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1篇

一、落实立法要求

1.积极开展立法评估。围绕全市经信系统的工作目标任务,开展经济和信息化相关立法项目的前期调研和修订工作。做好《市社会信用办法》、《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管理办法》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开展对《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工作。继续完善和落实征求意见、采纳反馈、调研论证、立法评审、专家咨询、立法听证、立法后评估等制度,扩大立法公众有序参与,不断推进立法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发程序,凡是规范性文件必须认真履行信息公开、征求意见或听证、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廉洁性审查、集体讨论和公开等程序,提高文件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杜绝漏报、迟报、瞒报现象。落实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每两年对已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清理,及时修改和废止有问题和失效的文件,并向社会公布。

二、健全决策机制

3.规范行政决策行为。遵循科学、民主和合法的原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廉洁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我委产业规划制定、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有关问题等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坚持把决策调研摆在突出位置,对决策方案进行集体审议。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细化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体系。

4.加强行政决策监督。实行“逐级呈报、逐级负责”的纵向监督体制和“主次分明、相互会办”的横向监督体制。完善重大决策落实情况报告、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与决策效果评估制度。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讨论记录备案制度,坚持把讨论意见、表决结果和表决方式的记录,作为决策检查和问责依据。对委出台的应当公开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内容、依据和决策结果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三、创新行政管理

5.推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按照全面推进、网上运行、权力制约、高效便民的原则,完善各项配套制度,规范和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根据行政效能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管理、服务制度改革。加大网上审批、管理、服务的工作力度,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服务效能。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做好联合审批工作;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依法规范审批办理和服务,加强对审批质量监督。

6.推行政务信息全面公开。加强重点领域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特别是做好重大政策、项目和社会热点、媒体关注、涉及民生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完善信息公开的机制、工作考核、年度报告和监督、保障等制度,全面推进经信系统政务公开,完善经信系统信息公开监督保障机制,凡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务信息,都要及时、准确、全面、具体地向社会公开。加强经信系统门户网站管理,及时政务工作信息。通过“公众监督”、“寒山闻钟”、政务微博等市民问政平台,加强与企业、群众互动,回应民意诉求,促进部门阳光行政。

四、规范行政执法

7.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则。建立完善公开、告知、听证等各项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和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推行行政执法证据格式化。进一步推广柔性执法方式,将行政指导、说理式执法贯穿于行政管理全过程。认真落实《市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全面规范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监督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不断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和程序,提高裁量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升行政处罚公信力。

8.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资格管理,突出执法业务培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行政执法人员能够严格把握执法依据、执法职能、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真正做到严格、规范、公正和文明执法。对行政执法责任制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加大对行政执法案卷规范率、行政执法违法案件纠正率、行政审批规范率、按时办结率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测试合格率的检查督促,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素养和实际执法能力。

9.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加强对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节能降耗、化工治理、电力保护、墙体材料、散装水泥、融资担保、信息化发展、无线电等重点领域的检查监督力度,及时总结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10.完善依法行政考核机制。参照市政府《2012年度市依法行政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加强对各市、区经信委(局)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委系统执法单位的评议督查,落实行政执法卷宗评查制度,组织开展2013年度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案件执法检查,对行政执法案卷进行重点抽查。评议督查结果将作为委系统表彰评先的重要依据。

五、强化法制宣传

11.营造学法用法氛围。坚持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等学法制度,深入学习十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论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关于依法治国的讲话精神;掌握《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基础性行政法律法规,了解《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刑法修正案(八)》、《民诉法修正案》等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委系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力推进经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12.加强企业法治宣传。认真贯彻《省企业学法用法评考办法(试行)》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27914-2011),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有计划地开展企业法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法治氛围。继续深化“诚信守法先进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增强履行社会责任感,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继续做好企业法律顾问推进工作,推广规模以上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能力。积极参加省经信委举办的“万企学法”知识竞赛活动,做好省对企业“六五”普法中期检查的准备工作。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公共物品;多中心;多元供给

近年来,城市基层政府逐渐向社会购买公共物品,实现城市公共物品的多中心供给。在多中心供给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者分别发挥什么作用?三者的职能如何有效衔接?本文拟以S市B区X街道办(以下简称X街道办)购买企业服务,让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治安管理作为案例,分析城市公共物品的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

一、多中心供给机制的理论述评

从理论上来说,以供给主体为标准,公共物品至少存在三种供给机制:单中心、多中心和本文所要建构的依附式协作供给,每一种供给机制都是上一种供给机制的发展和演变。

1. 多中心供给机制的理论背景

在多中心供给机制出现之前,政府常采用单中心机制供给公共物品。单中心供给机制具有唯一的权威、垄断性供给、提供者和生产者重合的三重特征。在单中心供给机制中,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供给者,具有最高权威,政府既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即提供资金,又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者,即组织生产。因此,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查尔斯・蒂博特和罗伯特・瓦伦总结出传统的单中心政治体制是“只有一个政府单位对任何特定的大城市地区进行排他性管辖的充分一体化的体制”。{1}

2. 多中心供给机制的理论特征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随着居民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多样化,单中心供给机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如存在“权力分散和交叠管辖”{2}的问题,也可能带来权力寻租和政治腐败。{3}为了弥补传统单中心机制的缺陷,学者们提出多中心供给机制。多中心供给机制的特点是分权、多个自主而独立的主体、提供者和生产者分离。

第一,分权。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查尔斯・蒂博特和罗伯特・瓦伦提出大城市可以实行多中心治理,{4}并认为“多中心政治体制重要的定义性特质是许多官员和决策结构分享着有限的且相对自主的专有权,来决定、实施和变更法律关系”。{5}第二,多个自主而独立的主体。“多中心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存在许多决策中心,它们在形式上是相互独立的”。{6}第三,提供者和生产者分离。麦金尼斯指出多中心机制“重要的是公益物品不必由向社群成员提供物品或服务的同一个行为者或者组织来生产”。{7}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进一步明确提出公共物品的供给可以区分为提供和生产,他说,“在公共经济中组织消费事务有别于组织生产事务。我们把前者称为提供,把后者称为生产”。生产是指物理过程,据此公益物品或者服务得以成为存在物,提供则是消费者得到产品的过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进一步系统的分析了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8}他们所率领的制度分析学派在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时,将公共物品的供应和生产分开研究。公共物品的供应和生产相互分离,这是研究公共物品多元供给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提出多中心供给、合作化供给{9}、柔性组织网络机制{10}和“可抉择服务供给机制”(Alternative Service Delivery Mechanism){11},还有学者提出统治型的社会治理遵循权力机制,管理型的社会治理遵循契约机制,而服务型的社会治理则遵循合作机制。{12}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都是多中心供给理论。

在此基础上,格里・斯托克在研究城市权力结构的过程中,提出机制理论。机制理论认为公共物品供给的合作联盟有很多形式,例如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跨越界限的合作,城市政府与其他利益体的合作。机制理论对“城市公共物品多元供给”议题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他们集中探讨了“能够达成公共目的的有效而长期的联盟会出现的条件”{13}。斯托恩(Stone)认为,处于优势的利益方提供一系列激励机制,他们需要统筹和更大的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14}斯托恩在对亚特兰大的市区商业精英和黑人市长的联盟进行研究时,发现,“两方通过市民合作网络积极调动资源,创造了一种能够推动对双方都有益的发展议程的机制”。{15}沃尔(Orr)和斯托克(Stoker)对20世纪90年代底特律的机制研究发现,潜在联盟伙伴的本质、市民组织力量的大小是影响城市联盟达成的重要条件。{16}但是,在本文所研究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机制理论关于达成联盟的条件无法回应下面这种现象:X街道的社会组织力量弱小,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城市公共物品供给联盟的达成。在社会组织力量弱小的约束条件下,城市公共物品供给联盟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否是斯托恩所说的处于优势的利益方,即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激励机制所致呢?社会组织力量弱小对城市公共物品供给联盟有没有负面影响呢?如果有的话,这种影响如何被克服?它使X街道公共物品供给联盟具有哪些特征呢?

3. 多中心供给机制的研究空间

多中心理论为研究公共物品多中心供给机制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但是,多中心供给理论也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第一,研究对象上,多中心供给理论的分析对象是自来水、公共交通这样的一般性的公共物品,而较少分析治安外包。治安外包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17}其后在吉林、内蒙古、河南、湖南、浙江和广东等地多次出现。治安外包是指政府将某一特定区域的公共治安管理任务有偿承包给市场或社会组织,承包人协助政府维护公共治安的过程。{18}已有研究要么从法学的视角讨论治安外包的合法性问题,{19}要么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治安外包的边界、治安外包的绩效等问题,{20}较少学者从多中心供给的理论视角下,探讨治安外包的运行机制。在治安外包过程中,政府是治安服务的提供者,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治安服务的生产。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治安外包是治安服务的多中心供给机制。由于治安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强制性,因此,已有的多中心供给理论不足以分析治安外包过程中各种特性。例如,多中心供给理论认为奥斯特罗姆认为生产者和供给者相互分离,可以显著地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绩效,但是,在治安外包过程中,政府单纯地促使生产者和供给者相互分离,并不能保证治安服务的供给绩效。在治安外包的过程中,多中心供给具有哪些特征?这是本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多中心理论没有考察生产者的内部分工。政府购买公共物品后,生产者内部是否存在分工?各个生产者之间呈现怎样的关系?本文尝试提出公共物品的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这是一种既不同于单中心供给也不同于多中心供给,是一种介于垄断与分权之间的独特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二、现实问题倒逼:依附式协作供给的动力

一般而言,政府选择外包的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治安外包并不能节约成本。与此同时,治安外包面临三层合法性压力:政治合法性、法律合法性和绩效合法性。既然治安外包未必能节约成本,也没有法律支持,还面临政治压力,为何很多城市基层政府仍然选择治安外包。基层政府治安外包的动力何在?基层政府选择治安外包,这是现实问题倒逼所致。

1. 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基层政府面临公共物品供给失败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不断加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X街道户籍人口不足7.5万,但是居住人口110多万,常住人口至少有80万。{21}另一方面,政府以户籍人口作为提供公共物品的基础。以X街道执法队为例,2009年,X有执法公务人员30余名,协管员117人。一个执法人员平均要管5 000多人。政府面临社会管理的事务不断增加,但是管理人员缺少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流动人口越多的地区,社会治安和秩序越紊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基层政府的治安供给失效。

2. 在上级考核的压力与基层政府管治失败的矛盾下,城市基层政府让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治安管理

上级政府设定严格的考核指标,“我们必须给区和街道下点指标,不然他们不听我们的”。(广州市城管委座谈会,2011年12月30日)如果基层城市政府治理不力,就可能被行政问责,有的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必须想办法解决辖区的治安问题。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条件下,要解决如上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增加人手。协管员制度是一种创新,但是,协管员制度仍然无法满足政府人手不够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基层政府通过治安外包,向社会借人手。

从2007年开始,X街道办迫于城市治安管理的压力,开始让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治安管理。这包括两个过程:首先,X街道办通过购买公共物品的方式,让物业公司协助参与治安管理。但是,物业公司没有处罚权,只有协助权。其次,在承接公共物品的过程中,物业公司将承接的部分服务外包给一个名叫“人生驿站”的社会组织,这个社会组织由该物业公司创建,并按照企业的部门化管理,但是,该社会组织已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是独立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这个过程的实质是政府将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让渡给了物业公司,而物业公司又把部分“生产过程”让渡给社会组织,由此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多中心供给机制。{22}在治安服务的多中心供给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者的关系如何?

三、依附式协作供给的过程

恩里格斯指出:“‘依附性’这个名称包含着形形的论点,因此讨论它的时候必须小心区分不同的用语,否则就会使目前已经含糊不清的辩论进一步增加混乱。”{23}依附理论至少在国际政治和中国政治两个领域得到使用。本文所讲的依附理论不是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依附论,而是在中国政治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界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经历了几次变化。第一代学者(50~60年代)大多采用“极权主义”或“全能主义”的分析框架,解释体制的产生根源。{24}第二代学者(70~80年代)在不改变已有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研究主题转向中国的,开始考察精英政治内部矛盾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80年代以后,新一代的学者使用法团主义(Corporatism,又译合作主义、组合主义)分析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和结构关系。{25}在以上三种理论的基础上,依附理论强调不同位置和阶层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本质是一种交换关系,{26}故也有学者把这种关系称为庇护与交换关系。沃尔德研究了工人对单位的依附,{27}戴慕珍分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基层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对农民实行控制,并认为改革以后,农民对干部的依附关系并没有改变。{28}徐湘林研究中国80年代以后的精英转换,认为这一时期的“党政精英除了从党和党所控制的国家获取其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之外,并没有任何独立于党和国家之外的政治经济力量可以作为其权力、利益和地位的社会基础”,{29}他把这种官僚称为依附性技术官僚,其实质是官僚对政党和国家的依附。在社会组织的研究中,康晓光提出“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认为社会组织还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相反,其命运掌握在外部力量手中。{30}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社会组织依附的外部力量是政府。{31}

在借鉴已有学者对依附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依附式协作供给的概念以此回应已有的理论。一是对多中心供给理论的回应和修正。多中心供给理论认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一起合作提供公共物品,三者是伙伴关系,但是,在本案例中,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不是伙伴关系,而是依附式协作供给的关系。二是对依附理论的回应和修正。已有的依附理论只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干部与政党的关系,但是,在本文中,我们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依附关系存在于三元主体之间: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企业依附于政府、社会组织又依附于企业,这使得三者的关系异常复杂。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依附关系有哪些具体体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依附式协作供给关系通过如下三个层面表现出来。一是政府掌握垄断性权威,企业和社会组织不享有自主决策权。二是企业出现类科层化,变相成为政府的一个执行部门,形成对政府的依附性协作关系。三是承接公共物品的过程出现两个生产者:企业协助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救助服务,社会组织的资金、人员来自企业,形成对企业的依附性协作关系。

1. 政府掌握垄断性权威

第一,权力的运行主体:单中心,而非多中心。多中心供给机制强调多元主体都能参与决策。但是,在依附式协作供给中,形式上存在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如既有政府,又有企业,还有社会组织,但是,政府高度垄断决策权,企业并无决策权。X街道办成立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政府购买服务的协调和决策工作。管委会共有24名成员。从成员构成来看,“管委会”有三类成员,第一类是原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有12名,占总成员人数的50%。第二类是市民委员会主任1名,占总成员的4.1%。第三类是物业公司负责人,只有2人,仅占总成员的8.3%。企业代表在管理委员会中属于少数,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往往只能象征性参与,对决策的影响很小。

第二,权力的运行方式:垂直控制,而非自主治理。多中心供给机制彻底颠覆了权力的单向度,“每一个要素都能作为相互独立的要素行动”。{32}但是,在依附式协作供给中,权力运行方式强调自上而下的垂直控制,政府通过命令要求企业执行政策。政府下发的命令既包括合同规定的内容,也包括突发任务。

第三,信息的传递方式:线性结构,而非网状结构。按照多中心供给理论,政府购买公共物品后,信息的传递方式是网状结构,即不仅有上下的信息沟通,也有平行的信息共享。{33}但是,依附式协作供给中信息的传递方式是线性结构。政府购买服务的合同明确规定 “乙方(企业―笔者注)应对辖区内发生的重大事故进行记录备案,对重大的突发事故的处理应进行备案,并定期上报给甲方”。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企业的巡逻队员碰到突况,他们一般会把情况报告给队长,队长把情况直接反映给政府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政府出面执法。(A企业部门负责人b的访谈,2009年8月5日)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依附式协作供给中,企业发挥的是信息收集的作用,所有的信息汇总最终上传给政府。因此,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是网状结构,而是从下到上的线性结构。

2. 企业的类科层制

按照多中心供给理论,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企业按照合同进行生产,这是一种契约制。但是,在依附式协作供给中,承接公共物品的企业没有按照市场合同制运作,而是按照类科层制的方式运作。类科层制是指企业按照类似政府组织的方式进行运作的一种机制。企业的类科层制主要通过合作组织、合作动机、合作事项和合作过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重构科层组织。企业类科层制的第一个表现在于重构科层制的组织。一方面,企业负责人嵌入了政府的组织体系中,成为科层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企业代表在管理委员会中属于少数,对决策的影响较小,但是,我们仍然发现企业已经嵌入了政府的组织体系中,成为科层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企业成立对口部门,专门负责政府的业务。该部门专门和政府打交道,并为工作人员下达任务,几乎按照科层制的方式管理员工。

第二,以声誉而不是利益作为合作目标。一般而言,企业作为赢利性组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在X案例中,我们发现企业不了解承接的公共物品的成本,也不知道和政府合作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我们做好了亏本的准备。”(A企业负责人a的访谈,2009年8月6日)既然这个项目不一定给企业带来收益,甚至需要企业倒贴成本,企业为何愿意和政府合作呢?“我们看重的主要是和政府合作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声誉。”(A企业负责人a的访谈,2009年8月6日)企业负责人所提的“声誉”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收益,也可以理解为长期收益。企业和政府合作,一方面有利于获得体制内的承认,可能有和政府合作的潜在机会,未来也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政策优惠。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府有人,企业好办事”。另一方面,在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一个企业能和政府合作,这种合作本身就向其他市场主体彰显了企业的能力,其他市场主体猜测这个企业也许和政府有某些“关系”,也有利于该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不断壮大。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企业和政府合作并未考虑经济利益,他们更多的是考虑政治因素。

第三,以政府任务而不是合同为导向。按照多中心供给理论,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企业按照合同进行生产,但是,在依附式协作供给中,企业听命于政府,以政府的任务,而不是以合同作为合作依据。2007年,X街道办开始推进物业进街区的项目,最初有5家物业公司前来应标。在招聘时,街道办负责人问,“如果出了事,你们打算怎么办”?回答“依法办”的企业没被录用,相反,回答“政府让怎么干,就怎么干”的企业被录用。(政府负责人E的访谈,2009年10月8日)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听命于政府,以政府的任务,而不是法律契约作为合作依据。这种情况在具体的生产过程表现得更为明显。企业不仅要完成合同上要求的日常巡查工作,也要完成合同上没有写的突发性任务。访谈中,政府的负责人说,“每当有大的突发性事件,我们都要求企业全员参加,加班加点突击完成任务”。(政府负责人F的访谈,2009年10月9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实质上变成了政府的一个执行部门。

第四,借助类似公权力的符号。企业在协作执法的过程中,穿着类似于派出所工作人员的服装,带了类似的徽章,借助政府公权力部门的某些符号,提高协助执法的合法性。

3. 双层依附式协作生产者

阿尔奇安指出,在协作生产是可行的条件下,协作双方存在两种关系,一是相互替代式协作关系,这是指协作双方的投入可以相互替代。例如,收集城市垃圾的个人和环卫工人,两者可以相互替代;二是,相互依赖式协作生产,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协作双方的投入相互依赖,不可替代。{34}但是,在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中,依赖式协作供给方式既不同于相互替代式协作生产,也不同于相互依赖式协作生产,而是一种依附式协作生产方式。

在依附式协作生产中,生产者出现两次分工。按照两次分工后,生产者的生产内容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协作生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同质性两次分工。这是指两次分工后,两级生产者生产的公共物品的类型具有同一性。例如,在郁建兴所考察的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政府为市民建立的“81890”求助服务中心的案例中,求助服务中心通过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满足市民需求。其中,求助服务中心是一级生产者,市场和社会是二级生产者,两级生产者提供的都是求助服务类公共物品。郁建兴将这种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概括为复合供给模型。从本质上来说,复合供给模型是一种同质性两次分工。二是异质性两次分工。异质性两次分工是指两次分工后,两级生产者生产的公共物品的类型不一样。在X街道办的案例中,企业生产的是治安类公共物品,但是,社会组织生产的却是社会救助型公共物品,它是对在公共物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受损者的一种救济方式。同质性两次分工是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精致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异质性两次分工是公共物品供给内容的扩展。

为什么会出现异质性的双层生产者呢?异质性的双层生产者的出现是基层城市政府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考核和企业策略性应对的结果。(1)政府聘请企业共同生产公共物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要求企业协助化解街面的流浪人口,政府对企业设定了层层考核标准。具体来说,若月考评发现一宗“城市道路上有流浪乞讨人员行乞”,则扣0.2分,则当月考评费损失:107425×0.002=214.85元。据企业管理人员介绍,企业承包“花园街区”,利润主要来源于考评费。(A企业负责人a的访谈,2009年8月25日)若扣除全部考评费,则企业难以获利。(2)现有流浪人口疏导机制失效。依据现有的流浪人口管理机制,物业公司对不同的流浪人群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当发现残疾人、麻风病人时,物业公司将其送到民政部门的救助站;当发现不明身份者,包括智障、弃婴等,物业公司巡查人员将其送到派出所;当发现病人,如垂危弃婴、精神病人等,巡查人员将其送到医院,包括精神病院;当发现迷失的儿童、老人时,巡查人员问明情况,送其回家。但是,当发现暂时落难者,如找工作身无分文者、被窃的外地人、投靠亲属但遭窃,且一时无法联系上亲属者,当碰到这类人群时,巡查人员在现有体制下,找不到对应的接受机构和解决办法。(3)基于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企业愿意创办社会组织,承接流浪人群的社会救助服务。既然政府要求企业化解街面的流浪人口,但是,目前并无体制内的化解渠道。社会组织的创办成本低于政府的惩罚成本,故企业愿意创办社会组织,完成政府交办的任务。企业对社会组织实行部门化管理,提供社会组织的运行资金,聘请工作人员并支付薪酬等。由于社会组织由企业创办,并由企业主导其发展过程,因此,我们认为社会组织依附于企业。

总之,依附式协作供给具有三个特征。我们可以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依附式协作供给关系用下图表示。

一是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不是伙伴关系,相反,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通过掌握决策权、垂直控制、线性的信息交流控制企业的生产过程。二是在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中,企业不是按市场的契约原则进行生产,而是依附于政府,出现类科层化的倾向。三是公共物品外包出去后,出现两个层级的生产者,即,政府向物业公司购买公共物品;在承接公共物品的过程中,物业公司将承接的部分服务外包给社会组织,而这个社会组织由该物业公司创建,并按照企业的部门化管理。因此,一级生产者和二级生产者之间呈现一种依附性协作生产的关系。由于社会组织产生于企业,这使其成为公共物品多元供给中最弱的一方,但它提供的公共物品弥补了政府和企业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具有特殊性。

四、讨论: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的发展

公共物品的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既不同于单中心供给也不同于多中心供给,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单中心供给机制具有唯一的权威、垄断性供给、提供者和生产者重合的三重特征。多中心供给机制的特点是分权、多个自主而独立的主体、提供者和生产者分离。不同于单中心供给,也不同于多中心供给,依附式协作供给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它既具有单中心供给机制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多中心供给机制的一些特征。第一,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具有垄断性权威。在依附式协作供给中,政府是唯一的决策主体,始终垄断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过程。企业和社会组织不是独立的生产主体,没有生产的决策权,而是依附于政府的主体。第二,供给者和生产者的分离,并且出现了二级生产者,具有多中心协作的特质。总之,依附式协作供给是一种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具有唯一的权威或垄断性的权威、多个但不独立的主体、提供者和生产者分离的机制,是一种介于单中心和多中心之间的机制,也是一种介于垄断与分权之间的机制。

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具有哪些功能呢?本文认为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户籍管理体制下警力不足而带来的治安混乱的困境,弥补了现有权威主义体制的不足,是基层政府的一种创新形式。更近一步来说,这种创新能否如一些学者所提到的,中国通过基层政府的创新,逐渐突破权威主义垄断体制,慢慢形成社会监督的力量,增加政治合法性呢?{35}通过对X案例的研究,我们质疑了以上判断。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创新形成了一种介于垄断和分权之间的独特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昭示政府逐步放权,相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垄断性权力不断扩大。这种扩大主要是通过政府牢牢掌握决策权,并促使企业的类科层化运作得以实现。

由于缺乏上层法律制度的支持,依附式协作供给的机制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至少要面临如下困境。第一,在依附式协作供给中,企业如何得到成长?公共物品的多中心供给机制强调竞争,并明确提出“竞争和半市场的条件是多中心的人工制品(附属品:笔者注)”。{36}这就是说承接方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扩大政府的选择面,也有利于降低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但是,在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中,政府挑选的企业是依附于自身的企业,并没有给市场中其他企业竞争的空间。如果长时间由一个企业和政府合作,不利于其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在依附式协作供给中,社会组织如何进一步发展?在多中心供给机制中,社会组织按照自治机制运行,但是,在依附式协作供给机制中,社会组织的发展依附于企业,它成为企业的一个部门。社会组织面临角色定位和持续发展的困境。从角色定位上来说,社会组织到底应该服务于企业、让企业满意,还是服务于公众,让公众满意。从成立背景和管理方式上来看,社会组织应该服务于企业,是企业的二级生产者,社会组织的发展依附于企业。社会组织的这种产生方式制约了其发展的持续性。如果政府停止向企业购买公共物品,企业还会向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吗?社会组织的业务会因此停止吗?若社会组织不依托企业,它面临融资不足无法生存的问题。因此,在依附式协作供给中,如何避免社会组织成为临时性、昙花一现的组织,如何促进社会组织的成长,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注 释:

①{2}{3}{5}{6}{32}{36}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多中心》,载迈克尔.卖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70页,第70页,第78页,第73页,第69页,第95页,第93页。

④Ostrom V,C Tiebout,R Warren:“The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s in Metropolitan Area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5,1961.

⑦迈克尔.麦金尼斯:《导言》,载迈克尔.卖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6页。

⑧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页。

⑨何艳玲:《从“科层式供给”到“合作化供给”――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个案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⑩刘智勇:《柔性组织网络建构:基于政府、企业、NPO、市民之间参与与合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公共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11}蔡晶晶:《西方可抉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经验透视》,《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12}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7-62页。

{13}格里・斯托克:《机制理论与城市政治》,载(英)戴维・贾奇、(英)格里・斯托克、(美)哈罗德・沃尔曼:《城市政治学理论》,刘晔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第67页。

{14}Stone C:“Pre-emptive Power:Floyd Hunter’s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Reconsidered”,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2,1988.

{15}Stone C:“Regime Politics:Governing Atlanta. 1946-1988”,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9,pp.20-28.

{16}Orr M,Stoker G:“Urban Regimes and Leadership”,Urban Affairs Quarterly,Vol.30,No.1,1994.

{17}蔡金荣:《治安承包再思考:法理阐释、制度依托与行为规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8}王庆艳:《政府职能合同外包边界研究:以治安承包为观察对象》,《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5期。

{19}郑孟望:《治安承包的理论依据及其完善》,《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0}邹东升、胡术鄂:《治安承包的绩效优势与边界限度: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证分析》,《理论探索》2006年第6期。

{21}X街道办事处:《花园街区》2009年,第1页。

{22}王清、琚泽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新研究》,《科学决策》2010年第4期。

{23}(智利)P.恩里格斯:《关于依附论及其发展》,高、李和译,《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24}Nina P. Halpern:“Studies of Chinese Politics”,in David Shambangh ed.,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Woodrew:Wilson Center Press,1993,pp.126-131.

{25}安戈、陈佩华:《中国、组合主义及东亚模式》,《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26}Ma Shu-Yun:“Clientelism:Foreign Attention,and Chinese Intellectual Autonomy”,Modern China,Vol.24,No.4,1998.

{27}Walder,Andrew G:“Communist Neo- 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pp.10-30.

{28}Jean Oi C:“Peasant Households Between Plan and Market:Cadre Control Over Agricultural Inputs”,Modern China,No.12,1986.

{29}徐湘林:《后毛时代的精英转换和依附性技术官僚的兴起》,《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30}康晓光等:《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7页。

{31}郭占锋:《被动性“入场”与依附性“运作”:对一个国际 NGO 在中国工作过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33}王帧帧:《科层制治理与合同制治理:模式比较与策略选择》,《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

{34}Alcian A,H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2,1972.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法治化;资源依赖;利益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实质上反映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这种利益关系的核心是相互的需求。虽然需要是相互的,但在实际运用中,高职院校对企业的需要和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需要又存在差距和不对等,因企业是市场最终的选择者,因此企业的需要才是关系长久维持的核心。为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持续发展关系,制度的建立、法律的保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从法治化角度探讨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

1 资源依赖理论观点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体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权力,把组织视为一个政治行动者,认为组织的策略无不与组织试图获取资源,试图控制其它组织的权力行为有关。资源依赖理论的代表着普费弗提出,一些组织比其他组织更有权力,是由组织间相互依赖的特点或者说由其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特性所决定。资源依赖理论揭示了组织与环境的依赖关系,使人们看到了组织采用各种策略来改变自己、选择环境和适应环境。

2 国内校企合作法治化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第四章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职业教育法》作为校企合作根本规约的法律文件,在内容上过于片面,且只强调责任不承担后果。世界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在校企合作出现之初即有法律的保驾护航,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义务、责任都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等多部法律加以保障。而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尽管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但忽视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的风险,也没有考虑到企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使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因此出现校企合作中企“冷”校“热”的现状。企业本身是一个利益主题,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因效益机制的缺失,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相应的国家优惠政策,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可以给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等措施,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不到什么实惠,所以使企业对校企合作一直不太感兴趣。

3 从资源依赖角度分析校企合作法治化建设

校企合作要持续健康发展,寻求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利益是根本,特别是企业利益的契合。按照资源依赖理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合作伙伴之间对资源的相互依赖。学校需要企业的实训设备资源、各种专业信息资源;而企业需要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资源、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资源。

1.政府层面的法治建设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声誉资源和政策资源有一定的依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题和主导作用应通过国家立法和政策优惠来确定。政府应当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和保障校企合作,在法律层面上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各种激励机制,如国家税收优惠、经费补偿等。使企业有利可图,着力解决好企业的利益问题,对做得较好的企业从政策方面提供支持,鼓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使企业从”被动“到”主动“。

同时,地方政府也应结合本地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校企合作的相应制度,比如:校企合作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度,通过法规调节以形成保障体系。保证学校、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保证学校能够通过培育企业所需人才的方式来获得企业支持,保证企业获得优秀的人力资源和教育成果的分享。目前我国天津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对校企合作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借鉴和学习。

2.校企层面的制度建设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才是两大关键主体,各取所需、互相依赖。为维持合作的持续发展,校企双方应在依据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都纳入合作规划中。成立校企合作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从合作单位选择、协议签订到学生入岗工作都制定相关制度;企业从学校选择、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入职晋职都制定规章制度,这样双方都有“制”可循,一拍即合,校企合作才能稳步、持续发展。为使各方利益不相冲突,企业和学校双方应在人才需求上进行深度分析,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支持和专业培训。

而作为参与校企合作主要角色的“学生”,也应制定相关政策,赋予其应该具有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和作为劳动者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作为劳动者的义务。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应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如有违约行为,应承担其违约责任,而不是将风险转嫁给学校和企业。

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能让我们为校企合作找到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构建校企合作的法治化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学校和学生各方权益,确保校企合作有序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国华.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2]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的分析[J].《中国职业教育》, [J].2008(27):33-36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如何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和政府的作为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和承担规则制定、监督、协调、服务、引导等职能的企业和政府,如何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通过自己的作为,更好、更有效地去履行和保证企业更好、更有效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一、企业要抓住核心,统筹兼顾。从决策理论上讲,组织进行决策,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单一的目标,目标多了,就无法进行有效决策。如企业欠了供应商的钱企业文化论文,企业不支付就损害了供应商的利益,但是,钱给了供应商,企业就没有钱买原材料,生产就无法进行,职工就要失业,消费者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股东也就没有了回报,你说企业该怎么办?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有主次,有轻重缓急,有层次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企业必须做到抓住核心,统筹兼顾。

一是找准切入点,牢牢抓住企业经济责任这个核心不放松。因为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履行其它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股东没有回报,企业就不会有投资,没有投资就不会有企业企业文化论文,没有了企业,什么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公益责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企业只有发展了,即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或劳务、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有了可供分配的利润后,才能吸引投资者追加投资;才能实现职工就业,才有钱给职工发放工资和福利、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加大技改、环保投入以及支付供应商的货款;才能给政府交纳税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政府完成社会二次分配成为可能;才能制定公益计划,为社会做好事,等等。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认为: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仅仅是做得好还不够,还必须做好事。然而,为了做好事,首先必须做好企业中国。他说,只要一个企业忽略了在经济上取得成就的限制并承担了它在经济上无力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因此而损失了企业取得成就的能力,那就是最不负责任。通俗地讲,就是企业有了钱企业文化论文,你才能尽责任,反过来说,企业要尽社会责任,你必须先做好企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核心责任就是要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想尽一切办法先养活自己,再做好、做强、做大,夯实发展基础,取得做好事的本钱和能力。

二是抓好联动点,统筹兼顾,积极履行企业公益责任。企业公益责任虽然是倡导性的,但也是每一个中国企业应尽的义务。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公众的支持、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所以企业发展壮大后,只要有能力,就应该从利他主义的道德责任感出发,积极、主动参与、支持社会慈善等公益活动,回报社会,把中华民族“达则兼济天下”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原则有机结合起来企业文化论文,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政府要从无为到作为。如何保证企业更好、更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承担特殊职能的政府,应与时俱进,从无为到大有作为。

一要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虽然我国暂不鼓励企业搞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的lso26000也没有颁布,但国际知名大企业对中国很多的分包商已经提出了要求。随着国际竟争的进一步加剧,不少国家也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作为一种竟争手段。政府要末雨绸缪,大力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倡导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引导民众正确、全面地看待企业社会责任。

二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制制度体系和促进、保障、评价机制,做到有法可依。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时候,总会面临一个机会成本问题,它总是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下做平衡。所以,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政府必须比企业看得远、跑得快,决不能出现企业因遵守法律带来成本增加而输给不遵守法律的企业。要通过科学立法保证市场竟争的公正、公平和合理,及时把企业拉回到规则里来。

三要强化市场监管和法律的执行中国。法律再好,没有执行力不行。小煤窑、小造纸、小化工问题,不少就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要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真正得到落实,政府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包括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不作为实施责任追究。确保政府的管控纵到边、横到角,努力实现政府社会管理从人治到法治。

四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因为在一个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竟争市场上,企业追求自己的利益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它直接追求社会责任带来的好处、效果还要大,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使然。

五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吸引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公益责任。因为公益责任毕竟是倡导性责任,不能靠法律制度强制执行,必须靠企业的道德自觉。国外目前很多好的做法,如通过税收减免来激励企业投资高薪技术、节能环保和公益事业,鼓励企业做好事。我国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尝试,但基本局限在高新产业,但还很不够。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政治关联

企业政治治理的研究思路主要沿以下三方面展开:一些学者集中于个体层面的企业领导人政治关联的研究;另外一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企业政治活动的研究;马连福等突破了现有企业政治行为理论研究的二元划分,将政治关联和企业政治活动两方面统一于设立党组织的政治资源企业研究之中,深化了对中国情景下的政治资源企业政治资本的理解。

一、政治关联概念

企业政治关联的产生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有关。我国对资本市场准入采取的核准制,其核心就是政府用权力配置资源。这样就创造了一个资源短缺的市场,谁拥有这一市场的份额就相当于拥有某种特权,需要资源的企业则努力去获取这些特权。

Fisman最早把企业与拥有政治权力的个人之间的紧密私人关系称为“政治关联”。赵峰和马光明则认为政治关联指企业与拥有政治影响力的个人之间形成的隐性政治关系。政治关联不同于政府干预,也有别于政治腐败。在政治关联中,企业是主动的,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与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建立关系,来追寻企业自身利益。而在政治干预中,政府是主动的,试图通过干预企业经营管理、利用企业资源来达到某种公共目的,或官员获取私人利益。政治关联通常可以帮助企业高管了解政策动向,加强与政府的有效沟通,进而获取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因而在法律层而上,企业政治关联行为大多是合法的,这在本质上有别于政治腐败。

在企业个体层面,以社会资本为构架,关注新兴经济中一种特殊的管理者连带即政治连带,拓展了公司政治关联的研究空间;企业则通过控股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成员等关系渠道与政府领导建立个人关联获取收益(如优惠融资、较低的税率和宽松的管制)。影响公司政治关联的调节变量包括:竟争强度、结构不确定性、行业增长率、竟争战略产业类别、个人传记特征。

二、政治关联度量方法

综上分析,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很难选择一个统一指标来度量世界各国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事实上,企业的政治关联行为不仅涉及政治背景,还涉及文化背景、经济制度、企业治理制度等内容。因此,采用多个指标来综合度量企业政治关联程度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政治关联形成机理

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自1932年提出以来,迄今仍是理论经济、财务金融和组织管理等领域的研究重点。学者们分别运用政治学、经济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不同榷剖析了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的形成机理。

不同理论的侧重点不同:寻租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委托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替代机制理论和交换理论则侧重于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且寻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委托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的成本,利益相关者理论侧重于分析收益,交换理论则侧重于分析成本与潜在收益之间的相互权衡。

四、政治关联形成动机及影响

以往关于公司政治关联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关联带给企业的收益,较少关注政治关联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成本。比如政治关联能获得更多政府补助、能够避免违规处罚、改善契约执行环境、缓解融资约束、获取更多的多元化资源、增强企业价值等。政治关联显著降低了高管变更的可能性、削弱了高管变更与公司业绩的负相关关系,在法治水平低效、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政治关联对高管变更业绩敏感性的负而影响更加显著。

政治关联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过度薪酬、盈余管理、抑制创新、诅咒效应等。政治关联降低了风险资本投资对企业经营的积极影响,在企业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公司经营口标混乱。高管所拥有的政治资源成为其构筑职位壕沟的资本,弱化了公司治理对高管应有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并加剧政府对公司的干预行为,从而遏制了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政治关联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路径与效率,政治关联对信货资源配置效率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中国私营企业银行贷款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5,4(2):605-622.

[2]蔡地,万迪P.民营企业家政治关联、政府干预与多元化经营[J].当代经济科学,2009,31(6):17-22.

[3]蔡新蕾,高山行,杨燕.企业政治行为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制度视角和资源依赖理论[J].科学学研究,2013,31(2):276-285.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6篇

一、工作目标

(一)推进法律进机关,重点抓好公务员学法活动。进一步健全中心组“会前学法”制度、集体学法制度,每年安排2次以上党组中心组集中学法、4次以上干部集中学法活动;推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建立完善个人法治档案;邀请法学专家开展法制讲座1次;到联系乡镇——白驿镇,开展1次“送法下乡”活动;配合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开展1次“法制赶场”活动。通过法制教育宣传,提高干部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制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逐步实现从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做到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二)推进法律进企业,突出抓好企业管理人员的普法教育。组织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牵头召集县环保局、县安监局、县统计局等部门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购置发放本行业普法读物;督促企业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推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二、主要内容

(一)党的十及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科学发展观。

(二)宪法和法学基础理论。全面掌握宪法原则,增强宪法观念;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提高法治理论水平。

(三)行政法律。《商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公务员法》、《保密法》、《省禁毒条例》、《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出国劳务政策解读》、《存款保险条例》等。

(四)行业法律法规。围绕以上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展开学习宣传,重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出国劳务政策解读》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宣传。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一是组织局党组中心组会前学法、党组集中学法及干部的季度学法;二是有计划地组织参加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省经信委、商务厅及市、县举办的法律法规培训。要求学法做到“四有”:有教材、有笔记、有联系点、有体会,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一是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培训,每半年1次;二是邀请法学专家开展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法制讲座1次;三是督促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业企业开展员工法律培训工作,确保全年集中培训2次。

(三)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坚持以上率下,促进“走基层”活动与“法律进企业”、“送法下乡”、“法律赶场”有机融合。

四、务求实效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 随着政府对国有企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对国有企业关注度不断提高,这对国有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依法治企之路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只有从加强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依法治企工作,切实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有效 开展 依法 治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法制环境不断改善,反腐倡廉不断深入,政府对国有企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对国有企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已形成对国有垄断企业立体交叉的监督体系,这对国有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走依法治企之路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依法治企融入企业管理全过程,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

一、加强学习教育,切实提高对依法治企的认识

依法治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能否做到依法经营、依法治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效益的提高。企业只有始终保持法律在企业管理中的最高权威,坚持以法律法规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依据,努力培养领导干部和职工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让依法治企、按章办事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把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维权、依法监督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内外部环境,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法轨健康发展。

依法治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现代企业进入市场的保护伞。企业能否始终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企业领导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至关重要。企业领导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依法治企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行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企业要从提高领导干部和职工的认识水平入手,通过学制度、学政策、学规定、学文件、学业务,准确领会上级政策、把握工作方向,在学习中要做到理解透彻、领会到位。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依法治企长效机制

企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打造自上而下、覆盖全面、层次分明、责任到位的长效工作机制,保证依法治企工作有效落实。由于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多而零散,要将其系统地归纳起来指导企业工作,规范企业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的方法,就是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把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内化为企业的规章制度,融入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使其成为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形成依法治企的长效机制。

一个科学、客观、完整的制度体系是依法治企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实行法治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安全带”和“助推器”。企业应注重制度管理,用制度规范行为,依法定制,以制治企,不断巩固企业之本。按照标准化工作要求,对可以通过标准管理的事项,通过制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建立业务流程,使每项工作职责明确、流程清晰、闭环运行,实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机制。同时,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通过科学的规划,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发展与进步。

三、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依法治企工作能力

依法治企要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升专业工作水平和强化专业管理基础”为抓手,形成岗位明确、职责合理、程序规范、运行高效的依法治企队伍。同时,不断加强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专业业务培训,促进企业依法治企的能力。

管理者是企业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依法治企理念具体化为企业基本管理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企的能力,是加快企业法制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依法治企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要“走在前、作表率”,争当遵守制度、执行政策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职工形成依法做事、按章办事的良好作风。为依法治企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依法治企工作落实到位

依法治企要做到层层落实、监督到位。企业应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各司其职。有效的监督是制度执行和工作落实的保障。依法治企要保证制度、政策的有效落实,避免重布置、轻落实,重形式、轻实效,重开始,轻收尾的作风。彻底解决制度建设中存在“重制定、轻绦小钡奈侍猓使制度在企业“落地”。依法治企并不是企业领导几个人的事情,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企业各职能部门都应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控制度的规定,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依法监控和管理企业的一切物质财产,防止国家和单位资产的流失。

企业要建立常态监督制度和协同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让监督力量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形成纪检监察、财务稽核、审计检查、法律保障等共同支撑的“大监督”体系,监督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实施常态监督检查。明确依法治企的“红线”和“底线”,加大评价和考核力度,把依法治企工作纳入年度业绩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并严格执行考核与问责机制,对违反规定的,严肃追究责任,保障依法治企工作落实到位。

五、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迎来了成长与发展的空前机遇,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潮流中占得一席之地,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法为治企之本,强企之基。企业只有始终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切实将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的要求贯穿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才能确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智春兰.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依法治企的重要性[J].法制与经济,2011(7).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体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力有了显著的增长,近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目前经济运行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还不健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尚欠合理,这都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使地方政府成为各种利益关系冲突和矛盾的焦点。这就迫切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实现职能的转变。

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政府越位严重

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部门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往往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毕业论文题目,超越自身权限,涉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力范围,管了许多不该管,而且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比如,在渐进的机构改革中,地方政府重点进行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了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途径,撤销了一些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尚未完善,政府仍然承担着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重要角色,这就决定了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控制,地方政府经济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取得一定效果以后,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至今仍然伸得过长。表现在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如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争上市,争竞争性投资项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与人事管理。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业管理,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资格要求相违背,直接损害了企业利益。

(二)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合理

地方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从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分析,一些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还很弱。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对本地区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对垄断行业如何限制,对市场环境如何构建,对产权如何界定和保护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十分的明晰,因而常常造成地方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实施不当。具体表现有:地方保护、政策歧视、监管不力、权力滥用等。这些都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社会管理职能定位模糊

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来分析,由于人们是在政治统治职能的层面上来展开对社会管理职能的认识的,因此常常将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混同起来毕业论文题目,忽略了社会管理中的公事事业管理这一重要内容论文范文。一些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还处于短期性、被动性的“拾遗补漏”阶段。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中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许多地方政府还未建立起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危机的控制能力还较低.例如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定位不准、社会管理组织不发达,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畅,手段落后等。另外,生产、交通、卫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四)服务职能不强

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分析,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远远不能满足公共需求。这一点在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层级较低的地方政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基层社会基础薄弱,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的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对策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首先转变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的转变,能够增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内在动力。在中国这样有着集权政治、计划经济、一元文化等传统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的国度,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传统管制型政府执政理念根深蒂固,而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服务型政府执政理念刚刚形成,明显处于弱势。所以转变执政理念,成为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首要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树立起以下五种执政理念:一是“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地方政府是为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必须树立“以民为本,顾客至上”的执政理念。二是有限行政理念。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的能力、权力都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必须转变政府神圣化、万能化的观念,改变事无巨细、政府统揽的局面,不做越位、越权的事情,政府不应管的事情要还权于民、还政于民。三是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是政府执政理念的核心毕业论文题目,是政府行政运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四是责任政府理念。要构造和完善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公仆责任在内的行政责任制度,以确保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百姓负责、对社会负责。五是诚信行政理念。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是老百姓满意的政府,是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极佳的政府。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强化行政道德以提升其公信力。

(二)重新构建政府与企业、市场及社会公众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是地方政府职能中的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所以必须重新确立好政府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顺利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起为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新体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所在。地方政府必须实现由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克服越位、纠正错位、弥补缺位,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来,突出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必须妥善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把自主经营权利真正交给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地方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新体制;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一个完备的市场机制和一个有效的政府都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二者缺一不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政府要注重社会潜能,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把不该管、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转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地方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三)加快政治体制变革和创新

首先,要加快地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科学界定行政审批范围,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方式和程序,取消不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审批事项毕业论文题目,取消可由市场自行调节、社会自我管理的审批事项,取消部门自设的审批事项。着力在推进依法行政、清廉为政、民主施政、科学理政四个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各级政府在继续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加强和改革政府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次,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与比例。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财政支出要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要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论文范文。同时,要通过体制创新,提高政府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对地方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救助、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等的体制进行创新,逐步从由政府提供向鼓励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民间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发展;再次,要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必须尽快废止以GDP 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O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地方政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促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此同时,要完善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

(四)加快行政法制建设

依法行政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力手段。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措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保障;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毕业论文题目,则需要上升为法律才能得以确认和巩固。因此,只有加强行政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才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切实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应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牢固树立行政法治意识。意识指导行动,行动受制于意识。没有行政法治意识,就不可能依法行政;二是完善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要对那些过时的、相互间存在相冲突、相抵触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清理;三是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原则,走综合执法之路;四是完善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常新的研究课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模式将更加明确和具体,那就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由失信政府向信用政府转变、由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实现以上这些转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于鑫,张子礼.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07.

[2]陶学荣,陶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3]谢宝富.当代中国政府体制论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人民出版社,2007.

[5]王阳.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定位[M].人民出版社,2005.

[6]何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与路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01.

[7]刘飞,王彦东.浅析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区域协调发展[J].青年科学,2009,09.

[8]白鸽.关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9篇

通过近年来对山东、江西、福建等几个省的个别电力企业的调查了解。结合对我区部分电力企业和我局的实际情况,随着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电力企业民主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1.职工民主管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根据民主管理的要求,各单位要定期召开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本单位、本部门的重要事宜,部分企业的职代会每年一次,而且与本企业工作会合并召开,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而且有逐年缩短的趋势,职工代表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对企业文秘杂烩网的重要事项进行讨论。有个别单位不安排讨论,不进行表决;部分企业职代会各专门委员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作用:安全生产委员会不讨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事宜,不对安全生产、人身事故进行讨论,工资奖惩委员会不知道企业一次性奖金的发放依据,职工生活福利委员会不讨论决定企业职工的重大福利事项等等。特别是个别单位对职工代表的提案不审议、不讨论、不立案。

2、职工民主监督职能作用减弱。职代会中关于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有明确的规定。对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会更加促进单位内部干群关系的团结稳定,使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员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但是,个别单位仅限于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没有进一步延伸到各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评议,范围小。

3.厂务公开个别内容的公开度不够。特别是在涉及到个人经济利益的劳模、专家等评选中,做文章的个别单位依然存在,部分单位甚至出现评优选先不告知的现象。

4、职工民主述求渠道不畅。在对电力系统20多家企业的网上调查后发现,2001年前后,在局域网上设立职工论坛的有18家,而且职工在本单位局域网上发表意见和建议的非常踊跃,明智的企业领导人在职工论坛中了解职工的意愿,回答、解释职工的疑虑,鼓舞职工的干劲。但是,到2003年以后,在本单位局域网上设立职工论坛拦目的逐年减少,到2004年,全系统局域网上没有一家保持职工论坛拦目,职工唯一的一个不用面对面发表意见的述求渠道彻底堵死。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在我国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十多年的今天,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对企业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二、坚持民主管理首先要提高对企业民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参加企业管理,行使民利的活动。职工民主管理体现了职工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1、我国国体是职工民主管理的渊源。在我国,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职工是国家的主人翁,这一国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职工享有广泛的政治民利、经济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权益。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国有企业,企业的主人是全体人民,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也应当没有任何理论障碍。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起主体作用,这是由宪法规定的,而职工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是通过其主人实现的。

3、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应有之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重视人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实现人的价值、企业效益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本身就包含着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只有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才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决策,才能把经营者的管理意图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和最大效益。

4、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了专门阐述,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既适用于全体人民,也适用于企业职工;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企业民主。报告提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明确了企业民主在整个民主建设中的地位。报告进一步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些规定为我们进一步搞好职工民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5、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实践早就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走向市场并没有改变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职工无论是作为国家的主人翁还是作为劳动者,都有权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有权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此外,实行职工民主管理也是抵御“西化”的需要。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有权就经济待遇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共同决定。这是市场经济中确定劳动关系的通则,也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体现。

6、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重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必须趋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广泛应用,使劳动者结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同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集约化和高技术产品质量的潜在性,使劳动者的连带责任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这也要求劳动者有更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了解生产全过程并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7、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通过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等制度来理顺产权关系和企业管理体制,企业在理顺产权关系和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必须建立稳定合理的劳动关系和职工参与制度。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科学管理应该是企业行政的专业管理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机统一。企业的经济民主,既是企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又是企业建设的目标。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能够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的制度,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电力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民主管理

电力企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国家垄断性行业,他的生产和经营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而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依靠广大职工办国有企业是我们的好传统,在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尤其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要从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的重要性,切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保障职工的民利。要进一步理顺劳动关系,依法进行平等协商,认真执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要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和厂务公开。同时,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武装广大职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深入进行形势任务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职工业务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无数事实说明,企业党组织、行政领导、职工群众各方面团结一致,密切配合,上下拧成一股绳,企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内部矛盾、摩擦不断,互相掣肘,企业面对困难就犹如雪上加霜。总结许多企业的经验,企业要形成合力,一要目标同向。无论是党的工作,还是行政工作,最终目的都是要把国有企业办好。因此,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把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项任务一起布置、一起考核检查,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二是工作同心。为了共同目标,各负其责,互相支持。企业领导人要经常注意“换位思考”,从事党的工作的同志要多从行政工作的角度想想,支持行政负责人依法行使职权,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企业行政负责人要多从党的工作角度想想,多从职工群众角度想想,善于依靠党组织和职工群众推进各项工作。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三是责任共担。各种组织职责和分工有所不同,但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要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局面,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任务,各负其责地做好各项工作。总之,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的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和搞好职工民主管理的政治保证。没有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真正实行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党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在企业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确保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企业民主管理。党委、工会和职工都要尊重厂长(经理)的管理权威,支持他们正确行使行政指挥权;厂长(经理)也必须尊重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党的观念和民主意识。

第二,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关键是要建设一个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的领导班子。首先,企业领导者要摆正位置,自觉接受监督。企业领导在企业民主管理中具有双重身份。民主管理对企业具有促进和监督两个作用。企业领导作为管理者,要把民主管理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以促进企业的各项工作。企业领导作为被监督者,要明确监督就是对管理者决策和执行决策的监督。领导者在接受群众的批评、评议时,要有虚心、诚恳、耐心的态度,要敢于面对质疑、正视问题,向群众作好宣传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信任的干群关系。其次,作为企业领导,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一位职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要积极地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协商,推行厂务公开。企业的方针、目标和面临的形势、困难,不但要让职工知道,而且要让职工知道制定方针、目标的依据和可行性,把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讲清楚,以求得职工理解、支持与合作,真正让职工唱主角、当主人。这样,既可以增强企业职工的责任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又可以消除不和谐的气氛,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再次,企业领导要支持和保证职工代表大会有效行使职权,让职工当家作主。企业领导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对职代会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如果领导不尊重群众,固执己见,职工就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职代会的职能就会形同虚设。企业领导要把开好职代会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切实发挥职代会作用。凡企业的重大决策、改革方案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案、办法等都要交职代会有关机构讨论审议通过后才实施。企业领导还要注意加强职工培训,激励职工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企业职工要以主人翁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敬业爱岗作贡献。随着改革的深化,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调整后,企业与职工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应当赋予职工主人翁地位新的内涵。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来认识,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具有双向性,即既有权利,也有义务,两者不可偏废。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既有行使各种民利,在企业内部参与决策,对各级干部进行监督,享受各种福利待遇,要求就业,要求社会保障,要求改善生活的一面;又有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一面。当前,企业已经全面推行了劳动合同制,竞争机制的引入,原本凝固不变的职工身份消失了。过去,只要进了企业,就是企业的职工,进而也就获得了“主人翁”的身份。而今,企业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以后,企业与职工建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法律关系,职工由此而掌握了获得自我、实现自我的主动权。只要认真工作,履行合同,就能更真切、更具体地享受到主人的权利。职工要更好地行使主人的权利与履行主人的义务,一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文化技术素质。如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赛和各种形式的自学成才活动,努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专业技术、管理知识等,做到一专多能,增强择业与上岗的能力,使自己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职工要增强参与意识,积极参加企业民主管理。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修改过程中去;要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以企业为家;要积极提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三是要立足本职,敬业爱岗,多作贡献。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地对待领导安排的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非市场战略;资源控制能力;资源依赖程度

一、引言

Ansoff(1957)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实质是四种因素(现有产品、未来产品、现有市场和未来市场)的合理组合,并据此提出了四种组合战略,即市场渗透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多元化战略。波特的“五力模型”也向大家展示了可行战略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同业竞争者的竞争。但是,当人们还在对这些产品和市场因素津津乐道的时候,“非市场战略”正在悄然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仅采用基于市场因素的理论来解释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利润源泉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于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开始被用于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公共政策、公众支持、媒体介入等也被证明有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随着这些非市场行为的引入,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得以拓展,并逐渐形成了非市场战略这一新兴分支。

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而言,非市场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十分宽泛,包括事项生命周期理论(Ullmann,1985)、资源依赖理论(Nafei,2003)、制度理论(Hillman,2003)、博弈论(Holbum,2004)、利益相关者理论(Cramer,2003)、公共选择理论(Schular & Cramer,2002)、社会交换理论(Hillman,1996)、社会网络理论(Mahon,200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Moore,1996)等;研究内容纷繁复杂,涉及非市场、非市场环境、非市场行为、非市场战略的概念(如Boddewyn,2003),非市场战略与市场战略的整合(Baron,1997),非市场战略对企业的绩效的影响(于明和陈艳莹,2008),非市场战略内容与模式(如Hillman,2004)等;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比如以案例研究(如Baron,1995)为主的定性研究,以及实证方法(如Hillman,2002)、社会网络方法(Holbum,2002)等定量研究。

可见,对自Baron(1995)以来25年间的非市场战略研究无疑是丰富多彩,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从企业与政府、社会、媒体与公众等各方的关系来对非市场战略进行分析的。林淑、顾标(2007)在对1997年1月至2007年7月期间的35篇与非市场战略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综述时提出,现有企业非市场战略研究可以归结为理性视角、政治视角和伦理视角,其中理性视角关注企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政治视角探索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伦理视角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叶广宇、姚化伟、黄怡芳(2009)提出,满足政府期望和社会期望构成了企业非市场战略的主体内容,具体而言,非市场战略包括遵守政府政策和法规、改变政府的政策和法规、遵守社会规范、影响和改变社会规范四个方面。谢佩洪、何晓光、阎海燕(2010)针对企业非市场战略理论体系及其内在主导机制的研究发现,企业政治战略、社会公众与媒体战略、社会责任战略构成了一个系统的非市场战略理论体系。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对资源的控制和依赖程度来制定非市场战略?这将是本文回答的主要问题。在此之前,将首先明确界定非市场战略相关概念。

二、几个相关概念

1.非市场。Jean J.Boddewyn(2003)总结了四种“非市场”概念:(1)非市场是指一套独特的高级宏观制度;(2)非市场是指外在或中立于市场的非经济因素; (3)非市场是指渗入经济交易的内生性社会因素; (4)非市场是指一种弥补所有组织自然衰落的政治机制。本文选取第(2)项定义。

2.非市场环境。Baron(1995)认为,非市场环境包括外在于市场交易但与之紧密联系的社会、政治、法律等安排,企业与个人、利益团体、政府机构和公众之间等不是由市场来调节的作用关系属于企业非市场环境的内容。冯雷鸣等(1999)指出,非市场环境是由公众、资产保管者、股东、政府、媒体和公共机构等协调的相互作用关系,其区别于市场环境的最大特点在于多数裁定原则、权益诉讼、较大的政治权力、集体行动、公开化等。Boddewyn(2003)则认为,非市场环境是指能够为市场、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组织提供秩序的内外部因素。本文将非市场环境定义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政府、媒体、公众、非营利组织、社会等各方的结合体,并将其统称为非市场资源。

3.非市场行为。非市场行为是指企业针对利益相关者、各级政府、媒体、专家学者、社区、公益团体等非市场环境的主体,通过提高整体绩效创造价值的行为协同模式(Baron,1995)。其主要包括选民培养、政治联合、游说、政治行动委员会、信息咨询、财务刺激、公众曝光等(Getz,1997)。Hillman & Hitt(1999)进一步将非市场行为方式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前者是指针对一段时间内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具体的、显著的事项所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时效性的行为,后者是指旨在与企业的相关利益者建立长期的互动关系的行为。

4.非市场战略。广义上讲,非市场战略是指企业在非市场环境中通过改善整体行为以增加价值所采取的一致性行动,即在与公众、政府、媒体、社会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互动的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模式(Baron,1995)。狭义上讲,非市场战略是指企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Hillman & Hitt,1999)。本文选取“非市场战略”的广义定义,并突出强调企业的主动行动。

三、非市场战略分类模型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而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很多资源无法在市场上通过定价进行交易。比如组织才能,可能比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在市场上带来更长期的竞争优势,却不可能从市场上购买。非市场资源更是如此。与此同时,相对于企业不断提升的发展目标来讲,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拥有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在资源与目标之间总存在着某种战略差距。为了获得这些资源,企业就会同它所处的环境内的控制着这些资源的其他组织化的实体之间进行互动,导致组织对资源的依赖性。本文选取企业的资源控制能力和依赖程度作为两个维度,将企业的非市场战略分为以下四个类别:寻租战略、稳健战略、勤勉战略和自保战略(见表1)。

1.垄断战略。垄断战略主要是针对垄断组织和行业领导者而言的。在行业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通过其掌控的政府资源、媒体资源、公众资源等直接或间接为组织谋求经济利益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即为本文所指垄断战略。

试举一例来说明该战略的应用,即中国PC行业老大――联想集团的政府采购。今年年初,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的一个焦点话题竟是“给两会代表每人发一台电脑且不用交还的消息”。对此,联想相关人员澄清说:“今年两会所使用的电脑均是由联想提供的,不过此批电脑事实上是去年两会政府采购的。”政府采购一直是PC市场竞争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联想无疑在此市场中占有相当强的地位。有数据显示,2004年联想在国内政府行业IT设备采购中就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接近50%。据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统计,中央国家机关2008年台式电脑采购总额为8.32亿元,其中以联想为代表的前5名品牌采购总额已达到8.09亿元,占采购总额的97.2%。笔记本电脑采购总额为7.42亿元,以联想为代表的前5名品牌采购总额也达到7.09亿元,占采购总额的95.6%。联想集团成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IT服务以及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高级赞助商,更为其能在政府采购争得相当大的筹码。联想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大客户业务总经理童夫曾表示:“我们的销售真正是在经营客户,而不是像一些厂商那样只是为了争取到订单,这两种做事的方式截然不同。”此话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让我们来看看联想集团是如何经营“政府”这一大客户的。首先联想集团对政府需求进行了仔细分析,对近年政府采购的特点,联想认为产品采购商对定制的需求较大。比如政府行业强调信息安全、强调自主知识产权,政府特别需要厂商能够为其提供这样定制化的产品来满足其需求。其次联想集团对政府进行了跟踪服务。在两会召开前夕,曾组织了大规模的笔记本巡检、维护、更新,以及“无纸化”办公环境和系统安全的配置,组建了一支由14人组成的技术保障小组,并预留备机和备件;在两会召开期间,提供了55台电脑为两会服务,被安置在两会新闻中心、议案组、建议组、工作组,以及两会代表驻地等场所,承担信息处理、会议保障、网络应用等工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联想集团教育系统电脑也坚持走政府路线,这也同样使联想集团收获颇丰。

2.稳健战略。当企业有足够的资源控制能力,但并不依赖于某些资源时,企业只需保持其正常的经营运作,同时关注这些资源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有所变化,当所控制的资源足以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利润时再有所动作,即所谓的稳健战略。

试举一例来说明该战略的应用,即可口可乐公司应对饮料中毒的危机管理。1999年,因消费者饮用可口可乐感到不适,比利时和法国政府被迫宣布禁售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针对中毒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是经营过程中的不慎使然。为应对这一危机,可口可乐公司将调查结果公诸于众(包括中国消费者),公布由CEO亲笔签名的致歉信,信中包含对事故原因的解释、产品的退赔等,并专设热线电话和网页,直接回答消费者的问题。据估计,在处理这一危机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共收回了1.4亿瓶可乐,造成直接损失高达6 000多万美元。不过,媒体评论是“可口可乐虽然为此付出了代价,但它却赢得了信任”。可口可乐公司一直致力于公益活动,塑造了“企业公民”的积极形象,而在此次危机中采用的举措也真正让消费者实现了自身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体现了公司拥有能够发动舆论优势维护自身形象的经济保障。由此可见,可口可乐公司在人格和经济上均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对公众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其竞争优势却主要在于密集型营销渠道战略,但当危机出现时便动用其媒体和公众资源为其品牌形象的维护助力。

3.寻租战略。寻租战略来源于寻租理论,即为了取得许可证和配额以获得额外收益而进行疏通活动(Krueger,1974)。常见的寻租行为包括游说与贿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获得政府的特许权、特殊规定与政府采购等,本文所称寻租理论还包括为获得正面的媒体报导和公众舆论而采取的行为。在非市场战略的研究中,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Hillman & Hill(1999)基于交换理论提出企业和利益集团参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一般政治战略的三种类型:信息战略、财务刺激战略和选民培养战略。田志龙(2003)提出,企业政治战略包括直接参与策略、代言人策略、信息咨询策略、调动社会力量策略、经营活动政治关联策略、财务刺激策略、制度创新策略。张建军和张志学(2005)指出,中国民营企业的着呢股指战略包括先发制人战略(包括合作、缓冲、政治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同官员熟识、经常性送礼)和被动反应战略(利用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做文章、遇到麻烦时行贿、资本转移或减少投资、顺从)企业可以试图通过让企业领导人成为准政府官员参政议政、宣传性广告、向政府提供行业报告等。这些寻租行为有的是合法的,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其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有天壤之别。

鉴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比较丰富,本文不做论述,而来谈谈寻租战略在公益事业中的应用,即广东加多宝(王老吉)集团抗震救灾的义举。该集团在央视募捐活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分别捐出国内单笔最高捐款1亿元和1.1亿元。该举动勾起了中国媒体和公众的爱国情结,于是诸如“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王老吉捐款一亿,经商当如陈光标,饮料当喝王老吉”、“从此饮料只喝国货捐一亿的王老吉”之类的声音不绝于耳。该集团成功的“两把斧”为营销投入和终端建设:“广告是王老吉的空中部队,终端则是陆战队。”可以说,其竞争优势就在于赢得消费者。与其他饮料厂商一样,王老吉的广告并不足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但此次公益举动,从媒体和公众的现实反应来看,确实影响了舆论导向,使消费者对其另眼相看、偏爱有加,其品牌形象也得以大幅提升,必然有助于日后的产品销售和市场维护。

4.自保战略。有些企业既没有较强的资源控制能力,也没有较高的资源依赖程度,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自保战略无疑是明智的选择。自保战略是指企业的日常运营必须严格按照政府机构的要求,其行为规范应当达到社会和公众的最低要求,以免遭受损害,包括来自非营利组织、媒体、公众和社会的责难。

试举一例来说明该战略的应用,即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曾就金光集团APP森林破坏事宜致信纸张采购部门,题为《停止购买金光集团APP纸张 援手全球森林与气候保护》,信中写道:“绿色和平对APP在中国生产的纸张进行的检测表明,这些纸张含有来自印尼热带雨林的成分,直接推动了热带雨林的破坏……我们请求贵社不要采购、使用或销售由金光集团APP生产的纸张和纸制品,直到有可验证的和公开的资料表明金光集团APP完全停止破坏天然林,完全停止将天然林地转变为人工林,停止所有在泥炭地上的人工林项目并采取措施恢复泥炭地储存生物碳的生态功能。”此例表明,企业对环保的忽视足以引起环保组织的重视,当环保组织向社会和公众发出倡议时,企业将悔之晚矣。

四、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本文所提出的非市场战略分类打破了既有文献的传统分类,希望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仍需经过更为严格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也就是说,本文主要从定性的层面对企业的非市场战略进行分类,没有提出假设并构建数据模型。原因在于:一是非市场因素的量化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赋值存在一定难度;二是数据的采集和样本的选取仍需大量的工作。另外,本文重点阐述了非市场战略的静态分类,没有将动态循环或更替纳入本研究。最后,通过分析发现,众多企业的非市场战略需要以产品、渠道、利润等市场因素为支撑,本文并未谈及二者的互动和整合。上述不足和局限性将留待以后的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顾标.企业非市场战略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1)

[2]叶广宇,姚化伟,黄怡芳.企业非市场战略行为探讨[J].企业经济.2009(2)

[3]Hillman,A,and Hitt.M.Corporatat Political strategy formulation:A model of approach, participation,and strategy decis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24(4):825~842

[4]Baron D.P.Integrated Strategy:Market and Nonmarket Componen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7,39(2):145~169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11篇

企业会计委派制,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这是一种新生事物,尚有待于实践去验证。本人对此有不同的个人看法,认为其不太妥当。当然,本文并不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由政策委派,因其是国家预算拨款单位,政府完全有权派人去监督拨款的使用;另外,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编制本来由政府部门管理,派与不派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管理方式的问题。本文更不反对政府部门以企业所有者的身份,为企业派去财务总监,因为那是投资者个人的事性。本文所指的仅为企业会计人员委派制。因为其在法律上有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贯彻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就要求其必须建设和完善法律体系,保证社会、经济、科技的运行法制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依法治国、依法办事。法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政府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是一种不太妥当的做法,与现行许多法律、法规不协调,需要认真加以考虑。

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六条明确指出:"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六条又再次强调贯彻这一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实行岗位责任制是企业内部事务,是企业的基本权利之一,这是任何人不能侵犯和干预的。

其二,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第一百七十四条之规定。《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居支配地位的企业制度,公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它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公司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是公司的基本权利和职责,由政府机构委派会计是侵犯公司权益、干预公司经营的行为。

其三,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作企业法》。该法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企业有权决定机构设置及其人员编制"。该法第五十八条又明确指出:"任何机关和单位不得侵犯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不得向企业摊派人力、物力、财力;不得要求企业设置机构或者规定的编制人数"。

其四,不符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的宗旨是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行行政企业分开,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国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下放若干权利给企业,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企业会计委派制很显然不符合《条例》精神。给企业委派会计人员,既不是政府机构的职能,又干预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企业下放千权万权,归跟结底就是人、财、物权,如今一个会计委派制就收回了企业的财权、人权、再讲什么给企业自主经营岂不是一句空话。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任何权力都不能大于国家法律,任何长官意志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不是只给老百姓制定的,任何人和机构都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实行企业会计人员政府委派,必须解决这些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之外。

任何工作都必须以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会计工作也必须如此。会计理论是会计工低实践的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会计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的实践性、预测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企业会计师委派制,要害的一点就是违背有关会计的基本理论,与理不通。

首先,它与会计的本质不符。会计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杨纪琬教授讲过:"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会计是什么?就要回答会计的质的规定性,用科学的概念来表达会计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最科学的概念就是‘会计管理。’"①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企业管理学里面,有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人事管理、就是没有全面会计管理。我看党政军是应该有‘会计管理’,就叫做会计管理。"②汤云为教授也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管理活动,这是大多数中国会计学者对会计本质理解。"③企业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企业会计委派制,就完全否认了企业会计是企业管理、是企业自己的事,既干预了企业自主经营,又抑制了企业机制发挥作用。

其二,企业会计人员委派制,不符合会计主体这个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是会计人员为实现会计目标,而对所面临的变化不定、错综复杂的会计环境所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会计的第一个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国际上也叫会计主体假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会计的主体自然是企业本身,它确定了会计人员核算的空间范围,明确了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对象。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会计主管部门委派,最起码与会计主体假定不符,割断了会计主体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定了会计基本的存在。常识认为,会计主体才能决定会计人员,其他主体怎么能给企业这个市场经济主体、会计主体指派会计人员,连最起码逻辑都不符。其三,按会计理论常识,会计人员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并不是机械的工作,而是主动灵活的进行会计管理。企业会计人员并不是仅限于记账、算账、提供会计信息,他更重要的职责是要制订企业的会计政策,保障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所谓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④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所制定的,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诸多可选择的会计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制定本企业政策时,企业会计的唯一动机就是保障和维护企业的权益,否则,它就不叫会计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会计更加个性化,更能体现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价值。会计政策一定是企业管理当局依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以企业身身情况选择会计的结果。尽管会计政策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但企业总是把自身权益放在首位。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允许的,也是国际会计界公认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会计准则的成熟,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准予企业运用会计方法与会计程序是越来越宽松的选择,而不是强令。国际上也是如此,因此,国际上公认会计政策应该考虑谨慎、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三方面。会计政策,说穿了也是企业会计主体--企业的政策,是为了保障、维护企业权益而制订的,至今为止的会计史上还没且个企业故意制订有损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这在客观上要求起初的会计人员与会计主体一致,为一共同目标而工作。如果企业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会计主管部门委派来的会计人员与企业利益无关,又不归企业这外会计主体管理,能为企业制订保障和维护企业权益的政策吗?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会计政策研究就失去意义而不存在,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将不存在。总而一句话,企业会计委派制与理不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们坚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坚持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适合中国国性。企业会计委派制度貌似改革,其实与国情不通。因为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以"企业本位论"为基础的,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由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是市场体系的核心,必须尊重和承认企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独立地位,扩大企业的经营自。正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并由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证"两个转变"。企业会计委派制,根本不符合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精神,是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管了企业的事情,干预了企业独立自主生产经营。财政部在决定不进行一年一度的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时,项怀诚部长曾讲过,这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能,干自己份内的事。现今又去搞企业会计委派,难免让人有"政府转变职能过时"之感,朱总理在九届人大二次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强调"今年要着重抓好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工作。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我们认为政府机构应该加强自身建设,行使各自职能,绝不能违法去干预企业自主经营管理,收缴中央和政府早已下放给企业的财权、人权。相反,应该积极扩大自。

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干任何工作都有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合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的最基本国情。实行企业会计委派制,从中割断了企业管理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企业管理要人来参加,以人为主,必须发挥人的积极性,要讲究激励个人积极性。这些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企业经营成果与经营人员利益挂钩,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派给企业的会计人员,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干好干坏企业的厂长(经理)管不着会计人员,这里还有什么激励积极性可谈。一旦出现企业经济效益好、职工收入比会计人员高,反而促成会计人员一种消极心理。这就违反了最起码的管理常识,根本与国情不通。

主张会计委派制的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防止营私舞弊。我们首先应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企业会计政策导致的,这是允许的;二是会计人员工作的差错所致,这不是故意行为,通过复核、检查完全可以避免;三是有关领导人员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命令人员造假所致,这是应该采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来解决,但是否采用外派会计人员这种作法还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必须考察产生会计造假、营私舞弊的根源和原因,才能对症医治。有一点可以肯定,根源不在会计人员身上。企业会计造假完全是领导人的行为,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单凭委派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注释:

①引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85年会计学论文选》第113页,杨纪琬所著《关于会计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

②同注①第114页至115页,杨纪琬所著《关于会计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诚信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不诚信问题愈演愈烈,企业诚信问题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制度建设、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 法律 法规约束机制建设以及发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诚信一般认为是社会道德意义上的范畴。它强调社会成员在为人处事及进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为准则践约守诺以取得他人的信任。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诚信被赋予了特有的经济内涵。诚信是 现代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没有诚信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诚信缺失必然导致市场的无序l陛从而使市场经济难以健康 发展 。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企业诚信缺失现象还相当严重假冒劣伪产品大量充斥市场;企业偷税、漏税、骗汇和走私活动屡禁不止;商业欺诈、企业逃废债务现象相当严重;企业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普遍;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十分突出等等。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现实的企业诚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一、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建设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加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诚信和信用建设对建设全国信用体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是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根本。大力培养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素质。

    1要制定企业的诚信准则。诚信准则是表明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它希望员工遵守的诚信规则的正式文件它具体说明企业想做和期望大家做的事情并且可以成为判断企业政策和行动及个人行为的基准。诚信准则是建立企业诚信文化的不可或缺重要条件之一。

    2开展企业诚信培训。企业诚信首先表现出来是企业每个员工的诚信。企业诚信培训是企业内部诚信建设的基础。在培训中应向员工说明企业诚信是世界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许多优秀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企业诚信对员工、企业、社会都带来的好处。企业诚信培训要以企业诚信准则为依据。培训方法可以提出各种选择方案诱导被 教育 者去选择积极的方法使员工感到态度的转变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做出的改变。诚信教育方式越生动形象越容易影响被教育者。因此企业诚信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3.树立‘’诚信第一、品格第一“的理念。所谓品格是指在一个人生命过程中建立稳定和特殊的品质使他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有同样的反应。而好品格是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按最高要求的行为标准做正确做事情的内在动机。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品格产生诚信一诚信产生合作一合作中产生沟通形成团队一团队创造品质和利润。

    4.建立企业诚信制度。企业诚信建设根本在于企业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以加强企业诚信道德建设来规范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企业必须把诚信当作资本来经营牢固树立诚信道德理念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公共关系等环节严把信用关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

    二、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1国外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的诚信体系大体有以下三种成熟的模式:第一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征信企业或公司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促进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强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形式贡献出来向社会开放第二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以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代表。这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征信管理体系。信贷登记系统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其特点是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银行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第三政府经营模式。指由中央政府直接出资组建征信公司,并对其进行直接控制管理。中央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强制性地让局部主体把数据贡献出来迅速组建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2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企业诚信必须建立在全社会诚信的基础上没有社会诚信制度的为前提和保障企业诚信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信用管理体系是诚信秩序的制度保障它包括个人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资信评估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等内容。针对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分别建立个人与企业两套征信系统。我国企业征信制度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还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当务之急要加快建设企业征信的专门信用制度,包括对信用记录的征集、调查、评估、储存、检索等信用业务活动的组织及信用机构的设置加以规范以确保信用活动的正常进行要尽快规范税务、工商、海关、司法、银行等与公共信用记录有关的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行为必须要求这些部门依法向社会信用机构和公众提供信用信息并制定可操作的信用服务规则和处罚规则。

   3.加强社会舆论对企业诚信的监督。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舆论对企业诚信的监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舆论会给企业的诚信建设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推动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新闻媒体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既宣传正面的执法行为和典型人物树立正气又坚决曝光违法行为震慑企业不诚信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全社会的打击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 法律 法规监督约束机制的建设

    市场 经济 是竞争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 企业 诚信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企业诚信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诚信相关的立法工作。在现有的有关企业行为法律法规中,存在不完善、不具体、不配套现象导致在打击企业市场违法行为中难以起到应有的成效。例如对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现有法律法规存在调整范围偏窄、处罚偏轻,执法手段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不好认定、适用较难,未能赋予监督检查部门以必要的强制权力等问题:《专利法》与《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存在法律冲突致使一些违法者恶意利用外观设计专利援引《专利法》对抗《商标法》所赋予的商标专用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知名企业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演使执法中遇到适用法律法规的困难。再者经济 发展 中涌现出的一些新的领域的违法行为尚待加强立法予以规范。如 电子 商务中如何防止欺诈如何处理网上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这些问题均须予以立法加强规范。

    2.加强诚信执法监管力度。各职能部门要把”严格执法一放在首要位置,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现实意义对违法犯罪分子决不手软坚决依法查处。要积极履行职责实现监管到位、处罚到位对违法犯罪者,要将其责任追究到位该给予行政处罚的决不姑息迁就要一查到底;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不能以罚代法。对执法违法、滥用职权、询私枉法的执法人员要坚决查处特别是对充当违法犯罪分子保护伞、为其充当内线、通风报信者要坚决查处。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加强相互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对企业不诚信等违法行为始终处于法律高压态势使法律形成应有的威慑力,确保企业在市场行为中守法诚信经营。

    四、发挥政府诚信制度建设的关键作用

    诚信建设,政府的责任最大。政府部门严格有效的执法行为是构成一个社会诚信的重要基础。政府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的制定者和组织者也是信用关系的监督者和协调者政府在诚信秩序建设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诚信政府应是负贵任的、言而有信的政府。在政策或重大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论证,认真执行保证其可行性和延续性取信于民不随意变更一旦决策和执行中造成重大失误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必须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2.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政府必须构建成服务型的政府。按照执政党的宗旨人民政府必须是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和公平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阶层的公民的利益。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3.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政府必须是依法行政的政府。政府应依法行政尊重产权和各产权主体的地位给予企业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依法行政政府还应严于律己、勇于纠错。政府公务员要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自觉维护政府的诚信形象进而为企业诚信作到表率作用引领社会和企业自觉以诚信为生存发展之根本。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诚信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不诚信问题愈演愈烈,企业诚信问题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制度建设、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建设以及发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诚信一般认为是社会道德意义上的范畴。它强调社会成员在为人处事及进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为准则践约守诺以取得他人的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被赋予了特有的经济内涵。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没有诚信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诚信缺失必然导致市场的无序l陛从而使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企业诚信缺失现象还相当严重假冒劣伪产品大量充斥市场;企业偷税、漏税、骗汇和走私活动屡禁不止;商业欺诈、企业逃废债务现象相当严重;企业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普遍;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十分突出等等。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现实的企业诚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一、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建设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加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诚信和信用建设对建设全国信用体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是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根本。大力培养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素质。

1要制定企业的诚信准则。诚信准则是表明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它希望员工遵守的诚信规则的正式文件它具体说明企业想做和期望大家做的事情并且可以成为判断企业政策和行动及个人行为的基准。诚信准则是建立企业诚信文化的不可或缺重要条件之一。

2开展企业诚信培训。企业诚信首先表现出来是企业每个员工的诚信。企业诚信培训是企业内部诚信建设的基础。在培训中应向员工说明企业诚信是世界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许多优秀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企业诚信对员工、企业、社会都带来的好处。企业诚信培训要以企业诚信准则为依据。培训方法可以提出各种选择方案诱导被教育者去选择积极的方法使员工感到态度的转变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做出的改变。诚信教育方式越生动形象越容易影响被教育者。因此企业诚信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3.树立‘’诚信第一、品格第一“的理念。所谓品格是指在一个人生命过程中建立稳定和特殊的品质使他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有同样的反应。而好品格是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按最高要求的行为标准做正确做事情的内在动机。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品格产生诚信一诚信产生合作一合作中产生沟通形成团队一团队创造品质和利润。

4.建立企业诚信制度。企业诚信建设根本在于企业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以加强企业诚信道德建设来规范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企业必须把诚信当作资本来经营牢固树立诚信道德理念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公共关系等环节严把信用关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

二、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1国外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的诚信体系大体有以下三种成熟的模式:第一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征信企业或公司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促进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强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形式贡献出来向社会开放第二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以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代表。这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征信管理体系。信贷登记系统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其特点是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银行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第三政府经营模式。指由中央政府直接出资组建征信公司,并对其进行直接控制管理。中央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强制性地让局部主体把数据贡献出来迅速组建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2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企业诚信必须建立在全社会诚信的基础上没有社会诚信制度的为前提和保障企业诚信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信用管理体系是诚信秩序的制度保障它包括个人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资信评估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等内容。针对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分别建立个人与企业两套征信系统。我国企业征信制度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还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当务之急要加快建设企业征信的专门信用制度,包括对信用记录的征集、调查、评估、储存、检索等信用业务活动的组织及信用机构的设置加以规范以确保信用活动的正常进行要尽快规范税务、工商、海关、司法、银行等与公共信用记录有关的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行为必须要求这些部门依法向社会信用机构和公众提供信用信息并制定可操作的信用服务规则和处罚规则。

3.加强社会舆论对企业诚信的监督。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舆论对企业诚信的监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舆论会给企业的诚信建设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推动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新闻媒体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既宣传正面的执法行为和典型人物树立正气又坚决曝光违法行为震慑企业不诚信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全社会的打击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法律法规监督约束机制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企业诚信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企业诚信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诚信相关的立法工作。在现有的有关企业行为法律法规中,存在不完善、不具体、不配套现象导致在打击企业市场违法行为中难以起到应有的成效。例如对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现有法律法规存在调整范围偏窄、处罚偏轻,执法手段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不好认定、适用较难,未能赋予监督检查部门以必要的强制权力等问题:《专利法》与《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存在法律冲突致使一些违法者恶意利用外观设计专利援引《专利法》对抗《商标法》所赋予的商标专用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知名企业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演使执法中遇到适用法律法规的困难。再者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些新的领域的违法行为尚待加强立法予以规范。如电子商务中如何防止欺诈如何处理网上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这些问题均须予以立法加强规范。

2.加强诚信执法监管力度。各职能部门要把”严格执法一放在首要位置,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现实意义对违法犯罪分子决不手软坚决依法查处。要积极履行职责实现监管到位、处罚到位对违法犯罪者,要将其责任追究到位该给予行政处罚的决不姑息迁就要一查到底;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不能以罚代法。对执法违法、、询私枉法的执法人员要坚决查处特别是对充当违法犯罪分子保护伞、为其充当内线、通风报信者要坚决查处。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加强相互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对企业不诚信等违法行为始终处于法律高压态势使法律形成应有的威慑力,确保企业在市场行为中守法诚信经营。

四、发挥政府诚信制度建设的关键作用

诚信建设,政府的责任最大。政府部门严格有效的执法行为是构成一个社会诚信的重要基础。政府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的制定者和组织者也是信用关系的监督者和协调者政府在诚信秩序建设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诚信政府应是负贵任的、言而有信的政府。在政策或重大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论证,认真执行保证其可行性和延续性取信于民不随意变更一旦决策和执行中造成重大失误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必须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2.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政府必须构建成服务型的政府。按照执政党的宗旨人民政府必须是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和公平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阶层的公民的利益。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3.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政府必须是依法行政的政府。政府应依法行政尊重产权和各产权主体的地位给予企业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依法行政政府还应严于律己、勇于纠错。政府公务员要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自觉维护政府的诚信形象进而为企业诚信作到表率作用引领社会和企业自觉以诚信为生存发展之根本。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诚信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不诚信问题愈演愈烈,企业诚信问题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制度建设、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 法律 法规约束机制建设以及发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诚信一般认为是社会道德意义上的范畴。它强调社会成员在为人处事及进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为准则践约守诺以取得他人的信任。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诚信被赋予了特有的经济内涵。诚信是 现代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没有诚信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诚信缺失必然导致市场的无序l陛从而使市场经济难以健康 发展 。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企业诚信缺失现象还相当严重假冒劣伪产品大量充斥市场;企业偷税、漏税、骗汇和走私活动屡禁不止;商业欺诈、企业逃废债务现象相当严重;企业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普遍;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十分突出等等。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现实的企业诚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一、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建设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加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诚信和信用建设对建设全国信用体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是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根本。大力培养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素质。

1要制定企业的诚信准则。诚信准则是表明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它希望员工遵守的诚信规则的正式文件它具体说明企业想做和期望大家做的事情并且可以成为判断企业政策和行动及个人行为的基准。诚信准则是建立企业诚信文化的不可或缺重要条件之一。

2开展企业诚信培训。企业诚信首先表现出来是企业每个员工的诚信。企业诚信培训是企业内部诚信建设的基础。在培训中应向员工说明企业诚信是世界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许多优秀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企业诚信对员工、企业、社会都带来的好处。企业诚信培训要以企业诚信准则为依据。培训方法可以提出各种选择方案诱导被 教育 者去选择积极的方法使员工感到态度的转变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做出的改变。诚信教育方式越生动形象越容易影响被教育者。因此企业诚信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3.树立‘’诚信第一、品格第一“的理念。所谓品格是指在一个人生命过程中建立稳定和特殊的品质使他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有同样的反应。而好品格是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按最高要求的行为标准做正确做事情的内在动机。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品格产生诚信一诚信产生合作一合作中产生沟通形成团队一团队创造品质和利润。

4.建立企业诚信制度。企业诚信建设根本在于企业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以加强企业诚信道德建设来规范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企业必须把诚信当作资本来经营牢固树立诚信道德理念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公共关系等环节严把信用关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

二、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1国外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的诚信体系大体有以下三种成熟的模式:第一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征信企业或公司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促进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强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形式贡献出来向社会开放第二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以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代表。这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征信管理体系。信贷登记系统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其特点是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银行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第三政府经营模式。指由中央政府直接出资组建征信公司,并对其进行直接控制管理。中央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强制性地让局部主体把数据贡献出来迅速组建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2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企业诚信必须建立在全社会诚信的基础上没有社会诚信制度的为前提和保障企业诚信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信用管理体系是诚信秩序的制度保障它包括个人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资信评估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等内容。针对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分别建立个人与企业两套征信系统。我国企业征信制度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还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当务之急要加快建设企业征信的专门信用制度,包括对信用记录的征集、调查、评估、储存、检索等信用业务活动的组织及信用机构的设置加以规范以确保信用活动的正常进行要尽快规范税务、工商、海关、司法、银行等与公共信用记录有关的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行为必须要求这些部门依法向社会信用机构和公众提供信用信息并制定可操作的信用服务规则和处罚规则。

3.加强社会舆论对企业诚信的监督。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舆论对企业诚信的监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舆论会给企业的诚信建设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推动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新闻媒体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既宣传正面的执法行为和典型人物树立正气又坚决曝光违法行为震慑企业不诚信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全社会的打击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 法律 法规监督约束机制的建设

市场 经济 是竞争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 企业 诚信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企业诚信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诚信相关的立法工作。在现有的有关企业行为法律法规中,存在不完善、不具体、不配套现象导致在打击企业市场违法行为中难以起到应有的成效。例如对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现有法律法规存在调整范围偏窄、处罚偏轻,执法手段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不好认定、适用较难,未能赋予监督检查部门以必要的强制权力等问题:《专利法》与《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存在法律冲突致使一些违法者恶意利用外观设计专利援引《专利法》对抗《商标法》所赋予的商标专用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知名企业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演使执法中遇到适用法律法规的困难。再者经济 发展 中涌现出的一些新的领域的违法行为尚待加强立法予以规范。如 电子 商务中如何防止欺诈如何处理网上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这些问题均须予以立法加强规范。

2.加强诚信执法监管力度。各职能部门要把”严格执法一放在首要位置,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现实意义对违法犯罪分子决不手软坚决依法查处。要积极履行职责实现监管到位、处罚到位对违法犯罪者,要将其责任追究到位该给予行政处罚的决不姑息迁就要一查到底;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不能以罚代法。对执法违法、、询私枉法的执法人员要坚决查处特别是对充当违法犯罪分子保护伞、为其充当内线、通风报信者要坚决查处。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加强相互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对企业不诚信等违法行为始终处于法律高压态势使法律形成应有的威慑力,确保企业在市场行为中守法诚信经营。

四、发挥政府诚信制度建设的关键作用

诚信建设,政府的责任最大。政府部门严格有效的执法行为是构成一个社会诚信的重要基础。政府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的制定者和组织者也是信用关系的监督者和协调者政府在诚信秩序建设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诚信政府应是负贵任的、言而有信的政府。在政策或重大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论证,认真执行保证其可行性和延续性取信于民不随意变更一旦决策和执行中造成重大失误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必须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2.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政府必须构建成服务型的政府。按照执政党的宗旨人民政府必须是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和公平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阶层的公民的利益。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3.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政府必须是依法行政的政府。政府应依法行政尊重产权和各产权主体的地位给予企业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依法行政政府还应严于律己、勇于纠错。政府公务员要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自觉维护政府的诚信形象进而为企业诚信作到表率作用引领社会和企业自觉以诚信为生存发展之根本。

企业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 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模式,并且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促使学校得以良性发展,对相关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相关的理论课程课时数在不断减少,进而使得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程度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1 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学习时间减少

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操作及实践能力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进而就会相应地减少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所学习的知识缺乏深度等问题。这种情况的产生说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小,不利于高职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1.2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学校中主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待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之后,便会到相关的企业、岗位上进行实习。由于学生在企I中的实习与在学校内的学习模式及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学习的方式、途径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在企业实习期间,会有学校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但是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因此,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无法进行自主学习与提升,进而使得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全面的开展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十分低下。

1.3 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较低

现今,虽然有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旧采用传统教育方法,主要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已经接受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工作困难及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关系等方面,却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与疏导。进而对学生的工作心情、工作能力及身心健康等多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学校与企业需要对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从职业道德等方面入手并展开,由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及心理状态,从而促使高职学生能够得以更好的发展。

2 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及要求在不断提升,不仅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基础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有更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而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出现错误,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现代企业,尤其是与学校合作企业的相关用人标准及要求。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一半的时间是在企业岗位中实习。对此,就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学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高效融合,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更好地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情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能力培养。因此,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候要以“校企合作、校企结合”为原则,由此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提升学生们在岗位实习及工作中的职业道德素质及相关能力。

3 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改革策略

3.1 整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依据“05方案”的相关要求设置及开展的,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开展情况为: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开展过程中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但是容易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能力,进而造成一定的偏差。此外,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容易造成学习时间不连贯的问题。

校企合作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及发展的空间,促使高职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与提升。因此,学校需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提升、拓展及整合,进而依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依据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模块化教学。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适应校企合作的不连续性,同时还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因此,学校可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整合,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可以适当增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就业观的内容等等,由此来逐渐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由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很多学校从大一第二学期就安排学生进行岗位实习,由此学生可以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中进行模块化教学。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整合,并进行模块的重新划分,例如“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祖国的和平统一理论”等等,进而能够依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3.2 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学生应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实习的过程中接受全面、实时的教育。但是在企业岗位实习过程中,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多种条件及因素的限制,无法得以良好的实施与开展。因此,学校就需要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需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尽可能任用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教师来教育、管理学生,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仅要从教学、工作的素质及能力方面进行培训及提升,同时还需要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对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进而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对企业文化有良好的认识,由此更加全面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教育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传统的考评制度及措施只是从理论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缺乏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的制度标准及方法措施。对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可以将思想政治考评体系与学生在企业实习相融合,建立其一个新型的全员参与考评体系。这种考评体系不仅需要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出一定的评价,同时还需要学校的学生工作者以及相关企业人员做出评价,由此才能够更加全面地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学校与企业依据学生在不同环境、不同角色中的表现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评价,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3.4 发挥企业育人的作用

高职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身份是企业员工,需要与企业内部的其他员工一样进行日常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对企业文化加以学习,遵守企业内部的相关规定及准则。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工作之后,对企业文化及相关的用人要求及标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就会依据相关要求来提升自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需要企业将这种育人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培养,进行言传身教,由此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及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4 结语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模式逐u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高职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及作用。因此,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加以不断创新与提升,通过对教学方法及模式进行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出学校与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善高职生的学习环境,进而更好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培养高职学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

[2] 张军.基于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浅思考[J].山东青年,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