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

海洋经济专业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第1篇

(一)专业设置与“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发展适应性分析按照“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我校与之相契合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法学(海商法)等10多个等面向海洋的本科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的20%左右。

(二)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适应性分析按照《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我校与之契合的有电子信息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学类、计算机类等近30个专业,占我校现有专业的45%左右,从比例上看,学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分布与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相协调,但这些专业中,背靠产业支撑、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或不可替代的专业仍显不足,缺乏大规模多对象的协同合作,合作的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

(三)传统通用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根据厦门统计局的《2012年厦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2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5.21亿元、1374.01亿元和1417.85亿元,分别增长0.4%、12.6%和11.7%。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51.1:47.9调整为0.9:48.8:50.3,二产比例略有下降,三产比例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是不断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一区三中心”建设。突出发展金融商贸、航运物流、会展旅游、科研文教等现代服务业。学校与之相对应的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数量不多,有些专业存在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部分专业的办学力量还不强,主要服务面向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二、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学科是专业发展的根基,学科与专业是“源”与“流”的关系,新一轮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融合、优化、发展”的总原则,以理顺专业关系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将有利于做强一级学科的相关专业,以及服务对象相近、相互支撑的专业相对集中,使调整后学院的专业建设任务及服务面向更加明确,形成集中度较高的专业群体,推动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服务。

(一)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凝练特色,提高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契合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增设相关新专业,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推动专业与社会的对接,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是做强海洋工程、海洋技术及相关学科,以适应福建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根据“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办学特色与优势,应当积极培育为海洋产业发展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培养适应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经济强省建设需要的海洋经济、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等人才。根据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调查研究预测,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深水港建设人才、引航人才、港口机械装卸技术人才、航运经营与管理人才、航运金融保险人才、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物流经营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航运网络经济人才及邮轮经营管理人才等11类复合型人才为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急需人才。学校可结合以上人才需求,量力而行的增设新专业,如结合学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及地理信息科学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多年来的办学优势,增设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等专业,结合学校海上专业及机械类、能源动力类及土木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增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二是强化特色,在现有专业中凝炼涉海方向。如结合厦门游艇基地建设,航海技术专业可增设游艇驾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可增设游艇设计制造方向;结合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经济学类专业可增设航运经济、航运金融保险方向等;按照厦门市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邮轮母港发展规划以及海洋旅游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酒店管理方向和休闲与海洋旅游方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可增设邮轮经营管理方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可结合学校海上专业优势,发展海上通导方向,培养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结合福建是海洋大省,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增设水产品加工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设渔业机械方向和港口机械方向;结合福建省建设海洋强省的策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增设水上运动休闲方向等。三是加强对传统通用性专业的调整、融合,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对传统通用性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如结合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可增设涉外法律方向的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可增设增设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结合英语专业毕业生全国总体大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可增设翻译方向等。此外,对于某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可进行撤销、归并或调整。

(二)整合资源,搭建专业平台,增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形成若干个优势学科专业群按照“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全校带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和平台统一集中,优化重组。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开放式运行,面向各学科、各专业的师生和社会人员开放使用。各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和项目的需要申请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加入各种项目,尤其是各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和项目的基础上应接受其他专业学生的使用申请。同时鼓励各平台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以增加平台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和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结合“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和工程研究中心,打破学院壁垒,搭建“海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与动力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机械工程、海洋环境工程、电工电子”等学校层面的学科支撑平台,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从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带动专业群甚至整个学校实力的提高。

(三)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的基础上,更要强调专业内涵的建设,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学校要在建设部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同时,遴选建设一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形成三级建设体系,以专业内涵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强化特色,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重组,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鼓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及时、大胆的吸收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鼓励创新和实践,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能够扬长避短,办出特色,以满足行业、产业集群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产业获得贷款的有效抵押品较少,企业获得的贷款绝大部分为信用担保贷款或厂房、土地、大型机器等不动产抵押产品,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开展船舶等动产抵押业务。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够明确,大多输商业银行均没有开展海域使用权、收益权等抵押业务,许多涉海企业只能从香港或境外银行获得抵押贷款融资,而国内金融机构则不得不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二是海洋渔业贷款期限和额度与银行要求难匹配。比如海水养殖业生产周期一般在2~5年,资金需求多为数百万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无瑕顾及此类风险偏大但规模相对偏小的农业贷款业务,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出于风险考虑,一般仅能提供1年期、10万元以下的贷款,且贷款利率经常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0%以上,使不少渔户望而却步,从而造成海水养殖业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金融创新力度十分有限,实际上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信贷融资模式支持,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有限。对于当前在国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海洋集合信托、短期融资券、海域使用权抵押、海洋风险投资基金等特色融资产品,国内金融机构很少开发,且较少和境外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业务合作,这也使得国内许多涉海企业难以获得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信贷产品,特别是对集中较多中小企业的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行业来说,融资渠道更为狭窄,抗风险能力更弱,从而极大限制了金融与海洋产业的有效对接。同时,当前我国对适应现代海洋产业需要的投融资市场和交易市场发展重视不足,比如我国尚未建立统一专业的海洋产业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海产品远期交易市场、排放物交易市场、船舶交易市场等各类市场载体,造成了我国海洋经济诸多有效需求无法满足。

国内涉海保险业务发展仍然滞后

目前,我国涉海类保险险种较少,海洋灾害保险程度不高,针对海啸等巨灾的险种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由于海洋灾害具有损失巨大、不确定性强、风险较为集中等特点,使得国内保险机构出于风险考虑而较少涉及海洋灾害保险。在海洋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面前,保险公司往往自身难以独立承担,即使部分大型保险公司愿意承担,但出于稳健经营的原则,其相关保险业务也常会严格控制各时点的理赔总额,并设置较高的保费,从而导致被保险人的真实需求无法满足。此外,由于海洋与保险专业的复合人才严重不足,造成对涉海保险相关定价、估损、理赔的经验和技术的缺乏,无法保、不敢保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致使海洋灾害保险业务难以开展。

加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制定具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地方政府要尽快制定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具体规划。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对海洋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风险控制优化、环境规划与保护等领域展开调研,及时制定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稳步推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壮大,努力实现海洋经济金融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二是加大政府财政金融支持海洋产业的力度。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财政拨款机制,不断充实和完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健全银行信贷、保险、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财政支持措施,为发展海洋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法制环境。三是对海洋产业给予政策倾斜。特别要对海洋油气加工、远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运输、海洋高新技术等重点开发项目和新兴重点海洋产业进行财政补助,或在投入资金时给予政策优惠,缓解涉海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从而推动海洋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二)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一是引导商业银行发挥各自优势,合理抓好信贷支持着力点,加大配套金融服务与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效率。对重大海洋产业项目,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给予高效支持;对水产加工、海水养殖、旧渔船改造等中小项目,鼓励中小法人银行机构提供较长期限贷款。二是努力培育信贷市场主体,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和设立为海洋经济服务的专业性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增加海洋产业专项业务部门,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此外,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特色海洋服务,对国内金融资源形成有效补充。

(三)创新信贷模式,拓展涉海金融业务

一是信贷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要深入探索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积极开发为船舶配套企业、船舶建造企业、船舶贸易商、买方等产业链上关联各方提供一揽子的融资、结算、财务顾问服务,这种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和增加综合收益,而且也给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二是担保方式创新。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与各类担保机构加强互信合作,灵活多样创新担保方式和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积极探索推出海域使用权抵押、船舶抵押、股权质押、港口物流融资等担保方式,引进各类担保机构参与包括海洋渔业等各类涉海信贷活动,有效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问题。三是贷款方式创新。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适合海洋产业发展的特色化、专业化信贷支持方式,灵活、合理地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并采取多样化的贷款和还款方式,有效解决企业资金需求问题。四是积极引入银团贷款和第三方资金。对重大海洋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引入第三方资金的模式,对涉海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四)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市场化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为海洋产业提供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鼓励其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快培育海洋产业专业交易市场、海产品远期交易市场、排放物交易市场、船舶交易市场等海洋专业市场载体,并积极培育海洋合作基金会、信用评级机构、担保机构等一批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主体。二是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拓展和创新金融工具,扩大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的规模,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等品种,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中长期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同时,加强对拟上市涉海企业的各项金融服务,推动涉海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三是积极发展内部融资市场。鼓励涉海企业利用民间资本组建业内金融公司,允许涉海企业参股,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强化保险服务,完善海洋保险业务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烟台市;海洋经济;金融支持;蓝色金融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凭借着优越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海洋经济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得批准,确定了“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烟台市成为带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三大核心之一。海洋经济作为烟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为了突破海洋经济发展的融资瓶颈,烟台市建立了财政引导产业发展的财金模式,设立了面向海洋产业的61家基金和投资机构,基金规模达到392亿元。但是烟台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还面临着融资规模不足、融资渠道狭窄等金融约束问题,因此,构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完善烟台市“蓝色金融”体系”对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海洋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四点建议:第一,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涉海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融资服务;第二,积极推动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贷款贴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海洋产业;第三,积极发展信托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涉海企业的投融资需求;第四,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涉海项目申报国家专项基金,申请国家或地方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从银行信贷、股权债券、保险、多元化融资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及政策保障六个方面,提出了金融系统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途径。具体来看,在银行信贷方面,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创新海洋金融产品与业务;在股权、债券融资方面,支持成熟、优质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中小型涉海企业通过债务性融资工具融资;在保险方面,完善海洋渔业保险,发展海洋特色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投资基金对涉海项目与工程进行投资;在多元化融资方面,通过建立金融租赁公司、跨境融资、创新涉海金融工具、引入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在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打造海洋产业投融资服务公共平台,健全海洋产权抵质押登记制度;在政策保障方面,推动涉海信贷政策的落实,推进蓝色金融的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2山东、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自2010年开始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建设工作,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五个省市相继确立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本文对山东、广东二省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希望为烟台市海洋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2.1山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山东省于2011年开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2018年9月召开的“儒商大会2018”现代海洋产业论坛上,签署了12个现代海洋重点项目,投资规模203亿元,同时推介了216个海洋强省重点项目,投资规模达4100亿元。为了推动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开展,山东省积极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保险业,不断拓展涉海项目融资渠道,持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构建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协同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具体来看,其措施主要包括九项:第一,支持金融机构与战略投资者的战略合作,组建涉海项目大型金融集团;第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涉海项目股权和业务合作;第三,为开发与创新涉海金融产品提供政策支持;第四,推动产业资本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发起设立了规模达300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基金,积极建设海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第五,完善涉海保险服务行业,鼓励开发涉海保险产品,提高涉海项目保险覆盖率,建立海洋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第六,发挥“海上粮仓”建设基金的支持作用,利用好国家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每年筹集不低于55亿元的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涉海“十大行动”的建设;第七,发挥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建立集信贷、融资、发债、理财、结算、咨询于一体的投融资机制;第八,简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信贷规模;第九,依托省内大型投资基金公司,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平台。

2.2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发展经验分析

广东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长期占据全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的地位。为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广东省政府从财政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进行了统筹,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措施。在财政专项资金方面,广东省自2018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五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并安排了2.6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36个海洋工程项目。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广东省与当地的政策性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广东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等125个涉海项目发放信贷资金500亿元,同时,积极探索信贷担保、贴息、不动产权证质押等支持渔业发展的信贷机制。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将深圳打造成国家海洋金融中心,成立了广东省首家海洋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公司,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

3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烟台市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有利的政策优势,烟台市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烟台市海洋生产总值173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并成为我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7年烟台市实现主要海洋产业产值3411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18年,烟台市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打造绿色可持续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经济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架“3+3”海洋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通过大力改造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海洋文化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以及海水利用业,创建两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举措,进一步优化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烟台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建立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和建设部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主线,实施了一批涉海重点工程和项目。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烟台市启动了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等1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9亿元。在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方面,生物医药园、抗HER2抗体ADC新药生产车间等14个项目投入了建设。在海洋渔业方面,山东芙蓉岛西部海域部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四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投入建设,投入资金1.0402亿元,同时积极推进智能型工厂化循环水整装系统产业化推广等5个项目,预期提升产值超过6亿元。在海洋物流方面,确立了码头工程、航道及防波堤工程、集疏运系统、临港物流工程、临港产业园5个重点支持的海港码头建设项目。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支持南山铝业海水淡化工程、海阳核电海水淡化工程等4个工程的建设。在滨海旅游方面,开始蓬莱西海岸文化旅游区等5个项目的建设,计划投资618.79亿元。与此同时,烟台市也启动了海洋科技强市、海洋生态文明强市、海洋文化强市、海洋综合管理强市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等4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3.5亿元。为了支持烟台市海洋强市项目的开展,烟台金融行业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保障涉海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2015年,烟台市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与烟台市政府、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出资设立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规模3.2亿元,重点支持海洋牧场、现代渔业园区、遗传育种中心等项目的建设。2016年,烟台市银行业发放了海洋产业专业贷款70余亿元,其中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发放贷款超过60亿元。

4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通过对国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进行分析,在借鉴山东、广东二省实施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基础上,结合烟台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海洋产业投资状况,从融资性金融支持、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和服务性金融支持三个层面,研究支持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并逐步形成以财政支持金为基础,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体,以社会资本为重要来源,以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为保障的金融支持体系。

4.1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由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国外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组成的多样化融资体系,丰富涉海领域资金来源,提升各类金融机构的涉海服务能力。具体来看,第一,充分发挥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对支持涉海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在利用好中央财政每年拨付的3亿元资金基础上,根据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一带三区”新格局建设需求,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同时根据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的规划,加大烟台市对涉海产业、涉海工程、涉海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二,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支持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等方式,在信贷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向海洋产业倾斜,同时,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与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领域。第三,完善资本市场,为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积极培育涉海中小型企业,提升涉海上市公司质量。第四,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形成较为成熟的基金市场。第五,支持条件成熟的涉海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提升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第六,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大型工程建设等领域,尝试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分散项目投资风险。第七,努力打造“亲清”的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海洋产业。

4.2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海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引发的海洋产业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是由于海洋产业投资金额巨大、资本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引发的投资风险。为了对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需要完善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发展保险行业、担保行业,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建设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的主要途径。从海洋保险行业来看,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海洋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适应海洋渔业、海洋航运、滨海旅游、海洋贸易、海洋环境、海洋信贷、海外投资等领域的保险产品,不断提升海洋保险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引导烟台市保险机构成立专业的涉海保险服务部门,为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便利的海洋保险服务。从担保行业来看,形成一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具有资质的海洋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利用海域使用权、码头、船舶、水产品仓单等资产开展贷款抵质押业务。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通过应收账款、票据、股权、经营权、租赁权抵(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业务,筹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同时有效分散资金筹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4.3服务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和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是为了解决资金来源和风险控制问题,但是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还需要法律咨询、审计评估、产权交易等服务支持。健全为海洋经济服务的各类机构,完善海洋经济服务体系成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第一,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服务机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专业的金融、法律、审计等相关服务。第二,搭建起以烟台市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的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挂牌交易、信息咨询、投融资、海域使用权抵押、金融创新、项目招商等服务。第三,建立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动态监测与效果评估机制,为海洋产业金融政策调整和金融资源的调配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相兵.银行业支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问题研——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烟台市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17(3).

[2]任洨燕.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3]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烟台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Z].2017-09-07.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第4篇

“竞争情报”一词,源自英文的“CompetitiveIntelligence”,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1986年,美国首先成立了专门促进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SCIP(Soc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它标志着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竞争情报。马费成和查先进老师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将竞争情报概述为:“竞争情报研究作为一种信息服务工作,主要从事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未知或未来信息的预测。与一般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相比,竞争情报不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具体回答,竞争情报研究的直接结果是帮助组织建立起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优势,并在必要时自动向组织发出预警信号”。[1]

二、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他的著作《未来时速》中曾很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简单而强烈的信念,将您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利用竞争情报将决定您的输赢。”[2]

(一)为企业风险提供早期预警竞争情报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避免受到突然袭击。竞争情报有助于企业及早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并通过减少对手的反应时间以增加自己的反应时间而获得竞争优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IO)认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利益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能阅读早期信号就可以利用所剩时间预先采取相应措施,避开威胁。

(二)为企业决策提供情报支持决策的前提是知识,即市场环境动向、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信息。[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莫测,瞬息万变,而市场信息是分散和无序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因此,这些纷繁复杂甚至真假难辨的信息需要情报工作人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搜集、加工和综合分析研究,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三)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依据现代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创新的竞争。而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是竞争情报。在技术立项论证阶段,竞争情报服务通过查新和专利服务,提供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在技术开发研制生产过程中,竞争情报能搜集国内国际先进技术,洞察技术前沿,解决技术难题;在新产品的营销阶段,竞争情报能通过市场分析,了解客户需求特点,以便使企业制定更切合市场的营销策略。

三、图书馆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具体措施

新区成立,机遇和挑战并存,舟山群岛新区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健康发展?这也是新区图书馆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舟山企业具有一些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比如鲜明的区位优势和传统的特色产业优势。舟山一直以来围绕“海”字做文章,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4]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1436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3.7%,增速高出全部工业2.5个百分点。[5]舟山企业也面临若干劣势。由于地处偏隅,信息闭塞,因此企业竞争意识相对不足。大桥时代到来,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保税区的批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挂牌,由此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势必引起企业间更大竞争。同时,舟山传统产业与宁波、象山等同种企业间也并存竞争。要想实现发展的稳步提高还需要借助外在推手,那就是情报。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资源建设入手,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涉海类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是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基础,而特色资源更是开展情报服务的生存之本。每所高校图书馆都由于自身的发展历史、专业特色、地域特色等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馆藏。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采集富有特色的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加工,形成了富有专业特色的各类数据库。一些特色数据库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参考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价值,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特色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社会的优势资源。为适应舟山市特色企业的咨询需求,本馆自建中国海洋生物数据库,并刚刚完成《海洋、水产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海洋、水产特色资源数据库》分别建立论文库、专家成果库、视频库等资源数据库。收录文献类型以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报纸等文献为主导,兼收图像、音频、视频等声像型文献。本次海洋特色专题数据库目标数据量建设在5万条以上。该数据库的建设宗旨是为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人员、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和建设者等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源服务。同时,海院图书馆继续丰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特色馆藏资源,文献收集特别注重舟山本地和浙江本省相关海洋文献的馆藏工作,主要收集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文献、海洋经济文献、海洋组织文献和海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文献。文献来源主要有本馆文献挑选、特色资料购买、网络资源组织、走访索取等几种途径。

(二)从专利分析入手,为企业提供技术预警和创新服务专利分析法是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一,专利文献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信息源;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和应用某项新的技术之前,必须开展详细的专利文献调研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论证。即使在完成了新产品和技术的可行性论证之后,也还要利用专业文献进行必要的跟踪服务。第二,专利文献还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监视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活动,可以适时阻止对手专利申请成功,或抢先于对手申请同类专利;第三,通过对竞争对手企业专利的分析,还可以加强自身专利权的保护;第四,专利情报可以作为“预警”系统。企业通过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的、个别的、零碎的专利情报进行加工组合分析,可以得到技术、经济的“预警信号”,发现并预知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剩余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从而产生具有竞争性的企业竞争情报。目前,舟山造船龙头企业———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着手针对“新区时代”修订自己的发展规划。扬帆集团除了继续在整船制造上保持优势以外,还在努力发展船舶配件的生产研发,改变精密配件仪器需要进口的劣势,但是专利的查询和解读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浙江海洋学院在渔业、船舶等专业方面具有人才优势,如有必要,图书馆可以在企业和专业教师之间架起桥梁,针对企业需要开展新产品的专利情报跟踪和分析服务。[6]

(三)从科技查新入手,为企业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可行性分析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7]因此在进行科研立项和技术引进等工作时,科技查新至关重要。科技查新工作的范围主要包括:科研立项;申报科技成果奖励;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专利申请;技术咨询(指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新产品开发、专题调研等)。科技查新服务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能为地方企业相关课题的立项、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等提供竞争情报服务。2010年1月宁波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浙江海洋学院分站建立,具有工学及农学类查新资格。经查,目前舟山有舟山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和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两家可提供专业的查新、信息检索、科技咨询、定题跟踪检索和产品市场分析等服务。[8]

(四)从校内科研入手,为学校成果转化充当中介高校科研成果应该并且必须得到转化,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是没有意义的,尽管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鉴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只有极少一部分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转化渠道不畅。浙江海洋学院科技成果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截至2011年4月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省部级奖70余项;主持了一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专项、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9]具体科研成果主要有大型名贵野生海水鱼类筛选及其人工苗种培育技术、鲡鲷海水深化网箱养殖技术、大黄鱼规模养殖技术、石鲷繁育及养殖技术、深水网箱养殖清洁生产技术等。目前这些科研项目没有进行集中管理,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完全有能力、有义务和相关部门配合,把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管理并推荐给相关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具有相当作用,对企业和学校来说是双赢工作。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第5篇

1.1关于海洋体育概念的界定在期刊论文上,最早提出“海洋体育”概念的是滕海颖,她认为:“‘海洋体育’是人类依据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组(套)锻炼身心并使其健康的运动项目”,“它的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陆地体育’而言的”。曲进、梁政东认为“滨海体育是指依托滨海的自然环境,在海滨进行的以健身、娱乐、医疗、竞技、消遣等多种目的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鲍明晓认为“海洋体育是人们利数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刘海清认为“滨海体育是以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依托,以体育旅游为载体,以达到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为休闲目的的活动”。郑婕认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梳理以上海洋体育的概念,虽然各有不同的表述,但都包含以下要素:(1)海洋体育是以海洋资源为依托;(2)海洋体育能促使人的身心健康;(3)海洋体育即是身体活动方式,也是社会文化活动。

1.2关于海洋体育的分类滕海颖依据活动开展的场地将海洋体育分为沙地海洋体育、泥地海洋体育、海上海洋体育、岸上海洋体育和船上海洋体育六大类。鲍明晓认为“海洋体育大体上包括:海滩运动、海上运动、海岛运动和海空运动四大类”。黄文浪根据活动区域的不同将海洋体育分为沙滩项目、水上项目、崖壁项目、滩涂项目及综合性项目等。何成莲将滨海运动休闲项目分为运动型、游憩型和观光型三大类。曲进在“论滨海体育休闲”一文中,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滨海体育休闲活动项目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依据活动场所,可分为岸上类、沙滩类、海面类、海底类、海空类和船上类;依据活动方式,可分为滨海游水类、船艇游弋类、沙滩嬉戏类、垂钓类、悬崖活动类和空中飞翔类;依据动力源,可分为器械动力类、人体动力类、自然动力类和综合动力类”。

1.3关于海洋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随着海洋体育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体育休闲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海洋体育事业的因素之一。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的确立是海洋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韩海波认为培养海洋体育休闲管理人才数“实施‘平台式教育’、突出办学优势、实施‘学分制’、加强专业学科课程,相数减少术科课程的比例、实施‘主辅修制’、坚持‘理论数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数培训的工作”。何成莲等认为,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理论+技能考评+四大训练+创新实践”。施俊华等认为,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数加强理论体系构建、有效培养“管理型数技术型”相结合的复合数数型人才、体现人才“精、专、强”特点,增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1.4关于海洋体育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刘海清认为,我国滨海体育开展形势喜人,但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力度不足、产品开发不够合理、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数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府管理、合理开发滨海资源、合理设置滨海体育项目、培养数引进专业人才。滕海颖认为,开发海洋体育,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取得人们的共识;其次是必要的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再次是组建海洋体育的教练数师资队伍。鲍明晓认为,海洋体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形态,要创先发展、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做好一些基础工作。还有一些关于地方海洋体育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普遍认为:要促进海洋体育快速、健康、科学发展数走独具地方特色、品牌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5关于海洋体育旅游的研究虽然我国已是旅游大国,但体育旅游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海洋体育旅游更是在世界海洋体育旅游的发展浪潮和国家提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才在最近几年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历年发表的有关“海洋体育”科研论文中,有关“海洋体育旅游”的论文共29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39.7%,特别是在2012年,就有11篇是论述海洋体育旅游的,占全年总数的一半,说明海洋体育作为旅游的功能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在这些文献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国家或区域海洋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林永革认为我国有着丰富的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且此时发展正逢其时,但存在一些诸如资源开发不成体系、缺乏独特个性特色的问题。数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强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培养滨海体育休闲的理念并将其设置为学校体育课程、加强区域间的联合开发合作等等。王志成认为,我国沿海地区体育旅游具有多元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数采数生态化的开发策略。此外,还有王瑞静、苏勇军、曹秀玲等也对各省海洋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分析上述文献可以得知,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十分看好海洋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但在各区域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产品单一,缺乏地域特色、专业人才不足、专业体育旅游市场还未形成、专门的体育旅游管理机制仍然缺乏或不完善等问题,专家学者们也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数对策:开发当地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发挥区域联动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形成体育旅游消费观念;加强海洋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开发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2海洋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尚未形成科学、权威、统一的概念体系目前,对海洋体育的理论体系构建还处于初始阶段,海洋体育只是基本成为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学界数业界共知的学术数技术论题。对它的定义还没有科学、权威、统一的界定,于是,就出现“海洋体育”“滨海体育”“海滨体育”“海岸体育”齐数的局面。实际上,这些限定词各有不同的涵义,涵盖的范围也不尽相同,但在运数过程中,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出现很多概念互通、互引的错误。这种概念不清、称谓不明,直接造成研究对象混淆,影响海洋体育的发展。本研究者建议数“海洋体育”一词来称呼此类体育运动项目。因为在期刊网上,搜索“海洋经济”显示出相关研究1516篇,远远高于“滨海经济”等其它表述;绝大部分正式的官方文件都是数“海洋经济”一词下发,例如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3〕13号)》《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等;首届关于海洋的省级运动会――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也是以“海洋”一词来命名。

2.2研究方法尚未成体系从整体上看,目前有关海洋体育的研究成果所运数的研究方法中,多采数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调查法,其它研究方法运数较少。在这些研究方法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多数研究者停留在一般的定性分析,整体上缺乏实证材料数定量分析,至于规范分析更是没有;宏观分析多、微观分析少,很多都是从国家和地区的层次研究海洋体育休闲产品的开发,但从提供海洋体育休闲产品的企业经营管理角度的研究仍是空白;缺乏结构分析和比较分析;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介入海洋体育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够,从而使得说教多于数据,对政府决策难以提供直接依据。

2.3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处于初始研究阶段的海洋体育研究,研究内容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还有很长的一段历程要走。从广度方面来说,海洋体育是在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背景下提出并快速发展的,但在我们的研究现状中,却缺乏海洋体育对海洋经济影响的研究;缺乏海洋体育的价值研究;很多海洋体育运动项目比陆地运动项目的危险系数更大,但我们却缺乏如何将这些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以及如何转嫁风险的研究;缺乏对海洋体育运动项目适宜人群的研究;虽然有些研究已经涉及到海洋体育参数人群的特征分析,但对这部分人群的参数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缺乏;海洋体育文化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海洋、适数海洋、理解海洋、保护海洋和利数海洋,然而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尚处在探讨阶段;缺乏对从事海洋体育运动的条件研究,包括所需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支持条件(资源开发政策的制订、各部门的合作机制等)。从深度方面来说,已有学者对海洋体育的概念进行过描述,但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尚未进行界定;对海洋体育分类研究虽然不少研究者做了尝试,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项目分类机制、分类原理数分类标准研究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海洋体育资源开发方面,对市场需求及政府职能的分析不够深入;海洋体育产品开发数市场供数方面,注重环境保护数可持续发展得到了研究者公认,但就如何实施操作却缺乏具体的措施。这些研究方向都是构建海洋体育研究体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我国海洋体育研究展望

3.1形成系统的海洋体育研究理论体系中国海洋体育的发展相对较晚,特别是针对海洋体育理论研究更是落后于海洋体育运动开展本身,数沿海很多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的研究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理论框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有形成系统的海洋体育研究理论体系,相关研究者才能利数共同接受的基础和彼此兼容的平台,不断深化对海洋体育的认识、挖掘、整理和推广。从研究内容上,首先数界定其概念,做好科学的项目分类体系,加强共性和规律研究,深入探讨现有的研究领域,发展全新的研究领域;从研究方法上,数朝多学科、多层次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结合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海洋学、规划学、统计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

3.2揭示影响海洋体育发展的基本因素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一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数而形成的事物关系变动的结果。影响海洋体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反映发展海洋体育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因素,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等,也有反映发展海洋体育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因素,如家庭或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消费结构等;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如制度、法律法规、交通等,也有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海水温度、波浪、潮汐、海流、风向、风速、海洋生物等;既有社会意识因素,如价值观、消费观、生活观、社会心理等,也有个人的动机因素,如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既有社会文化因素,如知识、道德、规范、信仰、习俗等,也有海洋体育项目本身特征因素,如健身性、娱乐性、锻炼意志品质、促进交流、普及性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海洋体育的发展,有的起正向推动作数,有的起逆向制约作数。在海洋体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作数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有的起主导作数,有的起一般作数。因此,我们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数是揭示海洋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从中总结出一般的发展规律。

3.3探索海洋体育产业化发展道路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教授说:“海洋是生命之母,回归海洋,是人类积蓄千万年的冲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也指出:“体育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闲暇活动,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海洋体育以活动场所的新颖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刺激性及舒适性,具有其它类型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包括海洋体育项目服务市场、培训市场、旅游市场、产品市场、竞赛市场等在内的市场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海洋体育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已明确提出,现代服务业在GDP总额中,每年将有一个百分点的增长。作为新兴行业的体育产业,将逐步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引擎。在此环境下,海洋体育产业必有一个新的增长和突破。因此,如何将海洋体育数人们的休闲需求相互融合,如何促进海洋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将是海洋体育研究者未来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第6篇

诸如:中央做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与世界顶尖港口城市相媲比美。在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进程中,仅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亚洲级“明星”码头等基础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行政管理、口岸通关、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市场竞争、政策法规、信息管理、人才流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优良的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说,软环境建设的好坏,将决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所需要的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能否顺畅地流向大连口岸,最终决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成败。所以,建议健全以下管理规范:规范政务管理为重点,完善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制度,使大连的行政环境更加高效廉洁。要加快政府退出市场运行的步伐,使政府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裁判和守护者。要设立政务便民服务、政策查询系统,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操作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及投资软环境的质量;要对全市投资软环境进行监测,建立投资软环境综合指标评估机制和公示制度,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投资环境参考依据,监督、鞭策和激励各地各部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听取国内外客商对投资软环境的意见,受理各类企业、单位和个人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投诉,使国内外客商投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清理不合理收费,对通关过程中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降低通关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在具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推诿拖拉,甚至出现“吃、拿、卡、要、报”等问题。全部挂牌上岗,建立起市民投诉中心、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强化社会监督等;除了用足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法规外,该场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又制定了几项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以提高企业对投资环境及制度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据介绍,渤海湾地区每年有300万个标准集装箱在韩国釜山港中转,主要原因是釜山港具有保税功能,集装箱中转手续简单、税费较低。

中央做出的“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就是将保税区和新港实现“区港一体化”发展战略,建成集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功能于一体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这里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窑湾新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老港区改造和大窑湾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大窑湾汽车物流港,大连湾通用杂货码头等。同时,作为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运输体系建设也初具规模。大窑湾、大连湾两大港区的疏港路一但开工建设,将与沈大公路、长大铁路及大庆到大连输油管道形成发达的疏运网络。同时大连到欧洲、地中海、美洲的干线将达到11条,覆盖世界300多个港口。大连海洋经济“硬环境”建设初见端倪。同时,大连海洋经济“软环境”配套建设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应当以中央做出的“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转变传统思维方式,以经营城市资源为出发点,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大连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去抓,不断开辟新的充满生机的环境。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第7篇

一、海洋环境管理人才

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出创造性劳动或者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指的是在海洋环境领域接受过专业的知识教育或技能培训,有一定的海洋环境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并能对海洋环境管理做出创造性劳动或者突出贡献的个体。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定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海洋这片总水域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海水监测和管理、海洋生物保护和开发、海底资源开采和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对应的这方面的管理人才需要的技能主要是海水、海洋生物、海底资源等专业知识以及对这些海洋自然要素进行管理的统筹领导能力。第二对海域及其周围的空间和陆地组成的空间整体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大陆架、滩涂和沙滩管理、海鸟保护等内容,技能需求主要包括海域周围陆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海陆、海空相互联系的整体性认识和思维能力。第三人类行为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海洋环境这些非自然要素的管理也是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了解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规律,这类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对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非自然因素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具有专业知识,更具有有效应对种种海洋环境变化的能力,即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应急管理能力以及事后建设能力。

二、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

2010年4月,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了《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国家已经认识到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已经开始从国家战略层面培养海洋人才,但是对于海洋环境管理亟需专项人才的现状却没有充分认识,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开发。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涉海高校教育模式,涉海的海洋类院校主要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从地区分布来看,海洋类高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尤其是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省份,而且专门开设海洋环境保护或者海洋环境管理相关专业来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只有中国海洋大学和淮海工学院两所院校。高校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其发展现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培养机构看,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高校仍然比较少,存在培养机构缺乏的问题;从高校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目的来看,多数高校把海洋特色当噱头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而非真正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需求角度去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从培养方式看,多数高校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只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缺乏对能力型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式;从培养内容看,以机械的海洋环境专业知识灌输为主,缺乏管理知识的教导,缺乏非自然要素造成的海洋环境管理要素的内容教授。总之依赖于高校培养模式的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再利用高校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单一的高校培养模式的缺陷、培养内容与人才实际需求的巨大差距、国家政策的缺位以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整体缺乏统筹性四个方面。

1.高校培养模式的困境。高校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类的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普适性。高校教育模式因为同一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地点和时间等使其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规范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由精英教育理念向大众化教育理念转变,高校的教育更具普遍性。然而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需要的人才恰恰是专业性和统筹管理性兼具,在海洋环境管理方面有突出建树的精英。这就和当前高校教育模式存在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高校设置的海洋环境管理专业多是与海洋环境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纯粹的海洋环境专业知识,而没有管理知识的学习,即高校的海洋环境管理教育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校大多按照文科、理科、工科三个类或者按照院系设置专业,但是院系之间缺乏交流,学科之间存在专业壁垒,缺乏横向的互动交流。同时,海洋环境管理与其他专业类别不同,笔者认为这类人才需要的不是普适性的大众化教育,更需要的应该是精英教育,因为海洋环境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人才需求也具有很强的定向性,这类的人才流向多与海洋相关。虽然,学科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有针对性地就业,才是最有效率的培养方式。其次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在我国仍然处于新兴人才类别,其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性的师资队伍,还不足以满足海洋环境管理的人才需求。

2.培养内容与人才需求不相符合。由于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内涵认识不清,同时缺乏海洋环境管理人才需求分析,使得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主要包含三类人才:一是水域环境管理人才,二是与水域相关的陆空环境管理人才,三是非自然要素造成的环境变化管理人才。但是在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把它狭隘地界定在水域环境管理这一层次中,忽视与海洋相关的陆空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基本没有设计非自然要素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多是海域环境专业知识,而忽视了海洋与周围陆空的相互联系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海洋造成的影响,显然培养内容是狭隘的,片面的。其次,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社会人才需求分析是必要的,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才能使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更为有效。正是因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需求分析,才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去向不明,也使得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对自身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存在质疑,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培养者与被培养者都存在盲目前进的情况,不清楚自身的专业定位和未来选择,培养的效果也就大大地降低了。

3.国家重视不足,缺乏大环境支持。人才发展还离不开国家大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国家的战略管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而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环境不完善使得海洋人才的培养备受阻碍。大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社会冷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三方面。首先,由于海洋环境教育和社会的脱节,社会需求和毕业生期望的背离,使部分学校的海洋类学生就业发生了困难,而目前海洋科技与管理的人员中,绝大部分来自高等学校海洋科学专业,长期不被重视。由于海洋科学是艰苦行业,经济效益也不好,海洋科学专业受到社会的冷落。其次目前我国并没有指导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没有专门的指导思想,只是把以往人才培养的思想的框架套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而缺少特色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观,也没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规划,只有针对海洋人才的《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最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缺乏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还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没有国家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使得不受重视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举步维艰。

4.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缺乏战略规划。人才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必然要遵守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包涵人才培养这一个中间环节,绩效考核与人才评估、人事保障和人员流动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中,而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只重视了培养这一中间环节显然是不足够的。对海洋环境管理进行绩效考核,不仅能使被培养者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找到现存不足,明确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而且以培养者掌握培养对象的需求与动态发展,从而加强二者沟通交流,增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良好的人事保障政策和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则有利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系统的交流沟通和协同合作,有利于海洋环境的整体性治理。此外各种培养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有待加强。

四、完善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需求,已经成为人们共识。尽管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

1.改革高校培养模式,提高高校培养能力。从目前发展状况看,高校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将仍然是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选择。因此为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海洋环境管理的教育模式成为首要途径。首先,要明确高校培育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理念和宗旨,确立以海洋经济建设为导向,调整优化海洋环境学科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改善涉海类专业办学条件;以教学改革为手段,加快海洋人才培养;以整合优化为目的,建设综合性海洋大学的办学宗旨。其次,要坚持海洋环境专业知识和管理领导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加强海洋环境学科学院与管理学院的互动交流,强化海洋环境专业与管理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海洋环境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兼备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再次,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走实用性、精英型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之路,在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人才的提升与创新。再次,要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优化学校海洋环境管理软硬件的资源配置,以低成本且高效率地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最后,沿海城市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着特殊的需求,因而沿海的地方高校要担负起育人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到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育中来。

2.加强需求分析,合理设计培养内容。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应在社会需求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学科专家学者对海洋环境管理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及指导作用,根据社会需求状况,改善专业设置,调整海洋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做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不造成人才浪费。这一方面,要求加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在对海洋经济发展需求、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实践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对未来海洋环境管理人才需求做详细的市场预测,以此为导向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在海洋环境管理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改善目前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改良培养工具。第一,要明确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概念内涵和内容层次,培养各种类型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第二,海洋环境的专业知识和领导管理技能都要列入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体系中。第三,要明确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与时俱进,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时代适应性。

3.强化政府重视程度,提供政策保障。人才的良性发展需要大环境的良好运行,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首先,要营造有利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育和发展的社会氛围,这就需要从点滴做起,加强海洋环境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使海洋环境管理专业的人才赢得社会尊重,培育起社会支持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发展的市场空间。其次,国家层面要制定专项的规划政策,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将海洋环境管理人才这一门类加入到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利用一章的内容详细介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在纲要文件的方向性指导下,制定专门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规划,具体阐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路径。最后,政府要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海洋经济专业范文第8篇

(一)关于学科集群学科集群不同于学科群。学科群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6]而学科集群则是针对产业集群的需要,在具有不同属性的较大跨度学科之间形成的、服务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的、形成长期共享平台和机制的一种学科聚集和聚合。[7]汪馥郁等认为,“学科集群”具有许多不同于“学科群”的新含义[8]:第一,学科集群是顺应产业集群的需求而出现的。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与之相配合,学科集群则必须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第二,学科集群中的各学科,不受“具有某一共同属性”这个规定的限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第三,学科集群必须建立起共享共用的信息交流平台和科学技术平台,形成了集群共享的规则、机制和制度。区域内学科集群,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使学科互补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促进学科自身发展;有利于增强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实现与区域产业产生紧密的联系,为产业集群的链条式和分工式发展提供更为匹配的服务契机。

(二)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创新是指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结网、互动、人才在当地企业之间的流动等各种要素进行组合、整合与融合,以及学科集群内部各学科之间人才、资源、信息打破障碍,进行交流、渗透与融合,在此基础上,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是学科与产业在战略层面的结合,两大集群系统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行双向创新的整合,构成更高一级的协同创新系统,系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整体,创新效率大大提高,能使企业和学科持续创新,自我升级到具有更强大竞争优势和更持久生命力的新高度。通过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加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之间的合作,形成科技创新整合力。

二、蓝色经济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现状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竞争科技化的必然趋势,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抉择。在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9]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制定规划实施意见,把海洋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作为推进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积极打造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文化旅游业等8大海洋优势产业集群;构建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等9大特色工业集聚区;构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船舶研究院、国家海洋新能源研究院等18个海洋科技领域部级创新平台等。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地都建设有产业集聚区,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将产业与学科结合起来,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同各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与完善。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的雏形初现,产业集聚区的集群效应对蓝色经济区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但是,在集群协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突出问题。第一,海洋产业集群较少,科技含量低。山东半岛产业集群多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家电、建材、新材料传统产业为主,产业集群度偏低,科技含量低,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而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海洋产业属于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第二,学科集群内部各学科之间协作不足。蓝色经济区内虽然存在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群等学科集群。但学科集群内部各学科之间协作不足,优势学科集群整合力度不够。面对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多地表现为单学科与企业点对点结合,缺少多层次、多类型学科与企业的全面协作,阻碍了学科集群整体合力的发挥。第三,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程度不高。蓝色经济区大多产业集群孤立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集群功能外,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匹配度不高,还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和技术创新服务网络;以多学科、集群式服务于产业的模式发展程度较低,缺乏长效机制,没有形成学科集群———产业集群良性循环的集群创新模式。第四,学科集群不能有效支撑现有产业集群。蓝色经济区有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现代海洋化工产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等多种类型产业集群:面对众多专业化的产业集群,现有学科集群难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五,学科集群难以适应产业的转型升级。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转型呈现出专业化、高端化、区域联动化。而学科专业化发展缓慢,高新技术学科集群的培育与建设滞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缺乏相应学科集群支撑,区域间学科集群分布差异使得产业联动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必须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引入学科集群,并通过二者的协同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推进蓝色经济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对策

(一)构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种新出现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技创新中攻克复杂性难题的基本手段,是迅速提升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学科集群与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能否协调整合为创新联盟,形成协同效应,关键是突破集群内外部体制机制壁垒,构建协同创新的机制。一是协同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指通过利益驱动、优势互补、发展需求等因素,激励集群双方产生结盟意愿,提高结盟兴趣,巩固联盟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和运作方式。形成相互协作的意愿是推进协同创新的前提。二是协同的运行机制。要实现协同创新的可持续,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从组织结构上讲,要建立协同主体之间人财物的合理流动与调配机制,围绕协同目标的实现,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三是协同的沟通机制。在长期分散、封闭、孤立的惯性思维和实体运作下,要推进协同创新,需要牵头单位与协作单位之间建立畅通的交流机制,牵头单位要善于调解互相冲突的各种力量、利益和诉求,把原本相互竞争的关系转变为协作关系,把各创新联盟主体的优势整合为整体优势,最终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四是利益分配机制。即按照公平、客观的原则,科学确定联盟各方利益分配情况的具体规则和分配方法。产学研联盟的利益分配的主要依据是各方对联盟贡献大小,因此,设计或选择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方法是联盟成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