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6篇

时间:2023-11-01 17:44:31

动物医学研究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1篇

1.1生长与繁殖特性

宁乡猪的繁殖期长,且繁育能力较强。公猪3月龄性成熟,5~6月龄可配种。母猪4月龄第一次发情,7~8月龄可配种,利用年限约8~10年。成年母猪的有效乳头可达12只以上,每胎产活仔数8~12头。

1.1.1种质特性朱吉等[1]发现宁乡猪经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及饲养科学的适应性变化,肢蹄卧系率降低92.2%,体尺体重性状和繁殖性状提高率分别达6.97%~27.67%、11.62%~17.44%,窝重提高率达26.91%~78.97%,特别是阉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能明显提高。宁乡猪母猪日增重表现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长曲线,阉猪表现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长曲线,阉猪和母猪都具有生长肥育期日增重曲线的相似性。后备公猪的体重及体尺指标不及同龄母猪,主要是性成熟过早所致。

1.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变日粮组成分与结构可以减少3.2%~62%的氮排出。宁乡猪与瘦肉型猪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宁乡猪12.91%蛋白质日粮组具有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宁乡猪生长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进生长、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猪肉品质。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较强,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优化饲粮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础。宁乡猪肥育期日增重与膘厚、肥育率呈正相关;胴体长与胴体宽、后腿重与腿臀围呈强正相关,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而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宁乡猪肥膘产量高,相对产值较低,所以55~85kg阶段是宁乡猪的最佳屠宰期。

1.1.3母猪营养需要研究表明宁乡猪母猪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能源分别为37%~39%、22%~24%和39%~41%,相应的日摄食标准消化能分别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质分别为156g、242g、538g;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是节省能量、提高仔猪增重的重要途径,补饲青料可提高母猪的饲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粮蛋白水平有利于促进宁乡猪母猪的生长发育[7]。

1.2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宁乡猪白细胞总数、红细胞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猪;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甲状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猪,血清甲状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猪,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猪可能与胰岛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猪有关。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国内小型猪相比,宁乡猪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较高,而γ-谷氨酰转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外引进品种猪相比,宁乡猪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明显较高,总胆固醇明显较低,γ-谷氨酰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洁平等[10]研究发现与长白猪相比,宁乡猪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浓度较低,空肠前段和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较高,肾脏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最低,肠道和肝脏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最高。

1.3病理特性研究发现猪流感(H3)诱发宁乡猪高热病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充血,肺肿大,小叶间质增宽,肺尖叶有实质病变,肠胃出现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外来良种猪及其三元杂交、二元杂交生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宁乡猪及其与外来良种猪的杂交后病症状较轻,治疗也容易一些,有的生猪甚至不治而康复,死亡率也相对较低[12]。

1.4肉质性状宁乡猪肌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猪肉产品。根据营养需要推荐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测定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发现宁乡猪肌肉内脂肪为5.37%,风味氨基酸高达220.5%,必需氨基酸高达122.4%,油酸(18:1)51.0%,亚油酸(18:2)7.74%,不饱和脂肪酸59.6%,是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宁乡猪和三元猪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1,13]。目前开展了宁乡猪与商品瘦肉型猪生长激素基因功能比较研究,王文策等选用了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宁乡猪生长激素的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GH。

1.5遗传学特性研究发现宁乡猪二、四、六月龄时体重变异系数均在16.28%以上,体长、胸围、腿臀围变异系数为5.66%~8.55%。宁乡猪的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3,表型相关系数为0.74,这与宁乡猪属于脂防型猪种、具有边长边肥的特点有关。宁乡猪头长、额宽、腿臀围、体高具有高遗传力,头长、额宽表型变量受环境偏差的影响较小。宁乡猪的乳头变异系数较小,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泌乳力、断奶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宁乡猪毛色是品种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的标志;与瘦肉量相关系数最高的是后腿重。研究发现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别为0.186/0.814,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月龄体质量性状,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结果提示宁乡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宁乡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

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实验宁乡猪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研究显示灵长类、犬、猫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受到伦理限制,而猪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猪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对致动脉粥样硬化食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一致,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标准模型动物;猪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几乎是人类的复制品;猪也是皮肤和整形外科手术、皮肤烧伤等较理想的模型动物;小型猪还是皮肤黑色素瘤研究的首选实验动物。刚出生的或剖腹产得到的仔猪,是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很好的模型动物,小型猪也是人类异种移植理想的组织、器官来源,可作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模型。

2.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近研究发现原代宁乡猪与其第一代仔猪13项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尿素氮、总蛋白等有显著性差异,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发现宁乡猪与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3.2%,与小鼠同源性达90.76%,为内源性精氨酸的营养调节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赵拴平等发现宁乡猪的总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标都处于人参考值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高于人参考值范围。耿梅梅等还发现,门静脉灌注葡萄糖可使宁乡猪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经机体代谢,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基本无变化。研究还发现宁乡猪与瘦肉型猪相比有不同的代谢,包括脂肪生成、脂质过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胃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肥胖宁乡猪可能是儿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宁乡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有关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但研究还表明宁乡猪可能不宜作为异种移植的适当供体。

3展望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2篇

本文提出基于微信构建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既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维交互学习及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的构建,也有利于过程性商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部分不足。

关键词:

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教学评价体系

1前言

微信是一种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具有使用成本低、界面简洁、功能丰富、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普及度,为移动学习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本文以内江师范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为例,构建基于微信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以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更好地促进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2建设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必要性

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跨学科属性。进入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的学生既要加强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建构,又要对贸易、经济、营销、金融、财会等商务知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也要在情景化商务场景中培养一定的商务沟通与实践能力。因此,它对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交互学习的深度化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要求。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资源以课本和相关教辅材料为主,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商务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严重不足,忽视了对商务英语沟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商务实践与第二课堂活动密切相关,然而师生大多在课堂上进行小规模的交互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并未有效展开,商务实践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

首先,微信是一款集通讯、社交、平台化功能为一体的移动性应用软件,支持信息(文本、图片、视频、语音)发送,并支持多人群聊、视频通讯,为多维的交互学习提供了理想途径。其次,微信具有朋友圈功能,支持邮箱、微博等服务,丰富了社交场景。微信公众号后台操作简便,公众号界面简洁,为普通的资源开发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技术构架支撑。再者,微信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必不可少的手机智能软件。基于微信的商务英语移动学习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内江师范学院开设的2个商务英语方向班级为例,笔者发放5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48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同学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信软件,有46%的同学表示微信使用时间超过平日手机使用时间的一半。

4微信移动学习平台构建设想

4.1微信公众号:师生共建商务英语资源,实现师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资源,师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共建理论知识模块、实践知识模块、学术交流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友情链接模块等在线商务英语教学资源,为商务英语学习者“设置了学习的路标,打通了获取大量动态的商务英语知识的通道”,建构了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激活了师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为下一步的交互学习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1]因此,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为商务英语移动学习者开发商务英语资源,构建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教师不再是提供学习资源的唯一主体,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推荐与分享中。例如,在《商务英语阅读》课程中,可以实时的商务英语新闻、推送基本的国际贸易流程、分享经典的商务活动案例,尽可能提高移动学习者融于商务英语学习中的兴趣与参与度。此外,海量的商务英语信息与商务英语业务知识会打开学生的眼界,促进课堂教学的讨论与互动。

4.2微信群:实现了移动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教师与移动学习者的交互学习借助微信群,教师可以图文消息、商务视频、布置作业。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浏览信息、参与讨论、进行互动交流。这里的互动交流既是移动学习者个体之间交流以及知识分享,也涉及到教师作为引导者对移动学习者的指引、沟通与答疑。这种互动可以是一对多的,也可以是一对一的:针对学生的知识难点或疑问,教师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进行解答。当然,这种解答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既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时间安排,也一一解决了学生在移动学习中的疑问。此外,微信群还支持语音聊天与文字聊天功能,满足了移动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微信群中进行讨论和发言不需面对面,以文字或语音形式呈现,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体验移动学习的便利,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交互学习难以深入的不足。

4.3讨论组:实现协作交互学习,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除了微信群,也可以建立临时讨论组,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在商务英语课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案例分析、项目书制定、企业策划书等商务活动,这些情景化商务实践活动流程复杂,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来完成。讨论组可以进行分工合作,加强交互协作学习能力:成员共同在外进行调研,在讨论组中献言建策,共同完成小组任务,不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协作交互学习能力。此外,讨论组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小组成果,实现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联通,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度进行评估。例如,在《国际商务导论》中,可以在公众号中情景化案例与小组任务,让4位学生自由结合形成一个小组,成员形成讨论组并逐步制定解决方案。在讨论群交互中,教师也可以即时关注讨论群动态,解答学生的困惑,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也为学生商务实践创造更多便利的条件。

4.4微信好友:一对一交互,消除交互隔膜师生可以互加为微信好友,既可以一对一的进行困惑解答,又可以在师生交互中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师生交互的隔膜,也便于增进师生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对课堂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5移动学习的教学评估体系

移动学习模式的评估不但要重视检测性的总结性评估,更要注重学生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过程,即形成性评估。移动学习资源的评估主体不仅是老师,而且有学生,评估注重信息的现时性和学生的反馈需求。此外,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并解决,不断优化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设计。

6结语

从联通主义理论出发,建构基于智能终端的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即通过一定的智能终端平台联通学习网络节点(学生、书本、老师、网络资源等),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知识网络”中通过获取、评价、使用信息。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以联通主义为理论指导,旨在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维交互学习及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的构建,既发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既发挥老师的监控与引导作用,又为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和单一性的商务英语教学资源注入活力,有助于实现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参考文献: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3篇

通过评阅国内外研究所、高校和企业的最新研究文献,分析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阐述移动医疗中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生物医学传感器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种类、精度及应用等各方面均获得高度关注,可总结归纳为电生理类、生化检测类、心肺监测类及运动监测类。移动医疗是现代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移动医疗离不开通讯网络、智能终端以及生物医学传感器,其技术进步为移动医疗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移动医疗;生物医学传感器;电极;动态血压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医疗产业正飞速发展。移动医疗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终端及便携式生物医学传感器技术的集成,提供方便快捷的生化检测、实时生命体征监测等移动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并可集合临床医疗数据,为医务人员、研究人员和患者提供医疗信息服务。生物医学传感器分为电生理类、生化检测类、心肺监测类以及运动监测类。

1可移动与穿戴监测设备

1957年,Holter首先尝试在临床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的心电图仪,并使用磁带记录,这正是现在24h心电图设备的原型[1]。在移动医疗方面,便携式产品成为了开发研究的重点。随着现代微电子和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可以制作出家用型的更加紧凑和方便的设备,如生命体征监测腕表,具有动态血压、心率、血氧及呼吸等监测功能[2-7]。可移动穿戴监护系统,包括生物传感器,便携式数据处理、存储器,数据显示单元。生物传感器或电极可以是传统方式佩戴,也可以设计成嵌入衣服或紧贴皮肤。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各单元之间可通过无线蓝牙等技术连接,避免了使用繁杂的连接线。

2电生理类传感器及电极

2.1电生理测量的新型电极

通常测量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等电生理信号均采用电极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方式,如何提高信噪比、稳定性、不刺激皮肤成为研究重点。临床上较常用的是湿式凝胶电极,而干式电极可以保证电极长期运动下的稳定性,其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干式电极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电容型电极,可通过衣服采集ECG信号,由硬币大小的非接触式电容式生物电极和低功率放大器组成(940μW)。Prance等[8]使用电容型电极和一个超高阻抗电位传感器,输入电容10pF、输入电阻1015Ω,用来测量人体周围40cm范围内的电场,可以检测到与ECG同步的波形信号。虽然40cm空气间隙的测量效果比10cm空气间隙的噪声大许多,但仍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并可以同时测量呼吸信号,尽管目前呼吸测量结果还不非常稳定,但此种真正意义上的非接触式传感器将成为电生理测量的新方法。易弯曲的干式表面电极,使用时可以不需要电解质凝胶,也不需要对测量表面进行预处理[9]。Gargiulo等[10]发明的导电橡胶电极和高输入阻抗的放大器,使用蓝牙通讯24h不间断的采集心电信号,可应用于塑身和游泳训练中及监护运动员健康,防止运动员猝死。新材料碳纳米管或微米线阵列电极,Ruffini等[11]通过真空铸造的方法研制出直径6μm、长110μm的微米线微阵列电极,这些微米线可以刺破表皮角质层,增加导电性。采用真空铸造的方法比传统的电沉积或光刻、电铸和注塑(德文Lithographie(LI)、Galanoformung(G)、Abformung(A),LIGA)方法成本更低。

2.2心肺监测可穿戴传感器

鉴于监测心肺功能的重要性,可穿戴是监护设备成为近数十年来的研究目标。其中包括测量反映心肺功能的基本生理指标,如心电、血压及呼吸等。其在小型化、微型化方面具有显著改进。欧盟“第五框架信息科技计划”中的健康计划,提出实现心电和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为用户研究开发穿在身上的织物传感器,且不会带来任何不适感。织物传感器采用具有导电性和压敏电阻特性的智能纤维和纱线编织而成。与常规方法相比,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满意度,并且可以长时间的应用于康复训练或者更高强度的环境中。Mitchell等[12]设计了1件T恤,嵌入织物压敏电阻传感器和Zigbee无线发射模块,用于监控呼吸,呼吸信号可实时显示,结合无线生物反馈系统可以用作呼吸训练(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囊性纤维化)。Rantala等[13]设计出用于监测呼吸和潮气量的光学传感器,传感器具有16根光纤,光强会随着呼吸运动引起的光纤弯曲形变而发生变化,通过换算可以代表潮气量。Fletcher等[14]使用光电体积传感器用来探测脉搏振动,结合研制的皮肤电传感器测量手腕处的信号,可用来评估自主神经的活动。在传输方面提出了同时采用两种类型的网络系统,即内部IEEE802.15.4网络系统,用于为多个传感器提供服务;另一个是使用蓝牙网络与手机通讯。关于血流动力学检测,移动血压监护仪(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ABPM)已成为商业化研究成果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虽然这种设备非常方便实用,间隔30min或者更长的时间来测量一组血压值。然而,该仪器测量的血压数据量将<48次。而由于人体每次心跳搏动的差异,一日的血压变化却可能达80000~100000种,ABPM只能采集全部血压数据的0.05%,不能完全满足动态采集的需要。因此,如何测量与心跳同步的血压变化,同时采集心输出量数据,并能结合其他心血管数据,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详细分析血液动力学的响应,可以研究心血管系统在应对各种日常压力时的自主调节能力。Nakagawara[15]基于体积补偿法和心电导纳法,开发了与心跳同步的血压动态监测系统;Ogawa等[16]已将该系统应用于心血管应激反应研究,使用Gregg等[17]的方法分析日常活动中单次心跳的变化,成功分离了主动、被动和混合压力。

2.3生化检测传感器

迄今在移动医疗领域中,人们研制了很多种类的可穿戴生理监测的系统。然而,很少有监测生化参数的传感器。如能准确、便捷的检查生化参数,将为更好的监测个体的健康情况乃至诊断疾病带来可能。Yang等[9]直接将生物传感器印制在内衣上,可以监测微量的化学物质,亚铁氰化物(0~3mmol/L)、过氧化氢(0~25mmol/L)及还原辅酶NADH(0~100mmol/L)。此外,“BIOTEX”的欧盟计划[18]资助开发了一种基于织物的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用于监测汗水的pH值和Na+含量。该传感器由一个织物泵,一个pH值敏感染料和LED光电探测器组成,其中织物泵由超吸水材料制成,可不断从人体皮肤吸入汗液,LED光电传感器用来检测由汗液内溶质含量改变而导致的pH敏感染料颜色变化。同时,还使用金电极和离子敏感膜制成Na+传感器来监测汗液里Na+含量。在生化检测中,血糖测量对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今的方法大部分都是有创的,需要在手指上针刺取血,采用光化学法或电化学法进行检测。在不需要血液样本方法里,经皮提取分析物质是其中一种值得关注的方法,市场推出的一种血糖检测装置GlucoWatchBiographer即是采用离子渗透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对皮肤刺激较大之类的缺陷。因此,需求度最高的是开发无创血糖测量仪器,如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光学技术、光声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以及漫反射光谱法等。不同于需要复杂仪器的技术,近期开发的一种采用分光光度测量技术的方法,命名为“脉冲血糖测量”,是基于高速近红外光谱结合多变量分析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的微型化检测仪器尚未研制出,但完全无创的血糖仪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监护中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前景。

2.4运动监测传感器

在老年医学、康复、运动训练和常规医疗保健领域,运动或步态监视的重要性受到广泛认可。在康复领域,医师必须评估如站起、散步或其他活动的运动特征,直接观察和定量评估的方法最为理想。以往的方法是使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进行直接观测,但这种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据处理起来也较复杂,不大适合实际应用。一些可穿戴的设备使用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传感器,能够监测运动、步态和姿势;Motoi等[19]通过对矢状平面、步态和步行速度的研究,可监测人们姿势的静态和动态变化。该系统使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原理,并将三组微型传感器分别固定在躯干、大腿和小腿上,通过测量相对与重力方向的角度变化分析运动状态。每组传感器上都有Ziggbee无线通讯模块和SD卡,保证实时观测和长时存储。这套系统在定量评价康复计划的效果和日常生活监测方面都有很高的可行性。Lee等[20]研究出运动训练的传感系统,将三轴加速度计和导电织物电极嵌入衬衫中,可同时监测运动以及实时心电图,并建立了基于IEEE802.15.4和Zigbee传感网络。这种类型的传感网络配合传感器的微型化改造,可以实现多种数据采集。

3展望

通过文献评阅、调研国外近年来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发现,多功能集成化、无创化及微型化是移动医疗中传感器的发展方向;集成化创新,即将现有的种类的传感器集成在同一可穿戴设备上是发展标志,但集成成为重要课题,既要求并行工作,又不能相互干扰等。无创化主要针对生化检验类传感器,作为日常监测使用人们对无创无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技术、新算法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微型化的要求也是便携性的要求,即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监测,对日常生活不产生影响,既要求体积小、重量轻,也不能降低准确性和精度。这些新思路对于我国的科研和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移动医疗的迅速发展,势必将带动便携式、多功能传感器的发展,同时,更多创新性的传感器及传感系统将更大程度的促进移动医疗的发展,从而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实现随时随地的健康监护和健康管理服务[21]。

参考文献

龚渝顺,吴宝明,高丹丹,等.一种抗干扰穿戴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12,25(1):6-10.

郭维.穿戴式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吉林大学,2012.

刘光达,郭维,李肃义,等.穿戴式人体参数连续监测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41(3):771-775.

王子洪,吴宝明,银健,等.具有人体活动情景辨识的穿戴式心电监测仪的研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2,29(5):941-947.

张云浦,李玉榕,陈建国,等.基于MEMS传感器的可穿戴式老年人跌倒监测系统的设计[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4,33(3):170-175.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4篇

实验动物对人类研究各种生命科学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中更有着不容替代的地位。所有的医学研究都离不开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和帮助,实验动物的科学发展对任何国家和组织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壮大,就需要做好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只有提升对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促进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已经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研讨领域,而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为了促进医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取得进步,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然而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时间还很短暂,与医学领域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还存在问题,由此,本文针对当前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当前这种滞后情况的相关对策。

2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概况

医学实验动物用于医学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范围内,我国实验动物的发展进程已经历经30多个年头,其中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1988年第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发,为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证,而1989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为医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医学实验动物发展提供了条件,该细则的颁发促进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有序进行,推动了相关的工作进展,使我国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得到质的发展,与世界上的医学动物管理相接轨。除此之外,与条例和细则相协调发展的是我国卫生部门建立起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为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监督平台[1]。此后我国对细则逐渐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落实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规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促进了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的进行。

3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组织机构需要完善

医学实验动物是实验动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医学研究领域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关键,因此从政府角度要提高对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为了促进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将其视为重要关注科目。医学实验动物研究工作直接涉及到医学研究成果与生命技术研究成果,而其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其他方面,有关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所以国家对于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要起到主导作用。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主管机构是科技行政部门,所以科技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将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与一般实验动物的管理进行同质和异质的比较,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不同要点要完善组织机构对其的规则制定。需要国家主管机构科技行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明确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对医学实验动物工作各个方面进行职责划分,确定当出现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管理问题出现时,能够由组织机构迅速反应,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使行政部门在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3.2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从各个法律、法规、规章中进行协调

3.2.1关于动物防疫

医学实验动物作为为医学和生命学科提供的研究对象,首要保证的就是研究动物的健康性。因此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防疫工作更要严格进行,保证医学研究动物的身体情况符合医学研究标准。一般普通级别的实验动物、清洁级别以上的实验动物在向相关部门报批后可以不对其进行免疫措施,然而医学实验动物无论是做何种程度的实验研究对象都是关于生命类的。所以在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免疫标准设定时,需要相关立法机关对此作出调整,根据医学实验动物的具体实验项目进行特殊规定,保证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

3.2.2关于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是在买卖之后接受相关部门的兽医检疫,合格之后持证明可以过路,投入运输之中,我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对动物的检疫过程必须秉持严格、严谨的态度,因此动物检疫合格后可以快速的运输到购买机构。因为实验动物属于特殊的饲养动物,因此动物检疫过程需要更加严格。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要求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环境清洁,动物状体良好,所以有关部门要给医学实验动物的检疫增加更为细致的检疫流程,保证其在一次检疫之后可以以最佳状态运输到需要基地[2]。

3.2.3有关动物用具用料

实验动物因其存在的特殊性,对各种用具和饲料要求十分严格。当前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对实验动物的饲料和用具做出规定和管理。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和用料监督需要更加严格对待,主管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机构组织要按照条例和办法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用料进行检查和调整,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用具用料质量,排除质量不达标的用具用料。

3.2.4关于动物生物安全实验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的相关规定对于实验动物管理来说十分重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此做了相关规定,条例规定凡是在动物体上做出的实验活动,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联系部分的实验,都要受到各个主管部门的监督和审批,并且需要从事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达到国家标准的三级实验室级别[3]。这种规定保证了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不仅对实验动物安全有所保证,也从法律层面上促进了实验动物管理的合法性。

4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各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有关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日益呈现进步的趋势,可见医学产业发展前景的广阔。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要想跟上医学发展水平,亟待提出具备科学管理性质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方式的对策,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琪.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2]张庆德.湖北省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5篇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并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监督并强制执行。在我国,由于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起步较晚,对实验动物的关爱和福利才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1]。我院是一所国内外著名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医、教、研”发展水平在全国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应用面广,使用量大。长期以来,医院党委十分重视医学科研人员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伦理教育,重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注重生物医学研究与实验动物福利的协调发展。

体现在:①投资新建和改建了多种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设施,购置了适合不同种类实验动物使用的标准化笼具和动物实验设备;②在屏障环境内为实验动物专门设置了背景音乐,周期性定时自动播放,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验动物的心理需要。另外还设置了缓控动物照明系统,降低了照度变化对实验动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程度[2];③自行设计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内环境符合国家标准的、最多可同时容纳8人同时操作的、内装无影灯的多功能大型SPF级大、小鼠实验(手术)台,自行设计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可移动、升降、前后倾翻、设置有可拆卸式输液架、固定螺杆、手术器械摆放台、双向体液导出口和更适合动物躺卧的U型台面的大动物手术台。此手术台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动物体型及解剖特性,使用方便;④建立和完善了详细的实验动物生产、防(检)疫、质控及使用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详细规定了实验动物环境、营养、管理、运输、保定、麻醉、实验操作、保护动物隐私及尊严、术中术后护理、安乐死、尸体焚烧、防疫灭病、重复使用等福利内容,并严格执行。在国内首先提出建立实验动物体系突发事件的各项应急预案,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生命及可持续性。⑤大力加强科技人员有关科学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对每项实验项目从实验动物选择、数量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均由动物实验科与实验人员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全院有400余名科技干部参加了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培训,并取得了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统一颁发的江苏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书,是江苏省参加培训并取得上岗证最多的单位。⑥积极开展动物实验“3R”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了一项用细胞学方法替代实验动物进行细菌致病性试验的方法;⑦建造了实验动物纪念碑,主碑为青灰色大理石,碑文为雕刻的绿色“实验动物纪念碑”;副碑为米黄色大理石,碑文为红色的“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纪念碑掩映在绿草、鲜花、翠竹丛中,既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又饱含深刻的警示及教育意义;⑧在国内首创设计制作了实验动物对人类贡献的大型喷绘展板并在科室展出。

展板以实验动物对生物医学发展所作贡献为主线,以人类与动物共同拥有这个地球,实验动物是人类健康的阶梯,关爱动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为主题,选取了从1628年哈维(WilliamHarvey)利用动物发现血液循环,从而把生理学确定为一门科学开始,到19世纪认识糖尿病的本质,20世纪抗生素及磺胺药物的发明,单克隆抗体的发现及体细胞克隆成功,再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等若干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飞跃都离不开实验动物为内容,从成果介绍、科学家本人图片到利用实验动物种类及实验过程,图文并茂,栩栩如生,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画面配以具有层次变化的草绿色背景,与周围绿化带及相关建筑协调配合,交相辉映,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设计新颖,创意独特。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科普及伦理教育意义,充分体现了实验动物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关爱实验动物、重视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意义。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

当前,维护人民健康已上升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高度。为对接“健康中国”战略,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领域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2018年教育部提出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新体系,实现医学从“以生物医学学科为主知识授受型教育模式”向“以医学与理学、工学、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型教育模式”转变[1],培养服务于“健康中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2]。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和医学发展,紧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新医科,不仅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改革、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且要求培养“有温度”的好医生,对医学生的医德品格、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更应顺应新医科要求,重新思考医学研究生教育[3]。医学研究生经过5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对临床工作性质、医疗环境等有了初步的见解和认识,通过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其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观,如何在3年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4]。

1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在长期医学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对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内在要求和规范。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设置形式化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重临床轻人文、重术轻道的倾向,相关的医学职业素养课程一直被忽视。自2002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提出7门提升医学职业素养的核心课程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相关的医学职业素养课程[5]。医学研究生的教学安排一般以科研工作和临床轮转培训为主,理论授课仅有约1年的时间。授课内容多为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及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等医学研究方法课程,医学职业素养类课程一般仅开设1~2门,如医患沟通学、医学人文等,且多在选修课的课程范围。此外,在职业素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针对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设置,没有结合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现实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大多与医学本科生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相似,缺乏针对性。开设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给医学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1.2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

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教授内容也多为职业素养课程理论的灌输,没有重视医学研究生的参与,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职业素养相关问题。教学活动几乎为单边活动,缺乏双边互动,尚未有效地应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6]。

1.3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体验平台不足

因为医学专业特点,医学院校的实践活动较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有所欠缺,校园人文环境和人文活动的开展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医学研究生要完成实验、进行临床实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更是有限。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的情感认知领域,其培养途径多是靠情感体验,但当前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缺乏体验环节,没能与校园文化等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医学研究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还不够全面。

1.4兼懂医学与人文的医学职业素养教师稀缺

目前,开展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时,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与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统一起来。在当前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既具有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背景之一的教师十分匮乏,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是由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和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共同来完成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讲授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与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医学职业素养内涵联系起来。而讲授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师,其虽能系统讲授医学人文知识,但缺乏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忽视医学研究生的专业需求,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1.5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评价形式单一化

医学生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认知与体验平台不足,职业素养的评价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理论考试反映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同时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自我评价与其导师、带教老师和患者等他人评价,以及运用统计与测量方法的量性评价与采用鉴定评语描述的质性评价等评价方式运用不够。

2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议

我国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相关的文件规定,例如,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医学生誓言。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用)》明确指出医学毕业生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必须达到12条要求。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职业素养。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指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基本要求中包含职业素养。2018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随着国家对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以及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医学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针对其培养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2.1优化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设置

在医学研究生第1年的理论教学阶段,开设两类职业素养课程,分别为医患沟通学等必修课程和仁医之道等选修课程,围绕医德基本原则、人体实验原则和保密原则等经常涉及的基本规范进行教学[8]。建议职业素养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20%左右。同时,在其他医学基础类课程和医学专业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如产前诊断和遗传学筛查的强制进行问题、人工授精和代孕母亲的伦理问题、艾滋病患者信息保密问题、主动安乐死等问题。引发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职业素养问题的思考,加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临床医学教学间的联系、交叉和融合,推动职业素养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内容的渗透性、关联性和实用性[9]。

2.2改革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学方法

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教学除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医学课堂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医患角色扮演、医学伦理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把职业素养教育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职业素养;在临床医学实践中,通过临床案例教学把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标准化患者模拟培训和临床实习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素养,通过不断反思患者心理状态、沟通技巧,提高职业素养;精选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将其整合成若干个专题,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在人体实验环境下,强调人体实验学伦理和告知义务;在动物实验环境下,强调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减轻实验动物痛苦、尽量不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的减少、优化、替代原则,进行职业素养环境熏陶教学等。

2.3强化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师资培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医学职业素养教育为切入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新医科背景下对医学研究生的要求,围绕医学研究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3项职业素养教育基本内容,制定符合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教师培训计划。强调师资多学科交叉配备,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文化艺术、医学伦理、法律法规、社会心理、礼仪修养等内容的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师资队伍。

2.4营造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氛围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校训精神以及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传统文化都是医学职业素养教育的素材。以笔者学校为例,依托赣南苏区丰富的红色卫生文化,凝练红医精神内涵,创建了首家以红医精神为主题的医学职业素养实践体验平台[10]。探索红医精神与医学职业素养内在契合性,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构建“看、诵、听、演、做、评”等红医文化育人平台。“看”,即组织医学研究生到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接受红医精神的洗礼。“诵”,即开展红色家书诵读晚会;“听”,即听海内外知名校友、专家和学者的系列讲座;“演”,即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红色故事情景剧;“做”,即组织开展留守儿童支教、基层医疗状况大调查等各类志愿活动;“评”,即评选赣医新榜样。让医学研究生对红医精神耳濡目染,内化于心,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氛围,为最终形成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养提升的育人路径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医学研究生医学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良好融合。

2.5完善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评价方式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uexi/dongwuyixueyanjiu/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一键复制全文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