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

果园科技化管理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89-1

伴随着城市绿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园林绿化事业也得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和适应城市绿化需要的园林绿化队伍,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诸如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引种驯化、夏季移栽、微机电脑的广泛应用等,有利地推进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

城市园林绿化“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养护管理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延续和成果的持续体现,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必须提高管护质量和管护水平,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的舒适度,但是,如果园林景观建成后不注重管理工作,种植好的花卉、树木、草地等不久就可能枯萎死亡,那么之前的所有工作将化为乌有,园林景观的作用更无从谈起。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实施很重要,后期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在园林绿化中,能够体现活力的地方就是植物,而植物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细心管理才能保证植物的旺盛生长,而且这种管理是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只有在全过程中都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园林植物造景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建造成本才能降低;有限的植物材料资源才能充分利用。

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2 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2.1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为之奋斗的目标。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发展,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的提高科技含量,利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以达到省时、省力并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苗木繁育、绿化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将科学研究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从科学技术角度总结经验教训,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在目前的园林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任务是艰巨而繁重的,例如目前设备的利用与维护、新设备的开发、园林绿化经营管理内容机制、新品种的引种驯化、绿化施工、先进的科学综合管理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以使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得到更好的保障。

2.2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加强推广

提高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水平,就要加强园林科技队伍的管理,充分地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真正做到科技领先,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促进绿化工作的发展。

2.2.1 重视发挥园林绿化管理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作用 园林绿化是艺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既要有很专业的技能,又要有美感,要创造出优美和谐,让人享受的景观,又要发挥出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因此,园林绿化管理技术人员与专业人员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生力军。在近年来的城市园林绿化中,园林绿化管理技术人员与专业人员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与精心管理,在我们如今的城市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见证。

2.2.2 要积极及时组织园林绿化科技成果与先进经验的推广应用工作 (1)提高认识:对于可供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中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先进经验和科学管理措施,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进行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技术培训,落实措施,并尽快转入生产管理运行中。(2)完善管理制度:要完成好以上工作,应制定技术管理实施细则,有明确组织推广应用的负责部门、应用新技术的实施办法及试行期限、应用范围等。

将科技成果、先进经验推广应用定为考核单位管理的一项指标,纳入检查评比范围。

2.3 做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导致园林植物生长不良,叶、花、果、茎、根常出现坏死斑或发生畸形、变色、腐烂、凋萎及落叶等现象,失去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甚至引起整株死亡,给城市绿化和景区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病虫害防治是园林植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

当前我们关于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具体工作的导向上要集中技术优势,改进工艺,改进管理,以适应改革中的竞争能力,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建设的需要,通过在绿化管理工作中切实加强科学技术成分,把管理工作从经验型逐步过渡到科学型,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叶秀娟.如何对园林绿化树木进行修剪养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

[2] 赵大军.谈城市园林绿化树木养护管理[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3] 付平,于晓东,王艳梅.对园林生态问题的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4] 容振坤.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现代农业科学,2009,(03).

[5] 李小琴.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反季节种植技术[J].科技资讯,2009,(05).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2篇

本文从大学科技园规范管理、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管理、创新资源聚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及孵化管理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形势下大学科技园在信息化创新管理方面的系统方案,为当前大学科技园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营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创新管理;科技园信息化管理;科技园信息化服务

1 背景

大学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 其发展通常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高大学科技园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孵化服务的需要。

2 方向和目标

依托信息化系统,可以为大学科技园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撑和在线管理功能,打造“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各种创新要素有效融合和互动的创新创业环境解决方案,解决如下四个方面问题:

1)园区的规范管理

2)跨平台的成果转化

3)跨行业的增值服务

4)跨地区的信息共享

3 信息化创新管理规划

大学科技园信息化创新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创新管理系统)体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分级管理等规则,体现出整个平台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用户对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和创新工作者。围绕着为创新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目标,将着力打造各个服务系统。

系统包含如下管理功能:

3.1 大学科技园规范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后台之间制定统一的接口和协议,实现账号权限统一、通知通告在线推送、科技园年度资料在线统计、科技园在线评审、科技项目在线申报、园区管理者在线会议等功能。

3.2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系统需要以创新服务体系、客户关系体系、园区管理体系为基础,建设科技园区综合信息化平台,可以全面满足科技园区处理日常内部业务和提供各类对外服务的需求。

主要功能包括:

1)客户管理系统

2)房源管理系统

3)合同管理系统

4)企业基础服务

5)企业增值服务管理系统

6)结算管理

7)统计分析系统

3.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聚集科技评估机构、科技情报信息咨询机构、专利事务机构、公共实验室、测试中心、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经纪机构、专利交易平台、风险投资机构等高科技服务机构,为高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业务和品牌展示空间,促进科技高科技服务业态的良性发展。

3.4 创新资源服务聚集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实现创新资源模块化集成技术,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知识创新平台、企业在线管理SAAS软件服务平台、IT资源服务平台、数字交易平台、知识交易平台以及在线培训教育平台等,为“大学科技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园区用户提供创新云服务。

3.5 创新人才培养及孵化管理

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管道,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融入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设立创新创业岗位培养创新意识。

2)公共技术平台服务科技创新活动。

3)孵化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共建。

4 总结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只有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使入园企业加快实现转型,促使园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伍晓强,阮航.我国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功能分析[J].价值工程.2013(21)

[2]王燕,孟民杰,黄韬.论大学科技园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推动作用――以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3(02)

[3]姚伟坤,姚凯,赵超.大学科技园跨区辐射发展的三方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

[4]陈伟,张振海.江苏地区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3(06)

[5]毛才盛.基于共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

[6]刘俊友,于伟.国内外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

[7] 李双喜,赵镇,马文峰.大学科技园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初探[J].科技信息.2011[21]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大学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它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开发、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探索阶段,创业教育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对创业教育而言,如何进一步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学科技园是发展知识经济的载体,是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与创业教育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可以有效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一、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正式建立,我国各高校兴办科技园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1988年武汉东湖“创业者之家”的建立开创国内先河,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部级大学科技园80余个,省、市级和高校自建的科技园几百个,大学科技园成为我国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基地,但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较短,前期整体规划缺乏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依然存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方面,国外大学科技园更加注重企业的前期孵化和培育过程,而在中国由于各方因素限制,部分大学科技园成为了大学向地方政府争取优惠政策的手段[1],它们大量重复建设,片面追求产值,违背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初衷,削弱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2、自主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美国成熟的科研成果市场交易体制保证了美国大学科研成果的高效率产业化,但在中国,由于我国大学科研项目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对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忽略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致使科研成果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

3、园区管理落后,配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由于目前国内的大学科技园多属于政府主导、大学主办,主要以国家、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基金支持为依托,运行机制停留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上,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完全分离,缺乏管理型人才及市场开拓型人才,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在园区配套服务方面,多数大学科技园仍然以提供场地及一般支持性服务为主要运营模式,在法律咨询、工商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4、融资渠道不完善,资金支持不到位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从事的工作是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高科技与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由高风险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很难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目前,大学科技园的融资渠道仅局限在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和以园区作为担保的银行贷款上,远没有形成包括政府、个人、企业、社会、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各方力量构筑的风险投资网络。

5、建设理念单一,资源整合度不够目前大学科技园主要以行政化手段运作,局限于将师生兴办的企业集中于大学科技园区内办公这种形式,缺乏对项目的真正孵化和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效应不明显。多数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支撑体系的联接不畅通,缺乏必要的支撑手段和支撑环境,科研成果难以与社会企业、商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体系产生多层次结合[2]。

二、大学科技园建设策略

目前,许多大学科技园都意识到只有明确方向定位,形成优势领域,在突出学科优势的同时,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培养从事企业孵化、项目孵化管理及投资、融资服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3],才能使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规范、持续、稳定。

1、强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制定合理扶植政策

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坚持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原则,政府应加强大学科技园的立法工作,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避免重复建设,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成果产业化渠道,借助学校的人才、设备、网络等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的专业服务平台。

2、建立健全融资渠道,鼓励风险资本参与

1∶10∶100是园区科研成果在研究、开发、投产过程中所需投资额的比率,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目前,从课题立项到实验室成果阶段的研究经费,大都依靠国家科技项目拨款,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的投资却是空白。针对资金短缺问题,大学科技园应创新科研成果,密切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在充分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并吸引境外风险投资者参与园区创业投资,为入园企业争取全方位资金支持。

3、加强园区服务功能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一项科研成果能否最终转化为成熟的商品,并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园区的各项服务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重视软、硬件服务体系双重建设,在为企业提供场地、交通、设备、网络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交易、人才交流、投资融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孵化企业的风险和运营成本,帮助他们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

4、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路径,科研成果融入地方创新体系

在制定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目标以及区域行业经济环境的特点来考虑,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满足大学学科建设需要的同时,应积极寻找科研方向与当地市场需求的契合点,使科研成果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从而拓展各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

5、突出学科平台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构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辐射作用,逐渐形成某一专业领域的产业集群。

6、规范市场化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在大学科技园管理方面,学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应摆脱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引入现代化管理体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坚持市场导向、开放经营、资源共享,公开向社会招募优秀的园区管理人才(尤其是以风险投资管理为职业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精通项目研发管理,熟悉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参考文献:

[1]谭江浩.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对策与战略.2008.11.

[2]曹阳.李林.王永宁.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01.01.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4篇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技园区建立。把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产业组团定义为大学科技园区。1988年东北大学率先创建了东北大学科技园,以开发我国自主版权软件,建立民族软件产业为宗旨,成立东大软件中心,以软件和信息技术为核心,不断向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软件和数字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92年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批准设立;1992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校园周围划出120公顷土地建立了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1992年下半年北京大学提出建立北大科技园并于1994年建成面积为2.5万平方米的科技园区,资产达到3亿元,有近150家科技企业入园;1993年清华大学开始建设清华大学科技园区并成立了北京市清华科技园建设指导委员会;1994年8月,南京大学科技园成立并开始建设;1994年底华中理工大学成立了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工业园,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科技服务和信息咨询为一体,实现了孵化和辐射双向功能的新型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宗旨;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又相继有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23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区。截至2005年8月,全国已建成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42所。

1999年7月,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北京召开高校科技园区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并在会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的通知》,随后又成立了全国大学科技园指导委员会。1999年底,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面向21世纪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要求出发,国家决定推进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其目的在于促进高校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开放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施等资源;通过与社会其他创新要素资源结合,把综合智力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其产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000年1月,国家在沈阳召开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会议,并确定了15个大学科技园开展建设试点,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地详细部署和安排,至此,我国部级大学科技园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01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进行试点建设和地方自主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区进行了评估审定,并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部级大学科技园区。2002年4月,科技部、教育部又组织专家对新申报建立的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审,随后认定批准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等21个大学科技园为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截止到2003年底,经国家批准筹建的部级大学科技园区共有44个,分别依托于1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投入使用的孵化场地面积227万平方米,注册科技企业5500余家,新孵化科技企业2276家,其中有29家科技企业上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已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1860项,批准专利权1923项,累计开发新产品4116种,从业人数72800人,园区内设立的各类开发机构1200多家。在已建设的4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有26个位于国家设立的高新技术园区内,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作用。

2003年10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在武汉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会议,对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高等学校要积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和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培养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展和保护高校的自主知识产权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发展,并确定了大学科技园的三大功能为科技成果的研发与产业化、科技企业的孵化和创新人才培育。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其综合成功的经验是园区功能定位正确,领导支持,政府协调,政策对路。这些大学科技园在经验介绍中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普遍重视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中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与管理。

高校科技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校科技园区建设的认识尚不统一。从全国已建设成功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大学科技园区的经验中可以归结出,这些科技园区在建设中其土地划拨、功能定性、项目评估、政策制定等都基于无偿或优先优惠的定位,而有些大学科技园区处在几乎无场地可用的地步,即便是在高新区的扩展区寻找地块,其面积大小、功能规划都难以实现国家批定的规划任务书之要求,而且,在价格上也是大学难以承受的。此外,有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国家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的功能、任务、作用和效果不甚清楚,存在向大学科技园有偿出让土地或给予其他优惠政策无利可图的短期收益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和用地场所难以保证,这些主客观因素是造成大学科技园区建设缓慢和收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建设模式和体制结构有待规范。综观已经建成和通过评估验收的大学科技园区,大多是采取统一规划园区,统一制定政策,分体设立独立科技企业公司的运转模式。在体制上也是在一个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下,采取多校或单校分别独立划区域建设的体制结构,这样既能发挥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决策指导作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各个进园高校的自主作用和建设投资积极性。而有的大学科技园区采取一个指导委员会,一个股份制公司运转,参股学校的条件不同,基础不同,主观上的发展思路和利益观念也不一致,形成了协调困难,动作缓慢,指导无主的被动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大学科技园区目前的运行体制不是理想的选择方案,应该引起决策者们的重视。

园区的功能和作用定位上不够清晰。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硅谷)到2003年6月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举行的第20届国际大学科技园区大会的成功召开,国际上共同的认识是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建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二是孵化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集团;三是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的基地。我国在总结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大学科技园区还应该具备对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功能和作用。而对于进展不快的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指导决策者,特别是管理指导部门应充分理解和认识国家设立大学科技园的意图,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才能投入足够的力量和政策扶助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

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还需进一步融合。高等学校办科技园区从文化基础上来说,不单要重视经济利益或有形财产,更要重视无形财产或叫智力成果,也即知识产权的问题,这是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表现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认识上的差别,也是大学办科技园区和政府办科技园在认识上的文化视角的不同。办大学科技园区决不能只重短期收益,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大学科技园区终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硅谷经验就在于此,该校现任校长说,如果没有当年的硅谷建设就不会有今天的斯坦福大学。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启示大学科技园区的决策者和参与者,从高等学校的文化视角上去找出建设大学科技园的

重要性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作用

经过十几年艰苦的筹备建设,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规范及运行机制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离国家设立大学科技园区的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企业营运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充分认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在于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法律保护制度。所以,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运用和发挥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这个有效的保护武器。首先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大学科技园建设,尤其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法律制度的保护、激励作用;二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可以为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尤其是科技企业的运营创造优良的法律保护环境;三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能有效地约束和保护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中的智力资源配置;四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利于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队伍的培育和人才的合理利用;五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能更好地规范大学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科技企业运营、科技人才流动的管理;六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智力成果的效益功能。基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上述作用,大学科技园区在建设与发展中应重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力度与措施建设,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协调好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

注重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务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科技园区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大学科技园区的四大功能是科技研发、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人才的培育,每个功能都离不开智力成果和智力资源的支撑,这恰恰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所调整和保护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所以提高大学科技园区的整体法律保护意识是建设好大学科技园的法律保障。

建立有效的大学科技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科技园的知识产权管理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应该有稳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应注意培育和引进既懂科技发展又懂知识产权管理的科技经营形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当有明确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指标体系,从管理内容来看主要应对专利权、商标权、科技信息与商业秘密等更加重视和关注。另外,大学科技园区应该充分地注意利用好地方知识产权局的各项优惠政策,借助于政府政策和基金的支持,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并纳入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中。

努力争取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与指导部门对大学科技园区在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其在制定年度规划中予以体现,在资金和项目中给予保证。知识产权保护是需要有充分的资金保证,地方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都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大学科技园在管理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在专利申请中应注意利用好地方政府的这项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能在政府支持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获取更大的效益收入。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5篇

1.1农业科技园示范园取得的成效

目前,从甘肃省两个科技园发展来看,总体状况良好,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带动效应逐渐突显。如天水农业科技园区主要以航天育种、食用菌、奶牛培育、盆花栽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30多项适用新技术为主,并首创沙培法培育番茄树的栽培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形成了以航天种业、果品、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五个特色产业。该园区的发展模式是农业科技企业研发农产品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使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产业化辐射带动效益增强。从2010年的数据看实现产值4.3亿元。定西农业科技园区是以中部干旱半干旱自然气候为特点的旱区的集雨节水微灌的旱作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该园区主要承担旱作农业技术的实验、示范,并己成为全国马铃薯脱毒薯种繁育基地;园区利用特有的黄土草原气候的特点退耕种草,大力开展在梁、峁以及沟壑地表破碎山坡地,种植紫花苜蓿等牧草,并引入荷斯坦奶牛、肉羊、獭兔等一批优质草食畜品种,对种畜扩繁改良、优化当地养殖品种结构非常有益,使旱区畜牧业得以发展。

1.2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是一些科技实验示范项目,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和国家农业部品种认定来说明的。近年来,甘肃省不断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园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合作,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天水的农业科技园与中科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了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搭载等航天技术选育出了8000多份优良变异种籽材料,共9大类393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21个,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和国家农业部品种认定。在定西的农业科技园自从建园以来截至2011年共引进新技术24项,引进新品种58个,引进新技术设施36套,新技术推广56项,新品种推广44个。定西农业科技园区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等科研院所和经济合作组织有技术合作。近年来,示范园区已成为农业大专院校的教学与试验基地,并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一是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二是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技术引进、研发、交流与合作,使园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发展不断提高。

2农业科技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不足管理不严

首先是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着园区的发展。在天水、定西两个农业科技园区在建园完成后,除了国家科技部每年有相对固定的少量资金投入外,本省财政基本上无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定西和天水两市由于财力紧张,给两地园区的基础设施道路、给排水、绿化、供电等投入建设不足,而本地的土地租金逐年上涨,致使园区因不能按时支付土地租金以及土地使用权问题与租地农民时常发生纠纷,因而制约着园区的发展。2010年天水市给天水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仅300万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计划2011年给予1300万元作为园区的扶持资金,但其中有1000万元是给予征地补偿资金,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仍维持在原来的300万元,目前园区还有2600万元的外债资金无法偿还。在定西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中每年都有2000万左右的财政资金投入,而这2000万元主要是投入扶持马铃薯、中药材、畜草及设施畜牧业中,每年仅有500万元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来维持园区,无新增资金给扩大园区面积的征地补偿。其次,在农业科技园区建园之初,对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入境项目未能经过严格的审核仓促入境,目前又不能提高科技含量,又无法清理出去,占用了园区有限的资源,影响未来园的高新技术项目的入园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缺少国家和省级的配套的激励优惠政策,仅限于享受本市级政府权限的扶持政策,激励优惠的力度不够,影响了园区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入园。自天水农业科技园建立10年间,仅有20余家企业入园;而定西农业科技园建园已11年,但各类企业仅134户,具备规模效应的不足一半,其原因是影响园区发展的阻碍因素较多。

2.2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与服务效率低下

农业科技园是属于高投资的知识技术密集型、高风险性的农业科技产业,因此对这一产业需要在管理与服务上提高效率。甘肃天水和定西的两个农业科技园区是由当地政府完全投资创办的,属于两市行业管理,其管理体制和运行的模式是按照事业单位企业运行的体制管理方式进行的,管理人员经费完全由财政拨款。这种行政化体制的服务与管理导致效率不高,只能应付日常工作,而无法集中精力组织多方资源为区内企业进行更深入有效的服务。在技术合作服务方面,各园区虽有部分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但缺乏明确的责权利关系,合作只是形式化,合作无新研发的较大项目和新技术产品的合作关联,缺泛技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农业科技研究的成熟成果经推广转化成生产力,起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但目前天水与定西两地农业科研机构在面临着研究经费不足、非研究人员比例较大、科研人员待遇偏低、一些实际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但研究者还是研发了一定的具有相当水平的一部分科技成果,这是十分不易的收获,但无力建立起较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主要原因还是经费短缺。在两个农业科技园区中,引入的科技人员参与建设中存在交流以及合作开发推广成果方面的渠道不畅通,没有像陕西杨凌那样搭建推广的商业信息平台,同时也未建立起科研与生产一体化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园区在吸引科技人员进驻创业、吸收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上缺乏措施;在农业科技园区中的企业因规模、经营机制、产业链短等问题,缺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两园区未能成为高新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农业科技推广目前主要还是由乡级政府管辖的农业技术推广员负责,因而与农业科技园区几乎无业务联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脱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尚未发挥应有辐射带动作用。

2.4农业科技园区的各类科技人才缺泛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竞争力 影响因素 要素集聚能力 孵化能力创新研发能力

一、 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含义及特性

(一)大学科技园竞争力

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是指大学科技园的一种独特的、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并且与其他孵化器或园区所不同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最主要的包括以下三种能力:技术创新研发的能力、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成功孵化企业的能力。科技园的竞争力贯穿于大学科技园的各个方面。

(二)大学科技园特征

(1)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是区别于其它产业园区或企业孵化器的独特的能使园区长期获得竞争优势,是一个相对值;

(2)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体现在识别、获取、整合资源的能力,企业孵化服务能力以及创新研发能力等方面;

(3)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决定了其长期存在状态,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

(4)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具有综合性,因为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有因素综合到一起对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发生作用。

(三)企业竞争力的含义及特征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能自身适应市场竞争变化的能力。具有效率性、排他性、综合性、动态性、相对性。

大学科技园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就必须能够拥有比其他产业园区、工业园区或者其他孵化器更好的服务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自身获利,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大学科技园竞争力与一般企业的竞争力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是侧重点不相同。大学科技园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成果转化是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在大学科技园竞争力中较之一般企业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以上这些区别都是由大学科技园的特点决定的。

二、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大学科技园作为特殊的企业,它的竞争力对于其自身发展来说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另外,由于大学科技园竞争力具有综合性这一特征,所以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也是众多的。以往有关部门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经过对大学科技园发展要素的分析,设计出了多套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参考已有评价指标体系里的指标因素,并以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将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要素集聚能力、孵化能力、创新研发能力。

(一)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

以往设计的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没有涉及到科技园知识、资源等流动集聚情况,例如 2004 年徐小钦、王永宁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将科技园所依托大学的人才科技资源这一指标加入进来,但是本文认为这一指标并不能将科技园区与大学间的资源流动情况反映出来。例如,分指标中的在校师资情况、研究生情况只能说明大学的水平,并不能反映出大学科技园的科研水平,所以类似这样的指标就不能用来评价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如果大学与科技园之间缺乏人才科技资源的相互交流,那么大学所拥有资源的优势对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没有作用和意义。

因此,从影响大学科技园竞争力这一角度分析,本文认为另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主要体现为高效技术和知识的高效流动。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有利于大学与科技园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如果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强的话,就会促进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和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学科技园主导产业与大学优势学科的关联程度;专业人员对在孵企业培训人次;大学科技园与所依托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学科技园及依托大学合作的科研课题项目数;大学科技园吸纳大学学生数与园区总人数的比重;进入高新区的毕业企业数与高新区新增企业总数的比重;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间的关联程度等等。

(二)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

大学科技园是一种特殊的孵化器,所以谈到大学科技园竞争力时,就不能不说它的孵化能力问题。它是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科技园,以期达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成果孵化的目的。如果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强,那么其竞争力也会相应的增强。

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科技园孵化的运营能力以及科技园孵化的发展能力。

运营能力主要指孵化器通过孵化手段和孵化机制培育在孵企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体现在硬环境和软服务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提供,如办公空间、研发实验室等;软服务主要就是涉及到一些常规性的服务,包括园区的日常运营管理、组织的各类培训、公司注册登记等一些服务。这两方面能够反映出科技园自身素质与管理团队对孵化活动的管理水平。往往大多数孵化企业认为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方面非常重要,这可能会导致有的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过度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而忽视了对大学科技园基本功能的培育。其实,科技园区创新活动水平的高低与厂房基本建设面积没有必然的关系,显然过度重视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和发展目标不相一致,同时也是不符合科技园区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另外,孵化器提供的一般性商业服务对于在孵企业来说也能够有效地降低搜寻成本,这种服务的齐全性、及时性、有效性以及服务的收费标准都是影响科技园运营能力的重要因素。发展能力主要指大学科技园在企业孵化培育方面的发展潜力,即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所必备的一些要素。影响因素包括硬件设施、管理团队、孵化资金、物业与孵化服务满意率、孵化增值服务、企业成长、对地区贡献等。

综上所述,参考一般孵化器孵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考虑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作用,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开发的总孵化面积;在孵企业平均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毕业企业数;企业孵化的成功率;项目孵化的成功率;毕业企业拥有的专利数;园区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情况;风险投资额;孵化种子资金额;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的比例;园区基础设施情况。

(三)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

考虑到大学科技园自身的特征,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是科技园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与一般企业相比,创新研发能力对于科技园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一般指的是其内部的创新能力,它直接决定和显示着大学科技园是否关注研发设计创新、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研发活动开展的科学性等。

对于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能力的衡量可以从硬性影响因素和软性影响因素两方面来考虑,硬性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科技园对研发活动的支持能力,也就是大学科技园对研发活动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另外就是基于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过程中的软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创新研发过程中的管理组织能力、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实现能力。

首先,对于研发活动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方面: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能够保障大学科技园研发创新等活动的顺利进行,持续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为研发设计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运行保障,而人力资本的投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研发活动的前进,这两个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创新研发过程中的管理组织能力方面:在整个创新研发过程中,关于园区内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研发环境对于研发活动的成败也有很大联系,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能够不断地引导和促进研发活动的实施。

最后,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实现能力方面:大学科技园本身就是一个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经过大量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之后,得到了一些创新研发成果,此时大学科技园就必须具备将研发成果转化的能力,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大学科技园的能力和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来体现创新研发能力的强弱:R&D 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事 R&D 活动人数的比例;在孵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数;园区内各类研发机构数;园区内研发设计创新管理体制情况;园区内研发设计创新激励措施实施情况等等。

三、提高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建议

(一)增强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

第一,大学科技园和大学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大学作为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的源泉,为其提供了各种技术和人才保障;作为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故就 A 大学的大学科技园而言,其应该努力打造具有创造性的全区氛围,积极倡导大学科研人员进入科技园创业,以此来提升科技人员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

第二,要处理好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的关系。我国的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对高新区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在大学科技园提高要素集聚能力时,必须要考虑好与高新区的协调关系,力图形成一种“科技创新--企业孵化--规模化生产--占领市场”的发展模式。

(二)保持并巩固园区孵化能力

首先,要处理好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一是园区的发展要处理好在孵企业之间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既要重视其数量也要重视其质量的发展和提高,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各项优势,并与当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紧密结合,适应其发展及经济增长的需求,在探索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成不变,要努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使其能够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处理好大学科技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三是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二,加强孵化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一是要加强对孵化服务这一观念的理解。二是规范对入孵企业以及毕业企业的相关管理和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三是科技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孵化队伍的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更好的为入孵企业服务。四是对企业的服务方式进行创新。五是创立高效率的投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与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平台。

(三)提高协同创新的综合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科技园取得了高速发展,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自主创新的重要部分。

大学科技园是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为了实现自我功能,大学科技园需要整合协同“政、产、学、研、资、介”等各方。需要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理顺与依托学校的关系;需要加强与投资、金融机构的协作,建立或者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种子基金;需要改善园区服务,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创业辅导、人才引进与培训、产权交易、企业诊断、对外合作、提供公共技术平台等方面为园区在孵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需要紧密高等学校的科技互动,开放依托高校的科技资源;需要建立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合作;需要充当好园区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

过去的大学科技园构建的服务体系大多是以大学科技园为中心,辐射状与政、产、学、研、资、介单向互动。新形势下,大学科技园需要提高协同创新组织者的职能,使得原来单向互动变为交叉网状的互动,使得所有科技活动参与者建立直接互动联系。

(四)加大力度提升园区的创新研发能力

第一,科技园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并以园区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多元化投资。

第二,加强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意识,大学科技园必须要培养创新人才。二是最大努力发现各类优秀的创造型研发人才。三是大力挖掘人员的创新潜力。

我国大学科技园从总体上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且各个地方的大学科技园也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从某些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随着多个科技园区的不断建立和发展,竞争机制也逐步形成。提高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就成了各个大学科技园现在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充分考虑大学科技园的特征、竞争力影响因素、并参考其他大学科技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以及指标选取的原则,构建了大学科技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够为提高科技园的竞争力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月瑞,崔毅,杨丽萍等.促进新创企业成长的科技园发展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2]李晓鸿.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7篇

20世纪80年代,以鼓励创新、创业为目的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科技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全民创业高潮的开始。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提供场地、共享设施、培训和咨询、融资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新创科技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了科技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当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1000家左右,其中经科技部认定的部级创业中心198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海外学子归国创业高潮的到来,“留学人员创业园”在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和国家外专局的联合批复下成为中国独有的、专门针对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专门科技服务机构。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约150多家,其中由国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批复认定部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1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区别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留学人员创业园”,从概念的界定上来讲:孵化器、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创业园这一类机构的名称都衍生于美国首先出现的创业服务机构(Jncubator)。中国大陆直译为“企业孵化器”,而根据其具体功能又称为“创业中心”。

“留学人员创业园”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衍生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即在总体上属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的一类。但是根据其服务对象、功能定位、目标、模式、服务层次上自身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一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下面的分析我们将可以区别。

服务对象上

“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于所有志在创业的科技企业和创业者,只要符合孵化器的入孵要求,孵化器的管理团队对创业者表示认可,孵化器一般不会对服务对象有挑剔的选择。

但是“留学人员创业园”只针对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创业者如果不具备留学人员身份或所学专业不符合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园规定是一定会被拒之门外的。

功能定位上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被定位于提高区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区域就业率等多个方面。

而“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功能则主要定位于提高区域的创新水平和科技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只有从国外带回领先于国内的先进技术,甚至是国际领先技术的企业才有资格进驻“留学人员创业园”。这也正是“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海外学子归国创业的目的之所在。

模式上

目前,国内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具有多种形式。既有政府设立的半事业性质的地区性孵化器,也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的具有技术转移功能的孵化器,还有目前数量正在快速增加的民营孵化器等。所以在管理模式上“孵化器”既有政府管理,又有事业单位管理,同时还存在着民间自主经营等多种形式。

而绝大多数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目前都由政府主导建立或高校建立,真正由民间成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中关村的21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为例,其中高校建立的12家,由政府建立和具有政府背景的8家,而所谓民营的只有1家。

分析其中原因,以高新技术成果市场化为目标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必然需要强大的技术资源供给作为支持力量。而民间在短时间内聚集这些资源则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留学人员创业园都由政府和高校主导建立。

服务层次上

随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民营孵化器相继建立,以利润为导向的民营孵化器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再保留政府建立的孵化器的半公益性质,当前入驻于这些孵化器的企业良莠不齐,很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也披着高科技企业的外衣入驻其中,这一现象在整体上降低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层次和技术服务水平。

“留学人员创业园”由于其功能定位限制和管理模式的约束,只有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留学人员企业才能入驻。这在体制和机制上保证和督促了留学人员创业园要保持较高的服务层次和技术服务水平。

绩效评价上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功能和定位的不同,在对他们的绩效考核上也需要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

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绩效评价,要考核的是孵化器的在孵企业数量和孵化成功率,就业人数和在孵企业资产总额等多个方面。

而对于“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绩效评价,重点要考核的则是技术转移的效果和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才实现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的价值之所在。

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首先要区别于一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无论在类型、层次、服务对象、管理模式、目标,以及绩效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要加以区分,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体系。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方向要清晰,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明确,功能、目标要专一,全部的工作就是培养留学人员企业、促进企业创新以提高区域创新水平。这是一个专属于留学人员创业园自身特定的业务和任务,而且,必须一门心思地做好、做强、做大。

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及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特点及案例分析

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1999年4月,北航孵化器成为北京市第一家企业运行机制的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北航大学科技园”,成为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的上级管理单位。2003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成立。由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负责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具体实施,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为在孵和在园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孵化器和创业园中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一部分技术成果也能够快速反馈到大学,直接形成逆向技术转移。创业园的建立和运行借助了北航天汇孵化器的企业孵化经验和孵化资源。而创业园不仅将孵化器中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统一规划管理,而且也借助其专业化的服务方向为孵化器聚集了大量的海归创业企业资源,扩大了孵化器的客户源。

阶段式孵化服务

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处于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必然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谓的“成长期”。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

园会根据其特点提供针对性的阶段式孵化服务。目前我们能够为企业分阶段服务包括: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提供从工位到楼层等不同规模的办公场地;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不同的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双高人才、软件人才培训)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投融资服务

由于北航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孵化器、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三位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我们会服务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客户,这样就帮助我们摸索出一套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的解决方案。

十年来,孵化器和创业园累计对入园企业投资28家,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累计为入园企业申请各级政府无偿资助类资金超过5000万元;累计为企业吸引各类风险投资超过5000万元。

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孵化一直以来都是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北航创业园的既定的发展方向,的由于孵化器和创业园运行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而软件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科技园的特色和优势。所以软件企业一直是在北航天汇之前几年企业孵化的重点。随着“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北航科技园的牵头下成立,“软件出口平台”的建设完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和越来越多的软件方面合作项目,如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软件企业就已入驻于北航科技园,与英国、爱尔兰等国家的软件出口合作交流项目等。

案例分析

客户名称: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VHF空地数据链自动相关监视(ADS)系统、CNS/ATM网关集群系统

服务内容:

VHF空地数据链自动相关监视(ADS)系统是北航“九五”航空预研项目的阶段成果,为了使科技成果完成中试尽快形成产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民航数据通信公司共同组建――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VHF空地数据链自动相关监视(ADS)系统已实现批量生产,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CNS/ATM网关集群系统。北航孵化器在公司组建以及项目产品化过程中提供了如下服务:

(1)为项目转化及组建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可行性报告;

(2)北航孵化器参与了项目转化实施方案的设计,理顺了组建双方的合作关系;

(3)在合作双方关于责任、义务以及项目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上,提供了法律咨询和支持,为双方拟订了法律文书;

(4)为企业提供了办公场所,为企业提供公司注册、高新企业认证、日常财务管理等服务;

(5)根据企业的情况为企业提供了融资计划和退税方案,指导企业完成科技部创新基金申报书的申报工作,使企业两个项目都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共获得270万元的无偿资助,解决了初创企业资金发展瓶颈问题。

服务效果:

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包括代办公司注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参与制定研究成果的转化方案,起草在成果转化中,公司与北航知识产权处的有关协议,指导公司进行政策性融资,协助公司办理退税手续,并为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提供咨询与帮助。同时,依托北航的技术优势,整合了科技、行业、市场的优质资源,有效地形成了合力,并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增强了公司全体人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空管系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激发了大家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也奠定了自身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存在问题;对策

1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果,可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作简单探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问题,即大学科技园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这有待进一步明确。有些人认为建设大学科技园就是在组建一个企业集团,只需做调整和拼凑的工作。这种“走捷径”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国家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初衷。这便造成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与高新区等其他类型的科技园雷同,失去了大学科技园存在的真正价值。

(2)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低。高校在理论成果产出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并不处于劣势,但商品化的程度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成为制约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持续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主要障碍。

(3)大学科技园资金运作和投融资问题。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目前多数仍以贷款方式或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资金的方式争取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从整体而言,由于园区创业企业规模较小。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有许多不确定性,金融机构投入较为谨慎,多数大学科技园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始终困扰着孵化项目的转化和企业的成长,从而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4)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各级政府、大学和社会企业等多个部门单位,加上建设模式的多样性,情况比较复杂,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多头管理既制约发展,又在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校府共建各方在建园时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但常常被束之高阁,没有付诸实施。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校方和当地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另外。“多校一园”的大学科技园多数是“帽合神散”,共同戴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帽子,各干各的事,没有充分整合和发挥各依托大学的优势。

(5)大学科技园的人力资源匮乏。由于大学科技园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加之我国的人才机制不完善。诸如学校人员缺乏相应的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认可与评价缺乏科学的标准等,导致我国大学科技园缺乏一批懂科技、懂经济、善管理、善经营的领军人才。特别是在大学科技园初创时期,这支带头人队伍是大学科技园建设成败的关键。

(6)大学科技园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问题,创新网络是大学科技园行使功能的基础,大学科技园应建成以大学为依托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形成要求大学科技园有相当的规模,园内企业、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数量,没有达到一定阀值。其集聚效应很难形成,创新网络也就很难形成。从调研所见,大多数科技园过分强调科技园为师生创业服务,为校办企业服务。较少或忽视吸引国内外企业入园或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致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多为校内企业的局面,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2 政府和大学科技园内应该采取的对策

(1)政府应该积极支持,为大学科技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要在金融、税收、建设用地、激励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给予优惠和支持。二是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要给予大学科技园一定的经费支持。各级科技、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专项支持。国家和地方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项目。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交通、通讯、网络等,以及引进银行和生活服务设施等。

(2)建立完善多元化的风险资金投融资机制。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创业孵化种子资金,并加强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包括创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孵化资金、担保资金等为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要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向园内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科技小企业投资,把风险投资公司引入科技园,并为风险资本公司运营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融通资金,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3)正确处理好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的关系。总的来讲,科技园在思想、文化、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应当依托大学,在经济方面应当与大学划清。“依托”就是大学科技园要充分依靠大学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创新思维资源加快自身建设。科技园的依托高校,必须解放思想,始终将自己定位在向科技园及园内企业提供研发基地、创新人才和高科技成果的方向上。“划清”就是科技园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体制,使学校与企业形成合理的股权关系。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57-01

1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果,可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作简单探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问题,即大学科技园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这有待进一步明确。有些人认为建设大学科技园就是在组建一个企业集团,只需做调整和拼凑的工作。这种“走捷径”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国家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初衷。这便造成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与高新区等其他类型的科技园雷同,失去了大学科技园存在的真正价值。

(2)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低。高校在理论成果产出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并不处于劣势,但商品化的程度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成为制约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持续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主要障碍。

(3)大学科技园资金运作和投融资问题。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目前多数仍以贷款方式或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资金的方式争取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从整体而言,由于园区创业企业规模较小。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有许多不确定性,金融机构投入较为谨慎,多数大学科技园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始终困扰着孵化项目的转化和企业的成长,从而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4)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各级政府、大学和社会企业等多个部门单位,加上建设模式的多样性,情况比较复杂,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多头管理既制约发展,又在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校府共建各方在建园时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但常常被束之高阁,没有付诸实施。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校方和当地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另外。“多校一园”的大学科技园多数是“帽合神散”,共同戴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帽子,各干各的事,没有充分整合和发挥各依托大学的优势。

(5)大学科技园的人力资源匮乏。由于大学科技园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加之我国的人才机制不完善。诸如学校人员缺乏相应的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认可与评价缺乏科学的标准等,导致我国大学科技园缺乏一批懂科技、懂经济、善管理、善经营的领军人才。特别是在大学科技园初创时期,这支带头人队伍是大学科技园建设成败的关键。

(6)大学科技园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问题,创新网络是大学科技园行使功能的基础,大学科技园应建成以大学为依托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形成要求大学科技园有相当的规模,园内企业、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数量,没有达到一定阀值。其集聚效应很难形成,创新网络也就很难形成。从调研所见,大多数科技园过分强调科技园为师生创业服务,为校办企业服务。较少或忽视吸引国内外企业入园或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致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多为校内企业的局面,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2 政府和大学科技园内应该采取的对策

(1)政府应该积极支持,为大学科技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要在金融、税收、建设用地、激励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给予优惠和支持。二是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要给予大学科技园一定的经费支持。各级科技、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专项支持。国家和地方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项目。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交通、通讯、网络等,以及引进银行和生活服务设施等。

(2)建立完善多元化的风险资金投融资机制。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创业孵化种子资金,并加强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包括创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孵化资金、担保资金等为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要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向园内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科技小企业投资,把风险投资公司引入科技园,并为风险资本公司运营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融通资金,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3)正确处理好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的关系。总的来讲,科技园在思想、文化、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应当依托大学,在经济方面应当与大学划清。“依托”就是大学科技园要充分依靠大学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创新思维资源加快自身建设。科技园的依托高校,必须解放思想,始终将自己定位在向科技园及园内企业提供研发基地、创新人才和高科技成果的方向上。“划清”就是科技园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体制,使学校与企业形成合理的股权关系。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项目:2010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0RKGB3023)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之一。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催生了大批高科技企业。我国《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窗口。在大学科技园内,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断得到转化,流向企业,拉动高校科研和市场的结合,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并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实践基地。

一、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与发展

大学科技园最早出现于美国,1951年世界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诞生,这一大学科技园完全脱胎于斯坦福大学。在其推动之下,众多高技术企业与斯坦福大学一起构成了美国最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硅谷的巨大成功使得科技园区在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迅速扩散。日本从六十年代开始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法国于1969年开始建设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英国于1975年成立了剑桥科技园。面对世界性兴建科学工业园区的热潮,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也不甘落后,相继创建了一批科学工业园区,如我国的台湾(新竹)、韩国(大德)、新加坡(肯特岗)、印度(班加罗尔)等。

我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1988年东北大学正式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大学科技园一般是指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把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988~1999年为起步成长阶段,全国共有31个大学建立了科技园;从1999年至今是从国家层面上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实践期。科技部和教育部决定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这一最具潜力的创新载体为对象,从国家层面上联合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旨在促进高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放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通过与各类社会资源优势结合,迅速把综合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目前,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借鉴与启示

从国际上来看,科技园区一般由国家、地方、国家与地方联合或有条件的大学承担。首先要有极强的理工科技力量;其次要有广阔的校园或校园周围有发展建筑物的条件。比较典型的两个科学园是斯坦福研究园和剑桥科学园。

寻找到大学与工业结合的理想模式──高科技园区是斯坦福大学的首创。20世纪五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斯坦福研究园,使得工商业与科研、大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斯坦福研究园的推动下,众多高技术企业与斯坦福大学一起构成了美国最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

斯坦福研究园的成功离不开美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案,如著名的《拜杜法案》等,促进了大学技术向产业界的转移。同样在八十年代,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鼓励投资和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使其逐步取代国防军费,成为斯坦福研究园的主要资金来源。

斯坦福大学的智力资源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依托。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和人才资源,担当了硅谷智力库的角色。硅谷很多公司的创建者就是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或教授。他们所经营的产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斯坦福的科技成果,但是斯坦福大学并不介入园区任何企业的经营,园内也没有一家属于斯坦福的公司。

斯坦福大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这大大加快了技术转移的速度。斯坦福大学和产业界的密切结合已成为一个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硅谷内的企业与高校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与互动关系,企业有强烈的意愿与高校合作,从高校那里获得人才、技术和管理知识;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则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资金、实际经营经验和创业知识。斯坦福大学还制定了一套报酬制度,提高教师与工业界进行联系的积极性,并且优先考虑可能对大学学术目标做出贡献的企业进入研究园区。

斯坦福大学十分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校园内弥漫着强烈的创业氛围,斯坦福工学院迄今仍保持着鼓励创业的传统,在繁重的工科课程学习之外,创业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仍是工学院学生的必选内容。斯坦福研究园吸引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企业集聚的机制,催生了有利于新企业萌生的经济环境。创业者、高技术和创业思想的集聚,又吸引了美国乃至全世界风险资本家的涌入,为新创企业提供风险资本。斯坦福研究园集聚优势的自我良性循环最终促成了整个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

剑桥科学园是1970年拥有土地的圣三一学院决定将剑桥市东北角一块面积为53公顷的土地提供出来建立的,剑桥作为国际著名的大学城,以浓厚的学术传统著称,剑桥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直接促成了剑桥科学园的创建。剑桥大学在剑桥科学园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工程学院为当地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知识保障,商学院在管理经营和市场销售方面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剑桥大学在物理、计算机和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是推动科学园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剑桥大学鼓励创新,园内许多高技术公司都是围绕一项或多项创新的科技成果诞生,如西普数据公司和剑桥系统公司就分别衍生于剑桥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

剑桥大学的教学、科研领域均与产业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目前分布在剑桥及其周围地区的1,000多家高技术公司中,50%以上的企业与剑桥大学保持着联系。科学园内的所有企业都可以使用大学的数据库,产业界人士可以到学校办讲座、授课,学生可到公司实习、兼职等;教职员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讲学或参加企业的专家委员会,与公司合作进行卓有成效的开发设计工作。剑桥大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代表大学同产业界进行贸易洽谈,以大学的科技成果入股为科技成果转化筹集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发挥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美国大学科技园协会(AURRP)认为,大学科技园应以科研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学为依托,全部或部分由一所大学或几所大学相关的机构或同大学具有合同或其他正式关系的机构所有。依托大学的知识、人才和科技优势,利用大学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真正形成知识经济规模效益,这就是其对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之所在。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1、政府应尽快完备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优化大学科技园发展政策环境。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离不开各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为此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强化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个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大力推动项目招标和中介评估制度,提高科技投资的使用效率;发展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采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等方式,调动企业进行R&D投资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2、大学科技园要明确功能定位,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无一不是借助于大学的资源,即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研究开发资源、人才资源等。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特别是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的园区,也应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大量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以孵化高科技企业为核心,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根据自身优势和区域环境条件,依托大学所具有的优势学科,集中发展相应的特色产业,形成自身的优势。

3、大学科技园应培育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人才培养。文化是区域创新环境各因素中最难以形成的,也是最难被别人模仿的地方。大学科技园要加强文化建设,树立开放型、国际化的办园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塑造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形象,以高校的母体文化为背景,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使园区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大学科技园还应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人才培养,把其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在孵化技术、孵化企业的同时,也孵化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各类人才。

4、大学科技园与产业界密切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园和英国的剑桥科技园都与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有强烈的意愿与高校合作,从高校那里获得技术、人才和管理知识;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则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实际经营经验和创业知识。企业与高校之间紧密的合作与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可以大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知识保障。

5、逐步完善大学科技园的中介服务功能。高校应完成从直接参与者到促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对科技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人才的输送、科技成果的提供上。在高校内可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服务,开展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同时,理顺和完善科技园的正常管理体制,改革校办企业经营体制,高校以无形资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以获取投资收益,让真正懂得并且善于经营企业的人才去运营企业,做到校企分开,充分发挥出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和作用。

(作者单位:1.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2.山东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3.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11篇

1.1农史馆、博物馆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主要进行农史、农业发展技术史等重要物件收藏、展示,农业科学标本资源的收集、保护、开放利用,并为科普和教育工作服务。如,中国农业展览馆,各大专院校的农史馆、标本馆等。1987年,依托植物保护学院丰富的昆虫标本收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

1.2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与外向型农业发展,各地外向型创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迅速发展。农史珍藏和技术成果展示由室内走向室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重点是发挥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技术展示、示范和辐射作用。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原昆虫博物馆的基础上,依托昆虫学、畜牧兽医学、植物学、土壤学和农业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和优势,启动了博览园建设项目。2001年,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正式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全国分三批先后共建立了6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每个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联动形成,其运行机制是“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1]。

1.3农业科技博览园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断加剧,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各类型的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成为城镇居民追求的重要目标,为此,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博览园示范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如,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长春农业博览园、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等一批农业科技博览园纷纷上马。农业技术博览园除了具备早期的农史农展、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等一般功能外,还兼具农业科技旅游、农业生态、居民生活、社会生态以及文化、教育、休闲、康体等社会综合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各地已经涌现了许多农业科技观光园。游人徜徉在美丽的花果林木丛中,心旷神怡,既增长了知识,又有利于身心健康。2.4 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发展阶段2010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建宁县人民政府在达成共建智慧农业博览园合作协议。智慧农业博览园是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它是通过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紧密结合建立成的县域经济新型农业服务业态。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四方通过市场机制建立起紧密协作关系。其中,政府提供政策和扶持,科教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和龙头企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组成利益共同体,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智慧农业博览园,它有效整合了政府、科研、企业等方面资源,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产品流通、市场、效益的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基本内容

2.1基本构成

我国农业科技博览园一般包括室内展馆、室外展区、示范辐射区和管理服务中心等部分组成。室内展馆是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功能、主题、作用等不同,室内展馆的分区方法也各异。一般分区方法有:(1)按展示成果发生时间顺序分,可设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等;(2)按展示成果类别来源分,可设茶博馆、花博馆、林博馆、竹博馆、药博馆等;(3)按展示成果的地区分,可设华东、华北、华南,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国际馆等;(4)按展示成果主题和功能分,可设人文馆、人与自然馆、农史馆、科技馆、生态馆、体验馆、科教馆等;(5)按学科领域分,可设动物、植物、微生物、昆虫、土壤、植保等。室外展区一般由能够凸现博览主题特色的多单元、多种类专题园(区)构成。可按主题种类、成果来源和产业链条等进行分区。如,把室外现代农业园分为现代设施蔬菜栽培示范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示范中心、现代中药材栽培示范园(区)、现代花卉盆景示范园(区)等若干个专题园区;同时,还可设核心示范区和辐射示范区等。示范辐射区是农业科技博览园进行产业示范、产业延伸和关联产业发展带动的区域,它包括技术示范基地、中试基地、技术辐射推广区及关联产业发展服务区等。管理服务中心是为农业科技博览园提供管理服务和促进平台体系建设的服务保障平台,它包括管理服务中心、技术孵化中心、科研工作站等管理服务平台。

2.2功能区域

农业科技博览园功能区域通常包涵农博(农史)馆、科技博览馆、智能温室、科技示范园、科普园、创意农业园、农业文化园、物化QQ农场、生态餐厅等内容。智能温室以智能化设施农业建设为主,展示特种蔬菜栽培、珍奇花卉水果新品种、水培新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先进设施栽培新技术、生态美观的立柱栽培、智能温控栽培等新技术。农博(农史)馆以科普教育为主题开展实物、图文展示,提供科普教育实践,展示农业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农史文化和科技成果等。创意农业体验(园)包括塑造专题文化,创建蔬菜森林、番茄迷宫、梦幻花乡、欢乐农庄,开展植物观赏、动植物认养、奇异果蔬品种认知等。物化QQ农场,目的是建立QQ农场实体生态坊,体验播种、浇水、施肥过程,感受植物成长每个环节。有机农产品(食品)展示馆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时令特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并进行展示。主题生态餐厅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优美环境的生态餐饮服务。

三、农业科技博览园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

3.1“政府+高校”运作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我国政府依托高校最早创办的一个农林科技博览园。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政府等多方共建,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科普教育、标本展览、园林观赏、旅游休闲于一体,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同时,还组建科技园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的运行模式。

3.2“政府+科研机构”运作模式

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和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是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创办的2家科技型农业科技博览园[3]。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由烟台农科院创办,占地面积120hm2,于2001年动工兴建,2002年开园,投资5 000多万元,建成绿色景点16个,集农业科技游、农业科技推广、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于一体。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由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创办,占地面积33.3hm2,主要依靠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自身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集科研、示范、培训、观光为一体,突出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益的特点,拟在5年内建设成为山东省现代化农业、都市型农业、观光型农业、效益型农业的典型。

3.3“政府+企业”股份制运作模式

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由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有限公司按5A级景区标准创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39hm2,2011年获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称号的25个园区之一,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生态旅游为主题,运用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创造一个供游客参观、休闲、科普、技术推广及经营的现代农业博览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是北京市昌平区政府促进创办的专业性主题农业博览园,它以草莓博览为主题,集园艺景观、博览展示、创意体验、狂欢娱乐等融为一体的主题博览园。

3.4“企业+院校”股份制运作模式

吉林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位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园区建筑面积32.512万m2,由中信华南集团投资17.5亿元建设,工程于2010年完工。园区按功能划分为九区、九馆,是集旅游、度假、休闲、会展、农业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也是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在依托吉林农大科研力量的同时,通过生产与展示相结合、培训与贸易相结合、质量认证与物流相结合,并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加盟,邀请国际国内著名专家举办现代农业论坛等[4]。

3.5“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股份合作制运作模式

福建建宁智慧农业核心博览园,由福建建宁县政府、福建农业科学院、有关农业生产和产品流通企业共同创建,以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综合体为基本思路,发挥政府、科技机构和企业的带动功能。福建建宁智慧农业博览园一期工程,由微生物人工腐殖质生产开发中心、特色农业浓缩景观示范园、智慧农业智能管理中心等3部分组成。按规划和设计,它具有发展生产、商贸营销、科技示范、综合服务、休闲观光、培训教育等综合功能。智慧农业博览园以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为经营主体,以农业科教机构为依托,以“智能管理、资源循环、休闲观光、产业升级”为核心理念,创新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实现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建立起持续长效、环境优美的农业高新科技展示窗口、农产品高效安全智慧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智慧管理展示平台。智慧农业博览园区别其他服务形式的重要特点是,它特别注重技术、成果、产品、信息及管理等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它是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重要发展形式。

四、当前农业科技博览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及社会资金进入不足。目前,我国各省市大部分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仍以中央及地方政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政府为主的投资发展方式,建设主体还比较单一[5]。如西北农林科技博览园、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福建漳州花博园(农博园)等均以政府为主的投资为主,资本进入和发展空间都还很大。而漳州茶博院(园)是一家台资投资的经营管理企业,茶博院展馆发生的品牌效益相当于年10亿元的广告费用,其在国内外知名度以及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也可想而知。二是农业科技博览园功能差异化较小,产业发展示范带动能力不够。目前,全国各地建设的大型现代农业博览园、农业科技博览园等,其内容、功能、作用等差异化较小,农业科技博览园的教育、示范、科研、生产、生态、休闲、文化等,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不一,项目建设大同小异。三是管理创新不足,经营效益欠佳,可以持续发展能力有待继续提高。农业科技博览园基础设施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如政府兴办许多农业博览园的不少馆所,常因资金不足、维护成本高或管理不善等导致发展困难现象常有发生。

五、推进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政策措施

5.1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科技博览园(或智慧农业博览园)建设,应按照农村科技服务公共物品属性的要求,政府不仅要强化资金、技术等直接投入,同时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设和经营。

5.2强化规划,突出文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要重视园区建设规划论证,建设不仅要能引领时代科技发展潮流,同时要融入科技文化元素,做出特色,避免雷同及重复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科研教育、成果示范、产业展示、游览观光、学习体验、生态休闲的重要场所。

5.3强化多元投入,促进市场化发展

农博园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实体单元,一方面,要按照企业化运行机制,建成以后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市场规律运行;同时,要强化多元主体投入,完善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机制创新。

5.4强化服务,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32-05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taking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 enshi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ue-ping1,xu zi-qing1,wang chang-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2.hubei tobacco company,wuhan 430032,china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s headed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system innovation. two key points including recyclable economy and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key words: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烟草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在全国烟草总局的正确战略措施推进下,烟草行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稳步提升态势,显示出较好成效。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烟草行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市场冲击,以及健康持续发展挑战的同时,其功能单一、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烟草产业取得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根据国内外烟草行业的实践经验,科技园是烟草行业进行改革创新的载体。“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正是顺应时展潮流,为烟草产业功能改善、科技创新、经营方式转变而创立的,科技园所实施的循环经济创新模式是该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值得国内其他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借鉴。因此,对其进行总结有利于烟草行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园的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的理论成果。

1.1 技术创新理论

国外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目前,国外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发展为四大理论流派,其主要观点为:产业和地区的创新发展要以企业家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内在动力,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促进产业、地区的改革创新。国内针对技术创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必要条件[2];②企业需要采取改进生产工艺等创新措施以提高利润水平[3]。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1.2 现代农业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戴维斯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农业综合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紧跟戴维斯,开始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道路,形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4]。中国学者从技术、人才、生产方式、信息等角度对现代农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代农业的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区域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销售;第三,功能实现多元化;第四,拥有充裕的高素质人才储备;第五,劳动和土地的生产率较高;第六,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条件完善;第七,成为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5]。

1.3 农业科技园理论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各地园区建设实践角度对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有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和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等四个基本特征,形成了复合生态农业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前者认为在传统农业的经验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管理手段能建立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现代农业,后者强调园区规

要从总体出发[6-8]。同时,学者指出现代农业园区应具有生产与加工、研发孵化、示范推广、科普培训、集聚扩散、旅游观光六种功能[9]。

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农业科技园的内涵方面有所研究,但对于将烟草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园相结合的创新发展研究甚少,尤其是如何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指导烟草产业发展的研究仍是空缺。

目前,农业科技园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示范载体[10],其辐射效应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园相对国外科技园起步较晚,在园区建设方面缺乏全方位综合创新和持续发展效应,譬如,有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招商引资力度欠缺,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有的较注重旅游,科技研发后劲不足;还有的科技园管理不完善,园区结构有待调整等,真正达到农业科技园标准的不多,创新性强的园区更是屈指可数,都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本文以“清江源”烟草农业科技园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园区的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循环体系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式的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力求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遵循“创新、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三种形式,力图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一个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循环经济、革新管理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社区。

2.1 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

现代农业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具有信息化、市场化、集约化、多元化等特征,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主要围绕这几个特征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首先,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及过程,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全面获取农产品生产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提取和应用。其次,科技园产品的研制、生产、开发、销售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来调节园区的资源配置,建设有机作物种植园、有机畜禽养殖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再次,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加大资本、科技、人才、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品产出率,转变粗放型的开发模式,走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态农业之路[11,12]。最后,科技园除了进行传统的产品生产外,还开发一系列绿色养殖、种植项目,种植无公害蔬菜和名品花草,为园区向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领域渗透创造条件[12,13]。

2.2 发展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循环经济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必须走可持续环保节能路线,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协调农业和环境两个因素,最大限度地限制浪费、减少消耗,追求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另外,通过合理的加工利用,减少烟草农业废水、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通过降低废水、废弃物资源化成本,开发高值产品,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科技园作物品质,保护园区环境、资源,尤其注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促进水资源二次利用。

2.3 打造高新科技研发推广平台

按照国家烟草总局“一基四化”和“三化同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扣行业实际和本地实际,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兼顾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和适用技术,上接市场、中接科技、下接烟农,由科技园成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并以其为媒介将科研院所与企业连接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点开展高新尖项目的研究,突出自主研发。然后以科技园中试基地为载体,扩大科研产品试验规模,将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直接进行试验、推广,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4 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是科技园持续发展的支柱[10],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科技园采用了以下组织形式进行创新:①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农业科技园所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农民,所以为了获得当地农民的真诚合作,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合作

社的规范要求,建立产权完善,利益分配格局清晰,专业分工完备,管理公开透明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便企业、农民双方齐心协力建设科技园。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业科技园受制于农业生产特点,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收益稳定的行业。为了吸引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技园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必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规范收益分配制度,创造公平、合理的收益机会。

2.5 现代农业社区创新

农业科技园的建立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是农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和样板。科技园响应党的号召,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目标,坚持提高效益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丰富园区烟草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完美结合,构建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洽的生态农业社区,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等[14]。同时,科技园注重新型农民培养,以当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参照方向,引进国内外高新的技术、资金和设施,加强农民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打造精干的技术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经营队伍。

3 “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所在地——恩施州望城坡、茅坝槽等村是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村。在科技园建园之前,当地农产品产量低下,人均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望城坡南端的农户中有70%的住处不通公路,其西南端的茅坝槽也有50%不通公路;2007年,望城坡人均收入为1 900元左右,茅坝槽人均收入不到1 650元。因此,湖北恩施州烟草局按现代农业理念于2008年启动恩施香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形成了现在六位一体的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整个园区按照现代农业的七个特征要求进行布局建设,被划分为三大主要区域和五个功能分区。园区的循环经济理念、科技创新意识和农民合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特征,为当地烟业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美化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1 园区区位设置

按照技术扩散原理,“清江源”建成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大主要区域。

3.1.1 核心区 望城坡是科技园的主体,是整个园区的中心区,集技术及其推广、农业科研、人才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融合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发挥技术研发与传播功能,培育新的产业门类(如有机养殖、有机种植、旅游观光、苗圃、餐饮住宿等),设计新的循环体系(如废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运用,地理循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园区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起着带动作用。 3.1.2 示范区 茅坝槽和蒲家垭是科技园的技术成果实践基地,也是科技园的产品生产销售聚集地。两村吸收了科技园研究的新技术(如有机肥修复土壤技术、阿维菌素防治害虫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紫光灯物理防治技术等),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企业+农户+科研”的运行方式,开发新产品(如秸秆食用菌、生物有机肥等)并进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挥着示范作用。

3.1.3 辐射区 该区是农业科技园示范推广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的场所。恩施州是望城坡烟草产业涉及和影响的区域,是科技园进行产业开发、技术示范和产品生产销售的主要阵地。望城坡、茅坝槽和蒲家垭与恩施全州进行技术对接,以点带面,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方式推广至全州各家农户,达到增加全州经济效益、提升农户生活水平的目的。

3.2 园区功能分区

园区把三大主要区域划分为五个具体的功能分区,各区之间虽有交叉重合之处,但各有侧重。各功能区的位置分布、功能定位及目标如下:

3.2.1 现代农业创新区 主要分布在林场至见天坝一线。该功能区紧紧依照现代烟草农业的特征,在抓好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栽培、种植、养殖技术,深入开展有机养殖、有机种植和机械化循环农业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新品种。目前,园区已建立了有机养殖基地,修建了专业养殖圈舍,建设了温室大棚和烤房,种植了特色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新增

了科技研发、观光旅游等功能。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园的现代化农业已初步成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2.2 科技研发区 主要分布在以科技楼为中心的见天坝一带。科技是园区建设、农业增效、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源动力,形成烟农、企业、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进行实地考察、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教学培训、市场开拓,为全州烟叶的种植、生产、管理、销售提供平台。现在,该区设有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现代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区三个部分。

3.2.3 烟叶生产示范区 园区的烟叶种植分布在五个地区,共533 hm2:屯堡乡蒲家垭村200 hm2,茅坝槽村163 hm2,龙潭坝村133 hm2,望城坡村33 hm2(含白肋烟)以及方家坝沿铁路桥两端至何功伟村办公楼3.3 hm2。烟草产业是科技园的主导产业,根据科技园的土壤条件,实现土地的有效轮作,合理规划烟叶和农产品种植规模;结合科技的开发应用,加大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减少“白色污染”,体现了一流的烟叶生产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3.2.4 农产品加工区 科技园修建了菌种厂、秸秆压块加工厂、生物肥料厂等加工厂。在工厂内,开展烟秆生物质秸秆压块烘烤烟叶、烟秆生物质循环利用、烟秆粉碎后作为菌棒等多种低碳环保生产,有效清理和利用废弃秸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5 生态观光区 主要集中在望城长廊等公路沿线。该区重点打造高山湿地、望城长廊、花卉盆景园、生态鸟语林等景点,通过观光、娱乐、餐饮、住宿等项目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完美耦合和人文、自然的和谐统一。

3.3 园区循环体系

传统烟业开发只注重企业利润最大化,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项目,忽视了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而“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打破这一格局,围绕“烟草立园、科技兴园、产业富园、生态美园”的指导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在大力培植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创新性地引入烟草循环农业理念,积极发展循环有机农业等产业,全面推进“清江源”循环经济建设[15]。

“清江源”的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循环——资源循环、加工循环、产业循环、农户循环,打造生态农业,生产有机产品。

生态农业:园区以烟草种植为重点,经济林种植为辅,同时进行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建设。用烟杆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将动物的废弃物生物处理后用作沼气,微生物还原后用来净化湖塘,同时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源的多级利用。

有机产品:科技园主要进行有机烟叶和有机卷烟生产,同时与外界市场的粮、菜、肉、蛋、奶相联系,形成有机产品发展产业链。园区的有机食品实现加工深度化、品种系列化、应用广泛化格局,是科技园的主要经济来源。

3.4 园区科技研发

科技园开展了科技项目30余项、部级项目3项以上,取得了烟草技术研究成果10项,获得了科技进步奖9项,得到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制定了管理技术服务标准5项。

园区实行湖北省局主管、恩施州烟草公司主办、相关科技研究院所及企业参与配合的运行模式,采取“公司+专家+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技术对接机制,被划分为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区和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三个部分,是全州烟草新产品研发、实验和示范基地。科技园。自成立以来,科技园先后开展了80多项科研项目,为全州烟叶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药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全州烟草技术的进步和烟叶质量的提高。

烟叶技术的推广以科技园为核心,辐射到全州、县、站和组。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是科技园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延伸的主要形式,另外,园区还在泉州各县市成立技术推广站,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

恩施州烟草科技研发与管理中心是技术中心,下设7个研究室,建立了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术合作体系,设置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同时,技术中心聘请了国内知名烟草专家为烟叶生产提高咨询服务,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河南农业大学、湖北市烟科所、青州市烟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3.5 园区农业专业合作机制  合理

运行机制是农业专业合作方式的保障。农业专业合作社依靠“机构健全、统分结合、管理联合、运行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上接公司、中拓市场、下惠农民”的形式将恩施州、科技园和农户紧密结合起来,使恩施州的综合开发、科技园的经济发展、农户的快速增收得到同步发展。

科技园主要形成了三种农业专业合作模式。①“一社三体”经营模式。“一社”指烟草专业合作社,“三体”指专业户承包、专业农场、公司化集中种植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烟草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高效管理、独立经营、专业服务的有机整体。②“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开发模式。该模式在开发公司、合作社和农户间搭建桥梁,构建集中管理、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③服务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运转模式。科技园的两个专业合作社在有偿为农户提供烟叶生产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分别承担相应的经营业务,体现了服务原则和赢利原则。

科技园还将土地流转与承包机制进行了完善。一方面,科技园区主要吸收行业自助投入和政府对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采取对土地进行整体租赁的方式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科技园凭借当地政府的支持,依靠本地农民和合作社,建立了“管委会+地方政府+村委会+烟叶专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组织模式,该体系集中各方力量,通过专业的分工和科学的管理,形成了强大的管理组织系统,成为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

4 结语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综合开发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解除了烟草行业的发展“瓶颈”,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实现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更多的成功案例和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周绍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6):156-157.

[3] 吴 波.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研究——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 逢锦彩.日、美、法现代农业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 张宝文.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谈现代农业六大特征[j].中国农垦经济,2001(11):7.

[6] 吴沛良.现代农业新“板块”—农业科技园区[a].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01.

[7] 申忠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8] 黄修杰,何淑群.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1.

[9] 安晓宁,魏 虹.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7(1):46-47.

[10] 蒋和平,江 晶.“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j].科技与经济,2013,26(1):34-35.

[11]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6.

[12] 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8.

[13] 王建洪.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业多元化投资协同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绩效考核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科技园常设管理机构主要分为建设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但在科技园的实际运营工作中,大多科技园是采取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作为科技园真正的管理与运营主体,具体负责整个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各项事业。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多是国有企业性质,同时体现不同科技园的管理特色。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作为企业孵化器的大学科技园,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当前企业普遍宣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但实际操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的发展也不例外。

一、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使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绩效考核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只有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及全面的考核体系,并将其贯彻实施,才能确保绩效考核的实效性。

1、考核的目的不明确

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了解绩效考核,认为它只是一种管理手段,而有些国企单位更是出现为了考核而考核的不良现象。考核的原则混乱、自相矛盾,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及权重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和随意性,仅仅体现管理层的个人意志,使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严肃性和公信力,考核结果不尽如人意,发挥不了应有的促进和激励效果。

2、考核标准不科学

企业考核大部分采用上级对下属进行考核的形式,考核者对员工的印象、个人交情等非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单一的人员考核往往由于考核者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员工的行为,未能做出细致的评估,导致考核信息的欠缺而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考核意见,使考核结果不客观,甚至会导致激烈的冲突和对工作的抵触。据笔者了解,很多企业尤其是行政管理性质的非经济型企业,其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和标准体系过于模糊,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极易引致不全面、非客观公正的判断,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严重后果。

3、考核结果无反馈

现实中,很多企业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主要是考核流于形式、实际暗箱操作的结果,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的不理解甚至质疑的同时,也无法知晓自身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考核工作的真正目的没有实现,对企业自然没有任何的积极效果,反而因为考核结果的不公开,导致员工对考核程序的公正公平性产生了怀疑,进而引发不满,影响工作积极性。

4、对考核者缺乏监督机制

不受监督的权力注定有被滥用的倾向。由于员工不参与评估过程,不了解考核结果,公司上层也不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一切都由部门领导说了算,容易造成部门领导全凭主观印象和个人好恶来对下属进行考核。而且,因为考核投诉渠道不畅通,员工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无处诉冤,会导致部门领导在考核中随意滥用权力。

二、完善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体现的几点建议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切实科学合理地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组织结构,对各岗位职责、重要程度、任职资格等进行客观分析,编制详细的岗位说明书,确定薪资结构等,在进行了科学的工作分析后,建立起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考核制度以及规范合理的考核程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主管人员具备绩效考核的各项技能,进而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支持度。在完成了考核工作后,应当及时地反馈考核结果,并针对个案员工建立有效的绩效改进方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实现考核的真正目的。

针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的绩效考核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就在于没有明确的量化性指标,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则是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不明晰,对科技园的发展规划不确定,没有很好地研究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内涵、逐层分解科技部、教育部制定的指标要求,并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明确各项经济指标及社会指标。因此,首先大学科技园应该明确其要完成的指标要求,并将指标尽可能的数据化。

笔者在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已5年多,经过我们科技园管理公司的努力奋斗,2012年3月矿大科技园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下面,笔者总结了矿大科技园管理公司在绩效考核方面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希望有助于其他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提高自身的管理运作效率。

1、认真研究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起草、修改、完善、体现自身特色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公司整体学习研究,深入分析,要求科技园管理公司各部门根据各自的部门职能和工作范围,拟定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讨论研究。总经理办公会将认真进行分析、适时进行任务调整。通过后正式印发执行,即作为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部门内员工将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拟定各自的工作计划以及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待上报通过后,即作为部门员工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上述做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增强了各部门的参与度,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制度,我矿大科技园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的特点,制定了员工参与考核的有效办法,使考核程序更加公开化,收到了积极的促进效果。比如:公司的部长级以上领导年度考核采取的是年终述职、现场审核形式,全体员工到会听取上级领导的述职报告,并可以现场提出问题。其年度考核成绩由定性综合成绩和定量综合成绩构成,定量部分是部门负责人在年初时就已确认的工作计划,会上由财务负责人进行汇总统计,在会议现场直接公布经济指标的考核结果;而定性部分则运用了以下公式进行合理计算:定性综合成绩=考核委员会评分*40%+直接上级评分*30%+人力资源部评分*15%+个人自评*10%+下属员工评分*5%。定量和定性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在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也已经明确,并经部门负责人确认签字,因此没有异议。

3、成立考核委员会,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开和公正。考核委员会是在科技园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由公司高管层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负责所有员工及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和申诉工作。例如:普通员工的年终考核流程是业绩总结——个人自评——初评(部门负责人、同部门员工、行政管理部)——复评(考核委员会)——核算考核成绩——结果审批——绩效面谈——核定奖惩——资料归档,如果员工本人对其考核过程的某些环节及公开的考核结果存在质疑,可以向考核委员会提出异议。如果其他员工对以上问题存在异议,也可以向考核委员会反映情况。

4、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考核本身,而是通过考核发现员工在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帮助员工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这一过程叫做绩效改进或个人提升。在我科技园公司,考核总成绩高于90分或低于70分者,由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对需要改进的员工进行面谈,指导其进行绩效改进。具体措施如:制定个人的绩效改进计划表,定期进行能力测试;针对不同的改进结果,对员工作出重新归岗、调岗、降级、辞退等不同的处理结果。

5、为规范执行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及流程,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处罚规定,各级管理人员如果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打击报复、不能保持客观与公正的,将视情节严重给予降职、免职处分。以上处罚在考核委员会处理员工申诉时发现问题直接处理,或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检查申报,考核委员会审批执行,从而确保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公平,充分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公司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加里.德斯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科技园区管理》钟书华,科学出版社

[3]《大学科技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唐可月,经济科学出版社

[4]《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庄宁、杨小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简介: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14篇

第一条为规范县科技创业孵化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创业孵化园)的管理,促进创业孵化园的健康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业孵化园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公共科技创业服务平台,是我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县科技局负责对全县创业孵化园进行管理和指导,是县级创业孵化园认定的主管机关。

第二章功能与目标

第四条创业孵化园应为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及科技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场地和配套设施,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集聚创业要素、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等功能。

第五条创业孵化园要加快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创业孵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创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并逐步实现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六条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创业孵化园投入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利用闲置场地参与创业孵化园建设,支持各类投入主体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联合共建创业孵化园。

第三章认定与管理

第七条申报认定县级创业孵化园,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以孵化与培育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及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为宗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本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

(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具有创业孵化园管理和运营经验的管理人员,机构设置合理,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0%以上;

(三)管理制度完善,实际运营时间原则上在半年以上,创业孵化绩效良好;

(四)创业孵化园可自主支配的场地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其中直接用于入驻孵化企业的场地面积占2/3以上,并具有与创业孵化主营业务相匹配的公共配套设施,在孵企业数8家(含)以上。

第八条县级创业孵化园的入驻创业孵化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县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运行完善、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创业孵化项目属高新技术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项目,且无知识产权纠纷、技术先进或与现有技术对比有明显的进步;

(三)创业孵化项目符合我国科技、产业政策,符合安全、卫生、环保要求;

(四)创业孵化项目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商品化、产业化前景;

(五)企业领导班子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具有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和研发能力;

(六)结合优化提升我县产业结构,重点吸收电子电器、信息技术、节能产品、自动化设备、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其它新兴产业(如文化科技创意产业)等优秀项目入驻。

(七)企业在创业孵化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第九条县级创业孵化园的毕业企业应当具备如下条件中至少一条:

(一)经科技行政管理等部门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或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含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省科技型企业、省农业科技企业);

(二)有2年以上的运营期,经营状况良好,主导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年技工贸总收入达300万元以上,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固定资产和自有流动资金。

创业孵化成功的毕业企业应在我县境内落户。到期未达到毕业标准、确需延长创业孵化期限的企业,经考察批准后延长期最长不超过2年,培育期满不能毕业的创业孵化企业要限时退出创业孵化园。

第十条县级创业孵化园认定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成熟一家,认定一家。要求认定的创业孵化园向县科技局提出认定申请。县科技局邀请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专家对创业孵化园进行审查认定。

第十一条符合认定条件的创业孵化园,由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发文公告,授予“县科技创业孵化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

第十二条县科技局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县级创业孵化园进行绩效考核,对运行绩效突出的县级创业孵化园给予表彰,对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的,取消其县级创业孵化资格。

第十三条县级创业孵化园建设情况实行半年报告制度。县级创业孵化园应于每年的1月10日和7月10日前将上年度和当年半年度运行情况及相关统计报表报送县科技局。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对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县级创业孵化园资格和资助的,由县科技局取消其县级创业孵化园资格;情节严重的,依法处理。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第15篇

中大控股统一持有校办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自成立之初始,中大控股一直在建立与规范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构建现代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现已初见成效。

理顺股东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的关系

股东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的三方关系是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股东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中大控股作为资产经营公司,根据教育部规范校办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在理顺股东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三方关系方面取得瞩目的进展:第一,中大控股推进校办企业的改制工作,建立现代企业的股权管理体制,切实代表学校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第二,中大控股建立了对投资企业的董事、监事委派制度,明确董事、监事的职责,董事与监事需要把握企业的战略发展问题,对重大事项还须向中大控股履行报告义务,同时,委派的董事,监事还负有规范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程序与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的职责,第三,为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中大控股全面实行了年度经营责任制度,由企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者签署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董事,监事委派有制度地实施,建立了股东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有效沟通的纽带,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切实维护股东的权益。

规范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规范化是中大控股构建现代集团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大控股制定了一系列财务制度,包括《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本部)日常费用开支管理的暂行规定》,《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资金的审批权限规定》、《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公司的费用支出流程、资金审批权限,资金管理办法。除了颁布了上述财务制度外,中大控股还根据全资、控股、参股三种不同的企业类型,出台了《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大力推行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或财务人员的委派制度,加强了公司的财务管理。

此外,为了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整合公司内部的财务资源,通过应用高端现代的财务金融软件,中大控股建立与完善了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与银行合作建立了公司的资金结算中心,实现了财务会计核算功能与资金管理功能的统一。

规范董事会秘书的管理

董事会秘书制度是董事、监事制度的重要补充,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有效运作与科学决策离不开董事会秘书的积极筹划。为了明确董事会秘书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提高中大控股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行为等方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中大控股制订了《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投资企业董事会秘书管理办法》。制订与推行董事会秘书的管理办法,将有利于规范董事会秘书的聘任与管理,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秘书的业务水平,有利于充分发挥董事会秘书协助董事会勤勉尽职的作用。中大控股将加强董事会秘书人选的把关作用,做好董事会秘书的人员备案工作与考核工作,对董事会秘书进行集中培训,使董事会秘书能够有效履职。

形成科学的决策管理模式

一个有效的决策机制,必须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参与讨论、决策的人员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二是讨论议题信息的充分性,三是决策过程的合理与合法性。中大控股组建了4个专业小组,包括财经小组、法律事务小组、劳动争议小组、工程小组,使专业问题由专业人员讨论决定:

(1)财经小组由公司投融资方面的高管与相关部门经理组成,在保证与会人员阅读完整的决策资料后,充分讨论公司财务投资的细节问题,保证公司财经决策的科学性,(2)法律事务小组由有多年法律事务经验的人员组成,专门负责公司的法律事务,特别为公司对外经济合同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化解公司的对外法律风险,保障公司的法律权益(3)劳动争议小组由公司党委、工会和人事部的领导及相关人员组成,专门处理与调解员工的投诉,对每个投诉给予认真的调查与妥善的处理,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公司内部框架下化解劳动争议,促进公司内部的稳定和谐(4)工程小组由熟悉工程事务的人员组成,不定时集中讨论落实基建工程项目,保证工程项目决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按既定的进度顺利完工。

创新机制,谋求发展

大学办产业有两大使命与职能,一方面加强校办企业的规范管理,使其更加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孵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大控股创新校办企业的发展机制,注重将两大职能目标结合起来,使之齐头并进与互相促进,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大产业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关系

契合校办产业的使命与职能,中大控股的投资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中大产业与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大产业包括主要为中大的传统企业和已孵化成熟进入公司化运作的新型科技企业,其考核指标重在经济指标,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科研资源为依托,搭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与服务体系。中大产业的发展与中大产业品牌的形成将有利于为科技园争取更多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优秀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成熟以后,茁壮成长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充实中大产业的力量。两者互相促进,齐头并进,统一于中大控股的发展战略。

学科型公司的管理

学科型公司是指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院资源,与学院教学和科研紧密相关,以科技成果作价八股,并与社会资本结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地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开展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实体。学科型公司的成立与发展,是产学研合作与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形式,为中大产业的发展补充力量。

对于学科型公司的管理,中大控股按照企业化的要求建立了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其经营运作,实行所有权的管理。由于学科型公司与科技园的关联性比较大,中大控股把原有的学科型公司委托科技园公司实施管理,新成立的学科型公司将统一由科技园公司持有股权和管理。针对学科型公司的特殊性,中大控股将其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所有权在中大控股,公司所依托的学院实施经营权,一般学院领导不再兼任学科型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可聘为专家、顾问。学科型公司发展成熟后,则完全按公司化的要求进行运营发展,一旦达到发展指标,即将其纳入中大产业的管理体系。中大控股将为学科型公司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鼓励技术持有人和参与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主要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持有学科型公司的股份,同时不断完善和制定有利于推动学科型公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公司内部资源整合与投资资金统筹

中大控股在落实改制任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公司已从成立之初相对松散的组织体系走向如今管理比较规范的

集团公司治理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公司的竞争合力,拓宽未来发展的空间,中大控股仍在不断整合公司内部资源。

中大控股的投资领域涵盖生物医药、IT电子、媒体出版等五大行业,产业板块的发展也已产生整合的需要与趋势。板块内投资企业的整合将有利于构建规范的集团公司,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形成竞争的合力,为进一步打造中大产业的品牌和加速发展奠定基础,对条件成熟的板块,中大控股正积极推动板块企业的整合工作,通过划拔股权与交叉持股等资本运作方式,及优化板块内部的组织管理体系等方式,试行以龙头企业为主线带动板块的整合。

中大控股已经建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与资金结算中心,在整合内部资源与实施对外投资行为时,公司可根据整体发展的需要筹划与调拨资金,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财务合力,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高投资回报率的项目,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做到齐心合力办大事。

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发展科技园

作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先行者之一,作为中大控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工作,不断探索和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已发展成为中山大学科技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平台。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中山大学的综合优势,更好地整合资源,中山大学科技园按照“一校多园”的模式,积极进行园区拓展,先后与省内多个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在全省各地建立分园,开辟辐射园区,构筑战略合作网络,共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中山大学科技园正不断构建与完善园区体系(1)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孵化园区,一期工程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共同投资建设(2)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越秀园区。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合作,以健康产业为主题,并纳入了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花岗科技园,(3)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由中山大学和珠海市政府合作,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健康产业(4)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梅州园区,用于发展中草药的种植、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草药制剂研发等技术领域(5)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城园区,由中山大学联合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投资建设,以数字家庭技术开发为主题(6)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圳园区,由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依托中山大学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及兴办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服务(7)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学城园区,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萝岗区政府合作建设(8)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增城园区,将契合广州市增城区的发展战略规划,供学校的相关科研机构做研发工作。

中山大学科技园的创建模式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地方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中山大学科技园在创建过程中不拘一格,多渠道多形式地兴办分园区。中山大学科技园充分依据科研,人才,资金,政策,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及科技园的选址,多种创建模式并举。

独立剑建的模式

对于具有雄厚科研实力、人才优势,政策条件,并具有充足的投资资金保证,同时又在区域内具有较好产业发展环境与发展前景的科技园项目,在充分论证之后,中山大学科技园选择独立创建的模式,例如:中山大学科技园主孵化园区二期工程,中山大学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梅州园区(循环经济园)等。

与政府合作共建的模式

对于投资资金需求比较大,难以单独创建的科技园项目,或出于园区选址考虑与政府政策因素的需要,中山大学科技园选择合作创建的模式,积极寻求合作通过与当地政府共同创办,以获得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例如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体孵化园区一期工程、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越秀园区(健康产业园)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番禺园区。

探索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

在合作投资主体的选择中,中山大学科技园积极创新,大胆尝试。在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圳分园的建设中,中山大学科技园在获得深圳市政府支持的基础上,探索与社会企业在投资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科技园,真正做到了政府、学校、企业资源的整合。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