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03:12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延伸护理服务;心力衰竭;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心脏功能
心血管疾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会进入慢性心力衰竭阶段,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水钠潴留、呼吸困难、肺部淤血、体循环功能异常等[1]。有临床研究报道指出[2],心力衰竭患者患病后因为机体功能下降,工作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部分丧失,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常因出院后治疗依从性较差,康复效果不佳,病情恶性循环易导致反复住院,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出院后延伸护理服务的实施对加强患者自我管理、增加服药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对促进其康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9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3]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无合并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③肝肾功能正常;④无合并外科手术疾病。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不配合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等致死性疾病者;③不能言语表达者。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6±6.24)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8例,Ⅲ级7例,Ⅳ级15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1±7.05)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0例,Ⅲ级6例,Ⅳ级1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心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出院时常规指导,健康教育,叮嘱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伸护理服务,于出院前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具体如下:①出院前1d连续评估患者病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②在电子健康档案中针对性地制定患者出院后1年的护理服务,包括服药、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护理措施。③用药及心理疏导:于出院前1天向患者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知识,自我护理技能及服药方法等,并制定成健康教育手册或相应视频免费发放给患者。患者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和家庭探访两种方式。前半年,电话随访每周1次,家庭探访每月1次;后半年电话随访2周1次,家庭探访2个月1次。随访期间指导患者按医嘱复查并服药,切忌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一旦发现不适及时就医;同时组建延伸护理小组,于随访过程中采用咨询的方式为患者解疑答惑,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有暴躁、焦虑、不安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1.3观察指标
于患者出院后1年比较2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分,采用超声评估患者心脏功能(心脏射血分数及每搏心输出量)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评估,该量表共包含8个问题,共计0~8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服药依从性越好。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我科室自行设计的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估,包括症状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饮食管理、药物管理4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1~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比较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及自我管理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患者心脏功能比较出院时,2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及每搏心输出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及每搏心输出量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随访期间,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3例、水肿2例、心绞痛3例及气喘4例;观察组发生心绞痛1例、气喘2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3,P=0.012)。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疾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得到相应提高,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患者出院后,因服药依从性差、康复疗效不佳易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不良反应事件频发[4]。有相关研究就此提出了延续护理,指出患者在延续护理过程中得到更多支持,不仅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有所降低,极大地促进了该病的治疗效果[4-6]。本研究采用延伸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随访1年后,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得分更高,心功能改善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表明延伸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服药、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得到护理指导,良好的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再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服药复查提醒,从而有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延缓疾病进展。本研究结果与何静等[7]人研究所得结论一致。综述所述,延续性护理服务对提高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同时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夏雯.延续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8,37(13):133-135.
[2]王丽珍,罗堃,张鹏.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2):1404-1407.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3-10.
[4]肖米新,叶青芳,王月枫,等.延续性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42-45.
[5]陈志花,杨海妹,陈亚丽.延续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天津护理,2015,23(6):510-511.
[6]贾秀清,杜武英,方芳,等.心力衰竭病人延续性护理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30):3795-3797.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从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选取住院患者180例,年龄23~60岁,平均(40±4)岁;病程3~15d,平均(5.6±1.4)个月。将18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妇科护理工作中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2],即在患者入院以后,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大致向患者介绍护理方式及医院的相关情况,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资料,同时宣教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在患者手术前后宣教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在患者出院时给予出院宣教。试验组在护理工作应用健康管理模式+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入院宣教:入院宣教是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第一步。健康宣教的过程从患者入院开始直至患者痊愈出院为止,在患者入院时指导患者认真填写《健康管理档案》并给予患者疾病相关健康教育资料。健康档案管理内容包括:健康档案首页,个人健康信息表,病史摘要,既往健康体检报告,最新健康体检报告,健康检测与监测指标记录表,健康管理动态跟踪记录表,膳食管理日记表,运动管理日记表,健康咨询与反馈记录表,专家会诊与干预记录表,所有表单按相应要求逐项填写。通过健康档案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目前健康状况和详细病史,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吸烟、饮酒等),体格检查(身高、体质量、血压等)和血、尿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文化程度,对疾病与健康的知晓度,确认医患责任书以及住院患者沟通记录单等详细信息。
1.2.2健康评估:在收集了解患者的情况之后,在检查的基础上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此时由于入院初期患者对陌生环境有抵触心理,对疾病产生消极紧张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让患者消除忧虑的心理,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释,并为患者制订出一整套的健康管理干预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进行督导管理服务。
1.2.3健康宣教:对需要手术的患者,要做好术前指导,避免患者过度紧张,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充分信任,让患者带着充满战胜疾病的信心接受手术,术后给予进行精心指导及护理,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以及营养膳食,促进伤口的愈合,保证休息[3],有步骤地以多种形式来帮助患者采取行动,促进疾病的康复,保持健康。
1.2.4随访:对实施健康管理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指导。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对对健康的认识和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
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试验组掌握了相关的疾病知识的有70例(93.3%)高于对照组的49例(65.3%)(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70例(98.4%)高于对照组56例(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我科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健康管理实施,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心理方面、疾病相关知识、药物使用方面、饮食习惯方面以及功能训练、出院护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通过强化教育,确保患者认知正确,增加治疗、训练的依从性,避免护理的盲目性,针对性好,效果明显,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的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提高生命质量,并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管理,由此可见,开展健康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运用健康管理模式,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凤萍.个性化健康教育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1(73):161-162.
[2]郭倩,刘丹.在妇科护理中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240-241.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康复护理;中药辅助;护理效果
高血压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发病率极高,同时由于病情的逐渐发展,还会伴随多种严重并发症[1],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据报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约占所有高血压的90%以上,所以,必须要对该疾病的临床护理和治疗予以重视。本次研究特选择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康复护理配合中药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90例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2组各45例。试验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48岁~71岁,平均年龄(55.68±2.47)岁;病程2年~14年,平均(7.12±1.54)年。参照组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49岁~70岁,平均年龄(55.86±2.59)岁;病程3年~13年,平均(7.50±1.62)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采用心电图监测患者心率、以血压计测量患者血压等)、健康教育、环境护理、用药指导等。试验组患者在实施康复护理措施的同时应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康复护理:①饮食干预: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在保证营养充足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盐分、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量,叮嘱患者尽量食用清淡、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②运动指导:指导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户外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时间也不宜过久,以患者有微微出汗为宜。③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围绕其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增进与患者的亲密感;叮嘱患者需保持稳定的情绪,有利于控制血压水平,指导患者采用情感迁移法或音乐疗法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舒缓内心的不良情绪。服用我院制剂室提供的自拟活血降压胶囊(基本成分为:泽兰、马鞭草、赤茯苓、苏木、通草各12g,黄岑、钩藤各15g,丹参、川牛膝各20g)进行辅助治疗,每日3次,每次3粒。2组患者均以30d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治疗2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相关标准为依据,对2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进行评定,显效: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积分下降幅度超过80%;进步:各项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症状积分下降幅度在40%~79%之间;无效: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未达到40%。(显效+进步)/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24例显效、20例进步),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2.22%(19例显效、18例进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2)。
2.22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比较
试验组血压和心率水作者简介:王素玲,女,大专,主管护师。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由于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而患者离开医院的时间过长时,其日常生活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治疗依从性便会逐渐下降。因此,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在常规护理中,医疗人员往往从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健康教育、环境护理、用药指导等方面着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临床应用效果不甚理想。康复护理措施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而开展的干预方案,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成功治愈的信心,督促按时服药、按时进行户外运动锻炼身体,则有利于引导患者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进一步改善身体情况。因此,与常规护理相比,康复护理在原发性高血压护理工作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与康复过程中的同时辅以中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本研究所采用的降压制剂方中,泽兰、马鞭草、丹参、茯苓等药材的联合应用,不仅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其药效联合发挥更具有降压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血压和心率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也进一步表明康复护理配合中药辅助治疗疗效显著。综上所述,给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康复护理的同时结合中药辅助治疗,有利于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凌雅萍.康复护理配合药物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3,22(9):80-81.
[2]张萍.护理干预配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的康复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2015,29(33):308.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功能训练
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髋关节功能,从而使患者获得生活上的独立[1]。我科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治疗68例。术后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和及时、准确、系统的功能训练指导,髋关节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56~90岁,平均66岁。新鲜股骨颈骨折38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25例,扁平髋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例。右髋36例,左髋32例。住院时间最长26d,最短15d,平均住院时间18.26d。
1.2结果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平均2.5年。髋关节功能按Charnley[2]标准评分,优:无痛,步态正常,髋关节活动度(内收、外展、屈曲、后伸、内旋、外旋6个方向活动度的总和)>102度°,31例;良:疼痛轻微或间歇性,起步时疼痛,活动后减轻,无杖行走,轻度跛行,髋关节活动度160°~210°,18例;可:疼痛在某些活动时出现,休息后减轻,单杖可长距离行走,无杖受限,中度跛行,髋关节活动度60°~160°,15例;差:试图起步时即感严重疼痛,拒绝一切活动,常需单杖或双杖行走,行走时间和距离均受限,患关节活动度小于60°,4例,优良率72%。
2康复护理
2.1手术前功能训练
2.1.1股四头肌等长练习
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s,放松,再绷紧,再放松,如此循环。
2.1.2抬臀练习
健侧下肢屈曲,健足及双肘关节用力支撑床铺,腰部稍用力,将臀部抬起[3]。也可采用牵引架,双手上拉抬臀。
2.1.3夹臀练习
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把两边臀部收缩在一起2~5s,放松,再收缩。
2.1.4股四头肌等张练习
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10s,放松10s,如此反复[4]。
2.2手术后功能训练
手术后去枕平卧6h,患足穿“丁”字鞋,并抬高15°~20°,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膝下垫软枕。揉捏腓肠肌、股四头肌。按摩踝关节、膝关节。
下肢感觉恢复或疼痛消失后即开始进行功能训练。足趾关节、踝关节伸屈活动;股四头肌静力性肌肉收缩;臀肌的等长收缩;速度不要过快,以不引起疼痛或疲劳为度。检查方法:让患者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方,感觉到髌骨向上方随肌肉收缩而移动,也可以用手推动髌骨,如推不动,说明收缩股四头肌方法正确[5]。
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自主翻身。患者以头枕部、肘部和健侧足跟为支撑点,屈膝45°,抬起胸腰背部及臀部,离开床面[6]。翻身时,向健侧翻身10°~20°,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呈一直线,将三角软枕放于两腿之间及背部。
术后第1天,半卧位,床头抬高不超过30°,以避免髋关节向后脱位,持续时间10~20min,不超过30min。屈髋,从10°~30°开始,以后逐渐增加屈度,但不超过90°,从被动练习逐渐到主动练习。屈髋方法:曲膝,向臀部滑动足跟;伸髋,收紧臀肌,略做抬高臀部动作,但臀部不能离床,保持5s;髋外旋,保持下肢伸直,向外轻度旋转开肢体;髋关节外展,保持足趾向上,下肢伸直,向外展开肢体,但应小于45°。以上训练10~20次/组,2~3组/d。
术后第2天,使用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髋关节内收、外展训练器),其规格为144cm×66cm×88cm。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内收肌力训练,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30min,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以增加置换后髋关节的活动度。
术后第3天,床边站立练习。先在床上坐起,注意屈髋不能超过90°。下床时,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把持床沿,健肢先离床足跟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待健肢站稳平衡后,患肢再逐步试探离床着地。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
术后第4天,借助助行器练习。使用我院引进的辅助步行训练器,为四脚固定型,长41cm,宽27cm,高度可任意调节。我们应用助行器作患者初期行走训练的工具,为使用拐杖做准备。其方法:两手提起助行器的两侧扶手,同时向前放于地面代替一足,然后迈上健肢,再移动患肢跟进与健肢在同一水平。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从3次/d,每次10~20步开始,逐渐增加行走距离。
术后第2周,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的患者可负重行走,而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患者,扶双拐步行练习。方法:右拐与左足同时迈出→左拐与右足同时迈出。值得注意的是:行走时不要把全身的重量都放在患肢上,应用助行器或拐杖支撑重量,一小步一小步地走,随着步行距离的延长及体力的增加,5~6d后就可借助拐杖上下楼。
术后第3周,双拐上下楼练习。上楼时,健肢先上,双拐和患肢同时向上。下楼时,双拐和患肢同时向下,健肢再向下。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7~10个台阶,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台阶。同时要求陪护人员立于患者的患侧,防止滑倒和摔跤。
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出院指导。坚持正确的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疼痛。术后2个月内做到十不:不坐矮沙发、矮凳、小轿车;不使用蹲厕;不在床上屈膝而坐;不卧于患侧;不做盘腿动作及跷二郎腿;不弯腰屈髋拾东西;不急速行走或赛跑;不在光滑或不平整的道路上行走;不爬陡坡;不坐在椅子上将身体前倾。经常保持脚尖向外的姿势,尽量减少每天上下楼梯频率及长距离行走,一次连续坐位时间应少于45min。正确更衣,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脱时先健侧后患侧。术后6~8周避免性生活。出院后1、3、6个月复查。若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就诊:局部切口出现红、肿、热、痛,常出现大腿根部疼痛,旋转髋部疼痛加重,再次外伤。
3小结
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解除髋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使大多数患者从病中解脱出来[7]。术前的康复指导是术后功能锻炼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训练的方法,明确注意事项[8]。而术后正确的功能训练是保持治疗成功、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注意掌握训练进度,采用尽早开始、循序渐进、个别对待、随时调整、持之以恒的原则。本组病例的患者,通过我们认真的功能训练指导、出院指导,无一例发生关节感染、脱位、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从而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新晨
【参考文献】
[1]LevyRN,LevCM,SnyderJ,etal.Outcomeandlongtermresultsfollowingtotalhipreplacementinelderlypatients[J].ClinOrthop,1995,(361):250.
[2]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135.
[3]秦霞,秦瑞云.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134.
[4]葛智纯,王慧玲,刘若群,等.全髋关节置换的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513514.
[5]吕式瑗.创伤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2.
[6]易祖玲,孙燕.11例伽玛钉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513514.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风;康复期;心理护理
中风是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语言謇涩、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具有非常高的病残率与病死率[1]。中风对患者危害性非常大,发病突然、来势凶猛。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心脑血管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数量持续性上升,提高了中风发病率。中风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临床研究发现,中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对其后期治疗与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康复期的中风患者,负性心理严重时会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消极作用。因此,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干预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分析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在中风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活动实施时间段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选取该时间段本院接诊的中风康复期患者68例。按照接诊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数量都为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18∶16,患者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9.20±6.20岁。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19∶15,患者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9.90±5.90岁。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类基础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可进行比较研究。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被诊断为脑中风,符合脑中风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均处于康复期;③均存在完整的临床资料,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的脑血管疾病;②因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肢体症状或神经功能症状;③同期参与其他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即实施常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卧位,加强日常皮肤护理,定期清理口腔,注意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中风患者容易出现抗拒、自闭等心理状态,甚至还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以冷漠和敌意的态度面对周围世界。因此,护理人员应保持真诚的心,从各个不同的细节去打动患者,促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温暖,以此建立信任和信赖的关系,与患者构建良好的关系,实现良好的沟通。尤其是患者主动询问自身病情的时候,护理人员不可对其有隐瞒,且不可为讨好患者虚报病情,要以正确心态建立关系,向患者讲述真实的病情。以必要的耐心向患者说明中风产生的原因和治疗、调养与康复,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促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更全面和真实的了解。同时让患者认识到积极配合对其病情康复的重要性,唯有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才可让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负面情绪[2]。②差异性心理表现护理方式不同:不同中风患者的心理表现并不相同,部分患者有一种心理表现,也有患者是另外一种心理状态,有的患者可能有着多种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此,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期间,应注意不同患者心理护理方式也不同,应区别对待。而这需要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时候正确引导患者看待自身病情,不可盲目夸大,也不宜过分压低,对于不同心理反应的患者需予以相应的关心与安慰,消除患者孤独无助的负面情绪,尽可能让患者不要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3]。同时,护理人员也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中,参与对患者身心康复护理,予以患者关心,采用包容和耐心逐渐改变、消除患者的各类问题与焦虑,促使患者能够感受到身边的温暖,消除负面心理。如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明显,从而出现不耐烦、怀疑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不断予以暗示,促使患者了解到自身病情正在逐渐好转,主要是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利用语言让患者了解自身情况变化[4]。③劝导患者坚持锻炼:大部分中风患者因自身病情产生恐惧,甚至对未来有迷茫与绝望而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致使其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不会完成相关的康复锻炼。此时护理人员应采取适当的心理引导方式让患者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患者依赖性,促使患者认识到自身价值,不可自暴自弃,调动患者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性,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平常抬腿、动手与行走等各类锻炼。针对部分语言能力表达缺失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以足够耐心,反复教导,促使患者在反复的训练中正确识记,从简单的字到词组,最后形成句子,并让患者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促使患者在康复锻炼中配合完成[5]。④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对正常人而言,不良生活习惯本就会构成危害,如熬夜、酗酒与抽烟等。中风患者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很容易在病情影响下出现此类不良行为习惯,这不仅不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还会对患者的身心构成伤害。因此,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让患者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帮助患者在了解健康知识的情况下,积极主动配合,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巩固健康康复效果[6]。⑤家属心理护理: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家属的心理状态也比较重要。护理人员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让患者家属产生信心,并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积极鼓励患者[7]。护理人员也可与患者家属多交流沟通,告知其患者恢复情况,以消除家属的焦虑情绪。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scale,FMAS),运动功能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运动能力恢复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活动各类数据均经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12%(32例),高于对照组的67.65%(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4,P=0.006)。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MAS、SDS、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FMAS、SDS与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MAS、SDS、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中风在我国中老年人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是中风患者康复期非常重要的内容[8]。在中风患者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时刻注意观察,把握康复时机。中风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更有助于调动患者积极性,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念[9]。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4.12%,高于对照组的67.65%;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运动功能评分、SDS评分与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MAS、SDS、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针对中风康复期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有重要的作用,可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综上所述,为中风康复期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干预对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有明显效果,还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张宗群,沈亚丽,张丽,等.心理护理综合干预与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9,36(1):130-132.
[2]余丽.中医特色护理干预与心理护理干预联合应用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7):167-168.
[3]朱春莲.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心理护理结合康复锻炼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8):203-204.
[4]吕飞飞.综合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0,15(22):156-157.
[5]何丽,黎艳.康复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9(13):265.
[6]聂源辉.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心理护理结合康复锻炼的应用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1):83.
[7]尹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6):78-79.
[8]王艳灵.康复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缓解老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20,13(2):191-192.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第6篇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68例,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护理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康复组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脑血管疾病;偏瘫;肢体功能
50%~70%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成功后会出现失语、偏瘫等严重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均造成了不良影响[1]。为观察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本文对68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68例,按照双盲法分为康复组与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60.11±8.34)岁。康复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60.16±8.0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偏瘫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保持病房环境、降压护理、止血护理、预防颅内压护理等。康复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①体位护理:如患者神志清楚,第2天可引导患者使用坐位进行康复训练,从左右摇头开始,如患者无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现象,7d内可引导患者坐直,患者坐位时膝关节可保持90°,把双脚平放到地面上,保持患者肢体有良好姿势,从而预防关节畸形、萎缩、挛缩等症状。②被动运动:抢救治疗后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被动护理干预,按照局部活动及活动顺序等依次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运动幅度要从小到大,2~3次/d,患者活动程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疼痛为宜,引导患者膝关节、髋关节轻微伸展、屈伸等。③主动运动: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从简单到困难、从单纯关节到全部肢体开始运动,对无法下床的患者要辅助其进行肩关节外展,并相应地伸展肘关节、外展肘关节、握拳、腕关节、伸掌等,患者下肢进行内旋及屈伸动作,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有效带动患肢,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锻炼。④语言康复护理:使用刺激疗法或者经典疗法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观察指标:经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前后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40分说明患者大部分生活均无法自理[2]。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上肢、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使用田敏偏瘫运动恢复法进行评定。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4.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护理前后两组上下肢运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康复护理干预能诱导患者肢体进行被动及主动运动,还能及时抑制患者肌张力的异常增高,保证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能力得到有效恢复。有学者指出,患者抢救后7d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会最大限度促使机体能力得到恢复,对减少致残率有良好效果[4,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进行语言刺激,并有效提高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主动性,为患者后期及时康复提供良好基础。本研究说明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钟翠莲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对改善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运用在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干预中可帮助患者肢体功能及时恢复,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在临床上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2.
[2]周海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0,31(9):1108-1109.
[3]范燕娜.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4]张亚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