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

企业经营哲学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1篇

1、《企业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是2011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稻盛和夫。

2、《企业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内容简介:缔造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2010年成功拯救日航的全球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身兼哲学家的思考与远见,畅谈企业长青的秘籍,提出经营需要正确的哲学,它体现在制度规范、思维方式与企业品格等内容上。《企业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浓缩了稻盛和夫“敬天爱人”思想的精髓。

(来源:文章屋网 )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2篇

经营好一家企业十分不易。27岁时,在朋友的援助下,我创办了京瓷公司,当时是生产电视机显像管使用的绝缘零部件。之前,我曾在松峰工业工作过一段时间,负责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工作。

但就公司经营而言,我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因此,在京瓷成立之初,准备工作该如何进行,我一无所知。从创业后的第一个月开始,虽然只有28名员工,但为了向他们支付工资、奖金,资金的周转应该如何运作,我也摸不着头脑。产品唯一的客户是松下电子工业,我忙于去交货,忙于收取货款……作为经营者,我对此烦恼不已。

道不同不相为谋

其实,从根本上思考事物应有的状态这种习惯,从松峰工业时期已经具备了。那时,松峰工业连续亏损,工资都付不出,常常拖延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奖金更不用谈了。企业与工会总是纷争不断,公司内红旗招展,一年到头罢工不停。

我想离开这家公司,但却不能如意,公司分配给我的工作,是开发新型陶瓷材料,我不得不投入这项研究。公司待遇低,缺乏像样的研究设备,条件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出出色的研究成果,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投入工作呢?这个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

为了做好工作,从那时起,每当我有所感悟时,就把自己的想法记在笔记本上。当我开始经营京瓷时,我常常把记录了我工作要诀的笔记本拿出来,再添上经营中新的体悟,将这些要点重新加以整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哲学。

我自己投身于工作,埋头于经营,在实践中反复思考究竟该怎么做,工作和经营才能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当中,终于领悟了有关工作和经营的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具体的方法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哲学。

有人说,拥有什么思维方式,难道这不是个人的自由吗?但是,企业为了员工的幸福,需要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需要不断地成长,这就要求有正确的哲学,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共同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来统一全体员工的方向,特别是领导众多员工的公司干部,必须充分理解公司的思维方式,从内心与公司的哲学产生共鸣。

你的哲学与我的不一致,我无法接受,如果有这样的干部,公司的力量就无法凝聚起来。当然,不光是干部,一般员工也要与公司一条心,一起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奋斗。为此,他们必须加深理解公司的哲学、思绯方式,大家共同拥有这种哲学。

虽然这样强调,但是一直有人会有抵触情绪。尽管如此,首先大家必须理解一个道理,企业是一个集体,为了实现高的目标、远大的目标,大家在工作中,必须配合协调。不管个人的好恶,全体人员都需要拥有共同的思维方式,需要理解,并赞同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是做好工作,实现企业目标的前提。

不理解、不赞同公司的哲学,表面又装出理解赞同的样子,彼此都不愉快。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必须要明确,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诚信是最基本的

所谓哲学,首先应该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是必须遵守的事项。经营公司无论如何都必须有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规则或事项,必须在企业里明确确立起来。

但事实上,公司的这种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并不明确的企业比比皆是。就是这个原因,无论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企业丑闻不断发生。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大企业,甚至因为这类丑闻而遭无情淘汰。

回顾过去,在日本因食品造假的公司都消失了。在美国,大型企业安然公司,因财务作假而崩溃;在中国,大型的乳制品企业三鹿集团,因为对三聚氰氨事件负有责任,导致资不抵债,这些事在日本也有所报道。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企业忽视了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则。企业舞弊丑闻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或者说这种哲学没有在企业内部得以渗透。

在多数企业里,首先没有经营者向员工们提出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个问题。而我思考的所谓哲学,却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同时这也是孩童时代父母、老师所教导的做人的最朴实原则,要正直,不能骗人、撒谎,等等。这起码的东西,还需要在企业里讲吗?或许有人感到惊奇,但是,正因为不遵守上述理所当然的做人原则,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企业丑闻。

例如,为了获利,这种程度的违规没有关系吧?将公司内部的规范规则稍微扭曲一下、变通一下,就会行通了。于是,稍进一步的违规也没有问题吧,把规范规则又抛到一边,这样的企业或者产品肯定会发生问题。如果将问题公开,企业可能蒙受巨大的损失,于是采取不如实公布、沉默应对的态度。而由于内部的告发,问题暴露时,企业又出面掩饰,做假报告……结果,舆论谴责企业说谎骗人掩盖真相,事态愈加复杂,最后导致企业崩溃。

不妥协、不示弱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一点看得尤为清楚。霸道的经营者,以武力迫使人屈从,但终究没落,然后诸侯割据。霸道统治的时代持续了一段时间,但霸权主义走到了尽头。乱世之后,人们渴望王道出现,以仁义治国的当政者登上历史舞台。以王道治国的当政者,人格圆满,但因为性格懦弱最后被夺权,导致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如何治人,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当政者来说,都是极为网难的课题。

京瓷创业后的第九年,当时还是一家中小型企业,在日本企业中,也算是最早进军美国市场的。在现在的硅谷的斯坦福大学附近成立事务所,在美国开展营业活动。当时,正好是硅谷的“黎明时期”,事务所的周围还是樱桃园,种了很多樱桃,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营业的,雇佣了当地的一位日裔员工,面孔和日本人完全一样,但思维方式完全是美国人的一套,各方面都与我们持有不同的意见。

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在圣地亚哥市场聘用了一位美国人做厂长,也总是意见对立,格格不入。因为有了上述的经验,我认识到在海外经营企业,归根到底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当时,只要现场一发生问题,我立刻飞往美国,穿上与生产工人一样的工作服,到车间巡视。看到工作态度差的员工,就要他们改进。

比如,看到当地的女工在进行装配时手忙脚乱,我会走到她身旁,教给她作业方式。这时候,身穿西装的当地经理就会过来,说稻盛社长,您这样做让我们很难堪,只要到办公室听我们汇报就可以了。你穿着工作服到工厂,和女工们做一样的工作,会被人小看。我并不介意别人怎么想,此后还是同在日本一样,深入现场,与员工们一起拼命工作。

有一次,一位美国的年长员工,表现出厌恶工作的情绪,将陶瓷原料洒了一地,让我逮了一个正 着。“干活怎么能这样?”我对他勃然大怒。这位员工也火冒三丈,顶撞说“这样的公司能干下去吗?”抛下这句话愤然离去。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员工是经历日本冲绳战役的勇士,经常对日本员工出言不逊。这么一位身经百战的勇士,却受到日本社长的严厉呵斥,对他而言这样的场面难以忍受。即使这样,我也毅然指出他的不是,这样的态度作为一名员工完全不合格,我绝不改变初衷,决不妥协示弱。

我意识到,既不受到信任,又不受到尊敬,这样的人在异国他乡,治人、管人,当然不可能成功。同时缺乏对企业领导人的信任和尊敬,员工们对企业电就无忠减可言,要做到不管领导人是否在场,都能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当然也就不可能了。

怎样做才能让对方信任和尊敬呢?那就是优秀的人格。要想赢得外国人的尊敬,必须具备特别优秀的人格,即具备做人的德性。这个“德”字超越国界,普遍适用,不能以德治人,企业在海外的运行就无法成功。

总裁声音

通过你的决心让自己脱颖而出,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为生活设定并定义一个目标,努力工作并实现你的梦想。

――通用电器原CEO杰夫,伊梅尔特认为,成功的人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拼搏。

我喜欢把自己扮演成顾客,我会永远想着我这样去做能有什么样的结果。

――美国戴尔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遁克尔-戴尔表示自己一直坚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公司发展的问题。

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是表现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上,而是表现在如何用它来消除不平等。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自己从没有将技术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将其作为消除不平等的手段。

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箍健。大家都看到的是错误的,大家都看不到的都是正确的。

――和记黄埔董事长李嘉诚半个多世纪来稳扎稳打地求发展。力求将错误降到最低限度。

如果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与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千万不要进入红海市场,否则你必输无疑!

――以“营销天才”著称的巨人网络CEO史玉柱说自己在进入红海市场时也会非常谨慎。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3篇

其实不然,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而这个“斗”并不是“好争斗”,而是在那种现实环境的“竞争哲学”,因为不时刻保持斗争的心态,放松警惕,就容易让我党我军产生危机。相比现今,中国家电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究竞需要怎样的“经营哲学”,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呢?

企业是先生存再发展呢,还是先发展再生存呢?我想,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认同第一个。因为企业只有能够生存下去,才有可能在各方面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有可能发展壮大。同时,企业是社会的,它关系着股东、员工、商等一系列的社会人。对自己的股东、员工、商负责,就是企业生存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生存,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产品服务缺一不可。技术是支撑,一个没有自己技术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生产是前提,只有通过生产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营销是关键,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手段,才能转换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美的以其灵活、丰富的营销手段,已在市场上得到了充分认可;产品服务是保证,海尔正是靠着其“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打造成为家电“航母”。

虽然技术是企业发展灵魂,但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单靠技术一个方面就能够实现的,他还需要生产、营销、服务,甚至还有来自市场、政府等外部因素。所以,企业的发展,不依靠技术不行,但仅依靠“技术立企”也是不行的。按照“木桶理论”来讲,决定企业发展程度的不是它的长板,而在于它的短板。片面追求技术,而生产、营销、售后等,只要有一个方面没有跟上,企业的发展前途都是不会被看好的。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企业;管理伦理;管理哲学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25-03

管理学应用于社会方方面面,政府、企业、学校等,几乎每个机构或社会组织都是以管理为运行基础的。而企业管理作为管理的缩影,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也是管理问题表现最为具体的层面。故本文以企业管理为研究范畴,从实践应用角度探究管理伦理与哲学问题。

一、管理伦理与管理哲学的关系

管理伦理与管理哲学是管理实践中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两大利器。管理伦理是企业进行管理实践的各种标准、规范和原则。而人是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实际执行者。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企业要生存,就离不开人和事,无人何以成事,无事何以断人,归根结底,管理离不开人。”[1]也就是说,管理既管“事”,也管“人”。具体来讲,管“人”实际上是管理人的“思想”。而解决思想问题,则要靠哲学。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道德和伦理的社会,企业管理不仅要管好事,更要管好人,实现伦理与经济的内在统一,用道德范式和哲学思想来提升管理的艺术水准。可见,管理伦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相伴而行。

(一)管理伦理的内涵

管理伦理,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建设。“企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获取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身的经营行为,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2]

企业实施伦理管理,一方面是来自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企业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对企业的驱动力越来越大。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打响知名度,更可帮助企业树立“诚信、仁义”的外在形象。因此,很多企业开始关注伦理管理,从内部管理向外部形象管理拓展。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随着社会文明发展,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行为,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企业行为已逐渐对社会伦理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一些企业的不法经营行为不仅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直接挑战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社会伦理观念。故规范企业的伦理行为,有助于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二)管理伦理的哲学基础

管理是一门智慧的艺术。管理哲学既是对管理本质的反思,也是对管理科学元问题的考察与反思。管理行为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涉及到管理哲学问题。从广义的管理哲学来看,企业管理哲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核,是企业统一战略思想、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基础。它贯穿于企业伦理管理的各个环节。从狭义的管理哲学来看,企业管理哲学是指企业最高管理者所奉行的管理信仰,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影响整个企业的伦理管理方式与发展方向。管理哲学影响了企业家的决策能力与决策因素。可以说,管理伦理是建立在管理哲学的基础上的。

二、“以人为本”哲学理念下的人力资源伦理管理

“人才永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当今市场是人才竞争的市场,优秀企业不仅人才济济,更能够有效管理人才。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偷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伦理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企业道德规范与原则践行的过程,是企业强化执行力、追求效益与效率的前提,也是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程,“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4]。当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伦理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实现这一点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力资源伦理管理缺失现象严重。从企业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还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真正理解这一理念并付诸实践还需加以时日;且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伦理管理中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人际冷漠现象严重。从人才竞争角度来看,公平竞争意识淡漠,非正当竞争手段被合理化,甚至成为一些企业盛行的风气,导致很多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企业人力资源伦理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人力资源伦理管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其一为“以人为本”原则,即企业以人才为最高价值观,企业管理者善待人才、重视人才、关爱人才,肯定人才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与价值;其二为“公平竞争”的基本伦理原则,这是人才竞争的起点,而无论竞争过程中还是竞争结果,也都要坚持这一原则,以避免企业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我国哲学思想向来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特别是儒家哲学思想更是将人才的培养细化为“治国、齐家、修身、为政”等方面,成为我国古代人力资源伦理管理的楷模与经典。儒家学说处处强调“人本”思想,把人视为管理与被管理的核心,为后世人力资源伦理管理奠定了基调。而墨家哲学思想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论调,它强调“兼爱、尚贤”思想,都是主张对人才的爱惜与尊重。时至今日,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伦理管理中仍然要借鉴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并以此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哲学理念下的人力资源伦理管理

实质上,企业人力资源伦理管理中最大的困境即是“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项,做好这四项即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援保障。

将我国传统人才观念“以人为本”作为人力资源伦理管理的核心思想。所谓“引才”即是指企业积极塑造“爱才、惜才”的人力资源伦理形象,为人才提供完善的培养计划和晋升路径,以吸引更多人才;所谓“育才”,不仅包括企业为人才提供的培训计划,更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源伦理管理氛围,以促使人才自我培养;所谓“用才”,即做到“人尽其才”,用“专业人士”来做“专业工作”,给人才更多空间与更高的工作自由度;所谓“留才”,是指为人才解决生活困难,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企业建设,且制定完备的晋升与奖励政策,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三、“以诚信为本”哲学理念下的经营伦理管理

经营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核,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经营战略是以经营伦理管理为基础制定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然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又是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这条永无终点的路上,保持企业经营行为不出轨的秘诀即是坚持经营伦理管理。

(一)企业经营伦理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生存发展状态,远离经营管理困境。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很难不越界、不出轨。一是产品质量问题,一些企业的产品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二是价格欺诈问题,企业之间相互串联,哄抬产品价格,或故意以“跳楼价”等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实际上虚报产品原价格,以损害消费者利益来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有一些企业采取不同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方式,尤其对外来消费者实行歧视价格,欺骗消费者;三是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比如倾销、直销等垄断或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经营策略,以谋求经济利益;四是虚假广告和传销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更损害了同行业企业的利益。

(二)企业经营伦理管理的哲学基础

企业经营活动是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而企业经营伦理又是社会经济伦理的重要形式,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从行业内部来讲,企业之间遵循公平、公正竞争原则,是伦理道德准则必须执行的一项,是企业“诚信”竞争的表现;从外部经营来看,无论产品质量还是规范定价都是企业“诚信”经营的表现,是企业争取客户忠诚度、构建品牌形式的关键。

我国哲学体系中对经济伦理思想也有过诸多评述。儒家学说倡导的“义利观”讲求“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规范。特别讲求“信”,即诚信,不仅作为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墨家学说倡导的“义利观”讲求“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抑“利”相反,墨家言“利”,但强调获利应在“爱人”和“利人”之间,单纯的“利人”观不可取。时至今日,这些传统的哲学观念仍在影响我国企业的经营伦理,特别是“诚信”观念,不仅是全社会提倡的全民素质,也使更多企业从中受益。

(三)“以诚信为本”哲学理念下的经营伦理管理

在对内经营伦理管理上,“诚信”符合我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是企业与员工之前是建立良好雇佣关系的基础,是企业招徕人才、挖掘人才、培育人才的基础,是企业构建透明管理体制的基础。在对外经营伦理管理上,“诚信”经营理念适应当前我国国情,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之本,企业用诚信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招徕更多的客户,与同业间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以应对更大、更凶猛的市场经济风浪。

四、“以发展为本”哲学理念下的生态伦理管理

企业在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同时,还需兼顾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持,减少资源损耗,降低环境污染,为企业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企业经营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遵循生态环境规律。

(一)企业生态伦理问题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质上是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或信息交换的过程。故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需以生态环境为保障,其生产经营中所需的物质或信息,或直接、或间接地取自生态环境。可以说,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其他任何因素所无法比拟的。但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一些企业的不法行为、不正当竞争等因素,使得另一些企业不得不向生态环境索取更多的物质或信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甚至导致了资源危机。

透过这些生态问题现象,究其原因是企业生态伦理管理不当造成的。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使经济迅速得到发展,不得不采取资源换产品的经营战略。尽管工业化进程加速了经济发展,但企业被迫放松生态伦理管理,其结果必然带来了环境污染,这是经济发展中无可避免的一对矛盾体;另一方面,我国在市场经济转型期,企业为生存发展,过多考虑自身成本,而忽略社会成本,甚至部分企业将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转嫁给社会,既扰乱了市场,又钻了法律的空档,使政府生态伦理管理失灵。

(二)企业生态伦理管理的哲学基础

生态伦理实质上是环境伦理,其内涵是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在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认识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今的工业社会,企业在追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得已与自然生态走上了背道而驰之路。可以说,人类在虐待自然生态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哲学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及更高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用现代哲学思想来解释,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此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道家哲学思想核心是“道”,追求“自然无为”和“道法自然”之道。道家哲学追求养息之本,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乃是“道”。这是生态伦理管理的高级境界,强调企业发展不但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更应视自然生态规律为前提,无视生态伦理管理的企业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三)“以发展为本”哲学理念下的生态伦理管理

任何企业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这是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的。从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对大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应立足长远发展。一些企业只顾眼前蝇头小利、动摇人类生存之本的做法,实不可取。

儒家哲学思想讲求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更加深刻地道出了生态伦理管理的本质,即作为企业对自然的索取需以发展为本,不可欲取欲求,需给自然万物以休养生长之机,才能保障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所用。而道家哲学思想所追求的“知足知止,可以长久”,也道出同理,强调人类就克制对自然环境的索求欲望,追求经济发展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才是人类生存的长久之道。

可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应成为矛盾体,反而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肩负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不仅仅推动经济发展就能实现,更重要的是保持社会经济的长久发展,这就不得不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企业来讲,构建“以发展为本”的生态伦理管理体系,建立“绿色供应链”,推进企业生态经营模式,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伦理与哲学问题总是相伴而行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管理,而管理体系的三大框架“人力资源、经营、生态”所存在的问题,即为管理伦理问题。人力资源的管理伦理强调“以人为本”,经营管理伦理强调“以诚信为本”,生态管理伦理则强调“以发展为本”,这三种管理模式都以哲学理念为根基,以哲学观念为核心思想。故中国管理实践既离不开管理伦理的道德规范,也需要管理哲学的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王鹤. 浅谈企业中的人本管理[J]. 活力, 2015(09):33.

[2]王玺. 试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J]. 中国市场, 2015(28):115-116.

[3]赵刚. 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J]. 市场观察, 2013(09):17-19.

[4]孔钢. 论我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9):39.

[5]王h. 天津GN公司战略规划及实施策略研究[D]. 天津大学, 2013:1-3.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哲学 特征分析 阶段性构建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期,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此时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仅只是关注国内的可接受问题而且也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外认同问题。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体现本土化全球化的实质性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能被尽可能多的民族认可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那么,中国众多企业面临跨国经营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呢?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大舞台呢?笔者以为结合中国正处于向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应该体现出一种饥饿精神、自主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强的

精神。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构建:产品研究与创新性上,追求自主,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专利,而且更要主张自我开发与创新;生产上,要自创品牌,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过于满足贴牌生产;营销上,可以借助国外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则,企业的独立性永远难以实现,在国际上仍无法展示自己的身影。总之,反映这种经营态势的企业管理哲学,应该是一种力求自主、拼搏图强的哲学观,而不是一种盲目屈从国外大公司的经营范式。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指导思路,不惧怕诸强,拼搏挤压,构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哲学理念,指导本企业打造为世界真正强大的成功大企业。?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哲学 特征分析 阶段性构建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

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期,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此时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仅只是关注国内的可接受问题而且也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外认同问题。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体现本土化全球化的实质性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能被尽可能多的民族认可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那么,中国众多企业面临跨国经营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呢?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大舞台呢?笔者以为结合中国正处于向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应该体现出一种饥饿精神、自主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强的

精神。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构建:产品研究与创新性上,追求自主,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专利,而且更要主张自我开发与创新;生产上,要自创品牌,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过于满足贴牌生产;营销上,可以借助国外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则,企业的独立性永远难以实现,在国际上仍无法展示自己的身影。总之,反映这种经营态势的企业管理哲学,应该是一种力求自主、拼搏图强的哲学观,而不是一种盲目屈从国外大公司的经营范式。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指导思路,不惧怕诸强,拼搏挤压,构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哲学理念,指导本企业打造为世界真正强大的成功大企业。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7篇

然而,稻盛哲学如何落地,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在配合山东盛和企业经营研究中心调研山东盛和塾所属企业践行稻盛哲学案例过程中,在我国稻盛和夫经营研究领域的前辈和学长曹岫云老师、郭红波老师、白立新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在山东盛和企业经营研究中心姚凤鹏老师、李勋老师等同仁的支持和相关工作基础上,作者初步起草了“稻盛哲学落地模型与评价诊断工具”,并在山东、北京、无锡、沈阳盛和塾“稻盛哲学报告会”上进行汇报,均得到认可和重视,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作者在授课交流基础上,进一步做规范化的加工整理,以期分享给盛和塾内外有志践行稻盛哲学并提升其管理水平的企业。稻盛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该模型自然包含了企业文化落地的全部规律。该模型可以用来评价和指导稻盛哲学及一般企业文化的落地,并进行有关的调研经验总结。

关于稻盛哲学

稻盛哲学,源于中国的哲学与文化。正如先生所言,“这些道理追根溯源,是自古以来从中国受到的教诲,是我们在与中国长期友好往来中学到的。”其中蕴含了老子、孔子、孟子,尤其是“阳明学”和汉化佛学的思想。企业文化的近现代系统实践是在日本,总结在美国,根源在中国。正如央视《公司的力量》(第七集)指出那样,企业文化的衣钵,从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经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传到了当今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并达到顶峰。稻盛哲学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稻盛哲学可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之花。而今,稻盛哲学回家,交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之下,而显得恰逢其时。它超越国别、超越行业、企业规模和体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前面交代了稻盛哲学的大背景。然而,稻盛哲学本身却不是学术化的。它来源于稻盛先生的人生历练与感悟,来源于其晚间用心阅读哲学、宗教枕边书,并思考总结白天现场工作;来源于其用理性思考指导实践,并反复提炼总结,终于建立了以《京瓷哲学》为载体的“稻盛哲学”。其精髓是“利他”和“作为人何为正确。”其哲学概括是“敬天爱人”。

“利他”,体现在稻盛哲学经营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稻盛先生认为“经营需要什么哲学”?答案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他说,“这是类似父母给子女言传身教的那些简单而朴素的教导,是人类自古培养起来的伦理、道德。也就是说,不许撒谎,不许给他人添麻烦,要正直,不许贪得无厌,不许只考虑自己私人的利益等。这些任何人在孩童时期曾经受到过父母、老师的教导,但随着长大成人逐渐遗忘的单纯的规范,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经营的指针,作为必须遵守的判断标准。”稻盛哲学本质上是“致良知”。践行或推行稻盛哲学,是激活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是“觉悟”。至于稻盛哲学具体内容,详见后面的“京瓷哲学手册”结构分析。

稻盛哲学落地模型

哲学或文化落地,来自飞机落地的比喻(见图1)。“喻取少分”,并不完全等同,却可以让我们分析事物的共性规律。飞机落地相关要素有:“环境气候、机长、指示灯、飞行高度、落地切入点、操作技术和停机平台”几大因素。“环境气候”,指企业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它影响着哲学落地。“机长”指企业一把手,是哲学落地的关键。“指示灯”指“哲学手册”,是哲学落地的指南和依据。“飞行高度”和“切入点”,是指哲学理念是否脱离实际、高谈阔论,并选择有效的抓手。操作技术,是指文化落地的方式方法。“平台”比喻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制度”是哲学落地的坚实保障基础。

图2 哲学落地暗喻模型

要素一:哲学落地的环境气候条件

哲学落地的环境气候条件,特指企业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社会文化环境,具体有如下问题:

近来人类、国家大的社会文化氛围。2012的12月21日,并非世界末日,而是人类回归大道的开始。今年以来,国内第一高频词就是“正能量”。而稻盛哲学,正是以人心为本、以道德为本的思想体系。“利他”本身就是天道。正如老子所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因此,践行稻盛哲学,符合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大势。

区域、行业的文化氛围。不同区域、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氛围,因而形成了稻盛哲学落地的条件因素。比如,山东素有孔孟之乡之称。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是稻盛哲学良好的落地条件。山东盛和塾也在快速发展中,并涌现出秋香食品、摩卡服饰等一大批践行稻盛哲学的优秀企业。食品、餐饮行业是最关乎道德的行业,也是践行稻盛哲学最敏感的行业。山东老转村集团决心做良心餐饮,早已杜绝了味精、鸡精等添加剂,推行原态、真味的绿色餐饮。他们还为消费者负责,严禁转基因油品。当其董事长牛虎兵遇到稻盛哲学,一拍即合,产生强烈共鸣,立即开展了践行稻盛哲学的工作。目前,他已经成为青岛盛和塾理事长,大力推进稻盛哲学在青岛市的普及。而、投机性较强的一些行业,或许是不利于践行稻盛哲学的行业。

企业文化基本状况。企业文化基本状况,是稻盛哲学落地的微观环境。可以从“文化氛围”和“文化肖像”角度进行评价。

“文化氛围”的评价问题是:(1)您是否体会到了组织内部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气场?(2)企业内部的氛围是:积极/正能量、无所谓,还是消极/负能量;(3)本组织内是个什么氛围(具体见“文化肖像”)?

“文化肖像”的评价问题是:(1)如果让您描写本企业,您会用哪十个词?(2)本企业最常出现或使用的词汇或口头语是什么?(3)本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4)本企业目前良好的观念或风气是什么?(5)本企业目前应该克服的不良观念或风气是什么?

要素二:机长(一把手)

企业一把手,就像飞机的机长,他是否愿意并能够让飞机落地,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该因素独立单列。他必须带头践行和推进。而且必须具备大爱、大愿、大智、大行,方可启动稻盛哲学在该企业的落地践行。这是衡量和指导企业一把手践行和推行稻盛哲学的标准。具体问题是,一把手:

(1)对稻盛哲学的认知、理解、领悟程度;(2)对稻盛哲学的认同、信仰程度;(3)个人践行稻盛哲学程度及做法;(4)推行稻盛哲学强度;(5)推行稻盛哲学技巧及做法;(6)是否设置分管人或职能机构。

要素三:指示灯(哲学/文化手册)

“指示灯”,指的是“哲学—文化手册”。具体问题是:(1)有无稻盛哲学手册或套用“京瓷哲学78条”,或具备含有稻盛哲学的“文化手册”或称“哲学—文化手册”;(2)是否依据稻盛哲学(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进行了使命调整?(3)该手册是否具有可读性(深入浅出、喜闻乐见);

(4)该手册的阐释是否具有行为指导性;(5)手册体系的完备性、准确性、先进性、适应性、针对性、思想性?

稻盛哲学手册,由“目标”和“哲学”构成。将其原文转化为国内企业文化范畴术语,解析为图3和图4。可以根据该模式和内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编制出属于自己的哲学手册。或者,在原有企业文化基础上,增加稻盛哲学内容,升级为“哲学文化手册”。智诚灵动营销策划机构,在践行稻盛哲学之后,将其原有的企业文化手册(图5),升级为哲学—文化手册(图6)。

文化手册与哲学手册的共同之处都是企业对于自身及员工“做人和做事的约定”。与文化手册最大的不同在于,“哲学手册”更强调做人的问题。“心性”和“职业精神”是稻盛哲学手册的核心内容。通常的企业文化手册通用结构,见图7。

要素四:高度、切入点——抓手

本部分哲学落地要素主要问题有:(1)在推行稻盛哲学中,有无高谈阔论、玄虚、脱离实际?(2)是否能从日常经营、运营、工作和生活入手推行稻盛哲学,比如善待员工、推行“日行一善”、主题建设活动?(3)其效果如何?遇到哪些情况和问题?有何好经验?

有人曾经发问,“员工抵制或抵触稻盛哲学,怎么办?”其实,稻盛哲学本质上是关心员工的,其企业使命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员工欢迎还来不及,哪里会反对?因此,践行稻盛哲学最佳切入点就是“关心员工”。其次,稻盛哲学的精髓是“提高心性、拓展经营”。提高心性是前提和根本。而提高心性的方便下手处,则是“日行一善”。它从不花钱的、举手之劳的小事入手,从日常生活到日常工作。比如,行车礼让路人、主动配合同事工作。“主题建设活动”,可以是职业精神建设、或干部深入现场等。

要素五:技术,方法——抓法

采取了哪些哲学落地技术和方式方法?常见的有:(1)教育宣贯/讲座,(2)外出学习,(3)班前班后会/晨会,(4)内刊,(4)墙报,(5)闭路电视、广播,(6)博客,(7)内网,(8)文体活动,(9)讲故事,(10)抓案例,

(11)树榜样,(12)考试,(13)比赛,(14)读书会、轮读会、研讨会、学习日,(15)学习小组,(16)演讲,

(17)仪式,(18)空吧(与员工一起吃饭等轻松的交流方式),(19)其他方式、方法。所谓的方式方法中,一把手的“言传身教”,是关键,正如稻盛先生在日航所做的。

要素六:平台——制度

制度的调整和建设,是践行稻盛哲学最硬的措施。具体问题有:(1)是否根据稻盛哲学修改了公司的绩效、考核、外部合作、福利与员工关怀(EAP)等经营管理制度?青岛魔咔服饰公司的做法是:员工工资平均上调30%,基层提得多,中层提得少,高层反而降了,利润分配比例也重新做了调整,50%留存公司作为发展基金、30%用作员工奖励、20%用作股东分红。(2)修改是否系统?(3)修改是否到位?(4)如果不能一步到位,是分阶段进行,具体做法?(5)该制度实施情况?遇到什么问题?

稻盛哲学落地效果与践行效果评价

落地效果评价

稻盛哲学落地的效果,要依次对高管层、中层、班组长级干部进行评估,具体问题是:(1)对稻盛哲学的认知、理解、领悟程度;(2)对稻盛哲学的认同、信仰程度;(3)个人践行稻盛哲学程度及做法;(4)推行稻盛哲学强度及做法。而对于员工的评价不用(4),此项评价方式可以是访谈、观察、问卷、笔试等。

践行效果评价

稻盛哲学落入各级人员心地,并不同程度地产生认知、理解、认同、信仰、践行和推行,最后的开花结果,还需有评价指标。

幸福感是践行稻盛哲学效果的核心指标。产值、利润之类的指标不能放在第一位。在国家层面,GDP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丹王国的GNH(国民幸福指数)正在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为何以员工幸福感作为第一评价指标。因为稻盛哲学的经营企业使命就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

企业凝聚力 稻盛哲学是以人为本的,是关心员工幸福的,是强调大家族主义的。因此,践行稻盛哲学的效果自然应该是“企业凝聚力”的提升,并且员工流失率自然会下降。

企业执行力员工幸福感的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提升,加上稻盛哲学对职业精神、做事哲学的重视,践行稻盛哲学应该带来企业执行力的提升。

效率与质量 执行力的提升,为了度过美好人生的“精益求精”之下的“热爱工作、自我燃烧、有意注意”等职业精神的践行,应该带来的是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产值与利润 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应该带来的最后效果,是产值和利润的提升。从关心员工开始,最后取得的效果是企业效益的提升。这是“反者道之动”的“无为”逻辑。企业当局关心员工的“利他”,最后换来的是站在企业立场上的“利己”。这也印证了老子所描述的天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

幸福感、凝聚力、执行力、效率与质量、产值与利润,这五大指标依次相互关联,但前者与后者的关联程度,取决于该企业践行稻盛哲学的具体情况。

以上模型引入利克特尺度五级计分制(5【非常】;4【比较】;3【一般】;2【不太】;1【不】)之后,就可以进行量化计算,图8是本模型早期版本的量化雷达图。

总之,稻盛哲学是提高心性、提升管理的务实哲学。只要它落入员工心地,便可以以此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企业凝聚力、企业执行力、效率与质量,并最终提升企业的效益指标——产值和利润。这五大指标,就是管理提升的关键指标。希望此模型有助于稻盛哲学在中国企业的播种、生根、开花和结果,并服务于中国各行业、各规模、各体制下的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也希望各界朋友在实践中对此模型提出指正,并共同完善之、发展之。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哲学 特征分析 阶段性构建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9篇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将一个破产重建的巨型企业拉回生死线,稻盛和夫再次创造了企业史上的神话。为此,本刊邀请稻盛和夫先生,以其亲身经历,独家解析了不断创造神话的“稻盛哲学”:

名门大企的倒闭,是不是都与经营哲学有关?老板提出的经营理念遭遇员工抵制应该怎么办?怎么让曾经战胜日本的美国老兵信服自己?

经营哲学不是老板一个人的哲学

很多人都能认识到,把哲学的思想运用到经营中,是企业管理很基础和很必要的问题,但同时也觉得这个命题很宏大。其实,经营哲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话题,甚至是每个刚毕业进入企业的新人都在思考的话题。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松风工业,负责从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到销售一系列工作。那时候,松风工业连年亏本,连工资都要拖延,企业与工会总是纷争不断。待遇低、缺乏像样的设备、工作环境恶劣。在这种条件下,要想做出出色的成果,我应该抱一种什么心态?这个问题,我每天都思考。每当我有所感悟时,就把想法记在笔记本上。

就是这些刚刚进入职业生涯时,我零碎、简单的感悟,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27岁时,我创立了京瓷公司。我努力工作,但忙于琐事,但经营者应该考虑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具体模式等问题却无暇思考。每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就烦恼不安。我常把记录了我工作要诀的笔记本拿出来,再添加上在经营中新的体悟,将这些工作和经营中的要点重新整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不是老板一个人的哲学。不仅需要亲身实践,而且还要灌输给员工,让整个团队共同拥有。

但是,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自认为很不错的经营哲学为什么会受到员工的抵制。有的员工甚至会反驳,拥有什么思维方式和哲学观,这是每个人的自由。这种反驳貌似很合理。

遇到这样的反驳时,企业家不妨反观一下,自己的经营哲学是否正确。如果这套哲学能多多考虑员工的幸福,即便制定了高目标和严要求,也能凝聚起全体员工的力量。

只有能聚集更多人力量的经营哲学才能算得上是好的经营哲学。

因此,不但老板要多想,员工也需要有让步。首先是公司的干部,必须充分理解公司的思维方式。“那样的哲学同我的想法不合,我无法接受”,如果有这样的干部,公司的力量就无法聚集起来。不理解、不赞同公司的哲学,而表面上又装出理解赞同的样子,彼此都不愉快。既然如此,员工就应该去找和他思想哲学一致的企业。我认为,这一点必须明确,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最“幼稚”的道理让名门大企纷纷倒闭

所谓经营哲学,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就是企业要有规范、规则,这些东西必须在企业内部首先明确确立。

但是,很多企业家把这个问题简单地理解为怎么“约束员工”,而忽略了真正应该遵守的是什么。在我见到的多数企业里,很少有企业家会向员工们提出“作为人,何谓正确”这类的问题。而我这里所谓“经营哲学”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告诉企业家们那些孩童时代父母老师所教导的做人的最朴实的原则,例如“要正直”、“不要骗人”、“不能撒谎”等等。

如此起码的道理还需要讲吗?

一定会有人这么问。

无论是欧美,还是在亚太,各色各样的企业丑闻不断发生,一些有名的大企业甚至因为这类事件而遭到无情的淘汰,就是因为企业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

打个比方,在一个以获利为经营哲学主导的企业中,赚钱成为了这里最重要的规范。当员工在恪守那些“正直”的规定而无法为公司带来利润时,他就首先会考虑“这种程度的违规没有关系吧?”不得不说,有这样想法的员工应该是好员工。如果企业家不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或者不能及时纠正这样的问题,“稍进一步的违规”也会变得不是问题,正确的规范规则更被抛在一边。这样的企业或者产品发生问题就会变成是必然。到那时候,如果将问题公开,企业可能蒙受巨大损失;如果由于内部告发或外部揭露,企业又出面掩饰,做假报告,事态越加复杂,最终就会导致企业崩溃。

那些出身于一流大学、跻身于一流企业领导人岗位的经营者,往往都会做出类似的事情。与这些企业“精英”们讲什么“正直”、“诚实”,似乎太幼稚太愚蠢,只会换来他们的一笑了之。

这就是最简单,但最重要的经营哲学。

不重视这些简单幼稚的道理,就会导致企业崩溃!

我自知自己是一个没有多少管理经验和知识的人,所以我只有将“作为人,何谓正确”这句话最简单的道理引申出并贯彻于我的几个企业中。所有有关企业经营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都是在说服员工“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要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我庆幸正是恪守这个最朴素的经营哲学,京瓷从创立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经营之舵从未偏离正确的方向。后来京瓷进军海外,这样的判断基准更成为在全世界普遍适用的哲学。

没有过高的企业目标,只有不对的行动指南

经营哲学直指企业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的思维方式。这是一家企业必不可缺的东西,也是经营哲学的第二个要素。

京瓷公司刚成立时,在日本的古都京都西侧的中京区西京原町借用了一间木结构的房屋。我对几十个员工反复强调:京瓷首先要做到西京原町第一,然后是中京区第一,接着是京都第一、日本第一,最后要瞄准世界第一。

但是说实话,在说出这种梦想的一瞬间,我自己心中也有疑虑。因为,即便是超过当时西京原町第一的京都机械工具公司,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家公司已经很有名气,汽车产业的蓬勃又让那里满负荷工作。而在已有两家名门企业耸立的精密陶瓷行业,京瓷公司刚刚起步,要成为这个行业的全国第一,这未免太过荒唐无稽。

即便如此,我却依然不断向员工们诉说“日本第一,不,要瞄准世界第一”。因为京瓷成为行业第一,的确是我的目标。

但经营哲学显然不像喊口号那么简单。为了成为世界第一的公司,干部员工应该如何思考?朝着这一方向,全体员工应该怎样团结一致地共同行动?这都需要经营者来指明。所以我还要告诉我的员工,为了实现高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我的经营哲学中,“树立高目标”,“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逼入绝境”,“极度认真地生活”,这类表达克己的严肃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随处可见。

那时候,很多周围的日本企业家并不认同我的经营哲学,甚至和我理论:人生应该过得轻松快乐。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从不忙于否定。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目标实现了,当初和我理论的企业家的目标也实现了。彼此瞄准的目标不同,却要比较行动方式,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事实证明,将企业目标和行动指南作为经营哲学的一部分,是很正确也很必要的。我对京瓷的思考,归纳出的经营哲学,包含的是与世界第一企业相陪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这样的经营哲学中出现许多克己的、严肃的条目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希望中国的经营者们,今后能够坚定信念,认真学习这种经营哲学。

王道“治人”才能获得尊重

“正确的为人之道”立足于普遍性的伦理观,帮助人成就完备的人格,而基于“作为人,何谓正确”建立起来的经营哲学,也使得企业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这是经营哲学的第三个要素。

京瓷的生产和销售网点遍布全日本,员工却大部分都是外国人。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在语言、民族、历史、文化完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开展事业,能达到这样的业绩,与我们的经营哲学的“治人”理念密不可分。

刚开初,我的员工都是日本人,“治人”的问题我没有认真思考过。直到创业后的第9年,京瓷开始在美国开展业务,当时聘请了一位日裔员工。尽管他是日本血统,也懂得一些日语,但思维方式完全美国化,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同我持不同的意见。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原先建立起来的经营哲学,很可能会在今后企业的全球化中遇到麻烦。我们不得不去修正它们了。

自古以来,“治人”之术有两种。一种是欧美常见的方法――用强大的权力来压制人,这种办法在东亚称之为霸权主义,或称“霸道”。另一种就是以中国为中心所倡导的“德治”的方法,用仁义来统治。“德治”又称为“王道”。

“霸道”和“王道”,孰优孰劣,自古以来就争执不休。怎样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经营哲学上,我总是还没有想好。就在这时,我到美国的工厂视察,发生的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

我在车间遇到了一位工作极为马虎的年长美国员工,他总是一副厌恶工作的表情,在将原料放进贮料机时,他竟将原料洒了一地。我严厉地斥责道:“干活怎么能这样有气无力。将贵重的原料洒落一地,怎么连成本意识都没有。”这位员工听后火冒三丈,即刻顶撞道:“简直混账,这样的公司还干得下去吗!”吐出这句台词后,他愤然离去。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员工出身于美国海军,曾是冲绳战役激战中取胜的勇士。

战后,他经常使用“东洋鬼子”来称呼日本人。京瓷到美国设厂后,他经常不服管教,甚至毫不忌讳地对他的日本上司说:“像你这样的日本鬼子有什么资格来指挥我?”

知道这些后,我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统治异民族时,外来民族常常会采用暴力压制,迫使当地人受范。有力量压制时,他们表面顺从却面从腹背,一旦压制的力量松懈,他们会立即谋反。这虽然可悲,却是人世间的常态。

我该怎么办呢?作为企业的负责人,我有权解雇他,同时也能在别的员工面前树立我的权威。但采用这种方法,只要我一转身,员工就可以阳奉阴违,事情肯定做不好。要让员工真正忠诚于你的公司,要做到不管领导人是否在场,都能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只能想方法取得员工的信任和尊敬。对待本国员工其实也是这样。

怎么做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和尊敬呢?那就得靠优秀的人格。如果员工能发自内心地认同,“那是一位人格高尚的人!”这就是取得对方信任和尊敬最好的方法。

要赢得别人的尊敬,企业就必须具备特别优秀的品格,就是要像塑造人的“德行”那样去塑造企业的“德行”。这个“德”字,虽然来自中国,来自东亚,但能够超越人种、语言、历史和文化的障碍,能够打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心,超越国界,普遍适用,万国共通。

以跨国经营为主要业态的21世纪,一个企业能不能发展,海外员工对于公司本部是否抱有信任和尊敬之念,这是大企业成败的关键。

本文得到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10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94-02

瑞士经济学家肯德讲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19世纪是工业世纪,20世纪则作为管理世纪载人史册”。当20世纪悄然逝去,管理哲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有学者甚至断言:管理哲学的崛起,把管理从“科学”引向了“哲学”。尽管这一论断还有待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管理哲学在今日的兴盛,绝非人为操作的学术泡沫,是有其深刻的社会与历史根源的。

一、哲学与管理学融合的必然性

从现代管理思想的历史来看,管理学的研究就一直处于一种发散式的发展状态: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解释。在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现代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仍显得杂乱无章。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学者孔茨对“现代管理学丛林”先后进行的两次综合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纳与组合,而非建立于坚实哲学基础上的统一与整合。这种哲学基础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作为一种世界观,它首先构成了知识的基础,并为各门具体科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前提和思维方法。毕竟,管理学虽然主要是一门经验科学,但它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属于超越经验的哲学研究对象。因此,哲学对于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二、管理学是科学性、艺术性和哲学性的统一

人们对管理哲学的认识,虽然充满了意见纷争,但也达成了部分共识,即管理哲学处于管理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属于一种部门哲学。当然,这种交叉不是管理学与哲学的简单叠加,也并非简单地将哲学推演到管理学之中的结果,因为哲学本来就是管理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今那种将管理学定位于“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做法,正好忽略了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哲学层面的问题。哲学并不独立存在,而是深深渗透在一切具体科学之中,它们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结的知识总体。而在这一知识总体中,哲学处于深层地位,它所关注的是各种知识领域中的深层理念,如各种具体学科研究的前提假设、基本原则、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等。对于管理研究而言,它既可以是一门科学,又可以是一门哲学,而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就会形成所谓的管理艺术。因此,从更全面的意义上讲,管理应该是科学、哲学和艺术的“三位一体”。

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管理模式构建

纵观管理科学发展史,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中国式管理该何去何从?是实现管理的跨越,还是跟随西方的发展,还是创造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管理模式。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创新、文化、可持续”三者的统一,其中,创新是驱动、文化是内核、可持续是目的。

(一)创新是中国式管理模式的驱动力

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由于不加分析地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常常造成两方面的不好影响:一是由于西方管理多重管理技艺而不重管理哲学,把管理简单化、定量化、制度化、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二是由于我国在建立管理学学科的初期,其内容大多是照搬西方而来,因为其构建都是属于西方管理学的内容,案例上也更多引用西方的案例,对中国的管理学思想忽略非常严重,一旦单纯的将这些西方知识用于东方社会的管理实践,就会出现不小的问题。

因此,走“综合创新”的管理科学之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模式,在丰富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找寻东西方文化和中国现代管理的结合点,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创新是管理过程和一切经营活动的最根本驱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口,循规蹈矩的习惯和势力就不能够被打破。

1.创新的动力来源。创新的压力有多方面,有来自竞争对手、有来自顾客的需求、有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有来自企业自发的需求,任何被动的创新,都不足以引领一个企业或者行业的发展,只有来自企业自身的、自发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推动创新,向前发展才能够真正的产生巨大的乘法和示范效应。

2.创新的内容。创新的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观念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3.创新的流程。创新的内容可以包括很多方面,但是从流程上就可以归纳为三个流程:思想上产生冲突、制度是实现突破、方法上产生替代,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创新的流程,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无到有,从认识到认知,从认知到创新的过程,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企业原有管理模式的不满或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使认识上与原有管理理论思想的冲突;第二阶段是因为认识到企业现有管理手段、方法的落后,而对新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主动去认知,有借鉴和学习的意愿;第三阶段是创新过程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将企业之中不满的因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成功的创新案例组合到一起,加以总结、提炼、加工,在重复、渐进的不断尝试中寻求一个最佳创新方案;第四阶段是创新后的管理体系要得到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一致认可,包括对创新内容的适应过程;创新过程中消极因素的规避问题;创新收益的评价等各方面有利,不利因素的综合分析、认可过程。

管理创新的最初阶段首先要得到组织内部的一致认可,这是管理创新得以执行的基本前提,创新的管理需要拥护者,并且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成果来证明创新的有效性。即使有些创新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有理论认证的创新也能增加创新者和支持者的信心。

(二)文化是中国式管理模式的内核

从管理哲学的视角来看,管理决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管理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展开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由此,任何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与管理行为都应该指向这一终极目标,并以这一目标的实现状况作为标准来评判、矫正、重建管理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行为。毋庸置疑,就管理科学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管理科学正在经历着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化,对管理文化和管理伦理的认识和分析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而“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发展中人才的要素影响,重视组织精神和组织价值理念的培育,把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组织绩效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中后期企业文化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开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对企业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尽管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企业文化理论认识加深,企业文化的研究也从定性研究到重视定量研究,从多个角度建立了企业文化及其测评的模型,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企业文化基础理论和企业文化建设模型几乎都是舶来品,还没形成适合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企业文化理论及基础模型。企业文化建设与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先比也有很大差距,除了少数企业文化己经到了深化提高阶段外,大多数企业文化仍处于基本形成和探索时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认识不足;2.企业文化功利性太强;3.将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娱活动等;4.企业文化建设模仿性严重,缺乏企业个性与创新;5.企业文化与经营实际言行不一。究其原因,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1.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的经济职能也有待转变,使得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撑,对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形成制约;2.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内涵认识不够透彻。部分企业经营者都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将企业文化片面的当做是思想政治建设、文娱活动或是制度建设;3.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人情关系等思想在企业中盛行,使得企业规章制度的力量得不到发挥,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发展;4.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够,缺乏对企业经营的正确认识。我国大部分经营者都是在被生活逼迫无路可走之下选择经商的,经营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企业仅是他们获取财富的工具,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就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缺乏对企业经营本质和目的的正确认识。企业经营获取利润是没有错的,但是企业经营获利的本质、目的、正确手段应该是什么?我国大部分经营者都没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在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么体现出极强的功利性,要么就是空谈美好的文化理念而无法将其付诸于实践。甚至有少部分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只要搞好产品、制定好制度及目标、计划等能获取利润就可以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没太大关联,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为了顺应潮流,给企业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

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虽然是有多个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国外成熟、优秀的管理哲学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相比较,我国企业经营者管理哲学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不明显。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缺乏正确的、优秀的管理哲学以及将正确的管理哲学转化为企业文化的能力,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经营的本质、目的、理念、方法等认识不够全面、透彻,提炼不出既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又能符合企业实际,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很好的处理好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得不到企业内部成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认同,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出现各种问题,最终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对企业经营实际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

现代企业处于复杂、变换的环境中经营,需要处理好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而且从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来看,知识的作用越加明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是注重社会责任、创新和诚信的企业文化。没有优秀的管理哲学为指导,是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我国企业经营者优秀管理哲学的缺失将成为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从管理哲学这一视角来研究企业文化,并对通过稻盛和夫优秀的管理哲学及其在企业文化中作用的案列研究,分析我国企业文化问题的原因,探讨培育我国企业经营者优秀管理哲学,有效建设我国企业文化的途径。

(三)可持续实施目的

管理模式的建立要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不能脱离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又必须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尽可能多地吸收先进的、代表前沿动向的管理理念、手段与方法。在理念上应当保持以代表时展和民族文化核心为基础,在手段与方法上应当吸取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比如创新理念、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理念、管理终极目标理念、组织学习及社会学习理念、组织结构倒置理念、跨文化管理理念、虚拟企业、动态联盟、企业再造等一系列理论和理念。贯通运用能大大提高管理操作模式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使其具有较长的寿命周期,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营销哲学;营销观念;营销组合

一、引言

有人曾用一幅画来描述市场营销: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一只筐是发现需求,后面一只筐是满足需求,中间这根扁担是信息――来自天、地、人及其变化和相互作用的信息,这个人就是营销者。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个人的扁担和肩膀的接触点经常变化,这个接触点就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平衡点。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营销者对最佳平衡点的探求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营销哲学的演进过程,因为它涉及到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包括消费者、社会等)各方利益。

了解营销哲学的演进,对于企业更新观念,自觉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新形势,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营销哲学演进史

所谓营销哲学多数人认为就是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在三者利益基础上还应包括其他竞争者的利益,因为这不仅是关系到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缘故,还涉及到营销哲学理论的完整性,从而构建了营销哲学金字塔模型(见图1)。

在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哲学划分中,其市场营销观念既包括了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营销观念还包括了客户观念。菲利普・科特勒的划分使得营销哲学中抹煞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营销观念是以目标市场为起点的,它充分考虑到了市场和竞争因素,并且要求企业要比其他竞争者做得更好,从而争取更多的顾客。这实际上涉及到竞争者的利益。而郭国庆教授和唐豪教授的划分则充分认识到了市场营销观念和客户观念的不同。各种营销观念如表1所示。

本文将市场营销哲学扩展为处理企业、竞争者、顾客和社会四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从而建立上述模型,并且在综合以上大师观点及上述模型基础上将营销哲学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只注重自身建设”

此阶段的市场主体为企业,具体包括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三类传统观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的观念,也是一种最古老的营销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会接受任何他能买得到并且买得起的产品,因此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改善生产和分配的效率。其典型口号为“我们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生产观念在西方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市场需求旺盛,整个社会产品供应能力则相对不足。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会选择品质、功能和特色最佳的产品,因此公司应该不断致力于产品的改进。公司还要设法使包装、价格更具吸引力,改善分销渠道,以便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产品观念和生产观念几乎在同一时期流行。1961年,西奥多・雷维特发表了著名的“营销近视症”一文,它指出有些行业在困难时期衰退的原因在于他们所重视的是产品而不是“顾客需求”,任何产品都是满足一个持久需求的现有手段。

3、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有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若听其自然,消费者就不会大量购买企业产品,因而营销管理的重心是积极推销和大力宣传。其口号是“我们卖什么,就让人们买什么”。此观点盛行于20世纪30-4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的推广,产品产量迅速增加,整个社会已经由商品不足进入商品过剩,卖主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第二阶段:“武装斗争”

1957年,通用电器公司的约翰・麦克金特立克阐述了所谓“市场营销观念”的哲学,并称它为公司效率和长期盈利的关键。此观点认为,实现企业市场活动的目标在于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和欲望,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迅速地传输与市场的期望满足相适应的产品。由于它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到了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自身的优势,因此企业在与竞争者争取顾客和提高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已明显带有“火药味”。

(三)第三阶段:“走群众路线”

这一阶段的观念是指“客户观念”,客户观念的产生最终奠定了目前的营销哲学,并且教给了我们逆向思维的方法论。客户观念强调企业注重收集每一位客户以往的交易信息、人口统计信息、心理活动信息、媒体习惯信息及分销偏好信息,由此确认的不同客户终生价值,分别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各自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通过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加每一位客户的购买量,从而确保企业的利润增长。

(四)第四阶段:“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此阶段为市场营销的发展完善阶段,具体表现为:空间上市场不断被细分,活动领域不断被拓宽,营销手段和工具也日益丰富多样;时间上讲究动态和权变并且注重对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1971年,杰拉尔德・扎特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社会市场营销”的概念,促使人们将市场营销原理运用于保护环境、计划生育、改善营养,使用安全带等具有重大推广意义的社会目标方面。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观念。认为除了产品和劳务外,人、地、观念、经验和组织都是营销的对象,大学要招到更多的学生,宗教组织得到更多的捐赠,医院吸收更多的病人,国家要向世界展示形象,甚至个人谈恋爱,营销无处不在。可见营销正在向多样化、细分化方向发展。

我们在营销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营销进行分类,从而更形象地描述可持续发展的图景(见图2)。

三、从营销组合的发展看营销哲学的演变

我们知道策略可以反映战略,而战略又体现着哲学。哲学的某些思想不一定反映在策略中,但策略必定体现着哲学。因为哲学相对策略是一种更高更完善的范畴。

四、结论

随着市场营销环境的不断变化,首先引起的是营销者们对营销哲学的审视,而导致营销哲学的不断演进,而营销哲学的不断演进又会引导营销策略的变化。本文通过对营销哲学和营销组合的发展综述可见,营销哲学和营销策略作为市场营销学的两条主线,其发展是并行不悖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本文对营销哲学概念的扩展,不仅完善了营销哲学的内涵,而且也便于解释营销哲学和营销组合的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建波.营销管理――理论与实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郭国庆.社会营销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唐豪.现代营销――原理与方法[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哲学;道家文化;《道德经》

管理哲学的思想兴起于20世纪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和国家的各个层面。因此,针对管理科学的研究越发地深入,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思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内部,往往一个错误的决策或经济活动就会给企业所处的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的管理只考虑到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经营的规范化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需要同企业所处的行业间的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的人文价值达成一种统一、和谐的互动关系。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应对企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中职能的转变,就需要更加宏观性的思想作为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价值性、伦理性和情感性的多重分析。管理哲学的思想便应运而生。

一、管理哲学的内涵

(一)管理与哲学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可以包含人类知识与科学的各个方面,近代以来甚至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科学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将哲学定义为研究事务本质及其运行法学的科学。同其他哲学定义相比,马克思对于科学的定义更加接近与哲学研究的本意。哲学思想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根据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哲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探索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管理学作为一门普通科学,同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作为研究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中的主导原则和管理决策的方法论,保证企业的管理符合价值、市场和发展等规律,才能保证企业管理中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哲学对于企业管理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二)管理哲学对企业发展观

为了使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更加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企业管理理论上升到企业管理哲学思想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思想进步中的重要课题。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效益性和经济价值增长是其发展和经营的主要目的。但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其管理动机、态度,企业文化、信仰、价值,职工的情感、道德、意志、责任感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效果。因此,管理哲学对于企业管理、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管理哲学思想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并为企业的发展和成功提供更大的动力。

二、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内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是我国道家的代表思想,对中国文化及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道德经》中的阴阳、辩证等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以下,本文从《道德经》基本思想出发,对企业管理哲学对企业管理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民莫之令而自均”,无为思想

在管理中的应用《道德经》中所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指的是天时有序,不用认为的干预,万物都能够受到自然的恩惠。这句话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成为了道家著名学说无为而治的思想本源。在企业管理中,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做不到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企业发展的核心,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矫枉过正,过分干预的现象。2008年花旗银行股价狂跌,资产缩水的原因就在于对自身企业能力的过分预算导致的并购扩张失败的结果,导致企业面临了濒临破产的危险境遇。企业的管理要实现无为,就要深入理解到到家文化中的“我无为而民自治”的管理办法,在管理中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从而端正企业的经营态度和发展方向。

(二)“以天下观天下”,企业发展要建立战略型发展目标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行业发展的提速,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价值增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就要以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为目标。但是为了扩大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目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企业能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老子曾言“以身观身,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挂历过程中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角度,从企业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出企业发展中的各项潜能,克服盲目、轻率的决策弊病,通过建立相应的企业监督与内控体系,让管理思想在管理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万物负阴而抱阳”,企业的发展要符合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道德经中指出的“福兮祸所依”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呈现除了生命周期的规律。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从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抓住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拓展,企业在经历更多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企业的盈余、亏损,竞争、合作,效益、成本,机遇、挑战等因素都是成对出现的,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发展中的生命周期规律。因此,顺应企业的发展规律,让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决策能够在企业的运营中将企业的不利因素向其对立面转化。

(四)“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要从细微之处入手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管理思想莫过于其提出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管理理念。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员工逐渐增多,业务层面逐步扩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更加需要稳定、和持重,才能保证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的平稳。因此,企业的管理要更加的细化,深入企业管理的各项细节之处,才能制定出最符合企业发展的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运行机制。同时,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与疏通和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才能保证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和高效益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管理要懂得控制火候,控制企业的成本,提高经营收益。同时,企业的管理要看得到主次,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发展中的效率,避免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符合市场的需求,避免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盲目兼并、扩大和业务增加的发展误区,通过合理放权的管理办法,让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为了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共同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细节之处入手,真正实现企业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

三、结语

企业的管理哲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道德经》等思想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沉淀后,其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经济作用。我国道家思想涵盖了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等多个层次的哲学意义,对于企业的管理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遇到了诸多问题都能够起到启迪和引导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是西方现代科学的重要成果,企业的管理中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思想同我国传统道家哲学理论相结合,可以不断让企业管理走上民族化和人性化的道路,为推动企业在市场和经济社会中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利.《道德经》“水”喻的哲学意境与现代企业管理[D].湖北大学,2013.

[2]高学杰.《道德经》的管理哲学[J].河南农业,2016,27.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科学;管理哲学

管理是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活动,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管理活动,主要表现为特定组织成员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资源优化过程,具体表现为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进行的一系列的协调和组织活动。哲学的定义则较为广泛,有的说是知识汇总,有的说是科学的科学,而比较接近哲学本意的则是马克思对哲学的解释,即世界观。哲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及其运行的根本法则,是管理科学的主导原则与方法论。哲学与管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是两者之间联系极其密切,哲学是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向导,管理则是哲学的实施与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哲学概述

(一)管理哲学的产生。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也不断加深,一个人的各种决策活动,尤其是职权较大、影响较广的个人的决策活动都能给地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主体单位,企业规模的不同,企业的各种活动都会对当地、国家甚至世界带来不同的影响,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还要考虑企业对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改变以往单纯作为经济人的角色,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在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人文和社会价值。

1978年霍金森教授编写的《管理哲学》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管理哲学的正式创立,他在书中对管理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除了要关注如何提高组织的效率、加强组织的科学管理之外,还应当注重组织管理中的人文要素,不仅要强调组织的效率价值,还要考虑组织的人文价值。简而言之,管理活动不仅能够提高人的价值、发展人的潜能,还应当能够排除压抑人的创造性、降低人的价值、限制人的发展的行为和因素。因此,哲学作为一种“补偿的力量”必须对管理进行价值的、伦理的、情感的分析,这就是管理哲学的本质。

(二)管理哲学的内容。(1)自然观。大自然主要指人类生存的各种环境,包括森林、河流、山川、矿产等等,这些自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人类活动介入之后,自然生存环境虽然受到影响,但是人类活动并不能够改变自然运行规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所做出的各种行为,都将得到自然相应的回报,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的改造大自然,否则必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2)社会观。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由人类的各种不同活动构成的,社会活动包含多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等等,每一类活动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社会经过了多种形态的更替,而且每种社会形态均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进步,社会形态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企业要在当前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够管理好企业,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3)人文观。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要素。正是由于人类具有无穷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不断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关心其身心、理解其情感,注重培养和提高每一员工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管理者应重点关心和研究员工的情感态度动机、信仰伦理道德、规范责任意志、偏爱期待价值等,把企业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全体员工中去,引导员工主动去实现企业目标,促使企业良性发展。(4)企业观。企业是社会中的一个组织形式,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就要具备哲学性的管理思维,处理好四个环节的关系: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工具和手段、管理过程。虽然这四个环节的每一个都可以作为哲学对象,但是,管理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侧重于概念、判断与推理。企业以目的而存,以适应而发,以整体而变,以集合而改。除此以外,其职工的情感、态度、价值、道德、责任感等等,这些都是管理应关心的问题。对它们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管理的实质就是实践哲学或行动哲学。(5)发展观。世界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是物质世界的根本法则,企业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社会关系和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适应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才能求生存。当今社会企业最重要的在于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只有不断的改变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才能真正的取得发展。

二、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哲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企业发展规模和实力都有所增强,越来越多拥有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企业开始向国外发展,谋求国际市场。在企业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的时候,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成为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为避免走出去的企业受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而失去自身的独立性,我们势必要更加重视和强调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哲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企业竞争的加剧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要应用

管理哲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开展及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延伸,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跨国集团公司进入中国并抢占了市场、人才、技术等资源,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都是实力雄厚并具有丰富的先进的管理和发展经验的,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努力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不能一昧模仿西方国家企业的经营模式,我国企业仍然要建立或者说保持一些中国企业所特有的东西,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这样才能在国内甚至国际竞争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可以更好的赋予和体现民族文化特征。一个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的文化特征,能够建立起符合国人的企业哲学,而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的企业由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没有好好的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和价值理念来构筑企业特有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最终导致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一个无法体现自己民族文化特征的企业很难在国内立足,更难以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中管理哲学的应用体现

(一)建立以管理哲学元素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文化。要使得企业管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除了管理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之外,还应当将这些哲学元素逐渐扩展到企业的所有员工,使他们都认同这种管理哲学,大家协同一致,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其最好的效果。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的时候,应当包含管理哲学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企业观和发展观等,如企业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必须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必须要具备哲学性的管理思维,必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等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和执行,才能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中去,才能形成企业向心力,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起到最好的效果。

(二)建立以管理哲学元素为核心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在管理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对企业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优化与整合,包括整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生产经营运行机制。首先,按照人本管理哲学思想整合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和协调机制。按照“直线加矩阵”序列关系构建“复合型”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层级制”直线型组织指挥体系和“矩阵式”横向型事业部制组织密切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其中“层级制”直线型组织、指挥、管理、协调体系,上层是高层决策指挥系统,中层是标准化职能部门,基层是产品项目研制组织;“矩阵式”横向型事业部组织,由直接接触、相互协调的工作技能、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等标准化职能部门和产品项目研制矩阵组织或项目小组构成。其次,运用人本管理哲学思想,以营销导向管理理念为出发点,对生产型企业的组织运行机制进行重构,构筑“需求――层级式”企业生产经营组织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其中心思想是处于上一层级的部门制导下一层级部门,而下一层级的部门必须准时响应和满足上一层级部门,并保证工作成果合乎要求。

(三)管理哲学指导下企业管理的技巧。(1)黑箱原理的应用。在面对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活动时,可以把整个的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黑箱子,这里面的具体内容可以暂时不要去管他。管理者只需要考虑的是在这个黑箱子中输入和输出信号,输入的是预定的管理目标,而输出的当然也就是管理结果。而管理的过程要懂得选择让下级管理者去实施,这主要是因为越往下层,所需要管理的范围就越小,管理也就越轻松。在由下往上的管理活动过程中,一层层的管理工作都做好的话,自然整体的管理工作也就做好了。管理者通过调动下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做好自己范围内的管理工作,从而理顺整个管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黑箱理论。(2)调动管理积极性。管理活动需要管理充分的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在每一个管理条件的选择以及实施上都要保证万无一失。因为管理哲学告诉我们,管理者对管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来的,只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管理者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并且管理层越往上面,这种认识也就越重要,因为越往上层,管理者所作出的管理决策所引起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管理层要充分的调动起自己的工作热情,要尽量避免管理失误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3)适当进行弹性化管理。每一项管理制度的建立都不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往往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这项制度的弊端也会慢慢的出现,一旦这些问题无可避免的出现的时候,管理者不能一味的只知道按照规定制度进行管理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问题的实际出发,弹性的看待问题。企业管理应当是有弹性的,每一项管理活动从管理目标的制定到管理工作的安排实施都应该有管理的弹性,特别是作为管理者来说,更要把握好这种管理弹性,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切实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最终的目的自然是保证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14篇

黑格尔在谈到哲学的特点时认为,哲学是研究思想的思想,研究认识的认识。这话听起来真是令人感叹。只有世界级的思想大家,才能说出这样的语言。只有说出这样的语言,才配称得起世界级的思想大家。

企业家要具有哲学的思辨,就是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之下,在企业家经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掌握企业发展的正确方法,从而来指导企业经营的实践,推动企业发展。

当以思想驭企业

中国的先哲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 B・C・福布斯说:“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严谨的思考,我们是否记得这个最朴素、最基本的事实?不仅只有成功,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以思想的形式存在的。”这两句话相距两千多年,但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企业家为什么要强于哲学的思辨?

首先,思维能力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为宝贵但又常常是开发得最为欠缺的资源。企业平庸和卓越反映在它的经营成果上。但经营成果的背后是人,是人的思维模式。平庸的大脑是不会经营出卓越的企业的。所以,企业要取得成功,不但在于他怎样行动,更在于他怎样思维,行动是思维的附属物。一个企业,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来支撑,但所有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思辨能力。其他能力是目,哲学思辨能力是纲 ,纲举才能目张。

其次,思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由于工作的关系,同全球一些优秀的企业有许多接触。我常常感到,我们中国的企业,同世界优秀企业的差距,不但表现在产品、技术等等上,最为巨大的差距,表现在我们的思维上。这种差距的改变,大概需要一定的时日,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距不改变,走向世界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追求卓越的企业经营管理业绩,首先要从追求卓越的思维开始。

其三,思维的平庸和停滞,是企业的大敌。因为平庸的思想只会产生平庸的行为。思维的停滞,只会使企业的生命停止。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失败的企业,无一不是由于自己思维上出现了大的问题,而导致企业生命的终结。这就像《高效经理人的八个思维原则》一书所讲:当你看这部书的绪论时(大约9000字),就有超过46家企业停止营业,3家企业申请破产。一天之内,超过2131家新企业遭受相同的命运。

须生“慧眼”破“无明”

慧眼,是佛家语。佛家把信众对于世界的认识能力分为五个阶段,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处在成为圣贤的阶段。它的特点就是能看破假象,识得真空。我们强调慧眼,讲的就是企业家要全面、客观、准确地看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就是要能够正确地把握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和企业成长发展的规律。就是要对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企业的竞争对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有一个不带主观臆测的、客观准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正确地把握世界的前提。

要使企业健康的成长,就要破除“无明”。因为对于企业来说,错误的成长比不成长还可怕。“无明”也是佛家语。佛教讲“因缘”,十二因缘的内容中,“无明”是第一条。“无明”是万恶之首。佛家的话讲,“无明”就是由于“我执”――固执的坚持自己的主观见解,而造成的主观和客观相背离,认识和实际相扭曲的心的迷暗无知,不明事理,因而也不能得到对于世界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无明”带来的后果就是由此而产生种种错误的行为。处于“无明”状态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盲人骑瞎马,月半临深池”。就是靠“瞎猫撞死耗子”,梦想侥幸的成功。这是许多企业遭遇失败的根本原因。有的心理学家断言:人们决策方面发生的错误,90%都是由于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在破除“无明”中,有三个问题对于企业家的认识和判断是最为重要的:一是行业的发展规律,背离了行业规律是最可怕的错误,因为这是“南辕北辙”的自我毁灭。二是自己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商业模式决定企业的成败,路径错了,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三是客户的消费要求。这三点常常决定企业的决策是否有效,决定企业的运营是否成功,因此企业家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判断是否正确,将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家要根据这些情况,制定正确的,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目标和思路。如果不是这样,戴着有色眼镜看企业,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凭自己的想象和愿望去经营和管理企业,势必走弯路,遭遇失败。这样的结果惨不忍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强调企业家要改变“无明”状态,事实上这是极艰难的事情。有时候,人们常常在重复自己或是别人已经犯过多次的错误。屡劝不听,屡教不改,尽管自己和别人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仍然有人不断地重蹈覆辙。这就是顽冥不化。

企业家在经营中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场和客户,是企业成败与否的唯一评判者。由“我执”而带来的“无明”,是企业经营中最可怕的敌人,最凶残的杀手。孔夫子老先生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今天有多少人以此为真理?大到国家、政党,小到企业、个人,所犯的错误常常源于一个最简单,但又却不断在被复制的模式――以无知为知。

惟有洗心能革面

峨眉山洗象池有一副对联说:“惟有洗心能革面,虽非造极已登峰。”这副对联一看就是佛家人语,但看后却给我很深的感触。做人要洗心革面,不断成长进步。做企业也要日新月异,如古人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只有洗心,才能革面。心是重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佛教讲“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改变了心,才能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怎样改变心,从实践中来,日本的企业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不但在企业的经营中创造了奇迹,而且通过自己的经营实践,创立了自己企业的经营哲学。稻盛和夫在谈到企业经营需要哲学时讲到:对于企业,有三个理由说明经营哲学不可或缺:

第一个理由,所谓哲学,首先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经营公司无论如何都必须有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规则或事项,这些作为“哲学”,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地确定下来。

第二个理由,所谓“哲学”,它用来表明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标,即要将这个企业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同时这种“哲学”还要表明,为了实现自己希望的、理想的企业目的,需要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因此,这种哲学在企业经营中必不可缺。

第三个理由,这种“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备人格一样,企业有企业的品格。企业经营需要非常优秀的哲学,就是因为这种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优秀的品格。

企业经营哲学范文第15篇

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根和本是同一个意思,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当然,还有“种子”的问题,但是“种子”本身也有一个它的根本和要害是什么的问题。)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里面都有哲学问题,所以才有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等分支学科。任何学科的革命都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发生的。较为浅近的例子是,你的人生哲学发生了变化,你的人生也就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尽管你的人生有很多变化,但是,你的人生哲学还没有变化,那么你“本身”并没有变化。

企业哲学,是以企业家文化为主导的企业核心群体对于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哲理性思维,它是一种人本哲学,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企业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哲学,是企业对内外部的一种辨证式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又决定了企业对于各种事物的偏好,所以企业文化是个性化的,这就是其根本原因所在。

企业哲学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立身哲学,即企业家如何做人做事的哲学思想;第二类是经营哲学,企业家在经营活动中的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差别哲学、资源哲学、共赢哲学、生存哲学、危机哲学等;第三类是用人哲学,即企业家如何用人的哲学思想。

企业哲学是企业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转化器:一是企业哲学应该是一个群体的思维,而不是某一个企业家的思维,它可能包括了企业几任企业家文化的高度凝炼;二是企业哲学不只是停留在企业家阶层,也包括了企业核心团队的智慧。要深刻理解这些,就必须认真分析企业哲学与企业文化、企业家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哲学与企业文化之间,企业哲学是一种存在,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哲学辨证思考之后确立的基本假设,并由此产生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所指导下的行为模式(这其中包含了行为实施影响下的物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的外在表达,企业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通常,企业会在企业文化的企业理念系统部分,详细地阐述其关于企业哲学的三大命题:那就是“为什么存在”、“成为什么”、“如何存在”。

第一层,即核心层是“企业为什么存在”。问题是解决企业存在的价值,即“我是谁,who”的问题,就是企业的使命(mission)、企业生存的价值或者说意义。它是跟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家的精神密切相关的。这个结论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相吻合的。当一个企业刚刚成立时,要更多地考虑企业的生存问题,就是如何去赚钱,即需求层次中最底层的生存需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生存价值也就慢慢提升,到了最高一层,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企业的哲学境界了。杜拉克认为,创办企业第一问题就是“本企业是个什么样企业?”这个问题貌似简单,但回答起来就不那么简单。

第二层,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就是“成为什么,what”,即愿景的问题。一个公司的愿景(vision)是全体人员为之奋斗的目标,它必须是前瞻性的、挑战性的,而又必须是宏伟的,就是说它具有艰苦性又具备可操作性,也是激励人心的,有“气吞河山”的功效。

第三层,是“企业如何生存”,即“怎样,how”,即经营理念(motto)的问题,这一层次涉及的内容最为广泛,它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地域、关注点的不同而不同,大致上可包括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对产品、对管理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企业哲学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处理企业矛盾的价值观及方法论。企业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动力源泉,只有在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企业发展的内外矛盾的前提下,企业才能确立其核心价值观以及围绕价值观的辨证方法论。核心价值观是处理企业种种矛盾的指导原则,是企业哲学思想的最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