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

竞技体育前景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于文谦崔国文工作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特征及角色定位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态势从奥运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首先,奥运项目分布呈现非均衡性特征。从奥运金牌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优势项目十分有限,基本集中在跳水、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射击、举重、蹦床、女子柔道等项目上,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这些项目所得金牌占到总金牌数82%强。纵观我国历届奥运会成绩这一特征同样显著。从1988年到2000年之间我国射击、乒乓球、体操、跳水和举重等5个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5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块,占80块金牌总数的75%。另外,我国竞技体育在国内项目布局、运动成绩、运动队建设、市场发育等方面存在非均衡发展特征。其次,强项不强,弱项不弱。所谓的强势项目与弱势项目是从项目自身国际影响力而言的。目前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会员数超过200以上的奥运比赛项目主要有足球(208)、田径(210)、篮球(212)等。这些项目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所以受到各国运动爱好者的追捧,普及度极广,因此国际影响力更大,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强势特征故称为强势项目。而弱势项目则指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员数处于在100个左右的项目,如赛艇(112)、击剑(108)、棒球(108)等,强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在金牌设置上并无区别,但无疑只有在体育强势项目上具有竞争优势的,才算得上真正的竞技体育强国。[5]根据这一惯例,我国优势项目跳水(155个)、体操(125个)、乒乓球(186个)、羽毛球(147个)、射击(154个)、举重(115个)和女子柔道(187个)等基本都不在强势项目之列。没有一个大项国际联合会数目超过200个。呈现出典型的强项不强,弱项不弱的分布趋势。最后,培养模式奉行“举国体制”。我国当前奥运选手的培养基本沿用“举国体制”的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为我国的金牌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体制也带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大量资源集中发展优势项目后,其他项目需要的资源必定被剥夺或者减少,自己的优势项目潜力挖掘殆尽之后,可以拓展的夺金面必然受到限制。国家角色定位角度之下的竞技体育特征诠释竞技体育是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大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从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中也能窥视出国家定位的思路。同理,国家发展思路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与发展特点。首先,竞技体育的非均衡性是我国当前的错位竞争思维的具体体现。所谓错位竞争是指避开竞争对手的早已经确立的优势,集中精力做好对手没涉及或者没注意的领域快速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的一种竞争策略。我国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在产业布局、经济实力、国民富裕程度、受教育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等软硬件上离发达国家还有着明显差距。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提到: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没有改变,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因而我国只能灵活运用错位竞争,不断创新思维,在狭缝中不断积蓄力量,以求成长。竞技体育项目非均衡性发展是我国国家角色定位的具体反映,也是金牌效应下的必然选择。尽管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上成功登顶。但同体育强国还有巨大差距,项目分布不均衡、不合理,夺金点狭窄,在强势项目上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超越美国只是形式上的领先,无论是奖牌总数、分布趋势还是国内人才储备、资金支持等仍然有着巨大差距。我国竞技体育之所以在当前世界列强激烈竞争、摩擦不断的大环境下取得不菲成就与我国积极拓展发展道路,充分运用错位竞争这一思路是分不开的。体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弱有强,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我国竞技体育的总是立足本身特点,在国际体坛变化中不断寻求发展薄弱点,予以重点公关以求金牌效益最大化。以蹦床为例,我国因为同项群项目水平较高,且开展较早,因此这一领域中很快的占得先机取得不俗战绩。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决定了产品利润。出于文化、体制、历史等的原因,我国尖端技术多靠自力更生,在很多先进领域中我国仍处于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我国长期拥有8%左右的增长速度、低廉的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力优势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生产产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与资源性的,附加值低,与美国、欧盟、日本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位置相比尚处于地位,对世界经济影响力有限。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但中国的外交手段仍显单一,且资源有限。在文化方面,在西方眼里,中国儒家文明被视为会引起冲突的世界七大文明之一[3]。当前我国国家角色定位决定了竞技体育的强势不强的尴尬态势——这些强势项目普及较高,各国投入较多,关注较广。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我国想在田径、足球、篮球等强势项目困难远比发展乒乓球、羽毛球等弱项难度要大的多。基于以上原因,出于金牌战略分布的考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重点放在适合国情的、投入相对较少的优势项目上这种思维必然造就强项不强,弱项不弱的局面。最后,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我国国家定位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被视“欧亚大陆新政治地图上主要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4]。然而通过北京奥运从成功申办到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罗格语)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蜕变与强国的崛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国经济的重心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带有污染的加工制造等低产值的产业为主,部分增长是依靠的人口福利。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我国当前定位的必然选择。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困境面前也是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以低成材率为代价,谋取金牌的优势地位。在体育产业发展上也是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利用人海战术,用极高的淘汰率换取少数人的成功。

大国理念下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重塑

现代国民的培养是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目的决定方向,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既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目的也是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竞争激烈,关系错综复杂。国民素质直接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竞技体育在培养国民素质方面有着显著作用,首先,竞技体育可以有效提高运动素质,运动素质的提高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在培养与强化国民竞争意识方面有着独特价值,不断超越是竞技体育核心价值之所在,是人性张力的直接体现,对于孕育社会精神,培养大国国民气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后,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参政与民主意识。这些都是当代国民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也是大国心态下发展竞技体育的目的与方向。大国责任与度量下竞技体育发展多元化态势大国角色定位中不仅要有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硬实力,而且国民要有与之相应的不卑不亢、按原则、讲理性的健康的大国心态。无论是竞技体育、休闲体育还是学校体育等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我们应该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予以发扬。金牌固然重要但是应弱化金牌关注度。随着人们需求多样化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必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反而言之,随着生命力强的项目的普及,人数的增长,群众基础的不断增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然呈现越来越好的趋势。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即使脱离国家队的支撑,同样可以诞生更多的运动明星。用自信的态度,坦诚接受自己的不足,充分借鉴其他众多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才是对现代社会的积极融入,所以由此可见,大国视野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及项目发展多元化趋势是必然趋势。体育发展的多元化还涉及一些非奥运项目的发展问题。华夏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大量的民族体育。然而,不可否认在竞技体育的金牌战略压榨下生存空间日益狭隘。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舆论宣传都侧重于世界流行的项目。大国心态之下的民间体育则更体现“人文关怀”——适合什么地方发展就在什么地方发展,喜欢何种项目就发展何种项目。不用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与舆论。只有自信的面对才能孕育健康的体育观、价值观。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事物发展是体现大国风范的重要标志。3.3大国理念下竞技体育“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转化与互溶集中资源,选择优势项目力争在点上的突破是弱国办体育的战术选择,也是弱国办大事的必选之计。却不应该成为未来体育发展必须的、唯一的选项。站在历史角度来看,普及与提高才是正道。当前,我国很多职业队伍都聘请外教,欲以学习本项目当前世界流行的先进经验。然而,很多队伍引援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注重对技术或者战术的理解与接纳,而对其精神层面的理解仍难领悟,或者说文化交融出现错位导致失败。聘请外教固然是形式上的开放,是对世界文化的接纳,然而精神层面的领悟才是我们学习的本意。客观的说,技术规范各国相同,而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其原因很多就是精神文化层面上没有与本项目深度切合。执教国外队伍本身就是宣扬自身文化的一个途径。郎平执教美国队取得历史性的成就。由此就是对我国女排精神的发扬与传承。民族不意味着狭隘与独享,民族的东西要敢于拿出去,这样才是大国民心态。大国心态不应将某种项目简单的归为民族的或西方的,并带有偏见的看待西方体育或者东方体育。无论何种项目只要融入到本国,且很好的融入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就不应视之为外来的,因为已经被民族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反过来说,“世界的就是民族的”也不无道理。因为世界文化在融入不同民族的过程中必然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只有成熟的民族心态才能不被短视行为所局限。而这种心态的培养正是竞技体育孕育国民素质的目的之所在,才是我国发展体育的本意之所在。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发展迅速变化,竞技网球项目原有的体制已跟不上当前形势的需要,我国网球水平较世界最高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作为影响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后备人才培养将是中国赶超世界水平的一个关键点。体育强国之所以昌盛,其中共同的一点就是对重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我国竞技体育网球项目的现状入手,系统分析了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一些实施措施。推进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推动我国竞技网球事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 网球项目 后备人才 培养现状 前景探索

一、竞技网球项目后备人才发展现状

(一)队伍规模。目前北京、上海等22个单位设有专业网球队。2013年网球在役注册运动员总人数1124人。体制内业余训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各类体制内业余训练网点150所。

(二)基础建设。国家队的网球运动员根据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划分为职业选手、准职业选手、职业过渡阶段和职业基础阶段选手。国家二、三队伍运动员的构成主要集中在处于职业过渡和基础阶段的运动员。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网球项目目前有由总局命名的单项部级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基地一所,综合性人才基地十所。

(三)竞赛组织。全国青少年网球竞赛――主要由国际网联青少年排名赛、NJT全国青少年排名赛以及全国青少年团体锦标赛组成。省市及其他青少年网球竞赛――目前省市青少年网球竞赛主要以省运会、市运会以及年度锦标赛为竞赛主体。

(四)运动技术。近年来,网球项目的竞技水平获得重大突破。女单获得大满贯。李娜、彭帅历史性的打入WTA年终总决赛,彭帅获得女双冠军。男单打入大满贯,排名刷新历史。

(五)人才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役网球运动员4人,部级运动员45人,一级运动员总体规模在300人左右,二级运动员总体规模在150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全运目标与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机衔接。以全运战略为最高目标的省市网球队,在经费方面更多的投入到备战全运的选手,队后备人才的培养缺少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投入。

(二)教练员缺少激励和奖励机制,动力较弱,动机水平低。

(三)传统的专业培养机制不完善,无法发挥专业队的最大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的社会化程度低,粗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管理的有效性发挥。

(四)区域发展不均衡,优秀人才的流动有了障碍,不利于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硬地球场为主,性能较为单一,不利于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区域的青少年赛事较少,并且与部级的赛事没有较好的衔接;省市队伍缺乏资源和资金的支持保障。

(五)对于体制外的优秀青年网球运动员缺少有效的管理、指导。对运动员的选材也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六)训练和比赛的衔接联系不协调。注重技术训练,轻视整体能力的提高;注重眼前成绩的高低,轻视长远的发展提升;过于看重形式而忽视了原理的应用。

(七)网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完善,部分网球强省三线建制比较完善,而大多数省份只有一、二线队伍。训练队的资源缺乏且单一,配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八)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运动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目标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网球项目竞技后背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组织体系

总局引导帮助省市加强体制内三级业训体系的建设,制定地方相关政策,按照目标要求,选择硬件和软件条件较好的基层训练网点、青少年网球俱乐部、网球学校等,组件省市优秀青少年网球人才培训基地。

积极推动网球进校园的工程,大力加强在中小学开展校园网球活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充分挖掘、调动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全国推广网球,扩大网球人口,为网球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训练体系

组建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国家青少年队教练员团队,在技术、体能、营养健康以及心理等方面给予优秀后备力量的球员以专业、有效的保障和支持。明确各组别的任务发展目标以及训练和参赛的组织形式,根据青少年队球员的不同情况采取集中训练、参赛和分散训练、参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训练条件好、教练力量较强的个别省市队员,采取留“省训练、定期评估、长期跟踪”的训练管理形式。

(三)竞赛体系

充分发挥竞赛对青少年训练及项目发展的杠杆推动作用,深化竞赛改革,形成以ITF青少年系列赛事为重心、以国内不同年龄青少年网球排名赛为基础的国内网球竞赛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比赛的积极性,形成以国家主办的青少年比赛为龙头,以地方,基层各类青少年比赛为基础,参与更加广泛的国内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

(四)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培养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机制创新。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变“控制”的理念为“服务”的理念。为青少年培养的各类实施主体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青少年网球发展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网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钟秉枢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8.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3篇

中国代表队在第26届世界大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第26届深圳大运会上,我国派出了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所高校的运动员505人,参加了24个大项、283个小项的比赛。最终获得了奖牌榜和金牌榜双第一的好成绩(见表1)。共获得奖牌145枚,比上届增加了87枚。获得金牌75枚比上届的22枚增加了55枚,增幅巨大。也打破了由前苏联在莫斯科大运会上创造的69枚的记录。

在此次大运会上中国代表队所获的金牌比第二名俄罗斯联邦代表队的45枚,超过了33枚,奖牌总数比第二名俄罗斯超过了14枚。在第25届大运会上我国所取得的成绩比24届的要逊色得多,经过了8年的磨砺我国在深圳大运会上又再次回到了榜首,这些成绩见证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表明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取得这些成绩与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政府的重视、主场优势以及部分国手的参加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竞技水平已经有了质的提升这是不可否认的。其次,主场优势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关系重大,前苏联创造的金牌总数记录与其作为东道主不无关系,可以肯定主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本次比赛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此外,根据有关统计,在此次大运会的参赛运动员中有40%左右的运动员非在校大学生。在中国队夺取的75枚金牌中,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一二线国手取得的。在大运比赛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世界冠军扎堆的现象。例如中国跳水“梦之队”,他们就是几乎以全班人马出战大运会。而夺取大运女足金牌的中国队中也云集了国脚毕妍、庞丰月等。

深圳大运会夺金项目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跳水、兵乓球、射击、游泳健美操体操等项目。其中射击项目获得金牌13枚,占总金牌数的17.33,排名第1位;跳水项目共获得金牌11枚,占总数的14.67%,排名项目分布第2名;游泳(包括水球)和兵乓球获得金牌数均为7枚,占总数的9.33%,并列第3位。体操(包括艺术体操)获得金牌6枚,占总数的8%,排名第4位。健美操和帆船获得金牌均为5枚,占总数的6.67%,排名第5位;举重和跆拳道分别获得4枚金牌,占总数的5.33%,位列所有项目第6位。其他项目所获金牌都较少,例如三大球中的6枚金牌,仅女足获得1枚,其他大球项目都毫无斩获。

深圳大运会我国三大球的成绩分析

在第26届大运会中,我国男女队均参加了篮足排三个集体项目的角逐。最终成绩不尽人意,尽管女足在18年之后重夺冠军(见表3)。男子篮球主要以复旦大学为班底,仅取得第18名的成绩,足球队主要以北京理工大学为班底,取得第7名也算是出乎意料,男排取得第19名,位列21支参赛队中倒数第三,连续五届大运会无缘八强,总体来看表现比较糟糕。女子方面篮球获得了第10名,与上一届名次一致,足球获得了金牌,这和队中云集了国脚毕妍、庞丰月等有着巨大关系,但我们应该承认取得该成绩实为不易。以上海复旦女排为主的中国队虽然在决赛与巴西的比赛中毫无还手之力,但也创造了10年最佳战绩。总体来看,三大球的男子代表队所获成绩比较差,这和我国奥运会的表现基本一致,女子代表队在足球、排球的表现及实力确实较高,但篮球的成绩也很难让人满意,连续4届无缘8强。

深圳大运会我国男女运动员表现分析

此次大运会中国队的参赛队员为505人,男女比例为4:3。在女性运动员明显少于男性运动员的情况下。除了男女混合所取得的金牌8枚后,男性运动员共夺得的金牌数为27枚,占总金牌数的40.30%,女性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为40枚,占据了金牌总数的59.60%,也就是说在男女比例为4:3的情况下,男女获得金牌比为4:6,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少获得13枚,差距接近总数的20%。在银牌方面,除了1枚男女运动员共同取得的,其余的38枚,分别由男子运动员获得24枚,占总银牌数的63.16%,女子运动员获得14枚,占总数的36.84%,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多获得10枚,差距为总数的26.32。

本届大运会获得的铜牌总数为31枚,其中男运动员12枚,所占比为38.71%,女运动员获得19枚,所占比例为36.84%,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获得7枚,占总银牌数的差比为22.58%。总奖牌数为145枚,其中男运动员取得63枚,女运动员取得73枚,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少获得10枚。这说明我国高校竞技实力呈现阴盛阳衰的情况,这和我国北京奥运会上男女运动员的表现不谋而合。

深圳大运会获取金牌运动员的高校所在区域分布

三个区域的划分是我国特有划分方式,这是按照我国的经济、地域等来划分的,东部地区包括东部地区包括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是我国经济、交通、文化等最发达的地区。在此区域分布着众多高校,是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等9省、自治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9.5%,承载全国35%左右的人口,是我国主要的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此地区位于内陆是东西部的中介,经济、文化等低于东部高于西部。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密度小,高校也较少。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高校学生所获得的金牌数为65枚,所占的比例为88.67%,接近90%。

中部地区高校的运动员获得金牌数为6枚,占总金牌数的8%。西部地区高校运动员所获得的金牌数为4枚,占总金牌数的5.33%。东部地区高校所获金牌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总和的5.25倍。尽管中西部高校运动员本身参加大运会的较少,但这足以说明我国高校竞技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参差2.6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的类别划分根据我国运动员在第26届大运会上的表现,可以把所参赛的运动项目按照此次运动会的成绩,以及参考前几届奥运会的成绩可以分为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劣势项目三类。优势运动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潜优势运动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比赛中多次获得奖牌,并有较好的发展趋势,可较快进入优势项群的竞技体育项目;劣势项目是指一直以来竞争力较弱的项目,即没有争夺奖牌的实力的项目。根据分析(见表6),我国高校竞技项目中兵乓球、女子水球、跳水、击剑、游泳、射击、体操健美操、举重、帆船和国际象棋。

这些项目汇集了65枚金牌,是我国取得金牌第一的保障。潜优势项目为羽毛球、女子高尔夫、柔道、射箭、女足、女排等,像羽毛球两银两铜、女高尔夫银牌,柔道1金1银3铜等,这些项目只要再继续提高,在未来夺取金牌或者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并非不可能。我国大学运动员的竞技弱势项目为田径仅获得两枚金牌,历史上体育强国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田径实力,如美国、俄罗斯等,因为田径项目的金牌数目多,在大型运动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网球实力也不太令人满意,仅获得一枚银牌;男子高尔夫获得第九名,三大球中除了女足和女排外,其他的都不具备夺奖牌的实力,甚至进不了前8强。

结论

(1)我国在深圳大运会取得的成绩与政府的重视、高校竞技水平的提高、国手的参加有着很大关系。但是,取得的成绩是必须承认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夺金项目较为集中,夺金点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跳水、射击、兵乓球、体操健美操、游泳等非身体直接对抗性项目,对抗性项目中以跆拳道夺金最多。

(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中三大球除女足、女排外,女篮、男子篮足排项目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女子成绩要优于男子。在参赛运动员男女比例为4:3的情况下除银牌获得数男子领先,金牌、铜牌、总奖牌数男运动员获得数与女运动员差距较大,呈现出阴盛阳衰之势。

(4)所获金牌运动员的高校所在地以东部为主、中西部获得数较少。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距,中西部仅获10枚金牌,占总数的13%左右,折射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地域差异明显。

(5)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以射击、体操健美操、兵乓球等非身体接触性项目为主。潜优势项目羽毛球、柔道、女子高尔夫等项目。弱势项目主要以田径、女篮、男子水球、篮足排为主。

建议

(1)要正确对待所取得的成绩,体教结合才是体育回归教育、体育蓬勃发展的出路。中国应该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制度设计上打破“体教各唱各的戏”的困局,将体教结合尽早纳入目前的“举国体制”。在注重高校竞技体育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2)在保持现有夺金项目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夺金项目的覆盖面。重视身体接触对抗性项目的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应该对非夺金点项目有所倾斜。

(3)政府、学校要更加关注对三大球的发展,特别是男子篮足排项目的发展极为重要,要使三大球都进入世界强队行列将是一个长期和严峻的考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阴盛阳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需从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着手。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康社会;社会体育

1 引言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提出,在未来二十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服务体系”,以“明显改善全民族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目标旨在分析和研究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路径,文章将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剖析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视野发展中面临的调整或改革。

2  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向

4.1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由单极到多极,由国家包办向社会、集体和个人全面开花

竞技体育的资金在传统的“举国体制”下,由国家全部包办,1993年在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改革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分依赖国家和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制度和良性循环的运行体制,形成国家办和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格局”。近年来,我国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查研究,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上来。体育行政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发挥领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作用。这标志着政府体育行政机构弱化了微观管理制度职能,给社会体育组织以更大的活动权,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社会体育给予扶持并逐步将福利型体育转变成消费型体育。目前,各行业大都以一定的形式成立体育协会,“行业办体育”己成趋势,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4.2运动员竞技体育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为国家到为国、为集体和个人的综合化

以前的运动员大多以为国争光为崇高目标,忘我训练,无怨无悔,一切为了祖国,“自我融入大我”,价值观念较单一,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很少考虑个人的得与失,随着西方价值观的传播和我国意识形式的转变,体育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运动员对于巨大的投入和付出,不再仅仅是那么单纯地为国家,也考虑个人的发展和经济收入以及自身未来的前途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训练运动员时,同时也要从多种途径去引导运动员为国家,及个人前途结合教育,以最大地激发其身体的潜能和安心训练出好成绩。不能再以单一的为国家而奋斗的唯一模式去鼓励运动员,而应该运用多种途径和多元化的手段来培养运动员,在挖掘其竞技潜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其退役后的自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避免“全国冠军沦为洗澡工”的现象发生。

4.3组织训练机构由三级或四级训练网的人才培养模式向高校、个人、组织结合转换

传统的训练体制为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催生和暴露出许多问题,传统的地区级(或多一级县级)、省级、部级的训练网,运动员随成绩的递升而向高层训练网迈进,也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时展势态。其他单位或集体,甚至是个人也可以成为竞技体育事业的有力支持者,高校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竞技体育事业的主战场。高校有优秀的高科技条件场所,高职称和高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又有很多一部分骨干教师有丰富的训练经验,没有发展这一块就造成了高校的资源浪费。

目前,要做好竞技训练体制的过渡,而又要避免大幅度或革命式的转型伤及我国竞技运动在国际上的地位,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在效仿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主要应该做事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二是要努力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推动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进程。要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和企业承担国家任务,兴办高水平运动队或规范组建职业体育俱乐部。要鼓励社会发展以满足市场为导向的职业体育和商业体育,为后奥运朝代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组织和制度基础。丁俊辉模式和清华跳水队模式将成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三是要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通过大力发体育科学技术,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把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减到最低,防范大规模备战的后遗症,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3  小结

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由单极到多极,由国家包办向社会、集体和个人全面开花,运动员竞技体育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组织训练人才培养模式向高校、个人、组织结合转换。

4  参考文献

[1]武笑玲,马美荣,高茂章,丁建岭,胡玲洁.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

[2]于文谦,任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9).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5篇

广东省,《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的名称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区。

广东省是个多轮回造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地貌类型中,丘陵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43%,陆地水域占0.88%,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省丘陵山地面积为11.0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下同)62.43%(丘陵地占41.02%,低山地占14.89%,中山地占6.22%),平原盆谷地面积为4.171万平方千米,占23.44%(海积平原占6.1%,冲积平原占4.6%,盆谷地占12.7%);丘陵山地与平原盆谷地之间的台岗地为2.4万平万千米,占135%;陆地水域面积0.15万平方千米,占0.88%。

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自然环境,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绝大部分地区年三熟,四季常青。

广东地处祖国南大门,濒临海洋,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交通方便,华侨众多,加上对外经济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广东设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给予灵活优惠政策,使广东成为改革开放先走步的试验示范区,地缘人缘都有明显优势,对促进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人文

华南地区文化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沿海百姓祭祀的海神妈祖,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妈祖本名天后林默(公元960年―987年),她是宋代湄洲屿的个奇女子,暂短的人生中留下了许多行善济世,救助海难的动人传说。人们逐渐把她奉之为神,顶礼膜拜。现今世界上约有一亿多人信奉天后妈祖,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天后宫,可见妈祖的影响深远。明代,南沙鹿颈村曾建有天妃庙一座,为南沙天后宫前身。清乾隆年间,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面对烟波浩森的伶仃洋:广场之上,矗立着美丽善良的巨型天后圣像。这里草木葱茏,繁花吐艳,还有杨柳依依的池塘,高耸的南岭塔,雅致的小山亭。暖日晴烟,凉风习习。树上的鸟儿自由歌唱,花间的彩蝶翩翩起舞。一派祥和景象,令游客留恋忘返。

再说到风俗,想必大家对电影黄飞鸿系列《狮王争霸》中的舞龙斗狮一定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春节舞龙显呈祥,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要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果要介绍广东省,就不得不提羊城广州。广州是座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羊城八景尽显广州风情。八景最早源于宋代。当时,广州的对外贸易发达,城市大规模扩建,贸易与游览的客人众多,人们便仿效“潇湘八景”,开始选择当时最能代表广州城风貌的景点称为“羊城八景”,历经元、明、清各代,沿袭至今。扶胥浴日乃宋代八景之首,浴日亭的章丘,三面临江,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遂成“浴日”胜景。坡的《南海浴日亭》所写之妙“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呖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那种豪气之情在登临远眺、海空相接之时怎能不进发?而诸如其余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帘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则各有各的韵味,各有各的风情。

羊城八景评选有“宋八景”“元八景”“明八景”和“清八景”。新广州羊城八景择景重点从以山水景为主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留芳、黄花皓月、五环晨曦、莲峰观海,这新八景是人们的视线逐步转移到城内,重视文化古迹的作用和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选择结果,是广东省悠远的文化延续发展的结果。

电子竞技环境

广东历史渊源久远,早在十万年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此活动生息。相传古为百越民族居地,故简称粤古语粤与越相通。广东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在历史上,近代凡是与西学有关的事和物,大都是由广东人最先进行尝试的。在中国轰轰烈烈的近代史上,广东被人们称为“思想家”的摇篮。勤劳而且办事高效是广东商人的最大特点。广东人天生勤劳,能吃苦。广东人的财富并不是天上掉的,绝大多数广东人是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才走向富裕之路。兼有开拓精神和勤劳吃苦,广东的电子竞技也如同揣的商业一样迅速发展。

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物质决定意识,也许只有经济发展到某种程度上,社会意识才会变革。广东省毗邻港澳,对外经济贸易悠久,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得广东省人民对的电子竞技甚至是电子游戏有了更加清醒地认识。社会舆论不再有意无意的灌输电子竞技有害论,而是采用大禹治水的方式,以疏通代替围堵。“尽管电子竞技的平台有别于其他体育运动,但是电子竞技的形式与围棋,象棋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些专家得出的电子海洛因论断是因为他们没有实事求得认识到电子竞技的本质特征。而一些相关部门在电子竞技没有出现问题时放任自流,见有利可图时又蠢蠢欲动,而在出现问题时则相互推诿,甚至错位管理。”一位广东市民如是说。社会认识的转变是广东省电子竞技走在全国之前的原因。

3月17日,第三届“网通杯”广东省高校电子竞技运动会在六大城市七十二所高校中开展。2004年首次举办,已有三年历史的广东省高校电子竞技运动会(GCCG)正是由广东省体育局主办华南电子竞技联盟运作的大型全省赛事。一方面广东省体育局、厂东省体育中心的扶持,网络速度的改善和社会团体的运作客观上使电子竞技在广东省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对电子竞技的态度改变则大大促进了高校电子竞技的发展速度。“学校已经改变了对电子竞技的偏见” 位参加GCCG的学生代表非常兴奋的说道:“学校已经默认了电子竞技是我们的文娱生活的部分,目前校内的许多赛事都是由学校的电脑协会举办的。比起政府的支持问题,IT产业的发展问题,作为我们学生来说,学校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就目前电子竞技的发展形势而言,依托于高校、扎根于基层,走中国自己特色的电子竞技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走中国特色的电子竞技道路并不是种口号,并不是种跟风,而是由中国目前特殊的电子竞技国情决定的。尽管有比邻韩国电子竞技的成功经验,有WCG、ESWC等世界赛是成功运作的例子,但是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的性格等因素决定了这些经验并不是我们能够信手拈来,随意使用的。中国电子竞技的道路仍然需要洪哲夫那样没有收八天天泡面做电子竞技的精神,仍然需要Jeeps每次上百元车费为电子竞技半职业化寻找商家自己却没有任何收入的执著,仍然需

要Look自费开办中国人自己的免费战网的奉献。

电子竞技的发展

广东省经济发展的迅速也带来了广东省接触游戏早于其他省的优势。电子竞技也是如此,广东省一直走在全国的最前线。2002年广东本土战队SWB即今天Star.ex战队的前身,夺得CIG全国亚军。之后重组为Rainbow,在2003年的WCG全国总决赛中再度屈居亚军。那个时候广东电子竞技项目是多么的繁荣辉煌!广东省不仅只有Star.ex战队,还拥有Sunnet、Dramatic、aFe、EM等具备夺冠实力的强队:Bade、Vash、Sheep、Range、Kyo叱咤国内电子竞技圈的选手。

一枚硬币总是有正反面的,也许正是广东省的高速经济发展使得广东省电子竞技成为国内不可忽视的华南力量,然而也许正是这高速经济发展使得广东本土电竞爱好者变得非常理智,非常理性。这几年来,整个广东省的电子竞技爱好者基数非常多,但是选择去做职业选手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职业选手来源的萎缩,加上国内电子竞技俱乐部运作的通病使得电子竞技在广东省始终处于一种基层赛事多,高层赛事少;群众爱好者多,职业选手少的锥形图。在赛事举办方面广东落后于北京、上海地区。近几年的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事除了2C06年CEG广州站外,我们已经很少看到重大赛事在广东省举办。由于缺乏高级赛事的交流以及南北电信网通宽带的连接问题,使得广东的电子竞技选手始终无法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建立广东省电子竞技的声誉,弥补电子竞技选手的断层问题,已经成为广东省电子竞技发展的 大问题,广东省要提高电子竞技核心竞争力需要更多的像Savage,baby sai样的新人被发掘出来。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景德镇市;体育产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79-02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增长点的朝阳产业,也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带动纺织、机械、建筑、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制造业,以及旅游、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还是一种“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培育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内需、吸收社会游资、开辟新的税源。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将更加舍得花钱健身和通过体育运动找“乐趣”,体育消费市场将会越来越大,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将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景德镇市体育工作会隆重召开,会议认为我市体育产业稳中求进,要求进一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确定体育工作思路之一以发展体育产业为支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景德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举措。

二、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其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1.体育健身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景德镇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身体健康而投资,为锻炼身体而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需要,在全市城乡逐渐形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健身氛围,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景德镇市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经营单位,顺应广大群众的需求,在不影响业务工作的前提下将各类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为群众提供健身场所,有效带动了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许多有眼光的投资者也根据市场需求,投资兴建各类体育健身场所。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拥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舞蹈、跆拳道等体育健身场馆2 000余个。

2.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益繁荣。景德镇市体育部门从基础抓起,扎实抓好竞技体育培训工作,全市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培养出了包括奥运冠军吴静钰、金紫薇等在内的大批优秀运动员。近年来,景德镇市成功圆满地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跆拳道比赛、首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和第二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同时经常性地在全市举办各类体育赛事,较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欣赏高水平体育竞技表演的需求。

3.体育用品销售业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育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各种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品牌服装等体育用品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了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快速发展,形形的体育用品专卖店不断增多。目前,全市拥有各种专营、兼营体育用品商店达到近200家。

4.体育销售态势良好。景德镇市从2001年开始发售电脑体育,目前全市共有电脑体育销售点31个。2001—2005年累计销售体育达4 325万多元,体育公益金收入近400万元。

三、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体育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景德镇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体育产业链条短而无特色。景德镇市体育产业链主要局限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用品和体育销售等几个传统项目上。体育健身运动除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舞蹈等大众化项目外,其他项目还开展得不够普遍。特别是体育中介机构、体育经纪人队伍、体育消费市场、体育商业赛事等方面仍然十分薄弱。同时,体育产业经营规模都不大,结构单一,档次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综合性、集团型体育经营企业,未能形成较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集聚效应。

2.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景德镇市基本没有投资兴建较大型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呈现出“投资不足—体育基础设施差—市场不活跃—经营效益差—投资回报率低—投资疲软”的恶性循环局面。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原有的体育基础设施大多陈旧简陋、功能不全、配套落后,不但难以承担国内外较大规模的体育竞赛项目,就连群众基本的体育健身活动要求都难以满足,极大影响了景德镇市竞技性体育项目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美竞技体育体制;形成背景;比较

1中美政治经济特点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的比较

中国在1949年建国以后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体制是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这一时期的竞技体育,几乎代替了整个体育的内容,为赶超型发展阶段。举国体制和计划经济的相似性,是经济体制影响竞技体育的体现。1978年后我过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竞技体育也逐渐向市场经济的方向改变。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是典型的分权制国家,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在竞技体育上,美国奥委会、美国单项体育联合会、美国大学生联合会三个组织构成,三个组织各有一定的权力,相互之间又互相制约,这和美国的政治结构颇为相似。三权分立的管理体制在竞技体育事业中体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中美文化特点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的比较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属于多元文化,形成了提倡竞争,注重个人奋斗,勤奋务实和平等的精神,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文化个性不断得到完善和强化,美国的价值核心是个人主义、价值追求是个人利益,审美观是外形的健与美。中国起源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农耕社会,价值核心是集体主义,价值追求讲究“中庸”,道义。审美观是内在美。

3中美两国竞技体育发展动因

美国竞技体育来源于群众体育,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本身对于体育的诉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化的不断完善,竞技体育表演服务成为了一种商品,职业竞技体育开始出现。职业竞技体育和学校竞技体育是美国竞技体育的两大组成部分。美国的文化传统促使了群众关注竞争,关注体育,国家和社会组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体育需要,体育的发展动力是自下而上的,是和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的。

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动因来源于政治的需要,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建国之初,我国的政治体制刚刚建设,国际地位地下,急需改变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竞技体育由于其量化的速度、理想的角逐和国际性比赛的世界平台,使竞技体育成为我国展现民族精神的窗口。而这一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我国的竞技体育要想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实现赶超型发展。社会历史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基本性质和走向。

4中美竞技体育体制形成背景的比较

美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起源于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美国政府几乎不直接给竞技体育拨款,竞技体育也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这种情况下,美国竞技体育依然世界领先,这和美国竞技体育的高度职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是分不开的,美国体育产业是美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美国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市场运作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关系。可以说,美国的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的竞技体育产生有着浓厚的政治因素,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竞技体育肩负了更加浓厚的政治色彩,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在西方竞技体育强大的冲击下发生变迁的,其动力是来自于民族的自强意识。

显而易见,美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程是由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引起的,它更具有自然发展状态下的和谐性,它的每一个历史的发展都是前一阶段社会文化系统中已经具备的潜能的进一步发挥,即使它的偶然性变化也包含着某些必然性的因素,因而我们认为它是一种顺向性的发展过程[2]。而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程,其原因并不仅仅在其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即使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而是由于西方文化和竞技体育的撞击而大大强化的。它更依赖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方竞技体育在中国土地上的传播、渗透所提供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8篇

随着2008年8月的临近,“在中华大地上举办体育的世界盛会”的梦想终于要变成现实了。从第一届到第二,从1896年到2008年,一个世纪还有会,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来说,这样的等待似乎漫长了一些。但是,敦煌壁画中那一个个被凝固的精彩瞬间却骄傲地昭示世人,中华民族走向这一辉煌时刻的脚步从未停息过……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希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而来,而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则最早由祭祀众神的宗教仪式逐渐演变而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同样,在古希腊,寻求神灵的庇护和拥有强壮勇猛的武士,也被认为是每一个城邦的立国之本。因此,祭神和比武竞技就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国民教育的关键部分。古希腊城邦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城邦间的激烈竞争,带来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荣。战车赛,站立式摔跤,拳斗,赛跑,标枪。铁饼、跳跃、格斗、射箭等成为古希腊人最常见的运动形式。斯巴达和雅典先后成为繁荣时期希腊体育的代表,并孕育、产生了古代竞技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

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体育”一词,也不是中国人的发明,是“舶来品”。 其引入中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由一批“洋务运动”后从欧洲回来的留学生翻译过来,最初译为“体操”,之后才译成“体育”。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体育”一词,但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体育却是从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被泛称为“百戏”“角抵”等等。

“你方唱罢我登场”――也许是时间上的巧合吧,就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被中断前夜的公元366年,在连接中华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文明,西亚波斯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敦煌绿洲上,诞生了敦煌石窟。28年后,古希腊体育盛会不再、辉煌不再。而在此后长达1000多年的时光里,在敦煌,却不断地上演着与古希腊体育盛典相似的一幕幕场景。时至今日,那些凝固在石窟墙壁上的热闹场景和精彩瞬间,仍令我们心驰神往,令我们叹为观止!

敦煌石窟经过从公元4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一千多年不间断的开凿,留下了近5000平方米的壁画。敦煌壁画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画廊,还是形象展示中国古代体育史料的“大观园”。壁画中保存了生活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古代各民族那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场景,包括竞技类的射箭、摔跤,相扑、体操,技巧,游泳,跳水、跳跃,举重、棋艺,投掷,马术、马球、击剑,以及健身养生类的对弈、气功、武术和杂技玩耍、智力游戏等活动场景的画面,内容几乎涵盖现代体育的各个门类。这些形象的体育史料一直吸引着众多体育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目光,其中,长期致力于敦煌体育史料发掘和整理的李重申教授还著有《敦煌古代体育文化》一书。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的是,通过这些画面,特别是其中许多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比赛项目相似或相关的竞技类体育活动画面,我们似乎还可以找寻出中国古代体育与古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间的某种历史“机缘”。

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歌辞《杖前飞,马球》中,就有描述古代打马球的场景和技艺的诗句。马球又称“波罗球”,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盛极一时的竞技运动项目。在汉唐时期,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骑射,马球等马术娱乐活动。有学者称其为游牧文化的骑术和农耕文化的球技的结合。在地近西域的古代敦煌地方,这一项目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上面歌辞所描写的马球比赛时间为仲春时节,地点为林间,有包括仕女在内的观众。球队分青,红两队,服饰有绯紫衣,锦衣两种。可见双方队员的马匹,球帽,衣服款式、球杖,马球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从歌辞来看,比赛的激烈性和观赏性都很强。敦煌壁画中的相关画面也印证了歌辞。在开凿于公元861~865年间的莫高窟第156窟中所绘“张议潮出行图”上,就有身穿圆领、窄袖,团窠锦子的打马球衣者,而在其后五代时期所开的第100窟的“曹议金出行图”中,还可见手执球杖的供奉官。

在敦煌壁画中,表现与马相关运动的画面还有马伎(马术),骑射的画面。公元前680年的古代奥运会曾设有马车比赛,但马术比赛进入奥运会,则始于1900年。奥运会的马术比赛分为花样骑术(盛装舞步赛)、障碍赛和三日赛三项。其中,花样骑术要求骑手和马在规定的场地和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动作,最后以骑手完成动作的姿势、风度、技巧难度来评分。在莫高窟五代时期的第61窟绘有长幅佛传屏风画,其中绘有六幅表现马伎(马术)的场景。画面上有的骑手直立马背,手举铁排板或双弓,任马疾驰如飞而始终平衡自若;有的表演马肚藏身俯身捡物、马背翻跟斗,“燕”式马上单腿站立一连串惊险的动作。这些画面,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马伎表演中技巧性与竞技性并重的特点,这一点,也正是现代马术运动所追求的。故有研究中国体育史的学者认为,这些文字和形象资料表明,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古代敦煌马术,马伎正由单纯的娱乐功能向具有竞技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形态迈进。

在北周时期的第290窟窟顶人字披上,描绘了站立射箭的场面。这是表现佛传故事中所讲的释迦太子年轻时学艺的情景之一。画面上,三位射手在射棚里一字排开,正拉满了弓瞄准着前方的七面鼓形箭靶。射棚前共四个人在旁观看,身份又似裁判。另有一人骑马飞奔,身份好像拾箭报靶数的人。这幅画面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生动地描绘出1600余年前射箭比赛的真实场景。从画面上还可看出,此时已有箭靶,靶架,箭棚,说明此时射箭比赛的设备已较齐备,规则也颇完善。而重叠吊挂的鼓形箭靶表明,比赛中,不但要求射手射得准,而且还要有力量。画面中三人同台比赛所体现出的竞争意识、重叠吊挂的鼓形箭靶所追求的精确度与力量感的高度统一,以及周围场景所烘托出的现场氛围,堪与现代奥运会“室外射准射箭”项目相媲美。

敦煌壁画中有关古代体育文化的画面,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面对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形象,谁还能说中国近代积贫积弱时代的“东亚病夫”形象能代表中国体育、能代表中国人?

“你容忍所有的一切,因为那场景让你终生难忘。”这出自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之口的名句,是对古希腊奥运精神的高度概括。传说古代奥运会是由众神之王宙斯所创始的,每一项活动都是献给宙斯的。但事实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体育盛会,还是文化的庆典,也是众人的狂欢节。的确,古希腊奥运会不仅有紧张刺激的竞技比赛,也有演说,诗歌朗诵会,还有各种幻术、杂技,歌舞表演,亦有各地的美味佳肴。它不仅是体育的盛会,还是文化的盛会。友谊的盛会。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政治对手间的勾心斗角,城邦之间的残酷杀戮,都暂时偃旗息鼓,一切以竞争、友谊和文化为先。今天的《奥林匹克》也指出,奥林

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那么,奥林匹克运动的这些信念,在敦煌古代体育中是否也体现出来了呢?

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敦煌一直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华夏文明经由这里传向西方,西方文明也经由这里传入中原,并因此而造就了敦煌文化以中国汉晋文化为土壤,充分吸收来自西域、印度甚至遥远的希腊,罗马文化元素后形成的“融汇中西、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特征。透过敦煌壁画,我们可以发现,敦煌文化的这一特征,在敦煌古代体育文化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了。第249窟中的倒立者为一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很可能来自西域、中亚,而同窟中“骑马反身射虎”的画面在距今约3000年的古代亚述人的浮雕中亦可找到相似的例子。前述第290窟壁画中射箭,摔跤的人物,也全部都是身穿圆领小袖褶,下着小口裤的打扮,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典型服饰。在第156窟出行图中,还有许多人身着吐蕃民族服饰。

实际上,敦煌古代体育文化的多元性也折射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前述莫高窟156窟的出行图中,以百戏、舞蹈,奏乐为先导,后为仪仗,既有藏族传统舞蹈,又有汉地民间顶竿、杂耍表演;既有仪容整齐的仪仗对列,又有身着马球服装的马球手和骑马奔跑的骑士们,使得原本要祭祀神灵的出行队伍,反而更多地显示出节日般的欢乐、和谐的气息。

更令我们惊奇的是,敦煌壁画中的许多古代体育竞技画面,还表达了中国古代体育中追求人体自身力量及潜能发展至极限的强烈愿望,如前述第290窟的“一箭穿七{铁)鼓”“手掷大象(于城外)”,以及第61窟“左右开弓”的动作。虽然这些动作想象的成份居多,但其表达出的愿望,却与现代奥运会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透过敦煌壁画,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与“体育”一词所代表的一切早就有缘,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展现的一切,也并非“相见恨晚”;同时,我们也更真切地感受到,敦煌古代体育乃至中国古代体育体现出的“尊重多元化”的境界,以及追求打破人体自身发展极限的理想,都与奥林匹克运动所一贯倡导的竞争、友谊和相互理解的原则,精神竟是如此契合!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中小学机器人竞赛;虚拟机器人;虚实结合

中小学生机器人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这一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和科技素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发展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同时,也可为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储备人才。

在国外,最早的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由美国人狄恩卡门(Dean Kamen)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协助下创办,在1992年举办了首届竞赛。随后几年,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在多个国家得到快速发展,逐渐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诞生了多达几十种面向中小学生的机器人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世界机器人奥运会”(World Robot Olympiad)2004年在新加坡举办了首届活动,活动的参与对像为16~19岁的青少年,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0多人参加了竞赛。该竞赛作为年度活动,每届均由不同城市承办,最近的一届活动(第十届)在2013年由印尼的雅加达承办。我国的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自2000年左右兴起。2001年,中国科协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2003年,教育部将“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纳入到“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自此开始,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举办的竞赛为引导,各机器人生产厂商推动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校。目前各省市每年定期举办的青少机器人竞赛有电教和科协等多个系列的活动,开展了擂台、灭火、足球、VEX、FLL、创意等项目,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

现有的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活动模式分析

现有的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活动从技术手段上,可划分成实体机器人竞赛和虚拟机器人竞赛两类。实体机器人竞赛是指主要依靠机器人的实体设备开展活动,目前的擂台、FLL、VEX等项目均属于实体机器人竞赛;虚拟机器人竞赛是指利用仿真软件开展机器人竞赛活动,学生通过电脑,在仿真系统中设计程序,模拟实物机器人的功能,完成指定的任务,目前我国已开展了虚拟智能校车、虚拟灭火、3D搜救等多个项目的虚拟机器人竞赛活动。这两种活动模式各有其优势,也各有不足。

1.实体机器人活动模式的优劣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实体机器人设备的设计、组装,并通过程序设计使机器人完成指定的任务。可以学习到机器人的结构和基本原理、组装机器人的基本方法、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培养科技实践能力和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是目前开展中小学机器人活动的主要优势。

但现有的实体机器人活动存在明显的弊端:①成本问题,由各厂商设计的机器人组件价格昂贵格且互不兼容,并频繁地对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对参与的学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直接限制了活动的参与面;②公平性的问题,现有的实体机器人竞赛受到成本和时间的限制,不要求学生进行现场组装和程序设计,学生只需把组装好的机器人拿到现场参赛即可,这一漏洞使不少机器人厂商为了商业利益,直接为学生提供组装和程序设计服务,致使这一活动成了学校间拼设备和厂商间角力的舞台;③创新性问题,由于实体机器人活动高度依赖其硬件设备和场地的物理条件,在项目设计的灵活性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一些项目的内容近十年没有变化,其程序的思路与结构每年都大致接近,造成了活动的创新性较差。

2.虚拟机器人活动模式的优劣

虚拟机器人活动作为器人科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功能延伸,目前已经有虚拟智能校车、虚拟3D搜救、虚拟灭火、虚拟火炬传递等多个项目,与实体机器人竞赛相比,具有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极易推广和使用等优势。尤其突出的是,虚拟机器人由于其依靠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活动,在项目设计上有很大的活动性,一些实体机器人限于物理条件无法实现的项目,可以用虚拟机器人来实现。

但虚拟机器人活动也有其“先天的不足”:在一个纯虚拟的环境中,学生只能在一个人工设定的系统下去研究问题,无法在真实的环境中验证自己的设计思路,难以进行探索性学习;所有的“设备”和“环境”都处于理想化状态,学生难以体会和理解现实环境下的各种差异性;在虚拟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学生也无法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主要设计思路

笔者根据多年组织广州市中小学机器人活动的实践,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一种新型的“虚实结合”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活动模式(以下简称“‘虚实结合’活动”),把虚、实两种机器人活动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运用虚拟仿真机器人系统和实体机器人开展活动,这样既可以利用虚拟机器人活动的经济性和灵活性强优势,又能发挥实体机器人活动实践性强的长处,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活动。笔者认为,“‘虚实结合’活动”内容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1.整合性原则

“‘虚实结合’活动”要实现虚拟环节和实体环节的有机整合,在这两个环节间应该实现“三个统一”:任务统一、程序统一、场景统一。任务统一是指在虚拟环节和实体环节采用同一任务要求、采用同一评分标准;程序统一是指在虚拟仿真运行的程序和下载到实体机器人上运行的应是同一个程序,程序必须具有兼容性;环境统一是指仿真运行场景和实体运行环境的任务元素和运行路线是相同的。通过“三个统一”,体现了虚、实两个环节是同一个活动任务的两种验证方式,保证了活动的整体性。

2.公平性原则

机器人教育活动的公平性和经济性是息息相关的,为了避免这一项目沦为拼财力、拼设备的“烧钱”游戏,在竞赛活动当天用到的软、硬件要由主办方免费提供,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练习所用的设备也必须严格控制其成本;同时,在竞赛当天只向学生提供被拆散的机器人组件,要求学生现场组装,也可避免过去出现的由公司技术人员或指导教师代劳的现象,以体现活动的公平性。

3.教育性原则

机器人竞赛作为一种科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包括制定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设计程序、组装机器人、在虚拟场景和实体场地进行验证等环节) 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笔者对照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对其进行了分类描述: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机器人的结构与基本原理,理解传感器的原理与性能;掌握组装机器人的基本技术;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编写完整的机器人控制程序。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竞赛任务要求,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能通过组装机器人和运用图形化编程以完成竞赛任务;能通过在虚拟场景和实体场地的验证情况,总结和修正自己的技术方案。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在机器人竞赛活动中获得的成功,打破对机器人的神秘感;培养以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技术可行性分析

要实现上述的活动设计思路,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系统,可以实现虚拟机器人和实体机器人的程序与硬件的相互兼容。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多年来,一直和有关公司合作,在做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2008年开始,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和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政府投资立项的方式,设计开发出一套在技术上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软件,该系统已经实现了仿真3D组装、图形化编程(如图1)、3D场景设计、3D仿真演示(如图2)等功能,并基于这一平台,连续四年在广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竞赛活动。

在2013年初的“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软件2.1.2版上,已经实现了虚拟机器人模型(如图3)与“洛奇”实体机器人(如下页图4)互相配套、程序在虚拟系统和实体机器人互相兼容的功能,其程序中的传感器函数,可同时读取虚拟传感器和实体传感器的数据,数据输出函数,也可以同时输出到虚拟端口和实体端口。这一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虚实结合”机器人竞赛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践过程

笔者作为主要策划者,经过充分的准备,在2013年5月26日开展了首次广州市中小学“虚实结合”机器人竞赛活动。活动的具体规则如下:

1.基本要求

参与的学生以两人组队的方式参加活动,主办方免费提供虚拟机器人平台、多套实体机器人零件、及包含任务元素的虚拟场景(如图5)和实体场地(如图6)。要求参赛学生在规定时间通过组装机器人和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按规定的路线行进、绕开障碍物、到达终点等任务。最后由裁判组根据项目的评分规则,对每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判。

2.任务环节

学生两人一队参加活动,通过分工合作参与四个环节的活动:①机器人组装,根据任务要求,在90分钟以内,使用主办方提供的机器人零件现场组装机器人。②程序设计,根据任务要求,在90分钟以内,现场编写机器人控制程序。③仿真运行,把程序导入到虚拟场景下运行,在理想状态下检验运行效果。④实体运行,把程序加载到实体机器人上,在实体场地上检验运行效果。

3.活动的评价标准

每队的分值包括虚拟分和实体分两部分,各占总分50%,每部分又分别包含时间分(即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功能分(即完成指定动作所得的分数,如通过路口、通过弯道、经过直道的数量与情况等),总分较高者为优。

来自广州市25所学校的29支队伍分小、初、高三个组别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活动受到参赛师生的普遍好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这次活动对“虚实结合”项目的教育性和科学性进行了初步的检验,活动还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南方电视台和信息时报对此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反思与结论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江泽民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1-0004-02

两年前,在一次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上,我向全球的运动专家们提了一个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成长到底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在中国,一讲到体育,我们绝大多数人包括教育、体育工作者都会认为那是运动员的“竞技体育”,而讲到体育课、学校体育,就会认为让孩子们活动活动而已。至于竞技体育、运动技能,那是运动员的事。这样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对于中国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今年八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会议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即健康要成为中国优先发展的领域。这也就是说,国家把全民族的健康和健康中国的建设放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重要也最优先的一个位置。

在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国民健康素质包含了许多内容,其中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国民的健康教育、人民的膳食生活工作等,这是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整个国民健康素质非常重要的问题,把过去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而以健康为中心,关注的是全民族每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我们说大健康背景,首先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包括医疗、卫生、保健、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民族的健康素质。还特别强调了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对整个全民健身运动的示范作用。我们讲大健康,首先从目标来讲是关注每一个人的健康。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到培养健全人格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要与环境保持和谐,这是我们的整体目标,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社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通过运动、锻炼和健身来实现促进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学校体育的职责:教会学生知识和会做

“大健康”细分到个人层面,我们需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健康素质,这是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健康素质提高的一个必然要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那就需要通过全民健身、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在这样的“大健康”背景下,学校体育需要做什么?其中有两个词,一个是“Physical Education”,一个是“Sports”。“Physical Education”是教育,是身体教育,是教会一个人知识。“知”指的是知道、明白、了解,“识”就是会做。“Physical Education”需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去认识自我,如何去保护和运用自己的身体,如何去提高身体机能。在“Physical Education”里,应该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保健技能以及自我保护、自我防护的技能,也包括如何营养膳食、如何休息。国家把原来的“体育课”改名为“健康与体育课”,就是健康教育加上身体教育。

“会做”怎么去体现?在学校体育的误区里,我们不太重视“会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在健康知识层面上,学校里的健康教育并没有做到让孩子们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自己行为的变化、衣着打扮的变化以及个人饮食、学习、生活、工作作息时间的安排。这些实际上就是“会做”,就是能力。另一个“会做”就是运动技能。从大健康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这两个能力,两个“会做”,才是真正的国民健康素质。如果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在两个“会做”上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竞技运动的重要功能:塑造完善健全的人格

学校体育里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要不要把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过去长期以来,学校的体育课、体育锻炼做得比较好,但是体育竞赛做得很差。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那就是,通过竞技运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协调发展,并且形成社会运动来改造社会。顾拜旦讲,完美的人性就是在激烈的对抗中、在热血沸腾的竞赛中形成的,所以说,竞技运动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协调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培养。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但不等于没有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地开展竞技运动,才能够真正发挥体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既能强身健体,又提升了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激烈对抗的竞技运动中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学会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跟别人协调一致,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如何在激烈竞争对抗中和对手相互尊重,如何面对失败时能够很快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咬牙坚持,直到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体育竞赛,没有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体育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从教育的本质来讲,学校体育的价值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世界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标准。我们的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格健全、人性完美的各方面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体育是基础。十提出:教育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从这一点来讲,体育是教育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育本身就是德育,体育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育,体育也是美育的基础,所以,体育是整个教育中最基础的成分,它可以直接形成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改造社会。参加竞技运动能够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孩子们在赛场上学到了什么,中国的未来就会成为什么。学校的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所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加上竞技运动的技能,将会成为培养健康素质最基础的途径。

大健康的背景对学校体育最直接的启示就是要在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中实现三大目标。第一,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第二,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第三,在竞技比赛中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这样一来,学校体育可以真正成为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的最重要途径。因为国民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体育教育。从学校体育本身来讲,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育教会孩子运动技能和保健能力,也就是要会做、会自我保护、自我提升,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他的体质健康水平就会得到保障,人格的发展也有了健康的保障。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康的示范、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对广大的社会群体来讲,竞技体育通过它的力量与美的展示,形成众多、分层级的运动项目的粉丝团体,体现不同的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整个社会的改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竞技体育、重视足球的原因。因为足球运动所传递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对球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足球比赛能给绝大多数观众带来积极向上、阳光阳刚的精神面貌。我们需要这样的社会变革,而这样的社会变革通过竞技体育可以直接产生出来。我们来假设一下:两个月以后,国足成功进入俄罗斯世界杯,且中国队进入四强,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结果对于国民的精神状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带来的变化。

第二个方面,竞技运动可以让身边的人、让那些和运动明星有着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看到原来生命可以如何绚烂,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竞技运动中。1981年,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由此,在大中小学校吸引了一大批人开始打排球,这就是竞技运动对国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从大健康背景下,竞技运动成为健康领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竞技运动人才怎么培养?这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在发展竞技运动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的学校体育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跑跑跳跳来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不要求他们学习运动技能,也很少有机会让他们参加竞技运动,那么我们的竞技运动员只能是单独培养。如果我们把学校体育重新定位为“三位一体”的目标,那就是提高体质健康、掌握运动技能,通过竞技运动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让每个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就是为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些学生是在普通的国民教育学校里,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如同我们现在的校园足球。

从2014年开始,国家对校园足球进行了重新布局。在过去的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学校会组织一支校队,他们比其他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足球学习、训练和比赛,不在校队的其他学生基本上都不玩足球。而现在的足球特色学校,每周会有一节足球课,学校里所有学生都学足球,都练习足球,都参加足球比赛。他们通过班级的比赛、年级的比赛逐渐成长,在这些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组成校队,进行校际比赛,然后进行区域比赛甚至全国比赛。这样常年坚持下去,优秀足球运动员的产生概率就非常高。学校体育的这种运作模式就为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人才基础。因此,在大健康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不仅仅要组织开展广泛参与的竞技运动,更重要的是为竞技体育的人才成长提供一个通道。这样一来,学校体育综合育人的功能就完备了。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13篇

一、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特点分析

1.1竞技体育的兴起

竞技体育一直都是体育媒体关注的核心,以紧张激烈、充满悬念的场景吸引着受众的关注,纵观现阶段的体育媒体,无一不将竞技体育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以电视媒介为例,可以将体育竞技的过程、对抗场面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竞技体育赛事已经成为电视转播的重点,从各类付费体育频道的兴起也可以看出竞技体育的地位。此外,在电子竞技的兴起下,体育新闻中也开始出现关于电子竞技的内容,在未来阶段下,体育新闻的内容也会不断的丰富,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会更加充实。

1.2娱乐化倾向

虽然体育新闻的受众是固定的,但是众多体育节目还是希望用新颖的方式来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在当前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各个体育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表现出深刻的商业化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娱乐化倾向也成为了体育新闻的发展新趋势。从本质上而言,体育就是娱乐,体育精神与娱乐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现阶段的体育新闻与国家荣辱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反而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娱乐模式。

1.3内容更加丰富

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下,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元,新闻媒介受众差异也越来越大,在一般的家庭中,电视依然是人们的主要选择,而年轻人则更加青睐于网络等新媒体,媒体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各个媒体都应用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利用丰富的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体育直播节目中,各个媒体也开始推广在线提问、现场连接、视频交流的模式,给受众带来了多元化的体验。

二、媒介融合模式下体育新闻的传播趋势

2.1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体育新闻传播模式的发展印证了科技的变革,在新媒体融合模式下,网络技术得到了普及性应用,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丰富了体育新闻的传播模式,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体育新闻的报道深度与报道广度。从某种层面而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受众与体育新闻之间搭建起了桥梁,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随时参与互动,并利用微博、微信等沟通工具来传递信息,让体育新闻表现出了多元化特征。

2.2传播渠道的创新

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经提出关于“补偿性媒介”的概念,他认为,任何媒介的演进都是基于受众的理性选择,是对传统媒介的补偿或者补救。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产品的推广,受众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体育新闻的报道也实现了“社交化”,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来关注体育赛事。社交媒体既完善了传统的主流媒体,也影响着体育新闻的传播,以CCTV5为例,就以“5+”的品牌定位来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打造出了集齐PC端、手机、巴士、飞机、PAD、IPTV、户外大屏的跨平台体育赛事直播体验,满足了受众的互动需求。

2.3体育传播理念的转向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原来越激烈,体育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意识到,体育传播过程的核心是受众。传播者不再位于权威地位,而应该以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和者的形式出现,体现出一种与受众平等的地位,而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已经实现了自主选择。同时,体育传播的模式也在逐渐被打破,传统的从“传播者到受众”的形式已经体现出了与时代的不适应,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下,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受众的意见和看法,重视受众的需求,一个新的传播模式逐渐形成,现代传媒开始以“受众为中心”,围绕着受众进行体育传播。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14篇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sports ethics in competitive sports, starting from the static logic and dynamic cognitive proces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eeting point of justice and profit between the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virtue.

关键词: 竞技体育;制度公正;道德风险

Key words: athletic sports;system equity;moral risk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88-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行业和领域的相关行为活动对社会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制度公正既是一种现实秩序,又是一种社会理想或社会意识。”竞技体育制度蕴含着许多自发形成的秩序与规则,它与道德德性规范具有一致的要求,这就是社会的正义,它除了继续蕴含着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外,更成为对社会制度的一种伦理要求。本研究从发生学的角度对竞技体育德性伦理以及制度公正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旨在为拓展我国竞技体育伦理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竞技体育中德性的静态逻辑剖析

伦理德性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的。即在风俗礼仪的熏陶下,人们通过重复练习而成为习惯而形成的。“德性伦理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古今中外,德性都作为道德的同义词来使用。在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德性的理解主要是对“德”的理解,这是因为“德”是中国传统道德得以确立的德性根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德的解释:“德者,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规定着人的精神延伸的方向,它是人际交往规则、行为的共同形式和共同的价值态度总和,它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归融作用。德性伦理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在人伦关系中形成的,通过现实活动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竞技体育德性伦理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体制背景下的产物,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必然决定着一定的社会伦理秩序。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经济转型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两种体制的交接和交错,造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分裂与断层,使德性伦理的规范性发生了一定的混乱,这就影响着整个社会,并制约和影响着竞技体育的道德表现。因此,剖析竞技体育中的静态德性伦理行为必须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的静态关系出发,否则就会失去德性伦理滋生的土壤,无法探究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各种道德失范行为。

2竞技体育中德性的动态认知过程

“德性伦理的现实运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需要、情感、意志、观念、行为等多种因素密切有关,而且还包含着认识、认同、内化、外化等多个环节以及接受、体验、践履、转化等多个步骤,是一个非常社会化的过程。”从竞技体育内发机制来看,竞技体育运行的主要动力是求利动机,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人们以通过竞赛获取优胜为中轴取得相应的利益,竞争是对有限资源的夺取。从德性伦理的角度出发,竞技体育的功利追求与伦理道德存在巨大反差,竞技体育的功利追求放大了对奖牌、对物质等功利价值的争夺与追求,把人活动的真实价值排挤游离在伦理道德的边缘。“德性的价值体现,它提升了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能力和对善的生活追求。因此,人如果获得或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德性,他也就相应地获得了以德性为内容的幸福。”

3竞技体育中的德行成本与制度安排

“德行即道德的行为,主要指客观活动、行为结果等现象符合社会伦理规范要求的行为。”践履道德行为要有物质、精神、智力、体力等方面的付出,这种付出就是践履道德行为的成本。道德行为的选择是有代价成本的。人们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可能会面临价值冲突,可能会在价值冲突中选择某些价值而放弃另外一种价值,尽管这些被放弃的价值本身是有价值的。德性的收益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凡是从特定道德行为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权利的等东西均为收益。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是有权衡的,因为行为者考虑的是道德行为成本,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自以为明智地选择了不正当、作恶、权钱交易等不法手段谋取暴利,铤而走险,而在一个制度公正、激励有章的法制社会,这种作恶很难逃脱法律、正义的制裁。诚然,生活中存在着反复激励的错位与倒置,人们从成本和收益比较中修正自己现有道德意识或弱化自己的道德意志。而在一个制度体制安排、激励机制严重扭曲、严重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中,这种反复激励错位或倒置现象才会发生。竞技体育中如果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行为主体参与者的不法行为后果不被察觉,就会导致人们对竞技体育公共资源,如场地、器材等设施、设备的不合理使用、破坏,以及对某种公共性责任和义务的放弃、对规则的违反等损害公共物品的现象。践行道德行为的成本不可能及时体现为法律约束,面对竞技体育制度安排、法律和规则常有的滞后情景,此时就需要道德来填补法规的空缺和漏洞。“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结构中,只有当社会宏观结构、制度性安排建立在德性有用的这一基础之上时,社会成员才能从生活中体悟到德性是有用的,也只有此时,这个社会才可能趋于健康有序充满生机的发展。”

4制度缺陷与竞技体育中的道德风险

“所谓制度缺陷是指社会、国家生活制度体制本身的不完美而表现出的缺陷。任何一种制度体系,哪怕是民主政治体制,都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缺。制度缺陷本身就有一个质与量的判断。如果制度中的内在缺陷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就会出现制度性腐败、制度性虚幻,则表明这个制度体制的基本方面有致命的病变。”“道德风险是一种特殊的风险,是指包括国家生活在内的社会组织生活过程中,立足于依赖个体的道德状况从事管理活动,由于个体道德作为本身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而,可能使社会公共生活及其管理蒙受巨大的风险性。”我国职业竞技体育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业经济体育制度改革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职业竞技体育坚持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方向,为职业竞技体育市场宏观主体塑造真正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竞技体育制度必须置身于社会背景下,这就决定了建立竞技体育的道德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出发。当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用以达到的目标且为社会所规范引导的手段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道德风险。竞技体育的运行如果仅仅依赖于字面上的制度安排和只为逃避规则的制约将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胡绪阳.德性的概念与内涵[J].求索,2006.

[2]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M].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模式;体育新闻;传播分析

在现代社会,各类媒介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媒体格局开始出现变革,媒介融合时代到来。在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一跃成为了体育强国,人们的体育观念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于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娱乐知识也有了更强烈的需求。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本文即将针对我国体育新闻的传播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特点分析

1.1竞技体育的兴起

竞技体育一直都是体育媒体关注的核心,以紧张激烈、充满悬念的场景吸引着受众的关注,纵观现阶段的体育媒体,无一不将竞技体育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以电视媒介为例,可以将体育竞技的过程、对抗场面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竞技体育赛事已经成为电视转播的重点,从各类付费体育频道的兴起也可以看出竞技体育的地位。此外,在电子竞技的兴起下,体育新闻中也开始出现关于电子竞技的内容,在未来阶段下,体育新闻的内容也会不断的丰富,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会更加充实。

1.2娱乐化倾向

虽然体育新闻的受众是固定的,但是众多体育节目还是希望用新颖的方式来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在当前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各个体育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表现出深刻的商业化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娱乐化倾向也成为了体育新闻的发展新趋势。从本质上而言,体育就是娱乐,体育精神与娱乐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现阶段的体育新闻与国家荣辱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反而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娱乐模式。

1.3内容更加丰富

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下,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元,新闻媒介受众差异也越来越大,在一般的家庭中,电视依然是人们的主要选择,而年轻人则更加青睐于网络等新媒体,媒体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各个媒体都应用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利用丰富的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体育直播节目中,各个媒体也开始推广在线提问、现场连接、视频交流的模式,给受众带来了多元化的体验。

二、媒介融合模式下体育新闻的传播趋势

2.1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体育新闻传播模式的发展印证了科技的变革,在新媒体融合模式下,网络技术得到了普及性应用,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丰富了体育新闻的传播模式,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体育新闻的报道深度与报道广度。从某种层面而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受众与体育新闻之间搭建起了桥梁,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可以随时参与互动,并利用微博、微信等沟通工具来传递信息,让体育新闻表现出了多元化特征。

2.2传播渠道的创新

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经提出关于“补偿性媒介”的概念,他认为,任何媒介的演进都是基于受众的理性选择,是对传统媒介的补偿或者补救。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产品的推广,受众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体育新闻的报道也实现了“社交化”,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来关注体育赛事。社交媒体既完善了传统的主流媒体,也影响着体育新闻的传播,以CCTV5为例,就以“5+”的品牌定位来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打造出了集齐PC端、手机、巴士、飞机、PAD、IPTV、户外大屏的跨平台体育赛事直播体验,满足了受众的互动需求。

2.3体育传播理念的转向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原来越激烈,体育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意识到,体育传播过程的核心是受众。传播者不再位于权威地位,而应该以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和者的形式出现,体现出一种与受众平等的地位,而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已经实现了自主选择。同时,体育传播的模式也在逐渐被打破,传统的从“传播者到受众”的形式已经体现出了与时代的不适应,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下,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受众的意见和看法,重视受众的需求,一个新的传播模式逐渐形成,现代传媒开始以“受众为中心”,围绕着受众进行体育传播。

三、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传播人的职能已经发生变化,体育信息的者和受众之间没有明显界限,体育受众对于信息个性化、移动化和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了体育媒体在制作内容时,要细分受众,根据不同信息载体受众的需求,制作出针对性的内容,满足体育受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佳妮.媒体融合时代呈现的视听盛宴--从2010世界杯报道说起[J].新闻界.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