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艺术教育管理范文

艺术教育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艺术教育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艺术教育管理

高职艺术类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使得艺术设计产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高职院校中设立艺术类专业,既能提升高校的艺术氛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然而,艺术类学生相比普通的文理科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准确地把握艺术类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引导,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作者通过多年在艺术设计学院做辅导员工作的实践经验,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

艺术类学生相对于普通文理科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对其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对策,对于全面提升艺术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中的艺术类学生特指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艺术类美术学生。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思维活跃,创新性强,但规则意识相对较弱艺术类学生受发散性思维训练较多,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勇于追求创新。在设计的课堂上,专业老师是极力鼓励学生们大胆创造、创新的,鼓励作品独特、和与众不同。比如以某种花卉为主题设计一栋建筑,以一种昆虫为主题设计汽车等工业产品,以一种图案花纹设计服装等。可以说,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他们设计的原型,所以,他们这种追求放射、多维和求异的思维,使得他们的设计作品是各不相同的。这种追求与众不同并以此为荣就是艺术类学生的主要特点。当然,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好处是:学生们多才多艺,创新能力强,感想敢做。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积极性高、创新性强。导致的不足是:学生们对于统一的制度和标准难以接受,对于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十分抵触和厌烦,在思想上特别自我,在行为上比较懒散自由,容易忽略他人和集体的感受,最终在管理上是不易配合的,在教育上是不易接纳和理解的,往往容易偏离教育目标。

(二)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但理性思考相对较弱艺术类学生崇尚自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行为常有悖于主流的价值评判,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随性的生活,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环境的允许。比如在QQ签名或者说说上,他们想写啥就写啥,完全不顾及写的内容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好玩,吸引眼球,就写了“宿舍楼下有炸弹,学弟学妹快跑吧”,当天就被网警约谈了。还有的学生会在说说上公开点名批评某个老师,许多同学都跟在后面点赞甚至转载和大量的跟踪评论。当与学生讨论此事的时候,学生的第一反映是他的言论自由,还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勇敢,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公开指责谩骂他人的行为是不礼貌的,更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总之,他们喜欢在行为方式上彰显与众不同,甚至还会经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个性极为鲜明,盲目崇尚自由,追求随性,缺乏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的意识,理性思考能力较弱。

(三)重视专业,态度认真,但文化学习相对较弱艺术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普遍都愿意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情结。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一个较好的设计作品,经常在工作室忙到深夜,或者在宿舍绘图到天亮,在学习上也不乏废寝忘食,追求精益求精的例子。然而,由于目前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模式,重专业,轻文化,使得学生们的文化层次普遍低于普通文理科生。比如在艺术设计学院,从10年到17年,文化分就在一直在150左右的省控线上,比普通文理科考生至少低60-100分。文化分的差距也直接导致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子薄,公共文化课基础差,公共课老师也普遍感觉到艺术学生的课比较难上,尤其是英语,每年学校的英语三级B考试,艺术学院的通过率总是最低的,这更加剧了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基于以上主、客观的因素,艺术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弄,积极性不高,特别不爱学习,追求及格拿到学分就好,上课出勤率低,迟到现象普遍。

(四)情感丰富,心思细腻,但情绪管理相对较弱艺术类的学生身上,总是散发出浪漫的气息和十足的活力,他们的感情十分丰富且易于外露,总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在脸上,毫不掩饰。受到表扬后可以让他们激动快乐好几天,QQ签名、微信上立马有体现,一片艳阳天。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也会纠结、痛苦、郁闷不已,心思细腻且敏感多疑,做事容易冲动急躁,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较弱。有的学生,他们会在520表白日做出各种形式浪漫的表白;有的学生,在老师没有及时回复留言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不被老师喜欢,很是失落很惆怅;还有的学生,一言不合,一气上来就是动手打架,两败俱伤;甚至,有的班主任为了更好的管理班级学生,重新调整宿舍,学生就感到自己被老师抛弃了,很痛苦、很委屈。艺术类学生的心思很细腻,想虽然表面看起来有些轻浮、不安分和不靠谱,但事实上他们很重感情,心灵特别脆弱,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较弱,很容易陷入迷茫而不能自拔。

继续阅读

音乐教育管理革新与发展探究

1当下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管理必须更新理念和模式的观点已经为多数人认可。并且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在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逐渐形成了校、院或者院、系两级甚至多级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且此种模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人性化、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地方院校针对校情实际和音乐专业特点不断推出更具特色的教育管理方法,使得长期僵化和单维度的管理模式有所改变。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校音乐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纲,导致外来思潮和教育理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形成了剧烈冲击。这其中包含积极性的,但是亦有消极的方面,即在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将衡量经济绩效的方式灌入,这种照搬忽略了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规律,加之艺术生源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元的思潮,使得艺术教育管理一度处于相对的混乱状态。通过实践调查,高等艺术教育存在重视书面知识缺乏实践锻炼、重视单学科的知识缺乏艺术整体感知、重视教师主体忽略学生能动作用、重视统一规范而忽略学生个性创新等问题。此外,音乐艺术生有着更为特殊的性格特征和反叛精神,不能够很好地衡量和掌握对于他们管理的尺度也是导致音乐教育管理从业者和学生冲突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2研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

当前,国内部分学者主张音乐教育应当学习西方管理的方法和范式,即要使教育面向市场。而有些学者认为应当走符合中国特色和传统的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之路。两种主张各有所侧重,但是通过社会与市场的检验都是必要的,因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归宿是回归社会,成为建设社会的人才。音乐教育从业者,尤其是管理者一定要充分遵循教育改革的渐进性规律和改革受众的特点,确立正确的改革原则,以原则为指导,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管理的前沿先进方法和模式,并结合本土的特色,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价机制对音乐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管理机制。

2.1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取向科学性是评价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基本标准。良好的评价系统影响并决定了教育管理系统。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对于教育信息的过程管理又是核心,因此形成科学化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是整个教育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科学化管理的另一个表现便是明确的目标管理,它要求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要制定量化的教学目标,最好逐条列出、条理化、纲目化,以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比对,看看教学结果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教学目标。同时在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音乐教育管理队伍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关键环节,这需要管理者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受众的需求,重视合作和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管理的效果,实现最初设定的教育目标。

2.2音乐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取向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实现和保障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石。形成长久稳定的制度,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音乐教育管理制度应当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根据本学校的具体工作开展要求来制定。制度的建成需要以高效实用为基本原则,制度的设定不应当假大空,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并且要尽量详细,比如: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师资建设制度、科研创新制度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是教师群体,所以建立针对教师群体的制度化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类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应当时刻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制度。这样才能够使得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可以找到个人的坐标和定位,不断地发现不足,提升个体素质,实现自我超越。例如可以依据专业类别或者年龄段进行分类,制订符合类别特色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使得他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奋斗在教学前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艺术人才。

3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指导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发展的根本,面对艺术类学生群体,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者应当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符合本学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应当说,没有完全严格和统一的模式去遵循,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应当以高效实用为核心,都应当遵循普通教育管理实践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革新。

继续阅读

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问题与对策

摘要: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让他们形成健康有益的艺术审美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改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目前还存在着认识偏差、资源匮乏等问题。文章后面将简单介绍高校音乐教育的理念,针对现状引出相关对策,进而为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事业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审美;教育改革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据统计,2011年以后的毕业生增长率在2%到5%之间。在这种背景下,艺术院校的办学规模也逐渐变大,音乐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育上的弊病不仅会让音乐人才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也会对音乐学这门大学科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继续推行音乐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1音乐教育理念

从艺术类型的角度来看,音乐是一种能够反映出人们审美取向的文化载体,音乐家利用流动变化的声音来营造特点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情感。高校的音乐教育通过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等方面的教学把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和音乐文化的灿烂辉煌。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富国》中提出音乐教育有着“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等作用。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他们的审美观,开拓他们的思维广度,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由于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所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教学原则的角度来看,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坚持因人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立足点,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音乐创作的自由精神和务实精神。

2音乐教育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2.1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虽然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最为普遍的一种误区是,教会学生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只是为了应付文艺演出、合唱比赛或是器乐比赛。实用主义在追求艺术表达的音乐教育中会限制教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千篇一律,同时也会淡化音乐陶冶情操的重要功能,让音乐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据统计,目前选修音乐类课程的大学生不足总人数的两成。这说明对音乐教育的曲解已经明显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

继续阅读

艺术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考

普通高校(非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学校的特殊“一族”,他们在思想、心理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弄清艺术专业的专业特征及其学生工作的特殊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规范管理。

(一)非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专业特征

1.专业性强。相对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艺术专业无论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心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专业艺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专业性程度较高,与学校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融合度偏低。

2.多为新办专业。非艺术院校办艺术专业的历史不长,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专业为近十多年来的新办专业或合办专业,并不属于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如清华大学是在合并中央工艺美院之后才新成立了艺术(美术)学院,再如笔者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理学科为主的百年老校,该校几年前开设了美术等专业,至今刚刚送走两届毕业生。尽管艺术专业办学时间较短,但发展很快,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

3.办学还不成熟。艺术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尚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硬件设施仍不完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科建设相对落后、办学模式还不成熟等,目前这些院校艺术专业的社会知名度还无法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

4.办学目的多样性。在普通高校(非艺术院校)办艺术专业,既是为了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也有以“点”带“面”,促进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完善专业及学科结构、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目的。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继续阅读

沟通艺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

沟通是一方理解另一方言行的主要渠道,沟通的目的是获取对方的回应,在得到反馈的基础上达成沟通目标。在以往的小学班级管理中有些家长、班主任、教师、校领导不注重沟通,在双方或多方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无法体会言行的深意,在此基础上产生歧义,甚至出现矛盾,使班级管理阻力重重,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基于此,为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氛围,探析沟通艺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沟通艺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的价值

(一)加强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指的是学校聚合校外力量共同完成教育管理任务的一种模式,因为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所以能提升育人水平。以“五项管理”政策的推行为例,通过沟通家长能了解体制、手机、睡眠、作业及读物的管理必要性,进而能参与教育管理并加大监督力度,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缺乏沟通协同育人,班级管理将无法获得家长的支持,影响班级管理成效,基于此教师需提升沟通水平,为基于协同效应提高班级管理质量给予支持。

(二)获取教育信息

小学班级管理内容复杂,除需维持秩序、保障安全外,还需从学生知识技能、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切入加强管理,渗透素质教育,加强立德树人。新课标指引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生活习惯、成长环境、以往的经历、个性喜好存在区别,所以班主任只有全面掌握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才能做好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重视沟通,能赋予沟通艺术性,使家长乐于共享信息,在此过程中搜集、加工、处理教育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教育管理动能[1]。

(三)提高管理质量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较多存在于学生与班主任之间,有些学生在排斥、畏惧、逆反等心理作用下不愿与班主任交流,在与班主任对话中以“听训”为主,学生心门紧闭,教育管理很难真正起效。为解决上述问题班主任要增强沟通的艺术性,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具有亲和力的话语缓缓推开学生的心门,疏通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使学生能正视自己,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发现优点并改掉缺点,继而提高小学班级管理质量。

继续阅读

高中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性

一、高中班主任管理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

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高中班主任需要根据高中生现阶段身心的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和以往的工作经验,完善管理工作的制度和方式,切实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不断总结教训和经验,在班级工作中应用合适、合理的管理策略,实现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的和谐环境。

在实际的工作里,要注重于学生沟通交流的艺术,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需要解决的迫切性,班主任需要需找到使学生更舒服地接受建议和教育的办法。高中班主任不能够高高在上,需要放下姿态,与学生进行面与面的平等交流。高中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班主任要根据场合和时机对学生教育和劝导,要照顾到学生的情面和自尊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好感和共鸣,虚心接受班主任的建议和劝导,以达到良好的教育管理工作效果。在批评教育上,也要求班主任掌握方法和把握度,尽量用赞美来代替批评,可以换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达到教育管理的艺术性。例如学生之间的打斗,老师可以在肯定其正确地方的基础上,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跟他一起分析,先承认他的想法没有错,再分析他的做法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会容易接受批评教育。在批评语气上,老师要用商讨、沟通的口气而不是谩骂和一味指责,照顾到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批评时机和地点选择上,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机。不要在早晨或周一批评,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容易引起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而且在公开场合批评易使学生抵触,批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更会引起学生与班主任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在批评的执行上,批评学生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可急功近利,一次达不到效果,可以寻找其他更合适的机会,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做好对目前高中学生的批评和教育工作,高中学生班主任更要学会控制情绪。如果自己情绪失控,与学生产生冲突,反而达不到工作效果。

二、结语

总之,高中生的思想特点是盲目自主,很多思想观念都还不健全,自主管理不理性,容易出现思想的极端走向。这些需要班主任进行适度的引导和纠正,努力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班级管理,及时的发现问题,总结探寻符合实际的班级管理策略,切实提高高中生的管理工作质量。

作者:韩贵平单位: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普通高级中学

继续阅读

教育管理的研讨5篇

(一)

一、境外高教管理模式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英国高校管理特征主要是学校自主独立、突出人才创新、注重学科建设、加强评估和政策引导。美国高等教育拥有完备的管理体制,其主要特征是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和调接、监督作用,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市场完善,鼓励竞争。澳大利亚的高教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管理科学、职责明确、决策民主,充分发挥学术权的主导作用,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德国的高教管理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监管。日本的主要特色是突出私立院校的发展,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发挥宏观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我国香港则博采众家之长,通过行政与咨询两个系统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尤其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高教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政府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使高校具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政府通过法规和行政权力对大学进行监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发展的思考

1、规范教学质量,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应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到重点位置来抓,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声誉不好,重要原因就是教学质量管理比较薄弱。因此,在改善学校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在教学管理中从备课、授课、常规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等方面应制定出既符合实际需要又有可操作性的岗位责任制,要加大这方面的科研工作,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与创新,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2、办学要多元化,要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多元化,二是经费筹措多元化,三是办学模式多元化,四是服务功能多元化,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要紧跟国际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创造性地进行创新与改革,打破条条框框,进行优化与重组,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

继续阅读

艺术教务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策略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1991年召开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联络网”等会议为标志。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有78所大学开发和实验了全面质量管理。我国教育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例如青岛远洋船员学校于2002年5月通过了挪威船级社的国际认证,成为国内高校中率先建立ISO9001质量保证的学院。

二、由高等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来看当前教务管理的困境

艺术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在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者一直都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究竟高等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时是要尊重教育规律还是要尊重艺术规律一直成为艺术教育管理者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现代的高等艺术教育具有以下的特点:教学的“非理性化感悟”、传授方式的“非语言化”、教学成果呈现的“非文本化”、教学评价的“非量化”、教育成果显现具有长期性、学生的个性特殊性。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经常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中,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容易忽略。同时容易造成自我的认知不足,忽视对专业课之外的其他能力的自我培养。进入高等院校后,艺术类的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对其教学管理中相对于其他高校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如果按照一般院校的学生来要求他们的学习很可能就会抹杀了他们的艺术创造性,如果放任他们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教学管理,又有可能会放松对他们的管理,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由此导致无法完成正常的授课计划,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进行三方面的沟通,由教师、学生本人、家长以及辅导员多维多角度地同时监管所有的学生,才会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高等艺术院校教务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型构建

1.推行标准化工作。(1)教学方面:理论教学规范化、实验教学规范化。(2)考试及学籍管理方面:题库管理规范化、试卷标准化。(3)教材设备管理方面:教材标准化、教学设备使用及管理规范化。(4)行政管理方面:工作制度标准化、资料档案管理规范化

2.质量责任制。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来进行教务管理,容易区分责任,将学生的整个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这种管理方法便于提升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心,避免了推诿情况的发生。

3.全过程质量监控。(1)对教师。建立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后通过多方面对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及课后的辅导情况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监督,这种授课质量的监督主要是来自学生。(2)对家长。家长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监督作用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校园走进大学校园,离开了班主任的管理很容易产生放松的情绪,而大学期间的辅导员所要管理的学生又太多,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3)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在整个教务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和枢纽的位置,他们是上传下达以及协调各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明晰了自己的责任位置之后并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既有利于对学生在校期间整个学习情况的监督又有利于减轻教师以及家长的负担,并给予学生以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