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责任是一种永恒的职业精神。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用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将不会有希望;一个团队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很难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的;一个人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就会被人轻视,得不到团队与企业的重视。如今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真正缺少的是有责任感并勇于负责人的人。只有用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够被上级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去获得更多的荣誉。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必定是敬业、热忱、主动、忠诚,并努力将细节做到完美,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团队也必定是一个努力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团队。责任为本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将责任渗透到团队管理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充满责任的氛围,使得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这种氛围所感染,进而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勇于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就能够使得整个企业永葆激情,并为企业树立好一个良好的值得信任的形象。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文化能够让企业的员工时时都受到熏陶,将责任落实到行动中去。在团队管理中渗透责任,有效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切实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员工生活、环境治理等发生很变化的同时,需要注意员工在执行规范标准、履行岗位责任方面是不是没有能够做到与新形式相符,并增强培养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的完善企业团队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员工的心智模式进行改善,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并激励他们发挥自身的巨大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努力夯实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责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将责任渗透到团队管理中是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对于员工而言只有拥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有更好的个人发展;对于企业和团队来讲,如果不能够自觉的承担起对股东、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就很难实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然后是积极的构建起企业责任文化体系。

二、“沟通”融入团队管理,增强凝聚力

沟通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沟通融入到团队管理中,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内部问题。解决了沟通问题,才能够使得团队更加的和谐,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沟通是一种机会,即是给别人的机会,也是给自己的机会。对于公司和团队而言,就给了企业和团队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沟通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还需要去聆听他人的立场和、意见和需求。沟通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树立起全员沟通理念,为人人沟通、时时沟通、事事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将管理沟通的有效性与企业文化直接相连。在团队内部建立起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开放的、分享的企业文化。团队中必须要鼓励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相互交流、协作,以此来强化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改善人际关系。要加强沟通就必须要提高沟通自身的沟通技能。首先,沟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心态,沟通的过程中牢记“五心”沟通,即平等的心、欣赏的心、包容的心、合作的心、分享的心。平等的心指的是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平等的心态。沟通中的上位者(管理者)需要适当的放低姿态,这样能够更好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不会让他人产生出敬而远之之感。平等谦和能够帮助管理者赢取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普通员工则在沟通的过程中则不能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要该质疑就质疑,自信、自尊,往往会赢来更多赏识和掌声。欣赏的心指的是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对待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表达自己的赏识,使得他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鼓舞与激励,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包容的心指的是要能够在沟通的过程能够在对待对待异已之见,要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相互讨论,而不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如果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不仅交流不能顺利进行,反而还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谓合作的心,指的是在团队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每一位员工,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的去沟通,大家一起度过难关。分享的心则是要学会与他人分享知识、信息、体验与感悟。其次,必须要学会倾听,倾听能够使得沟通更加的全面和深入,倾听不仅仅需要用耳,还需要用心。管理者用心的去倾听将能够使得员工感觉到上级的关心,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包容”融入团队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包容”的企业文化能够博采众家之长,为企业融入更多新鲜元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从整个企业文化来讲,包容就是每一个子公司、下属企业都能够有自己不同的企业文化;从团队来讲,就是团队要有“包容性”,团队具有积极接收各种新事物的能力,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融入到团队管理中,就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喜欢对他人的工作进行品头论足,总是对他人的成绩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但是对于别人的过错却是非常苛求。这种想法与做法是错误的,十分不利于团队的和谐。在团队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思考别人的困难之处,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对方的情况下又该如何想,多进行换位思考更加有助于团队之间的和谐。团队的包容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一个团队之内每个成员对团队内的其他成员的品行和能力都要确信无疑,并且能够遵守承诺。要明白的是,高薪虽然能够招来人才,但不一定能够留住人才,如果感受不到来自于团队、企业的信任,那么就会使得他们产生出离开团队、企业的想法。同时包容的团队,并不是指的团队能够包容那些故意损害团队利益的成员。团队只有包容才能够有前进的动力,才能够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团队建设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团队”概念的定义很多,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乔•R•卡扎巴赫和道格拉斯•K•史密斯的团队定义在己有的团队定义中较有代表性。团队是“由少数为达到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共同承担责任的人组成”。Stephen•P•Robbins(1997)定义为“团队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调的个体组成,其产生的团队业绩大于个体之和”;LawrenceHolpp在《管理团队》(1999)把团队定义为: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同时指出团队的五个要素:目标、定位、职权、计划和人员。

(二)企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保险行业落实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如何“为”,企业团队建设如何“建”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保险行业员工经历了一次次改革的洗礼。定期的个人述职、评议、笔试、面试、考评、公示……每个环节都给员工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通过加强团队建的方式,增强员工对改革的理解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员工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姿态参与企业改革发展,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必然会对企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产生积极影响。

二、当前企业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认为,保险行业注重团队建设,具有“团队致胜”的核心价值观,在团队中,各个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较好形成合力。团队中个体素质如知识水平、思想境界等较高。团队成员对团队具有较强的归属感,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并维护这个团队的存在;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同舟共济,紧密协作。该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既维护了团队利益,也有助于保护团队成员的根本利益。过加强团队建设,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职责实施到位,为实现公司系统运营和向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团队建设涉及共同愿景、协作精神、领导力、执行力、沟通渠道、激励机制等要素,建设高绩效团队对于该公司来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认为,企业团队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

在一个团队里,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很重要。该公司只有团队的愿景和目标,但无个人愿景和目标,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或者个人的目标与团队的目标不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团队效率低下

该公司管理有时候很松散,缺乏规范的管理体制,可能在职责分工、业务流程、薪酬绩效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团队工作缺少固定的标准规范,业务行为不稳定,领导者的纠偏能力又有限,导致“有团队,无效率”。团队存在消极,执行力差,效率低下,出工不出力等不良现象。

(三)团队氛围差

团队人员氛围非常关键。该公司有时只是注重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员工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缺乏正面的舆论导向,团队缺乏高昂士气,团队气氛差,人员流失严重。

(四)忽略了对人性的研究

该公司把“做人”看成第一位。“小胜靠智,大赢靠德”。管理之所以是艺术,很多时候是对人性的洞察,采取了人本管理的模式。所以,要建设高效团队,首先要对团队组成的人进行研究。

(五)忽视系统绩效或者激励机制不完备

团队建设是现代管理新理念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组织的整体效应,追求的是创新、高效、综合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员工与组织的绩效,只有有激励作用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目前,该公司绩效的结果没有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有时部门虽然建立健全了绩效激励机制,但是没有把绩效结果和员工的工资、奖金、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对员工和团队产生激励作用。有的部门绩效没有通过书面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员工并不清楚这项工作的操作,这个工作缺乏透明度,相应的激励的作用表现的就弱一些。

三、建立和谐团队的措施和途径

和谐团队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怎样建立高绩效团队呢?针对保险行业在企业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团队的建设和目标确立

高绩效团队建设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常常让人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团队要发展、要成功,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单纯模仿,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策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所以首先应该很清楚知道现在应该干什么,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只有方向正确了,目标明确了,组织框架搭好了,企业都有自己的团队共同的愿景,有了这个愿景,团队领导会制定各种各样的目标。但是怎样实行团队目标,调动员工热情,企业都有的考虑和思路。团队成员说应该做什么,目标是什么,以及团队成员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目标是什么,这完全取决团队的目标。在通常意义下,企业制定一个有意义的愿景,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员工个人的愿景,还有一部分是团队共同的愿景。真正的共同愿景,是所有团队成员对这个愿景有自己感情上的联系,有个人利益的联系。一个共同愿景的建立,是把团队中每个人自己的愿景和企业共同愿景结合在一起。从某种角度上说,建立一个共同愿景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团队成员间讨论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真诚地和对方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团队中建立共同愿景,这是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最有力的举措。剩下的只需要认真分析、正确导向,发挥团队积极性,提高执行力,即可达成绩效目标。

(二)强化学习培训,提高效率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完成绩效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如果团队从下到上,特别是管理人员基本素质不过硬,不强化学习、充实自我。不懂得不断充实自我那么,这个团队就不能在发展的社会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因此,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团队内部才不会出问题,这个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有战斗力。一个优秀的团队,应是个人与团队共同进步,个人在团队工作中,把自己的职业规划跟团队业绩相结合,团队给队员提供个人的发展平台和职业通道。我在工作实践中,

1、培训提高团队情商水平

首先在员工在新入职的时候进行为期一周的体验式培训。其次在团队的工作安排、考核、选拔的时候考虑到团队成员的情商水平,特别是在团队领导的任命时更是特别强调其情商水平。

2、进行团队进行体验式培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将团队建设中的疑难问题提到问题桌面上来、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培养个体和群体反省的习惯以及发展一种积极的氛围,参加一些工作活动之外的集体活动。团队成员经历了体验式培训后,沟通能力会得到提高,从而创造出高绩效工作团队所需的特征,提高团队绩效。

3、在学习培训中借企业文化塑造团队精神

每个团队都有团队文化。团队建设要围绕团队文化为中心,不空喊口号,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团队要强调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变成团队与外界竞争的优势,要提升员工成为一个工作伙伴,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雇主与员工的劳动合约关系。团队建设活动一直是持续进行的,各个部门都积极参与,定期举行团队建设活动,并具体和每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业务紧密相连。通过定期举行团队建设活动,为员工提供很多很好的机会,能够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团队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有价值的贡献者。

4、在学习培训中强调执行力

企业具有很多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各种方法和技巧,执行力的精髓就是将三者和三个流程结合起来,光有企业目标和愿景,并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只有执行力才能使企业创造出实质的价值,这是企业长久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在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在学习培训中,要注重明确培训员工在执行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分哪几个阶段和具体确定工作指标,这是确保任务完成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团队执行力的关键。

(三)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

加强团队的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让员工有归属感,在营造浓郁的团队氛围,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一是要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倡导和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工作,建立一支稳定的和谐文化建设队伍,选拔优秀员工参与文化的实施和管理,部门领导负责组织领导及建团队文化,党政工团负责协调、配合团队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通过放松员工工作压力,关心员工工作生活,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及时、有效解决员工思想上、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使员工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认可感和归宿感。二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如员工聚会、户外郊游、蓝球比赛、卡拉OK比赛、演讲比赛、服务技能比赛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进相互了解和同事间的感情,加强员工的归属感。

(四)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倡导平等

团队的领导与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环境、团队与团队之间都应架起沟通的桥梁,确立互信、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才能共同创造辉煌的事业。我认为,团队之间沟通的方式应该有以下几种:一是上下之间。可以通过聊天、娱乐活动等来了解团队成员的性格,进而因人而异,善加利用,通过合理的组合,减少冲突,增强合力。同时可以通过沟通来激励员工、确立互信。二是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领导要给团队成员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团队成员之间要进行充分沟通,进一步调整彼此心态和准确的角色定位,把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明确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以及清楚如何去做。三是团队成员与工作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团队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也会产生不和谐,如与技术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对团队采用的信息技术系统不熟悉等。所以团队成员要积极主动熟悉工作环境,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术,以利于目标的及时完成。在工作过程中,团队与其他团队之间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这需要团队与其他团队之间进行很好的沟通协调,为团队争取更充足资源与更好的环境,并对工作进程以及工作目标与工作关系人不断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共同工作目标的实现。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团队,其领导力应是由下而上,而非传统认为的只是由上而下,惟有能持续地在各阶层培养出领导者的团队,才能够适应改变和生存竞争。团队的的领导特色首先体现在鼓励平民化的敞开沟通政策,强调开放的沟通、互相尊重、使团队内每一位成员感觉到自己在团队的重要性。团队的高层领导人率先身体力行,努力倡导平等文化。团队在组织机构上,不是上下级等级森严,而是很平等,有问题可以越级沟通。而且有许多具体制度来保证下情上达,下面的意见不会被过滤。在这方面,该公司应当每年请第三方公司作一次员工意见调查,听取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发展的看法,并和上年的情况做比较,看在哪些方面需要作改进或者公司每年有两次非常正式的讨论,经理和员工之间讨论以前的表现,今后的目标,除了评估员工的表现,也是沟通彼此的途径。

(五)通过绩效考核引导团队员工

团队组织与传统组织在形态、权责范围、目标要求、动作方式、等很多方面有区别,所以在对团队进行绩效考核激励时,要区别对待。激励机制是整个团认发展、生存的关键。在考评激励时,要考虑团队的整体性。绩效考核是集体智慧的结品,是靠人家的力量共同完成的,要考虑集体智慧如何与个人考评相结合。不可以单纯看重对个人作的考评和奖酬。只有这样,才能使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地合作。在绩效考核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一是团队个体方面。不可否认,团队集体的成绩是由每个团队成员创造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互相依存、互为促进,尽管在许多时候难以区分每个人的劳动成绩,但他们的协作是最根本的。团队能发挥作用,还需调动个体的能动性。团队是否有活力,能否长远发展并不断自我更新,团队的内部运营机制是否有效,并不能从一个结果中得出。我们在通常考评团队的凝结力和战斗力中可以发现,团队力量必须结合成员个体。首先,要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若没有相对可行的考评激励措施,滥竽充数的现象不可避免,这种现象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团队的瘫痪。其次,对有能力且符合企业价值的员工,采用内部升迁的制度来提升高绩效。这样的升迁可以为其他员工树立模范、典范,使其它员工对未来有所预期并且能够起而效法。最后,升迁上来至主管位置的员工将具备更大的影响力,能够自然地传播、感染其它部属及员工,增加企业文化的强势程度,使得企业的价值观与期望的态度、行为能深入企业每个员工。以往有研究显示,重视内部升迁制度的企业的员工离职率较低,代表所有员工相处在一起的时间是较长的,如此将有足够的时间演化共享的价值观,使得文化变得强势,而外部空降的制度往往造成文化间的冲突,会削弱文化的强势不利企业文化持续对绩效产生结果。二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绩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责任,建立企业平等绩效体系方面。在企业的绩效文件的文件规定上,一是要注重对全体员工公开,引员工参加,使员工对绩效考核产生信任感,对考核结果持理解、接受的态度。二是绩效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本人,及时进行绩效面谈,让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绩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身今后努力的方向。在面谈中,应注意双向沟通、多问少讲,做到问题诊断与辅导并重,不仅谈论过去,更要立足未来。同时,还可以将企业的期望、目标和价值观传递给员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一)团队精神的实质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显现的是团队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工作、推动团队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其实质就在于团队的团结来自团队内部的凝聚力,而非由外部情境决定,团队成员之间没有分裂为相互对立的小团体的倾向,没有离心离德,团队本身具有解决内部矛盾、处理内部冲突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彼此理解,对团队有强烈的认同感,成员对团队有较强的归属感;团队成员都明确的掌握和理解团队目标,对团队的目标及管理者包新人起支持态度,团队成员承认团队的存在价值,并且有维护团队继续存在于发展的愿望。

(二)团队精神在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短期利益的展现,它体现在企业的百年发展,也体现在企业的文化上。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人心,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与团队精神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团队精神在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中的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是具有目标导向功能。企业团队精神的培养,使企业员工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对于个体,团队要达到的目标即是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对于整体,整体的目标分解成各个小的目标,在个体上得到落实。二是凝聚功能。团队精神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员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共同认知的文化心理,从而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在企业发展中有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激励功能。具备团队精神的企业员工自觉地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一份子,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对工作上心,对自己要求严格。在自身的不断进步中,形成良性竞争,自我激励,在激励竞争中得到的不仅是物资,更是精神的愉悦。四是控制功能。团队精神通过团队内部所形成的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职工的个体行为。团队精神的影响不是一种硬约束,它像社会道德一样作为一种软约束,控制着企业员工的意识和行为,自觉的为企业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团队精神

(一)突出团队精神,企业文化要强调协作原则

协作原则是团队精神最主要的内容,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就在于团队成员才能上的互补,在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注重流程,使之产生协同效应。企业制度安排要注意强调协作原则,企业文化要宣传协作原则,企业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发挥协作原则,以实现最有效的协作。团队中的每个人的思维中就应有协作原则为工作的基本思路。强调协作原则首先要在价值理念、企业文化上认同协作原则,真正理解协作原则的含义,企业是有众多员工进行分工协作的群体组织,因而分工协作的状况也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效益。

企业的协调发展就要求管理者起表率作用,带动并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企业的的决策者、管理者是团队的龙头,是团队的核心。企业文化所宣传的团队精神需要每个企业职工的参与,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当成自己的事,这样才可以把个人的命运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员工才会真心真意地关心企业,才会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团队理念,在思想上、文化上要关心员工生活,关心员工的思想状态。用文化、精神激励员工,建立体现团队精神的宣传标语、学习体现团队精神的文章,举办各种体现团队精神的活动,以此来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员工企业认同感。

(二)突出团队精神,要营造互信互任的企业文化氛围

团队互信文化是指团队成员产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共同追求的一种企业诚信文化。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相互信任,彼此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测,少一份挑剔,这样企业的大好局面才能长久保持下去;大家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抓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调动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反过来说,没有民主互信,企业就极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那么事情都不会办好。因此有必要加强互信建设的团队精神,突出团队精神,营造互信互任的文化氛围。

一是要加强民主互信教育,努力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搞好与舆论引导和互信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建设互信文化的实质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而绝不是为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要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发挥整个集体的优势,维护集体的利益,企业就是大家庭。要把企业视为所有成员的共同体。强调员工对企业忠诚,强调员工之间合作,领导关爱员工,增强员工归属感,稳定员工队伍。企业内员工有能力大小、贡献大小、职位高低之分,但每个的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的。二是要企业领导身体力行,充分尊重信赖员工。搞好企业民主互信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是关键。企业领导者要放下架子,置身于群众之中,与群从打成一片,真情对待员工;尊重员工,相信员工,适应别人;言行和谐一致,各级领导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本身就是无言号令。三是要员工要积极配合,主动支持理解领导工作。信任是相互的,企业员工多支持、多理解和信任领导,确实把对领导的信任变成干好工作的动力,要敢于和善于向上级提各种合理化建议。

(三)突出团队精神,要明确团队目标

一个企业要突出团队精神,就要确立明确的团队目标,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团队目标是企业所有职工的一种能力方向,是方向标,既是对员工利益吸引,也是企业员工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企业员工在对目标认知与共识的基础上,才能鼓舞人们团结奋进的斗志。目标要明确,不能空洞,要导向明确、科学,要被每一位员工所接认可、接受。要确保企业形成合力,凝聚力,就要加强企业团队精神建设。共同经营目标的确立要遵循明确、科学、合理的原则,既满足员工的要求,使大家形成团队精神,从而劲往一处使,产生向目标奋进的力量源泉。明确具体可行的企业发展目标,是员工最好的航船方向,目标方向越明确越具体,由此激发团队效力也就越大。

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培养企业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一旦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很容易达到自动自发地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的目的。如果企业的员工价值观不同,各自为政,没有共同的目标,配合起来自然都是本位主义,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当一个企业的全体员工具有相同的价值观的时候,这个企业就会自然自发地形成一种团结的文化氛围。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团队建设 团队精神 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小的群体到大的国家集团;尤其是经历漫长的量变积累后,在近代实现了质的飞跃——社会组织高度复杂化,社会生产空前规模化,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社会形态繁盛多样化,社会沟通飞速信息化。进入21世纪,伴随着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纷呈时现、跌宕起伏,竞争也如影随形、激烈残酷。

处于经济风口浪尖、市场波峰潮头的我国企业,在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对的竞争,是人才至上、以人为本的竞争,是对企业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验。但是,面对庞杂的社会分工、浩瀚的数据信息、分秒必争的工作节奏、强大的生存压力,个人的才能、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独行侠”式的企业创业和运作日益被本身高度系统化、信息化的社会所摒弃。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发达国家的公司在上世纪后期的竞争实践中,尤其在日本经济奇迹的启迪下,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了“团队(team)”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理论,逐步取代以个人业务为基础的陈旧组织形式,推动企业系统开始进行一场深刻的重大进化。当今企业只有把团队建设作为自身在新时期发展的核心,才能各尽其能地配置人员,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加成效应,有效的去把握机遇,群策群力的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了使我国企业紧跟先进管理理论,迅速实现团队化,本文分析了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开展有我国企业特色的团队建设。

二、团队建设与团队精神

知识经济强调以人为本,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但是对现代企业而言,仅仅依靠招募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显然,简单的人才堆砌不仅难以发挥个人的才华,而且往往因为优秀个体的碰撞而导致企业运转失灵。事实上,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可以说就是团队间的竞争,就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竞争。

所谓团队,是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2];是通过某种正式关系形成的、结构有序的人员集合。团队理论是国际企业系统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顺应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大企业管理幅度、精简企业管理层次、提高企业对变化环境的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而形成的,是企业生态系统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必然进化,也是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结构形式优化和核心竞争力更坚实的重要标志。

团队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具有强大的机能:

1.团队可以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

团队强调其成员的目标统一和职责明确,切实具有各方面功能互补地专业技术,善于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能够解决冲突及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当代企业复杂的任务要求和多变的环境条件,团队比个体或传统部门更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尽量发挥成员的不同特长,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可以使企业灵活迅速地做出恰当反应。

2.团队模式的结构简单

团队内部没有确定性的机构和等级区别,所有成员都具有决策权。团队成员为了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强调合作和互补,在行动上交互作用,在心理上也相互尊重,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合作精神。

3.团队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对于企业,由于团队为成员们树立起共同的目标,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冲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团队提高了企业组织的灵活性

团队建设就是有意识地在企业中发展有效的工作小组,以强化企业内部的团结氛围,填补由于现代企业组织扁平化所造成的管理空缺,有效地变革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并克服信息传递中的障碍,从而更能通过创造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5.团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团队的工作方式更能在企业中营造较强的民主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励员工的自主决策。

6.团队更能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

由于团队注重对成员的培养和扩大化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鼓励一专多能,可以使其成员迅速进步。团队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有利于个人的完善与发展。

团队精神对团队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有效进行团队建设的关键。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整体的价值观、信念和奋斗意识,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是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以协同合作为核心,反映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在工作作风上,团队精神反映为团队凝聚力、集体士气、成员间的高度信任感和为团队目标而协同合作的意识。团队凝聚力使成员以其全部力量尽心于团队事务,表现为归属意识、亲和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豪意识;团队士气是指成员对自身所在的团队感到满意,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并协助达成团队目标的一种态度;团队信任表现为成员间相互认可对方的正直、可靠、忠实和能力;协作意识则是团队精神的核心,是成员动机、需求、驱动力和耐力的结合体,是推动团队前进的强大力量。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曾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五大特征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显然,团队精神就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把企业变成了一个同命运、共患难的整体,通过营造团结、和谐的气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绩效。

团队精神也是区分团队与一般群体的根本标志。群体可以是若干个体因为某项事务而聚集在一起,而团队的所有成员则不仅拥有共同的目标,更在思想上渗透着团队精神。这使得团队能够比群体更加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人员,更能做到人尽其材,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应该通过把握具有自身特色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精邃的团队精神,精心打造企业团队,从而推动自身良性发展。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团队精神建设

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围绕其最高目标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表现等的总和,是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或服务中的特色文化标志。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指出,企业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团队精神就是其重要的基本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宣传企业理念,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树立和贯彻企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就决定了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所孕育和催生出的团队精神的性质和特色,从而有利于有企业特色的高效团队建设和成长。当然,精良的团队精神反过来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和有效沉淀。

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基于企业文化进行团队精神建设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建国初期,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家。在艰苦创业的岁月中,它们就是依靠集体主义精神、凝聚广大职工群策群力来克服重重艰难困苦,就是依靠强大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物质方面的匮缺,就是依靠精神财富的沉淀来推进物质财富的积累。

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很多国有企业都经历了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有着辉煌的企业历史,凝结了富有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精神财富有些根植于“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有些来源于“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创业精神;有些则直接来自于国企行业的自身积累,比如石油行业的“大庆精神”,航天行业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的核心就是集体主义,共性凸现了要求成员对集体忠诚和热爱、成员间团结和合作、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乃至牺牲自我等思想意识。

此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文化内核中还包含有仁爱、思义、守礼、智慧、诚信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理念以及我们民族历来推崇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些国企文化中闪烁的精神火花都是跟团队精神相通、和谐和一致的,正是团队精神所推崇的本质所在。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醇、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经历了数十年发展创业的洗礼,拥有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思想理念,应该充分发掘沉淀的精神财富,结合自身特色、时代特点和现代企业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凝练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推动团队精神建设。

四、新时期我国企业的团队建设

面对知识经济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将企业文化发展、团队精神形成和企业团队建设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它们的关系;用我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传统中的积极内容引导和充实企业文化,体现特色和比较优势;以企业文化为土壤,大力培育弘扬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进而构建高度组织的企业团队。具体而言,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吸收和消化现代管理学中国际先进的团队建设经验和理论,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理论水平。

由于管理始终以人为核心,为了促成国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顺利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模式,我们就必须广泛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努力学习国外优秀的团队建设学说,准确认识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和运行规律,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组织结构的日益科学化、合理化。

2.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一分为二地看待团队和集体的关系。

国外的企业团队学说,把团队归结为由寥寥数人组成的精锐小组(一般在12人以内)。这与欧美崇尚自由、鼓励个人奋斗的社会文化,社会人力资源相对稀少而国民教育水平高,社会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社会和历史传统,则推崇集体主义的观念和管理模式,即管理或设想管理的对象数量习惯于远超出团队的“理想”规模,个人也倾向适应于大集体的生活和心态定位。而且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国民素质、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人口压力等,也往往使得我国企业必须面对大集体的现状。

对此应该辨证地来看待。尽管在计划经济中后期,大集体意识的泛滥引发了平均主义、浮夸风、好吃懒做、“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严重削弱了职工积极性,使得人浮于事,造成了“大锅饭”的局面。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认识的偏差,忽视了监督、考核、激励、竞争等调控手段,导致宏观和微观管理失调,造成了失控。这并不能否认集体主义思想和理念本身的积极性,而是被滥用了,导致形成的不是集体,而是混乱松散的群体。集体主义的本质是整体、宏观、系统和综合,是对成员的宏观控制和战略指导。绝对的摒弃集体主义,就容易导致小团体和山头主义;绝对的执行精英化的团队思想,又可能导致脱离群众。只有把宏观和微观都协调起来,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当代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再是单纯的提口号、贴标语等,而是需要企业每位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要把所倡导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开拓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变成团队精神的深厚底蕴、培育沃土和催化剂。

3.基于我国集体主义传统,积极建设企业的高效团队组。

现代企业的运作往往并不是单个团队所能承担的。一个成功的企业,至少应该在管理、生产和市场等方面保证队伍的优秀;也就至少需要经营、研发、生产、销售等团队。事实上,在企业运作的很多方面,所需的团队远远不止一个。比如产品的形成分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需要一支生产队伍;技术研发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需配置课题小组;产品发售到各地,每个区域都应有精干的销售梯队……

因此,我们应该把企业整体视为一个团队的集合,该集合由若干个针对不同业务、相互协调运作的团队组成;每个团队则由不同分工、协同合作的个人组成。本文认为,我国当代的企业管理应该迅速将单纯的团队建设发展为构建规模化的团队组,即考虑如何针对性地建设不同分工、不同领域的各个团队,如何把它们有效配置,保证合理的梯次分布,促成团队间有效的竞争和能够及时替补出现意外问题的某个团队。为了锻造高效的团队组,我国企业就应该发扬集体主义的传统,以此为核心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相应的团队精神,围绕企业中心目标,全力打造团队的团队,实现企业发展的腾飞。

4.吸纳传统文化理念,建立有效地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保障团队建设。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当代国外企业管理往往强调规章制度约束的法理性,而忽视了对员工符合人情的仁爱;追求成员的平等性,而忽视了上下级之间应遵循的礼节。我国企业应该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引入企业文化,体现国情特色,建立科学而又符合国人习俗的工资制度、授权机制、约束机制、考核和奖惩制度,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将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同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团队精神的鲜活和与时俱进,从而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培育优秀团队,锻造学习型的企业。

5.团队建设理念的国际化拓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日益广泛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分工、经济贸易和交流(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这使得我国企业的运行空间不断延伸,市场范围迅速扩大,竞争对手则增多和增强。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正视团队建设国际化的问题。

对此,本文认为还是要文化先行,即需要先做好跨文化管理工作——在尊重各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在适应市场当地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推广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这样培育国际主义团队精神就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从而打造企业国际团队。

五、结论

我国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对此,国企应该积极采纳先进的团队学说和来借鉴外企的相关经验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注重与我国文化传统和精神理念相结合,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构建有国情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团队精神,推动企业团队乃至团队组的形成,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世纪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许晓青景立人等:团队建设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劳伦斯·霍普(美):管理团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梅德迪思·贝尔宾李丽林(译):超越团队[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2年1月

[4]翁维玲:浅议现代企业的团队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总第62期

[5]于涛:构建企业高效团队的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0,总第446期

[6]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年11月

[7]支有凤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j].企业天地,2002.2

[8]林坚章志平:论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当代财经,2005.9,总第250期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机制设计 导师团队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1-02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学校为企业新员工、高职实习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机制,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新思想和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新观念。为有效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我院一直在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发展了“三个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重个性、全面关注、多阶段、多方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验,如2013年7月开始由经济与管理学院蒋小龙老师带队的营销专业学生在广州欧佳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实施营销团队管理建设工作,“三个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试点。

一、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的思维路径

“三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基于其他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特点和实施要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应用科学、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依托学院已有的组织体制与机制体系,从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特点三个层面,采取调控、新增、完善、整合等措施,重点围绕实施“三三” 导师团队制的组织机构、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并通过市场营销类专业试点实践检验实施效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设计。

二、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目标

构建完善的校、企、行业信息互通、全程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新体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有效与顺利开展;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实习学生能力培养、企业新员工技能需求等具体实践任务,更好地帮助实习学生在培养期内实现角色转换,帮助企业新员工尽快上岗、熟悉工作;制订校、企、行业导师的聘用标准、聘用程序,明确导师、导师团队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理论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兼职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保障“三三” 导师团队制的顺利实施;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提升三三导师团队制的自适应、、自优化、自完善功能。通过机制设计,保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帮助企业提升新员工的理论水平及的综合实力。

三、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设计的主要内容

2009年我院确定将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之一,并在部分专业试点实施后,就立即着手开始有关机制设计。项目组成员就机制设计开展了大量调研和学习工作,其中重点学习了国外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机制设计,深受启发。借鉴发达国家尤其如德国人才培养机制设计的先进经验,在根据导师制的实施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体制机制的现状及我院机电职教集团的行业优势,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三三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项目工作组就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与质量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机制设计。

(一)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体制建设

全面实施“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和不断创新完善体制建设。

在体制建设方面,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广东机电职教集团和广东机电行业协会,调整和充实了学校其下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共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合作的更加完善的新体制,为此我校校企合作处特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企业主导实习学生管理办法》等规定,同时制定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办法》等10多项系列配套机制,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1.整合现有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资源,继续将政府主管单位、行业协会、工业园区、企业和学院各方代表纳入我院机电职教集团董事会成员队伍,利用董事会成员单位在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质资源,构建“政、企、区、校共发展”办学新机制,政府协调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董事会成员各方关系、整合优质资源向学院倾斜,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

2.利用已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三三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建设的参谋、咨询、协调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对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深入研究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订单式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

(二)着力推行“三化运行”,完善运作管理机制

建立培养系统化、能力层次化、导师团队化的运作机制,提高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机制的质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制定和完善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工作室开放机制》、《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1毕业实习报告(论文)管理规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管理 办法》等10余项系列配套制度,以此保证机制有效运行。

1.强化过程管理,培养阶段系统化

对学校而言,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安排等进行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对企业而言,新员工需要尽快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工作技巧,这是导师需要尽快解决企业新员工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问题。因此,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根据学院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夯实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的基础。

(1)导师培训学习阶段:该阶段做为员工入职进行培训的过程,导师对新员工实行理论培训及岗位技能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为1个月。

(2)导师对口帮扶阶段:该阶段为导师带领新员工一起拓展业务、深入岗位进行实践操作,指导时间为5个月。

2.能力培养层次化,注重团队管理

第一层次:导学(引导学生、企业新员工如何去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技巧)。该阶段理论导师需要完成 “导学”的主要工作及团队管理建设,培养学生、企业新员工结合工作岗位深化学习专业理论,引导学生、企业新员工融入公司团队。

第二层次:导能(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熟悉岗位技能)。该阶段企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掌握新岗位技能及管理水平。

第三层次:导业(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人生定位,目标是培养成行业精英)。该阶段行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新员工进行职业系统规划、认识行业前景,全面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的综合职业能力(核心能力),并后续跟踪解决学生、企业新员工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终目标是成为行业精英。

(三)健全导师质量保障机制,确保模式落地实施

健全导师团队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导学、导能、导业的“三导”功能。深化校企合作,理论导师由符合条件的院内教师担任,企业导师由与我院机电职教集团所属公司或企业技师、管理人员等担任,行业导师则由本行业富有经验的其他外企高层管理人员、行业协会领导来兼任,组成学院、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导师团队。通过制订导师的任职标准、选聘程序、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确定导师的教学指导说明书,充分发挥三位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使每一位企业新员工(实习学生)都能发挥个性特长,得到充分指导,得以全面发展。

1.健全“导师团队”培养机制,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导师团队。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为导师团队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从源头抓起,导师要实施自愿、优化的申请原则,学校、企业要对导师实施绩效考核。导师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新员工的基本素养及岗位胜任能力,为此校、企、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了学校理论导师的 “企业顾问”机制、公司企业导师“访问学者”机制、协会行业导师的“职业专家”机制,校、企、行业三方对新员工实施立体培养。

2.建立“导师团队”考核机制,强化绩效管理、过程控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团队导师工作考核办法》,保障和鼓励校内理论导师和企业导师、行业导师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促进企业新员工(实习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继续扩展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董事成员,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和充分发挥学校“校企合作处”工作力度,为导师团队机制实施提供保障。导师团队制的实施对学校、企业的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在原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导师团队制试点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推广经验,深入研究其他专业试点的可行性及共性,充分利用广东机电职教集团的现有企业资源挖掘其他可用社会资源,根据专业特点与校、企、行业共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任务目标性、培养针对性、管理团队性”的人才机制建设思路,建成一批能满足实习学生校外业务实习、顶岗作业、教师实践锻炼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集人才培养、企业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企、行业合作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邱国玉等.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25-27.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以烟草商业企业基层团队为研究对象,从提高基层团队文化建设主动性、促进团队文化建设制度化、增强基层团队文化建设持久性三方面分析基层文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基层文化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基层文化建设改善。

【关键词】

基层团队;文化建设;主动性;制度化;持久性

对于企业而言,团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为团队创造出来了一个“共同价值观”,并以此来决定个体行为的发展方向。对于烟草商业企业而言,长期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在经受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冲击后,如何营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基层团队文化并通过文化引领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成为至关重要的新命题。本文针对烟草商业企业基层团队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层团队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基层团队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企业文化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部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文化以其独特性和稳定性强力支撑着企业的发展。从实践来看,无论从意识上还是支撑手段上,烟草商业企业都必须首先提高基层团队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使团队领导者与成员共同建立起团队发展的统一愿景。

首先,领导者要帮助团队成员明确团队建设和发展目标。带领团队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同时通过合理授权,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充分信任团队成员有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责任感。

其次,领导者要注重培养团队成员对组织的认同心理。一方面,取得成员对自身的个人认同,让成员觉得领导信得过、靠得住,使成员自然而然地接受团队领导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将心理强化机制运用于团队文化建设,通过对某种具体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其重复出现或被制止,引导员工采取对实现组织目标有利的行为、规避对实现组织目标不利的行为,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形成统一的组织行动氛围,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对团队文化产生了认同感,从而形成组织所期望的团队文化。

另外,文化建设工作还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促进。要把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员工建立职业发展通道,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度、贡献度和依赖感。同时,建立一系列的人才激励机制,及时表扬或奖励与团队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批评或惩罚与团队文化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

二、促进基层团队文化建设的制度化

成功的团队文化能使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认同整个群体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和接受群体的制度,实现企业发展外部动力的内部化。

一方面,烟草商业企业可以将价值观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将制度内化为员工的传统和文化,在制度建立的同时,设定明确的程序、修改条件、沟通和执行宣传计划,宣扬、践行企业价值观,从业务上使员工认同和遵循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将个人行为准则所体现的价值观、追求观和素养与企业制度规范所体现的核心精神、发展理念相结合,通过基层团队文化最大程度地将个人和集体相结合。

另一方面,烟草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倡导学习、安排员工培训等自发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创新的文化氛围,使企业保持持续学习、持续提高、持续发展的氛围和态势,不断挖掘和激发员工的最大潜能,鼓励员工突破各种极限,在成就员工人生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

此外,通过构建企业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位一体的文化识别系统也对团队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增强基层团队文化建设的持续性

团队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不仅是简单的宣传、组织、协调,而是一种无形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引导,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构成上的继承和延续,所以在落实中融入团队自身特点,创新管理模式,推动团队文化建设持续的阶段性开展下去。在探索阶段,摸清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创造属于自己的团队文化品牌;在确定阶段,结合实际融入元素,将创新、包容、信赖、坚韧、伙伴融入到企业发展建设中,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工作观;在发展阶段,强化团队导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不能操之过急、要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

综上分析,烟草商业企业在构建自身团体文化中,既要从企业目标最大化角度考虑,又从文化角度考虑,使团队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在实际运行中,将情感维系模式、利益关系模式和“家”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团队核心价值观建立相应的团队目标、体制制度、团队道德规范、文化礼仪等内容,将团队文化的整个体系构建出来。其次,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强化团队成员的团队文化意识,团队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团队成员努力实践、不断改善,通过建立和运用奖惩制度使团队文化深入人心,创造浓厚的企业管理氛围。再次,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丰富员工的业余活动,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员工宿舍、员工培训基地、员工健身房、图书阅览室、电教室等配套设施,组织员工业余文化艺术团、职工足球队、篮球队等业余活动组织,尽可能地为员工打造“家”的感觉,增强“家”的氛围。

总之,要使一个组织团结成一个整体,优秀团队文化的建设必不可少。同样,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团队文化的哺育。一个成功的组织不仅要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更要有积极和谐的优秀团队文化。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建设优秀的具有组织自身特色的团队文化,更将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公司的前进。

参考文献:

[1]

范锐,马红玉,朱永军,李香香.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4

[2]闵新立.从几则实例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8,10

[3]杨先举.浅识企业文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7,06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1.1团队的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双师”团队建设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等多方面。

1.2团队结构不合理。除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外,更主要的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而有的学校把“双证书”、“双职称”作为判断和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忽略该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的作法也是有失偏颇的。

1.3团队凝聚力不够。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1.4团队成员下企业挂职流于形式。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部分中职教师和少量生产一线人员。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这使得教师下企业锻炼显得尤其重要。

2上海电机学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

2.1教学团队构成。本教学团队机械教学部组成,有5名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后继有人。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双师型”———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教师2人,另外又聘请了上海电气集团所属企业技术人员1人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职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俱佳的教学团队。

2.2教学团队工作。贯彻“保证基础、拓宽专业、注重技能、工学交替、强化证书”的专业建设思想,从学历导向转为能力导向、证书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地改造。制定了以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并且通过了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的专家的研讨和论证。同时构筑专业基础的课程平台,加速课程建设的步伐。

2.3教学团队教学。理论教学基础化、案例化。理论教学根据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进行归并、优化重组,突出基础(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以学科为主要线索设置课程,实现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增加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尽可能向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拓展。在规定的理论教学时数内,划出10%~20%的学时进行实例分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分析、判断、综合、评价的思维过程,是高职高专特定的培养模式所必须的,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实例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并有适当的容量。实践教学课题化、项目化对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课题和项目进行情景模拟和仿真,有利于再现技术应用过程,它是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可获得较为具体的过程真实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4加强团队制度建设。(1)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教师培养和进修深造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例如:选派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安排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学习先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最新职教理念,并在教学团队中推广学习并用于课程改革与教学,极大地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理论水平。(2)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制度。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点,教学团队尤其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制定了挂职锻炼制度,现在每学期选派一名教师到企业,接受企业技术项目,在工程师帮助下,基本要求独立完成。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以培养更多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人才。(3)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团队规定每星期二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提出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教学的经验、手段、理念能互相交流学习。现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不再是一人一套电子教案,一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集体讨论的一套教案,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作风过硬、教学质量高、教科研成果多、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4)课程建设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每年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有成果展示,论文、课件、课程改革方案、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教学团队再分成若干课程建设团队,每个团队有一名兼职教师参加。一年校级课程建设,汇报展示,评选排序,头名第二年申报市级精品课程。(5)队伍带教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按照年龄、学历、职称、经历等分成若干个带教队伍,老教师带教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带教“学生教师”,提升职业能力。

2.5教学团队成果。近几年来,教学团队取得省级以上得奖项目多项,完成企业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横向课题10余项,到校经费100余万元,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1部,获得上海市精品建设课程1门,专利10余项。创立校企合作企业30余家。通过二期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高水平的的师资队伍。实施了五届学生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3.1建立“双带头人”制度。我们所进行的专业建设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由企业人员始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专业建设中要坚持做到专业必须有校企参与的双专业带头人。

3.2培养双骨干教师。针对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总体工艺流程,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典型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分解,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核心能力,针对岗位核心能力,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建设配置由校企人员组成的双骨干教师。

3.3形成双向兼职机制。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团队教师要在企业中有实质性的兼职,企业也相应的派出人员到学权钱交易兼职,双方人员都做到有职、有责、有任务。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逐步建立,企业逐渐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力军。一方面,企业内部要不断加强管理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外部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瞬息万变,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变革,以实现持续发展。在内外部竞争压力和发展压力下,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也必然承载着顺延下来的压力和挑战。如何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保障职能,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其破冰之举就在于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企业集团的财会队伍具有专业性强、原则性强以及工作觉悟高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机制缺乏活力、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没有较好地结合等等。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要解决上述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队伍,应着重建立以下几大机制:

一、建立财会人才引进机制,改善队伍结构

对企业集团而言,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才队伍,就要不断改善财会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以逐步提升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

(一)要注重引进财会专业毕业生

当前尽管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同时也有国有大中型企业招聘优秀大学生较难的实际情况,这其中既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也有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原因。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要根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财会人才需求计划。同时,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财会专业毕业生展示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解释相关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描绘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以吸引优秀的财会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忠诚地为企业服务。

(二)要注重内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引进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基础上,企业集团还要“搞活存量”,立足自身条件,利用企业内部及社会培训资源,有目的地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对有志从事财务工作、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的非财会专业人员,要给他们提供机会,进行系统的财务知识培训,强化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实现专业知识与财务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更加清晰地把握财务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与服务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外引内训等多种形式,不断补充给财会队伍新鲜血液,更新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保持旺盛的活力,全面提升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专业技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与创新,财务人员面临着快速进行知识更新的压力。因此,建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成为执行好财会法律法规的关键。

(一)注重毕业生执业前的培训

由于每个企业集团经营业务差异性较大,财务管理的实践性较强,新毕业的学生尽管具备了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短期内很难适应实务操作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应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好毕业生执业前的培训计划。1.要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宗旨、发展理念、价值观和发展历程等等,为其尽快融入企业奠定基础。2.要开展企业发展战略、形势与任务教育,使他们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树立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清晰肩负的责任。3.抓好对生产工艺技术和业务流程的学习,使其能够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和核心。4.建立动态的岗位实习管理制度,按照实习方案,合理地组织实习,并根据每个毕业生的实习表现进行动态管理。能如期或者提前掌握某一岗位技能的人员可进入下一岗位实习;不能如期完成的,则继续在本岗位进行实习,以提高他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建立一个适合毕业生发展的业务实习平台,让其尽快地了解企业、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培养真正适合企业集团发展的合格财会人才。

(二)注重毕业生从业过程的跟踪培养

由于每个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以及适应程度不同,在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为每个人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的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对部分优秀人才进行重点跟踪,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了解被认知的程度,促进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注重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

随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地位的逐步提升,财务管理的外延和内涵进一步丰富,金融工具、衍生工具、资本运作和企业并购等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涉外业务的开展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所有这些都对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财会人员不断地进行学习以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这既是提高财会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加强财会人员管理的要求。通过继续教育,可以养成财会人员持续学习的能力,促使财会人员及时适应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财会队伍的监督服务和决策支持作用。

通过建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最终形成一支由具有系统的财会理论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骨干财会人员、具备较强战略思维能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财会拔尖人才以及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实践经验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财会队伍,形成企业财会人才队伍的梯次结构。

三、建立财会人才评价机制,搭建成长平台

赏罚分明是进行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依据什么来进行赏罚则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建立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对财会人才进行分类考评,对他们的实际和理论能力进行衡量,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财会人才有序流动的根据,以此激发财会人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注重对财会人员进行分类考评

以钢筋混凝土墙壁为例,如果全部由钢筋组成,而没有砂子和水泥,尽管墙壁非常坚固但却不能抵挡风雨;如果墙壁全部由砂子和水泥砌成,尽管墙壁密不透风但却不坚固。只有将钢筋、水泥和砂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形成合力。财会队伍也可以比作钢筋混凝土墙壁,需要从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方面考虑建立分层次、递进式的队伍组织结构层次。因此,在建立考评机制时,要考虑将财会人员进行分类考评,为每一类人员制定不同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任职资格,依据相应的职责、标准和资格条件进行合理的量化打分,最终使同类人员之间具有相互可比性。同时,可根据工作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而实现不同类别人员的相互可比,使考评更加科学合理。

(二)注重财会人员实际和理论两种能力的考评

新形势下的财会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更好地体现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在推进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选择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并将此内容纳入财会人员业绩考核当中,促进财会人员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开阔财会人员的专业视野,提高财会人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财会人员的有序流动

通过对财会人员的综合考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财会人员,并结合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发现人才,奖励人才,促进人才成长。可将特别优秀的业务骨干纳入企业集团后备干部之列进行重点培养,按照组织程序进行任用,创造财会人员成长的空间。有些特殊岗位对财会人员的身体状况、年龄结构要求比较严格,在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下,需要营造一种畅通的渠道来转岗安置,使财会人员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企业集团已经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工作成绩。同时,企业还应以人为本,考虑财会人员的特殊困难,最终形成一个和谐、有序、动态的岗位交流机制,而且要结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对于不符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实际的财会人员进行适当的分流,以保证财会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四、建立团队文化建设机制,发挥整体合力

企业文化建设在统一员工思想、增强队伍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炼、践行适合队伍特点的团队文化建设理念,可以使团队成员认知到自身行为与团队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员工内心深处的合作本能,掌握有效的团队工作方法,形成员工普遍认可的工作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队伍的整体合力。

(一)注重财会队伍团队文化理念的提炼

先进的团队文化能够创造价值,提升队伍的战斗力,而提炼出普遍认可、符合实际的团队文化建设理念是建设团队文化的前提。笔者所在单位(大庆石油管理局)经过多年的财会队伍建设实践,总结出了“三个一”的团队文化建设理念,即“一支军队、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支军队”即要求纪律严明、乐于奉献、敢于胜利;“一所学校”,即要求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磨练成才;“一个家庭”,即要求团结向上、互相支持、共同进步。随着这一理念的推行,大庆局的财会队伍专业技能愈加过硬,精神面貌愈加向上,大家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团结友爱,塑造了良好的团队形象。

(二)注重团队文化理念的宣传贯彻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科研创新教学团队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姚红玲(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张玉伟(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35)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77-02

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结构合理的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团队组成的基本条件

团队是由相互合作且具有一定技能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团队成员有个人目标,且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一致。不同的组织,表现不同的形式和特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团队构建。以专业为单位,“校企合作”共建双轨制团队,成员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其中,专任教师由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具有高校教师职称并具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由具有相关行业的中级以上职称、多年从事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担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分布合理,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成员数量的1/3以上,能有效指导和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

2.团队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长期在教学一线授课,系统讲授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掌握学术发展前景、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进展动态;建有有效的团队管理机制,结合社会资源,在团队中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校企嵌入式合作”思想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制定切合实际的团队建设长期规划。

3.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将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教学,及时将先进的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实践实训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重视教学课题研究,深度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多次主持或参加市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改成果应用范围广泛、实效性强,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人才培养。团队作为校企嵌入式合作的桥梁,引进企业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采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引入企业文化,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能为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5.科学研究。团队坚持以科研促发展的方针,具有科研服务意识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获得多项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或社会科学奖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

6.协作创新能力。团队具有有效的团队协作机制,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以注重解决社会需求、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具有独立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形成互相协作、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

7.课程建设。重视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思想,教学效果较好;建有市级以上精品资源开放课程,有配套课程教材建设和教材开发,教材资源丰富;课程编写以校企合作为指导思想,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模式,学生学习反响较好。

8.社会服务。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依托师资力量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社会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利用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产生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二、多媒体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创建

团队以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创新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多媒体人才和服务于区域经济为主线,组建了教学科研团队。团队中由带头人总领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培养教师、团队发展等工作;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主要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参与科研项目,培养青年教师,建设专业工作室;青年教师在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科研活动、实践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团队中配备了3名行业企业专家,用于承担本专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与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学生实践与工作能力的培养,解决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校企嵌入式合作。

三、团队建设指导思想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熟悉网站制作流程,具备媒体采集与制作、网站设计、制作与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网站设计与制作为核心能力,具有音视频编辑与制作、网络动画制作、手机网页制作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多媒体制作专门人才。本团队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多媒体行业的发展,树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以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学院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多媒体专业建设为中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精品开放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优势与作用。

四、团队建设举措

要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满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确保教师发挥所长,保证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主要建设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专任教师来说,采取“以老带新,老教师传帮带”的传统方式,在教师中提倡“自我登山”计划,让青年教师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制定督导听课制度、教研室听课计划,保障每名青年教师每学期被听课不少于10课时,每周安排半天的教研活动,实现教学经验的交流、沟通、共享。每学期由团队带头人针对专业开展专业设计,骨干教师针对课程开展课程设计,青年教师针对教学单元开展单元设计。企业兼职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团队应重点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多媒体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有多家校内外实习基地,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技能。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每五年有两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中半年时间为专职实习,用于积累行业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安排教师定期深入校内外实习基地,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辅导答疑和专业工作室建设。鼓励教师取得专业高级职业职称资格证书,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加入市以上行业(企业)协会。提高专业技能,增加企业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内容。此外,团队通过“以赛促技”的形式,安排教师个人或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国家、省级比赛。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团队以校企嵌入式合作为基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聘请在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等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团队将企业的岗位标准、工作过程、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将企业的评价和管理应用于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使校企合作与学生的专业培养相结合。

4.优化兼职教师结构。团队继续加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年限至少为5年、具有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要发挥兼职教师特长,形成实践、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团队模式。

5.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团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外地学习先进技术,进修学历、学位。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编写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培养教师创新教育的能力。组织教师申报各种科学研究课题,承担科研项目课题,论著,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申请并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进修、项目带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团队的科研学术水平。

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借助校企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社会开展专业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技术支持、项目制作等社会服务,提高技术服务层次和深度。分别安排团队成员作为企业技术特派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漫、网站制作等企业,把先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带到企业中,扩大团队的辐射范围,提高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7.保障条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和青年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院制定了《教师职称申报及考核办法》《教师职称分级聘任办法》《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教师校外实习实践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教学团队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根据团队的建设需要,为教学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中。

本团队将继续以多媒体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课题、技术服务为主要抓手,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与行业和企业进行嵌入式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加入团队,进一步优化团队专兼比例结构;选送中青年教师到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以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职业教育经验,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增强专业技术实践经验;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建设成果凝练与积淀,促进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秀锦.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变革[J].职教论坛,2009(5).

[2]黄政艳.高职院校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创新,2011(7).

[3]蒋满秀.科研创新团队的相关理论研究[J].湖南农机,2010(11).

[4]李佩禹,丁小丽.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5]王宝阔,刘加钊.“航海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10(6).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团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团队构建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团队核心竞争力、虚拟团队的研究和团队绩效与激励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得出团队研究的结论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团队构建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它必须依托团队构建原则和机制。目前团队构建是一种建立在高效虚拟、学科交叉、智能互补、思维各异基础上人员的互相配合协助。

2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

对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方面,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所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成员的研究。即:成员传记性与企业业绩、个体特征与企业业绩、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团队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等研究。

王智慧、魏利群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现阶段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是有利的,年龄的多样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4]。

王瑛、官建成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学历在企业战略的选择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区别[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提出团队成员角色的明确、智力开发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的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6]。

庞金勇在国外团队理论视角下的高管变更研究综述的论文研究中,从团队特征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忠诚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权力争夺与高管变更、团队外部环境与高管变更四个方面论证了团队理论下的高层变更[7]。

李超佐,孙贻文在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方面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成正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3)企业的投资流出比率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4)高管团队人数与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实证结果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8]。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中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教育、任期、职业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革新、战略、领导者更替以及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以下方面:规模大小、年龄、教育水平、任期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9]。

张平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任期、教育、职业经验、认知等异质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对企业绩效、战略的影响,分析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10]。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研究表明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企业、团队所在社会背景、行业环境的影响[11]。

3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持久发展的关键实力,从什么方面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对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型团队的研究。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对新技术企业R&D团队研究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连续、高效、敏捷的,核心能力的竞争。其中,团队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认为从组织机制、冲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产权机制等五个方面9来构建团队治理机制,来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2]。

汪择分别通过八个方面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指出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团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3]。

4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

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对虚拟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团队的界定、虚拟团队的一般管理策略、虚拟团队的成员管理、虚拟团队的薪酬激励、影响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因素、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做出研究。

Lipnack&Stamps(1997,2000)提出的,他们将虚拟团队定义为“一个由跨时间、跨空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团队,虚拟团队要跨越种种界限,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14]。Janvenpaa对全球虚拟团队定义为“短期的、文化多元的、地域分散并进行电子化沟通的工作群体。”[15]

王重鸣,唐宁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检索、编码和分析,从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对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和国外虚拟团队研究上的差异,最后指出了未来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努力方向[16]。

颜士梅通过对虚拟团队和实体团队的区别研究指出团队成员的临近程度、互动特征、资源利用、控制和责任、文化和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得出对虚拟团队进行管理时,需要从文化差异、沟通、技术和团队协调等方面入手[17]。

赵祥宇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人员应该注意改变员工的角色定位、明确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8]。

邓靖松和王重鸣根据虚拟团队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团队自行申报挂钩奖励制度、惩罚和奖金相结合的两种不同设计框架下的薪酬方案。这些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团队实际过程中的难点和人员管理的关注[19]。王小琴指出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采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不管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都必须与团队的工作绩效挂钩,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并且将外部激励分为团队地位和团队成就,内部激励分为团队文化、团队融洽度和团队成员激励[20]。

5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

团队绩效与激励是从团队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团队构成(人口特征背景,包括教育水平和经历等)和组织绩效与激励密不可分。在这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绩效与激励和报酬的合理性研究。

张长征,李怀祖从研发团队的异质性出发,将报酬模式与研发效率联系起来,提出了研发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研发团队异质性与报酬模式的匹配对研发效率的影响[21]。

金泉,丁栋虹对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中指出,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观念、创业团队成员的关系状况、创业团队的文化特性,对创业团队进行激励[22]。

王艳梅,赵希男对团队协作最优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生产委托模型,研究了激励结构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委托人最优的激励系数设置,分别就人关于自身努力及帮助努力相互独立及相互替代两种情形下人及委托人的最佳选择进行了分析[23]。

刘光辉,吴先金对团队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将激励理论与团队工作相结合,根据学习型组织激励模式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模式,并分别对基于团队整体的激励模式、基于团队成员个体的激励模式、团队综合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使团队激励模式更趋完善、合理[24]。

6团队管理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趋势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11篇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团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团队构建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团队核心竞争力、虚拟团队的研究和团队绩效与激励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得出团队研究的结论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团队构建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它必须依托团队构建原则和机制。目前团队构建是一种建立在高效虚拟、学科交叉、智能互补、思维各异基础上人员的互相配合协助。

2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

对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方面,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所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成员的研究。即:成员传记性与企业业绩、个体特征与企业业绩、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团队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等研究。

王智慧、魏利群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现阶段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是有利的,年龄的多样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4]。

王瑛、官建成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学历在企业战略的选择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区别[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提出团队成员角色的明确、智力开发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的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6]。

庞金勇在国外团队理论视角下的高管变更研究综述的论文研究中,从团队特征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忠诚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权力争夺与高管变更、团队外部环境与高管变更四个方面论证了团队理论下的高层变更[7]。

李超佐,孙贻文在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方面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成正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3)企业的投资流出比率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4)高管团队人数与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实证结果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8]。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中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教育、任期、职业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革新、战略、领导者更替以及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以下方面:规模大小、年龄、教育水平、任期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9]。

张平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任期、教育、职业经验、认知等异质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对企业绩效、战略的影响,分析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10]。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研究表明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企业、团队所在社会背景、行业环境的影响[11]。

3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持久发展的关键实力,从什么方面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对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型团队的研究。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对新技术企业R&D团队研究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连续、高效、敏捷的,核心能力的竞争。其中,团队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认为从组织机制、冲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产权机制等五个方面9来构建团队治理机制,来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2]。

汪择分别通过八个方面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指出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团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3]。

4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

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对虚拟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团队的界定、虚拟团队的一般管理策略、虚拟团队的成员管理、虚拟团队的薪酬激励、影响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因素、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做出研究。

Lipnack&Stamps(1997,2000)提出的,他们将虚拟团队定义为“一个由跨时间、跨空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团队,虚拟团队要跨越种种界限,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14]。Janvenpaa对全球虚拟团队定义为“短期的、文化多元的、地域分散并进行电子化沟通的工作群体。”[15]

王重鸣,唐宁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检索、编码和分析,从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对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和国外虚拟团队研究上的差异,最后指出了未来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努力方向[16]。

颜士梅通过对虚拟团队和实体团队的区别研究指出团队成员的临近程度、互动特征、资源利用、控制和责任、文化和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得出对虚拟团队进行管理时,需要从文化差异、沟通、技术和团队协调等方面入手[17]。

赵祥宇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人员应该注意改变员工的角色定位、明确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8]。

邓靖松和王重鸣根据虚拟团队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团队自行申报挂钩奖励制度、惩罚和奖金相结合的两种不同设计框架下的薪酬方案。这些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团队实际过程中的难点和人员管理的关注[19]。王小琴指出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采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不管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都必须与团队的工作绩效挂钩,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并且将外部激励分为团队地位和团队成就,内部激励分为团队文化、团队融洽度和团队成员激励[20]。

5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

团队绩效与激励是从团队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团队构成(人口特征背景,包括教育水平和经历等)和组织绩效与激励密不可分。在这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绩效与激励和报酬的合理性研究。

张长征,李怀祖从研发团队的异质性出发,将报酬模式与研发效率联系起来,提出了研发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研发团队异质性与报酬模式的匹配对研发效率的影响[21]。

金泉,丁栋虹对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中指出,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观念、创业团队成员的关系状况、创业团队的文化特性,对创业团队进行激励[22]。

王艳梅,赵希男对团队协作最优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生产委托模型,研究了激励结构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委托人最优的激励系数设置,分别就人关于自身努力及帮助努力相互独立及相互替代两种情形下人及委托人的最佳选择进行了分析[23]。

刘光辉,吴先金对团队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将激励理论与团队工作相结合,根据学习型组织激励模式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模式,并分别对基于团队整体的激励模式、基于团队成员个体的激励模式、团队综合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使团队激励模式更趋完善、合理[24]。

6团队管理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趋势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构建创新型企业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其次分析了应注重引进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团队、明确主题目标、提高协同能力等五个要素,最后强调构建创新型企业要创新机制,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完善激励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2011年9月15日在考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培育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企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带动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何培育创新人才,构建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是企业管理者比较难以下手的问题。怎样以创新团队构建为抓手,培养和激励创新人才,进而实现创新企业的自我发展,则是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创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要讲究团队成员的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

在进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各方面的内外部因素有关。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第二、实事求是原则。在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其他创新型企业或团队成功运用的做法,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自身的独特环境。

第三、循序渐进原则。创新团队的建设绝非一件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创新团队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运作,还需要创新团队内外环境相关因素的配套和协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许多方面都必须摆脱传统的做法,进行人的转变。在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障碍和阻力。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步骤的开展创新团队的构建活动。

2、不破不立,创新就是打破旧的思维观念,创立新的思维空间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新的氛围、新的意愿、新的能力。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氛围能激发员工个人的创新行为,从而促进团队和组织的创新,最终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企业创新中,创新失败的包容、创新成功的奖励、创新过程的激励、创新活动的协助、创新资源的支持、创新成员的沟通等现象都体现了团队创新氛围,也影响着团队成员的创新行为。创新氛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完成某项工作的意愿和动力,并让其对最终达到目的充满自信。

不断激发创新意愿。创新成员的主动创新,既需要其创新意识,又需要其创新动力。其中,创新动力受到创新氛围的影响,良好的创新氛围会激发出创新动力;创新意识则受到创新动机、创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认知风格、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创新意识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内部创新意愿;创新动力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可塑创新意愿,是创新意愿的有效补充。

努力提高创新技能。团队的创新技能会使企业具备进入变化市场的潜能。企业要在创新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为目标,以原有的知识、技术与经验为基础,通过团队学习、沟通协调,迸发出独特、新颖的思想,对其进行改组和运用,成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然后运用到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二、构建创新团队必须注意五个要素

创新尤如大潮,冲击着传统与保守。但创新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其中有五个方面必须注意。

一是合理的团队人数。由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层级组织(即常规的组织建制),所以没有必要把创新型企业所有的员工塑造成一个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合适人数,无论是网格型创新团队还是任务导向型创新团队,管理幅度都不宜过宽。

二是清晰的主题目标。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有清晰的主题目标,这个主题目标就是该创新团队存在的理由。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对创新团队的这一主题目标做出承诺。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明确实施要点,同时依据要点排列成具体的节点计划,其中包括构建方法的运用、分工和合作、途经和程序、时间和衔接等。

三是协同工作的能力。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重要的是协同工作的能力,每个成员对创新团队要有认同感,认同感的体现是每个成员的自觉到位以及主动补位,成员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

四是和谐的成员关系。不宜将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类管理机构。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强调指导,而非领导;强调平等合作,而非职务管理;强调和谐的整体环境,而非本位观念。

五是管理者应是参与者。创新型企业管理者应该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培训师,借助创新团队这个平台,宣讲创新型企业的共同远景和管理理念,传播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保障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保持对创新型企业共同目标的忠诚度;此外创新型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参与者。

三、企业创新需要创新的机制

要推进企业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机制。只有创建一个具有创新智慧、创新意识和创新信心的创新机制,才能提升创新团队的创新成功率,从而使创新人才不断辈出。

首先要引导队员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开展班组创新活动,既是队员提高本领、展示技能、建功立业的有效载体,又是造就技能型队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树立知识就是资本、人才就是财富、科技就是企业生命的新观点,正确理解素质队员与自主创新的互动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增强队员的团队创新意识,使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团队创新中。

其次,要把提高队员创新素质作为班组创新的立足点。一方面,通过岗位技能练兵、拜师学艺、读书自学、推广先进操作方法等多种形式,增强员工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劳模、技术尖子、能工巧匠在团队创新过程中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作用,多组织队员进行互相交流,鼓励和支持班组队员通过自学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完善团队创新的激励机制,让队员在创新中看到好处、尝到甜头,赶有先进,学有榜样。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广泛宣传在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创新成果,对在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建议、好成果、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及先进集体给予精神激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把队员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的成果与表彰先进、择优上岗、晋级加薪等结合起来,使队员自主创新、自觉创新,把小发明、小建议、小设计、小制作、小创意、小点子、小创新、小革新等作为自己创新内容,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产品制造大国向产品创造强国的转变中,勇挑大梁,就一定会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双元制 教学团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2009年2月,笔者参加了北京市信息技术类教师德国培训项目,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州立教师进修学院和泰特朗电子职业学校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在深入分析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同时,本人还考察了德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团队的构成和工作模式,在此进行回顾,与大家一起交流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和体会。

一、德国“双元制”教师队伍构成

1. “双元制”教育主体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主体包括学徒、企业、学校和政府。每年企业用工计划,面向社会招收学徒;学生选择企业并通过企业的面试选拔,与企业签署学徒培训协议;政府按照职业大类举办职业学校,企业安排学徒到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完成州政府颁布的“框架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企业承担对学徒的培训工作,完成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框架计划”,学徒每周1.5天在学校学习、3.5天在企业培训或按周轮换。企业向学徒支付基本的学徒工资,政府向职业学校提供办学经费。

2.“双元制”体制下的教师队伍构成

“双元制”体制下的教师队伍包括企业培训教师与学校教师两方面人员。

(1)企业培训教师

大型企业通常设立企业培训中心,面向本企业或同类企业开展学徒培训工作。企业培训中心配置若干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教员和师傅,由企业自主聘用。培训教员完成学徒在培训中心的项目培训,师傅指导学徒完成岗位业务培训。培训教员的来源,通常中学毕业后进入“双元制”教育,毕业后经过4~5年的实践工作,同时通过一定的理论课程学习,并参加AEVO教员证书考试,大约27岁左右取得“双元制”企业培训教师资格。成为企业培训师傅要通过师傅资格考试。

小型企业通常不设培训中心,学徒的培训和管理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力资源部联系其他企业培训中心或独立设置的培训机构完成企业培训项目,从本企业相关部门选聘师傅指导学徒完成岗位业务培训。

(2)职业学校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具有公务员身份,由州政府直接聘用。职业学校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向州政府提出选聘教师的申请,州政府根据生师比标准批复准予录用教师的名额。学校按照教师任职资格要求选聘教师,并经过州政府批准。

要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人员,通常在中学毕业后进入文理高中,然后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再参加大学举办的2年“教育学”学习并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约28岁左右可以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职业学校希望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这些人员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二、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管理

1.新教师培养

德国职业学校的新教师要经过两年的见习,通过考核后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新教师的考核由主管领导考核、其他教师评议和学生调查构成,以领导考核为主。经过考核确认其具有教学能力者被批准为正式教师。

2.教师培训

州政府设立教师进修学院,面向全州的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教学情境培训、学生管理研讨等。大型公司经常举办新知识和新技术培训。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培训项目,并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和州政府批准后实施,由州政府承担教师培训费。

3.教师日常管理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执行坐班制,普通教师的周课时25~27学时。学校根据专业(群)的教学需要设立教学团队,由他们承包一定数量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特长,做出教学运行安排。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收入差别不大,实施年薪制。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比较简单,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同时根据学生和家长反映的问题、企业反馈信息、学生参加理论统考和IHK结业考试情况进行教学反思,研究改进的环节和方面。

三、德国职业学校教学团队管理模式

1.组成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中,职业学校依据“框架教学计划”设置课程,要根据“学习领域(Learnfelder)”的纲要性描述(篇幅约1页纸)和全德工商协会(IHK)颁布的职业(专业)结业考核标准,自主开发“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做出详细的学习安排。

“学习情境”设计是要在具体学习任务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建立经济观点、安全意识和职业习惯,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学习任务的开发通常要在具体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小任务,每个任务经常涉及多学科知识。因此,这种综合性的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组成教学团队来协作完成。

由于学习任务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的知识面和能力专长经常不能适应整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经常需要多名教师轮流或共同承担,只有采用教学团队承包教学班的管理方式才能适应这种要求。

2.教学团队的组建

教学团队通常按专业(群)来设置。德国泰特朗电子职业学校有57名教职工900名学生,开设了专业计算机、系统电工、信息与通信、自动化等专业,设置了5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7~9名教师。

教学团队通常由语言(英语或德语)、经济、计算机和专业方面的师资组成,承担专业(群)的课程开发任务,并承包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形成教学团队负责制管理模式。教学团队应有比较饱满的教学任务,团队成员之间要能够很好地沟通协作。学校不再设专业教研组。每个教学团队设置1名队长(属教师编制),起上下沟通、协调工作的作用。

3.教学团队的职能

实施教学团队负责制管理模式,由教学团队负责所属班级的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专业)管理模式,同时改变了原有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系的职能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新旧管理体制下的职能结构图

在传统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下,教师每学期承接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科化特征明显,教师不负责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实施教学团队负责制后,教学团队直接参与对外交流,实现了与企业、与家长、与政府的深入交流与沟通,提升了教师的质量意识和教改积极性。学校领导具备了更多的服务职能,不再按照“必须如何”的方式工作,学校领导与教师团队之间建立合同关系,为教学提供良好的设备条件、政策环境和对外联络渠道。

四、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高职院校正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着有效的探索。在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高职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科技开发能力弱,成为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瓶颈,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1.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新机制

我国需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设立特殊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把具有一定的工程经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入职的基本条件。学校招聘教师时应以此作为基本条件来考察。

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对新教师的培养,定期举办新教师培训班,从教育规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培训;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新办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政府应出台高职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教师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应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时间不少于1个月,以此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

3.以贡献求发展促进校企合作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制中,学生是企业招收的学徒,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导者,因此企业具有校企合作的原动力。我国的职业院校独立招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因此校企合作缺乏根基。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我国职业院校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职业院校教师要迅速提升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为企业提供革新方案来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平台,用学校的高质量培训提升企业职工素质,用学校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充实到企业一线,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

提升教师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可以从校内工程项目开始,学校要建立教科研工作鼓励政策,引导教师投身科技开发服务活动。学校根据学校项目或社会项目的技术范围,选择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项目开发组,吸收企业专家参加,分工协作,共同提高。

4.有效开展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政府和职业院校对优秀教学团队给予了政策支持,对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企业没有形成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支持。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可以吸收德国职业学校教学团队管理的成功经验。职业院校应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吸收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着力开发具有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核心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新型课程开发基本完成后,逐步过渡到以教学团队负责制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创新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规划好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课程开发、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五、结束语

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与德国传统的学徒制有关,与现行的“双元制”体制有关,同样与“双元制”体制下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关。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建立有利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迅速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将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新型课程开发推向深入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3]丁金昌.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EB/OL]. 2008,10,6.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管理;企业文化

1 引言

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是由组织结构中拥有决策权、具有影响力的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其研究起源于哈布里克和艾默森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高层管理团队冲突是高层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由于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产生分歧,出现不相容、不协调或不一致的行为。它是一种感知到现有或潜在的对立而采取的阻挠、抵制的群体过程,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既可能是正相关的,也可能是负相关的。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团队来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高层管理团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其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和兴衰。因此,如何对高层管理团队的冲突进行有效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冲突问题分析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冲突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是普遍存在且很难避免的,其发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与可持续发展。

(1)管理体制家族化特征明显。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化特征。大多数民营企业是由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创立起来,使其在运作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家族成员的利益,不愿意让家族以外的人员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导致无法调动其他人员的积极性,不能产生归属感,甚至在团队内部形成派系,凝聚力下降,容易产生关系冲突。

(2)团队成员存在较强的异质性。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指参与企业决策的高层管理群体,在人口特征、认知观念、价值观、职业背景及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管理队伍素质不高、参差不齐等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在年龄结构、教育背景、行业经验以及个人气质类型等方面跨度较大,这就造成团队构成的异质性,导致意见不一致,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团队冲突。

(3)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民营企业的决策往往采取家长式的集权管理,由民营企业家个人决定、管理所有事情,偏好于自己独立掌握全面的经营控制权,缺乏内、外部的监控、反馈和制约,没有科学理性的决策机制。领导者很难接受其他成员的建议,严重影响了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对企业决策的参与度,降低了企业的决策质量。

(4)没有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更多关注赢利目标的实现,很少愿意从长远的眼光去考虑企业文化的建设,还不能真正意识到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些家族企业的文化以亲情为基础,缺乏制度意识的文化形态,甚至赏罚不明,以人情来替代制度,并且还具有封闭性与排他性。由于缺少企业文化的支撑,导致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缺少同意的目标作指导,没有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在进行团队决策时,团队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矛盾频频发生,甚至引发企业的危机。

3 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管理途径

创造性的矛盾和理智的冲突对于企业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当高层管理团队内部产生不同意见时,如果能以一种健康的、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则会破坏团队的共同目标。因此,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中,不能企图一味的避免冲突,而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创造建设性的团队冲突,降低破坏性的团队冲突。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跳出家族管理模式,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更新管理理念,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形成激励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进行专业化管理,为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决策提供制度保障。

(2)增强成员间的信任感。建立所有成员共同追求的、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够为团队指引方向、提供推动力,让团队成员愿意为它贡献力量。以目标凝聚团队成员,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从而使成员能够准确的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情感,建立成员间的信任。高效的团队成员会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和承诺,对团队具有极强的认同感。

(3)领导者应适当授权。民营企业领导者应进行适当的授权,使其承担一定责任,从而调动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下属的能力,让其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既能有效减少破坏性冲突的发生,又能使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群策群力,从而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决策更加具有可行性。

(4)建立具有合作精神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地进行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建立起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民营企业要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于自身个性化企业文化建设,塑造相互信任、公开交流以及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企业文化,以此来培养和激发成员的团队意识,使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统一于企业目标,同时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决策机制。

(5)区分任务冲突与关系冲突。任务冲突是成员对所要完成任务的方法、方式、程序、看法的互不相同,是成员之间针对某一任务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可以集思广益,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关系冲突是成员之间情感上的冲突,也是人际关系的冲突,成员之间相互猜忌、多疑,对其他成员存在着排斥心理。关系冲突容易导致成员之间相互不满,很容易形成个人主义膨胀和以自我为中心。一些研究表明,适度的任务冲突对企业绩效有正面效用,而关系冲突对企业绩效有负面效用。

4 总结

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多遍,使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依靠管理者个人智慧就可以应对,组织的绩效更加依赖于团队成员间的协作,尤其是高层管理团队。本文通过对团队冲突管理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特点,发现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特征、管理团队异质性、领导者集权、企业文化等原因会导致高层管理团队冲突,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只有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对企业有认同感、归属感,成员之间有信任感,才能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彩凤: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5(8)

[2] 陈云.管理层团队冲突及类型[J]. 科技创业,2007(9)

[3] 刘军,刘松博.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管理理论及证据[J]. 经济理论与经济 管理,2008(2)

[4] 肖璐.高管团队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团队冲突的中介作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0(6)

[5] 陈立梅.管理层团队(TMT)的异质性!冲突管理与企业绩效[J]. 现代管理科学,2007(7)

[6] Olson B J, et al.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diversity, conflict, and trust on decision outcom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2):196~222.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教学团队 ERP系列课程 SAP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可以看出,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对于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学校应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学团队应该紧密联系学校的发展实际,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协调不同课程之间关系,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本文结合我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谈谈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组成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不同角度来理解ERP。

1.从管理思想角度

ERP 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 Gart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II)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2.从软件产品的角度

ERP 是综合应用了 B/C/S 体系、大型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成果,面向企业信息化(或数字化)管理的软件产品。

3.从管理系统的角度

ERP 是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制造资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以ERP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动,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相关课程建设、ERP实训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的队伍。

目前,教学团队主要承担企业资源规划、SAP Business One平台应用课程、SAP R/3应用课程、SAP R/3开发课程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该系列课程既有ERP的基础理论课―企业资源规划,又有ERP的典型产品的课程―SAP Business One平台应用课程和ERP的高端产品课程―SAP R/3应用与SAP R/3开发课程,是发展较为完善和建设较为成熟的系列课程,企业资源规划课程是该系列课程中的基础而又核心的课程。系列课程构成如图所示。

根据学校的“实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基础理论,更注重ERP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技能。因此在课程总体设计时,既注重理论教学的设计又加大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典型ERP平台(SAP Business One)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层次。另外,为了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针对那些对ERP感兴趣、想进一步深入理解或者想毕业后从事与ERP相关工作的同学,教学团队在《企业资源规划》理论授课结束后的实践学期,设置SAP Business One 平台应用课程,通过SAP平台强化学生ERP实际应用的能力,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同时针对学生对ERP高端知识体系的渴望,教学团队又开设了SAP R/3应用课程与SAP R/3开发课程。

基于这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总体设计思想,教学团队抛开了传统教学框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特别是2006年东软集团与SAP公司实现了战略合作,为教学团队的新型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与模式打下了基础。

东软集团与SAP公司的战略合作实现了将世界上著名的ERP供应商SAP公司的SAP Business One平台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课程体系中的飞跃,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知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学生讲解最优秀、最适合的管理方案;同时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团队将SAP的开发技术ABAP纳入ERP的系列课程体系。

二、教学团队的特色

1.合理的教学梯队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梯次合理的队伍。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相对优化,团队中既有教学、科研骨干,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还有相应的学科依托和支撑。

2.鲜明的团队精神

“让每一个人都成功”的理念是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所倡导的团队精神,是整个团队的境界、追求、模式、标准的集中体现。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能够给予那些诚心、无私的奉献者以适当的回报,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为这个团队而变得更大。民主和谐、理解信任、支持帮助,使团队形成有机的整体;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团队的成功开辟道路;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合作使团队目标得以实现。

3.明确的发展目标

“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是学院的培养目标,也是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下,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成功和成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中,设定明确、可行的教学改革目标,有相对集中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方向,工作有新思路、新措施,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4.显著的建设成果

通过多年不断地培育和建设,团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建设基础和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积累,并取得企业资源规划省级精品课的标志性成果。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取得较大的科研工作成果,并能够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专业设置特色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支柱课程,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本专业依托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优势、东软集团IT产业优势以及大连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环境优势,建立集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通过学院与SAP公司的国际化合作,引进国际前沿的IT知识,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的SAP专业化人才。以此为契机,教学团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培育与东软集团等公司的“校企合作”、“3+1”等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团队建设的创新性

1.学院强化IT技能实践、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根据东软的企业优势和软件学科优势,学院实施一种《面向领域的课程体系反向推导流程》,即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上,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以IT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采用素质、能力、知识的倒推流程,构建出全新的IT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以应用为导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形成有技术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有实验课、实训课、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习等多种形式。教学大纲按照“精讲多练”的模式,突出实践。

2.“1321”的教学管理模式

“1321”的教学模式,即1学年被安排成3个学期,2个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进度情况,把整个学生在校实践分为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践、毕业设计四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均需进行答辩。“1321”的教学模式是学院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实施加快了学生学业的进程,使学生有机会在SOVO公司、合作企业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保证了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广阔的视野。

3.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体系

研发中心是以项目研发及企业信息化实践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组织。研发中心是以完善的组织体系结构为支撑,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后盾,以培养与企业实现无缝链接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实践平台。研发中心下设研发部,商务部,SAP事业部和研究生部。其中SAP事业部以学习、研究SAP的ERP产品为主要工作内容,辅以项目实践,主要分为SAP Business One和SAP R/3两个方向。研发中心最终由信管系专职教师负责,各部门由具有相关资质或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在时时处处贯彻信管系的亲情教育精神的同时,集中的内部培训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发中心致力构建与企业协作的桥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真正的把时下的大学后教育移到学历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孙福权王晓煜吴迪王琨:企业资源计划(ERP) [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温涛梅丛银:Neusoft/SAP Business One 敏捷商务解决方案[M].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