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竞争优势 要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的兴起,“钻石模型”作为分析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视角,几乎成为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正在向新的阶段迈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事业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将“竞争优势”理论用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分析,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竞技体育竞争分析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又称为“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试图解释竞争主体如何形成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势。波特认为,对于竞争所作出的泛泛分析不足以解释竞争优势的本质,要素禀赋的优势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政策体系等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相对而言,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竞争优势也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1)要素禀赋条件:包括资本、人口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等。这些要素条件可以是自然因素,也可以是政府可以发挥的能力。(2)需求条件:对于拥有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要求是否比较强烈。(3)相关的组织机构、行业政策,等等[1]。

在上述因素中,要素禀赋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基础依托条件,通常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两大类。在狭义的区域竞争中,竞争优势通常源自丰富的生产要素。但是波特认为,由于丰富的资源或低廉的成本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而且资源的短缺容易形成创新的压力,因此,不利的生产要素在某些环境下反而能够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优势更加持久。

需求条件是竞争优势形成的最直接动力。在地区间竞争,需求条件是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动力,地方政府追求体育产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以及竞技体育成绩所带来的地方正面形象、城市品牌效应同样能够刺激地方政府进行竞技体育事业的大力投入。相关的组织机构、行业政策等体现了政府将要素禀赋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体现了政府的战略水平、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技术进步效率等。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该类因素可以视为制度能力的标度。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是影响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他们构成了竞争力来源的“国家菱形”。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在区域上不是均衡的,比较成功的省市有其特殊的因素。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钻石体系进行分析发现,竞技体育发展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竞技体育战略、结果和竞争对手这些因素在地方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些单一或系统性的环境因素都关系到某一省市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竞争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具有了相关的分析就能使得其竞技体育的发展走向辉煌。

根据系统理论,系统之间是具有强化功能的。[2]钻石体系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对于任何一个省市来说,如果具备了钻石体系中任何两个因素,可能就拥有了竞技体育的竞争优势。但是,这样的优势通常会因为竞技体育竞赛项目的变化或其他省市的先发制人而无法持久。因此,要保持其竞技体育竞争优势,必须先贯通钻石体系内部各项因素,才能保有其竞争力。拥有钻石体系中每一项优势,不必然等于拥有了在全国竞技体育竞争中的优势。只有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该地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内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

2.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要素构成

2.1生产要素

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竞技体育的生产要素主要为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竞技体育科研单位、经济基础、场地、器材,等等,这些是竞技体育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运动员、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其中,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结果的体现者,而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者与优势成立的操控员。经济基础是各地投入竞技体育事业的资本资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跃,各地的经济实力均大幅度提高,投入竞技体育事业的经济数量日趋一致。因此,当经济发展到某一程度的时候,经济差别已经很难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各地在竞技体育事业上投入的经济数量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可以进行区分。竞技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明显,且许多项目受到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如帆船、帆板、冰上项目、皮划艇,等等。因此,自然资源成为地方竞技体育项目开展的主要参考。地方竞技体育科研方面的发展也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上海市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获得的30.5枚金牌中,有14.5枚金牌直接受益于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而基础实施部分的场地、器材都会影响到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形成,因为它们会影响到这个地区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体育锻炼的意愿、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

2.2需求条件

体育价值需求是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因素。这种价值需求不仅是竞技体育所产生经济价值,而且包括公民的欣赏需求、消费需求、参与需求,等等。这种需求不仅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而且刺激了各省市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新。从竞争优势观点来看,价值需求的层次绝对比价值需求的量更重要,例如普通民众参与锻炼的体育健身价值需求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并不能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但是公民对竞技体育的欣赏价值需求、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需求却极大刺激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而形成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

2.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形成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第三个关键因素――当这个省市和其他省市之间进行竞技体育比较时,能够提供更健全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体育产业创收数增长100倍以上,使体育产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了0.59%,基本形成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十运会实现了6亿元总收入、4亿元净收入的资源开发业绩,创下了全运会资源开发的新纪录[3]。江苏省不仅追求竞技体育成绩,而且在举办体育赛事、扩大江苏省影响力方面也勇于争先。目前,江苏省成为全国高水平体育赛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唯一举办过城运会、全运会、体育大会全国三大综合性赛事的省份,还成功承办过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等赛事,即将举行的第二届青奥会也将在南京举办,这些赛事活动有力地扩大了江苏的国际影响。

2.4战略、结构、同业竞争

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地方竞技体育管理机构是第四个关键的因素,这主要包括政府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构建、组织,以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政府领导、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领导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会影响竞技体育的管理和竞争形势。不同省市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虽然有所相同,但与其他省市比较后,依然会显现出其地方特色。如江苏省竞技体育管理的模式就是以“五位一体”模式而在全国竞技体育发展中获得辉煌成绩。不过,管理模式并非通则,竞技体育成功的前提是政府、竞技体育管理机构必须善用本身的条件、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例如,江苏省竞技体育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在全省划分了许多训练基地,连云港的连岛海上训练基地、南京的水上运动学校等,在不同的地方依据运动项目特点和当地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建立训练基地,有效地发挥了其后备人才选取的优势。

3.结语

对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要素研究将对发展竞技体育事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掌握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并能合理、有效地对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将有力地提高区域竞技体育成绩。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24.

[2]徐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6-27.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2篇

一、核心资源

所谓资源,就是可以被人们利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资源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情报、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本(投入的经费)、社会资源(关系)等5种。

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资源做支撑。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无形资源的投入。核心竞争力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如果说没有资源的竞争力是无源之水的话,那么没有核心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米之炊。因此,核心资源就是能为竞技体育带来独有的、难以模仿和代替的、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这种资源能为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好地把握各个竞争性机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学习创新能力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向人类自身极限的一种挑战,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和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时,竞技体育不做任何调整就不可能将原有竞争优势长期保存下去。若想突破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就适用的经验和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有清冽的学习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创造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探索新的道路。运动训练过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核心资源的内容相应的发生变化。原先能给它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现在已不能继续发挥作用。甚至还可能成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阻碍。面临这种变化,要想继续保持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识别这种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对核心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重新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竞技体育发展一定要把学习创新能力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不断的学习,摸索自身规律中,要勇于创新。创新可能要走弯路。可能会遇到挫折。但它可能是我们成功的前提。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老跟在人家后面。永远都不行。竞技体育一定要有创新的观念,要大胆、要敢想,真正成功以后,无论技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队伍,就会有新的变化。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差距就在于学习创新,在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课题“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一一中国乒乓球队50年长盛不衰”的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队的长盛不衰。即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发扬自己的技术特长的同时,能针对世界乒乓就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针对主要对手每个时期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术风格。进行及时创新,在适应与反适应,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中经常掌握着主动权。

在竞技体育中。核心竞争力具备很强的抽象性,它使竞技体育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竞技体育事业内外部资源、技能、战能、心理能力等,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实际上就是学习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学习创新能力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三、管理整合能力

从核心竞争力概念来看,国外许多学者持有核心竞争这个能力的“整合观”,在概念中都涉及到了“整合”。“整合”就是希望将有关要素组合在一起。发挥出1+1>2的组织效应。但是,我们认为整合一词无论从涉及的对象及结果来看组织更广泛更突出:整合的对象范围更广,既包括资源、能力,又包括外部的资源。整合强调各要素间整合的有机统一,并呈现功能的倍增和放大。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64-04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向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描述、评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态,同时,这种描述、评估有助于我们把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轨迹,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政策。

1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建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选取系统环境对竞技体育的支撑指标、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指标、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指标、竞技体育与区域协调指标4大因素、12个子级系统共64项因子作为评价指标体系(表1)。

1.1.1系统环境对竞技体育的支撑指标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区域基本资源条件的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政府支持系统指标可以反映竞技体育所处的社会地位,是竞技体育发展与进步的先决条件。区域基础设施是竞技体育运行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这一指标群反映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能力。竞技体育的系统环境支撑指标是在区域宏观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对竞技体育发展所获得的社会整体支持力度进行评价,同时,也反映出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系统环境对竞技体育的支撑指标包括经济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政府支持系统和基础设施支持系统。

1.1.2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指标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指标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这一指标群是反映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核心竞争力及外部影响因素的重要指标。发展现状指标必须反映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及水平。由能反映发展现状与水平的直接体现指标、基础反映指标、周边环境影响指标所构成。

1.1.3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指标这一指标群反映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规律,便于对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判断竞技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趋势指标包括:直接体现指标变化趋势、基础反映指标变化趋势和环境影响指标变化趋势3个表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指标类型。

1.1.4竞技体育与区域协调指标这一指标群反映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反映了竞技体育与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及文化的协调程度。竞技体育与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结构、三次产业布局、社会总产值、后备人才培养、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等的关联度越大,则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良性循环发展可进一步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它包括竞技体育经济协调指标和竞技体育社会协调指标。

因此,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部内容如表1所示。

1.2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主要步骤及分析说明

1.2.1确定方法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和评价方法。主要特点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构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互相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体目标或综合评价指标重要性的排列结果。

1.2.2主要步骤第一步,对构成决策分析问题的目标(准则)及行动方案等要素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表1)。第二步,在多级递阶结构模型中,对属同一级的要素用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并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据此建立判断矩阵。第三步,通过一定的计算后,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度。第四步,通过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从而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现将具体做法分别介绍如下。

3结论

1)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大要素、12个子系统及64项因子。2)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使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过程条理化、层次化和数量化。3) 采用AHP和专家咨询调查法,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确定。4) CF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总排序结果表明:在B层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上,系统环境对竞技体育的支撑最高,其次分别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指标、竞技体育与区域协调指标、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指标。在C层上,指标权重较高的有经济支持系统、政府支持系统、直接体现指标、基础反映指标、竞技体育经济协调和竞技体育社会协调,其余6个子系统的权重均较低(

参考文献:

[1] 宋杰,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 2005,41(4):99-102.

[2] 袁有杰.模糊评价法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1):70-71.

[3] 万幼清.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与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6, (2):10-12.

[4] 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315-370.

[5]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 王凯珍.全面小康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4):10-11.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足球;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3.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35-04

Research on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Main Features of Football Player Athletics Technology

WANG Xiang-dong

(P.E.Dep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Hebei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soccer and the diversified complex thinking of holistic, integrated and dynamic architectonics,the paper has done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bout essential features and deep-seated laws,in which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soccer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objectiv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definition,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competitive skills in soccer,which is helpful to define the structural features,the development of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s and their location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factors andthe development trend. With philosophic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tries to improve and enrich the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soccer. At the same time,it is hoped the present work would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Chinese football players.

Key words: soccer;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投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王向东,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在技能主导类项目中,尤其足球这样同场对抗的集体项目,其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从对文献的调查研究看,生理学表明,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它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因此,只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运动技能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够的。心理学表明,对于运动技能虽表明有一定的含义但缺乏明确的定义,不仅如此,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种活动方式,对此也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分歧。[1]

我国运体育学界对技术的研究有一定基础,而且发展很快,一些优势项目已在其技术训练内容、方法和应用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但就整体来说体育学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足球运动基础理论的发展已明显滞后于实践,并影响到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的发展。足球技术基础理论领域有许多课题需要开发。近几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体育交流的扩大和加深,体育的复杂化和扩大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要求足球竞技技能必须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足球专项竞技技术的理论体系,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才能应对足球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技术的复杂化、技术主体化等理论问题阐释,是技术效能最大化的需要。

1 足球竞技技术主体化的成因及其意义

我们知道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目的是靠技术行为实现的,同时,战术目的是技术任务的引导。技术任务是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战术目的是为战胜对手采取计谋和行动的指南。从目的与任务上很容易分辨它们。在我国竞技运动原有理论中,对运动技术内涵认识上的局限、分歧,造成技术概念不统一,直接导致竞技技术论域不明,尤其是足球项目,战术的部分功能代替了技术的部分功能,把意识和技术这个物质对象割裂,造成其结构的不完整。这是原有技术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原有理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意识因素都归到战术体系里,把支配技术行动相应的意识活动,人为割裂开,在造成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使技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发展。

从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建构来看,重要的是理论体系框架中居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只有获得自己的基本概念,才能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取得重大进展,如果基本概念改变,理论体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把竞技技术有关的内涵新概念和系统思维的新方法运用到足球竞技技术系统,发展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理论体系,才能放大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整体功能,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技术的质量和效益。这正是竞技足球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和完善足球竞技技术理论内容和训练方法体系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再有,以往的竞技技术研究,训练学是从竞技能力要素的角度;生理学和心理学是从技能的习得和形成的角度,是静态的研究。缺乏从竞技技术本身,主体化的角度去研究技术问题,没能动态的从竞技能力的核心,竞技技术的主观方面,去揭示其实践发展规律。技术的主体化是技术的作用和地位决定的,符合运动技术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足球运动竞技技术研究发展的自然回归。

其意义,首先,足球技术的主体作用突显了足球专项特征,避免在当前我国训练理论中,对项目特征的认识存在的3个误区:在范围上局限在对专项技术的外在表现的描述范畴之内,缺乏甚至忽视专项运动的内在生理、生化特点:在形式上以静态的专项模型作为项目的主要特征,很少从动态的角度探索专项特征;在程度上过于宏观,运用一般或项群的共性特点代替专项特征。[2]

其次,足球竞技技术概念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比赛技术运用能力和适应拓展,人们对技术的主体化程度的认识越来越明晰,竞技技术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确。同时随着技术内涵的扩大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对技术的定义有了新的诠释。技术结构上的变化,使原有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技术主体新理论更能发挥各要素的能动作用,原有竞技能力要素之间关系更加和谐,能最大程度提高技术效能。

2 足球竞技技术系统结构的特点

2.1 足球竞技技术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比赛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3]”

关于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进行理论思维,从而创新理论、发展理论、提高竞技体育理论水平。从哲学中技术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竞技运动技术所具有的特征:足球竞技技术是人控制比赛的能动过程,竞技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是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竞技能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社会性技术概念的确立,是运动技术理论发展的前提,加入意识的运动技术结构体系的建构,是人的整体化发展和对技术认识提高的结果,是意识的自然回归。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归根结底要由人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来说明。

长期以来,在体育研究中,受简单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复杂的现象加以简化或还原,在局部静态的审视问题。事实证明,体育科学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体育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复杂性思维超越还原性思维,实现体育竞技项目整体化的研究。它把体育视为一个学科系统,然后,归并到一种可供分析的更大系统中,从而给出在变化的环境下对体育的分析、理解和认识。[4]同理,复杂性的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研究是把竞技技术作为子系统,然后,把其放到竞技能力母系统中,在足球实践情景中,综合与比赛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在不断变化的时空条件下对足球竞技技术结构进行非线性的、动态的分析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结构、要素协调统一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图1)。

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运动技术的社会本质,就会发现体育运动的本体已经不在是原有的物化的人和外在于人的抽象的实体,而是人的个性丰富性与社会化本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性活动。从这个视角观之,竞技技术结构只能是社会主体人的自我阐释和技术主体构建。实践把居于能动和主要方面的技术主体和居于依据和基础方面的技术客体连接起来,实现竞技技术效能的最大化。

2.2 足球技术结构体系客体特征 探索足球竞技技术的基本规律,不要用以前传统思维方式,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要从哲学的、系统整体的、竞技足球中主体的、实践的角度出发,利用复杂思维的方法,探索足球竞技技术应用系统中,具体的、相互联系的、具有决定性的,技术主体化特征理论问题。我们从技术原理的角度分析足球技术客体的表现特征。

时空特征:足球技术的时空观表现是运动员在技术运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创造、控制和利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时空阶段、赢得时空阶段、控制时空阶段[5]。表现的基本特征是时空意识和技术意识的强与弱。

生物学特征:表现一般特征为动作操作,单个技术、综合技术、比赛技巧。前两者表现的基本特征是动作技能,后者表现的基本特征是选择不同动作技能的能力。强弱表现为协调能力和形态机能状况。

心理学特征:表现一般特征为运动动作单元和运动动作序列,基本特征是运动认知与运动作业策略。强弱表现为心理运动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社会学特征: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表现一般特征为简单适应技能、复合适应技能、复杂适应技能。表现的基本特征为,习得的技术动作带有的区域文化和历史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技术打法和技术风格。强弱表现为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运用系统方法论的方法和体育博弈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足球竞技技术构成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宏观结构,即足球竞技技术指导思想层、竞技技术目标决策层、竞技技术实施层。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三个层次之中,目标决策过程是竞技技术的内在表现形式,竞技技术实施层是竞技技术的外在表现。竞技技术指导思想,是运动员进行技术目标决策和展开实施竞技技术的原理依据,也是必须遵循的竞技运动的内在规律。技术目标决策是指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和运用技术动作时,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是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体现的一般时空特征是,运动员在技术运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创造、控制和利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时空阶段、赢得时空阶段、控制时空阶段[5];表现的基本特征是足球意识的强与弱。

根据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社会性)技术概念,其科学内涵包括以下结构(图2)。

认识规律、突破传统、转变观念、树立竞技足球技术科学内涵和结构新理念。

3 足球竞技技术主体化的特征

3.1 竞技技术系统运行中技术与战术要素的关系 我们知道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目的是靠技术行为实现的,同时,战术目的是技术目的的引导。技术目的是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战术目的是为战胜对手采取计谋和行动的指南。从目的上很容易分辨它们。技术有了意识,那战术意识该怎样。这是原有技术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原有理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意识因素都归到战术体系里,把支配技术行动相应的意识活动,人为割裂开,在造成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

技术水映运动员动作的智慧附加值,战术水映运动队比赛行为的智慧附加值,这种智慧附加值表现为无数供选择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动作技巧与战术配合)和高度活跃的球场意识这样相互结合的两种形态。

解决技术和战术要素里不协调关系的关键是技术意识概念的确立和引入。我们知道竞技足球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和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技术这两大特征是通过技术系统运行表现出来的。技术系统运行是技术客体在主体结构间的产生、获取、传递的方式,是技术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足球竞技技术运行是运动员有目的的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比赛有序的整体运行的方式方法体系。因而竞技技术动作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必然是强烈的主体性和目的性或称选择性。足球意识按其产生的时序看应包括时空意识、战术意识和技术意识三阶段内容。

第一阶段,时空意识:――知道什么。是时空信息处理,即对比赛场上全局和局部进行观察感知。

第二阶段,战术意识:――需要做什么。是通过时空意识活动,从而形成战术目的的思维活动。

第三阶段,技术意识:――怎么去做。即技术应用决策是指是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达到专门的动作目的而在战术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动作任务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运动员积极思维和决策的过程;是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运用技术动作时,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

战术行动与技术行为都是动态的,因此,足球意识三个阶段也是动态的、瞬间的、依次的反应过程。技术意识是在战术意识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原有结构中技术和战术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3.2 技术主体化特征 技术主体化的能动过程即技术动作方法的实践,也是为使技术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是运动员在实施操作技能过程中,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好动作、整合各因素,使需要的结果向有利自己的一方发展,是从动作记忆中进行的方案抉择,选择一个方案作为行为指南的动态过程。在运动技术观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是要求将运动员的技术活动真正当作运动员的活动来理解,强调运动员技术的主体能动性,倡导“以人为本”以及运动员对于运动技术的各种客观认识的主体建构性。主体要形成关于客体的意识,前提应该是为主体提供足够的关于客体的实在依据。足球技术客体的实在就是除主体之外的其它因素,是运动技术原理的外在表现特征,是主体运行的依据和基础,同时,表现出足球项目技术多维的时空特征和专项特征。

下面是技术主体实施中,时空因素和技术原理因素的表现特征示意图3。

技术的目的脱离不了客观因果性。足球竞技技术运用实践中,作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技术能力,常常是利用已有的关于技术客观因果性的科学认识,来设计和抉择相关的技术目的。技术系统运行的研究通常是技术的模式化,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最有效的、“样板”的技术形式。

3.3 技术实施主要特征 技术动作行为判断的全面性和预知性。判断是运动员对球场上各种信息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比赛场地气候和地理的判断、对球各种状态的判断、对场上对阵态势的判断、对对手技术和心理的判断、对自己和对友的情况判断。

技术动作目的运作方案选择的随机性和合理性。做好正确地选择目的的最佳方案、准备姿势、身体动作、应变方案的心理准备。正确决策要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在比赛条件下,大部分技术动作,包括传、接、控、运、射等技术目的的运用处理技巧上应有选择性,队员应按客观上存在的最佳方案运作。

技术动作实施的多变与熟练性。动作实施即移动,是在对抗条件下,队员在达到、保持身体行动或控球目的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行动时身体的位移,是应变过程中的动作行为的外在表现。是身体重心的平衡移动、步法移动和反射控制移动(假动作)的熟练运用。

技术动作控制的精确性。根据控球的可能和自己的需要,依据自己与球、对手与场地的各种时空关系,调整好身体姿势和方位,使自己的身体形成合理的准备姿势并与球、对手、场地等构成最佳的时空关系。这一最佳的时空关系是运动员控制球的保障。足球运动员对球时空特性形成的感知能力和球感能力,可使运动员,准、快、巧、变地完成身体动作。

4 结 论

1)技术主体化的能动过程即技术动作方法的实践,也是为使技术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是运动员在实施操作技能过程中,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好动作、整合各因素,使需要的结果向有利自己的一方发展,是从动作记忆中进行的方案抉择,选择一个方案作为行为指南的动态过程。2)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运动技术的社会本质,就会发现体育运动的本体已经不在是原有的物化的人和外在于人的抽象的实体,而是人的个性丰富性与社会化本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性活动。从这个视角观之,竞技技术结构只能是社会主体人的自我阐释和技术主体构建。实践把居于能动和主要方面的技术主体和居于依据和基础方面的技术客体连接起来,实现竞技技术功能的最大化。3)技术意识:即技术应用决策是指是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达到专门的动作目的而在战术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动作任务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运动员积极思维和决策的过程;是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运用技术动作时,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4)技术主体化特征的研究,在纠正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得到发展,技术实际结构特征得以体现,从理论上进一步认清,现代足球技术的发展与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5-196.

[2] 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M2007(2):73.

[3] 伍绍祖,主编.系统科学与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47.

[4] 马卫平.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对我国体育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之反思[J].体育科学,2007(1):82.

[5] 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4.

[6] 王向东.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26-128.

[7] 田雨普,张文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4):12.

[8] 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

[9] 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325,70-71.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5篇

摘要: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进行关联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环境层竞争力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2)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技体育;灰色关联分析;动力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7-04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头号竞技体育强国。但亚洲的竞技体育运动在世界竞技体育版图上仍属于落后地区。中国竞技体育在大型的运动竞赛中成绩有时大起大落,这里面虽然有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在整个项目中保持优势的长期性,中国竞技体育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竞争优势就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独具的、整体的、持续的竞争能力,是竞技体育取得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准确了解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其整体竞技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在世界竞技体育锦标赛、奥运会、世界竞技体育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为标尺,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为验证对象,把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当作一个灰色系统工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旨在验证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大量收集的期刊、著作中的相关文字和数据资料,运用二手分析,即从他人研究的资料中寻找与本研究有关联的重要内容,在基础上构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查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

1.2.2间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训练学等方面专家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相关要素进行访谈,拟定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二级初选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第一轮调查问卷,以问卷形式请专家对一、二级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认定;第一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第二轮调查问卷;最后一轮请专家对前两轮专家认定的一、二指标进行排序和权重程度认定。结合问卷统计处理结果,最后确定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

1.2.3专家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多次与体育院校及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个别项目管理中心的主要官员,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4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乏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灰色系统。所谓灰色系统就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它通常表现为:系统因素不完全清楚;系统中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明确;系统结构不完全知道;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状态不完全明白。灰色关联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它是指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步骤:第一步,建立母子序列函数;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统一量纲),包括对各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两个程序;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第四步,根据灰色关联系数公式Lli(t)=min+ρmax/li(t)+ρmax,求出关联系数;第五步,根据关联系数计算结果,求出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理论依据第一,以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为总体方向;第二,以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决定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水平的相关要素为依据;第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四,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也是定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第五,童利忠等学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一书中认为在外部环境相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企业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使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并指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内部核心层、中间支撑层和外在表现层;第六,罗超毅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中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太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动力层、基础动力层和环境动力层。核心动力层主要由教练员、运动员及直接参加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各方面人员(如科技教练、队员等)构成的运动训练实施者群体;基础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进程有比较大且具有基础性支持作用的各个动力子系统,它们主要有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和科训结合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等因素;环境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有影响,其影响力一般、具有间接作用的各种动力要素子系统,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度量,包括三个基础的内涵识别:一是竞争力的源动力表征;二是竞争力的支撑表征;三是竞争力的环境表征。三者具有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只有这三条主线同时包容在中国竞技体育中,中国竞技体育才有厚实的基础,才有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竞争的实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三个基本内容,这也成为定义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2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分析采用和积法,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按列归1,即每列各元素除以该列全部元素之和,得到一个新的矩阵,然后按行求和得到一列,该列归1即为中国竞技体育核 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0.63)、支撑层竞争力(0.26)、环境层竞争力(0.11)。由此可见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其竞争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竞赛主导地位的竞争力。而其动力层竞争力是竞技主体人力资源、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和竞技主体参赛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其能力不是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其组合体共振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合力,其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对其它国家竞争对手而言,动力层竞争力具有越高壁垒,其核心竞争力将趋于更强。所以,动力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中占有主导决定作用。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是其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外因存在其系统之外,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就是作用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因素,其具有诱导、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效能a因此,竞技体育只有借助于外部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驱使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培育和优化。

根据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程度,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层次结构原理,本研究认为三者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位置可以用图1来描述。

2.3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权重分析有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现在可以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0.328)>政府政策力度(0.144)>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0.126)、参赛能力(0.126)>管理竞争力(0.06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0.065)>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0.05)>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0.025)、后勤保障竞争力(0.025)>媒体宣传力度(0.014)、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0.014)、开放竞争力(0.014)。由此可见中国竞技体育的竞技主体(竞技体育教练员与竞技体育运动员)和国家政府政策,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相对其它要素来说要大得多。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竞技体育现实资源,加大培育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高效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尽管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要素,不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它们作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的服务性要素,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等功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最后促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各种因素,使其贡献于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无法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的集合资源,才能产生强大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4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建立母子序列函数,即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为母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为子序列(表4)。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先求各组数据平均值,然后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表5)。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母序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表6)。

第四步,将上表中的li(t)(相应差数)、min(最小差数)和max(最大差数)代人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即:

Lli(t)=min+ρmax/li(t)+ρmax

其中main=0,max=0.68,p=0.1,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表7)。

第五步,求灰色关联度

将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的关联系数相加并平均,即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将隶属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相加求和,即得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环境层竞争力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表8)。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C1(0.40)>政府政策力度C5(0.29)>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C2(0.24)、参赛能力C4(0.24)>管理竞争力C11(0.1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C7(0.17)>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c3(0.16)>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C6(0.15)>后勤保障竞争力C8(0.14)>媒体宣传力度C9(0.13)、赛制竞争力C10(0.13)、开放竞争力C12(0.13)。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 力二级指标权重指数比较高的有: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和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究其原因,第一方面,“奥运核力”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人物和青年军的成长给中国竞技体育增加了“显性化”的动力;第三方面,近几年国内竞技体育赛事的主场赛场环境效应的直接作用,对我国竞技体育选手的参赛能力的发挥起到了潜在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1.04)>支撑层竞争力(0.75)>环境层竞争力(0.6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世界体坛的格局变化有关,非洲国家中长跑项目的强势和原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实力的减弱对世界体坛格局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与国家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战略调整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保持相同的排序位置。

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结合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12个二级指标,即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参赛能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技体育;灰色关联分析;动力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7-04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头号竞技体育强国。但亚洲的竞技体育运动在世界竞技体育版图上仍属于落后地区。中国竞技体育在大型的运动竞赛中成绩有时大起大落,这里面虽然有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在整个项目中保持优势的长期性,中国竞技体育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竞争优势就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独具的、整体的、持续的竞争能力,是竞技体育取得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准确了解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其整体竞技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在世界竞技体育锦标赛、奥运会、世界竞技体育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为标尺,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为验证对象,把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当作一个灰色系统工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旨在验证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大量收集的期刊、著作中的相关文字和数据资料,运用二手分析,即从他人研究的资料中寻找与本研究有关联的重要内容,在基础上构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查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

1.2.2间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训练学等方面专家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相关要素进行访谈,拟定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二级初选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第一轮调查问卷,以问卷形式请专家对一、二级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认定;第一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第二轮调查问卷;最后一轮请专家对前两轮专家认定的一、二指标进行排序和权重程度认定。结合问卷统计处理结果,最后确定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

1.2.3专家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多次与体育院校及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个别项目管理中心的主要官员,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4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乏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灰色系统。所谓灰色系统就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它通常表现为:系统因素不完全清楚;系统中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明确;系统结构不完全知道;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状态不完全明白。灰色关联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它是指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步骤:第一步,建立母子序列函数;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统一量纲),包括对各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两个程序;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第四步,根据灰色关联系数公式Lli(t)=min+ρmax/li(t)+ρmax,求出关联系数;第五步,根据关联系数计算结果,求出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理论依据第一,以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为总体方向;第二,以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决定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水平的相关要素为依据;第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四,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也是定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第五,童利忠等学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一书中认为在外部环境相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企业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使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并指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内部核心层、中间支撑层和外在表现层;第六,罗超毅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中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太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动力层、基础动力层和环境动力层。核心动力层主要由教练员、运动员及直接参加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各方面人员(如科技教练、队员等)构成的运动训练实施者群体;基础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进程有比较大且具有基础性支持作用的各个动力子系统,它们主要有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和科训结合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等因素;环境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有影响,其影响力一般、具有间接作用的各种动力要素子系统,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度量,包括三个基础的内涵识别:一是竞争力的源动力表征;二是竞争力的支撑表征;三是竞争力的环境表征。三者具有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只有这三条主线同时包容在中国竞技体育中,中国竞技体育才有厚实的基础,才有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竞争的实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三个基本内容,这也成为定义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2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分析采用和积法,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按列归1,即每列各元素除以该列全部元素之和,得到一个新的矩阵,然后按行求和得到一列,该列归1即为中国竞技体育核

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0.63)、支撑层竞争力(0.26)、环境层竞争力(0.11)。由此可见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其竞争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竞赛主导地位的竞争力。而其动力层竞争力是竞技主体人力资源、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和竞技主体参赛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其能力不是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其组合体共振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合力,其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对其它国家竞争对手而言,动力层竞争力具有越高壁垒,其核心竞争力将趋于更强。所以,动力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中占有主导决定作用。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是其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外因存在其系统之外,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就是作用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因素,其具有诱导、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效能a因此,竞技体育只有借助于外部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驱使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培育和优化。

根据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程度,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层次结构原理,本研究认为三者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位置可以用图1来描述。

2.3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权重分析有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现在可以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0.328)>政府政策力度(0.144)>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0.126)、参赛能力(0.126)>管理竞争力(0.06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0.065)>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0.05)>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0.025)、后勤保障竞争力(0.025)>媒体宣传力度(0.014)、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0.014)、开放竞争力(0.014)。由此可见中国竞技体育的竞技主体(竞技体育教练员与竞技体育运动员)和国家政府政策,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相对其它要素来说要大得多。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竞技体育现实资源,加大培育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高效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尽管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要素,不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它们作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的服务性要素,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等功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最后促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各种因素,使其贡献于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无法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的集合资源,才能产生强大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4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建立母子序列函数,即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为母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为子序列(表4)。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先求各组数据平均值,然后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表5)。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母序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表6)。

第四步,将上表中的li(t)(相应差数)、min(最小差数)和max(最大差数)代人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即:

Lli(t)=min+ρmax/li(t)+ρmax

其中main=0,max=0.68,p=0.1,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表7)。

第五步,求灰色关联度

将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的关联系数相加并平均,即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将隶属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相加求和,即得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环境层竞争力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表8)。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C1(0.40)>政府政策力度C5(0.29)>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C2(0.24)、参赛能力C4(0.24)>管理竞争力C11(0.1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C7(0.17)>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c3(0.16)>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C6(0.15)>后勤保障竞争力C8(0.14)>媒体宣传力度C9(0.13)、赛制竞争力C10(0.13)、开放竞争力C12(0.13)。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

力二级指标权重指数比较高的有: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和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究其原因,第一方面,“奥运核力”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人物和青年军的成长给中国竞技体育增加了“显性化”的动力;第三方面,近几年国内竞技体育赛事的主场赛场环境效应的直接作用,对我国竞技体育选手的参赛能力的发挥起到了潜在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1.04)>支撑层竞争力(0.75)>环境层竞争力(0.6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世界体坛的格局变化有关,非洲国家中长跑项目的强势和原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实力的减弱对世界体坛格局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与国家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战略调整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保持相同的排序位置。

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结合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12个二级指标,即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参赛能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教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研究现状

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构建的一种特殊模式。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先生说:“我国教育的发展,切勿忽视体育,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的体育。”建立新型的体育训练体制使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是培养能走出国门冲向世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工作经过20年的探索与研究,虽已初见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发展中还有许多矛盾与困难,在理论上还缺乏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在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对相关政策支持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训练管理体制的系统建构。为此,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1.2研究意义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在体育竞技领域内,专门从事运动训练和参加体育竞技比赛的人才。这些人才以自身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争取比赛的胜利,达到为国家为集体争取荣誉的目的,并以竞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深入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揭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竞技体育的深入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竞技体育院校化是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型” 培养模式是解决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化培养的诸多弊端的有效途径,学校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学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符合教学学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竞技体育“体教型”可以更好地实现竞技体育新理念----即实现“夺标育人”的双重目标。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进行论证,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特质;探讨新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构建思路及路径选择和运行机制模式的构建。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2.1研究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竞技体育越来越科技化,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在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相互结合的一个特殊的模式,是尊重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需要,是科技兴体战略的具体落实,是我国竞技体育向集约型发展的战略之举,是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是体育院校以体为本,突出行业特点,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必须建立在“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走竞技体育“院校化”之路。

2.1.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竞技体育可持续的核心问题是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包括运动人才的开发,后备人才培养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采取的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初级、中级、高级训练形式),过分地依赖国家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应采取应对措施。

2.1.2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的模式

高校与当地省市体育系统合作办队,双方共同负责运动员的选拔、入校、文化学习、思想教育、训练比赛。运动员既可代表所在省市参加有关比赛,也可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比赛。教体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的结合,既吻合了运动员普遍希望“夺标成才”的愿望,从而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当前办高水平运动队一种效益最佳的模式之一。

2.1.3“体教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是“体教结合”的一种具体模式。“体教结合”,顾名思义是指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有机结合,即“教体并轨,学训相长”。“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1.3.1、“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内涵解读

2.1.3.2、“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思路

2.1.3.3、“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内容

2.1.3.4、“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2基本思路

本课题以竞技体育研究为主线,以后备人才培养为基础,结合我国体育学校与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适应中国国情的“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研究的进程,明确不同阶段的任务,多种研究方法相互结合,借鉴彼此最新研究成果,使研究过程实事求是,并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积极交流沟通,对研究方案做出科学评价,及时修正研究纰漏。

2.3研究方法

2.3.1资源收索

通过图书馆和电子期刊的收集,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体育课题或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不同学科对本课题的特色研究,做出科学严谨的分析和统计,完成已成型的理论成果和科研论文的资源梳理,为本选题的前提工作提供充分的科研支持。

2.3.2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部分省市试点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主管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领导、运动队的教练、相关专家、教授。依据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相关问卷。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数理统汁。

2.3.3相关领域的专家拜访咨询

对国内竞技体育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拜访咨询,探究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改进和修缮研究方案,最终构建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型”培养模式。

2. 4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怎样才能切合实际的均衡各个结构因素在模式中的分布。难点是为期两年的跟踪实验,由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主次要因素,显隐性因素如何清晰界定,以及受试对象的选择,要排除诸多不相关因素的干扰,使实验结果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

[2]卢元镇.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G].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成果,2006.

[3]金玉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9).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分析 纸风车理论模型

1引言

竞技能力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复杂。竞技运动的实践迫切需要寻求一个合适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来作指导。因此,随着“木桶理论”发展而来的“双子模型”、“胶泥理论”、“合金理论”、“皮球理论”便应运而生了。

但是近年来,无论是对竞技能力的定义,还是对竞技能力结构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依据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由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将竞技能力的概念表述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由此看来,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同一项目的不同运动员个体、同一个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所需要具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本研究据此建立的纸风车理论模型很好的表现了竞技能力结构的这些特点。

2对已有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解读

2.1“木桶理论”分析解读

“木桶理论”也称“短板理论”,最早是在经济学中提出的,日本学者根本勇把该理论引用到了运动训练领域。“木桶理论”将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发展状况比作木板,而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水平面代表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强调各要素的协调全面发展。该理论的核心是短板对整体的影响程度,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意义主要在于“避短”。

“木桶理论”将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发展状况比作木板,这是简化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机械的堆积。这并不能代表体、智、心、战、技之间转化、互补的复杂关系。

“木桶理论”的核心是短板对整体的影响程度,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但是,在运动训练实践的很多情况下,运动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学者延烽认为“木桶理论”不适宜于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评价[2]。最近有研究表明,木桶中各木板并不是单独的在起作用,都是靠其他板子的作用来影响木桶的盛水量[3]。也就是说,运动员单个子能力再强,也都必须综合发展其他各项能力才能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因此说,“木桶理论”并不能很好的用来指导复杂的运动训练实践。

2.2“合金理论”分析解读

“合金理论”主要强调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不仅仅是各种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各组成单质的性能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4]。由此看来,“合金理论”是从三维立体的角度去分析运动能力,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作合金中各组成单质的关系。这也就是说,这些单质通过相互作用最终合金的性能要高于各单质的性能之和。

“合金理论”与“木桶理论” 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只是以合金代替了木板,且“合金理论”有将运动素质和竞技能力混淆的嫌疑。在运动实践中,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会发生内部迁移,这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是非常有效的,“合金理论”虽然整体性很强,并且也有内部融合的发生,但这种融合是一成不变的,并不符合运动实践动态变化的特点。

2.3“胶泥理论”分析解读

“胶泥理论”主要是用来描述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融合关系。该理论比起“木桶理论”、“合金理论”更强调了注重竞技能力各子能力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但是,紧紧考虑这一个方面,并不能解决不同的运动项目、同一项目的不同运动员个体、同一个运动员的不同训练阶段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胶泥的体积是固定不变的,而运动员的实际竞技能力是需要不断增长的,这样以来,“胶泥理论”没有把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表述出来,这就更不利于该理论在运动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

2.4“双子模型”分析解读

“双子模型”指的是把“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组合在一起共同运用。这样就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单独使用时所具有的局限性,从而能更好的描述竞技能力结构。“木桶模型”清晰地展现了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强调短板对总体竞技能力的影响作用;“积木模型”在承认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同时强调了特长因子对弱势因子的补偿作用。

模型主要是用来反映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因果关系,也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因此,构建模型就是要使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明了化。“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是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并无内在的联系。“双子模型”以全面的描述竞技能力结构为出发点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把两个毫无内在联系的模型放在一起解决问题的举动令人疑惑,这显然背离了构建模型的初衷。

2.5“皮球理论”分析解读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李岩等人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最新的“皮球理

论”模型,是对该类研究作出的更新、更大的贡献。由于“皮球理论”是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基础而构建的,较之于前人的研究更为成熟、更为系统。

“皮球理论”模型以具有弹性的皮球为主体,皮球的五瓣是竞技能力的五要素,任何要素发生的变化通过皮球的弹性来代表[5]。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皮球的弹性就增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降低皮球的弹性就减弱,但是,这只能适应于高水平的运动员;对于较低水平的运动员其竞技能力还不足以让皮球弹起,皮球弹起的高度为零,自然就代表不了运动员的实际竞技能力。皮球理论还指出:在一定范围内,外界压力越大皮球反应越强烈,竞赛时的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过大时,皮球就会破裂,运动员竞赛时发挥失常。试问:皮球破裂完全丧失了弹性,运动员只是发挥失常,并没有完全丧失竞赛能力,能用皮球的弹性来代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吗?这是皮球理论自相矛盾的地方。

3“纸风车理论”模型的建立

3.1“纸风车理论”模型建立的依据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田麦久博士做出了很多惊人的贡献。其中,田麦久和他

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6]。从此改写了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如前文所言,任何一个项目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都是由体、智、心、战、技五个方面构成的,每个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小又是各不相同的。“纸风车理论”模型正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

3.2“纸风车理论”模型的建立

“纸风车理论”模型依据田麦久项群理论中对竞技项目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进行分类: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大类。

本文构建的“纸风车理论”有以体能为核心和以技能为核心的两种模型。四个风叶与中心固定位置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纸风车的核心固定部位代表竞技能力的体能或者技能,与核心紧密相连的四个风叶则代表其他的四个子能力。风车在不同的环境中转动的效果代表运动员总体的竞技能力。

3.3“纸风车理论”模型的优势分析

将“纸风车理论”分为两种模型,可以更直观的表述在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项目中所起中心作用的子能力是不同的。四个风叶与中心固定位置紧密相连,说明运动员各子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相互协助、相互依存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总体的作用。

周围的四个风叶大小不一,说明了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运动员所需要具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是不一样的。纸风车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这可以比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场地器材、对手情况、裁判员与观众的行为等。外部环境压力大小变化会对纸风车正常的运转遭到影响,这就更容易理解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运动实践中所出现的正常、超常、失常现象。

此外,在纸风车制作之初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正相当于运动员选材,选择质量好的,且适合风车的材料做出的风车运转情况好,而且运作时间长;这就相当于运动员选材成功,经过训练就能取得好成绩,并且运动寿命长。这点优势是以往的理论模型所不能相比的。

4结语

竞技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

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把运动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是大势所趋。因此,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纸风车理论”模型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种模型。分别从竞技能力的核心子能力、子能力之间的关系、各子能力所起作用的大小、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形象地解释了竞技能力的结构。希望“纸风车理论”模型能经受实践的验证,在实践中被大家接受。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8.

[2]延烽.对木桶理论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不适用性的剖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

[3]李岩,董云振,李珂.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分析与新议――皮球理论模型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116.

[4]李凯.合金理论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6 (1):1-4.

[5]李岩,董云振,李珂.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分析与新议――皮球理论模型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116.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9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提出的,他们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了特定企业或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

现在,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把此概念引伸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用于寻求某类学校或某所学校特殊的竞争能力及此能力的形成原因和培育提升方式。研究学校核心竞争力,对于准确地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促进高职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初步鉴定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结合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所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整体和谐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资源,通过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优化系统整合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这种优势与能力是高职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由历史沉淀积累起来的、竞争对手能够模仿却无法复制的软实力,它能为高职校带来竞争优势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高职校只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持续发展优势。因此, 培育和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高职校的整体实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解析

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部资源,不断创造高职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高职校的机制创新力、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文化能力等诸要素。

1.机制创新力。机制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持续动力。一方面,学校需要创新性发展,通过建立人本化的管理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创新的管理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特色,学校的特色形成,更需要学校注重其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是某一方面的创新,也应融于学校整体的竞争优势之中,从而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的形成,才能为高职校面向社会需要主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2.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根本,处于中枢地位,发挥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校运行,激发创新动力的作用,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方向、精神动力和激励约束功能。

在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校办学自相对扩大,高职校校级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及其决策能力,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构成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由于高职教育是与社会需求、劳动就业结合紧密的教育,因此,及时了解岗位需求和学生状况。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是高职校的工作常态,快速应变的管理模式也就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

3.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高职校的硬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形成的基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基石。具体来说,高职校生产力基本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生产能力、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和社会服务生产能力。

人才生产能力基本上能反映一个高职校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变化的要求,是高职校区别其他类型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以在目前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高职校自始自终要将人才技能的培养作为其主要任务与职能。它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需求与平台,因此,人才生产力始终是高职校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学术(技能)生产,是体现一所高职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职校为推进技术革新义不容辞所应承担的职责,也是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作为技能推广的主要载体,当面对各行业、企业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时,高职校也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步伐,克服各类困难,正努力提高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多方位的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创新、技术服务等需求急剧上升,高职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就是为社会服务,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社会服务日益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目标。

4.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综合集成、融合能量、转化提升价值、汇聚特色优势的关键作用,将高职校各种要素资源融合转换成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的技能成果、高价值的社会服务等产品形式,进而实现学校培育人才、发展文化、科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的社会价值,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价值。

每个高职校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实现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并以先进文化引导和教育学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更高阶段,是高职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

三、构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解析,可以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以教育市场和教育服务消费者为出发点,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基本原则,从而形成持久的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1.高职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高校创新以及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通过组织学习,高校不仅可以提高现有资源、知识的利用程度,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改善高校资源和知识存量,从而持续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弥补缺陷和不足。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就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实现一个“学习―创新一学习”的循环,保证持久竞争优势的存在。

2.注重管理创新,实施和推广适合高职校的管理模式。建立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的监督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创新,使各个职能部门侧重战略、宏观上的规划,以目标管理为主,做好宏观决策和调控。同时提高管理层次与效能,建立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使各个院系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和拥有相应自的办学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行使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技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职权,积极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院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逐步使院系建立起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而综合形成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高职校的生产能力,使高职校更好服务地方经济,为此在高职校生产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体现职业教育特质的不是校舍、设施设备等。而是课程。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灵魂”地位,它是承载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2)构建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所高职校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一线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建设。其中“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的基础工作。

(3)多元化产学研方式。产学研一体化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目标,深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高职校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营建文化氛围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解构内涵式发展的整合行动,所带来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也是巨大的。“校园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通过历史使命、学习实践、办学目标、办学条件等各种不同因素来营建“校园文化”和相关的学校亚文化以及学校特征 。在营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校硬件资源作用的整合、融炼、培育“一致性”和谐氛围。具体而言,文化氛围的营建应首先着眼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体现内外和谐统一、能自觉学习和善于完善自我的教职工,他们是校园文化形成的主要引导者与推动者,同时加强体现学院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和宜人的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学校整体风格中的文化沉淀和底蕴的积累,培育师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现代意识等。只有营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注重高职校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建设,将高尚的文化品味融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才能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之,高职校应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优势,在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但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纵观高职校发展的历史,结合自身特点,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使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特色,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竞技运动 学校体育 竞技运动教材化

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概念

“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指大纲规定的学习,它的内容反映为广泛性、科学性和系统结构性。但是,正因为实际教学受授课时数的限制,同时受学生发展水平与兴趣爱好的制约,因此,”教学内容”仅是提供教师选择的范围,并非要求全部实施。”“教材是从教学内容中选择,作为具体上课的内容,是典型性、具体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手段“是为了达到学校体育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教材化是指“在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系后得以实施的,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考虑具体的学习结构,即改变单纯照搬大纲内容或单纯以技术结构作为学习结构,是一个把教学内容一步步地适应学生实际的过程。”

二,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主要过程的理解

体育教学且标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素材。然后对那些竞技性较强、不符合学生特点、不符合学校实际条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竞技运动项且,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改造。其中加工改造是竞技运动”类化”、“嬗变”为体育教材和手段的关键,是竞技运动“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基本途径,是竞技运动的文化性与体育教材、手段的健身性有机结合的最佳方法。我们可以从运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难度、负荷、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加人数等诸多方面,对竞技项目进行改造、加工、延伸和拓展,进行合理的排序、组合和创编,使其成为确有价值的体育教材和体育手段。最后将已加工改造好的竞技运动素材进行整理和编排,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适应教学需要且趣味性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三,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原则

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需有明确的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毛振明[1999)提出,在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过程中。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一是向动作教育方向教材化;二是向游戏方向教材化:三是向理性方向教材化:四是向文化方向教材化:五是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化;六是向简化方向教材化;七是向变形方向教材化:八是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等。季浏等(2003)认为,在竞技运动项目改造中要遵循主体性、主动性、实效性、可接受性、全面性、选择性、教育性、趣味性以及安全性等。综合专家的意见,本文认为,在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健身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活化原则。

四,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法

1改造法。改造法是指根据体育课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对象、环境和条件,对原有运动项且的某个或几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化、修改、加工的方法。

1,1改造的方式。在运用改造法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开发时,具体的方式是很多的,每一种方式运用的条件和效果都有所不同。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式:简化、降低,增加难度、转换,移植、变形。限制、调整、修改等。

1,2改造的方法。竞技运动项目的构成要素有很多,由于视角不一样,分类的方式也不一样。本文认为每一顼竞技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比赛规则、练习方法,同时都要受到外界环境和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影响,所以竞技运动项目主要是由比赛规则要素、练习方法要素、环境要素、人与人及人与环境关系要素等构成的,改造实际上就是对这些要素的不断变化、加工和修改。例如:对比赛规则要素的改造。可以从比赛方法上改造,如将迎面接力跑改为后退接力跑;将篮球比赛中五人赛改成三人赛。可以从得分方法上改造。如将定向比赛搞成积分赛等。可以从获胜方法上改造,如将标枪以投远为获胜改为以投准为获胜等。可以从比赛时间上改造,如将篮球比赛时间由15分钟一节改成10分钟等。可以从违例、犯规与处罚……上改造,如将跳远改成无板教学等。

2,拓展

2,1拓展的定义。拓展是指对原有竞技运动项目在形式、具体内容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扩展、补充,使竞技运动项目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功能上更加全面的方法。例如健美操,除了体育教材上的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扩充,如增加有关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历史、健美操运动史上相关趣闻、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健美操运动的相关资料等。

2,2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方式主要有内容上的拓展、形式上的拓展和功能上的拓展三种。

内容上的拓展主要是围绕其中一个资源点或一项身体练习资源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例如“饮食与健康”的课题,就可以补充诸如”饮食与运动”、“饮食与疾病”、“饮食与减肥”等方面的材料。形式上的拓展是扩展课程内容呈现的形式,如对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对所选择的竞技运动内容,可以补充以录象、挂图、光盘、照片、模型等其它形式的内容。

功能上的拓展主要是尽可能挖掘体育课程内容多方面的功能。例如一些跑跳练习主要功能是发展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但了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可以其向将提高社会适应能为等方面扩展等。

2,3拓展的方法。拓展是渗透于改造当中的,是对改造法的延伸。进行拓展时要分析需要拓展的具体内容,寻找拓展的空间,即考虑从哪些方面进行拓展,是进行内容结构拓展,还是呈现方式或主要功能的拓展等。例如,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排球内容,我们可以对其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排球明星国际重大赛事介绍,如何当排球裁判,如何当排球教练,如何进行排球训练……改造法和拓展法是相互依存的方法,共同发挥作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五、结论与建议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11篇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每一生产要素都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得到充分运用,并与其他要素之间结合成一种合理配比关系,以求获得最大的生产成果。为达此目标,运动员人力资源配置应努力实现良性结构、提高效率、充分就业三个目标。中国竞技体育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人力资源配置也应该努力实现这三个目标。

1.1良性结构

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调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行业的劳动力,并将追加的人力资源投入到不同的方向,以便形成一种良性的人力资源使用结构,即就业结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良性结构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各项目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布局以及一、二、三线队员之间的配备均衡,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的激烈竞争下,良性结构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1.2提高效率

人力资源的使用,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两大类。前者是指人力资源投入取得了经济效益,后者是指人力资源投入未取得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进行成本核算,考虑效益和效率。而不能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为夺金争银而搞大军团作战,在全国自下而上筑起一座大而全的竞技体育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是以庞大的经费开支和近似百万计的体育大军作为基础的。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各级领导的成本效益观念增强,不再搞“广种薄收”,而是缩短战线。奥运战略、精品战略的实施以及运动项目调整的指导思想都是提高竞技体育效益和效率的表现。竞技体育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是为高效率。但是,运动员的过早退役和老运动员迟迟不退役都是人才资源浪费的表现。而且,若中国想成为体育强国,则“119工程”要加强,三大球也必须加强,那么,我们的许多人、财、物的投入在较长时间内将不会产生效益和效率。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投入效率的提高和体育强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何去实现人才的合理使用,需要不断的探讨。

2.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教练员的敬业精神

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对培养运动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练员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敬业精神在新的世纪被赋予新的内涵,是事业心、集体荣誉感、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体现,是教练员必备的精神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教练员的从业精神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教练员的敬业精神也影响了其从业的指导思想和运动员培养的态度。

2.2教练员的心理素质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是非常残酷的,获得成功的往往是极少数人。教练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面对失败和挫折,需要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忍受多次失败的痛苦和考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失败时不气馁,胜利时不骄傲,要善于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还要处理好同运动员、家长、同行、领导等的关系,给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保证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只有培养教练员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培养。

2.3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术水平,缺乏对新理论、新方法的了解和应用,不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我国大部分基层教练员理论水平偏低,这与他们出自专业队而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有关。由于教练员的培训机制还不完善,大部分教练员没有专门进修过,参加短期培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进修是当务之急。

3.其他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运动队配备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运动员的文化方面的教师、医务人员等。

3.1科研人员

科研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国的体育科研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世界竞技体育大国相比体育的相对科研能力较差。首先是因为中国的体育科研的硬件设施比较落后,造成了我国体育科研难以实施,其次是我国的科研人员的动手能力较差,应用领域的科研成果比较少;造成科研水平低的另一因素是体育科研和竞技体育结合和运用的能力较差,中国的教练员科研水平较差,而做研究的又不是教练组成员,科研人员的科研和现实运动训练结合得不紧密,现有的科研又涉及到运用的问题,教练员运用科研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让科研人员参与训练,让教练员参与科研,运动队要与科研院所结合,这样就实现了有机结合,使得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运动队也得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3.2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的作用:管理人员是我国竞技体育国家法规制度的执行者和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各种训练人员的协调者。

建立管理体系,整合其职能,确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运作系统,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内在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组织、决策、控制、协调等作用的网络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设计、运作和完善都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履行各种管理职能的网络系统,具体实施各项职能;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承担组织决策、指挥协调等职责的各级负责任的网络系统。这二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同人体有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

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完善劳动关系管理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它体育工作者实行的是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就业—工资—福利”二位一体分配制度,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专业队”制度,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劳动关系主体资格,其管理由主管部门说了算。这种劳动关系不利于协调其中各类关系、消除消极因素、调动个体积极性等。

4.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

树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同地区、部门及运动项目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建构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体系。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基础管理工作,建立竞技体育资源统计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竞技体育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公报制度和竞技体育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成立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专门部门,负责提出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12篇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每一生产要素都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得到充分运用,并与其他要素之间结合成一种合理配比关系,以求获得最大的生产成果。为达此目标,运动员人力资源配置应努力实现良性结构、提高效率、充分就业三个目标。中国竞技体育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人力资源配置也应该努力实现这三个目标。

    1.1良性结构

    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调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行业的劳动力,并将追加的人力资源投入到不同的方向,以便形成一种良性的人力资源使用结构,即就业结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良性结构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各项目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布局以及一、二、三线队员之间的配备均衡,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的激烈竞争下,良性结构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1.2提高效率

    人力资源的使用,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两大类。前者是指人力资源投入取得了经济效益,后者是指人力资源投入未取得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进行成本核算,考虑效益和效率。而不能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为夺金争银而搞大军团作战,在全国自下而上筑起一座大而全的竞技体育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是以庞大的经费开支和近似百万计的体育大军作为基础的。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各级领导的成本效益观念增强,不再搞“广种薄收”,而是缩短战线。奥运战略、精品战略的实施以及运动项目调整的指导思想都是提高竞技体育效益和效率的表现。竞技体育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是为高效率。但是,运动员的过早退役和老运动员迟迟不退役都是人才资源浪费的表现。而且,若中国想成为体育强国,则“119工程”要加强,三大球也必须加强,那么,我们的许多人、财、物的投入在较长时间内将不会产生效益和效率。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投入效率的提高和体育强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何去实现人才的合理使用,需要不断的探讨。

    2.教练员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教练员的敬业精神

    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对培养运动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练员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敬业精神在新的世纪被赋予新的内涵,是事业心、集体荣誉感、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体现,是教练员必备的精神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教练员的从业精神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教练员的敬业精神也影响了其从业的指导思想和运动员培养的态度。

    2.2教练员的心理素质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是非常残酷的,获得成功的往往是极少数人。教练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面对失败和挫折,需要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忍受多次失败的痛苦和考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失败时不气馁,胜利时不骄傲,要善于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还要处理好同运动员、家长、同行、领导等的关系,给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保证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只有培养教练员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培养。

    2.3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术水平,缺乏对新理论、新方法的了解和应用,不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我国大部分基层教练员理论水平偏低,这与他们出自专业队而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有关。由于教练员的培训机制还不完善,大部分教练员没有专门进修过,参加短期培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进修是当务之急。

    3.其他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运动队配备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运动员的文化方面的教师、医务人员等。

    3.1科研人员

    科研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国的体育科研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世界竞技体育大国相比体育的相对科研能力较差。首先是因为中国的体育科研的硬件设施比较落后,造成了我国体育科研难以实施,其次是我国的科研人员的动手能力较差,应用领域的科研成果比较少;造成科研水平低的另一因素是体育科研和竞技体育结合和运用的能力较差,中国的教练员科研水平较差,而做研究的又不是教练组成员,科研人员的科研和现实运动训练结合得不紧密,现有的科研又涉及到运用的问题,教练员运用科研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让科研人员参与训练,让教练员参与科研,运动队要与科研院所结合,这样就实现了有机结合,使得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运动队也得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3.2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的作用:管理人员是我国竞技体育国家法规制度的执行者和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各种训练人员的协调者。

    建立管理体系,整合其职能,确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运作系统,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内在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组织、决策、控制、协调等作用的网络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设计、运作和完善都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履行各种管理职能的网络系统,具体实施各项职能;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承担组织决策、指挥协调等职责的各级负责任的网络系统。这二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同人体有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

    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完善劳动关系管理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它体育工作者实行的是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就业—工资—福利”二位一体分配制度,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专业队”制度,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劳动关系主体资格,其管理由主管部门说了算。这种劳动关系不利于协调其中各类关系、消除消极因素、调动个体积极性等。

    4.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

    树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同地区、部门及运动项目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建构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体系。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基础管理工作,建立竞技体育资源统计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竞技体育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公报制度和竞技体育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成立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专门部门,负责提出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