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动物医学研究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动物医学研究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1篇

实验动物对人类研究各种生命科学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中更有着不容替代的地位。所有的医学研究都离不开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和帮助,实验动物的科学发展对任何国家和组织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壮大,就需要做好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只有提升对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促进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已经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研讨领域,而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为了促进医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取得进步,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然而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时间还很短暂,与医学领域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还存在问题,由此,本文针对当前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当前这种滞后情况的相关对策。

2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概况

医学实验动物用于医学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范围内,我国实验动物的发展进程已经历经30多个年头,其中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1988年第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发,为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证,而1989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为医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医学实验动物发展提供了条件,该细则的颁发促进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有序进行,推动了相关的工作进展,使我国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得到质的发展,与世界上的医学动物管理相接轨。除此之外,与条例和细则相协调发展的是我国卫生部门建立起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为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监督平台[1]。此后我国对细则逐渐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落实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规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促进了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的进行。

3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组织机构需要完善

医学实验动物是实验动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医学研究领域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关键,因此从政府角度要提高对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为了促进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将其视为重要关注科目。医学实验动物研究工作直接涉及到医学研究成果与生命技术研究成果,而其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其他方面,有关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所以国家对于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要起到主导作用。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主管机构是科技行政部门,所以科技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将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与一般实验动物的管理进行同质和异质的比较,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不同要点要完善组织机构对其的规则制定。需要国家主管机构科技行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明确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对医学实验动物工作各个方面进行职责划分,确定当出现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管理问题出现时,能够由组织机构迅速反应,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使行政部门在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3.2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从各个法律、法规、规章中进行协调

3.2.1关于动物防疫

医学实验动物作为为医学和生命学科提供的研究对象,首要保证的就是研究动物的健康性。因此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防疫工作更要严格进行,保证医学研究动物的身体情况符合医学研究标准。一般普通级别的实验动物、清洁级别以上的实验动物在向相关部门报批后可以不对其进行免疫措施,然而医学实验动物无论是做何种程度的实验研究对象都是关于生命类的。所以在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免疫标准设定时,需要相关立法机关对此作出调整,根据医学实验动物的具体实验项目进行特殊规定,保证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

3.2.2关于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是在买卖之后接受相关部门的兽医检疫,合格之后持证明可以过路,投入运输之中,我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对动物的检疫过程必须秉持严格、严谨的态度,因此动物检疫合格后可以快速的运输到购买机构。因为实验动物属于特殊的饲养动物,因此动物检疫过程需要更加严格。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要求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环境清洁,动物状体良好,所以有关部门要给医学实验动物的检疫增加更为细致的检疫流程,保证其在一次检疫之后可以以最佳状态运输到需要基地[2]。

3.2.3有关动物用具用料

实验动物因其存在的特殊性,对各种用具和饲料要求十分严格。当前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对实验动物的饲料和用具做出规定和管理。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和用料监督需要更加严格对待,主管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机构组织要按照条例和办法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用料进行检查和调整,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用具用料质量,排除质量不达标的用具用料。

3.2.4关于动物生物安全实验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的相关规定对于实验动物管理来说十分重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此做了相关规定,条例规定凡是在动物体上做出的实验活动,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联系部分的实验,都要受到各个主管部门的监督和审批,并且需要从事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达到国家标准的三级实验室级别[3]。这种规定保证了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不仅对实验动物安全有所保证,也从法律层面上促进了实验动物管理的合法性。

4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各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有关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日益呈现进步的趋势,可见医学产业发展前景的广阔。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要想跟上医学发展水平,亟待提出具备科学管理性质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方式的对策,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琪.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2]张庆德.湖北省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2篇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并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监督并强制执行。在我国,由于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起步较晚,对实验动物的关爱和福利才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1]。我院是一所国内外著名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医、教、研”发展水平在全国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应用面广,使用量大。长期以来,医院党委十分重视医学科研人员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伦理教育,重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注重生物医学研究与实验动物福利的协调发展。

体现在:①投资新建和改建了多种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设施,购置了适合不同种类实验动物使用的标准化笼具和动物实验设备;②在屏障环境内为实验动物专门设置了背景音乐,周期性定时自动播放,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验动物的心理需要。另外还设置了缓控动物照明系统,降低了照度变化对实验动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程度[2];③自行设计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内环境符合国家标准的、最多可同时容纳8人同时操作的、内装无影灯的多功能大型SPF级大、小鼠实验(手术)台,自行设计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可移动、升降、前后倾翻、设置有可拆卸式输液架、固定螺杆、手术器械摆放台、双向体液导出口和更适合动物躺卧的U型台面的大动物手术台。此手术台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动物体型及解剖特性,使用方便;④建立和完善了详细的实验动物生产、防(检)疫、质控及使用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详细规定了实验动物环境、营养、管理、运输、保定、麻醉、实验操作、保护动物隐私及尊严、术中术后护理、安乐死、尸体焚烧、防疫灭病、重复使用等福利内容,并严格执行。在国内首先提出建立实验动物体系突发事件的各项应急预案,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生命及可持续性。⑤大力加强科技人员有关科学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对每项实验项目从实验动物选择、数量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均由动物实验科与实验人员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全院有400余名科技干部参加了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培训,并取得了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统一颁发的江苏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书,是江苏省参加培训并取得上岗证最多的单位。⑥积极开展动物实验“3R”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了一项用细胞学方法替代实验动物进行细菌致病性试验的方法;⑦建造了实验动物纪念碑,主碑为青灰色大理石,碑文为雕刻的绿色“实验动物纪念碑”;副碑为米黄色大理石,碑文为红色的“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纪念碑掩映在绿草、鲜花、翠竹丛中,既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又饱含深刻的警示及教育意义;⑧在国内首创设计制作了实验动物对人类贡献的大型喷绘展板并在科室展出。

展板以实验动物对生物医学发展所作贡献为主线,以人类与动物共同拥有这个地球,实验动物是人类健康的阶梯,关爱动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为主题,选取了从1628年哈维(WilliamHarvey)利用动物发现血液循环,从而把生理学确定为一门科学开始,到19世纪认识糖尿病的本质,20世纪抗生素及磺胺药物的发明,单克隆抗体的发现及体细胞克隆成功,再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等若干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飞跃都离不开实验动物为内容,从成果介绍、科学家本人图片到利用实验动物种类及实验过程,图文并茂,栩栩如生,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画面配以具有层次变化的草绿色背景,与周围绿化带及相关建筑协调配合,交相辉映,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设计新颖,创意独特。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科普及伦理教育意义,充分体现了实验动物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关爱实验动物、重视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意义。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

当前,维护人民健康已上升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高度。为对接“健康中国”战略,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领域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2018年教育部提出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新体系,实现医学从“以生物医学学科为主知识授受型教育模式”向“以医学与理学、工学、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型教育模式”转变[1],培养服务于“健康中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2]。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变革和医学发展,紧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新医科,不仅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改革、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且要求培养“有温度”的好医生,对医学生的医德品格、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更应顺应新医科要求,重新思考医学研究生教育[3]。医学研究生经过5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对临床工作性质、医疗环境等有了初步的见解和认识,通过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其建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观,如何在3年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4]。

1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在长期医学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对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内在要求和规范。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设置形式化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重临床轻人文、重术轻道的倾向,相关的医学职业素养课程一直被忽视。自2002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提出7门提升医学职业素养的核心课程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相关的医学职业素养课程[5]。医学研究生的教学安排一般以科研工作和临床轮转培训为主,理论授课仅有约1年的时间。授课内容多为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及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等医学研究方法课程,医学职业素养类课程一般仅开设1~2门,如医患沟通学、医学人文等,且多在选修课的课程范围。此外,在职业素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针对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设置,没有结合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现实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大多与医学本科生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相似,缺乏针对性。开设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给医学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1.2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

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教授内容也多为职业素养课程理论的灌输,没有重视医学研究生的参与,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职业素养相关问题。教学活动几乎为单边活动,缺乏双边互动,尚未有效地应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6]。

1.3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体验平台不足

因为医学专业特点,医学院校的实践活动较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有所欠缺,校园人文环境和人文活动的开展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医学研究生要完成实验、进行临床实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更是有限。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的情感认知领域,其培养途径多是靠情感体验,但当前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缺乏体验环节,没能与校园文化等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医学研究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还不够全面。

1.4兼懂医学与人文的医学职业素养教师稀缺

目前,开展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时,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与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统一起来。在当前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既具有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背景之一的教师十分匮乏,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是由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和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共同来完成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讲授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与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医学职业素养内涵联系起来。而讲授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师,其虽能系统讲授医学人文知识,但缺乏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忽视医学研究生的专业需求,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1.5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评价形式单一化

医学生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认知与体验平台不足,职业素养的评价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理论考试反映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同时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自我评价与其导师、带教老师和患者等他人评价,以及运用统计与测量方法的量性评价与采用鉴定评语描述的质性评价等评价方式运用不够。

2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议

我国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相关的文件规定,例如,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医学生誓言。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用)》明确指出医学毕业生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必须达到12条要求。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职业素养。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指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基本要求中包含职业素养。2018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随着国家对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以及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医学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针对其培养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2.1优化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设置

在医学研究生第1年的理论教学阶段,开设两类职业素养课程,分别为医患沟通学等必修课程和仁医之道等选修课程,围绕医德基本原则、人体实验原则和保密原则等经常涉及的基本规范进行教学[8]。建议职业素养类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20%左右。同时,在其他医学基础类课程和医学专业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如产前诊断和遗传学筛查的强制进行问题、人工授精和代孕母亲的伦理问题、艾滋病患者信息保密问题、主动安乐死等问题。引发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职业素养问题的思考,加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临床医学教学间的联系、交叉和融合,推动职业素养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内容的渗透性、关联性和实用性[9]。

2.2改革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学方法

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的教学除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医学课堂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医患角色扮演、医学伦理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把职业素养教育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职业素养;在临床医学实践中,通过临床案例教学把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标准化患者模拟培训和临床实习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素养,通过不断反思患者心理状态、沟通技巧,提高职业素养;精选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将其整合成若干个专题,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在人体实验环境下,强调人体实验学伦理和告知义务;在动物实验环境下,强调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减轻实验动物痛苦、尽量不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的减少、优化、替代原则,进行职业素养环境熏陶教学等。

2.3强化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师资培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医学职业素养教育为切入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新医科背景下对医学研究生的要求,围绕医学研究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3项职业素养教育基本内容,制定符合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教师培训计划。强调师资多学科交叉配备,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文化艺术、医学伦理、法律法规、社会心理、礼仪修养等内容的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师资队伍。

2.4营造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氛围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校训精神以及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传统文化都是医学职业素养教育的素材。以笔者学校为例,依托赣南苏区丰富的红色卫生文化,凝练红医精神内涵,创建了首家以红医精神为主题的医学职业素养实践体验平台[10]。探索红医精神与医学职业素养内在契合性,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构建“看、诵、听、演、做、评”等红医文化育人平台。“看”,即组织医学研究生到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接受红医精神的洗礼。“诵”,即开展红色家书诵读晚会;“听”,即听海内外知名校友、专家和学者的系列讲座;“演”,即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红色故事情景剧;“做”,即组织开展留守儿童支教、基层医疗状况大调查等各类志愿活动;“评”,即评选赣医新榜样。让医学研究生对红医精神耳濡目染,内化于心,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氛围,为最终形成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养提升的育人路径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医学研究生医学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良好融合。

2.5完善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评价方式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外科研;医学本科生;动物实验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不仅体现了医学高校的竞争力,也是医学高校的社会责任。医学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引领新时代、创造新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动物实验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包括一定的基础理论及大量的实际操作,因此学生在课外科研中掌握动物实验技能十分有必要[1]。西安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目前每年有一百余名医学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2],其中大部分课外科研活动会涉及动物实验,笔者依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的经验,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顺利开展动物实验十分有效。

一、合理安排,鼓励学生及早接触动物实验

医学本科生了解与熟悉科研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课外科研项目涉及动物实验,指导教师就要合理安排时间,在早期阶段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动物实验。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近距离接触动物,熟悉动物习性和动物实验的健康与安全防护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快速投入后期的动物实验中。然后学生在早期接触动物时,指导教师在动物饲养与使用中可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理解动物实验的意义,珍惜动物实验,规范操作,尽可能减少动物的痛苦。早期接触动物实验还可以及早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观察力,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学生去观察动物,发现动物是否有异常行为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从而为后期实验打下基础。同时早期接触动物还可以让学生感触到动物实验的复杂性,理解个体差异和统计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影响实验的因素,为后期正式开始动物实验做好充分准备。医学生要完成多门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协商,尽早确定学生参加课外科研的时间。依据以往经验,学生主要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完成科研课题,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学生接触动物实验,并让学生参与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动物实验中。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值日,检查动物实验的饮水、饮食和垫料。指导教师也可安排学生对动物进行称重,让学生及早熟悉动物实验。指导教师可以制定培训计划,分阶段地给学生讲授动物实验的基础理论。

二、多次培训,逐步熟练掌握动物实验技术

动物实验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熟练的动物实验技术,尤其是与科研内容相关的动物实验操作技能。动物实验技术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掌握。指导教师可通过技术讲解、示范操作、学生操作、教师纠正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动物实验技术。指导教师先教会学生动物实验的分组与标记等方法,然后教导学生完成动物实验麻醉、给药、取血、手术操作等常规技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掌握与课外科研课题相关的一些复杂技术。学生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精细实验操作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例如,小鼠清醒状态下的尾静脉采血与给药等操作,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才能实现较高成功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可靠性。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练习这些实验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进行示范操作培训,在操作中讲心得体会与操作要点,这对学生快速掌握实验技术十分有益。指导教师还需要不断鼓励学生,使其坚持练习,不能放弃,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有助于课外科研工作的成功。

三、开展讲座,了解动物实验研究最新进展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动物实验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动物实验技术也随着各领域科研技术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学生课外科研的内在动力源于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指导教师可定期开展科研讲座,介绍国内外和动物实验有关的新进展,尤其是与学生课外科研相关的前沿性和应用性强的内容,这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课外科研的主动性。动物克隆、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敲除动物制备、人类疾病动物新模型等知识和小动物活体成像、脑功能成像、光遗传等新技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动物实验在其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动力。近年来我校教师增设医学科研实验的理论及技术讲座,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师讲座,并安排有特色的动物实验专题讲座,介绍典型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动物实验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指导教师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报告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动物实验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对动物实验学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笔者发现学生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得到了增强,能够更自觉地做好动物实验。

四、联系临床,注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应用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为生物医学研究而建立,模拟人类疾病,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研究中,成为现代医学认识生命与疾病客观规律的重要工具。医学院校主要以培养临床医生为目标,因此让医学生掌握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种类、特点、应用等知识十分必要[3-4]。联系临床,在实验设计中多应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这对医学生的培养十分有益。例如,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在肥胖研究中,高脂饮食喂养C57BL/6J小鼠的肥胖模型和瘦素缺乏的ob/ob小鼠肥胖模型是常用模型。指导教师在介绍肥胖模型中比较两者的异同,联系临床肥胖患者,从遗传和饮食等方面加深学生对发生肥胖的不同原因的理解,为医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后治疗肥胖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糖尿病研究经常使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小鼠和自发性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指导教师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理解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差别,用以指导学生毕业后在临床的工作。基因修饰动物是目前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要动物模型[5],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应用与临床疾病相关的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敲除动物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外科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给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五、结语

开展课外科研活动是医学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现如今多数医学院校都会为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创造更多机会和良好条件,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动物实验技术和方法,会更好地适应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指导教师做好本文所述的四个方面将有利于医学生开展动物实验,让学生从中获益良多,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外科研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俎德学,诸葛毅,王小同,等.医学动物实验学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10,23(5):328-330.

[2]赵妍妍,张碧琳,梁向艳,等.医学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9,5(6):190-191.

[3]师长宏,张海,王四旺,等.三维医学动物实验学教学体系的建立[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289-291.

[4]宋国华,高继萍,轩瑞晶,等.医学动物实验学培养科研创新思维教学体系的建立[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5):58-60.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科学道德情感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强调科学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伦理意义。文章认为,科学道德情感应包括对于实验动物的关爱、对于人类受试者的人权的尊重、对科研同行工作的尊敬等基本内容。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平衡与协调;科学研究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理性与感性活动;科研论文则是科学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主要表达形式,也是开展学术交流和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工具。

1对实验动物的关爱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为了探求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人员不得不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因为只有在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才允许科学家在人体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二这种做法似乎合乎生物医学伦理原则的要求。但是,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动物也需要人类的关爱和同情。显然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责任冲突,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向我们提示出这一冲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有知识,人要是不学无术,便会变得渺小卑微,这就是为什么对科学感兴趣是神圣的。这也是因为科学能够治愈或预防不计其数的疾病。另一方面,造成痛苦不是善良之举(我没有说死亡,我说的是痛苦)。虽然比较低等的动物无疑没有人的感觉灵敏,可是它们也值得怜悯。只有通过大致的折衷方案,我们才能够使我们自己从责任冲突中解脱出来。即使对低等动物,生物学家必须仅仅从事那些实际上有用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心必须用那些尽量减轻疼痛的方法。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凭我们的良心,任何法律上的干预都是不合适的,都多少有点可笑。”

彭加勒的论述阐明,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应注意以下三点:除非必要的实验,即使对于低等动物,也不能滥杀无辜;如果非用动物做实验不可,也要尽量减轻其痛苦;无论如何,科学家要将仁慈、虔诚、对邻人的爱施于动物。

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IRB)在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审查时,应要求作者详细介绍实验动物的品种、数量、选取原则,以及对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介绍尽量减轻动物的恐惧和疼痛的操作方法。以便于科学家之间更好地交流如何使实验动物得到应有的尊严。

1959年,英国出版了《人道实验技术的原则》一书,其中提出了有关动物实验的3Rs原则,即替代(Replace)、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原则。该原则的制订为动物实验研究规定了以下三个目标:以试管试验法代替动物实验;借助统计学方法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优化实验室的设施,减少动物的痛苦。

所谓替代,就是在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和其他科学研究的条件下,采用替代的方法,达到某一确定的研究目的。常用的替代方法分为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相对替代是使用比较低等的动物或者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替代动物;绝对替代就是不使用动物,而是使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和实验。其中最常见的是计算机模型。新晨

所谓减少,就是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具体的方法包括:一体多用,用低等动物,以减少高等动物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质量的动物,使用质量换取数量;使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减少动物的使用量。

所谓优化,就是通过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精心地选择设计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和情感造成伤害,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6篇

编辑初审阶段的主要审稿内容包括:(1)评判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发表宗旨和发表范畴;(2)对稿件的政治性问题和写作质量进行审核;(3)对稿件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学术质量进行初步评价,提高稿件处理效率。前两项内容是初审的最基本要求,编辑无论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都应该能够胜任这一工作;最后一项内容一直是编辑初审的难点问题。笔者尝试调整编辑视角,从研究者的角度确立审稿思路,从分析医学研究实施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规范———临床科研设计入手,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价。医学论文是对医学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呈现。编辑面对的是一篇论文,而从研究者角度,是包括选题、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试验实施、结果测量、结果评价,以及撰写成文的一系列过程。医学论文应该清晰完整地呈现研究的实施过程,而医学研究的质量决定了论文最终的学术价值。编辑审阅论文学术质量的过程,就是通过文字解读该项研究实施质量的过程。从事医学研究有着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即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医学研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使研究结果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能被其他人认可[10]。由此可见,临床科研设计对编辑审稿具有重要意义。编辑不需要也不可能掌握医学领域的全部知识,但是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并且掌握这些基本原则,运用这些原则解读论文展示的研究过程,就可以对论文学术质量进行初步评价。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在现代医学数百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是指导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真实性。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类健康,应该采取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10]。(2)科学性。医学研究选择的设计方案应当具有科学性,根据研究者对试验因素和偏倚的控制程度,设计论证强度最强的研究方案,设计方案要遵循随机化、设立对照和盲法三大原则[10]。(3)创新性。医学研究本身是向新知识的深度进军,而不是重复无效的劳动,所以医学研究的措施或者因素,乃至研究结果应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要对医学有所贡献[10]。(4)伦理道德规范[10]。上述四部分内容正是编辑审稿的难点,也是审阅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初审的过程,也就是分析并且核实这些原则在论文中实施质量的过程。

2关键词检索在编辑初审中的应用

一篇医学论文大多是解决一项具体的医学问题,因此编辑在审稿时,除了掌握临床科研设计的共性原则之外,还要对论文涉及的具体问题有所了解。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引入一个重要的辅助方法———关键词检索,通过这一方法,结合编辑自身的医学知识,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初审评价。关键词检索是作者在进行医学研究时,尤其是选题和设计阶段大量使用的方法。以往有关初审的研究中也多有涉及这一方法[9]。笔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关键词检索可以增强编辑对论文内容的理解,解决论文真实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审核方面存在的难题,是编辑初审的重要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大部分论文都可以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

2.1使用方法

与作者进行的文献检索不同,编辑使用的关键词检索要求更为精准,检索出来的文献相关性更强。选择3~4个能准确说明论文内容的关键词,输入相应的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检索出的相关文献,与作者投稿进行对比。这一方法看似简单,但其过程非常重要,编辑通过这一步骤可以获得有关论文的大量信息。(1)实施关键词检索时,需要通读稿件,选择准确的关键词,同时可以了解论文本身的内容和写作质量。(2)通过阅读检索出的相关文献,可以初步了解研究背景和方法,掌握论题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审阅论文的科学性打下基础。(3)通过文献对比,可以发现投稿论文与其他文献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有助于判断论文的创新性,同时可以发现隐性学术不端论文,是核实论文真实性的方法之一。

2.2关键词的选择实施

关键词检索时,要准确地选择关键词。作者投稿往往都标有关键词,编辑需要通读稿件,核实作者标注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修改或者增补,最终选择3~4个能够准确展示研究内容的关键词,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减。关键词不能过多,否则会出现检索为“0”的结果;而关键词过少,检索出来的文章可能过多,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查找所需要的文献。依照笔者的经验,检索出的前5~10篇文章与审阅稿件的内容有一定关联较为适宜。

2.3数据库的选择实施

关键词检索时,要选择适合的数据库。医学数据库非常多,常用的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BiologicalMedicine,CBMdisc)、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PubMed/Medline、Embase、Scopus等。编辑应当根据论文内容和学科,选择一个或者多个适合的数据库进行检索。(1)最好能够查阅到全文,因为需要将检索出来的文献全文与作者投稿进行对比。选择全文数据库最为方便,但是常用的文摘数据库,例如CBMdisc、PubMed、Embase、Scopus等已经越来越多地提供原文链接。(2)注意收录学科和范围,要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选择适合的数据库。多数医学论文可以使用PubMed进行检索,而一篇探讨医用材料制作原理和工艺的论文,因为更多地涉及材料工程学内容,使用PubMed可能检索出较少的相关文献,这时使用Scopus更为适宜。另外,从收录文献范围来看,CNKI收录范围更为广泛,文献数量也更多,但是对医学期刊而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的140余种期刊被万方数据独家收录,因此要进行联合检索,以免遗漏重要文献。(3)中英文数据库联合检索。目前医学研究的参考依据很少局限于中文文献,应当结合中英文数据库进行联合检索。

3编辑初审单的设计

在充分理解临床科研设计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医学期刊编辑初审单,具体审阅项目见表1。初审单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稿件的基础评价,包括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发表范畴和是否存在政治性问题;第二部分是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真实性、伦理学、创新性和科学性评价,其中伦理学、创新性和科学性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根据完善程度分为3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2、1、0分);第三部分是对论文的写作质量进行评价,包括论文格式和写作水平,同样采用定量方式进行;第四部分是论文评分和审稿结论,以及备注项目。

4编辑初审的具体方法和初审单填写标准

发表范畴、政治性问题和写作质量等项目是编辑必须掌握的基本评审项目,不再赘述。本研究主要对论文真实性、创新性、科学性和伦理学等难点项目的审阅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4.1真实性评价

真实性是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医学科研的底线,但是目前在科研工作及中,存在大量伪造、拼凑、篡改、剽窃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编辑初审是判断论文真实性的第一关,评审这一项目可以通过两种方法结合进行。(1)采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该方法简便、客观,系统提供的检测报告非常直观,是编辑甄别学术不端的最常用手段[11-12]。目前,国内常用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主要有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万方文献相似性检测(WanfangSimilarityDetection,WFSD)和维普系统(VIPPaperCheckSystem,WPCS)等,国外主要有CrossCheck、Turnitin系统等[13]。编辑可以根据语种、学科等进行选择,使用1种或者联合使用多个系统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结果。(2)通过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的论文,采用关键词检索进一步核实其真实性,排除隐性学术不端现象。隐性学术不端是指论文通过了学术不端系统的检测,但是实际上存在学术不端的现象。这种论文并非原文抄袭,虽然研究内容一致,但是进行了大量的文字更改,致使学术不端检测结果正常[14-15]。采用关键词检索,通过比较投稿论文和检索文献内容的异同,可以发现这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结合上述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编辑可以对论文的真实性进行初步判断。如果存在真实性问题,可以直接退稿;如果真实性可疑,可以和作者沟通,请作者提供直接证据(包括原始数据、试验实施的证明材料等);如果不存在真实性问题,可以进入下一步审稿程序。

4.2创新性评价

创新性是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要准确评价创新性非常困难[6]。推荐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根据检索结果将论文创新性初步分为“较高”“一般”“差”3个等级(表1)。论文创新性“较高”表示未查阅到类似文献,或者虽然和某些文献有关,但是研究内容和结果并不相同;“一般”表示可以查阅到类似文献,但是实际研究内容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或者对先前研究有较为重要的补充;“差”表示检索出的类似文献较多(4篇以上),且该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与其他文献基本一致,或者虽然检索出的类似文献较少,但是研究内容和结果与其他文献高度一致。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评价创新性,结果比较直观,使用方法简便,缺点是精确度不高,查阅文献也比较耗时。但是编辑初审毕竟只是对稿件进行初步审阅,并非最终判断。通过关键词检索方法就可以查到较多的类似文献,说明相似的研究已经较多,如果研究结果没有重要发现,那么论文的创新性必然不高,可以评价为“差”。当然,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创新性较高的论文,还需要经过外审专家和编委会的进一步核实。笔者的经验表明,通过关键词检索方法判断论文创新性为“差”的论文,专家外审时对创新性的意见基本也是“差”;而编辑判断论文创新性为“较高”的论文,外审专家则未必认为创新性高。由此可见,关键词检索方法对甄别质量较低的论文的可行性较高,而编辑初审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鉴别出这种质量过低的论文,使学术质量相对较高的论文进入外审程序。

4.3伦理学评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伦理学愈来愈受重视。编辑初审时对伦理学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如果研究对象涉及到人,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均要审核研究对象是否自愿参加,是否做到知情同意(未成年人要求监护人知情同意),研究者是否遵循公正、尊重、保密和保护隐私的原则,试验是否做到对研究对象无害,是否有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论文中应当注明伦理审核的批准编号和伦理委员会所在单位的名称,同时要求作者提供伦理委员会批件的复印件以便核实[16-17]。(2)如果研究对象是动物,同样要符合动物伦理学,审查论文中是否注明动物伦理学批准编号,实验研究是否符合替代、减少、优化的3R原则,动物的居住环境、饲养管理是否适宜,动物所受的伤害和应激是否降到最低限度[18]。(3)如果研究对象是细胞或者基因、蛋白质等,同样要符合伦理要求,需要审核其来源是否合法,采集、处理、使用和保存措施等是否合理,质量和安全是否得到保证[19]。如果研究符合伦理学规定,论文提供的证明材料充足,该项目评价为“高”;如果符合伦理规定,但是证明材料不足,可以评价为“一般”,需要请作者补充完善;如果明确违反伦理学规定,则评价为“差”,可以直接退稿。

4.4科学性评价论文

科学性的研究内容较多[7,20-21],本研究选择医学科研设计中最基本的内容进行评审,包括设计方案合理性,随机化、设立对照、盲法三大原则的实施状况,统计学分析和参考文献的准确性。这些项目是保证医学研究科学性的主要方法,也是编辑易于掌握的共性规范。评审这些项目可以使编辑对论文科学性有基本的认识,为外审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

4.4.1设计方案

医学研究的设计方案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也是编辑初审论文科学性的关键内容。医学研究有诊断性研究、防治性研究、预后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等多种方案,不同的方案有不同的设计方法和要求。编辑在初审时,应当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对论文研究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基本评价,包括“高”“一般”“差”3项结果。如果设计方案合理,论证强度较高,可以评价为“高”;如果设计方案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论证强度较弱,可以评价为“一般”;如果设计方案中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素,可以评价为“差”。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编辑应当熟知并且掌握不同的科研设计方法,才能够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4.2随机化实施

随机化原则是临床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为了避免在选择研究对象或者在研究对象分组分配时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10]。目前多数论文中出现“随机”字样,但是否真正做到了随机化,需要编辑在审稿时仔细甄别。(1)选择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原则。编辑审稿时应当首先审查研究对象来源的合理性;其次要审查抽样方法,是否做到了随机抽样。如果论文中详细描述随机抽样的方法和实施过程,并且有质量控制措施,可以评价为“高”;如果出现“随机抽样”字眼,但是描述不完整,评价为“一般”,可以要求作者补充具体的随机方法,以判断该研究是否真正做到了随机抽样;如果研究本身是非随机抽样,或者文内有“随机”字样但是实际并未做到,可以评价为“差”。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下作者并未说明“随机抽样”,但是研究样本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能评价为“差”。①系列样本。论文来自小型的课题研究,所要求的样本数量不是很大,或者作者囿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无法选择大量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此时采用抽取系列样本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并且固定研究样本的顺序,这样抽取的样本仍具有代表性[10]。②基础研究,包括动物实验研究,因为选择的研究对象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所以论文中也可以不出现“随机”字样,但是要仔细核查样本来源和确定标准,确保其真实性。(2)研究分组的随机化原则。随机化分组是临床科研设计遵循随机化原则的另一种形式,非随机分组的研究,论证强度会明显减弱[10]。和选择研究对象的随机化一样,研究分组根据随机化的完善程度同样分为“高”“一般”“差”3项。如果论文中详细描述了随机分组的方法和实施过程,并且有质量控制措施,可以评价为“高”;如果出现“随机分组”字样,但是描述不完整,可以评价为“一般”,可以要求作者补充随机方法;如果是非随机分组,或者虽然出现“随机分组”字眼,但是根据内容推断未做到随机分组,可以评价为“差”。

4.4.3对照组设置

对照组设置是临床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只有设置对照组,才能消除非实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避免偏倚和系统误差[10]。除了叙述性研究,医学实验一般都要求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的设置方法很多,编辑在审阅稿件时,除了审查是否设置对照组,还应当核查对照组设置是否恰当。如果对照组设置科学合理,可以评价为“准确”;如果设置了对照组,但是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样本数量过少,或处理方法不完全恰当,或对照组设置不完整,可以评价为“一般”;如果未设置对照组,或者对照组设置错误,可以评价为“差”。

4.4.4盲法设置

医学研究中采用盲法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避免研究者或者受试者的测量性偏倚和主观偏见[10]。实施盲法也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由于实施严格的盲法较为困难,目前使用盲法的研究相对较少。如果研究中实行了严格的盲法设置,可以评价为“准确”;如果仅在试验的某些步骤设置盲法(例如仅在数据采集部分使用盲法),或者盲法实施过程有缺陷(应当采用双盲法的研究最终使用了单盲法等),可以评价为“一般”;如果未设置盲法,或者虽然有“盲法”字样,但是根据研究内容并未做到,可以评价为“差”。

4.4.5统计学应用

目前几乎每篇医学论文都含有统计学分析内容,其结果的正确与否与医学论文的质量密切相关。编辑审核论文统计学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统计学软件及版本、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方法和检验水准[22]。如果3个部分内容全面,统计方法正确,可以评价为“准确”;如果有部分内容缺失,或者统计方法不全面,可以评价为“一般”;如果统计方法错误或者未作统计学分析,可以评价为“差”。评价为“一般”和“差”时,可以根据论文的情况,请作者重新进行统计学分析,严重者可以直接退稿。

4.4.6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符合科学性、真实性,以及新颖性的原则[23]。编辑在审阅参考文献时,应当重点核实以下几点:(1)引用是否恰当,与论文内容是否有关;(2)是否存在遗漏重要参考文献的现象,这一步骤可以参考关键词检索阶段检索出的重要文献进行核实;(3)引用数量是否合理;(4)引用文献的发表年度是否过于陈旧;(5)文献著录格式是否规范。如果引用恰当,数量合理,文献较新,未遗漏重要文献,可以评价为“合理”;如果上述部分内容不完善,可以评价为“一般”;如果多数内容不完善,或者有重要参考文献未引用,可以评价为“差”。

4.5论文评分和结论

通过前4项评审的论文,根据每项的审稿结果确定总分。如果总评分≤9分,说明多数项目得分低于1分,论文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可以直接退稿,也可以根据情况请作者修改;如果评分≥20分,说明论文的学术和写作质量相对较好,可以直接送专家外审;如果评分为10~19分,说明论文存在一定问题,编辑可以根据情况退回修改,也可以直接退稿,如果某一项或者几项有特殊意义,也可以先送专家外审。编辑初审阶段直接退稿的主要原因包括:不符合发表范畴、存在政治性错误、存在真实性(学术不端)问题、违反医学伦理学规定、创新性很差、设计方案错误、统计学方法错误影响结果可信度、写作质量过差。如果论文存在上述一项或者几项问题,均可直接退稿。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7篇

基础医学研究是临床发展的动力,临床应用是基础医学研究的目的。然而,从事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沟通与协作不够,造成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脱节,医院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医学科研工作者往往精专于本领域的前沿研究,而疏于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应用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因此,很多优秀的基础科研成果中能够转化到临床应用的却很少。转化医学是搭建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转化医学是指实验室与临床研究之间双向转化的研究体系,即将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转化医学研究,能够促进基础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到临床应用当中。然而,我国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做好转化医学研究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2基于科研平台建设,支撑医学研究发展

2.1依托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服务科研人员

2.1.1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组织架构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能开展的技术服务包括分子生物技术类、细胞分析技术类、实验病理学类、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类、实验动物类和质谱技术类等。根据服务分类情况和人员情况,平台将技术人员进行了分组。通过分组,一方面,有利于平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另一方面,可以让科研人员对平台服务更加明确。各小组成员包括首席研究员(或组长)、助理研究员、技术员、平台内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员,实行首席研究员(或组长)负责制。临床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的需求以及平台小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服务小组。

2.1.2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平台采用科研合作、科研协作和全委托式科研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试验方法和科学实验数据以及科研技术人才的共享,为各学科科研工作提供全面、快捷的帮助。(1)科研合作:临床科室或独立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课题,共同参与整个课题的设计、经费的预算和匹配、明确课题的分工和执行。此类合作方式要事先签订协议(《科研合作协议》),明确论文署名、科技奖项或专利等成果共享的方式和细节。(2)科研协作和/或监管:在签订《科研协作协议》的基础上,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协助临床科室课题负责人和/或指导临床科室研究生完成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课题研究的主体是临床独立课题负责人和/或临床科室研究生,服务平台提供协助和指导。(3)科研委托服务(包括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在签订《科研委托服务协议》的基础上,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受临床各科室课题负责人的委托,执行课题中的1项或几项完整的实验。课题的设计和经费等由临床各科室或独立课题负责人负责,平台仅负责按照既定设计完成具体的研究工作或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提供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等。

2.2构建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

2.2.1临床路径管理研究平台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建立了针对各类疾病的一系列的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从而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

2.2.2临床组织标本库标本库按照政府机构的政策和方针,以及中国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行业标准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国际认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规范,贯穿于标本采集、运输、储存、申请、使用和发放等整个过程。具备科学规范的生物样本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跟踪样本流转过程,全程质控;该系统还集成了电子病历和随访系统,可以查看电子病历,自动获取病人信息,查看病人的随访结果。组织标本库通过统一的管理和技术规范,实现了不同来源临床样本资源的标准化可兼容性,为医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规范的研究资源和信息,允许研究者围绕特定重大疾病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医学研究。

2.2.3临床随访库医院建立的随访数据管理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无缝链接,形成“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于临床”的全院临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实现病人管理、数据导入、随访方案定制、随访管理和随访短信提醒等基本功能。系统在门诊、住院和实验室分别建立采集终端,可以在采集终端上录入随访数据。该系统还集成了电子病历和样本库系统,医生可以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自动获取病人信息以及查看病人的样本保存情况。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及远期的并发症,更加全面地了解某一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为医院提供宝贵的医疗资源,有助于筛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经某一治疗或者某一新技术应用后的病情转归及生存质量,更加真实地评价该治疗方案或新技术应用的疗效,推动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基于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实现临床诊治,临床组织标本收集、患者随访资料收集全过程的标准化。

2.3转化医学合作平台的建立与运行

为了加强转化医学研究,我院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署转化医学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合作旨在依托对方的高端技术,培养转化医学人才,促进疾病诊断和医学科研领域的全方位发展,为转化医学研究创造支持平台。自中心成立以来,双方在共同培养科研人才和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医院临床科研人员参加了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与交流,从技术理论和实验操作两个方面深入学习与探讨了生物芯片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同时,中心设立了转化医学联合研究课题。医院科研人员可就关注的临床实际问题与对方科研人员深入探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案后依托该课题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启动了首批10项转化医学联合研究课题,已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动物医学研究范文第8篇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精子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精子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精子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