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区域技术创新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区域技术创新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技术创新效率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要素投入相对于产出的转化效率,反映技术创新投入对产出的贡献比重,即研究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合理地配置相关资源。目前学术界关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测量与评价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单一指标的投入产出评价,一般用比较简单的算术比例法;二是对多投入和多产出指标采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以随机前沿分析(SFA)为代表,非参数方法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代表。DEA是评价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决策单元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国外对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早。1957年,英国经济学家M.J.Farrell提出了技术效率的概念,并给出了测算标准和测算模型。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率先提出了效率测度的随机前沿方法,随后被应用到对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改变了传统的纯理论研究方法,转向了应用研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1978)提出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技术效率,以相对有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观察值来估计有效前沿面,并根据各决策单元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有效。美国学者罗杰斯和拉森川(1985)研究了区域创新效率评价。HelmutForst-ner和AndersIsaksson(2002)以1980—1990年的截面数据,用DEA方法测算了57个国家的技术效率,得出工业国增长更多是依靠技术进步,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则更多依赖于技术效率的进步的结论[3]。Nasicrowski和Arcclus(2003)测度并分析了45个国家的创新效率,发现技术创新规模、资源配置对生产率的变化有重要影响。Nasier-owski和Arcelus(2003)研究了信托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3M公司CEOBuckley(2007)结合六西格玛管理探讨了创新与效率的问题。MCRimmon(2007)从成功的管理标准、创新和执行的均衡、组织文化方面论述创新的效率,并提出了管理建议。Akihiro和Shoko(2008)对日本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Jarvis(2009)从2008年金融危机谈起,进行案例分析,指出了重点关注创新效率的问题。1997年,我国学者柳卸林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问题,并从企业角度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池仁勇(2003)测算了浙江省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对影响该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回归检验。[5]池仁勇、虞晓芬、李正卫(2004)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刘爱芹、张伟(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一个区域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应该包括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两者相互作用的效率。[3]官建成、陈凯华(2009)运用DEA的松弛测度模型和临界效率测度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状态进行了测度。冯缨、滕家佳(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域际评价,并分析了江苏省五大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6]谢子远、鞠方辉(2011)以国家高新区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郭磊、刘志迎、周志翔(2011)运用DEA交叉效率模型,实证研究并给出了31个省、市、自治区技术创新排名。苏海涛等(2012)建立了基于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江西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了2001—2009年江西技术创新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叶锐、杨建飞、常云昆(2012)利用1999—2010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高技术产业系统效率和子系统的纯技术效率。张江雪、朱磊(2012)运用四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9年各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综上所述,在对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有参数的SFA方法,也有非参数的DEA方法。研究领域有的是地区或者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有的是某个地区或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特点,但针对相似经济水平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中国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十省市为例,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

二、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1.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是线性规划模型的应用之一,常被用来衡量拥有相同目标的运营单位的相对效率,本文采用CCR模型和BCC模型来评价技术创新效率。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rnes)、库伯(W.W.Cooper)和罗兹(E.Rhodes)首先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模型)的方法,用于评价相同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因此被称为DEA有效)。他们的第一个模型被命名为CCR模型。这一模型是用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的“生产部门”同时为“规模有效”与“技术有效”的十分理想且卓有成效的方法。1984年查恩斯(A.Charnes)、库伯(W.W.Cooper)、格拉尼(B.Golany)、赛福德(L.Seiford)和斯图茨(J.Stutz)给出另一个模型BCC模型(也称为C2GS2模型),这一模型用来研究生产部门间的技术有效性。2.指标选取根据Roll(1989)的研究结果,决策单元个数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之和的2倍较优。本文综合考虑数据包络分析对数据的要求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2006—2010年东部沿海十省市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产出指标包括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申请专利数。

三、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模型和选取的指标,我们选取东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十省市作为评价单元(DMUj(1≤j≤10))。各个指标数据以十省市大中型企业为基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利用LINDO软件求解,解得结果如表2所示:由DEA有效性的判断可知,当θ=1,且松弛变量和剩余变量为0,则表示评价单元(DMU0)的技术创新效率达到了相对最优。由表2可知,2006—2010每年DEA综合效率都相对最优的省市是天津和上海,DEA纯技术效率都相对最优的省市是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DEA规模效率都相对最优的省市是天津和上海;所有效率值都偏低的是江苏和辽宁。2006—2010每年规模都有效的省市有天津和上海,都无效的省市是福建。虽然十省市的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高,但从单个年份来看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仍存在差异。1.综合效率分析从上述计算中可知,投入多的省市,其相对效率不一定高,产出少的省市,其相对效率不一定低,因为这涉及到投入产出的比例。由图1可以看出,2006—2010年,效率值等于1的省市有天津和上海;效率值介于0.8与1之间的省份有浙图12006—2010年东部沿海十省市综合效率江和广东;效率值介于0.6和1的省份是北京、福建;效率值介于0.2和0.8之间的是山东、江苏和辽宁;效率值小于0.6的是河北。天津、上海的综合效率一直最优;广东的综合效率值由1下降到0.8650,呈下降趋势;江苏则正好相反,由0.4610增长到0.7845,呈上升趋势。2.纯技术效率分析在生产函数理论中,企业能够在其最大可能生产曲线上进行生产。但实际经济环境中,由于管理的漏洞、技术人员的缺乏或者其他原因,使得现有的技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技术有效性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模式下,产出相对投入而言已达到最优,即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活动已经充分发挥了现有技术条件的潜能,使资源达到了最优配置。由图2可知,2006—2010年纯技术效率值为1的省市有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纯技术效率值介于0.8到1之间的省市有北京、福建和山东;纯技术效率值介于0.4到1之间的省市有江苏、辽宁,纯技术效率值介于0.4和0.8之间的是河北。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纯技术效率保持不变,福建和辽宁有增长趋势,其他省市趋势不明显。与图1相比,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如2009年,北京和山东的综合效率值分别为0.996476和0.976062,可纯技术效率值都为1。原因是影响综合效率的因素除了有纯技术效率外,还有规模效率。3.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分析综合效率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部分组成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其中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益指的是,企业将生产要素等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由图3可知,2006—2010年,规模效率值为1的是天津和上海;介于0.8和1之间的是浙江和广东;介于0.6和1之间的是北京、福建、山东、江苏和辽宁;小于0.6的是河北。天津和上海规模效率趋势保持不变,广东规模效率呈下降趋势,其他省市趋势不明显。2006—2010年规模收益趋势保持不变的是天津和上海,说明这两个省市已达到最佳规模状态。规模收益递减的是山东、江苏和辽宁。规模收益递增的是福建,北京和河北在个别年份也出现了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规模无效,这些省市应加大投入,扩大规模,但需注意投入的适量性,防止出现“投入冗余”,导致投入产出比例下降。接下来综合比较2006—2010年十省市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我们选取五年均值,作图如下:图42006—2010年技术创新效率均值由图4可知,2006—2010年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均值排名第一的是天津和上海,接下来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广东、北京、福建、山东、江苏、辽宁和河北。纯技术效率均值排名第一的是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接下来由高到低的顺序跟技术效率一样。规模效率均值排名第一的是天津和上海,接下来由高到低的顺序跟综合效率一样。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效率均值变化趋势不尽相同,说明在不同省市的无效率状况的原因不尽相同。浙江和广东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9993和0.9682,它们的无效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规模原因。北京和福建的综合效率为0.9189和0.7456,它们的无效是由技术和规模的综合原因导致的。除了探究非DEA有效的原因以外,我们也可以改变投入或者产出,通过投影分析将非有效的DMU转变成有效的DMU。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个别年份个别省市的非DEA有效或是存在着投入冗余,或是存在着产出不足,或是两者兼有之。我们可以利用其在有效前沿面上的投影进行调整,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扩大产出,也可以在现有的产出上减少投入,以使投入产出比例达到最优。由表3可知,2006年,河北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23955,应减少到72%,即达到6703人,才能使河北的技术创新有效;江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82321,应减少到58%,即达到34831,才能使江苏的技术创新有效。2010年,辽宁的新产品产值为21229.83千万,应增加到27472.84千万,才能使辽宁的技术创新有效;福建的新产品收入为19853.442千万,应增加到24679.69千万,才能使福建的技术创新有效;江苏申请专利数量为31132个,应增加到31435个,才能使江苏的技术创新有效。所以,在非DEA有效的北京、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和山东省市,可以通过减少投入量(如全时当量),也可以增加产出量(如新产品产值、新产品收入和专利)来改进其非DEA有效,达到DEA有效的状态。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影响

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增多。而技术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已经成为区域竞争中的核心力量。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这就代表着技术创新能够在多元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中,创造出社会上暂未出现的新事物,这些新事物能够通过社会的广泛传播来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与共享,从而用新事物的发展来引领整个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

一、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

(一)知识经济,人才集聚

在我国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也逐渐占领市场,成为如今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型产业大规模兴起,诸多行业新业态需要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实现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等传统产业越来越知识化;再者,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以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创新为前提,在变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将显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才成为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人才的集聚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集聚效应,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二)社会竞争,研发投入

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在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增强区域经济的实力。我国目前各大企业也在充分开展技术创新与合作,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渐扩大科研投入,增加相应的经费与基础设施的支持与保障,在研究中重点解决诸多卡脖子的技术性问题。而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够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下找到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从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用技术竞争实现我国科技成果“从0到1”的突破。

(三)市场需求,时代需要

市场的需求是促使新技术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动力。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于网络时代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且当前世界正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变革与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成为我国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关键变量,这就使得技术创新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逐渐提高。市场的需求以及时代的需求使得科技工作者能够针对市场空间中的困境与不足进行技术创新,从而用技术催生产业的新业态与成果,用优质的技术成果来满足大众需求,更好地赢得大众的认可,从而在技术创新成果共享的过程中推进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创新产业产品内容

技术创新作为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引擎,能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来创新产品形态与功能,提高产业运作效率。例如,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背景下,我国逐渐实现网络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与创新,电子商务、供应链运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中去。而且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网络化的动态监测与远程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数据来进行即时性的产品跟踪,从而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来构建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我国产业运作的效率,用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来实现社会信息系统的提质增效。

2.科技改变生活方式,提升大众生活质量

在如今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成果逐渐实现社会化共享,这就能够在社会化的传播中将技术成果应用到社会中去,用技术创新成果来满足大众的社会需求。一方面,在我国智能手机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人人都能够应用智能手机完成即时通讯、信息获取等相关的交流工作,而且如今的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的发展,使我国大众中能够能够基于智能终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够保障大众获得多样化的视觉体验,例如VR技术、AR技术的运用,能够通过虚拟情景再现的形式创新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更好地通过技术来提高生活质量,用大众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3.资源要素全球流动,资源共享带动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联系在一起,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变化的趋势与背景下能够促进资源与要素的全球范围流动,各个区域也能突破本地资源与环境的限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寻求资源与要素的流通渠道,从而在资源的最优配置中增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更好地提高本区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如今全球经济共享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成果能够通过社会的普遍传播来使社会享受到创新带来的社会福利,而各地也能够基于自身的区域特色以及社会科技创新成果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以此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1.引发市场恶性竞争,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在如今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技术成果成为区域发展的的重要推动力量,而部分区域为获得技术竞争的优势,开展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研究,例如基因编辑婴儿、冻卵代孕等技术。这些技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工程与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进程,但若没有得到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便会促使社会过度追逐经济效益趋势的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研究产生的垃圾难以处理,会对生态环境的质量产生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信息过载,鱼龙混杂,虚拟世界长期沉浸

技术创新使得社会发展的技术成果实现社会共享,从而提高了大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泛滥,目前信息社会中呈现出信息过载的趋势,海量化的信息资源充斥于社会环境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影响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创设了诸多游戏体验式的虚拟空间,能够使人们基于网络虚拟空间来开展社会活动,但由于我国大众特别是青少年难以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这些新的技术使青少年自身长期沉浸在海量信息的虚幻满足之中,从而影响青少年的个体成长与认识水平的提高。

3.淡漠世界人际关系,人文关怀缺失

技术的应用将世界联成一个整体,社会大众能够通过技术渠道与终端来保持与世界的联系,从而能够在整体性的交流空间中发展经济与文化。但是这种模式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使大众沉浸于技术手段提供的信息环境中,从而使得社会的人文气息逐渐减少。例如,在当今疫情防控形势下,大众需要凭借健康码与行程码来进行短期的出行活动,但是还有诸多老年群体难以操作智能手机,因缺乏行程码而难以实现正常的购物出行活动,即使国家倡议给予老年群体人文关怀,但是还有部分地区因没有健康码拒绝老年群体进入,人文关怀思想呈现出社会化缺失的趋势。

三、技术创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探究

(一)推进渐进性创新,持续推进科研支持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技术的渐进性发展过程持续推进。一方面,我国需要持续稳定开展技术研究工作,增加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保障,从而在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中用科研来推进技术的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我国需要持续稳定用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强技术成果的社会转化,将技术应用到社会生活与产业发展中,从而实现技术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用技术创新成果来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深入根本性创新,掌握核心要害技术

要实现技术成果的根本性创新,需要在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用关键核心技术来形成自身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稳定推进技术成果的创新,组织一批优质的科研技术团队来进行技术创新工作,并广泛吸纳社会人才来实现知识的集聚,以此来实现技术成果的社会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在根本性创新中规避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也就是在技术创新成果社会化共享的过程中积极进行社会化引导,从而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实现技术创新积极效应的最大化。

(三)开展系统性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技术创新需要基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与大趋势来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工作,这就需要基于整体性的理念开展系统性的技术创新工作。一方面,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各个地区与周边的城市进行地域合作与技术合作,例如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中通过技术文化的交流来实现地域之间的系统发展,以此来全面提高我国全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另外,需要推进技术成果的融合,也就是基于各个区域中的技术成果来开展合作,从而在合作的过程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创新协同发展。

(四)实践应用式创新,技术应用满足需求

面对如今疫情防控的社会态势,我国区域经济要实现发展,需要在技术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将创新成果进行推广与普及。一方面,加强技术性成果在市场的试验与应用,在社会性试验的过程中不断对技术进行完善,从而提高技术性成果在社会上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技术性成果的社会化推广,也就是要通过宣传来强化技术性成果的积极影响,对于技术成果的消极影响以及负面作用也要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区域内大众对于技术成果的认知,从而通过全社会技术素养的提高来更好地推进技术成果共享的进程,用技术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区域技术创新的途径。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保证,应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突出区域特色为中心营造制度环境和进行制度安排。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的灵魂,加快培育创新观念已成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此,有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所谓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中,课题组负责人柳卸林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等。要造就这些方面的创新能力的体系,构筑区域创新的平台,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筑牢如下三个支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1.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

马克思被人们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英国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的作者弗里曼把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入一种产品(或工艺)所包括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把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包括:研究过程(形成新的思想和发明);新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过程(商业化)。或者说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狭义的范畴,即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与开发的结合,更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结合;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发明创造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促进新市场的开拓,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1.1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尽管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在知识创造中起着重要的源泉作用,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因此,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都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要素,但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因此,各地政府,要注重为企业的创新创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让企业自己承担创新的决策的风险”。

首先,企业是创新政策制定和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也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以区域创新战略为指导,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地同区域内科研机构合作创新,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企业根据区域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宏观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的实践情况和自身所处的竞争局面,自主地选择并实施与本企业的实力以及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内部组织或是以课题支持科研机构进行而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其次,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不断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使企业具备创新的自主决策权,能够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责任,并全额获取技术创新的收益。要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这些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进行技术扩散,带动整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企业在注重自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市场的创新,善于从科研机构等引进外部创新成果,加大对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实现技术创新的效益,同时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获取和传递机制。

1.2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应加强引导和支持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可避免会受到所在区域条件的限制,会出现某种创新资源的相对缺乏、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备、创新环境有待于完善的情况。所以,作为区域技术创新在发展的目标上有别于国家技术创新,其不可能把赶超当今所有科技前端发展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过去,一些地方政府沿用计划管理体制下的工作思路和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在经济发展中“唱主角”,为加快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习惯于用行政手段争取项目、兴办企业、抢占市场,缺乏对本地区技术创新的规划设计和科学论证,往往忽视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和科技资源的现实状况,致使一些匆忙上马的项目很快就因缺乏创新能力、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而难以为继。事实上,技术创新既包括开辟新的技术创新领域,也包括对传统企业的高新技术化,即用现代新兴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其竞争力。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是经多年建设的工业基地,有一批基础较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能够通过注入资金和技术使之重现生机和活力。但往往因为地方政府缺乏创新思路,大量可利用的创新资源被闲鼹和浪费。在区域技术创新中,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十分必要。

2.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保证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创造新的制度安排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

2.1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

区域创新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成果、信息等等,但是,拥有创新要素,并不一定就能实现区域创新,而只是具备了创新的资源。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创新资源都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合理配置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从其实质上看,区域创新是诸多创新要素不断被激活、被重组、被整合的过程。一个开放有序、高效运转的市场体系,既能为创新提供需求的刺激,又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要素支持。企业能否成为创新的主体,还要看市场制度是否健全,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调节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完善市场制度,应该做到:第一,建立规范市场的行为准则,必须消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各种限制和壁垒,如行政垄断、地区市场分割等,地方政府间应加强合作,消除区域间制度壁垒,打破区域间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间创新资源的整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市场发挥激励创新的强大作用。第二,区域市场制度除了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还应该结合本地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特点,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市场制度。比如,宗教信仰盛行的地区,可以利用宗教节日开展市场活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的流通;第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总是希望市场也最大化,能够将技术及其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以便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最大利润。

2.2加强创新主体的产权建设。抓好企业内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首先是要做到产权清晰,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权利、义务、责任明确。通过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创新塑造良好的微观基础。确立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本产权,并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主要是建立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年薪制和持股制,让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放宽技术成果所占股份比例限制,如地处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出台了两个70%的产权安排(技术成果出资人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将非政策计划项目结余经费出资人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活力得到极大激发,木但重大科技成果如获得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碳/碳复合新材料”等不断产生,而且形成了院士、教授创办高科技企业的热潮。.

2.3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要明确知识产权产出要求、权益归属,及时申请专利和以技术秘密形式予以保护。大力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使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或生产者自觉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和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对于知识产权的专利,政府部门可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要加速专利审批速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改进有关规定,提高职务发明人受益比例。

3.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的灵魂

所谓观念创新,是指有创见的观念及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取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等特征。

3.1倡导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应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创新意识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深深地沉积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成为营造现代创新意识的羁绊。如在处事方式上,则表现为“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为人先”等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考虑问题时着重于人的伦理纲常,重人事而轻自然,缺乏对探索的兴趣,这种以伦理纲常为思维内容和对象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压抑人的创新意识,扼制了人的创造精神,阻碍了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同时,传统经验的思维方式,刻板且单一,忽视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精神和数量分析,不利于自由思想的发展,不利于现代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另外,狭隘的宗族观念和地缘文化观念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如“祖宗之法不可变”、“上阵父子兵”、“天下同姓是一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意识。

3.2引导人们破除传统区域观,树立现代区域观

应该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以行政单位为边界进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而且,这种行政边界划分是基于历史、政治、地理、语言的习惯而形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政策实施、项目执行、政绩考核也都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执行,各区域“各自为政”。长期的行政边界管理,自身也强化了以行政地区为单位的地区内涵。但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强调行政边界的做法已经开始限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过于强调本地区,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排挤从其他地区来的创新,看不到其他地区产生的创新对本地区创新的重要意义,使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受阻;其次,过于强调行政单位会降低本地区的创新效率。比如,行政单位在经济交易和知识产权纠纷上更多地保护本地区企业的利益而不保护其他企业的利益,为了吸引外资,竞相出台不合理的优惠政策,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利于本地区的创新。从本质上说,创新要素不是以行政单位为边界的,它需要跨地区乃至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新要素的快速流动,必将降低交易成本,大大提高跨行政区域的创新效率。所以,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树立跨行政区域的现代区域观。

3.3加快创新型领导的培养和选拔。使创新型领导成为全社会创新的精神楷模

因为只有创新型领导,才会形成创新型制度、创新型文化,领导的观念创新了,对群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存在着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的培养、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关键是地方领导没有创新型的新思路,没有形成创新的社会氛围,因为推动自主创新的过程,实质就是消除阻碍和制约创新能力问题的过程。当前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要定期对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4创新教育观是长远之计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省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已是广泛共识,学术界对这一事项的发展状况及其区域间的差异展开了积极地探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涵盖多项指标范畴的综合性概念。在测度区域间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差异情况时,我们需要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现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本文秉着对“创新能力”涵义的界定,兼顾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设计了如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1。这套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创新环境利用能力共五个方面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按其涵盖内容设置二级指标,并利用熵值法计算出了相应指标的权重。

2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研究方法众多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中综合评价法是较为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而对研究对象指标值的差异评价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熵值法能够充分获取原始数据信息,克服主观选取指标的随意性,因此这种方法是一种科学客观地赋权的处理办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等各个领域。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熵值大小来测度已知指标数据的有效信息量并进一步计算出权重,也就是通过评价对象的指标差异程度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如果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说明各评价对象的某项指标值差异较大,熵值较小,则表明该项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较大,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多,其权重也相应较大;相反地,当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小,说明各评价对象的某项指标值差别较小,此时熵值较大,则反映了该项指标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量较少,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作用很小,该指标权重也相应较小。如果各评价指标的某项指标值完全一致时,此时熵值达到最大,这意味着该项指标可以从评价指标体系中剔除。该方法的具体核算过程为。

2.2数据说明在考虑符合国家战略和便于企业理解的前提下,创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政府、相关中介机构等可以比较方便地开展客观评价工作。选取的指标主要考虑便于收集、可量化、易于比较,通常采用国家统计局指标以及企业财务科目可产生的指标数据,较多采用比例指标等。本文以2012年我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数据信息来源于2013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等资料收集和整理我国省市自治区的2012年各项指标相关数据。本文所考察的变量指标是2012年的截面指标,所以未对相关指标进行价格平减处理,所涉及的价值量指标均采用现价计算方法。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我国省级区域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揭示其在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们根据综合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进行排名,并对省市自治区指标分布的结构性特征详细分析。

3企业创新技术能力及其区域差异

根据上述熵值法的具体过程计算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企业创新能力各项指标权重(表1)以及各省市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名得分(表2)。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领域的权重可知,创新产出能力的权重最大,其次是创新环境利用能力,其余的创新能力按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基础、创新实施能力。相比较而言,一些指标所体现的创新能力权重较多,说明指标在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应地对该创新领域的贡献也越大。比如,在创新基础条件指标体系中,贡献较大的指标是“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数”和“有R&D活动的企业数”,而创新实施能力中,各项指标贡献度较为平均。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区域综合得分与一级指标排名情况,可以看出,2012年东部沿海地区中的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排名靠前,而西部地区的青海、西藏排名靠后;从一级指标排名变化来看,四川和青海五项指标变化最大,陕西和西藏指标变化最小;宁夏和安徽在创新础方面上升较大,吉林在创新投入能力方面排名下降9位,福建省创新实施能力下降较大,贵州在创新产出方面进步较大,贵州和天津创新环境利用能力变化幅度较大。通过熵值法测算的指标权重,明晰了创新领域在综合评价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证明了各项指标数据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贡献比例,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点领域仍在创新的产出与环境利用方面,相比之下创新实施活动能力仍显不足。2006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以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和建设创新型的国家目标。同年,国务院国资委、科技部以及全国总工会决定开展评选国家创新型企业的活动,用以体现企业是自主创新、创新性国家主体的核心思想。我国政府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大政府科技资源扶植力度”。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区域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状态,创新之路依然任务艰巨。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1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及模型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三人共同提出的,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是研究同类型生产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J。采用DEA模型进行分析是因为DEA模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能对有多项评价指标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综合系统测量;二是评价过程以精确的数据为基础,可以避免运用其他方法时难以避免的主观随意性,使评价及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三是能够比较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的相对有效性;四是DEA综合模型不受加权、排序等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DEA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一个被评价的单位或部门视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简称DMU),由决策单元组(DMU.)构成评价群体。处于同一评价群体的每个收稿日期:2008—12-31,修回13期:2009—04—16DMU确定的主导原则是:在某一视角下,各DMU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综合分析输入输出数据,得出每个DMU效率的相对指标,据此将所有DMU定级排队,确定相对有效的DMU.并指出其它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给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决策信息。研究DEA有效性是以生产函数y=f(X)为背景的。所谓“技术有效”是指若生产状态(x,Y)满足Y=f(x),则称生产状态(X,Y)是“技术有效”的(也即输出相对输入而言已达到最大),此时,点(x,Y)位于生产函数的曲面上。所谓“规模有效”,是指投入量X既不偏大、也不过小,是介于规模收益由递增到递减之问的一种状态(即“规模收益不变”的最佳状态)。1.1CCR模型CCR模型又称CRS模型旧1,它是由Charnes、Copper和Rhode三人共同提出的。该模型沿用Fan''''ell的固定规模假设,以线性规划法估计生产边界:凡落在边界上的DMU即为最有效率投入产出组合的DMU。其效率值为1;而其他未落在边界上的则称为无效率的DMU,效率值介于l和0之间。假设有K个被评价对象DMU。(1≤k≤K),每个决策对象均具有N种投入要素以及M种形式的产出,并且记DMUk的输入输出向量可表示为:玛=(善”%,…,~)1d=1,…,n匕=(Y”%,…,均)。√=1,…,凡Xii=DⅢt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y,i=DUMj对第r种输入的产出量基于此假设,可将简单的CCR模型公式表示如下:min(口),^2,≤,(公式1).xjxOXoJ5_^∑IAi≤ro,J-I。。Aj≥O,,=1,2,…,瓜其中,S一为各投入的松弛向量,s+为各产出的松弛向量;0、入i(j=l,…,k)、S一、s+为待估参数向量。1.2BCC模型BCC模型又叫VRS模型。CCR模型在计算综合效率时,是基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的,这一假设表明被考察单元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来等比例地扩大产出规模。这一假设是很难实现的,实际情况中,许多生产活动都不满足这一约束条件。后来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CCR模型添加了一个凸性假没:令王A,=1,这样CCR型就被改造为BCC模型¨],如公式2所示:rain(0)。∑X,A,<。OXo,(公式2)』。I。∑yJA,≤Yo,J2I‘’,善A,21,A,>10j=l,2,…,几在最优解处,对那些非紧的约束,可以得到如下的松驰变量(slacks)$i-和5,+:f$i-=日‘善驷一荟A产。i=l,2,…,m{.一【s,+=乏A,,,口一Y#or=1,2,…,JDEA效率衡量可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可分为投入导向型(Input—Orientated)与产出导向型(Output—Orientated)。投入导向定义为不改变产出数量下,如何减少投入比例,使投入最小;产出导向定义为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比例下,如何增加产出,使产出最大。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技术效率值相等;但在规模报酬变动下,两者技术效率值并不相等。以上是我们所要求的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使投入(也即z。)最小化(也可称为投入导向模式InputOrientation)。同理,如果所要求的是使投入不变情况下的产出最大化,也可得出产出导向模型(OutputOrientation),二者的结论理论上并无差别。通过求解BCC模型,我们便能得到第k个被考察单元的技术效率0,同CCR模型所得到的综合效率一样:0≤0≤1,当0=1时,我们认为被考察对象是技术有效的。运用上述模型对每个DMU进行求解,我们便能得到所有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DEA模型的经济含义在于”J:(1)通常当0’=1。并且s--s+=O时,称被评价决策单元DMU。相对有效,其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规模收益不变,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在原投入%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0已达到最优。(2)当0‘<1时,若8-≠0、s+≠0,则认为DMU。无效,或技术无效,或规模无效。若s一=s+;0,则技术有效,令K=I/0’∑A,,当K=1时,称DMUo规模有效,K<1时规模收益递增,反之递减。(3)若DMU。无效,我们可通过DMU。在相对有效平面上的投影来改进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在可以不减少输出的前提下使原来的输入有所减少,或在不增加输入的前提下使输出有所增加,使其转变为DEA有效。

2DEA模型在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运用

2.1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DEA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本文选取了2007年中国医药制造业中R&D投入前二十位的省份(自辖市)组成样本,数据主要来自2008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

2.2指标选取

技术创新系统是把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投入转化为创新的经济系统。技术创新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经济过程,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多种资源的投入,其中包括人员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R&D投入与非R&D投入冲o。因此,我们以科技活动人员数(11)、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t2)、R&D经费内部支出(13)以及其中R&D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14)4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技术创新的产出显示各区域技术创新投入要素组合的效果如何,可以用收益性指标与非收益性指标来评价旧1。收益性指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的销售收入;非收益性指标一般是指专利申请数,专利较接近创新的商业应用,能较全面地反映各区域的发明和创新信息。综上所述,我们选取专利申请数(01)、增加值(02)、新产品销售收入(03)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04)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见表1)。

2.3实例运用

将中国医药制造业R&D投入前二十位的省份(自辖市)技术创新系统看作4输入、4产出的决策单元(DMU),针对DMU建立CCR和BBC模型。运用Deap2.1软件,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表3):

3结果分析

3.1从整体看.根据效率值0可将上述20个区域分为三天粪第一类包括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广东、天津、河南、北京、福建、重庆、四川,吉林、陕西。这十三个区域被评价的技术创新综合效率0、技术效率0及规模效率0都为l,并且8一=s+=0,达到了DEA有效——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规模报酬不变)。即在这些决策单元组成的技术创新系统中,在原投入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已达到最优。第二类包括安徽、辽宁、江西、广西。这四个区域被评价的技术效率0为l,并且s一=s+=0,达到了DEA有效.也即技术有效;但这四个区域的规模效率都小于l,分别为0.701、0.708、0.852、0.936,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即在这些决策单元组成的技术创新系统中如果不考虑规模效益,可以认为在原投入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已达到最优;但如果考虑规模效益,则在原投入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还没有达到最优,如果这四个区域增加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还可以获得更大的创新绩效边际收益。第三类包括湖北、黑龙江、河北。这三个区域被评价的技术创新综合效率0、技术效率0及规模效率0都小于l。并且s一及s+部分不为0,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说明这三个区域DEA无效,也即技术创新无效。对于DEA无效的决策单元可以通过“投影定理”适当改进,使其转变为DEA有效。改进公式为:x=0x一8一,Y=Y+B+.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造成的经济系统中对于投入凰可减少而保持原产出yo不变,或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将产出提高。

3.2区域技术创新无效的原因分析和可行的改进措施

(1)从投入角度分析河北区域的投入松驰变量s2一、s4一为0,而Sl一、s3一不为0;湖北区域的投入松驰变量Sl一、s2一、s4一为0,而s3一不为0;黑龙江区域的投入松驰变量S3一、s4一为0,而S1一、S2一不为0。都说明在创新投入中科技经费及RD经费投入或RD经费投入的占比相对不足,制约了以上三个区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考虑到这三个区域中医药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未来应加大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并提高RD经费的投入力度。

(2)从产出角度分析黑龙江区域的产出松驰变量S1+、s2+、s3+、s4+都不为…0湖北区域的产出松驰变量sl+、S2+、s4+都不为0I河北区域的产出松驰变量S2+、S4+不为0。说明以上三个区域在创新产出中专利申请数量、工业增加值、新产品销售收入或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方面相对不足,未来三个区域应该在技术创新方面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的含金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促进区域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从区域实际发展的角度分析和建议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6篇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也正日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区域经济是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也是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之一。作为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需要为区域创新提供强大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并通过激励、引导机制促使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财政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创新能力与财政政策作为

1.区域创新能力与财政支持

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是指特定时空范围内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集合,其范围既有地理上的特性,又与行政区域的划分特点有关。经济区域是经济基础的范畴,而行政区域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它们密切相关,行政区域的领导者担负着发展本区域内经济的重任,而任何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又离不开其所属于的行政领导者的管理与协调。

创新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参与知识、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由中介机构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有机网络系统。区域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其组成结构主要由区域内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区域内创新管理能力和区域内研究开发能力三要素构成。创新主体在这“三种要素能力”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各有侧重:在创新资源投入方面,企业应发挥主要作用;在创新管理能力方面,政府有关机构和中介机构起着关键作用;在研究开发能力方面,科研机构和企业是主要影响因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个别产业群中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区域化;全球性公司所做出的决策,是寻求拥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的区域经济;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且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赋予了地区创新的潜力,并决定着单个企业的区位选择。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地理资源环境以及制度创新环境等等,其中财政政策的选择与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创新涉及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商业等多个领域,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技术定型、工业生产和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复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投入,因此,财政政策有必要通过投入配置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科学文化基础。区域的创新活动又面临着技术开发失败、市场对新产品不予接受或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形成有效规模来支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等风险,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财政支持以增强区域创新承受风险的实力。可以说,区域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的长期竞争力,而财政政策的调控参与、激励和引导以及财政政策的自我完善和创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选择。

2.财政政策在培养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为

区域经济的演化发展机制主要有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和政府行政干预机制。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进行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促使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区域经济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市场失灵现象时,政府就可以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杠杆之一的财政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而且发达国家实施的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财政政策对培养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区域经济主要有如下功能:

(1)协调功能

财政政策协调的对象是创新活动所涉及的有关主体,其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活动,即市场在确定企业从事什么创新、什么时候进行创新、以什么方式进行创新、给企业以什么创新回报时能为之提供决策信息,但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过程内在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机制在激励创新中的不完善,因此存在着市场协调创新时的“失效”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干预调节;其次,经济区域的创新活动受制于历史塑成的制度,不同“区域”会以不同的制度来推动创新,这便造成了区域创新效率的差异,低效率的创新制度就是创新活动中的“制度失效”,这也是重要的协调内容。这时候就需要创新财政政策进而改变低效率的制度,为区域创新创造高效的制度环境。

(2)催化功能

经济区域内的不同地区,其创新基础有很大的区别:一些地区创新基础较好;另一些地区创新基础较差。但往往是这些“较差地区”对新的技术机会非常敏感,渴望在产品、工艺或服务上实现重大突破。而且,对于新的技术机会,这些地区不存在太高的技术转换成本。因而,这些“较差地区”可能在区域创新生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所谓“催化功能”,就是指,财政政策应通过运用创新资源、资金、政策和制度,对“较差地区”实施有效催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政策和制度促进创新基础较好的地区向“较差地区”进行创新转移。

(2)化险功能

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高投入性,使得研究开发工作很难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专业障碍和信息障碍容易造成风险投资者信心不足;新产品进入规模扩张阶段后,由于资金短缺,往往使企业进入“死亡峡谷”。对于财政政策来说,“化险”并不是回避上述风险,而是如何提供信息降低区域内企业的创新风险,通过提供适当的资源和财税政策以承担特定项目的创新风险。

(4)解惑功能

创新技术是一种信息产品,这种“信息产品”的公共物品和难以交易的特性,使得区域创新活动处于一种两难困惑:通过强有力的创新保护管理虽可增加创新者的收益,但也增加了创新技术交易的障碍,减少了新产品的应用,结果造成区域社会福利的损失,最终也不利于提高创新者的积极性;若不实施强有力的创新保护管理,虽然可以暂时提高区域内由创新所带来的福利,但这将影响创新者的持续创新活动。财政政策对此应当从制度和政策上能给以解惑。

三、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选择

区域创新能力包括区域内资源投入能力、区域内管理能力、区域内研究开发能力三大要素,而财政政策具有筹集资金职能、配置资金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监督职能和稳定职能五大职能。由此出发,结合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探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具有对创新进行投入、实施研究开发并将创新技术商业化的功能。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助于整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介入和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加大对地方高新技术投入的力度

风险投资被人们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地方要实现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提升、更新换代,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也要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财政支持高科技风险投资的主要方式包括:一是通过财政适当投入,创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造局部优化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二是集中财政科技资金和高新技术引导资金大力支持高新技术项目;三是通过适度的财政资金引导,提高民间风险投资者对高科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四是采取财政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的方式为风险创业企业寻找银行贷款提供支持。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地方企业融资渠道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普遍的瓶颈制约是资金供给的短缺。尽管市场体制下,企业是投资的主体,但财政政策和投资的导向功能和乘数效应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着重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从实际的操作看,积极运用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等手段,吸附、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类资金流向。可在财政贴息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介入;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等外国借款投入。同时,财政部门通过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发展BOT、TOT等投资形式,吸引外资,最终达到以较少的财政资金牵引较大的资本进入建设项目之中,从而有效解决资本供给不足这一瓶颈,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

(3)运用财政资金激励,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发展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要把企业的研发投入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确定政府项目承担单位的重要衡量条件;研究制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研发开发投入的新政策,在研发经费计入成本,抵扣所得税额及先进技术、发明专利购买费用摊入管理费用等方面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机制,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2.发挥财政导向功能,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政府作为技术创新的引导者和维护者,具有制定政策、制度和规划,提供共性技术和设施的功能,从财政支持方面来说,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区域经济的共性需求是财政支持的重要方面。政府可以按照公共资源共享最多原则,针对企业的公共性需求集中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网络。

(1)建设区域技术市场,降低区域创新成本

技术市场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通过财政投入,建设技术市场,企业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门槛、减少创新风险、降低创新点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寻求技术源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政府借助区域技术市场,为区域经济创新提供了从外界吸取营养的脐带。

(2)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一是发挥信息导向功能。企业的技术创新有赖于政府的信息导向。政府应从过去陷入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事务、帮助企业找银行贷款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努力建设技术创新网络和创新信息平台,及时创新信息,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供企业决策参考。二是着力推行教育与培训计划、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不断改善区域创新环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中心”对技术扩散和集体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成为区域经济内创新的源泉。此外,政府还应在区域内建立和健全质量评测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着力提高地区品牌声誉等。

(3)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区域创新方向

在WTO游戏规则许可范围内,通过优先性的政府采购,可以发挥其生产引导功能,扩大经济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扩张。同时,由于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大、风险也大,通过对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的产业的产品实行政府采购,有利于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也可以对社会资本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为区域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3.注重财政政策扶持,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

科研机构(包括政府的、企业的与高校的科研机构)与高校是技术创新的铺路石,应具有提供创新所需的知识源、技术源、人才源的功能。通过必要的财政政策扶持,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必经之路。

(1)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开发

加大对以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设立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抓好高新技术企业优秀人才的培训。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素质。

(2)以创新和业绩为导向,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积极推行期权、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允许在产权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创业股、管理股、技术股和职工持股,完善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体系。

(3)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加强产业顶尖人才的引进

建立有利于高科技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引进顶尖人才。加快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推动科技界与产业界的联系交流,促进科技知识向产业领域的扩散应用。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实行科研人员相互兼职和交流,实现科研设施和信息共享,提高高新技术研发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4)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中介机构(咨询机构、技术市场、工程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创业中心)是创新主体的联系者,应具有催化创新技术商品化的功能。财政政策应该通过对中介机构的财政投入和调节,对企业使用科技成果应当实施税收优惠,如对企业购买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支出允许在税前列支。鼓励科技成果转让,对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开发等业务收入所得税实行优惠照顾。对科研单位与企业互相合并的,在合并初期也应给予适当的所得税优惠照顾;对科研单位引进外国新技术所支付的技术转让费可比照研究开发费用,实行适当税收优惠等。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7篇

一、区域创新能力与财政政策作为

1.区域创新能力与财政支持

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是指特定时空范围内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集合,其范围既有地理上的特性,又与行政区域的划分特点有关。经济区域是经济基础的范畴,而行政区域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它们密切相关,行政区域的领导者担负着发展本区域内经济的重任,而任何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又离不开其所属于的行政领导者的管理与协调。

创新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参与知识、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由中介机构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有机网络系统。区域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其组成结构主要由区域内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区域内创新管理能力和区域内研究开发能力三要素构成。创新主体在这“三种要素能力”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各有侧重:在创新资源投入方面,企业应发挥主要作用;在创新管理能力方面,政府有关机构和中介机构起着关键作用;在研究开发能力方面,科研机构和企业是主要影响因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个别产业群中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区域化;全球性公司所做出的决策,是寻求拥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的区域经济;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且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赋予了地区创新的潜力,并决定着单个企业的区位选择。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地理资源环境以及制度创新环境等等,其中财政政策的选择与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创新涉及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商业等多个领域,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技术定型、工业生产和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复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投入,因此,财政政策有必要通过投入配置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科学文化基础。区域的创新活动又面临着技术开发失败、市场对新产品不予接受或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形成有效规模来支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等风险,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财政支持以增强区域创新承受风险的实力。可以说,区域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的长期竞争力,而财政政策的调控参与、激励和引导以及财政政策的自我完善和创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选择。

2.财政政策在培养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为

区域经济的演化发展机制主要有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和政府行政干预机制。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进行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促使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区域经济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市场失灵现象时,政府就可以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杠杆之一的财政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而且发达国家实施的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财政政策对培养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区域经济主要有如下功能:

(1)协调功能

财政政策协调的对象是创新活动所涉及的有关主体,其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活动,即市场在确定企业从事什么创新、什么时候进行创新、以什么方式进行创新、给企业以什么创新回报时能为之提供决策信息,但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过程内在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机制在激励创新中的不完善,因此存在着市场协调创新时的“失效”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干预调节;其次,经济区域的创新活动受制于历史塑成的制度,不同“区域”会以不同的制度来推动创新,这便造成了区域创新效率的差异,低效率的创新制度就是创新活动中的“制度失效”,这也是重要的协调内容。这时候就需要创新财政政策进而改变低效率的制度,为区域创新创造高效的制度环境。

(2)催化功能

经济区域内的不同地区,其创新基础有很大的区别:一些地区创新基础较好;另一些地区创新基础较差。但往往是这些“较差地区”对新的技术机会非常敏感,渴望在产品、工艺或服务上实现重大突破。而且,对于新的技术机会,这些地区不存在太高的技术转换成本。因而,这些“较差地区”可能在区域创新生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所谓“催化功能”,就是指,财政政策应通过运用创新资源、资金、政策和制度,对“较差地区”实施有效催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政策和制度促进创新基础较好的地区向“较差地区”进行创新转移。

(2)化险功能

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高投入性,使得研究开发工作很难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专业障碍和信息障碍容易造成风险投资者信心不足;新产品进入规模扩张阶段后,由于资金短缺,往往使企业进入“死亡峡谷”。对于财政政策来说,“化险”并不是回避上述风险,而是如何提供信息降低区域内企业的创新风险,通过提供适当的资源和财税政策以承担特定项目的创新风险。

(4)解惑功能共物品和难以交易的特性,使得区域创新活动处于一种两难困惑:通过强有力的创新保护管理虽可增加创新者的收益,但也增加了创新技术交易的障碍,减少了新产品的应用,结果造成区域社会福利的损失,最终也不利于提高创新者的积极性;若不实施强有力的创新保护管理,虽然可以暂时提高区域内由创新所带来的福利,但这将影响创新者的持续创新活动。财政政策对此应当从制度和政策上能给以解惑。

二、区域创新能力包括区域内资源投入能力、区域内管理能力、区域内研究开发能力三大要素,而财政政策具有筹集资金职能、配置资金职能、调节经济职能、监督职能和稳定职能五大职能。由此出发,结合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探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具有对创新进行投入、实施研究开发并将创新技术商业化的功能。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助于整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介入和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加大对地方高新技术投入的力度

风险投资被人们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地方要实现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提升、更新换代,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也要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财政支持高科技风险投资的主要方式包括:一是通过财政适当投入,创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造局部优化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二是集中财政科技资金和高新技术引导资金大力支持高新技术项目;三是通过适度的财政资金引导,提高民间风险投资者对高科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四是采取财政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的方式为风险创业企业寻找银行贷款提供支持。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地方企业融资渠道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普遍的瓶颈制约是资金供给的短缺。尽管市场体制下,企业是投资的主体,但财政政策和投资的导向功能和乘数效应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着重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从实际的操作看,积极运用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等手段,吸附、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类资金流向。可在财政贴息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介入;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等外国借款投入。同时,财政部门通过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发展BOT、TOT等投资形式,吸引外资,最终达到以较少的财政资金牵引较大的资本进入建设项目之中,从而有效解决资本供给不足这一瓶颈,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

(3)运用财政资金激励,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发展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要把企业的研发投入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确定政府项目承担单位的重要衡量条件;研究制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研发开发投入的新政策,在研发经费计入成本,抵扣所得税额及先进技术、发明专利购买费用摊入管理费用等方面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机制,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2.发挥财政导向功能,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政府作为技术创新的引导者和维护者,具有制定政策、制度和规划,提供共性技术和设施的功能,从财政支持方面来说,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区域经济的共性需求是财政支持的重要方面。政府可以按照公共资源共享最多原则,针对企业的公共性需求集中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网络。

(1)建设区域技术市场,降低区域创新成本

技术市场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通过财政投入,建设技术市场,企业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门槛、减少创新风险、降低创新点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寻求技术源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政府借助区域技术市场,为区域经济创新提供了从外界吸取营养的脐带。

(2)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一是发挥信息导向功能。企业的技术创新有赖于政府的信息导向。政府应从过去陷入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事务、帮助企业找银行贷款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努力建设技术创新网络和创新信息平台,及时创新信息,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供企业决策参考。二是着力推行教育与培训计划、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不断改善区域创新环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中心”对技术扩散和集体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成为区域经济内创新的源泉。此外,政府还应在区域内建立和健全质量评测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着力提高地区品牌声誉等。

(3)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区域创新方向

在WTO游戏规则许可范围内,通过优先性的政府采购,可以发挥其生产引导功能,扩大经济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扩张。同时,由于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大、风险也大,通过对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的产业的产品实行政府采购,有利于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也可以对社会资本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为区域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3.注重财政政策扶持,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

科研机构(包括政府的、企业的与高校的科研机构)与高校是技术创新的铺路石,应具有提供创新所需的知识源、技术源、人才源的功能。通过必要的财政政策扶持,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必经之路。

(1)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开发

加大对以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设立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抓好高新技术企业优秀人才的培训。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素质。

(2)以创新和业绩为导向,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积极推行期权、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允许在产权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创业股、管理股、技术股和职工持股,完善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体系。

(3)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加强产业顶尖人才的引进

建立有利于高科技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引进顶尖人才。加快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推动科技界与产业界的联系交流,促进科技知识向产业领域的扩散应用。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实行科研人员相互兼职和交流,实现科研设施和信息共享,提高高新技术研发水平和产业化水平。

(4)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中介机构(咨询机构、技术市场、工程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创业中心)是创新主体的联系者,应具有催化创新技术商品化的功能。财政政策应该通过对中介机构的财政投入和调节,对企业使用科技成果应当实施税收优惠,如对企业购买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支出允许在税前列支。鼓励科技成果转让,对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开发等业务收入所得税实行优惠照顾。对科研单位与企业互相合并的,在合并初期也应给予适当的所得税优惠照顾;对科研单位引进外国新技术所支付的技术转让费可比照研究开发费用,实行适当税收优惠等。

区域技术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自主创新;理论研究

一、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转变起到的促进作用及原理

1.在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上进行升级转变

达成经济增长的因素无外乎引入投资与扩大出口两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以第二产业为基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围绕着第二产业同步发展,改变以物质投入带动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着力于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升管理者水平。从根本上看,就是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投入要素机构的升级与转变,而自主创新就是一个必要的途径。

2.以自主创新推动需求结构升级优化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对投资、出口、消费比例的调整,使三者之间趋向合理是对需求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与优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部分关键技术便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相关领域的技术产品,逐渐打造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大力发展创新科技,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减少对外依赖,优化出口结构,拉动内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经济收入,通过对分配的调整,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带动消费能力提升,避免由于内需原因造成对投资的依赖,对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让民众在国内购买高新技术产品,提升内部需求,以此实现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3.在自主创新支持下推动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区域经济的水平层次高低,长此以往,势必会出现农业基础不牢、工业素质低下、服务行业发展停滞的现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三农”问题的改善与提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获得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强化我国工业结构,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行业发展,从而使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积极的贡献,以实现农业与服务业围绕着工业进行升级,三者协调稳定,同步发展。改善要素投入优化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在自主创新匮乏的环境下要想实现经济增长,只能依靠物质的投入,此种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犷、质量不高。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只能依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设备的研发、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能够有效降低污染排放,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改变原有依靠物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依靠技术升级、劳动者素质提升与管理创新的模式。

二、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分区域落实重大科技空间布局

国家级重大科学专项对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与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各项核心技术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缓解风险大、投资期限长、融资困难、技术瓶颈等问题,占据了决定的优势地位。从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高新技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与拓展,沿海都市圈、内地重点大城市,都要划分到重点发展的区域范围内。同时,需要做好一系列配套服务与工作,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开启一批自主创新产业工程,尽快实现技术创新,拓展全新的经济发展空间。

2.规划有前瞻性的区域科技战略目标

区域科技战略是科技发展过程中关系到全局发展、具有长远性的总体构思规划,它为科学技术在一段时期内指出了发展方向。经济发展计划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与世界上具有前瞻性的科技相匹配,这对自主创新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相关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对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关系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及相关决策。

3.在各区域推广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在推广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要关注在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突出部分,逐层深入解决问题。首先,要将技术创新的有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技术创新要起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作用与有效途径。其次,要将技术创新在地方与试点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出来。在榜样引领的作用下促进科技创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从而期待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培育地区新兴产业的有效作用。最后,因地制宜地建立联盟机制,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突破,以技术产业联盟的形式,通过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来解决各载体建设过程中面对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要做到及时有效,建立一个技术创新的新体系。

4.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建立特色产业基地

各区域都有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建立的特色产业,区域自身要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调节与人力资源水平,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可能是自身具备高新技术特性,也有可能是利用高新技术来升级和改造我们传统的产业,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市场前景光明、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就业岗位多、综合效益高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各地要根据自身优势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政策方面将关注点投放在对自主研发性技术与创新产品的支持中,支持形成特色产业链,大力推广对科技产品的应用。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培养具备区域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尽快建立在政府主导下,企业主体作用得以发挥,遵从市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5.加大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人才区域流动机制

优秀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与载体,是能否实现科学技术突破与创新的关键。由此可见,要想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必不可少,因此需要对这类型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是教育提供的主体,政府方面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需要侧重区域资源配置,通过加大对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教育水平,支持相关区域创新型人才培养。随着人力资源的流动能起到对知识与技术的传播与扩大作用。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资源过剩,其他经济区域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政府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区域人才流动机制进行合理调配,引导并鼓励东部地区过剩的创新型人才向其他区域转移,推动东部地区知识与技术向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转移与扩散,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从而带动我国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推动整体经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区域在探索积极发展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自主创新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并以此为契机,通过自主创新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重视人才对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扩散作用,国家要在人才资源的调配与引导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此平衡全国各区域创新型人才的数量,进而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晗.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效应分析[J].新丝路:中旬,2019,000(004):0010-0010.

[2]朱德龙,许茜,王琳.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022(022):153-1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