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开展;问题阐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农村土地管理不仅是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需要重视的内容,同时也对农村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决定作用,也是促使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以来,我国不断关注三农的发展问题,而进行基层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对基层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加以完善的时候,需要对基层农村土地利用人员就当前的政策问题进行比较积极的引导,并且对基层农村土地利用人员普及严格规律规制相关内容,进行政府与基层协调工作完成,并且能够做出比较有利的监督措施,使得农村土地在进行利用的时候更加合理。

1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1国土资源管理

长期以来,在进行国土资源相关数据收集的时候,需要在收集的过程中,对其中相关的数据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测评和计算以及估化等方式,需要经过比较严谨的处理过程中,对其中相关数据内容加以处理,国土资源管理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主要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增和起来加以应用,使得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因为土地资源管理综合这多种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其对我国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并且预计从中得到比较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等,这就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带来的诸多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规范,并且在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的时候,能够更加合理和科学,这也是对我国国土资源加以调节的重要载体。我国土地资源在进行利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有限性的特点,国土管理资源对我国国土规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对其加以管理的时候,其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能够不断对我国国土的利用价值有效提升[1]。

1.2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国土资源是和民众的生活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的,对于一些基层农村人员在进行土地分配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土地是资源的重要载体,其对群体的切身利益内容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们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正确的认识和加以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能够对基层农村人员的基本利益提供重要的保障,其能够对基层农村人员的生活质量有效提升,而在另一层面中,这一方式也是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相符合的,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开展更加顺利。

2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

我国的人口相对比较多,并且资源相对于人口而言呈现出不足的状态,使得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在这一基本国情的情况下,就比较产生人与自然发展无法协调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国土资源有效管理的过程中,对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有效处理逐渐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资源工作已经逐渐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农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比较积极贡献。但在基层国土体制改革逐渐合并乡镇之后,其中新建设的乡镇主要是由原来的几个乡镇合并而成的,因此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时候,管理区域增加,土地资源的管理就出现一定难度,其中土地利用违法的情况往往层出不穷,而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情况又相对比较复杂,农民在法律认识方面存在着不足,就会使得在土地资源管理的时候出现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农村土地资源的监管难以到位,使得违法建设情况增加[2]。

3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

3.1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意识

国土资源是资源的重要载体,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其中相关的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能够提高人们对国土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国土资源管理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在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如果其管理工作不合理,就会对农村国土资源的利用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对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同时也需要对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意识加以重视。政府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通过各项讲研活动,促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将这一理念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得社会在进行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应对的时候,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社会风气。

3.2对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体制改善

合理的管理体制在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只有对管理体制加以完善,才能够有效促使管理工作真正进行下去,并且不断对政府的管理力度加强,使得政府在进行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管理的时候能够尽到责任,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体制内容改革和管理力度增强,使得基层农村国土资源利用率能够得到大幅上升。政府在对国土资源加以管理的时候,需要将其中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划实施,对没有明显效果原有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得城镇与农村两者之间的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比较有效的配合,并且对其中的政策加以积极改变,使得开展土地复垦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对其中的惩罚政策也加以完善,并且不断对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加强打击。政府在进行管理体制完善和惩罚以及监督体制加强的时候,不仅需要对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加以保障,还能够有效促使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

结束语

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经济发展逐渐得到有效推进,需要基层农村人员和社会多数人的观念中,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的思想加强,能够认识到进行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还并不完善,其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得以关注和重视,其关注的主要内容分别在保护耕地以及土地分配方面等方面作为其重要的突破口,不断使得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并且能够认识到国土资源的管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加强,使得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并且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不断发展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2篇

为继续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中办发〔**〕12号),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54号)及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行政为民措施》和《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工作人员禁令》(国土资发〔**〕11号)精神,推动各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提高网上信息服务质量,切实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依法行政和行政为民,牢固树立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公正、公平、公开的良好社会形象,部决定今年继续开展对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情况的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内容

对全国省级(含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市级(含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地区、州、盟,下同)、县级(含市辖区、县、县级市、旗,下同)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省级、市级重点检查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质量以及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深度,加大对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类指标的考核力度,并对网站设计和日常更新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内容见附件1和附件2。对县级重点检查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质量,具体内容见附件3。

二、工作部署

本次检查分两个阶段进行。

(一)自查阶段(2008年1月1日~1月31日)。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照检查内容进行自查,同时对所辖的市级及县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形成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自查报告,并填写附件1——附件3(如果本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没有某项检查内容涉及的管理职能,请在自查报告中予以说明并附相关依据)。其中,对于市级、县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情况的检查,按照附件4要求统计市级和县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的普及率。同时,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检查所辖各县级国土资源政务公开情况的基础上,推荐3~5个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开展较好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随自查报告一并上报。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将自查报告、附表于2008年1月31日前(以电子邮件和纸质两种形式)提交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二)部组织检查阶段(2008年2月1日~2月29日)。部将组织人员通过互联网对照各地自查报告对各省级、市级和推荐的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比。

部在汇总两个阶段检查工作的基础上,将检查结果在部门户网站上公布。

三、工作要求

(一)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政务公开、行政为民的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实施,注重实效。

(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本地区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自查工作,实事求是地开展检查,切实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55-02

中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根据1998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容置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为中国土地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系统研究和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规范,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加上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学生毕业数量的连年增加,以及该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等原因,与学校平均就业率相比,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普遍偏低[1]。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新形势下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依托测量工程专业成立于1991年的土地规划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和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地籍调查与测量、土地信息系统等方向具有自身的特色,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1)课程体系设置欠科学。这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之间划分不够明确,有交叉重叠现象。《土地管理学》应包含农用地管理和建设用地管理等内容,但我校在开设《土地管理学》课程的同时又可设了《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和《土地管理学》课程内容也有重叠之处。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程选择余地小,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相背离。(2)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有的专业教材虽经历多次版本的重新修订,但教学内容变化不大,新知识较少;本应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过多,技能知识较少,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仍也仅仅是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较差,更加缺乏创新精神;对土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吸收不够,缺乏反映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3)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2]。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现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训练。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一些课程实验难以有效开展,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4)专业课双语教学较为滞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3]。教育部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高科研、应用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土地资源专业在中国属于一个年轻的专业,而且在国外也很少见,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纵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其充分体现了时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和中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也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为主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1.明确专业定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所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地方性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该充分运用学校在矿山、测绘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土地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和自然属性,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立足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整理与复垦、测绘与土地信息技术等方面来设置课程群。培养掌握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专业知识,具备有计算机应用、测绘、规划和3S技术等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整合部分授课内容。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应遵循“拓宽知识面,做到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一是在保留空间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学,资源科学、经济学、工程管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增设土地整理工程专题、房地产策划专题等课程。二是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就业率,应扩大选修课程,设计多个选修模块[4]。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包括有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选修课;房地产模块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建筑学概论,工程概预算等选修课。这样既照顾到学生个人兴趣,保证培养专业人才知识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扩大知识面、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要的机会和可能。另外,对专业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使授课内容更加合理。例如,将专业课《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内容整合到《土地管理学》课程之中;将《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课程中的土地管理部分划归《土地管理学》课程中讲授,原《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改为《地籍测量》。

3.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授课容量大,讲授内容直观易懂的特点,力争将课程内容借助通俗的用语和图片、路线图等形象展现。二是应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听课与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环节,重点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环节,通过分配学生具体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理论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巩固;在研究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完成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认识,提升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语教学。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高素质的学科梯队,拥有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造诣深厚、能团结带动整个学术梯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具体来说,一是要选好、用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便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三是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四是要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另外,我们目前双语教学主要定位在一些选修课上,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与土地生态等。

三、结语

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但各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适应时展对土地管理人才的需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正在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坚持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加强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积极更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实施社会需求决定型的动态本科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渠立权,张庆利.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的对策及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7):205-206.

[2] 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3] 郭欣欣,胡 琳,杨凤海,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2):115-116.

[4] 张合兵,桑振平,赵素霞.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20-121.

The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Courses Teaching

ZHANG Meng-lin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土地档案管理能够帮助我国土地资源更加科学合理且高效地运用,从而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现状,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土地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因此研究我国土地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十分重要。

一、目前我国土地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土地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不足及工作素养不高。第二,我国土地档案管理技术较为落后,对于现代先进信息科学技术应用较少。

(一)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不足及工作素养不高。我国是资源短缺型国家,特别是土地资源,我国土地面积虽然宽广,但土地资源的质量却很低,且我国人口居世界第一,我国的土地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膨胀与人口膨胀的需求。土地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对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设计利用,能大大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因此土地档案管理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较为欠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较为消极,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态度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对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和工作人员对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心不强两方面。土地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普遍较低,再加之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消极的工作态度,使得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大大降低。由于工作人员土地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缺乏,且未认识到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工作内容及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大大降低了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此外我国土地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行知有效的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监督体制,其未能监督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质量,再加之工作人员对土地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心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土地档案管理技术落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技术。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十分成熟,但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中对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却很少。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内容较多,其需要的信息资源量较大,传统的土地档案管理方式及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社会需求。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土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电子档案管理技术已经成了现代社会土地档案管理的必要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却未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土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土地电子档案构建工作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与改进,进而降低了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改进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探究

(一)规范化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消极,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十分不利。为了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完善土地档案管理体制。土地档案管理体制的完善应该从建立统一的土地档案管理体制,制定国家统一的土地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树立科学的土地档案管理理念几个方面着手。树立科学的土地档案管理理念是帮助规范化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形成了统一科学的土地档案管理理念,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才有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进而促进我国土地档案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土地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标准,是规范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与科学依据,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规章制度,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才有行之有效的行为实践标准与准则。土地档案管理体制是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基础,是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规范化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统一的土地档案管理体制。

(二)根据我国国情对土地档案管理进行合理的分类。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繁多且较为复杂,目前我国土地档案管理一共划分为九类。虽然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已经有了明确的工作内容及种类的划分,但每个种类下面更加详尽的种类划分不健全,有的甚至出现了工作内容遗漏的现状。例如我国土地档案管理中对建筑用地的管理。目前我国违规建筑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土地档案管理对建筑用地管理的不科学,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此外,建筑用地土地利用的审批手续十分繁杂,且需要的审批时间较长,这严重影响了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应该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与我国国情对我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并对其工作内容及更加详细的工作内容划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从而明确土地档案管理每项工作的内容,进而提升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秀梅.浅析土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1):102.

[2]许军强.新形势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2(21):237.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字]国土资源 一张图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P285.2+3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7-1

为形成规范高效的网络化、精细化的土地管理模式,促进国土资源迈上新的台阶。如何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土地调查等形成的各类图件、数据成果、抓住我县二次调查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的机遇,建立“一张图”新机制。为国土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切实提高“批、供、用、补、查”动态监管能力,推动我县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深入健康发展。

所谓国土资源“一张图”,是指遥感、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数据有机整合,叠加国土资源规划、审批、供应、利用、耕地补充、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科学手段,从而实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

1 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总体思路

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的实施应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标准体系、数据库设计规范以及运行环境标准、软件开发和接口的标准与规范等,形成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土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分层叠加、存储、更新、显示、查询浏览、解析、挖掘,并与县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对接,从而实现国土资源全面、全程监管和辅助决策,提供对外服务。

2 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主要内容

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实现国土资源“一张图”管理目标,该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运行环境建设

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在网络方面,应建立“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运行的网络环境,包括国土资源系统业务内网和业务外网建设,实现县、镇两级网络互通。在基建方面,建立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对主机系统和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完成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在网络安全方面,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建立计算机信息安全综合防护体系,确保 “一张图”数据运行安全。

2.2 数据规范和业务标准建设

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在业务标准方面,统一各业务事项代码和名称,按照实际情况,明确每项业务具体内容、工作时限、申报材料、工作流程等业务规程描述。在数据规范方面需要制定数据库建设、管理和应用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等。

2.3 “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

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根据数据内容应划分为基础测绘类数据、专业类数据和业务类数据。其中基础测绘类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等数据。专业类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基本农田、城市地价、耕地后备资源、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等数据。业务类数据是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成果数据,产生于业务办理的各项环节,主要内容有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土地预审、农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等数据)、土地市场、土地储备、土地整治项目、执法监察管理、土地登记等数据。

可根据现有数据情况,依据已制定的数据标准规范,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梳理、整理、重组、合并等处理,并将处理、加工好的数据按照统一的建库标准进行入库,数据按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

2.4 “一张图”信息综合管理和应用系统建设

按照满足国土资源核心数据管理维护和共享服务的要求,开发“一张图”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与维护。系统具备数据采集、检查、入库、处理、更新、交换以及数据备份、系统监控、数据迁移、日志管理等较为完备的功能。实现以图形、表格、GIS和虚拟化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准确、动态地展示国土资源信息。开发信息应用系统,将不同业务环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过空间位置关联起来,实现图形浏览、定位查询、空间分析等信息服务,为领导决策、业务管理提供综合性信息。

2.5 “一张图”移动执法检查系统建设

对于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来说,日常土地执法巡查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实现动态监管的重要手段。由于传统的土地执法监察方式很难发现和甄别各类用地类型,如少批多占、边报边用等情况,为提高执法监察效力,在“一张图”工程中建设移动执法监察系统,为执法巡查人员配备PDA,执法人员可直接通过PDA的背景切换、图层叠加,判断出疑似违法用地,将该疑似违法用地的各类信息上传到土地执法监察系统中,由受理人员根据案件类型进行后续的办理。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执法力度。

3 “一张图”工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 标准规范的建立

目前,国家对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路线,而且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往往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然而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是数据库建设和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3.2 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一张图”工程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在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由于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缺乏技术人员、资金实力不足,如果盲目铺开,很难做精做细。

3.3 与电子政务系统有机结合

“一张图”系统的运行必须要有大量的业务数据作支撑,电子政务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同样需要“一张图”系统实现数据的应用,这就决定了“一张图”与电子政务系统密不可分的关系,两个系统在功能上必然有交叉、互动,不能孤立存在。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路径

作者简介:王兆林(1979-),男,山东沂南人,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助理研究员。(重庆 400067)张婷(1984-),女,重庆永川人,重庆永川中学校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二级教师。(重庆 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项目编号:1302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38-0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依据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教育部于1998年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并颁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因此该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该学科体系复杂,同时该专业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也给缺少具体土地管理工作经验及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学习带来了不小难度。因而如何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成为该专业学生培养中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理解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关教学有效性内涵,理论界对此有两种定义,余文森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1]孙亚玲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2]认真分析上述定义发现,余文森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定在学生身上,这是必要和必需的。他强调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也是合适的,但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片面性。因为课堂教学固然主要应关注学生,但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认为土地资源管理有效性学习是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学生的发展以及对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者是有机统一,且都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其外延还应包括该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外实践教学有效性以及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二、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低效表现及原因分析

1.专业教材过于陈旧

我国在2000年前后组织国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些著名的老专家,如王万茂、韩桐魁、叶公强等针对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编写了一套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如《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等。有些教材首次出版的时间甚至比现在一些在校的本科生年龄还要大。尽管这些教材奠定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显然一些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如刘耀林主编的《土地信息系统》中演示的软件Arc/Info、ArcView等软件,早已被更为先进的Arcgis软件所替代。学生对于旧版软件学习兴趣不高,而对新版软件Arcgis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2.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且不成体系

有些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将“城市规划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等课程亦纳入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尽管这些课程都是建立在土地资源科学基础上的,但是这是课程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有关专业问题有难度,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提不起兴趣;加之本来该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该专业绝大所数大四学生尽管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甚至不知道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具体内容。

3.专业实践教学缺乏

如前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脱离实践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但乏味而且难以理解。如在“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学习过程中,单纯讲授空间数据编辑以及数据库的理论,若不结合具体的上机实践操作,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由于有些高校该课程没有设置上机操作部分,使得老师讲授该课程感觉异常费力,学生学习也更加吃力。

4.专业研究性教学不强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教学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土地资源专业的课题研究与,将该领域最新的成果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有关课题研究与专业论文撰写,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当然两者能够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实际上,该专业有些教师由于参与有关科研任务不多,对于教材理解有限,无法举出恰当的例子将先进的学科知识应用到理论教学领域,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很多本科生由于缺乏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无法通过课题实践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因而如何将学生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来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部分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肯不肯教好;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到会不会教好;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方法影响着能不能教好。在利益驱动下,有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对教学不负责任,一心谋“第二职业”,而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能维持就不错了,哪谈得上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教学过程简单化,完全是我讲你听,等等。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也会导致教学失去预期效果。

三、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1.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方案的制订,应依据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与当前土地资源管理热点与难点问题息息相关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此前提下各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特色开设特色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把课程体系中具有某种性质或担负类似功能几门课程的小集群划分为同一模块,具体遵照“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主干课程”递进式分层。具体讲,首先依据各学校的实际,遴选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学科中可开设的备选课程,并由此通过学科交叉、内容重组组织主干课程;其次为了协调课程体系内部结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及功能的相似性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本文参照吴壮金、严志强等人的研究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资源模块、经济模块、管理模块、技术模块、应用模块、选修模块等六个模块,并在选修模块中,根据研究方向的差异又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四个系列。[3]

2.更新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首先学校应积极组织和激励专家教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编著新教材,并按照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更新与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将自身或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后,要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建立“一个中心,五个系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即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子系统、教学实验子系统、专业实习子系统、毕业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培训和锻炼。[4]

3.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不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流程让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而是由教师提出一组相关课题,再由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制订流程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甚至是共同学习者。因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拓展并检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院校依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工程设计、文艺创作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研究性”教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制”师资建设、考核评估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体系。[5]详见图3。

4.改良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教学与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此处的实践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学软件设施以及教师队伍等内容。当前很多院校缺少土地资源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教学资源,因而各院校有必要加大校内实验室投入,特别是软件资金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来择实验项目,使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再如,当前一些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习以封闭式学习为主,较少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与校外实践,学生对当前学科前沿问题根本搞不清楚。有鉴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考察,如组织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本学科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相关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参观实习,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校外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6]最后针对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要在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深造的机会,还要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定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交流锻炼,并与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广泛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1):24-25.

[4]王承武,马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68-69.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适应性;应用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各项工作的必须技术,随着科技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中的各项经济都呈现繁荣的景象。在国土资源的利用上,房屋建设和改造问题也在不断的发展,造成国土资源使用数据的不断增加,在复杂的资料收集和管理中,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简化工作量,在后期的管理和查找中也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概述

数字化管理就是将复杂的信息通过模拟后进行数字形式的转换,再将数字和数据建立成数字化模型,信息在数字模型中的储存形式,不仅减少了储存的空间,由于数字化便于查找和控制,还提高了管理的效果。国土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后,相关管理内容能通过软件进行归类管理,将大量的纸质文件变换成数据和数字形式的计算机管理,不仅有利于文件的长期保存,还有利于科学管理的实施。当前国家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国土资源的利用不断的发生变化,国土资源档案的调用使用的比较频繁,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相关人员通过计算机的资源共享,能够迅速的查阅了相关的软件,减少了以往纸质文件的调用时间,在档案的更新和归档中也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录入及时的实现,为国家的国土资源管理和国家的革新经济建设提供了方便,高效利用时间的同时也间接的促进了国家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适应性分析

1、数字化档案管理符合国土资源多样化管理要求。

国土资源档案种类极多,包括了综合类档案、地籍管理档案、建设用地档案以及矿产资源档案,还有国土资源监察档案、测绘管理档案、会计、声像、科研、基建设备、实物和电子档案等等。而且仅就地籍档案来说,又分成集体土地地籍档案和国有土地地籍档案两类。这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档案的多样化特征。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特征来看,可以针对不同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从而将这些资源统一纳入到数据库中,并利用智能化分析技术,实现对档案的高效管理,从国土资源档案多样化特点上来看充分显示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高度适用性。

2、数字化管理能够解决国土资源档案复杂性特点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比较复杂,其主要是对国土使用历史的记录,长期一类积累了较多的文件,在长时间的国家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同一地点经历了不同的建设规划,其用房的性质,产权所有人等都发生了变动。因此,在同一地点,国土资源的使用情况不同,其档案也就有多个文件记录,档案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面对我国众多的地区和建设工程,可知国土资源档案的复杂性。而数字化管理能够通过智能软件对复杂的工作内容简化记录和保存,当然并不是对内容简化,而是将其管理模式进行简化,通过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将庞大的档案文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智能的整理,相关人员在录入和查找中只要输入相关信息就可以实现档案的综合利用,实现了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和科学化。

3、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易变更性特点。国土资源种类繁多,其中地籍方面档案资源就非常容易出现信息变化。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地籍信息经常会出现改变。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利用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将相关的信息统一搜索出来,并统一进行修改,从而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因此,数字化管理能够轻松应对国土资源信息容易变更的问题。

4、数字化管理能够适用国土资源完整性特点。国土资源档案是一个系统性的资源集合,很多资源并不是独立信息个体,而是将多种信息资源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性资源,因此如果某一个资源信息出现缺失就容易造成国土资源信息的不完整,从而影响资源的检查和监督作用。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这种相关性的建立已经通过数据库完成,因此很容易轻松调用并进行修改,极大地提升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效率。

三、推进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1、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的领导进行推动才能够实施,因为国土资源本身的复杂性会涉及到诸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如果这些部门的信息没有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就难以转化成知识库,从而实现高效的系统化管理。所以只有所有领导摒弃门户之见,转变观念,将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统一收集被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2、制定实施计划分步实施。首先要明白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难度,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相关人才的支持。所以不可能一步完成,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着手。然后再进一步落实资金、实施单位和基础设施构建、人才培训和意识培养等一系列工作。接着当数字化管理系统搭建完成之后,就需要组织相关的人员对传统的国土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录像带资料等进行手工录入和数字化转换,并且在录入数据库系统时,需要对数据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在数字化转换过程中,信息资源没有失真,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的使用效果。

3、搞好安全性建设。数字化管理最大的弊端就是安全性问题。这也是国土资源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不过随着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相关人才的专业培训,目前数字化管理的安全危机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所以在推进国土资源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搞好管理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增加相应的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并对使用人员的安全操作规范进行培训,提升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构建完善的数据调用权限,并优化安全管理制度,从而提升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安全水平。

结语: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给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是在具体的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关单位必须健全管理方案和管理技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安全性建设做好防范措施,彻底发挥出数字化管理的智能性和高效性,更好的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并提供完善的服务,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土资源 信息管理 系统研发

为了能够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国土资源,积极的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管理,从而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根本上能够避免国土资源出现浪费现象,保障我国社会的发展。

1 国土资源的定义

国土资源属于国家的命脉,其本身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包括了矿政、地政以及社会资源等,其中矿政主要就是指矿产的资源多少、分布区域以及实际的开采状况等,地政主要就是指乡村和城镇的地籍管理以及土地的使用情况等。社会资源主要就是指人口的分布和流动状况以及标准系统和法律政策等内容,国土资源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所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必须要认真落实管理工作,结合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才能够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可持续性。

2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

2.1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和特性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可以划分诸多系统,目前比较常见的系统包括了统计分析、地政管理、信息以及矿政管理等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来讲更具有优点,比如全面性、综合性以及经济性等优点。

2.2 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就是由省、地以及县各个等级的系统组成,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相互之间的连接,每一级系统必须要具有信息数据的支持,才能够构建十分完善和成熟的国土资源信息网,比如数据中心以及数据库管理等部分。

2.3 国土资源的意义

国土资源本身就属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增长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了传统的分布结构,配置功能全面的基础设施,从而促使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综合化以及公开化,最终能够实现国土资源数据的共享,最大化发挥出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实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我国优化资源和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

3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足之处

3.1 专业技术缺乏

导致我国县级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建设出现专业技术缺乏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其一,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容繁多,数据类型比较多,从而导致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其二,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缺乏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国土资源管理不仅包括了土地管理和地质环境,还包括了矿产资源管理、地形测绘以及土地使用监督权等诸多方面,其本身的数据十分庞大,更新速度比较快,进而对时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存储大浪的数据,进而对专业技术人才和检测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约了我国县级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3.2 数据管理分散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比省级和市级的进程都慢,其主要原因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的信息技术还不是十分的成熟,管理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进而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2)数据库内部的数据格式依然沿用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最终导致数据格式并没有得到统一。

(3)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存在着数据交换不便的问题,从而导致数据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4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探究与设计基准

4.1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探究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要创建结构完整、技术高超以及能够实现高速的信息交换网络系统等,从而才能够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高效性。数据库作为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操作和运营会直接影响到数据库,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保护数据、开发利用数据,才能够实现其高效性管理。

4.2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基准

4.2.1 保密安全基准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就属于我国政府的内部资源,其内容会直接涉及到我国的矿产、土地等社会资源,受到了我国法律的保护,所以,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必须要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4.2.2 简单实用基准

为了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实用性是其十分重要的属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动力,必须要真正的了解人们的需求,坚持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才能够保障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4.2.3 技术先进设计基准

对于县级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来讲,必须要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保障其方便性,才能够促使整个大环境的发展,科学、合理的先进技术与设计是保障其实现可持续性运行的基础条件。

4.2.4 标准性基准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就是能够兼容其他系统,能够进一步的深入扩展,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满足相关规定和标准,符合其标准性,进而才能够满足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促使国土资源信息能够实现有效的共享。

4.2.5 发展性基准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从而才能够保障其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尤其能够不断的优化和更新各类工作流程以及资料文档等,保障其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保障动态条件下的工作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县级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其基础部分,必须要积极的引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洪主,刘娟.关于建立“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01):119-121.

[2]陈欣,欧孝奇,田燕.国土资源移动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1(05):42-45.

[3]代明明.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97.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才培养;改革思考

一、土地资源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将面临着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多层次的要求。

(一)厚基础人才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涉及到土地的测量、规划、评估和管理。实际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要牵涉到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以及农林部门,作为一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对我国的地理状况有大致的了解。每一寸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应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此对当地城市的经济情况要有一定了解。总体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需要较大知识量、涉及范围广、应对多种角色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理论与应用型于一体的学科,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土地进行测量,用真实有效的数据作为开发的依据,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准确的管理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要拥有土地测量设备、计算机分析技术、CAD制图技术、地籍管理信息化等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三)管理型人才需求

作为一名土地资源管理型人才,所懂得的知识必须是全面的,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导向,对土地资源进行严格管理。目前,国家急需土地资源高级管理型人才,从事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

目前,全国共有50多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本科学位和硕士研究为主。其中,如图1综合高等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占100%;农林院校总数最多,占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42%,其硕士学位授予仅其次于综合院校占67%;理工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占45%,本科学位授予占55%,硕士与本科专业开设比例相对持平,而博士学位授予点为零;文史师范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本科教学为主,专业开设占78%。

由表1得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知识量有很强的要求,其至少是本科以上学位;农林院校比理科院校更重视土地资源的发展,所开设的专业更具有针对性。

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明确学科的定位

部分高校对学科认识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将土地资源管理设置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下属专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比较狭隘,忽视了它是兼管理学与工学学科于一体的专业;2、部分学生认为土地资源就业方向是地方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或农林部门等,进入门槛高,需要很强的人际关系和专业实力,导致一些学生学术研究积极性不高。

(二)未形成统一课程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虽不同,但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叠的部门,例如在《土地资源学》中学习到的内容可能会重复出现在《土地管理学》或《土地资源学》课本上,甚至在《公共管理》课程上也会提到。很多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核标准不一样,也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整体教学质量都有待提高。

(三)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实验课程有:地籍测量、土地评估及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但很多的高等院校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数理统计、测量与遥感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这主要还是与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土地资源管理要求教师需要懂得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都重理论轻实践技术,这是大多院校教学的通病。

四、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明确学科就业方向

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该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考取公务员,到地方国土局、规划局或农林部门去工作,也可以从事土地及房地产价格的评估与管理等工作。实践证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范围广、发展好、待遇高,是一份非常有社会竞争力的专业。

(二)形成学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牵涉的学科非常多,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每一学科都自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都值得深究。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一些院校一个教师分担几门课程,每门课程穿插其他学科重复内容,这让很多学生搞不清每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无心做学术研究。因此,形成统一的、完善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障学生认真做学问的基础。

(三)强化实践性的教学

目前,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置均偏向理论教学,实践的部分少之又少,这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即将毕业时会非常迷茫,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到企业从事开发报建工作,不知道其工作流程;应聘土地及房地产评估师,不知道用数据统计的方法论;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不知道如何使用土地测量设备,这些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的原因。

五、结束语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为一体的学科,牵涉范围广,包含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数字印刷是一门偏应用型、交叉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印刷业务、数据库管理、网络印刷等业务中。作为一名本科院校数字印刷专业的学生,要对印刷和数字印刷的概念非常清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是以满足企业对印刷人才的需求。(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张悦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11,2(9):18-26

[2]曹林奎,刘世亮.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土地管理与发展,2012,11(4):20-30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69-01

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一切生物的载体,是人类社会和生活活动的场地,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本身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在我国,人口数量巨大,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时又面临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压力,因此,产生了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渡,保护乏力的严峻局面,而直接后果是破坏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土地管理的内容,更新土地管理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我国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耕地资源形势严峻。人均耕地面积1.59亩,只相当世界人均3.62亩的4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由于耕地资源不足,迫使人们不顾破坏环境滥开发耕地,掠夺式、粗放式地利用耕地资源,增大了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环境破坏引起我国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其主要表现是土地荒漠化形式日趋严重。据调查,我国实际发生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3%,相当于14个广东省。现在每年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被沙化。荒漠化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等形式。我国每年沃土流失100多亿吨,氮、磷、钾等养分流失远大于全国化肥总产量。我国草地退化也非常严重,占了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草地总面积的57%。由于森林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造成林地不断减少和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是现阶段土地管理的战略抉择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土地资源,同时又会对土地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长期无节制地大量占用会使资源枯竭、资源环境受到破坏,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综合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涉及面大,而且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现在,我国对耕地保护的工作在不断强化,对土地资产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还是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生态环境同样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优美的郊外自然环境可以带来旅游收入,城市土地的绿地生态环境建设也能提高土地价值。

3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对策思考

3.1 坚决落实新土地法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精神

新土地法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的精神,体现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对人与自然规律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法律依据。把保护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优美的山河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成为贯彻中央座谈会精神和新土地法的具体行动。

3.2 提高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只看重把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管理,看重作为一项财产的产权管理,看重作为一种资产的经济权益的管理,而轻视了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性。要把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到像保护耕地、重视土地资产价值的高度来认识。

3.3 把保护土地资源环境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只有把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当作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规范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行为,成为土地管理者在耕地保护、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地籍地政、政策法规、土地监察工作中,实施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3.4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要形成一种制度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不是口号,需要将这个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形成一种制度。而构建这项制度应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内容。

3.4.1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要实行规划和目标管理。

定期制订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规划,确定规划完成的内容和目标。其内容要具体,目标要可行。如生态保护的退耕还林规划应该将退耕的位置、坡度级、面积、权属界线等内容按时间分阶段明确目标完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及形成的保护土地资源环境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3.4.2 建立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监察和执法职能。

对破坏土地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日常性监督检查。给予执行监察的人员权力,对破坏土地、污染土地、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等行为检查,并给予有关处罚。让责任者承担土地资源环境破坏的代价。

3.4.3 开展土地资源环境保护调查和监测。

通过调查和监测,摸清土地资源环境的现状,为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搞好调查工作,要对土地资源环境的类型制订标准和特征指标,建立土地资源环境调查的统计指标体系。要确定调查内容和制定技术方法,建立固定的观测点,应用高新技术长期经常性地跟踪土地资源环境变动状况,周期性对土地资源环境状况普查。

3.4.4 保护土地资源与各部门工作结合。

保护土地资源要与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工作结合起来。土地资源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只有协同工作,才能保护好土地资源环境。例如参加自然保护区工作,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900多个,占国土面积的7.69%。但是保护区边界不清,土地权属纠纷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工作。因此,要积极参加有关部门以及单位的工作,协调、指导、配合他们共同做好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工作。

3.5 大力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土地资源环境学科是土地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资源环境科技研究能促进土地科学发展,完善土地科学体系。土地资源环境的综合性很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相关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立土地资源环境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是一项新的课题。只有按照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学技术开展工作,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土地资源的保护。因此,要鼓励支持土地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对这方面的专门科技人才培养。有关的大专院校应设立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专业课程,并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

3.6 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土地资源环境

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许多地方的土地整理的重点方向是开发新耕地,为缓解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矛盾,为做到耕地的占补平衡服务。但是,土地整理作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根据德国和国内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土地整理中最重要内容是对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对山、水、木、田、路以及村庄、城镇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11篇

国土资源档案信息作为我国重要的信息资源,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档案资源管理的实际发展需求,因而实行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数字化已十分必要。开展数字化管理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建立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发展目标,加强并完善其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能体现出国土资源多样化的管理需求

伴随着我国国土资源工作开展程度的逐渐深入,相应的档案内容及数量也日益增多,其类型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而在进行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时,首先应当进行分类处理,这当中主要包含了综合类、地籍信息、地表测绘等多种形式的书面文字档案信息,同时还有许多以视频、电子数据等形式存数的档案信息资源。因此在国土资源档案的管理当中应当依据我国国土资源档案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在其管理方式的选取上采用多样性的管理方式。采用多媒体数字化的档案数据处理形式,能够将国土资源档案转变为各种各样的类型样式,进而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并将其统一存储于相应的数据库中,从而充分体现出数字化档案管理在国土资源多样化管理当中的有效适用性。

(二)数字化管理对于国土资源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进行国土资源档案的管理当中,由于其带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因此种类较多繁杂,对于不同种类的档案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时就必须要用到一些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有效地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性。采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并进一步加强对系统数据的整合、处理,从而有效达到对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适用性。

(三)数字化档案管理能体现出国土资源整体性特征

国土资源档案内容是对其实际资源及信息的有效整合,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其中大量的资源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因而必须要对其建立完整的数据信息库,并实行集中化的统一处理方式。建立相应的数字化管理方式,通过对数据库资源的不断改进、完善,便能够实现整体化的管理策略,对于出现的管理错误或漏洞问题也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从而显著提升了其对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实用性。

二、加强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具体含义,即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纸质资料或是相应的录音或视频资料通过数据的转换,使其成为统一整体的多媒体信息内容,并将其依据相应一致的数据格式储存于数据库当中。进而利用强大的数据库资源对国土资源信息进行统一的处理和管理,从而高效的提高对国土资源信息的利用及处理能力。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数字化管理的认识

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管理的实际价值,才能够真正的转变档案管理的理念。在此过程当中,相应的国土资源档案部门应当加强对数字化管理推广力度。档案管理的内容牵涉到许多部门单位,在数字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同这些相关单位的合作,将他们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统一增添进国土资源档案部门的数据库当中。因而,这就需要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加强对数字化管理的认识,将其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国土资源的档案内容更加完善、详尽。

(二)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计划

在开展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前,对于可能出现的管理难题要进行预见性分析。另外,数字化管理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必须要借助于各部门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因而,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始前就要制定出详尽的实施方案,并对其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资金、人才等要素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最大程度地构建出一整套完备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从而使管理的数字化进程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三)加强安全性建设

在其数字化管理的建设过程当中,最大的隐患问题即为数据的安全性。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病毒入侵形式和程度也在不断的加重,因而在对其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管理者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防范措施,对数据库系统定期进行病毒查杀。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医师培训,在资料录入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密码设置,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提升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12篇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首要资源,是一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和措施在实践中得以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土地法制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有必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土地法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和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地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土地法体系的概念

土地法体系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和土地市场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渊源所组成的系统。土地法体系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土地法律、法规或法律规范,而是指所有土地法律规范,土地法律、法规和其他土地法律表现形式,其他土地法律渊源的总和。

广义的土地法体系包括土地权属,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保护、治理、管理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民法、经济法、环境法和资源法。狭义的土地法仅指综合性的《土地法》,如前苏联、朝鲜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土地法》。关于土地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英美法系国家主要的土地法律制度包括彼此联系并不紧密的三项制度:地产制度、信托制度和特殊土地财产权制度。大陆法系各国土地法律规范中核心内容都是直接渊于罗马法中的土地物权,其内容包括土地所有权、役权、永佃权、地上权、质权和抵押权。

从研究角度的不同,可以将土地法体系分为法律规范体系、法规体系、现行体系、目标体系和学术体系等类型。

土地法律规范体系,是从法律规范角度对土地法体系的定义。根据法律规范由条件、处理和后果三要素组成的观点,土地法律规范体系包括制裁性法律规范、奖励性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规范。用法律规范来概括土地法体系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将对土地法律法规的司法解释、判例,以及法律中的序言、法律术语定义和其他指导性内容,排除出土地法体系的范围。

土地法规体系,又称土地法律体系或土地法律法规体系,是从制定法角度对土地法体系的定义。由于它不包括判例法、习惯法、普通法等内容,显然难适用英美法系的国家。某个土地法律或法规,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土地法律规范;一个土地法律规范也可以被规定在不同的法律或法规中。

现行体系和目标体系,是从时间角度对土地法体系的定义。前者就目前土地法的状况而言,是指由现有土地法律规范或法规组成的系统;后者就将来土地法的状况而言,是指按照国家的立法规划或计划在一定时期内建成的体系。

学术体系是指专家学者从学术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的土地法体系。由于不同学者或不同学派对土地法的目的、任务、调整对象、表现形式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其主张的土地法体系也有不同的范围。学术体系带有学术味、理想化,由于它是通过理论分析研究提出来的,参考综合了各种现行体系、目标体系和其他的学术体系,因而比较全面。不同的学术体系代表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派,通过不同的学术体系的比较和争鸣,可以促进土地法现行体系、目标体系和其他体系的优化、健全和发展。

土地法体系的发展、健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土地法治和土地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完善土地法体系,对于加强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土地的法律控制和土地管理,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土地法规体系的角度对我国土地法体系问题进行研究。

二、我国现行的土地法规体系

土地法规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规范土地市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系统。

从现行立法体制或法律法规的效力级别看,我国土地法规体系主要由如下七个层次构成: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有关土地的规定具有指导性、原则性和政策性,它构成我国土地法制的宪法基础。宪法主要规定国家、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以及国家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的基本职能和基本政策,公民、法人享有的土地基本权利和承担的基本义务等基本内容。我国《宪法》第9条、第10条集中规定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基本内容和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二)土地法律

土地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和土地市场方面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土地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涉及土地方面的法律称基本法律,如《民法通则》(1986年4月)、《刑法》(1997年3月)等基本法律均有土地的内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涉及土地方面的法律称一般法律,如《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修订)等法律。

(三)土地行政法规

土地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和土地市场方面的行政法律规范性文件。土地行政法规的数量很大,涉及到土地行政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我国土地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地方土地法规

地方土地法规,是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依法有地方法规制定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和土地市场方面的地方性法律规范性文件。

(五)土地行政规章

土地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和其他依法有行政规章制定权的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和土地市场方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六)地方土地行政规章

地方土地行政规章,是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其他依法有地方行政规章制定权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和土地市场方面的地方性行政规范性文件。

(七)其他土地规范性文件

其他土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上述6类外,由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依照宪法、法律的规定制定的有关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和土地市场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宪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决议”(第99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和命令”(第107条)。对于上述规范性文件,有的学者认为不属于法规的范畴。

上述七个层次的效力级别如下:《宪法》是我国土地法体系的基础,在整个土地法规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层次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土地法律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除宪法以外的其他层次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土地行政法规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地方土地法规不得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土地行政规章必须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地方土地行政规章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土地行政规章制定。在土地行政诉讼中,土地法律、法规称为“依据法”,土地行政规章称为“参照法”,其他规范性文件只有参考的价值。从立法体制的角度建立土地法规体系,要注意维护我国土地法制的统一性,发挥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以及各个层次法规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土地法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土地管理法》(1986年6月通过,1988年12月和1998年8月修订)、《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7月)为基干的土地法系统,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土地法体系还很不健全。为了加强对土地关系的全面调整,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和土地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法体系。建立我国土地法体系,应当明确如下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土地法体系中贯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人类在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实质是将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系统、长远考虑。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也是自然资源的源泉,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出发,我们不仅要保护土地资源本身,而且还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在我们以往的土地立法中,单纯强调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际上,土地资源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只有在遵循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取得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我国土地法制建设中,应当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逐步实现我国土地法体系从以保障经济建设为目标、以保证建设用地供应为主线,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切实保护耕地为主线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建立我国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法体系,推动我国土地及其相关资源开发、利用从外延粗放型到内涵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二)树立国土资源的整体观,使土地法体系符合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原则

与土地相联系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土资源,它们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因此,应当将国土资源作为一个统一整体,以土地资源为核心,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与其他与土地相关的其他资源的关系。在规划土地法体系时,只有将国土资源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既不将整体国土资源分割开来,又突出土地资源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才能设计出科学、可行的土地法体系。因此,科学的、可行的土地法体系应该在突出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的同时,兼顾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正确处理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与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土地问题,不仅有土地开发利用的问题,也有土地保护改善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活动采用的是外延扩张的土地利用方式:一方面,各项建设乱铺摊子、重复建设、土地粗放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造成了一些地区土地生态质量的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毁坏森林、草原开垦、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等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因此,应当正确处理土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的关系,重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应地,土地法体系在强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法规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土地资源保护和土地生态保护法规。

(三)树立国土资源管理的全局观,在立法上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从国土资源管理的全局观出发,正确处理好从部门利益出发和从国家利益出发、从部门视野规划土地法体系和从国家视野规划土地法体系的关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管理职权。一方面应该明确,土地法体系决不是仅仅为国土资源部一个部门服务的法律体系,或仅仅是国土资源部一个部执法的体系,而是整个国家的一个法律体系,是与国家各有关部门都有关的一个法律体系;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既然国土资源部考虑土地法的体系,就必须紧密结合国土资源部的现行的或将来可能有的职能和职责。国土资源部目前的职能与职责,已经远远超过过去国家土地局的职能与职责:除了管理土地资源外,它还管理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除了管理土地工作外,它还管理制订国土规划等原国家计委管理的国土开发整治工作。国土资源部今后的职能和职责还可能增加或扩大。因此,应当尽可能地将土地法体系与过去的国土法体系(或国土开发整治法体系)结合起来,在土地法体系中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与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结合起来,同时尽可能地考虑与土地资源有关的其他资源立法。在规划、设计土地法体系时,应当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正确处理理想性与现实性、求全与可行的关系,注意突出直接为国土资源部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的土地法规。

(四)树立土地法衡平观,在土地法体系中坚持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原则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管理、配置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 .在法学界,也一直存在着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的倾向。体现在立法实践中,重视国家权力对土地的配置和管理作用,却忽视市场对土地的配置作用;强调国家的土地行政管理权,漠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土地财产权。从我国现行土地法律规定分析,大多是关于国家土地管理行政权力的设定和行使,即便是法律规定了国家、集体所有的土地权属性质,在具体立法上则缺乏关于土地物权及其流通方面细致的法律规定,这种状况显然难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解决我国土地法体系的公法与私法的失衡状况,首先必须认识到市场对于配置土地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土地物权制度和规范土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在立法上,正确处理土地行政管理法规(即土地公法、土地行政法)与土地民事法规(即土地私法、土地物权法、土地民商法)的关系,从公法和私法两个方面健全我国土地法体系。当前,要解决耕地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一些重大的问题,除了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行政管理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合理地构建土地物权及其流通的私法关系,调动广大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因此,科学、有效的土地法体系既要包括大量土地行政管理法规,也要大量土地物权法律规范、土地市场行为法律规范。

四、完善我国土地法体系的建议

为了加强对土地关系的全面调整,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和土地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法体系。根据上述基本指导思想,完善我国的土地法体系应该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立法:

(一)进一步完善宪法有关土地的规定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删去了禁止“土地出租”的规定,在《宪法》第10条中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条款。目前,我国《宪法》对土地资源产权、土地交易、土地市场和土地保护的规定不够明确,特别是有关集体土地所有权、个人房地产权、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容还相当薄弱。一些涉及土地的重大问题,如土地资源产权、土地交易、土地市场、土地税收、个人房地产权、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应该在宪法中加以明确规定。只有对上述问题有了切实的宪法保障,才能促进我国土地工作、土地资源产权和土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土地法》或《土地法典》

我国在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增加了一些关于土地财产法律关系的内容。例如,从法律上规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并且明确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但是,究其实质,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仍然属于以调整土地行政管理关系特征的公法范畴,它强调的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而忽视平等主体之间的土地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缺乏对公民和法人土地财产权利保护。就此而言,现行《土地管理法》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我国土地基本法。

因此,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我国的《土地法》或《土地法典》,全面调整各种国土资源开发整治活动,作为加强国土开发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的综合性基本法。该法应该将宪法有关土地的条文进一步具体化,全面规定如下内容:土地法的目的、任务、原则和适用范围;土地资源权(包括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土地市场与土地流通规范;对公民和法人财产权利的保护土地工作、国土资源开发整治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土地规划、标准、测量、分类和分级,包括土地规划制度或国土资源开发整治规划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等重要制度;土地登记、征用、出租、转让、买卖和经营;土地税收和土地费用;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管理国土资源的基本措施和制度,包括防治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的措施和改良、整治土壤的措施,耕地等特殊土地的保护;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等各种用地的利用和管理;国土资源工作的协调和国土资源纠纷的处理;违反土地法的法律责任。

()在修改《民法通则》或制定《物权法》时加强对土地关系的民法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土地资源实行的是行政授权、无偿、无期限使用、不得流转的制度,这种制度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土地资源权属是我国土地法的基础,是有关土地资源的其它法律制度得以衍生的前提,其核心内容在于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其它专项权益的归属。我国的土地上权利群尚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物权立法必须对它们加以整理 .从现行的《民法通则》(1986年)来看,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土地市场发展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需要。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物权法定主义,因此,在修改《民法通则》或制定《物权法》时,通过重塑我国的土地权属关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修改《民法通则》或制定《物权法》时,应当加强对土地关系的民法调整,将各种土地资源权纳入物权系列,使土地所有权成为名符其实的土地所有权,使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成为真正的、有自和自由处分权的主体,使土地资源成为平等的土地市场主体可以按照市场法则和规律支配的东西。

(四)健全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

土地法的调整范围很宽,它涉及其他各种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当务之急是首先健全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

1.土地行政管理法规

这里的土地行政管理法规是指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执法的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土地规划法,土地开发利用法,建设用地法,土地调查、统计法,耕地保护法,荒地法,土地资源权属转让和纠纷处理法,土地税(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法,房地产法,房产权属转让和纠纷处理法,房地产开发利用法,房地产税收法等。具体内容如下:

——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作为土地管理法规中的基干法。

——健全土地资源权属法规。土地资源权属是我国土地资源法的基础,是有关土地资源的其它法律制度得以衍生的前提,其核心内容在于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其它专项权益的归属。土地资源权属法规包括有关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专项权益的法规。土地资源权属法规包括有关土地权调查、确立、鉴证、登记、变更、发证、公告等法规。

——健全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的法规,如国土规划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规、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法规、土地标准法规等。

——健全调整地籍关系的法规,如土地(房地产)调查、归档、信息汇集、登记、发证、统计、分级定等、评估、评价等法规。例如,土地资源调查与档案法规。土地资源调查与档案,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自然状况、经济状况、社会状况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其目的在于使管理机关能准确掌握有关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发展动态,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为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与规制提供决策依据,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资源登记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等工作。

——健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法规,如土地开发利用法,城市建设用地、乡(镇)村建设用地管理法,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法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批管理法,中外合资、合营、合作企业和外资独资企业用地法,建设用地定额管理法,临时用地管理法,开垦荒地法,农业用地和土地承包法规,各种特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法规(如交通用地、管线用地、军事用地、涉外用地)等。

——健全土地流转关系和土地市场管理的法规,如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赠与、继承方面的法规,房地产市场管理法规,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市场管理法规等。

——健全土地税费关系的法规,土地税(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法,土地增值税法规,房地产税收法,耕地开垦费法规,土地使用权出让法规等。

——健全土地监测、监督、监察关系的法规,如土地状况监测法规、土地执法监督法、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法等。

——健全处理土地纠纷的法规,如土地纠纷仲裁法规、土地资源权属争议处理法规、土地行政复议法规等。

——健全土地执法的法规,如有关土地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许可等法规。

2.土地保护法规

这里的土地保护法规是指直接防治土地污染、破坏的环境资源保护法规,如防治土壤污染、土地退化(包括盐碱化、潜育化和沙漠化等)、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和地面沉降,保护土地(壤)、耕地、基本农田、草地、湿地(包括海岸带)、沼泽,以及土地复垦等方面的法规。

3.区域开发整治法规

区域开发整治法规,是调整有关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整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对行政区、经济区、自然区、跨行政区的流域进行国土开发整治的各种法规。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加强对城乡建设和区域开发整治的法律调整,至今已呈现出形成城乡建设法或区域开发整治法系统的趋势。该法规系统过去大都是以国家计委、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主起草或提出法规草稿的法规,如《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关于开展国土整治工作报告的通知》(1981年10月)、《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村镇建设管理暂行规定》(198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1987年5月)、《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2年5月)、《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5月)、《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5月)、《防洪法》(1997年8月)、《防震减灾法》(1997年12月)等。但是,这方面的法规还需进一步加强。

今后应该制定和逐步改善如下区域开发整治法规:国土资源开发整治法,区域发展协调法;城市(包括镇)规划法,城市建设法,城市综合整治法,城市住房建设管理条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城市道路建设管理条例,某个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管理条例;农村(包括村庄和集镇)规划法,农村建设法,农村综合整治法,乡村振兴法,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农村道路建设管理条例;经济落后地区(如老、少、边、穷地区)开发整治法,经济落后地区工业促进法,经济落后地区振兴法,经济落后地区规划法,经济落后地区道路建设法;某个大区域(如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京津唐地区等)的规划建设条例,工业区、能源基地和矿区建设管理条例,海岛开发建设法;防洪(汛)法,防旱法,防地震法,防病虫害法,防治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条例,防治风、砂、冰、霜、雾害条例,防治火山爆发、海啸条例等。

(五)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

由于许多环境要素与自然资源都与土地有关,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很多,应该通过统筹安排和协调,逐步健全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

1.防治与土地有关的其他环境资源的污染与破坏的环境保护法规

许多防治其他环境资源污染、破坏的法规,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对其他环境资源的污染与破坏,即直接调其他环境资源污染、破坏方面的社会关系。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其他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都与土地有关,如对水的污染也会污染到水域的底土,对森林的污染也会污染林地。因此,防治其他环境资源污染和破坏的法规实际上大都是防治土地资源污染和破坏的法规,即这些法规大都是保护土地资源的法规,或者说是间接调整土地关系的法规。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为基干的防治环境资源污染破坏法系统。这方面的法规有:

——防治其他环境资源污染的法规,如防治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农药化肥污染、陆地水污染、海洋污染、热污染等法规。

——防治其他环境资源破坏(或非污染性损害、生态破坏)的法规,如防止滥开发(滥捕、滥采、滥挖等)水、海洋、森林、草原、矿产、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法规。

——防止滥开发地域、区域和流域的区域性法规,如保护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劳动环境、风景名胜区(包括人文遗迹和自然遗迹)、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等法规。

2.开发、利用各种依附于土地的其他自然资源的法规

许多开发、利用其他自然资源的法规,其目的主要是开发利用其他自然资源,即直接调整其他自然资源关系。由于这些资源都依附于土地或位于土地之上、之中,因而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法规都对土地产生某种影响。所以这些自然资源法规都间接调整土地关系。这方面的法规有: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法规。如水资源规划法,水资源开发利用法,水资源调查、监测、统计条例,湖泊和水库管理法,长江、黄河等江河管理法,航道和码头管理法,地下水管理法,水利工程管理法,城市用水管理条例,农村用水管理条例,灌区用水管理条例,用水许可证条例,水资源税、费条例(如水资源使用费、水资源税等),节水条例等。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水法》(1988年1月)为基干的水资源法系统。

——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法规。如森林法,绿化法,林业法,草原法,畜牧业法或者放牧法,野生动植物法,狩猎法,水生生物法,渔业法,生物产品(包括林产品、水产品、猎物、野味品等)管理条例,生物(包括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观测、统计、规划条例,森林(草原)权属转让及其纠纷处理法,森林采伐(草原放牧、狩猎、捕鱼、采挖野生植物和药材、采购出售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和药材等)许可证条例,进出口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管理条例,森林采伐(草原垦殖、捕鱼等)规程,防治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鱼类等)病虫害条例,森林(草原)防火条例,育林费(狩猎费、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等)管理条例,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法,国内动植物检疫条例等。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森林法》(1984年9月,1998年4月修订)、《草原法》(1985年6月)、《渔业法》(1986年1月)、《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9月)为基干的生物资源法系统。

——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法规。如矿产资源法,矿业法,矿产资源勘探、调查、统计、登记条例,矿产资料汇交管理条例,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条例,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许可证条例,矿山(安全)管理法,报矿奖励条例,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规程,某类金属(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煤、黄金、锡等)管理条例等。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通过,1996年6月修订)、《煤炭法》(1996年8月)为基干的矿产资源法系统。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法规。如海洋资源规划法,海洋资源调查、监测、统计法,海洋开发利用法,海岸带法,海洋工程管理条例,海洋航运(包括航道、船舶、港口、码头)管理条例,开发利用海洋许可证条例等。

——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法规。如旅游法,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法,旅游景点建设法,旅游资源规划条例,文物管理法,公园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管理条例,某个风景名胜区(如杭州西湖、万里长城等)管理条例。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材建设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编教材,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规划学》全国统编教材。随后,面向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土地科学丛书等都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探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并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厚实的专业背景形成了独特优势,许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成为部级精品课程,其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借鉴。但作为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同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模式。因此,根据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规划人才的迫切要求,适时优化和组合国土规划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资环专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以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规划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研究前沿与课程基础理论,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探讨探究案例式、“亲验式”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研发思维,促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探讨“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其结合时机、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规划设计技能,增强学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改革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破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师生互动、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与学生互动为通道,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二,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实训、创新思维一体化,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规划人才;

第三,提出“学生进入企业、社会,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培养机制;提出“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实现的时机、途径与措施。

2 理论教学改革内容的筛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庞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了各部分内容的精选,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新知识点,适当拓宽讲课内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各专题等内容,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如在土地供需预测课程讲述中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的论述,加强实践环节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体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潜力分析专题研究相结合等,开阔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导论: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内涵等

课堂讨论:土地与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程序;我国5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堂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土地评价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规划的数学基础:坐标系、投影、标准分幅等内容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请将H-49-84-(45)旧编码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 89-92》新标准进行转化后的编码,并写出过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原则:本部分内容安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课件;然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理论的课堂讲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概念、性质、目标、任务、编制程序

布置作业,准备下次课讨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从宏观层次概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课堂讨论: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讲座: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个专家给学生做一个次讲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布置作业并讨论:以武汉市或所在家乡城市为对象,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粮食安全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拟定方法结构与布局调整地要求、步骤,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及大纲等讲解、展示:实施评价、适宜性评价、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题,潜江、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以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城镇化问题、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居民点布局,村镇用地规划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结合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编制的要求讲解(整体框架、水资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块规划、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田间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设计与布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

课堂讨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艺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实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GIS、LLIS)、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课堂讨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土地利用问题有什么作用?

3 实践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引入研究试验学术气氛,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试验技能;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结合单位GIS等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其考核结果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个实验报告和相关成果图件。根据实验课时的限制,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一: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

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及其编码,将某某县土地现状分类(二调,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均转化到土地规划基数分类体系中,并借助ArcGIS将一幅分幅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数据基数转换。

实验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预测为基础,列举耕地需求量预测所需要的资料清单,并以某某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法预测规划期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础上,撰写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提纲。重点掌握借助Excel实现趋势回归、灰色预测等方法预测人口、各行业用地需求等。

实验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间的关系

学习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指标分解的数据表,试提出对某某县指标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资料清单。

实验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

以实验一进行了基数转化的分幅现状图为基础,结合野外关于基本农田、预留建设用地等调绘成果,以国土资源部最新颁布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为依据,借助ArcGIS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幅图,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要求及编绘技巧。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县级 国土资源 信息化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宽泛概念,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则比较具体,主要是指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具体县级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农田保护等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高效、快速的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方便统计、检查、分析等。本文笔者从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意义、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特点、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做理论基础。

1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意义

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时展要求,更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要求。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还可以帮助县级国土资源实施各项业务,提升县级国土资源利用水平[1]。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规范了国土管理工作流程,增强了数据化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整体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2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特点

国土资源管理是一个体系,在部、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中,县级国土资源管理是基层管理,也是基础管理。近年来不论是国家推出的“金土工程”建设,还是“一张图”工程建设,基础数据都需要确切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而县级国土资源管理数据是基础数据的主要来源,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确保数据有效性、准确性,所以,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基础性特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求,同时要为县当地区域内国土利用、基础建设等服务,其相关数据统计、信息登记、数据查询等公共服务功能也很重要,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服务性特征;因为国土资源管理与经济建设有密切关系,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繁多,不仅有地方建设申请项目,还有国家审批项目、批准项目、土地资金使用等,与其他部门的交接工作多,这就使得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复杂性特征。

3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足之处

3.1 专业技术缺乏

转业技术缺乏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方面原因是国土资源管理内容项目多,数据类型多,这就导致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要求高;另一方面是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国土资源管理不仅有土地管理、地质环境,还包括矿产资源管理、地形测绘、土地使用督查等,数据量大、有些数据变更快,时效性要求高,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纳入所有数据,专业技术、相关检测设备等都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少,缺少既具备信息化建设专业技能又熟悉本地区土地资源管理内容的人才,这也影响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3.2 数据管理分散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比市级、省级的进程慢,相关技术不成熟,管理不规范,各部门数据管理软件不统一;数据库内各业务数据格式依照传统分散管理模式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不统一;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交换不便,数据资源共享难度高。

4 改进建议

4.1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需求有目共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更应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派遣有相关技术基础的工作人员进修学习,回来后再培训部门其他人员相关技术技能,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人员准备;宣传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让工作人员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实干性。

4.2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基础部分,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从数据采集、处理、管理、维护分层入手,确保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同时,完善数据库建设;更新数据管理模式,统一数据格式,方便数据查询、检索的同时,提升数据共享性,从而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4.3 注重拓宽建设渠道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一致,但是具体建设时要注意结合县级区域具体情况。在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力开发、实验的同时可以借助外部渠道,功能简单、内容少、开发期短的项目可以借助外在力量开发,减轻部门技术人员工作量,加快建设进程。

4.4 加大资源投入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量大,研究开发项目多,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县级政府部门在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很重要,根据当地资金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减少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不足导致建设停步或进程缓慢等现象。

5结束语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内容多,不仅涉及国家土地资源利用;更是关系地区建设项目的开发,关系经济建设与发展;矿床资源管理、地形勘察管理等都与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相关[2]。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作为基础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拓宽服务面,尽早实现县级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绩效审计;指标框架

自然资源审计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国家自然资源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和完整,同时也有利于督促各部门实施自然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自然资源审计仅仅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不利于实现自然资源审计的目的,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迫在眉睫。

一、自然资源资产绩效审计的概念

(一)自然资源资产绩效审计的概念

按照《辞海》中的定义,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气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自然资源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有限性,即资源的数量;区域性,即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整体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自然资源的定义、特征决定了自然资源绩效审计不仅仅具有绩效审计的一般性,更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所以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法律法规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自然资源的配置、管理、利用等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工作,促进国家良性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国家良性治理目标。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自然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基本目标规定了审计的目标和方向,寓于具体目标之中;具体目标则表明审计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是审计目标的具体实现,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要根据不同的审计资源的类型来确定。

三、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内容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对象是自然资源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其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有关自然资源的资金的收支、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自然资源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因此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当包括自然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具体分为自然资源政策执行绩效审计、自然资源资金使用绩效审计、自然资源开发绩效审计、自然资源利用绩效审计、自然资源保护绩效审计。其中政策执行贯穿于自然资源资金使用、开发、利用、保护的全过程。

四、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框架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单项资源出发来构建资源审计,但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框架。如,徐泓和曲婧在《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认为应该从政策、资金、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和收益这五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这些研究为我们在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路。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建立的一个难点就是自然资源种类繁多,特点不一,高度概括自然资源的共性实属不易,其次自然资源的特点不同导致其管理的部门设置不同,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最终落脚点在责任。

(一)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构建方法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主要有:根据审计的程序或者内容构建、借助平衡计分卡及其应用原理构建、围绕“三E”、“五E”构建等。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的构建应该根据审计的内容来建立。首先,按内容构建符合自然资源多样性特征。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空气资源等,每种资源的特征都不一样,导致资源的具体开发、利用、保护情况也不一样;其次,按内容构建符合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分为整体性原则和单个指标选取原则。整体性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系统性是指要将资源和环境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指标的构建要反应自然资源对系统内各因素的影响,各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关联性和整体性;层次性是指要在系统的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各指标之间因果联系,从多维度来反应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的。单个指标的选取应该考虑自然资源有限性、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采用科学性、区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指标的建立应当遵循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发展的态度选取指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使评价的指标能够科学的反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区域性是指具体指标应该体现区域间自然资源的差异,反应区域间的特色,发挥各地区的优势,达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可操作性是指指标的设计应该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选取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指标的代表性,避免指标指标体系的臃肿。

(三)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的构建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是根据自然资源审计的内容,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区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而构建的。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

图2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属性层与一级指标之间的关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评价指标框架包括两个指标层、一个属性层和一个标准层。属性层即为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所围绕的内容,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一级指标是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二级指标中的政策执行情况和

资金使用情况始终贯穿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因此将这两项作为审计重点内容的子块。二级指标中应当还包括还应当包括与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有关的其它指标,具体指标的设计应该根据具体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内容来定。自然资源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定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定量标准包括预先确定好的标准或预算标准、历史标准和外部标准。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始终贯穿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审计的全过程,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三者构成自然资源管理的统一体。

(四)以土地资源为例构建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

对土地资源进行绩效审计有利于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对土地资源进行绩效审计的第一步是必须了解所审计土地范围的基本情况,例如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的绩效审计。

从广义上来说土地开发是指采用一定的经济技术手段,扩大土地有效利用范围的活动,土地开发是实现补充耕地、增加建设用地,实现占补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土地开发形式主要包括对尚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和利用(狭义上的土地开发)、对已利用土地的整治(土地整理)和对已利用土地的复垦(土地复垦)三种。土地开发活动一般由基层政府组织作为建设项目实施,评价指标的设定可分为四个子项:资金使用情况、政策执行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开发成效情况。

土地利用是人类为经济和社会目的,通过各种使用活动对土地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评价指标的设定可分为四个个子项:资金使用情况、政策执行情况、农用地利用情况、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土地保护是指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面积)、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

土地保护是指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面积)、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对土地保护情况绩效评价的指标设定主要分为耕地保护和违法违规用地查处四个子项:资金使用情况、政策执行情况、耕地质量情况、地力提升情况。

关于评价标准,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分为定性评价标准和定量评价标准。其中定性评价标准有:《国发2006(100)号》、《国有土地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用土地开发土地出让金办法》、《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土地登记办法》、《土地复垦条例》、《土地调查条例》等;定量评价标准有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等。

五、结语

本文认为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分支,其审计的内容、目标及指标体系的构建都必须考虑自然资源本身及其管理的特点。但是文章在许多方面的思考还不成熟,具体的二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进一步分类指标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实践进行研究,比如说指标的设计还应该考虑相关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制因素、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等情况。(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财会月刊,2004(6).

[2] 曲婧.浅议资源安全战略与资源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0(4).

[3] 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会计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