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土地信息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土地信息管理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测绘;档案;信息化

管理要想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以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对其中的特征点进行整合,更加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实现对土地测绘档案信息的整合,进而保证土地测绘档案管理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一、土地测绘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

(一)测绘档案管理模式落后

虽然我国大多数的土地测绘部门都加强了对测绘档案管理的重视,但是由于其中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所以当前的土地测绘档案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为了有效地利用土地测绘档案,需要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对图片信息的查询。但在对档案信息化进行管理时,存在管理模式落后、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不能实现对测绘档案的有效管理。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测绘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土地测绘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如今,土地测绘档案的管理部门一般是按照测绘档案的内容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的。但是往往在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问题,信息化管理方式单一,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未对土地测绘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导致档案信息不统一,严重影响了土地测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

二、土地测绘档案信息化管理实施的方案

(一)完善测绘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

在对土地进行测绘时,需要优化管理流程。再者,土地资源作为主要资源,要想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就需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管理。通过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加强对土地测绘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此外,还要对现有土地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配合档案部门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档案体系,主要是突出土地信息档案的科学性,实现对不同土地测绘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化意识

土地测绘档案一直都是资源管理中的主要内容,要想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需要结合不同的土地测绘档案内容,创新管理方式,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其测绘能力。如,可以加强GPS在土地测绘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地形奇特的地区进行土地测绘,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土地测绘人员还需在掌握测绘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卫星遥感技术的有效应用,应用信息技术对不同的测绘和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对土地测绘档案的动态检测,从而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三)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的运用

除了上述技术外,还要加强对3S技术的合理应用,其属于信息化技术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不管是在土地利用还是在测绘档案信息管理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3S技术应用于在野外测绘,在土地测绘档案管理中应用此技术,还可以通过调回现场信息等方式,对其中的调查资料进行整合,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2]。遥感技术也是信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土地测绘档案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强化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还能够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可以开展动态监测和调查等工作。如在对土地测绘档案类型进行识别时,可以应用此项技术对其中的土地信息进行有效识别。技术人员在对土地类型进行分化时,可以利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有效结合,在掌握不同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对土地测绘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进而不断提高土地测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建立开放性的测绘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

虽然大部分土地测绘单位已经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构建开放性的测绘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采取不同措施提高测绘档案的管理质量,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前的封闭式土地测绘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需要对新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应用[3]。要想实现对土地测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就要积极迎合当前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建立开放性的测绘档案管理方式。在此过程中,土地测绘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加强宣传,不断强化土地测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在明确其自身的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测绘档案内容和数据信息的综合性管理。

(五)运用GPS技术实现对土地测绘的数字化管理

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时,需要加强对测绘技术的应用。当前,在对测绘档案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时,一般会以计算机和光电测距仪等为基础,主要包含全站仪和GPS,加强对数据的应用,可以对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地判断,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强化其监测能力[4]。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运用GPS地理信息技术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优化档案信息管理的流程。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逐步完善土地测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工作流程的控制,建成统一的网络构架,实现对不同目录数据信息的整合。此外,还可以利用服务器对数据信息进行交换,建立“云架构”,在此基础上搭建土地测绘档案的管理平台,通过对云计算网络以及存储技术的应用,建立互联网服务机制,实现对不同测绘信息的综合性管理。

综上所述,土地测绘档案是日后土地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要想保证相关档案信息的准确性,需要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建立档案信息管理云平台,实现不同管理信息和管理方式的有效应用,进而保证我国土地测绘档案管理方案的完善性。

参考文献:

[1]崔春燕.基于大数据的基层国土资源测绘档案信息化管理探究[J].神州,2019(01):263-263.

[2]杜晨.测绘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有效策略研究[J].低碳世界,2020(04):225-226.

[3]冯连好.信息化背景下测绘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探究[J].城建档案,2020(05):71-72.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第2篇

多级区域组织尺度

土地资源数据通常表现为跨区域,大区域性的数据可以划分成子区域,并以此作为数据组织的基本单位.例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一般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进行开展,国家、省、市级土地资源管理则以此来进行管理.

观测研究尺度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对象,对其观测研究的尺度也不同.一般土地权属要素采用较大比例尺,土地利用要素采用较小比例尺.对于同一类型的土地资源对象的要素,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也会采用不同比例尺进行数据调查与采集.因而存在1∶500或1∶1000比例尺的土地权属要素、1∶10000或1∶2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要素.

时间多尺度

时间的多尺度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表示的时间周期及数据形成周期有不同的长短.二是不同数据的时间尺度的不同.三是参与对比的不同数据集的时间先后顺序不同.由于土地利用更新较快,要求能够对时空数据提供准确、完善、高效的历史回溯、变化监测和趋势分析.

土地资源数据的多尺度特点构成了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横纵向多级”特征.横向多级特征是指根据日常业务的分工,土地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土地利用、土地产权产籍、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管理等几个方面.土地管理部门内部各个业务之间相对独立,同时又密切相关.纵向多级特征是指土地管理机构按国家、省、市、县划分的纵向垂直管理的分层特点.

土地资源多级网格服务模型LR-MGS

1土地资源信息多级网格

土地资源自身无论从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管理角度都能以相应的多级网格形式进行划分,划分的层次越明确,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就越精细.因此需要尝试从多角度厘清土地资源信息的网格划分方式,并利用网格技术将其动态生成.

(1)土地资源信息地理网格划分

地理科学中网格是指对地理空间进行位置划分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按不同经纬网格大小将全球、全国范围划分为不同粗细层次的网格(如四层),每个层次的网格在范围上具有上下层涵盖关系.根据该思想,把土地资源以网格单元为基础进行相应的网格等级划分,划分单元尽可能面积大小相近,形状以四边形为宜;划分单元无缝分割土地二维空间.划分时首先按道路、河流及其它自然边界对土地粗略划分,形成多个封闭的多边形;再在多边形内,选择次一级道路网进一步细分,形成若干面积大小相近的网格单元;最后按照一定的规则编码对每个空间网格赋予标识符形成网格编码.

(2)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网格划分

根据我国现行土地垂直管理体制,土地资源信息也垂直分布于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因而,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网格可以从社会管理视角出发进行划分,每级土地管理机构是网格结点部署的具体参与者.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四个层次:国家土地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机构;市(地区、县)级土地管理机构;乡镇土地管理机构.网格结点必须由某一级别的土地管理机构管理.

(3)土地资源多级计算网格动态生成

网格技术通过统一支配和调度各结点大量闲置的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存储资源共同完成任务计划,可以很好地解决土地资源密集计算和高性能处理问题.本研究引入网格技术进行土地资源海量数据的管理与高效处理.在网格计算中,虚拟组织的动态创建是网格任务处理的基础,也是网格高效计算的核心.土地资源执法监查、土地利用规划审批、土地资源数据汇总统计等业务均涉及到多个土地管理部门、多类土地资源数据.因而,在服务执行过程中,需要动态调配各级网格节点资源,综合提取各级网格数据服务.

2土地资源多级网格服务分类

作为GIS领域的主要标准制定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ISO/TC211Geographicinformation/Geomatics,ISO/TC211)和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penGeospatialConsortiumInc.,OGC),在其共同制定的开放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架构中给出了地理信息服务分类规范.ISO/TC211根据扩展分布式系统环境(ExtendedOpenSystemsEnvironment,EOSE),基于服务的计算语义,将地理信息服务分为六个顶层类别,即人机交互服务、模型/信息管理服务、工作流/任务服务、处理服务、通讯服务、系统管理服务.OGC在其提出的网络服务框架(OWSServiceFramework,OSF)中,给出了具体的OGC服务分类体系,其服务类别包括应用服务、描绘服务、注册服务、数据服务、处理(流程)服务.

本文参考OGC服务分类法和ISO/TC211地理信息服务分类法,并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实际业务需求,将土地资源Web服务按功能分成五大类,建立了土地资源网格服务分类体系(见表1).土地资源网格服务采用7位数字编码,依次为大类、小类、二级小类、三级小类四级目录,首位表示五大分类服务,其余小类用2位数字表示,即“X+XX+XX+XX”的形式.

(1)土地资源描绘服务,提供了按照土地业务成果图示标准及自定义的样式规范,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可视化的功能.

(2)土地资源数据服务,提供了对多源、异构的分布式土地资源数据的访问能力.包括矢量数据服务和影像栅格数据服务.

(3)土地资源处理服务,包含各种与土地资源信息处理相关的服务,可进一步分为土地业务处理服务、业务流程处理服务、专题处理服务、时态处理服务以及通用处理服务.土地业务处理服务和业务流程处理服务主要面向土地业务应用逻辑,涉及到土地资源信息空间、时间、属性的操作;专题处理服务主要针对土地业务共有的专题统计、叠加等功能;时态处理服务主要满足土地资源时空数据历史回溯查询等;通用处理服务完成常用的、与业务逻辑无关的处理操作,如格式转换、投影变换等.

(4)土地资源元数据服务,提供了土地资源数据、功能服务的元数据查看、编辑等功能.

(5)土地资源网格管理服务,方便对土地资源网格中的数据资源、计算资源、方法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服务注册、资源管理、服务管理和用户管理等.

3土地资源多级网格服务模型体系架构

根据前文分析的土地资源多级网格管理机制和土地资源多级网格服务分类体系,设计了土地资源网格服务模型,如图1所示,土地资源网格服务模型体系架构在逻辑上可分为网格设施层、服务组件层、服务层、应用层四个层次.

(1)网格设施层

是对现有土地资源数据与应用系统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包括各级土地资源空间数据与业务数据、支撑数据的各类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和处理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和存储设备等资源.采用网络技术实现上述资源的共享共用.在土地资源数据、应用系统与服务组件层之间,引入了网格安全基础设施(GSI),从而保证各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安全访问.

(2)服务组件层

是对网格设施中数据资源和功能资源的封装与提取,该层还可以通过网格平台的中间件构建用户所需的网格服务组件.

(3)服务层

体现了土地资源网格横纵向多尺度的特征.从左侧来看,代表了土地资源网格的纵向管理特征,体现了网格结点的纵向多级和网格服务的分级策略.从右侧看,代表了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多级网格服务分类,显示了按照功能语义分类的各种网络服务,这些服务类别与上文所述服务分类相同.此外,通过服务发现、服务监控、资源调度等网格管理技术,对整个服务层和服务组件层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保障服务的稳定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应用层即土地资源管理门户,由若干具有特定应用功能的模块构成,为终端管理用户提供具有图形界面的访问接口,通过该接口,具有特定权限的用户能够统一地在门户中直接访问或操作土地资源,这种操作在体系架构中是透明的,架构中各层次屏蔽了土地资源网格数据的分布式特点.

4土地资源多级网格资源调度与管理

土地资源多级网格是一个松散耦合的土地资源服务节点集合,每个节点都是土地资源数据和处理服务的一个集合,涉及多层级的分布式土地资源信息的管理以及土地资源服务的共享和协作,例如县市数据的汇交统计、跨地区的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等,因此有必要对土地资源多级网格中的数据服务资源、功能服务资源和计算服务资源进行监控和协调管理,在土地资源信息充分得到共享的基础上,满足多用户、多层次、多样化的土地业务应用需求.

(1)网格资源调度与管理中心

作为网格管理门户的入口,网格资源调度与管理中心面向应用客户端提供服务注册、任务提交、服务调用等接口.同时,又对提交的任务进行分解和服务分级调用,调配网格环境中的服务资源、计算资源.

(2)土地资源服务目录

是土地资源多级网格服务分类的具体实现,它是一个分布式部署的目录结构,各级部门部署自己管辖的土地资源信息服务,上级土地管理机构对下级部门的目录服务进行收割管理,从而方便各级用户调用其所需要的服务.

(3)网格节点监控

对网格环境中的计算资源和服务资源进行监控,获取网格节点的运行负荷信息,包括节点计算资源的CPU占用率、内存开销、网络开销等,获取网格服务的运行状态信息,以便网格资源调度服务管理和使用节点资源.

原型系统———土地资源网格管理原型系统LandGrid

本文以土地资源多级网格服务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了浙江省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和业务集成需要,设计了一个浙江省市县的土地资源网格管理原型系统LandGrid.系统采用UDDI分类架构实现多级多类土地资源网格服务的管理与检索,并基于OGCWMS/WFS/WPS规范与WebServicesResourceFrame-work(WSRF)标准,编码实现土地资源网格服务功能.该系统部署在多台服务器搭建的分布式网络环境中,每台服务器作为一个网格节点,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信息服务、土地管理功能服务等.通过统一的访问接口(即图2所示系统主界面),本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网格服务目录管理、网格节点监控管理、土地空间信息网格服务访问、土地利用调查业务集成等基本功能.图3、图4分别为网格计算资源管理以及网格节点监控页面.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第3篇

一、大胆创新,把无变成

有以前,松江区农村集体“三资”中的“资金”和“资产”由共用财务后台的“上海市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系统”和“松江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监管,而“资源”则独立在外。在当时情况下,难免会有数据统计滞后有偏差、参数口径不统一等现象。为打破这一困境,2019 年,松江区在全市首创在“上海市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系统”中增设“土地流转管理模块”,真正将“资源”纳入“三资”大数据中。2020 年在叶榭、新浜、小昆山等 3 个镇试点,2021 年已在全区推广。一是明确各类农用地流转合同“凡是签合同必录入模块管理”。2020 年,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制定《松江区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系统土地流转管理模块运行规则》(以下简称“《运行规则》”),明确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具体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产生的流转合同,要在“土地流转管理模块”中按要求录入合同,包括租赁类型、合同起止日期、承租方信息、流转单价、经营场所及作为类型、应收款金额及收款日期等要素。截至今年 9 月末,全区已有 14 个街道(经开区)累计录入农用地流转合同 1692 份。二是确定镇保地“凡是委托经营必建立书面委托关系”。2020 年,松江区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对属于镇级经济联合社所有的镇保地,除由镇级经济联合社自行对外签订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外,其余当发生镇级经济联合社将镇保地委托给镇级集体企业或村级经济合作社管理时,应当就具体委托事务与受托方建立书面的委托协议。委托协议需明确记载委托面积、委托期限、委托管理费、流转租金上交方式以及权利义务等事项。在订立了书面委托协议后,双方应及时将委托具体事项录入“土地流转管理模块”,确保镇保地收益最终归镇级经济联合社所有。

二、加强管理,把点串成线

以前,全区的农用地流转管理台账借助“松江区农用地管理平台”,流转费收取情况全靠事后手工汇总;而“上海市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系统”有完整的财务数据但缺乏齐全的农用地流转合同信息。对此,松江区充分利用财务数据,让每一笔流转租金都有据可循。一是规范土地流转费“凡是收款必与财务凭证关联”。2020 年松江区根据实际,在《运行规则》中再次强调“谁发包、入谁账”,明确村级经济合作社对外发包的土地流转费入“应付款 - 土地流转费”科目,镇级集体企业受托管理的土地流转费入“其他业务收入”或“应付款 - 土地流转费”科目,镇级经济联合社对外发包的土地流转费入“发包收入 - 机动地发包收入”科目。结合《关于加强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租赁费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收取土地流转租赁费每年都应采取“先付后用”方式,须在本年度 12 月底前交清下一年度的租赁费用。二是落实责任监管,建立流转合同“凡是发生异常情况必预警红灯提示”。《运行规则》要求,“土地流转管理模块”各使用单位要落实合同责任人制度,明确街镇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及各使用单位的工作职责。对“逾期欠租、租赁单价低于指导价、流转年限超过 20 年、合同附件未上传、流转租金排款计划未齐全”等 5 类异常合同,开启动态预警红灯提示。各单位可根据实际,申请立行立改(整改期限最长为 10 个工作日)、短期整改(整改期限最长为 3 个月)、长期整改(整改期限最长为 24 个月)或者灭灯申请 (确因体制机制问题或客观原因造成的)。截至今年 9 月末,全区预警提示合同 252 份。

三、找点切点,把散变成聚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第4篇

一、调查范围

镇建成区调查总面积1.97平方公里,东起棉花采购站,西至傲维纸品厂,南起长江大堤,北至平湖五组黄湖支渠内全部土地。

二、调查任务:全部土地调查任务8月底结束

对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是采用全数字调查法,在调查区内测制1:500地籍图;二是查清调查区每宗地的座落、权属、界址、面积、用途及他项权利等基本情况,摸清建成区土地资源家底,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业、服务业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取得真实、准确数据和信息,同时利用MAPGLS软件进行数据建库,形成与全国联网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镇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管理网络。

三、调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这次土地调查,遵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将城区列为19个街坊,先对各调查街坊进行控制测量和详细的现状测量,测绘1:500现状图作为权属调查工作底图开展权属调查,根据权属调查资料对宗地进行地籍堪丈,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属性资料录入,建立数据库和镇建成区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四、调查工作的组织及要求

(一)组织领导。土地调查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任务重,为了按时按质完成镇地籍调查工作,镇政府决定成立地籍调查领导小组,由分管土地管理工作的副书记张俊普同志任组长,国土所、社区居民委员会、平湖村、福星村、房管所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国土所。组建三个调查专班,每班班长由国土所干部担任,其他人员由聘任人员和被调查单位负责人负责组建,每班三人,具体从事调查工作。

(二)调查要求。

第一步:拟订工作方案和进行资料收集,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清理、收集原有的历史土地登记资料和其他可利用的资料,包括非农业用地清理资料,土地登记资料,保证土地现状调查与原有成果资料的衔接,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系统性和现实性。

物质准备:国土所保证调查所用资料、表格、卡片,添置内、外业调查仪器设备及器材,并由专人负责领取及使用管理。

宣传发动:政府组织召开统一的调查动员大会,镇调查办张贴市政府《公告》,利用电视,印制宣传单进行大力宣传,让相关部门、用地单位和广大群众统一思想、消除误解,明确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做工作,保证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员培训及工作试点:组织聘用人员学习土地调查知识和技术规程及具体操作方法,达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操作程序和方法,确保调查成果质量,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对调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

第二步:实行全市统一的坐标系(即80西安坐标系),布设各调查区控制点,测绘1:500地形图、地籍图、地籍测绘主要是在平面控测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GPS和计算机技术,采用全数字法,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地点、线、位置、形状,数量和地上附着物的基本情况。

第三步:权属调查是整个土地调查工作的关键,它是对土地使用者宗地位置、土地权属来源、权属界线、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实、调查、记录,权属调查工作主要完成,制作调查工作底图,确定调查区,划分调查街坊,编制地籍号,发送指导通知,现场调查核实,界址调查,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等,土地权属问题处理按照枝土调办发(2007)3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四步:按照《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统一使用中地公司MAPGTS软件进行数据建库,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MAGTS地籍信息系统软件,建立镇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五、配套措施

镇土地调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在调查工作和成果质量管理中采取如下措施:

(一)聘用工作人员由国土所直接管理,采取计件报酬制,每完成一宗地15元,外业10元每人5元,内业5元,预计需要资金4.5万元,由政府调剂解决,土地调查资金由权属调查单位管理使用,具体使用程序由国土所列出聘用工作人员的完成工作数量并计算报酬额,由权属调查单位发放。

(二)建立班长责任制,各调查权属调查单位行政首长负责管理全班工作人员,做好工作人员考勤、记录和工作量完成记载、提供报酬基数,组织完成分配给的调查任务,出现质量不合格由各班长负全责,返工不给报酬。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测绘成果;应用;国土资源云;管理

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项目实施过程是对现有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开发不当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利用好“国土资源云”的强大数据库,可以减少因决策不当、操作不当、管理不当带来的影响。

1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性

黔南州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而农村受外出务工、粗放经营的影响,耕地抛荒现象普遍,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开发整理将城市发展需要用地指标与改善基础设施助推农村发展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的开发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占一补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转变农村粗放经营模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测绘成果的定义及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应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测绘成果是指通过测绘形成的数据、信息、图件及相关的技术资料,主要包含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图件,航空摄影资料和地理信息遥感资料,各类地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等。测绘成果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在国防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防灾减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2.1测绘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中的应用

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项目施工中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设计、施工、竣工阶段,精准的测量成果可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节约人力、资金、时间成本。通过收集测绘数据、踏勘、布设控制网、外业测量,掌握项目区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地物地貌、土地情况等基础信息数据,按照不同阶段要求,形成相应的图件与文本资料,为项目的设计和决策、施工放样、规范工程行为提供依据。

2.2测绘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中的应用及现状

立项审批单位在土在地开发整理立项审批、规划审批、项目验收时,根据业主提供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项目区地形图、规划图、现状图、竣工图及测量技术报告等相关资料,对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工程质量等进行审查;管护单位依据项目界址线、面积、坐标等测量成果对完工项目进行管护,减少因权属不清、管护不到位出现的“一年新,二年旧,三年变得不管用”现象。目前黔南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仍存在“随意施工”、“重建轻管”的问题,项目建设成果不能持久发挥作用,而大数据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测绘成果服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没有得到完全体现,选项—立项—审批—验收—监管的信息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

3围绕国土资源大数据战略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信息化管理

“国土资源云”是遥感影像、基础测绘等成果应用最大、最优的体现,作为贵州省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之一,它融合了贵州省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一张图”平台、执法监察监管平台、不动产登记平台、贵州省矿山业态服务平台等598个管理应用,包含基础自然地理、土地、矿产、自然资源、不动产、扶贫等六大数据库,可以为土地开发整理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及监管提供基础服务。今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将从提量转向提质,通过“国土资源云”分析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数据,结合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图、土地整治就地脱贫作战图、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迅速筛选出适宜土地开发整理的最优地块,剔除不合条件、重复的项目;通过对施工中和已完成项目的在线动态分析,及时对发现的不合理开发、破坏生态等现象进行监管,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根据遥感影像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的对项目疏于管护地区进行核查、备案、提醒,达到开发整理有所用、长久用的目的。

4结语

依托“国土资源云”对各类测绘成果资料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科学完整的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体系,实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精准化,避免土地重复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军,王赤兵,赵晓鸥,周丕基,罗军.贵州省国土资源大数据建设情况、应用现状和发展规划[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6(06).

[2]蒋月萍,刘斌.提高测绘水平服务土地整理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J].浙江国土资源,2012(06).

[3]孙建国.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7).

[4]王星月,马友华,王静,毛雪.基于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04).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土地评估领域;大数据;应用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大数据技术与房地产评估领域有效融合。在大数据推动下,要想房地产土地评估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潮流,房地产土地评估机构就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发展需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措施,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丰富业务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房地产评估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1大数据特征

1.1数据种类繁多

当前,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数据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传统数据主要分为结构式、半结构式、非结构式三种类型,这三种数据是构成我国网络信息结构框架的基本要素。相关调查数据资料显示,[1]在我国国土资源局互联网信息数据库中,土地数据占同领域数据的80%,并且该数据仍有持续增长趋势。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数据种类更加多样化。

1.2数据量极大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先进设备来获取信息资源数据,时刻享受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便利。例如,人们搜索、点击播放、拍摄的视频材料和影视资料,以及街头巷尾、商店、房屋走廊的摄像头与无人机航拍、卫星勘测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复杂且庞大,大数据存储单位由TB逐渐转变成ZB。

1.3数据传递和处理的速度快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类型的网络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处理和传递的速度不断加快。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数据传递速度加快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在数据信息资料和种类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数据传递和处理的速度,能够保证数据处理的质量和安全性。[2]只有高速、高质量地处理海量数据资源,才能充分地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才能从大量数据中有效提取具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从而高效工作的目的。

1.4数据价值密度较低

在大数据传输过程中,相关设备会将数据信息全面保留,无法筛选信息内容,从而导致数据价值密度较低,无法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同时,在数据高速积累时,随着数据量不断增大,挑选有价值的信息的难度逐渐增加。另外,由于价值数据只能在数据流中保持一到两秒,工作人员很难将其从大量数据中筛选出来。

2大数据对房地产土地评估领域的重要意义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业具有消费率低、资金链长的特点。现阶段,房地产行业虽然具有较高的创造价值,但是伴随着一定的经济风险。在我国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想要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掌握相关信息,准确判断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并且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土地评估工作是房地产领域的重要环节,它是指专业评估人员根据土地所处位置、规格以及特性等内容,对土地价值进行评估、衡量的过程。由于土地评估工作性质较为特殊且复杂,[3]因此评估员要熟练掌握土地市场各项资料内容,并且借助大数据技术,突破传统数据利用的局限性,采用实际衡量、有效评估等方法,不断提高房地产评估领域的经济效益。

3大数据在房地产土地评估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3.1土地评估业务层次较低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在土地分割管理条块以及房地产土地价值评估的社会性、市场性等特点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土地评估领域的竞争环境。另外,我国政府部门缺乏完善的评估制度,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估技术标准,[4]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很难进行统一协调,土地评估工作质量和水平明显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3.2房地产评估技术创新力度低

目前,我国部分评估机构工作人员容易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在开展房地产土地评估工作时,只重视土地盈利情况,却忽视了创新大数据技术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的重要性,使得评估质量无法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另外,部分评估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在一些土地收费较低的区域,不能有效开展评估工作,从而导致房地产土地评估领域业务拓展难度逐渐加大。

3.3大数据安全防护评估面临严峻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相关部门对信息来源渠道监管力度不足,数据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例如,在大数据云计算机中,客户隐私、数据存储等方面容易遭受黑客攻击,用户数据以及应用托管方面存在非授权、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随着网络数据量不断集中、增加,数据安全防护工作难度逐渐增大,原来的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传统分布式信息处理方式,[5]也增加了评估数据泄露风险。另外,在大数据时代,我国网络整体结构逐渐出现边界模糊、分层减少以及中心分散等变化,传统安全防护技术出现检测目标不明确、设备位置不清晰、防护重点不突出、阻断策略不相符的问题,网络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土地评估领域大数据信息的质量和安全。

4大数据在房地产土地评估领域的应用策略

4.1加强大数据应用、研发

创新大数据技术在房地产土地评估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土地评估机构若不注重创新和研发先进技术,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研发部门的重视,以及新技术的研发成果。因此,房地产土地评估机构在开展研发工作时,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先进设备以及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作用和优势,[6]全面提高大数据评估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率。另外,房地产土地评估机构还要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多边技术研发协作平台,为房地产土地评估领域创新发展提供大数据技术支持。

4.2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监测系统

房地产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监测系统,一旦发现不良操作行为,就应及时进行辨别与回击,从而有效避免数据信息遭受黑客攻击,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泄漏事故的发生概率。[7]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信息数据保密等级,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资源防护力度,切实保证信息数据存储、处理以及传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推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完善房地产土地评估基础条件

房地产企业在土地评估工作中,要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并且组建高质量、高素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分析、研究大数据应用方式,以此来确保各项基础工作效果能够满足相关标准要求,促进土地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房地产企业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大数据的应用效率。另外,想要实现行业机构协同发展目标,房地产土地评估机构就必须构建先进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与客户信息管理平台,深入分析并了解每个客户的实际需求,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土地评估机制,从而推动房地产行业全面发展。

4.4开拓新业务

房地产土地评估机构想要有效提高发展水平和工作效率,就要根据社会实际发展要求,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适当开拓一些新业务,促进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房地产是银行贷款的重要抵押物品,银行为防范房地产价值风险,要利用估价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监督。[8]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房地产企业要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并且优化传统业务工作模式。这样不仅能够为银行提供批量动态评估服务,还能够为客户提供房地产土地咨询服务。

4.5优化房地产土地评估实施方法

为了让大数据在房地产评估领域得到合理应用,相关部门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房地产土地实施方法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要积极设立评估部门,确保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大数据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要建立健全土地信息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数据管理制度,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储备。

5结语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当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各个领域都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行业也加强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不但提高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还降低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本。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有待继续完善,我们应该不断探究信息化建设新的路径,以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成果

信息化一直是推动我国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是如此,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运用,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也逐年上升,比如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更广泛的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让农民增产增收,种植经济作物有了把握,不再因为信息不流通导致盲目种植,农产品滞销。这些都是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取得的成果,但还远远不够,要把我国发展成农业强国,就必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全面彻底地进行信息化创新、建设。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无论与新农村建设标准,还是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存在的矛盾问题还很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农业发展的先机,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使现代农业在信息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提质增效。

1.重视和加强政府的领导以及推动作用

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宏观指导、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等方式来制定农业信息化的合理发展路线。与此同时,各级领导也要进行任务细分,针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要逐级定目标,逐层突破。职责细分的同时,还要创建专业的监督和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考核体制和目标。其次,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政府进行投资的同时,还必须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以及相关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来共同出资完成。最后是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服务。具体来说,各级政府在公开农业信息之时,应当结合农民需求,并充分考虑农民整体素质,特别是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向全社会具有指导性与前瞻性的信息,从而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重要参考作用。

2.创新农业信息化供给机制

在推行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对机制进行创新,政府必须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杜绝各种形式的挪用公款,乱用资金的情况,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首先,政府要对农业落后地区进行适度的政策照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仍然有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比较落后,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发展,政府必须依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来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其次,要建设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的格局。为了给农村的融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以政策命令的方式减少了国家垄断行业、企业和部门独享信息软硬件设施的现状,使得农村的融资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观,同时准许多种所有制进入农业,尤其是通过多种培训和网络信息化建设来帮助农村加速了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3.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

为培养更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应当做好如下几点:首先,加强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合理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使得信息管理更加完善,这也是农业信息化所必需的组织保证。其次,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除了依托政府力量之外,还要积极争取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协作力量,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在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凡是与农业有关的各级部门及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都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学习,正确掌握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使用方法,并充分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优势。最后,不断强化农村信息专业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要利用我国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新契机,对农村的重点企业、重要合作组织和经营大户进行更进一步的联合和培训,使其在传播消息、介绍方法和分析问题方面更加精准和快捷。

4.重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电话安装费、通话费等要实行优惠政策,使得资费进一步降低。同时,建立农村基站,使得通信信号越来越好,覆盖面也越来越宽,还要开展各种信息业务来帮助农民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其次,要加快农村信息网络的构建。我国应该大力推进光缆进入农村的工程,帮助农村用户尽快享用和城市一样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和便捷。另外,可以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扩大互联网的使用范围,使得网络沟通更加便捷,信息服务更加到位,同时提供更多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宣传讲座,使农民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进而打造更为优良的农产品品牌。结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对这项工程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合理的规划,全面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青蓉.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山西农经,2016(12)

土地信息管理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精神,我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通过划区定界,建立标准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探索长效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乡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通过建制度抓落实,在乡、村、组、户四级联动下,通过保护区划定,使保护区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以点带面促进全乡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规范化,自觉化。

二、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解决保护基本农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措施,确保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的贯彻落实,坚决杜绝非法占用、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发生,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乡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其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基本农田保护相关工作的实施,办公室设在严店国土建设管理所,吴光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划区定界明确任务

根据我乡实际,全乡以村为单位划为15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埋设固定标牌,同时划定具体界限,标明面积,土地用途,以及保护区具体责任人、监管人等。乡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签定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各保护区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网络体系,具体落实到村、组、农户,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田块承包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主要承担以下具体任务:

(一)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规范加强基本农田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和档案标志,加快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管理和动态监测系统。

(三)完善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规章制度。研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四)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探索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的集中投入机制。

四、基本农田建设要求

(一)基本农田标准化

保护区基本农田经过土地整理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土地集中连片。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基本农田项目区内做到无零星分散建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

2、田块平整、规则。基本农田要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达到“保水、保肥、保土”要求。

3、水利设施配套。基本农田排灌水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坡地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旱地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4、田间道路通达。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适应耕作和田间管理要求,同时适应机械化耕作需要。

5、防护林网配套。主干路、沟、渠两旁要按照项目规划设计要求营造农田防护林。

(二)基础工作规范化

1、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应做到清晰,具有统一标定的区、片、块位置和编号,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图表册等有关资料要整理归档,永久保存并做到逐级备案。

2、数据资料及时更新。规范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台账,建立基本农田变更统计制度,落实动态监测措施,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要及时反映到基本农田登记表并落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做到图表册与现状一致。

3、保护标志统一规范。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要经济适用、整洁持久,主要设置在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编号、登记,标志内容要明确保护范围、面积、要求及责任单位等。

(三)保护责任社会化

1、完善责任体系。完善乡、村、组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制度,形成执法监察网络;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利用好土地日,采用宣传车巡回宣传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知识,使群众家喻户晓自觉遵守;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

2、明确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范围、期限、责任人应当明确,并与实际一致,土地使用证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应注有保护面积和责任人。

(四)监督管理信息化

以基本农田基础资料和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运行可靠,信息采集、处理、上报、反馈及时有效,准确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和利用变化情况,可为基本农田审核、补划、执法监察、统计分析等提供依据。

五、保障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每年由政府拨付一定的资金,对受自然灾害破坏的基本农田,进行及时整理,维护。

2、定期巡查。结合“四个工程”定期巡查制止破坏和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并大力宣传保护基本农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重要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