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麻醉学方向范文

麻醉学方向范文

麻醉学方向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国内二级甲 等以上医院122所,其中三级医院57所,二级医院 65所,以上述医院麻醉科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及统计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 括:麻醉医生人数;各医院麻醉护士的数量、学历及 职称;目前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的培养 方式;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及其对此 专业实习生及毕业生就业是否优先选择。选取我院 2009届护理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 训,由调查员将调查问卷带到150所就业医院进行 调查,调查后当场收回问卷并邮寄回。回收有效问 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81.%。采用统计描述进 行分析。

2结果

    2.1 122所医院的基本情况按医院等级分为三 级医院57所,占46.7%; 二级医院65所,占 53.%。122所医院有麻醉医生1169人、麻醉护士 391人,医护比为1 :0.33。

2.2 三级、二级医院麻醉科护士学历、职称构成比 (表1)

2.3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表2)

2.4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目前各医 院对麻醉护士多采用带学徒式和(或)进修学习的培 养方式(95. 1 %),通过院校系统教育的极少 (4. 9%),而多数医院建议的麻醉护士培养方式为院 校教育(85. 8 %)。

3讨论

    3.1结果分析

    3. 1. 1麻醉护理人力资源明显短缺在美国,麻醉 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约为1 : 1 ~2我国台湾的 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目前达到1 :4|1],说明 仍未制定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卫生部颁布 《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78)卫医字第 1689号中规定临床医护比为1 :2。而本次调查结 果显示,医护比为1 :0. 33,较临床医护比1:2显 著偏低。麻醉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满足不了 护理服务的基本需求,增加了医疗工作不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压力大和体力透支,使麻醉护士 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3. 1. 2麻醉护士的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部《中国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 2010年)》中提出的 “合理调整临床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60%, 二级医院 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 40%21。所调查的122所医院中,麻醉护士具有大 专及以上学历者,三级医院为44.9%,二级医院为25.8 %。麻醉护士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三级医 院为29. 3 %,二级医院为15.6%,提示目前二、三级 医院麻醉护士的学历及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有待进 一步提高和加强。

3.1. 3 麻醉护士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 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要求麻醉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趋向于专业化和系统化。而传统培养 麻醉护士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麻醉科的 需要选送少数临床护士到上一级医院麻醉科进修 学习后改为麻醉护士; 二是通过科室轮转到麻醉 科室,由麻醉科室老护士“带学徒式”培训。而真 正由医学院校系统正规培养的麻醉护理专业人才 极为短缺(4.9%)前两种方式在职培训周期长, 见效慢,同时增加了培训经费投入。虽然培训后 的护士能掌握麻醉护理实践操作技能,但因缺乏 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很难成为符合现代麻 醉护士水准的新一代专业护士。

3.2高等医学院校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的可行性

    3.2.1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2005 ~2010 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 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 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 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理队伍专业技术水平。麻 醉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及传统的手术配合护 理,它有其特殊内容,如麻醉前药品及器械准备,麻 醉药品、贵重药品及生物药品的管理及恢复室病人 的监护、一次性麻醉用品的消毒与隔离等,都是其他 专业护士不能替代的131。因此,开展麻醉护理专业 教育,完全符合《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 神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3.2.2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符合用人市场的需求 麻醉护士在就业前景与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优 势。随着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的改善,麻醉护士 在我国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在所调查的122所 医院中,79.5%的医院需要麻醉护士; 9. 8%的医 院要求麻醉护士的学历起点是专科,90. 2%是本 强,能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随时掌握国内外的 学术动态,保证本医院的专科学术水平能跟上麻 醉学科的发展。医院对此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 可优先选择的占94. 2%。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医 院对麻醉护理专业护士均有需求。设置麻醉护 理专业是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3.2.3具有多年麻醉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基础徐 州医学院是全国麻醉学专业创始单位,有着丰厚麻 醉学的教学积淀,护理学院依托我院麻醉教学优势, 2004年率先尝试在国内创办“护理学麻醉护士专 科方向”(本科),其模式为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及部分 专业基础课之后,再进行专业方向分化,即“前期趋 同、后期分化”。这种模式不仅能较快地向急需的学 科领域输送专科护士,满足日益发展的医疗工作的 需求,而且有利于我国护理学专业内涵的充实和各 类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提高,也能为日后将 专科护士纳入到毕业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11。近 几年来,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学手段方面不断改革和研究,紧扣培养高等技术应 用型护理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制订出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优化,形成一整套既体现‘突出护 理、体现整体、重视人文、贴近社会”,又具有专业特 色的课程体系,制订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教学 计划与麻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实习计划。几年的 实践为我院麻醉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3.2.4为医院直接输送麻醉护理专业护士我院 设置麻醉护理方向专业,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了 麻醉护理专业理论,并接受了严格、规范的专业技术 操作训练,可直接为医院输送一毕业就能上岗的麻 醉护理专门人才。我院麻醉护理方向专业实习生和 毕业生以素质高、能力强、专业性好受到医院的高度 评价,有不少毕业生直接进入临床麻醉、麻醉恢复 室、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病房(麻醉ICU )、疼痛诊疗 等医院麻醉相关科室工作。不仅缩短了麻醉护士的 培养时间,促进了麻醉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节约了 医院在职培训经费,还避免了因派人外出学习而造 成护理人才短缺的弊端。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因其价格昂贵,技术难度大,同时因对硬核的处理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在基层医院临床的广泛使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具有切口小、散光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已获得显著成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的麻醉方式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球后阻滞麻醉,但存在着许多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问题[1]。表面麻醉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虽然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但由于其是一种并发症最少的麻醉方法,备受关注。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的质量,笔者对2005年3月~2006年3月来我院治疗白内障的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98例(109眼)。经裂隙灯检查无角膜、虹膜、瞳孔疾病,B超检查无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并排除外眼与泪器疾患。随机分为表面麻醉组和球后麻醉组,表面麻醉组49例(54眼),男22例(24眼),女27例(30眼);老年性白内障34例(37眼),外伤性白内障9例(9眼),先天性白内障2例(4眼),并发性白内障4例(4眼);核硬度Ⅰ~Ⅱ级7眼,Ⅲ级42眼,Ⅳ级5眼。球后麻醉组49例(55眼),男23例(24眼),女26例(31眼);老年性白内障33例(37眼),外伤性白内障9例(9眼),先天性白内障2例(4眼),并发性白内障5例(5眼);核硬度Ⅰ~Ⅱ级6眼,Ⅲ级45眼,Ⅳ级4眼。术前视力光感~0.3。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行角膜曲率、眼科A/B超检查,采用SRK-Ⅱ公式自动计算出所植入人工晶体屈光度。表面麻醉组术前一天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术前紧张情绪,以便能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前30 min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

1.3 麻醉方法 球后麻醉组:2%利多卡因球后阻滞麻醉。表面麻醉组:术前15 min滴倍诺喜(盐酸奥布卡因0.4%),每5 min 1次,每次1~2滴,共滴3次。

1.4 手术方法 不做上直肌牵引线,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做穹隆部为基底结膜瓣,在右眼颞上方或左眼鼻上方角膜缘后约1.0~1.5 mm处,做一长约3.0 mm的板层巩膜切口。板层分离巩膜隧道至角膜缘内1.0 mm的透明角膜处,以穿刺刀刺入前房。前房内注入黏弹剂,用5号截囊针头开罐式或环形撕囊,囊口直径以6.0 mm为宜。环行撕囊后行水分离,松动囊膜、皮质、核之间的联系。用黏弹剂注射器钝性针头拨动晶状体核的赤道部,使之旋出囊袋入前房。在晶状体核上及核下注入黏弹剂,扩大隧道内切口,使其大于外口,用注水圈匙深入晶状体核后,将晶状体核套出。对软核及<3.0 mm的核直接向前房注入黏弹剂,并用黏弹剂针柄轻压切口后唇,晶状体核自切口后唇缓慢溢出。对>3.0 mm的核,用晶状体圈匙向下向后伸向核与后囊之间,以晶状体调位钩柄在晶状体核正中向下施压将其一分为二,并逐块将核向切口方向缓慢套出。核被娩出后,用注吸针头抽吸干净残留皮质,向前房和囊袋内注满黏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置换出黏弹剂,注水恢复前房。检查切口密闭情况。一般不需要缝合,密闭状态不佳者,用10-0尼龙线缝合1针,结膜瓣复位。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使水肿而将巩膜切口掩盖,单眼包扎。

1.5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疼痛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情况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转贴于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麻醉效果分为3级。Ⅰ级:患者无痛感或有微痛,术中配合良好;Ⅱ级:有轻度疼痛,可忍受并能配合顺利完成手术或加滴表麻药后能顺利完成手术;Ⅲ级:疼痛明显,不能配合手术,需改其他麻醉方法。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2.2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表面麻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9)min,球后麻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3±1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麻醉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球后麻醉组。

2.3 两组术后1个月视力以及散光度情况变化 见表2。两组术后1个月视力以及散光度情况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术后1个月两组视力以及散光度情况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表面麻醉组术中后囊膜破裂1眼(1.85%),术后角膜水肿6眼(11.11%);球后麻醉组术中后囊膜破裂3眼(5.45%),术后角膜水肿9眼(16.36%),前房渗出2眼(3.64%)。两组比较表面麻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后麻醉组(P<0.05)。

3 讨论

白内障摘除术传统麻醉方法是球后或球周麻醉,但这类麻醉引起的并发症时有报道,包括球后出血、眼球穿孔、眶内感染、中央动脉阻塞、视神经挫伤、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等并发症[2]。目前,表面麻醉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的观点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除晶体核摘除的方式与超声乳化不同外,其余步骤基本相同,具有上述小切口的一切优点,也适合于表面麻醉下完成。表面麻醉同时由于刺激性小,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使得更多伴发全身疾病患者能耐受这种手术方式;而且术中麻醉要求的下降和术后视力的快速恢复,将进一步降低白内障手术的整体费用[3]。

本组采用倍诺喜作为表面麻醉,其有效成分是0.4%盐酸奥布卡因,其作用快,起效时间10 s,无痛持续时间平均15 min[4],对瞳孔的大小、调节功能和眼压无影响。通过结膜表面给药,使药物易于扩散吸收,从而迅速起到麻醉作用。

本组研究表明,采用表面麻醉和球后麻醉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手术后1个月视力以及散光度情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表面麻醉组的手术时间要显著短于球后麻醉组,表面麻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后麻醉组(P<0.05)。总之,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麻醉效果良好,能最大限度减少麻醉所带来的并发症,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由于表面麻醉眼内麻醉不充分,接触一些眼内组织时,病人仍有不适和疼痛,这就需要医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手术操作需准确娴熟。建议初学者最好不用表面麻醉。

参考文献

1 王成业.眼手术并发症原因及处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1-45.

2 Nordlund ML,Marques DM,Marques FF,et al.Techniques for managing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cataract surgery.Curr Opin Ophthalmol,2003,14:7-19.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静脉;麻醉;异丙酚;瑞芬太尼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全麻药物,临床麻醉应用中起效快,时间短,恢复平稳迅速,并且不良反应少。瑞芬太尼是近年来新合成的超短效阿片类药物适于靶控静脉输注[1]。近年来靶控静脉麻醉(TCI)在临床麻醉方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就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效果与传统静脉复合麻醉效果对比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外科系收治的131例手术患者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手术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4例,女32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2.8±3.5)岁,普外科疾病29例,神经脑外科21例,泌尿外科16例;采用传统静脉复合麻醉方式病例6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5.1±2.6)岁,普外科疾病28例,神经脑外科19例,泌尿外科18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心电图,血常规等辅助检查、临床诊断及手术方式等资料中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术前所有患者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常规禁食、禁饮12h。入手术室后给予常规心电监测、血压脉搏测量、血氧饱和度检测。观察组患者采用靶控全静脉麻醉,异丙酚血浆靶浓度设定值为3.0mg/L,瑞芬太尼的靶浓度为5.0ng/L,然后行气管插管,插管后维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并将瑞芬太尼的靶浓度酌减至2.0-3.0ng/L。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静脉复合麻醉静脉推注异丙酚2.0mg/kg和芬太尼1-2.5ug/kg,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间断推注芬太尼0.5-1ug/kg和维库溴铵0.05mg/kg维持肌松,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频率12-14次/min,ETCO235-40mmHg。术前30min停止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输注,手术结束立即停止异丙酚输注。

1.3评估指标评估两组术后清醒时间(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拔管时间(min)及定向力恢复时间(min)。

1.4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以P

2结果

两组病例麻醉效果对比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临床麻醉效果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3讨论

近年来靶控静脉麻醉(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在麻醉方式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药代动力学的效应过程进行模拟后到最合理的用药方案,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实现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定浓度靶值,进而控制麻醉深度,根据手术麻醉需要调整给药物浓度,为临床麻醉方式提供了进行复合药物效果的方法之一[2]。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全麻药物,因其具有效果起效快,时间作用短,恢复平稳迅速,不良反应少等临床特点。而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激动剂,也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可控性好的麻麻醉作用。利用靶控静脉麻醉将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极大维持物在体内效应室的浓度保持恒定,促使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而且麻醉深度及效果更易于调节,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术后清醒时间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提前,麻醉插管时间也相应地减少。同时由于异丙酚麻醉作用具有起效快、作用短暂的特点而且不能消除疼痛等特点。但瑞芬太尼却具有超短效阿片类药物,其具有起效快和药物浓度清除率快的特点,并且有较好的镇痛作用[3]。通过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方式克服了传统静脉复合麻醉,术前静脉推注异丙酚、芬太尼,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间断推注芬太尼、维库溴铵以维持麻醉和肌松的麻醉方法中的不足,而且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较强。本资料中观察组中66例病例资料证实通过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其临床麻醉效果在术后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对比分析中均优于传统静脉复合麻醉方式更加证实通过靶控静脉麻醉(TCI)将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复合后在给药浓度的调节及药效时间控制中优于传统的静脉复合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凤梅,魏桂良,张忠.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临床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0(23)10:1675.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靶控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36

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手术时的麻醉技术也不断提高, 目前靶控静脉麻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这种麻醉方法以药效动力学为理论依据, 通过电脑模拟药物在患者机体内的分解过程[1], 从而选择最佳用药方案, 有效控制麻醉深度, 并且能够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用药。静吸复合麻醉作为传统静脉麻醉方法, 也可以使患者维持麻醉状态。本文分析了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麻醉手术的患者120例, 男57例, 女63例,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34.5岁;其中7例行脊柱手术, 26例行神经手术, 32例行肺叶切除手术, 43例行乳腺肿块切除手术, 12行其他手术;排除标准: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有精神病史患者或有神经系统疾病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麻醉不耐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给予靶控静脉麻醉方法, 物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 通过电脑程序对输注量进行控制。患者进入手术室, 建立静脉通路, 利用面罩供氧, 3 min后实施诱导。术前, 行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 向电脑输入患者相关指标, 根据一定参数用药;将芬太尼的靶浓度设定为2 μg/L, 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时拔管。对照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术前静脉推注3 mg/kg异丙酚, 2 μg/kg芬太尼, 实施诱导及插管;术中吸入66%浓度N2O、2%浓度异氟烷以维持麻醉效果。手术结束时物停用。

1. 3 观察指标 利用多功能监测仪测定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利用计算机麻醉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各项麻醉指标, 观察两组麻醉恢复情况, 包括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间;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 4 麻醉效果判定[2] 显效:患者在术后15 min内清醒, 无明显疼痛感, 无不良反应;有效:术后25 min内清醒, 有一定程度疼痛, 可忍受, 有轻度恶心反应;无效:患者术后35 min内清醒, 有剧烈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中显效49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中显效35例, 有效12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8.33%;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麻醉恢复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恢复定向力时间、离开PACU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出现9例轻度恶心、1例呕吐 、1例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 对照组中出现12例恶心、6例呕吐、4例头晕、2例寒战、1例头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6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者行麻醉的主要方法包括靶控输注和静吸复合两种。静吸复合麻醉是传统的麻醉方法, 这种方法合用吸入物和静脉物, 能够产生并维持患者全身麻醉, 不会刺激呼吸道, 在诱导麻醉中应用较多, 但患者需要较长时间进入麻醉状态, 且恢复清醒时间慢, 镇痛效果并不显著, 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靶控输注(TCI)是静脉麻醉方法的改进[3], 其基础是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这种麻醉方式能够根据不同患者需要对目标药物血浆及效应室浓度进行调节[4], 控制麻醉深度, 诱导过程更加稳定, 能够快速平稳地发挥麻醉效果, 有效提高了静脉麻醉调控的简便性和精确度。

异丙酚是一种超短效全身物, 起效快, 患者可迅速平稳苏醒[5], 持续时间短, 不良反应少, 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广泛;芬太尼的分子结构与吗啡类似, 但效果却是吗啡的50~100倍, 除了具有镇痛作用之外, 还可抑制呼吸、降低心率、减少平滑肌的蠕动, 是一种有效的麻醉辅助用药, 适用于各种外科、妇科、疼痛手术术中及术后;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物, 具有解除血管及平滑肌痉挛、改善微血管循环的作用, 在临床上可用于麻醉前给药, 以减少麻醉中支气管黏液分泌, 消除麻醉镇痛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 预防术后肺炎;异氟烷适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及维持, 诱导及苏醒迅速, 但有轻微刺激性, 且麻醉深度变化较快, 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态、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无太大差异, 但观察组患者恢复定向力时间和离开PACU时间更快, 说明靶控静脉麻醉易于对麻醉深度进行控制, 有利于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时间;而且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靶控静脉麻醉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苏醒质量, 因此, 可将靶控静脉麻醉作为临床首选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耿志宇, 宋琳琳, 许幸, 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5(1):14-17.

[2] 肖建英.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17):3939.

[3] 熊云川, 钟涛, 廖礼萍, 等.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17):2047-2049.

[4] 李蕾.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吉林医学, 2012, 33(36):7902.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单纯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

腰硬联合麻醉(CSEA) 是一种联合的椎管内麻醉方法,具有较高的镇痛和肌松作用,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应用于临床[1]。近年来,随着椎管内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不断的完善,CSEA也在临床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本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320例行剖宫产术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CEA(单纯硬膜外麻醉法)和CSEA(腰硬联合麻醉法)两组麻醉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探索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320例行剖宫产术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160例产妇采用了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法(CSEA组),160例产妇采用了单纯的持续硬膜外麻醉方法(CEA组)。两组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II级,年龄20-35岁,身高157-169cm,体重56-88kg,妊娠37-41周。两组孕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

   对所有孕产妇进行常规术前禁食6h—8h,产妇行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采用一次性麻醉穿刺包。CSEA组:产妇左侧卧位,并保持头高脚低,手术进行之前20min左右肌注阿托品0.5mg,于L2-3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成功后置入腰穿针至脑脊液流出通畅,缓慢注入0.5%布比卡因8-10mg,将阻滞平面上界控制于T4-6,退出腰穿针,置入硬膜外麻醉管,胎儿娩出后辅以布托啡诺0.5mg静脉滴注。CEA组:选L1-2间隙进针行硬膜外腔穿刺,观察无回血现象发生,向头端置管3cm,常规给予2%利多卡因试探及负荷剂量,无异常广泛阻滞则注入余量7-10ml,胎儿娩出后辅以布托啡诺0.5mg静脉滴注。两组孕产妇在麻醉前均输入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进入手术室后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并采用pm-9000型监护仪常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

1.3 观察指标

   麻醉显效时间为麻醉开始至手术区域痛觉消失的时间段;肌松满意度根据产妇在术中牵拉时有无疼痛、恶心呕吐、腹肌紧张等反应进行判断。

   麻醉1min、5min、10min出现的低血压产妇例数,其中,低于基础血压的30%为低血压,并及时采用麻黄素进行升压治疗;并记录新生儿1min、5min、10min时的Apgar评分。

   密切关注孕产妇术中麻醉产生的各种不适症状和体征,并详细记录各种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麻醉显效时间和肌松满意度

   CSEA组的麻醉显效时间为(48±12.1)s,明显短于CEA组显效时间(228±29.4)s,且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CSEA组仅2例出现轻度疼痛不适,且无1例产妇出现恶心呕吐和腹肌紧张等不适症状,而CEA组18例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觉,14例恶心呕吐,11例为腹肌紧张,两组肌松满意度相比,CSEA组明显优于CEA组,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时间段低血压产妇例数及新生儿Apgar评分

麻醉1min和5min时,两组间低血压产妇的例数未见明显差别(P>0.05),但麻醉10min后,CEA组低血压产妇的例数明显高于CSEA组 (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麻醉中不良反应

   麻醉过程中,CSEA组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CEA组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椎管内麻醉已成为我国剖宫产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腰硬联合麻醉有着用量小、起效快、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虽然其对血液动力学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若在术前进行扩容或给予麻黄素并加大左侧卧位倾斜度往往可以有效克服这一缺点[2]。一般而言,临床上对腰硬联合麻醉两种穿刺法:同点穿刺法和两点穿刺法。其中,两点穿刺法为L1-2 硬膜外腔置管、L3-4行腰麻等两个平面进行穿刺,此法在置管时对腰麻平面影响较小,但是由于较长的操作时间往往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L3-4平面可出现脑脊液流出不畅的缺点,从而影响整体的腰麻效果;而同点穿刺法以L2-3为穿刺平面,单一的穿刺点可以有效避免两点穿刺法的以上缺点[3-4]。因此,同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而本研究中正是采用同点穿刺的腰硬联合麻醉法,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腰硬联合麻醉的显效时间为(48±12.1)s,明显短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组显效时间;腰硬联合麻醉产妇的肌松满意度明显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组,这表明腰硬联合麻醉充分发挥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纯硬膜外麻醉法的相关缺点。据报道,单纯硬膜外麻醉法的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在剖宫产患者中可高达25%[5],虽然通过加用辅助药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但是这极可能会抑制胎儿的呼吸,而且单纯硬膜外麻醉法需用较大剂量局麻药,大大增加局麻药中毒的危险[6]。此外,两组孕产妇在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意义,这充分显示了腰硬联合麻醉较高的安全性。可能是由于该麻醉方法局麻药量相对较小,从而大大降低了术中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

   总之,CSEA 作为一种联合麻醉方法,术中镇痛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向临床广泛推荐。

参考文献

[1] 权淼.腰硬联合麻(CSEA)在产科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5):157-158.

[2]  向德均,向勇,龚进.不同方法的椎管内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比较[J].临床麻醉,2007,45(2):56.

[3]  罗南英.不同椎管内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比较[J].医学信息,2011,24(8):5386-5387.

[4]  张玉杰,张丽伟,白金猛.硬膜外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835-5836.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侧孔; 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1-0068-02

doi:10.14033/ki.cfmr.2015.31.033

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通过剖宫产产下新生儿,2010年WHO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剖宫产率达46.2%[1]。剖宫产要求麻醉迅速、肌肉松弛、母婴安全[2]。腰-硬联合麻醉有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间隙的双重特点,起效快,镇痛确切,因此被广泛用于剖宫产术中[3]。收集2013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见脑脊液回流后,分别在不同注药速度下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向上给药,探讨几种给药方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例。A组平均年龄(23.9±5.8)岁,平均孕龄(37.2±0.7)周;B组平均年龄(24.9±6.7)岁,平均孕龄(37.8±0.5)周;C组平均年龄(25.9±4.3)岁,平均孕龄(38.3±0.3)周;D组平均年龄(24.8±2.9)岁,平均孕龄(37.9±0.4)。四组孕妇年龄、孕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ASA分级Ⅰ~Ⅱ级,身体健康,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指标

(1)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或其他遗传性疾病者;(2)肝炎病毒携带者,活动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者;(3)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腰麻禁忌者。

1.4 术前准备

产妇禁食8 h,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接监护仪,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样饱和度等指标,输入林格液。

1.5 术中麻醉

右侧屈膝位,取L2~3间隙腰硬联合穿刺,见无色透明脑脊液后,给予0.5%布比卡因。A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20 s左右;B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60~80 s;C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上,注药速度控制在20 s;D组注射方法: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上,注药速度控制在60~80 s。布比卡因注射完毕后,头端置管。患者转为平卧,左侧倾床。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后,给予麻黄素,根据手术追加利多卡因。

1.6 观察指标

对比A组、B组、C组、D组在使用布比卡因前、使用后血压及心率,A组、B组、C组、D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

1.7 统计学处理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 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四组在使用布比卡因前、后血压及心率比较

使用布比卡因前A组、B组、C组、D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布比卡因1、3、5、10 min后A组、B组、C组、D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四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比较

A组、B组、C组、D组阻滞作用完全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对于硬膜外麻醉和单纯腰麻,腰硬联合麻醉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神经阻滞完全的优点,但是在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时会造成患者血压下降的不良反应[4]。本次研究中使用带有侧孔的穿刺套针,优点是套针直径小,对肌肉和组织的损伤小,对血压稳定,能明显减少术后患者的头痛。但是研究指出当使用侧孔向上注药时,药液容易向胸、颈段扩散,由于麻醉阻滞平面宽,因此会导致患者血压下降[5]。本次研究中笔者同样发现接受侧孔向上注药的C组和D组,在使用药物后,血压明显出现波动,可能与交感神经被阻滞,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有关。明显的生命体征较多发生在阻滞平面高和范围广的情况下,主要表现在循环功能,尤其在麻醉后1 min内[6]。然而,当使用侧孔向下注药时,药液则会更易向腰、骶段扩散,对于生命体征的影响则会减小。

还有研究指出术中低血压会导致胎盘灌注降低,造成胎儿宫内窘迫[7]。虽然可以减少局麻药用量和减少低血压的发生,但是会引起阻滞平面降低,导致麻醉效果不彻底[8-9]。本研究中笔者发现A组麻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其余三组(P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腰麻针侧孔方向向下,注药速度控制在20秒左右行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效果好,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邱桂菊.剖宫产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47-148.

[2] Chen S Y,Fan S Z,Chen L K.Ultralow dose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in ritodrine-related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J].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3,52(4):617.

[3]任海雪.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2,33(6):1179.

[4]吕洁,陈霞,刘秀芳,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2(8):474-475.

[5]钱燕宁.妇产科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7.

[6]耿雪梅,张惠芳,姜子全.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针开口方向的比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149-151.

[7]郭晓昱,徐铭军.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预防及治疗策略[J].中国医刊,2012,47(12):17-19.

[8]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7.

[9]鲍瑞军.氯普鲁卡因复合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4(8):721.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起效时间;肌松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91-02

近年来,蛛网膜下腔与硬脊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硬联合麻醉)已广泛应用下腹部、盆腔和下肢的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以下简称腰麻)运动阻滞完全,但单次给药有时难以满足长时间手术需要,无法实施术后镇痛;硬脊膜外麻醉(以下简称硬膜外)麻药用量大,阻滞效果不完善,起效慢,而腰硬联合麻醉二者优点兼有。我院自2004年以来,开展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患者,效果满意。本文意在比较连硬外麻醉、腰麻、腰硬联合麻醉三种麻醉方法应用于剖宫产术患者循环变化及麻醉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120例需行剖宫产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无呼吸循环系统疾患,年龄20-35岁,体重60-80kg,随机分为基本资料相仿的硬膜外组、腰麻组、腰硬联合麻醉组,每组40例。

1.2方法病人入手术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SBP、DBP、HR、SpO2,在上肢开放静脉通道,鼻导管吸氧,所用麻醉包均为新乡市驼人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腰麻包、硬膜外包和联合包。

Ⅰ组硬膜外组:穿刺针18×80mm,药物2%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行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向头侧置管,留置3cm,先给2%利多卡因5ml,5分钟后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而不在蛛网膜下腔后,追加2%利多卡因8-10ml,随后根据需要酌情追加药物,术后吗啡2mg用于术后镇痛。

Ⅱ组腰麻组:穿刺针07×90mm,选L3-4行腰穿成功,向头侧注入药物2ml(025%布比卡因2ml+10%GS1ml),立即改为平卧位。

Ⅲ组腰硬组:联合穿刺针16×80mm、05×113mm,穿刺点选L2-3,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继以针内针法实施腰麻,向头侧推药2ml(025%布比卡因2ml+10%GS1ml),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cm,随后根据麻醉平面手术时间酌情追加药物,术后硬膜外给吗啡2mg用于术后镇痛,每次用量为2%利多卡因5ml,整体麻醉面不超过T4。

分别记录注药前SBP、DBP、HR、SpO2,注药后5、10、15分钟,比较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用VAS评分法以及新生儿用Apgar评分法,统计分析数据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应用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三组注药后,血压下降约20%左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抬高床;右侧或向左推子宫或使用麻黄碱10-15mg使血压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HR、SPO2变化均不明显。三组注药前后SBPDBP、HR、SpO2变化,见表1。

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硬外组起8﹣15分钟,腰麻组和联合组约4分钟左右,有显著性差异;硬外组评分VAS评分1﹣4分,必要时需用小剂量氯胺酮,而腰麻组和联合组VAS评分0﹣1分,有统计学差异。

胎儿娩出宫腔后Apgar评分均为8±12分,无显著性差异,腰麻后头痛3例,硬外组联合组头痛1例,硬膜麻醉置管回抽有血重新穿刺1例,腰硬联合硬膜外置管困难在腰麻下完成手术1例。

3讨论

对剖宫产患者实施麻醉,硬脊膜外腔麻醉需要的局麻醉药剂量大,增加了局麻醉中毒几率,同时由于腰骶神经部位低,阻滞困难,使部分病人阻滞不完善。腰麻神经阻滞充分,运动神经阻滞完全,感觉平面难以控制满意,单次用药也难以满足时间长的手术,术后头痛发生率高,而腰硬联合麻醉既保留腰麻起效快,镇痛和肌松完善的优点,也便于调节麻醉平面,防止麻醉平面过高。经硬膜外导管按需追加局麻药可弥补单纯腰麻胸段阻滞平面或阻滞时间不够的情况,局麻药用量通常为硬膜外阻滞的三分之一可进行术后镇痛,减少腰麻后的头痛比例。

本文所说的腰硬联合穿刺术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点穿刺术,是应用特制的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套件,即上文提的针内针技术,方法是在L2-3或L3-4间硬膜外穿刺,负压试验或阻力消失试验证实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该穿刺针置入05#腰穿针刺破硬脊膜蛛网膜,待流出脑脊液后向头侧注入所需局麻药行腰麻,然后退出腰穿针,再经硬膜外穿刺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置管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将硬膜外导管妥善固定。由于针内针技术所用的腰麻穿刺针较细,注药时间45-60秒,注药时针的侧孔面朝向头侧,以利药液扩散,由于这种针的针尖为盲端,注药侧孔距针尖有一定距离,因此需要刺入蛛网膜下腔一定的深度后方能使脑脊液流出,因此不宜在L2-3以上间隙穿刺,以免误伤脊髓,再则如腰麻平面已够完成手术,可暂且硬膜外不用药物,如需用药也应用小剂量。另外也可采用两点穿刺术,既于T12-L1或L1-2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再于L3-4或L4-5行腰麻穿刺注入局麻药。当然腰硬联合麻醉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一些并发症,但只要规范操作是可减少甚至避免的,总之,腰硬联合麻醉在规范操作,严格控制麻醉平面,加强监测和管理,应用于剖宫产术的患者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郭曲练,姚尚龙,主编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A]临床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8-01

[2]谢柏樟,编著腰硬联合麻醉如何操作[A]麻醉科主治医师500问[M]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

[3]张野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210-212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喉罩麻醉;气管插管麻醉;婴儿麻醉;安全性;临床效果

近几年来, 婴幼儿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 而婴儿在治疗时的依从性较差, 因此对治疗前麻醉要求较高[1]。目前在我国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婴儿麻醉方法的研究中, 以便于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2]。本院为进一步研究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 特选取8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进行研究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儿科病房接受治疗的84例患儿, 将其平均分为喉罩麻醉组与气管插管麻醉组, 每组42例。喉罩麻醉组中男22例, 女20例, 年龄5~12个月, 平均年龄为(7±1.5)个月;气管插管麻醉组中男24例, 女18例, 年龄4~12个月, 平均年龄(8±1.9)个月。两组婴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喉罩麻醉组患儿采用喉罩麻醉, 其方法为:首先术者采用1.5号喉罩, 插入深度为在咽底部出现阻力感时, 其次向内充入气体, 使喉罩气囊足够充盈以至于将患儿的喉头封闭, 若出现均匀对称的呼吸音, 则成功放置喉管, 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气管插管麻醉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麻醉, 其方法为:首先术者在进行插管前, 使用0.2 mg/kg的顺阿曲库铵在插管后对患儿进行机械通气, 采用七氟醚来维持麻醉状态, 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在插管前后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气道峰压变化情况以及插管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并记录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在插管前后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气道峰压变化情况 两组患儿在经过不同的插管方法进行麻醉后, 喉罩麻醉组插管后患儿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9.4±0.9)kPa以及气道峰压(21.3±2.8)cm H2O均明显优于气管插管麻醉组插管后患儿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11.9±3.1)kPa以及气道峰压(17.3±2.1)cm H2O,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在插管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儿在经过不同的插管方法进行麻醉后, 喉罩麻醉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明显低于气管插管麻醉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8.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两组患儿在经过不同的插管方法进行麻醉后, 喉罩麻醉组插管后患儿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9.4±0.9)kPa以及气道峰压(21.3±2.8)cm H2O均明显优于气管插管麻醉组插管后患儿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11.9±3.1)kPa以及气道峰压(17.3±2.1)cm H2O,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与此同时, 两组患儿在经过不同的插管方法进行麻醉后, 喉罩麻醉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明显低于气管插管麻醉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8.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临床上应用喉罩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临床效果较气管插管麻醉更为显著, 且操作简单, 减少患儿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 较为安全可靠, 可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仲山, 张斯壁.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比较.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3):263-264.

[2] 陈刚, 刘海.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比较分析. 中外医疗, 2012, 31(3):97-98.

[3] 孟斌.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比较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6):180-181.

[4] 李建平.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比较.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8):94-95.

[5] 姜勇智.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比较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14):83-84.

[6] 马永杰.喉罩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手术麻醉中的对比分析. 当代医学, 2013, 19(2):106.

[7] 陈粤, 杨向辉, 吴霭青, 等.喉罩麻醉与气管捅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0):511-512.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10篇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 重庆市 402160

【摘 要】目的:对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对58 例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9 例,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麻醉后HR 为(96±8)min/ 次、MAP 为(89±10)mmHg、麻醉优良率为96.55% 同对照组患者的(105±9)min/ 次、(97±11)mmHg 和82.76% 相比,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为满意。

关键词 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临床效果

临床上,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为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基于该手术部位的特殊性,因此,麻醉要求较高。基于单纯的麻醉效果不能满足患者手术的需要,为进一步了解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 年3 月至2013 年1 月收治的58 例患者,其中,治疗组29例,男21 例,女8 例;患者年龄为35—70 岁, 平均年龄(52.53±1.16) 岁;分析患者受伤原因:14 例为交通伤,8例为跌伤,7 例为重物砸伤;对照组29 例,男20 例,女9 例;患者年龄为36—71 岁,平均年龄(53.02±1.24)岁;分析患者受伤原因:13 例为交通伤,7 例为跌伤,9例为重物砸伤。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P>0.05,可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通过臂丛麻醉方法麻醉,患者去枕选取平卧位,头部偏向健侧,手臂紧贴身旁。在患者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触及肌间沟,其下部有肩胛舌骨肌通过,选取肌间沟靠近肩胛舌骨肌处为穿刺点,穿刺前实施常规消毒和铺无菌巾。操作者用7G 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向骶尾方向缓慢进入,在患者诉说指尖出现异感时,且回吸无血和脑脊液,注入1% 利多卡因、0.375% 甲磺酸罗哌卡因和15—20mL0.9% 氯化钠溶液,对其麻醉效果进行5—10 分钟的观察,成功后再实施颈丛浅支阻滞,选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做穿刺点,通过7G 穿刺针向下内方进针,穿过颈前筋膜时出现一个突破感,再进针少许,回抽无血和脑脊液后,注入同样的麻醉药品,剂量为3—5mL。

1.2.2 治疗组

患者通过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措施麻醉,首先对患者实施臂丛麻醉,10 分钟后对患者实施颈浅丛麻醉,患者选取仰卧位,头部偏向对侧,将患侧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交点做穿刺点,颈浅筋膜下注药6mL。

1.3 疗效判定[1]

优:患者阻滞范围和深度均完全符合手术要求;良:患者阻滞范围和深度不能达到手术要求,需通过镇痛、镇静药等辅助完成手术;差:患者阻滞范围和深度均完全不能满足手术要求。临床麻醉优良率=(优例数+ 良例数)/ 总例数×100.00%。

1.4 观察指标[2]

对两组患者麻醉后HR 和MAP 进行密切观察。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麻醉后HR 和MAP 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麻醉后,其HR为(96±8)min/ 次,MAP 为(89±10)mmHg; 对照组患者麻醉后, 其HR 为(105±9)min/ 次,MAP 为(97±11)mmHg。对两组患者麻醉后HR 和MAP 展开对比分析,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

2.2 对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展开对比分析治疗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96.55%(28/29), 其中,25 例为优, 占86.21%,3 例为良, 占10.34%,1 例为差,占3.45%;对照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82.76%(24/29),其中,10 例为优,占34.48%,14 例为良, 占48.28%,5例为差,占17.24%。对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展开对比分析,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

3 讨论

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区域全部被阻滞区域覆盖,在对患者进行骨折复位时,单纯臂丛神经麻醉措施极易出现局部不适和疼痛等感觉,部分患者会出现胀痛症状。此时,应通过相应镇痛药物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才能顺利完成手术。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理想麻醉效果,不仅可减轻患者出现的不适感,还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促使患者顺利完成手术[3]。因此,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选取患者中,通过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措施麻醉患者HR、MAP 和麻醉优良率均同通过臂丛麻醉措施麻醉患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高麻醉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庆明. 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1,09(20):15-16.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11篇

双辽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双辽 136400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两点法在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0年2月—2013年2月于我院接受过子宫全切除术的80例患者做出了回顾性分析,并将这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0例,行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40例,行一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分析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麻醉总有效率为76.8%,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两点法在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值得肯定,故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硬腰联合麻醉;两点法;子宫全切除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55-02

从硬腰联合麻醉这种麻醉方式来看,其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联合运用的一种麻醉方式,故具有这两种麻醉技术的优点。硬腰联合麻醉不仅能广泛运用到全子宫切除术中,也可以运用到子宫切除术后镇痛中[1],且麻醉效果较好,故本文对腰硬联合麻醉两点法在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做出了分析探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3年2月于我院接受过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有80例,患者的年龄为32~67岁,平均年龄为(47.2±2.3)岁。将这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实施子宫全切除术前,均对两组患者进行了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注射,阿托品剂量为0.5 ㎎,苯巴比妥钠剂量为0.1 g。患者入室以后,对患者开始实行常规检测,主要检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率,并行心电图检测。在手术实施中给予患者持续氧气吸入,开放了静脉道路后输入500 mL复方氯化钠。对于对照组的麻醉,选用一点法硬腰联合麻醉,在患者的L2-3间隙行腰麻,腰麻之后硬膜外向头端置管。对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选用两点法硬腰联合麻醉,位置选择于患者的T12~L1间隙硬膜外进行穿刺,向头端置管,置管的深度应适宜,不能超过3 cm深;腰麻的位置选择在L2-3的间隙,麻醉穿刺时采用一次性腰硬联合穿刺包。对于两组患者的麻醉,均选用了布比卡因、盐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布比卡因为0.5%浓度、剂量2.5 mL,镇痛所用的舒芬太尼和盐酸罗哌卡因的剂量共为100 mL,背景剂量控制在2 mL/h。

1.3麻醉效果标准

麻醉的评价标准分为四个标准,分别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总有效。显效的标准为:患者的肌肉完全松弛,在手术实施的过程,患者无法感应到手术操作所造成的疼痛,整个手术过程顺利完成,且完全达到彻底镇痛的目的。有效的标准为:在手术实施中,患者会感受到轻微的不适感,但是不会影响到整个手术的顺利执行。无效的标准为:手术实施中对患者的肌肉牵拉,患者会产生非常明显反应,且不能够忍受,立即中断手术实施,采取相关措施处理后再执行手术。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的例数总和。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麻醉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显效1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麻醉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麻醉显效为14例,有效为15例,无效11例,麻醉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来看,两组在未实施麻醉前,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有可比性。从麻醉后来看,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为(86.2±10.3)mmHg,收缩压为(127.9±14.2)mmHg,心率为(90.8±8.1)次/min;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为(96.9±10.0)mmHg,收缩压为(167.8±13.0)mmHg,心率为(108.8±9.6)次/min,观察组麻醉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硬腰联合麻醉来看,其结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麻醉实施后起效快、效果好,其阻滞时间受到的限制小[2~3]。从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来看[4],硬腰联合麻醉收到的临床效果好,运用也很广泛,但是,在硬腰麻醉的实际操作中,不同的硬腰麻醉所收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故本文选用了一点法硬腰联合麻醉和两点法硬腰联合麻醉来做比较。从一点法硬腰联合麻醉来看,通常会遇到腰麻药物注入到患者的蛛网膜后,在执行置入管时,常常会发生置管回血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无法置入管、重新置管情况。在时机的选择上,一点法硬膜联合麻醉通常会错过5~10min的用体位调节麻醉平面最佳时机,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段,那么药物会和脊神经充分结合,造成对患者的体位调节失去应有的作用。从两点法硬腰联合麻醉来看,对观察组的患者首先进行了硬膜外置管,待置管无误后进行腰麻,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麻醉平面做出有效调节,故麻醉的有效率也被得到提高。

从子宫全切除这种手术的特点来看,其一般在患者的盆腔、下腹部位置操作,由于这个位置的特殊性,麻醉应达到充分松肌和镇痛的效果,那么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故应使用广泛阻滞。从本文研究来看,一点法的硬腰联合麻醉选择了L2-3位置,在麻醉实行中从一个椎间隙注入局麻药,那么这样的方式会导致两种联合麻醉平面有重叠,而且由于这个注射部位邻近脊髓节段所吸收的局麻药多于远端,那么局麻药的分布浓度发生递减[5],会从穿刺点的位置开始向头尾两端递减,造成麻醉效果减弱;而两点法硬膜联合麻醉,选用了T12~L1间隙硬膜外进行穿刺且置管,这种方式能够让麻醉药物在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分别扩散,腰麻可以让患者的腰骶部神经阻滞完善,而硬膜外能够维持下腹部的肌肉松弛,并且可以抑制肌肉牵拉反应,故麻醉效果更好。从本文研究来看,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麻醉总有效率为72.5%,这些数据也可以说明两点法硬腰麻醉的效果要优于一点法硬腰联合麻醉。此外,从两组麻醉后血压和心率变化幅度来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对于两点法硬膜联合麻醉的实行,在给药时更应谨慎细心,通常情况下以小剂量实验性给药的方式最为合宜,并且要在麻醉实行前,应该进行积极扩容,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腰麻后外周血管扩张过度,从而防止血压急剧下降,从更大程度上保证麻醉用药安全。

[

参考文献]

[1] 凌文娟.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11):15-16.

[2] 古德华,卢承志,陈敬文,等. 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2(1):83-85.

[3] 梁波.改良阴式子宫全切术与其他子宫全切术式的对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

[4] 梁初宏. 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3):114-115.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单纯硬膜外麻醉;子宫切除术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1],是临床上的一种新型椎管内阻滞麻醉,并广泛应用于妇科子宫切除术中,其镇痛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我科通过与EA进行比较,现将麻醉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09年11月我科收治ASA(Ⅰ~Ⅱ)级择期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36例,年龄35~68岁,平均(46.7±5.6)岁,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CSEA组和EA组,每组各68例,两组患者在ASA分级、身高、体重、年龄、术中液体输入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前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连续监测血压、心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并于术前给予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两组患者均按常规行硬膜外穿刺,CSEA组选用一次性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针,经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针孔用25G腰穿针穿破硬脊膜,有明显突破感,抽出针芯,见脑脊液缓慢流出,缓慢匀速注入0.75%布比卡因2~2.5 ml,退出腰穿针,硬膜外向头部置管3 cm;EA组选用硬膜外穿刺包,经L1~2间隙穿刺,向头部置管3 cm。两组均在平卧位后向硬膜外导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5 ml作试验剂量,硬膜外用药配制均为0.5%布比卡因,CSEA组根据术中腰麻作用减退情况加用局麻药,EA组常规用药,术中追加咪唑安定镇静,术后可硬膜外自控镇痛。

1.3 观察指标 麻醉起效时间、脊神经阻滞上界平面所需时间、骶神经阻滞的完善率、局麻药用量、记录术中并发症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术后头痛、术后恶心呕吐、皮肤搔痒等。

1.4 麻醉效果评定 优:患者无不适,肌松好手术顺利;良:患者有轻微不适伴轻度牵拉反射,但可配合手术;差:有明显牵拉痛,肌松差,需辅助镇静、镇痛药物才能完成手术。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 在ECG、HR、SPO2等方面CSEA组和EA组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

2.2 低血压发生情况 两组均有发生一过性短暂的低血压发生,经一次静脉推注小剂量麻黄碱和加快输液而给予纠正。

2.3 麻醉效果 与EA组相比较,CSEA组镇痛效果良好,都在Ⅱ级以上,而EA组有12例伴有持续疼痛,需要辅助用药,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脊神经阻滞上界平面时间等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随着CSEA技术的不断提高,CSEA综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具有起效迅速、麻醉效果确切、肌松满意、骶神经阻滞完善、可控性强、局麻药用量小,对循环呼吸干扰少、镇痛效果佳等优点,亦因CSEA采用了细腰椎穿刺针大大降低了术后因脑脊液外漏、脑压下降引起的剧烈头痛的发生率[2],同时降低了术后头痛及低血压等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3]。综上所述,CSEA用于全子宫切除术麻醉是安全可行的。

参 考 文 献

[1] 孙大金,杭燕南.实用临床麻醉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426.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CSEA)是一种新的椎管内麻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刮宫产手术,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特点,即起效快,肌松好,用药量少,对胎儿影响小,且麻醉时间不受限制,可明显提高麻醉的成功率[1]。我们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将其用于剖宫产的腰硬联合麻醉, 旨在评价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120例,年龄21~32岁,ASA I~Ⅱ级,随机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每组各60例。两组产妇均无麻醉前用药及椎管内麻醉禁忌证,两组产妇年龄、体质量、血压、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吸氧,接监护仪,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通路,输人林格液。取左侧卧位穿刺。选择L2~3作为穿刺点,同时预备好阿托品及麻黄素。一般在行CSEA之前,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500 ml左右,患者右侧卧位。CSEA组采用BD联合针穿刺,经穿刺成功见脑脊液后注入0.75%布比卡因1 ml和10 mg麻黄素1:1脑脊液配制,重比重液3 ml,以l5~20 s注入,注入完毕后退出腰穿针,经硬膜外腔头向置硬膜外导管3~4 cm备用。患者转为仰卧位,调节麻醉平面达T6,若腰麻作用弱或手术时间长,可经硬膜外追加2% 利多卡因以维持麻醉平面。EA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应用2%利多卡因5 ml测试麻醉平面,观察患者无腰麻表现后,分次给予5 ml,共给予15 ml,依需要追加2%利多卡因。两组均用针刺法测麻醉平面;用Bromage评分法计算运动阻滞程度和VAS评分法记录术中疼痛程度。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有所降低,II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明显(P

3 讨论

子宫体的交感运动神经来自于T5~T10。脊神经,而感觉纤维沿T10~L1。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宫颈神经支配来源于S2~S4脊神经根汇聚成的神经,盆腔腹膜覆盖于子宫前壁,其上行越过子宫底之后转向后并下行覆盖子宫和阴道后壁,继而沿直肠前壁反折上行。硬膜外麻醉不能消除盆腔深部的牵拉,需辅予静脉药完成手术,不利于麻醉管理, 如果增加局麻药首剂量也许可扩展麻醉阻滞范围,但同时增加毒性反应的不安全因素。

剖宫产手术一般比较紧急,要求麻醉方法起效快,肌松好,镇痛完善。传统的硬膜外麻醉在麻醉成功后需15~25 min方可手术,且常出现阻滞小全现象。EA组用约量可控性好,但麻醉诱导时间长,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率高[2]。CSEA组用药量少,没有全脊髓麻醉的危险。CSEA 起效迅速、麻药用量小、起效快、镇痛肌松较满意,在产妇平卧后即可开始消毒、手术,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为急诊手术快速娩出胎儿赢得了时间,减少了产妇的痛苦[3,4]。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并可衔接硬膜外用药,手术时间不受限制,且便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生理上由于孕妇妊娠后期硬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腔静脉丛扩张容积缩小,注入较少局麻药即可产生广泛阻滞的特点。产妇麻药用量为非孕妇的1/2~2/3即可达到满意的神经阻滞效果[5] 。

综上所述,CSEA特别适用于单纯硬膜外麻醉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的急诊剖宫产术,CSEA作为一种联合麻醉方法,使麻醉效果更趋完善,同时便于术后镇痛的实施,从而提高了麻醉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吴涯雯,詹鸿,林定,等.重度妊高征患者剖宫产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4):110-111.

[2] 张野.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1:40.

[3] 李仲廉,邓乃封.妇产科麻醉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

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选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90例,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65~85岁,体重51~76 kg,ASAⅠ~Ⅲ级。随机分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各45例。2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输注平衡盐液注射液200~500 ml,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心率。EA组行L2~3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硬外导管3~4 cm,平卧,注入1.6%利多卡因3~5 ml的试验剂量,观察5 min无全脊麻,再注入5~8 ml局麻药。CSEA组患者患肢在下侧卧位,L2~3硬外穿刺成功后,将25G腰穿针穿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注入0.75%布比卡因1.2 ml,20~30 s注完,再向头端置硬外导管备用,平卧,控制麻醉平面在T10以下,两组患者常规鼻饲给氧。

1.3 观察内容 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麻醉平面;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术后随访72 h观察有无头痛、恶心、尿潴留等副作用。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2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3±1)min,维持时间(145±15)min;EA组麻醉起效时间(16±5)min,维持时间(35±1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老年患者的常见手术,以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刺激大为特点,鉴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其麻醉方法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与预后。正确的麻醉选择及处理是提高围术期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1]。老年人硬膜外阻滞,由于椎管内解剖的变化,可导致用药量的不确定性,时常出现麻醉平面不足或平面过广现象,增加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在本组中8例硬膜外麻醉患者出现低血压,2例出现心动过缓。近年来由于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迅速,阻滞完善,弥补了单纯硬膜外麻醉时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的不足,增加了对传入神经的阻滞,获得了满意的肌松和完善的镇痛,减轻了机体的应激反应[2]。从本组观察结果,麻醉起效时间、止痛效果CSEA组优于EA组(P

综上所述,CSEA应用于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麻醉效果好,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适用于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春军,郭芹,王新闻,等.两种麻醉方法在高龄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8):597.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15篇

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

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对麻醉学问有研究。相传华佗就是第一位采用麻醉技术的医师。他利用麻沸散来减轻接病人的痛觉,然后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现代医学首次运用麻醉技术的记录,是在1842年3月30日的美国格鲁吉亚州杰佛逊市—Crawford Williamson Long医生在帮他太太接生的过程中,首次采用了。

现代麻醉学的历史不过150年,是医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临床工作的需要,集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临床而建立起来的,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0余年来,中国麻醉工作者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使麻醉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拓宽了麻醉工作的范围和领域,加强了各级医院的麻醉科室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麻醉专业人才,专业队伍日益扩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王士雷教授便是这支麻醉专业人才中的佼佼者。不久前,他对《中国科学报》的记者说:“线粒体作为细胞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为机体提供95% 以上的能量,各种病理生理条件改变,都会损伤线粒体并导致其数量下降,细胞能量产生障碍。”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王士雷教授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作为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年度“特殊奉献奖”的获得者、青年学术骨干及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您最近几年在麻醉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又哪些成功范例?

王士雷: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只要把临床做到精致就可以了;而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和医学大家,必然是医、教、研等方面都很突出的人才。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做到面面俱到并非易事。

关于科研,我个人的体会是:在临床做精的基础上,针对医学上的某一个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的研究方向是围术期脑保护,对线粒体在脑缺血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先后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

在临床方面,我擅长肝肾移植、产科手术、心血管手术及老年危重疑难病人的麻醉管理,多次成功抢救极危重病人。尤其于2011年开始筹建青医附院黄岛院区麻醉科,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我和团队辛勤工作,使科室在医教研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了2012年度青医附院标兵科室,为西海岸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并为医院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据了解,脑血管意外位居世界致死率排行榜的第二位。据我国卫生部统计,2009年脑血管病的城市死亡率为126.27/10万,占死亡人数的20.36%;农村为152.09/10万,占23.19%。意外幸存者的致残率也非常高。我国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已超过2亿,每年约有1000万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如果围术期发生脑缺血,死亡率会成倍增加。治疗的选择性小,风险高。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在恢复血流灌注后会发生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的病理过程,称之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如何避免或减轻脑缺血后发生的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医学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王士雷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经费资助下,经过10多年的研究,对线粒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局灶性可重复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和预处理动物模型上,通过激动或抑制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的活动,观察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在脑缺血/复灌预处理中的作用及机制;在分离的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和分离的神经元细胞上观察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调控作用,以及观察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调控MPTP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朝夕奔梦的路上,他和他的团队收获了金灿灿的科研果实。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问: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而成的专业,从事麻醉工作的医生所承担和面临的风险却很少提及。除了要处理一些医疗上的事件之外,麻醉师还必须面对法律规定中的医疗纠纷。您是著名麻醉学专家,请您从临床实践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王士雷:麻醉医生和一般临床专业相比,面临着更大的风险。麻醉医生的工作范畴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解决手术止痛,而是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术期的治疗,为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提供保障。此外,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休克救治、疼痛治疗等。由于物的毒副作用与麻醉操作技术的盲探性及又创性,加之病人自身复杂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手术的不断被打破,决定了麻醉本身的高风险和复杂性。麻醉医生的自身素质,如责任心、业务能力、实践经验、技术水平等,与麻醉风险密切相关。著名的‘三明事件’是麻醉高风险的有力体现。由于外界对麻醉工作的认识不够,一旦出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麻醉医生常面临被的风险。除此之外,目前的医疗体制和媒体的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矛盾,使医生面临质控的风险增加。预防医疗纠纷,除麻醉医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提高服务态度,做好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

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和谐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护人员同时承担着管理者、沟通者、照顾者、代言者、保护者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因此,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广博的人文素质。知情、同意、自由、不伤害、最优化,这是国际社会认同的医学道德的最基本原则。我们应该采纳适应新时展的理念,加强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并应用于医患活动中,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2013年10月25日上午,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3名医生在门诊为病人看病时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门诊管理处副主任、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7岁。另有2人受伤。目前,嫌疑人连某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调查中。

国务院总理对浙江温岭医生被刺身亡事件十分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因医患矛盾引发的暴力事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医疗秩序。

针对近期发生的多起侵害医务人员案件,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医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遏制侵害医务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杀医案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唯有彻底地医改才能从根源上缓解医患矛盾,让医院血案逐渐绝迹,这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在解决了加大财政投入、消除以药养医、提高医疗保障、缩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等课题的基础上,兼顾好患者、医生的合理利益,医患关系鸿沟才有弥合的可能。

问:麻醉师是手术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您在2006年与人合作主编了《麻醉危象急救和并发症治疗》一书,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王士雷:正确处理各种原因导致的麻醉危象和并发症,对于减少麻醉不良后果,保证病人麻醉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常可以预测各种医疗措施的结果,能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各种麻醉危象和并发症。但是,这种经验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授。一般专业参考书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不够全面和系统。基于此,我们撰写了一本有关麻醉危象和并发症方面的参考书,得到了麻醉学同仁的一致认可,对提高临床麻醉医师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麻醉危象急救和并发症治疗》( 王士雷 曹云飞主编)2006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麻醉危象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预防和处理,重点介绍了各种麻醉危象的正确处理及如何预防的经验,并附有典型病例分析讨论。全书内容系统完整、新颖实用,对保证麻醉的安全性、减少麻醉不良后果、提高麻醉人员素质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适合麻醉专业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问: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医学院的学生选择麻醉专业,不仅仅因为它收入高,也因为麻醉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工作量比较有预见性。您工作之余还从事教学工作,带了多名硕士生,可以介绍一下他们的学习及学术成果情况吗?

王士雷:大家都知道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对研究生的培养一定要严格要求。我是以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标准培养自己的硕士研究生的,使他们得到严格的科研技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他们在毕业时均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大部分达到了博士研究生才能达到的学术水平。他们毕业后很多成为了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并取得了博士生导师资格,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根据教学相长的道理,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同时,一定会促进自己的科研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问:您对当今国内麻醉学研究状况及前景怎么看?

王士雷:近二三十年来,麻醉学无论在新药物、新技术和麻醉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全身麻醉原理的研究、物对器官功能的影响、物预处理的器官保护作用、可视化技术应用、微创连续心输出量测定等监测技术等方面,使得麻醉理论和临床技术得到了极大提高。有关麻醉学未来的发展,正如美国著名麻醉学家米勒所说,未来20年,麻醉学的变化将由通信、分子生物和结果分析学来推动,将会出现一个网上数据库,我们在任一地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想得到病人的资料;将来的麻醉机完全自动,可以自己施行麻醉;对于麻醉快诱导过程,将有一个持续的感受器和离子通道应用于临床;每个病人将有其基因图谱,对病人实施个性话得麻醉。到那时,麻醉将变得更加可控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