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业现状范文

银行业现状范文

银行业现状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1篇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建设开放性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主体。银行业是有限持牌的行业,我国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这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过高的准入门槛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我国现有金融机构之间在服务方式上、组织构架上、经营模式上、服务对象上、产品设计上、业务流程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同质化情况严重,供给动力不足。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平等性是今后中国银行业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作为国际政府管理的长期趋势,放松管制对于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丰富可以使优质资本进入银行业,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服务多样化,从而解决金融市场供需矛盾。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2篇

一、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客户数量、管理的资产规模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作为“舶来品”的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竞争压力加大。商业银行作为在中国率先发起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广阔客户群体和服务理念抢占先机。但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瞄准这块蛋糕,经营起“准私人银行业务”。例如各大券商和信托公司推出的财富管理计划,第三方理财机构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除此之外,中资商业银行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境外私人银行机构和投行机构发起的挑战。经营水准存疑。与国外成熟的私人银行管理水平相比,中资银行提供的私人银行业务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单纯的提高业务服务人群的准入门槛以区别传统的个人理财业务,与之前的贵宾理财业务多有类似。业务重心更集中于代销其它产品等基础性整合工作,并未很好的突出在“私人定制”上的优势。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未完全开放,想要在全球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渠道还不畅通;另一方面,我国施行的是金融机构分业经营,这也客观上对商业银行独立开发产品,融合资源平台造成了困难。

法律地位不明。2005年,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及私人银行的概念,即“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2011年,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明确界定,金融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客户为私人银行客户,并规定银行可以为私人银行客户专门开发产品、签订协议。除此之外,似乎鲜有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私人银行业务。法律地位不明,不单表现在法律法规的欠缺,也体现在经营准入标准的模糊。中国银行作为最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那时并不存在经营牌照一说。而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拿到了由中国银监会颁布的首张私人银行业务牌照。虽然银监会有意在全国范围内开放私人银行业务牌照,允许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但现状却是有没有牌照都可以做业务。市场有待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

专业人才欠缺。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展的高净值客户调研显示,高净值客户选取私人银行主要是根据客户经理的能力、银行形象和高收益。其中有57%的被调研客户将客户经理的能力作为选取原因。而产品因素在推动客户离开的原因中排名第一。说明客户经理的亲和力、专业性是吸引高收入客户的“第一张名片”,但如果做不到其想要的增值收益,也会流失客户。“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服务于高端客户既要求客户经理眼界宽广、思维敏锐、善于交道,又要求专业客户经理能够融合资源、拓展平台、创新产品。相对而言,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对私客户经理资源,而在高要求的综合财富管理和产品创新专业人才上的优势较弱,急需培养私人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

二、私人银行的未来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3篇

一、内部融资能力差、附属资本比重小且结构不完整等。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建立操作风险的资本金准备;加快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增强核心资本规模扩张的内生能力;积极运用债务资本工具,增加附属资本规模;努力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等。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构成

资本是商业银行开业、防范经营风险、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对银行的业务经营与拓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保证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是各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银行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按照银监会的界定,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家银行又被称为“大型银行”。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52.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8万亿元,占比53%;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为49.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负债达到26.4万亿元,占比53%;2007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4467.3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税后利润达到2466亿元,占比55%。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资本金充足与否是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包括“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数量充足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最低限度,这通过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反映出来。同时,资本数量充足也包含了资本适度的涵义,即保持过多的资本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过高的资本量会带来高资本成本,降低银行的盈利性。资本构成的合理性是指核心资本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以及附属资本中的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合理的资本构成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本文则从以上两方面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对策。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BaselI)仅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测定市场风险的巴塞尔补充协议》,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2004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II)则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

根据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现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集中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大风险,但是忽略了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其中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1998-2008年的十年里,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以下措施和改革,资本规模迅速扩张,资本充足情况有了极大改善。

首先,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发行特别国债、剥离不良资产、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明显充实和提高。这些措施包括:1998年,国家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2001年,降低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税,由原来的8%调到5%,增加其资本金的自我积累能力;2004年,向东方、信达剥离中行、建行1993亿元损失类贷款;2005年,向华融剥离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7年3月通过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降至25%。

其次,自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政府按照“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这三个步骤大力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在第一步的财务重组中,通过政府注资充实了资本金。2004年1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6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向交通银行注资30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1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工商银行。

在第二个步骤中,国有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加了资本规模。2004年8月,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后者以1.86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19.9%的交行股权。2005年6月至7月,中国建设银行先后与美洲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分别获得建行9.1%和5.1%的股权。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银行先后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瑞士银行UBS、亚洲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31亿美元、31亿美元、10亿美元和7500万美元,分别获得中行10%、10%、1.55%和0.24%的股权。2006年1月,工行选定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三公司出资37.8亿美元购买约10%的股份。

在第三步的公开上市中,国有银行的资本规模又大幅增加。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21.59亿美元;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92.28亿美元;2006年6月,中国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先后上市,全球筹资112亿美元;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上市,全球筹资约191亿美元;2007年5月交通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252亿元人民币;2007年9月,建设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579.19亿元人民币。

从表1的数据来看,2005年以来,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我国银监会的标准要求。但是要注意到这些比率的计算并没有将操作风险考虑进去,所以还不能确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了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要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现状

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做了如下规定:第一,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第二,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2007年7月,银监会对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其中关于资本构成方面,附属资本中增加了“混合资本债券”这一项。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规模的快速膨胀,其资本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有以下特点及问题: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主要由核心资本构成,而核心资本中又以实收资本为主,资本构成较为单一。其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和经营效益的改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比重仍然较小,说明国有银行的内部融资能力较差。第三,自2003年银监会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以来,工、中、建、交四行累计发行次级长期债务1720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水平。但总体来看,附属资本比重仍然较小且结构不完整。

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状况的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应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

如前所述,我国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没有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这与2004年的新巴塞尔协议有一定差距,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007年2月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新资本协议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由于我国作为新兴市场,许多条件不够完善,如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信用数据、信息技术亟待提高等,所以短期内中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只能坚持分类实施的原则。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两大类,实施不同的资本监管制度。一是新资本协议银行,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新资本协议。二是其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自愿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若不愿意将继续执行现行资本监管规定。显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大型银行属于“新资本协议银行”之列。

为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银监会于2008年9月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共5个),其中就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该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主要风险管理职能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在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时银行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标准法、替代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所以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使其资本充足性的测定符合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以便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二)加快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并增强核心资本规模扩张的内生能力

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方式一般有: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和利润留存等。在以上方式中,政府注资是充实银行资本金最直接、最迅速的一种方式,但政府注资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成为资本金“持续”补充的主要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效果较好,但这两个方式会显著地稀释股权,摊薄每股收益,且准备时间较长,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用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不仅可以增加股东权益,而且成本是最低廉的。在所有补充资本金的方案中,依靠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利润转增资本,是提高核心资本最根本、最持久的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注重资本的自我积累能力,留存收益通常在资本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核心资本规模,但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的数量较少。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提高自身资本积累的数量。

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必须以商业银行较强的盈利能力为前提。近几年,除农业银行以外,工、中、建、交四家银行的经营绩效持续改善,盈利能力在逐年增强。到2007年末,这四家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已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见表3)。

但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长期以来以净利息收入为主,盈利水平的提重依赖利息收入。如:工商银行2007年的净利息收入为2244.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7.7%,非利息收入只占营业收入的13.3%。中国银行2007年实现净利息收入1527.45亿元,利息收入占比为84.54%,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5.46%。中国建设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4.86%;交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2.31%。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银行间的竞争会加剧,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这势必导致利差缩小,降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调整收入结构,积极推进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实现从利息收入占绝对优势转向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盈利模式,以便顺利通过内生的资本积累计划,实现银行核心资本的战略扩张。

(三)积极运用债务资本工具并增加附属资本规模

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规模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较低,因此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操作空间应该较大。

2003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主要来源于一般准备,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债务工具。2003年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2003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申请发行次级定期债务;2005年12月,银监会又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这一系列债务工具的推出为商业银行开辟了补充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新渠道。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长期次级债务,但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还没有进行。

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发行可转换债。与长期次级债务相比,虽然可转债发行要求比较严格,转股后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但对可转债占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对可转债计入资本也不像次级债按照剩余期限进行打折,所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增加附属资本规模的空间应该较大。

(四)提高资产质量并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增大,而且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账贷款更是侵蚀了银行资本的基础,使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变得很困难。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目前良好的资本状况,必须狠抓不良贷款的控制和加快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4%、3.12%、2.60%、2.05%。这些数据低于2007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6.2%的水平,但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2.1%的水平和外资银行平均0.5%的水平。另外,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2006年为23.43%,2007年为23.50%。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仍需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观念,控制资产规模的增长,实现资产多元化,努力发掘风险权重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参考文献: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字: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现状

一、现金管理概述

现金管理业务就是指银行利用自身的网络系统,将传统的结算业务、投融资业务、账户管理等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加以组合,为不同类型客户设计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主要目标是为帮助客户减少闲置头寸的占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减低财务风险。

银行对企业客户开展推出的现金管理产品大致可以涵盖以下五个功能:

第一,信息查询功能。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分布在多个地区,需要开立多个银行账户,迫切需要随时获知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信息,包括客户信息报告、账户信息报告、交易信息报告、市场信息报告和电子对账信息报告等。

第二,资金收付管理功能。银行通过自身强大的资金结算网络和电子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快速收付的便利,主要包括包括委托收款、收款、异地通存通兑、支票实时支付、预约收款、电子汇兑、工资、清算服务等。

第三,资金轨迹和流动性管理功能。针对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总部统一调度内部资金的需求,银行提供集团成员间的资金归集、下拨及资金池服务,从而实现集团内部的资金余缺调剂,可借此加强总部对分支机构的资金控制能力,避免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

第四,资金保值升值功能。银行通过提供多种结构性存款工具、短期投资、融资工具以及代客理财、委托贷款等方式,使客户保持最佳的流动资金头寸,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更好的投资机会。资金升值需求是每家资金节余企业的必然目标,银行此项服务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其整体现金管理服务的竞争力水平。

第五,风险管理服务。主要是指银行凭借网络优势及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多种专业的风险管理产品,可以协助客户在经营范围内对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客户在追求资金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汇率及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产品发展现状

早在几十年前,企业现金管理产品已经成为了外资银行向优质客户提供的主要服务。我们知道很多外资银行,例如花旗、摩根大通、德意志等都在现金管理业务上具有先进的技术、完整的产品体系以及强大的品牌优势。

近几年来,中资银行积极探索现金管理业务,现金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国有银行清算系统优势保证汇路畅通,汇划资金达账时间缩短,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也推出一些高端新品种,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如企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网络结算、集团账户管理等现金管理新业务,客户不仅可以在其下属各子公司之间随意调配资金头寸,甚至在资金短缺时还可以从银行获得短期低息贷款,这将大大降低企业流动性风险和成本。对于国内金融机构来说,工行起步较早,截至2009年末,该行现金管理客户数已达28.7万户,稳居国内最大现金管理银行的市场地位,同时,工商银行还注重现金管理服务内容和理念等方面的提升,逐步实现了从资金管理向综合理财、从本土服务向全球服务、从单体客户向供应链金融的重要转变,现金管理服务支持能力继续在国内同业中居于领先水平。

三、中小企业是现金管理服务新方向

从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来看,现金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集中在大型企业,例如,柯达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通用电气在华投资企业与中国建设银行,麦当劳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签订了现金管理协议。

随着近些年经济发展,我国中小工业企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提高,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尤其在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市场、保持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然而广大的中小企业并不在国有银行开展现金管理服务的重视范围之内,现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现金管理产品的研究、设计、投入都有限,可是中小企业仍然对现金管理有着强烈的需求,例如做外贸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度业务低迷,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步上复苏轨道,生意有了很大改观,大笔的订单接连而至,银行的现金帐户也变的充足,如何处理在保持较好流动性的情况下增加自己的收益,是困惑中小企业主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开展业务获得跟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应该忽略对中小企业对现金管理的潜在需求,他们也需要银行提供专业的账户管理、高效的收款方式、安全的支付渠道、快捷的资金信息服务、高回报的存款和理财服务,以积累良好的银行资金结算信誉,为企业申请直接融资和银行贷款积累基础。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制订中小企业现金管理服务方案,要确定中小企业客户现金管理服务的具体产品,要做好内部培训,使行内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柜台服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为客户服务的人员,全面掌握现金管理业务知识。

其次,持续开展业务创新,现金管理作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营销平台,必须始终将以客户为中心作为服务宗旨。对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客户,各自需求重点不同,针对性不同。因此,在现金管理业务创新方面,应加强研发力量,不断改进适合中小企业客户需求的业务产品。要考虑到中小企业客户的具体业务规模,产品流程不应过于复杂,要便于客户操作,结合中小企业客户的资金特点,推出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

最后,现金管理与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打包营销,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能开拓银行房贷渠道,通过现金管理服务来考察中小企业客户的现金流和结算信誉,通过贸易融资产品来促进现金管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无疑会使各商业银行收获多项产品的综合收益。

参考文献:

[1]米谢勒・奥曼・沃德,詹姆斯・萨格纳.现金管理最佳实务[J].经济科学,2006.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等金融法规的出台,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有了一定的进展,然在发展过程还是存在些不足的地方,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距离。其业务创新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1.产品种类增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健全,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得到很大的提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中间业务产品。2010年我国农业银行完成了财务顾问业务平台二期的上线与推广工作,同时建立了财务顾问专业的系统,同时不断发展投融资财务顾问、并购贷款等多类投资银行业务;建设银行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财务顾问业务中的债务重组、上市融资等新型财务顾问业务收入的比重;浦发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根据201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浦发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额为1316亿元,同比增幅78.83%,银团贷款余额为1280亿元,在国内股份制银行中名列前茅。然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在不断增多的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问题。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投资银行业务都是偏向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银团贷款方面,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自身实际和客户的需求来开发出个性化的业务产品,未形成自身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牌。

2.经营模式多样化,但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从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转向于多样化,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外部经营模式、内部经营模式。其中外部模式指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的银行团制模式。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就是采用该模式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它也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内部综合经营模式则分为实体职能部门和事业部两种模式,民生银行是采用事业部模式的典型案例,其在总行设立了投资银行事业部,同时也在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设立了办事处,灵活运用市场化的竞争形式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然而由于我国银行监管、内控机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这种模式的可能性还不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予以具体措施进行改进,方可解决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创新瓶颈。

1.外部制约因素

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分业经营制度的约束。在分业经营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只是停留在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基本业务操作,严格限制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其业务创新难以进一步发展。加上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投资银行组织机构,与其他部分缺乏有效合作,难以掌控好市场新动态及时创新产品;另一方面是监督管理的制约。现阶段监管权限划分不清晰,存在重复监管、监管漏洞等现象,影响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工作。同时监管效果不高,很多情况下监管当局采用强硬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忽视市场效率。

2.内部制约因素

经营理念的不科学是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内部制约因素。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过于重视借贷业务,而忽略了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业务创新意识不够强,现有的投资银行业务大多数是中介业务。同时,还存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制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产品大都是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成熟产品,缺乏相应的风险转移以及资金对冲机制,风险的控制能力薄弱。此外,相关复合型人才队伍短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投行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薄弱,相关的培训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弱势,不能很好的满足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对策

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可以占据未来金融市场金正的战略高度,需要从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外部监管约束等方面着手,加快其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1.转变经营模式,创新业务品种。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树立“以价值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强化对优质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银行服务。同时对不断深化现有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从上市前债务优化、企业融资增信、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创新特色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实现特色经营。

2.强化外部监管约束。进一步完规范投资银行业务的信息披露制度,针对创新性投资银行业务品种,注重产品定价、风险评估等业务的具体信息披露。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测量体系,运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出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风险管理模型,进一步提高风险监管技术的应用水平。

3.加强对投资银行业务人才的培养。建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制定出具有长远规划的人才培训体制,对投资银行业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业务创新内容、管理等全方位的培训,同时注重引进一批熟知金融、财务、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员激励机制,促使人才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云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0(11).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 发展现状 对策

在美国,所谓私人银行业务,就是向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个别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包括接受存款、贷款、个人信托、遗嘱处理、资金转移、开立转付账户、在外国银行开立账户,以及其他不向一般公众普遍提供的金融服务。然而,真正的私人银行业务不仅有资产组合管理和财富管理,还包括防范经济、政治风险的资产保护。这就意味着,如果政府不充分尊重银行私密,私人银行业务就难以开展。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并不是随处可以开展的。根据国际银行业开展私人银行服务的实践,笔者认为,所谓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面向社会富裕人士提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一揽子高层次金融服务。

一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各中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对其经营利润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从2007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在贵宾理财业务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

2007年3月,中国银行与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私人银行部,准入标准为100万美元。2007年8月,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深圳中心正式开业,准入标准设为1000万元人民币。招行私人银行把服务团队形容为“1+N”,1是指专业稳定的一对一客户经理,而N是指私人银行高级经理与招商银行的全部资源,随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2008年2月,交通银行设立私人银行业务管理中心开始涉足私人银行业务。2008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门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这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商业

拉开了向私人银行业务进军的序幕,2008年7月,建设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另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筹划私人银行服务。

但是面对拥有四百多年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史的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开展方面仍显薄弱。

二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基于中国近十几年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乐观预期,以及不断增加的富裕人口基数,国内外各大知名银行纷纷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而我国私人银行正处于由零售业务向私人银行业务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阻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环境制约因素

第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制约。由于中国严格的分业经营金融体制和资本管制制度,在岸业务尚无法直接进行资产管理,并因为增加委托、环节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和风险的上升。以商业银行体系内的私人银行业务为例,由于不能直接进行投资资产管理,凡涉及资产管理类的产品都需要借助信托公司通道,同时聘请具有相应资产管理经验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作为投资顾问进行各种资产类别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直接面对客户的机构,其固有的严谨的风险管理文化难免与合作方产生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进而影响产品管理流程上的衔接。

第二,严格的外汇管制。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球化配置资产,既可以在全球范围设计产品,同时也是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虽然我国已经放松了个人项目下的外汇管理,但是为了我国处于稳定本币汇率,防止资本外逃或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流动,减少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外汇风险,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等方面考虑,现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对居民使用外汇及金融机构从事外汇业务实行相对严格的控制,这就限制了私人财富在国际上自由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得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无法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进行资源配置,无法分散风险,严重阻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第三,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尚不健全。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这些造成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银行在

受理客户申请,到调查、签合同、办理公证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这大大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监管政策。迄今为止,监管部门尚未出台系统的私人银行业务监管条例或业务指引。仅在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在“综合理财服务”的框架之下提及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客户对象,但未最终形成正式文件。这对现阶段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开发、服务开发、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方面,难免造成一些困惑。因此,为了境内私人银行业务的长期健康开展,还需明确监管层面的约束和支持。

2.银行内部制约因素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高净值人群;行业现状

一、引言

私人银行服务是为高净值人群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种金融服务,其在服务人群、服务内容、投资范围等方面与传统的贵宾理财业务显著不同。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私人银行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十年,私人银行管理的可投资资产和客户群体数量迅猛增长,国内外学者广泛参与到私人银行的研究之中。

二、私人银行概述

2005年,中国银监会对私人银行的定义做出具体的、统一的说明: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社会各界都大致认同银监会给出的定义。

私人银行与商业银行不同,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私人银行服务的保密性强;私人银行服务和产品定制化,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私人银行服务对象包括投资者及其家庭或者企业;私人银行不仅提供金融产品,还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包括子女教育、健康医疗、旅游培训等。

私人银行与贵宾理财虽然有一些相似点,例如都向客户提供理财产品,都与客户建立密切联系,帮助客户财产增值等,但在产品和业务深度上,二者差别较大。首先,从服务门槛上,国内私人银行一般要求100万美元(600万元人民币)或者更高,而贵宾理财一般为20万到50万之间,不同的银行要求可能不同,但显然低于私人银行门槛。其次,服务对象不同,私人银行客户大多数是企业家、高净值人群,而贵宾理财客户有很多是公务人员或者工薪阶层。再次,产品和服务不同,私人银行产品是定制式,而贵宾理财是标准化产品。最后,服务内容不同,私人银行除了提供传统商业银行服务,更重要的是增值服务,这些都是贵宾理财业务所没有的。

三、私人银行发展历程

私人银行最先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16世纪法国由于国内动乱,战争接连不断发生,特别是由于宗教原因导致的战争,使得很多人都逃离法国,寻求国外庇护和安全。逃难的人们携带者大量财富,逃到国外或者人烟稀少的地方,以此来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这一过程中,瑞士银行家发现商机并联系富人,替他们保管财富或者进行投资。在这一过程中,瑞士由于国内稳定的政治环境、近乎苛刻的保密制度、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瑞士私人银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瑞银集团私人银行的典范。

国内私人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私人银行无论从自身规模上还是营业收入上都增长较快,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予中国私人银行可观的发展机会。

四、私人银行行业现状

从2005年瑞士友邦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以来,截至2014年9月,全国共有18家中资银行设立了私人银行,其中,私人银行客户达37万人,管理的资产达到3.8万亿人民币。

国内私人银行虽然成立不久,但从最近3年来看,国内私人银行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不仅是富豪人数、财富门槛、私人银行营业收入等都稳步增长。根据2011年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与胡润研究院联合的报告,中国资产达千万级别的富豪有96万余人,比上年增长9.7%;亿万富豪6万人,同比增长9.1%;10亿以上富豪7500人,20亿以上富豪2000人,而财富达100亿以上的富豪有260余人。这些高净值人群数据还有一些特点,包括富豪人数增长快、年龄越来越小、女性富豪占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90%以上富豪都是白手起家。在富豪地区分布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排名靠前,这与中国经济格局非常切合。在千万富豪人群类型中,主要有四类,包括企业家、职业股民、炒房者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其中,企业家占比超过一般。在这些富豪财富来源行业中,房地产、金融、制造业、资源和IT居于前列。

在中国私人银行投资标的中,房地产、股票投资和本外币存款占据前三位,且80%以上都选择投资于国内,只有20%左右投资于国外市场。在投资方向上,信托产品、股权投资和艺术品投资增长较快。从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上来看,除了传统的本外币存款、购买理财产品、顾问咨询外,企业融资、子女教育、医疗健康、培训与旅游成为私人银行增值服务主体。

根据中信银行和中央财经大学统计数据,2006年至2013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数量和可投资资产迅速增长,其中,高净值人群数量年均增加29%以上,可投资资产则增加30%以上。在2006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从持续稳健增长,从2006年的36.1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160.4万人,这与同时期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产也随之水涨船高,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趋势,从2006年的10.4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2.8万亿元。

目前,中国私人银行资产配置渠道较少,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也相对有限,资产配置主要集中在本外币存款、股票、房地产投资和信托计划等领域。根据中国招商银行与贝恩资本2013年报告,私人银行投资于存款比例为25%,投资于股票占14%,投资于房地产占15%,投资信托比例为9%,这些合计超过六成。

综上所述,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态势,国内富裕阶层人数快速增加,高净值人群对于私人银行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将促使中国私人银行市场规模继续扩大,营业收入持续增加,这将给中国私人银行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取得了一些进展,私人银行服务越来越为人熟知,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高净值人群也可以利用这些服务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我国私人银行依然会呈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高净值人群会大约保持10%的速度增长,高净值人群依然会呈现出年轻化和集中化的趋势。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高净值人群投资发生一些变化,他们投资行为变得更谨慎,更加信赖中资私人银行,同时希望有更加宽敞的投资渠道,特别是股权投资和艺术品投资,投资行为离岸化也是其分散投资的诉求之一。

通过分析私人银行客户投资行为,可以发现中国富豪投资首要目的是财富增值,其次才是财富保值,说明这些客户对于创造财富显示出极大的热情。在这些人群中,其投资标的主要是高回报的金融产品和房地产市场,以期获得高额回报。对于投资期望,他们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投资渠道,甚至投资国外市场。而对于信托、家庭计划、企业融资、遗产规划这类增值服务,所占比例较低,显示出中国私人银行还处于较低层次。对于选择哪家私人银行作为服务供应商,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产品种类和数量,其次才是增资服务。对于金融产品种类和数量,客户要求差异化,避免同质化;适当降低存款类投资配置,增加股权型投资。

经历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私人银行出现以下新变化。第一,国外私人银行由于高杠杆操作,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品牌和声誉受到影响,竞争力削弱,相反,国内私人银行谨慎稳健经营,受影响相对较小,受到客户青睐。第二,外资私人银行纷纷加大中国市场投入,而国内商业银行也纷纷设立私人银行部门,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导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第三,国内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同质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过分推荐理财产品,企业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涉及较少。最后,从总体上来说,私人银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行业经验和服务理念不足,缺乏高端服务人才。

五、总结

中国私人银行经过十年发展,已经初具雏形,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私人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未来,中国私人银行要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增值服务种类,中国私人银行将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5.

[2]唐新宇.零售银行业务的金字塔尖端――私人银行业[J].1989.

[3]中国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白皮书[R].2011.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个人理财;商业银行;金融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作为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远远高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而高增长必然伴随着高通胀,目前市场实际利率较低,储蓄已不再能够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随着金融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那些较富有的年轻个人群体,迫切需要对客户的个人财富进行管理。

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外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应该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国特色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断增长,大型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普益财富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2013年度)》中指出,2013年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发行数量为56827款,发行规模约为56.43万亿元,较上年度增长85.87%。2014年截至9月,共有148家银行发行了5024款个人理财产品,参与银行数量增加1家,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幅为2.43%。如下图所示,参与银行的数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发行数量除2014年1月和2月小幅下降外,其余月份基本呈增长趋势。

图1 2013-2014年度银行理财产品参与机构及发行数量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数据截至2014年05月10日)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业务起步较晚,在目前的发展中尚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以及不足:

产品同质化严重。到目前为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产品开发、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参照了国外银行的一些先进做法,但是却没有真正消化吸收其精髓,许多问题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产品定价能力不足。由于目前国内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同时利率和汇率还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理财产品定价能力不足。

专业理财人员严重不足。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对金融理财师的需求人数是50万人,截止2013年12月31日,由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认证的中国大陆CFP系列持证人总人数为151,628人,其中金融理财师AFPTM持证人总人数为128,494人,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持证人总人数达到18,728人。理财业务需要全面掌握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市场投资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这种专业理财人员严重不足。

服务理念有偏差。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很多较为棘手的问题,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信誉问题及银行职员操作出现一系列问题等越来越严重。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理财客户,从而一味的去追求高额的利润而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风险,而只有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才能实现双赢。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创新品牌化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应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梳理产品的研发流程,及时准确地回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创新出个性化、人性化、品牌化的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中形成的理财品牌,在对客户的服务中提供良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和建立良好的服务声誉,就会极大的提高其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而个人理财品牌恰恰强调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为客户设计、帮助客户组合和指导客户选择产品等过程中所能体现出来的服务。

打造专业化的理财团队。为建立专业化的理财团队,银行可以适当的采取一下两种措施,第一,加强对现有业务人员的专业业务培训,第二,吸收新鲜血液,引进高层次人才。银行在这一方面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结合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对业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养,为客户提供具备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业务知识集于一身的理财顾问和理财规划师,能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合理推荐产品,在人才引进方面,要选拔高素质人才。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客户和进行产品定位。要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户研究和设计理财产品,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打造一支懂理财、会理财的专家式的理财团队,稳定并深度挖掘客户潜力。

完善立法监管。限制于国家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只能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不能直接涉及证券、保险业务,所以也就不能给客户提供直接的综合性理服务。此外,我国金融法规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行为有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代客户理财。要克服这些因素,除了银行自身要加强银企合作外,从金融监管来讲,我国要完善立法,对限制银行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政策法规进行一定修改,逐步推进各领域的合作。

建立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商业银行应改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并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纳入主要的风险管理操作系统,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管。统一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信息披露、风险预警、业务流程和资金管理使用,建立和完善与管理系统相关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理的要求,产品属性应适当反映金融产品的名称,避免使用标题的误导。(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范玉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J].财经界,2010(04):23-24.

[2] 李文婷.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3] 李波.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28):123-126.

[4] 林元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

[5] 宋文昌.金融市场秩序、伦理规制与有效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6] 唐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0.

[7] 吴玉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4(06):93-95.

[8] 于昆.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5):12-15.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等的变化,使得中间业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本身“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为商业银行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2004―2009年,我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翻了一番之多。

(注:国有大型两业银行指工、农、中、建、交;股份制商业银行指招行、深发展、兴业、浦发、华夏、民生、中信、广发、光大、浙商。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不包括农行。)

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相较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步较晚,并且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直是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水平30%―50%,更有甚者达70%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在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重更低,为9.8%。

3、中间业务市场集中度高

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反应市场结构的指标,衡量了整个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以及效率水平的大小。市场集中度越小,表明整个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率。在本文中,以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银行共15家银行为整体,CR5表示5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交)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CR4表示4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由图2可以看出,市场集中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2004年、2005年CR5分别为91.6%、84.5%,2004年、2005年CR4分别为86.7%、78.5%,这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竞争程度还较低,基本上处在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状态。另一方面,CR5、CR4两者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了随着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市场竞争程度趋于激烈,市场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状本身即是问题的反应,从上述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中可窥其一斑,如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除此之外,本文进一步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

1、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无序且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标准,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不能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而只能看作是为维持其他信贷业务,吸引、维持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2、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不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技术密集型品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已达2万余种,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投行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自由化的发展,竞争逐渐趋于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品若要赢得市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成本低廉或者存在功能、形象等的差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他们本身获得的市场占有率是靠其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的,并且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处于被动地位,如部分中间业务产品的销售是靠“搭售”来完成的,贷款客户若要取得银行贷款,必须接受该银行提供的部分中间业务,如、信用证、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依靠这种优势不是长久之计。

4、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和营销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对这类人才还比较匮乏,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在外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此相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与中间业务创新,尤其是与新兴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

5、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现在与未来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其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出现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中间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1、转变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提高认识,不能仅仅把中间业务看做一种附属业务,必须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统

一思想、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上至总行领导层,下至分支行员工,要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沟通功能,创新中间业务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2、加大资源整合,增强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层面,而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尚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综观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其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制度,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现阶段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下属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客户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吸引和稳定客户;同时,也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增强整个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剧和银行利率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自进一步扩大,实施服务收费亦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策,既有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又能提高银行的收益。

4、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员工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5、实施差异化战略,创造品牌

差异化是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中间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银行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差异化战略更为可取,各商业银行不能看到市场需求什么就开展相应的中间业务产品,而要量力而行,结合银行自身的各方面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SWOT分析,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品牌,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以及顾客对该行的忠诚度,以致达到以品牌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拓展。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10篇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系统中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场由影子银行掀起的金融海啸,很快波及到了传统商业银行,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也随之壮大。尽管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他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后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使用“准银行”(near-bank)这一概念讨论类似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与深入,“准银行”、“平行系统”等概念逐渐被归类于“影子银行体系”这个范畴。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应该是指游离于监管之外或存在监管漏洞的,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第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它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它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第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第三,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第四,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1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2.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它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问题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例如,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流向房地产领域,而房地产商所获得的利润又进入民间信贷,形成了一个资金循环。这使得当房市过热,政府需要通过紧缩银行信贷来打压房产泡沫的时候,由于委托贷款、民间信贷、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政策抗衡,削减了政策的调控效果。

转贴于

(四)影子银行产生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11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5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其中,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长25.4%,外币理财产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下外汇市场波动加剧造成的。从市场占比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二)理财品种日益丰富。从产品种类来看,各商业银行继续推出不同风险类别的多样化产品,理财产品结构设计日趋复杂,产品挂钩的对象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汇率、指数、债券、股票、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但目前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信贷资产的产品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产品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2009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之前相比有一定变化,金融危机对理财产品的明显影响之一就是产品的期限缩短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71.2%,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63.5%。金融危机还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总体来看,2009年投资者更青睐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2009年共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长了77.5%。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专业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师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一些理财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订合适的理财方案。一些银行的理财人员在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后,就觉得任务完成,服务终止了,对客户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客户的流失。

    (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缺乏竞争力。多数个人理财产品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定位无法形成区分度,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同质化产品中恶性竞争,而且许多理财产品有较多的客户条件限制,使得产品的适应性不强。

    (三)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它涉及产品、交易等多个层面。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四)科技手段滞后,网络化程度低。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一)更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二)创新金融理财产品。随着社会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商业银行应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快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系统平台,细分客户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与投资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12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5,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其中,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长25.4%,外币理财产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下外汇市场波动加剧造成的。从市场占比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二)理财品种日益丰富。从产品种类来看,各商业银行继续推出不同风险类别的多样化产品,理财产品结构设计日趋复杂,产品挂钩的对象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汇率、指数、债券、股票、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但目前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信贷资产的产品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产品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2009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之前相比有一定变化,金融危机对理财产品的明显影响之一就是产品的期限缩短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71.2%,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63.5%。金融危机还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总体来看,2009年投资者更青睐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2009年共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长了77.5%。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专业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师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一些理财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订合适的理财方案。一些银行的理财人员在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后,就觉得任务完成,服务终止了,对客户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客户的流失。

(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缺乏竞争力。多数个人理财产品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定位无法形成区分度,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同质化产品中恶性竞争,而且许多理财产品有较多的客户条件限制,使得产品的适应性不强。

(三)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它涉及产品、交易等多个层面。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四)科技手段滞后,网络化程度低。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一)更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二)创新金融理财产品。随着社会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商业银行应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快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系统平台,细分客户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与投资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投资、出口、消费,以高投资、高出口、低国内消费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央决策层不断推出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方案,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收入,培育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为刺激我国内需市场的旺盛奠定阶层根基。随着民生财政政策的不断推进,藏富于民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内需市场。零售业务的发展将成为启动这个庞大内需市场的助推器。零售业务的发展与民生领域息息相关,与个体的投资和消费活动密切相关。

在改革开放前,商业银行基本上只有居民储蓄一项零售业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众的可支配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断更新,金融投资意识不断加强,以居民为主的零售业务悄然兴起。特别近几年,随着理财业务发展,银行竞争白热化,各大银行争先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零售业务从最初单一的存款竞争,发展为涵盖中间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的零售业务体系,中国目前零售业务的主要内容如表1-1:

表1-1 中国目前零售业务的主要内容

业务种类 零售业务品种

零售资产业务 抵押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透支;小额信用贷款等

零售负债业务 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信用卡存款、金融债券等

零售中间业务 银行卡业务;代收付业务;理财业务;保管箱业务;外汇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

1.零售资产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主要以消费信贷为主,而消费信贷主要是由银行向消费者提供资金,以此来满足某种消费需求的信贷方式。在我国目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方针政策下,人行也积极配合出台了刺激消费的信贷政策,如《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持住宅建设和消费的通知》、《个人住宅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消费信贷规模整体增长较快,但在信贷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1)住房消费信贷增速较快,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居民用在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比重还是比较低的,但伴随着我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住房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增长迅速。(2)汽车消费贷款发展迅速,独立经营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汽车销售中,涉及汽车贷款的最多只有10%-15%,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达到了60%以上,因此我国汽车贷款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开展汽车贷款方面具有专业化的倾向,并且独立经营在成本核算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业务方面把汽车消费贷款独立出来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3)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有所缓解,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措施,改进金融服务的方式,从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如工商银行允许小企业在申请期限是3年之内的贷款时可有自然人给与提供财产担保并承担代偿责任。建设银行提出: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和信用评级制度;在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一级分行所在地区设立中小企业管理经营中心等。

2.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负债业务自1984年以来得到长期稳定增长,并且在支持经济增长,吸收家庭储蓄方面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零售负债业务中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占有绝对优势。四大银行在2000年储蓄存款中的占比达71%,而到2005年上半年其储蓄存款的占比已经达到87%,到2013年,更是达到89%。近年来,随着股市分流速度减缓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储蓄增加。

3.零售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但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较低,商业银行零售中间业务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并且其利润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很低,同时中间业务主要以、咨询等服务方式为主,业务品种数量非常少。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中间业务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零售中间业务以业务为主,各家商业银行为在竞争中取胜,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并渐渐把创新的重点转移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成本较低的咨询、保管箱等类中间业务上。例如:工商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在开展零售业务时,工商银行在运用网络、自动柜员机等先进设备的基础上,逐渐突破传统存取款等储蓄业务的单一形式,不断满足居民的各种金融需求。工商银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其零售中间业务已经初步形成以个人理财为品牌,以工资为龙头的8大类150多种业务组成的中间业务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年报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拥有136072万人,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7907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4200元,增长10.1%。

表1-2 2013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年末数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1070588 13.5

其中:住户存款 465437 13.5

其中:人民币 461370 13.6

非金融企业存款 380070 10.1

各项贷款余额 766327 13.9

其中:境内短期贷款 311772 16.3

境内中长期贷款 410346 12.8

2013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91644亿元,比年初增加13324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29721亿元,增加25401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26558亿元,增加7198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103163亿元,增加18203亿元。

这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无限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是块人人窥伺但发展却相对滞后的市场,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比重不到3分之1,和发达国家零售业务占比50%以上的比率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还是相当滞后。

伴随对公领域利润的削减,商业银行在强势的对公领域议价能力较弱,在零售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保持着传统的议价优势地位。民间企业家的融资难催生的高利贷,民间金融需求的旺盛与供给的极其不协调,引致个体经营户对金融需求极度饥渴。零售业务的发展恰好弥补这一融资领域的空白,于国于民都是重要的利好政策。因此各大商业银行追逐零售板块的利润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格局的重要风向标。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对解决民间融资需求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零售业务板块中的小企业贷款和个人经营贷,都是针对民间中的融资需求难而设计的产品这些商户大都为各城市的中产收入阶层。零售业务的门槛往往要求商户有房产抵押、净金融资产等准入标准,因此被商业银行遴选中的客户往往具有较高的信用标准。零售板块业务的利润率也远高于对公板块业务的利润率。

二、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要存在问题

零售业务在国外银行已经有数百年发展历史,但是对于中国,还是一个相对新的银行业务品种,且我国阶段正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商业银行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零售业务也带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不但表现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上,而且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上,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存在,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阐明了一国或地区最优金融结构是不同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最优金融结构没有可比性,适合经济、文化、政治状况是优化金融结构的内在显著变量。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经济增长趋缓,步入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向高等收入国家转变的时期,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第一经济体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对内需重点依赖的趋势明显。因此,关注经济新变化和新趋势,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讨银行发展,特别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理论支持课题,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系统、有效支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理论缺乏有效供给。

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资产负债比率高、期限错配、负债主体分散、资产交易信息不对称性较强、外部监管严格等独特的行业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相比而言,要求更为严格。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具有银行公司治理的普遍特点,又兼具地方政府不同程度控制的特殊之处。在运营时期较短、基础较差、地方政府控制和干预较强的现状下,在转型战略确立和实施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需要解决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问题,形成体现自身功能定位和服务职能、统筹利益相关者均衡目标、契合内外资源禀赋、兼具现代公司治理规范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模式和机制。

三、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零售业务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农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农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次级债 次级债市场

一、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可以始于2003年。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当时我国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充足率偏低,次级债的发行能有有效的改变这一局面;二是当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筹集渠道比较单一。发行次级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资本筹集渠道。但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自l行起就遭受到了种种质疑。主要体现在二方面。

一是发行动机、盲目发行及银行间互相持有可能会背离发行次级债的本意。

我国商业营业银行次级债发行之初,似乎是为了给商业银行创造一种迅速补充银行资本的方式,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的最低标准(张玉梅,赵勇,2005;于东智,蒲夫生,2005)[1]-[2]。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次级债发行彻底解决银行资本补充的问题,或将发行次级债作为主要的资本补充渠道,充其量只是银行在资本充足率达不到监管要求,但仍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3]。

二是,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持有次级债的现象比较明显,这实际上是将银行的部分存款转化成了银行的附属资本。当次级债主要被商业银行相互持有时,次级债就变成了一个账面游戏,银行系统之外的资金并未进入,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并没有增强,一旦有银行出现偿付危机,就有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银行系统性风险反而增加了。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缘起及遭受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次级债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二、国内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情况分析

(一)发行规模分析

从收集到的数据看,截至2009年7月,银行发行次级债接近4300亿元,其中约有51%为银行体系内部相互持有。2004~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量的情况如下图所示{1}。

由图可知,2004、2005和2009年是次级债发行的高峰年,前两个年份的高峰主要是由于2004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率不足,而WTO要求2006年中国银行业要对外开面,部分银行面临上市,急需找一种快速补充资本的方式提升资本充足率,次级债能够计入附属资本,因此成为理想选择。2009年,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商业银行再次选择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2010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量有所回落,2011年国内商业银行发行量达到峰值,之后一年次级债发行量又有所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二)发行期限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之初,次级债的期限比较短,集中在5年至6年,而国外次级债的期限比较长,5~10年的次级债占43.9%,10~15年的占36.3%。我国次级债发债期限较短主要是因为,当时次级债的主要购买者为保险公司,而保监会又将保险公司购买次级债的期限上限定为6年。2004年6月30日,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次级债券、次级债务的规定做了调整,使保险公司投资次级债的期限突破了6年的限制。之后,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期限不断变长。这与国外次级债的发债期限开始变得一致。从整理的数据看,2010年、2011年及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的次级债均为10年期限和15年期限,以2012年为例,我国10年期限的次级债为347.7亿元,15年期限的次级债为1709亿元。

(三)发债主体分析

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与银行自身资产规模、主体评级等密布可分。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不同发行主体发债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知,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在次级债发行上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发行局面,对次级债市场的运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上市银行,特别是5大行之间,大额持有彼此的次级债,或者对次级债的定价达成默契,故意压低次级债的利率,将会使市场发生扭曲甚至失效,给其他小型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定价错误的信号,还将直接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四)次级债定价特点分析

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定价与发债银行的信用风险、发债规模、期限结构、次级债的流动性等要素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债银行的信用风险。一般而言,资产规模较大、资信等级较高的商业银行,其信用风险溢价较低,而资产规模较低、资信等级不高的商业银行,风险溢价一般较高。

从2010年、2011年及2012年数据看,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的票面利率比当期的基准利率要高出1~2个百分点,资信等级较高的上市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票面利率比较低,而资信等级较低的城市商业银行票面利率较高。如2011年民生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40亿元的次级债,期限为15年,票面利率为5.7%,债券评级为AA+,主体评级为AAA。同期,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40亿元的次级债,期限同样为15年,票面利率为6.5%,债券评级为AA-,主体评级为AA+。

三、我国银行次级债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规范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

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是次级债唯一的功能,也不是其根本的功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不能仅用于提升资本充足率,要规范银行次级债的发行。对发债主体资格和条件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次级债发行的数量、年限、持有方等也应做出相应规范。

(二)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

在发达经济体,次级债的持有人一般都是机构投资者,很多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又以保险公司居多,这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不仅资产规模大,其资金的期限能够和次级债的期限形成良好的匹配。因此,应大力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可以考虑将社保基金等作为潜在的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次级债市场,满足不同发行主体的需求。

(三)完善信息披露、债券和发行主体评级制度

健康的次级债市场依赖于完善的商业银行次级债信息披露机制和债券评级制度。因此,对有关商业银行可能违约的信息,如资本充足率、资本结构、银行内部的资本评价机制和风险管理战略等信息也要做及时的披露。同时,应建立权威独立的评级机构和强制评级制度,以释放明确的市场信息,引导次级债市场需求和交易价格。

注释

{1}数据依据《中国金融发展报告》及中国债券信息网提供的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参考文献

[1]于东智,蒲夫生.强制性次级债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J].金融论坛,2005,10:3-9+62.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5日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个人或家庭量身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进而实现资产抵抗风险、保值增值的目的,具有个性化、综合性、专业化、网络电子化等特点。自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以来,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比,在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创新、客户经理的培训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一、导论

(一)个人理财概述。个人理财在中国是渐行渐近的,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仅仅崭露头角。近年来,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个人理财市场需求日渐突显,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初级个人理财服务和专有品牌,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等,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已经在个人理财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办法、掌握了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并组建起拥有相关业务技能的理财人员队伍,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居民的个人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由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对金融服务、资产增值的需求也逐渐增强,而居民的金融知识、理财技能较为缺乏,客观上需要专门的理财机构和理财专家为其进行投资理财,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备受青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西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所以,西方国家关于个人理财的研究和著作颇丰,其理论体系、研究层面也较为成熟和深入。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亚尼和理查德·布伦伯格共同创立了储蓄生命周期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是将储蓄与个人生命周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独树一帜地分析了决定和影响储蓄行为的各种因素,该理论的中心理论是以个人(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的研究为基础的。它依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即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说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以符合理性人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以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使之产生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逐步发展,我国学者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也有一些研究,他们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谢怀筑为个人理财业务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个人理财业务,即个人财务规划是一种综合的金融服务,专业的个人财务规划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生活各方面的财务状况,与客户共同确订其理财目标体系,最终帮助客户制定出合理的和可操作的理财方案。它不局限于向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针对客户的综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组合创新。

乔晋声、徐小育借鉴了美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所依托的组织架构,即根据综合性金融业务开展的需要,银行以客户为中心,设立专业化、垂直型的组织结构,通过“业务线”,实行扁平化管理。提出我国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可根据业务线和产品线,完善业务服务平台,在银行业务领域构建业务前台和中后台部门之间互为支持、沟通顺畅的营销服务体系;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和完善理财业务流程,打造理财品牌。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实践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比较与问题。个人理财市场潜力巨大,巨大的商业诱惑吸引着各家银行各显身手,铆足了劲分一杯羹。目前,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猛,但无论从理念、规模还是内容上,都相对滞后,尚无法与外资银行相提并论,繁荣的表面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规模较小。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左右,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个人理财业务占比自然少之又少。

2、结构欠佳。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在整体上呈现“重视两头、中间薄弱"的哑铃形态,不尴不尬,鲜见佼佼者。低端部分(一般在初始理财方式或组合式理财方式基础上提供专属贵宾权益)很普及,竞争也相对充分;高端部分(私人银行业务)自从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发轫以来,也已有烽烟四起之势;唯独最能体现银行理财业务实力的中端部分,却少有涉及,难以像国外银行一样,为客户提供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真正让客户获取增值收益的综合性理财服务。

3、理财名不副实。目前,各家国内银行提供的所谓“个人理财”服务大多在玩概念,基本上还是以“个人理财”为名包装起来的转账、、代收代付、通存通兑等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同常业务,真正的综合性理财服务难觅踪影,无法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财方案;或将理财业务视同于理财产品营销,理财师则沦为产品推销员;一些人民币理财产品必须搭配一定比例的定期存款打包销售,在国际上非常鲜见,某些储蓄型理财产品甚至沦为变相揽储的工具。

4、理财产品不尽如人意。虽然与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相比,目前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综合能力尚可,但从市场客观反应来看,仍然存在不足。

5、服务欠佳。服务质量成为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之间的差别化要素,具体表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流于口号;差别化服务流于表面,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的服务上差别不明显,特别是对中端层次客户,尚未实现个性化的理财服务,等等。

6、个人理财市场存在较大风险。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银行监管力度不够,以及上述两者之间的沟通不良,在个人理财市场埋下了隐患,已经影响到市场的健康发展。2008年多家理财银行遭遇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的滑铁卢,导致客户不满,引发纠纷乃至闹事,足以令人领教上述隐患的破坏力。

(二)启示。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与启示。

1、细分目标市场,打造理财品牌。从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首先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以确定理财产品所对应的目标客户群体,并且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理财服务。一些商业银行以高端理财为主要目标,而一些银行则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的理财计划。同时,各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市场定位,不断打造理财品牌,如荷兰银行的“梵高理财”、花旗银行的“CitiGold花旗财富管理”、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等,都为商业银行吸引了许多优质客户,稳定了银行的客户资源。

2、综合而新颖的理财产品。在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中,理财产品的好坏直接影响理财服务的质量。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充分利用银行、证券、保险等的业务联系,联合开发一些全能型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例如,荷兰银行与荷银投资之间通过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外,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3、多渠道的营销体系。商业银行与客户沟通主要通过营业网点、电话及网上银行等渠道。这样,客户不仅可以到任何一个网点与银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话等进行远程联系,从而保证了客户和银行员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实时联系,分享信息。例如,香港大多数银行已建立了网上银行与网点相结合的营销体系,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银行的服务,为其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建立多渠道的营销体系,可以合理划分不同渠道的交易优势,从而引导不同层次的客户选择不同渠道的服务,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高素质的客户经理与团队。在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客户经理制度。通常,客户经理都具有CFP或CFA证书,能够熟悉银行理财产品及相关专业知识。为了更加便捷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一些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他们普遍对个人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并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理财团队。例如,汇丰银行要求其财务策划经理拥有CFP资格;渣打银行则要求每位客户经理拥有伦敦证券学院的专业资格。他们通过与客户的沟通,能够充分了解客户的基本财务状况及理财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为客户量身定做出适合的理财计划,从而帮助其在合理规避风险的条件下,有效管理其自有资产。

主要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章军.个人理财业务漫谈[J].中国城市金融,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