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教学;审美

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美术鉴赏教学从初始的赏心悦目逐渐深入,拓展到影响学生观察、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基本态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范畴。国家把美育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个人和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相关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加强高校美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美育工作明显改观。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文化使命就是引导大学生具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使人生更有意义,给人生注入了一种严肃性、神圣性。美术鉴赏是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品鉴、赏析和评述,进而逐步形成审美趣味,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活动。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可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美术鉴赏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对学生而言,这往往是美术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固有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仅有粗浅的认识。部分学生美术素养不高,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教师教法不当。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研究美术鉴赏课的教法意义重大。

一、美育范畴的美术鉴赏

美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基本素质进步的关键领域,对于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美术鉴赏包含“术”与“育”:“术”即美术专业范畴内的理论、技能、方法,理论主要涉及美术原理、美术史、美术批评、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技能、方法方面主要包括艺术语言、材料、表现技能以及表现技法等;“育”主要指育人,美术具有审美功能,也具有育人功能,具体指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通过鉴赏美术作品中富含美的元素,在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体会美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属性。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基于此,下文从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入手,围绕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到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这一主线,研究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教法,以期实现美育的价值与目的。

二、中西方美术鉴赏

中国画和油画分别蕴含着中西方美学思想、哲学思考以及艺术价值,在中西方美术鉴赏的对象方面,中国画和油画具有一定代表性。艺术家对美的追求是本能,中国画以山水画为代表,更讲究意境美;油画以人物画为主,更突出形式美。油画非常注重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分寸的把握,需要艺术家考虑如何把恰当的比例、流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典雅的情调展现在画布上,让欣赏者有美可赏。对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精确的概念,重视自然的美感。中国画的审美则明显不同,其品评讲究气韵生动,即便是重视写实的工笔画,也会讲究气韵。因此,油画与国画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写实与写意的区别。

三、基于美育的美术鉴赏课教学

《庄子知北游》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蔡元培认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在《美育与人生》中,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倡导的美育,既在乎人的修养,又强调功用价值。对个人来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于社会,他相信倡导美育,能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美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美育对提高全民艺术素质至关重要。因此,高校美术鉴赏教师应当开阔眼界,保持包容的心态,学各家所长,根据中西方审美的不同,从不同角度、方面审视美育的现状,坚守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更好地将前瞻性的理念与先进教学方法融入美术鉴赏课教学。

1.美育视角下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美育既是超越精神的,又具备一定的社会、政治色彩。其蕴含审美的境界,这是美育的内核。美育依托文化沁润人的心灵,以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实现对人的影响,而文化具有社会、政治属性,因此,美育必须与时代、社会、国家的利益相吻合。美育视角下的美术鉴赏教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化的传播与宣讲上,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美育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审美娱情畅心。如,在《画山水序》中,宗炳认为山水画的鉴赏如同卧游,且可畅神,这实际就是通过对山水画意境的赏析实现娱情畅心的目的。如,《鹊华秋色图》(图1)系赵孟頫为周密(祖籍山东济南,但从未到过济南)创作,画中描绘了济南的美景,让观画者(主要是周密)感受了家乡之美,寄托其思乡之情。在美育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获得警醒和反思。如,《内战的预感》由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创作,达利根据当时的形势预感到西班牙内战即将来临,因而创作了该画,并且在画中用撕裂的人体表现战争的残酷。美术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每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在美育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还要使学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文化,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如,赏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生可感受北宋时期的生活气息,了解宋代建筑结构框架、造船技术等。

2.美育视角下的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学生在鉴赏中应对画作意境进行意会。意会主要通过理解画作的时代背景、创作者背景、画作上的题词等进行。当然,学生在油画鉴赏过程中虽然要重点寻找构图线,明确画作的形式美,但也要通过时代背景、创作者背景等理解画作蕴含的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不论是形式美还是意境美,作为美的存在都是润滑剂,美术鉴赏课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审美将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学生的心灵,而这取决于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画作鉴赏引领学生提炼内心深处的情感、自己的生活经历等,然后让学生以鉴赏为基础创造美。中国画和油画作为中西方美术的典型代表,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要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明晰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进而逐步在中西方美术史论、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当然,对比分析也能对学生掌握美术创作技能、方法有所帮助。如:油画更偏重写实,用写实手法塑造的形象,与现实对象相似,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中国画通常注重写意,不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在写实和写意上,绘画技法是不同的,厘清这些,有助于学生在鉴赏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时解决遇到的障碍,以提高美术素养。在美育视角下,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显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从文化传播与宣讲的角度看,为了使比较式的教学方法更有效,美术鉴赏课教学应改进考核模式,用开放的考核方式与教学模式配套,让考核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工具,而且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延续。因此,考核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让学生在开放的考核环境下可以讨论问题,然后独立完成考核,不允许出现雷同的答卷。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2篇

草庵如笠拟藏身,向往襄阳宝晋人。箧秘墨皇《平复》古,壁悬《华盖》乙僧神。浣花旧句勤雠定,典午遗文恣讨论。五十潜修心自佘,千秋业就岂长贫!①

这是明代著名书画评论家赵裦光(1559~1625年)的诗,题赠对象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张丑。

张丑(1577~1643年),原名谦德,字叔益。10岁时改名丑,字广德。别署青父、青甫、亭亭山人、清河牛郎,斋名有真晋斋②、宝米轩等,晚号米庵③。江苏昆山玉峰人,徙居苏州。

张丑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十几岁就中了秀才。他年轻时作《名山藏》二百卷,王登作序,把他的才华比作扬子云、司马相如。但张丑考举人却屡试不中,于是不再抱功名之想,自在读书并致力于书画、古器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书画收藏、赏鉴、著录大家。

一、收藏名迹如“波斯聚宝船”

张丑出生于收藏世家,自幼受到古书画的熏陶。从张丑的高祖、曾祖以来,世有画癖,曾祖子和与沈周(1427~1509年)、祖父约之与文徵明(1470~1559年)分别都有交往。家有春草堂、兰香堂、孝友馀庆堂、秋山阁,是文人雅集吟诗作画之所。沈周曾为其曾祖作《春草堂图》,文徵明为其祖父作《少峰图》。家中的书籍、书画,从高祖、曾祖开始积聚,到他父亲茂实,与文彭(1498~1573年)、文嘉(1501~1583年)“称通家姻娅,朝夕过从。无间寒暑,寻源溯流,订今考古,一时家藏珍图法墨甲于中吴。”④张丑说“先子茂实与寿承(文彭)、休承(文嘉)称莫逆交,故评定国朝名公书画,万不失一”⑤,张茂实通过不断地向文彭、文嘉学习,已经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这对张丑的影响是巨大的。张丑的书画收藏经五代人的积聚,名品累累,自诩如“波斯聚宝船”。在《清河秘箧书画表》中记载其家累世收藏历代名迹有书法49件、绘画115件,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二谢帖》、王献之《中秋帖》、展子虔《游春图》、张旭《春草帖》、颜真卿《刘中使帖》、黄庭坚《伏波神祠诗》、李成《层峦萧寺图》、米芾《小楷宝章待访录》、赵子昂《胆巴碑》等,这为他的书画鉴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二、赏鉴独取神奇

书画鉴定与书画创作不同,需要专门的系统的知识,才能对历代传世书画的真伪优劣作出判定。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赵孟緁、虞集、柯九思,都是世所公认的著名鉴赏家。明代伴随着书画收藏热,作伪之风也大盛,出现了地域性的作伪团体。所以书画鉴定也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鉴赏家。张丑认为不是每一个看字看画的都是鉴赏家,其中有一种是鉴赏家,还有一种是凑热闹的好事者,他们并不具备鉴定的本领。这个问题最早是米芾提出来的,张丑继承了米芾的看法。他还对赏、鉴作了区分:“赏以定其高下,鉴以辩其真伪,有分属也。当局者苟能于真笔中力排草率,独取神奇,此为真赏者也。又须于风尘内屏斥临模,游扬名迹,此为真鉴者也。”⑥真正会“赏”的人能从真迹中区分草率之作和精品奇迹,真正会“鉴”的人能从一堆伪作中选出真迹名品,这都需要非凡的眼力。

张丑提出:鉴定书画,必须具备“金刚眼力,鞠盗心思”。“金刚眼力”,就是炼就慧眼,明察秋毫,识破皮相,还其本真;“鞠盗心思”,就是要像老吏析狱,条分缕析,丝丝入扣,解疑释惑。在《清河书画舫》中,有许多述及辨伪的内容:

鉴定书画,须是细辨真迹、改造,以定差等。多见俗子将无名古画乱题款识求售,或见名位轻微之笔,一例剜去题识,添入重名伪款。所以法书名画,以无破损为上。间遇破损处,尤当潜心考察,毋使俗子得行其伎俩,方是真赏。⑦

凡书画以纸白板新为贵,破损昏暗者次之。后世轻薄之徒,锐意临摹,以茅屋溜汁染变纸素,加以辱劳,使类久写,此但可欺俗士,具目者殆弗取也。⑧

名帖曾经刻石者,幸遇真迹入手,恐属名人临仿,尤当加意细较,勿漫然许可也。⑨

怎样成为合格的鉴赏家呢?首先要懂书画,然后是考究文献,还要仔细研究原作。张丑总结了鉴赏书画的四条不传之密,概括起来就是观神韵、考流传、辨纸绢、识临仿。他提出“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⑩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是鉴定书画的主要方法。

张丑认为,鉴定书画须慎之又慎,不能马虎。他举了一个例子,唐人《头陀寺碑》,米芾初定为殷令名书,后来又断为陆柬之书。以米芾冠绝两宋的法眼,还要反复审定如此,我辈又怎能草率从事呢?因为张丑有着审慎的鉴定态度,又善于考证,经他鉴赏著录过的书画,至今仍有很高的可信度。《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百余年来收藏之家,多资以辨验真伪”。这既是对《清河书画舫》的客观评价,又是对张丑鉴定水平的认可。

对保存古书画,张丑也有真知灼见。如保存环境须有合适的温湿度,不能受日光曝晒:“唐宋人书画,不可日色中展玩,多至损坏。即微有蒸湿,只须风日晴美时,案头舒卷亦得。”又如包浆是年代久远的标志,须加以保护:“鉴家评定铜玉研石,必以包浆为贵。包浆者何?手泽是也。故法书名画不可频洗,频洗则包浆去矣。”

张丑对传世书法少于绘画之原因作如下解释:“历代书家固不及画人之多,而珍惜画本者又倍屣于购求法书之士,无怪名帖之存无几,固宜价重连城也。”书法(包括信札、手稿)存世数量本应比绘画多,但正因为多,价钱相对便宜,不如画受到珍视,结果反致稀少。所以张丑收藏书画,并不以市值定其贵贱,而是根据作者和作品在书画史上的影响来衡量,决不轻书重画。这种观点对今天的书画市场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三、著录贻惠后人

张丑兴趣广泛,拥有古代文人的许多爱好。他的著作书画鉴赏方面有《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张氏书画四表》(《法书名画见闻表》、《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清河秘箧书画表》)、《米庵鉴古百一诗》,其他方面有《瓶华谱》、《朱砂鱼谱》、《茶经》、《焚香略》、《论墨》等多种,并辑有《新词定本》十八卷。

《清河书画舫》是张丑的名著。“清河”是张氏之郡望,“书画舫”取意于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此书撰成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作者时年仅40岁。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书画155件,包括作者家藏及所见古书画名迹。书原不分卷,清乾隆刊本以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词句为卷次编号,分为十二卷。书中以人物为纲,按时代先后,详细著录画家简介、前人评论、真迹题跋、鉴藏印记、递藏经过,并一一注明出处。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或记述流传原委,或辨正前人记载之误,并有多处论说鉴定书画方法,所采既详备,考证亦精审。引征之书如《画系》,今已不传。亦有可校补今传本不全者。因而此书并非一般著录画目与题跋之书,而是书画赏鉴辨伪的极有价值的著作。此书成后,时人皆服其精当,对鉴别和考查古书画作品的收藏情况,该书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河书画舫》的撰成为张丑带来了声誉,各地藏家纷纷提供藏品供其观览鉴赏,张丑则随时笔录,自1620至1636年陆续写成《真迹日录》。此书为随笔札记,文字无定式,记载书画内容、题跋、印鉴以及张丑自己的评论和题跋,著录历代书画150余件,少数内容与《清河书画舫》有重复。另外,著名的“张氏四表”中,《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是张丑为韩世能的书画收藏所作记录。“南阳”为韩氏郡望。韩世能(?~1598年),字存良,长洲(今苏州)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长期任官京师,官至礼部尚书,是董其昌的座师。韩世能鉴藏书画独具慧眼,非一般附庸风雅的官僚可比。张丑与其子朝延交谊甚厚,在韩家获见名迹很多,应请作《南阳法书表》,分石刻、正书、行押、草圣四类。韩世能去世后,又撰《南阳名画表》,分道释人物、山水界画、花果鸟兽、虫鱼墨戏四类。被张丑著录的书画,并不是韩世能藏品的全部,而是经张丑鉴定认为既真且精的部分。明代书画收藏家大多没有藏品目录传世,张丑的这两份《表》为后人了解韩世能的收藏全貌提供了便利。

张丑长期生活在昆山和苏州,没有四方云游、仕宦天下的经历,交游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何以能产生一位在书画收藏、鉴赏、著录方面名垂青史的大家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说起。

首先,明代是民间书画收藏的兴盛期。皇家却不太重视书画收藏,管理相对松懈,没有像唐太宗、宋太宗、清高宗那样大规模搜求字画的行动,对私家收藏较为有利。明代内府书画有的被作为薪俸发给大臣,有的被宦官盗取。严嵩、张居正当权时,皆有书画之嗜,“人畏其焰,无敢欺之”,故所收既富且精。其他王孙权贵、地方名流、商贾巨富,甚至方外之人,热衷于书画的也很多。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严氏被籍时,其他玩好不经见,惟书画之属,入内府者。穆庙初年,出以充武官岁禄,每卷轴作价不盈数缗,即唐宋名迹亦然。于是成国朱氏兄弟,以善价得之,而长君希忠尤多,上有宝善堂印记者是也。后朱病亟,渐以饷江陵相(即张居正),因得进封定襄王。未几张败,又遭籍没入官。不数年,为掌库宦官盗出售之。一时好事者,如韩敬堂太史、项太学墨林辈争购之,所蓄皆精绝。

文中提到大力收购流散名画的“韩敬堂太史”即长洲韩世能,“项太学墨林”即秀水(今嘉兴)项元汴,他们书画藏品的质量和规模,都是一代之冠。另外如任官锦衣卫的黄琳、朱之蕃,出身徽商的吴廷,都拥有品级较高的书画收藏。

第二点原因,苏杭一带是全国书画收藏、交易的中心。南宋以后,江浙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从元代至明末,大书画家多产生于江南和浙西(太湖东南),书画收藏和交易也大致不出这个范围。明代从沈周开始,绘画、书法、收藏在苏州进入全盛时期。在长达一个世纪里,“天下法书归吾吴”,成为艺术史上极罕见的现象。可以说,明代只有苏州能够供养这许多的职业书画家,如同清代只有繁华甲天下的扬州能够汇集“扬州八怪”。明代的著名收藏家,如前面提到的苏州韩世能、秀水项氏(项元汴及其侄项希宪,子项穆、项玄度等),还有苏州沈周,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无锡华氏、安氏、邹氏,华亭董其昌、朱大韶,松江曹泾杨氏,太仓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常熟刘以则,吴江史明古,杭州董氏等等,这一带作为当时全国范围内书画收藏最为集中的区域,嗜古博雅之风盛行。很多名迹就是在这些人家转来转去,比如黄庭坚《伏波神祠诗》,曾为沈周收藏,后来归无锡华夏,再后来又入了张丑的秘箧。当时的藏家还没有秘不示人的想法,经常把藏品取出供同道观赏品题。如文徵明曾向华夏借观颜真卿《湖州帖》,并仿其笔意回信给华夏;詹景凤、董其昌曾先后到嘉兴拜访项元汴,得观其所藏;董其昌在北京时从韩世能家中借出古代名迹临摹。这些对于书画收藏和鉴赏都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三,明代书画著录水平在宋《宣和书谱》、元《云烟过眼录》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对前代都有所超越。当然,这些著作也大多出自江浙文人之手。重要的如朱存理(1444~1513年,苏州人)《珊瑚木难》、詹景凤(1537~1600年,休宁人)《东图玄览编》、陈继儒(1549~1639年,松江人)《妮古录》、赵琦美(1563~1624年,常熟人)《铁网珊瑚》、郁逢庆(约1573~约1640年,嘉兴人)《郁氏书画题跋记》、汪役玉(1587~约1647年,嘉兴人)《珊瑚网》等,详略不同地记载了书画内容、印鉴、纸色、行数、前人题跋、前人诗文、传记资料、鉴藏印、收藏者等信息,以及作者的评论。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尽可能地把古代书画的原始情况记录下来,这对后世的考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些著作往往集画史、品评、著录、题跋于一书,其中夹杂着大量明代以前的序、跋、传、赞、诗、铭,史料颇为珍贵。在画目记载方面,沈周《本朝内监所藏画目》记录成化末年太监钱能、王赐的收藏;丰坊(1492~约1566年,宁波人)《华氏真赏斋赋》用夹注形式记录了华夏“真赏斋”的部分收藏;文嘉(1501~1583年,苏州人)《钤山堂书画记》是作者参与清点籍没之严嵩家藏书画的记录。

第四,是张丑个人的努力和勤奋。张丑学识渊博,毕生致力于书画收藏、鉴别和考证。他在书画鉴赏上首先得到父亲的指授,又与项子京、董其昌等鉴赏大家建立交往,赏鉴之精,超越其父。崇祯元年(1628年)张丑52岁时,在《真晋斋记》中不无自负地说“生平并无袜线微长,至于考定遗迹,不敢有所多让。”他既重视研究对比实物,又重视文献考证。他在仔细研究的基础上,大胆订正前辈之失。如韩世能家藏《黄庭内景经》,董其昌定为东晋杨羲书,而张丑断为米芾临本,他说:“董玄宰定为杨真人书,非也。敢以就正真赏者。”张丑勤于动笔,随见随录,这成为我们了解明末存世书画及鉴定情况的重要资料。

在明代后期书画收藏、鉴赏、著录的风气之中,论历史影响,收藏家首推项元汴,鉴赏家首推董其昌。但要是综合地看,能够在收藏、鉴赏、著录各方面同时堪称大家的,似乎惟有张丑一人。而且,张丑既没有严嵩、韩世能、董其昌的权势,也没有项元汴般雄厚的财力,他纯粹是以一个书香世家子弟的身份介入收藏。他的成功,就不能看作偶然的孤立的现象,从而具有普遍性的启示。

注释:

①赵裦光题张丑《米庵鉴古百一诗》,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②张丑《真晋斋记》云:“因《平复帖》颜其斋曰真晋,诚重之也,诚慎之也”。见张丑:《真迹日录》二集,《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42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③文从简跋《米庵图袖卷》云:“青甫力购海岳翁宝章待访录真迹,得之甚乐,董玄宰太史以米颜其庵,余为作图,因以自号焉。”见张丑:《真迹日录》二集,《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419页。

④张丑:《清河秘箧书画表》自序,《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25页。

⑤张丑:《清河书画舫》皱字号第十二“沈周”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366页。又,文嘉之孙文从简在《米庵图袖卷》跋中称张茂实为外舅,称张丑为内兄,可知文嘉是张茂实的姑父。见张丑:《真迹日录》二集,《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419页。

⑥张丑:《清河书画舫》莺字号第一“陆机”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37页。

⑦张丑:《清河书画舫》啄字号第三“王维”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79-180页。

⑧张丑:《清河书画舫》点字号第九“黄庭坚”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306页。

⑨张丑:《清河书画舫》嘴字号第二“王羲之”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53页。

⑩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倪瓒”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355页。

张丑:《清河书画舫》啄字号第三“陆柬之”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74页。

《四库全书总目》卷113,965-96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张丑:《清河书画舫》啄字号第三“展子虔”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67页。

张丑:《清河书画舫》点字号第九“米芾”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310页。

张丑:《清河书画舫》嘴字号第二补遗“僧怀仁”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62页。

明人茅维《南阳名画表》,也是应韩朝延之请而编,其中小李将军《李广射猿图》、马远《临江村社图》等为张《表》所无,可能是张丑认为不真而未著录。《佩文斋书画谱》卷100,中国书店1984年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好事家》,中华书局1959年2月第1版,下册654页。

张丑跋唐寅《琢云图卷》云:“琢云本吴人,出家白莲泾之慧庆寺……但禅诵之暇,颇好法书名画,不啻支公之爱马也。”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3册《石渠宝笈续编》405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籍没古玩》,中华书局1959年2月第一版,上册211页。

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三,《位州四部稿》卷15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1册4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参看汪役玉:《珊瑚网画跋》卷23,《中国书画全书》第5册。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3篇

草庵如笠拟藏身,向往襄阳宝晋人。箧秘墨皇《平复》古,壁悬《华盖》乙僧神。浣花旧句勤雠定,典午遗文恣讨论。五十潜修心自佘,千秋业就岂长贫!①

这是明代著名书画评论家赵裦光(1559~1625年)的诗,题赠对象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张丑。

张丑(1577~1643年),原名谦德,字叔益。10岁时改名丑,字广德。别署青父、青甫、亭亭山人、清河牛郎,斋名有真晋斋②、宝米轩等,晚号米庵③。江苏昆山玉峰人,徙居苏州。

张丑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十几岁就中了秀才。他年轻时作《名山藏》二百卷,王登作序,把他的才华比作扬子云、司马相如。但张丑考举人却屡试不中,于是不再抱功名之想,自在读书并致力于书画、古器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书画收藏、赏鉴、著录大家。

一、收藏名迹如“波斯聚宝船”

张丑出生于收藏世家,自幼受到古书画的熏陶。www.133229.CoM从张丑的高祖、曾祖以来,世有画癖,曾祖子和与沈周(1427~1509年)、祖父约之与文徵明(1470~1559年)分别都有交往。家有春草堂、兰香堂、孝友馀庆堂、秋山阁,是文人雅集吟诗作画之所。沈周曾为其曾祖作《春草堂图》,文徵明为其祖父作《少峰图》。家中的书籍、书画,从高祖、曾祖开始积聚,到他父亲茂实,与文彭(1498~1573年)、文嘉(1501~1583年)“称通家姻娅,朝夕过从。无间寒暑,寻源溯流,订今考古,一时家藏珍图法墨甲于中吴。”④张丑说“先子茂实与寿承(文彭)、休承(文嘉)称莫逆交,故评定国朝名公书画,万不失一”⑤,张茂实通过不断地向文彭、文嘉学习,已经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这对张丑的影响是巨大的。张丑的书画收藏经五代人的积聚,名品累累,自诩如“波斯聚宝船”。在《清河秘箧书画表》中记载其家累世收藏历代名迹有书法49件、绘画115件,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二谢帖》、王献之《中秋帖》、展子虔《游春图》、张旭《春草帖》、颜真卿《刘中使帖》、黄庭坚《伏波神祠诗》、李成《层峦萧寺图》、米芾《小楷宝章待访录》、赵子昂《胆巴碑》等,这为他的书画鉴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二、赏鉴独取神奇

书画鉴定与书画创作不同,需要专门的系统的知识,才能对历代传世书画的真伪优劣作出判定。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赵孟緁、虞集、柯九思,都是世所公认的著名鉴赏家。明代伴随着书画收藏热,作伪之风也大盛,出现了地域性的作伪团体。所以书画鉴定也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鉴赏家。张丑认为不是每一个看字看画的都是鉴赏家,其中有一种是鉴赏家,还有一种是凑热闹的好事者,他们并不具备鉴定的本领。这个问题最早是米芾提出来的,张丑继承了米芾的看法。他还对赏、鉴作了区分:“赏以定其高下,鉴以辩其真伪,有分属也。当局者苟能于真笔中力排草率,独取神奇,此为真赏者也。又须于风尘内屏斥临模,游扬名迹,此为真鉴者也。”⑥真正会“赏”的人能从真迹中区分草率之作和精品奇迹,真正会“鉴”的人能从一堆伪作中选出真迹名品,这都需要非凡的眼力。

张丑提出:鉴定书画,必须具备“金刚眼力,鞠盗心思”。“金刚眼力”,就是炼就慧眼,明察秋毫,识破皮相,还其本真;“鞠盗心思”,就是要像老吏析狱,条分缕析,丝丝入扣,解疑释惑。在《清河书画舫》中,有许多述及辨伪的内容:

鉴定书画,须是细辨真迹、改造,以定差等。多见俗子将无名古画乱题款识求售,或见名位轻微之笔,一例剜去题识,添入重名伪款。所以法书名画,以无破损为上。间遇破损处,尤当潜心考察,毋使俗子得行其伎俩,方是真赏。⑦

凡书画以纸白板新为贵,破损昏暗者次之。后世轻薄之徒,锐意临摹,以茅屋溜汁染变纸素,加以辱劳,使类久写,此但可欺俗士,具目者殆弗取也。⑧

名帖曾经刻石者,幸遇真迹入手,恐属名人临仿,尤当加意细较,勿漫然许可也。⑨

怎样成为合格的鉴赏家呢?首先要懂书画,然后是考究文献,还要仔细研究原作。张丑总结了鉴赏书画的四条不传之密,概括起来就是观神韵、考流传、辨纸绢、识临仿。他提出“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⑩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是鉴定书画的主要方法。

张丑认为,鉴定书画须慎之又慎,不能马虎。他举了一个例子,唐人《头陀寺碑》,米芾初定为殷令名书,后来又断为陆柬之书。以米芾冠绝两宋的法眼,还要反复审定如此,我辈又怎能草率从事呢?因为张丑有着审慎的鉴定态度,又善于考证,经他鉴赏著录过的书画,至今仍有很高的可信度。《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百余年来收藏之家,多资以辨验真伪”。这既是对《清河书画舫》的客观评价,又是对张丑鉴定水平的认可。

对保存古书画,张丑也有真知灼见。如保存环境须有合适的温湿度,不能受日光曝晒:“唐宋人书画,不可日色中展玩,多至损坏。即微有蒸湿,只须风日晴美时,案头舒卷亦得。”又如包浆是年代久远的标志,须加以保护:“鉴家评定铜玉研石,必以包浆为贵。包浆者何?手泽是也。故法书名画不可频洗,频洗则包浆去矣。”

张丑对传世书法少于绘画之原因作如下解释:“历代书家固不及画人之多,而珍惜画本者又倍屣于购求法书之士,无怪名帖之存无几,固宜价重连城也。”书法(包括信札、手稿)存世数量本应比绘画多,但正因为多,价钱相对便宜,不如画受到珍视,结果反致稀少。所以张丑收藏书画,并不以市值定其贵贱,而是根据作者和作品在书画史上的影响来衡量,决不轻书重画。这种观点对今天的书画市场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三、著录贻惠后人

张丑兴趣广泛,拥有古代文人的许多爱好。他的著作书画鉴赏方面有《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张氏书画四表》(《法书名画见闻表》、《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清河秘箧书画表》)、《米庵鉴古百一诗》,其他方面有《瓶华谱》、《朱砂鱼谱》、《茶经》、《焚香略》、《论墨》等多种,并辑有《新词定本》十八卷。

《清河书画舫》是张丑的名著。“清河”是张氏之郡望,“书画舫”取意于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此书撰成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作者时年仅40岁。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书画155件,包括作者家藏及所见古书画名迹。书原不分卷,清乾隆刊本以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词句为卷次编号,分为十二卷。书中以人物为纲,按时代先后,详细著录画家简介、前人评论、真迹题跋、鉴藏印记、递藏经过,并一一注明出处。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或记述流传原委,或辨正前人记载之误,并有多处论说鉴定书画方法,所采既详备,考证亦精审。引征之书如《画系》,今已不传。亦有可校补今传本不全者。因而此书并非一般著录画目与题跋之书,而是书画赏鉴辨伪的极有价值的著作。此书成后,时人皆服其精当,对鉴别和考查古书画作品的收藏情况,该书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河书画舫》的撰成为张丑带来了声誉,各地藏家纷纷提供藏品供其观览鉴赏,张丑则随时笔录,自1620至1636年陆续写成《真迹日录》。此书为随笔札记,文字无定式,记载书画内容、题跋、印鉴以及张丑自己的评论和题跋,著录历代书画150余件,少数内容与《清河书画舫》有重复。另外,著名的“张氏四表”中,《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是张丑为韩世能的书画收藏所作记录。“南阳”为韩氏郡望。韩世能(?~1598年),字存良,长洲(今苏州)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长期任官京师,官至礼部尚书,是董其昌的座师。韩世能鉴藏书画独具慧眼,非一般附庸风雅的官僚可比。张丑与其子朝延交谊甚厚,在韩家获见名迹很多,应请作《南阳法书表》,分石刻、正书、行押、草圣四类。韩世能去世后,又撰《南阳名画表》,分道释人物、山水界画、花果鸟兽、虫鱼墨戏四类。被张丑著录的书画,并不是韩世能藏品的全部,而是经张丑鉴定认为既真且精的部分。明代书画收藏家大多没有藏品目录传世,张丑的这两份《表》为后人了解韩世能的收藏全貌提供了便利。

张丑长期生活在昆山和苏州,没有四方云游、仕宦天下的经历,交游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何以能产生一位在书画收藏、鉴赏、著录方面名垂青史的大家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说起。

首先,明代是民间书画收藏的兴盛期。皇家却不太重视书画收藏,管理相对松懈,没有像唐太宗、宋太宗、清高宗那样大规模搜求字画的行动,对私家收藏较为有利。明代内府书画有的被作为薪俸发给大臣,有的被宦官盗取。严嵩、张居正当权时,皆有书画之嗜,“人畏其焰,无敢欺之”,故所收既富且精。其他王孙权贵、地方名流、商贾巨富,甚至方外之人,热衷于书画的也很多。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严氏被籍时,其他玩好不经见,惟书画之属,入内府者。穆庙初年,出以充武官岁禄,每卷轴作价不盈数缗,即唐宋名迹亦然。于是成国朱氏兄弟,以善价得之,而长君希忠尤多,上有宝善堂印记者是也。后朱病亟,渐以饷江陵相(即张居正),因得进封定襄王。未几张败,又遭籍没入官。不数年,为掌库宦官盗出售之。一时好事者,如韩敬堂太史、项太学墨林辈争购之,所蓄皆精绝。

文中提到大力收购流散名画的“韩敬堂太史”即长洲韩世能,“项太学墨林”即秀水(今嘉兴)项元汴,他们书画藏品的质量和规模,都是一代之冠。另外如任官锦衣卫的黄琳、朱之蕃,出身徽商的吴廷,都拥有品级较高的书画收藏。

第二点原因,苏杭一带是全国书画收藏、交易的中心。南宋以后,江浙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从元代至明末,大书画家多产生于江南和浙西(太湖东南),书画收藏和交易也大致不出这个范围。明代从沈周开始,绘画、书法、收藏在苏州进入全盛时期。在长达一个世纪里,“天下法书归吾吴”,成为艺术史上极罕见的现象。可以说,明代只有苏州能够供养这许多的职业书画家,如同清代只有繁华甲天下的扬州能够汇集“扬州八怪”。明代的著名收藏家,如前面提到的苏州韩世能、秀水项氏(项元汴及其侄项希宪,子项穆、项玄度等),还有苏州沈周,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无锡华氏、安氏、邹氏,华亭董其昌、朱大韶,松江曹泾杨氏,太仓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常熟刘以则,吴江史明古,杭州董氏等等,这一带作为当时全国范围内书画收藏最为集中的区域,嗜古博雅之风盛行。很多名迹就是在这些人家转来转去,比如黄庭坚《伏波神祠诗》,曾为沈周收藏,后来归无锡华夏,再后来又入了张丑的秘箧。当时的藏家还没有秘不示人的想法,经常把藏品取出供同道观赏品题。如文徵明曾向华夏借观颜真卿《湖州帖》,并仿其笔意回信给华夏;詹景凤、董其昌曾先后到嘉兴拜访项元汴,得观其所藏;董其昌在北京时从韩世能家中借出古代名迹临摹。这些对于书画收藏和鉴赏都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三,明代书画著录水平在宋《宣和书谱》、元《云烟过眼录》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对前代都有所超越。当然,这些著作也大多出自江浙文人之手。重要的如朱存理(1444~1513年,苏州人)《珊瑚木难》、詹景凤(1537~1600年,休宁人)《东图玄览编》、陈继儒(1549~1639年,松江人)《妮古录》、赵琦美(1563~1624年,常熟人)《铁网珊瑚》、郁逢庆(约1573~约1640年,嘉兴人)《郁氏书画题跋记》、汪役玉(1587~约1647年,嘉兴人)《珊瑚网》等,详略不同地记载了书画内容、印鉴、纸色、行数、前人题跋、前人诗文、传记资料、鉴藏印、收藏者等信息,以及作者的评论。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古代,尽可能地把古代书画的原始情况记录下来,这对后世的考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些著作往往集画史、品评、著录、题跋于一书,其中夹杂着大量明代以前的序、跋、传、赞、诗、铭,史料颇为珍贵。在画目记载方面,沈周《本朝内监所藏画目》记录成化末年太监钱能、王赐的收藏;丰坊(1492~约1566年,宁波人)《华氏真赏斋赋》用夹注形式记录了华夏“真赏斋”的部分收藏;文嘉(1501~1583年,苏州人)《钤山堂书画记》是作者参与清点籍没之严嵩家藏书画的记录。

第四,是张丑个人的努力和勤奋。张丑学识渊博,毕生致力于书画收藏、鉴别和考证。他在书画鉴赏上首先得到父亲的指授,又与项子京、董其昌等鉴赏大家建立交往,赏鉴之精,超越其父。崇祯元年(1628年)张丑52岁时,在《真晋斋记》中不无自负地说“生平并无袜线微长,至于考定遗迹,不敢有所多让。”他既重视研究对比实物,又重视文献考证。他在仔细研究的基础上,大胆订正前辈之失。如韩世能家藏《黄庭内景经》,董其昌定为东晋杨羲书,而张丑断为米芾临本,他说:“董玄宰定为杨真人书,非也。敢以就正真赏者。”张丑勤于动笔,随见随录,这成为我们了解明末存世书画及鉴定情况的重要资料。

在明代后期书画收藏、鉴赏、著录的风气之中,论历史影响,收藏家首推项元汴,鉴赏家首推董其昌。但要是综合地看,能够在收藏、鉴赏、著录各方面同时堪称大家的,似乎惟有张丑一人。而且,张丑既没有严嵩、韩世能、董其昌的权势,也没有项元汴般雄厚的财力,他纯粹是以一个书香世家子弟的身份介入收藏。他的成功,就不能看作偶然的孤立的现象,从而具有普遍性的启示。

注释:

①赵裦光题张丑《米庵鉴古百一诗》,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②张丑《真晋斋记》云:“因《平复帖》颜其斋曰真晋,诚重之也,诚慎之也”。见张丑:《真迹日录》二集,《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42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③文从简跋《米庵图袖卷》云:“青甫力购海岳翁宝章待访录真迹,得之甚乐,董玄宰太史以米颜其庵,余为作图,因以自号焉。”见张丑:《真迹日录》二集,《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419页。

④张丑:《清河秘箧书画表》自序,《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25页。

⑤张丑:《清河书画舫》皱字号第十二“沈周”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366页。又,文嘉之孙文从简在《米庵图袖卷》跋中称张茂实为外舅,称张丑为内兄,可知文嘉是张茂实的姑父。见张丑:《真迹日录》二集,《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419页。

⑥张丑:《清河书画舫》莺字号第一“陆机”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37页。

⑦张丑:《清河书画舫》啄字号第三“王维”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79-180页。

⑧张丑:《清河书画舫》点字号第九“黄庭坚”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306页。

⑨张丑:《清河书画舫》嘴字号第二“王羲之”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53页。

⑩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倪瓒”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355页。

张丑:《清河书画舫》啄字号第三“陆柬之”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74页。

《四库全书总目》卷113,965-96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张丑:《清河书画舫》啄字号第三“展子虔”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67页。

张丑:《清河书画舫》点字号第九“米芾”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310页。

张丑:《清河书画舫》嘴字号第二补遗“僧怀仁”条。《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162页。

明人茅维《南阳名画表》,也是应韩朝延之请而编,其中小李将军《李广射猿图》、马远《临江村社图》等为张《表》所无,可能是张丑认为不真而未著录。《佩文斋书画谱》卷100,中国书店1984年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好事家》,中华书局1959年2月第1版,下册654页。

张丑跋唐寅《琢云图卷》云:“琢云本吴人,出家白莲泾之慧庆寺……但禅诵之暇,颇好法书名画,不啻支公之爱马也。”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3册《石渠宝笈续编》405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籍没古玩》,中华书局1959年2月第一版,上册211页。

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三,《位州四部稿》卷15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1册4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参看汪役玉:《珊瑚网画跋》卷23,《中国书画全书》第5册。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4篇

高中国画鉴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人文内涵起到重要作用,而目前国画赏析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如人意。笔者在本篇文章中,针对高中国画赏析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新课程;国画赏析;有效性

一、高中国画鉴赏有效性教学方法概述

1•高中国画鉴赏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欺,在:这一时欺当中应当为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宣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在该种阶段开设国画赏析课程,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长之北,同样也是我国之北体系当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义国画的鉴赏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到我国传统艺术所带来的美感。在多议化的今天,通过国画的鉴赏让优秀传统之北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2)在高中国画鉴赏课程当中,引导学生去欣赏许多爱国主义作家所绘制的作品,让学生从这些国画当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提高审美水平。通过对不同风格的国画作品进{赏析,探词其运用了什么绘画手法、理解什么是写意画等知识,体会到国画的丰富表现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实施有效险教学的重要险

如果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每个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因止激学质量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开展“有效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有效性教学则指学生接受了老师的教学之后,实现了进步和发夔。有效隆教学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是每个老师者在追求的目标。现侧灵多课堂当中,柳币教学内容枯燥、多是理论知识,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弱导的知识很少,学习的效率也比铡氏,很难得到氏远发夔。而在开展有效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险能够被充分调动,主动学习课堂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国画鉴赏教学侧犬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

l)知识与技能目标

高中的国画鉴赏是为了让同学了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及这些作品所运用的创作手法,体现的时代背景,通过义国画的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当中,很多老师采取的是按照年履烦序,比较简单概括地介绍不同时欺的部分作品,有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会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花在介绍作者创作生涯当中的逸闻轶事,一节美术赏析的课程经常会成为故事大会或者历断灵,深奥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一时之间很难理解。

2)教学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国画作品的时候川它须要深入了解该幅画作所展现的主题,这需要刘视觉造型元素有大量的感知,运用造型原理来对本幅作品当中展现的视觉形象做出更加深入地了解,能够深入感受到作品带给我们的之北内涵,学生也才可以真正学到知识。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运用造型原理来为学生剖析国画作品的视觉形象,同时也没有传达该作品所展现的主体、作者的思想,这洋的赏析只能够停留于国画的表面,流于形式。

3)传承之化的意识薄弱

在实践当中,很多老师都仅仅将国画的赏析作为教学任务,将重点放在赏析理论学习当中,比如了解该幅作品创造的背景、作者的身平事迹、作者所采用的创作手法等,对国画自身价值关注较少。老师需要明白的是,自己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赏析一幅国画作品,更需要让学生明白国画在中国传统之北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传自又中国的之北。

2•教学方式单一化

我国的国画赏析课堂当中,老师采用的是单方面传输的方式,整节课讲解书本当中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洋看似整节课内容都很充实,其实老师讲述的东西者堤比较笼统的,内容都比较抽象,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会逐渐刘国画赏析失去热清,整节课的效率比铡氏下。

三、高中国画鉴赏有效性教学方法

1•明确“二维”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培养方面,要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鉴赏技巧,学会使用专业的鉴赏语言,客观合理地分析每一幅国画作品,了解不同作家、不同时欺国画作品的厉潞;在方法与过程方面,需要让学生学会行日用信息系统来搜集关于国画作品的信息,在搜集到相对完整的资料基础之上,再挂行后续的自主险学习以及探人的探究,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探索更多鉴赏知识;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只有在心中产生了对国画赏析的疑间,{会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设置小间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间题的提出并不是随意的,定葵带有任务导向性。老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理解育旨力,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情境,在这个清景当中提出间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寻找间题的答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学生上升为课堂的主体。

3•信息化教学模式

学生只有在心中产生了对国画赏析的疑间,才会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就需要柳币在课堂教学当中设置小间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间题的提出并不是随意的,一定要带有任务导向性。老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理解育旨力,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情境,在这个清景当中提出间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寻找间题的答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学生上升为课堂的主体。

4•与传统之北相联系

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引导学生多参与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领略到中国传统之北带来的美感,让学生能够推广我国的之北瑰宝。比如在介绍国画作品所用到的笔墨手法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不同作品当中所体现的笔墨手法厂降这些手法进{汇总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在赏析这些作品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传统国画当中笔墨所蕴含的独特美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传承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结束语

在课程改革不但推进的今天,高中的国画赏析课程也应当跟上改革的不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险。国画是中国传统之北的重要组成,通过名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让学生在领略国画带来美感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之北认同感,引导学生积极传承与推广本民族的优寿之北。

作者:陈瑶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l】徐耘春.中国画鉴赏的“三层次”与学校美术鉴赏教学研究lJ]北京:中国艺术,2013.(1).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5篇

于是,我忽然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化苦旅”,想起了那座东方佛国,也曾是生我养我的那片神圣的土地敦煌“莫高窟”,想起了此生的颇多经历和坎坷。于是,那一片始终在我心中记忆犹新,却并不庄严和巍峨的塔林,便突然间又变得鲜活起来。

那片塔林坐落于“莫高窟”的大门外,从远处眺望,它处于离窟群并不遥远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河,那是一条并非常年奔腾的河。趟过那浅浅的小溪般的河水,便可见一片空地。正是那片空地上,高高低低地建着一片僧人的圆寂塔林。

那些塔呈圆形,状似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处坍弛的塔迹看,几乎每座塔心均竖有一根木桩,四周均以黄泥塑成,基座一律垒以青砖。从这里可以看出,或可以就此作为佐证,历史上,曾在这里住持莫高窟的僧侣们,均不富裕。

仿佛就成了一种佛教和文化的“定义”,或曰一种“禅宗”文化的宿命吧。正是出于这样的缘由,注定了古今僧侣和文人,就必须脱离名疆、利锁;必须以出世而做入世之事;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众生”。从而将所有遇到的艰难困苦和挑战,变成一个个自我修行的过程,将所有艰辛的文化研究、探索、艺术表达,成为一种“文化的苦旅”。

或许真的就是由于这种文化的玄学,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影响所致吧。否则,半个世纪过去了,那夕阳下,凛冽寒风中,那个破落群体的无比悲凉记忆,为何依然深深植根于我的脑海,每每重要当口,十分关键时刻,便会清晰地映现在我的眼帘。否则,尽管时令变幻,人生转折,生活有了颇多的变故,尘世有了更多的喧嚣与纷扰,我却依然能够保持着一种苦心孤诣,一种不倦于岁月的笔耕,一种从容的人生境态。既为历史、文化、世间沧桑而咏,又为生活新知、艺术新知而赞。每每于一种豁达的心境之中,在一种历尽坎坷却颇能积极的心态之中,心到何处,笔便也能到了何处。进而以一种禅的修炼意境,去品味历史、品味文化、品味艺术、品味人生。努力书写一段如歌的岁月,表达一种翰墨真情,担起一份历史和社会的责任。

一部艺术哲学史,早已清晰地标明,中国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中国画的创作历来是以人文精神为主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概述虽讲的是客观与主观的两个方面,揭示的却是以人为主体的艺术行为,是画家主动挖掘与表现艺术之美的行为。中国画将诗、书、画、印、论有机地融合,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综合艺术,而画家往往又是诗人、思想家、书法家、理论家。他们往往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文人精神的社会特殊群体,诸如坡的诗文、书画皆佳,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山水、花鸟、人物皆精,而遍阅宋元明清诸多大师的作品,则无一不是这一个个群体中的优秀代表。

当然,中国书画艺术历来属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尤其是绘画艺术,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能以矿物作颜料在陶器上绘成精美的纹饰。考古发现,最早的卷轴画,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龙凤人物及人物御龙图两部帛画。汉代以壁画人物为主,稍后,出现了山水画。唐代是中国绘画的繁盛时期,名家辈出,遗存了很多作品。此时,绘画的技术不断出新,题材种类日益丰富,除人物画外,还出现了花鸟、马、牛等绘画品种。表现的技法有工笔、写意,其中工笔又有白描、重彩、淡彩之分,写意又有大写意和小写意之别。王维独创的水墨淡彩山水,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理论,开辟了文人画的新天地。宋代各种画科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画派林立,盛极一时。元、明、清三代绘画,沿袭了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画风,涌现了诸多名家和名作。近代则出现了海上画派、金陵画派、岭南画派、京津画派。其中海上画派对近代美术史影响最大。近现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多注意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发展创新,从而使画坛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书画艺术、绘画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历代皇家和官宦阶层的书画鉴赏、鉴定和收藏活动一直就很早,民间的此项活动则稍稍要晚一些,但真正发展起来之后却并不逊色。

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国书画的品鉴和收藏活动,愈来愈成为一种关乎理想、价值、情感、身份、趣味的生存方式。时至明清两代,书画鉴赏、鉴定 、收藏,甚至已经成为社会地位与阶级、阶层的象征,而对于某些所谓“高雅”书画作品的品鉴、欣赏、鉴定和收藏,则成为进一步衡量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知识、门弟、价格高下的具体“标准”。

如今的中国社会,已将书画鉴赏、鉴定和收藏,将古今书画作品的整体,视为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而精心保护。事实上,正是由于鉴赏者的珍惜,鉴定者的保护,收藏者的关爱,使得书画作品具有了非凡的生命力量,具有了延续存在的可能;使其可以穿越漫长的时间隧道,通过遥遥的空间承转,生命彼此的流注,使精神古今贯通。

然而,并非所有的投资均那么简单,一帆风顺。书画艺术不同于普通商业、产业的投资,其独具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已令许多热衷于此的人们望洋兴叹,不着要领,败下阵来,尝足了惨痛的教训。

如何将一种基本的书画理论概念,传统而浅显易懂的书画欣赏、品鉴、鉴定常识,书画欣赏、品鉴、鉴定实践经验,有效地传播给广大的受众;如何将一种直接的对古今书画名家、大师、作品和风格的具体赏析和品评,形象而直观地传达给广大读者和爱好者。尤其是将生活在我们同一个时代,相对家喻户晓的当代名家及其作品,立体地进行介绍,较为准确地进行评论,全面地普及性地将他们的人生阅历、艺术追求、艺术风格、艺术贡献,尽可能有效地、生动地展现给广大观众和读者,是我撰写这部六十多万字的书画、美术、评论、鉴赏、鉴定专著《翰墨情缘》的初衷,也是继2005年作家出版社为我出版美术、书画、评论专著《岁月如歌》之后,出版的又一部新著。在这部专业的新著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努力,与第一部相比,我在努力做到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内涵更加精确、深邃,知识更加系统、全面,时间空间跨越更加久远、完整、合理,进而以突出知识性、普及性和当代性为重点;兼顾古代、近现代流派、大师和代表画家;尤其对元、明、清以来作品存世量较多的画家,多次亲眼目睹其精品佳作的古代、近现代画家及其作品,重点作了赏析和品鉴;同时又兼顾与当代画家们之间的艺术交流、文化共鸣、真情与友谊。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从收集到的该著相关的一百五十多位古今画家的五千多幅作品图片中,精选出了三百多幅,作为配图和插图,以供读者欣赏、鉴识、认定、掌握,以便于读者全面提高对不同时期书画珍品的欣赏层次,辨伪辨仿能力,收藏鉴赏水平。

在该著的创作过程中,北京画院资深老画家、刘海粟大师磕头关门弟子、北京湖社画会原老会长王挥春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封面绘画,题写了书名和长篇题词。近代绘画大师陈少梅先生之子陈长智、儿媳林庆萍夫妇,为该著精绘了封底作品。恩师周宏兴先生,著名老画家林心传、冯向杰、衣惠春、臧焕年等众多名家朋友,先后为该著题词、绘画,均付出了一份份友情与真诚。我的师妹、著名作家、冰心文学奖获得者、北大学者梁宾宾,文化艺术评论界、电影、文学界的著名评论家曲丽萍女士,再次为我的新著写序。摄影记者潘松刚,同事罗锋、莫丽霞、魏瑞亮、石雅茗,还有许多文化界、出版界的朋友、领导、编辑、照排、校对,为我联系出版,提出建议,解危助困,真诚相助,尽量压缩开支和降低成本,以保证和不断提高这本新著的设计和编辑质量。特别使人感动的是,时隔六年,作家出版社又一次为我编辑出版新的美术书画评论、鉴赏、鉴定专著,借此机会,我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尽管该著在撰写的过程中,经多年的刻苦努力,我已做过精心的学习准备和知识储备,但在如此浩瀚纷繁的信息传达中,由于种种原因,定会有失误和纰漏,望广大读者批评和原谅。好在书画艺术的目的在于传播一种文化,《翰墨情缘》的灵魂在于传达一种艺术精神,在于讴歌艺术家的一种良知、道德和精神修养。

一个好的艺术家,就是一个经典艺术文化的传播者,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灵魂和血肉的一种结晶,乃至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经典文化。画家的人生价值不仅仅在于画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更在于画出一个个精彩而又精美的艺术人生。欣赏、收藏也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常言:“高赏、高藏者儒,低俗、低藏者丐。”离开了文化,鉴赏与收藏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离开了历史,任何赏家、藏家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方法;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26-01

一、背景鉴赏

任何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滋养他们的文化和时代背景而兀然独立。任何作品都不是凭空而来,都需要艺术家在前人积淀的沃土中汲取养料,把握好时代脉搏,再结合自我个性进行创造。美术作品中呈现给鉴赏者艺术形象,很可能包孕着深层的文化原因。这就需要欣赏者去联系作品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时代背景、、社会经济以及作者生平等因素进行逐层推进的分析、鉴赏,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审美感受。尽管不同的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并不一致,但是每种美术作品的特色都会有所侧重。例如鉴赏古希腊艺术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多去阅读一点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这既有利于我们对这一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还能加深我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同理,在鉴赏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时,先期查阅一下作品产生的年代、地域,重温下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更容易使鉴赏过程事半功倍,促进既有知识巩固整合,构筑立体的知识架构。

二、语言鉴赏

美术作品都是依靠自己的美术语言表现出来。美术语言包括:点、线、面、空间、光、色、材质、肌理等要素。美术语言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载体,而且其自身就具有审美价值,是美术鉴赏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对于那些以形式来表达艺术内涵的作品来说,美术语言甚至是了解作品、沟通鉴赏者与创造者的唯一纽带。对于没有情节性和故事性的艺术作品,语言鉴赏就是不二法门。例如:西方的静物画、素描、风景画,以及中国画中的构图、笔墨、设色等都是语言鉴赏的重点,尤其在书法鉴赏方面,更要注重从美术语言角度来鉴赏。书法结体、布白、章法、节奏都是依靠美术语言来表达和阐释。只有细心玩味个中语言,才有可能获得书法美感的完整享受。

三、比较鉴赏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话用在美术鉴赏上同样适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收获。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比较的维度去观察、认识鉴赏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共性与个性,把鉴赏活动引向纵深。可以将存在可比性的作品进行平行比较分析,把同一主题、同一时代、同一画种、同一风格的作品对比鉴赏。如:将北宋全景式山水画巅峰代表关仝、李成、范宽的三家山水横向比较,能够更充分的领略自然山川的雄伟气势和古代艺术家的精湛画技,激发对祖国的山川和美丽的自然崇敬之情。同样,我们也可以对作品进行跨门类、跨风格、跨流派地比较。如:把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主将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与同一时期法国雕塑家吕德的雕塑《马赛曲》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美术门类诠释同一主题下的艺术共鸣。另外,还可以对艺术品的风格、流派演进、发展阶段等进行历史比较。像敦煌莫高窟,从南北朝时期“本生故事”塑像到唐朝“经变故事”塑像演变;中国文人画的艺术形式的演进、变革,集中表现在用笔、用墨及意境表现上。再比如,可以对不同时期同一主题表现手法的变迁进行比较。在欧洲美术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艺术史上许多艺术家都对表现《最后的晚餐》、《大卫》题材乐此不疲。还有各式教堂建筑的风格演变也很适合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审视。无论哪种比较方法,其目的都是引导我们在观察中发现美术作品在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时的规律、特点,实现对美术作品人文内涵、精神境界、思想意蕴的探究,从而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修养。

四、情感鉴赏

情感鉴赏就是通过对民族意识、时代精神,艺术观念的理解,领悟作品意境和内涵把握美术作品的整体形象的鉴赏方法。对于写意或者表现性美术作品来说,情感鉴赏是首选的鉴赏方法。写意画名家石涛、徐渭等人的作品最适合用情感鉴赏的方法来品啜。这些艺术家他们或愤世嫉俗、狂放不羁、或怀才不遇、孤高愤懑。再加上中国画独有的诗、书、画三为一体交相辉映,完美融合丰沛的情感通通汇涌于笔端,于挥洒之间展现的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另外,俄国列维坦的作品被一贯被评论家称做“情绪风景”,十分适合从情感鉴赏的角度来把握。对于情感鉴赏的方法来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鉴赏方法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识铺垫,而且还要求鉴赏者有很强的想象力和领悟力,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五、摹写鉴赏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一再强调“传移摹写”的重要价值。摹写,既是习画之法,也是鉴赏之法。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实践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强的美感。因此要体验美术作品全部的美感,摹写实践不可偏废。通过实践,能够体验到创作的难度与技巧,真正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良苦和创新所在。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大胆去尝试用素描、速写、临帖、摹刻等造型手段,感受西方艺术精确科学之精神,领略中国文人画高洁、坚贞、潇洒、飘逸的风韵,体味金石之美、书法之妙!

参考文献: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课学生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除帮助学生掌握绘画知识和技能之外,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应注重美育教育,重视鉴赏课的开展,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鉴赏美术作品的水平,获得美的感受,并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可实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目的,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 完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

在新时期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美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为接下来的鉴赏课教学做好准备工作,提升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在鉴赏课教学方法上,教师需不断优化和完善,除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外,应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导学案、集体鉴赏等教学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美术作品鉴赏的积极性和动力,并在美术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地位。

比如,在《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课教学中,教师需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和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鉴赏《富春山居图》这幅山水画作品,为他们讲述相关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知识,即为: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所绘的作品,以浙江的富春江为背景。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让每个小组都认真观察和鉴赏这幅作品,相互交流、讨论对作品的看法和见解,并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关注控制与把握讨论过程,保证学生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鉴赏和讨论作品,增强对作品的了解,并掌握我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二、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当前,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是普遍趋势,可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还能够提升教学的形象性,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为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仅靠纯粹的语言讲解,难以全面表现出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魅力,而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声、光等手段展示美术作品,或者加入动态画面、背景音乐等,强化展示效果,为学生带来亲临其境般的感觉,强化他们对美的体验与感受,培养其审美能力。

例如,在进行《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鉴赏教学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被称作园林鼻祖,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载体,可反映出各个朝代的时代背景、工程水平和经济兴衰等。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园林艺术知识,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系列不同园林艺术风格图片,包括: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上海豫园和余荫山房等。可将这些园林艺术作品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带领他们全方位的鉴赏,可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和勤劳,并深入体会园林的意境,以及追求园林艺术的审美情趣。

三、 鉴赏课教学适当增添人文色彩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美术作品不仅属于艺术创作,作者也倾注有丰富的思想情感,进行创作出独特作品,并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为此,高中美术教师为提升鉴赏课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引领他们鉴赏美术作品时,应适当增添人文色彩,可以是作者介绍,也可以是创作背景,使其结合这些人文知识更加深入的鉴赏和分析作品,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创作情景,加深领悟和体会。

在这里,以《天上人间――宗教壁画》鉴赏教学为例,针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鉴赏,教师需先告诉学生它保存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佛教题材的壁画,展示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以及根据佛经内容画出来的绘画作品。之后,教师可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尸毗王本生故事》让学生鉴赏,展示其精美程度和作品特点,让他们仔细鉴赏各个细节,在充分另外佛教壁画的艺术魅力后,教师再结合壁画艺术的发展现状,介绍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保护情况,以此培养学生热爱中华瑰宝的情感。同时,学生与民族情感产生共鸣,不仅可培养他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还能进行思想教育,升华教学效果。

四、 总结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借助鉴赏课教学,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安静.高中美术鉴赏课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教学

国画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初中生需要积极传承和发扬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安排国画欣赏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国画鉴赏,掌握国画欣赏的技巧和方法,是传承国画艺术、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让学生始终牢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教师要科学安排国画欣赏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实践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不断丰富国画欣赏知识,积累有效的欣赏技能,让学生在美术素养的发展中获得较大的突破。

一、国画概述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历史悠久,意蕴深厚,是东方绘画的代表。在古代,国画也被叫做丹青,指画在绢布和纸上并进行装裱美化的卷轴画。到了近现代,为了与西方的绘画有所区分,国画开始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用毛笔、墨汁、国画颜料,依照长时间以来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规律法则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画可被进一步细分。如:把创作题材作为划分标准,国画可以分成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把运用的材料和在绘画中选用的表现方法作为分类标准,国画可以分成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白描画等。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角度分析,国画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性格与审美观,也能够体现中国人对自然、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的感受。国画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承载了个性化的审美观点,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文明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艺术花园当中的奇葩。国画汇聚的是我国人民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气质魅力等,无论是风格还是特色表现,其都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国画、京剧、中医中药被称作我国的三大国粹。对于正处在重要成长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引导学生鉴赏形神兼备、笔墨俱佳的国画作品,将会对他们的综合修养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设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程的意义

欣赏国画是初中生提高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程是初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欣赏国画,科学安排国画欣赏课程,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国画类别多样,技巧内容丰富,而且该领域的名家人才辈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艺术熏陶,让学生沉醉其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第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形式美的体验。为了更好地欣赏国画、增进对国画的了解,学生需要从外在形式出发,了解国画点、线、面的变化。在国画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国画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在感受水墨组合与水墨结构的同时,体会国画丰富的形式美,优化鉴赏体验,为主动创作打下基础。第三,有助于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美。国画属于古典美学范畴,国画的意境是国画审美认识的基础与核心。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且具有内涵深刻、意蕴深远的意境美,能够把人带入深远的审美意境,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学生通过把握国画作品的意境美,会被其中独特的感染力吸引,在鉴赏活动当中了解国画的深厚韵味。

三、新课程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国画欣赏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初中美术教师越来越关注国画欣赏课程,并在课程安排方面有所创新。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国画欣赏技巧,在国画欣赏过程中难以获得较大的突破。这就需要教师在技巧引导上加大力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捕捉国画的独到之处。学生欣赏国画作品,不仅需要观察和鉴赏画面,而且需要运用技巧分析其中的内容与内涵。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国画的不同部分,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传授一定的鉴赏技巧。一是欣赏画工。画工是画面形象,一幅国画作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画工体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欣赏画家的绘画功力,分析其对线条、笔墨的运用,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二是欣赏书法。国画与西方的油画等作品不同,画家往往会在绘画过程当中加入一定的诗句,这些诗句常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国画中的书法质量会在整体上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三是欣赏印章。国画作品上往往会有画家的印玺,或者是题字、题词者的私章,这实际上也是国画欣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可以细细品味印章的印文、雕工、位置等,发现其中独特的审美安排。

2.结合现代技术开展国画欣赏教师在对国画欣赏课程开展设计和教学实践时,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让学生的欣赏学习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可以在国画欣赏中发挥特别的作用,教师应在不同的欣赏环节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色彩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讲解中加入细致入微的说明。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白菜》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色彩特征和渗透的色彩观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解释,让学生对画面的认识更加生动和直接,增强他们的色彩认知。在引导学生鉴赏国画的构图方法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直接呈现国画的构图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画的构图技巧。如,在欣赏《渔庄秋霁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在近景、远景、中景安排方面体现出的巧思和独特的构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作品,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画面结构的同时感知画家超然物外的心境。

3.有效结合诗词创新国画鉴赏课程单一的国画欣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学生的欣赏兴趣,进而制约国画欣赏课程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初中美术教师要创新安排国画鉴赏活动,把国画欣赏和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正确认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教师通过将古诗和国画欣赏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画的意境,降低理解国画内涵的难度。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时,为增强学生对这一作品审美内涵和意境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曹植的作品《洛神赋》,让学生把欣赏古诗和国画作品联系起来,体会作品中的诗意,并通过古诗分析,帮助学生梳理绘画作品的内涵。在国画欣赏课程的结尾部分,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诗词,鼓励学生主动为诗词配上国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4.补充背景信息以提高鉴赏深度初中生的认知和眼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底蕴相对不足,难以保证鉴赏深度和鉴赏效果。因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在国画欣赏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辅助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中的人物情绪和情感。教师可以在鉴赏活动当中主动为学生补充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的欣赏更加深入和全面;也可以把收集资料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增进对国画艺术与国画作品的了解。如,徐悲鸿的《风雨鸡鸣》是在1937年创作完成的,画面描绘的是一只站立在岩石上的雄鸡在高声鸣叫。徐悲鸿这样创作的目的是想要鼓舞人们主动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体现出画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教师通过给学生补充这些信息,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与分析应用能力。

5.巧妙融合音乐以优化国画欣赏音乐和美术存在着天然而又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初中美术国画欣赏当中恰当地引入音乐,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国画作品的气韵。音乐在渲染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美术欣赏活动往往难以脱离情绪的调动。缺少情感色彩的欣赏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降低学生的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入合适的音乐作品,为学生的艺术鉴赏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时,为了使理论阐述和抽象概念教学不再枯燥单一,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过程中同时播放音乐和画面,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层面的冲击,让他们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国画作品意境的认识。有趣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感官层面上感受音乐美,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再现美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国画欣赏过程中找到创新思路,推动美术欣赏课程的创新实施。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9篇

人们将这种彰显自我存在的本能部分地释放于那没有实用意义的创造物之中,便形成了纯粹的艺术品;若是将其释放于大量的实用物的创造中,那就是工艺美术品和设计艺术品,也即实用的艺术;如果将其服务于人类的其他目的,那就成了附庸的艺术,如宗教艺术等。我以为首先明白这一关系对于有效地鉴别和赏析艺术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来,艺术品是由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而非天工造化之物,那也就无需再去告诉你该如何去品鉴它们。但是,由于时代、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各不相同,这就有必要对呈现在我们面前林林总总的艺术品给予一定理性的观照,只有这样才能从艺术品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资源。丰子恺曾把人类对艺术的需要与对食物的需要相提并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也充分地表明了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必需性。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比一般意义的欣赏要更加深入一层,其关键就在这个“鉴”字,也就是说鉴赏者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别能力,即除了对作品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之外,还需要具备作品的政治文化背景、艺术技巧、作者意图、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训练。训练则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不外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相关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以获得一个对美术历史演进的脉络和网络结构认识,有了这样的对网络结构的认识,无论面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什么作品,都可以被迅速定位于这个网络结构的相应位置之中,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与该作品相关的基本文化背景以及一般的常识性问题。举例来说,要读懂徐悲鸿的作品首先就要给予历史定位,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西方科技的进步带动了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辐射,悲鸿的努力是企图用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来对中国的传统美术加以改造,所以才形成了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追求。

可见,心中有了美术发展的网络结构图,就有了更进一步接近美术作品的基础,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亲身地去体验以获得最直接且直观的感受。因此,另一条途径就是多看作品,尤其是多看原作,确切地说是“读”作品。相对而言,“看”更倾向于直接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表象中获得精神的享受或满足(这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并非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的感受),而“读”则是一种发问式的看,即不仅仅满足于对作品表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受,还试图去感知到表象背后的东西,包括作者的意图和观念、风格与流派的历史定位等,特别是对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笔触等技法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只有通过看原作才能有深切的体验。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欧美,小学、中学的美术鉴赏课常常是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上的,同学直接围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或馆内专业讲解员讲课,一般民众也是把游览博物馆当作是一种平常的休闲方式。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中,不仅对美术作品有日益加深的鉴赏力,人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所以说养成经常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习惯非常重要,最好是从小开始。

上述两种训练途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美术鉴赏的过程。此外,鉴赏或欣赏美术作品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感悟性,也就是要用心去体悟作品,把鉴赏或欣赏当作是一种你与作品、与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成功的美术作品仿佛是充满着内在活力的生命体,她以无声的方式将这种生命活力传达出来,只有当你也以同样充满活力的心对其加以体悟时,彼此才能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活动。

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不能对美术鉴赏这一大命题作全面和有条理的阐述,好在目前国内已经出版多种有关美术鉴赏的书籍或教材,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美术鉴赏方面的有关知识。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美术鉴赏》(张道一主编),就是其中很好的一部。本文不想去过多地重复其他书上已有的内容,而是就其中几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有助于欣赏者在对美术品鉴赏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0篇

“自九月份,经文化部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批准,由万宁华夏酒文化会馆承办的‘万宁华夏酒饮文化书画作品鉴赏联谊活动’在北京村酒文化会馆举行两个月来,我们已经收到200多幅书画作品,目前有上万人对这些作品举行了鉴赏评审。”万宁华夏酒文化会馆馆长褚树林说。

品酒赏画,乐在其中

而作为该活动的发起人,褚树林表示,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借助书画这一意蕴深厚的艺术形式,来弘扬和传承华夏酒文化,并希望通过促进这两者的完美融合,能够进一步推动酒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而之所以将酒与书画两者进行搭配,开展文化传播,褚树林坦言,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凝聚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涵,酒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书画艺术同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酒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举办以“酒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艺术鉴赏活动,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而该活动在另一方面还对发挥书画界与酿酒界的行业优势,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万宁华夏酒饮文化书画作品鉴赏联谊活动”启动于9月12日,12月26日为截止日期。此次书画作品鉴赏联谊活动征集作品规格不限,不设专业评委,书画作品由艺术家把作品邮寄到书画鉴赏活动组委会,组委会把作品放到华夏酒文化网,全部优秀作品由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和酒文化爱好者通过华夏酒文化网评选出。同时,根据参加鉴赏活动点评准确率确定书画艺术优秀鉴赏家。

12月26日还将在海南万宁兴隆北京村酒文化会馆,举办有优秀书画作品作者、书画优秀鉴赏家和部分名酒企业家参加的鉴赏联谊活动。活动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举办巡展,并将举行公益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中国福利基金会酒文化研究基金,作者将获得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届时,来宾将赏画品酒,共襄盛举。

“品酒,指的是品我们会馆研究出的北京邨酒。”褚树林笑谈。几千年来,酒文化和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宗教、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两年白酒行业风起云涌,频发事端,争论不断,为了能让人们明明白白的喝酒,喝上一口让人放心的物美价廉的好酒,会馆在研究“中国酒香衍生图谱”的同时,也研究出了北京邨酒。

“北京邨酒”在与“国酒茅台”同一生产地域、同一生产原料、同一生产水质、同一窖藏模式、同一生产标准的基础上,由同一酿造大师和同一勾兑大师利用茅台镇不可复制的气候、水质、土壤、微生物群、原料等特殊条件,采用同一特殊生产工艺、酿造出的其他香型白酒望尘莫及和无可比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酱香佳酿。

近日,北京邨酒还成为博鳌论坛专用酒。据介绍,北京邨酒的生产厂家是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都酒业有限公司(下称酒都酒业),该公司的产品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世标认证,先后多次荣获中国著名品牌,被认定为“中国白酒行业50强”、“中国最佳白酒供应商”,并多次得到仁怀市政府表彰、奖励,被国家工商管理部门誉为“消费者信得过企业”。

而酒都酒业更是秉承“质量是企业和品牌之生命”的原则,聘请了原茅台酒厂成立之初一直在生产第一线,悟道一生、贡献一世的“国酒茅台”传统技术酿造宗师之一——彭朝亮为公司酿造大师,聘请勾兑“国酒”大师李兴发之徒——冯晓宁大师亲临一线,潜心指导和勾兑、生产出来的“北京村酒”,“酱香突出、净柔绵厚”,真正质盖群雄、誉满神州,被消费者誉为“酱香经典”。

文化产业基地,展抱负

而会馆之所以今天能引来贤能才子,则不得不说起会馆的起点,而这要从2009年海南万宁市政府批准建设北京村项目说起。褚树林解释道,北京村由公寓、别墅和会馆组成。该项目建设初期,建设会馆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北京村的“村民”有一个休闲活动场所。

不止“村民”们可以在8700平方米的空间内尽情赏玩,享受生活。即使是游客来到此处,会馆内的110套房间及800平方米的餐饮场所和600平方米的艺术多功能厅等也能够满足其要求。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村和会馆已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其优美的环境、高含负氧离子的清洁空气、没有水垢的可口的饮用水和北京邨酒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中阶段美术鉴赏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68

美术鉴赏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在美术鉴赏课上都缺乏一定创新,教师依然在沿袭传统教学模式,长此以往,这门课堂将会失去自身价值。为了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改善当前现状。鉴于此,本文将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

一、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对美术理论知识过于重视,忽视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手法单一而枯燥,极大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美术鉴赏课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例如,教师在讲述《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时,为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中国的年画、剪纸、皮影等,这样很好地优化了教学手段,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次美的享受,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还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性,为美术鉴赏课堂赋予了勃勃生机,有利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审美观的形成。

二、教学过程互动性

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述《清明上河图》时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看的这幅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副风俗画,通过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景物呢?”学生回答:“我看到了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还有赶集的、买卖的、闲逛的、饮酒的、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还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这样,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了热烈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意见集中在一起,把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一一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清明上河图的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非常具有欣赏价值。”可见,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学生视野拓展化

教师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就必须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必须立足于美术理论,正确引导学生去欣赏更多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名家作品,如克劳德・莫奈的画。莫奈生于巴黎,是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注重人对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尊重自然和人的感觉印象,其影响力极为深远,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的画描绘了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印象。散涂的笔触急剧地涌上画布,使得绘画面上即便是最暗的阴影区也带上色彩,主要代表作《塞纳河畔》、《绿衣女子》、《印象・日出》、《圣・拉扎尔火车站》、《睡莲》。学生在欣赏莫奈的画作时,会被这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多多参观画展,使其对各大画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有所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形成。

四、课堂氛围立体化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 策划 实施 教学亮点

美术鉴赏是非高考科目,许多学生不重视,认为美术鉴赏课可有可无。其实,美术鉴赏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美术作品,就会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并深刻地影响自己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这个作用许多人认识不到,因为它不像技法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如此,作为美术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应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意义而作不懈的努力。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的呢?教师只要精心策划与实施课堂教学亮点,问题就不难解决。

教学亮点可以是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活动体验,可以是丰富生动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是一段精彩的问答……每一个亮点,都可以激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片绿色草地的话,那么教学亮点就像草地上出现的一朵朵鲜花那样耀眼夺目,令人心驰神往,精神百倍。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一样,如果平铺直叙,每节课都程式化,课堂肯定沉闷,而教学亮点能够打破这种平淡,使课堂波澜起伏,并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亮点的策划与实施。

一、设置挑战性问题讨论

“挑战性问题讨论”是课本知识拓展的另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只要善于在课本知识中寻找最佳契合点,设置挑战性问题,给课本融入新鲜的血液,就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

“思维止于结论,而起于问题。”有些课程内容需要有结论性的知识,但有些也需要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探索。比如,在《艺术美和形式美》一课中,我在讲述形式美规则时,先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你认为美来自于什么?它有哪些体现?你认为美有标准吗?”又如,在《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一课中,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时,我创设问题讨论:“大卫为什么不穿衣服?你如何看待人体艺术?”在《中国现代美术》一课中,由于课本中林风眠的《油灯花果》只注明是绘画,没有更具体的定位。针对这点我提出问题讨论:“你认为林风眠的《油灯花果》属于哪个画种?并加以说明。你喜欢这种画吗?为什么?”……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要他们的结论有充分的理由,教师应给予肯定和支持,这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性。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风采与水平也可凸显出来。

二、策划辩论赛

新课程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师生个性的过程。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学习。如在《外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中,我以“你喜欢西方风景画还是中国山水画”为题策划设置了一场简短的辩论赛,成为这堂课的教学亮点。学生热情高涨,参与度高,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与认识,也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三、带动学生画音乐,写感受

抽象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难点,原因在于世俗的审美观念阻碍了学生对抽象形式的认同。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抽象形式的审美特性,我在引导学生对抽象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全世界著名的俄国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就是受到音乐的启示,创作出一幅幅世界闻名的作品。他把绘画比作视觉的音乐,他的画体现了很强的音乐性,这音乐是可以用眼睛来‘听’的。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来欣赏他的‘音乐作品’吧。”

欣赏完之后,我再提出:“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尝试创作抽象画。”接下来,我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抽象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画完后再用文字记下自己的创作意图与感受。

正是通过这种精心设置的教学亮点,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促进学生了解了抽象艺术的创作语言以及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了抽象艺术。

四、安排改创名作活动

《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中指出:在美术鉴赏学习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文化的尺度对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依据个人的审美尺度,对作品做出主观的判断。在鉴赏同一作品时,各个学生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会对作品的某一部分或全部感到疑惑不解,会意识到某些问题的存在。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个问题上策划教学亮点,通过更有效、更有创意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机会去表达对作品的不同见解。比如,在《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中,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审美理解去改创《长信宫灯》,画出草图或示意图,并说出改创的理由,这比起单纯用文字表达要深刻得多,在欣赏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主观意识。

五、展示或触摸真实作品

把真实作品带入课堂,教师只要一句话:“看,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学生立刻会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展示或触摸真实作品,更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审美体验,很容易成为一节课的教学亮点,教学效果很好。如在鉴赏中国陶瓷艺术时,我用平时收藏的陶瓷展示给学生观赏和触摸,感受作品天然的纹理美、色彩美与质地美,从而带动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作品。这种亮点的实施可以使教学富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有效性。

六、穿插优劣作品对比评鉴活动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这话有道理,但是我认为不能只欣赏好作品,差的作品也要看,关键是要明白好的作品好在哪里,差的作品差在哪里。所以,在鉴赏部分名作时,同时我也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较差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有优劣的比较,学生更容易鉴别高低;有优劣的比较,才能积累经验。学生往往对贴近自己生活的事物更感兴趣,名作却容易给人遥不可及的感觉,这种策划把名作放到现实生活中来,因此对学生也更具有吸引力。

在这个教学亮点设置中,选取哪些作品非常重要。首先要有针对性,学生普遍认为水平很高但实际较次的作品或看不上眼、难以理解的名作都是很好的选择;其次,对比的作品在题材、风格、种类等方面要求相似。比如,很多学生觉得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画“不像”“乱涂”,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放上较常见的相同题材的一般作品,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鉴赏。这样更有说服力,更能带动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生;美术;鉴赏;素养

美术与美术鉴赏密不可分,初中生学习美术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提升美术鉴赏素养。美术鉴赏是一种能力,一种凌驾于美术基础之上的能力。美术鉴赏是一种态度,即要审美性的、尊重性的态度欣赏美术作品。在初中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习美术知识,还要时刻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提高初中生的美术鉴赏素养,培养学生对待美术作品的正确态度。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诉求具体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学习相关艺术知识,加强理论修养

想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离不开必要的艺术功底。这就好比,叫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美术的人去鉴赏一位大师的作品,是不会有什么心得体会的。因为这个人对艺术并没有完善的认知。初中生教育也是一样,只有打好艺术基础,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美术作品鉴赏。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艺术鉴赏相关的知识,可以加强同学们的理论修养。

七年级有一部分中国古代书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向同学们普及中国古代书画的知识。例如向同学们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清明上河图》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喧马嚣,车轿穿梭。这幅画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向同学们普及这些知识,既丰富了学生对中国古代书画的见识,又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打下了基础。在日常的初中美术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向同学们进行知识的普及。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同学们的理论修养会有所加强。

学习与鉴赏相关的美术知识,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基础步骤。基础的重要性想必不用做过多的解释,因为只有基础性的存在,才可能有发展鉴赏素养的潜力。因此,希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同学们普及相关美术鉴赏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学习到如何鉴赏。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鉴赏能力

鉴赏表象固然重要,但是对一件美术作品进行鉴赏,除了要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之外,还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这幅作品的内在深意。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作者一定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因此,想象是艺术创造的必然因素之一。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其创作背景、构造技巧,然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就是要试图揣摩作者的观念、思想。

九年级的教材中,有一课与故乡相关。教在进行授课之后,可以向同学们展示版画《江南仲夏――我的家乡》。关于这幅作品,作者是这样讲的:这里,再谈一下我1993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版画《江南仲夏》的过程。事情的起因是在1963年,那年是我外出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浙江台州的老家,见到了亲人――年近八旬的母亲,也画下了多幅我特熟悉而又亲切的村舍和自然环境。在时隔二十八年后的1991年,我第二次回到浙江台州的家乡,原来的村舍早已被三层、五层楼的方盒子式的现代农村住宅所代替,公路也修起来了!童年时我家离东海岸的距离只有四、五华里,常去捉鱼捉蟹十分方便,而今几十年的地形自然变化,海岸线已大大外扩,在那新的海积平原上早已办起了大型的国营农场,真是沧海桑田啊!

因此,在欣赏时,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切身经历,这幅画既画出了变化前家乡的静谧与安乐,也画出了变化后人们的快乐。结合想象,可以得知这一切虽然是歌颂一派生气勃勃的江南仲夏景象,但也透露出了现在作者对家乡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三、发现作品独特个性,改善态度素养

在当下的绘画艺术之中,有着丰富的风格和流派,可谓是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无论是水墨清山还是花鸟鱼虫,无论是抽象艺术还是多彩油画,每一幅作品都具备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与个性。因此,在学习美术鉴赏时,不能追求统一性,对待每一个作品都要有全新的态度。艺术家匠心独运,思想活跃,也正是因为他们不一样的个性,才有了美术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件美术作品存在着外在与内在两种因素。因此,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要通过画面所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但对于相对较为抽象的美术作品,就要对其抽象画面的象征性、代表性、暗示性和形式美进行欣赏,着重注意那些夸张的点、线、面。众所周知,毕加索是知名的抽象派艺术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被广为流传。《哭泣的女人》就是其中之一,在鉴赏这幅作品时,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但就是这样一幅抽象的作品,利用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

因此,鉴赏美术作品一定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和个性来进行,对每一个个性的作品都要保持尊重的态度,发现作品的特点,是美术鉴赏能力的一部分。

美术教育与鉴赏教育密不可分,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要适当加入一些鉴赏的元素。使同学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也学习鉴赏,提高鉴赏素养。提高初中生的鉴赏能力,对学生的审美、艺术感知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希望教师和家长可以多多关注初中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律钦.关于高中美术鉴赏导入的探索与实践[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年07期

[2]张圆.美术鉴赏教学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5年13期

[3]何丽红.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创新策略[J].吉林教育2015年22期

[4]谭世刚.美术鉴赏教学中问题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14期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4篇

文章通过对书画和人文素养的内涵与关系的分析,阐述书画教学对于高中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通过书画教育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

书画教学;人文素养;高中生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价值观对高中生思想产生了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教育不断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的人文素养。而我国书画艺术涵盖的人文精神,恰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怀。所以,书画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书画与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关系

1.书画的内涵书画展示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蕴含了历史、美学、哲学等多种人文内涵。要真正认识我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书画的内涵。我国的书画包含了文化、精神价值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展示了我国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情怀。

2.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行与态度,以及能够依据社会的相应要求恰当、正确地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乃至个人和社会的各种各样关系的能力。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综合素养的高低。人文知识包含了人文领域中的各种知识体系,如音乐、地理、历史等。只有拥有一定的人文知识,才可以为人类精神的树立与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但人文知识必须通过个人的内在转化才可以成为自身的人文素养,并由此转化成个人的观念、思维、情感与行动。所以,人文精神相对于人文知识来说,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升华,让主体与客体实现了有机的结合。而人文素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涵就是人文精神。

3.人文素养和书画之间的关系人文素养所指的人文知识中,涵盖了艺术知识的内容。而人文素养所涵盖的人文精神,又是个人以及整个社会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因素。其中蕴含着人们对于自我不断完善的渴求与对于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的追求。这与书画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和统一的。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得到教育与发展,尤其是传承了几千年文化的书画艺术,其功能性更为明显。所以,人文教育和书画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书画艺术,在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很大的意义。

二、怎样通过书画教育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1.设置书画鉴赏课堂,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书画艺术拥有自身的美感与魅力,因此要进行欣赏与鉴赏。所谓鉴赏,就是对书画作品进行区分与借鉴,而欣赏就是对书画作品的赏析与理解。鉴赏与欣赏有所不同,鉴赏更加强调将不同书画作品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区分,侧重于观赏者个人的分辨价值;欣赏较为关注对书画作品的美感赏析,相对来说不存在批判或个人意识的确认过程。所以,我们应当在高中设置专门的书画鉴赏课程,不仅要利用学校自身的书画人才来教学,还要邀请各个领域的书画专家和高校书画教师进行讲授,让高中生能够了解我国书画的知识与内涵。学生鉴赏书画作品,才能体验书画作品中的文化底蕴。开展书画鉴赏教学,除了使学生了解艺术家的作品与思想外,更深层次的是要使高中生能够因此而获取独立探索、评价与反思的技能。同时,在书画作品鉴赏中,学生还可以进行自我思想的表达,从而独立完成创作。显然,开设书画鉴赏课程,并非要把所有的高中生培养成书画艺术家,而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现实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对于书画的审美情趣,可以让高中生的心灵与思想得到净化,使其情感得到升华,这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善高中生的精神面貌,最终实现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2.组织书画社团,营造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氛围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既然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那么学校就应当营造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这样才能不断改善高中生的人文精神面貌,从而使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而高中书画社团正是很好的切入点。书画社团可以在重大节日或定期在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书画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特长和喜好,引导学生参与书画竞赛、进行书画创作,在营造一种良好书画学习氛围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这样一种活泼、健康、浓厚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3.充分利用网络,开设书画论坛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革新的今天,校园网络的建设对于高中教学的作用逐渐增强。科学、充分地利用校园网络,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中生对书画知识的学习。可以采取设置书画论坛的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相关的教学活动信息,将各种书画与人文知识展示在论坛上,积极促进学生与教师在论坛中的互动与沟通,在让学生深化对书画艺术的学习和认知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鉴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鉴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这两方面都可进行,因两者皆有其特点与魅力所在。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哲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绘画其门类也很多,可以从其中挑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教学。例如:花鸟画中可选梅兰竹菊,也可选简单的山水画等。西方传统绘画也可以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了解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西方的审美观。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进行实际教学。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同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欣赏与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令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现有资源,适当开展一些取材容易而又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课,让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成功的体验与众人分享。比如,如果学校离河边较近,可以在河边搜集小贝壳。我们可以把贝壳黏结起来做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小雕塑制品,容易制作也容易形成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然后,开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如果学校依山傍水,那山上少不了石头,可以直接采集石头做盆景雕塑,效果也会很不错。无论贝雕、盆景还是其他,都可以就地取材,只要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必会带给学生新颖而又难忘的一课。

三、美术鉴赏,走出单一理论教学

上好一堂精彩的美术鉴赏课,需充分掌握教材知识,把握教材的教学宗旨,找到美术鉴赏教学与实际生活中鉴赏审美应用的连接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与突破。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教材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把学生带出教材,走到生活中去,让“活生生的教学”巩固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我们要不断挖掘自身所在城市或者环境资源的美术鉴赏层面,让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及应用审美知识。任何小小的审美实践都要胜过“死记硬背”的“纸上谈兵”,我们相信:美术鉴赏教学会逐步走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道路,而学生会有机会去读一本包容万象的“大书”,而不是“死记硬背”那本教材。在美术课堂上,他们明亮的眼睛和时时发出的惊叹声可以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美术知识的渴求。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灵活使用和挖掘教材成为目前美术鉴赏课教学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四、把握中国特色,奠定传统文化底蕴

在当今大众追逐时尚的潮流中,毫无例外的,美术教学领域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律追求“新颖”“新概念”“新花样”的“新”却恰恰掩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更少了传统艺术特色的革新与发扬,传统艺术人文精神的缺失更是越来越难以赋予作品更深邃的内涵。大众正在被逐步、被完全地西化,其根源应该归结于我们传统美术教育的普及推广。我们的技能模块学习应该首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样既有利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普及也有利于对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吸收和融会贯通,对于提高艺术素质有着更好的继承发展。我们并非排斥外来文化,而是想让本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更大的继承和发扬。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多注入中国因素是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

五、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没有一个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散自己思维、发掘自己创新意识探索发现自己艺术潜质的环境,其他的空谈都是假的。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开展美术鉴赏课也是很好的。以前的学校教育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只有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并去营造对学生更好的环境,尽自己所能在有限的环境中取得最大的成绩。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地学习;在聆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思路自由飞翔。

潜移默化之中,深刻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不寻常”的眼睛,让他们能够捕捉到更多美丽的色彩,尽享这曾经熟悉但又有所不同的形色世界带给他们的新的感官体验,独特的审美观察也会塑造出他们的多彩人生,这才是我们艺术鉴赏课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