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

区域技术创新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技术创新效率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要素投入相对于产出的转化效率,反映技术创新投入对产出的贡献比重,即研究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合理地配置相关资源。目前学术界关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测量与评价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单一指标的投入产出评价,一般用比较简单的算术比例法;二是对多投入和多产出指标采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以随机前沿分析(SFA)为代表,非参数方法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代表。DEA是评价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决策单元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国外对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早。1957年,英国经济学家M.J.Farrell提出了技术效率的概念,并给出了测算标准和测算模型。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率先提出了效率测度的随机前沿方法,随后被应用到对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改变了传统的纯理论研究方法,转向了应用研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1978)提出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技术效率,以相对有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观察值来估计有效前沿面,并根据各决策单元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有效。美国学者罗杰斯和拉森川(1985)研究了区域创新效率评价。HelmutForst-ner和AndersIsaksson(2002)以1980—1990年的截面数据,用DEA方法测算了57个国家的技术效率,得出工业国增长更多是依靠技术进步,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则更多依赖于技术效率的进步的结论[3]。Nasicrowski和Arcclus(2003)测度并分析了45个国家的创新效率,发现技术创新规模、资源配置对生产率的变化有重要影响。Nasier-owski和Arcelus(2003)研究了信托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3M公司CEOBuckley(2007)结合六西格玛管理探讨了创新与效率的问题。MCRimmon(2007)从成功的管理标准、创新和执行的均衡、组织文化方面论述创新的效率,并提出了管理建议。Akihiro和Shoko(2008)对日本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Jarvis(2009)从2008年金融危机谈起,进行案例分析,指出了重点关注创新效率的问题。1997年,我国学者柳卸林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问题,并从企业角度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池仁勇(2003)测算了浙江省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对影响该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回归检验。[5]池仁勇、虞晓芬、李正卫(2004)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刘爱芹、张伟(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一个区域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应该包括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两者相互作用的效率。[3]官建成、陈凯华(2009)运用DEA的松弛测度模型和临界效率测度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状态进行了测度。冯缨、滕家佳(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域际评价,并分析了江苏省五大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6]谢子远、鞠方辉(2011)以国家高新区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郭磊、刘志迎、周志翔(2011)运用DEA交叉效率模型,实证研究并给出了31个省、市、自治区技术创新排名。苏海涛等(2012)建立了基于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江西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了2001—2009年江西技术创新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叶锐、杨建飞、常云昆(2012)利用1999—2010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高技术产业系统效率和子系统的纯技术效率。张江雪、朱磊(2012)运用四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9年各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综上所述,在对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有参数的SFA方法,也有非参数的DEA方法。研究领域有的是地区或者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有的是某个地区或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特点,但针对相似经济水平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中国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十省市为例,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

二、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1.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是线性规划模型的应用之一,常被用来衡量拥有相同目标的运营单位的相对效率,本文采用CCR模型和BCC模型来评价技术创新效率。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rnes)、库伯(W.W.Cooper)和罗兹(E.Rhodes)首先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模型)的方法,用于评价相同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因此被称为DEA有效)。他们的第一个模型被命名为CCR模型。这一模型是用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的“生产部门”同时为“规模有效”与“技术有效”的十分理想且卓有成效的方法。1984年查恩斯(A.Charnes)、库伯(W.W.Cooper)、格拉尼(B.Golany)、赛福德(L.Seiford)和斯图茨(J.Stutz)给出另一个模型BCC模型(也称为C2GS2模型),这一模型用来研究生产部门间的技术有效性。2.指标选取根据Roll(1989)的研究结果,决策单元个数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之和的2倍较优。本文综合考虑数据包络分析对数据的要求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2006—2010年东部沿海十省市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产出指标包括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申请专利数。

三、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模型和选取的指标,我们选取东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十省市作为评价单元(DMUj(1≤j≤10))。各个指标数据以十省市大中型企业为基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利用LINDO软件求解,解得结果如表2所示:由DEA有效性的判断可知,当θ=1,且松弛变量和剩余变量为0,则表示评价单元(DMU0)的技术创新效率达到了相对最优。由表2可知,2006—2010每年DEA综合效率都相对最优的省市是天津和上海,DEA纯技术效率都相对最优的省市是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DEA规模效率都相对最优的省市是天津和上海;所有效率值都偏低的是江苏和辽宁。2006—2010每年规模都有效的省市有天津和上海,都无效的省市是福建。虽然十省市的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高,但从单个年份来看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仍存在差异。1.综合效率分析从上述计算中可知,投入多的省市,其相对效率不一定高,产出少的省市,其相对效率不一定低,因为这涉及到投入产出的比例。由图1可以看出,2006—2010年,效率值等于1的省市有天津和上海;效率值介于0.8与1之间的省份有浙图12006—2010年东部沿海十省市综合效率江和广东;效率值介于0.6和1的省份是北京、福建;效率值介于0.2和0.8之间的是山东、江苏和辽宁;效率值小于0.6的是河北。天津、上海的综合效率一直最优;广东的综合效率值由1下降到0.8650,呈下降趋势;江苏则正好相反,由0.4610增长到0.7845,呈上升趋势。2.纯技术效率分析在生产函数理论中,企业能够在其最大可能生产曲线上进行生产。但实际经济环境中,由于管理的漏洞、技术人员的缺乏或者其他原因,使得现有的技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技术有效性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模式下,产出相对投入而言已达到最优,即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活动已经充分发挥了现有技术条件的潜能,使资源达到了最优配置。由图2可知,2006—2010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省市有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纯技术效率值介于0.8到1之间的省市有北京、福建和山东;纯技术效率值介于0.4到1之间的省市有江苏、辽宁,纯技术效率值介于0.4和0.8之间的是河北。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纯技术效率保持不变,福建和辽宁有增长趋势,其他省市趋势不明显。与图1相比,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如2009年,北京和山东的综合效率值分别为0.996476和0.976062,可纯技术效率值都为1。原因是影响综合效率的因素除了有纯技术效率外,还有规模效率。3.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分析综合效率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部分组成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其中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益指的是,企业将生产要素等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由图3可知,2006—2010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是天津和上海;介于0.8和1之间的是浙江和广东;介于0.6和1之间的是北京、福建、山东、江苏和辽宁;小于0.6的是河北。天津和上海规模效率趋势保持不变,广东规模效率呈下降趋势,其他省市趋势不明显。2006—2010年规模收益趋势保持不变的是天津和上海,说明这两个省市已达到最佳规模状态。规模收益递减的是山东、江苏和辽宁。规模收益递增的是福建,北京和河北在个别年份也出现了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规模无效,这些省市应加大投入,扩大规模,但需注意投入的适量性,防止出现“投入冗余”,导致投入产出比例下降。接下来综合比较2006—2010年十省市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我们选取五年均值,作图如下:图42006—2010年技术创新效率均值由图4可知,2006—2010年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均值排名第一的是天津和上海,接下来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广东、北京、福建、山东、江苏、辽宁和河北。纯技术效率均值排名第一的是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接下来由高到低的顺序跟技术效率一样。规模效率均值排名第一的是天津和上海,接下来由高到低的顺序跟综合效率一样。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效率均值变化趋势不尽相同,说明在不同省市的无效率状况的原因不尽相同。浙江和广东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9993和0.9682,它们的无效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规模原因。北京和福建的综合效率为0.9189和0.7456,它们的无效是由技术和规模的综合原因导致的。除了探究非DEA有效的原因以外,我们也可以改变投入或者产出,通过投影分析将非有效的DMU转变成有效的DMU。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个别年份个别省市的非DEA有效或是存在着投入冗余,或是存在着产出不足,或是两者兼有之。我们可以利用其在有效前沿面上的投影进行调整,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扩大产出,也可以在现有的产出上减少投入,以使投入产出比例达到最优。由表3可知,2006年,河北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23955,应减少到72%,即达到6703人,才能使河北的技术创新有效;江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82321,应减少到58%,即达到34831,才能使江苏的技术创新有效。2010年,辽宁的新产品产值为21229.83千万,应增加到27472.84千万,才能使辽宁的技术创新有效;福建的新产品收入为19853.442千万,应增加到24679.69千万,才能使福建的技术创新有效;江苏申请专利数量为31132个,应增加到31435个,才能使江苏的技术创新有效。所以,在非DEA有效的北京、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和山东省市,可以通过减少投入量(如全时当量),也可以增加产出量(如新产品产值、新产品收入和专利)来改进其非DEA有效,达到DEA有效的状态。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影响

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增多。而技术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已经成为区域竞争中的核心力量。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这就代表着技术创新能够在多元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中,创造出社会上暂未出现的新事物,这些新事物能够通过社会的广泛传播来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与共享,从而用新事物的发展来引领整个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

一、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

(一)知识经济,人才集聚

在我国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也逐渐占领市场,成为如今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型产业大规模兴起,诸多行业新业态需要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实现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等传统产业越来越知识化;再者,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以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创新为前提,在变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将显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才成为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人才的集聚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集聚效应,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二)社会竞争,研发投入

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在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增强区域经济的实力。我国目前各大企业也在充分开展技术创新与合作,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渐扩大科研投入,增加相应的经费与基础设施的支持与保障,在研究中重点解决诸多卡脖子的技术性问题。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够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下找到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从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用技术竞争实现我国科技成果“从0到1”的突破。

(三)市场需求,时代需要

市场的需求是促使新技术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动力。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于网络时代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且当前世界正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变革与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成为我国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关键变量,这就使得技术创新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逐渐提高。市场的需求以及时代的需求使得科技工作者能够针对市场空间中的困境与不足进行技术创新,从而用技术催生产业的新业态与成果,用优质的技术成果来满足大众需求,更好地赢得大众的认可,从而在技术创新成果共享的过程中推进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创新产业产品内容

技术创新作为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引擎,能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来创新产品形态与功能,提高产业运作效率。例如,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背景下,我国逐渐实现网络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与创新,电子商务、供应链运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中去。而且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网络化的动态监测与远程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数据来进行即时性的产品跟踪,从而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来构建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我国产业运作的效率,用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来实现社会信息系统的提质增效。

2.科技改变生活方式,提升大众生活质量

在如今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成果逐渐实现社会化共享,这就能够在社会化的传播中将技术成果应用到社会中去,用技术创新成果来满足大众的社会需求。一方面,在我国智能手机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人人都能够应用智能手机完成即时通讯、信息获取等相关的交流工作,而且如今的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的发展,使我国大众中能够能够基于智能终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够保障大众获得多样化的视觉体验,例如VR技术、AR技术的运用,能够通过虚拟情景再现的形式创新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更好地通过技术来提高生活质量,用大众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3.资源要素全球流动,资源共享带动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联系在一起,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变化的趋势与背景下能够促进资源与要素的全球范围流动,各个区域也能突破本地资源与环境的限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寻求资源与要素的流通渠道,从而在资源的最优配置中增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更好地提高本区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如今全球经济共享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成果能够通过社会的普遍传播来使社会享受到创新带来的社会福利,而各地也能够基于自身的区域特色以及社会科技创新成果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以此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1.引发市场恶性竞争,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在如今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技术成果成为区域发展的的重要推动力量,而部分区域为获得技术竞争的优势,开展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研究,例如基因编辑婴儿、冻卵代孕等技术。这些技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工程与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进程,但若没有得到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便会促使社会过度追逐经济效益趋势的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研究产生的垃圾难以处理,会对生态环境的质量产生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信息过载,鱼龙混杂,虚拟世界长期沉浸

技术创新使得社会发展的技术成果实现社会共享,从而提高了大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泛滥,目前信息社会中呈现出信息过载的趋势,海量化的信息资源充斥于社会环境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影响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创设了诸多游戏体验式的虚拟空间,能够使人们基于网络虚拟空间来开展社会活动,但由于我国大众特别是青少年难以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这些新的技术使青少年自身长期沉浸在海量信息的虚幻满足之中,从而影响青少年的个体成长与认识水平的提高。

3.淡漠世界人际关系,人文关怀缺失

技术的应用将世界联成一个整体,社会大众能够通过技术渠道与终端来保持与世界的联系,从而能够在整体性的交流空间中发展经济与文化。但是这种模式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使大众沉浸于技术手段提供的信息环境中,从而使得社会的人文气息逐渐减少。例如,在当今疫情防控形势下,大众需要凭借健康码与行程码来进行短期的出行活动,但是还有诸多老年群体难以操作智能手机,因缺乏行程码而难以实现正常的购物出行活动,即使国家倡议给予老年群体人文关怀,但是还有部分地区因没有健康码拒绝老年群体进入,人文关怀思想呈现出社会化缺失的趋势。

三、技术创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探究

(一)推进渐进性创新,持续推进科研支持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技术的渐进性发展过程持续推进。一方面,我国需要持续稳定开展技术研究工作,增加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保障,从而在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中用科研来推进技术的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我国需要持续稳定用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强技术成果的社会转化,将技术应用到社会生活与产业发展中,从而实现技术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用技术创新成果来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深入根本性创新,掌握核心要害技术

要实现技术成果的根本性创新,需要在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用关键核心技术来形成自身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稳定推进技术成果的创新,组织一批优质的科研技术团队来进行技术创新工作,并广泛吸纳社会人才来实现知识的集聚,以此来实现技术成果的社会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在根本性创新中规避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也就是在技术创新成果社会化共享的过程中积极进行社会化引导,从而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实现技术创新积极效应的最大化。

(三)开展系统性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技术创新需要基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与大趋势来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工作,这就需要基于整体性的理念开展系统性的技术创新工作。一方面,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各个地区与周边的城市进行地域合作与技术合作,例如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中通过技术文化的交流来实现地域之间的系统发展,以此来全面提高我国全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另外,需要推进技术成果的融合,也就是基于各个区域中的技术成果来开展合作,从而在合作的过程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创新协同发展。

(四)实践应用式创新,技术应用满足需求

面对如今疫情防控的社会态势,我国区域经济要实现发展,需要在技术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将创新成果进行推广与普及。一方面,加强技术性成果在市场的试验与应用,在社会性试验的过程中不断对技术进行完善,从而提高技术性成果在社会上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技术性成果的社会化推广,也就是要通过宣传来强化技术性成果的积极影响,对于技术成果的消极影响以及负面作用也要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区域内大众对于技术成果的认知,从而通过全社会技术素养的提高来更好地推进技术成果共享的进程,用技术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规制将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减少对研发的投入,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Porter(1991)则认为环境规制不但不会增加企业成本,反而能够诱发创新,产生创新补偿效应,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即“波特假说”。此后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研究样本、分析方法和变量设计进行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环境规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Denison(1981)。通过对美国1972-1975年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政策导致美国生产率下降了16%。江珂、卢现祥(2011)利用中国1997-2007年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中国三类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我国技术创新没有显著的正影响。王鹏、郭永芹(2013)运用1998-2009中部地区六省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抑制了该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显著的促进技术创新。BermanandBui(2001)通过研究1982-1992年空气质量规制对美国洛杉矶地区石油冶炼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样本期间受规制企业的生产率上升幅度较大,同期未受规制企业的生产率则处于下降趋势。赵红(2007)运用中国标准产业分类中18个两位数产业1996-2004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有激励作用。李强、聂锐(2009)利用1999-200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马海良、黄德春、姚惠泽利用1995-2008年长三角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产生的正向效应超过了成本增加引起的负向效应,且在即期和滞后期都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绩效。三是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Jaffe&Palmer(1997)对美国企业的整体研发活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的整体研发支出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专利数量与环境规制政策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联系,因此环境规制政策所引致的企业研发活动并不具有明显的效率。沈能、刘凤朝(2011)利用1992-2009年的面板数据和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波特假说”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支持,而在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以支持,原因是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U”型关系,只有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特定门槛值时,“波特假说”才能得到支持。

从环境规制工具分类视角对环境规制政策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国外在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是Weitzman(1974),他从理论上证明了当预期边际减污成本曲线比预期边际减污收益曲线陡峭时,采用税收手段比单纯采用命令与控制的手段更有利于企业。Magat(1978)、Milliman&Prince(1989)经过研究发现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比如排污收费或可交易许可等,相较于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比规制者规定一个固定的排污量,更能刺激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马富萍、郭晓川、茶娜(2011)通过对201家资源型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的正向影响都不显著,激励型环境规制和自愿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王岭(2012)的研究表明环境信访对工业三废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贾瑞跃、魏玖长、赵定涛等(2013)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2003-2012年中国各省份的生产技术进步指数,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对生产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显著,市场激励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和以环境信息披露为代表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生产技术进步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原毅军、刘柳(2013)将环境规制分为费用型和投资型,通过对2004-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费用型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而投资型环境规制显著推进经济增长。综上所述,目前对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大多研究是将环境规制视为一个整体,以一个综合变量笼统地代表环境规制强度,而对环境规制类型进行区分并对不同类型的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二是对环境规制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传统的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和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即集中于显性的环境规制,忽略了隐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文章从环境规制工具的视角出发,将环境规制工具分为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隐性环境规制,以此分析各种环境规制工具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给出相应地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1)技术创新的度量专利授权量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能力,且在各种研究开发中,专利的数据较为全面,具有可得性,本文选择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产出(I)的衡量指标。

(2)技术创新投入的度量技术创新投入主要包括两个指标:技术创新活动的资本投入(K)和劳动力投入(L)。资本投入用研究和开发机构研究及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来衡量,劳动力投入用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来衡量。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以1999年为基期,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研究和开发机构研究及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进行平减。

(3)环境规制的度量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是国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直接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规范和干预。在诸多环境政策中,三同时制度是中国首创的环境规制制度,要求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是中国目前提高环境准入门槛、防止新污染源产生的有力手段,同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文章将西部地区各省份历年三同时执行合格率(STS)作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指标来进行研究。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文章采用Eviews6.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首先使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中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通过Hausman检验,结果证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考虑到面板数据中截面异方差问题,文章采用可以消除截面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的“Cross-sectionSUR”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进行估计。Hausman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三同时制度和排污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774和0.1725,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t值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0),说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和市场激励性环境规制工具对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的促进作用稍高于市场激励性环境规制工具。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基本上是属于以命令控制型为主导的环境规制模式类型;二是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执行力度较高,表1中西部地区各省历年三同时执行合格率的均值为92.94%就是证明;三是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实施效果。总体来说,西部地区的显性环境规制工具是有效的,能够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弥补因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上升,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反映了西部开发以来西部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环境信访的回归系数为-0.0171,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t值的伴随概率为0.0019),说明西部地区的隐性环境规制不仅没有促进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一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处偏远、相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落后、都市化水平低、教育水平落后、环境普及教育程度低等导致公众环保意识水平低;二是由于西部地区以环保为主要活动领域的核心型民间环保组织的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很低,从而导致隐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排污行为没有约束力,使企业失去了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三是由于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物质环境下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化中,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环保意识薄弱。技术创新投入包括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078和0.3646,,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t值的伴随概率均为0.0000),说明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且劳动投入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高于资本投入。这与丹尼森的研究结果一致,他认为技术进步中60%来自于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劳动投入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最为薄弱,教育发展最为落后,导致地方政府在技术创新资本投入方面远远少于东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匮乏,因此未来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加大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促进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推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文章利用1999-2012年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基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隐性环境规制工具等视角实证分析了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隐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技术创新投入包括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

一是要适度提高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标准。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别管理”的特点,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明显比较低,但结果却是西部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适度提高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标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诱发作用,提高西部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调整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尽可能选择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建立基于技术驱动型标准,并加强对特定科技创新的后果评价,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三要加强西部地方政府尤其是环保行政部门的能力建设,给地方政府必要的经费、人员和其他物质保障,命令控制型工具才能具有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政府才能全面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刺激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2.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建设,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有效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般来说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中,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相比,市场激励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具有明显的信息节省优势,执行成本低,对政府的监管水平要求不高,同时可以不断给企业提供强烈的刺激,让排污者去发明或采用更为经济和成熟的污染控制技术,并从发明和采用更低减污成本的污染控制技术中获益,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比较慢,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制约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使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弱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市场法律法规,是提高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

3.提高西部地区公众的环保意识,发挥隐性环境规制的作用

针对西部地区隐性环境规制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今后首先应强化以学校、社区、家庭、组织、民族教育等途径的社会环境教育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其次,地方政府要通过进一步的环境立法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具体化,确保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完善公众参与环境规制的激励机制设计,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条件,为隐性环境规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最后,积极的建立和发展民间环保组织,通过经费支持等途径加强环保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其专业化程度,鼓励其参与政府的环境决策,刺激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4.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与物质流动模式相关,原有的物质流动模式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转向对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关注。回收利用型技术的物质流动模式可以表示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通过对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在加拿大Burnsde工业园区,通过回收废纸然后外运供其他公司生产衬垫板,另一家包装公司则重新利用电脑公司的过剩的聚苯乙烯;它还拥有各种回收和再利用公司,处理颜料盒、丝带重新涂墨、轮胎翻新和家具翻新等;另外还使用银回收系统回收印刷工厂的银;同时园区内的19家化学品生产销售公司还联合进行化学品交换。

在美国,查塔诺加(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来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如将旧钢铁铸造车间改造成一个利用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紧邻的肥皂厂则循环利用废水;而肥皂厂旁边是利用肥皂厂副产作原料的一家工厂。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工业网络。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则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也就是俄克拉何马州大量的废轮胎资源,通过采用高温分解技术将这些废轮胎资源化从而得到炭黑、塑化剂和废热等产品。

在我国,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将汽车生产中的废钢及其它边角废料回收后,通过熔炼等加工过程制成钢锭,再提供给丰田模具工厂作为其生产模具的原料。另外,针对食品饮料业能源消耗量大且稳定的特点,天津开发区开展了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蒸汽梯级利用;并进行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构建废水代谢链条。还致力于雨水的收集和再生利用;致力于垃圾分拣和再生,使危险废物实现资源化;以及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剩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也是一个成功的实现了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的例子。园区由设备加工、塑料生产、建筑陶瓷、铝型材和绿色板材等5大行业组成。根据技术可行性及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附属企业组成5个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群落,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构成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在这其中,有3条属于闭合循环的生态链:环保仪器设备厂生产的产品在消费后报废予以拆解,其中可以再利用的零件供维修用或回到企业供生产用,不可再利用的零件经五金加工厂回炼成金属原材料,重新生产零件供给厂家生产仪器设备;可降解塑料厂产生的废塑料进入塑料添加剂厂用于生产增韧剂,然后返回可降解塑料厂供生产使用;绿色板材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等,通过加工成生产板材用的胶黏剂,再次返回板材厂生产使用。园区内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废物排放,而且还能吸收消化园区外的塑料废物、废旧五金等,不仅如此,每年还可通过节省原料和能源、处理废物使得成本降低、再利用废物等方式获得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从这些闭合循环的设计上可以看出,园区企业间利用彼此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经过加工后重新返回系统循环使用。这种循环生产的理念,充分带动了回收利用型技术的发展,更很好的体现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有效利用的理论。

2推动了物料消耗最小化的系统技术的发展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彼此利用“废物”,使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从而使物料消耗达到最小化。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而物料的消耗绝对减少。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主要包括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其中,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提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将除尘脱硫的副产品工业石膏,全部供应附近的一家石膏厂作原料;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炼油厂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给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了火焰气的排空;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炼油厂的脱硫气则供给电厂燃烧。另外,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冷却水用于冷却发电厂的发电机组,而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回头又供给炼油厂;热电厂同时也把蒸汽出售给石膏公司和市政府;热电厂的脱硫装置使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石产生反应,生成石膏供应给石膏材料厂作为原材料。而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又可以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和石膏厂。由此可见,通过对一系列的能减少物质消耗、封闭物质流的技术的应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极大地节约了相关公司的成本,并且带来了许多新的收益。据测算,在这些交换中产生的共生物料量大约相当于Asnaes电厂每年购买的煤量(200万t/年),亦或相当于Statoil精炼的北海原油吨数(480×104t)。由此可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再利用网络,实现了绝对减少物料消耗的目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减少了污染。从生态学角度说,卡伦堡表现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的特征:生物体消耗其他生物体的废物和能源,彼此之间共依共存。

另一方面,产值相同的前提下,单位产值消耗的物料相对减少。鲁北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内部包括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3条密切相关的生态产业链,这些产业链通过系统化、网络化,协同、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系统。

具体来讲,以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为例。在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简称PSC)中,磷矿与硫酸制取得到的磷酸与合成氨反应制得磷铵,副产品磷石膏送往水泥厂生产水泥。富含SO2的水泥窑气送往硫酸厂生产硫酸和液体SO2,液体SO2用作生产溴素的原料。硫酸送往磷铵厂用于磷铵的生产。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热电厂产生的电力和蒸汽供各厂使用,锅炉副产的炉渣、炉灰作为混合材料生产水泥。在这个系统中,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用于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而硫酸又再返回用于磷铵的生产,上一层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了下一层产品的原料。使得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循环利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废弃物排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系统。这使得对磷矿的开采降到了最小的程度,同时也避免了对硫矿以及石灰石矿的开采,使对物料的消耗达到了最小化。据测算,它的磷铵成本比同类企业的产品成本低30%,水泥成本低20%,硫酸成本低50%。

我国山东鲁北工业园区创新出了3种关键性技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物质与能源的循环与转换,这3种技术为: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磷石膏分解技术;补加高硫煤、窑外分解及控制氧化气氛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系统应用,实现了整个鲁北生态工业园的完整链接与运行,进而实现了降低物料消耗、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的目的。这种生态工业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推动节约型技术的系统化发展。

3使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化、系统化

治理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单个工业企业的环境问题截然不同。在生态工业园区出现之前,前两代工业园区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企业间副产品与废弃物的有效流动和再利用,缺乏环境治理技术上的相互合作机制,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并且环境污染严重。

对生态工业园区而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够再局限于对一种有害废物的处理上。如在处理污水时,不能简单的只处理水污染问题,因为处理污水的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泥。在处理某个成员企业的废弃物时,还要考虑到是否可以进行交换再利用,处理方法是否可以在成员企业间形成贯通的链条。这就要求环境治理技术要系统化。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成员间应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链条。如供水——收集污水——污水处理——有害废物存放和处理——垃圾填埋,就是一个简单的环境治理技术的集成。

根据各生态工业园区所采用的环境治理技术的不同,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均采用现有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综合,使之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或者称之为一个集成;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就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类是针对自身生产的特点,采用新开发的一整套技术,从而使环境治理技术达到系统化。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区可作为此类型的代表。

美国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集成现有技术,形成了一个生态型工业体系。它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品直接供给塑料制造公司作为原材料。抽去废旧轮胎中的钢丝后,将其粉碎成橡胶颗粒,通过传动带输送到联邦循环技术公司进行高温热分解,得到塑化油和碳黑;而钢丝在集中处理后,作为钢材再利用;塑化油经管道输送到塑料制造公司加工处理,成为可用的塑料。塑料再经管道传送到两家公司,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塑料标牌,另一家用来生产彩色胶片。碳黑以浆的形式经管道输送到另一家公司,以此生产小型硬胶轮胎。由此可见,切克托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将这些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技术集成化,充分利用废弃物,使其分解后回收再利用,有效的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生态循环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贵糖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业为主体,兼容了甘蔗种植业、造纸业和酒精业以及热电厂。众所周知,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多、污染重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制糖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制糖企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一直是该行业比较难以克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港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引进制糖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工业链系统,成员企业间均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相互依赖关系,物质和能量在这条生态工业链中被系统化的利用,十分有效的提高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净化率和转化率。例如,在制糖工艺中输出的废糖蜜,被酒精厂酒精车间作为资源用来生产能源酒精或食用酒精,酒精车间产生的酒精废液经过浓缩、干燥和补充必要养分后,制成复合肥,这样就使废糖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造纸中段的废水(碱性)与热电厂锅炉的含硫烟气(酸性)通过除尘脱硫塔进行中和反应,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水的重复利用,极大的减少了废水的排放。总之,贵糖生态工业园区通过除尘脱硫、回用水工程等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技术,形成了包括处理废水、废气、生产水泥、轻钙等副产品以及利用酒精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酒精废液制造复合肥、向园区制造系统提供回用水的一个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充分体现了其环境治理技术的系统化,极大程度的解决了区域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

4催化绿色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按创新的新度来分,可区分为重大技术创新和渐进技术创新。重大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创新。渐进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原理无重大变化的产品和技术改进。重大技术创新可以是单元技术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同时涌现数种技术甚至是整个系统层次上的创新。后者亦可称之为蔟状式创新。IT业的技术创新形式就属于这种情况。众所周知,IT业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领头军,其技术的更新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往往一夜之间就会涌现出数种新技术,淘汰掉前一天还十分盛行的技术及产品。这就是典型的蔟状式创新。

由生态工业园区所引发的绿色技术革命就属于蔟状式创新。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人类需要超越现代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由此可见,绿色技术不仅要解决之前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还要防止未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园区成员间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或食物链,以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和废物最少化。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改进现行技术,使技术向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纷纷致力于发展绿色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技术是如雨后春笋般大批量的涌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蔟状式创新。这直接促成了整个系统层面上的绿色技术革命。

在小区域范围内,由于生态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工业链为基本结构,园区企业间的排列结构类似于生物链,均存在着物质的输入输出关系,这就直接决定了园区内的绿色技术创新将以蔟状式涌现为主要特征。以日本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为例。为了实现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的转化,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园区迫切需要一系列的绿色适用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腾泽(Fujiaswa)生态工业园区的上属公司EBARA公司开发出了各种废物转化新技术,主要包括硫化床气化燃烧和处理系统、烟道气处理系统、太阳能光电池系统、风能涡轮发电机、污水加热交换泵以及新型的燃料电池技术等。通过应用这些绿色技术,使得园区与传统的工业系统相比,估计降低40%的能源消耗,降低30%的水消耗,减少95%的废物排放和30%的二氧化碳排放。

对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讲,绿色技术的创新更不会是以零星出现、散状分布为特征的。随着生态工业园区的不断涌现及发展壮大,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目的,企业对绿色技术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为了实现物质在整个社会系统内的良性闭合式循环,势必要求绿色技术形成一条绿色生产工艺的链条,主要包括水的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再循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生态工业模式需要无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撑,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势必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要实现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政府、园区、企业的相互促进,从政策、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积极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罗宏,孟伟,冉圣宏.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兆华等.生态工业园中两种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2(2)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王兆华,王国红,武春友.生态工业园:我国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0)

6顾国维.绿色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营销创新;设计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的高新技术进入国内,经过我国专家长时间的摸索和探讨创新,我国如今在高新技术法杖上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好有一定的差距。大力促进高新科技的发展,快速的形成我国自己的企业优势是我们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有些人认为要想让高新技术企业在整个市场中取得优势必须依靠技术,但是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市场资源,有了技术还要让技术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还要通过营销渠道进入市场顺利地卖出,这就涉及了营销渠道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因此高技术企业的营销渠道必须要创新才能使得企业取得一定的优势。

一、高新技术产品与高新技术营销

首先,高新技术产品对应的消费群体不同有一定的针对性。其次,在销售队伍中需要有精通产品的人介绍以及产品的演示,这就需要销售和专业知识兼备的综合性人才,最后我们还需要运用法律和专利等手段对企业的高新技术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及对自己企业文化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

1.营销观念的改变

企业的经营都是企业家们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专业的规划在整个企业的经营之中市场营销理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获取优势的关键,是保证企业能够进步的前提和基础。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强化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合作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联系起来形成团结的力量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利润,一方面营销部门可以根据市场的走向和市场调查为设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提供设计方向,放过来设计部门和其他部门可以很好地响应营销部门形成一个闭合的反馈系统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之中快速稳步前进。

2.营销组织以及人员的创新搭配

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特殊性质,产品生产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迈入市场如何卖出去,它要求营销部门有灵活的方法吸引所针对人群的注意去打开市场,因此这就要求营销组织团队一定要有精通营销策略以及对产品各个方面都比较了解的人,传统行业很多只需要营销性的人才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而高新技术产业则需要高新技术人才和营销技术人才的搭配合作从而使得高新技术产品更快的开阔市场进军市场。

3.营销技术的设计与创新

(1)企业内部管理

首先,我们要强调高新技术产品的性能,我们可以深入调查客户所需要的产品想实现的功能并且调查市场上已经存在的高新技术产品之间的差异,企业在确定了目标市场之后应该从客户的需要以及现在市场的现状和当今的技术水平努力的设计产品完成产品与顾客的互相选择,其次,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指标数据都是不明确的,可能设计的产品不好或者营销策略指定的不合理都可能很大程度上导致最后产品的进入市场的价格,因此我们需要价格策略创新。

(2)产品价格策略

根据市场的需要和高科技产品的规格,企业必须有专业性的人才根据市场状态以及产品的综合性指数来制定产品的价格以及供求关系,高新技术产品一般都是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且具有专利性的保护,因此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时可以根据市场的相应程度不同程度地对价格进行调整和对生产量加以控制从而在供求关系上进一步地控制市场使得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益最大化。

(3)企业人员与消费者沟通以及促销策略的创新

大部分的人群对高新技术产品还存在这疑虑和陌生,因此高科技技术产品更加考验企业销售人员与客户的沟通以及在促销策略上是否采取得当的办法进行销售,只有灵活地运用沟通与策略才能不断地拉近客户的好感从而使客户更加地相信这个产品值得自己购买。首先我们要创造良好的销售市场环境,让顾客在舒适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对我们产品的好感,被市场认可的市场环境才能使公司的产品被市场接受,其次服务还是销售行业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不论产品的功能以及设计的高科技最佳的服务才是赢得市场赢得客户的第一步,在产品功能完善的基础之上要加强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保障给客户安心的消费心理,让客户在使用高新技术产品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我们企业的最佳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留老的客户还能不断地发现和吸引新的客户从而达到企业利益的不断攀升,最后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销渠道管理的创新,从生产到消费的所有环节都可以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不同能力来制定不同的计划,企业可以与经销商合作来获得共同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戴西业,杨树青.关于福建民营企业营销现状与创新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8(24):23-24.

[2]郭伟广.改革企业营销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J].现代商业,2012.8(18):55-56.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媒体;图书馆;服务;创新

基层图书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断地结合时代背景,使得基层图书馆进行适应性的改革发展,是新时代下的要求。全媒体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简单而言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基于全媒体时代进行图书馆服务与创新层面的分析,显得十分必要,一定程度体现了本文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全媒体时代下图书馆服务与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图书馆服务与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首先,基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断地探究如何提升其有效性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工作层面的发展,结合全媒体的时代背景,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在图书馆工作中进行引入,通过技术层面的先进性,实现对于工作开展的促进。其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带有很强的服务与保障性质,而在全媒体时代下,群众对于信息的认识,感知,传播模式等均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图书馆工作不断地从自身层面出发,进行适应性的改革,能够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促进自身工作层面的发展。此外,随着理念的发展,我们认识到了公共文化保障工作的发展,核心源动力就在于改革,不断地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改革,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更好地进行社会层面的融入,对于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同样体现了全媒体时代下图书馆服务与创新发展的必要性[2]。总的来说,不断地结合全媒体时代下的特征与背景,探究图书馆服务与创新层面的分析,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服务与创新分析

结合工作实践与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主要在以下方面分析图书馆的服务发展与创新。

2.1人性化交互式服务模式构建

全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体信息不断地融合性使用,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多个维度进行信息层面的接收,基于这种技术实现层面的背景,以及我们信息处理习惯的改变,因此在图书馆工作中,建立人性化交互式的服务模式尤为关键,交互性与人性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应用技术性成果,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工作层面的发展促进。首先,图书馆工作中,应当进行技术性成果应用,提升新的具有交互性的服务。交互性服务的开展,能够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群众有着良好的服务体验。例如,不断地创新思路,应用新技术,将创新体验式服务在图书馆工作中引入,如3D打印技术应用,提升群众对于新技术的认识、AR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这对于群众参与信息文化工作的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红色动漫互动体验、博看朗读体验、3D影视体验等均是重要的技术层面的创新应用[3]。其次,在图书馆工作中,不断地促进人们从多个维度进行信息的感知,注重体现人性服务的理念,服务模式构建中,还应当不断地建立多维度电子资源库,即将图书等传统的信息资源进行众多媒体形式的转换。例如,将图书资源进行电子资源的转换,促进群众进行多种媒体信息的学习。此外,在信息服务中,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建立交互式的服务模式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全媒体时代下,要不断地将各中媒体信息进行融合,将现实与虚拟进行融合,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于读者工作发展的促进,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2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应用

全媒体时代下,技术性成果广泛地应用,成了重要的背景,因此不断地进行技术层面的发展,促进图书馆核心业务开展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化的图书借阅系统是基层图书馆工作开展中重要的创新。首先,信息化借阅系统,要能够实现自动借阅图书,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借阅效率,促进工作开展的质量水平,对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图书馆中启用了RFID无线射频技术,实现自助借还图书、3D定位查询,使得图书的借还变得十分高效,十分便捷。此外,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进行线上平台打造,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简单而言就是构建信息化网络管理借阅平台,读者可以在借阅平台上进行图书借阅,进行电子资源获取。此外,不断地创新思路,加强技术层面的应用,结合全媒体的时代背景,自主式智慧图书分馆的建设,同样十分关键。例如,建设24小时自助智慧图书分馆,实现了全天候的信息服务,大大方便了群众获取相应的信息服务,对于公众文化体系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图书馆借阅系统应用,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要点。其一,便捷化,不断地进行便捷化的信息服务开展是图书馆工作,全媒体时代下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大量地应用网络技术,虚拟空间进行服务发展十分关键。其二,针对性,应当根据地域层面的群众阅读习惯,信息获取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借阅系统构建。总的来说,全媒体时代,广泛地进行技术成果应用,促进技术化,智能化的图书借阅系统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2.3新媒体平台建设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变得十分容易,关键就是大量的新媒体平台出现,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图书馆工作中,不断地应用新媒体平台,例如,建立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或者相应的手机App,是基层图书馆服务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首先,这些新媒体平台一般基于智能化的移动技术终端进行应用,能够便捷地进行信息,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十分迅速,因此在图书馆工作开展,能够有效地进行通知,进行相应的宣传。其次,新媒体平台中,能够融合文字,图像,视频,音乐,这种媒体融合的模式,体现了全媒体的思想理念应用,对于图书馆工作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性。此外,新媒体平台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可以有效地进行图书馆功能层面的增加。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使得信息服务具有了能够便捷化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体现了对于技术的有效应用,是今后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创新,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3结语

本文探究全媒体时代区县级图书馆的服务与创新,结合实践,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不断地结合时代背景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践工作中,结合全媒体的特点,广泛地进行技术性成果应用,最大程度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琳.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探索研究———以杭州图书馆“作家公社”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4):74-77.

[2]欧阳芳.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探究[J].图书馆研究,2013,43(4):64-66.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区域技术创新的途径。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保证,应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突出区域特色为中心营造制度环境和进行制度安排。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的灵魂,加快培育创新观念已成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此,有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所谓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中,课题组负责人柳卸林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等。要造就这些方面的创新能力的体系,构筑区域创新的平台,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筑牢如下三个支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1.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

马克思被人们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英国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的作者弗里曼把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入一种产品(或工艺)所包括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把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包括:研究过程(形成新的思想和发明);新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过程(商业化)。或者说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狭义的范畴,即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与开发的结合,更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结合;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发明创造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促进新市场的开拓,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1.1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尽管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在知识创造中起着重要的源泉作用,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因此,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都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要素,但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因此,各地政府,要注重为企业的创新创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让企业自己承担创新的决策的风险”。

首先,企业是创新政策制定和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也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以区域创新战略为指导,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地同区域内科研机构合作创新,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企业根据区域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宏观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的实践情况和自身所处的竞争局面,自主地选择并实施与本企业的实力以及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内部组织或是以课题支持科研机构进行而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其次,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不断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使企业具备创新的自主决策权,能够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责任,并全额获取技术创新的收益。要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这些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进行技术扩散,带动整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企业在注重自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市场的创新,善于从科研机构等引进外部创新成果,加大对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实现技术创新的效益,同时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获取和传递机制。

1.2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应加强引导和支持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可避免会受到所在区域条件的限制,会出现某种创新资源的相对缺乏、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备、创新环境有待于完善的情况。所以,作为区域技术创新在发展的目标上有别于国家技术创新,其不可能把赶超当今所有科技前端发展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过去,一些地方政府沿用计划管理体制下的工作思路和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在经济发展中“唱主角”,为加快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习惯于用行政手段争取项目、兴办企业、抢占市场,缺乏对本地区技术创新的规划设计和科学论证,往往忽视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和科技资源的现实状况,致使一些匆忙上马的项目很快就因缺乏创新能力、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而难以为继。事实上,技术创新既包括开辟新的技术创新领域,也包括对传统企业的高新技术化,即用现代新兴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其竞争力。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是经多年建设的工业基地,有一批基础较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能够通过注入资金和技术使之重现生机和活力。但往往因为地方政府缺乏创新思路,大量可利用的创新资源被闲鼹和浪费。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十分必要。

2.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保证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创造新的制度安排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

2.1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

区域创新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成果、信息等等,但是,拥有创新要素,并不一定就能实现区域创新,而只是具备了创新的资源。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创新资源都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合理配置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从其实质上看,区域创新是诸多创新要素不断被激活、被重组、被整合的过程。一个开放有序、高效运转的市场体系,既能为创新提供需求的刺激,又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要素支持。企业能否成为创新的主体,还要看市场制度是否健全,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调节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完善市场制度,应该做到:第一,建立规范市场的行为准则,必须消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各种限制和壁垒,如行政垄断、地区市场分割等,地方政府间应加强合作,消除区域间制度壁垒,打破区域间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间创新资源的整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市场发挥激励创新的强大作用。第二,区域市场制度除了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还应该结合本地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特点,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市场制度。比如,宗教信仰盛行的地区,可以利用宗教节日开展市场活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的流通;第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总是希望市场也最大化,能够将技术及其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以便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最大利润。

2.2加强创新主体的产权建设。抓好企业内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首先是要做到产权清晰,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权利、义务、责任明确。通过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创新塑造良好的微观基础。确立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本产权,并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主要是建立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年薪制和持股制,让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放宽技术成果所占股份比例限制,如地处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出台了两个70%的产权安排(技术成果出资人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将非政策计划项目结余经费出资人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活力得到极大激发,木但重大科技成果如获得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碳/碳复合新材料”等不断产生,而且形成了院士、教授创办高科技企业的热潮。.

2.3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要明确知识产权产出要求、权益归属,及时申请专利和以技术秘密形式予以保护。大力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使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或生产者自觉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和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对于知识产权的专利,政府部门可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要加速专利审批速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改进有关规定,提高职务发明人受益比例。

3.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的灵魂

所谓观念创新,是指有创见的观念及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取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等特征。

3.1倡导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应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创新意识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深深地沉积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成为营造现代创新意识的羁绊。如在处事方式上,则表现为“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为人先”等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考虑问题时着重于人的伦理纲常,重人事而轻自然,缺乏对探索的兴趣,这种以伦理纲常为思维内容和对象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压抑人的创新意识,扼制了人的创造精神,阻碍了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同时,传统经验的思维方式,刻板且单一,忽视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精神和数量分析,不利于自由思想的发展,不利于现代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另外,狭隘的宗族观念和地缘文化观念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如“祖宗之法不可变”、“上阵父子兵”、“天下同姓是一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意识。

3.2引导人们破除传统区域观,树立现代区域观

应该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以行政单位为边界进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而且,这种行政边界划分是基于历史、政治、地理、语言的习惯而形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政策实施、项目执行、政绩考核也都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执行,各区域“各自为政”。长期的行政边界管理,自身也强化了以行政地区为单位的地区内涵。但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强调行政边界的做法已经开始限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过于强调本地区,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排挤从其他地区来的创新,看不到其他地区产生的创新对本地区创新的重要意义,使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受阻;其次,过于强调行政单位会降低本地区的创新效率。比如,行政单位在经济交易和知识产权纠纷上更多地保护本地区企业的利益而不保护其他企业的利益,为了吸引外资,竞相出台不合理的优惠政策,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利于本地区的创新。从本质上说,创新要素不是以行政单位为边界的,它需要跨地区乃至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新要素的快速流动,必将降低交易成本,大大提高跨行政区域的创新效率。所以,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树立跨行政区域的现代区域观。

3.3加快创新型领导的培养和选拔。使创新型领导成为全社会创新的精神楷模

因为只有创新型领导,才会形成创新型制度、创新型文化,领导的观念创新了,对群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存在着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的培养、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关键是地方领导没有创新型的新思路,没有形成创新的社会氛围,因为推动自主创新的过程,实质就是消除阻碍和制约创新能力问题的过程。当前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要定期对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4创新教育观是长远之计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8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省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已是广泛共识,学术界对这一事项的发展状况及其区域间的差异展开了积极地探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涵盖多项指标范畴的综合性概念。在测度区域间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差异情况时,我们需要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现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本文秉着对“创新能力”涵义的界定,兼顾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设计了如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1。这套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创新环境利用能力共五个方面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按其涵盖内容设置二级指标,并利用熵值法计算出了相应指标的权重。

2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研究方法众多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中综合评价法是较为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而对研究对象指标值的差异评价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熵值法能够充分获取原始数据信息,克服主观选取指标的随意性,因此这种方法是一种科学客观地赋权的处理办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等各个领域。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熵值大小来测度已知指标数据的有效信息量并进一步计算出权重,也就是通过评价对象的指标差异程度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如果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说明各评价对象的某项指标值差异较大,熵值较小,则表明该项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较大,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多,其权重也相应较大;相反地,当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小,说明各评价对象的某项指标值差别较小,此时熵值较大,则反映了该项指标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少,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作用很小,该指标权重也相应较小。如果各评价指标的某项指标值完全一致时,此时熵值达到最大,这意味着该项指标可以从评价指标体系中剔除。该方法的具体核算过程为。

2.2数据说明在考虑符合国家战略和便于企业理解的前提下,创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政府、相关中介机构等可以比较方便地开展客观评价工作。选取的指标主要考虑便于收集、可量化、易于比较,通常采用国家统计局指标以及企业财务科目可产生的指标数据,较多采用比例指标等。本文以2012年我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数据信息来源于2013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等资料收集和整理我国省市自治区的2012年各项指标相关数据。本文所考察的变量指标是2012年的截面指标,所以未对相关指标进行价格平减处理,所涉及的价值量指标均采用现价计算方法。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我国省级区域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揭示其在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们根据综合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进行排名,并对省市自治区指标分布的结构性特征详细分析。

3企业创新技术能力及其区域差异

根据上述熵值法的具体过程计算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企业创新能力各项指标权重(表1)以及各省市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名得分(表2)。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领域的权重可知,创新产出能力的权重最大,其次是创新环境利用能力,其余的创新能力按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基础、创新实施能力。相比较而言,一些指标所体现的创新能力权重较多,说明指标在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应地对该创新领域的贡献也越大。比如,在创新基础条件指标体系中,贡献较大的指标是“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数”和“有R&D活动的企业数”,而创新实施能力中,各项指标贡献度较为平均。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区域综合得分与一级指标排名情况,可以看出,2012年东部沿海地区中的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排名靠前,而西部地区的青海、西藏排名靠后;从一级指标排名变化来看,四川和青海五项指标变化最大,陕西和西藏指标变化最小;宁夏和安徽在创新础方面上升较大,吉林在创新投入能力方面排名下降9位,福建省创新实施能力下降较大,贵州在创新产出方面进步较大,贵州和天津创新环境利用能力变化幅度较大。通过熵值法测算的指标权重,明晰了创新领域在综合评价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证明了各项指标数据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贡献比例,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点领域仍在创新的产出与环境利用方面,相比之下创新实施活动能力仍显不足。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以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和建设创新型的国家目标。同年,国务院国资委、科技部以及全国总工会决定开展评选国家创新型企业的活动,用以体现企业是自主创新、创新性国家主体的核心思想。我国政府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大政府科技资源扶植力度”。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区域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状态,创新之路依然任务艰巨。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