.职业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首要目标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变革中.人们的择业观、社会价值观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要时刻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应按社会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不断地更新内部机置和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教学组织等方面都要满足市场的需求。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由于社会需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劳动力的流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而劳动力结构不对称性.使学校无法提供“适销对路”的专业“产品”以满足动态性的社会需求。所以,为确保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获得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可,职业教育就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突出行业特点,创办特色学校,进行特色教学

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行业的特点来对自己进行定位,要打造专业品牌,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创办特色学校,进行特色教学。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要根据本地区的用人情况或跨地区的用人方式,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应该明白的是,我们的“产品”能否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是需要通过市场来检验的。

5.充分依靠企业、行业发展职业教育。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现阶段高职文秘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新形势下秘书职业的特征,从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整合课程内容,注重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高职文秘专业设置的具体措施。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文秘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培养文秘工作者的文秘专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而高职文秘专业,是培养文秘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需要的文秘人员,近年来发展很快。在我任教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有大量的用人单位来招聘毕业生。根据对这些单位连续6年招聘情况的调查统计,100%的单位均表示需要文秘人员,95%的单位表示平均每年都需要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5—8名,5%的单位表示每年需要1O名以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文秘专业的院校数量有限,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的学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然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文秘专业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其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均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所以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对文秘人员需求量很大的前提下,却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如何改变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符合社会需求,这是广大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育同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高职文秘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专业设置的措施进行探讨,为高职文秘教育同仁提供参考。

1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1.1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1.1学生就业难

众所周知,高职文秘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各类企业(公司)管理工作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文秘人员。正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单位的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工作,而任何单位对文秘人员都不可能批量需求,所以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以我们学院为例,每年来我院招聘的企业,每次可以招聘成批的理工类学生,但招聘文秘专业学生的数量一般只有5—8名。从以上的分析角度看,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佳。

1.1.2用人单位缺少合格的文秘人员

现代秘书活动的范畴存在于一切社会管理活动,乃至一切重要的生产实践领域和科学文化活动之中。不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类企业设置了秘书机构,配备了文秘人员,而且实业家、科学家、作家、学者、演员等一切需要秘书提供辅助服务的社会人士,都可以聘用秘书。秘书已成为从业范围广泛、从业人数众多的一种社会职业,所以社会对秘书的需求量很大。

然而今年来我院招聘的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像他们那样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企业,要选几名合格的文秘人员都很难,其他小企业就更难了。这说明许多企业都很难招聘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文秘人员。

企业之所以难以招聘到合格的文秘人员,是因为企业规模扩大了,对文秘人员素质与文秘工作质量要求就提高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对文秘人员参与外向型经济活动的能力要求更高;企业本身需要经营、管理及掌握市场法规等综合能力很强的秘书人才;企业还需要文秘人员能在维护领导尊严和员工利益上做大量的沟通工作;企业管理也需要文秘人员有创新能力。这些都使得企业难以找到合格的文秘人员。

1.2造成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2.1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大多数学生选择高职文秘专业时,意向多是进入国家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然而,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国家机关招聘公务员主要面向本科层次以上的文科毕业生,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很难进入国家机关工作。根据对某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统计,招聘文秘人员的起点为本科学历,不考虑高职(大专)类毕业生。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企业需要大量精通市场经济规律和本单位日常业务的合格的文秘人员。

据我院2003—2007年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文秘专业共有毕业生846名,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的学生仅有31人,占总毕业学生数的3.7%;其他学生则进入企业工作,占总毕业学生数的96.3%。上述数据说明国家机关已不是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主要去向,企业成了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所以,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就成了他(她)们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1.2.2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文秘人员知识结构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急需商务型、技能型文秘人员。秘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已由单一的机关公务秘书发展为新的商务秘书群体,由传统的办文、办事、办会发展到了公关策划、商务资询、商务管理等诸多方面。

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教育目标依然是传统的思路,将目标定位为培养国家机关的文秘人员。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国家机关文秘人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如大量的公文写作、行政管理等内容,缺少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商务英语、商务沟通、公共关系及广告等相关的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企业对文秘人员知识需求的针对性。

而我们的学生除了心理上不愿从事企业的工作外,因学校教学内容陈旧,实际能力上也不能适应其工作。所以高职文秘专业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成了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

2高职文秘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高职的培养模式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它的目标与规格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对高职文秘专业来说,应根据市场的需求,以企业秘书需培养的能力为本位,确定其专业设置。具体来说,高职文秘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秘书队伍格局变化的需要

自古以来,我国的秘书几乎都是行政秘书。解放后,全国的数百万秘书从业者也是以行政秘书为主。一般人对“秘书”概念也多指行政秘书。迄今为止,我国的秘书论著多以党政秘书活动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企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急骤增加,这就使得“秘书”这一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也促使秘书队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传统的“行政秘书”外,“企业秘书”所占比例在迅速增加。可以预见,我国传统的以行政秘书为主的秘书队伍格局,将会被以企业秘书为主的模式所取代,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企业秘书”必将唱主角。所以,高职文秘专业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

2.2“秘书”内涵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文秘人员,除了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英语、广告、市场信息、国家相关政策等知识。这就使“秘书”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文秘人员知识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逐渐向“复合型”通才方向发展,其知识体系趋予庞大和复杂。

2)能力方面。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秘书工作必须向改革型、经济型、外向型转变。因此,企业

秘书必须具有特定的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应用文书的撰写及处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所以,“秘书”一词的内涵已经实现三个转变:由“中文”型向“管理”型转变;由“从政型”向“从商型”转变;由“外脑型”向“专业技能型”转变。“秘书”内涵的转变,使高职文秘专业必须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2.3秘书行业细化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秘书行业越来越细化,《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版)》把秘书层次划分为高级秘书(三级秘书和二级秘书)、中级秘书(四级秘书)、初级秘书(五级秘书)。

高级秘书主要指秘书部门负责人、助理、首脑的专职秘书等。他是重要领导人身边的高级参谋助手。要精通各项秘书业务,又要具有全面指挥、综合协调的领导才干,独当一面,圆满完成任务的工作能力。中级秘书从事的工作既有操作性事务,又有辅助管理事务。中级秘书必须具备综合性管理知识和综合办公能力,还必须熟练掌握打字、速记、电脑操作等技能。初级秘书需要熟练的办公技巧,特别要掌握打字、速记、接待、整理和保管文献资料、应对电话及礼貌礼仪。

在国家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定中,本科文秘被定位为高级(三级)秘书;高职文秘被具体定位为中级(四级)秘书。因此,高职文秘专业设置必须纠正模仿本科学科建设的倾向,按照中级秘书的技能要求进行专业设置。

所以,针对秘书队伍格局的变化,“秘书”内涵的变化,秘书行业的细化,作为培养文秘人员的高职文秘专业,必须对其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秘书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3高职文秘专业设置的具体措施

3.1针对高职特点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对高职文秘专业的设置来说,要针对高职的特点,按照国家劳动部对高职文秘层次的定位,主要培养能适应各类企业(公司)管理工作需要的,掌握文秘工作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文字工作能力,能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掌握汽车驾驶技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级文秘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办出高职文秘专业的特色。

3.2全面调整课程内容

在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不能再沿用以往以“行政秘书”需求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应更多的增加企业(公司)发展所需的相关知识。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好课程的调整工作:

(1)适应外资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客观需要,增加英语教学课时,强化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切实增强其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

(2)按照专业基础课为专业主干课服务的原则,根据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增加经济管理、计算机、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内容,确保其为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等专业主干课服务,增强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

(3)增加办公自动化、摄影、汽车驾驶等技能训练的课时,突出实践性教学。

3.3注重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是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诠释。高职文秘专业就应以此为目标,以能力为先导,全面培养企业(公司)所需的文秘工作人员。具体来说,高职文秘专业设置需主要体现的培养能力有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在文秘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高职文秘专业设置来说,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其中有三大项尤为重要:

一是高速录入文字的能力。多数单位在招聘时,都把打字速度要求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求120字份钟的不在少数,最低要求也在80—100字/分钟。所以高职文秘专业在设置时,必须强化录入文字技能的训练。

二是熟练操作office软件的能力。文秘人员每天都要和大量的应用文书打交道,而大多采用计算机输出WORD文档的形式。企业的报表现在也都是由EXCEL文档的形式来实现。所以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能够熟练操作WODR、EXCEL等Office软件的要求。

三是熟练操作办公室常见的其他现代化设备的能力。如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要求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操作。

(2)较强的协调能力。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必须拥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所以高职文秘专业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因在企业中文秘人员经常需要做好以下的协调工作:

一是文秘人员作为企业联系上下左右内外的中心枢纽,比上司更了解员工,可根据员工的兴趣爱好安排工作,在授予一定责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目标激励、信任激励的作用,可及时疏导员工的不良情绪,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情感,采用措施实行情感激励。

二是文秘人员经常要和客户打交道,要会区分和确认不同的客户及需求,及时发现客户的需要,掌握协调与不同客户关系的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秘书还会越来越多地遇到网络的沟通协调和企业团队的沟通协调问题。

(3)应用文书的撰写及处理能力。“秘书”这一职业经常要和大量的应用文打交道,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经常需要撰写通知、请示、批复、经济合同、意向书、商业函电、定货单及商品说明书等应用文书,同时还需要把这些应用文书及时地加以处理。所以撰写应用文书及处理应用文书的能力也是高职文秘专业设置的一项重要内容。

(4)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深入,企业对外交往越来越多。所以对企业秘书来说,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撰写常用的英文函电能力,运用英文进行交际的能力等。所以作为培养企业秘书的高职文秘专业,就要重点加大商务英语写作、英语口语和听力等课程的设置力度。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矛盾

一、中等职业教育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涵盖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它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其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城乡一体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内在要求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有技术的工人,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培育产业工人的摇篮。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及原因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有技术的劳动力人数达不到用工单位的需求

1、多种因素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不足

(1)受观念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次等教育”

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背景相比普高学生处于弱势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盛行,中等教育文凭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不再具有吸引力,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和家长宁愿花大价钱读普通高中,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体是农民子女和城镇工人家庭子女。这些家庭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

②高校扩招引导大部分生源流向普高,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形成冲击

扩招以后,很多成绩差的学生都能读大学,激发了不少人读普高的积极性。“重点高中热门楼,普通高中敞门留,职业高中上门求”的顺口溜可见一斑。

(2)部分农村家庭受经济实力制约,大量未成年人过早流入劳动力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

2、企业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需求大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与社会保障部《2009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图)》报告看,从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约占总需求人数的50.5%,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43.5%。从供求状况对比看,企业对于高级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和技师(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处于高位,高技能人才依然炙手可热。

表1.按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人数

技术等级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人次)

需求比重(%)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求职人数(人次)

求职比重(%)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百分点)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初级工(职业资格五级)

4021149

19.2

+0.1

4352861

19.0

-0.3

1.38

-

中级工(职业资格四级)

1933518

9.2

-0.8

2055427

9.0

-1.0

1.39

-

高级工(职业资格三级)

715456

3.4

-0.3

640746

2.8

-0.1

1.57

-0.11

技师(职业资格二级)

387341

1.9

-0.2

279535

1.2

-0.1

1.84

-0.17

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

155782

0.7

-0.2

110276

0.5

-0.1

1.86

-0.07

技术员(初级职称)

2197664

10.5

-0.3

2267548

9.9

+0.2

1.42

-0.09

工程师(中级职称)

953068

4.6

-0.2

961770

4.2

+0.1

1.44

-0.13

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

198762

0.9

-0.3

137596

0.6

-0.1

1.90

-0.15

无技术等级或职称

/

/

12124897

52.9

+1.4

/

/

无要求

10370561

49.5

+2.1

/

/

/

/

/

合计

20933301

100.0

/

22930656

100.0

/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卫校;中职毕业生;人才类型;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54-02

为中职教育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我们于2010年9月随机抽取市内外50家医疗单位,对我校中职毕业生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50家市内外医疗单位。

2.方法: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问卷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名称及所在地的基本信息,单位性质,单位现有规模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情况等。利用Microsoft Excel对所得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①单位名称及所在地。共47家单位,外市13家,占27.7%;本市34家,占72.3%。②单位性质。国有企业10家,占21.28%;民营企业37家,占78.72%。乡镇级37家,占78.72%;县级及以上10家,占21.28%。③单位现有规模。50人以下的2家,占4.26%;50~200人的35家,占74.47%;200~350人的8家,占17.02%;350人以上的2家,占4.26%。

④单位用人计划确定时间。

⑤单位一般采取的招聘方式。

⑥单位需求毕业生专业。

⑦单位目前需要的人才类型。

⑧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重视因素。

2.分析。①用人单位性质及规模确定中职毕业生就业去向。引导当年毕业生准确定位在乡镇医疗单位,或者县级以上的民营企业。②定期开设招聘会。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采取的招聘方式顺位分别是:参加学校大型招聘会、通过学校招聘信息、到学校专场招聘、在互联网、报纸等媒体招聘信息、参加社会上大型供需见面会、人才市场招聘、经人推荐介绍。这表明,为了便于学生就业,也便于用人单位招聘,学校要定期开设招聘会,34.04%的用人单位确定用人计划的时间在4~6月,38.30%的用人单位确定用人计划的时间在7~9月,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每年校园大型招聘会定在6、7月份,期间穿插用人单位见面会。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的需求量符合我校的专业设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需求的顺位分别是:护理专业、临床专业、药学专业、影像专业及检验专业。这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的需求量符合我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人数。④用人单位目前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用人单位目前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少部分学术型人才。这表明我们除了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对下列因素的重视程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因素的重视程度的顺位分别是:个人能力、学历层次、所学专业、面试表现、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竞赛获奖、学生干部、学校声誉、相貌身高、生源地区、文体特长。这表明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多参加学生会以及社团活动,积极参加学习组织的各项活动,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以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7篇

>> 适应社会需求背景下改进中职会计教学对策浅析 适应社会需求 改进模具教学 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农村职高数学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 面对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方向方针探究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探析 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下中职会计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浅析《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衔接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构建足球专修教学内容新体系 谈谈焊工实训教学在适应社会需求中的想法 基于适应社会需求下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高职教育建设适应社会需求探究 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 新时代技工教育如何更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中职教学中的衔接 强化中职小企业会计教学的必要性及措施 适应企业需求,加强中职生职业素质培养 社会需求背景下的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有效衔接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贺春桃.《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初探[J].现代商业,2011(5).

[2]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课题组.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思考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1(12).

[3]叶晓楠.小企业金融服务该由谁提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07月21日第5版.

[4]中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中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2011)[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8篇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职业、年龄、学历或学位、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职务、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年限、单位性质等方面;第二部分是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调查,包括四大类问题: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评价与要求,对现代大学会计教育的评价与要求,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认识、评价与期望。调查题的设计采取专家论证和小范围内预调等形式,确保问卷表述清楚,被调查者不存在文字阅读障碍,且容易回答。

(二)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于2007年2月开始分批进行,调查截止时间为2007年11月30日。考虑到问卷回收的困难,主要采用问卷集中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90份,回收率78%,其中有效问卷360份。问卷调查范围涉及15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湖北(占38.9%)、河南(占12.6%)、深圳(占8.45%)、北京(占15.3%)、上海(占11.2%)等省市;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性质主要是国有企业(占24%)、会计师事务所(占16%)、国家管理机构(占15%)、外资企业(占20%),也包括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教育部门;调查行业主要包括电信业、化工业、冶金业、服装业等制造业;既有内贸企业,也有外贸企业。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本次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55岁,占被调查者人数的88%以上;明确从事财务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75%以上;被调查者中从事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占60.79%,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占13.51%,从事非财务会计工作的占15.8%,其他占9.9%;被调查者学历明确在本科以上的占78%;职级为单位中层管理者的占58.6%;职称在中级以上的占72.6%。表明被调查者工作经验尤其是财务会计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阅历较深、思想较成熟,对实际工作中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有切身体会和认识,能够通过实际工作的感受来反思当前的大学会计教育,对会计后续教育需求分析也比较准确,从而保证了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调查质量)。

(二)会计人员需求调查分析笔者设计了6个小题调查社会对会计人员需求,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所在单位会计机构人员设置比较健全,有7人以上会计人员的单位占60.65%。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其业务素质状况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调查显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会计人员占81.94%,但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会计人员仅占36.14%,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此外,调查也显示,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仍有很大空间:急需增加和计划增加的需求达64.57%,但需求的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财务人员。可见,在会计人才市场出现财会人才“过剩”多指普通会计人才,高级会计人才则严重短缺。

(三)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评价及要求调查分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从业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传统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博士、硕士、学士以及专科、中专及职业技术教育五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均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依据国家会计学院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认定标准并作必要的补充后,笔者设计了3个调查题,具体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会计人员应具备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和税务职业知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会计职业知识应包括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审计;认为会计人员应拥有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与金融知识的占比重较小,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这些知识在执业过程中不太重要,但也可能是被调查者职务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遇到类似的知识应用。所有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是人际关系,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但对项目管理能力、参与决策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却只有少数被调查者认可。所有被受调查者选择诚实可靠作为会计人员必备的职业品德,另外对优秀卓越、团队协作、奉献精神选择也占很高的比例,表明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团队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加重。但对作为会计人员应关注公众,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仍有待加强。

(四)现代大学会计教育评价的调查分析对该项的调查设计了6个小题,具体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有66.11%被调查者认为现代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所开设的课程能满足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但有少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会计教育开设的课程比较陈旧,难以满足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21.67%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性教学应占总教学量的50%,45.83%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性教学应占总教学量的30%,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重要,学校应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同时被调查者认为最佳的实习方式仍是校外实习,并且希望由学校来安排实习。此外,社会对新进财会人员实际动手能力基本满意度仅占42.98%,特别是社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欠缺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技能、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这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现代会计教育改革。

(五)会计职业后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会计后续教育关系到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生命力的延续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持续合格与否,会计人员在其职业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不断地接受持续教育。有关社会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需求情况设计了9个调查题,具体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73%)会计人员认为后续教育重要,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也较高(76%),但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机会不多,且高质量、高水平的后续教育机会更少。年轻的会计人员普遍认为,单位很少给予其后续教育的机会,即使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参加。大多数会计人员获取新财会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职称考试(58.89%),自学、学历进修占34.36%,而社会提供的培训仅占11.72%。对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审计准则,有48.4%的人听说过,有19.7%的人还不知道,而认真学习过的仅占5%,可见对新准则的培训和执行还任重而道远。对会计后续教育的期望,主要是给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与时间,要求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加强对后续教育的管理。大多数(63.6%)会计人员认为后续教育的内容应有针对性,主要是最新的会计法规与其他会计知识,也有相当数量的会计人员要求对热点案例进行剖析。对后续教育的教学方法仍认为课堂的理论学习很重要(43.6%),选择对热点问题的交流与案例互动各占24.3%与12.4%,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会计人员对后续教育的内在需求较强烈。

三、调查后的思考

(一)会计人成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个会计人要成为高级人才都会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持续发展过程,只有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逐渐成为高级会计人才。时代在变化,知识在更新,一个会计人如不能持续不断地学习,将最终被会计职业所淘汰。可见职称与学历的评定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能一评而定终身。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社会需求;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形成恶性循环本、专科教育到最后一年本应充分利用好宝贵的时间.对前几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但是。我国人事制度和教育制度有差异(人事按年度,教育按学年),一般情况下人才市场安排在每年的11~l2月份.但是学生从10月份就开始人心惶惶这种人事与教育接不上茬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在最后一年心理压力较大.心思不在学业上.多数学生漫无边际的到处找工作,有的甚至认为“再学.找不到工作也没用”。因此.本应是综合提高能力的最后一年.却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和“无头鸟”似的四处乱撞到处找工作由于各种能力缺乏整合.在应聘中往往处于低水平.结果是落得心灰意冷。上述现象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并需要努力寻求方法加以解决,否则今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会越来越走向低谷。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分析

当前有些高校输出的人才社会为什么不认可?是社会人才需求饱和了吗?是用人单位过分挑剔吗?当然不是。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渴望”状态.但渴望的是有真才实学、求真务实、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嘴比手高的无能之辈。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人才招揽标准:即对专业能力要求不高.而过多地要求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出现企业对毕业生专业能力要求不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传授的技能、知识有过时和不规范现象:另外,还有就是有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本身的科学技术含量并不高,而更多的可能是社会交往能力(这种单位对专业技能要求不高也很正常)以上新出现的人才社会需求现象说明。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问题,这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致命因素。

另外。现在中学校园里流行着一种说法“高中拼命,大学休息”。因此。大学生在前两年多数都在消磨时光,而到第三年有所醒悟时却为时已晚.出现了“第一年盲目.第二年茫然。第三年愕然,第四年后悔”的大学校园现象.四年下来没有真正学到为就业起支撑作用的各种能力.导致就业困难。

高校扩招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就业问题.为了应对毕业生日益增加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各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然而,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就业指导和服务中心的职能主要是就业指导和毕业生资料管理等.各高校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市场以及市场如何与教学接轨的机构和人员。这将导致市场信息掌握不准确.以及就业指导与教学的脱节。进而会使工作中出现.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而教学部门仍然按照几年前制定的培养方案实旌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社会需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对社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再认识

(一)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

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社会到底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却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一般是诸如“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等比较模糊的答案:有些回答则是偏离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主干要求.如.有人通过对不同中、小型个体企业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员工的适应社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对那些“能够提升工作质量的职业能力却看得并不重要”!这种所谓的“社会需求”将会导致在校大学生不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过多地注重那些“社会能力”和所谓“情商”的提高。比如.学团部门热衷于搞各项活动,学生热衷于参加各项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似乎提高了所谓的能力和素质.岂不知这些所谓的能力和素质都属于“外挂”的,而并非内化的能力素质,这些应引起学工部门的注意。这里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职业能力,并非不注重“社会能力”和“情商”的培养.而是强调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要协调发展.即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自身的科学发展。

发达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一般是从职业能力角度进行描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只是由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了部分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这些标准是一个上岗的基本标准.较为适合培训,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并不适合;而国家教育部或各行业又尚未制定真正适合普通高等教育的国家人才标准.只是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进行了规定.具体能力并无界定.这就使得各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各高等院校都在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那么这里的“质量”到底指什么?这个质量是否应和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呢?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

按照市场理论,可把大学生就业市场分为当前市场、潜在市场和未来市场。对于这三种市场各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并做到争占当前市场、挖掘潜在市场和开拓未来市场

1.争占当前市场。当前市场即现在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当下急需的人才市场。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主要是占领当前市场。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占领当前市场?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最后一年按照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并强化能力考核过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3个月以上)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这样学生到职场应聘才不至于“什么都不会”。

2.挖掘潜在市场。潜在市场是现在有但尚未被发现的市场,需要深人挖掘。潜在市场是隐含着的,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市场,这种市场一般是由于职业交叉而形成。如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已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但由于体育本身的复杂性.其他专业人员很难做好,因此,诸如体育新闻、体育旅游、体育英语、体育保健、特种文秘等复合型人才便成为热门需求。高校应高度重视这种潜在市场的挖掘.而绝不能抱守着市场已经饱和了的几个传统专业.到头来给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困难。

3.开拓未来市场未来市场是现在没有的市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必然会出现的市场。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更新时间越来越短.老的职业不断被淘汰,科技含量高的新职业不断涌现美国教育部长说过:“六年后最需要的职位.今天都不存在”,而很多今天很热门的专业,以后不会再热。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未来市场的开拓,努力研究社会需求变化.这样开发出的新专业经过3~4年时间的人才培养到时候就正是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三、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和教学改革

(一)专业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

普通高校在设置与调整专业时.首先要对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要以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本地区人才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决定专业设置.也就是说.专业设置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专业:又要以就业为导向。从受教育者的需要考虑,满足学生个人要求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整体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自身条件是否可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当今技术进步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新旧职业的更替周期加快.职业流动愈加频繁。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考虑现实需求和条件的同时.要有适度超前的意识,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时机.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在总量和时序安排上适度超前.以适应未来几年的需求经济和技术不断发展。引起了专业结构调整和职业要求的变化;社会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过程。

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急需和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学校对社会需求做出迅速反应,适时适度地开发新专业,改造和淘汰旧专业。专业设置灵活也便于学校提高办学效益。但同时还应注意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式就会趋于稳定。专业设置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要求一定的稳定性。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也要求专业相对稳定,因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师资结构、不同的设备要求,一个专业从筹办到初具规模,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至少3~5年才能看出效果;要取得较好的效益.则需要l0年左右的时间,只有使专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才能办出质量、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和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根据市场的供求法则。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因此须充分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专业设置不仅是学校的个别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学校面临的是区域性大市场.合理设置专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科学规范地设置专业.遵循局部与全局相协调的原则,能够减少盲目性、随意性,提高可靠性、有效性。学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建立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学校在了解清楚社会需求之后,应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划布局.设置相应的专业.要特别慎重对待与周围学校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发挥自身优势,避免恶性竞争。

(二)教学改革要瞄准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教学改革必须与社会需求接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这就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为了适应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要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良好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而并非纯粹的知识。因此,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必须朝着能力本位的方向转化那些认为“对大学生来说知识最重要”的观点,已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不至于培养“无能之辈”!也才能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科自身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忽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往往导致学生学习r大量的知识.却不知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致使“高分低能”这种教学内容严重桎梏着我们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形成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由于学科的分化,使得许多知识分别归类到不同学科之中进行分类学习,但是,这种内容的分化和分类学习造成学生不易对事物进行整体理解.进而造成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现象,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缺陷。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筛选上,一定要紧密结合职业工作实际.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避免空洞和远离实际的理论.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高等教育实现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必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知识本位理念下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知识本位教育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整个高等教育正朝着能力本位方向发展.但是作为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却严重滞后.多数教师仍然在沿用那些“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必须按照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

只有按照以上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否则。那种死守传统、原地转圈和闭门造车式的所谓教学改革所培养的人才.必定会使毕业生走入就业的死胡同.我们必须加以摒弃

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和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当前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较弱.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做到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为就业服务。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迁移、类化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此能力是指那些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此职业能力有一定的区别。综合职业能力的构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即在前面所提到的“专业能力”:另一方两是虽与职业岗位关系密切,但可以迁移、泛化到其他不同职业领域的能力,属“非专业能力”.即“关键能力”(也称“通用能力”)。关键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性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是对传统的职业能力观的补充和发展,它同专业能力一起构成了综合职业能力的结构框架。

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关键能力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纯粹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又与完成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关键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包含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包含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能力之所以“关键”在于劳动者应能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强调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本文的研究把“社会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需求”和“学生的工作胜任能力”作为中心,以期通过研究分析能客观描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能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基础研究信息介绍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是某市近三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会参会企业,其中涉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公司等类型的企业。其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近三年的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在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会参会企业中发放问卷共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93.33%。对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跟踪调查321人,抽取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报告

(一)在学历要求方面

招聘中对学历要求为中专学历的占5.7%,大专学历65.7%,本科学历20%,研究生以上2.9%,对学历要求持无所谓态度的企业占5.7%。由此可以看出,老板们并非倾向于高学历铸就高质量,会计核算、账务分析优劣的关键还是在于员工对财务信息的敏感性、在于能否将工作流程与资金变动分析结果进行比对,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再者,会计核算是一项非常强调动手操作准确性、及时性的工作,工作中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规、操作规则,如果仅靠学习者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实际顶岗操作,很难准确掌握这些要求。最后,在问及对会计人才需求数量多少时,60.7%的用人单位纷纷表示对会计类人才需求的数量比较少,不作为企业人员的主要构成群体。但相对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与证券等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而言,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方面

在会计人员基本素质要求方面,对责任心和业务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有31%的企业强调责任心强,有27.9%的企业强调业务能力强。会计凭证、报表中的数据环环相扣、甚至在财务分析中的数据资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经济业务核算的特征特别强调会计的责任心,要求对提供的数据及时准确。另一方面,财务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专业。其业务能力主要侧重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专用能力,涉及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会计专业技能等等方面,这些需要有配套的课程做教学支撑。同时,用人单位还要求会计应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三)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类型方面

40%的用人单位录用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记账,28.8%的用人单位意在录用出纳人员。还有一些企业要求会计兼任文秘、从事报税、档案保管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在问及除了记账工作外,用人单位对会计工作的其他要求时,34.5%的企业要求会计还通晓纳税申报方面的知识,35%的企业希望会计还能编制各类会计报表,20%的企业还要求会计会报表分析,也有少量企业要求会计具备审计、预算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用人单位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方面

28.8%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手工记账,35.6%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运用电算化记账,还有一些单位强调了点钞能力。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革命,记账、成本结转、对账、编制报表的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效率和准确率都是非常高的。但由于企业发展理念、资金用途、会计核算工作量大小方面的因素,有些单位还没有使用会计电算化。另外,在问及用人单位电算化工作环境时,82%的用人单位表示已经或者正在准备使用会计电算化,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五)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方面

在用人单位中,27.5%强调要培养学生熟练地会计专业技能,21.7%强调要培养从事会计核算和进行企业财务(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11页)管理的能力,20.2%强调要培养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还有一些企业强调要培养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财务软件的能力以及面向对象解决实际会计应用层面问题的能力,只有不到1.5%的企业强调要培养英语听读写译的能力。

(六)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人员性别及适应工作方面

用人单位中,13.5%要求用女生,13.5%要求用男生,其他用人单位均表示对性别没有特殊要求。75%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在一个月之内适应岗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一上岗就能尽快从事相应工作。在教学中应加大学生顶岗实习的力度,缩短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职业教育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今后的会计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设计贴近财务工作一线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将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让教学活动成为连接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财务需求的纽带,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最终目的旨在增强学生财务岗位操作能力。

在会计岗位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上,以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授课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个会计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在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会计岗位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上,以会计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内容选择上突出会计结算的流程和单据的开具保管等与岗位技能紧密相关的内容。教学内容的组合及顺序安排上,考虑到要便于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内容的选取上,要进行的大量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反馈。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走访调研,掌握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订教学内容,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从教学走向课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2]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李建国(1967-),男,江苏阜宁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TAFE模式‘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2010ZCG35;主持人:李建国)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07-03

专业的设置,对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能否快速的适应企业的要求、快速的走上岗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得不说,社会需求下的专业设置,应该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灵活的掌握社会对专人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学生今后在社会行的生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

(一)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动。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则要求我们的专业设置必须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必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是其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需求反应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核心内容在于提升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2.获得社会效应的必然选择。社会效应是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对社会的发展带来相应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活动才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这一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大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也就是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硬件、软件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应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于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性人才,获得相应的社会效应,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进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供丰富而多样的人才支持,而不是为了盈利。

(二)具体专业设计过程中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的实现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从社会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进行专业设置,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专业型人才。

1.从人力资源分析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劳动力所具有的素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最基本前提。学校应该通过对本校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改善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市场需求信息,通过对学生的信息支持来为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这也是由于社会对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决定的。社会声场过程中,作为为复杂的整体结构,各种各样的人才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到相应的作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趋势,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特点,是教学自身能够成功的必然条件,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学校的阶段就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其以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工作提供合格的综合性人才[1],为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把握,因材施教的同时,注重整体的提升。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专业的细化和内部劳动组织的变化是其主要特征,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有必要根据这些变化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来说,下列几点社会经济因素对专业设置的变化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 (1)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高等教育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符合人才,是其基本要求,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存在的基本要求,所以,高等教育事业中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严格按照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动,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正如上文中所论述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我国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提供一个必要的支持;(3)从社会职业划分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所面向的市场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情况下,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则显得尤为必要。

3.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角度来说。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发展情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重点关注方向,这就要求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进行专业设置改革。为学生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教学宗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的具体需求在没一个专业上予以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生如何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来保证今后的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得以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来不断的提升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够保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4.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调控规律角度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根据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际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相适应,并以此为基础,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笔者通过多年的亲身教学实践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应该对社会随机多变的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长周期性的矛盾加以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2],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科技成功和创新型技术的大量涌现,对原有的技能和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传统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需求。可以说,今年的热门专业,明年可能遭冷遇,目前遭冷眼的专业人才,明天可能会变得抢手。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深入的把握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二、专业改革项目必须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相适应

(一) 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对在市场中需求较强的专业进行大力投入,同时按照上文中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势专业培养,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把握。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进行专业划分的时候,如何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3]。

(二)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提升专业在市场中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对口程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专业涵盖的面比较广,那么该专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势必下降,而如果过分的追求专业的专一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的适应性将会大幅度下降,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笔者认为,如果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该专业的市场适应性,那么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来说将会是非常有利的。让人才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招生。这样既可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又可避免过多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4]。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最大限度的调研,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从而带动招生率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学校管理者应对这一问题给予更生层次的关注。

(三) 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导致社会分工的不断细致,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总量上升到同时,对人才的专业性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行业诞生,每年也有大量的老行业衰落,这种变化,要求高校不能简单的进行专业的调整,而是应该重点对社会需求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自身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实现对整体专业的改革和完善。同时,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对所在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给予充足的信心,为学生整体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给予相应的关注和努力。

三、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一)强化行业的主导作用,创新专业设置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如何,就看其对企业、行业所需人才规格、能力的适应性,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专业能力标准由行业、企业协会来制定。

应该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地方教育的行政部门会那句当地经济发展和我国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宏观上的监督和指导,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面的选择,重点根据自身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来制定新的专业,送交上级部门审批之后实施。

(二)以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切入点,突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必须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对专业的选择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对相关教育人员的把握,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角度,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通过委员会的调查和研究,进行专业方面的设置。不得不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展开,应该根据相关需求,由在本专业和行业较有影响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学院的专业教师、负责人组成。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实际需要以及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置专业,特别要注重设置一些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的操作程序

笔者认为,应该重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所需要的人才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从岗位的实际需求情况的不同来设计具体的岗位内容,同时,应该对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分类会中,对其中包括行业规模、专业技术状况、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范围与工作范围等信息进行有机的分析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的专业设置实践。再次分析岗位或岗位群能力结构、能力要素,确定该岗位或岗位群必须具备的所有上岗证书;然后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包括对原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调整意见,以及建议新开设的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上述调查报告和专业设置的建设意见。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改革和引导,使之能够符合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所作出的具体要求。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断提升,应该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当地政府如何合理的利用当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2).

[2]李永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管理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3]陈晓云、赵世奎.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在要求[J].现代管理科学,2003(5).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面向社会需求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宗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尽快实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的转变,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的一项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决定,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的准确定位,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怎样积极行动起来,抓住机遇,切实大力发展好职业教育呢?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要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的思想,面向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发展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事业。

走科学兴国、人才强国之路,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肩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重任的职业教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就业再就业、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十分重要的联系。因此,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明确目标,采取强有力措施,面向市场经济和劳动就业需求,最大程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办学,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树立职业教育必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较低、技能型人才紧缺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同样的零件,同样的品牌,在我国工厂组装的成品与在国外工厂组装出来的成品相比,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已成熟的技术在我国相关行业生产中却得不到成熟应用;服务行业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差;厂矿企业重大安全事故如矿难、火灾、坍塌等频发,为什么?问题就出在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没有电工资格证书的人在管电、在架设电线改造电网,没有焊接资格证书的工人在焊接,没有建筑常识的人在盖房子……因而直接影响了一线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这样的状况不改变,怎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益,又怎能早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十一五”计划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了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如果没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没有职业技术工人增加带来的产品质量提高,人们仍然不得不使用低劣的产品,接受态度恶劣的服务,承受随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生活质量怎么得到提高?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社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行家里手的高质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当今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办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快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的制度建立,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逐步建立起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标准和制度。

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这就需要职业教育院校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及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解放思想、与时共进,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二、树立职业教育应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满足各方面人员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职业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外部关系、内部关系也都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职业教育全民化已形成共识,世界范围内每个公民都有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向所有人群提供技能,它是使社会所有成员能面对新挑战的最好的手段之一。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职业教育要灵敏适应经济全球化、技术发展不断变化、信息和通讯革命、社会变迁快捷、劳动力市场变化迅速的现实,建立“以人为本”新的发展模式,把“人”置于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中,把满足个人需求和潜力发挥作为关注重点。与此同时,要结合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等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提升自身技能和素质的需求。 目前,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中期,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化中期对技能型劳动者有着巨大的需求,在这个时期,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就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国城镇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2.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初级工占43%,中级工占36% ,高级工占17% ,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农业技术人员匾乏,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业转岗人员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鱼待提高。因此,这对职业教育来讲,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担负着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实现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胜的重任。做到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满足全社会所有成员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使它们更好的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1、职业技术教育要切实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在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职业教育要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有针对性的创立开办社会需求的专业,这是当务之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提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空前好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的投人力度,进一步有效的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多为社会培养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

2、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是我们国家实施的一项大工程,职业教育院校有责任创造条件来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不但要使他们尽快从门外汉变为技术工,而且要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以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

3、职业技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职业教育院校要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的需要,为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应有的作用。要结合实际需求,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办一些在国内外较先进的科技含量高的农业应用性专业,让学生能尽快掌握现代农业前沿技术,并做到学以致用。

4、职业技术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工和技师,职业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也要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特别要做好一部分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升培养工作,创造条件多为社会培养高级技工人才。

三、树立多元化办学机制的思想,形成灵活多样培养人才的模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不运用社会力量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需求是盲目的教育。”我们要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必须要解放思想、与时共进,在实际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因此,现行的职业教育必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机制;必须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需求;职业素质教育内涵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推进,社会政治经济与国际快步接轨。在同内经济发展和国际接轨的进程中,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但是在人才市场上却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高校源源不断向社会输送毕业生,大学生随处可见,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扰;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可企业发展却面临着“人才在哪里”的困惑。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应遵从社会需求。

一、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要求。

(一)现代社会需要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

科学技术活动的日的在于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科技活动的主体是人,在探求未知世界和应客观规律来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的活动中都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包含有人文素。人文素质内涵又主要体现在开展科技活动的动力、方法和对科学结果的态度与对科技成果的利用上。因此,高科技为生产力的跃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类提高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蕴藏着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秩序、使人堕落的危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表明: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

(二)现代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人才

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圈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指出的:“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的目的。现在的社会需要人才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现代社会总是通过教育的传递和塑造功能,把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并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完善人类自身,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之一,人们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人们希望终身接受教育,正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善,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完善自我的体现。

(三)现代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的不确定性在逐渐增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具有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需要人才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

高校学生走出校门,如何尽快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在社会各层次岗位和谐就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和社会人才要求,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高校实施教育活动的最基础的日标和使命。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具不具备社会各层次岗位所需要、成为必求之才,就成为衡量高校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高校是社会先进知识的聚集地,应紧随社会进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使教育成果顺利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高校充分认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可以有助于高校教育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有助于降低人才培养周期、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有助于为大学生成为“社会准职业人”做好准备。

(二)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育管理应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地位,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充实职业素质内涵。

1.大学生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刻苦钻研,为科学献身的人格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运用科学精神掌握前人积累的科技成果,运用创新能力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我们的国家在才会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2.大学生应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完成学业步人社会,无论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岗位,首先都是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层劳动者。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和对集体、个人的责任感,可以让社会放心大胆的使用和依靠大学生,增强他们的可信度,获取社会各个用人单位良好的信任,在岗位上担当重责。

3.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发挥聪明才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合理的面对人生的挫折、困难,增强自信和面对一切的勇气;有助于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对社会需求之人。

4.大学生应具有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校是培养学生团队的最佳场所,良好的团队意识是任何一个集体、组织都必需具有的意识。而任何一个行业和职业工作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团队的协调运作。同时,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是每一个从业者都要面临的现实。

5.大学生应具有服务意识和服从意识

服务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各类人才都要通过服务社会大众而获取合理合法的报酬,并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成功。服从意识是社会组织所必需的,是一个组织正常运作的保障。这两种意识往往是大学生最为欠缺的,也是职业素质的要点。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 综合能力 实践能力 培养方向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宋峻峰(1967- ),女,河北衡水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中文秘书专业的教学。(湖北 武汉 43007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23-01

文秘是全球性的职业,其专业培养在国内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在其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为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领域输送了大量的秘书专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中最为普及的专业,文秘专业发展也经历过许多变革,特别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文秘类专业亟待重新定位,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应进行深度调整,以便能够更加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满足市场经济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文秘专业目前的供求现状

(一)总体上需求大于供给

文秘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开设、发展起步都比较早,是许多高职院校一建校就开办的专业。早期主要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政府机构或职能部门输送相关人才,培养方向非常明确,课程设置清晰实用,其人才培养策略性强,其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较高,就业也比较理想,因此受到社会的认可。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文秘的就业市场是比较大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秘专业的涵盖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例如行政专员、助理、前台、接待等许多文职都划入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中,有着广泛的就业市场。因此从总体上来说,需求是大于供给的。

(二)部分地区供求极不平衡

就地区性就业来说,部分省、市出现了地区性的供需不平衡。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1年文秘类专业毕业生数与文秘类岗位需求数对比显示,地方院校文秘专业培养毕业生数与地方文秘类岗位的人才需求数存在严重不平衡。数据显示:文秘专业的学生生源90%左右都是来自本地区,但是本地区却呈现出就业岗位与毕业人数严重失衡的情况。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某地区2011年本地毕业生人数为522人,但是同年市场提供的文秘就业岗位仅仅有216个,相当于毕业人数的一半。这个数据说明了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文秘专业毕业生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这值得我们思考是否应从当地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完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或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民营企业需求量扩张

民营企业近年来对于文秘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张。而且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民营企业需要的文秘专业人才80%来自于高职院校,可见高职文秘专业仍然是有着较大的市场需要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不需要进行调整,因为民营企业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活力和潜力,对于文秘人员的工作要求是更加专业和全面,文秘人员不仅仅要能够进行文件的起草、档案的整理,还需要参与到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商务活动策划之中去。因此,民营企业对于文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二、根据当前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一)顺应商务型企业的人才需求

就业前景中的供求关系已经为高职文秘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导向性目标,即能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文秘专业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型企业日益壮大,而电子商务、教育类、文化类、贸易类等多个领域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使得商务型企业的人才需求量日益扩大,这成为高职文秘专业就业流向的主流,而不再以成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的编制人员为主体了。这需要高职院校在秘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上进行及时完善,行政秘书人员需求量的不断减少,企业秘书人员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意味着高职院校势必要进行文秘专业培养方向和措施上的深度调整。

(二)重视培养文秘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根据市场需要,从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看,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的培养方式应是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而在实际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的文秘专业甚至还沿袭着老的教学模式,课程的设置也非常的单一,根本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只强调文秘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却忽略了对文秘专业学生进行相关岗位的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特别在网络、电子办公产品广泛应用的今天,如果该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连最简单的打印机、传真机、碎纸机等都不会使用,简单的电脑办公程序都不会应用的话,很难满足商务企业的需求。

(三)注重培养综合性和创新性的文秘专业人才

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不能忽略的是在新的社会形势和社会需求下,文秘专业同样需要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具备开拓性的思维,能够就个人的实际工作进行创造性、有效率的改进,并且具备较强的商务文书书写、商务活动策划、实施的能力。这种全面性的培养目标无疑是为高职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高度,这要求文秘专业学生在学好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要重视对于文化素养提升、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训练。

三、根据社会需求决定人才培养途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

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关键。特别是对于更为偏重实际运用能力的高职教育来说,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要看其能否围绕核心专业能力来展开,能否真正帮助学生在就业后形成或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鉴于此,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被分为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一方面以核心能力为主,另一方面以综合能力为主。这两方面课程的设置都决定着该专业是否能紧跟当前社会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过硬的人才。核心能力包括依据社会需要,完成秘书事务能力的培养,是掌握文书、秘书专业类工作基本程序、方法和基本要求的课程,是文秘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能力则是文秘专业人才全面性和综合性的有力证明。高职院校近年来积极地开展通识教育,就是为了让高职生能够具备良好的综合知识。

在此基础上,文秘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于目前的民营企业、商务型企业来说,文秘的业务能力也包括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个人气质。高素质的文秘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商机,带来更多活力。除此之外,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了文秘专业技能是否过硬的一项硬指标,这也提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必须加强计算机教育,包括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训练,这些会使该专业人才在就业后体现出更高的价值。

(二)重视实践训练

课程设置的扎实、精准能够助力文秘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实践训练,因为文秘专业从专业特质上看它属于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合理设计、较多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技能。学校可以与当地一些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并安排学生定期在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特别要重视“双证书”制度,通过“模拟训练、岗位仿真、实习”环节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完成角色的转换,同时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监测学生的实际能力,更有针对性地辅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社会需求的变化证明了文秘专业人才综合性和复合性发展这一主流趋势,只有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高职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够真正使该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箕裘.浅谈高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7(17).

[2]沈建红.对民营企业文秘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秘书之友,2005(6).

[3]焦名海.高职文秘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2).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生涯辅导自助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涯辅导起源于美国,1908年,被称为“职业辅导之父”的福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成立的波士顿职业局开启了生涯辅导的先河。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系统已经十分健全,普遍采用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使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可以了解职业发展的动态,对自己的生涯有预期的规划。且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化的辅导团队,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学生在选择生涯发展方式上具有较高的自。

在国内,生涯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且使用的理论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拿来主义”。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体系进行本土化研究,但尚未形成公认的生涯辅导理论体系。目前,国内高校将就业指导仍停留在职业指导阶段,且多针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并未将这种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体生涯规划中,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也缺乏自由选择和探索的权利。

二、社会需求因素与大学生职业类型分析

目前在国外职业兴趣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霍兰德教授的职业性向理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liiand)于1971年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该理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大量职业咨询的实践研究,霍兰德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将劳动者按个性及择业倾向也大致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调查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开拓型和常规型。该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相互匹配。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结合大学生的教育经历和个性特长,也可以大致分为这六种类型。第一种是实际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适合有规律的具体劳动和需要某种技能的工作。他们往往以理工科学生为主,通常缺乏社交能力,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适合机械工、电工、程序员等。第二种是调查研究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喜欢智力、抽象的、独立定向的工作,他们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较多认知活动(思考、组织、理解等)的职业,而不是那些以感知活动(感觉、反映或人际沟通以及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这些学生往往缺乏领导能力,更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授等工作。第三种是艺术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擅长自我表现、艺术创造、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适合从事艺术创作、广告设计等工作。第四种是社会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擅长人际交往,选择职业时更适合包含着大量人际交往内容的职业,如心理咨询医生、外交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第五种是开拓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性格外向,喜欢并且有能力担任领导角色,他们更适合担任管理人员、律师以及公共关系管理者等。第六种是常规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一般比较保守,不会轻易逾越规则。他们适合从事系统且有条理的职业,如办公室职员、会计、银行职员等。

三、大学生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构建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的需求趋于多元化,有限的教育资源很难满足学生的。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是在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质,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兼顾生涯幸福指数,实现职业生涯辅导的“私人订制”。

1.多项保障措施保证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与相关行业或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为中心的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机制,正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有效途径。有效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

二是分层级、分类别教学。自助式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强调根据学生的特质和实际需求,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个人学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在学业培养过程中,一个专业一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不同层级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大学生完成基础课教学后,学院可结合学生职业规划方向,制定研究型、工程师型、创新创业型三种不同的培养方案,让大学生自己选择培养方式,实现进行分层级、分类别培养。

三是改良相关机构设置。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需要强大的工作团队和辅助机构,目前高校可使用比较成熟的学工干部队伍组成工作团队,同时通过业务培训、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团队辅导专业性。专业的机构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职业发展联盟、职业生涯辅导咨询室等机构要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多层次为学生提供生涯辅导服务。

四是有机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环节,以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有着其他任何活动都没有的优势。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其职业竞争力。专业教师或具有相关资质的辅导员教师可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和行为训练法等多样的授课方法,还可以利用职业角色优势,通过职业培训、心理沙龙、模拟职场、企业参观、暑期实习等多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课程效果。

五是完善网络平台和测评工具建设。建立联系在校大学生、雇主、校友三方于一体的互联网系统,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优势为学生提供高效的生涯辅导服务。主要提供应聘技巧提升类服务、信息服务和线上咨询服务,其中应聘技巧提升类服务须涵盖求职应聘所要经历的各个主要环节,主要包括简历制作技巧辅导、求职信写作技巧辅导、人际关系网拓展辅导、招聘会相关信息收集技巧辅导、面试程序辅导、职业生涯决策辅导以及求职整体过程辅导。测量工具的测试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测查大学生自身的兴趣、价值观以及工作技能三个方面的情况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探索和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另外测量结果必须由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室进行科学解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自助式生涯辅导的基本实现途径

自助式信息获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获取的数量和方式都大幅增长,自助式信息获取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高效、准确、有针对性的信息获取平台。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组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联盟,一方面负责求职信息的收集与筛选,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我交流与服务的平台,改变传统的学校通知导致有效信息错漏和学生个人获取信息鱼龙混杂的两难局面。

自助式生涯设计。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应在整个大学期间循序渐进、逐渐形成清晰目标的过程。大学新生入学后,进行职业测评,根据初始的发展类型,匹配出适合的就业目标。最初提供的目标是概括的、模糊的,随着学生的自我探索,本系统提供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目标,自助选择校内和校外的拓展平台,或通过团队的形式自组平台,进行生涯探索并提高自身生涯因素指标。学生根据上一阶段的探索和发展情况,自助使用“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匹配下一发展阶段的发展类型,并调整发展因素提升目标。本系统对在校学生和在面向社会工作后的学生,进行有效跟踪,针对社会发展变化和反馈信息对本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自助式疑难咨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对充满变数的社会,常常倍感压力甚至陷入迷茫,心理亚健康状况越来越严重,信念问题、理想目标问题、学习压力、生活困惑等等,都成为当代大学生每日必须思考的问题。秉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服务理念,职业生涯咨询将聘请专门的职业规划师,针对大学生在制定生涯决策过程中出现的生涯问题提供咨询服务,面向全体在校本科生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疑难问题,预约职业规划师,帮助面临职业生涯困惑的学生寻找解决之道,增强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并提高决策质量。因此,通过职业生涯咨询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以“第一印象”、“人生轨迹”、“发现职业兴趣”、“描述自己”等相关练习为载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从而对自己做出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自助式实习申请。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体验式实习岗位,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导向明确的实习岗位。企业与高校合作探讨,设立适合企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实习岗位,并模拟正式求职流程,签订实习协议,实习结束可根据双方满意度进一步职业选择。学生可在自助平台根据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发展意愿选择相应实习岗位进行申请,双向选择结束后进入合作企业实习。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35-39

[3]宋晓东.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陈树冬.论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90-92

[5]戚金波.企业人才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