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

艺术教育研究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艺术教育是在艺术性的教育氛围里,教师采用艺术性教育教学方法,以立美为手段,以构建审美教育场所为途径,以艺术为内容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在宏观上,围绕学校审美教育场所的构建进行;微观上,则是围绕构建课堂的、课外的、班级的、管理的审美教育场所来探索。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阅读;二是不同种类、形式的艺术鉴赏;三是不同手段、方式的艺术创造。艺术教育的具体方法主要是“三结合”:一是把其他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把理论教育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三是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结合起来。

我校的实验操作

(一)改革课程结构,建立符合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了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也叫隐形课程)三部分组成的新课程体系。1、学科课程改革。(1)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了学科选修课。如七年级开设了写字课、阅读欣赏课、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篮球课、田径课、花样跳绳课等,八年级在此基础上增设了演讲课、形体课、主持播音课、电脑制作课、科技制作课等。(2)对学科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严格执行上级文件要求,开齐开足课程,杜绝考试科目挤占艺术课程。这样原来一潭死水的学科课程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艺术类学科课时比重增加,提高了课程结构的审美价值,给学科课程带来了新的活力。2、活动课程管理。(1)活动课程的开发。首先,将活动课拿入课表,设专职教师,以教学班为单位,全员参与。如播音课、写字课、健康课、手工制作课,上课时没有固定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只有简单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由任课老师自定。上课时,以学生制作、表演、交流讨论为主,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提升艺术修养。其次,开发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从七年级开始,按照学生自愿,把学生分成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棋类、田径、乒乓球、篮球等小组,由专门的艺体老师每天下午课外活动进行指导,提高艺术水平。(2)对活动课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一是常规艺术活动课。如晨检、升旗仪式、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等。二是综合艺术活动课。如体艺节、重要节日纪念活动、各种社会活动等。三是技艺发展活动课。如各种兴趣小组、特长班等。四是课外活动课。如课外阅读、趣味游戏、各学科兴趣小组、学科竞赛、“个十百千万”展示活动、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3、环境课程构建。环境课程的构建,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1)硬环境建设。首先,发动老师、家长和学生一起,平整操场、植树种花、粉刷校舍、砌筑花池等,改善学校环境,初步绿化、美化、净化了校园。其次,加大艺术器材投入。如添置钢琴、风琴、彩电、多媒体、录音机、投影仪、摄像机、照相机等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2)软环境建设。实行两手抓:一手抓校风建设,一手抓人际关系和谐。校风建设方面:设计了校徽、校旗、校服、校训、校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墙;定期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演讲制度。人际关系和谐方面:要求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相处,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互教互学;老师对待学生要尊重信任,关爱全体学生;学生对老师要有礼貌,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服务社会。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如果从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狭义讲,艺术则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部门,文学与艺术并称为文艺。如果追溯到原始艺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已有数十万年的历史。可以说,艺术史与文化史一样的古老。然而美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出现,仅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随着艺术的产生,历史上的思想家就有了一系列关于艺术教育思考的论述,就有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需要对艺术教育问题的研究。艺术教育学的建立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需。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对艺术教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当从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来论述艺术教育时,就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理论的一部分。

艺术教育可以为文化教育服务,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学科的构建中,非常注重艺术教育理论的建设,注重艺术教育中对智力的开发和陶冶情操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艺术意向非形式的统一。将艺术教育与知识学习互为统一。将艺术教育与知识学习互为统一、互为渗透。蔡元培将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展示了它们的区别,其中艺术教育包括建筑、雕刻、图画、音乐。而审美教育的范围要宽泛一些,它除了艺术教育外,还包括文学及文化范畴,如园林点缀、言谈举止、装簧布置、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凡是含有美的因素的事物均包括在内。蔡元培不仅注重艺术教育,而且其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主要从两方面来认识,首先可以开启智慧促进知识的学习。如几何学习中的点线虽严谨、枯燥和乏味,但在图案画及建筑、器具的形式上不能没有其配置。如数学比较枯燥,但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对象在视觉上更具有美感,这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内在统一性。还有,在声音成为音乐、色彩的情感因素、天文对象的魅力等等,都能成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沟通点,使艺术教育与科学知识具有更直观、明确、具体的意义。近代中国的美学家望国维更是积极倡导完善教育体系,他将艺术教育(含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他把艺术教育归入到教育体系,将它达到教育目的、实现教育宗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地位。

现代的各种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种教育的片面发展所能代替的,素质教育是需要事实艺术教育的。如此,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意志、审美、体能体魄、动手技能的全面培养和提高。欲达此目标,不能没有兼有感性和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和超越的艺术教育。因此,历史上的思想家对艺术教育的思考、论述;当代学者对艺术教育意义的充分肯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艺术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教育实践提出的课程,必然导致艺术教育学的建立。由此,以马克斯主义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进行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探讨并尝试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二、艺术教育的的对象和范畴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艺术教育学的对象和范畴将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就现阶段的状况而言,艺术教育活动应该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艺术教育活动通常具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它指不同门类艺术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结构、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它又包括各种艺术活动中的教育结构、功能和规律。如唤醒某种情绪,并使之跃动,使人发觉出心灵中美好的思想和观念。使邪恶、不幸与灾难不在恐吓人的心灵,并转化为可以认知的因素等。从艺术教育的操作来看,执教者多以艺术品为媒介,教化和感染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又不断与之沟通,不断调整着艺术教育的运做过程。而艺术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还要受艺术教育环境的推动和制约。

如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方针、政策、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社会经济状在内的艺术教育环境的推动和控制。艺术教育学科的范围,通常应该包括艺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艺术教育学说、制度,遗迹艺术教育学的基本操作方法。艺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应该包括艺术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艺术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艺术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素质、能力要求;艺术教育本身的操作方法;作为教育媒介的艺术品的特性、要求;艺术教育活动的功能、方法、过程、效应,他的最终目的以及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还要探讨不同门类艺术教育的方法等。艺术教育学的理论涵盖面较广,涉及到许多学科。他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要依靠教育学,离不开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他又离不开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研究以艺术为媒介的教育。他作为一种社会性教育,也是社会现象和行为,将受社会制度、科学技风俗伦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因此,艺术教育学应该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运行协调一致,它应该以个体和群体、情感和理智的统一为最终目标。

在具体的体系构架方面,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学应该包括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部分,而狭义上的艺术教育学是指他的基本理论。艺术教育学的任务主要是指描述艺术教育现象,这种现象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物象形式进行,把教育的功利目的渗透融合在艺术意象中,并以感性的形式传达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它要揭示艺术教育规律,提供有关艺术教育现象的知识,并善于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透过种种纷繁的现象,阐明艺术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环节、层次的关系,揭示其本质和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要致力于建立艺术教育理论体系,要用合乎逻辑的形式构成一个符合艺术教育实际,还具有前瞻性指导作用的,显示艺术教育本质规律的理论体系。除此,他还要指导规范的艺术教育活动,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认为,美学理论的宗旨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领域,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成为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可靠的理论。基础美学尚且如此,而艺术教育学的理论应当是能指导艺术时间的普遍性原则和方法。而最终走实践和应用的是艺术教育学理论的趋向,艺术教育学的理论应该具有双重性,既指导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对教育实践具有规范、调控、指导的作用。艺术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为指导,将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把这些方法运用于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是艺术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目前很多西方文化传到我国,使得我国的文化向多样化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艺术教育同样也被时代的发展影响到,很多观念以及体系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被大大的扩展,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各科教育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也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变化有些滞后于社会的变化,仅仅局限在国内,无法很好地结合传统艺术教育和新兴思想潮流,存在很大的弊端便是无法把大众化的文化转变为国际化的文化。我国普通院校传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也逐渐吸收了大量社会中现代元素,但是艺术教育需要更多地创新和发展,需要不断的进步才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媒介,艺术教育的趋势便是数字化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很多学科如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等学科的划分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科目的交叉变得越来越大,出现了很多综合性的科目,如服装设计等,面对高科技的挑战设计领域变得更加的宽广,各种科技被使用在教学中,本文主要讲述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教学的创新性研究。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便是数字化的双语教学。

二、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媒介的创新研究

1、教育媒介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1)双语教学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种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的方向以及培养对象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越来与不适用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艺术教育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都是一些泛泛人才,难以满足质量的要求,因此针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双语教学显得越发重要。很多学生都认为外语对于艺术而言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思想上就显得不够重视,但是必须看到英语的学习是我国适应经济化全球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的计算机软件通常都是英语编程,若是掌握不了这门语言,就会无法精通计算机,很多的创新就无法及时的表现出来,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重视起来。

(2)数字化对艺术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被广泛的使用,社会快速的进入到数字化时代,电脑的普及使得教育媒介中加入了网络媒介,实现了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的数字化,而且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学媒介。数字化是十分具有高效性的技术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在各科教学与实践中,艺术教育的一个衍生学科便是美术教育,在传统的教育中,从构思到设计建模分为好几个极端,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学习行为被计算机所改变,很多的手工绘制以及模型工具等都变为了计算机制图,使得设计速度大大提高,尤其是一些专业化的电脑软件更是使得教学内容变的更加的多样化、系统化以及层次化,非常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深入展开。第二数字化促进了新的造型以及表达方式,这也是计算机对艺术设计的最直接的贡献,在构造物体以及图像处理方面,计算机具有很大的特点,使得艺术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设计领域中电脑设计采用的是非物质实体,克服了手绘表达不清的缺点,更加方便表达内容。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教学的重点通常都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学生的思维往往也都十分的倾向于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计算机的引用使得以往繁杂的技能训练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表现方式不拘一格,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受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灵感,这也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

2、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媒介的传新性研究

(1)针对于双语教学开展的创新教育艺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便是双语化的教学模式,针对于双语教学的创新性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是修改教学大纲,更加深刻的理解双语教学内涵。明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双语教学内容与模式,实施更加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教学策略等,以便更好的帮助教师确定正确的双语教学理念,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该包括双文化的教育,对双语教师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这类教师必须能够非常清楚的明白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以及文化背景、内涵和差异,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组织语言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教授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掌握专业性的技能知识,更能吸收多层次的世界文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营造出良好学习氛围,为创新性思维的展开提供教学环境。实施双语教学的主渠道便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的双语学习目标、艺术教学目标以及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进行完美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展,在这里并不是说,专业技能不重要,而是说在这个基础上尽量是学生获取更多的新信息和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建构的精神。第三是普通院校应加强艺术双语教育的师资培训,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对教师采取集中培训,专门进行外语能力的综合培训,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教师去国外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外语口语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并且学校还应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教育双语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以及一些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加具有专业化的师资力量。

(2)数字化模式下的艺术教育创新性研究在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宽的影响下,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更快的创作艺术作品,更新艺术观念。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变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创新性教育研究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权,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第二实施创新性的教育,教师首先要把创新教育理念尽在心里,逐渐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发现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以及创造能力,是传统的复制教育转变为创新性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在教学目标中加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计算机网络的配置也要本着宽口径、高素质、求创新以及重发展的原则,建立一套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讲述一些艺术理论或是基本技法,而是更加深刻的讲述知识的文化、历史以及观念等,尤其是理论所包含的人文内容,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运用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更好的使用一些探究性的工作如专场音乐会以及艺术评论等,存在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交流,光看开展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以便更好的激发生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在教育学史上,持“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观点的人亦不在少数。赫尔巴特否定了教育学是应用科学,强调教育学应揭示教育的目的,探究教育的事实与方法的普遍理论,在框架的结构性、原理的普遍形式等方面作了突破。另外,赫尔巴特还致力于使教育学科学化,他批评了以往教育学依赖于哲学或满足于经验描述的状态,要求把教育学当作事实来研究,主张采用实验和系统的方法去认识学生和学校。此外,他强调要使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尽管要有别的学科作基础,但不能成为其他学科的领地,“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为此,他致力于教育学与哲学、心理学的区别,寻找教育学自身独立的核心概念和原理。[5]可见,赫尔巴特应是科学论的代表。马卡连柯在长期从事流浪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得出这样一个信念:教育学是最复杂、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6]皮亚杰在探讨教育学本身的性质时指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知道,教育学是一门可与其他科学相比较的科学,而且由于它涉及各种因素的复杂性,这门科学大致是十分困难的科学。[7]黄济先生也基本持科学论。他指出: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活动的随机性较大,如何从特殊性中找出一般性的规律来,是需要从事长期的实验和艰巨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来提高教育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性,巩固教育学的科学地位。[8]

(一)中介论

中介论,是指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部分学者主张教育学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涂尔干认为,教育学不是“科学”或“教育科学”。后者描述和解释“是”或“曾是”,取向是现在或过去;前者确定“应是”,取向是未来,其任务在于制定行动的准则。那么,教育学是艺术吗?涂尔干认为,把与科学相对的东西都归结为“艺术”,是对“艺术”的泛化;若采用实践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即“一种做事方式的体系”,则教育学也不在“艺术”之列。在他看来,教育学具有一种混合的特征:一方面,教育学是教育观念的结合,且采用了理论的形式,但又不是像科学那样去说明和解释教育的行动过程,而是对这一过程本身的价值进行反思和评价;另一方面,教育学是一种关于教育行动的方案,但又非教育行动本身。因此,教育学介乎科学与艺术之间,属于一种“实践的理论(practicaltheory)”。值得注意的是,涂尔干所用的“教育学”属于“一般教育学”,重在系统阐述柏拉图、蒙田、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因而带有教育哲学的性质。显然,这与通常所谓的“教育学”有所不同。涂尔干放弃了教育知识单一性的幻想,试图在原有的思辨或哲学性质的“教育学”之外,为实证的“教育科学”另辟一片专事教育事实研究的疆域。就此而言,他与维尔曼(Willmann)和洛赫纳(R.Lochner)等人一样,突破了“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追问。[9]

(二)结合论

结合论,是指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部分学者主张教育学是自由运用科学的艺术。杜威是讨论“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问题的又一巨擘。他认为教育学是自由运用科学的艺术。他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一书中,将“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与“作为一门艺术的教育学”并举。他认为,如果依严格的标准,甚至连物理学、化学都难以称得上是科学,更不用说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了。为此,有必要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以囊括通常认为科学的一切学科。在杜威看来,科学是指一种系统的探究方法;凡运用这种方法处理事实或题材的学科,便可谓之科学。据此,我们也可以把运用这种方法探究教育事实或问题的教育学,称为“教育科学”。然而,杜威又提醒人们,在从事教育之类的活动中,要谦虚而谨慎地使用“科学”一词,因为“没有什么自称是严格符合科学的学科,会比教育学更可能遭到假冒科学的损害;要建立起一种僵硬的正统观念、一整套标准化的为大家所接受的信条的学科,再没有什么比教育学更为危险。”也许是由于这种“谦虚”和“谨慎”,杜威更倾向于认为,就实际运用而言,教育学像工程学一样,是一门艺术,是“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那种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学要放弃各种“科学”的资源,恰恰相反,教育学是一门自由运用那些与教育有关的科学的艺术,因为“科学”与“艺术”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艺术”,乃是“因为其中含有科学的题材,以引导实际的运用”。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杜威消解教育中“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哲学努力,而且折射出杜威在知行关系上的实验主义立场。[10]

(三)综合论

综合论,是指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部分学者主张教育学属于两种及其以上学科领域的综合,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综合论,即教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四综合论,即教育学是科学,又是哲学,是技术,又是艺术,是四者的综合。1.两综合论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德国的拉伊在《实验教育学》(1908)中提到,教育学同医学一样,“不仅是一门通过实践经验得来的艺术……而且是一门科学。”他认为,教育学家通常需要“丰富的一般见识”、“教育学的机智”和“经验”。[11]桑戴克和盖茨(A.1.Gates)则旗帜鲜明地主张,教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他们认为,“科学”和“艺术”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的种种变化相关。“科学”追求的是系统的知识,其目的在于增进人们对这些变化的了解和控制;“艺术”追求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变化,形成某种结果。教育学研究“人类与其环境的一般关系及使人类本性能更适当地适应其的改变”,因而兼具“科学”和“艺术”两种功能。作为“科学”的教育学,旨在发现个体对于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作为“艺术”的教育学,则以改变人类本性、形成新的适应为己任。[12]我国学者曹孚也提出“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学之所以是科学,主要是因为:(1)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2)教育学是以科学的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的;(3)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例外。教育学之所以是艺术,主要是因为:(1)教育学研究的材料大都属于方法和技术;(2)教育学必须回答为谁服务的问题;(3)教育学要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13]2.四综合论西北师范大学胡德海教授认为,“教育学是科学,又是哲学,是技术,又是艺术,是四者的综合。”在肯定教育学是科学的同时,并不影响肯定教育学又是哲学,即肯定教育学曾孕育于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之中。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著作中,包括了一些教育方面带有根本性问题的主张。可以说,教育学从一开始就与哲学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肯定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哲学的同时,还应肯定教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因为教育学体系中的应用教育学部分,有很大部分是属于方法、技术的。所以,在应用教育学部分,其中不仅有属于科学规律的东西,尤有方法、技术的东西,并必然有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技术即艺术的出现。然而,艺术不离技术,技术不离规律,特殊的规律又不离一般的规律。由于教育学理论层次的不同和其实践特殊性的存在,说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并说是这四者的综合,虽也表现了其不同的着眼点和看到其中的某一侧面的特点,但仔细分析起来,是有其客观事实上的依据的。[14]

二、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

综上所述,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既有对“科学”和“艺术”概念的理解问题,也有对教育学学科任务的认识问题,还有对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问题。对“科学”和“艺术”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若是对科学持广义的理解,就会把教育学划入科学范畴,反之,则会划入艺术范畴。对教育学学科任务认识不同,也会有不同观点,若是认为教育学主要是实践学科,则会将教育学划入艺术范畴,若是认为教育学主要是理论学科,则会将其划入科学范畴。若是对上述的理解兼而有之,可能就会持结合论或综合论。讨论某学科的学科性质问题,应该看该学科的根本属性。从根本上看,某学科只能归为一个领域,哪怕它是交叉学科,也应有侧重于某个学科领域的问题,否则就会变成大杂烩。比如说教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就是个问题。科学与艺术,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判断标准,又如何并列呢?但说教育学是科学,具有艺术性,或者说教育学是艺术,具有科学性,是可以的。并列就意味着没有主次、平分秋色,这样看似理想,但既不真实,更不理性,也于实践无益。讨论某学科的性质,与该学科的任务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学的任务很多,但其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个主要任务将会决定它的性质。教育学最根本,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指向教育实践,立足于解决现实教育问题,并有明确未来指向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若不能回到教育实践,指向教育实践,要么是虚假的,要么是多余的,是正确的废话。因此,教育学所有有关理论的研究,有关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都应该能够转化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方案,不断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教育传承文化,培育全人的目标。正如梁漱溟先生指出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至于知识的讲习,原自重要,然固后于此”。[15]讨论某学科的性质,还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紧密相连。尽管对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存有不同见解。但是,较为抽象地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研究教育这种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基本被认同的。教育学与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关系相当密切。教育学是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科。总体上说,教育学属于理论范畴。虽然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其内部应有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别。而教育这种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则属于实践范畴。所以,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就与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人的潜能不断充分发展。然而,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不同的禀赋和个性特征;每个人的发展在来源上有先天、后天之别,在出现程序上有初始、后继之别,在阶段上有共性、个性之别,在内容性质上有自然与社会之别,在载体上有身体、心理之别等。每个人都是复杂唯一的个体。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性与模糊性的辩证统一,确定性决定了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可教性和科学性,模糊性决定了儿童青少年发展中教育的有限性和艺术性。人的潜能从结构上看,具有多元性,从发展上看具有无限性,是多元与无限的结合,表现出多元无限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对象———人,其本身具有复杂性、其发展规律具有确定性与模糊性、其潜能的发展具有多元无限性。[16]因此,教育活动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艺术性。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极具有艺术性。教育学就是研究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教育活动的学科。鉴于以上认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它是研究如何有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活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它是为教育活动艺术性的开展,提供一种带有模糊性(其实质就是艺术性)的确定性教育科学理论。

三、教育学学科性质呼唤教育科学理论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徽文化;民间艺术;艺术设计教育

一、引言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高等教育需要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育人的根本问题来抓,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应加强教学、科研与服务的职能融通,把办学特色与地方社会需求相结合,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和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与本地区特色资源和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新产品、新理念,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1]。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的重要方式,民间文化艺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能改变民间艺术的生存状态,又可以丰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的特色发展。徽州文化艺术极具地域特色,且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如何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发展,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课题,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国民间文化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国外理念的影响,各大高校无论地域差异如何,其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几乎统一标准,导致西方艺术在高校中占据主流地位,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认知甚微,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专业技能,使得学生知识单一,设计视野狭窄,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2]。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于2002年明确提出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引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翻开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新篇章,也引发了民间艺术研究的热潮。与此同时,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创办了民间工艺美术学科,开创了国内民间艺术研究与教育的先例;山东大学创办了《民俗研究》杂志,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民俗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随后,国内其他院校也逐渐开展了民间文化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与尝试,具有代表性的有,西部地区高校将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文化和特色旅游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根据地方市场需求,开展校企合作研发设计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苏州大学艺术设计教育注重融入本地区特有的园林艺术、木作工艺、雕刻技艺、刺绣和绘画等传统工艺美术,在国内办学中特色显著,并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对民间文化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其再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大多数民间艺术创作不仅耗时长,而且需要经验积累,学生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大部分设计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只是浮于表面,对于相关项目课题不能深入理解,设计出的作品缺乏实质性的内涵。因此,民间文化艺术作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与当地民间文化艺术更深层次地融合,协同发展。

三、新时期徽州文化艺术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必要性

(一)文化振兴的需要文化是民族振兴的灵魂,文化振兴,首要任务是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千百年来的优秀文化艺术。进入新时期,党和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推进文化振兴。实施“非遗+”工程,建设“民族文化基因库”,保护和展示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和记忆;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方式,积极鼓励高校、企业和工匠多方合作,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博览会平台,扩大民间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旅游业的融合,助力文化振兴[4]。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地域特色逐渐成为创意领域新的市场竞争点。为了更好地适应设计市场需求,设计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对民间文化艺术具有深度的理解,使设计作品更加具有艺术内涵,这不仅可以提高地方创意设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艺术,助力地方文化振兴。徽州文化艺术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极具地方特色。因此,安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当与徽州文化艺术充分融合,突出地域特色,不断创新,这不仅对徽文化传承与发扬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还能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助力安徽文化产业振兴。

(二)教育振兴的需要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对“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当增强开发融合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深化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改革,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安徽地方高校应该抓住机遇,明确办学定位,找准专业特色,打造自身品牌[5]。徽州文化艺术以最朴素和最原始的方式产生,贴近民众生活并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因此,安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当与徽州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安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发展,推进安徽高等教育振兴。

(三)人才振兴的需要安徽的地方产业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由于设计师对本土文化艺术内涵的理解不够,很难将其抽象的特色内涵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创作中,产品的附加值无法最大化体现,延误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发展。据了解,受地域环境、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影响,我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校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差,用人单位缺口大却又招不到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5]。优秀人才是产业兴旺的需要,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产业、制造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艺术设计人才。因此,安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当充分融入徽州文化艺术资源,使毕业生了解安徽,理解徽州文化艺术,并能将徽州文化艺术元素灵活运用到设计创作中,适应安徽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四、徽州文化艺术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实践

(一)挖掘整理艺术素材,丰富教学资源艺术设计涵盖的专业方向较多,而徽州文化艺术中的不同艺术形式都能给设计师带来灵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挖掘整合徽州文化艺术素材,分门别类,构建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最大程度地发挥徽州文化艺术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启发作用,如表1所示。

(二)探索多种融合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当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形式相对单一。高校采取的形式主要有:结合相关民间文化艺术,开设专业公选课程;邀请相关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非遗传承馆参观学习。这些方法对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具有重要意义,但却不能对其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无法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专业学习和创作实践中。本研究结合我校专业教学实际,探索尝试徽州文化艺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色课程教学体系。徽州文化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开设几门课程,而是需要通过对相关艺术素材的深入挖掘分析,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特点与需求,根据专业学习的阶段性,形成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针对刚刚接触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开设《徽州文化艺术鉴赏》选修课,举办相关学术讲座,使学生初步了解徽州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习兴趣,随后依托《艺术写生》基础课,学生可以前往徽州地区亲身体验,搜集相关素材,对其进一步地理解认知;其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各专业基础课程陆续开设,授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与需求,融入徽州文化艺术的简单创作,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二维构成设计》教学可以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的相关元素,环境设计专业的《三维构成设计》教学则可融入徽州古民居和徽派建筑的相关元素,等等,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参加学术讲座、校内徽州文化艺术学术沙龙、申报徽州文化艺术相关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再次,进入三年级,学生对于徽州文化艺术已然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依托教师教科研项目、学科竞赛,进行徽州文化艺术再创作相关的项目化教学,学生根据具体的项目要求,选取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徽州文化艺术的综合设计训练,设计成果可以依托平台进行展示、申报知识产权、参赛和落地转化;最后,四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自主选择毕业设计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徽州文化艺术创作相关的毕业设计选题。

(三)构建多元展示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需求和智慧校园建设要求,我校通过多方渠道构建了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平台。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成果实体展厅和网络展示平台,可以将教学成果和学生创作成果对外展示和交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学科竞赛管理系统和专利管理系统,是创作成果输出的绿色通道,为教学成果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基础保障;产学研合作系统,是教学成果、学生创作成果对外交流合作的直接平台,是成果落地转化的有力支撑。此外,企业进校举办的设计大赛、委托开发的横向课题都是徽文化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成果形成和转化的有效补充。

五、结语

传承和发扬民间文化艺术最有效的方式是使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产生新的价值,正如德国历史学家伯伦哈姆所说:“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理念,即创造。”徽州地区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立足办学定位,结合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教学特点,探索尝试多样化融合形式,将徽州文化艺术深度融入艺术设计教育,进而促进安徽地区文化振兴、艺术人才振兴和文化创意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马陆亭.高等教育要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9-12.

[2]高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10(11):137-138.

[3]姚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J].学术探索,2013(2):202-204.

[4]张芸.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N].山西日报,2018-10-23(10).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6篇

一、对艺术教育观念的重视

在国家未对艺术教育提出改革之前,大家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并不够准确,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艺术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虽然学校也有开部分艺术课程,但因为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艺术课程也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就形成了一种教师能教则教,学生能学则学的情况。一个学校的专职教师特别少甚至没有,也很少因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做一些研究和规划,学生想学就学,不学也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一定要学。其次,部分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观念认识也不正确,他们觉得文化课程才是最重要的,有的时候因为学习艺术课程还会占到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影响到文化课的成绩,所以有些家长并不提倡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对于课外组织的艺术活动更是不愿意参加,这就对艺术教育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让艺术教育不能得到一个好的发展。所以,在艺术教育改革提出之后,丽江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响应,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改革艺术教育的方针,严格监督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情况,并以各种方式来让学生家长都明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丽江教育局就艺术教育改革往下属单位下发了不少关于改革的文件,要求保证艺术课程课时,特别是对学生音体美综合评价体系的改革重视程度加大,之前虽然设有课程,但并不能完全实行,直到去年开始,像音乐课每周保证上三节才开始正式实行。从十二五开始,政府对民族文化传播特别重视,2011年国庆节的时候,玉龙县教育局和文管局选了三所学校(白沙完小、塔城小学、黎光小学)为玉龙县弘扬民族文化示范学校,并为其举行了挂牌仪式,初步打算让十六个乡镇都有具有民族文化的学校。

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由于丽江拥有特有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而这样的民族艺术是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所以在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丽江采取了让民族艺术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艺术教育换种方式发展,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而且能够通过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更加喜爱自己的民族家园,对传承、保护、发展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丽江自己编写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教材,在国家规定使用人教版音乐教材的同时,加入一些地方本土教材教学,地方教材主要是开发一些本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许多本地的老艺人写的作品都放在教材里使用,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与母语的传承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百分之十左右的时间是使用地方教材,其他时间教学国家规定的教材。其次,学校组织开展一些兴趣班,例如:东巴文化兴趣班、勒巴舞兴趣班、民间剪纸艺术兴趣班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方向,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艺术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对于教育来说,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拥有优秀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很好的给学生传授知识,在艺术教育改革之前,丽江的专职艺术教师非常少,所以,培养一支既具有优秀专业技能,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不仅国家在不断为丽江输送一批院系毕业,专业技能很强的艺术教师,丽江自己也在对艺术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艺术教师的素养素质,同时也让他们更了解丽江本地的文化风俗,以方便之后的教学。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就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这一趋势,针对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应具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特征,提出了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艺术;人才培养

一、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

“大数据”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是借助网络软件工具与高科技智能技术分析出复杂数据的集合群。它的强大功能和智能性不在于获得数据的表层信息,而是在对数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数据属性的内在关联和隐含信息,通过专业化处理让庞大的数据群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1]互联网作为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和平台,网络音频、视频、图像、数字和一些公共交互平台层出不穷,在国家“互联网+”的重点工作指引下,中国大数据时代已经提前到来,并正在服务于信息化时代下的现代产业。大量微量数据作为影视艺术的新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大数据时代的强大功能下,不断革新着传统影视艺术行业的制作模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操作模式,即通过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预估,再以市场为目标生产和推广电影,进行衍生开发,实现产业价值。这种新型的制作模式是对传统制作模式的扬弃,是市场竞争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生存根基所在。以网络电影制作为例,当下热门的网络大电影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趋势持续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满足了现代网络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发展趋势。从网络电影的制作过程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对电影进行的设计和生产。有数据表明,仅2014年一年,全网上线网络大电影450部,率先提出“网络大电影”概念的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601.6万。而到了2016年,网络大电影市场规模达10亿,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达1.98亿,在三年内增长了32.9倍。按照此增长趋势,预计到2017年底,整体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0亿元。当今社会的发展已趋于媒介化,网络等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影视艺术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也赋予了大众更多的选择自由,受众从大众化、被动的客体逐渐变为个性化的主体。尤其是互联网催生出的“网生代”,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受众,由“网生代”受众的观影心理、观影趣味和观影行为集成的大数据,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全面反映了用户导向和内容导向。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关注大数据给影视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同时,还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不是万能的,只能作为创作生产和项目运营的参考依据,它解决不了影视创作中的艺术性问题。如何在结合“互联网+影视”背景下实现影视产业数据化、市场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影视产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这对影视艺术研究和影视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命题。

二、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需求特征

目前,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媒体公司等影视产业对影视专业人员的需求非常大,市场十分广阔。但就人才需求的质量及拥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来看,仅仅掌握制作技术已无法满足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时代需要能真正适应数据化发展与应用,具有运用大数据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个性的复合型人才,影视艺术人才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以下特点:1.具有把控产业发展趋势,自觉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双创”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影视产业领域也不例外。影视产业的“双创”工作,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将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具备自主创新思维和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的影视人才,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拥有可持续的发展力。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的创造必须兼顾艺术与科学,艺术专业理论修养奠定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基础,而实际的作品创作,以及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技术性要求以及影视创作的经验性,需要这门学科不断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3.具有宽广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影视制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跨越多个学科。影视创作更是艺术的集体创作,打破“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行业模式,拥有跨界思维,掌握多学科知识,深入了解中西、地方、民族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显要特征。[2]这也是影视创作的源泉和不竭动力。4.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影视艺术作为传承文化形态的载体,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备相应的文化良知和文化使命感,并成为影视文化的生成者与建构者。因此,具有良好的媒介素质,恪守传播功能职责,担负起文化责任,是对影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影视产业的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得到大力传播,走向世界。

三、影视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

数据技术加速了影视行业的改革,面对影视艺术瞬息变化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环境,高校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影视艺术教育要在遵循影视艺术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找寻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平台,探求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一)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打通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打破学科框架,树立“大学科”意识,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科设置上由艺术学向哲学、经济、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范畴拓展,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作用和效能,完善影视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加强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传统影视专业课程设置的缺点是过于单一,影视艺术教育应逐步实施跨专业模式,在教学和实践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趋向综合、融通与互补的特点,加强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性,科学设置学科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3]目前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单位多为综合类大学,学科设置完整,有助于扩宽影视艺术专业通识平台的基础课程,实现专业内外的跨专业教育,如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影视制作、编导、摄影影像等专业要实现知识融汇贯通,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艺术学科可互选课程。

(二)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项目合作能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优势。第一,项目机制立足合作企业,按照市场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要求,有利于学校明确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教学,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项目合作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释放出来,为其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空间。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调动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周期,从而为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力量。第三,项目合作不仅让学生参与进来,还能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其对影视艺术教育的认识,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四,高校通过项目合作机制与企业积极互动,能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源库,提高双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拉近了市场与高校的密切联系,影视艺术教育应当积极地与业界对接,面向社会、面向产业,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为此,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探索项目建设机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教学项目计划,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共同努力完成项目的制作,促进教学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推广,帮助高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行业背景,不断拓宽的市场为学校提供支持,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掌握和对接人才的情况,吸纳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有效地推动企业发展。[4]

(三)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

影视艺术教育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根据影视的高新技术、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实训内容。寻找更多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如到企业参观、访问、座谈、实习,加强与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需求带动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现代化影视教育不仅要求全面的知识结构,还体现在技术手段上,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影视技术,就要加大影视设备投入,整合教学实验资源,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强化学生对影视制作、数字影像拍摄、网络音视频采集等相关专业技术的掌握。当然,影视艺术的应用性不能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化责任的提升,甚至大数据时代的新运营方式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才能满足影视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

在数据技术时代,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获取知识的路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媒体和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将成为今后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学会使用网络交流评价工具,更多地获取在线电子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找到适宜每名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定制出更符合个性化发展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大数据技术也会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的性格特质、学习习惯等信息作为研究依据,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施针对性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影响着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还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创客模式的兴起,使得“没有围墙的校园”成为可能。在大数据的推动下,高校将进一步向社会组织和企业开放。如何运用广博的数据信息和资源,加速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目标重构,深化教学改革;如何实现与企业无阻交流,协同创新,构建新型的教育平台,影视艺术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实践性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为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将影视艺术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梅.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

[2]喻琢,万丽.全媒体环境下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技能缺失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3]王艳玲,王一博.“互联网+”态势下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常态[J].电影评介,2015(20).

艺术教育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设计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艺术素养;发展路径

前言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审美教育。《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如今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设计作品中可以潜移默化传递给受众,使其受到美的感染,设计教育中所承载着科技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等多重的素质教育功能,促使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包括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探讨方向。

一、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一)体育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体育院校学生大多有体育专项训练要求,因而从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开始就在长期的进行各种运动训练,接受基础教育以及系统文化知识的时间被占有或者缩短,久而久之虽然他们在长期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但基础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较为薄弱,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其中自然包括艺术素养教育,到了高校则尤为凸显,这种失衡的知识结构制约了体育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发展,亟需依据其艺术素养水平进行相关艺术素养教育。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现状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参差不齐,大致分为两种:一类知名高校以如北大清华等为代表,其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已经较为完善,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并较为完善的艺术素质教育体制。另外一类主要以地方高校为主,大部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还有待发展,具有基本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美术素养)的学生占比极少。而体育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更不容乐观,据调查,有些院校基本没有开设艺术修养课。大部分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主要局限在艺术鉴赏类的教学课程,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主要包括下列三类课程:其一是以美术鉴赏为例的艺术作品赏析类课程,强调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培养;其二是以音乐鉴赏为例的音乐素养课程,强调学生的听觉艺术能力培养;其三是以影视鉴赏为例的影视教育类课程,强调学生的影视解读能力培养。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入设计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大部分体育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共性可以发现艺术欣赏类课程确实起到了提升艺术素养的作用和教育功能。但这种模式存在单一性,纯粹的艺术鉴赏类教学课程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影响我国体育院校学生艺术素养,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设计文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现代价值观及审美批评素质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发展也较为滞后。体育院校学生除了应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外和基本的审美素质外,还应该能正确理解广告、服饰及建筑等艺术形式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及审美趋势。在授课及调查中学生亦反映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理论太多、实践太少等的问题,学生一味地被灌输欣赏类作品,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因而需要设计的融入,使艺术教育不断与时代同步。

三、体育院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探索课程定位,强调体育设计艺术融合1.以作品鉴赏为主,设计实践为辅体育院校公共艺术课的课程安排通常为一学期,约32课时。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选择鉴赏学习和实践学习交替进行,鉴赏学习方面,除了基础的艺术鉴赏之外,还可以添加设计艺术的鉴赏,使鉴赏案例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加深对设计艺术的理解;实践学习方面,适当辅以设计练习,使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经过几节的设计艺术鉴赏课学习之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练习或者基础的创意练习,注重学生的创意思维表达,而非关注于设计技巧,着重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的结课大作业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件体育相关的作品,如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用品设计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的选题或者方向,所学、所设计的作品与他们的专业和生活息息相关,寓教于乐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实践环节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艺术本质和功能,促进综合艺术素养提高,培养创新意识。2.注重设计中的隐形文化,培养体育文化理解能力课程设计上在讲授设计艺术作品的鉴赏时,教师除了讲解作品的设计元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剖析作品深层次的体育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通过设计了解其传达的多元体育文化;了解设计艺术与体育文化、传统和生活的关联,了解并学习鉴赏艺术设计作品的方法。在素材和作品的选取上,尽量选取和体育相关的作品或者主题。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设计艺术作品时,除基本的艺术评鉴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设计手法下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或者体育文化内涵表达。例如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根深叶茂。但近代以来,却不断遭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和影响,被迫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西方文化全面渗透中国文化的过程,这其中当然包括了体育文化,从运动项目、比赛规则、体育观念到健身方式、体育器材等。这使得当代中国的体育文化呈现出一种中西交融的特色。中国古代体育活动多是强调“天人合一”,所以各种官方和上流社会体育活动包括马术、棋类、射箭、赛跑、投掷、滑冰、龙舟竞渡等项目大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膜拜,龙舟竞波、五禽戏等则是对动物的模仿,体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赛时也更加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中国体育特色。而西方体育历来赞颂力量,重视体格。西方国家的运动竞赛自古希腊以来大都属角力、赛跑、掷铁饼等力量型运动,健壮体格的展示是竞赛的主要目的,体能是其重要评判标准。比赛时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西方体育特色。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设计作品,也鲜明地体现出体育文化的不同特色。通过这样视觉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体育文化的不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达成对多元文化喜爱和欣赏的态度,从而产生对体育文化或其他文化更深入的思考。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公共设计艺术教育质量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还未形成完善体系的情况下,教师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师资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公共设计艺术课程的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课程的所有内容,包括课程的总体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课程的评价方式等,教师对所有内容、手段的灵活运用能力将贯穿课程始终,成为一门“金课”或者优质课程的必备条件。公共设计艺术课程从事公共设计艺术教育,某种程度来说不应该是设计艺术家,而更应该成为设计艺术教育家,除了拥有丰富的设计艺术知识外,还须具备胜任公共设计艺术教育教师的多种综合知识和能力,所以要尤其注重对现有设计教师的培训,为其搭建展示平台如公共艺术教育中心、鼓励教师在本专业进行创作,参加学术研讨会、安排进修等,才能使教师选择更适应学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想象力,具有创新意识,最终使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和发展。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体育学院为例,一般情况下公共艺术课程主要由体育新闻专业或者民表系专业教师承担,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加以支撑,会导致师资上存在不稳定性,课程内容上也存在会依据教师自身专业而有偏向等随意性问题。长此以往,体育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建议固定一部分教师专职从事全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任务,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教师可固定从事设计公共课程和其他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任务。平台的建立、师资的加强,才能促进教师更多地钻研针对公共设计艺术教学的规律与特征,更好地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发展,提升体育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开发适用教材,推进公共设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在授课及调查中学生反映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理论太多、实践太少等的问题。一方面,引入设计教育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因材施教,选择利于体育生的设计类普及教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鼓励教师根据院校自身情况和专业特色编写相关讲义、教材。推进公共设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可从教学手段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在教学手段方面,设计艺术的特点又决定了它适合采用更为形象的教学手段,图像图形课件和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控制使用能更细致的呈现各种设计作品,并且能演示设计步骤和不同的设计效果。比如,为了展示不同色彩在设计以及图像中的不同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原作的色相、色彩模式或者添加蒙版等,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色彩变化对于作品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影响;或者可以使用软件展示不同设计元素占比的不同会对作品产生的影响等,这些效果因为有良好的教学手段得以更好的展现。设计类课程传统的考查模式是提交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提交相比较鉴赏类课程的论文提交,更具实践意义,而由于设计作品存在无标准答案,作业成果差异大,作业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所以在评价模式上应加入多元化评价,例如学生之间评价等。

(四)有效利用校外设计教育资源,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展具体的活动。例如校外考察去南京博物院或其他艺术馆,参观艺术展览或者设计展品,近距离实地观看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设计作品,实际感受作品的创意、色彩和造型设计等,能使学生具有感官上的直接触感,这种教学效果远强于课堂上的单一教学,使学生有更加生动的视觉感受和更好的交互体验,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拉近与艺术的距离,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设计艺术的兴趣。除此之外,设计教育课程教师还应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推进,除了上述提到的明确的课程定位、优秀的教师资源、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艺术实践外,学校的校园艺术文化环境的建设和艺术教育氛围的提升也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教育之外,还可以积极参与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具有更好的艺术学习环境,从而促进设计艺术与体育、设计艺术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四、结论及建议

体育和设计艺术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体育院校学生除了应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外和基本的审美素质外,还应该能正确理解广告、服饰及建筑等艺术形式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及审美趋势,所以应当将设计艺术教育类课程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诸如广告设计、新媒体艺术等课程。公共设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定位、师资质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改革趋势等方面息息相关,从上述几个方面提出针对体育院校和艺术教育的特点公共艺术教育建议及发展路径,以期能够将设计教育更好地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使得他们能更好地汲取设计艺术养分,提升体育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玲,等.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9-101.

[2]莫莉.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1(11):101-202.

[3]巫兰英.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探索[J].中州体育,2011(9):1-4.

[4]黄珊.让设计艺术走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装饰,2008(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