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

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海洋经济;河北

一、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资源丰富。河北省海岸线长487公里,辖区海域7,000多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和海域面积居全国前列。有深水岸线44.5千米,其中可建25万吨级超深水泊位岸线8千米,拥有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3个亿吨大港组成的现代化港口群,涉海地区包括唐山市、沧州市和秦皇岛市3个沿海市及所辖15个县级单位。

(二)海洋经济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河北省政府重视高度海洋经济的发展,制定了《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的战略性文件,提出要借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以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速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步伐,努力把海洋经济打造成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围绕海洋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总体目标,着力构建“一带三区两极多园”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海洋经济的产业基础雄厚。截至2016年底,河北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了2,283亿元,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7.2%。尤其是在海洋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上呈现出两降一升的特点,即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正在下降,而海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其他国家海洋经济开发经验启示

(一)美国———着力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美国的海洋经济一直处于全球的领先水平。美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特点之一就是高科技,海洋经济产业不断升级,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现代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科技海洋”的打造使得美国海洋经济效率大大提升。同时美国的海洋休闲旅游发展迅速,沿海旅游收入已经占到旅游总收入的80%以上。“科技海洋”以及海洋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美国海洋经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二)英国———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英国是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国家,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天优势。英国的海运和造船业在18世纪就取得了巨大发展。19世纪的环球考察,也为世界发展现代海洋学打下了基础。在20世纪北海油气田的开发、海洋设备新型材料以及旅游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又给英国传统的造船、海运、机械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英国还成立了专门的海洋技术预测委员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科技的力量,同时也为海洋经济的市场前景和海洋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促进英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创新。

(三)日本———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日本作为一个群岛国家海洋资源也非常丰富,海岸线长超过了3万公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总面积接近500万平方公里。日本的政策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向海洋经济倾斜,最突出的是在20世纪的60年代,日本开始把经济发展的重点由以往的重工业和化工业转向海洋经济,并且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海洋经济。

三、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一)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优势有待发挥,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有待深度发展。目前,河北省的海洋产业中有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亚洲最大的大清河盐场、世界港口吞吐量排名第七的唐山港,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度发展。一方面缺乏战略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海洋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多在近海线以传统的渔业、航运、制盐等产业为主,远洋捕捞、深海养殖、油气开发、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聚集能力不足,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另一方面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亟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沿海土地、滩涂的综合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同质性开发问题比较突出,尚未形成新兴产业成片发展的态势,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京津科技资源吸引力有待加强,发展海洋经济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河北省海洋经济的人才及技术引进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支持力度也有待提升。与此同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投入不足,表现在相关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数量明显不能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海洋投入与产出都低于同类沿海省份。仅就津冀两地比较,河北省人口数量是天津市的5倍多,天津市目前拥有国家和省部级海洋科研院所近30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0余个,绝对数量远高于河北省。

(三)促进京津冀环境持续改善任重道远,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有待加强。2015年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对改善京津冀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由于河北省海洋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度高,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海洋经济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近年来,随着河北省港口建设的加快、沿海县区的围海造地、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传统渔场的扩张,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有待加强。

四、对策建议

(一)促进海洋经济产业升级,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克服河北省海洋经济小而散的问题,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机遇,加快升级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一是可以利用沿海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吸引京津两地的待转移产业。同时,可以制定与天津港实行错位或者联合发展的海洋京津战略,进一步促进河北省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发展特色海洋产业。要在当前海洋养殖业的基础上,向规模化和特色化迈进,打造养殖、捕捞、加工、休闲一条龙的产业结构;三是加大与京津地区合作,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无论是秦皇岛港及黄骅港的煤炭,还是曹妃甸港的钢铁、原油,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应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地区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大产业格局;四是转变港口职能。加大省内唐山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的融合力度,形成各有分工、统筹协作的港口职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链延伸、多方式联运体系建设等措施,加强与北京市、天津市的经济联系,促使河北省各大港口从能源港、交通港等向综合性贸易大港转变,提升港口产业增加值;五是加快打造滨海旅游产业。河北省沿海资源丰富,背靠京津两大经济发达城市,要通过品牌建设以及差异化、联动化发展,打造能够辐射河北的旅游产业链条。

(二)加大与京津深度合作力度,提升创新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要进一步加大与京津深度合作力度,强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层次合作,尤其是要更多地运用市场规律,在延长产业链上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同时,利用京津地区科技及人力资源优势,完善河北省海洋经济科技及人才支撑体系。重点是要借助京津平台引进海洋经济技术,吸引更多的海洋经济人才,为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和更优的人才。

(三)打造“绿色海洋”,实现京津冀可持续的协同发展。应牢固树立绿色海洋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建立京津冀海洋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加大海洋环境治理力度。海洋污染在海洋,根却是在岸上,要建立京津的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形成京津冀一盘棋,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重点加强陆上排污企业的监管与打击力度,减少向海洋排污;另一方面统筹京津冀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引导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存在污染风险的产业,从整体上减少沿海地区的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

主要参考文献:

[1]程长羽,李莹,王雪祺.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经济论坛,2013(2).

[2]李文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J].港口经济,2016(4).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诸如:中央做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与世界顶尖港口城市相媲比美。在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进程中,仅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亚洲级“明星”码头等基础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行政管理、口岸通关、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市场竞争、政策法规、信息管理、人才流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优良的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说,软环境建设的好坏,将决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所需要的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能否顺畅地流向大连口岸,最终决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成败。所以,建议健全以下管理规范:规范政务管理为重点,完善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制度,使大连的行政环境更加高效廉洁。要加快政府退出市场运行的步伐,使政府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裁判和守护者。要设立政务便民服务、政策查询系统,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操作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及投资软环境的质量;要对全市投资软环境进行监测,建立投资软环境综合指标评估机制和公示制度,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投资环境参考依据,监督、鞭策和激励各地各部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听取国内外客商对投资软环境的意见,受理各类企业、单位和个人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投诉,使国内外客商投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清理不合理收费,对通关过程中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降低通关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在具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推诿拖拉,甚至出现“吃、拿、卡、要、报”等问题。全部挂牌上岗,建立起市民投诉中心、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强化社会监督等;除了用足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法规外,该场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又制定了几项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以提高企业对投资环境及制度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据介绍,渤海湾地区每年有300万个标准集装箱在韩国釜山港中转,主要原因是釜山港具有保税功能,集装箱中转手续简单、税费较低。

中央做出的“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就是将保税区和新港实现“区港一体化”发展战略,建成集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功能于一体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这里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窑湾新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老港区改造和大窑湾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大窑湾汽车物流港,大连湾通用杂货码头等。同时,作为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运输体系建设也初具规模。大窑湾、大连湾两大港区的疏港路一但开工建设,将与沈大公路、长大铁路及大庆到大连输油管道形成发达的疏运网络。同时大连到欧洲、地中海、美洲的干线将达到11条,覆盖世界300多个港口。大连海洋经济“硬环境”建设初见端倪。同时,大连海洋经济“软环境”配套建设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应当以中央做出的“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转变传统思维方式,以经营城市资源为出发点,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大连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去抓,不断开辟新的充满生机的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中国论文联盟整理)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中国论文联盟整理)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一、发展海洋经济要积极融入“两大国家战略”

(一)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陆海双向开放国际大通道“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立足天津作为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的区位优势,打造陆上开放国际大通道,拓展港区向内陆延伸的功能,强化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为天津经济发展拓宽空间。借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发开放,打造海上对外开放大通道,建立跨区域的发展平台,树立更加开放的理念,以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推动天津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海洋经济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加快天津海洋经济发展。

(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筑区域经济合作的海上新平台作为京津冀的一极,天津理应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发挥核心职能,海洋经济也应发挥重要作用。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天津海洋经济。加强与唐山、秦皇岛、沧州以及环渤海其他地区的海洋经济合作,构筑京津冀海洋经济合作平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二、发展海洋经济要着力抓住“三个关键点”

(一)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型升级为方向,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做大做强海洋优势支柱产业,提升发展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更加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环保和扩大内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进步带动质量效益提升。

(二)以产业为支撑,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批以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重点项目,处理好区域间海洋产业布局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定位和不同的重点发展领域,形成错位发展,增强示范区的多元化示范效应。着重抓好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中优势形成品牌,做深做实做出规模,构建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三)以创新为保障,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以创新为引导的科技支撑与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的矛盾。加大海洋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推手,将示范区打造成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保护试验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导区和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在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勇于求新、敢于突破,构筑制度高地。向制度要活力,向制度要红利,大胆创新、精心谋划、谨慎实施。

三、发展海洋经济要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一)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结合,处理好临港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系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是天津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存在着密切地内在联系,相互影响,互为依存条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要做到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结合,坚持陆海统筹,从天津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全局考虑海洋经济的发展,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水陆并进的发展格局。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发展海岸带和港口地区经济的示范区,其核心是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因此要处理好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海洋产业发展与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临海化工、造修船、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的关系,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

(二)软硬结合,处理好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既要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需要强化人才、资金等要素“基础设施”的集聚,做到软硬相济,两手都要硬。1.硬件建设。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为环渤海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提供优质服务。加强港口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津港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港口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交通运输设施,形成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发展海路与铁路、海路与公路多式联运,畅通示范区内各产业区内、区间以及对外交通联系,形成便捷高效地综合陆海交通网络。完善示范区内海域公用设施,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2.软件建设。培养与引进并举,加强海洋人才工作。大力发展海洋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特别要培养急需的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方面的人才。加强海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海内外优秀海洋人才来津工作。盘活社会资金,提升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系统化的金融支持政策框架,加大对海洋领域的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扶持力度,构筑多层次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进一步拓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融资渠道。建立多维度的金融创新体系。大力推动船舶融资、港航物流金融等融资类产品创新。充分利用“意愿结汇”试点优势,积极改善外汇管理工作,支持涉海企业对外投融资,促进海洋经济投资贸易便利化。

(三)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市场运行机制为基础的调节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优势并实现其最优组合。通过双效运行机制作用的发挥,最终使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成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两条主线。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做好规划,加强监管,强化服务。做好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统筹谋划海洋经济发展和示范区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确定产业发展优先时序。加强监管,注重对海洋经济各项业务风险及其衍生的金融经济风险的防范,实现发展服务与有效监管的动态平衡。强化服务,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人才等支持,创造良好地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海洋经济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促进开发性资金利用、促进官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海域物权、产权交易等制度,规范海域使用权转让、抵押、出租二级市场,培育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把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和新海洋产业与市场培育一体化,从上游的海洋资源勘探,到中游的海洋开发、开采与生产加工机械制造等,再到下游的海洋产品营销、服务等形成一体化,推动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公平竞争的格局,激发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社会经济;协调机制;协调路径

引言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之一,也是未来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资源。社会时代的迅速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世纪海洋科技的水平,但正是这一原因,导致市场资源竞争激烈,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对海洋发展的重视程度。目前,国内沿海省市的陆地仅占全国占地面积的12%,却承载着中国大部分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59%的生产总值。由此可看出,海洋经济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需要创新的重要部分。2016年,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了78901亿元,相比上年增长了6.3%,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海洋经济占全国生产总值较大一部分比例,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经过大数据分析可知,海洋资源越来越丰富,可利用的人才资源也十分充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海洋经济成为了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但从社会经济协调度上来说,在共享资源方面与其他地区发展相比,依然相对缓慢。另外,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差异,也是导致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主要原因,要想协调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从根源上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为此本文就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1协调机制

江门市是中国的第一侨乡,也是中国桥都。江门市目前拥有将近400万人口,其中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海岛以及海洋能等资源,这些资源的组合对江门市未来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江门市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面积高达2886平方公里,占我国大陆海洋的1/7,一共有561个海岛,位居全省第二。海洋经济发展是江门市经济发展的主线,在“十二五”时期,政府加强了对该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提出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2]。江门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力图更好、更科学地发展本市海洋经济。江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下表所示;表1是江门市2014年至2015年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门市运行监测对象涉及了很多产业,其总产值高达323.93亿元,相比以往增加5.52%,通过表1数据可表明,江门市海洋经济在逐步增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20世纪40至50年代,基于传统发展经济学增长理论提出的,依据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证明了国家的全面发展与外界需求是相互影响均衡发展的关系。但就目前江门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会拉大江门市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3]。在“十八大”会议中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需要各地政府协调本地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布局,做到协调结构,均衡发展。当前,很多学者认为各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海洋经济发展内涵之间的认识不够,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只有缩短海洋经济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差距,协调各产业之间的产业结构,均衡布局各个产业的生产区域,并结合海洋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才能协调好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系统理论上来说,海洋经济是指在资源承载力的范围内,协调好各个系统之间的结构,保证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同时缩短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从地理学角度来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需要控制在海洋经济的最小范围内,才能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在不断增强生态、经济和社会符合系统的同时,还要充分融合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特性,利用外界的优势,以发展适度差距为前提,形成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密切联系、均衡发展的趋势。

2协调发展的路径

海洋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转变方式是推动海洋经济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利用高科技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地开发有限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健康的海洋产业结构才能协调好海洋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达到均衡可持续发展。江门市的海洋产业结构丰富,且发展水平较强,要想拉近海洋经济和社会经济之间的距离,就需要在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的同时,调整江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此外,还需要推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案。江门市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可以利用水产优势和海洋能源拓展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从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看,海洋经济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同时也是两者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从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产业的优势,发挥出海洋最大的经济效应。当前工业发展已经严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江门市周围海域有一部份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降低了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进度。海洋产业资源和消耗状况如下所示:表2是海洋产业资源和消耗状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门市海洋产业的消费高达17.7亿吨,说明江门市海洋产业利用的资源消耗量过多,严重破坏了周围海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因此需要江门市加强对海洋产业相关环境的保护,提升海洋监测的能力。此外,不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也会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8]。只有健全的海洋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才能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前提,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才能实现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在两者和谐度之上的,要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这不仅对海洋产业未来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还会影响未来社会对海洋产业的需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开发利用江门市海洋产业的优势和特征,加速海洋科技的发展速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充分反映了海洋经济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空间。这对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与此同时,还需要增加海洋经济科技的投入,加快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度,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是决定海洋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海洋产业作为江门市的第一生产力,必须要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过多能源的消耗,才能协调好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仁锋,王腾飞,吴丹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科技-海洋经济协调度测量与优化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17,12(3):1321-1327.

[2]郭亚丽.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11(3):2351-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