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海洋产业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海洋产业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滩涂文明;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调查研究

一、滩涂文明的历史演变及滩涂资源开发和发展价值

我国海洋滩涂总面积217.04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海滨地带,是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一笔宝贵财富。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而且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滩涂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必然会更加巩固中国海洋大国的地位。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匮乏日趋严重,滩涂资源作为强有力的贮备资源,对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滩涂资源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占用与补偿的动态平衡,缓和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还可以促进农、林、牧、渔等的发展,对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滩涂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滩涂资源的发展趋势的现状,课题组于2016年7月到8月期间,利用暑假的闲暇时间,对南通市如东县的滩涂进行了实地调研,从相关政府部门了解了他们对滩涂资源的开发政策及实施情况,并进行一定的考察调研与数据收集。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平台,凭借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掌握了更为详尽可靠的资料,对滩涂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滩涂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滩涂文明的历史发展和滩涂资源开发实证调研背景

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滩涂文明的历史演变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有学者以江苏滩涂为例对滩涂造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刘增,1985);有学者研究了滩涂的开发模式并且对此进行了适宜性的评价(王芳;朱跃华,2009);有学者分析了滩涂围垦的利弊和会出现的问题(文伟;徐向明,2012),有学者探讨了在滩涂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李富春;王延树;胡艳丽;姚祥,2013),有学者研究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保障机制(顾长洲;李伟,2011)。以上研究对我国滩涂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建议,进行了严谨的论证,但是滩涂的开发和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发范围的不断扩大,开发成果也将不断丰富,所以对滩涂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滩涂资源的开发和发展问题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滩涂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发展趋势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资源的短缺;人口的增长和生态的破坏,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我国的滩涂资源丰富,但是我国对于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例如,荷兰利用滩涂围垦进行个体经营大规模机械化农场, 发展大农业;还有些国家设立浅海滩涂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湿地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环境优美的休憩地,并形成旅游产业等等。相比而言,我国的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发展的农业大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均较低,并且许多地方不重视设立自然保护区,导致滩涂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另外,在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政府的检查力度不够强;相关技术水平不够高等等问题,这些都对我国滩涂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逐步成为沿海地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手段。因此,加强对沿海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向国外的优秀经验学习。主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海岸带进行综合管理;第二,利用滩涂生物技术,进行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设立浅海滩涂自然保护区。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我国的滩涂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发展就一定能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添砖加瓦。

四、加强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思路

加强我国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关键在于两点。其一,创新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我们不能再跟以前一样走老路,我们要提高技术水平,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比如,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程度高的滩涂农业;还有,利用高新技术――滩涂生物技术,从而使成本降低,但是形成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格局。其二,大力推行滩涂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滩涂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发展特色旅游业。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经济,一举两得。

确立以创新开发滩涂资源方式的目标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加快浅海滩涂资源开发是现在我国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对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滩涂资源的_发利用要想发展,就只有创新。此外,滩涂围垦的开发利用,既是我国沿海开发的增长亮点,也是探索实践的创新焦点。滩涂是一种综合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只有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体现其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水文、地质价值等。

结 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滩涂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话题。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如何向海洋强国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可以就从滩涂资源着手。丰富的滩涂资源是我们的强有力的后备军。但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开发利用它,让滩涂资源最大程度的体现它的价值,并且做到可持续性发展。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路虽然难走,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

第2篇

>> 山东省无棣县侯家村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 山东省兖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无棣县物流业现状与发展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山东无棣县制定落实对残疾人的税费减免政策 无棣县现代农场设计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山东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趋势与比较 金融创新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浅议无棣县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浅析无棣县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研究 山东省齐河县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调查 加快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借鉴日本经验探究山东省动漫产业发展策略 1971―2010年无棣县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山东省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92-96.

2.梁晨.北海市海洋文化产业调研报告[C].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齐勇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88-195.

第3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TOPSIS法;对策建议

一、产业竞争力研究基础

(一)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范围。产业竞争力比较内容指的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范围指的是国家或地区,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比较优势原理和竞争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的比较关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是比较优势,而直接作用因素是竞争优势。

1. 钻石理论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要素共同决定。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如图1)。

(2)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两类。

2. 显示性指标,用以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两个指标。显示性指标可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方法包括四种:一是“贸易专业化系数”(TSC);二是“出口绩效相对系数”;三是“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CMS);四是“显示性比较优指标”(RCA)。

3. 分析性指标,用以解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反映的是竞争力已经得到显示的解释变量或未实现的竞争潜力,可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其中,直接原因指标又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企业规模等;第二类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分销渠道等;第三类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间接原因指标主要是指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模型。

二、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分析

(一)海洋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

结合广州市海洋发展情况,利用海洋资源、环境和人口为约束条件,选择四个量化海洋经济主导产业评价的基准指标:产业结构基准、市场竞争基准、效率基准、产业关联基准。

1. 产业结构基准

衡量产业结构基准选取的是经济弹性系数和产业集聚水平,经济弹性系数可以反映出产业的发展和萎缩过程;产业集聚水映的是产业生产的集中程度。

(1)经济弹性系数

产业经济弹性系是指产业的相对变化量与国民经济的相对变化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η为产业经济弹性系数,θi,t为i在t年的产值∑θ,为所有产业在t年的产值。

(2)产业集聚水平

hi=(xj/x)2,(j=1,2,3,4,...,n)

其中:xj表示j行业i的经济活动水平,x为全国范围内该行业的经济活动水平

2. 市场竞争力基准

市场竞争力基准通常采用产业相对规模和产业环比增长速度来衡量,产业相对规模说明了目前产业的增长实力,产业增长速度则能说明产业的成长性。

产业相对规模m=Δy/y,其中:Δy表示该产业的增加值

产业增长速度v=yt/yt-1,其中:yt表示报告期产业增加值,yt-1为上一期产业的增加值

3. 效率基准

效率基准可以由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反映产业生产的效率,就业弹性系数反映该产业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就业的拉动。

劳动生产率e=xi/li,其中:xi和li分别为i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系数d=r/g,其中:r和g分别为广州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海洋生产总值

4. 产业关联基准

对产业关联基准的测度,选取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和产业贡献度。都能反映出海洋各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与贡献作用。关于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系数,采用了灰色关联模型测度。

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V=C*R,其中:C是产业贡献率,R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产业贡献度C=M.D,其中:M表示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量,D表示广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量。

(二)广州市海洋产业指标测算及结果分析

1. 广州市海洋产业指标测算

在指标测算中,主要使用2010~2013年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各主要产业产值、就业人数。根据上述指标计算公式分别对广州市2011、2012年的四个基准进行测算,然后分别对2012年的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这2年的发展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测算结果(如表1):

2. 结果分析

(1)产业结构基准

从经济弹性系数上看,2012年广州市的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的经济弹性均大于1,说明这些海洋产业发展处于增长阶段,增长速度高于广州市海洋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从变动趋势上看,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船舶业处于增长状态,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处于稳定阶段,而海洋交通运输业处于负增长状态。

广州市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海洋化工业为低寡占型产业,其他均为竞争型产业。从发展趋势看,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呈聚集趋势,海洋生物医药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呈分散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状态。

(2)市场竞争力基准

广州市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相对产业规模不大,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建筑工程低于1%;从发展趋势上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呈上升趋势,其余业均成下降趋势。

从产业增长速度上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增速比较大,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增长比较平稳,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3)效率基准

从劳动生产率看,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宏观经济政策有关,其余产业均呈上升趋势,正是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发展的作用体现。

从就业弹性系数上看,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就业弹性系数较大,说明这些产业对劳动吸纳的能力比较强,其他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比较低;从发展趋势上看滨海旅游业有所增长,其余产业均呈下降趋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些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海洋各产业中。

(4)产业关联度基准

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对广州市地区的带动作用比较大,其他产业带动作用较小甚至呈现负带动;从趋势上看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呈现增长趋势,海洋工程建筑业呈稳定状态,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呈下降趋势。

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贡献度比较大,其他产业带动作用较小甚至呈现负带动;从趋势上看广州市海洋产业的贡献度逐渐分散化,说明广州市海洋产业的发展更加全面化,逐步走向多元化。

(三)基于TOPSIS的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分别用A、B、C、D表示产业结构基准、市场竞争力基准、效率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用A1、A2表示经济弹性系数和产业集聚水平;B1、B2表示产业相对规模和产业增长速度;C1、C2代表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D1、D2代表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和产业贡献度。采用调查、咨询专家等指标赋权方法得到如下权重(如表2):

将数据正向化和标准化处理:

其中:xi表示标准化值;Xi表示原始值;Xmax、Xmin分别表示原序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表1中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根据TOPSIS进行测算,得出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评价得分(如表3、4):

(四)广州市各主要海洋产业竞争力现状

指标体系测算的结果显示,2012年广州市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位居海洋产业发展总得分前三位。说明,这些产业在现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处于快速成长期,对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强大带动力,符合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适合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的得分和排名一直在变化。2011年排名前三的海洋产业有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滨海旅游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得分差距比较大,其他产业发展比较平稳。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质量呈现大幅度的提升、其余产业发展质量正在稳步增长。

(五)关于广州2013年滨海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与计划单列市的比较

1. 滨海旅游业

以表5中可以看出,在计划单列市中国外入境旅游这项中广州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国内旅游人数这项中广州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并无明显差距,而在国内外旅游人数这项中广州次于大连、青岛和宁波。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广州的滨海旅游业与计划单列市是旗鼓相当的。

2 .港口运输业

从表6中可以看出,广州的港口货物运输量仅次与大连,但是与领先于其他计划单列市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而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排在深圳和大连之后与青岛齐平。从一定的层面上看,广州的港口运输业略占优势,但是优势并不突出。

三、提升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引导

海洋开发涉及众多产业部门,包括港口、水产、运输、石化及旅游等,各种产业活动之间有较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冲突,因此,要优化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需充分考虑海洋开发活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做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指引作用,引导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临海产业。围绕广州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建设工作,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海工装备和产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规模。突出发展涉海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旅游业、涉海金融、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和海上观光旅游,同时,实现由夏季观光向四季休闲度假的转化,进一步提高滨海旅游产品层次,拓展产品内涵,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作用。稳定提高海洋第一产业。树立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和生态渔业发展理念,搞好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创新海洋产业投融资机制

拓宽海洋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扩大海洋产业直接融资规模,依托政府财政资金探索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吸收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外商投资等进入海洋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涉海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创新海洋保险种类与产品,提升海洋产业保险补偿能力。创新信贷产品支持涉海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涉海抵押融资方式,推进海域使用权交易平台建设。对海洋第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给予政策性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措施,完善涉海政策性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保险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洋,丰爱平,刘大海,马琳娜.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1).

[2]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3]徐丛春,宋维玲,李双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02).

[4]李晓光,崔占峰,王少瑾.蓝色经济区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02).

[5]王圣,张燕歌.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 (07).

[6]扈丹平.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孙林林,李同N,吴涛.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05).

[8]吴姗姗,张凤成,曹可.基于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国沿海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11).

第4篇

1.自然条件

粤西地理位置优越,而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东频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其海岸线长且海岸港湾众多。其次,粤西不仅海里生物资源丰富,湛江市荣获“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称号,其矿业资源、近海原油储藏量丰富。这些资源亟待开发,有助于转化为粤西地带特色的海洋产业优势。

2.社会条件

史料记载,湛江徐闻是汉代中西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是我国大陆通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航程最短的口岸、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枢纽城市。其特点是刚发展时以三五个家庭成立规模不大的档口,后转为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后,这些民营企业一般以家族企业为主,数量规模持续增大。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民营单位户数为502.16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3.76万户,比上年增长7.2%。其中私营企业125.62万户,比上年增长13.3%,个体工商户361.91万户,比上年增长3.9%,其实力为发展海洋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倡导民间投资的原因

倡导民间投资,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资金链的分散以及投资有一定的风险,政府从社会全局观来考量不能承担巨额的长期投资。另一方面从民间投资的角度来说,民营企业在湛江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资金较为充裕可自由分配,这是倡导民间投资的重要因素。

1.政府的性质决定其不能承担风险过大的投资

(1)政府资金具有分散性。政府的资金来源于税收,而政府的投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预算内外政府基金、基建拨款;二是政府发放国债而获得资金;三是通过向银行贷款。政府的投资领域是服务于大众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因此,其中大部分的资金会投入到非盈利性的政府投资项目中,因此政府的资金是不足以投资扶持海洋产业的发展。

(2)投资发展海洋产业具有风险性。湛江沿海地区有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使海洋经济开发过程往往具有不可预见性的风险。如15.10.4超强台风“彩虹”正面袭击湛江,据统计,“彩虹造成湛江市渔业损失达 23.69 亿元。这使养殖户经济损失巨大,但并没有令整个社会经济出现紊乱,相反,若是政府投资产业出现巨大损失,则会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及人们安定的生活。因此,从整体社会的利益考虑,急需借助民营经济的力量发展海洋经济。

2.民营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地区政府尤其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

第一,民营经济不断发展,为拉动湛江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民营经济的增长值基本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其在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无可替代的位置,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排头兵。民营经济增长比重不断在扩大的同时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第二,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尤其是国家重视滨海城市的旅游第三产业的发展,湛江市政府给予响应号召,明确定位将湛江市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打造成广东省最具竞争力的滨海旅游园区。把南三岛建成度假基地,致使争取早日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领头羊。发展海滨旅游业,有利于转变调整城市产业发展结构,迎合产业发展趋势,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采取相关措施吸引民间投资

综上述而言,湛江粤西地带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多种优势,对推动湛江粤西地带发展海洋产业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营企业来说,海洋产业的发展是具有较高风险投资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放,私营者不会轻易的将资本投入海洋产业的发展,那么发展海洋产业会面临资金的困难而无法很好的发挥湛江粤西的滨海优势,无法带动粤西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倡导民间投资。

1.增加民间投资预期收益的可观性

利润回报的可观性是每一投资者所期待的,扩大湛江民间投资的关键应放在增加投资者预期收益的估计量。我们需要设计能打动投资者可行方案(包括投资,收益,预期,风险评估,应急措施),一方面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另一方面能让投资者放心的投资。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民间投资主体在发展海洋产业投资;要扩大对外宣传,吸引国内的民间资本向粤西积聚。

民间投资方向与时政紧密相结合,且根据市场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而定,并不断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发展海洋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发展海洋产业是具有时代效应,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预期效应是可观的。如投资发展湛江滨海旅游产业,以海洋旅游产品为基础,发展以湛江本土特色的一系列的滨海旅游设施配套,这前景可谓是大好的。

2.采取相关措施鼓励民间投资

(1)扩大民间投资的投资对象。按照《湛江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放宽市场准入,除了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民间投资的领域之外,其他任何领域都可以作为民间投资的对象,扩大投资对象,使投资主体有更多的选择权利。湛江市政府还重点发挥本地区特色产业的优势,鼓励民间优质资本参与“五大五新五特”。如新能源产业,滨海旅游产业,海洋产业中的“大石化配套产业”、“新海洋产业”、“新能源产业”。

(2)强化资金支持。为了激励更多的民间投资,政府给予投资者相关优惠条件。例如:用好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符合相关政策优惠的,财政可按规定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可按规定给予资金支持,其建设期内应缴纳的各种规费,在市级范围内给予适当支持等。投资海洋产业项目需要巨额的资金,政府给予资金上优惠政策有助于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更有利于聚集民间资金投放入发展海洋产业中。

第5篇

【关键词】特钢;发展趋势;研发方向;竞争优势

前言:本文论述了当前钢铁行业钢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高品质特钢需求越来越大,现在逐步改善特钢生产设备,选择研发方向可以有利于企业在未来钢铁行业竞争中占据前沿地带,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近年来粗钢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而特钢发展却相对滞后。世界强国特钢产量占粗钢总量比例都在15%以上,而我国只略高于6%,在特钢产品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合金钢占比我国仅为4.9%,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特钢生产还以结构钢等中低端产品为主,高速钢、合金模具钢等技术壁垒高、盈利能力强的高端钢种主要依赖进口。随着国内优秀特钢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将会提升,业绩将会不断得到改善。

目前国内诸多特钢生产设备只相当于国际上世纪90年代水平,生产效率低下,品种有限,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上明显跟不上国际步伐。随着特钢产业发展,设备面临着升级换代,除了节能环保要求外,质量控制是我国特钢行业将长期面临的难题。另外技术水平脱节,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且技术进口减弱,实验室研发产品转化时间过长等,都影响着特钢的产能扩张。

特钢按用途可分为结构钢、轴承钢、工具钢、模具钢、弹簧钢、冷镦钢、特种合金等。结构钢用于各类工业机械传动件、紧固件、结构件等。特钢对质量及性能的要求十分严格,使其产品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核能、军工产品等特殊领域。

汽车、机械是特钢的主要下游行业,其中汽车约占35%,机械约占24%,是特钢行业最主要的两个需求市场。汽车行业是特钢目前最重要的应用领域,特钢占比超过60%。以机械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大的基础性产业,是特钢消费的大户,同时也是过去拉动特钢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很多大型成套装备制造的整机制造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但关键配套零部件受限制的现象非常普遍,零部件自主化将促使相关材料开发加强,特钢行业将受益。

高品质特钢作为新材料重点领域之一,享受到其他新兴产业带来的巨大拉动效应,未来国内特钢企业的发展趋势应是加强研发,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寻求进口替代。“十二五”期间高性能特钢作为获得重点支持的六类新材料之一,成为促进特钢子行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高端装备制造是未来驱动高端特钢发展的核心动力。“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上升到国家产业战略层面,飞机、高铁、海工、能源等总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万亿,高端特钢市场需求将全面提速。同时高端制造的国际需求也将同步提升,我国高铁、电网、风电等的建设成果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国际市场大门也随之敞开。未来中国高端制造走出去的步伐会不断加快,特钢行业必将从中受益。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紧密相关,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本身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航空装备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高端装备支撑。

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目前产业链不成熟制约海工装备发展,现在中国已拥有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工装备,但中国在建造这些海工装备时,仍有很多配套产品必须依赖进口,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较低。专家指出,以前中国海洋工程高端制造业多数是采用进口设备,现在更多的是如何把国产的和国外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可持续的,是最大限度聚集资源和能力的。

再比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到2020年这一比例要进一步提高到25%,并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产业规模小市场满足率低,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

2010年,在中国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中,机床工具业、仪器仪表产业、通用基础件高端产品产值分别仅占30%、18%和5%。由此,中国每年均需要进口3000亿美元左右的机械设备。目前,中国95%的高档数控机床、70%的智能装备依赖进口,自动化控制系统更是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

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等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5年~1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届时,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配套系统与设备、关键零部件与基础件制造能力显著提高,其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装备重点产业智能化率超过30%。到2020年,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由目前的8%左右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

高端装备制造要求开发高强铝合金等轻型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要的高品质特殊钢。在开发高品质特殊钢方面,要求“加快突破气相沉积、等静压、先进熔炼、高效合成等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这就要求冶金装备制造业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冶金装备。

第6篇

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动力

海洋经济开发是区域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其发展与壮大将直接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发展海洋经济是顺应世界海洋开发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沿海国家加大了海洋开发力度,努力挖掘海洋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海洋经济成为了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644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72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1%;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从区域空间、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发展海洋经济是各省市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海洋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开发驱动下及伴随着对外开放能力与程度的提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沿海地区结构创新的重要动力。当前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发展海洋事业,是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强大支撑。

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海洋开发将有效缓解沿海地区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益重要,培育以海洋新兴战略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有利于推动低碳技术和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

发展海洋产业的困境

在海洋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我国海洋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特征突出,暴露出了海洋产业同构、布局趋同和低质化等问题。

同质产业竞争的压力大。由于区内各地海洋产业布局以及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区域的海洋资源相似,存在典型的同质性无序竞争,造成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和发挥聚集效应。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海洋产业仍处在传统、粗放型海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海洋产业的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

海洋产业结构档次不高,海洋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海洋产业主要为资源依赖型产业,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海洋科技进步与海洋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进步贡献率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少,在海洋精密仪器仍然依赖进口,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快速消耗,我国所辖海域尤其是重要河口、海湾区,由于毗邻陆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大量排放,致使海域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域功能明显下降,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利用能力不断减退。另外,风暴潮、咸潮、赤潮、溢油等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有待完善。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尚缺乏细致的海洋开发总体战略规划,海洋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政策法规体系相对单一落后,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形成。海上的监测、监视、预报、警报和应急、救助等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防灾、减灾能力较低。

加快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括海洋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又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此外,考虑不同海域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合理优化布局海洋产业,实现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发挥海洋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为此,加快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以“集约布局、协调发展、海陆联动、生态优先”为基本思路,以发展高新海洋科技为突破口,定位于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要完善海洋产业政策和制度系统,引导产业的延伸发展。政府要为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政策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规划、资金投入、扶持机制等政策体制,构建产业转型的组织载体,完善产权制度及交易平台。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提高产业的效益上着手,引导海洋产业配套发展上下游工程,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寻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海洋产业科技投入体制、产业投融资体系、财税体制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等系统的更深刻、更广泛的变革,建立监管立体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的海洋产业综合管理体系。

要激活海洋产业科技研发系统,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科技是海洋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科技能力决定了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同时,海洋产业转型也为科技发展提高了更高的技术基础和条件,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高效化。要求建立一个长效的技术和人力资本储备激励机制,整合资源进行产、学、研的联合,建立一批海洋产业国家研发中心、重点国家实验室、新兴海洋产业技术检测和评估平台,从政府、企

业、社会三个层面来激发新兴海洋产业科技研发系统的活力,实行高新技术先导和重点突破战略。根据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及综合开发区建设规划,制定海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专业对口培训计划。同时,制定各项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吸引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海洋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海洋技术的研究模式和经验,大力培育引进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海洋技术应用型人才,增强海洋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要创新海洋产业金融支持系统,加快海洋产业聚集。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政府为海洋产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财政引导和支持风险高、外部性强、创新周期长的创新活动。建立有效的海洋产业金融支持评估体系和预警系统,形成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耦合系统。政府要建立新的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加强对关键性、集成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还要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加强技术与市场应用的互动性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换率,把握新时期技术经济新范式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实现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化、社会化。

第7篇

【关键词】 MGM(1,2)模型 海洋产业 劳动生产率 就业弹性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劳动力就业带来契机,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将助推海洋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将海洋产业与就业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为扩大就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目前,把就业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海洋经济就业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张万鑫对海洋产业发展对经济影响与就业弹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研究海洋产业与就业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提出了发展策略。孙昭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各地区海洋产业吸收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就业吸纳水平的影响程度。周洪军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主要沿海区域涉海就业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特点,指出了存在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周井娟以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弹性和单位岗位贡献两个角度出发,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做出分析。上述文献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涉海就业互动影响,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导致统计计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所需的样本量较少,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文献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拟采用MGM(1,N)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广,旨在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对相互影响关系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以及吸纳就业人员总量,并测算出未来几年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的走势,希望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一、海洋产业发展与就业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9518.4亿元上升至2011年45570亿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81%提高到9.67%,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涉海就业人员从2107.6万人上升至3420万人,年均增长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以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因此相应的产业活动及其就业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增加值不大,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不高,但其增长率较高,发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医药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也比其他产业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大。

从2010年来看,主要海洋产业就业吸纳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几个海洋产业,占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6.38%;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89.32%。从2001年到2010年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在逐步扩大。

二、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时期内某产业实现的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值(万元)/劳动力人数(人)。劳动生产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效应越高,劳动生产率越小,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低,在研究某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时,不能只看到其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应同时考虑到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海洋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海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及海洋产业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新增就业机会=1%*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分析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便于了解海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能力。涉海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与就业弹性有关,还与当期的涉海就业人数规模有关。

从图1可以看出,海洋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民劳动生产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海洋就业增加1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国民就业增加一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如果国民经济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与涉海部分两者的差距还要大一些。该图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会继续呈现出趋海性移动的态势。

虽然,海洋经济从业吸纳总量不如国民经济总量的吸纳总量,但从图2可以发现,海洋就业弹性明显高于整个国民就业弹性,说明海洋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国民经济吸纳能力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撑。

三、海洋产业吸纳就业人数预测与分析

多变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来,应用到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所受影响因素较多,相关因素复杂且数据信息难以获取,自身数据也较少, 模型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通过上述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数预测,以期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从表2中的海洋生产总值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为1.61%,涉海就业的MAPE为0.11%,误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很好地从动态的角度展示了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该模型可以用来作预测,得到表3。

从预测结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近10万亿元,涉海就业人数将达到3800万人,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系数的测算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前述新增就业机会计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MGM(1,N)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动态分析并预测了我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末,劳动力需求将达到3800万人,劳动力的增长也为海洋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契机,2015年,预计生产总值将达到近10万亿元。为了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需要有力的对策来支撑。

第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影响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海洋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第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的就业机会高于其他海洋产业所带来的。

第三,加强海洋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培训制度与体系,促使海洋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劳动力在数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就业力增加的良性互动。

(注:本文获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评价及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AOCZDA201102-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孙昭君: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 周洪军: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D].天津大学,2005.

[4] 崔旺来、周达军、刘洁、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

[6] 栾维新、宋薇: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

[7] 翟军、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

[8]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0.

[9] 肖新平、宋中民、李峰:灰技术基础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Abstract: A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ket demand and industrial scale using association and coupling model to analyze the land and marine logistics industry correlation and coupling degree of 11 coastal provinces and cities (2007-2013) in China. Research shows that:①The association degree of marine and land logistics industry was in the low moderate level. ②During the period, the speed of coupling of marine and land logistics industry decreased slowly on the whole. ③The volatility of marine and land logistics industry coupling in coastal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has declined.

关键词:沿海地区;海陆物流产业;关联度;耦合度

Key words: coastal regions;logistics industrial systems of marine and land;correlation degree;coupling degree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094-02

0 引言

“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海洋产业,推进海陆统筹发展,大力推动了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海陆产业的融合,这为海陆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海洋物流产业与沿海其它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和耦合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物流产业的良好发展在海陆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当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海陆物流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王艳玲[1]从经济学理论出发以浙江省为例实证分析了区域物流资源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有关机理,并提出发展路径和措施;董晓菲[2]等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与内陆腹地各产业的疏密度进行分析,探究海陆联动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与海陆产业链的构造;李健,滕欣[3]提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的概念,并构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海陆产业系统的互动关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沿海整体出发探寻海洋物流与陆域物流在产业关联与耦合上的互动效应,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海陆物流联动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关联度评价,并借助耦合模型探讨沿海11省市海陆物流耦合进程,从而提出促进海陆物流联动发展对策,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物流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发展建议。

1 模型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陆域物流产业和海洋物流产业是复杂的产业系统,能体现物流产业系统的指标有很多,本文指标选取坚持科学规范、简单明了、可获得性的原则,从经济发展、市场供需、产业规模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海陆物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8-2014)》、《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4)》,小部分缺失数据则采用回归法进行补充。

1.2 模型选取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处理“少数据不确定性”问题,简单易操作且具有小样本优势,可以对复杂、抽象系统多因素间相互作用进行有效分析。海洋物流产业和陆域物流产业的两组序列分别为Hi和Lj。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关联系数是计算关联度和耦合度的基础,表示两组序列在某个时刻或者区域的关联程度,海洋物流产业指标与陆域物流产业指标在第k(k∈n,n为样本数)个样本点上的关联系数为ξij(k),ρ∈[0,1]为取分辨系数,通常ρ=0.5。

3 沿海省市海陆物流产业系统耦合分析

为科学判断海洋物流产业与陆域物流产业的空间耦合差异特征和程度,需要以沿海11省市省市作为比较空间,对海陆物流产业耦合状态进行客观系统性分析。故以沿海省市的海陆物流产业各具体指标为变量,2007-2013年各指标数值为样本,经计算得出期间各省市的耦合演变历程(图1)。

根据沿海各个省市在2007-2013年期间海陆物流产业相互作用的耦合强度分析,耦合度波动范围在[0.74,0.86]之间,海南和上海的物流产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海陆物流产业处于高度协调发展状态,从目前沿海各地区耦合强度分析,海南、上海、辽宁、天津和广东等沿海省市的海陆物流产业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相互作用力大,产业间适应性好,在未来的海陆物流产业发展中,一方面构建海陆物流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促进两大系统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应借鉴上海、海南等高耦合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快海陆物流产业联动发展步伐。

4 结论

当前我国沿海地区海陆物流产业关联程度处于中度偏低水平,因此,实现海陆物流产业协调发展,应加强产业间的合作,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提升物流的集散和收发能力,促进海陆物流产业的有效衔接。在海陆物流产业耦合发展呈逐年递减发展趋势同时,遵循海陆物流产业耦合演进规律,建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机制相协调的海陆物流产业耦合调控机制,以陆域物流产业带动海洋物流产业升级,以海洋物流产业促进陆域物流发展,平衡海陆物流产业之间的差距,加快产业内部的耦合进程。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78-87.

[2]董晓菲,韩增林,王荣成.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J].经济地理,2009,29(1):31-35.

[3]李健,滕欣.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1-6.

[4]盖美,刘伟光,田成诗.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

[5]F.L. ALVES, L.P.SOUSA, M.ALMODOVAR,M.R.PHILLIPS.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ZM): a review of progress in Portuguese implementation [J].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3, Vol.13 (5) : 1031-1042.

第9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福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61-04

一、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区位条件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长3 752公里,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546个;天然良港达上百个,可建20~50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长47公里,其中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7个港湾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省海洋经济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海峡、海湾、海岛。同时,福建省又处于中国长江与华南两大经济圈的中间。这种区位优势使福建省的港口拥有众多的航线及开设更多航线的潜力。随着台湾海峡两岸完全通航的逐渐实现,台湾海峡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极佳的黄金水道,将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省东临台湾海峡,海域广阔,浅海滩涂面积2 069平方公里,拥有闽东渔场、闽中渔场、闽南渔场、台湾浅滩渔场、闽外渔场,是中国的主要渔区之一。海水温度、盐度适中,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多,天然饵料丰富。福建沿海是带鱼、鲳鱼、乌贼等经济鱼类的必经之地,同时一些港湾又是各种鱼类的生殖场所,如官井洋是大黄鱼的产卵场,围头湾到金门岛周围海域是真鲷产卵场,厦门港、湄洲湾、闽江口、沙埕港等式马鲛鱼产卵场,等等。此外,还有红树林、珊瑚礁、红河口海湾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三)海洋矿产资源

福建省海域中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据调查,福建沿海已发现有矿产近60种,矿床、矿(化)点近两千处,可供开采利用的主要有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耐火粘土、叶腊石、明矾石、砖瓦粘土、钛铁矿、钾长石、硅线石、泥煤、海蛎壳、硅石等。其中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和叶腊石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优势矿种,其储量居全国前列。独居石、磷钴矿、钛铁矿等稀有金属矿砂均属第四系滨海沉积砂矿。根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台湾海峡西部具有数千米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层,具有一定的生、储、盖条件,有良好的油气显示,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综合性海洋调查和专项性海洋调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并圈定了两个含油气圈闭构造。

(四)滨海旅游资源

福建有着丰富的岛屿旅游资源。岛屿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滨沙滩、海蚀地貌景观和岛屿风光、岛上湖泊水库,其中,海滨沙滩主要分布在海坛、东山和湄洲三岛,沙质细软,环境容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可观;海蚀地貌景观丰富,由此形成的大量奇石异洞是岛屿的又一主要旅游资源,尤以平潭岛的地貌景观最为奇特;岛上湖泊水库大多分布在闽东地区,尤以平潭的三十六脚湖和大嵛山岛的天湖为代表,可作为岛屿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基调景观。而妈祖文化、宗教祠庙、古代海防建设、民俗风情则构成了福建沿海岛屿人文旅游资源。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围绕海西大局,把谋划解决海洋综合管理中突出问题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5%,居全国前列。

(一)海洋经济产业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定义,海洋生产总值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简称,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沿海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海洋经济的最终成果,是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之和,如式(1)所示。

G=P+R (1)

其中,G表示海洋生产总值,P表示海洋产业增加值,R表示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P又包括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对海洋经济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海洋产业增加值如式(2)所示。

P=P1+P2+P3 (2)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3 202.9亿元和1 718.2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2%,远远高于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15.6%,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五大工业主导的海洋开发格局。2005年、2008年、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及福建省主要海洋产业活动分别(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从“十五”末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50∶6∶44,到“十一五”末的9∶44∶47,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内部结构成优化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稳定。这与福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密切相关的,也反映出福建省不仅从海洋汲取资源、向海洋拓展空间,还对“海峡经济”、“海湾经济”、“海岛经济”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挖掘,推动现代海洋经济的新发展。

(三)福建省海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发展不够平衡。产业结构反映了产业各门类、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形成的一定比例关系,这种关系构成是否合理和科学,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2009年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9∶44∶47,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调整,但发展仍不甚协调,产业结构和布局都不尽合理,规模小、档次低,海洋产业体系发育不够,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和资源依赖型的初级阶段。目前,海洋开发已由资源开发转变为资源和加工相结合,更深层的结构变化促使新技术成分含量高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等)的地位正在提升。要使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更快,必须尽快摆脱资源产品经济的状况,大力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海洋产业结构不断现代化。

2.海洋科研教育管理不完善,科技开发水平不高。从下页表3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15.2%,不仅远低于广东省(28.9%)、浙江(17.7%)这些海洋大省,而且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此外,福建省海洋相关产业和海洋科技教育管理服务业的统计数据还不具体,不重视历年海洋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要获得这些统计数据还要加强海洋经济统计规范化研究相关配套法规建设,这也是福建省海洋经济统计和预测面临的新课题。

3.直接腹地承载能力尚待加强。经济腹地范围是决定一个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建虽然拥有全国第二长的沿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天然良港,却不能化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究其原因在于福建省的众多港口缺少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港口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此外,福建省经济腹地狭小,省内交通以及出省通道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缺乏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与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联系有限,致使原本属于福建港口的经济腹地,成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要充分发挥福建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提高自身的软硬实力,迅速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并积极向周边省份,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拓展更为广袤的经济腹地。

4.海洋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发。上页表1中第一产业在海洋产业比重的变化,既说明了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反映了由于福建沿海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福建省渔业资源急剧下降。此外,海洋环境监测、执法能力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当前,福建面临近海生物资源日趋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珍稀物种面临灭绝威胁,红树林和珊瑚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海域(尤其是厦门)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生态化境遭受破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了生产力,影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福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海洋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以及海洋开发空间的拓展,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定位将推动着海洋产业的不断更新升级,三次产业比例也将开始朝着新兴方向发展。当前,中国山东、辽宁、广东等大省以及大连、广州、青岛等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正从远洋渔业发展到增殖渔业,从传统的海运发展到现代船舶制造,从海洋矿藏海底油气开采发展到海上旅游、海上仓储,从海水养殖发展到海洋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开发。目前,福建省已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份。以此为契机,“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台湾海峡为纽带,深度挖掘“海峡经济”、“海湾经济”、“海岛经济”的资源优势,深化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把福建建成两岸海洋经济深度合作先行区。

(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整合科研队伍,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海洋科技在现代海洋经济的开发进程之中扮演着关键的基础性角色,对福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的比重近五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作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未取得实质进展和突破。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整合科研队伍,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必须做到: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校企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海洋科技力量,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加强海洋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力打造优秀创新团队。三是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加强创新海洋科技文化建设和科技普及,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使其变为现实生产力。

(三)建设海洋产业园区,实现海陆联动,协调发展

当前,海洋产业园区已成为海洋经济竞争的重要产业载体,具有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培育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尽快形成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各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着眼点,如沿海城市青岛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发展海洋优势产业为重点,建设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因此,福建省必须及时建立海洋产业园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海洋产业基地,从而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夺得应有的地位。

此外,海陆经济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以海促陆、以陆带海是实现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福建而言,应该把海洋运输业以及海西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沿海区域港口、保税区、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海陆产业互动,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

(四)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完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海洋资源由于开发时间远远落后于陆地,加之开发要素的含量需求,其总量相对丰富。但是,盲目的资源开采与环境破坏是会受到海洋的极大报复。因此,福建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规划岸线、滩涂、海岛和海域的使用,加强陆源和海域污染控制,加强滨海湿地生态和海岛生态保护,构建海西蓝色生态屏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2]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安经济区的若干意见[Z].

[3]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4]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Z].

[5]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年、2009年、2010年[K].

[6]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Z].

[7] 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Z].

[8] 胡博,伍世代.漳州市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2):75-77.

[9] 向云波,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46-52.

[10] 朱坚真,等.大力发展环北部湾海洋经济主导产业的思路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11):18-22.

[11] 蔡秀玲,林善波.福建省港口腹地拓展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9,(3):29-37.

[12] 向云波,等.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及其综合实力测度[J].热带地理,2010,(6):77-644.

[13] 熊世伟.国际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J].上海城市发展,2007,(5):55.

第10篇

21世纪是文化世纪!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

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必然导出一个重要的命题——21世纪是海洋文化彰显和海洋文化产业跃进的世纪!

文化的意义当然是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我们已经走出空谈性命义理的道学陷阱,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土地,经济的增长需要文化含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不仅是我们期望的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一艘泰坦尼克号,演绎出多少动人的故事;一部《海底两万里》,带给人们多少惊诧和兴奋的记忆。而今的文化餐桌上,在面对《哈利·波特》冲击波之后,人们饶有兴味地谈论《向东是大海》、《下南洋》、《秋喜》。这些都是关于文化产业的话题。海洋文化产业不仅风声水起,而且风起潮涌。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按照同心圆分类法,文化产业包括核心层、层、相关文化产业层三部分,图示如下。

文化产业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是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的重要产业领域。海洋文化产业借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迅速发展、方兴未艾,是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业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实业界的强烈兴趣。

按文化产业同心圆分类法的窄口径计算,2010年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3255.33亿元。按宽口径统计增加值约为8093.33亿元(含滨海旅游业),预计“十二五”增速在12%左右。

海洋文化产业是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涉海新闻出版业、涉海广电影视业、涉海演艺业、滨海体育与休闲娱乐业、涉海洋庆典会展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等领域。我们预测,“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产业将呈现滨海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电影视业、体育与休闲文化产业、庆典会展业五龙竞进的局面,到“十二五”末总产值可逼近1万亿元。

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与推动。而海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顺应了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和文化世纪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再就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特征而言,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海洋领域当然也不会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休闲产业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成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力的重要动力。

我们已经进入休闲主流化时代,一个休闲主流化的社会正在向我们走近。

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用50年的时间使休闲生活走出边缘地带,中国人找回休闲生活,开始享受休闲生活快乐。休闲主流化无疑给滨海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

在休闲产业这个大系统中,休闲旅游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滨海休闲旅游业又是这个子集中的一元。滨海休闲旅游业特性和价值可用“五性十二能”来概括:五性——休闲性、娱乐性、体验性、保健性、参与性;十二能——压力释放功能、情绪放松功能、机体保健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精神净化功能、审美陶冶功能、知识拓展功能、技艺提高功能、新奇刺激功能、人生阅历功能、意志砺炼功能、热情唤起功能。

滨海旅游业除了打休闲牌外,还可打体育牌、科普牌、历史文化牌、民俗文化牌、军事文化牌、体验牌。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李尔摩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从穴居时代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生产商品而成为舞台的提供者。

由于一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如果顾客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就可以看成某种经济上的给予。正如服务经济的地位高于产品经济一样,体验经济高于服务经济,它创造的价值来自个人内在的反应。

体验性海洋旅游产业因游客的主体性、创造性、表演性而具有吸引力。如:角色——在疍家船上当船老大、当新郎,海捕海钓——渔民的感觉,海鲜厨艺和小工艺制作——体会创造,滨海游艺——令人心跳的经历,参与性特色歌舞表演——寻找快乐……

除滨海旅游业外,涉海影视业也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人们熟知的《泰坦尼克号》、《海底两万里》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涉海的不少,有神话题材、军事题材、渔民生活题材、改革开放题材等。

要采取有力措施,引领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要结合海洋文化产业的特点确定重点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门类,推动海洋新闻出版发行业;海洋影视制作业、海洋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海洋文化节庆会展业、滨海体育与休闲娱乐业、海洋文化旅游业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第二,要优化海洋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带、海洋产业区、海洋文化产业核心城市建设。支持建设海洋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创意内容生产,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益,扩大规模,促进海洋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要培育海洋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格局。

第四,要健全各类海洋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海洋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第五,要提升海洋文化创意产品能力。要多维度开发海洋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要积极推动城市创意型行业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立一批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聚集区,聚集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开发自主创意产品。

第11篇

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

来十年三大海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

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海旅游

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别对应辽东湾、渤海湾、莱州

湾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较大,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重要优势海洋产业;据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到2015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经济比

重将分别达到34%、21%、25%;莱州湾、渤海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分别平均以2%和1%的速度递增,而辽东湾则平均以0.1%的速度递减,到2020年辽东湾、渤海湾、

莱州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将分别为36%、29%、46%。

关键词 海湾空间;海洋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8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图1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变动

Fig1 Change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of three bays, 2001-2008

图2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

Fig2 Difference of marine economic changes of three bays, 2001-2008

方春洪等:基于海湾空间的海洋经济差异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2期

2 海洋产业关联效应差异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程度及其关联效应的不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是指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通过具体测算海洋产业要素与区域经济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分析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关系[7]。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对象是两个系统或是系统的两个因素(原始因子和比较因子)随时间变化时其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系数,关联系数的大小体现了原始因子受比较因子的影响强弱,运用其对GDP与各海洋产业间时间序列的相对变化进行计算和比较。关联系数计算公式:

ε0j(t)=Δmin+ΔmaxΔ0 j(t)+σΔmax

(t=1,2…,n)

式中, Δ0j(t)=X0(t)-X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绝对差值;

Δmax=maxj maxiΔ0 j(t)

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最大绝对差值,是系统整体性关联空间的反映;Δmin= minjminiΔ0 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最小绝对差值;σ为分辨率,取σ=0.1。

通过2001-2008年数据均值化处理代入模型运算后,结果(表1)显示:辽东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渤海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与电力业;莱州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由此可见,渤海内三大海湾地区各自依据海洋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格局。

辽东湾地区滨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616 22,滨海旅游业产值在海洋经济中比重较高,辽东湾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秦皇岛、大连等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对辽东湾地区的“食、宿、行、游、购、娱”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辽东湾地区海洋船舶工业发展较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系数为0508 44,2008年辽宁船舶工业总产值31324亿元,居全国船舶工业第三位,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龙头形成的船舶产业集群,极大丰富了海陆产业联动的产业链条,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渤海湾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836 32,天津港、京唐港、黄骅等大港集中分布,2008年渤海湾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85亿元,渤海湾是京津冀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出口之一;海洋油气业对渤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726 35,海洋油气业是渤海湾地区的重要海洋产业,2008年天津市海洋原油产量1 55715万t,居全国首位,同时天津是全国石油与天然气产业基地。

莱州湾地区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分别为0745 01和0716 92。海洋渔业是莱州湾地区传统优势产业,2008年渔业产值达19779亿元,产业发展成熟且上下游关联性强,随着养殖技术不断升级,其产业效益和产业带动作用也不断提高,海洋化工业是莱州湾地区重要支柱产业,潍坊市属于全国海洋化工基地之一,2008年潍坊海洋化工业产值223.7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关联系数0.778 03,但受港址资源建设条件限制,港口规模不足,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同时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的海洋三次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有所不同。分别将各海湾地区2001-2008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和地区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显示:辽东湾和莱州湾两地GDP发展均与海洋三次产业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了GDP的增长;渤海湾地区GDP与海洋第二、三产业密切相关,尤其是海洋第二产业推动了GDP的增长,而海洋第一产业对其推动作用不明显,相关系数不到06。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各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系数基本一致,从侧面证实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合理性。

3 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差异

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占当地GDP比重逐渐上升,其中辽东湾地区比重高于渤海湾、莱州湾两地区,由1708%上升到3282%。为了更好把握未来海洋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采用二次曲线拟合法、一元回归、幂函数、灰色理论(GM(1,1))模型同时结合各地“十二五”规划[8-11]分别对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总值进行综合均值预测,计算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度(见表3)。

拟合预测结果(见图3)显示:未来十年莱州湾地区GOP占GDP比重上升趋势更加强

烈,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力推动下,将进入海洋经济腾飞阶段,到2015年和2020年比

重将分别达到25%、31%;渤海湾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将大力发

展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产值分

第12篇

>> 基于LBS的网络窄告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究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基于液压节能技术的工程机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基于当前室内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广西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饮料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LBS发展现状及理性看待未来市场机会 林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海洋特种船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环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广告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环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究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讨论环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析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陶闯. LBS市场发展趋势和挑战[J]. 卫星与网络,2012(10):31.

[7] 艾瑞咨询集团. 2014年中国综合类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市场行业发展报告[EB/OL]. (2014-11-27)[2016-03-30]. ?from=search.

[8] 王韫文. 软件的价值[J]. 电子世界,2014(16):339.

[9] 卞晨洁. 国内LBS市场日渐火爆提升用户粘性成当务之急[N]. 通信信息报,2011-08-24(B12).

第13篇

关键词:物探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

一、发展现状

1.市场现状。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物探船保有量为163艘,处于活跃状态的为134艘,由53家船东持有。物探船船东主要集中在欧洲,其中挪威是物探船配套设备和建造船厂最集中的国家,也是运营物探船最多的国家。欧洲之外拥有较多物探船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和阿联酋。但是对于大型深水物探船来说,仍然被PGS,WESTEN GECO,CGG-VERITAS,FUGRO GEOTEAM等欧洲公司所拥有,上述公司占据了世界海洋三维物探市场80%以上的份额。

从建造角度来说,目前全球有77家船厂拥有物探船的建造业绩,主要集中在挪威(52艘)、中国(12艘)、俄罗斯(12艘)。长期以来物探船建造船厂主要集中在欧洲,这种格局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原因除了物探船船东和核心配套设备企业都集中在欧洲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物探船建造对船厂的硬件设施要求并不高,欧洲船厂的现有设施足以满足物探船的建造。由于船体本身在物探船的总价中比重较小,欧洲船厂高昂的人力成本劣势在物探船建造方面所占比重基本可以忽略。因此物探船的建造并未像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和LNG船等船型一样向中日韩三国转移。

虽然物探船的建造仍以欧洲船厂为主,但是近年来订单已开始向阿联酋、印度、新加坡和中国船厂转移。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物探船建造由船东主导,所以建造厂的分布具有跟随船东的特性。阿联酋、新加坡和中国的船厂建造的多是本国船东订造的物探船,如阿联酋Drydocks World的物探船订单便是来自阿联酋新兴的物探船船东Polarcus,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的订单也来自于中海油服和中石化。

中国完成过物探船建造或改装的船厂有4家,包括大连辽南船厂、上海船厂、上海求新造船厂、金陵船厂。近年来只有上船船厂为中海油服建造过1艘、改装过2艘物探船。

2.船型发展。全球具备设计与开发大型物探船能力的国家为数不多,船型开发主要由挪威SKIPSTEKNISK、VIK-SANDVIK、ULSTEIN等设计公司主导。日本2008年拥有的唯一一艘大型深水物探船“资源号”,是政府花费232亿日元向挪威购买的二手船。韩国建造过一条14缆物探船,其设计来自Rolls-Royce。

自1991年世界上出现第一条三维物探船后,到1999年的短短8年时间,物探船拖带电缆数已迅速从3缆发展到20缆。2008年5月挪威Aker Langsten船厂建造完成1艘22缆Ramform S系列全球第三代物探船。2013年5月,三菱重工旗下长崎船厂为挪威PGS公司建造的“Ramform Titan号”24缆物探船交付,该船造型十分奇特,成等腰三角形,可携带6000吨燃油,电缆上传感器能收集12平方公里内的相关数据,几乎相当于1500个足球场的面积。该船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深水物探船。

二、市场需求预测

从近期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全球约58艘物探船(约占总数的43%)船龄超过20年,27艘物探船(约占总数的20%)船龄超过30年,根据船舶平均寿命在30年左右推算,未来几年将会有部分物探船退出市场。此外,尽管受到油气公司资本支出大幅削减的影响,物探船日费率下降且订单也随之出现了锐减,但是一些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仍然受到市场青睐。

从战略角度来说,随着物探行业的利润在不断减少,未来装备制造业务和物探服务业务的协同效应将更明显,各大国外服务公司为抢占技术制高点,遏制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纷纷实施技术差异化发展战略,通常仅提供技术服务,不外售勘探装备及相关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考虑到我国开发南海深水油气田的迫切需要。以及促进我国海洋物探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国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物探船及相关物探技术的自主设计及建造。

三、技术发展趋势

1.深海长距离、多缆大面积地震勘探作业能力。随着各大石油公司将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特别是深海油气资源作为未来的重要战略举措,海上油气勘探区域逐步向深海发展。需要新一代物探船的续航力、自持能力、抗风浪能力进一步提高,具备高效的深海长距离、多缆大面积地震勘探作业能力。

2.3D、4D地震成像。较早的物探船都只提供2D地震成像,而近些年3D物探船已经占领市场成交主力。未来随着深海勘探的难度增加和油气开采成本不断攀升,将导致石油公司对物探技术和物探精准度提出更高的要求,4D地震成像物探船将是未来物探船的技术主流。

3.海底地震采集技术。海底地震技术有着海上拖缆地震无法比拟的功用和优势,主要缺点是成本高,生产周期长。但是,随着材料、电子电路、光纤通讯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海底地震采集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此外,海底地震采集技术易于进行4D油藏监测。海底地震采集技术的未来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付学辉,李铭。大型深水物探船关键技术研究[C]。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论坛论文集,2015.

[2]黄立业,李莎,史筱飞。物探船全球专利竞争态势分析[J],船海 工程,2016(2):41~49.

作者简介:徐晓丽(1987―),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技术和战略研究。

刘健奕(1988-),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技术和战略研究。

第14篇

关键词:转型升级 旅游 跨越发展

随着国家将旅游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蓬莱市旅游产业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蓬莱市发展旅游产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塑造和提升“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城市品牌为目标,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规模档次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跨越、“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争取到“十二五”末,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因此,如何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业,是摆在蓬莱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抢抓机遇,增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信心

2011年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达到33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9000万人次,旅游消费稳步增长,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审视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尽管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总的判断是机遇大于挑战,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新定位搭建发展新平台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其定位之高、地位之赫,史无前例,这标志着国家在今后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各地纷纷出台了许多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蓬莱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不例外,《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蓬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和《蓬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见》等多项规划,为蓬莱旅游产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必将促进旅游新的发展。

(二)经济新趋势带来发展新契机

旅游业是有着经济与社会双重功能的综合性产业,产业链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观光、休闲和度假向商务、会展、文化、农业等众多领域延伸,可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零售、金融服务、邮电通信、文化娱乐、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事关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据统计,旅游业关联国民经济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是其他任何产业都难以比拟的。同时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人力、土地、资源等合理配置。对传承优秀文化、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为蓬莱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推动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消费新理念催生发展新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旅游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自驾游、自助游、户外拓展游等旅游形式,将更加注重追究高层次物质与精神享受,更加注重追逐旅游的文化性。拓展旅游外延、丰富旅游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新期盼。蓬莱市拥有灿烂的神仙文化、海洋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和平文化,发展这些文化底蕴深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接,把文化和旅游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向文化要吸引力、要凝聚力、要效益,使文化活动和旅游发展进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轨道,旅游这种发展的全新要求可谓大势所趋、适时而生,机遇难得。

(四)资源优势提供发展新动力

蓬莱自然景观秀美,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滨海、历史文化、乡村田园等相结合的资源环境优势;二是紧邻经济发达经济区和主要客源的区位交通优势;三是景区、城市、乡村相互融合的空间组合优势;四是周边旅游资源相互支撑的区域优势。这四大优势,将助推蓬莱旅游产品从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型、旅游产业向融合产业发展转型、旅游品牌向国际知名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转型、旅游服务向人性化转型。

二、抓住关键 剖析影响转型升级发展因素

近年来,蓬莱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较之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德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未能理想的转化为生机盎然的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问题:

(一)旅游发展思想观念陈旧

多年来该市一直位居省内一线旅游城市,原本走在解放思想的前列,现已逐渐被周边旅游城市“追兵”赶上。优势总是在开拓创新中放大,差距总是在停滞不前中拉开。当前旅游发展已经迈进了创意时代,创意来源于思想的解放、来源于观念的更新。蓬莱市发展旅游产业在思想认识上,缺少发展“全域旅游”的概念,思路仅仅停留在沿海区域和现有景区等板块上,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魄力还不足。要实现旅游发展思想的大解放,破除旅游业只能靠“老天爷赐予”、“老祖宗留下”的陈旧观念,逐步实现旅游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发展转变,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实现旅游发展的新突破。

(二)景区景点开发力度不足

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生态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形成功效完善的旅游景区,该市既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艾山森林公园、温石汤温泉等,又有人文生态历史旅游资源,如戚继光故里、蓬莱阁西苑、田横山文化公园、兴瑞庄园、韩非乐园等。由于方案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蓬莱阁、海洋极地世界外,大多数的旅游资源如蓬莱阁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亟需完善,大多是观光型产品,静态的展示多,吸引游客参与的少,特别是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激起游客无限遐想和无限乐趣的参与性活动较少,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营销促销层滞后

对外的旅游宣传促销景点,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莱阁、海洋极地世界和八仙过海口等部分重点景区(点)上,而对于蓬莱阁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艾山森林公园、韩菲乐园等已初具规模的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工作明显滞后,导致这些景点著名度不高,难以形成旅游热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

(四)交通缺乏旅游专线

该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相对疏散,有的景区距离蓬莱城区相对较远,最近的田横山文化公园和蓬莱阁西苑距离市中心也有四公里左右,而最远的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市区有50公里。大多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收入较为稳固、可以享受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城镇居民。作为蓬莱境内的第一山---艾山,但却因为交通问题制约了多少人导致无法开展“一日游”,身临其境、亲身材验一下艾山的旖旎风光,这致使本地居民参与性受到制约,无法形成人气。

另外在硬件设施上,存在旺季宾馆接待能力不够、停车场承载能力不足、部分景点缺少规范标志等问题。在产业培育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还不够强,在景区运营上,存在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现象,资源没有形成优化配置,合力不够。旅游形象外延性差,由于蓬莱与周边城市如青岛、威海、长岛等缺乏旅游分工与合作,导致旅游景点开发雷同现象严重,在游客心目中产生背景替代效应,严重影响了蓬莱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形成

三、明晰思路,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认清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坚持统筹发展、全面发展,解决制约旅游长久发展的弱项和问题。

(一)科学规划,构筑全域旅游新格局

科学的规划决定发展的方向。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和发展模式。所谓全域就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打造,产业培育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城乡开发要与旅游相适应。无论是旧城、旧村改造,还是新城、社区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促进城乡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该市城乡旅游资源丰富,完全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坚持以山海为形、以文化为魂,发挥“古阁、仙山、碧海、葡园”等资源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力打造四大旅游板块,即突破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特色旅游,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重点打造北部历史文化和滨海休闲、中部葡萄与葡萄酒地域风情、南部生态农业和康体养生以及“蓬莱美丽乡村”特色游四大板块,努力形成“山海呼应、城乡交融、全域覆盖”的大旅游格局。另外文化娱乐、商贸物流、运动保健、医疗养生、会展博览、休闲创意等高端旅游业态,要进一步开拓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二)大抓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的强度决定发展的速度。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抓旅游同样离不开项目载体。要围绕“ 吃、住、行、游、购、娱、教”七要素,谋划好面上的工作,做好线上的文章,设计好点上的项目,做到点、线、面融合,吃、行、住配套,游、购、娱衔接,促进旅游产业六要素构成之间的协调与优化发展。要配套建设旅游标识系统、自驾游服务系统、旅游交通系统、旅游酒店餐饮业、旅游商品加工销售系统;通过合作经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建设星级饭店、餐馆,大力提高旅行社网络经营能力;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道路交通指示牌、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规范和完善旅游标识,增强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

(三)聚集人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决定发展的成败。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良好、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要优化和配强旅游行政管理领导班子,定期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进行轮训,进一步加强对旅游景区、旅游饭店、餐饮企业、农家乐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推行旅游劳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导游服务技能、饭店服务技能等行业技术比武和大练兵活动,培养推出一批名导游、名服务员、名厨师等。要采取对外招聘和送出去委培等方式,加快培养高层次旅游研究人才、中高级导游、规划人才、营销人才、工艺品纪念品设计人才、信息化人才和中高级旅游行政管理等人才,依托重大旅游项目、工程,引进一批紧缺的旅游人才。

(四)整合营销,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强大的营销决定发展的广度。针对游客数量稳步提升,区域竞争激烈,必须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以更大的宣传力度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高蓬莱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集中开展品牌营销。旅游品牌是游客对旅游城市的第一印象,也体现出城市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和亮点。应牢牢把握“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这一旅游形象品牌,在各级媒体持续投放城市形象广告片,放大城市品牌效应。二是广泛开展合作营销。搞好区域联动和景区间合作,以与长岛、招远、龙口等城市捆绑营销为基础,由近及远,形成以蓬莱为核心辐射周边的二日游、三日游。充分发挥旅行社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旅行社+景区+饭店”一条龙的旅游营销模式,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合作,互利双赢。三是探索开展网络营销。加强蓬莱旅游网站建设,着力打造集信息提供、宣传营销、电子商务、旅游产品质量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内主流网站的深度合作,建立旅游微博,及时旅游动态、宣传特色亮点、回应网民关注。

(五)凝聚合力,强化旅游发展保障

坚实的保障决定发展的基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建立机制,充分发挥旅游部门的主力军作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组建旅游集团,旅游饭店、旅行社组建企业联盟,在旅游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通过资本运营等方式向连锁化、集团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协调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保障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烟台市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缩小旅游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商业性开发景区信贷支持与服务;形成促进旅游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樊香芝.旅游者旅游心理探析[J].河南农业. 2010,(16)

第15篇

“十一五”时期,江苏省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201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约为3 241亿元,比2005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海洋 生 产 总 值 占 全 省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约 为7.9%,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5.6%,大大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一)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旅游、海洋船舶修造、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江苏省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全国第一,2010年完工量2 300万综合t,占市场份额的35.1%。亿吨大港数量也居全国第一,连云港港、苏州港、南通港、镇江港、江阴港、南京港都为亿吨大港,沿江港口货物的吞吐量约为5.1亿t,沿海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51亿t。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结构正逐步优化,工程装备、风电、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2010年底,江苏省海洋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50万kW,每年发电量25.5亿kW•h,高速齿轮箱、风力发电机等产品占领了全国一半的市场,产业链初步形成。

(二)科技兴海战略深入推进

为了摸清“海洋家底”,推进绿色海洋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开展了“908”专项调查,并组织实施了国家海洋科技公益专项活动,启动了海洋环境容量的专项研究工作。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建成了一大批海洋公益性研究与服务机构,加快了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

(三)海洋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

江苏省率先完成了省、市两级海域的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海洋环境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当中。全省共设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点536个,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适时全省海洋预报;其次,逐步完善了海洋环保分级负责制,推行了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强化竣工验收及跟踪监管,陆源排海特征污染物的在线监测系统已开始投入运行;另外,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新建了2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了捕捞许可制度,加强了伏季的休渔管理,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等。

二、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和海洋绿色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健全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是许多发达国家奉行的海洋开发战略。美国、俄罗斯等国每年都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对海洋污染进行治理,以恢复、重建海洋生态平衡。大力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是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当前,江苏省虽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环保法规和制度,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仍有待加强,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计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无序开发海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海洋绿色制度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当前,海洋资源环境的补偿制度仍不健全,生态税方面的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同时,还存在海洋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面不全等问题,使海洋生态破坏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难以弥补海洋资源环境修复的费用。

(二)海洋经济评价体系不健全

江苏省现行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不完整,统计口径不统一,可比性不强。目前海洋经济核算的重点主要是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和总体规模等,主要计算的指标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而在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时,主要是统计那些可以价格化的看得见的要素,对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和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等要素则很少予以考虑,不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活动所支付的代价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导致海洋自然资源不断毁损,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三)海洋资源开发层次偏低,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的发展制约着海洋资源开发的层次。江苏省港口、渔业、土地、矿产、盐业、能源、旅游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仍局限在盐业、渔业、港口、旅游等方面。科技对江苏省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都较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产业仍是江苏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明显不足,占比仍明显偏低,产业升级较慢。海洋资源开发仍局限在低水平、低层次的粗放开发利用阶段,难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海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010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9年相比,江苏省污染海域面积进一步扩大,污染物主要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污染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山河口、灌河口、射阳河口、启东沿岸等海域。92.9%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连云港海域主要受到铬污染,盐城海域镉污染较严重。据测算,近几年来仅连云港市每年入海的工业污水量都达6000万t左右,生活污水COD每年排入大海的总量也达2万t,海区污染非常严重。苏北浅滩生态系统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氮磷比失衡,呈富营养化,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繁衍,导致海洋生物逐年萎缩,浮游植物群落简单化,浮游动物密度降低,鱼卵仔鱼密度也呈下降趋势。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同时显示,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

三、江苏省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完善海洋绿色制度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只有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合理用海、护海观念,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尽快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时候,都要依据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或依据其破坏、污染海洋环境的程度,缴纳补偿金。另外,要结合海洋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逐步征收海洋生态环境税。

(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

海洋经济核算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将那些没有统计进入传统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但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加以考虑,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才能明确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和海洋资源过度使用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协调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应尽快开展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对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的成本进行定价,并将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产生的经济成本从国民经济总值中予以扣除,以真实反映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三)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海洋产业是一种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大的产业,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海洋科技的发展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能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江苏省应坚持海水养殖业、盐业、捕捞业、化工业、港口运输业、能源矿产业、旅游业多业并举,推进海洋产业科技的全面进步。具体而言,结合江苏省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主导产业,应优先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

(四)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