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麻醉学起源范文

麻醉学起源范文

麻醉学起源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 吴喜军,男,湖南涟源人,1980.11,讲师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用物理材料。

摘要:南华大学物理教研室在充分调研麻醉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麻醉设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注意事项。以实现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与学的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麻醉设备学》;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随着各种危重症以及器官移植手术的大量开展,以及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问世并大量应用于临床,使得对复杂手术的麻醉、监测和手术中的生命支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麻醉医师需掌握更多相关的物理、机械及计算机的知识以提高其综合能力。南华大学麻醉医学专业自2003年开设了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麻醉设备学》,同大多数医学院校一样,该课程由物理学教研室承担,该课程主要给学生讲授与麻醉仪器相关的物理学的基本理论、麻醉仪器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和使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与麻醉相关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与日常维护[1,2]。《麻醉设备学》的教学内容抽象、繁杂,如何将抽象、繁杂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成为《麻醉设备学》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临床丰富的仪器设备、病源和科研优势,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充分注重现代教学手段与临床实践的结合,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 《麻醉设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麻醉设备学》课程内容涉及学科多而复杂,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总的来说《麻醉设备学》的教学有以下特点[3]。

(1)《麻醉设备学》中大量内容涉及到物理、机械及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涉及到麻醉学与理工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相关内容。而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

该课程大都由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来或由具有理工科知识结构的物理教师来承担。

(2)由于麻醉设备、监测仪器的抽象、复杂、昂贵,教学单位难以构建与《麻醉设备学》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室。而有限的总学时和大量的教学内容使该课程的实验学时得不到保证,从而容易导致《麻醉设备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钩。

(3)《麻醉设备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与麻醉相关的器械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对于麻醉专业学生来说,必要的课程见习与观摩是必不可少的,而繁重的临床医疗与教学科研任务的现实,致使临床教学医院无力接收大量学生的课程间见习与观摩,从而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因缺少辅助教学而难以深化。

2 多媒体技术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的作用

(1)多媒体技术可有效提高《麻醉设备学》的课堂教学质量。随着医院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临床麻醉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麻醉设备学》教学内容中的图画、操作演示、原理介绍、公式推导、动画演示相应增加,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理工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单纯依靠板书、幻灯片等传统没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形象与直观。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预设、动画视频的制作及网络流媒体资源的利用[4],在课堂教学中辅以适当的板书和肢体语言逐步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减少了板书时间和内容,同时使原本繁复、抽象、静态的内容变得简单、形象、动态。例如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实时模拟Mapleson通气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

(2)合理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克服《麻醉设备学》的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麻醉设备学》的内容涉及物理、临床麻醉、机械、电子、流体力学、电工学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范围也较广泛。多媒体的动画和顺序播放技术,可以使要讲解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和前因后果关系表达清楚,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更深透,对知识掌握更牢固。利用网络资源的流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对操作复杂、应用性很强的诸如插管技术、麻醉机与呼吸机等器械的使用以及麻醉状况的监控等内容[3]有非常直观的、系统的印象。

(3)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目前我校《麻醉设备学》课程总学时48标准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和12实验学时),目前开设了流体力学、超声测距基本原理等少数几节实验课,但这些实验和《麻醉设备学》内容关联度不大,这有课程特点的原因,也有实验教学条件有限的原因。此外,《麻醉设备学》的理论教学中还有许多的演示实验。对于那些目前不能开展或开展效果不够好的实验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流媒体、录像、音频或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展示出来,此举在补充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对教学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3 多媒体技术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麻醉设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研发与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注重以下三个结合。

(1) 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中与麻醉专业教师及临床麻醉医师的结

合,考虑到《麻醉设备学》的内容是理工学科与麻醉学的交叉,我们联合麻醉专业教师及临床工作人员通过《麻醉设备学》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实现教育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在《麻醉设备学》具体学科中的实践与应用。

(2)注重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与使用过程中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的结合,在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应考虑PPT、Flash、视频等多媒体的综合应用,涉及物理理论和麻醉专业基础知识的内容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手术室内视频直播系统、校园网络流媒体学习等现代化信息手段。

(3)注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作用不言而喻,但也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教师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有针对性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表达、汇入教师个人特质的见解与体会甚至个人的人格魅力都成为教师圆满教学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郑方,范从源.麻醉设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第二版):1~3.

[2] 赵嘉训. 麻醉设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第三版):2~5.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麻醉机  预防  医院感染 

        现代大型医院每日手术量都非常大,往往1台麻醉机每日要完成多个患者手术的工作,这就使得每台麻醉机都经消毒后再用于下一手术患者的麻醉成为不可能。麻醉机回路的螺纹管由于直接和患者呼吸道连接,手术患者的上、下呼吸道可能带有的医院感染菌群随呼出的湿热气体在麻醉机回路内循环,污染麻醉机及相关部件。有资料显示,麻醉用品中能检出阳性率高达32.7%的细菌,而且在螺纹管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可见,麻醉机很易受到患者的污染,成为一个感染源,并将受污染的病毒和细菌传播到下一个手术患者,造成人机交叉污染,是导致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工作中,麻醉和呼吸设备的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医院内感染,早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由麻醉呼吸设备引起的感染,最多见的是呼吸道细菌感染,特别是结核分枝杆菌、非典型分支杆菌所引起的感染。但近来亦发现有HBV、HCV感染,已经发现在呼吸机上污染有HIV[1]。由于麻醉机的结构和材料的复杂性,不容易清洗,使得消毒处理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对麻醉机的消毒,无统一规范的方法,所以对病人用过的麻醉机进行有效的消毒很有必要。

        现代麻醉机由于其构造特殊和复杂,内有电子部件和传感器,传统的液体和气体消毒剂对麻醉机的电子元件有腐蚀作用,因此不易消毒灭菌。麻醉机和呼吸机除了外接的管路可以一次性的使用后废弃,机器本身的内部金属呼吸回路一般医院不做任何的处理,重复多次使用。预防病菌污染的最有效方法是每人单次更换外循环管路和面罩,并在呼吸回路安装过滤器,麻醉机内循环管路系统消毒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目前一些具备条件的医院引进麻醉机消毒机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麻醉机的消毒采用的机件用清水冲洗后进行消毒液浸泡,清洗晾晒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消毒效果和工作效率。

        消毒和灭菌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关键环节。所以麻醉监测系统麻醉机及其它相关设备表面应保持清洁,使用后必须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麻醉机应定期做消毒处理,凡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使用麻醉机应加用细菌过滤器,并在使用后立即进行麻醉机的消毒[2]。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医护人员要不断强化有关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教育,充分了解其重要性,才能使医院感染教育保持良好的效果,为病人就医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场所。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病人负担。

参 考 文 献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案追踪法;麻醉;护理

在发达国家,麻醉护士早已是一项传统行业,美国和波兰开展麻醉专科护士教育已有近1个世纪的历史[1]。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逐步完善,护理行业日趋细化,开始向专职化发展,麻醉护士成为我国近年来新兴的护士工作种类。我国对麻醉护士的培养和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2]。个案追踪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访谈其就医过程每个环节,证实医院护理制度、工作指引是否完善以及护理措施是否到位,有助于规范护士行为,防止护理不良事件,提升护理质量[3]。我院自2015年起运用个案追踪法结合按能级分层次培训,在提高麻醉护理技能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追踪患者纳入标准:全麻,ASA评分Ⅱ级及以上。2015年我院全麻手术患者10474例,复苏室接收病人9861例,其中骨科2969例,胸科361例,腔镜手术2229例,其它类手术4302例。我院麻醉复苏室床位11张,护理人员15名,职称包括主管护师2名、护师8名、护士5名,学历为本科11名、大专4名。

1.2方法

1.2.1建立质控小组及完善质控体系

(1)建立质控小组,培训质控小组成员学习个案追踪方法,按照每周追踪2例的频次,在10:30~16:00期间,确定麻醉复苏高峰段为追踪时间。制定追踪表,报批护理部审核后使用。主要内容紧扣“人机料法环”:人———被追踪对象主要是护士或专科护士,追踪的内容包括仪容仪表、资质、能级、职责、药品了解、操作技能,培训、考核。机———主要追踪护士对日常工作中使用的机器能否掌握应用方法,保养和维护知识以及当机器出现故障时解决方法是否正确。料———追踪内容包括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复苏病人的护理常规,入、出复苏室标准,拔管指征,steward评分标准,精麻药品管理规定规范,门诊麻醉配合。法———主要包括护理常规、制度、规范、流程、预案、不良事件的制订、修订、培训、考核、落实情况。环———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和环节,其中环境主要指手术间药柜、复苏室、准备间、库房的环境是否安全、安静、整洁、整齐,环节指交接班环节以及不良事件、预警、危急值报告等环节。(2)建立并完善与追踪表内容相匹配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1.2.2对象选择

Braden评分≤18分者;全麻患者手术时间≥3h者;术后苏醒延迟(≥2h)者。

1.2.3追踪方法

手术患者入复苏室后,根据追踪患者纳入标准筛选出需要追踪的患者,对当班护士进行个案追踪,先现场观察当班护士对追踪患者的各项护理操作,并记录不规范的环节,待当班护士操作完毕,根据“人机料法环”的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并设计突发状况,考察被追踪护士的专业技能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将追踪记录录入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1.3结果

追踪方法实施后与实施前质量监测指标比对:压疮发生率降低0.6%,精麻药品管理合格率提升11%,输血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全麻复苏患者导管脱落率降低2.9%,全麻患者坠床发生率为0。

2讨论

2.1麻醉护理专科理论基础薄弱

麻醉护理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麻醉护理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麻醉学科的发展[4]。广东省对117所医院麻醉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显示,麻醉护士学历组成是中专54.1%、专科38.4%、本科7.5%[5]。由于麻醉护理专科人力资源有限,麻醉学科发展迅猛,专业的麻醉护士无法满足临床麻醉学科的需要,因此目前临床大部分麻醉护士由手术室护士转为麻醉护士,麻醉护理专科理论基础薄弱。我院是教育部直属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麻醉科是省临床重点专科,针对麻醉护理专科理论基础薄弱现状,护理部自2015年起成立麻醉复苏护理单元,设立护士长,将麻醉复苏护理单元人力资源学历结构进行调整,麻醉复苏护理培训实施按能级培训结合个案追踪法,夯实麻醉护士专科理论基础,提升了麻醉护士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2麻醉护理人员培训内容应突出临床麻醉的“护理”工作

麻醉护理人员培训目前多是与医生一起共同接受麻醉专业医疗培训,缺乏专业护理内容,对复苏室护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通过本研究,作者认为,麻醉护士在接受麻醉专业医疗培训的同时,必须进行麻醉护理专业培训如麻醉护理、重症监护护理、疼痛护理等,对麻醉专业使用的仪器设备使用保养纳入培训和考核内容,并通过个案追踪形式强化培训效果,提高麻醉护士实践技能。

2.3利用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培训效果

精麻药品管理是复苏室护士工作重点之一,建立精麻药品管理制度和流程,利用个案追踪,协助复苏护士做好精麻药品规范管理。手术患者全麻复苏时易发生压疮。在个案追踪时,通过查看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提问压疮分期等知识,根据质量标准,监测复苏护士对压疮预防的措施落实情况。全麻复苏患者在苏醒前烦躁,易导致意外拔管,通过个案追踪,有利于考察复苏护士对预防管道脱落的预判断和护理措施执行情况。

2.4个案追踪法能有效降低麻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魏霞等[6]认为,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作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且与人、设备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林娟等[7]认为,重点科室护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与其他科室衔接环节多,细微差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护理安全尤为重要。麻醉护理个案追踪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结合现场考核,先看麻醉护士操作,对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根据提问结果再追踪制度流程的完善,同时也便于对培训效果,如麻醉护士对麻醉患者入、出复苏室标准,拔管指征等护理专科知识掌握和应用等进行评价。追踪法的实施可有效降低麻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麻醉护理如何适应现代麻醉学科发展,培训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能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治疗及疼痛诊疗领域内从事临床麻醉护理、护理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应用型人才[4],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王朝松 刘丹丹 杜万秋 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参考文献:

[1]曹华丽,丛培丽.澳大利亚麻醉护士简介[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81-382.

[2]王莹,李秋洁,洪素.国内外麻醉专科护士的培养方式学历要求及需求量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8):2821-2823.

[3]何利君,周宏珍,赵志荣,等.个案追踪法在护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221-224.

[4]韩文军,梁新蕊,张玲娟.麻醉专科护士发展与培训现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3,34(2):188-192.

[5]张伟英,陈香琴,李景田,等.麻醉护理现状调查与专业构建思路[J].护理学杂志,2009,24(3):61-64.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临床观察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颈丛阻滞麻醉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对两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各组麻醉效果以及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颈臂丛联合组麻醉效果较另两组满意,解决了骨科肩区手术以往麻醉效果欠佳的难题。

关键词 锁骨骨折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 内固定术

关键词 锁骨骨折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 内固定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06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067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rvical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for the operation of clavicular fracture effect.Methods:60 cases of internal fixation for clavicular fracture patients,randomly divided into cervic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group,cervical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group,anesthesia on two kinds of methods were compared,and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were recorded and have no the phrenic nerve block,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block,local anesthetics poisoning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in B group,anesthesia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 group.Conclusion:cervical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effect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group satisfaction,solve the orthopaedic shoulder area operation previous poor anesthetic effect problem.This method is worth to be in clinical on the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rvical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for the operation of clavicular fracture effect.Methods:60 cases of internal fixation for clavicular fracture patients,randomly divided into cervic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group,cervical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group,anesthesia on two kinds of methods were compared,and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were recorded and have no the phrenic nerve block,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block,local anesthetics poisoning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in B group,anesthesia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 group.Conclusion:cervical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effect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group satisfaction,solve the orthopaedic shoulder area operation previous poor anesthetic effect problem.This method is worth to be in clinical on the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ey Words Clavicular fracture;Cervical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Inter

Key Words Clavicular fracture;Cervical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Inter

锁骨骨折在创伤外科中较常见。对2008年5月~2011年6月60例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分别采用颈丛阻滞麻醉30例,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30例。对这2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锁骨骨折在创伤外科中较常见。对2008年5月~2011年6月60例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分别采用颈丛阻滞麻醉30例,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30例。对这2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女18例,男42例,年龄15~42岁,体重35~66kg。分为两组,两组在年龄、体质量、骨折部位、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折部位:锁骨远段骨折33例,近段骨折6例,中段骨折21例,随机采用颈丛阻滞麻醉30例,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30例。

本组60例,女18例,男42例,年龄15~42岁,体重35~66kg。分为两组,两组在年龄、体质量、骨折部位、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折部位:锁骨远段骨折33例,近段骨折6例,中段骨折21例,随机采用颈丛阻滞麻醉30例,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30例。

麻醉方法:均于麻醉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术中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麻醉时患者平卧,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两则,头偏向健侧,选出颈丛及肌间沟穿刺点。B组: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顶点向内后进针,患者出现异感时停止进针,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2ml+2%利多卡因,后行颈丛神经阻滞,颈浅丛注药6ml,颈4深丛注药4ml。A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同上,用药量和颈臂丛联合阻滞相同。

麻醉方法:均于麻醉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术中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麻醉时患者平卧,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两则,头偏向健侧,选出颈丛及肌间沟穿刺点。B组: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顶点向内后进针,患者出现异感时停止进针,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0.75%左旋布比卡因12ml+2%利多卡因,后行颈丛神经阻滞,颈浅丛注药6ml,颈4深丛注药4ml。A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同上,用药量和颈臂丛联合阻滞相同。

麻醉效果评级标准:①4级:改用其他麻醉方法;②2级:神经阻滞欠完善,患者有痛苦表情,生命体征尚稳定,肌松效果欠满意;③3级:神经阻滞不完善,肌松差有,患者疼痛较明显,辅助用药后情况改善,尚能完成手术;④1级:神经阻滞完善肌松良好、无痛、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无并发症发生,生命体征稳定,3、4级为麻醉效果差,2级麻醉效果良,1级为麻醉效果优。

麻醉效果评级标准:①4级:改用其他麻醉方法;②2级:神经阻滞欠完善,患者有痛苦表情,生命体征尚稳定,肌松效果欠满意;③3级:神经阻滞不完善,肌松差有,患者疼痛较明显,辅助用药后情况改善,尚能完成手术;④1级:神经阻滞完善肌松良好、无痛、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无并发症发生,生命体征稳定,3、4级为麻醉效果差,2级麻醉效果良,1级为麻醉效果优。

结 果

结 果

两组病例镇痛效果基本满足手术要求,均阻滞较为完善。A组其中有4例诉吸气无力,SPO2下降至89%,给予面罩吸氧后恢复至98%。B组术中SPO2、BP、脉搏均较为平稳。B组(颈臂丛联合法)阻滞效果明显强于A组。经统计学处理发现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P<0.01),两组均无出现血气胸及误入蛛网膜下腔等。

两组病例镇痛效果基本满足手术要求,均阻滞较为完善。A组其中有4例诉吸气无力,SPO2下降至89%,给予面罩吸氧后恢复至98%。B组术中SPO2、BP、脉搏均较为平稳。B组(颈臂丛联合法)阻滞效果明显强于A组。经统计学处理发现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P<0.01),两组均无出现血气胸及误入蛛网膜下腔等。

讨 论

讨 论

锁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锁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臂丛神经由第5颈椎~第1胸椎脊神经组成,有时第4颈椎、第2胸椎脊神经的细支也参与臂丛神经的组成[1],颈丛神经由第1~4颈椎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锁骨周围的肌肉筋膜几乎都由臂丛神经支配,而肩区手术区域的皮肤受颈浅丛分支锁骨上神经支配,锁骨上神经共有3~4支,分为内侧、中间和外侧支,自颈丛发出后经颈部纵行向下跨越锁骨前面,主要分布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起源于胸骨柄、锁骨内侧端的胸锁乳突肌及颈前区、第2肋以上的胸壁、锁骨上窝、肩部等处的皮肤由颈丛神经支配[2],部分起源于锁骨内侧的胸大肌和部分起源于锁骨外侧端的三角肌由臂丛神经支配;因此肩部手术应阻滞第3~6颈椎,包括颈神经丛和臂神经丛。而颈臂丛联合阻滞则避免了这样的不足,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单纯作颈丛阻滞往往有阻滞不完善或术中牵拉时患者感到不适和疼痛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木中管理简单。但相对而言,局麻药用量增大,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可能增大,有两次操作,组织损伤增加。因此,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注入血管和椎管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在两次操作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问,以防单位时间内局麻药吸收过量中毒。

臂丛神经由第5颈椎~第1胸椎脊神经组成,有时第4颈椎、第2胸椎脊神经的细支也参与臂丛神经的组成[1],颈丛神经由第1~4颈椎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锁骨周围的肌肉筋膜几乎都由臂丛神经支配,而肩区手术区域的皮肤受颈浅丛分支锁骨上神经支配,锁骨上神经共有3~4支,分为内侧、中间和外侧支,自颈丛发出后经颈部纵行向下跨越锁骨前面,主要分布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起源于胸骨柄、锁骨内侧端的胸锁乳突肌及颈前区、第2肋以上的胸壁、锁骨上窝、肩部等处的皮肤由颈丛神经支配[2],部分起源于锁骨内侧的胸大肌和部分起源于锁骨外侧端的三角肌由臂丛神经支配;因此肩部手术应阻滞第3~6颈椎,包括颈神经丛和臂神经丛。而颈臂丛联合阻滞则避免了这样的不足,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单纯作颈丛阻滞往往有阻滞不完善或术中牵拉时患者感到不适和疼痛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木中管理简单。但相对而言,局麻药用量增大,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可能增大,有两次操作,组织损伤增加。因此,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注入血管和椎管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在两次操作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问,以防单位时间内局麻药吸收过量中毒。

综上所述,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增加麻醉并发症,麻醉阻滞效果满意,是较完善的麻醉方法。从而提高麻醉安全性。

综上所述,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增加麻醉并发症,麻醉阻滞效果满意,是较完善的麻醉方法。从而提高麻醉安全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6-600.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6-600.

2 杨霞林.臂丛加颈丛浅支阻滞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24-25.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5篇

Abstract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esthesiology to train considerable high-level qualified anesthetists.This study showed the experience of residents’ training on anesthesiology department in general hospital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position of resident, decision of training strategies and choosing reasonable training methods.Those experience might be useful for other hospitals to train their residents.

Key words

resident;anesthesiology;medical education

摘要: 麻醉学的快速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本文了综合麻醉科对住院医生进行培训的经验,从住院医生的素质特点、确定培训策略和制定培训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为麻醉科住院医生的培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住院医生;麻醉学;医学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麻醉专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麻醉的业务范围由临床麻醉已扩展到危重病监测、疼痛、急救和心、肺、脑复苏等方面。其次,麻醉专业队伍里已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大量的高学历、具有研究技能的专业人才。此外,麻醉专业的研究领域从过去单纯的临床观察逐渐伸展到麻醉药、疼痛机制和脑保护等神经领域,麻醉学的学术水平也逐渐向高水平发展,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已经相继成立了麻醉学系,培养了大量的麻醉基础人才,同时许多大医院的麻醉教研室申请到了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一批高学历的麻醉人才。

然而,任何一名麻醉专业人才都要经历住院医生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他今后的发展。因此,麻醉科住院医生的规范培训是麻醉医生成长的基础。如何让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专业医生,是关系到我国麻醉医学质量提高的长期大业,也是麻醉专业教学的重要课题[1]。现就我院麻醉科住院医生的培训模式,谈谈体会。

1 住院医生的素质特点

1.1 住院医生的来源各不相同 部队综合医院麻醉科的生源是从各个医学院来的,因此既有地方生,也有部队学员;既有重点大学毕业的,也有普通大学毕业的。因此,刚毕业的住院医生受到的医学基础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与地方普通院校毕业生相比,军事医学院校和重点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医学基础比较扎实,和工作态度端正,易于管理。而地方普通院校毕业生则可能在思维的灵活性、等某些专业上有长处。

1.2 住院医生的本科专业不同 在1987年江苏省徐州医学院成立全国首家麻醉学系以来,北京、上海、武汉等全国各大医学院校也相继成立了麻醉学系。麻醉专业毕业的人员还非常有限,仅占全体人员的12%(4/33)。所以,目前麻醉学科仍大量吸收非麻醉专业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在我院,麻醉专业的住院医生仅占总数的25%。麻醉系与非麻醉系毕业的学生进入麻醉专业工作,各有优势和劣势。非麻醉系毕业的学生,其长处是对医学知识掌握的比较全面,在临床麻醉中容易从宏观上考虑、解决问题,也容易与其他科室之间产生沟通;其不足之处是对麻醉知识缺乏系统地学习。而麻醉系毕业学生的优、劣势正好与非麻醉系毕业的学生相反。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培训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1.3 住院医生的学历程度各不相同 由于部队编制的限制,部队综合医院麻醉科的医生数量通常很有限,常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吸纳人才。因此,住院医生的学历层次也不一致,主要有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等3种不同学历层次。其中专科学历的住院医生主要是招聘医生,他们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对麻醉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非常不足;而本科学历的主要是直接分配或招聘的,他们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要好些,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较强,培训比较容易。此外,硕士研究生主要是指外地考取本校的外来人员。这部分人员通常是在基层医院工作时通过努力学习才考上研究生的,他们在原单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住院医生培训,因此他们的临床技能仍然较差。但他们经过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其自学和科研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历的住院医生进行培训。

2 住院医生的培训策略[2,3]

2.1 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住院医生培训的普遍做法是在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再接受5年左右的住院医生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给麻醉专业医生证书,这种培养模式称为毕业后教育(PGE)。但目前这种模式还不适合国情,每个医院、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而且目前国内的麻醉医生资源还相对匮乏,还难以实现对住院医生进行长时间、系统的培训。但在借鉴这种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的条件下,许多医院都开始了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制定培训计划时,既要考虑所有住院医生的普遍性,又要照顾每个医生的特殊性。比如,对于麻醉系毕业的住院医生可以考虑进行临床科室的轮转;而对医学专业毕业的医生则应加强麻醉学的基础学习和技能培养。

2.2 指定专人负责 住院医生刚分到科室,科里就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该医生的指导老师,负责管理和了解该住院医生的培训情况。虽然每个住院医生是指定专人负责,但并非是以前作坊里的“师徒关系”。这样住院医生虽然接受老师的管理,但不会受到老师自身水平或特点的局限。老师只是起指导、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好培训计划。

2.3 严格执行 部队综合医院麻醉科的编制有限,而临床麻醉工作却相当繁重,经常出现人手不够的现象。因此,在对住院医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急于求成,中途改变培训计划的现象,让培训中的住院医生过早地结束培训,或改变培训计划,使其担负起科室的临床工作任务。这些做法对住院医生的培训都非常不利,也不利于科室的人才培养。因此,严格执行住院医生的培训计划将非常重要。

3 住院医生的培训方法

每个医院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计划,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科室发展的培训方法,这里着重介绍本科室对住院医生的一些培训方法。

3.1 培训对象 初到科室的住院医生。

3.2 培训时间 一般为2年,根据情况可以延长至3~5年。

3.3 培训 临床基础培训6个月~1年,临床麻醉、急救和心、肺、脑复苏1~2年,危重病监测、疼痛治疗6个月~1年,住院时间6个月~1年。

3.4 具体安排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效率;规章制度;患者;安全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169-02

高效率是指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当今医学事业已步入快节奏高效率的进程,麻醉科学的发展更是如此,麻醉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性日益重要。现在的麻醉质量管理目标是麻醉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将其工作的重点转移至麻醉的全过程和重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1-2]。随着麻醉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风险责任也不断增加,与麻醉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质量管理与高效率备受关注,高效率与患者安全在医院诊疗活动中更加突出,如何确保麻醉质量下提高麻醉效率与安全是解决麻醉科现有状况的迫切问题,下面就麻醉高效率与患者安全问题加以讨论。

1 麻醉医师素质与业务水平

麻醉医师素质与业务水平是麻醉高效率与安全的主要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提高麻醉医师的素质与业务水平在当今医疗环境中尤为重要。

1.1 医师素质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这就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工作要主动积极,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敬业精神。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制定完善的麻醉方案,采取合理的麻醉方法,对所用药品及设备进行认真检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术中必须在岗在位,细致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合理纠正异常情况,遇到问题冷静思考,同时向上级汇报。术后及时随访,防止因麻醉而出现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发生。

1.2 业务水平

麻醉医师的基本素质必须提高,高效率的麻醉医师必需有高超的业务水平。住院医师是县级医院的主力军,加强对住院医师的培训,提高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常规的执行力,全面掌握理论与业务,是最基本要求。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及继续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大小”,每一例麻醉都要做到极致。业务水平的提高是量的积累的结果,所以要积极参加每一例麻醉,为质的飞跃打下牢固的基础。

2 麻醉流程与应急预案建设

合理完善的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安全性。建全和落实规章制度,可防范与杜绝一切差错发生。

2.1麻醉流程

流程建设的合理与否,标志着麻醉效率的高低。临床麻醉工作中对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省掉或随意更改,一定要规范化与制度化。影响流程的因素有患者因素、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对这3个因素都要认真看待,不可轻视,每一因素都影响着效率与安全性。只有严格按流程实施麻醉,切实执行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效率与降低麻醉风险。

2.2 应急预案

在人力资源紧张及麻醉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建立应急预案尤为重要,寻查事故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事前准备不足所致。建立停水、停电、机械故障、气源故障、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处理预案,建立麻醉科医疗差错事故及预防处置预案,不断强化医疗安全及麻醉风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让全科人员熟知应急的处置方法,为麻醉工作提供保障。

3 麻醉医疗设备的性能与使用

伴随着医院的发展与建设,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和高科学技术的医疗设备的不断涌现,如何安全使用医疗设备非常重要。建立完善的麻醉科医疗设备的运转日志制度,增强使用者的责任心[3]。现代化手术室内大量电气设备和高压氧、高压空气、氧化亚氮等的应用,一旦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不仅造成财产损失,也危及患者和手术室内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4]。医疗设备的维修与日常维护是医疗设备正常安全麻醉高效率的重要保障。

3.1 性能

对新进的麻醉医疗设备要进行全科人员培训,掌握性能与原理,合理使用,安全第一。注意手术医生所用的消毒液、仪器与麻醉设备的相互影响,麻醉设备所显示的数值与图形是患者生命的客观依据,要时刻注意变化并排除干扰现象。

3.2 使用

现代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对患者安全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风险性也加大,正确使用麻醉设备尤为关键。麻醉科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推广麻醉质量管理软件系统,经信息化处理获得的麻醉质量信息,将有助于全面提升麻醉质量管理水平,为此一定要做好信息技术的培训,使现有的麻醉设备充分利用其性能。麻醉科设备大都没有固定于每个麻醉医师,必须制定使用流程,共同遵守,对麻醉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与维修。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操作常规,掌握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正确选择参数,才能确保设备、患者和操作者的安全,提高麻醉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国楼.强化麻醉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2):67-68.

[2]屠伟峰.麻醉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性[J]. 麻醉与监护论坛,2011,18(2):145-146.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7篇

本论文主要介绍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功能介绍以及应用,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整个手术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无纸化,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

手术麻醉;信息化管理;数据采集

一、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1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是围绕整个手术业务各部门设计的系统。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由手术排班子系统,手术麻醉护理子系统,麻醉数据接收接口子系统,复苏管理子系统,统计子系统五大部分组成。业务流程由各个手术临床科室发起,各个手术临床科室在HIS系统中填术申请单发送至手术室,申请单发送完毕后可以在HIS系统中查询其发送情况,手术室接收手术申请单进行排班,排班完各手术临床科室可以在系统中查询排班情况。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与手术护理工作站记录整个手术过程的数据,麻醉需要的各项数据会由麻醉数据接收接口子系统自动生成,保证数据完整性,准确性。

1.2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体系架构为常见的三层分层式结构,分层式结构使系统实现高内聚低耦合,使麻醉信息管理系统里面每个模块尽可能独立去完成模块该实现的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更加简单,也就是系统模块之间的接口尽可能少且简单,有利于麻醉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修改与整合。

1.3系统总体结构。

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块分为病人管理,医疗文书,大事件,电子病历,系统管理,数据库配置几大模块,病人管理模块完成同步HIS数据,导入病人信息,手术申请单接收,排班等,医疗文书模块完成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文书的处理工作,大事件主要是完成术中麻醉用药,手术数据等重要信息的记录,电子病历模块完成对病人检验信息、检查信息、医嘱和病历病程的查询工作,系统管理主要完成对系统字典配置,系统人员权限管理,系统文书配置,系统界面配置等,数据库配置主要完成数据库的配置,连接工作等。

二、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1手术排班子系统

2.1.1手术分级管理功能。

手术分级管理功能包括手术项目级别配置字典,手术医生级别配置字典,手术级别设置字典,手术申请单管理功能。其中手术项目级别配置字典设置手术项目的手术级别,手术医生级别配置字典设置临床术科医生的手术级别,手术级别设置字典设置手术级别,手术申请单管理功能实现临床术科医生发起手术申请单与该医生手术级别相匹配的功能[2]。手术申请单发起的手术项目级别与手术医生级别必须匹配,如不匹配,则不允许该医生发起手术申请单。手术申请单中包括手术需要的手术类别,手术排序,手术患者,主刀医生,感染手术等手术必须信息。

2.1.2手术排班功能。

手术室护士接收手术申请单后进入手术排班界面,手术排班通过同步HIS数据后导入手术申请单内容,手术室通过手术排班功能对将进行的手术进行排班,将麻醉医生,洗手护士,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手术间,手术排序与相应的手术进行匹配,排班提交后系统将自动生成手术安排表与手术通知单。临床术科医生可通过手术排班查询界面了解手术排班情况,清晰了解手术安排。手术室配备手术排班大屏,临床术科医生可通过手术排班大屏实时查看手术间手术患者,麻醉医生,主刀医生,手术状态等信息。手术排班功能实现了手术申请单发起到手术安排以及手术排班反馈的闭环流程,实现手术信息的循环流通以及手术信息明朗清晰被各手术业务部门接收与了解,有利于临床各部门安排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

2.2手术麻醉护理子系统

2.2.1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

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由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功能与麻醉主任工作站功能组成。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功能分为术前访视记录,术中记录与术后管理三部分组成。术前访视记录为麻醉医生通过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登记手术患者信息,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站通过与PACS系统,LIS系统与HIS系统的接口信息相连接,麻醉医生可实时查询患者的检查结果,检验数据,患者病历病程,病人医嘱等信息,完成术前访视记录,手术同意书等文书。术中记录为通过麻醉数据接收接口子系统,实现监护仪等仪器与计算机相连接,实现手术过程中患者体征数据自动采集并记录,麻醉医生通过术中记录功能完成手术过程中用药,麻药,事件等术中重要数据的记录,形成完整,准确的麻醉记录单。术后管理功能为手术完成后帮助麻醉医生整理麻醉文书,统计麻醉数据,打印相关文书,病历归档等,实现数据有效,准确的整理,有利于帮助麻醉医生总结麻醉经验。

2.2.2手术护理工作站。

手术护理信息子系统包括手术护理记录单管理,手术护理工作量管理,手术护理数据统计三方面的内容。手术护理记录单管理:手术护理记录单管理包括术前护理访视单,术中手术护理记录单,护理不良事件的记录,压疮评估表,器械清点单。手术护士通过完整填写术前护理访视单,术中手术护理记录单,护理不良事件的记录,压疮评估表,器械清点单,准确记录了患者手术过程中失血,输血,输液等事件,记录患者从手术前到术中以及术后的完整护理记录。手术护理工作量管理:手术护理工作量管理包括手术护理工作量,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压疮评估记录等,手术护理工作量完整统计手术室护士每个月手术工作量,有效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手术护理不良事件与压疮评估记录能帮助手术室管理者更好的预防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压疮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对手术护理与压疮问题的重视和预防意识。手术护理数据统计:手术室管理人员通过手术护理数据统计可以清晰了解手术室工作量,每个护理人员工作量与工作效率,手术护理过程中器械使用率,使用情况,损坏率,使用成本等数据,通过手术护理数据统计,可以有效帮助手术室管理人员更好的利用有效资源,总结护理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三、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与医院信息系统配套的各种子系统也随着被应用。它们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实时传递,实现医院各业务部门之间信息快速传递,各业务部门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规范各部门业务流程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在手术业务部门应用后,解决了以前手工资料填写繁琐,纸张浪费,容易丢失等问题。它规范管理了整个手术流程,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从手术申请单填写,手术排班,手术记录,复苏记录以及术后统计等整个闭环流程,动态实时记录病人体征数据,实时查询患者病历病程,医嘱,检验,检查等各种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术后统计的各项数据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提前发现适合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通过实时监测患者各项数据降低手术患者的麻醉风险,有利于总结麻醉经验,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大数据统计分析推动了未来麻醉工作的科研进展。

作者:林少斌 李韶斌 赵紫奉 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信息科

参考文献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8篇

外科手术实验是外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在课堂书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深化和理解。外科手术实验离不开实验动物麻醉,麻醉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实验能否顺利进行。所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于实验课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作者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谈点体会,以供参考。

1 常用动物及术前准备

外科手术常用的实验动物有狗、山羊、家兔和鼠。实验狗应于手术前12 h禁食,6 h禁饮,兔术前禁食24 h,禁饮6 h。对于山羊的实验,常规在术前30 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纳0.1 g,使其镇静,预防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保护心血管系统,使呼吸道通畅,以利诱导平稳迅速,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1]。狗钳制动后快速麻醉诱导,再捆扎四肢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 常用麻醉药的选择

动物实验常用的麻醉剂有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等。挥发性麻醉剂包括乙醚、氯仿。乙醚吸入麻醉适用于各种动物,其麻醉量和致死量差距大,较安全,动物麻醉深浅度容易掌握,麻醉后苏醒较快,缺点是对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容易引起窒息。故在乙醚吸入麻醉时,必须有人照看,防止麻醉过深而死亡。非挥发性麻醉剂包括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纳、硫喷妥纳等,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稳,动物无明显换气现象,缺点是苏醒较慢。中药麻醉剂如洋金花、氢溴酸东莨菪碱,其作用不够稳定,麻醉效果不理想。因此,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

3 常用麻醉方法

外科手术实验常选用的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吸入麻醉多选用乙醚作麻药,麻醉时用几个棉球,将乙醚倒入其中,迅速转入钟罩或箱内,让其挥发,将待麻醉的 动物放入,约4~6 min即可取出,准备一个蘸有乙醚的棉球小烧杯,在动物醚麻变浅时罩在鼻子上使其补吸麻药。较大的动物,如狗需用麻醉口罩进行麻醉。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操作简便,是实验最常采用的方法。腹腔给药麻醉多用于大小鼠和豚鼠。较大的动物,如兔、狗等则采用静脉给药进行麻醉[23]。由于各种麻醉剂的作用长短及毒性的差别,在腹腔和静脉麻醉时,一定要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注射量。

4 讨论

乙醚麻醉时由于乙醚燃点很低,遇火极易燃烧,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远离火源。静脉给药麻醉时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性,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轻或消失时,立即停止注射。配制的药物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深。麻醉时需注意保温,麻醉期间动物的体温调节机能往往受到抑制,出现体温下降,可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此时可采用保温措施,如实验桌内装热炽灯、电褥等[45]。

外科手术动物实验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以实验动物成功的麻醉为前提。所以,不断地总结动物麻醉的经验,对于外科手术动物实验的成功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伊廷夫,赵惟呈.医学技能学实验指导[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9-246.

[2] 马 骊,田 力,于 洋,等.实验用犬两种麻醉方法的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3):175.

[3] 王天龙,刘 通,张天飞,等.戊巴比妥钠在教学用犬麻醉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2):141-142.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胃镜检查;麻醉;非麻醉;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48-01

在内科疾病诊断中,胃镜可以发现病变,病变部位,还可以在病变部位取小块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对诊断更有帮助。虽然胃镜检查时间比较短、治疗安全,检查后患者很快恢复,但是胃镜检查对患者的刺激是很强烈的 ,它可以引起患者躯体的一系列的应激源,患者在此种应激源的刺激下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四肢发凉等不良反应。检查前实施麻醉处理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我院自2012年在经胃镜检查患者中开展胃镜检查前麻醉处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2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的100例经过胃镜检查确诊的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61例,年龄在14-83岁之间,食欲下降而原因不明的患者有40例,上腹部疼痛的有31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15例,咽下困难的患者有9例,药物治疗前后观察患者有5例。所有患者排除以下情况:严重的心肺疾病(心律失常、心衰、心梗、呼吸功能不全、哮喘发作),休克、昏迷等危重状态,神志不清、精神失常,上消化道急性穿孔期。严重咽喉疾病,腐蚀性食管炎以及急性传染性肝炎或胃肠道传染病暂缓检查。

1.2方法[2

观察组患者先行麻醉,将丙泊酚和芬太尼通过静脉注射,再进行胃镜检查。对照组患者在检查前采取非麻醉处理方式:不给予患者镇痛类药物,只进行常规的咽喉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心率及收缩、舒张压等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

观察组呼吸、心率及收缩、舒张压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采用检查前麻醉处理的患者在检查中不会出现难以承受的疼痛感或者中断检查的现象,也没有患者出现呼吸抑制。但是未进行麻醉处理的患者中却有11例患者出现疼痛、呼吸抑制等情况。

3 讨论

无论是应用芬太尼还是丙泊酚[3-4],很多进行临床麻醉的患者会伴随呼吸抑制。但是丙泊酚通常较为常用,其为一种静脉麻醉剂,具有很短的半衰期,在麻醉时所使用的浓度跟血药浓度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有利于调控麻醉的程度,且能够较快起效,能缩短患者麻醉后醒来的时间[5]。

在麻醉状态下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进行实时监测外, 还应该特别注意通过对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进行听诊或观察进而对其机体的通气功能进行检测和评价,特别是对一些高危患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该问题。当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时, 要在严密监测的条件下暂时不用药物对患者进行干预,可暂停相关操作,将病人的下颌略微抬起或使的注射速度相对减慢,若依然无效再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控制。丙泊酚对患者的心肌和心血管系统的神经反射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导致患者的心率明显减慢,血压明显下降, 因此, 患有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及休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通常情况下不适宜在麻醉状态下进行胃镜检查[6]。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检查前麻醉处理的患者在检查中不会出现难以承受的疼痛感或者中断检查的现象,也没有患者出现呼吸抑制。但是未进行麻醉处理的患者中却有患者出现疼痛、呼吸抑制等情况。有研究表明,进行麻醉处理的患者,胃镜检查成功率较高,可达93%,而未进行麻醉的患者,其成功率则为70%左右。本次研究表明,采用麻醉处理的观察组患者,其呼吸、心率及收缩、舒张压等指标在检查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温素莲,张晓慧,张伟.红异丙酚合并格拉司琼应用于麻醉胃镜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7):455.

[2]翁冬兰,潘杰,朱丽明.鼻胃镜与麻醉胃镜检查的安全性探讨[J].临床医学,2008(3):27-28.

[3]邹文孝,房殿春,王振华.咽部表面麻醉在胃镜检查中的作用观察[J].重庆医学,2007,26(12):193-194.

[4]杨元兰,魏秀芹.利多卡因和地卡因合用胃镜前麻醉体会[J].滨洲医学院学报,2008,21(13):247-248.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10篇

绝大多数嘉宾,一边倒的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这时,出席这次辩论会的麻醉科医生说了一句话:“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接着说道:“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工资太高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

如今,麻醉医生被亲切地称为“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借助于现代麻醉学的精髓理念和高科技手段,麻醉应用已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您了解麻醉的历史吗?下面,就请跟随记者到中国麻醉博物馆看一看,领略麻醉的神奇魅力。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的中国麻醉博物馆,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集团筹建。第一次所见,就被他那银灰的主色庄重大气的气场所震撼,方正的外观蕴含着古人的哲学思想,先贤们流传下来的智慧光芒就凝集于此。

深邃历史萌生麻醉之“根”――华佗与麻沸散

驻足在中国古代麻醉馆中,文字介绍的背后,中华文明显得更加厚重。现代麻醉传入前,中国应用和麻醉技术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进入中国古代麻醉馆,华佗与麻沸散是最吸引人们的主题之一。麻沸散作为世界上使用最早的麻醉剂,距今约有1800年的历史,是由我国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据《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利用麻沸散的麻醉作用成功地做过腹腔肿瘤切除术,肠、骨部分切除吻合术等。麻沸散是中药麻醉剂,它的问世,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要比西方医学家早了1600年左右。可惜的是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了。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中国医学家成功地采用中药洋金花等合成麻醉剂。使一千多年前的“麻沸散”重放光芒。

在博物馆中,麻醉的历史也可以很有趣,它们等待着世人前来不断探索和发现那文明的传承。4000余件馆藏文物,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馆藏数量最多的麻醉学博物馆,每件展品的背后,都在诉说着麻醉那悠远的历史记忆,

光彩熠熠创造麻醉之“髓”――威廉・莫顿与乙醚

参观中国近代麻醉学展馆,能够全面地了解我国近代麻醉学历史脉络。中国近代麻醉学紧随西方麻醉学发展而来,是荒芜土地上开出的灿烂之花,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奇迹。

展馆中有一张充满纪念意义的图片,是1846年威廉・莫顿医生首次在美国麻省总医院演示乙醚麻醉下的外科手术。这张照片后面还有一系列有趣的轶事。当时,莫顿在巴尔的摩牙科学院学习后在波士顿开业。首先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需要拔去原来的坏牙和牙根,有时还需把全部的牙都得拔去。在当时还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拔去那么多牙,则病人疼痛难忍。他曾看见不止一个病人,没有等把牙拔完,就愤怒地大踏步离开他的诊所,发誓不再登门。莫顿立志要找到一个无痛拔牙的方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莫顿听化学家杰克逊无意中提起有一次在做化学实验时,不慎吸入一大口氯气,为了解毒,又赶快吸入一口乙醚,不料_始感觉浑身轻松,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莫顿听罢猜想乙醚可能有麻醉作用,他查阅了大量书籍和文献,并开始在动物身上做试验:经过多次试验。莫顿充分证明了乙醚的麻醉作用。1846年l0月16日,莫顿公开演示了乙醚麻醉术,成功的为一位病人切除了颈部肿瘤,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乙醚做麻醉剂的外科手术。正是在这个光辉的日子里,莫顿把人类经受手术痛苦的历史划分成为两个时代,是麻醉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麻州总医院至今还妥善地保存着这一间手术厅,作为永久纪念,任人参观。

置身在总面积达1500O的展馆中,从中国古代麻醉到中国近代麻醉学各阶段的发展。麻醉历史的脉络也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其实,麻醉的故事并未停止,麻醉人正用对麻醉的诚挚和热爱,书写麻醉新的篇章。

薪火相传涅麻醉之“魂”――中国麻醉先驱奠基人

从中国接受西方麻醉技术传入,到老一代麻醉先贤出国深造,中国麻醉在探索中完成了起步和奠基阶段。每个阶段的求索与创造,都凝聚了一代代麻醉专家的心血与汗水,也孕育着中国麻醉学的未来和希望。尚德延、吴珏、谢荣、李杏芳、谭惠英、王源昶等中国麻醉学界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为中国麻醉的早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纪念先贤们通过麻醉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新中国麻醉学作出的贡献,麻醉博物馆特开辟独立板块让后辈们铭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麻醉学先驱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下,麻醉学从无到有逐步开启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一幅幅图片,让人们回顾中国现代麻醉的发展脚步:1949年,尚德延教授归国后,在现总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麻醉科。1956年,吴珏被卫生部和上海高教局评聘为三级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麻醉学教授。1951年,谢荣教授最早对静脉普鲁卡因麻醉做出重大改进,在抗美援朝中救治了大批伤病员,并在国内外普遍推广应用。1947年,李杏芳教授回国后在上海仁济医院领先开展了紧闭循环全身麻醉,并开创我国心脏麻醉的先河。1960年,谭惠英教授率先在我国将人工冬眠疗法和静脉强化麻醉用于治疗和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5年,王源昶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采用经胸壁心脏按压法抢救病人生命,突破多年沿用的开胸后心脏按压的方法。比公认最早于1960年的报告早了5年。但由于没有及时报道,未被学界及公众关注,成为我国麻醉界的一大憾事。

弯道超车惊鸿麻醉之“道”――我国麻醉高速发展

针灸麻醉的发展,是中国麻醉学的非凡成就,展馆中也展示了许多历史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窗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度访华时提出要求参观针刺麻醉手术,形成了至今仍风靡欧美的“针灸热”。此后,针刺麻醉成为接待外宾的常规节目。那一枚197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医疗卫生科学成就”邮票,历经数十载这珍贵的纪念邮票依然色彩鲜亮,其中第一张就是“针刺麻醉”。

时光飞逝,历史的烙印,铭刻着我国麻醉学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进步。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幅幅令无数麻醉人欣喜的胜利的场景,他们如点点繁星,镶嵌在耀眼的麻醉历史长河中。

1964年南京麻醉学术会议为正式成立麻醉学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南京麻醉学术会议的全体成员合影,正讲述着我国麻醉界第一次聚会与学术交流,对促进麻醉事业发展有着里程碑意义。1979年,第二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隆重召开,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正式成立。是我国麻醉学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尚德延教授任首届主任委员、谢荣教授、吴珏教授等任副主任委员,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官方组织的正式建立。此后各地麻醉学分会相继成立,麻醉专科刊物创刊发行,麻醉学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1987年,谢荣、罗爱伦、李树人三位教授与卫生部主管领导进行麻醉界的历史性会商,正式申请麻醉科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经过老一代麻醉学家们的不懈努力,1989年我国卫生部颁布文件明确麻醉科正式独立于外科的二级学科、临床一级学科。业务范畴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与重症监测,为我国麻醉学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通过老一代麻醉学家的不懈努力,1989年国家卫生部文件,明确指明了麻醉学科成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并明确麻醉学科业务范围,由临床麻醉逐步扩大到急救,心肺脑复苏、疼痛的研究与治疗。麻醉学科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81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派代表赴德国参加第七届世界麻醉学术会议。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世界性麻醉学术会议。同时,与世界麻醉医师联盟(WFSA)首次讨论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加入WFSA的问题。1992年6月,第十届世界麻醉学术会议在荷兰海牙召开,我国自参加世界麻醉学会(WFSA)会议后,第一次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WCA。

2011年熊利泽教授领导的团队的研究项目“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麻醉学界获得的国家最高奖项。

2012年,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世界麻醉学会联盟(WFSA)会上,于布为、黄宇光等5位教授,全面进入WFSA 科学事务委员会、麻醉安全与质量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出版委员会、疼痛委员会担任委员等职务。中国麻醉学者进入WFSA,是中国麻醉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事件,显示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也标志着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面登上了国际麻醉舞台。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麻醉;安全;注意事项;探讨

【中图分类号】R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48-02

麻醉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麻醉安全问题始终是麻醉学科的头等大事。随着麻醉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麻醉医师风险责任的不断增加,与麻醉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麻醉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麻醉界、医疗行业、乃至社会的关注。那么,怎样才能在麻醉工作中将安全的风险降至最低呢?

1 影响麻醉安全的因素

1.1 病人因素。①与年龄有关。例如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器官功能不全,对麻醉的耐受性弱于成人,麻醉死亡率常高于成人。②与疾病有关。有些病人本身就有心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内稳态失衡、动脉瘤、脑疝等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就是造成死亡的原因,自然会增加麻醉风险,尤以心血管疾病为多,若为如此危重病人实施麻醉,死亡率相应会高。③与身体状况有关。病人的身体状况在麻醉死亡中占重要地位,对评估麻醉风险意义重大。因此,麻醉医生要根据病人身体状况进行麻醉手术。

1.2 麻醉因素。①术前准备不足。未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或术中风险末考虑相应对策。②方法选择不当。如对休克病人采用硬膜外麻醉,饱胃病人未下胃管就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等。③操作出现失误。如硬膜外穿刺针或导管误入珠网膜下腔,气管插管误入食道等。④责任心不强。如出现阻滞平面过高、呼吸抑制、气管插管脱管等情况时,麻醉师不在岗,延误抢救时机,术前没有认真检查麻醉机及其管路,致使术中出现麻醉机械故障;错用药物、药物逾量、氧源错误、误输异型血等。⑤自身素质差。一些麻醉人员基础理论低,技能水平低,安全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等。

1.3 手术因素。①时机选择不当。如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症未予控制和改善;上呼吸道感染、哮喘、低氧血症等症未予治疗,张力性气胸未处理及心梗未超过半年即行择期手术等。②操作有误。过于用力牵拉胃肠或胆囊、长时间压迫重要脏器、翻动或探查心脏、阻断与开放循环,出血不能及时控制、误伤大血管或心内传导系统等。③环境恶劣。过冷过热,声音嘈杂、疲劳手术、精力心散等。④缺少监测。手术室内缺少血压计、心电图机、脉博氧饱度监测仪等。

2 避免麻醉风险发生的措施

2.1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麻醉前应先将麻黄碱和阿托品准备好,即使不用也不应视作浪费。麻醉医师要对麻醉手术中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所预测,有所准备,在处理时才能从容不迫。任何麻醉前均需先开放静脉,都必须有麻醉机和适当的监护设备,一定的抢救药品。

患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患者只要爻到了麻醉医师手上,不管是否麻醉,都要对患者的安全负责,这就要求急诊的麻醉医师不仅要有强烈的应急意识,还要有充分的准备。各级麻醉科人员对病员要有高度责任感。术前必须了解病史、体检,按照五级麻醉患者国际分类标准,明确该病员是否能行该种麻醉,在病历上写明可能发生的意外与合并症,并写好术前用药医嘱、注明剂量、注药时间及麻醉方法。

2.2做好术前谈话工作。让患者或其监护人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之前,麻醉医生应向他们谈论些什么显得十分重要。他们能否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接受或拒绝麻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合理性,后者不仅取决于高超的麻醉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取决于麻醉前对病史、疾病及并存症的全面知情和外科医生的医术水平,并达成共识,既要让患者对疾病的诊治充满信心、解除顾虑、紧张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又要接受临床麻醉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罕见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2.3及时做好麻醉记录。麻醉人员在麻醉后24 h内应做好麻醉小结,术中麻醉记录必须书写完整,准确如输液、输血、用药、大出血、抢救等必须与记录一致),麻醉人员应在72 h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危重患者适当延长时间,并做好随访记录。一定要如实详细的记录。例如:输血一定要记录出血量,气管插管要记录是否顺利,气管插管型号,深度等。

完整的记录应当包括:①麻醉全过程的详细、清晰、实时记录。②记录麻醉管理过程中进行直接增加麻醉风险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步骤。③记录有重要特征的患者资料嫡史、过敏史、慢性用药史、急性用药史、、所用监测、特殊监测理由和患者反应)。④记录麻醉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及可能重要原因。

详细的麻醉记录可以为接班的麻醉医师提供有关手术、患者、麻醉情况的详细信息;还可以为患着在术后观察室、麻醉苏醒室或ICU的经治医生提供有关手术、麻醉过程中或患者资料的重要信息,因此至关重要。

2.4正规操作。在医疗操作中一定要规范,否则将增加失误率,例如硬膜外导管断入体内多由于非正规操作引起。麻醉中应每5 min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如遇呼吸循环不稳定时,应反复监测及记录,必要时监测心电、尿量、体温。任何手术都应有一定的麻醉深度,过浅不利于安全,不应以拔管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一台麻醉机质量的好坏,在手术结束前患者不应出现呛咳,躁动,尤其是小儿,气道高反应患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特别要注意在麻醉手术中不要出现套管针滑脱,堵塞,接头脱落等现象

2.5加强监测力度。对于一些硬膜外的患者,有的医师在使用综合监测仪的时候,往往只使用其中的无创血压和Sp02,而将心电监测闲置不用,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若做了有创血压监测,如不需要将其带回病房进一步监测,也至少应等拔完气管导管,患者循环平稳后再将其拔除。因为在拔管时,或者在搬动患者时仍有可能发生循环的剧烈波动,另外也有个别手术因为引流过多,在离开手术室前面临“二进宫”的危险,因此对已做创血压监测的患者最好在高开手术室前最后拔除,有条件的也可带回病房继续监测。对于一些患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或俯卧位的患者应在麻醉前局麻下将动脉穿刺好。重危患者及长时间手术患者一定要导尿监测尿量。

2.6建立完整的技术与操作规范与标准。在国际上,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制定了麻醉医师操作常规、肺动脉置管常规、围术期食管超声检查常规、困难气道处理常规、血液制品使用常规、非麻醉医师使用麻醉品常规、急慢性疼痛治疗常规、癌症疼痛治疗常规以及产科麻醉常规等操作常规与操作指南。这些常规与指南对于规范麻醉操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显地降低了围术期死亡率。相对于规范与标准尚不健全的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3版.沈阳:1996:428.

[2] 谢荣.麻醉学[M].第3版.北京:1998:161.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CSEA)是一种新的椎管内麻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刮宫产手术,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特点,即起效快,肌松好,用药量少,对胎儿影响小,且麻醉时间不受限制,可明显提高麻醉的成功率[1]。我们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将其用于剖宫产的腰硬联合麻醉, 旨在评价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120例,年龄21~32岁,ASA I~Ⅱ级,随机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每组各60例。两组产妇均无麻醉前用药及椎管内麻醉禁忌证,两组产妇年龄、体质量、血压、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吸氧,接监护仪,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通路,输人林格液。取左侧卧位穿刺。选择L2~3作为穿刺点,同时预备好阿托品及麻黄素。一般在行CSEA之前,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500 ml左右,患者右侧卧位。CSEA组采用BD联合针穿刺,经穿刺成功见脑脊液后注入0.75%布比卡因1 ml和10 mg麻黄素1:1脑脊液配制,重比重液3 ml,以l5~20 s注入,注入完毕后退出腰穿针,经硬膜外腔头向置硬膜外导管3~4 cm备用。患者转为仰卧位,调节麻醉平面达T6,若腰麻作用弱或手术时间长,可经硬膜外追加2% 利多卡因以维持麻醉平面。EA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应用2%利多卡因5 ml测试麻醉平面,观察患者无腰麻表现后,分次给予5 ml,共给予15 ml,依需要追加2%利多卡因。两组均用针刺法测麻醉平面;用Bromage评分法计算运动阻滞程度和VAS评分法记录术中疼痛程度。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有所降低,II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明显(P

3 讨论

子宫体的交感运动神经来自于T5~T10。脊神经,而感觉纤维沿T10~L1。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宫颈神经支配来源于S2~S4脊神经根汇聚成的神经,盆腔腹膜覆盖于子宫前壁,其上行越过子宫底之后转向后并下行覆盖子宫和阴道后壁,继而沿直肠前壁反折上行。硬膜外麻醉不能消除盆腔深部的牵拉,需辅予静脉药完成手术,不利于麻醉管理, 如果增加局麻药首剂量也许可扩展麻醉阻滞范围,但同时增加毒性反应的不安全因素。

剖宫产手术一般比较紧急,要求麻醉方法起效快,肌松好,镇痛完善。传统的硬膜外麻醉在麻醉成功后需15~25 min方可手术,且常出现阻滞小全现象。EA组用约量可控性好,但麻醉诱导时间长,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率高[2]。CSEA组用药量少,没有全脊髓麻醉的危险。CSEA 起效迅速、麻药用量小、起效快、镇痛肌松较满意,在产妇平卧后即可开始消毒、手术,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为急诊手术快速娩出胎儿赢得了时间,减少了产妇的痛苦[3,4]。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并可衔接硬膜外用药,手术时间不受限制,且便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生理上由于孕妇妊娠后期硬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腔静脉丛扩张容积缩小,注入较少局麻药即可产生广泛阻滞的特点。产妇麻药用量为非孕妇的1/2~2/3即可达到满意的神经阻滞效果[5] 。

综上所述,CSEA特别适用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的急诊剖宫产术,CSEA作为一种联合麻醉方法,使麻醉效果更趋完善,同时便于术后镇痛的实施,从而提高了麻醉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吴涯雯,詹鸿,林定,等.重度妊高征患者剖宫产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4):110-111.

[2] 张野.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1:40.

[3] 李仲廉,邓乃封.妇产科麻醉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七氟醚;丙泊酚;全麻诱导;临床效果

丙泊酚作为一种全身麻醉剂,起效快、持续的时间短、产生的不良反应少、苏醒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全身麻醉诱导中,但是临床滥用的问题较多[1]。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全身麻醉剂,麻醉性能良好,诱导期较短[2]。患者苏醒快且平稳,减少了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地全身麻醉剂,麻醉效果显著。现在对我院在2009年4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全麻诱导的患者分别使用七氟醚和丙泊酚作为全麻诱导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探讨七氟醚与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的临床对比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9年4月到2011年11月收治80例需要进行全麻诱导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50例,女性患者占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3±9.5)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对于术前有神经疾病史、长期使用安定类或者阿片类药物史、合并严重心肺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两组患者各占40例,七氟醚组的患者给予七氟醚作为麻醉诱导,丙泊酚组患者给予丙泊酚作为麻醉诱导。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两组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

1.2方法

1.2.1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均使用0.1g苯巴比妥钠和0.5mg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以及无创血压进行常规监测。待患者静卧5分钟之后对其血压以及心率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面罩吸氧3分钟之后进行诱导,两组患者都使用0.1mg/kg咪唑安定以及4μg/kg芬太尼作为静脉诱导。七氟醚组患者给予七氟醚吸入麻醉,初始氧气的流量每分钟为5L,浓度为6%,待患者意识消失之后把氧气流量降低为每分钟2L,使用0.1mg/kg维库溴铵静脉注射3分钟之后进行气管插管;丙泊酚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把控的浓度是3ug/ml,待患者意识消失之后使用0.1mg/kg维库溴铵静脉注射3分钟后进行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维持麻醉。

1.2.2对两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和气管插管的时间以及是否出现插管反应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对两组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观察。

1.2.3选用软件SPSS17.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P

2结果

七氟醚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为(105±9)s,气管插管的时间为(307±13)s,对照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为(82±10)s,气管插管的时间为(271±13)s,两组患者在意识消失的时间、插管的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丙泊酚应用于全麻诱导时通常会使患者的血压降低,减慢血液流变学,主要是因为丙泊酚通过对外周血管神经递质释放的抑制,减弱了血管平滑肌对内源性以及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从而降低了外周阻力以及血管扩张,对于循环起到的抑制作用较强。七氟醚和丙泊酚比较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能够减少心律失常症状,提高心功能,从而减少了梗死的面积,对于心血管功能较差的患者使用七氟醚的效果优于丙泊酚的麻醉和维持效果。七氟醚对患者呼吸道造成的刺激作用和丙泊酚相比较小,通气的方式主要有自主通气以及压力支持通气,能够补偿使用物对呼吸造成的抑制,维持麻醉平衡,为插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丙泊酚和七氟醚都能够对插管应急反应进行有效抑制,但是七氟醚对患者的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都能够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对于副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比丙泊酚更为显著。七氟醚应用于全麻诱导中对患者心血管的稳定性较好,对患者呼吸的抑制作用较轻,起效快,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以及插管的时间均较短,对于循环产生的影响小,麻醉诱导的效果更为显著[3-4]。通过上述结果显示:七氟醚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为(105±9)s,气管插管的时间为(307±13)s,对照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为(82±10)s,气管插管的时间为(271±13)s,两组患者在意识消失的时间、插管的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琳虹,季波,张杏莹,翁少敏.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及非麻醉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14(08):178-179.

[2]胡宝友.七氟烷全麻诱导现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6(31):275-276.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麻醉意外  原因  预防 

        1 麻醉意外的常见原因

        1.1 麻醉选择不当  麻醉时机选择不当,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纠正,心肌梗塞6个月内动大手术;方法选择不当,如严重休克的人用椎管内麻醉,有气道梗阻病人不做气管插管等;药物选择不当,如哮喘病人用箭毒等致组织释放药,  高钾病人用司可林。

        1.2麻醉及手术操作不当  插管误入食道或一侧支气管;硬膜外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未发现;大量局麻醉注入血管;浅麻醉下眼心反射、胆心反射等;空气栓塞,骨科手术中的脂肪栓塞,肺栓塞。

        1.3麻醉管理不当  麻醉药、肌松药用后通气不足,气管导管扭折,分泌物堵塞或接头脱落,舌后坠,呕吐物未及时管理;椎管内麻醉平面过高或辅助用药导致呼吸抑制未及时处理;大出血病人未及时补充血容量,或心功障碍病人输液过多、过快致心衰、肺水肿;钠石灰失效致CO2潴留;术后拔管过早或肌松药未完全消失、再箭毒化致呼吸抑制、通气不足;病人并存疾病如心衰、冠心病、嗜铬细胞瘤未发现致处理失误;严重输血、输液反应处理不及时;在缺O2、CO2蓄积基础上引起的神经反射致呼吸循环紊乱;全麻因改变体位致循环功能紊乱或气管插管脱出;无常规监测未能发现低血压、缺O2、心律失常等。

        1.4麻醉中的各种失误  药物过量;给药错误;麻醉机气源接错;注入异型血或污染血;使用不熟悉的药物或麻醉方法;无必要的设备、监测、抢救设备而强行实施麻醉。

        1.5无法预计的原因  恶性高热,药物过敏反应,心血管意外。

        2 麻醉意外的预防

        2.1 规范麻醉操作和管理  是确保病人安全度过手术关的需要。虽然安全完善的麻醉使恶性事件明显减少,但麻醉差错仍时有发生,通常包括低血容量、低血压、通气不足、缺氧、气道梗阻、用药过量和错用,返流误吸,仪器失灵,设备故障以及操作失误,观察不细,判断错误,对危象处理不当等,且多数由于一种或多种因素成为激发原因,造成事故差错和意外的发生,因此必须规范麻醉技术操作,加强麻醉期间管理。

        2.2 做好应急准备,防患于未然如行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等必须要备好麻醉机和急救物品。估计危重病人手术中可能出现心脏问题时必须备好除颤器、心脏临时起博器,及其它相应药品、物品。对胆道手术病人为防止胆心反射的意外发生,必须常规用注射器抽好阿托品、麻黄素备用。遇紧急情况是否有最基础的监测设备,如白动血压、电监护和脉搏氧饱和度仪。麻醉前访视工作是否至到位,麻醉器械故障的预防和处理是否熟练等。

    2.3 加强手术组医护人员的合作与联系  合作是保证安全和防止或缓解危害情况的关键之一,联系是合作的基础;通过相互联系达到互相支持、协作,配合完成共同的目标。

        2.4 吸取教训  对于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应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防止在同样情况下再次发生类似事情。要记住每一次失误都是学习和改进的机会,要举一反三,认真对待。

        2.5 建立安全标准  应建立与安全有关的科室管理规范、麻醉实施标准和检测标准,并逐渐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3 体会

        尽管麻醉学的发展使麻醉引起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麻醉学依然是一个风险很高的学科。一些地区就医条件差、设备落后、监测不到位、无起码的监测仪器,加上医务人员素质较低,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差、领导对麻醉工作的不重视,致使因麻醉引起的死亡率较高。

麻醉学起源范文第1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国内二级甲 等以上医院122所,其中三级医院57所,二级医院 65所,以上述医院麻醉科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及统计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 括:麻醉医生人数;各医院麻醉护士的数量、学历及 职称;目前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的培养 方式;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及其对此 专业实习生及毕业生就业是否优先选择。选取我院 2009届护理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 训,由调查员将调查问卷带到150所就业医院进行 调查,调查后当场收回问卷并邮寄回。回收有效问 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81.%。采用统计描述进 行分析。

2结果

    2.1 122所医院的基本情况按医院等级分为三 级医院57所,占46.7%; 二级医院65所,占 53.%。122所医院有麻醉医生1169人、麻醉护士 391人,医护比为1 :0.33。

2.2 三级、二级医院麻醉科护士学历、职称构成比 (表1)

2.3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表2)

2.4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目前各医 院对麻醉护士多采用带学徒式和(或)进修学习的培 养方式(95. 1 %),通过院校系统教育的极少 (4. 9%),而多数医院建议的麻醉护士培养方式为院 校教育(85. 8 %)。

3讨论

    3.1结果分析

    3. 1. 1麻醉护理人力资源明显短缺在美国,麻醉 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约为1 : 1 ~2我国台湾的 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目前达到1 :4|1],说明 仍未制定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卫生部颁布 《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78)卫医字第 1689号中规定临床医护比为1 :2。而本次调查结 果显示,医护比为1 :0. 33,较临床医护比1:2显 著偏低。麻醉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满足不了 护理服务的基本需求,增加了医疗工作不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压力大和体力透支,使麻醉护士 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3. 1. 2麻醉护士的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部《中国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 2010年)》中提出的 “合理调整临床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60%, 二级医院 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 40%21。所调查的122所医院中,麻醉护士具有大 专及以上学历者,三级医院为44.9%,二级医院为25.8 %。麻醉护士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三级医 院为29. 3 %,二级医院为15.6%,提示目前二、三级 医院麻醉护士的学历及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有待进 一步提高和加强。

3.1. 3 麻醉护士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 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要求麻醉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趋向于专业化和系统化。而传统培养 麻醉护士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麻醉科的 需要选送少数临床护士到上一级医院麻醉科进修 学习后改为麻醉护士; 二是通过科室轮转到麻醉 科室,由麻醉科室老护士“带学徒式”培训。而真 正由医学院校系统正规培养的麻醉护理专业人才 极为短缺(4.9%)前两种方式在职培训周期长, 见效慢,同时增加了培训经费投入。虽然培训后 的护士能掌握麻醉护理实践操作技能,但因缺乏 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很难成为符合现代麻 醉护士水准的新一代专业护士。

3.2高等医学院校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的可行性

    3.2.1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2005 ~2010 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 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 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 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理队伍专业技术水平。麻 醉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及传统的手术配合护 理,它有其特殊内容,如麻醉前药品及器械准备,麻 醉药品、贵重药品及生物药品的管理及恢复室病人 的监护、一次性麻醉用品的消毒与隔离等,都是其他 专业护士不能替代的131。因此,开展麻醉护理专业 教育,完全符合《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 神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3.2.2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符合用人市场的需求 麻醉护士在就业前景与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优 势。随着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的改善,麻醉护士 在我国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在所调查的122所 医院中,79.5%的医院需要麻醉护士; 9. 8%的医 院要求麻醉护士的学历起点是专科,90. 2%是本 强,能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随时掌握国内外的 学术动态,保证本医院的专科学术水平能跟上麻 醉学科的发展。医院对此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 可优先选择的占94. 2%。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医 院对麻醉护理专业护士均有需求。设置麻醉护 理专业是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3.2.3具有多年麻醉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基础徐 州医学院是全国麻醉学专业创始单位,有着丰厚麻 醉学的教学积淀,护理学院依托我院麻醉教学优势, 2004年率先尝试在国内创办“护理学麻醉护士专 科方向”(本科),其模式为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及部分 专业基础课之后,再进行专业方向分化,即“前期趋 同、后期分化”。这种模式不仅能较快地向急需的学 科领域输送专科护士,满足日益发展的医疗工作的 需求,而且有利于我国护理学专业内涵的充实和各 类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提高,也能为日后将 专科护士纳入到毕业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11。近 几年来,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学手段方面不断改革和研究,紧扣培养高等技术应 用型护理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制订出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优化,形成一整套既体现‘突出护 理、体现整体、重视人文、贴近社会”,又具有专业特 色的课程体系,制订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教学 计划与麻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实习计划。几年的 实践为我院麻醉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3.2.4为医院直接输送麻醉护理专业护士我院 设置麻醉护理方向专业,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了 麻醉护理专业理论,并接受了严格、规范的专业技术 操作训练,可直接为医院输送一毕业就能上岗的麻 醉护理专门人才。我院麻醉护理方向专业实习生和 毕业生以素质高、能力强、专业性好受到医院的高度 评价,有不少毕业生直接进入临床麻醉、麻醉恢复 室、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病房(麻醉ICU )、疼痛诊疗 等医院麻醉相关科室工作。不仅缩短了麻醉护士的 培养时间,促进了麻醉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节约了 医院在职培训经费,还避免了因派人外出学习而造 成护理人才短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