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艺术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与教育的关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艺术与教育的关系

第1篇

1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

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主要是在创建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有关民间艺术的众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具有的艺术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帮助学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种文化自然综合的环境是艺术学习最佳优良的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综合使得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附有生命力。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民间艺术活动中含有很多艺术教育的素材。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进程。现代艺术教育是帮助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往民间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很长时间文化教育的农民群众,他们本身具有的经验不能够应用文字表述进行传达,对于民间艺术技能传授的方式就是应用“口头”讲述,将自身丰富的经验授予艺术传承者。现代学校的艺术教学系统是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将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学与民间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选择对于学生民间艺术培养的切入点,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要取其民间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将其写入学校艺术教学的课本中去,学会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可以对本区域的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热爱,同时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区域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内容。

2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经典的民间艺术尽心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继承和弘扬民间意识,是人类在如今时展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鼓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并且使得区域文化快速形成的关键。很多的民间文化正在被划为非物质遗产中,遗产两个字同样也表明了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危机。在新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员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文化太过于低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并不与自身的发展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区最终导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无人问津,不仅消失了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有着一些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学校艺术教学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学生能够对生活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员和热爱人员的主要路径,也是对于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明确自身需要肩负的重大义务和责任。

3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上文中也提到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保护不是侧重于对于文化进行变革,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民间文化的原始性。但是也需要了解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使得自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艺术文化传播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走入教学课堂,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民间艺术人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对生活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调查,不断的找寻具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学生的实际调查为基础,找寻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并且与相关人员讨论其具有的内涵,将民间艺术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深刻认识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本文主要是就高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的论述。

目前,我国正处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进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在这一时代中实现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关键在于人才,为此,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政策,想以此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素质教育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中小学的升学压力大,导致了应试教育仍然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学生升入大学后,素质教育才真正以主题要求、学生自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发展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特长和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素质教育为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展,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和更好地实施艺术教育是搞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1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1.1 艺术教育的内涵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说,审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艺术欣赏、艺术知识以及艺术创作的教育;而从广义上讲,审美教育还是一种注重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总之,审美教育能够增长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热情、高尚。这种人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能够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对培养全面型的发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身心素质就是使学生具有充沛的体力及强健的体魄,使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乐观豁达。文化素质就是使学生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够结构化合理化,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思想道德素质的宗旨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及适应能力等。

2高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2.1 高校艺术教育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学家对完全沉浸于音乐的人的研究发现,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思想感情等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优美平稳的音乐能使人心情平静而愉快,能够起到调节人的中枢神经的良好作用;欢快的音乐能够使人心情舒畅,能够促进人体胃液的分泌,从而起到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目的。

2.2 高校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

(1)艺术教育有利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

人的大脑具有左右两个半球,右脑被称为“形象脑”,具有非逻辑机能;左脑被称为“语言脑”,具有逻辑机能。传统的教育注重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就存在重智育、轻美育的弊端,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许多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如果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得到开发,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从表面上看是学生记住了许多,但实际上这种记忆存在时间短,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将其忘掉。而如果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比如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片、音乐等形式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就容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记住的知识会长时间不会忘记,所以我们说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从而最终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2.3 高校艺术教育与道德素质的关系

艺术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看成是教化的工具,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净化学生的灵魂,优美动听的音乐对学生的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促进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另外,高校教师如果经常给学生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感人电影,学生也会被影片中的人物事迹所感动,从而自觉地想这些人物学习,这样学生就不自觉地受到了教育,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素质。

2.4 高校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正义与邪恶、美与丑、高尚与庸俗是并存的,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素质高的人高尚、优雅,而审美素质低的人庸俗、低级。一个画家与一个从来都不作画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线条及色彩的审美韵味;一个音乐家与一个完全不懂得音乐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和弦及音响的巨大魅力。

2.5 高校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人文学科又比较集中地提炼和概括了社会中存在的人文因素,这些人文因素是人文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艺术在人文学科中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的,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和完美。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主动、更自觉、更高雅,使其逐渐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未来的社会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以后的高校教育将会更加注重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对知识创新、人格健全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6 高校艺术教育与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我国高校艺术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研究证明,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开发人的潜能和启迪人的创造力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改革中要将新的思想和方法等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比如要将教师对学生的被动灌输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索,将学生的被动接受改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等。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真心地接受艺术教育,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恩寰.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2]魏世夫.加强高校艺术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关系

党的十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其内涵会更趋丰富,影响也会进一步凸显,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会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而越来越大。那么,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我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实践者,多年来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今天将自己的拙见谈出来,以求方家指教。

一、艺术与素质密不可分

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瑰丽的珍珠,人类文明因艺术的出现、存在和发展而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如果没有了艺术,人类文明也就黯然失色,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美丽的光环,更不会多姿多彩。而素质又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适应社会发展和处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艺术水平也是人类基本素质的具体表现之一,而且是促进素质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艺术是素质的重要之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所以艺术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是结伴而行的,没有艺术的发展,人类的素质就不会快速提高,社会的进步也会因此受阻。

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教育构架,它是直接冲着应试教育而艰辛成长起来的,素质教育虽然也考试,但它并不是把考试作为衡量教育优劣的唯一手段。它重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如何去创新思维,如何开发自己的创造性;而应试教育则重在考试分数,它往往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优劣,衡量学校的教育水平,甚至作为对教师和学校进行考核的唯一尺度,从而使真正体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诸多因素都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这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以数字论英雄的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的是格格不入的。在教育实际中,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通过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艺术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这其中虽然也少不了教师和家长的种种干预,但是毕竟其重要的成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而凝结成的,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大大开发。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实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的重要条件,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学校和教师绝不能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能认为它仅仅只是组织学生写写、画画、唱唱、跳跳而已,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必须明确,艺术教育是真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和联想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的提高,也有益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师道 孝道 经典 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艺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的出现对于社会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艺术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处的。艺术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至少也不应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会人群,何去何从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教育的导向。

第5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代设计

一、艺术教育与美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个人素质、修养为目的的教育。我国现阶段艺术教育已经在教育体系中显示其重要地位。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当代社会,“艺术教育”有狭义与广义的内容。从狭义来说,“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正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戏剧学院培养专业的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专业的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来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应该包含艺术史、美学、艺术鉴赏及收藏、音乐影视鉴赏、现代设计学、艺术理论以及艺术批评等课程的普及和学习。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是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理解与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歌剧、音乐等艺术形式,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全面的素养,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全民的艺术观和创造力,提升生活的品味。许多人误以为艺术教育等同美术教育。其实不然,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在普通大专院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学习,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在中小学生的课程里,美术教育的培养是通过美术鉴赏和简单的绘画实践完成的。简单来说,艺术教育涵盖了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包含有美术,还包含了其他艺术门类。美术教育的培养是艺术教育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的环节。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而大专本科的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中小学生美术教师为目的的。从课程设置上看,学校艺术教育包含了美术鉴赏、影视欣赏、工艺美术制作、书法等课程,面对的培育对象基本为在校学生。

二、艺术教育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没有很确切的定义,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其中包括现代建筑、现代工业产品、现代平面设计等等。现代设计出现的时间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约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现代设计是基于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需求,同时受商业营销、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等的影响,还会随着科技发展出新工艺、新材料而变化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是工业化的产物,明显的特点是机器批量生产。现代设计遵循了物性的作用,也重视人文关怀,同时注重人性化、理性化和实用性。现代设计应随当代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变,生产出更多适合人们生活的产品,提高人们生活品质。

2.艺术教育对现代设计发展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设计师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表现。要做更好的现代设计,那么对设计师来说,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没有人是天生的设计师,设计师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审美能力。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培养设计师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求,人经过艺术教育的培养之后,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对美的需求会有更高的提升,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提升人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不论是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现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培养。大众通过艺术教育能把日常生活过的更美好,而设计师则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的东西来进行设计,从而服务大众。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大众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督促也激励着设计师创作出更好的产品;设计师凝聚个体的精神呈现出对时代的思考,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影响着人们,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艺术教育不仅使人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现代设计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和精神,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如果没有社会文化和内涵,是不会受到广泛认可的。设计师应该在更深远的层面上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新观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发现并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总的来说,艺术教育是现代设计的土壤,有了优良的艺术教育的基础,现代设计才能很好的开花结果。

3.现代设计为艺术教育提供展示空间和表现机会

现代设计强国的艺术教育水平也是顶尖的,比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德国的《基本法》明确规定,小学生不能进行小学前培训,而在读的小学生主要上培养素质修养的课程,强调思辨能力和学会独立学习、思考的方式,同时强调人全面素质的培养。德意志民族向来以理性、务实和逻辑性强著称,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下,也就能明白为什么能出现闻名世界的包豪斯了。在美国,艺术教育也是被纳入法律规定的,这样艺术教育得以良性的发展。我国近几年有一种趋势,认为高中文化成绩不好,就可以报考体艺类高等院校。所以有很多体艺类院校的学生,本身就不太热爱本专业,仅仅是为了考取大学。我国在应试教育下,艺术教育的效果不理想,这类学生的艺术教育是不充分的,培养现代设计大师就吃力了。所以,这种模式培养出的设计师很难与现代设计强国的设计师相比较。我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必须依托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使艺术教育成为现代设计的土壤。现代杰出的设计师,往往也是颇具艺术修养的人士。例如,日本工业设计之父柳宗理,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等。他们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们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影响全球。所以,艺术教育成为现代设计的土壤,现代设计为艺术教育提供展示空间和表现机会。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对社会必然是健康的、有益的,艺术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这有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设计水平。经过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现代设计中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平台,彰显暖暖的文人关怀和熠熠生辉的设计水准。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第6篇

论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 章 来自 3 e d u 教 育 网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师道 孝道 经典 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艺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的出现对于社会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艺术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处的。艺术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至少也不应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会人群,何去何从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教育的导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持反对意见者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对于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其二是由于年代久远,必然会产生一些流弊,这是人的原因,并不代表主流文化,且不可因人故而废其法。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者之间名词、名相虽有异,但理无二致。南怀谨先生把儒家比喻成开粮店的,把道家比喻成开药店的,把佛家比喻成开百货店的。“儒”字即人需要“仁”,就像人需要粮食一样重要;得了病不能不吃药,此病是不懂得爱物的“心病”,物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再广一点如山河、大地、宇宙万物,“物”与我们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百货店自然无所不包。三家的典集称为“经典”,这些典集并非是某个人的学术观点,所述都是古圣先贤之法,都是真性的流露。真性也叫真心,心、佛、众生不二,否定了经典也就等于否定了我们自己本身。

以传统文化注入艺术教育,并作为其精神内核,“真、善、美、慧”四字足以概括。“真”是真实之理,是人生宇宙的真象;“善”是完善,我们内心深处本来具足无限完美的智慧、德能与才艺(美、慧自然在其中)。“真、善、美、慧”这种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凭借经典的引导开发出来。

第7篇

(一)视觉直观性

视觉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影视艺术的主要媒介是镜头,可以根据摄影镜头的距离、角度、光线等特性,采取各种表现手法,塑造多种多样生动、鲜明、可见的艺术形象。如利用仰摄、俯摄、摇摄、倒摄、推拉镜头等手法,从不同的距离、角度摄制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等各种镜头画面,通过镜头的移动和变换给观众提供活动的视觉画面,使观众能从不同的距离、角度和层次看清屏幕上的场景变换、人物形象及其表情活动。尽管影视艺术也诉诸于听觉,但音响和语言仅居于辅助和次要的手段,都是为了视觉画面服务。因而,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才明确地指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二)逼真性

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由于影视艺术使用的媒介是“镜头”,通过镜头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应社会生活。因而,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接近于生活实际,具有高度的逼真性。而这种逼真性来自摄影的本性——客观物质视象的复现。当然,传统的绘画也能复现客观物象,但这种复现却不具有摄影技术的高度动态还原的现场感。这种特性使得影视艺术可以把所有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符号所描绘的一切场景真实地还原在荧幕上。如影片《长征》,可以把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场景一幕幕地重现,用直观的视觉画面带给观众最直接、最逼真的视觉体验。又如影片《集结号》,则可以通过拍摄真实的爆炸和枪战场面,最大限度地还原小说中所描述的战争场景。影视艺术的这种逼真性使它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易于超越国界和民族。因而,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爱泼斯坦才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具有国际性。

(三)蒙太奇式时空再造性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意为构成、装配。作为电影术语,“蒙太奇”就是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又可叫做“镜头组接”[1]。利用蒙太奇的镜头组接方式,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镜头按剧情的需要巧妙地拼接和组合,同时利用各种镜头组合在观众视觉中形成的信息片段产生连贯、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从而达到时空的打乱和重组的再造。就就是所谓“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这样,影视艺术通过虚拟的镜头组接方式,把传统叙事艺术中的时空关系随意打开或者合拢,并且通过银幕呈现出来。在虚拟的时空中,观众可以跟随镜头飞向宇宙,也可以潜入海底,还可以让时光倒流,进入到无限浩渺和自由的想象空间。

二、影视文化对于当代青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构建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应该说,影视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利用摄影机这种新型工具,以镜头表现为载体,通过融合绘画、雕塑、音乐、小说等传统艺术门类,对社会不同群体尤其是青年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据媒体报道,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达到296.39亿元,而电视覆盖率已达到98%以上,庞大的受众群体造就了影视艺术强大的影响力。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的艺术特点,向观众群体提供“辐射状”的审美信息,而观众在接受这些审美信息的同时很容易被影视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所感染;反过来,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又极易在受众群体中形成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成为一种价值观念的“风向标”,及时地更新和引导当代青年的价值判断、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从而重新构建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如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主人公“许三多”身上所体现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曾经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大讨论。正如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所提到的艺术“四要素”,即“世界、观众、作品、作者”四者是相互影响的双向循环系统,观众从作品中认知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同时也通过艺术作品不断修正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二)影视文化能促使大学生审美心理中“自我意识”的加强

在漫长的人类审美心理发展史中,“自我意识”的出现折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自我意识”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自由的内在尺度。在多元文化相交融与相碰撞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自我”标志着与传统脱离、标志着个性与解放、标志着求新与求异、标志着身心的独立。他们有自己的行事风格,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而这种“自我”精神则通过影视文化得以彰显和体现。电视剧《奋斗》被誉为“80后”人生的教科书,剧中主人公是一群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经历一系列事业和爱情上的成功、挫折和失败之后终于实现了自我认识的觉醒,他们不再被单一的人生目标和政治模式所束缚,不再屈服于长辈和权威对他们人生的安排,他们呈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即理性和自我的觉醒,他们崇尚自由,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相信并忠于自己的选择。这种“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影视文化易导致大学生审美心理的“泛娱乐化”倾向

当然,在肯定影视文化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影视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即容易导致大学生审美心理的“泛娱乐化”倾向。对此,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对于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娱乐文化现象,曾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2]2“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4。事实上,影视艺术在向观众传递“辐射状”审美信息的同时也夹杂了负面效应,有些影视作品刻意宣扬暴力和色情,有些作品则用“恶搞”的方式破坏经典艺术作品,只为迎合观众,博观众一笑,而有些电视真人秀,则通过畸形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吸引观众的视线。在这种“全民娱乐”的风潮之下,“抗日雷剧”“奇葩选秀”层出不穷,似乎通过“笑”才能消解观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而这种审美风潮会对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即以“笑”和“娱乐”来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取代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这种“泛娱乐化”倾向显然对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构建是不利的。

三、影视文化与审美教育结合的方式和手段

(一)通过影视赏析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事实上,很多教育专家早就意识到了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教育部也在2014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3]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诞生了快节奏的艺术形式,在各种媒体交互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们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认真去读一部长篇小说,而更愿意选择花一到两个小时通过荧屏去感知一个故事。而影视艺术综合了文字、图片、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充分调动观者的感官,这种多维度的官能体验引发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的高度感官愉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相互作用、相互综合,完成了审美过程中由感知到体验再到审美超越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得以深化、审美情感得以升华、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利用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传统教育体系中,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德育来实现,通过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素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同样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读图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文化符号逐渐被图像符号所代替,这种审美方式的改变使得影视艺术更多地承担了通过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在很多高校,“影视鉴赏”课近年来也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通过介绍和赏析中外的一些经典作品,切实发挥影视艺术在大学生审美心理中的重要作用。如《红河谷》《黄河绝恋》《集结号》《一九四二》等一些作品通过刻画苍凉悲壮的大背景来抒写和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魂断蓝桥》《甜蜜蜜》《如果爱》《匆匆那年》则向大学生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海上钢琴师》《泰坦尼克号》《安娜卡列尼娜》等影片又通过悲剧的震撼力量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事实上,比起生搬硬套的理论说教,去电影院看一场悲剧电影,通过酣畅淋漓地大哭来感知真善美显然更具有直观和深刻的效果。通过两小时的观影体验,通过或哭或笑或愤怒或恐慌这种参与感和在场感的审美体验,能够使大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道德获得提升,精神得以净化。

(三)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当代艺术理论家彭吉象在他的著作《艺术学概论》中也曾经说:“在充满冲突的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来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在艺术天地里恢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5]可见,人的审美感知和道德规范最终要靠艺术来完成和实现。当今社会充满了矛盾和竞争,大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压力。“考研”“就业”“出国”“买房”“买车”……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常常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如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是现代教育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影视艺术则为现代大学生提供了缓解精神压力的有效场所。影视艺术作品构架了一座通往自由精神世界的桥梁,观众通过感知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由审美感知达到审美体验最终走向审美超越。除了“影视鉴赏”课程之外,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影视社团和影视节也成为大学生影视活动的重要方式。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发起的每年一届的大学生影视节也以其巨大影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已经成了大学生影视观众的狂欢节。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参与下,大学生在影视艺术的熏陶之中自觉地走向审美自由之路。从而超越有限的物质生存需要,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所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无为而为的自由欣赏,因此,通过自由给予自由,这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6]。

(四)完善和引导和监督机制避免影视文化的副作用

第8篇

关键词: 艺术教育 思想品德 文化素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人才,是我国教育的宗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应从思想、文化、体质、美育等方面全面展开,就其关系而言,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整体,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大主体。近年来,艺术教育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实在令人失望。部分“艺术家”品德、文化素质低下,艺术品位低俗。因此,全面进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艺术教育与思想品德、文化教育并重势在必行。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一)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与情操。

“艺术如人生”,有良好的修养、高尚的人格与情操,方有激励人、打动人、感染人的艺术传达。艺术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精神产品。一个品位低俗、灵魂肮脏的“艺术家”,其创作是不能打动观众的。正是有了不爱财如命、不附和流俗的伦勃朗,才产生《夜巡》诉讼案,使其生活一落千丈。然而,后人认识他,是巨人,是大师,名留青史。因为巴尔扎克不会哗众取宠,所以在其葬礼上有政府代表称其为“风雅人物”(就连福楼拜也把他归为“二流货色”)。然而,《人间喜剧》这座从浪漫派的云端走到社会现实土壤的世界文学史上最宏伟的系列小说大厦最终诞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文学巨著就其规模和气势而言,不仅前无古人,而且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称得上后无来者。雨果称巴尔扎克“是一个天才”,“今天,人们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然而谁又知道荣誉的背后伟大的巴尔扎克在贫困中挣扎、沉浮、呕心沥血的经历呢?

可见,举凡中外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无论其人生境遇多么坎坷,都有着高尚的思想品德,有着光照后人的人格操守。中学艺术教育中,介绍中外艺术家时,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融德育于美育中,才会丰富中学美育的内涵。

(二)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一方面,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促进人思想品格的升华。纵观历史,多少思想卓越、品格高尚的艺术大师在生前树起了“德艺双馨”的丰碑,以其品格和作为昭示后人。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独特方式,即是在自始至终的审美过程中实现的。受教育者是在全身心的精神愉悦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也是最轻松愉快的受教育过程。

二、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一)文化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强大基础。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对艺术素养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文化素养跟不上,艺术素养的形成只是一句空话。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卓越的科学家、力学家、数学家和诗人,正基于此,才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巨作问世;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卓越的建筑师、工程师和诗人,而且解剖学知识超过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生,才有伟大而科学的《大卫》、《创世纪》的问世;但丁的《神曲》,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罗丹的《加莱义民》,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靳尚谊的《歌手》,罗中立的《父亲》,贝多芬的《命运》,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哪一件不是在深厚文化沉淀上产生的巨作?

舞台,展厅,是一个平台,一个文化的平台。艺术家在台上是文化的传播者,面对的是台下的接受者。台下坐着的不全是一字不识的农民,有学生,有学者,有教授,有科学家,如果这些人的文化素养比你高得多,那么你又能在台上传播什么呢?外在动作是内在修养、内在情感的迸发。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些歌手声音条件的确不错,但综合素质问题的回答却总是令人瞠目结舌,不仅会影响其参赛得分、公众形象,更严重的是综合文化素养的问题直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更不用谈对作品的表现与再创作。余秋雨先生说:“你当个普通歌手可以,而如果想当艺术家,想成为大师,对不起,你得学习,文化素质是基础。”

在艺术教育中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从一个独特角度调动学生热爱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而学会做人。

(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对艺术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大量的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由此产生。

民族绘画、民族音乐的底蕴在民族地域。搞艺术,尤其是搞民族艺术的艺术家应该到社会底层去,到民族地域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感受和表达真正的民族的东西。“小米饭把我养大……胡子里长满故事”,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组画》,马玉涛的《马儿呀,你慢些走》,李双江的《怀念战友》,多么感人,这些都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列宾为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三赴伏尔加河,与纤夫们同吃同住;为了《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三赴乌克兰做长期调查研究。倘若“艺术家们”一辈子待在深宅大院,天天闻着烤鸭唱民歌、画藏民,就只能将汉人的脸上抹得黑黑的,名曰“卓玛”,给北京人头上绑一条白手巾,名曰“汉子”,练几声长调曰“草原”,这样所谓的“艺术”,绝不是真的。

到基层去,到民族地方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创作,这才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希望;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是艺术从业者成为艺术家的必由之路。

艺术家应当深入到魅力无限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中吸收丰实的艺术营养。那么,中学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做?我以为,中学艺术教育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地域、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注意对学生此方面兴趣的培养。这样,久而久之,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尽情享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对真伪艺术,对形形的流行风、时尚风的自觉分辨能力,形成较高的艺术鉴赏品味。

总之,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雄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社会生活功底。中学艺术教育面临二重教育的紧迫性。因此,在艺术尖子人才的培养中,只有夯实基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实践能力,才能使中学生健康发展,朝着艺术家、艺术大师的方向迈进。在面向整体的艺术教育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学会处理艺术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关系,让学生科学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唯嘉.文学巨子的审美观照.

第9篇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一)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与情操。

“艺术如人生”,有良好的修养、高尚的人格与情操,方有激励人、打动人、感染人的艺术传达。艺术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精神产品。一个品位低俗、灵魂肮脏的“艺术家”,其创作是不能打动观众的。正是有了不爱财如命、不附和流俗的伦勃朗,才产生《夜巡》诉讼案,使其生活一落千丈。然而,后人认识他,是巨人,是大师,名留青史。因为巴尔扎克不会哗众取宠,所以在其葬礼上有政府代表称其为“风雅人物”(就连福楼拜也把他归为“二流货色”)。然而,《人间喜剧》这座从浪漫派的云端走到社会现实土壤的世界文学史上最宏伟的系列小说大厦最终诞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文学巨著就其规模和气势而言,不仅前无古人,而且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称得上后无来者。雨果称巴尔扎克“是一个天才”,“今天,人们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然而谁又知道荣誉的背后伟大的巴尔扎克在贫困中挣扎、沉浮、呕心沥血的经历呢?

可见,举凡中外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无论其人生境遇多么坎坷,都有着高尚的思想品德,有着光照后人的人格操守。中学艺术教育中,介绍中外艺术家时,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融德育于美育中,才会丰富中学美育的内涵。

(二)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一方面,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促进人思想品格的升华。纵观历史,多少思想卓越、品格高尚的艺术大师在生前树起了“德艺双馨”的丰碑,以其品格和作为昭示后人。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独特方式,即是在自始至终的审美过程中实现的。受教育者是在全身心的精神愉悦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也是最轻松愉快的受教育过程。

二、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一)文化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强大基础。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对艺术素养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文化素养跟不上,艺术素养的形成只是一句空话。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卓越的科学家、力学家、数学家和诗人,正基于此,才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巨作问世;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卓越的建筑师、工程师和诗人,而且解剖学知识超过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生,才有伟大而科学的《大卫》、《创世纪》的问世;但丁的《神曲》,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罗丹的《加莱义民》,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靳尚谊的《歌手》,罗中立的《父亲》,贝多芬的《命运》,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哪一件不是在深厚文化沉淀上产生的巨作?

舞台,展厅,是一个平台,一个文化的平台。艺术家在台上是文化的传播者,面对的是台下的接受者。台下坐着的不全是一字不识的农民,有学生,有学者,有教授,有科学家,如果这些人的文化素养比你高得多,那么你又能在台上传播什么呢?外在动作是内在修养、内在情感的迸发。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些歌手声音条件的确不错,但综合素质问题的回答却总是令人瞠目结舌,不仅会影响其参赛得分、公众形象,更严重的是综合文化素养的问题直接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更不用谈对作品的表现与再创作。余秋雨先生说:“你当个普通歌手可以,而如果想当艺术家,想成为大师,对不起,你得学习,文化素质是基础。”

在艺术教育中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从一个独特角度调动学生热爱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而学会做人。

(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对艺术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大量的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由此产生。

民族绘画、民族音乐的底蕴在民族地域。搞艺术,尤其是搞民族艺术的艺术家应该到社会底层去,到民族地域去,体验、实践。这样才能感受和表达真正的民族的东西。彭丽媛“小米饭把我养大……胡子里长满故事”,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马玉涛的《马儿呀,你慢些走》,李双江的《怀念战友》,多么感人,这些都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列宾为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三赴伏尔加河,与纤夫们同吃同住;为了《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三赴乌克兰做长期调查研究。倘若“艺术家们”一辈子待在深宅大院,天天闻着烤鸭唱民歌、画藏民,就只能将汉人的脸上抹得黑黑的,名曰“卓玛”,给北京人头上绑一条白手巾,名曰“汉子”,练几声长调曰“草原”,这样所谓的“艺术”,绝不是真的。

到基层去,到民族地方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创作,这才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希望;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是艺术从业者成为艺术家的必由之路。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缺失,精神层次,实施机制

 

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美育又是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广泛缺乏的一项必要教育,部分学校由于考虑升学或者就业的问题过于追求单方面的素质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全方面发展的追求。

我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教育,作为美育核心的音乐艺术教育常常被边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抹去的部分。音乐是培养人的高层次的审美情操,提升人的素质的理想通道之一;如果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导致人才素质的部分缺陷甚至和未来核心部分的缺失,严重耽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的进展。所以,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明确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推进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音乐教育推进和发展的必然先导。

1.素质教育的概述

1.1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为基础展开的教育活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我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也不断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因从政府本身到学校和学生中都存在着缺陷,制约着素质教育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精神层次,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基础教育不能全面实施,使得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第二,我国办学体制仍以公立学校为主,办学模式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第三,学校考试模式落后,导致学校仍无摆脱应试的教育模式,大大阻碍了素质的发展步伐;第四,学生对于某些老师要求的专业学习而放弃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见,只有认清当前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层次分析

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把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次、智力层次、劳力层次;第一层次是精神层次,德、美和体属于第一层次里面的品质要求。第二层次是智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的体现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给予他们聪明才智。第三层次是劳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体现的是劳动技能方面的素质教育杂志网。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正是美育的一部分,属于人素质教育高层次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正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极力缺少的一部分。

2.音乐艺术教育的概述

2.1 美育的发展

美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文学教育、舞蹈教育、书法教育等等,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开展尽管在各地区有顺并且很好的开展着,但是美育的开展方向、延伸度、广度是远远没达到要求的,效果更是敷衍的状态。

在学生眼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美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能看看、玩玩,抱着随便的态度去想和思考,带有很漠然和无视的态度来看待美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学校领导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于美育的投入微小,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差,不仅耽误了学生的美育提高,也耽误了一批从事美育老师的就业。

2.2 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但是从体制和规模或者重视程度上一直都是欠缺的。主要是由于整体社会环境、社会教育体制等原因造成的, 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虽然最近快女和超女等在我国各地非常火,而且他们有些是艺术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但是对于音乐才能的培养的更多的来自于从小的熏陶,我们这里探讨的“音乐艺术教育”跟音乐专门才能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多的是强调老师向学生传授艺术修养、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技能,为社会培育面向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据我对各大学校探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很有兴趣,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和敷衍。

3.音乐艺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机制

大力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口号声音喊的很广泛,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它的实施机制并没有得到妥当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建立全国教育的新观念精神层次,既音乐艺术教育必须得到普及的理念必须得到充分的推广,让国人都知道,就好比当年的计划生育一样,得到全民的响应。

其次,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说明事情已经做了,但是事情最后的结果和反馈如何,以及将来我们该如何行动,都是依靠保障机制的合理建立的;同时保障机制还能保障这些理念的顺利实施,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和打扰。

最后,我认为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好的模式,来本地化后为自己所用,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然后最重要的还是领导者的思想,到底想不想把事情做的彻底和更好些,这点显得格外重要。

4.结论

经过对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建立相关的实施机制,来最后分析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上是我对两者关系的认同和思考,希望后来者能够参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形势继续研究,已取得更卓越的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公民修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校教育开始引入公共艺术教育。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并为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对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体系趋于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课程设置时间不足、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程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结合,所以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精神饱满、爱好丰富、思维活跃,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们渴望在大学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都是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型的标志。但是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部分学生还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问题。根据年级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学习、沉迷网络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学习难度提高、就业难度增大双重压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导,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陶冶审美情操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审美格调日益低俗化。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在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种审美享受,经过了大量高雅艺术作品的熏陶,他们的审美标准得到不断提升,自然就会摒弃低俗文化。例如学生们在欣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随着曲目的变化而得到了放飞,体会到了音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生理上精力充沛、体力旺盛,但他们在心理上确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会影响心理健康。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引导学生合理的将过剩的体力和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们对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演唱自己喜爱音乐充满了积极性,他们有的演唱流行音乐,有的演唱重金属音乐,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满了个性。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进人际交往

第12篇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实践;素质教育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艺术并且参与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培养学生的方式上有着特殊性,因此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艺术实践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区别。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艺术实践在促进艺术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个体成才三种需要的综合作用下,目前正朝着制度规范化和组织科学化的趋势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学校艺术实践和素质教育的主体。

1 素质教育的概念

关于素质的定义,人们见仁见智,做出了多种界定,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基本意思是指“作为活动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由于学术界对素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指依据人和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高校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继续,但又区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2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工作概述

2.1 高等艺术院校把大学生艺术实践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育是主体,在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教学延续,起着教学辅助的效果。在艺术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大学生艺术实践是最直接的途径。学校要选择条件较完备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演出团体作为大学生的艺术实践基地。其次要加大对这些艺术实践基地投入和联系。为了充分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学生参与实习之前,学校要尽可能的提供条件让学生参与校内的艺术实践。

2.2 高等艺术院校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大对艺术实践的指导力度。课外的艺术实践主要是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及能力的活动。主要有艺术考察、艺术调研、艺术服务等,同时也包含在学校内参加一些社团、协会活动等。校园内的大学生艺术实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参加一些艺术上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大学生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服务艺术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这个大舞台也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发挥自我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2.3 高等艺术院校鼓励学生个体参与艺术实践,完善艺术实践的方式和方法。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客观的对自己能力作出评价。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管理能力,强化自己的就业择业意识,改善他们的心理、创新素质,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通过这样的艺术实践,学生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并且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3 艺术院校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探索和完善是素质教育在艺术院校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艺术实践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大学生艺术实践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对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有助于明确教育目的,有助于提高教育实效。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学生艺术实践已成为艺术院校德育工作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艺术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思想道德体系的不断强化,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教育引导到主动参与上来,使艺术实践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成为社会主义德育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同样使广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2 艺术实践有助于广大艺术院校学生了解新体制下的国情,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才能认清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改造客观世界,正确审视艺术和自身,才能以全面的眼光观察、选择、运用、思考和创新。

3.3 艺术实践有助于广大艺术院校学生陶冶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操,树立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艺术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启迪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知行统一。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到达基层、生产第一线去调查和演出,能够在志愿者服务、义务性劳动中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一些参观性、考察性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身上捕捉到闪光点,汲取精神力量;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 顾成昕.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及基本形式[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94-95.

[2] 谢志芳、王忠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镇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119-121.

[3] 张豪锋.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书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102-104

第13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测评与理性分析,从而总结出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格修养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第14篇

从字面上理解,创新性人才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具体来说,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基本特征;具备独立的个性、自主学习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等基本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艺术教育。

二、艺术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规范

人才的培养要先从道德开始,只有先具备良好的道德,再加上夯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做人的根本,有利于人们素质的整体提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开始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艺术教育具有特别强大的教育功能,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好,影响学生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艺术教育是德育的有效工具,在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艺术教育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是创造和创新的过程,而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则是一个审美、想象、二度创作的过程。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画作,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找出作者在画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加深理解;对于某些古典音乐,我们也需要发挥想象,找出音乐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产生共鸣;对于舞蹈,我们发挥想象可以还原其在物质直接的印象,将舞蹈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进一步开展创造性活动。也就是说,没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就无从谈起。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往往都是人的直接或刹那间的灵感在发挥作用。直觉不是普通意义的感觉,而是高级的带有理性的感觉,而灵感一般是直觉的结果。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忽然在一刹那有了思路,学生如果不及时抓住,就会一闪而过。也就是说,直觉和灵感不但具有突发性、直接性,而且还具有跳跃性,突破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因此才有利于创造。直觉和灵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是要通过后天的反复练习才能习得。艺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要直接感受或亲自参与才能获得美的感受,而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去获取。人们一般在鉴赏一个艺术品时,刹那间就能说出美与不美,就是审美直觉性起了作用。所以,通过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能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虽然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对于比较紧俏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是非常严格,他们一般更倾向于那些积极乐观、性格开朗的人,所以在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时,不能忽视对其良好性格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实社会中,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但就是因为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而丧失较好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不在少数,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所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他们积极、乐观、开朗等良好性格的培养。艺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让他们的消极情绪及时得到调控,心理得到有效的平衡,从而积极乐观地应对各种困难。总之,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15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语言;归韵打开喉咙;高位置朗读;演唱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咬字吐字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不是因为读不准字音,就是因为找不准声音的位置而影响字的发音。大家都知道,歌唱的基础是语言,用歌声来传达歌曲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就必须在语言(在这里以谈汉语言为主)上多多讲究,否则,会让人听之索然无味,完全不知所云。比如,在唱《金风吹来的时候》中有一句:“我歌唱家乡,家乡的金秋。”有学生就唱成了“我歌颤chan(唱ch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的金秋。在唱《愿你有颗水晶心》时,“我曾ceng悄悄的告诉母亲”唱成“我赠zeng”,“我的生命shengming”唱成“森敏senmin”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发音问题真是数不胜数,应有尽有。

由于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湖南各地,受各地方言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然而,声乐学习却不能等到她们把普通话都学好了再来进行。因此,对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授规范声音的同时,自己的声乐语言也应该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能既做好示范,同时又能找出学生的语言毛病,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如果只有美好的声音,而不注意声乐语言,或者只有声乐语言却没有美好的声音,都同样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准确的声乐语言呢?笔者发现,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结合朗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加强了,普通话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因素组成。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普通话)也不例外。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外语中称为子音。在传统的歌唱理论中,根据汉语发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成“出声”、“引长”(引腹)和“归韵”(收声)三个过程。其中,在“引长”和“归韵”中,主要是由韵母在起作用。韵母使语音发响,歌唱时是由韵母转送声音的。而一些复合韵母又产生了“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使得语音发响过程更趋复杂。“归韵”成了声乐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和突破点。有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咬字吐字都很成问题,有的受口形影响不会归韵,有的根本不知归韵或归韵不到位。这是由于她们对汉语中发响韵母的掌握不够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声乐教学中传统沿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发响韵母a、e、i、o、u作为嗓音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很有益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基本与汉语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a"唱不好,但换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学生"e"唱不好,但换成"i"她又唱好了。当每一个字的归韵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声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创造“第二自然”。如果将说话时的吐字称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时的吐字要达到第二自然。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时的吐字与说话时的吐字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声音说话,用夸张的说话声音去唱歌。贝基认为:“歌唱的人嘴是长在里面,歌唱时发音应该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宪先生的论著中也一再强调“内口”的打开。所谓内口,就是声音发生后通过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声门。歌唱时的声音应该是一种稍微夸张了的说话的声音,所有的母音都应在口腔深处(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和后咽壁之间)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处,还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头(舌位)的变化来实现。

辅音的形成与平时说话时辅音的形成部位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吐字时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我国传统戏曲别讲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时要有喷口,讲的就是辅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齿、舌来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当然,只有把一个字前面的辅音发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声母)的归韵问题。

中国的民间戏曲对咬字吐字非常讲究,主张“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而近、现代出现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中,演员的说话近似朗诵,对声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较高。这样做一来可以迫使喉咙尽量打开,做到字正腔圆;二来可以使声音传得较远,令人听起来清楚圆润。而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有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气息)、完全打开的喉咙、还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鸣(声音的位置)。这与朗诵时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朗诵时是高位置地说出来,声乐中的训练则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来。有的学生对“高位置的声音”概念很模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感觉。有的教师就用打呵欠的感觉或含口水的感觉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把很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时,要求她把嘴巴张开,上下牙齿之间至少要有一指之宽的距离,面部微微带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没有下巴一样,打开内口,做到一个“空”的、稍做夸张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颗大枣一样,再结合饱满的气息,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诵歌词或是练声时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la、yu、ya"等等。可以单独只读一个字,也可以是词组,还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读。而且,不管它的音调是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都尽量用去声去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立起来并往下滑落,这样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

说话的感觉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所谓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师的示范中渐渐明白过来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来”中的“踏(ta)”、“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中的“谁(shei)”、“一片冰心等君来”中的“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都是比较容易唱白、唱挤、唱捏的音,很多学生一唱到这些字音的时候,声音就变了,要不就挤拉喉头,发出难听的破音,要不就改变发音位置,使劲往嘴外唱,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这时,就要求她先不急着唱,而是先高位置地尽量用去声去逐字缓慢地朗读这些难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将这种“高位置”的朗读,加上应有的音高,演变成“高位置”地唱,她们自然会慢慢体会到,要做到这种高位置的演唱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读出来的字音,把字头(声母)咬死,字腹字尾(韵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只要归韵到位了,再配合上饱满的气息,找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来。而这种“高位置”,其实正好就是我们声乐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音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解决了学生的声音问题,又时刻提醒了她们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诚然,声乐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气息(既横膈膜的支持)的运用,并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再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既面罩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花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有的学生所花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取决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练习时间的多少、学习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音乐修养和表演才能等。这样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传达出歌中所要表现的各种情绪。这需要教师极耐心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摸清每个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

“学无止境”,声乐技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个声乐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声乐人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有美妙的歌声而更加美丽!

参考书目:

1、《谈美声歌唱艺术》田玉斌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