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李健男等[13-16]主要从商业银行与储户的法律责任界定入手.例如,在研究提出犯罪嫌疑人使用伪卡和密码则不应视为是储户自身合理的交易行为;如果是储户自身疏于防范造成过错,则持卡人应承担侵权责任.此外,还可进一步分析银行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程度及其在造成储户损失的全部原因中所占比例,进而明确双方责任.罗军等[17-19]从克隆卡犯罪和举证责任划分视点分析,提出伪卡欺诈交易民事纠纷案件中由伪卡使用者负主要举证责任,银行负次要举证责任.上述文献仅从事后责任分担和合理处置角度分析,并无事前防范.例如,完善银行卡安全漏洞,风险机制预警,事中应急制止机制等未予以详明,且未把信息技术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囊括在内.

2多层面构建安全体系框架

现实中,由于银行卡安全问题涉及领域较多,仅从安全技术或仅靠法律条文来单方面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不可能完全严谨的分析和解决难题的,难免造成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的现象,因而应该从多层面融合跨学科角度来深入研究.

2.1信息安全视角

(1)目前已在市面流通的磁条卡,银行方面已有一些密保措施,例如使用动态口令卡、加密U盘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在交易额度较低或不通过网络交易的情况下,上述防范措施都可以被不法分子成功绕过,因而用卡的安全水平依然较低.在磁条卡方面,建议可以让用户设置单笔资金交易的限额,一旦超过限额,必须通过验证发送给用户已绑定手机的密钥口令,来进行进一步交易,一旦核对密钥口令发现错误,遂即冻结银行卡账户,通过这种“一次一密”高度安全的交易方式,来确保银行卡的安全[20].此外,还可以在开通磁条卡时,强制运用Hash(哈希)函数,例如MD5(message-digestalgo-rithm5,信息-摘要算法5)针对用户个人信息数据(诸如身份证号,开卡时间,卡的型号,发卡单位编号等)产生系列杂凑数字并将其存入磁道内作为校验码使用,该校验码与磁条卡相配套,一一对应,即使克隆,校验码也会因为物理硬件特性而发生改变,交易过程中,发现校验码错误,便终止交易,这样便可保证储户的资金安全,大大降低交易风险.(2)对于芯片卡被揭露所存在的MITM攻击,可采用更强大的协议机制,例如,强双向认证过程,或运用基于公钥数字签名验证的端到端协议,详细过程可以参阅相关文献[21-22].另一方面,芯片卡的加密手段采用DES算法,该算法的安全性分析中,不难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其密钥长度偏短(56bit),密钥量约为1017,难以抵抗穷举搜索攻击[23].实践证明,用专门机器在数小时内便可搜索完整个密钥空间.非线性S盒的安全性也饱受争议,由于设计者IBM未公开原理,以致被怀疑其存在后门,而且其密钥分配也存在安全问题.如果全部采用RSA加密,显然现有芯片卡CPU的运算能力和RAM的存储能力无法胜任,所以必须采用相对运算量小,速度快,且保密程度高的密码算法来进行加解密操作.本文推荐采用混合加密算法,针对两种算法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对于大段的金融明文信息采用DES算法,其传输密钥采用RSA算法.这样既解决了RSA运算开销大的问题,也解决了DES密钥分配的安全性问题.例如,假设通信双方为A(发送方)和B(接收方),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加密过程:(1)A利用随机发生器生成一次性密钥k1,然后使用B的公钥pkB加密,即k2=EpkB(k1);(2)A再用自己的私钥skA对k1进行加密,产生签名s,即s=sigskA(k1);(3)A用k1对明文m进行DES加密,得到密文c,即c=Ek1(m).其中第i轮的迭代过程遵循以下两个公式:Li=Ri-1,Ri=Li-1F(Ri-1,ki);(4)A将密文c、签名s和密钥k2发送给B.解密过程:(1)B收到密钥k2,用自己的私钥skB进行解密,得到原始密钥k1,即k1=DskB(k2);(2)B再用A的公钥pkA对签名s进行验证,以确定消息有效可靠,即k1=VerpkA(s);(3)B验证k1相同,说明原文密钥解密成功且消息来源可靠未经篡改;(4)B用密钥k1对密文c进行解密,可得到明文m,即m=Dk1(c).该算法既降低了由于全部选用RSA算法而产生的巨大开销,也规避了采用DES算法时密钥传输不安全的风险,而且还附加了数字签名,保证了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上所提的方案是鉴于轻量级密保方案的考量,如果想进一步增加其安全性,可将DES算法改为3DES(三重DES)或AES(advancedencryptionstandard,高级加密标准)算法,虽然在运算速度上需要多耗时约近70%,但其可以在有效时间内抵抗现有的绝大部分蛮力攻击和分析攻击.此外,在采用RSA算法时,亦可结合散列函数进行再次加密.例如,上述案例中可采用如下步骤:(1)A和B事前假设已经通过安全信道建立共享密钥KAB;(2)A取KAB散列值最左高位字节随机生成x1=L8(h(KAB));(3)A将明文m1(单字节)与x1异或得到密文c1=m1x1,同时下一个伪随机字节x2=L8(h(KABx1)),下一个密文字节c2=m2x2.因此,一般xi=L8(h(KABxi-1)),加密是将mixi即可得到.解密时,B重新生成xi与ci异或得到明文恢复.

2.2法律法规视角

目前,我国关于银行卡的立法缺失与银行卡的高速发展现状极不协调,明显滞后.早在199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就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然而时至今日,由于磁条卡自身的安全缺陷和立法的缺失导致银行卡盗刷纠纷大量出现以及各地法院“同案不同判”的司法困境.对此,可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的形式(如《银行卡条例》)对银行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责任、使用规范做出规定,还可出台专门的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银行卡伪卡交易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对银行卡纠纷的案件类型、受理与管辖、诉讼主体、诉讼方式、伪卡交易的认定、归责与免责事由、损失认定、举证责任的分配、格式条款的效力等问题做出规定,以便统一各地法院的裁判标准.

2.3分层安全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银行卡安全问题涉及多方面,如果仅从单一机制或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切实际,对于降低由此产生的经济犯罪也收效甚微.针对于此本文提出多层面融合多学科角度的银行卡安全框架,如图2所示.2.3.1各层所涵盖的功能及意义第一层:法律、行政法规及司法解释主要指银行卡的立法规范或司法适用依据.该层作为银行卡安全的顶层设计,对解决当下银行卡纠纷“同案不同判”的司法现状,维护公平正义,厘清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节约司法资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第二层:行业自律规范、管理规章制度主要指银行业协会、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法律行政法律的基础上针对银行卡出台的具体的自律性规定.该层可针对银行卡的用卡规范、物理设备、硬件软件、通信信道与网络线路、交易协议等具体问题制定行业标准,以便各会员单位或各银行类金融机构提升银行卡设备品质,改进服务质量,防患于未然.第三层:物理设备安全主要指实体物件的安全防护.例如,自然灾害保护、设备环境保护、硬件自身损伤保护等.该层作为基础设施保证了信息传输中底层物理链接的安全通信,针对银行卡自身以及芯片、CPU、RAM和读卡机具ATM、POS等尤为重要.第四层:硬件系统安全主要指银行卡读写底层系统的安全防护.例如,磁卡读写基本输入输出系统、COS(chipoperatingsystem,芯片操作系统)等.该底层系统的安全主要包含读写操作和对卡片的其他基本接口通信操作等.第五层:通信信道与网络线路安全主要负责在安全的信道或线路中传输可靠的数据.针对银行卡脱机或在线认证过程中,防止人为的非授权篡改或非法攻击.该层担负着将数据信息完整无误地传递或接收到对方或自身的任务.第六层:应用软件安全指常用的各种涉及银行卡或读写机具内部的自身软件安全.例如,驱动程序、读写卡程序、转账交易程序、密码修改程序等.附带程序自身不应该有漏洞或后门,以确保持卡人的信息安全和合法利益.第七层:数据和协议安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所有安全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涉及任何金融数据或者是金融交易协议,安全保障极其重要.例如,加解密算法的选用,协议漏洞缺陷的补救等等,此前文中所提出的混合加密算法和强双向认证以及公钥数字签名的方法,皆为此层考虑而设计的,以上方法在该层均可加以使用,以进一步增强其整体框架的安全性.2.3.2实际应用案例描述:某甲人在上海家中,收到乙银行短信提醒,称其持有的乙银行借记卡分两笔在澳门交易了83万元.某甲发现卡还在身上,便立即致电银行客服人员,并报警.银行卡被盗刷类案件常涉及刑事犯罪,例如了解密码的熟人盗卡,ATM机盗取卡号密码,盗取密码制作伪卡,钓鱼网站骗取密码信息,消费场所盗取客人卡号密码等几类[24].而根据上述分层安全框架,针对此类个案,分层思想应用如下:第一层解决了司法运用中的诉讼主体、诉讼方式、民刑交叉、举证责任分配等难点问题;第二层对银行卡的行业标准也提出了明确的规范;第三层针对硬件物理设备中甲所持卡的刷卡记录点的读取设备进行技术检测,录像回放跟踪等查明事故责任;第四层针对卡本身的特质进行其是否易被盗刷的可行性分析统计事故概率在判定风险分担比例,该层为关键判断事后责任的重点,例如此前发生的CVV密码校验泄露,在有弱密码的情况下,用户自担风险的判例等[25];第五层在信道传输过程中如遇MITM攻击,应事先采用约定的双向认证或CA分发,如银行方技术层面缺失,则应该负主要责任;第六层在自身软件安全角度,鉴于银行金融业务软件多为第三方开发,且一般签署保密协议,无法看到源码,银行自身维护能力有限,如果交易软件自身出现安全漏洞隐患,则应该连同软件承制方和被承制方一起连带负主要责任,赔偿储户的损失;第七层作为信息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银行方采用较容易破解的密码算法,抑或在客户密钥未安全保存,或者安全通道明知可能存在不可信的情况下依然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则均应负出一定比例的过失责任.综上,某甲与乙银行的责任应按过错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配.

3结语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生态 技术链 传导机理

[分类号]F22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智力资源,控制技术链的高端,执掌产业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标准和产业壁垒。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追赶的关键,而技术、技术链与产业间的复杂关系,使技术链成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分析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只有构建支撑产业链和持续发展的技术链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追赶,那么技术链发展过程中的传导机理是什么?其传导演化规律是什么?这在理论界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从技术链的信息生态观人手,建立技术链的传导模型,构建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的技术链传导机制,从而揭示技术链传导演化的基本规律。本文的研究将丰富信息生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为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技术链内涵的深化

1.1 技术链的内涵

国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产品或产业技术时,都体现了技术链的思想。以GereffiI为代表的不少学者提出全球商品链的理论,集中讨论了包括不同价值增值部分的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关系。到了21世纪,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t等学者逐步建立全球价值链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并分析了技术在全球价值链构建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张宗臣和苏敬勒提出的技术平台概念是一种技术链的表述,认为技术平台由核心技术、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三个梯级结构组成。温珂和林则夫基于产业技术流动将数字视频产业的技术分为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制造集成技术以及产品和服务技术四个环节。高汝熹等明确给出了技术链的界定,认为发展某个产业所需的技术常常是由若干技术构成的技术链,既包括基础技术也包括大规模生产、装配等商业化技术。王发明等认为技术链是按产品生产过程的科学程序来考察的技术结构,其本质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序列链接。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技术链的相关概念及组成的分析,而针对技术链形成及传导机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1.2 信息生态的基本概念

1.2.1 信息生态信息生态词于20世纪80年代被西方学者所使用,用来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Graham T认为,信息生态是信息质量、管理、产品和价值的总和以及对信息服务、需求和可靠性的评价。Nardi B A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陈锡生认为信息生态是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各要素(如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伦理、信息法律、信息基础设施等)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陈曙、薛纪珊、田春虎、应金萍等认为信息生态是信息、人、环境之间关系的总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区域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和技术组成的系统,是整体系统中的知识存在。

1.2.2 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因子是指信息生态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信息人和信息环境。本文所指的信息人是从广义上而言的,不仅包括微观层面的单个个体,还包括宏观层面的从事信息工作的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等。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文化和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1.2.3 信息生态链 信息生态链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信息人种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它由信息供应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4类信息主体构成。在信息生态链中,主要有3类基本信息人种,即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信息生态因子与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3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内涵

1.3.1 技术链内涵的信息生态观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内涵,是指技术链条上各节点企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自组织和信息价值创造的问题,是指在特定的产业信息空间内,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使技术链从形成到稳定,再到最优的技术链内外信息均衡的状态。

1.3.2 技术链中的信息生态因子及信息生态链 技术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系统,存在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外与环境的信息交互,这个复杂的系统在形成及传导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一个信息子系统,而信息生态系统则是这一信息子系统的基于生态视角的诠释。因而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分析技术链中的信息生态因子,要从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信息人,也称作信息主体,是指技术链系统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个人及产业组织;信息环境则包括了技术链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环境、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信息系统、产业信息资源、技术链内的信息安全、技术链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信息网络等。

1.3.3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特征分析

・更加突出信息主体的作用。技术链是一个基于多信息主体(企业)协作的复杂系统,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信息行为成为技术链内信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技术链内信息自组织与信息平衡的重要内容,是进行信息创新并最终实现信息价值的主要角色,进而最终决定信息溢出效应对技术链的价值实现。

・技术链内的信息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动态性。由于技术链是基于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模式,因而其内部的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因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而具有更强的流动性,信息的生命周期比一般系统内的信息要短。

・技术链内的信息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更加敏感。由于技术链是基于某种产业关联而建立的特殊经济组织,一旦外部的产业政策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对作为技术链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信息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信息生态系统对技术链发展的外部威胁具有良好的识别和预警作用。

2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传导机理

2.1 基本假设

假设一:物质和能源是技术链形成过程中的必备条件,而信息则是技术链各种价值形成的最终解释,是技术链形成到稳定阶段的最初动力。

假设二:采用香农信息论对信息的概念进行界定,

即认为信息是用于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且认为这种信息的不确定程度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衡量。

假设三:信息生态链中各个角色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本文将信息生态链条每个环节(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者-信息分解者,信息分解者-信息生产者)的具体信息传导机制作为单元环节来确定,因而仅定义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两个角色。

假设四:产生信息价值的水平是信息主体的一个可以后天习得的属性。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之上,本文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分析技术链中信息传递机制,类比银行对金融系统的作用,构建了以精炼贝叶斯博弈为核心的“信息银行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分析技术链的传导机制,其意义在于分析技术链在形成及传导过程中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合作机制,阐明信息生态因子中信息人因子之间的行为模式,并论述在该机制下均衡策略的求解过程。该模型的优点在于从信息生态的微观层面,精炼抽象出以信息人因子为核心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

2.2 信息银行模型的基本原理

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致力于技术链形成之初的有限范围内,处于信息优势的信息人因子称为信息银行,劣势的一方为信息借贷者。信息银行基于对未来技术链中个体价值利益的某种信息投入回报,借贷信息资产给信息借贷方,信息借贷方则将借贷而来的信息进行信息再生产或者与物质、能源相结合产生新的信息价值。

作为信息借贷者的信息人因子,为了能够获得信息银行的信息资源借贷,就必须使作为信息银行的信息主体(即另一信息人因子)相信,该信息借贷合同将会对信息银行产生一定的信息收益。根据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贝叶斯博弈,要想使信号在技术链内利益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具有传递作用,该信号的发出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成本,只有具备一定成本的信号声明对信息银行才会产生信息传递的作用。

信号的选择除了要具有成本性外,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于不同品质的信号发出者要具有成本差异。因而本文假设信息人因子要产生新的信息价值就要付出不同的成本代价,该假设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2.3 信息银行模型的构建

该模型的建立基于贝叶斯法则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信息银行对信息借贷者的信息了解具有不完全性,但其博弈过程是遵从以下贝叶斯法则,即信息银行知道企业产生信息价值的行为集合(即信号)的概率分布,信息借贷者类型、信息银行判断的类型均服从企业产生信息价值实施行为空间的贝叶斯概率分布。信息借贷者计划采取某一信息行为,但该信息行为需要另外一批信息资产(即用于不确定性减少的信息)的注入才可能较为可靠地产生收益。构建博弈模型如下:

・自然地随机确定信息人因子(即企业或中介机构),原有信息价值收益为π,且其概率集合为T={t1,t2,t3,t4……}且∑Ti=1。

・信息借贷者S了解自己的π,并愿意采取措施M来换取信息银行的信息借贷。M={m1,m2,m3……}表示S的信号空间,即企业信息价值的实施行为空间。

・信息银行方R看到s的行为M,却看不到{π,只知道π按照概率集合T进行分布,然后选择自己的决策方案。即信息银行的行为集合A={a1,a2……}。

・信息银行R的收益为UR,信息借贷者的收益为US。

该模型的均衡条件为:①信息银行R在接收到信息借贷者S发出的信号mj之后,必须做出关于措施M类型的判断,即s的选择是m,时,s类型的概率分布为P(tj|mj);P(tj|mj)≥0且∑p(tj|mj)=1;②给定信息银行R的判断P(tj|mj)和信息借贷者S的信号mj,R的行为ak必须使信息银行的收益最大,即a*(mj)的最大化问题:Maxil∑cP(tj|Mj)UR(mj,tj,ak);③给定信息银行R的策略a*(mj)时,信息借贷者s的选择m*(tj)必须使得信息借贷者的收益最大,即m*(tj)的最大化问题:MaxmUs(mj,tj,a(mj));④对于每个mj∈M,如果存在tj∈T使得m*(tj)=mj,则R在对应于mj信息集处的判断必须符合s的策略和贝叶斯法则;反之,即使不存在t∈T使得m(tj)=mj,R在对应于的信息集处的判断也必须符合s的策略和贝叶斯法则。

3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技术链传导机制

3.1 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的传导机制模型

为了更全面地反应技术链传导机制,本文分析了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包括物质系统、能量系统和信息生态系统的技术链传导机制:①技术链中的物质系统为技术链中的能量系统和信息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为“信息银行模型”中信号的发出提供成本,从而使技术链中信息接待双方的博弈得以发生;②信息生态系统通过信息价值效应对产业物质系统和能量系统产生影响,促进技术链中的能量系统和物质系统进行优化;③产业能量系统为技术链中的信息生态系统和物质系统提供行为能量。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技术链的传导,如图4所示:

3.2 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的技术链传导过程

以信息银行模型为驱动中心的技术链传导过程如下:①在技术链形成之初,具有意向的信息人因子按照信息银行模型进行博弈,逐步形成博弈者之间的信息生态环境,并且这种信息行为方式成为默认契约继续产生作用,最终实现技术链中跨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②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信息银行和信息借贷者进行高效率的信息价值加工和挖掘,逐步建立一个平衡的信息生态系统和互信机制,由该系统对技术链外部的信息流进行甄别、加工,转换为内部的信息资源;③通过信息生态系统中高层次的信息生产、传递、消费和分解循环过程,持续创造新的信息价值,不断增加信息知识属性的强度;④技术链内的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地产出信息效益,通过信息价值对技术链的物质和能源系统产生加成影响,促进物质和能源系统的不断扩张和优化;⑤由于物质、能源和信息生态系统的协调运作,技术链的溢出效应对技术链外成员产生向心作用,吸引新成员的加入,从而不断促进技术链的繁衍生息。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银行 外包 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 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 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

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 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目前,银行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IT外包服务发展较晚,银行IT外包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因而银行IT外包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的复杂因素,做出正确的IT 外包决策,提高银行IT服务的水平,降低IT运行维护的成本,达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国银行界和IT界共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旭: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浅析.WTO经济导刊,2006年10月

[2]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5月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银行 外包 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 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 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

 

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 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目前,银行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it外包服务发展较晚,银行it外包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因而银行it外包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的复杂因素,做出正确的it 外包决策,提高银行it服务的水平,降低it运行维护的成本,达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国银行界和it界共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旭: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浅析.wto经济导刊,2006年10月

[2]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5月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银行外包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

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目前,银行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IT外包服务发展较晚,银行IT外包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因而银行IT外包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的复杂因素,做出正确的IT外包决策,提高银行IT服务的水平,降低IT运行维护的成本,达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国银行界和IT界共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旭: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浅析.WTO经济导刊,2006年10月

[2]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5月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 我国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规模经济管理问题也日渐突出,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商业银行实施规模经济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商业银行的许多管理活动都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如建立电子化的银行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银行的管理人员可以监督并指导银行员工的服务,而员工也可以借此系统向管理人员及时地反馈信息。这样就省去了传统的分级管理层层汇报的中间环节,便于高效地解决问题。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必然会带来商业银行的信息革命,本文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入手,重在探讨信息化对商业银行实施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 信息化 商业银行 规模经济 管理

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水平,增强了银行的竞争力,并推动了银行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从传统的以满足服务需求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向业务和管理创新的理念转变。这种新理念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其竞争力。

(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开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目标。这就意味着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将更多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力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可以让商业银行和其客户之间建立良好地沟通关系。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成为可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网络俨然成为现代人解决“衣食住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银行业务的办理手段和方法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电子银行业务得以实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的出现使得客户“足不出户办业务”成了可能,这种不再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方式也为客户节省了时间,使得客户可以享受全新的自主化服务。

二、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使得商业银行组成了一个规模化和集成化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商业银行内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就可以达到分摊管理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管理人员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成果,可以实现快速地收集和处理信息,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银行管理向制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商业银行成本合算的科学化管理,便于企业追求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最显著的成果就是产生了电子商务,它突破了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手段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直接减少了交易成本的消耗。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建立自己的金融监管系统,便于实现对规模经济管理的整体监督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金融监管系统,能及时地对银行数据进行采集、审核和加工,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披露。建立金融监管系统便于对集团科技的信贷资金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可以及时反馈个人客户信贷的不良信用信息,既便于银行对客户进行监督,又便于及时向客户反馈相关的银行信息。

(三)信息化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规模的大小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产品生产的总成本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当前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职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银行网点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与此同时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简要一点来说就在银行的固定营业成本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扩大经营规模而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得到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当前,商业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国际间的并购浪潮也是一波接着一波。很多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并购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采用信息技术实现规模经济也成了各个银行努力的重点。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利刃,只有充分利用这把利刃,商业银行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在金融行业中脱颖而出。

(四)信息化带动了金融创新,继而使得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边界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的各种业务得以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管理是有边界的,一个简单地例子可以说明:在我国,一些规模比较小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往往都是由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些国有企业出来的管理人员把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带到了较小的商业银行,而这些管理模式恰好满足了小的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这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小规模银行运用这些大规模银行的管理技术是超过了管理规模的边界的,所以管理有效,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个例子充分证明管理是有边界的,小规模商业银行的管理也给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管理提了个醒,绝不能在现有的管理技术上停滞不前。

近些年,商业银行的管理低效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商业银行关于如何提高规模经济管理水平的探索从未停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我们不可能为了便于规模经济管理把它变成小型的商业银行,那么就只有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要想在商业银行内部采用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技术,首先必须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有可以“驾驭”这些先进技术的信息人才,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化管理人才。其次,商业银行用高水平的人才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银行进行管理,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就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管理边界大大超过了规模的边界。当然,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银行效率得以提高。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在同等的投入条件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会使银行的效率提高十个百分点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必须确保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必须与信息发展水平相一致, 必须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

信息化使得各种先进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它使得银行处理各种资料和文件的方式和手段得以创新,使得银行跨地区的资金结算更为便捷,更有利于各个银行间商业信息的传递,这就提高了银行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银行经营决策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方式是以手工记账为主,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管理往往是通过下级向上级报告,层层传递到最终的决策部门,然后做出决策。这种管理存在滞后性,往往不能及时解决已经出现了的问题,而且不能及时反映客观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往往不能把客户放在首位,更多的是以财务管理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落后的管理手段已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规模脱节,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经济的需求。

(五)信息化使得现代商业银行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首先,银行作为服务业,规模经济相较于其他性质的企业有其特殊性,它的规模经济既不受社会对产品需求量的限制,也不受规格、品质等限制。这就使得在一些条件一定时,银行的规模经济几乎不需要考虑社会对银行资金需求等因素。在采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银行的服务量也会不断扩大,这种服务量的扩大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成本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利于摊薄成本。其次,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得不扩大交易范围,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银行的交易费用,同时它还有助于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并最终实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管理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但使得商业银行节约了投资成本,而且扩大了商业银行规模管理的边界。同时,它还减少了银行管理中的“繁文缛节”,使得银行管理更直接有效,极大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位规模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胜军.商业银行信息化新趋势.中国金融电脑.2000.04.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安全可控 银行 信息技术 规划

引言:

2014年9月,我国银监会正式颁布了银监发[2014]39号文件,即《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称为《意见》)。纵观全文,《意见》的主题是银行系统的信息安全可控化,这与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的指示一脉相承。在银行数据化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对银行掌握的核心数据进行安全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银行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1.1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够

银行系统的高层管理人员,即董事会和高管的关注重心偏重于业务,对于银行系统的技术活动和技术安全创新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对通过技术手段造成的各种金融风险缺乏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就表现出一种轻视相关工作的表象。此外,相关领导在《意见》提出之前,并没有将信息的安全可控作为银行安全的战略发展方向,忽视了银行业务“硬实力”与文化、科技“软实力”之间的平衡发展。

1.2管理方式落后

当前银行系统对于信息的安全管理,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可以称之为“粗放式”管理。这里的“粗放”并不完全指信息技术的落后,而是对信息技术与管理体系、机制的脱节与不协调。当前银行对于信息的安全管理存在一种滞后性,这体现在客户终端出现问题之后银行才进行处理等方面。这种滞后性可以通过精细化的信息安全控制抵消掉很大比例的安全问题。

1.3 产权意识薄弱

根据《意见》中的指导,从2015年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不低于15%的比例逐年增加,直至2019年达到不低于75%的总体占比(2014年应用的技术和产品可纳入2015年度计算);2015年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安排不低于5%的年度信息化预算,专门用于支持本机构围绕安全可控信息系统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和规划性研究,支持本机构掌握信息化核心知识和技能。针对10个大类68个小类的银行业信息技术资产(包括服务)提出了不同的安全可控要求。但是我国的各大银行,对于信息安全软件的自主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掌控率明显不够。专利技术数量稀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当前银行系统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银行系统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推进策略

2.1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

对于银行的信息安全可控化发展,首先要制定正确的发展道路。要根据银监会提出的银行业信息技术资产分类目录和安全可控指标,对当前银行系统的信息技术资产、技术储备进行清产。在根据未来市场发展方向和政策指导要求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技术研发规划,最终形成跨年度的发展纲要。

2.2提升科技研发能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银行系统要对信息安全技术投入更多的力量,努力追求更加先进的技术管理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可靠地平台,更多的在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核心技术上面取得突破与进展,保证信息技术的安全性。

2.3 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交流

在制定发展计划和技术突破的同时,银行系统对于市场也要保持足够的熟悉度,在于第三方金融机构展开竞争的过程中,不断熟悉和掌握第三方金融机构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原因,融入银行自身的各种技术、体制和资本优势,促进对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统筹管理,推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落地与生根。

三、结论

在学习《指导意见》之后,银行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安全所有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措施,都必须围绕“自主可控”这个主题进行开展。自主可控并非单指技术的国产化,更重要的是银行要对客户以及自身的信息安全,进行强有力的管理与控制,掌握技术和服务的绝对控制权。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对银行从业者对安全可控信息技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推动我国金融产业的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范渊. 自主可控是关键――解读“银监发 [2014]39 号文件”[J]. 网域前沿,2015.01.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网络技术;发展前景;问题;对策

引言

目前,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多个领域,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全面、精确的财务报告,为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提高银行业务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以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合理建议,以达到提高银行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而促进银行综合业务的发展,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涵义

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处理传统的会计工作内容,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原始数据的统计、核算、汇总、分析以及储存等工作,同时结合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高端处理。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多样性、精确性以及及时性,从而使会计数据信息可以有效的为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会计信息化不仅包含着会计电算化的全部功能,而且完善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通过结合现代化网络技术,会计信息化具有高效、精准、快捷等优点。通过上述分析,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基础理论与现代化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包含了会计信息、成本信息以及人力资源信息等的管理与分析,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以及分析,进而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会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财务信息数据的核算和分析为银行的经济决策和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信息,充分展示了财务核算的控制和决策职能。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信息的录入与处理方式,其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会计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扩大了财务审核范围,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优化了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科目的设置关系着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合理的会计科目不仅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可以让财务人员进行更加准确、全面的财务核算。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会计科目的设置遵循准确性、高效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可以使财务人员更加清楚的了解账目信息,准确录入财务数据,便于财务人员更加准确的核算会计数据,生成财务报告,同时有助于其他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第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银行整个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信息全都收集到系统中,实现信息的转化和传递。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对各部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只要部门具有合法授权,就可以从系统中提取想要的会计信息,而整个过程不需要财务人员的参与。会计信息化可以加强银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相互了解有关信息,便于对银行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调配。第三.运行和管理过程智能化。传统的会计核算是通过手工处理完成财务数据的统计与核算,最终形成财务报表。而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汇总和核算财务信息,而且可以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控和管理,充分展示了智能化的特征。会计信息化系统结合了人、计算机技术、网络程序等资源,形成了现代化的应用程序。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性不强

目前,很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的功能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代替传统会计的手工记账。只是集中在财务数据的录入与核算等基本职能,其工作目的主要是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财务报表。但是,银行在运用会计电算化时,忽视了会计电算化的其他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汇总、分析与调控等功能,没有建立适合银行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库,也没有为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数据性的经济决策。因此,从目前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看,无法全面满足银行管理和经营的需求。

(二)会计电算化高素质人才缺乏

作为银行内部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而且需要懂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虽然具备财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不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应用知识。如果在平时工作中遇见计算机故障问题,工作人员几乎无法独立的解决问题,从而对银行财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拖延了财务工作进度。而部分财务人员虽然了解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但是对财务软件的操作不熟练,无法很好的利用软件功能完成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不能满足银行财务工作需求。由于银行缺乏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了解财务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使得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遭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安全性较差

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依附于网络技术,会计数据都由电子符号代替,传统的纸质媒介也由计算机媒介代替,使得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的安全受到影响。例如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对财务原始数据进行更改或删除,使得财务信息失真或缺失;计算机媒介容易受到网络黑客或病毒的攻击,从而造成财务数据的丢失或破坏;当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或软件问题时,很可能导致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无法运行,对银行的财务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系统登录时所使用的用户名密码、指纹识别等权限设置方式,也无法全面保证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再加上银行部分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病毒和黑客的攻击缺少防范措施,一旦系统瘫痪,其内部数据很难完全恢复。所以,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安全性较差,使得银行部分财务报告等缺乏可信度。

三、会计信息化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一)财务报告专用性

在银行的实际财务工作中,有很多特殊用途的数据和信息,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这就体现了会计信息化财务报告的专用性。根据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向其提供不同形式的专用报告,体现了会计信息化具有信息披露特殊性的特点。

(二)财务报告多栏式

财务报告多栏式是指针对银行同一经济业务进行不同方式的会计处理,进而使得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得以披露。在传统的会计处理中,对单一信息无法进行不同计量的比较,也不能对不同信息的价值进行总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可以改变传统会计处理的这种局限性,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用途,对单一信息进行多元化处理,为银行的发展提供经济决策依据。

(三)财务报告实时性

依靠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化具有实时性,使得财务报告模式具有时效性。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将银行发生的经营活动体现在财务报告中,并且财务报告可以进行定期更新,便于信息使用者随时在线查看。

四、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银行应该加强对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明确会计信息化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会计领域的稳定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的储存方式,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财务审计和财务控制的质量。会计信息化改变了银行的财务工作分工形式,提升了财务工作质量。因此,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工作,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使会计信息化为银行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决策,从而使银行的发展取得新突破。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银行应该为财务人员定期安排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实操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从而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银行的培训计划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对于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要着重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对于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十分熟悉的财务人员,应重点培训其财务理论知识,以达到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银行应培训一批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使其可以为财务人员解决较为专业的系统问题,同时可以为财务人员提供指导,从而促进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顺利进行。

(三)保障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性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是电子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媒介中,系统很可能遭受非法攻击,造成财务数据丢失或破坏,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保密原则、岗位职责制度、日常工作制度、系统维护与更新制度等。同时应保证各项制度全面公开,让银行员工清楚了解,并自觉约束工作行为。另外,银行应该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会计信息化进行监控以及风险预测,从而保证银行会计信息化有序进行。

(四)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会计信息化的运行环境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涵盖银行各个工作部门以及各个工作岗位,包括审核、授权以及确认等多个职位。健全的内部体系可以有效保证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使银行各个部门之间更加准确的进行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根据研究表明,由于计算机自身运行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化出错的概率几乎不存在,但由于人为操作出现的现象层出不穷。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手工记账的方式,数据信息的处理不再需要纸质凭证,极易造成数据结果被更改或删除。因此,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信息化的录入程序、权限设置、更改程序、监督制度等,从而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质量。

(五)完善会计信息化的法律体系建设

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法律体系是会计信息化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科学、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为银行会计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在正确的方向上平稳发展。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财务人员任意更改财务数据或不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为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的必然性

(一)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趋势

会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理念和方法都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更新和完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及会计发展环境的变化,都迫使会计领域进行改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也使传统会计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传统会计进行架构重组,将现代网络技术融入到会计工作中,形成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会计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影响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是银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银行发展会计信息化,其目的是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自动化,即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对管理活动进行设计、预测、分析以及控制。因此,银行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财务工作的统计、核算、分析以及调控等工作。从而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银行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必须大幅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银行间竞争的本质是管理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因此,银行需要利用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功能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为实现银行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对单一信息进行多元化处理,为其提供不同形式的财务报告,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因此,集收集、汇总、分析、核算、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为银行的发展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实现银行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

(三)会计信息化将实现“管理一体化”

目前,银行会计信息化在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下,以基本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使银行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和整体化,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但随着网络技术、云数据等快速发展,将逐步实现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一体化”。在未来,会计信息化将集成银行各个部门的不同信息,共同形成新模式的财务数据报告,同时生成综合数据库,实现各部门之间管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ERP技术的出现为“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提供的重要保障,将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信息集成范围将扩大到银行外部市场和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

结论

会计信息化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得以发展和应用,使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工作得到改变与创新。会计信息化是会计领域的重要改革,是会计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银行必须通过提高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会计信息化运行环境等途径,促进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银行必须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才能保证其财务工作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提高银行的综合业务质量,促进银行稳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探析[J].中国商贸,2014(3):71-72

[2]李长军.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乡镇银行计,2014(2):159-160

[3]吴晓娜,李倩.浅析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73-174

[4]王雪米,张桂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9):281-282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银行再造;流程重组;关键成功因素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的金融体系,而随着外资准入条款规定期限的临近,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面对大量涌入的外资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按照现代的商业银行经营法则,进行自我改造,转变经营理念,全面深入实行银行再造,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银行再造理论是银行管理思想的革命

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theBank)是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理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是商业银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突破传统的“职能分工”观念,通过辨识、分解、评估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以有利于客户价值的要求来设计业务流程,组合组织结构,改造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使银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最终使银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1.银行再造理论的起源及产生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商业银行纷纷以变革求生存,掀起了一场银行再造运动。面对当时激烈的竞争,银行家吸收了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正兴起并且在很多企业应用卓有成效的企业再造(Corporate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在银行业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银行管理的新方法——银行再造。银行再造理论主张对银行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重建,将组织内部的非增值活动压缩到最少,寻求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及时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究其实质,是一种银行经营战略的再适应。

2.银行再造的内容。一般而言,成功的银行再造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核心内容:(1)重新设计和改造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银行再造的核心领域,银行再造的关键就是重整业务流程。概而言之,就是要从业务流程着手,通过辨别、分解、评估流程,进而进行删除、整合,对银行运作过程进行科学梳理,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最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2)管理再造也是银行再造的重要内容。银行再造在强调业务流程再造的同时,并没有仅局限于关注业务流程,它认为不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也会影响到业务流程的质和量,因此随着业务流程的再造,其他与管理有关的思考方法、组织结构、员工技能、权力分配价值观以及管理制度等因素均应有重大的改变。只有企业文化经过转型和重塑,才能真正将银行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3)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银行再造对业务流程重新设计方面经常会遇到诸多方方面面的瓶颈,常规的人工手段已不能解决,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美国再造思想大师迈克尔·哈默(M.Hammer)认为,信息技术是流程再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改造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要谈再造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银行再造的必要性

1.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迫使国内银行进行再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约定的时间表,将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扩大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开放人民币同业市场。外资银行将在一年以后获准为中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两年后为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五年以后为个人提供包括人民币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这张时间表给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策略、管理机制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能迅速改善,那么将可能受到如下的冲击:首先,优质客户的流失。外资银行肯定会凭借其规范的服务、先进的技术、完备的国际结算网络、广泛的国际商业联系和市场信息、度身定制的金融创新品种等来吸引和争夺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其次,优秀人才的流失。外资银行在成立初期和迅速发展阶段,为了尽快打开局面,一定会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以相对高薪、出国培训机会、一定的职位、较好的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骨干和高中级的管理人员。第三,本外币存款市场的竞争。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负债业务,外资银行必然采取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抢夺本外币存款市场。第四,本外币贷款市场的竞争。贷款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主要收入来源,外资银行资本金比例高,资产质量优,经营效益好,一旦允许展开价格竞争,外资银行可能会采取较低的贷款利率来争夺优质客户2.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换对国内银行提出了内在要求。

在过去的几年内,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沿着增设金融机构,拓展银行信用方式和提高经营质量的思路,一步一步向真正的商业银行体制目标迈进。但是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比,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还相对滞后,原有体制的许多问题、矛盾、弊病在目前的经营体制中依旧存在,银行的运行机制和运转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突出的表现为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银行经营还受到地方行政干预影响等。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再造的途径

1.对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和重新组合。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准备阶段。再造小组工作人员要摸清银行各部门所做的事情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造小组要确定哪些流程划入可能开展再造的范围,同时提出再造要求与目标;并进行初步的成本——收益分析;第二阶段:重新设计阶段。首先,开始业务流程的再造工作,它的任务包括:审核方针、业务规章、成本、增值、收入、工作流程等,重点是理清相互关系,给模型输入定量内容,最终形成现有流程的详细模型,为设计新流程作准备。其次,界定新的业务流程备选方案,产生新的模型和新的工作流。新的流程设计一般先是根据早几步为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修正整个流程的工作流,让各种变革都反映在各流程环节的工作流程里,然后对各个环节再作优化,有的甚至会被优化掉,最后再画出“业务关系图”,具体界定有哪些变化。例如银行内部有关部门的协调,相互间的业务重叠及多重的管理环节等可大幅度缩减或删除。最后,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可能需要的代价及其产生的收益,这一步的最终结果应该是提出一个可予实施的方案。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一是选择最相宜的方案,即收益最大、成本最小且冲击最弱的方案;二是实施方案,同时准备好应急措施。

2.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改造。要大力推行扁平化组织机构。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仍实行垂直化管理体制,经营活动按部门设立,形成职能群体,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人为的分割开来,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必须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或中心辐射式的组织机构),压缩管理环节,缩短管理半径,减少上下级之间信息的失真,进行银行组织机构的再造。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单点接触。银行再造的目的是能为客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节约客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必须为客户提供“一步到位”的服务,建立以客户为主体的管理体制,银行不再按传统的存款、贷款、资金汇划、外汇业务等进行分工,而是将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

四、我国商业银行再造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CSF(CriticalSuccessFactors)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银行再造的关键成功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创造性应用。信息技术是银行再造的技术保证。就信息技术利用来看,银行再造是深度的信息化,银行再造利用信息技术不仅是指把原来手工劳动以机器取代,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彻底翻新业务流程,就是要超越对信息技术仅限于初步的文字数据图表处理阶段,充分发挥其巨大的高技术潜力,创造出全新的业务和业务流程。美国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文卡特拉曼把信息技术促成的企业转变分为五个层次,信息技术在企业中所被运用的层次越高,改造就越彻底,流程的效率就会越高。成功的银行再造不再留连于技术层面,而将信息本身视为核心资产,一切以信息管理为先。一些再造后具有重大优势的银行往往采取信息密集策略,运用大量信息,采用统计方法预测顾客的选择行为,将银行与客户间的可能关系加以管理,这就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从BPR走向CRM是银行再造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新趋势。

2.高素质人才。在当前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人才是银行之本、是银行的核心资源。大预言家奈斯比特(Naisbitt)在《展望90年代——西方企业和社会新动向》一书中就曾指出:在信息社会,人力资本将会取代工业企业金融资本成为战略资源。这一点在银行再造过程中就显得特别突出,人成为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再造过程的发起人,除必须懂管理外,还必须懂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等多种综合知识,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新的业务流程并保证其贯彻实施,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称这种人为魅力型领导(Charistimaticleader)。对于流程操作人员,在流程被重新整合和设计后,原来由多个专业人员完成的多项工作则由一人或几个人组成的“流程小组”来完成,对每个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新流程中所必须具有的几乎所有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高素质的人才是决定银行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乔·佩皮帕德(JoePeppard),菲利普·罗兰(PhilipRowland).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中信出版社.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关系型融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期权定价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1-0096-03

一、引言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目前,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虽然许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需求很高,但却无法融到资金。这大大阻碍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

国外的大量文献强调了关系型融资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缓解融资困境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法律体系不完善的环境中,关系型融资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发展关系型融资是破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的重点。目前,尽管国外关于关系型融资理论的学术研究不断增多,但对关系型融资的价值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较为缺乏,这对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应用关系性融资理论来解决融资问题造成了较大障碍。

二、关系型融资的内涵

在对关系型融资概念的界定上,Boot[1]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融资活动中同时出现了下面的三个特征,就可以说该活动属于关系型融资:首先金融中介机构拥有企业的业主专有性信息,这些信息是普通公众所无法获得的;其次金融机构所拥有的业主专有性信息是通过与同一客户的长期、或者多种金融服务交易而得到的;最后,内部信息对于局外人自始至终具有机密性,仅仅为关系型融资双方所特有。

关系型融资是一种以关系、长期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在缓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方面体现出了其特殊的价值。本文所指的关系型融资模式主要针对以关系为基础的债务融资,为了进行深入研究,仅限于金融机构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债务融资,即为了维持长期的金融服务关系,金融机构与企业各自向对方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从而在第三方不愿向企业提供融资时,作了关系专用性投资的金融机构愿意充当融资者,或者当企业有能力以更低的成本从市场融资的时候不愿意脱离该金融机构。在关系型融资中银企双方存在着一个隐含契约的关系。关系型融资与其他融资模式的区别表现在关系型融资的银企双方更注重长期的合作,当企业处于暂时的财务危机时,关系型融资中的银行一方会及时救助企业脱离危机,而不是马上催逼债务。在关系型融资中,银行追求的是长期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短期效应。

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企业融资中银企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关系型融资对贷款协议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认为,在最佳的银企关系中,银行和企业双方都会得到较大的经济收益。Berger 和Udell [2]关于银企关系强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关系强度同信贷成本呈负相关关系。Elsas[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通过降低贷款成本可以使关系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持续时间增长。

Peltoniemi[4]通过对芬兰小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同借款银行有较长时间联系的企业能够获得成本较低的贷款。这个结果意味着,与银行建立密切而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他发现随着关系的成熟,高风险公司与低风险公司相比,贷款成本减少的幅度更大。这个结论对于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多属于高成长高风险的企业,其与银行发展关系型融资将获得较之于其他企业的更大益处。

目前我国的银企关系大多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即贷款机构与借款企业保持一定距离,普遍采用信用评分方法或投资组合绩效模型,向甄别合格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信贷。这种方式导致大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无法取得贷款资格,因为其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可作为抵押品的大量有形资产,如应收账款、库存、设备及固定资产等,而根据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关系型融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良药, 正如Petersen和Rajan所认为的,银行在信息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对小企业的信息生产[5]。

中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发达,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主渠道短时期内不可能依赖资本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仍是解决其融资问题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严重、信用体系不完善,造成了许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陷入融资困境,而关系型融资策略可以显著改善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发展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银行的关系型融资是破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策略,下面来分析一下关系型融资的价值。

三、银行的成本收益

银行通过关系型融资,可以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那里获得以下四种租金:

一是信息租金,关系型融资便利了银行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具有帕累托改进的信息交换,关系银行通过与企业的密切接触从而拥有企业的意会信息,利用这些意会信息银行能够有效战胜竞争对手,并可以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准确评价,由此获得的利益称为信息租金。

二是垄断性租金,与其他非关系银行相比,关系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信息的垄断优势,充分掌握企业的内部经营情况,为企业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凭借这种优于其他银行的地位所获得的租金,称为垄断性租金。

三是银行由于执行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关系企业给予金融支持所得到的政府奖励,另外政府对银行存贷利率进行管制,银行执行政府利率政策而得到存贷利差的租金,这些称为政策诱导性租金。

四是声誉租金,银行在关系型融资中对遇到财务危机的关系企业进行救助,由此提高了银行的声誉,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的同时,树立了银行良好的口碑,增加了银行的无形资产,这称为声誉租金。

银行在关系型融资中,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包括以下五种成本:

银行在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接触的过程中,要搜集企业的各种私有信息,如企业的信誉、企业经营者的品德、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力等,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付出信息成本。

而监督成本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成本,关系型融资强调银行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约束,为了降低贷款的道德风险,银行需要监督企业的投资活动。通过建立关系型融资,银行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的贷款合约予以调整。在发现企业出现信用问题时,可以随时终止合约,从而加强对企业的约束。

机会成本,指银行将资金贷给其他企业而获得的最大收益。比如银行将资金贷给国有大企业所获得的收益,这也是造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管理成本,银行在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过程中,管理成本远高于大企业,其资信调查耗费人力物力,而且与大企业比较贷款额不大,收益不高,风险却不小。

预算软约束是指银行在面对遇到财务困境的关系企业时,为了收回前期贷款,不得不继续增加贷款,这种预算软约束的成本也是很高的,这也是导致日本的主银行制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企业的成本收益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关系型融资,可以获得以下五种收益:

第一是提高信用可获得性,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银企关系强度与信贷额度正相关,与贷款利率负相关,银企关系缓解了信息不对称,这对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因为高技术带来了更大的信息不对称,但银行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从而获得企业大量的信用信息后,其在融资决策上会更加快捷和正确,从而使优质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

第二是降低融资成本,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银企关系强度与贷款利率负相关。Berger和Udell研究了银企关系对信贷成本的影响,分析了Petersen和Rajan(1995)使用的研究数据。Berger和Udell 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信用贷款,认为研究信用贷款是考察关系型融资特征的一种更好方式,他们的数据包括了863个信用贷款合同。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关系长度同信贷成本负相关。这主要是由于随着银企关系的日益紧密,银行获得了多种收益,同时由于私有信息的重复使用,使银行的信息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为了延长这种关系,使企业客户不被竞争对手抢走,银行会给予关系企业优惠的利率。

第三是允许贷款合同跨期优化。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最困难的初创期,关系银行会给予企业优惠的贷款条件,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通过长期的银企合作获得利益补偿。一旦这种银企关系长期形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将得到完善的金融服务,获得更大的收益。

第四,银行能够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遭遇财务危机时进行扶助。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关系银行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和更及时的扶持计划,使企业及早走出困境[6]。

第五,降低抵押担保要求。银行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担保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关系型融资恰好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建立起关系型融资模式后银行会减少对抵押物的要求,这对于缺乏传统抵押物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受益匪浅。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关系型融资中,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包括以下三种成本:

企业在关系型融资中付出的成本主要是签约成本、履约成本和套牢成本。签约成本主要包括:(1)企业选择合适的关系银行的搜索成本;(2)企业向关系银行提供私有信息的信息成本。

套牢成本是指银行掌握了企业的私有信息,对银企关系具有控制权,可以向企业提出较高的资金价格,而企业由于担心转换成本过高,而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公平的贷款契约,如同被银行套牢锁定[7]。

履约成本主要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了维持与银行的关系,而去购买银行非信贷产品的实际金额超过市场价格的部分。

五、关系型融资价值的期权定价模型

本文把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以确保在未来获得更有利的信贷条件,这便于动态地评估关系型融资的收益和成本。下面从信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型融资,然后在上述框架内,建立关系型融资的价值模型,该模型可以采用期权理论来定量研究关系型融资对企业的价值,从而分析关系型融资对借贷成本和借贷额的影响。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银行外包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加快实现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信息化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经济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走上了银行风险控制的前台,成为商业银行信息化项目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评估方法,逐步完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建立适合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评估的模型,并通过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手段,保障信息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可以使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适应风险环境日益复杂化的需要,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有效运行。

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分析

2.1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加入WTO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以及个人相互之间的资金往来需要一个安全高效的资金划拨、支付结算手段及环境,银行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系统的电子化、网络化,使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具有了新的特点。

1)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的特点

网点虚拟化,将帐户的核算与管辖分开,会计核算由总行统一处理,各行处负责具体业务的经办,使业务处理打破了分支机构界限。通过帐务与业务的结合,使得会计系统和银行业务的联系更加紧密,客户的数据在各系统内可以共享,并通过流程的控制使业务操作更加安全、可靠。

面向业务设计银行业务处理,所有功能都由交易来驱动,记帐部分位于业务的底层,业务层通过调用统一的记帐核心来完成帐务处理。通过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银行业务的重组,更好地配置现有的资源。

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业务结构分析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包括存款、贷款、信用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结算、代收代付、ATM、POS、网上银行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为银行业务提供一个支撑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图1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业务结构

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结构分析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构架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核心业务系统,主要提供帐务记录、主要业务支撑和业务报表;第二层中间业务平台,是核心数据与外部接口的交换平台,提供数据接口的转换功能;第三层系统,提供外部数据的接口,如图2所示。图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层次结构

2.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特点

银行业务处理中对及时性和可靠性的特殊需求,使得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体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

1)商用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业务特点

网络和安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已成为商品交易的电子平台和电子金库。因此商业银行对数据完整性要求极高,对业务和数据的可用性、安全性,以及对业务中断和数据丢失等事故的防范和处理要求十分严格。

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技术特点

银行开展信息化的时间较长,其应用系统较为普及,但长期来,银行信息系统相对较为封闭。近年来,随着网银、中间业务等银行新型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出现,对开放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的信息系统均开始不同程度向外界开放。

由于各商业银行实行数据大集中,导致单笔交易所跨越的网络环节越来越多,银行信息系统 对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的现状

信息系统本身固有的风险在加大。银行业是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相对密集的行业,由于信息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银行信息系统所采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如果这些脆弱性被特定的威胁所利用,就会产生风险,从而对银行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产生损害。

银行数据集中后使信息系统风险不易分解。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已陆续完成数据大集中,实现银行账务数据与营业机构的分离,使银行从以账务和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但是,数据集中后信息系统风险增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影响到整个银行的正常运营。

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随时面对来自公共网络的威胁。近年来,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电子商务等银行新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网络风险日益凸现。

人员的风险成为最大的风险。统计结果表明,在商业银行信息安全事故中,只有20%~30%是由于黑客入侵或其他外部原因造成的,70%~80%是由于内部员工的疏忽或有意泄密造成的。

3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设计

3.1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趋势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风险评估的重点也从操作系统、网络环境发展到整个管理体系。西方国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风险评估作为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信息安全、安全技术的相关标准中,风险评估均作为关键步骤进行阐述,如ISO13335、COBIT、BS7799-3等。

我国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缺少一支能够全面开展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人才队伍。无论是国际上大型的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在不断地扩大信息技术在其经营活动的应用范围,运用传统的信息技术和风险评估知识已经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基础模式"的风险评估,这些都影响到我国IT治理和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实施。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存,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并需要从战略的角度将信息系统与实现公司治理的总体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解析国内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最后,找到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有效方法,由此,实现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在国内银行业质的飞跃。

3.2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

在目前所应用的风险控制与评估模型中,基本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业务风险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的基础是传统的风险评估理论,因此更加注重于业务流程的控制和业务的风险管理;另一类是关注于技术控制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类模型建立在相关的信息安全标准之上,主要考虑的是技术的实现架构和实现方式,评估系统的技术风险。

银行在面对实际的信息风险时,需要建立定位于信息全面管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因此,必须结合业务风险模型和技术风险模型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系统自身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发现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不正常和有害的行为,完成系统弱点和安全威胁的定性分析,在银行信息系统内部风险各要素之间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如图3所示。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分别是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术。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是业务运转的基础,是商业银行固有风险的体现,它通过硬件平台的支撑、应用软件的设计、数据资源的管理,实现银行业务职能。

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控制剩余风险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系统建设风险控制、系统数据完备性、系统功能实现、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数据迁移等6个方面。

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是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手段。它针对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识别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对银行信息系统进行整体风险的评估。

4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现

4.1风险评估的实现框架

商业银行随时面对遭遇伤害和损失的可能性,而这些风险由关键信息资产、资产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所利用的脆弱点来确定。实现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需对信息资产的识别,进行威胁分析和弱点分析,实现框架如图4所示。

信息资产不仅包括硬件设备,还包括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的相关人员。信息资产的识别与赋值可以通过普查和调查的方式实现。

信息系统的威胁来源于内部风险的管理和外部风险环境的变化,通常使用的手段包括:用户访谈、异常行为检测、日志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弱点来源于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业务安全需求的不匹配,弱点分析的方法有:应用软件评估、网络构架评估、人工评估、工具扫描、安全管理审计、策略评估等。

图险评估模型实现框架

4.2风险评估的实施步骤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实施主要有如下步骤:

1)对信息系统风险战略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首先应建立信息系统风险战略,并在内部和维护,以对信息安全的支持与承诺,使其与银行的业务发展相一致。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必须对信息系统业务支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了解技术发展的内外部状况和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支持度等情况,评价信息系统风险战略是否与业务发展战略相一致。如图5所示,首先需要确定总风险和剩余风险;其次把确认的风险进行排序,建立战略风险和流程风险项目;最后确定流程执行的效力。

2)对风险评估内容进行详细定义。

建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范围的表格,如该项评估所包含的系统、人员、资源等。对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评估,如主机系统、硬件设备、人员管理、灾难备份、权限管理等。建立信息系统流程评估表格,如主流程、次流程、流程所对应的操作;流程中的主要固有风险、风险的控制手段等。

3)明确审计的技术和步骤。

确定信息系统审计需要使用的技术和技术使用的步骤,常用的测试技术有现场观察、访谈、审阅、再执行、知识评估等。

4)出具审计报告。

对信息系统进行测试后,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评估所发现的问题、对评估发现事项提出的建议。

5)风险问题的跟踪和跟进。

评估完成后,对发现的问题需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对象,提出报告并跟踪解决。图5 信息系统风险战略及流程分析

5结束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也有核心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资源、产品、技术、流程、银行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等等;随着经济、金融愈益全球化、各商业银行之间围绕着新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果一个商业银行没有核心竞争力,机会就有可能变成陷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像一艘船没有了持续的动力,搁浅和沉没是迟早的事。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机构同处相同的金融环境变革之中,资金供给者的侃价能力随着国家利率管制的放开而逐步增强;资金需求者的以压低产品价格和要求高质量服务为主导的侃价能力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体现并不十分明显,而今后会集中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同行业的竞争则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竞争压力。商业银行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改制后经营活力的提高、股份制银行规模发展效应和管理机制优势、外资银行渗透后对市场的蚕食和引发的市场行为方面的变化。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优于竞争对手、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现了商业银行特殊的市场价值取向、抵抗市场风险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集中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通过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被客户认可反映出来,能否留住和吸引优质客户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三、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树立以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利润是商业银行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最根本标准。银行的风险发生有其滞后性,账面利润有可能隐藏着风险因素,一旦风险暴露,就会严重侵蚀原有的利润,“纸上富贵”也就荡然无存。因此,在追求利润过程中金融论文,必须考虑资金成本和充分覆盖了风险后的资金回报,以追去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这也是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二)推进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是效益的源泉。从战略高度重视创新,要通过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体制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产品、制度、技术和营销的持续创新,全面培育和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创新也是赶超同业竞争对手的基本方式。

高度重视经营思路的创新。要深入研究全面开放下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律,全面总结中外先进银行实践经验,提炼和确立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理念,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实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对经营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提升创新的技术含量cssci期刊目录。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要通过科学的测算,对创新产品合理分摊成本和分配利益,并对开发人员进行奖励;完善创新产品的后评估及监测体系,跟踪创新效果。

三)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提升核心竞争力,还要依靠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应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经营结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几方面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力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股东价值最大化、有效激励和约束并重、信息透明的原则,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运作制度,提高经营管理层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健全各职能委员会,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决策和监督系统,真正发挥公司治理对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制衡作用,实现银行市值稳定增长。

优化经营组织结构。经营组织结构决定了经营组织的效率,银行个性化的产品创新、多样化的营销、优质化的服务都有赖于科学的经营组织架构的支撑。要通过稳步推进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的改善,并加强技术支撑,加强重点业务部门的建设,为提高组织体系运转效率和事业部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提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继续加大信息建设的投入力度,弥补中外银行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要从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渠道、综合化经营等方面加快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优化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实现管理决策的信息化、集约化、智能化;进行产品开发标准化参数管理,进而通过参数化调整开发新产品或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做到风险管理全过程控制,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项目筛选和实时监控工作。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敬业奉献。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人才招聘、开发、管理和使用水平。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均能合理分享经营成果的长期激励制度,以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完善薪酬体系金融论文,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让薪酬真正体现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贡献水平。

四)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客户是银行的利润来源,拥有客户才能保证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持续增长。为此,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与客户的关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银行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银行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在市场竞争中最有价值的黄金客户群,确定目标市场,将客户通过多种指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策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一对一式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要求基层客户经理必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措施寻找真正的赢利客户,留住高端老客户,挖掘新客户的潜在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创造银行价值和客户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洪转.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 2004 .

2、汪兴隆.对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城市金融论坛,2000,(03) .

3、刘大能.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00 .

4、应炬锋,卢阳.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5、任宏.解析中国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

银行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也有核心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资源、产品、技术、流程、银行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等等;随着经济、金融愈益全球化、各商业银行之间围绕着新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果一个商业银行没有核心竞争力,机会就有可能变成陷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像一艘船没有了持续的动力,搁浅和沉没是迟早的事。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机构同处相同的金融环境变革之中,资金供给者的侃价能力随着国家利率管制的放开而逐步增强;资金需求者的以压低产品价格和要求高质量服务为主导的侃价能力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体现并不十分明显,而今后会集中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同行业的竞争则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竞争压力。商业银行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改制后经营活力的提高、股份制银行规模发展效应和管理机制优势、外资银行渗透后对市场的蚕食和引发的市场行为方面的变化。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优于竞争对手、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现了商业银行特殊的市场价值取向、抵抗市场风险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集中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通过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被客户认可反映出来,能否留住和吸引优质客户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三、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树立以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利润是商业银行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最根本标准。银行的风险发生有其滞后性,账面利润有可能隐藏着风险因素,一旦风险暴露,就会严重侵蚀原有的利润,“纸上富贵”也就荡然无存。因此,在追求利润过程中金融论文,必须考虑资金成本和充分覆盖了风险后的资金回报,以追去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这也是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二)推进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是效益的源泉。从战略高度重视创新,要通过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体制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产品、制度、技术和营销的持续创新,全面培育和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创新也是赶超同业竞争对手的基本方式。

高度重视经营思路的创新。要深入研究全面开放下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律,全面总结中外先进银行实践经验,提炼和确立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理念,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实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对经营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提升创新的技术含量cssci期刊目录。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要通过科学的测算,对创新产品合理分摊成本和分配利益,并对开发人员进行奖励;完善创新产品的后评估及监测体系,跟踪创新效果。

三)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提升核心竞争力,还要依靠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应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经营结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几方面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力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股东价值最大化、有效激励和约束并重、信息透明的原则,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运作制度,提高经营管理层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健全各职能委员会,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决策和监督系统,真正发挥公司治理对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制衡作用,实现银行市值稳定增长。

优化经营组织结构。经营组织结构决定了经营组织的效率,银行个性化的产品创新、多样化的营销、优质化的服务都有赖于科学的经营组织架构的支撑。要通过稳步推进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的改善,并加强技术支撑,加强重点业务部门的建设,为提高组织体系运转效率和事业部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提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继续加大信息建设的投入力度,弥补中外银行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要从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渠道、综合化经营等方面加快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优化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实现管理决策的信息化、集约化、智能化;进行产品开发标准化参数管理,进而通过参数化调整开发新产品或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做到风险管理全过程控制,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项目筛选和实时监控工作。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敬业奉献。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人才招聘、开发、管理和使用水平。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均能合理分享经营成果的长期激励制度,以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完善薪酬体系金融论文,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让薪酬真正体现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贡献水平。

四)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客户是银行的利润来源,拥有客户才能保证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持续增长。为此,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与客户的关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银行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银行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在市场竞争中最有价值的黄金客户群,确定目标市场,将客户通过多种指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策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一对一式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要求基层客户经理必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措施寻找真正的赢利客户,留住高端老客户,挖掘新客户的潜在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创造银行价值和客户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洪转.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 2004 .

2、汪兴隆.对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城市金融论坛,2000,(03) .

3、刘大能.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00 .

4、应炬锋,卢阳.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5、任宏.解析中国商业银行网点的核心竞争力[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