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

海洋技术论文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

近10年来,由于海洋在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海洋环境特殊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1989年首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以下简称MPS大会)在日本召开时仅有几十人参加,而1997年第四届IMBC大会在意大利召开时参加入数达1000多人。现在IMBC会议已成为全球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出现了火红的局面。《IMBC2000》在澳大利亚刚刚开过,《IMBC2003》的筹备工作在日本已经开始,以色列为了举办们《IMBC2006》早早作了宣传,并争到了举办权。每3年一届的IMBC不仅吸引了众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前往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进程。在各大洲,先后成立了区域性学术交流组织,如亚太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等。各国还组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其中比较著名的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生物技术和环境中心,康州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挪威贝尔根大学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和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等。这些学术组织或研究中心不断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或工作组会议研究讨论富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技术问题。1998年在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日本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原《海洋生物技术杂志》与《分子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合刊为《海洋生物技术》学报(以下简称MBT),现在它已成为一份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刊物。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已明确被定义为“海洋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如细胞生物学及其它的技术应用”。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领域。1996年,中国也不失时机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言而喻,迄今海洋生物技术不仅成为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交叉发展起来的全新研究领域,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应用潜力。

1.发展特点

表1和表2列出的资料大体反映了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1.1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是促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石

海洋生物技术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乃至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学等广泛内容,为了使其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研究者非常重视相关的基础研究。在《IMBC2000》会议期间,当本文作者询问一位资深的与会者:本次会议的主要进步是什么?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多了。事实确实如此。近期的研究成果统计表明,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更侧重于分子水平的研究,如基因表达、分子克隆、基因组学、分子标记、海洋生物分子、物质活性及其化合物等。这些具有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对今后的发展将有重要影。

1.2推动传统产业是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

目前,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主要聚焦在水产养殖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两个方面,这也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在水产养殖方面,提高重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发育、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提高抗病能力方面已取得令人鼓舞的进步,如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培育、贝类多倍体育苗、鱼类和甲壳类性别控制、疾病检测与防治、DNA疫苗和营养增强等;在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方面,利用生物技术的最新原理和方法开发分离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测定分子组成和结构及生物合成方式、检验生物活性等,已明显地促进了海洋新药、酶、高分子材料、诊断试剂等新一代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产业化开发。

表1近期IMBC大会研讨的主要内容

表2近期IMBC大会和《MarineBiotechnology》学报论文统计表

1.3保证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海洋环境、治理污染,使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更加有效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应用发展领域,因此,无论是从技术开发,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它都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出来。目前已涉及到的研究主要包括生物修复(如生物降解和富集、固定有毒物质技术等)、防生物附着、生态毒理、环境适应和共生等。有关国家把“生物修复”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工程手段,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制定了海洋环境生物修复计划,推动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4与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有关的海洋政策始终是公众关注的问题

其中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策略、海洋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海洋生物技术对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转基因种类的安全性及控制问题、海洋生物技术与生物多样性关系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倍受关注。

2.重点发展领域

当前,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发展领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发育与生殖生物学基础

弄清海洋生物胚胎发育、变态、成熟及繁殖各个环节的生理过程及其分子调控机理,不仅对于阐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分子调控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于应用生物技术手段,促进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及调控其生殖活动,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主要包括:生长激素、生长因子、甲状腺激素受体、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一催乳激素、渗透压调节激素、生殖抑制因子、卵母细胞最后成熟诱导因子、性别决定因子和性别特异基因等激素和调节因子的基因鉴定、克隆及表达分析,以及鱼类胚胎于细胞培养及定向分化等。

2.2基因组学与基因转移

随着全球性基因组计划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各种生物的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海洋生物的基因组研究,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自然成为海洋生物学工作者研究的新热点。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对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包括鱼、虾、贝及病原微生物和病毒)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同时进行特定功能基因,如药物基因、酶基因、激素多肽基因、抗病基因和耐盐基因等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基因转移作为海洋生物遗传改良、培育快速生长和抗逆优良品种的有效技术手段,已成为该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近几年研究重点集中在目标基因筛选,如抗病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等作为目标基因;大批量、高效转基因方法也是基因转移研究的重点方面,除传统的显微注射法、基因枪法和携带法外,目前已发展了逆转录病毒介导法,电穿孔法,转座子介导法及胚胎细胞介导法等。

2.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

随着海洋环境逐渐恶化和海水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子之一。开展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研制有效防治技术的基础;同时,开展海水养殖生物分子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的研究,弄清海水鱼、虾、贝类的免疫机制对于培育抗病养殖品种、有效防治养殖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已成为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重点是病原微生物致病相关基因、海洋生物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系的建立、海洋生物免疫机制的探讨、DNA疫苗研制等。

2.4生物活性及其产物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利用是当今海洋生物技术的又一研究热点。现人研究表明,各种海洋生物中都广泛存在独特的化合物,用来保护自己生存于海洋中。来自不同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在生物医学及疾病防治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如海绵是分离天然药物的重要资源。另外,有一些海洋微生物具有耐高温或低温、耐高压、耐高盐和财低营养的功能,研究开发利用这些具特殊功能的海洋极端生物可能获得陆地上无法得到的新的天然产物,因而,对极端生物研究也成为近年来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抗肿瘤药物、工业酶及其它特殊用途酶类、极端微生物定功能基因的筛选、抗微生物活性物质、抗生殖药物、免疫增强物质、抗氧化剂及产业化生产等。

2.5海洋环境生物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是比生物降解含义更为广泛,又以生物降解为重点的海洋环境生物技术。其方法包括利用活有机体、或其制作产品降解污染物,减少毒性或转化为无毒产品,富集和固定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等),大尺度的生物修复还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调控等。应用领域包括水产规模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城市排污以及海洋其他废物(水)处理等。目前,微生物对环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降解过程的生化机理、生物传感器、海洋微生物之间以及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和互利机制,抗附着物质的分离纯化等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3.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3.1发育与生殖调控

应用GIH(性腺抑制激素)和GSH(性腺刺激激素)等激素调控甲壳类动物成熟和繁殖的技术[1],研究了甲状腺激素在金绍生长和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发现甲状腺激素受体mRNA水平在大脑中最高,在肌肉中最低,而在肝、肾和鳃中表达水平中等,表明甲状腺素受体在成体金银脑中起着重要作用[1],对海鞘的同源框(Homeobox)基因进行了鉴定,分离到30个同源框基因[1],建立了青鳉的同源框(Homeobox)基因[1],建立了青鳉胚胎干细胞系并通过细胞移植获得了嵌合体青鳉[1],建立了虹鳟原始生殖细胞培养物并分离出Vasa基因[2],进行斑节对虾生殖抑制激素的分离与鉴定[2],应用受体介导法筛选GnRH类似物,用于鱼类繁殖[2],建立了海绵细胞培养技术,用于进行药物筛选[2],建立了将海胆胚胎作为研究基因表达的模式系统[2],通过基因转移开展了海胆胚胎工程的研究[2],研究了人葡糖转移酶和大鼠已糖激酶cDNA在虹鳟胚胎中的表达[3],建立了通过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活性测定海水鱼苗细胞增殖速率的方法[3],研究了几丁质酶基因在斑节对虾蜕皮过程中的表达[4],从海参分离出同源框基因,并进行了序列的测定[4]。

3.2功能基因克隆

建立了牙鲆肝脏和脾脏mRNA的表达序列标志,从深海一种耐压细菌中分离到压力调节的操纵子,从大西洋鲑分离到雌激素受体和甲状腺素受体基因,从挪威对虾中分离到性腺抑制激素基因[1];将DNA微阵列技术在海绵细胞培养上进行了应用,构建了班节对虾遗传连锁图谱,建立了海洋红藻EST,从海星卵母细胞中分离出成熟蛋白酶体的催化亚基,初步表明硬骨头鱼类IGF-I原E一肽具有抗肿瘤作用[2];构建了海洋酵母De—baryomyceshansenii的质粒载体,从鲤鱼血清中分离纯化出蛋白酶抑制剂,从兰蟹血细胞中分离到一种抗菌肽样物质,从红鲍分离到一种肌动蛋白启动子,发现依赖于细胞周期的激酶活性可用作海洋鱼类苗种细胞增殖的标记,克隆和定序了鳗鱼细胞色素P4501AcD-NA,通过基因转移方法分析了鳗细胞色素P450IAI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分离和克隆了鳗细胞色素P450IAI基因,建立了适宜于沟绍遗传作图的多态性EST标记,构建了黄盖鲽EST数据库并鉴定出了一些新基因,建立了班节对虾一些组织特异的EST标志,从经HirameRhabdovirus病毒感染的牙鲆淋巴细胞EST中分离出596个cDNA克隆[3];用PCR方法克隆出一种自体受精雌雄同体鱼类的ß一肌动蛋白基因,从金鲷cDNA文库中分离出多肽延伸因子EF-2CDNA克隆,在湖鳟基因组中发现了TC1样转座子元件[4];鉴定和克隆出的基因包括:南美白对虾抗菌肽基因、牡蛎变应原(allergen)基因、大西洋鳗和大西洋鲑抗体基因、虹鳟Vasa基因、青鳉P53基因组基因、双鞭毛藻类真核启始因子5A基因、条纹鲈GtH(促性腺激素)受体cDNA、鲍肌动蛋白基因、蓝细菌丙酮酸激酶基因、鲤鱼视紫红质基因调节系列以及牙鲆溶菌酶基因等[1—4]。

3.3基因转移

分离克隆了大马哈鱼IGF基因及其启动子,并构建了大马哈鱼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表达载体[1]。通过核定位信号因子提高了外源基因转移到斑马鱼卵的整合率[1],建立了快速生长的转基因罗非鱼品系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对转基因罗非鱼进行了三倍体诱导,发现三倍体转基因罗非鱼尽管生长不如转基因二倍体快,但优于未转基因的二倍体鱼,同时,转基因三倍体雌鱼是完全不育的,因而具有推广价值[2];研究了超声处理促进外源DNA与金鲷结合的技术方法,将GFP作为细胞和生物中转基因表达的指示剂;表明转基因沟鲶比对照组生长快33%,且转基因鱼逃避敌害的能力较差,因而可以释放到自然界中,而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危害[3];应用GFP作为遗传标记研究了斑马鱼转基因的条件优化和表达效率[3];在抗病基因工程育种方面,构建了海洋生物抗菌肽及溶菌酶基因表达载体并进行了基因转移实验[2];在转基因研究的种类上,目前已从经济养殖鱼类逐步扩展到养殖虾、贝类及某些观赏鱼类[2.3]。通过基因枪法将外源基因转到虹鳟肌肉中获得了稳定表达[4]。

3.4分子标记技术与遗传多样性

研究了将鱼类基因内含子作为遗传多样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应用SSCP和定序的方法研究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几种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1]。研究了南美白对虾消化酶基因的多态性[1];利用寄生性原生动物和有毒甲藻基因组DNA的间隔区序列作标记检测环境水体中这些病原生物的污染程度,应用18S和5.8S核糖体RNA基因之间的第一个内部间隔区(ITC—1)序列作标记进行甲壳类生物种间和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2];研究了斑节对虾三个种群的线粒体DNA多态性,用PCR技术鉴定了夏威夷Gobioid苗的种类特异性。通过测定内含子序列揭示了南美白对虾的种内遗传多样性,采用同功酶、微卫星DNA及RAPD标记对褐鳟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了评价,在平鱼鉴定并分离出12种微卫星DNA,在美国加州鱿鱼上发现了高度可变的微卫星DNA[3];弄清了一种深水鱼类(Gonostomagracile)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并发现了硬骨鱼类tRNA基因重组的首个实例,测定了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水轮虫的卫星DNA序列,用RAPD技术在大鲮鲆和鳎鱼筛选到微卫星重复片段,从多毛环节动物上分离出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DNA,用RAPD技术研究了泰国东部泥蟹的遗传多样性[3];用AFLP方法分析了母性遗传物质在雌核发育条纹鲈基因组中的贡献[4]。

3.5DNA疫苗及疾病防治

构建了抗鱼类坏死病毒的DNA疫苗[1];开展了虹鳟IHNVDNA疫苗构建及防病的研究,表明用编码IHNV糖蛋白基因的DNA疫苗免疫虹鳟,诱导了非特异性免疫保护反应,证明DNA免疫途径在鱼类上的可行性,从虹鳟细胞系中鉴定出经干扰素可诱导的蛋白激酶[2];建立了养殖对虾病毒病原检测的ELISA试剂盒,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了虾类的病毒性病原,将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用于海洋环境监控,研究了抗病基因转移提高鲷科鱼类抗病力的可行性,研究了蛤类唾液酸凝集素的抗菌防御反映[2];研究了一种海洋生物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3];建立了测定牡蛎病原的PCR—ELISA方法[3];研究了LatrunculinB毒素在红海绵体内的免疫定位[4]。

3.6生物活性物质

从海藻中分离出新的抗氧化剂[1],建立了大量生产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海藻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通过海绵细胞体外培养制备抗肿瘤化合物的方法[1];从不同生物(如对虾和细菌)中鉴定分离出抗微生物肽及其基因,从鱼类水解产物中分离出可用作微生物生长底物的活性物质,海洋生物中存在的抗附着活性物质,用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抗受孕剂,从蟹和虾体内提取免疫激活剂,从海洋藻类和蓝细菌中纯化光细菌致死化合物,海星抽提物在小鼠上表现出批精细胞形成的作用,从海洋植物Zosteramarina分离出一种无毒的抗附着活性化合物,从海绵和海鞘抽提物分离出抗肿瘤化合物,开发了珊瑚变态天然诱导剂,从海胆中分离出一种抗氧化的新药,在海洋双鞭毛藻类植物中鉴定出长碳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8),表明海洋真菌是分离抗微生物肽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理想来源[2];发现海洋假单胞杆菌的硫酸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病毒活性,从硬壳蛤分离出谷光甘肽一S一转移酶,从鲤血清中分离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从海绵中分离出氨激脯氨酸二肽酶,从一种珊瑚分离出具DNA酶样活性的物质,建立了开放式海绵养殖系统,为生物活性物质的大量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海绵原料[3];从虾肌水解产物中分离到抗氧化肽物质[4];从一种海洋细菌中分离纯化出N一乙酸葡糖胺一6一磷酸脱乙酸酶[4]。

3.7生物修复、极端微生物及防附着

研究了转重金属硫蛋白基因藻类对海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表明明显大于野生藻类[1],研究了石油降解微生物在修复被石油污染的海水环境上的可疗性及应用潜力[1];研究了海洋磁细菌在去除和回收海水环境中重金属上的应用潜力[1];用Bacillus清除养鱼场污水中的氮,用分子技术筛选作为海水养殖饵料的微藻,开发了六价铬在生物修复上的应用潜力,分离出耐冷的癸烷降解细菌,研究了海洋环境中多芳香化烃的微生物降解技术[2];从噬盐细菌分离出渗透压调节基因,并生产了重组Ectoine(渗透压调节因子),从2650米的深海分离到一种耐高温的细菌,这种细菌可用来分离耐高温和热稳定的酶,在耐高温的archaea发现了D型氨基酸和无氧氨酸消旋酶,测定了3种海洋火球菌的基因组DNA序列,借助于CROSS/BLAST分析进行了特定功能基因的筛选,从海底沉积物、海水和北冰洋收集了1000多种噬冷细菌,并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到多种冷适应的酶[2];建立了一种测定藤壶附着诱导物质的简单方法,研究了Chlorophyta和共生细菌之间附着所必需的形态上相互作用,研究了珊瑚抗附着物质(dterpene)类似物的抗附着和麻醉作用[3];分析了海岸环境中污着的起始过程,并对沉积物和附着物的影响进行了检测[4]。

4.展望与建议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近10年来,由于海洋在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海洋环境特殊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1989年首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以下简称MPS大会)在日本召开时仅有几十人参加,而1997年第四届IMBC大会在意大利召开时参加入数达1000多人。现在IMBC会议已成为全球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出现了火红的局面。《IMBC2000》在澳大利亚刚刚开过,《IMBC2003》的筹备工作在日本已经开始,以色列为了举办们《IMBC2006》早早作了宣传,并争到了举办权。每3年一届的IMBC不仅吸引了众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前往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进程。在各大洲,先后成立了区域性学术交流组织,如亚太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等。各国还组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其中比较著名的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生物技术和环境中心,康州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挪威贝尔根大学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和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等。这些学术组织或研究中心不断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或工作组会议研究讨论富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技术问题。1998年在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日本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原《海洋生物技术杂志》与《分子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合刊为《海洋生物技术》学报(以下简称MBT),现在它已成为一份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刊物。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已明确被定义为“海洋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如细胞生物学及其它的技术应用”。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领域。1996年,中国也不失时机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言而喻,迄今海洋生物技术不仅成为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交叉发展起来的全新研究领域,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应用潜力。

1.发展特点

表1和表2列出的资料大体反映了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1.1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是促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石

海洋生物技术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乃至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学等广泛内容,为了使其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研究者非常重视相关的基础研究。在《IMBC2000》会议期间,当本文作者询问一位资深的与会者:本次会议的主要进步是什么?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多了。事实确实如此。近期的研究成果统计表明,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更侧重于分子水平的研究,如基因表达、分子克隆、基因组学、分子标记、海洋生物分子、物质活性及其化合物等。这些具有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对今后的发展将有重要影。

1.2推动传统产业是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

目前,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主要聚焦在水产养殖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两个方面,这也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在水产养殖方面,提高重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发育、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提高抗病能力方面已取得令人鼓舞的进步,如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培育、贝类多倍体育苗、鱼类和甲壳类性别控制、疾病检测与防治、DNA疫苗和营养增强等;在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方面,利用生物技术的最新原理和方法开发分离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测定分子组成和结构及生物合成方式、检验生物活性等,已明显地促进了海洋新药、酶、高分子材料、诊断试剂等新一代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产业化开发。

表1近期IMBC大会研讨的主要内容

表2近期IMBC大会和《MarineBiotechnology》学报论文统计表

1.3保证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海洋环境、治理污染,使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过程更加有效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应用发展领域,因此,无论是从技术开发,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它都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出来。目前已涉及到的研究主要包括生物修复(如生物降解和富集、固定有毒物质技术等)、防生物附着、生态毒理、环境适应和共生等。有关国家把“生物修复”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工程手段,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制定了海洋环境生物修复计划,推动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4与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有关的海洋政策始终是公众关注的问题

其中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策略、海洋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海洋生物技术对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转基因种类的安全性及控制问题、海洋生物技术与生物多样性关系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倍受关注。

2.重点发展领域

当前,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发展领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发育与生殖生物学基础

弄清海洋生物胚胎发育、变态、成熟及繁殖各个环节的生理过程及其分子调控机理,不仅对于阐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分子调控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于应用生物技术手段,促进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及调控其生殖活动,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主要包括:生长激素、生长因子、甲状腺激素受体、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一催乳激素、渗透压调节激素、生殖抑制因子、卵母细胞最后成熟诱导因子、性别决定因子和性别特异基因等激素和调节因子的基因鉴定、克隆及表达分析,以及鱼类胚胎于细胞培养及定向分化等。

2.2基因组学与基因转移

随着全球性基因组计划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各种生物的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海洋生物的基因组研究,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自然成为海洋生物学工作者研究的新热点。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对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包括鱼、虾、贝及病原微生物和病毒)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同时进行特定功能基因,如药物基因、酶基因、激素多肽基因、抗病基因和耐盐基因等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基因转移作为海洋生物遗传改良、培育快速生长和抗逆优良品种的有效技术手段,已成为该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近几年研究重点集中在目标基因筛选,如抗病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等作为目标基因;大批量、高效转基因方法也是基因转移研究的重点方面,除传统的显微注射法、基因枪法和携带法外,目前已发展了逆转录病毒介导法,电穿孔法,转座子介导法及胚胎细胞介导法等。

2.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

随着海洋环境逐渐恶化和海水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子之一。开展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研制有效防治技术的基础;同时,开展海水养殖生物分子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的研究,弄清海水鱼、虾、贝类的免疫机制对于培育抗病养殖品种、有效防治养殖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已成为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重点是病原微生物致病相关基因、海洋生物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系的建立、海洋生物免疫机制的探讨、DNA疫苗研制等。

2.4生物活性及其产物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利用是当今海洋生物技术的又一研究热点。现人研究表明,各种海洋生物中都广泛存在独特的化合物,用来保护自己生存于海洋中。来自不同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在生物医学及疾病防治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如海绵是分离天然药物的重要资源。另外,有一些海洋微生物具有耐高温或低温、耐高压、耐高盐和财低营养的功能,研究开发利用这些具特殊功能的海洋极端生物可能获得陆地上无法得到的新的天然产物,因而,对极端生物研究也成为近年来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重点方面。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抗肿瘤药物、工业酶及其它特殊用途酶类、极端微生物定功能基因的筛选、抗微生物活性物质、抗生殖药物、免疫增强物质、抗氧化剂及产业化生产等。

2.5海洋环境生物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是比生物降解含义更为广泛,又以生物降解为重点的海洋环境生物技术。其方法包括利用活有机体、或其制作产品降解污染物,减少毒性或转化为无毒产品,富集和固定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等),大尺度的生物修复还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调控等。应用领域包括水产规模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城市排污以及海洋其他废物(水)处理等。目前,微生物对环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降解过程的生化机理、生物传感器、海洋微生物之间以及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和互利机制,抗附着物质的分离纯化等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3.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3.1发育与生殖调控

应用GIH(性腺抑制激素)和GSH(性腺刺激激素)等激素调控甲壳类动物成熟和繁殖的技术[1],研究了甲状腺激素在金绍生长和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发现甲状腺激素受体mRNA水平在大脑中最高,在肌肉中最低,而在肝、肾和鳃中表达水平中等,表明甲状腺素受体在成体金银脑中起着重要作用[1],对海鞘的同源框(Homeobox)基因进行了鉴定,分离到30个同源框基因[1],建立了青鳉的同源框(Homeobox)基因[1],建立了青鳉胚胎干细胞系并通过细胞移植获得了嵌合体青鳉[1],建立了虹鳟原始生殖细胞培养物并分离出Vasa基因[2],进行斑节对虾生殖抑制激素的分离与鉴定[2],应用受体介导法筛选GnRH类似物,用于鱼类繁殖[2],建立了海绵细胞培养技术,用于进行药物筛选[2],建立了将海胆胚胎作为研究基因表达的模式系统[2],通过基因转移开展了海胆胚胎工程的研究[2],研究了人葡糖转移酶和大鼠已糖激酶cDNA在虹鳟胚胎中的表达[3],建立了通过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活性测定海水鱼苗细胞增殖速率的方法[3],研究了几丁质酶基因在斑节对虾蜕皮过程中的表达[4],从海参分离出同源框基因,并进行了序列的测定[4]。

3.2功能基因克隆

建立了牙鲆肝脏和脾脏mRNA的表达序列标志,从深海一种耐压细菌中分离到压力调节的操纵子,从大西洋鲑分离到雌激素受体和甲状腺素受体基因,从挪威对虾中分离到性腺抑制激素基因[1];将DNA微阵列技术在海绵细胞培养上进行了应用,构建了班节对虾遗传连锁图谱,建立了海洋红藻EST,从海星卵母细胞中分离出成熟蛋白酶体的催化亚基,初步表明硬骨头鱼类IGF-I原E一肽具有抗肿瘤作用[2];构建了海洋酵母De—baryomyceshansenii的质粒载体,从鲤鱼血清中分离纯化出蛋白酶抑制剂,从兰蟹血细胞中分离到一种抗菌肽样物质,从红鲍分离到一种肌动蛋白启动子,发现依赖于细胞周期的激酶活性可用作海洋鱼类苗种细胞增殖的标记,克隆和定序了鳗鱼细胞色素P4501AcD-NA,通过基因转移方法分析了鳗细胞色素P450IAI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分离和克隆了鳗细胞色素P450IAI基因,建立了适宜于沟绍遗传作图的多态性EST标记,构建了黄盖鲽EST数据库并鉴定出了一些新基因,建立了班节对虾一些组织特异的EST标志,从经HirameRhabdovirus病毒感染的牙鲆淋巴细胞EST中分离出596个cDNA克隆[3];用PCR方法克隆出一种自体受精雌雄同体鱼类的ß一肌动蛋白基因,从金鲷cDNA文库中分离出多肽延伸因子EF-2CDNA克隆,在湖鳟基因组中发现了TC1样转座子元件[4];鉴定和克隆出的基因包括:南美白对虾抗菌肽基因、牡蛎变应原(allergen)基因、大西洋鳗和大西洋鲑抗体基因、虹鳟Vasa基因、青鳉P53基因组基因、双鞭毛藻类真核启始因子5A基因、条纹鲈GtH(促性腺激素)受体cDNA、鲍肌动蛋白基因、蓝细菌丙酮酸激酶基因、鲤鱼视紫红质基因调节系列以及牙鲆溶菌酶基因等[1—4]。

3.3基因转移

分离克隆了大马哈鱼IGF基因及其启动子,并构建了大马哈鱼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表达载体[1]。通过核定位信号因子提高了外源基因转移到斑马鱼卵的整合率[1],建立了快速生长的转基因罗非鱼品系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对转基因罗非鱼进行了三倍体诱导,发现三倍体转基因罗非鱼尽管生长不如转基因二倍体快,但优于未转基因的二倍体鱼,同时,转基因三倍体雌鱼是完全不育的,因而具有推广价值[2];研究了超声处理促进外源DNA与金鲷结合的技术方法,将GFP作为细胞和生物中转基因表达的指示剂;表明转基因沟鲶比对照组生长快33%,且转基因鱼逃避敌害的能力较差,因而可以释放到自然界中,而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危害[3];应用GFP作为遗传标记研究了斑马鱼转基因的条件优化和表达效率[3];在抗病基因工程育种方面,构建了海洋生物抗菌肽及溶菌酶基因表达载体并进行了基因转移实验[2];在转基因研究的种类上,目前已从经济养殖鱼类逐步扩展到养殖虾、贝类及某些观赏鱼类[2.3]。通过基因枪法将外源基因转到虹鳟肌肉中获得了稳定表达[4]。

3.4分子标记技术与遗传多样性

研究了将鱼类基因内含子作为遗传多样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应用SSCP和定序的方法研究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几种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1]。研究了南美白对虾消化酶基因的多态性[1];利用寄生性原生动物和有毒甲藻基因组DNA的间隔区序列作标记检测环境水体中这些病原生物的污染程度,应用18S和5.8S核糖体RNA基因之间的第一个内部间隔区(ITC—1)序列作标记进行甲壳类生物种间和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2];研究了斑节对虾三个种群的线粒体DNA多态性,用PCR技术鉴定了夏威夷Gobioid苗的种类特异性。通过测定内含子序列揭示了南美白对虾的种内遗传多样性,采用同功酶、微卫星DNA及RAPD标记对褐鳟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了评价,在平鱼鉴定并分离出12种微卫星DNA,在美国加州鱿鱼上发现了高度可变的微卫星DNA[3];弄清了一种深水鱼类(Gonostomagracile)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并发现了硬骨鱼类tRNA基因重组的首个实例,测定了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水轮虫的卫星DNA序列,用RAPD技术在大鲮鲆和鳎鱼筛选到微卫星重复片段,从多毛环节动物上分离出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DNA,用RAPD技术研究了泰国东部泥蟹的遗传多样性[3];用AFLP方法分析了母性遗传物质在雌核发育条纹鲈基因组中的贡献[4]。

3.5DNA疫苗及疾病防治

构建了抗鱼类坏死病毒的DNA疫苗[1];开展了虹鳟IHNVDNA疫苗构建及防病的研究,表明用编码IHNV糖蛋白基因的DNA疫苗免疫虹鳟,诱导了非特异性免疫保护反应,证明DNA免疫途径在鱼类上的可行性,从虹鳟细胞系中鉴定出经干扰素可诱导的蛋白激酶[2];建立了养殖对虾病毒病原检测的ELISA试剂盒,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了虾类的病毒性病原,将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用于海洋环境监控,研究了抗病基因转移提高鲷科鱼类抗病力的可行性,研究了蛤类唾液酸凝集素的抗菌防御反映[2];研究了一种海洋生物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3];建立了测定牡蛎病原的PCR—ELISA方法[3];研究了LatrunculinB毒素在红海绵体内的免疫定位[4]。

3.6生物活性物质

从海藻中分离出新的抗氧化剂[1],建立了大量生产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海藻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通过海绵细胞体外培养制备抗肿瘤化合物的方法[1];从不同生物(如对虾和细菌)中鉴定分离出抗微生物肽及其基因,从鱼类水解产物中分离出可用作微生物生长底物的活性物质,海洋生物中存在的抗附着活性物质,用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抗受孕剂,从蟹和虾体内提取免疫激活剂,从海洋藻类和蓝细菌中纯化光细菌致死化合物,海星抽提物在小鼠上表现出批精细胞形成的作用,从海洋植物Zosteramarina分离出一种无毒的抗附着活性化合物,从海绵和海鞘抽提物分离出抗肿瘤化合物,开发了珊瑚变态天然诱导剂,从海胆中分离出一种抗氧化的新药,在海洋双鞭毛藻类植物中鉴定出长碳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8),表明海洋真菌是分离抗微生物肽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理想来源[2];发现海洋假单胞杆菌的硫酸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病毒活性,从硬壳蛤分离出谷光甘肽一S一转移酶,从鲤血清中分离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从海绵中分离出氨激脯氨酸二肽酶,从一种珊瑚分离出具DNA酶样活性的物质,建立了开放式海绵养殖系统,为生物活性物质的大量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海绵原料[3];从虾肌水解产物中分离到抗氧化肽物质[4];从一?趾Q笙妇蟹掷氪炕鯪一乙酸葡糖胺一6一磷酸脱乙酸酶[4]。

3.7生物修复、极端微生物及防附着

研究了转重金属硫蛋白基因藻类对海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表明明显大于野生藻类[1],研究了石油降解微生物在修复被石油污染的海水环境上的可疗性及应用潜力[1];研究了海洋磁细菌在去除和回收海水环境中重金属上的应用潜力[1];用Bacillus清除养鱼场污水中的氮,用分子技术筛选作为海水养殖饵料的微藻,开发了六价铬在生物修复上的应用潜力,分离出耐冷的癸烷降解细菌,研究了海洋环境中多芳香化烃的微生物降解技术[2];从噬盐细菌分离出渗透压调节基因,并生产了重组Ectoine(渗透压调节因子),从2650米的深海分离到一种耐高温的细菌,这种细菌可用来分离耐高温和热稳定的酶,在耐高温的archaea发现了D型氨基酸和无氧氨酸消旋酶,测定了3种海洋火球菌的基因组DNA序列,借助于CROSS/BLAST分析进行了特定功能基因的筛选,从海底沉积物、海水和北冰洋收集了1000多种噬冷细菌,并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到多种冷适应的酶[2];建立了一种测定藤壶附着诱导物质的简单方法,研究了Chlorophyta和共生细菌之间附着所必需的形态上相互作用,研究了珊瑚抗附着物质(dterpene)类似物的抗附着和麻醉作用[3];分析了海岸环境中污着的起始过程,并对沉积物和附着物的影响进行了检测[4]。

4.展望与建议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当前海洋地质计算机制图中存在的问题

1.1制图人员缺乏对海洋地质图的了解

因为大部分的计算机制图人员都担任过绘图员的工作,很多人在进行海洋地质制图过程中依然沿袭着那种描图时的工作方式,而且他们对海洋地质制图方面的了解也不够。海洋地质图的制作复杂,特别是一些相关联的图,比如说地质剖面图和地质切面图,有着平剖对应关系的图件,在制作过程中,如果一种图件进行了修改,那么另外的一个图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不然两种图件之间就会出现不吻合的情况。

1.2计算机海洋制图降低成为海洋地质描图

因为真正的计算机海洋制图有着相对较高的难度,专用的海洋地质制图软件计算还不够成熟,更多的计算机海洋制图实际上海处在一个计算机描图的阶段,大部分的海洋地质图的绘制都离不开手绘,在计算机海洋制图的过程中还经常使用数字化仪进行手绘图的扫描,然后存进计算机中,再利用各种技术进行海洋地质图件的美化和中文的重新输入。这样的海洋地质制图方式实际上就变成了印刷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掉海洋地质制图中质量不足、效率不高的弊病,反而增加了海洋地质制图工作的工作量。

1.3专业的海洋地质制图软件不完善

这些年,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制图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软件,但是海洋地质制图方面的软件却还不完善,专业的海洋纸质制图软件的不完善,不但包括了海洋地质制图软件本身的不完善,还包括了海洋地质制度软件的售后培训,海洋海洋地质制图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以及软件的升级不完善。

海洋地质制图软件本身的不完善是因为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了专业的、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往往是凭借几个懂得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员,加上一些刚才学校毕业不久或者是从事过短期的海洋地质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软件的开发,这样开发出来的软件往往很难适应海洋地质制图工作的各种需要。其结果就是开发出来的制图软件不能符合海洋地质制图工作人员的需求和习惯,海洋地质制图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就觉得不好用。另外海洋地质制图人员急需解决的海洋地质制图功能没有得到开发,或者是开发起来难度较大。在目前,不光是海洋地质制图方面的软件有着这样的问题,其他专业的地质制图软件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而在海洋地质制图软件的售后方面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为人力和物力的限制,软件的升级速度缓慢,在制图软件中出现的漏洞,也迟迟得不到及时的修改和更正,从海洋制图方面反馈出来来的对于制图软件功能方面的要求也得不到及时的开发,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开发。售后服务的技术培训方面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这就导致了专业的海洋地质制图软件在海洋地质制图人员中仍然不能普遍使用。

2.常用的海洋地质制图软件特点

2.1AutoCAD

在海洋地质制图中,大多数都采用了AutoCAD系列软件,AutoCAD系列软件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出来的。在AutoCAD系列软件中提供了很多的基本图元,如直线、圆弧、多段线等,可以通过键盘和屏幕上的菜单以及各种快捷方式进行点和命令的输入,输入方便。AutoCAD系列软件还拥有很强的标记功能,能够对图纸进行缩放、擦出、复制、插入、移动镜像等多种变换,绘制好的图形也能够通过输出设备,直接输出成图。

2.2MapGIS

MapGIS系统拥有主版权的工具型地理信息,基础是传统的编图原理和方法,以计算机的图形输入和输出设备,还有编图软件作为工具进行制图的新技术。开发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在目前来说,能够适应很多海洋地质制图的要求。该系统采用的是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混合结构,在数据共享上解决了信息来源多种多样和数据类型各不相同的矛盾。在数据的管理和组织上,采用图形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进行数据的管理和存储,以及数据的标记、输入、入库、误差校正等操作。利用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中的属性数据描述图元特征进行属性数据文件的储存和文件结构的建立、编辑以及修改等操作。再通过土元内部的标号把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连接起来。按照类型把MapG1S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层,再按照比例尺进行分幅。通过数据的分层和分幅,让显示速度和系统处理能够满足制图的校企,同时进行数据的维护、操纵以及更新都比较容易。

3.专业制图软件的二次开发

对于专业的海洋地质制图,AutoCAD等一些通用性的制图软件虽然拥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仍然存在这一些不足,不能提供海洋地质制图中某些领域的绘制工具。但这些通用的绘图软件提供了程序应用接口,能够让设计人员使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辑出特殊性的应用程序。因此海洋地质制图工作者要使用VB、SP等一些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这些通用的制图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自己开发出实用性更加强的海洋制图程序。比如在成都理工大学联合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进行了地质剖面自动绘制系统的二次开发,其中包括了建立数据库,数据的录入,导入数据文件的系统,具体编测各种绘图模块还有加载运行菜单文件等等。比如在岩性花纹土里库中导入了常用的岩性图例,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这些岩性图例的删增。而系统的转化、计算和输出功能又能够让制图过程变得更加的智能化。

4.对专业海洋地质制图软件开发的几点建议

4.1立足于海洋地质制图的实际

如果要制定一个衡量专业的海洋地质制图软件的好坏的标准,那么就可以看它是否能够方便海洋的纸质图工作人员的使用。就以海洋地质制图中剖面图的绘制为例,但多数的专业制图元件都是通过测点的3个坐标的数据来进行图件的绘制。从表面上来讲,这样的绘图方法能够让图件的绘制变得更加精准,但在进行实际的操作中会出现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如果出现断层点,如果依然使用这种绘图方法,就显得很不方便,在实际的绘图工作中,也不可能真正的把断层点的坐标计算出来以后,在使用计算机进行制图。另外在进行实际的海洋地质观察点伤也没有测点控制,在实际的测量中,往往是工作人员利用各种工作测算出各种数据。因此在进行专业海洋质地制图软件的开发时,可以开发出具有手绘功能的软件,这样才能够符合海洋地质制图的实际和工作习惯。可以使用手写版来绘制参数不全的断层等等。当然,在专业软件功能中还要提供比例尺和量角器等,方便制图时进行使用。

4.2完善图层管理功能

包括AUTOCAD等一些通用的地质制图软件,都拥有图层管理功能,完善图层管理功能,并进行充分的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海洋地质制图的效率,同时还能够让海洋地质的分析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海洋地质图中,很多的地质图之间都有联系,如果进行了一个图件的修改,那么其他的图件就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而完善图层管理功能,能够让图件的修改更加方便。同时能够让图纸的更新同步。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完成后应立即启动审核程序,尽快完成报告的审核工作,报批准人批准后对外。一般来说,监测报告的审核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1.1成立内部审核专家组由本机构具有一定资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审核人员组成,也可聘任外单位的专家人员。

1.2报告审核根据监测报告性质和类型,一般可采取会议审核和咨询审核两种方式。对于监测内容较全、涉及专业面广的重要的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报告,采用会议审核的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和严肃的审查,会上充分讨论后最终形成书面修改意见,根据意见组织编写人员逐条修改,完善监测报告;而对于监测内容较少的小型监测报告,可采用咨询审核的方式进行内部技术审查,收集各审核专家的书面修改意见后,由报告编写人员按要求进行修改。

1.3报告批准与经过反复多次的慎重审核、修改和完善后,送报告批准人(一般为监测机构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对外或者提交委托人。

1.4监测数据审核程序监测数据是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前提和保障,是监测报告编写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要求实行“三级”审核程序。一审:由质量监督员(或科室负责人)对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二审:由数据审核(或质控)部门对《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或者数据记录应附修改意见后退回,并要求重新编制,必要时则应重新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甚至重新开展监测工作。三审:由监测机构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审核结果无误,签字后(并明示其职务)进行结果的报告。

2审核人员资质

审核专家组一般由3~5名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能覆盖监测报告涉及的各专业领域,如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测绘等。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长期连续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达8年以上;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具备对监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监测报告批准人(授权签字人)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具备相应的职责权利;熟悉或掌握检测技术及实验室体系管理程序;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熟悉监测报告的审核签发程序;具备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等。

3审核内容

3.1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监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和具有针对性,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与项目、采样方法、站点布设、评价方法等;根据不同的海洋工程性质正确选取监测内容与项目,根据污染特征物正确选取评价因子。具体应以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各监测技术规程为审核依据,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等。

3.2监测报告的数据

3.2.1数据的可靠性采样分析人员是否持有上岗证;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是否经过计量检定并在有效期内;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指定方法,如使用非标准方法(仪器说明书、自行研究设计),在使用前应经过方法确认。以上均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和提高监测数据出门合格率的必要条件。数据处理要符合方法标准规范的要求,按照规范进行数值修约和保留有效数字,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规定、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监测数据的计算公式、统计和评价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监测项目有未检出现象时应按约定的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对可疑数据、离群数据和异常值是否按《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别等。各项质控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如空白值、精密度、准确度是否都在技术文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3.2.2数据的相关性结合现场采样情况,分析在同一站位、同一次监测中,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相互关系项是否吻合、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从而分析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如某些研究表明,在海洋环境中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以及生化需氧量(BOD)3项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同一水样中COD>CODMn,COD>BOD5,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和小于总氮浓度。充分利用各监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临界性数据要进行详细的审核,即对环境标准附近的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防止由于小的失误,导致监测结果质的变化。

3.3监测报告的内容

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的规定均有具体的编写内容要求,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等都对报告的内容作出了规范性规定。但是,依据海洋工程或者监测工作的特点和监测的具体内容,可对个别章节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于监测报告内容的审核,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审查,各章节内容必须严格要求做到与技术文件规定的报告内容一一对应,求全不缺;数据要翔实,分析要透彻,论述要求既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纵横结合,论证充分;各章节间应相互联系,前后不矛盾,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文字表述要求做到,文字简练,意思明确,语句通顺。

3.4测报告格式的统一性

监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统一编制,审核时按要求执行。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封面各行文字间距应适宜,整体保持美观;封里1分行写清: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封里2一般为监测机构的资质证书彩印件(A4规格),《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等大型报告还应有封里3(各专题报告名称、协作单位全称、负责人)和封里4(报告各个章节的编制人、审核人)。监测报告最后还应有附件、附录、参考文献等。

3.5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的符合性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98-03

一、引言

目前,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已成为一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学科,在培养科教人才、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2]。海洋技术专业是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浙江省,为加快海洋科学和技术专业建设,国务院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工商大学的海洋技术专业是在国家“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与“舟山群岛新区”战略发展规划下,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根据省教育厅“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政策下,通过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整合新成立的涉海专业,目前我们已经招收了三届本科生,但由于目前专业设置时间较短,机遇与挑战并存[3]。

二、我校海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海洋技术专业以“近海环境保护与管理”为方向,旨在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础知识及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处理能力,能从事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环境工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并能在政府海洋管理部门、科研院校及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海洋技术相关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等工作,与其他学校的学科相比,我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发展存在以下情况:

(一)环境学科背景优势

我校海洋技术专业依托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而成立的。目前环境学院已经有发展相对成熟的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并具有环境工程一级硕士点,具有浙江省固废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和浙江省钱江人才特聘教授3人,专职教学科研岗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00%,在环境监测技术、固废处理、膜法水处理技术、海水淡化、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很好的教学经验和科研优势,依托环境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能为我院海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全面的支持。

(二)我校海洋技术系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浙江工商大学海洋技术系现有教师11名,正高2名,副高6名,讲师3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目前,我们已经争取了多个省级、校级财政计划资金来建设海洋本科生教学实验室,如海洋化学、海水监测以及海洋技术综合实验室等。此外,本科教学实验中我们还设计了多套海水淡化、海水分离与资源化的中试设备,以方便实践教学。在科研方面,我系教师承担了多项部级、省级及校企合作项目,已在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海水分离技术、海水淡化、膜分离以及海洋食品加工及监测等方面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这些科研基础必将为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创新等提供很好的支持。

由于我校海洋技术系与其他学校相比成立时间较短,如何使我校海洋技术专业在省内高校中脱颖而出,是我院师生奋斗的目标。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借鉴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海洋专业的成功教学经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定位与合理设计?如何依托浙江省海洋大省的资源优势,发扬我们在膜法水处理技术、环境检测及污染治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优势,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的海洋技术人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无疑对我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海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在学生培养方面应该考虑到海洋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如从事教学、科研、海洋监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海洋管理等等),充分处理好课堂内传授知识与课外实践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同时,系统地考虑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的海洋技术高技能人才。

(一)优化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1.优化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以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构建好平台[4]。海洋技术专业是一个复合型学科,海洋教育需要海洋学、化学、生物学、工学、数学以及经济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因此,在学生培养方面,一是要加厚加宽基础课,以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要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底是不行的,因此加厚加宽基础课是日后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二是整合和重组课程,创建新课程,重塑课程结构,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结构合理的新型课程体系[5]。三是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有机结合,既重视必修课又加强选修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四是注意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此外,课程设计必须以培养创新型、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未来5年和10年急需的海洋人才有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海洋基础学科领军人才和海洋环境保护人才等。由于我校的海洋技术专业是在环境学院的背景下成立的,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应着力培养在近海环境污染治理、海洋监测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将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等课程设为海洋专业基础选修课。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大学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较多,这在基础课的课堂上较为常见,学生课堂参与热情较低。且随着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课堂上使用电子产品,甚至记录作业和重要的知识点都喜欢拍照解决,导致在课堂上缺少必要的互动和思考,授课效果也大大降低。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创新课堂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问题互动教学法;(3)分组讨论,相互学习。

(1)采取翻转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浙江工商大学从2015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获得了学生的认可。该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学生主动学、主动问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在海洋技术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程中如海水分析化学、物理海洋学等,课程的难度比较大,知识点比较多,如果学生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传授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刻。如果通过翻转课堂,即教师先提前让学生通过视频或者PPT提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在线学习,以起到很好的提前预习和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再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知识深化,这种方法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巩固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当然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可以多变,但不论怎样改革,都要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脑思考,自己的嘴去说。翻转课堂,不是“”而是重在“转”,转新形势下的课堂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总之,在课堂教学上谁能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最终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6]。

(2)问题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翻转课堂还可以进行问题互动性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预留出三分之一左右时间来进行知识点的互动式教学,即老师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即进行问题式互动教学,这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几乎每节课都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时时保持高注意力,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做好课堂中的思考题。当然,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必须课下好好预习上课内容,对老师而言也是挑战,这既需要老师精心备课,使课堂授课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互动题目。问题互动式授课方法,很容易解决学生上课容易走神、不思考甚至是玩手机的习惯,而且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专注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授课效果显著。此外,通过老师问题的提出,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很多学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随堂解决,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下分组讨论、相互学习。在课堂教学之余,在课下也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学习。分组讨论学习,不鼓励学生进行封闭的独立学习,

通过小组学习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此外,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学生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进行组合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组的成员数可根据实际效果灵活调整。此外,每个小组就自习内容做好组内记录,并对所学知识的疑问之处进行标注和记录,以方便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知识是实践技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但理论知识无法代替实践技能的形成,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海洋技术人才最大难度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实验、涉海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是海洋技术专业最主要的实践机会,也是学生工程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平台[7]。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海洋教育专业中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能比较独立的完成一些简单的海洋调查和实践任务。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涉海人才,由于我校海洋技术专业是在环境学科大背景下成立,培养方向是近海环境保护与管理,我们既需要培养海洋专业需要的人才,又要培养具有海洋监测、环境保护与海洋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创新型人才。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具有设备完善的海洋综合实验室、海洋化学和物理实验室。此外,针对我们的特色,我们在海洋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还开设了海洋环境监测实验、膜分离与海水淡化以及海洋资源化评价实验等,以培养学生在海洋环境分析、海水监测以及海洋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系现在尝试导师制,即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给学生配备科学导师,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导师的指导,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导师的课题,也可以申请学校、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动手和动脑的实践能力。学院每年大约都会有40个科研团队获得学院院或学校的资金支持,以本科生作为负责人进行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本科阶段多次参加省级和部级的竞赛,并撰写和发表了科技论文,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获得了大大提高。

此外,我们还积极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由学院和教师出面联系,选定一些研发实力比较好、工艺流程合理、设备先进、工程实践机会多的涉海企业作为长期的实习合作单位,与其保持经常的广泛的横向联系,利用各种形式如聘请企业的专家走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举行座谈会和联欢活动等,与这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进行感情上的联络。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轮流开展相应的实验,如在实习时学生自己动手对海洋生物、海水指标、地质、水文、大气等数据和指标,在实习指导教师和工程师们的指导下,进行详尽的分析,直至操作熟练。提高了学生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海洋技术专业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与能力

海洋技术专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既能传授学生知识,又能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与能力:

1.通过学校实施的“大地计划”选派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到国家海洋局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涉海环境公司等单位挂职学习,并让有关单位做好对青年教师给予有效的“传、帮、带”。

2.采取“引进来”的办法,从涉海企业、科研院、设计所等单位引进所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

3.提高教师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社会迅速变化,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时刻把握工程前沿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要不断派遣教师出国到国外一些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先进和前沿的专业知识;通过走出去这种培养模式,使教师能够与国际社会的海洋专业教育环境接轨,时刻把握国际前沿知识,掌握领域最新动态,从而为学生传播新鲜知识,导入新的理念,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浙江工商大学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蓝天计划”每年资助约50名青年教师出国去进修,以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接触国际工程前沿,提高国际化水平。此外,由于我校海洋技术系的老师均具有博士学位,这几年也在不断通过校级“蓝天计划”和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不断走出去,为我校教师的教学和实践增加了国际化的视野。

四、总结

海洋技术专业是理工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海洋技术专业人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以及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水平与国际化视野等策略,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的海洋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勇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2):42-45.

[2]杨松,李莉.海洋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25-26.

[3]郑卫东.发展海洋经济,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农业教育,2001,117(3):13-15.

[4]佟景才,徐晓玉,杨肇夏.构建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7-10.

[5]王丽平,雷健.高等工程教育应加强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8):55-57.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建设“海洋强国”和振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将“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价值清晰呈现。深耕海洋、经略海洋是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题中之义。

10月30日,以“科技引领海上丝绸之路”为论坛主题的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在青举行。全球300多位涉海领域的精英人士共同研讨海洋科技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论坛期间,签约项目丰富。借势海洋,中国海洋科学高地、北方“一带一路”桥头堡青岛迎来最大发展机遇。

部级海洋实验室助力“一带一路”北方桥头堡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曾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等。”

但是,从2000年申报到2013年得到科技部正式批复,再到2015年各项工作正式展开,中国海洋领域唯一部级实验室的诞生用了整整15年时光。

10月30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青正式启用。

自2013年12月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以来,海洋国家实验室由科技部、山东省和青岛市共同建设。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重点通过8个功能实验室的打造,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其定位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

“海洋国家实验室承载了几代海洋人从浅海走向深海的科技梦”,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表示,未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在法人机构、平台建设、岗位管理、薪酬制度、经费使用、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国际化创新网络是推动中国海洋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从国家层面来讲,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实验室要承担起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在国家整个创新体制里面,要啃一个硬骨头,探索摸索出国家实验室能够真正高效运行的机制;同时,为各个领域发展打造一个大的平台,我们国家在海洋的技术和装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三就是要构建一个国际化的创新网络,国家实验室下一步应该怎样和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从而打造一个全球协同创新的网络,”吴立新说。

据悉,未来三年内,山东省、青岛市将再投入10亿元,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用于仪器设备采购、科研团队建设等,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洪滨表示,将青岛打造成我国北方“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以及海陆联系的枢纽,更符合青岛的实际,更具有现实性。他同时强调,应深化区域合作,建立青岛、日照、连云港、烟动发展机制,发挥青岛核心城市作用,加强区域布局、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对涉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高层协商。同时,与欧亚大陆桥的主要节点如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积极对接,强化区域合作,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和企业投资绿色通道,支持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青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区域经济建设新引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我们不但要重视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建设,还要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海陆并重。”刘洪滨表示,通过“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共性,发挥青连铁路的通道作用,推动海陆联动开放和东西双向开放相结合,实现沿线不同区位发展优势的整合。紧跟京津冀、珠中江一体化的模式,促进青日连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并深化区域合作平台与机制建设,构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格局。

“海洋+”规划拓宽发展优势

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青岛在海洋教育、科研机构、人才队伍、产业发展等方面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铺开,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在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期间,青岛市蓝办现场了《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2015-2020年)》。“海洋+”是借鉴和运用“互联网+”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路径,厚植发展优势,实现青岛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同时,为抓抢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机遇,青岛市也将突出“海洋+新模式”、“海洋+新业态”、“海洋+新产业”、“海洋+新技术”、“海洋+新空间”、“海洋+新载体”等六大重点任务。

青岛市蓝办主任任振刚表示,“青岛市必须加速转型,推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

作为六大重点任务的首要任务,“海洋+新模式”以模式创新为核心切入点,从宏观上关注青岛的海洋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中指出,青岛将首先推进资源、技术、信息共享,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以此催生海洋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青岛将创造出“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海洋+电子商务”、“海洋+军民融合”四大发展模式。

从市场角度看,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海洋经济的发展领域。对此,青岛市将以“海洋+新业态”的模式,探索海洋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新体系。同时,青岛市将重点发展海洋高效物流、海洋文化体验、海洋健康体育、海洋特色金融、海洋母港经济五大新兴业态。

在产业方面,青岛市还将以“海洋+新产业”为指导思路,加快产业创新,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海洋节能环保等七个产业。

而在科技创新环节,根据《规划》内容显示,青岛市将以技术创新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加快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大幅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巩固和提升我市作为海洋科技城的优势地位。下一步,青岛将以海洋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海洋科技创新的三大关键环节。

在空间区位因素方面,《规划》根据青岛当前“一谷两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海洋+新空间”的发展路径。据介绍,所谓“新空间”,就是以“一谷两区”为主体,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并培育众创空间,最终形成园区集聚、多点支撑的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任振刚表示,蓝色硅谷核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将分别担任“海洋+”的创新策源地、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及新兴产业孵化区,并共同促进海洋特色园区的发展。

“海洋+新载体”则是按照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对青岛的战略定位,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载体、新领域。《规划》指出,青岛将以载体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同时开展广泛的海洋国际合作,以此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未来,青岛市将重点规划交通枢纽、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科技人文交流平台和企业“出海”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对韩国的开放合作。

国字号硅谷吸引项目再创新高

依托科研实力,青岛有志于打造世界级海洋产业聚集区。

而要建立起一个世界级创新型海洋产业集群,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沈体雁认为应该以三个方面作为理论依据,即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公地理论和城市便利理论。“这三大方面要求我们关注技术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协作,提升产业附加值,最后优化城市建设,构建包容性的市民态度和文化。”

以上述三个方面为依托,以蓝色硅谷为样本,青岛市可以着手进行五个方面的探索:其一,依托青岛强大的海洋科研力量,发展以海洋生物医药为主体、高端养殖和高端旅游为两翼的大健康产业。其二,以透明海洋为导向,以深海探测和海水利用装备为支撑,探索海洋产业大数据的发展前景。其三,就是建设海洋产业集群,一方面打造具有本土文化黏性这样一个劳动力池和人才池,一方面通过举办高层论坛、博览会以及供应商联盟,打造青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品牌形象。其四,希望青岛建立海洋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管理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明确青岛蓝色硅谷的优势,进行全球的对接和联网。最后,就是成立集群竞争力委员会,推进社会化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

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经拥有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12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新产业、新机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论坛暨青岛蓝谷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再次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

在此次签约的46个项目中,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项目6个,部级科研机构、央企领衔的国字号、中字头项目5个,校地众创合作项目2个,创投平台及创投基金项目8个,上市公司研发中心项目7个,涉海及相关领域科技合作项目18个,涵盖了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文化传媒、北斗信息应用、软件服务外包、互联网能源研发、科研合作与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

签约项目包括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美国硅谷科技创新孵化器、国家钾盐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大学博士创客加速器、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预警基地、中国工商银行瑞华国银投资管理中心、山东大学众创空间、天津大学众创空间、“跃龙门・创客赢”创投平台、海科创海洋互联网基金、灵狐科技“互联网+”研究院、五洲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中心、赛伯乐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以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高层次人才和“海洋+”、“互联网+”为特色的重大项目。

以俄罗斯技术为支撑的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项目落户是本次签约项目的一大亮点。海南英格地效翼船制造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地效翼船的研发,组建了由20余名俄罗斯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发生产的地效翼船创造了多个国内、国际第一。本次签约的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包括试飞基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三大部分,总投资将达到15亿元,全部建成后计划年产50艘地效翼船,年产值30亿元。

而美国硅谷科技创新孵化器项目由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与美国硅谷科技创新俱乐部共同投资,建设2万平方米的海外创客孵化器,开展中美科技、人才、项目交流合作活动,引进美国硅谷及周边的高科技项目、海外归国人才创业项目,是对接美国硅谷的重要举措之一。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53-02

党的十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掀开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主席多次强调要求“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肩负着为祖国提供海洋事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重要使命,是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海洋工程方兴未艾,在世界领域的分工还处于低端,在技术、人才方面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海洋工程与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亟待加强[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作为一所服务于船舶工业、海洋开发、海洋装备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江苏科技大学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获教育部批准,率先在国内增设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计划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几年的发展,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计划专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还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实践教学仍达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如何按照“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江苏科技大学乃至工科院校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以海洋强国战略为目标,针对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有效的改革措施,从而改革创新人才教育理念,拓展实践教学的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1 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 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计划专业是为培养从事海洋设计与技术开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要求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叉和互融。该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而目前教学内容中各门课程的综合和整合还不够。2013年该专业修订的培养方案中,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一些修改,但只是在顺序上进行了部分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上并无太大的变化;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老化,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中缺乏工程案例和最新的前沿成果;课堂上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互式的讨论环境,理论教学过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计划专业是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是近几年新引进的博士。他们虽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工程实践经验较少,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工程实例指导。由于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走上课堂为学生授课的教师趋向高学历、年轻化,而真正具有工程经验的教授却很少走上讲堂。目前,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专业任课教师趋向年轻化,且女教师占很大比例。由于学生基数大,学生到企业上课或者外出实习时,缺乏相应的教师资源,不利于学生外出实践的管理。

企业参与不积极,学生实践缺少考核机制 由于企业没有法定的育人义务,且存在安全和保密的问题,加之学生短期实践并不能给公司利益带来实质性的提高,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现场实践,学生真正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更是少之又少。怎样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是国家和学校在政策和制度建设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实习阶段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学生实习过程走马观花、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普遍反应“认识实习不够全面,生产实习不够深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实践应用的效果不明显。

2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海洋工程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平台,也是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载体。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驱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积极探究式学习[2]。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重视共同开发具有实践性、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的课程,并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避免以往重教学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使理论课程成为实践课程的基础,实践课程成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建立以“工程教育”为重点,“工程”与“管理”、“工程”与“技术”相通,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海洋工程与技术课程体系。目前,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工程认知实践与企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海洋平台结构物制图训练、海洋平台总体设计、海洋平台结构物设计、海洋平台生产设计、企业海工项目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在企业进行或以企业为主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以上实践环节的锻炼,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扩大高水平工程教师队伍,加强双导师合作机制建设 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的保证。稳定一支高水平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和加速优化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关系到学科能否经久不衰[3]。高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训练。

一方面,加大教师的引进聘任和在职培养。在招聘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师时,除了评估应聘者的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经历外,还要考虑他们的工程能力。其次,鼓舞和激励专职青年教师到海工类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实际工作,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建立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导师合作机制,健全双导师交流畅通机制[4],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高校应定期举办海工企业技术讲座,邀请企业导师进校,为学生讲授生产实践案例,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提供校内外导师沟通平台,加强彼此交流,解决学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设计内容和模式,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应用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学生创新意识、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课程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可聘请海工设计院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并结合生产实例讲解有关设计规范、制图标准,通过最新理念的传授,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项目,使理论问题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四年学习的总结与检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将导师的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从而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出台激励政策,强化校企共同改革实践教学 “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原则,并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只有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才能造就标准的卓越工程师。校企共同改革可以弥补过去仅由高校教师单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国家和高校应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卓越计划,使企业与高校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培养卓越人才。校企共同制订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实践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使实践教学改革更加适合海洋工程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以此建立以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或制造项目管理型工程师培养为重点,以工程执业的基本资质为导向,以强化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与能力、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施及工程管理能力、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等四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海洋工程与技术的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面向海洋、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海洋工程与技术人才。

3 结语

江苏科技大学通过参与“卓越计划”,积极与长江三角洲地带的海工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以培养满足“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今后将继续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整合实践资源,做好基地建设,强化实践锻炼,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以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增加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颖,韩光,张英香.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舰船科学技术,2010,32(10):108-113.

[2]王瑛,李福华.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基于若干所高等院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26-28.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洋类专业理科;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03-02

海洋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正确海洋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其中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动手、实践和写作等各项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1-2],能直接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工科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比较注重“产学研”结合[3-5],但理科专业在“产学研”方面做得相对差一些。本文针对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以海洋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期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研究能力。

一、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脱离社会现实需要

海洋类专业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期末进行,所在教研室通常会拟定选题范围及题目名称供学生参考,这样的选题经常会脱离社会实际需要,针对性较差,通常会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现象,致使学生所接触的内容限于课本知识和简单应用,与社会实际脱节,不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为就业带来障碍。

(二)缺乏实践能力训练

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一般是先查阅文献。查阅文献资料是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6-7]。然后需要进行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整个环节过程中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理科类本科生在后来的工作中只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比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还要差一些。没有实践操作,不能对所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经常会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结论的科学性。

(三)内容缺乏技术研究

论文内容方面问题较多,主要为:(1)内容空泛,缺乏技术研究。理科本科论文偏重于理论的描述和简单应用,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内容不深入,由于缺乏动手实践,对于具体技术论述不够深入,对于论文的研究目的、论文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没有叙述清楚。(2)论文结构层次较差,堆砌了大量文献资料,看不出论文的研究思路、解决方案和结论。

二、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

海洋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中国进入海洋世纪的智力支撑[8]。天津科技大学的海洋类理科本科专业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环境科学。下面以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论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技术专业是2002年秋季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隶属于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接受遥感与信息处理分析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海洋研究和图像、遥感信息处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方案中一直坚持采用厚基础、宽专业和多模块选择的人才培养,是海洋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干学科的综合。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安排,开题报告、实习/调研报告的撰写,外文资料翻译,期中教学检查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对毕业论文实施方案的不断改革和探索,逐渐采用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结合是一种把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机地融合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9]。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本科生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自于实际企业工作和科研课题,使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或课题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1.毕业论文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依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指导教师联系遥感图像及数据处理、海洋观测仪器开发和使用、数据管理和系统开发的企业,结合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毕业论文指导,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结合毕业论文和企业的实际工作,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对口企业的认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机会。

2.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近年来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部级、省部级和市局级项目,学生依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所学专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和其他相关条件与指导教师一起商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题目依据实际科研问题命题,教师可根据科研实际为学生把握好方向,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还有多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实际应用类、科技活动开放类和实验项目研究类三种,这是依托学校实验室,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促进实验资源共享,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开展的。

3.部分考研学生进入研究院所,将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考研情况较好,每年有多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重点院校的研究生,部分被研究院所录取的学生,毕业论文与研究院所的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实验的进度、操作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均有较严格要求;学生也把完成好论文看作是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次机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学研”模式的过程管理

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针对“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色,采取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严格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1.论文及相关材料的管理。教研室按照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制定本专业具体的毕业论文手册,对毕业论文每一个环节给出具体的要求,对每一个要求上交的文档给出模板。毕业论文上交装订的资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论文册,包括任务书、学士学位论文、外文翻译资料;另一部分管理档案册,包括选题申请表、实习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计划进度表、毕业答辩记录和成绩表。各种文件的扉页格式、正文格式及内容的字体、字号、行间距都给出明确的要求,便于学生查询和修改。

2.研究进程的管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之后,指导教师需向学生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的具体要求来制定详细的计划进度表,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与指导教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征得指导教师和教研室同意后才能正式开题,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在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在校内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需要随时参加课题组的小组讨论;在企业和研究所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讨论。指导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案,随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

3.通过论文培育推出优秀论文。在毕业论文的开始阶段,结合学生的选题,依据论文在企业、课题和研究项目中的实际意义,进行优秀论文的培育。一般会有多名学生申报,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推荐,进行优秀毕业论文的培育。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基本技术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课题性质做出合理搭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培育可以推出优秀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展板形式展出,为下一届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指导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开展“产学研”结合对理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可以使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应用,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实践平台,达到“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

[3]刘峥,李建平.产学研互动,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2,(4).

[4]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

学模式的实践[J].广州化工,2010,(3).

[5]石海信,王晓丽,周文红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新建本科

院校化工类毕业论文改革[J].广东化工,2011,(4).

[6]张自广,孔亚平.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合作

经济与科技,2012,(5).

[7]隋秀芝,李跃珍,李炜.加强毕业论文环节文献检索课教

学的思考[J].情报探索,2012,(1).

[8]申天恩,邓长辉,韩延波等.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思

路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2,(3).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海洋技术 实践创新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53-02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属于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的涉海专业,面对国家海洋产业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的需求,以及创新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要内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海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 专业定位

根据国家和上海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构建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等特点的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信息探测与应用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海洋信息技术、空间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1]。

2 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定位,海洋技术专业进行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目前达到20人,其中主干课程教学任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20~29岁教师占教师总数5%;30~39岁占50%;40~49岁占35%;50岁以上占10%。在这些教师中,具有海洋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水下信息探测、水声学等学科背景,能承担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授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5%。针对海洋技术专业青年教师数量多的情况,本专业采取“传帮带”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研修班,并制定《新进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并对新进教师和新开课教师进行试讲。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派出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促进了海洋技术专业教学的内涵建设,缩小了上海海洋大学在海洋技术专业教学方面与国内其他院校的差距,同时也提升了学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国内外影响力,逐步形成了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

3 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上海海洋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制定了海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了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符合教指委建议的专业规范。海洋技术课程体系和教指委规范总体吻合,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上,上海海洋大学注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声学等课程内容,通过选修课体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基础课的建设力度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注重通用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相关选修课、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知识运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新技术在本学科和专业中的应用,建设了集海洋科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声学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国内各高校海洋技术专业相比较,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建设了体现海洋信息探测与应用学科特点,在海洋资源环境遥感信息技术、基于3S的渔情预报技术和水下信息工程三个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

4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研究

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明显。两年来,加大了实验课程开设力度,并积极开展实践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

海洋技术专业十分注重并鼓励本科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分别赴台湾海洋大学和东京海洋大学交流学习。交流生培养计划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前进入学术研究活动。同时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风、提高外语水平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洋技术专业积极实施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系,发动全体老师关心学生。老师在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及就业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交流和沟通。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学生了解本专业,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毕业后的工作意向均有积极意义。鼓励导师吸收大三的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方式。所有专业课程相关教学资料100%在学校统一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网,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教学网络平台进行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网络和教师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实施短学期制度。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每年为期2周的短学期教学模式。在短学期,集中进行专题报告、交流讨论、实践实训、师生座谈等活动,同时举办每年一度的专业技能大奖赛。实践表明:增设短学期,有利于营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师生互动、突出实践认知的氛围,与长学期相配合形成了一种教学活动上的节奏感。

学校根据海洋技术专业特点,在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即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直接或间接参与本专业建设。兼职教授和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与讲座交流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理念,使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专家学者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生动、诱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同时,在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专家们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本专业内涵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充分保证学校和学院的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规章制度能得到有效执行,建立了从管理、反馈、评估等各个角度一整套的教学质量评估和检查系统,形成了“学院―教师―学生―信息员―学院”一条流畅的信息反馈途径,切实保障了教学情况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应到学院,使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充分保证了教学质量。

5 实验室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以“海洋遥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水下声学探测”和“空间测量”等课程为核心进行实验室建设。购置了地物光谱谱仪及其配件、Olympus 5072PR手动脉冲发射接收仪、ODOM Digibar Pro声速剖面仪、鱼探仪、工控测深仪、海洋导航测量软件、红外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电子全站仪、自动跟踪全站仪、徕卡RTK-GPS和手持GPS等,保证学生实践、实验仪器设备能够分小组进行,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常规专业仪器设备。这些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大幅度改善,不仅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资源,也为大学生创新活动和技能大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海洋技术专业许多实习和计算机密切相关,例如:“遥感原理课程设计”、“GIS综合应用实习”、“GIS应用与开发”、“WebGIS原理与方法”和“卫星海洋学课程设计”等,近期对遥感与GIS专业机房部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升级,并购置了遥感图像、电子海图以及潮汐表等相关实习资料,提高了实习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

此外,对已有的卫星接受处理中心、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岸带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等进行了改造建设,改善了教学环境。

6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有3个,分别是“上海海洋大学的测绘实习基地”、“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芦潮港环境监测站海洋观测实习基地”和“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洋观测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测量学、空间测量与制图、海洋调查与海洋观测实习等实践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性的特色,还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每年接收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3]。

7 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明显得到了加强。累计获得12项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多人次获全国和上海各类奖项,包括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三等奖以及“联想idea营销创意大赛”上海赛区二等奖等。这些实践成果与本专业加强实践课程是分不开的。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综合素质高,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今后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8 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将继续秉承上海海洋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抓住内涵建设不放松,把科研和教学工作密切结合。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生产中的重大与关键问题,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让每一位毕业生在工作中都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张鸣.创新能力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J].中国石化,2008(3):14-15.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环境科学导论 创新能力本位教育 教学改革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各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虽然各个高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及学生英语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间。为了切实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以中文理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英文思维角度掌握同样的专业知识,有必要从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从质和量的角度全面提高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鉴于此,我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试点改革,将ICBE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该模式如何应用到双语教学中,构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英文理解及表达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

1.ICBE教学新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做中学“,并通过学生在相关技能或活动上的表现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依据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以及当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能力本位教育(CBE)和创新相融合,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ICBE(Innov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将ICBE教学模式贯穿教学整个环节,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

2.厘清“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风能(兼顾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管理、保护与监测修复方面的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物理海洋学、工程学、数学及环境学、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环境科学导论”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环境科学导论”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确双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两种语言角度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达到增加学生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双重目的。

3.基于ICBE教学模式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3.1“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材改革

对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在校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广泛调查,结果表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志愿考进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是他们的第一志愿专业。因此,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在第二学年四级通过率平均达到90%。而“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四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全能胜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两年中文教材授课发现,第二语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度不够,学生在了解当前国际前沿知识、提高专业词汇量和英语口语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2014年授课时,选用全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该教材是国际上比较经典的环境科学导论英文书籍,书中各个章节语法较为简单,容易理解;每章最后面还有小结,容易掌握每章重点。

3.2“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主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32学时),不可能讲授所有相关知识,因此就因材施教。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开发技术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重要教学知识点的专题讲授,突出海洋环境科学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表1列出了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的讲授内容。这些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侧重海洋方面,尤其海洋在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变化、海岸带人口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海洋在水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废物倾倒、濒临物种、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如何保持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原有教学内容章节中列举的案例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案例及最新发展趋势均需要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微信等方式,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案例、新的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搬到课堂,从而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认识度,增强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信心。

表1 “环境科学导论”所授内容一览表

3.3“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跟踪检测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自开课以来,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来评定,且平时作业一般都来自于教材,并无任何难度。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针对教学考核问题,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采用阶段性测验的手段跟踪检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一学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更好地掌握了环境科学领域的常用专业词汇和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3.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侧重了解海洋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增强学生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蓝色海洋”环境保护的参与和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让同学们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动力,培养出全面、创新、有责任感的新型海洋环保人才。

3.4.1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比例

当前,高等学校的课堂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很多老师已经彻底遗忘传统的“板书”教学,而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板书”练习,黑板字不堪入眼。绝对的多媒体和绝对的“板书”教学都让学生生厌,如何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之间的比例,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介绍一些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来表述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动态的图像演示理论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形象又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专业环境科学词汇选择“板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认识和拼写。

3.4.2互动式教学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组织、最新研究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制作PPT,并在讨论课上由每个小组讲解,营造一种师生平等交流、无缝沟通的学习氛围。讨论课上,每个小组上台双语演讲,其他同学双语提问,教师适当点评,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点赞,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制作PPT的水平,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3.4.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对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课堂教学外,该课程教学还引入一些野外参与和环境行动、环境竞赛参与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展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在授课期间,我带学生参观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和资源环境保护处,了解这两单位在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在研项目和日常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课堂之外,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海资121学生组织的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蓝色海洋,保护环境”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活动。海资131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环境保护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一些学生在参与这些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存在性、实际解决途径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性,深刻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今后学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3.5“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构建

受课题经费的限制,课题组成员主要利用QQ群构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在该群的共享文件中,主要包含“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基本材料如教学大纲,课程进程表及考核说明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授课材料如教学PPT(以PDF格式上传)、全英文教材的扫描电子版、课外阅读材料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互动教学材料如分组情况、专题研究报告或国内外网站、制作PPT技巧、国内外环境科学导论相关开放或精品课程视频等材料。学生可随时下载群共享中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随时与我沟通、交流,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基于QQ群构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为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零距离互动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种网络平台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以上提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自2014年教学大纲开始修订之日起实施,将全英文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完全体现;此外,考核方式还体现了教学过程检测的重要性。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阶段性测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观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竞赛等活动)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显著,成绩斐然。期末总评统计结果表明:本班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例占到了82.15%。此外,针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我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让每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班级有71.4%的学生已过英语四级,35.7%的学生已过英语六级,89.3%的学生都认为“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有必要开设双语课;82.14%的学生认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选用的教材合适,71.43%的学生同意“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设置阶段性测验,71.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例;64.3%的学生喜欢教师设计的学生分组、查阅文献、PPT制作、双语演讲等教学改革环节;100%的学生都喜欢教师为这门课设置的参观实习;82.14%的学生很满意教师对该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方式改革;17.86%的学生参加过环境类的社会实践或竞赛。以上数据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分析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建议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资英语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增加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全英文教材中的专业词汇问题。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流利讲解双语课程,还需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担任“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为32,一般8周就结课;学生在短短8周时间里需要掌握课内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的环境专业词汇量,课后完成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

结语

“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是唯一的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一切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还有待更多的教育者进行实践和探讨。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淮海工学院这样一个普通高校实施《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通过更多教育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建立一套规范的双语教学模式,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考核方式的认定。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宋艳群.“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科技,2015,17(189):115-117.

[2]黄云凤.《环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12-214.

[3]黄月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29-132.

[4]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82-84.

[5]赵兵涛,张忠孝,金晶.关于《环境工程与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102-104.

[6]艾凌艳,刘冬,田丽媛.高校双语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2):8-9,48.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是工科院校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覆盖面广、内容繁杂,教师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实践教学等原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时少,涵盖信息量大。教师面临着如何结合本校办学模式和本专业学生深造和就业的需要来重新组织、整合教学内容的难题。

(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动态的、不断吸收高新技术发展的技术,大多数教师受到现有教材的限制,无法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融入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

(3)实验设备匮乏,无法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来加深学生对理论授课内容的理解。

(4)课件制作难度大。先进制造技术内容繁杂,涉及多种先进制造工艺、原理、加工过程及应用。授课过程中仅采用文字结合图片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5)很多高校教师基本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6)现有的教材内容繁杂,相对陈旧。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技术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特别在海洋科学与工程、海洋渔业、海洋信息等学科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近年来,工程学院在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何寓研于教,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先进制造技术”案例式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

精选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最前沿的技术,分大类,然后从每大类中再挑选出此类技术中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以此为主题,广泛收集相关案例资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最好从中国期刊网上或elsevier上下载科技文献以备参考,同时可以参加一些大型的相关技术产品展览会来拓宽视野并积攒素材。

(二)选择案例资料

从众多案例资料中挑选出最相关且浅显易懂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海洋工程装备等相关内容的兴趣,逐渐过渡到所要讲授的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同时需要从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用途等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考,并结合教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及本节课的收获,比如先让学生自己针对该项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技术特点、应用条件、加工成本、加工质量及效率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学习,这一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并学会去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提前做好功课,带着问题来听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

制作案例的教学课件,要包含海洋类技术的定义原理、海洋工程样件的制备、设备的选择、加工过程、检测等,并尽量多地利用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整个零件的加工过程;在课前备课时,要大量查阅相关内容,挑选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具有应用性和市场潜力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及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从而让学生从高层次、新角度来认真对待这门课;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将涉及的相关信息巧妙地融入到课件中来,并注意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播放与先进制造技术应用领域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在海洋工程方面的运用。

(四)融合海洋特色的案例及改进课外互动模式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面对海洋资源开发这一不断成长的新兴市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相关装备,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首先需要对海洋工程有关教材进行修订,并围绕研究主题发表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给同类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经验。其中实践环节可通过购买相关精密器材比如超短激光器,并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所获的试验结果又可作为新的案例应用于教学中,这就是将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同时为了弥补课上教学学时不足这一缺陷,可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实现师生课外互动这一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得以继续延伸,以数字化的形式在整个教学网内,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互动,适应多层次教学的需求,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五)改革考试方式

增设案例考试环节。给定主题,学生自己寻找案例,主动查阅文献并制作课件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毕业设计撰写综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每位学生都需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比如以5分制的方式,以小纸条的形式给任课教师打分,同时可提出对课堂教学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参与程度,将其作为考核学生的一种方式。同时考试的形式可采取课堂讨论、小组成员演讲、布置大作业、文献查新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来决定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可避免仅凭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定和决定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跟踪海洋工程领域制造业的最新发展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英文名称: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0890-5487

国内刊号:32-1441/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舟山 海洋文化 海洋经济 互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49-02

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71%,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孕育了世界上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成为了人们争相开发的对象,海洋经济被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舟山作为中国第一大群岛,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发展史,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因此,新世纪,发展海洋经济成了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正确处理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于发展海洋经济至关重要。

一、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大陆文化,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舟山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利用群岛周边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们对舟山沿海海洋的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海洋型生活方式和海洋型开发利用方式,具体包括与海洋有关的生活理念、习俗信仰、文学艺术、科技知识、法律制度以及与各项海洋产业有关的各种表现形式等。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决定了舟山海洋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共有的特征,又有自身的内涵。

1.舟山海洋文化的源起及发展。舟山海洋文化是在海洋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在大陆史前文化的基础上,在独特的海岛地理环境下,伴随着早期的捕捞等耕海活动,形成了原生的海洋农业文化,它与外来的农业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海洋农业文化;在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不断发展,海港不断开发的基础上,海岛与外界的联系加强,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商业文化;在海岛人长年的海上冒险生活对心灵慰籍和精神关怀提出强烈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奇特的海洋崇拜文化――观音文化。如今,随着海洋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亦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起来。随着海产品加工、海水养殖、造船、海洋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万吨级、几十万吨级码头的建成,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相应的海洋产业文化和海洋生态文化,舟山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吸纳性日益增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舟山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给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舟山海洋文化的内涵。舟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首先,舟山海洋文化有着先进的海洋意识。舟山地处海岛,海岛人以海为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敬畏生命、崇尚海洋的理念,坚持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广阔的海洋使海岛人树立了“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能够接纳形形的移民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显示了大气与创新,体现了自强和自信;大海的危险性、多变性培养了海岛人的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精神,构建了其豪爽、旷达、不拘一格、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形成了强悍、机智、生机勃勃、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海岛海洋文化。

其次,舟山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科技围绕开发海洋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港口码头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蓬勃发展的舟山海洋教育事业为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再次,异彩纷呈的海洋艺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与大海打交道的过程中,海岛人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再现了生动的社会生活,创造了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洋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丰富内容的海洋艺术。

最后,日益完善的海洋基础设施、形式多样的海洋组织是舟山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港口、码头、航线、航标、海洋景观、连岛大桥等海洋基础设施以及各类海洋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及组织等是舟山海洋文化中重要的物质财富。

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国务院2003年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过程中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舟山有着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2009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9%;海洋经济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1.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些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舟山正在向海洋经济的拓展阶段进发,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渔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缩小,高科技精深加工和服务业在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点主导力量。

2009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渔业总产值89.94亿元,增长4.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3.78万吨,比上年下降1.4%,其中远洋渔业产量10.42万吨,下降38.2%。全市海水养殖面积7.98千公顷,增长2.2%,海水养殖产量12.74万吨,增长12.0%。全市有部级无公害养殖水产品39个,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6个,面积2866公顷,全面推进了水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610项,其中部级20项,省级188项。此外,政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2009年全年获省市级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55项,其中省级奖10项,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省标准创新型企业6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含保税仓库货物)70.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进口总额32.84亿美元,增长18.7%;出口总额37.39亿美元,增长13.8%,其中船舶出口额19.39亿美元,增长44.6%,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51.8%,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年末舟山口岸对外开放陆海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新增28平方公里。此外,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也取得了新成绩,合同外资金额104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3670万美元,增长3.8倍。

3.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海洋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经过旅游部门对外的大力促销,舟山的知名度得到了迅速提升,“佛教文化、海洋休闲、海鲜美食”三大海洋旅游品牌已在长三角地区唱响。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752.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实现旅游总收入1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4.借助独特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港口和临港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十五”开始,舟山确定了依托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船舶、石化等临港工业的新海洋经济战略。如今,临港工业已唱响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角”,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06.29亿元,其中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19300万吨,比上年增长21.7%。至年末,全市有生产性泊位336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个,比上年末增加7个。

三、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海洋的世纪,正确的把握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其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表现为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文化的发展两个方面。

1.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舟山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舟山海洋文化中先进的海洋意识渗透于海洋经济的方方面面,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的意识大大促进了舟山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了产品的销路,这种自强、自信、勇于博采众长的意识有利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海洋文化中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海洋经济建设中有助于形成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拓展的氛围,在不断研究、不断突破中不断崛起,不断前进;海洋文化中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主张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舟山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极大的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舟山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必须要以海洋科学技术作为动力和智力支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实现海洋经济建设的新发展。目前舟山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如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对于增加海洋经济高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的了不可或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建设,为全面实现海洋经济的跨域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海岛人在长期的涉海实践活动中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催生了大量的艺术精品。繁荣的群众文艺创作、富有海岛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的创建、一系列海洋专题的研讨会的召开等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舟山的知名度,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印象・普陀”等体现舟山海洋与佛教文化特色的大型文艺节目的成功举办,又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第四,海洋文化中的硬件设施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坚强后盾。舟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前沿、我国沿海航线的中心点、长江航道的出海口,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其天然的深水港口优势为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实现了舟山与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的对接,为舟山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海洋经济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舟山海洋经济对海洋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海洋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以海洋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在探索、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培养了海岛人先进的海洋意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完成了大量配套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推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海洋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扩展。

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活动空间的扩大给海洋文化提供了更优质的传播媒介,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传播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随着舟山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舟山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各种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频繁的异地文化交流活动,既展现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在互动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再次,海洋文化越来越借助经济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海洋文化不断和海洋经济融合,依托海洋文化产业这块平台发展自身。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制造业等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海洋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21世纪,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海洋文化的繁荣又必须以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物质前提。为此,在今后的建设进程中,必须继续一手抓海洋经济建设,一手抓海洋文化建设,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叉融合,走出舟山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本文为浙江海洋学院校级课题,课题组成员有杨菊平、袁媛淑、贝静红)

参考文献:

1.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

2.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

3.刘福芳.试论海洋文化的哲学内涵.理论学刊,2006(11)

4.舟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湛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9159

国内刊号:44-1635/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海洋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海洋工程 培养质量 培养模式

随着深海远洋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给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设和深海油气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1]。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实力提升,为中国成为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保障。海洋工程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关乎国家海洋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因此对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研究生学位点,隶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学位点按照“内涵发展,目标引领”的办学方针,把提高研究生竞争力和教师影响力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立足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提升这两个基本点,进一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和学科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发展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基于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在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以期提高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海洋工程学位点简介

海洋工程学术学位点围绕产业现实发展需要,开展了海洋装备设施研究。海洋工程学位点从无到有,研究生规模稳步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位点管理逐步规范。通过近年的全面建设,学科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加强,成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术水平快速发展,学科排名大大提前。

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学科方向的设置,要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同时考虑到社会对该学科的实际需要 [3]。浙江海洋大学的海洋工程专业主要开展离岸海洋工程结构设计、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结构物水动力分析等领域的研究。

一直以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根据各学位点的情况将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作为重点,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学位点建设项目[4]。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海洋工程硕士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科目和学时数[5]。研究生授课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增加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培养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索思维的能力。

以海洋工程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海底管道工程》课程为例,课程主要讲述海底管道构造、海底管道施工方法、施工方式及实际工程应用。通过讲授拟出版自编教材、参观海工装备的制造现场、观看世界著名企业海底管道施工视频,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实践中,获得了最全面的专业课程知识。研究生通过对海底管道现场不同施工方法的对比,掌握基本施工技术流程,并从中学会了综合分析设计方法。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学术能力、科研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6]。目前,学科现有教职工23人,包括10名教授、12名博士、1名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3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才,3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省教学名师。

学院高度重视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加强岗位培训,使他们了解研究生管理、培养制度,树立良好的教学培养观念,同时组织有经验丰富的教授对中青年硕导进行传、帮、带培养。有计划选送理论水平不高的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院校进修,选派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到海洋工程企业进行技术职位挂职锻炼。

科研能力是衡量中青年导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中青年导师的科研能力。学院应积极鼓励中青年人才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持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中青年导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究合作提供平台。以我校海洋工程硕士学位点为例,中青年导师安排到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挂职,参与建造海洋钻探生活辅助平台的设计,赴金海重工集团协助90米自升式海工作业平台的研发。导师通过参与工程实践,提高了自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稳定了科研合作基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同时培养了一批具备学术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导师队伍。

(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高水平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对促进研究生的持续成长成才、提高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海洋工程学位点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方面别出心裁,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研究生学术交流制度。导师应定期与指导的学生交流探讨。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鼓励不同的学科思维理念进行交流和碰撞,并积极选派研究生参加海内外的高水平学术会议。

2.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定期邀请高水平的海洋工程专家为研究生举行讲座报告。组织优秀学生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台湾海洋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等院校交换学习,学院组织开展过中俄友好船舶与海洋工程报告会、我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的中俄芬船舶与海洋工程师生学术交流会。

(五)构建实践创新体系

培养质量是提升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核心。建立研究生实验平台、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建设研究生实验平台是巩固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当务

之急[8]。

1.建立研究生实验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在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该学院在浙江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原有基础上,新增了浙江海洋大学江海通达新船型研发中心,2014年又独立申请并获批、立项了浙江省近海海洋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2.建立产学研联合实践平台

产学研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高级人才。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扬帆集团、欧华造船、日本常石集团(舟山)、金海重工等海洋工程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机制。

(六)规范培养活动的管理

学院不断规范海洋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活动,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计划,保障各项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学位点为不断提高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在课程理论教学、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自查预审、最终答辩等环节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体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标志是学术论文。论文是体现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展示其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9-11]。近三年来,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点的学生发表科技论文96篇(生均1.78篇),其中英文文章17篇;海洋工程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合格率为100%。

三、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造船行业不景气,许多船厂将业务拓展至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逐渐走向高端领域,对海洋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如何提升海洋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学院重视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海洋工程的学科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加强科教协同、产学研结合,努力建设一流的海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颖,韩光,张英香.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 舰船科学技术,2010(32):108- 113.

[2] 张嵘峰.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 .船海工程, 2008(37):180- 182.

[3] 罗盛旭,胡广林,梁振益,闫慧,王雅娟.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187- 190.

[4] 李卫东.关于科研机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 船海工程,2014(01): 51- 53.

[5] 高英力,李友云.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7- 69.

[6] 彭静.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 西南大学,2006.

[7] 刘刚,黄一,张崎,李红霞.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J] .船海工程,2012(06):112- 115.

[8] 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3):11- 17.

[9] 魏萍,刘大双,嵇春艳,万超.“三环一体”全日制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浅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9-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