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1篇

为了顺利完成一九八三年国库券发行任务,现在对发行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办理国库券发行工作的机构

国库券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库券的发行和还本付息事宜,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所属机构办理。为了便利单位和个人认购,经与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商定、这两个银行的所属机构也同时办理国库券的发行和还本付息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库券办公室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库券分配方案,编制一九八三年四种(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面额所需数量的领用计划,于一九八二年年底以前上报中央国库券办公室。然后由人民银行总行结合印制数量加以适应调整后分配发运。

二、单位认购、交款办法

中央、地方和部队所属单位,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分配的任务后,应及时将本单位认购数报县(区)级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办公室和上级主管部门。

各单位对认购的国库券,原则上应一次交款。少数单位一次交款有困难的,可以分两次交,但应在六月三十日前全数交清。

单位交款时,应填写“一九八三年国库券单位交款凭证”一式四联,向其开户的银行办理交款(在建设银行开户的,可持交款凭证到人民银行交款)。收款银行负责审查交款凭证各项内容填写正确无误后,办理收款手续。

银行收款后,应签发“一九八三年国库券收款单”(三联),并将其中第二联(收据联)给交款单位,作为以后领取本息的凭证。

三、个人认购、交款办法

职工、城市居民和个体工商业者购买国库券,由所在单位(市民由街道办事处)统一办理。认购工作一般应在四月底以前结束,各单位应将认购数报县(区)级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办公室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应根据购买人的需要,向收款银行编报所需国库券分配面额的计划。

职工交款,可以由本人一次交清;也可以由发放工资部门按本人所订的交款计划,从应发工资中代交。各单位统一代收的国库券款,必须按月送交银行,不得留在单位或作为储蓄存款,更不得挪用。银行收款后,尽可能按代交单位的要求酌予发给所需面额的国库券,不再开临时收据。

农民购买国库券,由生产队统一办理。具体的交款、发券办法,在保证钱券两清,不错、不乱、不丢失的前提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银行部门自行商定。

各单位(包括生产队、街道办事处)代个人交款时,应填写“一九八三年国库券个人交款凭证”一式五联,收款银行负责审查交款凭证的各项内容正确无误后,办理收款手续。

城乡个人购买国库券,由于特殊原因,不愿在单位统一购买的,也可以到银行直接购买。由购买人填写(或银行代填)“一九八三年国库券个人交款凭证”第一、三两联,同时由银行发给相应面额的国库券。

四、国库券款上划办法

人民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对代收的国库券款,以“90代收单位购买国库券款项”科目,和“91代收个人购买国库券款项”科目,分别开设专户,不计利息。

人民银行、农业银行(或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双设机构地区,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代收的国库券款项,应于当天(或次日营业开始后)划转当地人民银行,并将留存的单位和个人交款凭证第一联(报查联)和国库券收款单第三联(存根联)一并附送。

人民银行县支行所属集镇办事处和农业银行县支行所属营业所代收的国库券款,应于每月25日上划人民银行县支行,并将留存的单位和个人交款凭证第一联(报查联)和国库券收款单第三联(存根联)一并附送。

人民银行各经办行(包括单设农业银行的县支行)对代收的国库券款,从一九八三年三月份起,每月上划一次。于月初将截至上月底收到的款项,全数逐级上划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上划数必须与报同级国库券办公室的数字一致。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汇总后,于中旬内转划人民银行总行。人民银行总行于月底集中划交中央总金库,以108“款”“国库券收入”科目入库。

人民银行县支行(或城市区办)每月收到各收款银行报来的上划款项报单和随附的单位和个人交款凭证第一联,经整理汇总,并与“90代收单位购买国库券款项”、“91代收个人购买国库券款项”科目核对一致后,填写“一九八三年国库券交款凭证汇总单”,连同单位和个人交款凭证第一联(报查联),于次月三日前送当地县(区)级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办公室(财政局)。县(区)级国库券办公室按照国库券月报规定的内容,编制国库券月报表,逐级上报。

五、挂失问题①

个人购买的国库券要妥善保存,银行不能受理挂失。各级财政、银行部门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注:①此项小标题是编者加的。

六、报告制度

在发行国库券期间,为了便于向国务院报告发行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办公室(财政厅、局)、中央各主管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应向中央国库券办公室报送以下材料:

1.二月底报送国库券任务分配方案、分配依据和工作部署情况。

2.从三月份起到交款结束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办公室,于每月8日前用电报月报报告上月末止累计认购、交款数。认购数按各县(市)和主管部门统计上报数、交款数由各县(市)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人民银行县支行(或城市区办)转送的交款凭证第一联(报查联),按月报内容分类统计上报,其总数必须和银行上划数一致。

中央主管各部门和解放军总后财务部,根据所属单位上报数,于每月8日前将上月底的认购数、交款数,用书面报表或电话报中央国库券推销委员会办公室。

3.在认购和交款期间,每月报一次书面简报,着重反映认购和交款好的典型事例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交款结束后,报送工作总结。总结内容包括:认购、交款情况,各阶层购买国库券负担水平分析,工作经验和对今后发行国库券的意见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应附送“一九八三年国库券认购、交款情况统计表”。

七、国库券的推销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①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2篇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关于对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很多,特别是许多研究从竞争力角度出发,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外与银行竞争力相关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国家竞争力中的金融体系指标及其测评;二是有关专业报刊,如英国《银行家》杂志、《欧洲银行家》杂志以及《亚洲货币》等对世界大银行的指标排名和比较;三是国际评级机构对银行进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四是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的CAMELS评级模型;五是国内学者提出的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分析。

WEF和IMD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国家竞争力的宏观测评,即一国金融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程度,而银行业竞争力是构成金融业竞争力的内容之一。WEF和IMD关于金融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一国的金融竞争力及影响有全面直观地了解,但是对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仅停留在几个重要指标上,不足以反映一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英国Banker杂志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按其一级资本进行排名,它既可以考察单个银行,也可以考察一国银行的整体实力。其排名主要考核的指标有: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规模、银行经营稳健状况、收益率以及其他综合指标。这一排名已被视为对银行业最具权威的实力评估。这一指标体系对银行当前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竞争实力做出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各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广泛加以研究和应用。 但这一排名也存在明显缺点,它仅仅是一定时间段内一些数据指标的比较,对于影响银行竞争力的其他要素分析不够,如制度因素、市场结构等,所以不足以衡量和评价一国某一银行及该国银行的总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国际著名信用评价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等公司每年对国际大公司和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作为金融机构核心部门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就是在全面分析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对其信用质量做出综合评估,并用一种简单的字母数字组合符号表示风险大小。比较侧重的是风险方面的分析,关注的是信用主体的信用。2004年,国内的中诚信评级公司也开始对国内若干家大型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级,方法论基本上遵循了国际评级机构的分析框架。

CAMELS评级系统,即骆驼评价系统,也称为“统一金融机构评级系统”,目前已被国外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该系统主要是监测和评估金融机构经营的六个方面:资本充足率(C)、资产质量(A)、管理能力(M)、收入及盈利性(E)、流动性(L)、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

2001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参照美国的CAMELS风险评价体系,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开始设计中国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系统。2006年1月,银监会正式出台《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并设置了一系列指标对每个层次的状况进行衡量。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项针对工、中、建、交四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改前后经营绩效和竞争力变化的比较分析,将主要选择资本管理、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基本业绩四大类指标来进行考察,其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在资本管理方面,我国监管部门从2003年开始推行严格的资本管理,按照银监会的规定,2006年底之前,所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4%。在资产质量方面,近些年我国政府已先后对国有银行系统实施了三次重要的救助,来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和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图1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对工、中、建、交四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改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二、四家银行股改前后主要指标对比

(一)中国建设银行

2005年6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正式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7月1日又与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正式签署战略投资协议。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四大商业银行中首家实现海外公开上市的银行。截至2006年底,建行共发行股份224689084000股,拥有注册股东68602名,其中公众持股量约占25.92%,这些股东遍及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地区。

伴随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尽管其在经营业绩、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相关指标有所分化,但总体而言仍可以认为是在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2006年,建行的每股净资产由2005年的1.28元提高到1.47元。相比之下,其每股盈利则略有下降,与2005年的0.24元相比下降了0.03元。盈利能力方面,其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11%下降至0.92%,但其成本收入比指标有一定改进,从45.13%下降到43.79%。在资本充足方面,近两年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从资产质量来看,其不良贷款率近年来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到2006年底已经下降至3.29%(见表1)。

注:1.按照净利润除以该年年初及年末总资产的平均值计算。2.按照净利息收入除以平均生息资产计算。3.按照一般及行政费用总额除以经营收入总额计算。4.核心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仅根据2004年3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指引按单一主体而编制。5.按照不良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计算。6.按照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减值损失准备除以不良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计算。7.按照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减值损失准备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计算。

(二)中国银行

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成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志着中国银行向建立拥有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同年7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其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中国银行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中国银行股本结构的变动情况来看,与上市之前相比,截至2006年底,有限售条件股份的比例由100%减少至68.34%,而另外的31.66%的股份则成为无限售条件的股份。这其中,国家持股比例由83.15%下降至67.49%,减少了15.66%;其他内资持股由原来的0增加至0.85%。在无限售条件股份中,人民币普通股为1.71%,而境外上市的外资股(H股)的份额为29.95%。

同样可以看到的是,在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主要指标大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以2006年和2005年上市前后对比,在基本业绩方面,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每股收益从0.15元增加至0.18元,增幅达到20%;每股净资产从1.12元上升到1.53元,上升了0.41元。在盈利能力方面,总资产净回报率从0.72%上升至0.94%,增幅达到30.56%,成本收入比从39.30%下降至38.96%。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体资本充足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符合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由8.08%上升至11.44%。最后,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规模在下降的同时,不良贷款比率也从4.62%下降至4.04%。

注:1.每股收益(加权平均)=报告期净利润÷报告期平均股本总数;2.每股净资产=报告期期末股东权益总额÷报告期期末股本总数;3.总资产净回报率=报告期税后利润÷报告期资产平均余额,报告期资产平均余额=(报告期期初资产总额+报告期期末资产总额)÷2;4.股本净回报率(含少数股东权益)根据《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的规定计算;5.成本收入比=报告期业务及管理费÷报告期营业收入;6.不良贷款比率=报告期期末不良贷款总额÷报告期期末贷款总额;7.拨备覆盖率=报告期期末贷款损失准备÷报告期期末不良贷款总额;8.信贷成本=报告期贷款减值损失÷报告期贷款平均余额,其中,报告期贷款平均余额=(报告期期初贷款总额+报告期期末贷款总额)÷2。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

(三)中国工商银行

2005年10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工行股份制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日挂牌上市。本次A+H首次公开发行的总规模为556.5亿股(包括代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出售国有股权81.4亿股),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6.7%。A股发行价为每股3.12元人民币,H股发行价为每股3.07港元。工行此次A股和H股的同步发行,开创了A股和H股同日同价发行上市的历史先河。在公开上市之后,国家持股比例已经由原来的92%下降到75%;外资持股由8%上升到10%。此外,其他内资持股由原来的0上升至2%;无限售条件股份占比达到了13%。

伴随着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推进,其银行绩效和竞争力等相关指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改进。以2006年和2005年上市前后的运营情况作比,在盈利能力方面,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从0.66%提高至0.71%,成本收入比从37.7%下降至36.0%;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出现明显下降,特别是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工行不良贷款率从4.69%下降至3.79%;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核心资本充足率由8.11%提高至12.23%,核心和附属资本的总体充足率由9.89%上升至14.05%;在基本业绩方面,每股净资产由1.04元增加至1.40元(见表3)。

注:1.税后利润占期初及期末的总资产平均余额的百分比。2.净利润占股东权益期末余额的百分比。2006年10月27日,工行在上海和香港同日挂牌上市,吸收资金折合人民币1445.85亿元。3.按照营业费用除以营业净收入计算。4.按照不良客户贷款和垫款(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余额)除以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计算。5.按照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准备除以不良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计算。6.按照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准备除以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

(四)交通银行

与工、中、建三家银行相比,交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进行的较早,2004年以来,交通银行通过实施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于2005年6月23日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赴境外发行上市的商业银行。上市后的交通银行,在股东、业务、客户和收入的结构都得到进一步优化,资本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主要财务指标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善。

从交通银行综合指标来看,在基本业绩方面,每股盈利从2005年的0.22元上升至0.27元,升幅达到22.7%;每股净资产从1.81元增加到1.97元,增加了0.16元。在盈利能力方面,平均资产回报率由0.72%提高至0.78%,而成本收入比率则从51.24%下降至47.66%。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比率从2.37%下降到2.01%,下降了0.36%。最后,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较之2005年略有下降(见表4)。

注:1.该比率根据年末除税后盈利除以年初与年末资产总额的平均值计算;2.该比率根据年末除税后盈利除以年初与年末股东权益余额的平均值计算;3.该比率是根据其它营业支出除以营业收入(包括净利息收入、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股息收入、交易活动所得收益减损失、终止确认证券投资所得收益减损失、其他经营收入)计算;4.该比率根据年末减值贷款余额除以贷款余额计算;5.该比率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公式及依照未经审计的中国公认会计准则报表计算。

资料来源:交通银行2005年和2006年年度报告。

三、对四家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四家银行股改前后设定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相继完成并成功上市,其经营绩效和竞争力获得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基本业绩和资产质量方面,四家银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表现之一,在基本业绩方面,四家银行每股收益除建行略有下降外,2006年工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17元、中行和交行的每股收益增幅分别达到20%和22.7%;而在每股净资产方面,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分别提高了1.40元、0.41元、0.19元和0.16元。升幅非常明显,表明国家注资开始获得收益。表现之二,在资产质量方面,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下降了0.9%、0.58%、0.55%和0.36%。总之,股改后的四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低于行业的总体水平,更远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的水平(见表5)。表明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逐步改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注:2003年仅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2004年仅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是指占所有贷款的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

与基本业绩和资产质量方面的指标相比,四家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变动趋势略有不同。其一,在盈利能力方面,上市前后的工行、中行和交行总资本回报率分别提高了0.05%、0.22%和0.06%,而平均成本收入比则下降了1.7%、0.44%和2.48%;建行的情况稍有不同,其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11%下降至0.92%,但其成本收入比指标有较大改进,从45.13%下降到43.79%。总之,股份制改革之后,四家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和收入成本比都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说明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其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工行、中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上升了4.12%和3.36%,总体资本充足率分别上升了4.16%和3.17%。与工行和中行不同,建行和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13.59%和11.08%下降至12.11%和9.92%;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11.20%和8.78%下降至10.83%和8.52%。关于建行和交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变动方向是不利的,但与其众多不断改善的指标相比,这仅是极少数的个别指标,并且即便是两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但也仍然符合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标准。由此可以说明,股改对于提高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改善资本结构和质量,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还远没结束,股改也并不能包医百病。与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大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见表6)反映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注:排名为根据一级资本进行的排名,五家外国银行为2005年底的数据,四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和一级资本为2005年底的数据,其他四项指标为2006年底的数据。

资料来源:《The Banker》,July,2006.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

中图分类号:F113

源于美债问题的全球金融动荡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减速已成必然,但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和可控,可以借机推行结构转型。

一、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争论

欧美债务问题恶化引发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争论。2011年第三季度之前,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和机构都认为,世界经济将继续低速复苏,基本不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进入2011年第三季度,美债规模上限提高、美债评级下调、全球股市暴跌、欧债危机扩散等相继发生,加大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围绕经济是否二次探底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在本轮世界金融动荡之初,大多数机构和经济学家认为二次探底的风险不大,而且主要聚焦于美国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在2011年6月17日称,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商业和消费者支出可以支撑复苏,目前的经济放缓不难解决。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8月9日称,美国经济二次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资产价格会较快恢复。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8月16日称,从金融危机一般的发生机制来看,目前的危机仍然囿于金融市场内,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渠道也未形成,二次探底发生的可能性仍然较低。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8月16日称,欧美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可能性很小(15%左右),维持低增长的概率较大(60%左右)。瑞士银行8月24日报告对二次探底提出质疑,认为当前并未出现衰退中通常出现的一些共同特点,因而在并未出现较大的、系统性冲击的情况下,经济活动的任何下挫其程度都应该较小。德意志银行、野村证券8月中下旬报告均认为,尽管风险在加大,但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或急速衰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9月6日预计,美国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概率为1/5至1/4。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9月8日称,无论美国还是世界经济都不会进入二次探底,但的确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如果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上可能的欧元崩溃,那么将对全世界产生波及效应,不仅在金融和资本市场,而且消费者和商业信心也会受到影响。

一些经济学家和机构认为很可能二次探底,而且随着动荡的持续而有所强化。英国《经济学人》杂志8月6日称,2012年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高,可能达到50%,经济一旦停滞,就很有可能重返衰退,受到新的冲击时尤为如此。美国银行经济学家米歇尔•迈耶8月12日称,2011年早些时候经济已经受到了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冲击,现在只需“最后一根稻草”就足以推动经济陷入衰退。德邦证券8月21日报告认为,市场对于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主要来自于无法找到当前美国经济增长的新的突破点,尽管美国实体经济没有释放出多少负面因素,但市场信心已经低落到比较严重的地步。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9月8日认为,世界经济疲软将导致二次探底提前出现,这一时间可能发生在2013年,甚至提早到来,这取决于当前的决策者使用什么政策工具应对。目前正走向衰退,经济二次衰退的几率为50%。美国经济增长已经陷入停滞,即便美联储推出新一轮定量宽松措施,其效果最终也是有限的。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9月9日称,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高达50%。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国际经济形势都将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美债是政治问题,欧债是制度问题,欧洲将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危机。

二、世界经济金融风险加大

二次探底的争论本身就反映世界经济金融风险加大。经济增长的缓慢及对金融危机传播的担忧已经提高了危机的风险。尽管对是否二次探底存在分歧,但是几乎所有机构和经济学家都认为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在恶化,超出预期,未来不容乐观,只是程度差异而已。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还会持续。美银美林8月5日报告认为,高涨的风险厌恶情绪主要来源于三个因素:(1)人们意识到当前全球经济放缓得比之前预期的更严重。(2)由于欧洲无从见底的债务危机和美国财政政策的摇摆,人们预期市场压力可能会再次出现。(3)面临衰弱的金融和经济形势,政策制定者是否会实行宽松政策存在着不确定性。巴克莱资本8月19日报告认为,股价的崩溃代表资产的严重缩水以及对市场信心的消极冲击。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经济指标显示出衰退的迹象,但如果不加以遏制,股市的震动将不断自我加强。瑞士银行8月12日报告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将升级,只有当各国建立某种形式的财政联盟后才会缓解,如欧盟债券。中金公司8月22日报告认为,发生像2008年雷曼式危机的可能性并不高。欧盟财政官员提醒各成员国财政部长,称在债务危机向银行业蔓延的形势下,市场可能重新出现信贷紧缩的状况,这将带来一场系统性的危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志杰认为,欧债危机间歇性爆发揭示了危机处理机制的缺陷,区内外国家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增加了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危机将从金融向实体经济、社会领域传递。尽管欧元区解体对各方都不利,但不排除个别国家退出欧元区。

欧美应对危机的政策空间有限。瑞士银行8月24日报告认为,欧美决策者无力积极应对债问题和增长挑战,欧洲财政政策将更具限制性。高盛8月6日报告认为,由于债务危机导致欧洲财政政策方面空间不大,同时愈演愈烈的通胀又增加了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难度,整个政策环境十分受限。中银国际8月12日认为,美国政府受评级下调影响,将被迫重检其财政纪律,未来将无法再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认为,美国政府面临国债余额上限的约束,在财政刺激上空间不大。德邦证券8月21日报告认为,即使QE3 如期推出,只能对市场起到短期的提振作用,而从中长期来看并不一定能改善现有的经济增长状况,反而可能会引发通胀和新一轮资产泡沫。

金融市场动荡将冲击实体经济。金融市场波动将导致令人担忧的负反馈循环问题。中金公司8月22日报告认为,金融市场持续走弱可能与经济放缓相互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导致信贷紧张,信贷紧张又将导致投资和消费放缓,投资和消费放缓又将反过来进一步打击市场信息,现阶段负反馈循环的风险正在上升,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更加黯淡。如果银行流动性得不到缓解,经济衰退的风险将显著上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动荡预示着市场对未来经济更具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限制经济的增长。信贷紧张压低投资消费,而反过来进一步导致信贷紧张。

主要机构均下调了世界及各国经济增长。尽管危机还只停留在金融层面,但未来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瑞士银行8月24日报告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估值从3.8%下调至3.3%,主要反映出欧洲和亚洲的GDP预估值下调,这意味着未来数季世界经济增长下滑。高盛8月6日报告将今明年全球经济增速从5月预测的 4.3%和 4.7%分别下调至 4.0%和 4.4%。德意志银行8月16日报告将美国今明年经济增长率预期分别调低至1.7%和2.6%。高盛高华8月5日报告将今明年欧元区经济增速预测从此前的2.1%和1.7%分别下调至1.9%和1.4%。美银美林8月5日报告预测日本经济2011年将收缩0.4%,2012年将增长3.3%,较之前的预测分别下调了0.1和0.3个百分点。

三、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美银美林8月5日报告维持对中国GDP增速的预测:2011年为9.3%,2012年为9.0%,同时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前景的衰弱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但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原因在于:(1)中国GDP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比许多人想象的要低,而且出口已经经历了平稳的下滑。(2)中国财政状况较健康,有空间来实施一种更加有利的财政政策以维持9%左右的增速。中金公司8月22日报告认为,由于2011年GDP对净出口的依赖降低,同时欧元区和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比例也在下降,即使外需出现恶化,也不会造成中国增长大幅下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0.18个百分点。德邦证券8月21日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自身具备的独特性,A 股市场在受到市场影响之余,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走出自己独立的一波行情。

主要挑战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和市场从货币政策预期方面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国内通胀情况下预期的不明朗使得这种影响更加复杂。中金公司8月15日报告认为,未来宏观政策走向将更多地体现一致性与灵活性,一致性体现为在达到预期政策目标之前,紧缩政策基调不会轻易放松,而灵活性则体现为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思路的局部领域,将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结合,进行政策微调。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9月9日指出,应对未来几年资本流入对国内货币环境的影响,靠汇率大幅升值是不够的,还是要靠国内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结构性调整。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4篇

增长底线会守住,目标下调无需悲观

2017年GDP增速目标定在6.5%左右,与市场普遍预期一致,而“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的表述尚属首次,并强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也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衔接”。如此定位,体现了两大含义:一方面,虽然2017年至2020年四年间只需6.4%年均增速即可实现2020年收入倍增的目标,今年守住6.5%的合理增长底线无疑会减轻后续压力;另一方面,由2016年“6.5%~7.0%”下调至“6.5%左右”也无需悲观。事实上,包括人民银行、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今年年初以来相继对2017年中国和全球经济持乐观态度。继续往前看,中国经济仍将表现为L型发展,增长速度可以稳住,不会失速,也不会掉出“合理区间”。正如总理答中外记者时所表示,“6.5%左右的目标不低了,也很不容易;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我们会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

改革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金融改革防风险为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出现次数由去年的74次增加至83次,“增长”则由41次减少为30次,凸显了改革的重要性。报告指出要“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对于金融领域来说,就是要“抓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坚决防止脱实向虚”“对不良资产、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需要指出的是,报告虽然并未提及市场关心的监管协调机制,但基于“两会”前后“一行三会”主要负责人的讲话可知,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已势在必行也正在推动,“在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还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层次”。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但将边际趋紧

报告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今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从字面上理解,将以往“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式修改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属于顺应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鉴于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近年来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这表明2017年货币政策虽然中性,实质将会边际趋紧。此外,从数字上看,12%虽然高于2016年11.3%的实际增速,但是2016年所设定的目标增速是13%,与实际增速略有差距。一般认为,合意的M2增速是“GDP增速+通胀水平+2%~3%的弹性空间”,目标增速与合意增速的缺口大小可以更好反映货币的实际宽松程度。由于2017年通胀中枢大概率要高于2016年,而GDP增速相比2016年可能只是微降(实际上可能会接近甚至更高),意味着2017年M2目标增速与合意增速的缺口将由过去三年的5%左右降至2%~2.5%,也即2017年货币供应量将有实质性收缩。考虑到“脱虚向实”和金融部门去杠杆的大背景,以债市为代表的“虚”部门流动性将总体偏紧。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主动,主发力点是基建、准财政和减税

从目标设定来看,今年财政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其一,2016年的实际赤字率高出目标赤字率0.8个百分点,2015年高出1.1个百分点,即过去两年的实际赤字率均高于目标赤字率,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经济步入增速放缓周期,但由于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货币政策都渐次失效,稳增长只好依靠宽财政。保守估计,目标增速虽然维持3%不变,2017年实际赤字率有望达到3.5%。“安排地方专项债券8000亿元”比2016年4000亿元规模扩大一倍,也体现了今年财政的积极主动性。其二,从发改委制定的目标预期来看,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9%(高于2016年8.1%的实际值),鉴于地产投资增速会放缓但制造业投资有望反弹,预计今年基建增速将大体保持2016年的水平。其三,减税也是财政更加积极主动的体现。报告指出,在2016年实际企业减税5700亿元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减税5500亿元,主要通过扩大所得税优惠范围、提高研发费用扣除比例、规范政府性基金、削减行政和经营收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制度易成本等一系列措施。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2月底召开的第15次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本次报告不难看出,国家是真心要“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

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因城施策去库存

“开弓没有回头箭”。透过报告,并没有看到地产调控放松的迹象,但也可窥见调控力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意味着今年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幅度和时点会比预想的要好。其一,报告指出“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并且相比3月5日总理大会上所做的报告,讨论修订后的版本新增了“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表述,说明今年国家将加大房价管控力度,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两会”刚结束,北京、广州等多地已经开始升级限购。其二,报告指出“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结合3月初银监会新闻会上“由于三四线城市存在去库存问题,银行在信贷政策上也应予以考虑”的最新表态来看,报告提出的“因城施策去库存”直接体现为鼓励和支持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也即今年三四线城市的地产销售有望维持较高景气。其三,报告指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意味着一二线热点城市将从供给端发力,土地供给和新房供应都会增加。此外,讨论修订后的版本还增加了“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的表述,预计后续各地将出台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的相关政策,住房租赁实现快速发展。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5篇

9月21日,招商银行(3968.HK)发表声明,任命傅育宁任招商银行董事长。而在一个月前,傅已经接替“因年龄原因”卸任的秦晓出任招商银行母公司、国有企业集团招商局的董事长。

二次辉煌与“蛇口现象”

香港上环,澳门赌王何鸿家族开发的信德中心37-40层,招商局集团总部就位于这里。作为一家发轫于清朝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招商局曾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电报局,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然而,几经周折后,它几乎为公众所遗忘。

1978年10月9日,被任命为交通部所属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以交通部党组的名义,执笔起草了一份请示报告,上报中央。在这份请示报告中,他写道,“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今后的要求,我们认为今后的经营方针应当是‘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争取5年-8年内将招商局发展成为能控制香港航运业的综合性大企业”

这份报告没有太多的阐释和分析,甚至很直白地提出,“鉴于港澳的资本主义竞争激烈,情况瞬息万变,一定要改革上层建筑,简化审批手续……建议授权可以一次批准招商局动用当地贷款500万美元的权限,从事业务活动……”

这份文件代表着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起点,第一次是李鸿章在1872年底向清政府呈上的《试办轮船招商局折》。但当时的招商局,家底薄弱、业务局促,资产积累不到2亿元。

1990年,招商局收购香港德辅道西9号地块,并在此地块上修建了商业大厦。由于当时香港可以进行楼宇预售,俗称“卖楼花”,招商局在1992年开始预售该项目,到1994年年底,该项目的销售收入就已达到15.4亿港元,其利润相当于过去十几年招商局航运等各种业务的利润总和。

这大大激发了招商局集团在香港以及内地大城市大搞房地产的雄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招商局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43个项目,高峰时候总投资达到150亿元,几乎是当时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商。

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令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遭受沉重打击。1999年,招商局决定战略撤出香港的房地产业务,招商地产最后成为蛇口控股公司主体。

1979年1月31日,一份《广东省和交通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建立工业区的报告》送到了中南海。当天10时至11时45分,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谷牧接见了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和袁庚,听取关于招商局筹建蛇口工业区的汇报。

当时,袁庚摊开了一张繁体字的《香港明细全图》,向李先念介绍香港与大陆边境线上的情况,请示能否在蛇口划出一块地作为招商局工业用地。李先念大笔一挥,“就给你们这个半岛(指南头半岛)吧!”并在报告上写下:“拟同意。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就照此办理。”

这一年,宝安县改名为深圳市。第二年,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建立深圳特区。

此时的招商局则已经在蛇口深耕2年,独资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从这里走出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著名中国企业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被称为“蛇口现象”。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招商局做出重大调整,把旗下的金融、工业、地产、物流的总部由香港迁到了深圳。蛇口工业区亦在以后的10年里成为招商局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基地和管理区域。

如今,招商局在深圳的投资已经超过了400亿元,各类税收每年超过150亿元,作为一家在国民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庞大企业集团,其拥有交通运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与服务,金融投资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三大核心产业,是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

首家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

袁庚曾把“蛇口”看做一根“注入外来有益的经济因素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试管”,招商银行正是从这一试管中孕育而出的。1987年招商银行在深圳蛇口成立。

成立之初,招商银行只有1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业务范围仅限于深圳这座当时刚刚起飞的创业城市。而如今,其总资产已达到人民币2.28万亿元,是中国第6大银行。截至今年6月底,招商银行已在全国设立750个分支机构,被一些国外媒体看成是中国最有创新精神和最健康、最受尊敬的银行。

1984年,蛇口工业区已有上百家企业。在同一家银行里,同是工业区辖属企业,有的在存钱,有的在贷款,“一存一贷”之间便损失了部分利率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年4月,全国第一家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在蛇口工业区问世。

1985年下半年,国家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加强宏观控制,紧缩信贷资金。为了使工业区可以灵活地吸收各类资金,改善原来单一地对银行负债的局面,保证资金供给,决定在内部结算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财务公司。1985年8月,“蛇口财务公司”成立。1986年5月,“蛇口财务公司”获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始经营外汇业务并取得成功。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决定组建和发展一批新型的商业银行,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同时也为专业银行商业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1985年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陈慕华专程视察蛇口。袁庚和时任蛇口工业区常务副董事长王世桢向她汇报工作时,提出在蛇口财务公司的基础上创建一家完全由企业持股、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中国式的商业银行。

1987年3月31日,“招商银行”在蛇口工商局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亿元,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招商局集团作为独家出资人。袁庚兼任招商银行董事长,王世桢兼任首任行长。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蛇口开业,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银行宣告诞生。

当时,招商银行由招商局独家出资创办,在体制上是作为招商局集团全资附属的地区性商业银行。尽管如此,招商银行仍按国际惯例组成了董事会,并把这项制度写进了银行章程。据王世桢回忆,“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在当时争议极大。

企业独资的银行有管理直接、决策迅速等优点,但在资本积累、市场开拓、业务发展等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987年底,王世桢提出了扩股增资的想法,将招商银行由企业独资兴办的银行改变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1988年,招商银行修改章程,将其定位从“蛇口工业区投资创办的综合性银行”上升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9年,招商银行首次扩股增资,实收资本金从人民币1亿元增加到4亿元,股东由一家增加到7家,新吸纳了当时的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交通部广州海运局、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山东省交通厅物资工业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等6家股东,使招商局的股份由100%减为45%。

经过扩股增资,招商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为其后的经营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保障。1991年,招商银行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外地分行,走向全国;1992年,在香港成立办事处,为其首间境外机构,走上国际舞台。

“一卡通”一举成名

1992年,招商银行网点已遍布深圳。在那个拼营业网点数量的年代,如果不另辟蹊径,招行可能永远只能生存在国有银行的阴影之下。1995年,招行率先在深圳地区推出了集本外币、定期活期、多储种、多币种、多功能服务于一身的电子货币卡 ――“一卡通”,并迅速推向全国。

“一卡通”的推出对于后来确立招商银行在个人储蓄业务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招行的“一卡通”已发行超过4500万张,卡均存款8300元,使得招商银行个人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在40%左右,客户基础问题也迎刃而解。

但在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招商银行的风险堆积也在累加。从1989年6月试办离岸金融业务开始到1997年底,招商银行的离岸业务资产已占到全行总资产的9.58%。其中,离岸存款占全行存款的13.73%,离岸贷款占全行贷款的17.20%,而离岸结算占全行的34.76%。但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量的扩张,未能有效控制风险,离岸业务发展中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浮出水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招商银行总行离岸部、广州分行、成都分行、海南代表处整体经营状况不善,不良贷款大量增加,国际业务受到巨大影响。而且,此时的招商银行正处在新老接替阶段。

1999年,招商银行聘马蔚华为行长,王世桢改任常务副董事长。招商银行首任董事长袁庚也于2001年退休,由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兼任。

马蔚华上任不久,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发生“挤提”事件。通过紧急调拨资金,才顶住了挤提风波;同年1月,央行紧急叫停国内所有银行的离岸业务,招商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至此跌入谷底。不仅撤消了海南代表处和广州分行花都支行,而且,广州分行和成都分行的经营,直到2000年才取得根本性好转。

2000年,招商银行总行成立风险控制部,集中风险控制。2002年,在国内同业中较早成立了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建立了从贷款调查、审批到回收各个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信贷管理体系,实行了统一授信、整体审批、弹性授权、独立操作放款的制度,并对新增不良贷款实行单笔报告制、行长问责制等。

1999年,招商银行又在国内逐步推出第一个网上银行――“一网通”。从那时开始,招行在国内全力以赴地推动网上银行,解决物理网点不足的问题。

马蔚华就任招行行长后,很快就意识到互联网对招行意味着什么。在他看来,银行业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属性决定了其可以担当网络资源整合者这样一个角色,而招商银行可以抢先占据有利位置――让中国的消费者们一提招行,就想到网上银行。

作为零售的另一部分,信用卡也从一开始就被招行盯住。1995年初,招商银行组建了储蓄信用卡部,并在1996年发了首张信用卡。但因市场限制,亏损严重,1998年中暂停发卡。

2001年,招商银行再次研究要不要搞信用卡。当时麦肯锡有一个报告说,中国的信用卡不会赚钱,但招行判断,信用卡在中国肯定有钱途。2004年,招行与台湾中国信托银行合作,再次发信用卡。结果4年就实现了盈利。

1998年底,招商银行完成第三次增资扩股,资本金达到42亿元。到2001年底,招商银行总资产已达到人民币3088.29亿元,但是资本充足率仍十分窘迫。于是,上市成为招商银行的必然选择。

但招商银行的上市之路却走得一波三折。2001年,刚进入上市准备期就遇到突发股灾;随后,银监会提高上市门槛。2002年发生的“银广夏”事件,又令招商银行所聘用的一家审计机构被撤销执业资格……尽管经历这些波折,2002年4月,刚过15岁生日的招商银行终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上市对于招商银行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不仅解决了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而且帮助招商银行实现了由传统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标准的根本转变,迈出了海外拓展第一步。同时借助上市,招商银行实际募集资金107.69亿元,资本充足率上升到了17.6%。

继在上海上市后,2006年9月,招商银行顺利在香港上市,募资22亿港元,成为第一家股改后以A+H形式到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

充足的资本金也令招商银行的海外战略得以迅速推进。2002年,上交所上市后19天,香港金管局允许招商银行在香港创立分行。当时,招商银行是除四大国有银行外,唯一一家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

2008年10月,招商银行开设纽约分行,成为自1991年美国颁布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以来第一家在美国设立分行的中资银行。同年,招商银行以超过46亿美元的总价,成功并购了具有75年历史、在香港本地银行中位列第四的永隆银行,这是中国大陆迄今最大、香港近七年来最大的银行控股权收购案例。就在今年7月,招行伦敦代表处正式设立。此外,其还计划在台湾设立代表处。

开启下一个“10年”的新时代

2000年,秦晓是在53岁的时间点上接棒董事长一职,带领招商局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用3年时间重整了一个招商局、用3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招商局,又用了3年多的时间在“新再造工程”的征途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此,招商局走出了亚洲金融风暴重创后的阴影,也扛住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招商局总资产由496亿元增长到2683亿元,增幅441.2%,年利润总额由12.91亿元增长到178.52亿元,增幅1282.61%。

为此,有人把秦晓与招商局的开创者李鸿章,以及招商局的重建者袁庚并称为招商局历史上的3大关键人物。生命仿佛是一场轮回。如今,傅育宁也在自己53岁的这一年,成了招商局的当家人。

翻开傅育宁的履历表,可以发现,他迄今为止的人生里,没有离开过他钟情的大海。1982年从大连理工大学取得港口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的4年后,又在英国布鲁诺尔大学获海洋工程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后曾于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赤湾港航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1998年,傅育宁进入招商局集团,任常务董事、副总裁,并在2000年4月成为集团总裁。同时,还兼任招商局国际主席、招商局中国基金主席、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会执委会主席、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赤湾石油基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轮船董事长、中集集团董事长、香港港口发展局董事等职。

在招商局工作的十几年里,傅育宁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2007年他部署的5年“新再造工程”,并提出今后2年内完成各项指标。预计到2011年,招商局总资本将达到近2000亿元,年利润总额将达到近180亿元,净利润将逾百亿元。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6篇

尽管上市银行三季报盈利增速放缓成为事实,但是仍有少数几家银行能保持双位数高增长。

10月21日晚间,宁波银行正式披露2016年度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43亿元,同比增长19.22%,在银行业收入普遍增长乏力、资产质量下行等不利局面下,继续交出一份亮丽答卷。

宁波银行是少数能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的银行,不管是主营业务息差收入,抑或中间业务收入始终能保持高速发展。令银行谈虎色变的资产质量对于宁波银行来说,一直保持稳定,不良率始终处在低位。从各项指标来看,宁波银行是一家成长潜力巨大的城商行。

规模持续增长 盈利分布更趋多元化

宁波银行每次公布的财报都没有令市场失望。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公司资产总额8376.89亿元,比年初增长16.92%;各项存款4887.73亿元,比年初增长37.42%;各项贷款2931.34亿元,比年初增长14.64%。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夯实基础业务和基础客群,持续升级营销方式,积极营销优质客户与优质项目,实现资产负债规模的稳步增长。

随着资产总额的继续增长,宁波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继续高增长。2016年前三季,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4亿元,同比增长27.0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43亿元,同比增长19.22%;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6.90亿元,同比增长61.41%,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26.14%,同比上升5.57个百分点。公司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投行、托管、资产管理、信用卡等“利润中心”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盈利分布更趋多元化。

中间业务收入高增长 轻资本战略显著

由于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银行的息差收入增速放缓,各家银行都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从三季报来看,宁波银行轻资本战略成效愈发显著,手续费项下多项业务抢眼。

前三个季度,公司的手续费以及佣金收入高达51.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1%,而上半年的同比增速为79%,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强劲。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由于类业务的迅猛增加。尽管三季报的数据没有披露,但是从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该行类业务同比增长266.06%。同时,资产管理、贵金属租赁、电子银行等业务也实现快速增长。

除了上述业务,宁波银行的托管规模、信用卡收入等方面大力增长。在投行和托管业务上,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共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30笔,金额达112亿元,在所有B类主承银行中,承销笔数排名第一;托管业务规模达23966亿元,较年初新增7641亿元,增幅47%,托管客户数达396家,其中托管余额超过20亿元的核心客户达到179家。上半年,宁波银行成为行业内首家取得外包服务尽调报告的机构,获得了由安永华明提供的ISAE3402 TypeII鉴证报告,成为唯一一家获此类鉴证报告的城商行。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宁波银行的投资收益扭亏为盈,去年前三季度该项收入还亏损了1.45亿元,今年报告期内收益达4.2亿元。报告称,该项收益大增是由于债券业务收入以及贵金属业务收入增加导致。

不良率0.91% 资产质量持续稳定

资产质量是上市银行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指标,尽管有分析师认为,不良贷款率增速放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全行业的不良贷款压力仍然很大。

据普华永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披露不良贷款情况的29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达到1.13万亿元,较去年年末上升10.06%。不良贷款率则由去年年底增长0.04%至1.66%。

而在银行业不良率仍处于上升周期的情况下,宁波银行继续坚持“控制风险就是减少成本”的理念,风险管理经受住了考验。

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0.91%,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贷比3.35%,比年初提高了0.5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68.75%,比年初提高了60.08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均在同业中继续保持较好水平。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7篇

前天忘了交水费,昨天忘了还信用卡……今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都不能再马虎了。因为,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过失,将来都可能被记录到个人征信系统,哪天你买房子贷款或想出国玩玩,就有可能卡在这几条不良记录上。

而今,信用报告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除向银行借贷、办信用卡、股指期货开户这些金融业务外,一些重要部门的招聘、提职等环节也开始要求个人提供信用报告。也许,哪天你忘了查自己的“老底”都会睡不着觉。

个人征信:查查你的“老底”

“不到20分钟,我就拿到了自己的‘个人信用报告’。”4月中旬的一工作日,记者在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门口遇到了刚刚拿到个人信用报告的北京市居民朱炎,他长舒了一口气,兴奋地对记者说,“还好,没有不良记录。”

朱炎说,最近他正办理股指期货开户。办手续时,管理部门向他索要个人信用报告,还说有不良记录就办不了。他忽然想起,自己好像有过信用卡过期还款经历,这下麻烦了。于是,他请了假,特意赶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北京分中心,查查自己的底。“以前也听说银行有个征信系统,可要不是办理股指期货开户,我还真想不到要来查查自己的这张‘经济身份证’。”朱炎感慨道。

事实上,除开户、贷款等金融事务外,个人信用报告的应用正向求职、租房等更多的领域拓展,它已逐渐成为一张个人“经济身份证”。

不交水费 贷款很难

“以前,人们一般‘出事’了才会想起我们。”近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系统忽然瘫痪了,造成瘫痪的不是病毒,也不是漏洞,而是陡然增高数倍的访问量,想起过去系统少人问津的日子,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不禁感慨万千。

据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各地分行征信系统访问量的暴增在3月底就已出现。3月26日,证监会正式做出批复,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简称中金所)上市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随后,中金所通知,规定此次股指期货开户,投资者必须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并作为综合评估依据,同时明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作为个人信用报告的权威出具机关。此后,人们“出事”了才会想起的个人信用问题,成了被关注的焦点。

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所说的“出事”就是公民在办理贷款等事务时,因为被银行发现了个人“信用污点”和“不良记录”而被拒绝贷款申请,或者受到贷款权限限制。

据了解,由征信系统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是银行审批个人信用业务的重要依据。而征信系统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用系统,该系统于2006年正式开通,并在当年年底由《计算机世界》举办的中国“IT两会”上获得了“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个人信用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它全面、客观地记录着个人信用活动。目前的个人信用报告个人查询版,能够提供包括在银行的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等个人信息。

2009年,央行的一份数据显示,到2008年年底,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已收录自然人数达6.4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1.4亿人。另据记者了解,个人负面信用信息在国外一般保存7年,国内的政策还在制定当中,最新的消息是,在我国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将会保存5年,个人犯罪记录保留7年。

资料显示,全国金融机构已设立了7万多个信用查询终端。国内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都已建立了依托征信系统的信用风险审查制度。据央行调查数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7家商业银行2008年第三、四季度利用个人征信系统拒绝高风险客户贷款申请14.4万笔,授信额度297亿元; 信用卡申请171万笔,授信额度36.7亿元。另据一些商业银行的不完全统计,通过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而被拒绝贷款的个人客户,约占申请贷款客户的10%。

“欠账不还,再借很难”。中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教授指出,征信体系的建立对于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作用显著。如今,查询征信系统已成为金融机构审查贷款的必经程序。甚至将来“不交电话费”、“忘交水费”都会被记入不良信用记录。由此,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意自己的经济行为,最好时不时查查自己的“老底”,别因小问题丧失了自己的信用。

“老底”都该记点啥

自己的“老底”里都记了点啥呢?记者禁不住诱惑也亲身体验了一把。

据记者了解,目前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采集的个人信用档案共有七大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个人开立结算账户信息、个人非银行信息、特殊交易信息、特别记录、查询记录。其中,“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地址、工作单位、居住地、职业等。而“信用交易信息”记录了个人的贷款、信用卡、为他人担保等信息。“个人非银行信息”则包含个人住房公积金、个人养老保险金、水电气缴纳和法院判决情况等信息。

不过,记者在申请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后发现,报告所显示的信用数据种类还比较单一。仅限于信用卡和个人贷款等金融交易数据,这些数据还不能反映所有人的信用水平。比如,很多用人单位都很想了解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信用水平,但由于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在银行办理信用卡和贷款的只占很小一部分,所以现在的“个人征信报告”并不能反映这一群体的信用状况。由此可见,征信系统只有增加足够的非金融数据,个人信用报告才能照顾到方方面的需求。

但记得太多,也不好。

“我们要建立‘大众信用征集系统’,把人们的不良行为统统记录在案,以评价个人的信用。”3月底,江苏省睢宁县宣称,计划建立一个“大众信用征集系统”,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入该系统,从银行欠贷到非法摆摊,从官员受贿到司机闯红灯,从欠缴水费到家庭纠纷等无所不包。这些行为全部被量化为分数,并将公民按信用评为A、B、C、D四个等级。这一宏大的计划一经曝光,就遭到了广泛质疑。人们担心自己的隐私被过度干预。

专家指出,“大众信用征集系统”的尴尬暴露了一个矛盾,个人征信体系仅仅用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远不能发挥其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领域都需要个人信用评价。但如何把握信用信息和个人隐私的界限呢?个人征信系统都该记点啥一时间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

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公安部交管局为治理酒后驾驶,就曾计划协调保监会、银监会等部门,建立与车辆保险费率和银行个人诚信体系挂钩的“醉驾征信系统”,凡酒后驾驶发生重大事故或醉酒驾驶的,提高车辆保险费率,并纳入银行个人不良记录。但之后,相关金融业务部门并未对该提议作出回应,各地的央行系统也均称未收到总行的有关通知和文件。

“这两种想法都属于对征信的误解。”潘辛平表示,无论是睢宁县的“大众征信”还是公安部提出的“醉驾征信”,都已经超出了征信体系的范围,不能将每个公民私人生活都纳入征信范围。

2005年,潘辛平所在的中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征信体系”研究项目。基于多年研究,潘辛平指出,纳入征信系统的信息应该是那些在法律上有明确合约或判决的,而且,必须围绕交易行为展开。“比如房租、水电都是涉及交易的。水电、煤气,很多都是先用后交钱,实际上你已经向公共服务机构借贷这笔钱,如果不还的话,跟拖欠信用卡欠款是一样的道理。”潘辛平解释说。

在信息拓展方面一些地方的信用管理机构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上海的探索备受关注。如今在上海,不仅贷款不还、信用卡透支逾期不还等纳入个人信用记录,手机欠费、拖欠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费10个月以上、经济纠纷中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不良信用信息,都已被记入个人信用报告。

据上海市征信系统有关人员介绍,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不仅每年为商业银行规避了近10亿元的个人贷款风险,推动了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市民主动缴纳手机费、水电气费等。据了解,上海移动公司在对手机欠费用户发送“欠费影响个人信用”的提示函后,年用户总欠费从1000多万元下降到300万元; 上海市北自来水公司在使用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后,25%的长期欠款和故意欠费用户主动还款。

信息混乱 呼唤法规

“个人信用影响这么大,一旦记录出了错怎么办?自己的不良信用记录可以弥补吗?”面对越来越重要的个人征信系统,许多人都很担心,自己的记录一旦出了错怎么办。而这一问题已经给很多人带来了麻烦。

“明明是银行出了错,却让我跑前跑后来回折腾,实在让人想不通。” 记者在个人信用查询点见到小黄时,他正在楼道里焦虑地走来走去。一问才知道,他的信用记录出了问题。

去年7月,小黄从安徽一所大学毕业,在北京找了份工作。前两天,他忽然接到了安徽省农行的电话,说他在校时申请的5000元助学贷款逾期了。小黄很是纳闷,因为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的贷款要在毕业两年之后才到期。沟通之后,他发现确实是安徽省农行的操作流程出了问题。工作人员表示,贷款可以按原合同明年再还,但银行的征信记录他们却不能随便修改,小黄必须到人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申请”。

得知这一情况,小黄立刻赶到了北京分中心,打开“个人信用报告”一看,“贷款逾期”已赫然在列。然而,在他向工作人员提出异议申请时,却被告知,因为是安徽银行出的问题,他必须先到当地的征信中心提出异议申请。这让小黄很郁闷。

感到郁闷的不止小黄。记者发现,已经有人把“我希望征信系统可以更加完善、便捷”这句话,写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北京查询点意见本的第一页上。

确实,今天的征信系统服务还远没有达到完善,抛开小黄所面临的权责归属不清的问题,“个人征信报告”只能当场打印,不提供电话和互联网查询这“苛刻”条件也饱受诟病。

对此,潘辛平教授认为这背后症结是中国征信产业的不发达,而主要原因则是中国的个人征信系统还没有做好大规模应用的准备,大部分信息只对银行开放,而能对个人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问题的根源则是中国长期以来对于个人信息“无法可依”的法律困境。

据记者了解,对于信用记录的使用权,我国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现在人民银行依据监管责任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把信用记录向人民银行汇总,但是如果对象是一家独立机构,商业银行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记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潘辛平表示,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信用服务机构运作的商业化程度和提供的服务质量。美国的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就相当高,《信息自由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三部法律,奠定了政府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和人们获得信息的平等权利。潘辛平认为,完善的《个人隐私法》和有针对性的《征信管理法》都必不可少,“究竟什么信息可以用?怎么用?只有明确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把信息真正用起来。”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10月12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征信立法步入了实质性阶段。

链接一

征信系统兴起的IT动因

我国征信系统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研究,但真正开始大规模建设却是在2004~2005年之间,这背后,IT技术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对征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信息采集更有效率。在早期,征信采集信息都是依靠手工操作的方式。而现在,征信机构与商业银行等报送数据的机构有专线连接,征信数据借助网络快速传送。现在的信息采集方式与过去的手工操作方式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信息价值被充分利用。在数据库技术的帮助下,一些大型征信机构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采集、储存了数亿人规模的信息。在现代数理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征信机构能够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个人行为规律,开发出信用评分、欺诈监测等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增值产品,使信息得到深度的开发和利用。

最后,信息服务水平实现了飞跃。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征信的网络大大延伸,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限制。征信机构能够在全国范围采集信用信息,能够向全国范围的商业银行等机构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这在靠信函或口头传播信息的年代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链接二

中国征信系统建设简史

早在1999年7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核准,上海市信息投资公司、上海市信息中心等单位就联合投资组建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2000年6月28日,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数据采集及信用报告查询分系统正式启动,并出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8篇

上海证券报告估算中央负债

这份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制作的名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的报告认为,中央政府的显性负债即国债余额方面,2010年年末,我国对内及对外国债余额为67548.11亿元。而政府隐性债务则包括政府负有担保责任或者是在出现违约情况下政府不得不使用财政资金进行最后“兜底”的各类型债务。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隐性债务会通过违约的方式实现显性化,对银行体系造成冲击,所以仍然需要评估其对经济的潜在威胁。根据这样的定义,铁道部负债、社保基金缺口、政策性银行负债、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均为典型的政府隐性负债。

据该报告计算,2010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2010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当年参保离退休人员6305万人,当年全国65岁以上老人约为1.2万亿,如果实现“老有所养”的全民养老目标,当年养老保险支出将扩大1倍以上,达2万亿元以上,当年养老保险亏空将超8000亿元。从人口结构比例看,当前我国的劳动人口比重已越过高峰期,养老保险基金偿付压力会越来越大;按当前预期平均寿命73岁计,全国仅65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支出亏空静态累计就达5.6万亿元以上;截至2010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节余1.54万亿元,静态缺口达4万亿元。铁道部已明确披露,2010年年末,铁道部负债总额为18918亿;截至2009年年末,三大政策性商业银行的债券发行量为45409.4亿元,国外负债为711.80亿元,两者相加46121.2亿元。

此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时剥离不良资产规模为1.4万亿元,按照银监会公布的《2006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情况表》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68.61%的处置进度,还存在约4394.6亿元的债务尚未处理。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至少存在约4万亿元缺口。这意味着我国隐性债务的总规模为10.94万亿元左右。

报告还指出,地方政府的显性与隐性负债总额为10.7万亿元。与中央政府的显性与隐性债务相加,占GDP的比例已达到68.33%。已超出国际通用的负债率不超过GDP60%的警戒线。

事实上,上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对中央隐性债务的统计口径,与201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相类似。央行所指的隐性负债,从中央来说,主要包括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共管基金;一些政策性或准政策性金融机构大量发债,以及一些政企不分的部门负债较高。报告指出,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也存在缺口,但央行并未公布具体缺口。

据央行数据,2010年,全国财政赤字1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仅为2.5%,政府部门债务状况良好。但报告也指出,政府部门隐性负债问题值得关注。数据并不能掩盖过去两年大规模举债之后,地方政府债务潜在的风险,这已是多方共识。

隐性负债有诸多统计口径

对上海证券报告估算的中央政府显性负债,业内人士并无争议。“显性负债是纳入国家预算的债务,经过全国人大批准的,是看得见的,一般主要是以国债方式体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应展宇告诉时代周报。

不过,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大多认为,中央隐性负债这一概念较为含糊,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算出正确的数额。上海证券的报告,只能称为一家之言。

在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看来:“政府隐性负债一般是指以政府作为担保的、通过企业的方式运作借的债。比如地方融资平台就是这种性质,中央也有。对中央政府来说,更多的是指中央政府直接管的企业的银行贷款。在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央企也要贷款,而在经济萧条期,政府要求它多贷些款,比如为4万亿作配套,这种情况下,企业本身有风险,但还得去贷。问题是,这种维稳贷款与企业正常的贷款之间应该有所区分,但在统计上没有分开来。”

中央隐性负债是否包含社保基金的缺口,杨建文认为,有的统计是把这块计算在内,那就形成了天文数字。“有些研究者自己设计了一个统计口径,把数字加起来,就得到一个隐性负债总规模。想把问题说得严重些,引起重视,就把数字说得大些,反之,就把数字搞得小些,可塑性太强,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政府总体负债多少,我是说不出一个数字。”

应展宇也告诉时代周报:“隐性负债这个概念,从学术上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到底以什么口径来算,规模到底有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像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比如由银行体系承担的向国企提供的一些维稳的信贷,最终还是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的。此外,在金融体系中,央票的性质怎么算?银行提供的财政部发行的带有债权债务性质的东西,到底怎么算?几十万亿的银行存款,如果出了问题,银行向政府求救,又算不算呢?是否都可视为政府的隐性债务?”

或许也有相对权威的定义法。根据前世界银行研究财政风险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HanaPolackovaBrixi(白海娜)的分法,政府负债可分为四种类型: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按照传统的财政预算方式,只有直接显性负债是直接、即时地被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去的,而后三种类型的负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隐蔽性。

在这一分法中,政府直接隐性负债主要包含法律没有规定的未来公共养老金和未来医疗融资。或有显性负债则包括中央政府为非政府贷款、地方政府以及公共部门为私人部门实体的责任提供的担保,为抵押贷款、农业贷款等提供的一揽子政府担保,针对存款、农作物等的国家保险体系等。或有隐性负债则包括不享有中央政府担保的地方政府、公共或私人实体的无法偿付的债务或其他负债,国家保险范围之外的银行破产等。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就告诉时代周报:“债务有四种类型,隐性负债还分为直接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包括社会养老基金的一些缺口,政府对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有承诺,但债务的具体规模到底多大,还不好说。或有隐性负债则非常宽泛了,比如大而不能倒的私人银行的债务,也可能变成政府的或有负债。上海证券报告中所提的,政策性银行的负债,说它是政府的或有债务是可以的。像铁道部这样政企合一的部门,它的债务能不能算政府的或有负债,还两可。它同时还算个大型国企,它的债务算政府债务,那中石油、中石化的债务算不算呢?”

“隐性负债总体来说是政府的道义责任,谈不上明确的法律责任。政府的承诺越多,道义责任就越大,隐性负债就越多。如果政府承诺各种各样的福利,把老百姓的生老病死都管起来,道义责任会非常大。”刘尚希称。

养老保险缺口尚待商榷

和许多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内也形成了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完整的政府隐性担保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对国有经济部门(包括国有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包括国有粮棉流通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及其他国有附属机构)的隐性担保;二是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隐性担保;三是中央政府的社会养老金隐性担保;四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担保。在对国有银行、国有企业等提供隐性担保时,政府没有负债;但是,如果债务人发生违约,政府将有义务偿还债务,此时,隐性和或有负债将成为政府的实际负债。

“隐性担保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都存在。隐性担保就是一旦发生危机的时候,政府不能撒手不管。像美国也是这样,美国联邦原先对州政府的财政危机是不救的,现在也出钱去救,甚至对私人企业也都去救助。一旦出现重大公共危机的时候,中央政府不救也得救。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刘尚希告诉时代周报。

在完整的隐性担保体系下,政府隐性负债的规模理论上可以相当大。而在中国目前,中央政府隐性负债究竟有多大?刘尚希称:“这要经过测算的,不能概念还没搞清楚,就算出来了。那结果肯定就错了。”

上海证券的报告中,对这一数字的估算确有值得商榷之处。对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胡月晓估出了约4万亿元的数字。他告诉时代周报:“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是没有参保就没有养老金,只有补助。如果像西方那样实现全民养老,把65岁以上未参保老人都涵盖进来,与参保者享受同等待遇,这个缺口是每年8000亿元。按平均年龄73岁算,亏空静态累计就达5.6万亿元以上,去除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节余1.54万亿元,静态缺口达4万亿元。”这一测算并未计入大量未来将达到65岁以上的未参保人口,胡月晓称,“如果计入,隐性负债量就更大了。我们现在只是静态估算。”不过,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静态的计算没有道理,老龄人口一直在增加,不可能一批人到了平均寿命,这笔支出就画上句号。”

地方债务也有中央隐性担保

另一方面,上海证券报告中,还有一些隐性负债未纳入。譬如中央政府对国有银行之外的国有经济部门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担保,显然未罗列其中。

胡月晓告诉时代周报:“最起码包括的那些概念已经在里面,比如包括了证策性银行、四大行、资产管理公司等。其他国有企业比如大的基础建设公司目前看来还是比较稳定的,在西方这些东西也没有出现债务问题。只是在经济萧条期,杠杆比较高的金融机构可能出现问题,隐性债务主要出在这一块。报告中不可能包括所有的东西。”

报告中将地方政府的10.7万亿元债务排除在中央隐性负债之外,但地方政府债务显然也有中央政府的担保,将其列入中央政府隐性债务也有理可循。在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的理解中,中央政府隐性负债,主要指地方政府的债务。“过去四五十年来,地方政府的债,最终都是由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海关关税来作担保的,如果地方政府还不出,由中央政府代还。后来温总理提出,地方政府的债自己还,各家的孩子各家抱,就变成了地方融资平台。但地方政府并没有认为这是他们的问题,因为这是2008年以后中央叫地方配套的资金,他们能还就还,不能还就拖着,这样最终会落到中央政府头上。”

事实上,2008年以后的信贷狂飙,无疑造成地方债的一些安全隐忧。据银监会统计,2010年6月底,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7.66万亿元。从结构上判断,23%的债务可观察到比较明显的风险。

前段时间,第一拨即将到期的地方债是否可获展期,媒体讨论甚为喧嚣。随着今后三年进入首轮偿债高峰,展期显然能缓解当前的还债压力,掩盖一些项目的偿付风险,为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引颈期盼。

“很可能会拖下去,让银行不要逼债。再次到期,可以再次续债。最后也有可能对银行进行坏账处理,但会拖很久。”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告诉时代周报。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9篇

而就在此后的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公告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

尽管券商普遍对这一数据给予正面解读,但二级市场投资者却表现谨慎,6月28日,尽管大盘收平,银行股普遍出现调整。而此前银行股在反弹行情中居于领先地位。

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究竟如何?压制银行股估值的最重要因素能否随着数据的明朗化而逐步消除呢?

总体风险可控

资料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年,有8个县区当年举借了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此后,各地开始陆续举债,其中省级政府举借负有偿还责任或担保责任的债务的起始年集中在1981年至1985年,这一期间有28个省级政府开始举债;市级和县级政府举借债务的起始年集中在1986年至1996年,这一期间共有293个市级和2054个县级政府开始举借债务。至1996年底,全国所有省级政府、392个市级政府中的353个(占90.05%)和2779个县级政府中的2405个(占86.54%)都举借了债务。至2010年底,全国只有54个县级政府没有举借政府性债务。

2009年,受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基础设计建设融资规模增加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61.92%,增速创下数年来最高水平。2010年,增速有所放缓,比上年增长18.86%,增速下降43.06个百分点。

而2010年末的107174.91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为84679.99亿元,占79.01%。8.5 万亿银行贷款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为5.0 万亿,占59%;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为1.9 万亿,占23%,前两类合计82%,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为1.5 万亿,占18%。就总量而言,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冠华指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隐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政府是否愿意还,二是政府有没有能力还。09 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所作的一切都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包括银监会的‘六步走’工作步骤,审计署的‘摸底子、揭风险和提建议’,财政部的‘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都是羊未亡先补牢,希望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高速公路、高校和医院债务规模大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这份报告显示,部分地区高速公路、普通高校和医院债务规模大、偿债压力较大。

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债务余额为11168.1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754.02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7809.63亿元、其他相关债务2604.46亿元,分别占6.75%、69.93%和23.32%。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处于建设期和运营初期,其收费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本息,主要依靠举借新债偿还,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的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借新还旧率达54.64%。

截至2010年底,1164所地方所属普通高校和3120家公立医院分别有政府性债务2634.98亿元和977.74亿元。其中有387所高校和230家医院2010年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50%,当年借新还旧偿债额分别为542.47亿元和95.29亿元。有95所高校和575家医院存在债务逾期现象,逾期债务分别为27.18亿元和30.42亿元。一些地方已安排441.38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偿债。

事实上,近期媒体报道的云南高速公路建设融资平台近千亿贷款“违约”风波事件,其实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部分地区高速公路、高校和医院存在的债务情况。

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多、不规范

资料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其中:省级165家、市级1648家、县级4763家;有3个省级、29个市级、44个县级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均达10家以上。在国家审计署的报告中,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公司数量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从上述6576家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经营范围看,以政府建设项目融资功能为主的3234家,兼有政府项目融资和投资建设功能的1173家,还进行其他经营活动的2169家。

国家审计署报告指出,2010年底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49710.68亿元,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46.38%。从债务偿还看,有358家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借新还旧方式偿还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1059.71亿元,借新还旧率平均为55.20%;有148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逾期债务80.04亿元,逾期债务率平均为16.26%。

国家审计署报告同时指出,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不规范、盈利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对融资平台公司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部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级次多、链条长,资本金到位率低等。审计发现,有1033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门违规注资、抽走资本等问题,涉及金额2441.5亿元;由于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回收期较长的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盈利能力较弱,有26.37%共计1734家融资平台公司出现亏损。

长江证券分析师陈志华指出,“短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演化为大规模的坏账风险可能很小,但隐忧长期存在。有利因素在于政府偿还和担保比率高,仍在可控范围。隐忧因素是25%的地方政府还款来源以土地收入作保,和近20%的地方政府债务率超过100%,且借新还旧率高,项目本身还本压力大,所以长期看只有持续偏高的通胀才能降低还本压力。”

银行股或将迎来估值修复

我们认为,此次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基本上将地方融资平台的真实情况公布于众,相当于给了市场一颗定心丸。我们相信,之前市场更多的担忧并非地方融资平台的坏账规模到底有多少,而是这种坏账的这种不透明和不确定性。银行股的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恐慌。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冠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邱冠华表示,“审计署首次公布地方政府债务数据最大意义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政府终于打开天窗说亮话。此前政府对平台贷款一直避口不谈,加上媒体时不时煽风点火,市场对其总以黑箱看待,赋予了最悲观假设。如今平台贷款得以开窗见光,将有助于缓解市场的过度恐慌情绪,进而有助于银行股向合理估值的回归。对平台贷款,我们更倾向于将其当低收益债券投资看待。下半年我们的银行股投资策略可高度浓缩成三个词――确定、稳定和淡定。”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10篇

对汇率并轨改革的

灵活变通运用

1993年底,国务院作出决定,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汇率并轨的改革。1993年12月31日,我们接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主要精神是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的改革目标。主要内容是:(1)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过去的双轨汇率,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即企业出口收汇到账,其开户银行要自动结汇)。(3)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4)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实行对外汇和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

我看了国务院的《通知》和总行的《公告》,感到深圳在贯彻落实上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深圳通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外向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形成。到1993年底,全市出口产品产值达到257.76亿美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4%;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8600多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3,产值占全市的2/3;出口总额达278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如此高比例的外向型经济,外汇收支频繁,一个企业一天甚至要有几笔进出口业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收入的外汇,银行马上自动结汇,需支用的外汇又需报经银行审批,既增加了办理业务手续的时间,又增加了业务手续费,往往还会因企业报批和银行审批过程而误时误事。再者,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对深港两地的经济生活影响较大。当时深圳通往香港共13个口岸,每天平均过往口岸约有14万人次,20万辆车次,据统计当时在内地流通的港币已达150亿元,如果禁止港币在内地流通,对深港两地的经济生活都会带来影响。

另一个是看到上面的《通知》和《公告》已是1993年岁末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各家银行都忙于结账,各行长也都深入柜台第一线,当面指导,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且晚上市领导还要按照惯例亲临银行慰问一线加班结账的职工,我自己也要准备晚上向市领导汇报深圳全年的金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来不及向总行和总局报告请示,我决定通知各家银行,12月31日晚上12点结算以后,到深圳分行开会,研究落实如何贯彻国务院《通知》和总行《公告》。

到下半夜1点钟,各行相关人员陆续到齐。会上宣读了国务院《通知》和总行《公告》,随后我把遇到的问题也向大家通报了一下。我知道,我可以照本宣科,不承担任何责任,回到家里睡个大觉,遇到的问题经请示报告慢慢解决。可是现实的问题,摆在改革者的面前,回避风险,不承担责任,这不是改革者应有的态度。会议的气氛很沉闷,有沉思,有争论,有意见。经过痛苦地思考,大家还是议出了办法。一是由创汇单位在其开户银行开立一个待结汇账户,在一个月以内,企业收入的外汇都存在该账户内,期间需要使用的外汇也从这个账户中支付。待到一个月结束时的净利润再由银行结汇。二是保险公司同志提出,他们的理赔有时一个客户一个月内有几笔外汇发生,要求也能比照国内企业,对保险公司也开立待结汇账户管理。对于禁止外币流通,我提出,把《公告》中的“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改为“禁止外国货币在境内流通”。这样就把港币排除在外,因为港币不是外国货币。同时要各行多增设一些港币兑换点,加强“先收后兑”。以上“变通”的三点,与会行长、经理们取得了一致意见。于是由我执笔按照上述三点“变通”地修改了总行的《公告》,并连夜印出,以备次日张贴出去执行。

回到家里,1994年元旦的灿烂朝阳已经射入室内,和煦的阳光驱走了冬天的严寒,奔波了一夜,我没有一丝睡意。我在想,要丢乌纱帽就在这一次了。因为:其一,不经请示擅自改动总行的《公告》,并公布执行。其二,这次汇率并轨是朱副总理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以来,首次推行的一次重大金融改革举措,朱副总理的风格又是令行禁止,说一不二,这次修改总行的《公告》,是不是会撞到了朱基副总理的枪口上。其三,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到总行和总局说明情况,很容易被误解为擅自妄为。

终于盼到了上班时间,我给总行党组书记、主持日常工作的周正庆副行长打了电话,说明了深圳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情况,执行国务院《通知》和总行《公告》将会遇到的问题,说明我把《公告》作了三个方面的修改并予以公布,要求总行派人来深圳了解情况,亲临指导,帮助解决问题。周正庆副行长回答总行将开会研究。随后总行决定派以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尚明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许斌为首的两个工作组,先后到深圳实地调查,了解深圳外向型经济和外汇方面的实际情况,听取汇报和说明。我特别汇报了我们为什么采取变通措施,这些变通措施对深圳经济大局和改革开放产生的利弊。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11篇

不久前,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美团悄然取消了APP页面内的钱包功能。因尚未获得支付牌照,美团不得不暂停此项业务。

促使美团作出此项业务调整的,是今年启动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具体到支付领域,则是要终结无牌从事支付业务的模式。

《财经》记者获悉,作为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一部分,央行对无牌从事支付业务机构的摸底工作已于7月底完成,并计划于明年4月底完成整改。

接近央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摸底之后将会采取两头处理方式,一头对违法从事支付结算业务的平台及一些外包机构进行处理;另一头处理违规的支付机构,对存在二清模式以及大商户模式的支付机构从严处罚(二清模式是比较典型的无牌从事支付业务模式。相关报道见《财经》2016年第19期“二清支付市场监管风暴”)。

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于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为期一年,《财经》此前曾报道,在统领性文件之下,按照“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共有七个分项整治子方案,涉及多个部委,其中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分别网络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和互联网保险等领域的专项整治细则。

在无牌支付整顿过程中,无牌支付机构为保持原有业务合规,同时又为保护数据完整,收购支付牌照或将成为支付领域新动向。据《财经》记者了解,美团近期正在洽购第三方支付机构。而在牌照收缩的监管背景下,支付牌照的价值无疑将被进一步推高。

摸底百家机构

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4月14日,人民银行牵头、14部委联合下发子方案《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即“112号文”)明确规定,严肃追究无证机构以及为无证机构违法违规活动提供通道或接口的相关支付机构、商业银行的责任。

接近央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作为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一部分,第一阶段对无牌支付摸底工作已经完成。

“下一阶段,该关门关门、该整改整改,而且有一些机构已经约谈。”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据《财经》记者了解,监管部门已经约谈美团等一些无牌从事支付业务机构要求纠正,其中,美团已经将其APP页面内的钱包功能停掉。

事实上,将资金直接转给业务平台,平台再转给商户的模式也是监管所不允许的,但是如果马上停掉,平台就得关门停业,出于业务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监管并没有立刻停掉这种模式,但是会逐步纠正。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在明年4月份收官,无牌支付业务模式将会终结。

人民银行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一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7294.07亿笔,金额18.5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89%和104.03%。

在行业人士看来,非银行业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非持牌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给支付市场健康发展确实带来一定影响。一些购物、酒店预订等商务平台也曾因支付爆出一定风险,给客户造成一些担忧和不满。

某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曾告诉《财经》记者,无牌支付机构,无需遵守央行的监管要求,给合规开展业务的支付机构带来冲击,使得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由于无牌支付机构并未纳入监管视野,因此一旦发生资金损失、发生影响客户合法权益的情况,消费者将无法得到救济,长久会影响公众对支付市场的信心。

早在去年10月份,央行曾下发《关于加强银行卡收单业务外包管理的通知》(即“199号文”)要求,各银行卡收单机构应严格落实银行卡收单业务外包有关规定,比如不得将客户资质审核、密钥管理、资金结算等核心业务违规外包,不得与二清机构开展合作等。

同时,为规范支付服务市场秩序,鼓励举报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4月初的《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举报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7月初,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了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网络举报平台网址、举报邮箱及举报咨询电话。

今年以来,作为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子项目,支付领域整顿力度更是空前。7月25日,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两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被央行处罚1110.1万元和2653.7万元。央行称,上述两家公司存在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变造银行卡交易信息、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通过非客户备付金账户存放并划转客户备付金、外包服务管理不规范等严重违规现象。

8月16日央行称,经核查,易宝支付存在违反相关清算管理规定等违规现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制度没收其违法所得约1059.2万元,并处以违法所得4倍的罚款约4236.9万元。

易宝支付官网回应称,坚决支持并认真执行人民银行的决议,深刻反省自身不足,积极整改落实。

上述三家支付公司是今年被罚款金额最大的三家公司,日常几万元、十几万元的罚款颇多。

某接近监管人士表示,通过严格的大额罚款处理,支付机构也意识到一些问题,在日后业务处理中会更加谨慎。

“加大处罚应该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机构违规目的是为赚钱,如果将违规赚的钱都罚掉,自然会事前杜绝一些问题。”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被央行开过罚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有近20家。

上述接近监管人士告诉记者。有的支付机构在业务创新以及推动行业发展方面都很有意愿,但是合规意识太差,想要做其他业务应该先把合规放在第一位。

机构总量收缩

伴随着整顿工作,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续展审批也趋于严格。

8月中旬,今年5月份到期的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均获得牌照续展,其中6家机构进行了业务合并。

续展中,对一些存在严重违规行为,事实上处于为开展、停滞或出现严重萎缩的机构,调减其支付业务范围。

同时,此次续展也涉及部分业务调增,此类业务主要源于机构合并以及牌照整合两种情况。

此前规定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不能同为一家,旨在限制预付卡发展,支持国家反腐。某接近监管人士告诉记者,在现有反腐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反腐已经不是支付领域要过多考虑的问题,而且机构纷纷反映,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两套人马做事成本过高,在条件成熟之时,两家合并为一家机构,被合并机构的业务就放在合并机构中,导致了支付机构业务增加。

另外一种业务调增主要与牌照整合有关。目前,全国接近300家支付牌照总体规模着实太大,所以监管也通过窗口指导,提出对一些同一实际控制人的支付公司合并,整合过程中,除了接手被注销机构业务,积极推进《支付业务许可证》整合,且支付业务需求较强的个别支付机构,此次续展应其申请增加其支付业务范围。

2010年6月,人民银行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简称“2号令”)指出,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其中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网络支付又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支付业务按照渠道划分也有一定模糊地带,例如,在手机移动端打开网页属于移动端还是网络端,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不排除会进一步归类,将其都归为网络支付或者互联网支付的大概念框进去。

非银行业支付机构在我国支付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据央行支付司副司长樊爽文此前在媒体会上介绍,2015年全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完成984.95 (1000)亿笔业务,金额达64万亿元,从交易的笔数来看,已经成为支付市场的重要力量。

但是市场的潜力似乎已提前得到了透支。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目前的机构数量太多,但是市场规模有限。监管层将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减少支付牌照数量:一是通过实际控制人合并的方式解决一些支付牌照;另外,违规处置之后,会逐渐加强这方面工作,该注销的注销,有些经营不善自身发展都有问题的企业,要强制注销;还有一类能活下去,但是严重违规,监管也会将其退出市场。

人民银行的未来监管原则确定为:“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重点做好对现有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防范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为底线;健全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专项治理和执法力度,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

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认为,支付市场牌照基本饱和,未来支付机构将把重点放在调整业务模式、寻找发展空间上面,从数量型外延式扩张向质量型内涵式挖掘转变。“未来监管将走向常态化,分化进一步加剧,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牌照估值提升

在众多没有支付牌照的平台中,已经被暂停钱包功能的美团正在准备收购支付牌照,或于近期完成收购。

另据公开报道,近日,恒大集团已经完成了对广西集付通的收购,间接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收购价格在5.7亿元左右,美的集团已经完成对深圳神州通付的收购,曲线获得支付牌照,交易价格约为3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一轮摸底、整顿无牌支付过程中,或将形成新一轮支付牌照收购,而机构总量收缩的监管导向也将进一步提升支付牌照的估值。

对上述现象,不禁有业内人士感叹:“为了喝奶非要弄头牛!”值得关注的是,支付往往是金融业务第一块敲门砖,在一些大平台获得支付牌照之后,是否会将此前的应用场景与支付有效结合进一步扩展金融业务,而这些平台又恰恰在用户数据上都占有优势。

拿美团举例,美团点评是中国最大的生活服务业电商平台,在餐饮、电影、酒店旅游、KTV、婚庆、美业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覆盖全国超过1300个城市,拥有用户近6亿,合作商家达432万户,日订单量突破1300万单,移动端月度活跃用户超1.8亿,年度活跃买家达2.2亿,2015年总交易额超1700亿元。以年度活跃买家、订单交易数维度计算,美团点评是中国仅次于阿里巴巴的第二大电子商务平台。

某接近美团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性,虽说现在美团等平台是为合规收购牌照,收购牌照之后难说会仅满足于现有业务,而不去开发支付牌照带给他们的潜在效益。

一些市场人士也认为,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支付领域的垄断特征会逐步表现出来,特别是网络效应。当下,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中,支付宝与财付通二者合计占比接近90%。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12篇

最近半年来,来自温州市金融办汇编的《温州市金融运行参考月报》的数据显示,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从去年6月份的0.37%飙升至5月份的2.43%,一年不良贷款率增幅高达557%。5月份的不良贷款率也早已突破行业2%的警戒线。

温州只是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回升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宏观经济逐渐下滑,包括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以及众多股份制银行在内,最近半年来不良贷款的问题正在逐步暴露。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说,只有当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不良率飙升

温州市金融办汇编的《温州市金融运行参考月报》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61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2.43%,今年4月末不良贷款率为2.27%,明末2.43%,均突破了行业“警戒线”2%。

这场危机来得迅疾而猛烈,在国务院总理去年6月视察温州时,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36%,是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地级市;但到了今年2月底,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1.74%,4月底就达到2.27%,5月底达到2.43%。

从数据看,2月底到4月底,温州的贷款余额增加了165亿元,但不良贷款增加了48.6亿元。新增不良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接近30%。浙江全境的情况也不妙,来自银监局的数据显示,整个浙江省2012年4月底不良贷款为637亿,比年初增长145亿,增幅也近30%。

实际上,从2011年10月起,浙江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开始全面上升。在国有大银行中,建行浙江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100亿元,不良率为2%。股份制银行中,广发银行在浙江的不良率高达2.89%。深发展、浦发、民生三家银行的不良率也都大幅上升。

据媒体报道,温州银监局人士透露,由企业主“跑路”形成的不良贷款占该市不良贷款总额的近40%。企业过度投资房地产造成的空心化以及近期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造成企业经营困难,进而导致了不良贷款率的大幅攀升。

但不良贷款率上升不仅仅出现在企业主跑路的温州,从银行业主管部门银监会的监测报告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银行业出现了同样的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情况。

2012年2月17日,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了2011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商业银行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比上一季度还上升了0.1个百分点至1%,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额比上一季度增加201亿元,增幅为4.9%,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

中金公司对此的分析报告认为,如果考虑到四季度一般是银行不良贷款核销最多的季度,则四季度不良贷款实际上升幅度将大于4.9%。

不良贷款增加的趋势在今年一季度继续酝酿,银监会5月份的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主要指标情况显示,2012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亿元,连续两个季度呈现了反弹态势。

全球市值最大银行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5月31日表示,基于对今年经济形势预判,工行出于审慎考虑,将今年不良贷款率定为1.2%,较去年底有所回升。而此前工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已连续12年实现“双降”。

据路透社的报道,多位银行业人士自我估测,今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大概会有0.2~0.3个百分点的升幅,达到1.1~1.2%,高于年初0.1个百分点的预期。

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五级分类自查工作。自查结果已经于明底上报给监管机构。

而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预计,今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将提高2个到3个百分点,银行业整体最高不良率可能达到5%。

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国内整个银行业(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农信社)目前不良资产率为2%~3%,如果全年GDP增速放缓至8.3%,2012全年不良资产率有可能上升2个~3个百分点。今年年底预计上升至4%~5%。这里所指的不良资产包括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重组贷款以及所有抵债资产。 2011年10月27日,一位自行车骑行者路过一家关门的工厂。温州是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回升的一个缩影。

4万亿后遗症

不良贷款率的迅速上升,经济下滑被认为是首要原因。进入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逐步下滑,大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形势恶化利润下降,从而将削弱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前五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同比下降2.4%。5月当月实现利润3909亿元,同比下降5.3%。而2011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还达到了25.4%。

财政部统计的国有企业利润数据也显示,前五个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301.3亿元,同比下降10.4%,5月比4月环比下降11.8%。

广州国税系统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广州市经济除了两个区正增长,其他区全部负增长,部分企业已经停业。

“订单不足、开工不足,乃至电力不足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经营,生产经营状况恶化,导致上述企业的还款能力受到制约。”某大行风险部负责人透露。

实体经济的颓势也反映在上市银行的年报当中,建设银行2011年年报显示,建行当年不良贷款余额增加62亿元,其中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34亿元;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增加17亿元。

但和实体经济下滑相比,如今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飙升的根源在于以4万亿为代表的行政干预的结果。2008年中国遭遇世界金融危机,决策层迅速出台4万亿刺激政策,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事后证明,名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业加大了信贷投放的力度。在过去的三年,即2009年-2011年,银行业总共投放了25万亿元的信贷,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使贷款余额翻了一番。截至2012年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到55.53万亿元。

这种鲜明的行政干预的色彩使得银行业在“”式的放贷中,无法坚持原有的风险控制和放贷标准。如银监会曾发文要求银行业响应政府4万亿刺激计划。

在日前的陆家嘴论坛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要求银行业“加强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优化信贷结构,要优先保障重大在建、续建项目,以及“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在此背景下,具有类似政府性质的地方融资平台负债规模迅速做大,并且成为一颗最大的不良贷款定时炸弹。2008年以后,新增银行贷款大量流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地方债务由2008年底的1.5万亿元暴增至10万亿元以上。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审计署曾经按照不同统计口径公布过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截至2010年末,三个部门的数据分别是14.4万亿、9.09万亿(截至2010年11月末)和10.72万亿。审计署披露的数据显示,地方融资平台来自于银行的贷款为84679.99亿元。

对此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在最新披露的《逐步加剧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挑战中资银行》报告则认为,审计署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的统计数据至少低估了3.5万亿元,同时不良贷款的规模也被低估。

穆迪预计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规模占总贷款规模的比例可能会升至8%-12%之间,“而我们此前的基本情景所假设的不良率是5%~8%”。

三年过去,这些贷款的还款期已经逐渐到来,根据财政部统计的数据,地方政府债务中2011年和2012年两年债务到期将占总债务规模的43%左右,约为4.7万亿元,而违约的风险正在聚集。

2011年4月,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向债权银行发违约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该公司在建行、国开行、工行等十几家银行贷款余额近千亿元。随后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也传出违约传闻:上海申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近10亿元到期债务逾期。

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申虹债务违约并非个案,审计署数据显示,全国有4个市级政府和23个县级政府逾期债务率超过10%。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中国政府已指示国内银行对地方政府的贷款进行大规模滚转,此举将使中国推迟应对给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的巨额债务。

知情的银行业人士和分析师告诉英国《金融时报》,由于许多贷款的本金无法偿还,各银行已开始延长地方政府债务的到期日,以避免出现违约潮。

4万亿的另外一个后果是流动性泛滥导致资产价格暴涨,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越拉越低,导致企业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不少企业将借贷资金投入楼市,而在经济下滑和楼市调控的双重夹击之下,资产变现困难,进而导致债务违约。

再次买单?

这是中国实施市场化改革以来,第二次面临银行全行业不良贷款率恶化的情形。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业一度面临技术上已经破产的情况,1997年美国《新闻周刊》和英国的《经济学家》报道称,照当时的不良贷款和资本金状况,“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应该破产三次了。”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曾透露,有关领导在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曾提到:至当年6月底,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达1002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5.6%。

为了让中国银行业起死回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改革重组的手段。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1999年,国家相继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近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资产管理公司收购资金来源为央行5700亿元再贷款及8200亿元金融债券,最终由中央财政逐年承担,也即全国人民买单。

为了支持五大国有银行股改,2004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分别注入到中国银行和建行,支持其股改;2004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剥离和核销不良贷款2544亿元、1289亿元、529亿元,合计4362亿元;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工行股改方案,决定通过运用外汇储备1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使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并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超过8%。中国人民银行还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用于工-商银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剥离。同时,保留财政部原在工行的资本金1240亿元,从而使工行核心资本达2480亿元。

伴随着国有大型银行财务重组、不良贷款剥离出售,2005年二季度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明显下降,随后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2006年二季度至2008年三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波动在12400亿-13000亿元之间,阶段性低点出现在2007年一季度,为12456亿元。

作为国有大型银行股改上市的收官之作,农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重组后于2009年1月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又一次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大幅下降,自此进入不良贷款规模持续下降的通道,直至2011年四季度出现了持续3年来的首次不良贷款余额上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当前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坐收垄断利差和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大小银行已经早非当日吴下阿蒙,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超过万亿,工商银行更是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银行。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12年一季度,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也提高至12594亿元,拨备覆盖率达287.4%,即贷款损失准备金与不良贷款的之比。

但对于当前的不良贷款率飙升的态势,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会是长期趋势。2%的不良贷款率不会带来灾难,但已经给银行带来很高风险。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微博上表示,若中国实体经济增速下滑至7%或以下,并持续2~3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很有可能上升至两位数。

对于高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地方政府债务,各方研究机构认为,最终解决方案的买单人还将是勤俭节约的中国居民。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13篇

2012年5月16日,安永了《中国上市银行2011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但受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影响,增幅有所回调。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资本约束机制的加强,银行业的高速增长将可能无法持续。

盈利仍在增长

这是安永对中国上市银行的第5份年度分析报告,它从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质量、资本及流动性方面对中国内地17家上市银行的情况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分析,并基于对这17家上市银行目前业务发展情况、经营模式及监管环境的观察,展望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2011年,17家上市银行的盈利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净利润合计人民币8867亿元,增幅29%。受资产规模增速减缓的影响,增幅较2010年的33%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为25%,较2010年31%的增长率减少约6个百分点;其他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率为44%,较2010年的增长率减少约1个百分点。

净利息收入仍然是营业收入最主要的贡献力量;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比逐步提高;息差继续回升、中间业务增长、成本收入比下降导致了营业利润的增长。

报告显示,2011年,17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上升至18%。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社会金融资产总量增加,推动了投行、托管、理财及私人银行等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然而,中间业务市场仍有待进一步规范,例如增加收费透明度、规范产品的销售管理、培养客户的风险意识及规范风险提示、加强信息披露等。国内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贷款仍占主导

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由于受到货币政策微调的影响,包括17家上市银行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但增速稳中有所回调。上市银行总资产结构基本保持稳定,贷款仍占主导地位。

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人民币113.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人民币18万亿元,增长18.9%。其中,17家上市银行的总资产为人民币74.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人民币10.7万亿元,同比上涨16.7%;增幅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低于全行业2.2个百分点;总资产占全行业的比例为66.1%,同比下降12.5个百分点。这表明上市银行总资产稳步增长,但增速稳中有所回调,非上市银行及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更快、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产结构在2011年总体保持稳定,其中贷款仍然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由2010年末的1.14%进一步下降至2011年末的0.97%,但是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却有所反弹。

在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中,债券的发债主体是政府、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随着银根的紧缩,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使债券投资呈小幅回落态势,债券投资在总资产的占比亦有所下降。继2010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2011年,央行继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此后央行曾在2011年12月将存款准备金率调低0.5个百分点,但由于保证金存款被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截至2011年末,存放央行款项仍呈小幅上升态势。受到货币政策微调导致的信贷紧缩的影响,存放及拆放同业款项较上年末相比亦呈上升的态势。

2012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中国银行业连续多年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降的情况可能受到挑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方面,2011年的清理规范工作总体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部分上市银行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均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但依然面临挑战。

转型刻不容缓

受益于业务结构的优化、盈利能力的增强、利润留存比例的适当扩大,以及外部融资的完成,2011年底,17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升,并持续满足监管要求。但随着银监会新资本监管标准的逐步实施,资产扩张倒逼资本补充的现象将不可持续。商业银行应提升资本管理的前瞻性,在经营中综合考虑风险、收益、资本的平衡关系,强化资本对资产的刚性约束,通过降低扩张速度、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等方式实现资本节约,特别是通过内部积累能力的提高来补充资本。

受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将保证金存款纳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等政策的影响,2011年底,上市银行的流动性偏紧,流动性管理面临压力。面对2012年依旧复杂的国内外金融形势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可以预见,2012年,上市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将继续面临挑战。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14篇

上海一位地产商上半年通过降价,大量出货,获得数亿元现金。“现在与其花钱拿地去开发房产,还不如买地产股。”他表示,他的一些同行近日也在拍地和买股票之间徘徊。

8月,A股市场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双底形态,大量技术派人士高呼双底筑成。但是,A股市场是否真的到了最便宜的时刻?

近日,中信证券A股策略报告《市场底部已现,但上行之路任重道远》。这正是多数机构对当下市场的观点――目前市场居于底部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中信证券承认,利空因素不可忽视:近日央行扩大准备金缴纳范围的影响中性偏负面,在缴存比例和时间进程上略超市场预期。

“进一步紧缩政策已经被市场预期并反映,目前A股整体估值水平较低,指数下跌空间有限,但是短期政策方向也难以出现逆转,预计市场可能进入探底和形成底部的阶段。”大成策略回报基金经理周建春说。

8月“过山车”

A股近几个月来遭遇连番调整,8月行至高潮。而8月最后一周,投资者更似坐上“过山车”。

申银万国首席策略分析师桂浩明,将8月最后几个交易日,称为“上蹿下跳”的一周。

8月22日,上证指数报收于2515点,是今年以来的最低收盘点位。“当时,众多投资者感到恐慌,不少人已经开始相信大盘将二次探底,股指很可能会跌破2400点。”

到8月25日,一根突如其来的大阳线将股指一举推升到2616点,不但收复了多条中短期均线,且由此营造出量价齐升的格局,令多数投资者感到振奋。

之后几日,A股缩量震荡,呈现继续探底回升走势。8月31日收盘,上证综指报2567.34点,深证成指报11397.48点,沪市成交为622.4亿元,再创地量;深市成交为624.5亿元。两市合计成交共计1246.9亿元,同比明显萎缩。

“其实,回头来看,近期股市也就是在2507点到2616点这样一个不过109点的范围内作小幅波动,并没有超出原先那个从2400点到2650点波动区间。也就是说,就行情运行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新意。”桂浩明表示,周一股市下跌,主要是受到海外市场的影响。

欧美投资者担心经济回落,这也令中国股市受压,结果人气涣散,股指一下子跌到了前期低点。当人们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以后,又发现情况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

根据股指信号,投资者认为8月的通胀有回落的可能,央行在迟迟没有实施新的调控政策的同时,又在公开市场操作上投放货币,市场资金的利率有了比较明显的回落。

“在这种情况下,大盘自然会试图在低位发动反弹。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突然又传闻说有关方面正在研究中国版的‘401K’计划,即引导养老资金入市,于是出现了大盘蓝筹股带领下的个股普涨局面,一条罕见的中阳线也就应运而生。”桂浩明说。

大成基金报告表示,在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压制下,市场仍将以震荡筑底为主要运行特征。

低估值纠结

8月31日,北京一家大型投资公司负责人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近日,他们刚刚放弃了对旗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方案的优先认购权。“增资一家城商行,还要1.5倍以上的PB,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买上市银行股。”

目前,上市银行整体市盈率和市净率已创下历史新低。上市银行2011/2012年PE分别为7.02倍/5.51倍,2011年PB为1.28倍。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2011/2012年PE分别为6.4/5.2倍、7.2/5.5倍和7.5/5.9倍,2011年PB分别为1.29倍、1.26倍和1.32倍。

原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首席投资官王国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整体看,与历史数据比较,现在A股的确是比较便宜的阶段。另外,王国卫认为,从微观角度,即便做PE投资,“也没看到大盘蓝筹股有如此低估的时刻。”

今年以来,对于以银行为主的大盘蓝筹股是否被低估的争议一直存在。

华林证券策略分析师胡宇则认为,银行业的低市盈率看似安全,但存在巨大“陷阱”。即使银行资产目前账面利润很可观,但只要资产泡沫往下降20%-30%,银行资产负债表瞬间就可能因巨额的资产减值拨备,将净资产打入负值。

大成基金指出,从陆续公布完毕的上市公司中期业绩来看,市场的动态PE已经非常低,甚至低于2008年A股1600点左右的水平。

王国卫表示,目前的调整已经进行了一年,“我估计会再持续半年,是否是底,取决于时间的跨度。”

他认为,下半年,A股政策更紧的可能性偏小。“过紧的货币政策遇到就业压力的时候,就会宽松。”

大同证券策略分析师王志宏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虽然从布局上来看,在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持币是谨慎投资者非常好的选择;但对于中期的投资者来说,现阶段已是选股的好时期。“两市的基本面,包括的因素将在年底逐步明朗,那时也是市场揭开盖子的时候。”

继续紧缩

“问题出在哪里?还是缺钱。这是当下挑战A股‘底部说’的一个主要利空因素。大量企业缺钱。因而更多地是从市场拿走钱,致使资金状况紧张。”王国卫认为,今年以来大量解禁潮令股东套现离场,投资者对市场的担忧主要集中于资金面上。

8月27日,央行有关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确认,鉴于保函、承兑汇票、信用证业务的迅速发展,央行拟扩大存款准备金的基数,将保证金存款亦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这是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一部分。

此举被业界视为央行应对通胀压力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新举措。意味着央行将在未来六个月内收紧约9000亿元资金,接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的效果。

大成策略回报基金经理周建春指出,进一步紧缩政策已被市场预期并反映,目前A股整体估值水平较低,指数下跌空间有限,但短期政策方向也难以出现逆转,预计市场可能进入探底和形成底部的阶段。

中信证券在前述策略报告上表示,“上周末央行考虑扩大准备金缴纳范围的影响中性偏负面,在缴存比例和时间进程上略有超出市场预期,预计对银行利润影响不大,但冲击市场流动性。”

中信证券对市场总体判断是底部已现,未来上行还需要明确经济增长态势,特别是背后最核心的政策目标与决策意图。

9月拐点?

“市场底部已现,但上行之路任重道远”,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这样定论市场,近期包括平台贷款问题有望合理解决、新增资金可能入场、转融通有望推出等预期推动情绪转暖。

目前,各机构将希望寄托于9月,认为届时可能迎来A股拐点。

中信证券表示,医药产业、节能环保、煤层气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等大多数产业“十二五”规划经过前期的起草、修订、论证,都已经逐步上报,进入9月以后预计将是这些政策的密集期。虽然当下尚无法准确把握每个产业政策准确颁布的时间点,但从政策本身和对应标的的基本面判断,可以提前布局以等待政策的颁布。

银行年底总结报告范文第15篇

一季度融资同比增长163.8%,这可是从未见过、也从未有过的超高速增长!股市中人对资金增量总是特别敏感,因为众所周知,股价就是用钱堆砌起来的,更何况过了这一周又将进入经济数据密集期。4月份信贷增长的情况究竟会如何呢?经济学家纷纷作出自己的猜测,有猜增4000亿元的,也有猜增1万亿元的,总之,与首季猛增4.58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已相去甚远。

从舆论层面看,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货币充裕态势不会改变,包括监管层面,如央行、银监会官员等都一再表态,信贷快速增长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强调央行不会搞信贷规模限制;刚刚的货币报告再次重申,央行将“坚定不移地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部分经济学家和银行内部人士,却对当前信贷投放的效率、效果和蕴藏的风险,表示了种种忧虑,称天量信贷是一把“虚火”。

笔者想从上市银行一季报的角度提点看法,核心是流动性充裕还会继续。

14家上市银行一季末贷款余额合计为19.92万亿元,比去年底增加了2.64万亿元,增幅为15.3%;占同期全部贷款总额(34.95万亿元)和新增贷款额(4.58万亿元)的比例分别为57.22%和57.64%。其实,今年一季度融资总量虽然同比猛增163.8%,一个季度增加的贷款接近去年全年,乃是因为去年的“从紧”把流动性的龙头拧得很紧很紧,一旦松开才会突现“井喷”;而金融危机又使许多企业资金紧缺,以及国家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去年少放的流动性集中在今年多放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