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整治论述范文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整治论述范文

时间:2022-10-22 11:25:1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整治论述

1可分解性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素可分解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由此可构建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评价风险(ER).

可控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通过审计主体对审计流程的调整加以控制,可以对风险、成本、效率和效益的关系进行合理权衡,综合考虑,规避审计风险不仅是必要和必需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类型及成因分析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一方面促使这种新型审计模式不断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为诱发审计风险的“导火线”.因此,研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积极寻求降低审计风险的措施,首要问题是对审计中各种矛盾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关键风险源.

2.1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固有风险

2.1.1被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的复杂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既对“事”也对“人”.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适应出资人监督工作需要,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责任监督,建立与完善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认定制度,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与经济责任,为企业负责人的任用、考核和奖惩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可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尤为复杂,除了要完成常规的财务基础审计外,还要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和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评价.这使得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加大,审计风险也明显增加.

2.1.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被审计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主要负责人的依据.可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绝非简单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而是通过对其履责情况的审计评价,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吏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国家组织、人事部门选拔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同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也在不断深化,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也是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欠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欠完善、相对滞后,使审计的制度依据不足,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欠规范.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评价指标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而非财务指标如环保指标、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社会责任指标等相对偏少,难以达到“审计法人,评价自然人”的目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受托审计,不同的委托人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评价指标体系不明确、不科学、不全面,极易削弱该项工作的严肃性,并促使审计风险产生.

2.1.4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和经济责任界定的复杂性近年来,企业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问题及经济犯罪行为手段越来越隐蔽、巧妙,串通舞弊使得审计发现愈加困难,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合理界定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而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主要有直接责任(企业负责人因直接违反或通过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失职、渎职等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应负有的责任)、主管责任(根据企业内部分工,企业负责人对其分管部分工作以及企业经营、投资等重大事项,因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应负有的经济责任)和领导责任(企业负责人对其所在企业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以外的管理责任).这些责任的界定既涉及到责任依据的问题,也涉及到责任界定标准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经济责任的界定就很困难,审计风险也很大.

2.1.5国家干部管理机制的缺陷我国在领导干部管理机制上的缺陷,是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效能发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领导干部任职以后,特别是对于正职领导干部授予的行政权力过大,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和权力制衡机制,在有些单位逐步形成了正职领导干部的“家天下”,领导干部监督制约和权力制衡机制本身无法及时发现或制止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问题,对企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制约力度明显不足,从而产生大量违法违规行为,引发审计风险.

2.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控制风险

被审计人所在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是影响审计风险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失效,领导人员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大增,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可靠性就会削弱.此外,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不明确,领导干部个人专断,正常会计信息传递渠道受阻,有意识串通舞弊的手段不断变化,隐蔽性强等,这些现象都与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不完善、内部制约机制受到破坏有关,从而形成控制风险.

2.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检查风险

2.3.1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一些审计人员对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工作中随心所欲,马马虎虎,主观上放松工作标准,最终使审计质量下降,形成审计风险.

2.3.2取证不当,查证不实审计人员在取证前,首先要评价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审计抽样.如果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缺乏客观性,会导致审计样本的片面性,使审计人员无法找到真正的内部控制薄弱点,无法对真正存在问题的审计对象进行实质性测试.此外,在查证取证中由于采用的程序不合规、采用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不合理、审计取证方向不适当、审计检查的内容不全面、应审计的经济事项未审透等,造成重大事项的疏忽或遗漏,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直接责任有关的重大事项遗漏,必然导致审计风险.

2.3.3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从目前审计人员的素质上看,专业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尤其表现在缺乏对财务会计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掌握,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单一,知识单薄,缺乏复合型人才,无法适应审计复杂大型企业的要求.由于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质量就难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要求难以完全达到,这些往往引发审计风险,导致审计失败.

2.3.4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根据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综合考虑企业发展基础、经营环境等方面因素,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在审计实践中,定性不准、评价失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些审计人员因政策水平低、执法水平低,容易发表不适当的审计评价意见.同时,审计评价意见的公正性、客观性也经常受到评价范围的挑战,一些审计人员越权评价,对审计评价范围以外的内容以及未经审计查证或查证不清的审计事项进行评价.此外,审计评价中引用法律法规不当、领导干部评价标准不明确、措辞运用不恰当都可能产生审计风险,影响审计质量.

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治理

处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和预防引发风险的事件,斩断风险源,防患于未然而止于未萌.笔者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下列风险治理举措.

3.1改革我国领导干部管理机制

改革我国领导干部考核、选拔、任免制度,对企业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实行公开化,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通过建立健全人市场,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选拔任用.对被任命的领导干部规定具体详细的任职目标,签订任职合同或任职责任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即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法律制约权力的制度,达到控制固有风险的目的.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审计工作会议上所总结的: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从推进建立长效机制着眼,揭示和反映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加大对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促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2建立健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制度建设是极其重要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名言“制度先于技术”是对这一观点的经典概述.笔者认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完善取决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执行、监督与完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根据经济发展和新形势的要求,探索建立科学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出台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提升审计执法地位,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强化法治意识.必须加强和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联合工作机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严肃性,它不是审计部门一家能够包办的,而是要与组织、人事、纪检、司法等多个部门进行协调.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就是要求以上多个部门在工作中能够配合联动、统一安排、分工协作、同步协调,形成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合力,达到共赢的效果.审计不能包打天下,只靠审计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6年的审计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3.3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评价,严格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查评价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方法和程序,也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对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符合性测试,可以明确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可以发现企业经营中的潜在风险领域,为量化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奠定环境基础.实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三大转型,即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从组织问责转向个人问责、从行为问责转向后果问责.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是问责程度的加深;从组织问责转向个人问责是问责对象的进一步细化;从行为问责转向后果问责是问责效率的提升.此外审计问责制除了应向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问责外,还可向审计机关、审计人员问责,促使审计质量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审计结论的关键环节和保障手段,是维护经济责任审计权威性和有用性的客观要求.责任追究的最终目的是落实措施、促进整改、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3.4严格履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审计流程是为保证审计质量而制定的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程序,流程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效果,增加审计风险.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委托依据,审计组需要对接受的委托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确认所要承担的审计任务,明确审计什么.审计人员应当重视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人及其企业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确定审计重点,认真详细地编制出审计实施方案.在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要求被审计人及企业财务主管人员对其提供的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还应要求被审计人提供其职责范围、任期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等情况的述职报告,并对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在审计实施阶段,在认真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实质性测试,在审计取证过程中,严格遵守审计取证规范,注意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合理性.在审计终结阶段,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需要征求被审计人及其企业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如果异议属实,需要修改相关审计意见和结论,把好审计复核关,严格审定审计报告.

3.5营造学习型审计文化氛围,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在审计文化建设中,要以提高审计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文化理念教育为中心,以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坚持表扬表彰先进、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人文关怀、创建和谐机关,坚持崇廉敬洁、树立正确荣辱观,不断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学习型审计文化更加强调自我提高和团队合作的作用.审计人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要加强对现行政策法规的学习,强化对审计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判断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缩小社会需求与审计供给之间的期望差距,同时还要突出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发挥团队的整合优势、规模效应以及思维互补优势,形成1+1﹥2的团队合力.至于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荣辱观为核心,又具有鲜明的审计特色,刘家义审计长强调的“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对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于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将意义深远.其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准入制度,明确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资格任职条件,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做到德才兼备,德正才高.

3.6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降低评价风险.

建立健全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务,降低评价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工作.当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好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是评价指标所需信息的来源问题.如果所需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客观、完整地获取且获取成本符合经济性原则,那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论的及时性、公允性、全面性、准确性就能够得到合理保证;反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论就很有可能滞后、不准确、不全面,导致评价风险急剧膨胀.因此,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拓展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促使其向纵深领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有利于缓解审计主体(评价主体)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少相关契约人之间的成本,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绩效,更多地发挥审计的预防性、建设性作用,帮助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建立健全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正本清源,去除病根,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作者:李小弟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整治论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jlw/sjfxlw/63029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