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涉外银行;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一、开展涉外银行人才需求调查的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中。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16万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意味着各类涉外人才需求加剧,其中,熟悉国际银行准则和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的涉外银行人才需求量快速增长,此类人才的培养成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承担银行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银行专业,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了解涉外银行人员社会需求状况。因此,笔者就国内部分涉外银行人才市场对于涉外银行岗位关键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索涉外银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发和设置涉外银行课程提供依据。

二、调查情况说明

目前,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招聘人才的首选,具有成本低廉、受众面广和传播快速等特点。因此,从银行人才社会需求调查的可行性、时效性、数据的可信度以及网络招聘的规范性等方面考虑,笔者选定了知名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网的涉外银行和外贸银行人才招聘信息,并加以归类分析。样本涉及行业范围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于2013年收集前程无忧网站不同时间段的涉外银行人才的招聘广告,选取整理出417家企业(其中外贸银行招聘信息301条;涉外银行招聘信息116条)的人才招聘信息加以分析。调查项目主要围绕用人单位对涉外银行人才提供的岗位、提出的任职条件、人才素质和技能需求等项目展开。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用人企业规模及涉外银行岗位分布情况

按招聘企业的规模分类:在417家招聘涉外银行或者外贸银行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只占总数的19%;中小微企业为81%。

按企业提供的从业岗位分类:1.银行管理岗位(包括主管银行、银行总监、银行主管、成本主管、融资主管和税务主管等)为28.5%,2. 基本核算银行岗位(包括银行、出纳、银行助理等)占70.3%,3. 其他占1.2%。

本次调查主要选择全国各类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因此调查结果涉及的涉外银行人才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过这些鲜活而生动的招聘信息,大致可以总结出国内企业对涉外银行人才需求及使用的基本特征。

(二)、涉外银行人才任职基本要求

1、学历要求

招聘单位对涉外银行人员的学历要求如下:

涉外银行:本科34.3%,专科57.1%,高中及中专学历4.8%,其他3.8%。

由此看出,用人单位对涉外银行人员学历要求并不高。强调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大中型行业企业。涉外银行岗位是一项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工作。在很多用人企业看来“简单的企业银行工作不需要研究生学历,甚至专科生就能胜任”。因此,专科以上学历足以满足相关岗位的任职条件,这将成为高职院校银行专业人才培养的选项之一。

2、专业背景

(1)、银行、财管专业知识是任职要件

结果显示,有265家招聘企业明确规定求职者需有银行、银行等专业背景。其中,包括73家企业也接受非银行类专业背景(如商务英语、审计、税务、经济、金融和国贸等);还有152家企业没有提出银行相关专业背景的要求。

(2)、涉外银行专业缺乏认可

数据表明,417家招聘单位中,只有37家企业要求应聘人员具有涉外银行、外贸银行或者国际银行专业背景,其中仅有1家企业明确提到涉外银行证书。

与高达64%的银行专业知识的任职条件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结果是当前我国各类企业对于涉外银行岗位认识和聘用的真实反映:一是涉外银行是建立在银行银行基础之上,结合国际贸易并突出涉外银行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专业知识岗位;二是担任涉外银行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银行专业的缺位,导致相应岗位人才培养的空档,这应当引起高校或者主管部门的反思。

3、职称、证书

招聘单位对涉外银行应聘者的职称、资格证书的要求情况为:152家提出要有银行证,26家要求持有初级银行证书,要求是中级银行的为41家,而强调是注册银行师的仅有13家,其对应的岗位多为银行主管等。就目前情况来说,涉外银行人员基本上供不应求,所以从业门槛不是特别高,持有从业资格证书是最基本的条件。

4、工作经验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企业需要求职者有银行银行岗位经验,一般要求拥有3年左右相关从业经验,最长则为10年左右。

有人说,银行是越老越吃香的行业。企业十分重视银行求职者已有的相同行业岗位工作年限,因为它代表了银行人才的经验、能力,更加值得信赖。而企业需求的“老”,并不是指年龄结构,而是指企业积累和专业层面。

与此同时,有近87.5%的企业看中求职者的外贸银行工作经验(包括外贸银行岗位、进出口公司、外资企业等工作经历)。

其中,针对外贸银行或者涉外银行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有163家需要求职者熟悉进、出口税务环节,尤其是熟悉出口退税的流程;在外汇业务方面:有125家企业要求求职者具备相应外汇业务能力;67家需要其系统掌握进出口贸易的知识、流程等;用人单位提出其他方面的业务能力:包括信用证业务21家,报关20家,国际结算55家,进出口核算21家,还有16家企业提出求职者电子口岸业务处理能力。

涉外银行人才社会需求的特点从侧面说明:由于高校没能及时培养出此类人才,所以企业的招聘只能从具备银行专业背景和具有涉外银行经验的银行人员中甄选。涉外银行工作经验成为此类人才求职的关键;同时,中小微企业银行一岗多能、身兼数职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为高校建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参考。

(三)、涉外银行人才素质、职业技能需求分析

1、职业素质

数据表明,65%企业对未来的涉外银行人员提出具体的职业素质要求。涉外银行人员的职业素质归根到底属于职业道德层面。银行工作既要参与组织单位的运作管理,还要做到与其它部门或个人配合、交流和协作。因此,加强涉外银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各项涉外银行职业活动引导其不断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职业道德品质,可以促进涉外银行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2、职业技能

招聘企业对涉外银行人员的职业能力方面需求统计

职业能力 企业个数 比例

英语运用能力 227 54.5%

计算机和银行软件应用技能: 180 43.1%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158 37.8%

独立执行力(办事干练) 69 16.5%

学习、接受能力 41 9.8%

逻辑思维能力 21 5%

创新能力 3 0.7%

与一般工作岗位的银行从业者相比,涉外银行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能力之一,所以多数企业提出英语的要求。其中,有68家单位明确提出求职者需通过CET-4/6;28家企业突出银行专业英语背景或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英文银行报表、英文银行软件、外贸英语等)的能力。

另外,136家招聘企业针对涉外银行或外贸银行岗位提出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常用办公软件(Excel, word文字处理等)的求职要求,同时有120家要求掌握至少一种以上银行软件技能(包括金蝶k3、用友ERP系统、SAP系统以及易助ERP系统等)。

这表明随着银行电算化的推行,计算机已广泛运用在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办公软件是银行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银行软件则是银行人员重要的工作工具。

总之,涉外银行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银行专业建设者应担负的责任。

四、银行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启示

(一)、细分人才需求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银行人才

各地高校应根据经济区域的特点以及自身的银行教育资源优势与特色,在银行人才培养市场上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满足全社会对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银行人才的需求。各类高校需以时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银行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银行人才。

(二)、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涉外银行人才

现阶段,在低层次银行人员出现就业难的情况下,各类涉外银行人才却呈现需求上升的趋势。而涉外银行岗位的综合性与复合性要求银行人员除了能够对涉外业务进行正确的银行处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能够阅读与填制涉外业务所需的重要文件。高职院校银行专业应该根据涉外银行人才的需求现状和趋势,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以便尽快培养出熟悉国内、国际银行准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三)、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快,社会对涉外银行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型银行人才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执行能力、银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提升需求的良好的银行职业素质。

(四)、依据人才需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在办学理念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求发展,依托外经贸行业办学,工学结合,大力培养外向型的银行人才。按涉外银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课程的设置中应该把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定位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将国际化银行人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有效地融入课程体系之中。按照涉外银行人才的标准,整合目前的课程,增加国贸类、涉外银行实务性课程、强化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涉外银行人才逐渐成为各类企业进行涉外业务的重要力量。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由此,银行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结合社会需求内容和动向,将涉外银行专业人才纳入培养之列;同时,在具体实施上应将“学生综合素质、英语应用能力、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与涉外银行业务技能”作为一体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并在教学中组织有效的实施,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中。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16万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意味着各类涉外人才需求加剧,其中,熟悉国际银行准则和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的涉外银行人才需求量快速增长,此类人才的培养成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承担银行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银行专业,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了解涉外银行人员社会需求状况。因此,笔者就国内部分涉外银行人才市场对于涉外银行岗位关键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索涉外银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发和设置涉外银行课程提供依据。

二、调查情况说明

目前,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招聘人才的首选,具有成本低廉、受众面广和传播快速等特点。因此,从银行人才社会需求调查的可行性、时效性、数据的可信度以及网络招聘的规范性等方面考虑,笔者选定了知名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网的涉外银行和外贸银行人才招聘信息,并加以归类分析。样本涉及行业范围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于2013年收集前程无忧网站不同时间段的涉外银行人才的招聘广告,选取整理出417家企业(其中外贸银行招聘信息301条;涉外银行招聘信息116条)的人才招聘信息加以分析。调查项目主要围绕用人单位对涉外银行人才提供的岗位、提出的任职条件、人才素质和技能需求等项目展开。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用人企业规模及涉外银行岗位分布情况

按招聘企业的规模分类:在417家招聘涉外银行或者外贸银行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只占总数的19%;中小微企业为81%。

按企业提供的从业岗位分类:1.银行管理岗位(包括主管银行、银行总监、银行主管、成本主管、融资主管和税务主管等)为28.5%,2. 基本核算银行岗位(包括银行、出纳、银行助理等)占70.3%,3. 其他占1.2%。

本次调查主要选择全国各类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因此调查结果涉及的涉外银行人才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过这些鲜活而生动的招聘信息,大致可以总结出国内企业对涉外银行人才需求及使用的基本特征。

(二)、涉外银行人才任职基本要求

1、学历要求

招聘单位对涉外银行人员的学历要求如下:

涉外银行:本科34.3%,专科57.1%,高中及中专学历4.8%,其他3.8%。

由此看出,用人单位对涉外银行人员学历要求并不高。强调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大中型行业企业。涉外银行岗位是一项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工作。在很多用人企业看来“简单的企业银行工作不需要研究生学历,甚至专科生就能胜任”。因此,专科以上学历足以满足相关岗位的任职条件,这将成为高职院校银行专业人才培养的选项之一。

2、专业背景

(1)、银行、财管专业知识是任职要件

结果显示,有265家招聘企业明确规定求职者需有银行、银行等专业背景。其中,包括73家企业也接受非银行类专业背景(如商务英语、审计、税务、经济、金融和国贸等);还有152家企业没有提出银行相关专业背景的要求。

(2)、涉外银行专业缺乏认可

数据表明,417家招聘单位中,只有37家企业要求应聘人员具有涉外银行、外贸银行或者国际银行专业背景,其中仅有1家企业明确提到涉外银行证书。

与高达64%的银行专业知识的任职条件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结果是当前我国各类企业对于涉外银行岗位认识和聘用的真实反映:一是涉外银行是建立在银行银行基础之上,结合国际贸易并突出涉外银行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专业知识岗位;二是担任涉外银行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银行专业的缺位,导致相应岗位人才培养的空档,这应当引起高校或者主管部门的反思。

3、职称、证书

招聘单位对涉外银行应聘者的职称、资格证书的要求情况为:152家提出要有银行证,26家要求持有初级银行证书,要求是中级银行的为41家,而强调是注册银行师的仅有13家,其对应的岗位多为银行主管等。就目前情况来说,涉外银行人员基本上供不应求,所以从业门槛不是特别高,持有从业资格证书是最基本的条件。

4、工作经验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企业需要求职者有银行银行岗位经验,一般要求拥有3年左右相关从业经验,最长则为10年左右。

有人说,银行是越老越吃香的行业。企业十分重视银行求职者已有的相同行业岗位工作年限,因为它代表了银行人才的经验、能力,更加值得信赖。而企业需求的“老”,并不是指年龄结构,而是指企业积累和专业层面。

与此同时,有近87.5%的企业看中求职者的外贸银行工作经验(包括外贸银行岗位、进出口公司、外资企业等工作经历)。

其中,针对外贸银行或者涉外银行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有163家需要求职者熟悉进、出口税务环节,尤其是熟悉出口退税的流程;在外汇业务方面:有125家企业要求求职者具备相应外汇业务能力;67家需要其系统掌握进出口贸易的知识、流程等;用人单位提出其他方面的业务能力:包括信用证业务21家,报关20家,国际结算55家,进出口核算21家,还有16家企业提出求职者电子口岸业务处理能力。

涉外银行人才社会需求的特点从侧面说明:由于高校没能及时培养出此类人才,所以企业的招聘只能从具备银行专业背景和具有涉外银行经验的银行人员中甄选。涉外银行工作经验成为此类人才求职的关键;同时,中小微企业银行一岗多能、身兼数职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为高校建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参考。

(三)、涉外银行人才素质、职业技能需求分析

1、职业素质

数据表明,65%企业对未来的涉外银行人员提出具体的职业素质要求。涉外银行人员的职业素质归根到底属于职业道德层面。银行工作既要参与组织单位的运作管理,还要做到与其它部门或个人配合、交流和协作。因此,加强涉外银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各项涉外银行职业活动引导其不断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职业道德品质,可以促进涉外银行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2、职业技能

招聘企业对涉外银行人员的职业能力方面需求统计

职业能力 企业个数 比例

英语运用能力 227 54.5%

计算机和银行软件应用技能: 180 43.1%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158 37.8%

独立执行力(办事干练) 69 16.5%

学习、接受能力 41 9.8%

逻辑思维能力 21 5%

创新能力 3 0.7%

与一般工作岗位的银行从业者相比,涉外银行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能力之一,所以多数企业提出英语的要求。其中,有68家单位明确提出求职者需通过CET-4/6;28家企业突出银行专业英语背景或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英文银行报表、英文银行软件、外贸英语等)的能力。

另外,136家招聘企业针对涉外银行或外贸银行岗位提出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常用办公软件(Excel, word文字处理等)的求职要求,同时有120家要求掌握至少一种以上银行软件技能(包括金蝶k3、用友ERP系统、SAP系统以及易助ERP系统等)。

这表明随着银行电算化的推行,计算机已广泛运用在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办公软件是银行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银行软件则是银行人员重要的工作工具。

总之,涉外银行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银行专业建设者应担负的责任。

四、银行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启示

(一)、细分人才需求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银行人才

各地高校应根据经济区域的特点以及自身的银行教育资源优势与特色,在银行人才培养市场上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满足全社会对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银行人才的需求。各类高校需以时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银行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银行人才。

(二)、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涉外银行人才

现阶段,在低层次银行人员出现就业难的情况下,各类涉外银行人才却呈现需求上升的趋势。而涉外银行岗位的综合性与复合性要求银行人员除了能够对涉外业务进行正确的银行处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能够阅读与填制涉外业务所需的重要文件。高职院校银行专业应该根据涉外银行人才的需求现状和趋势,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以便尽快培养出熟悉国内、国际银行准则,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三)、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快,社会对涉外银行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型银行人才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执行能力、银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提升需求的良好的银行职业素质。

(四)、依据人才需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在办学理念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求发展,依托外经贸行业办学,工学结合,大力培养外向型的银行人才。按涉外银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课程的设置中应该把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定位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将国际化银行人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有效地融入课程体系之中。按照涉外银行人才的标准,整合目前的课程,增加国贸类、涉外银行实务性课程、强化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字:中职;商业银行课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分类号:H191

一、浅析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尽管中职金融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直接能够在金融一线提供业务服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中职教育历来强调职业化教育,强调实践操作性、专业与技术性,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大学生数量的激增,越来越多银行、证券单位的招聘选择更多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局势更加严峻了,更多的学生只能选择保险私营企业、保险经纪私营企业等比较一般的岗位,这无疑对于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商业银行课程教育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中职教育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度往往不够,目前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为:一是缺乏先进的金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仍停留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思想当中,“填鸭式”金融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过于强调知识理论掌握,而忽视业务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忽视金融商业银行课程的职业教学特点,课程的设置缺乏创新性,教学方法刻板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三是商业银行课程的实践性活动偏少,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利于金融岗位的课堂模拟训练,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课程仍处于封闭教学,课外操作实践与现场观摩的教学活动少之又少。

二、浅议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方法应遵循的规则

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商业银行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金融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教学的目的和宗旨。教学方法围绕商业银行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制定,教学目标主要以胜任金融岗位为核心,着力培养商业银行职业专项综合能力,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三实”的效果,即有实践、显实用、突实效。总而言之,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规则主要体现如下:一是遵循学识与能力素质并举的原则。商业银行课程在学习初期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到中后期更多侧重于对商业贷款、证券投资业务等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对此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金融知识储备,同时要注重独立操作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分解为“接触―理解―操作”三步骤。二是遵循基础实用满足时代需求的原则。商业银行的课程内容虽然是固定的,但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当今的金融政策、金融业务办理特点,以及金融发展趋势等热点,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满足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同时不断加入内容的新鲜血液,使学生们能够在毕业前就能较全面的掌握当前专业的概况。三是遵循教学形式多样化加强渗透性的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掌握知识点的作用。比如借贷业务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达到巩固知识点,强化业务能力的作用。又比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这一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视频短片、问题分析等方式强化理论知识。

三、浅论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

我们要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之前,首先应当明确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投入哪些领域,在这些领域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而金融事务专业的对口岗位主要是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系统的基层机构,从事金融基层一线的工作。针对商业银行课程,它的教学培养目的非常明确,主要在于让学生从学习当中掌握商业银行营运机制、发展规律,能够分析商业银行经营普遍问题,善于评价银行经营成效等基本业务能力。

(一) 尝试体验式教学方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方法主要让学生能够置身于一个实际操练的情景或者模拟的情景当中,充分体验行业专业知识运用,同时能够在其中利用自身的知识进行操作实践或者解决问题。对此老师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求,选择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积极投入其中的学习情景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直观而深入的掌握教学知识点。所谓体验的内容既可以包括体验情感、体验业务技能、体验学习技巧等等,对此,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而有所侧重。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加和谐全面的发展。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从创设情景和观看金融教学视频等多种方法进行,在条件的允许下,也可以创造现场观摩的方式,观察和学习金融业务操作过程,或者邀请某银行优秀的业务手到学校中接受学生的咨询和提问,创建一个良好的典范作用。

(二)、尝试合作式教学方法

商业银行课程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合作模式,所谓合作的模式可以分为师-生、生-生、生-师-生等互动模式,不但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知识点的消化。在此,互动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小组问题讨论、小组作业、小组情景模拟对话等方式进行。这也是金融教学当中经常使用的方法,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老师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网络教学互动方法。在这种互动模式过程中,老师充当协助的角色,必要时进行引导和帮助,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建立校内BBS、校园聊天室、微信讨论群、Q群等在线交流网络工具,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提供一个网络教学讨论平台。

(三)尝试自主式教学方法

根据调查,90%的学生喜欢自主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但从中国的教学模式上,自主学习在中职教学方法上,并不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它可以适当作为课上有余时间、课后学习的一种补充。

四、结束语

随着高新技术环境的发展,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受到了普遍教学研究的关注,可见,教学方法在中职金融专业的教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打破时间、时空的限制,延续教学成效,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金融知识储备,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银行业务操作能力,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商业银行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不断总结,敢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邓玲.中职金融专业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闫寒.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7:240-241.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CBI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银行英语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与国际市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临严峻的就业前景,提高中职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中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培养能够胜任银行前台柜员、银行、证券、保险客户服务代表和金融产品营销工作,协助上级领导管理金融事务的专业人才。鉴于此,笔者以培养学生的银行英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探讨了CBI教学理念中适用于银行英语教学的模式,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关于CBI教学理念的概述

CBI是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的简称,它是基于学科内容进行外语教学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主题或学科来进行,把教学的重点从对语言本身的学习转移到对学科内容的学习上。CBI理念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二语习得条件。在此理念的导向下,引导学生使用目标语而不是母语来学习学科知识,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使所获得的信息与学生个人学习目的和受教育目密切相关,进一步促进了语言习得,增加了语言学习动机。由此可见,此种教学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必将促成目标语的语言能力发展。

三、基于CBI教学理念的四种常用教学模式

CBI只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方法,也没有单一的模式。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模式有多种,一般常用的有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 courses);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和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

1.主题模式

主要由外语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多用于基础阶段,其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以语言为媒介获取新信息,并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同时提高语言水平。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原创的各类主题、话题,所选主题、话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评估以语言知识测试加过程评价如课堂讨论、主题作文等手段来进行。

2.课程模式

主要由专业教师而不是语言教师来承担授课任务,要求专业教师既要熟悉语言习得过程,又要熟悉某一学科知识且能熟练运用目标语进行可理解性讲解。学生语言能力要求在中等或中等以上,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知识,意在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习得语言能力。课程模式以测试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来考察学生语言水平,并加过程评价进行教学评估。不进行专门语言测试。

3.辅助模式

是一种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的模式。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要求学生借组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授课,意在让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知识并提高语言水平。语言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内容,而且还要结合专业内容指导学生记笔记、做作业等。辅助模式的教学评估分为专业和语言两部分。专业课测试学科知识,语言课测试语言知识并加过程评价来进行。

4.专题模式

其授课内容与某一行业或专业有密切关系。教学材料来自实际工作岗位或有关学科领域,旨在为特殊岗位培养特殊人才,适用于教学对象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学授课既可由专业教师主持,也可以由语言教师负责,意在通过学量的学科内容来提高语言运用技能。教学评估以专业测试加过程评价来进行。

四、中职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直接面对岗位和就业的教育,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有别于基础英语学习所强调掌握的一般的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专业英语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当英语教学附上“专业”时,学生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实际意义。它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愿,使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互为促进。然而目前绝大部分的中职专业英语课程都主要由语言教师承担,存在对专业英语课程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把专业英语和公共基础英语按照同一模式去组织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忽略了专业英语的专业特性。而在学生方面,大部分中职生的英语基础都不够扎实,接受能力比较参差,学习积极性也较弱。虽然比起公共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对于将来的就业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很多同学未必能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的意义,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目的就是勉强应付考试,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中职专业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师担当着重要的任务:要处理好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有机地把语言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共同学习语言和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而其中这种把语言教学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正是CBI(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的体现。

五、中职银行英语的特点

中职金融事务专业主要是针对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以培养能够胜任银行前台柜员、银行、证券、保险客户服务代表和金融产品营销工作,协助上级领导管理金融事务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银行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根据行业需要以及中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知识的需求而编写。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金融专业的中职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英语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运用目的语教学学科内容,把语言系统与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使丰富的内容信息形成了支持语言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情景,充分体现了CBI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

六、CBI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在中职银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模式

在办理银行业务过程中,英语主要被用于介绍银行业务及办理方法,语言技能以听说为主,所涉及的金融专业知识不深,专业术语也不难。中职专业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在银行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主题模式进行教学。

CBI主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的教学围绕话题、主题,结合听、说、读、写包括语法在内的各项语言技能,开展综合训练,逐步深入。采用列表、图片、影视、模拟等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银行英语的主题和话题符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水平,增强了语言技能。为了使CBI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为直接有效,Stroller曾提出过“6T”方法,即主题(theme)、课文(texts)、话题(topics)、线索(threads)、任务(tasks)、过渡(transitions)。针对实操性强的主题模式教学,笔者将银行英语课程设置为以银行业务为主题(theme),以银行情景英语对话为课文内容(text),以针对办理业务为话题(topic),以了解业务办理流程为线索(thread),由了解银行业务过渡(transition)到办理业务。

2.教学内容

教学在银行情景中展开,内容主要涉及:咨询、开户、办理存款、办理取款、兑换外币、兑换旅行支票、办理退汇、办理挂失、租用保险箱、办理汇款业务、提供房屋贷款以及提供外汇贷款。笔者把语言与内容融合起来进行教学,遵循了CBI教学理念的四点原则:

(1)基于学科内容进行外语教学

根据金融专业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遵循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教授语法知识,而是根据行业需要以及中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对英语知识的需求来教授技能,学生在学习、操作银行业务的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使用目标语学习学科知识

在银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了一个真实的学习工作情景。学生以目标语作为媒介学习新的信息,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同时提高了语言的交际能力。这种把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综合技能的整合。

(3)教学主题、话题适应学生需求,能引起学习兴趣

银行英语的主题贴近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日常生活和就业方向,每阶段的话题都以银行的主要业务为背景,与金融专业的部分学科如银行会计、银行储蓄与出纳、个人投资理财、证券交易实务、保险实务等内容联系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需要处理到银行存取款、交学费、水电费、或是家里人参与炒股、贷款买房等问题,这样让他们对学习内容更为熟悉;最重要的是,学生今后其中一个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以银行为首要选择,这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在主题模式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列表、图片、影视、模拟等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承担银行的工作任务,让他们在与同伴、同学的交际过程中同时操作专业技能,使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技能都获得了提高。

3.教学方法

课堂上综合运用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法、交际法、合作法和任务型教学方法,创设真实的情景,模拟银行场景,让学生在真实语境的课堂环境中,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操作业务。为了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尽可能提供真实的道具,如常用的存折、信用卡、证件、单据凭证、外币等。课堂上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模拟真实情景的操作练习,使学生能利用目标语应对该业务办理的交际。体现了语言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充分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以小组形式参与有趣的情景英语会话比赛,让学生从职场衣着打扮、发型要求、职业礼仪、工作程序、工作道具等对未来工作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4.教学评价

CBI教学理念下的专业英语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专业英语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从而达到掌握语言、实现交流的目的。因此教学评价要从整体上进行多元综合能力评价,既要了解学生是否获得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又要评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银行英语的教学评价以语言知识测试加过程评价来进行,评价形式不单一地由教师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七、结束语

在CBI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中职银行英语的教学实现了语言与技能的整合,使语言知识不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教学的工具,成为发展语言及个体思维的媒介,为学生语言发展及思维发展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中职的语言教师,只有增加专业学科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把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改进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加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4(4)

[2]邱凯仪. CBI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3]何建菊.CBI教学理念下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4]张坤. CBI教学理念下的中职药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10)

[5]戴庆宁. CBI理念与双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培训的五个方面包括法纪培训、业务培训、理念培训、拓展训练以及前景培训。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多样,包括面对面讲座,观看视频录像,实践实战等等内容和形式。

一、法纪培训

法治和纪委的意思在金融企业的表现是很明了的,所以我们首先接受的就是有关商行法纪方面的培训。其中有人力资源部相关领导的讲座,纪委书记关于金融纪委的讲座以及一次法律知识的讲解。

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主要介绍了我行的工资制度,福利待遇,奖惩措施等,明确大家在薪酬等方面的疑问;纪委书记主要向大家通报了有关金融业犯罪的相关信息,讲了刚入职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尤其强调了银行工作人员易犯罪的预防;法律知识讲座是关于银行业所用法律知识的浓缩和提炼,其中让大家对于民法及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极为重视一下,另外还针对信贷及风险控制等方面所有法律知识以案例方式向大家重点介绍。

法纪方面的培训是我步入商行接受的第一项内容,用预防针还形容非常的贴切和形象。法纪培训让我明白了在金融待业从事工作的基本注意事项,对于以后的工作及个人前途都十分有意义。

二、业务培训

作为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银行业务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盲点和欠缺,而业务培训对于提高我的业务素质是很有帮助的。业务培训主要包括储蓄员工业务,会计业务和基本技能训练几项内容。

储蓄对于银行的发展很重要,储蓄业务自然也是我们培训的第一项业务内容,主要讲了储蓄的规章制度,业务基本知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等,还包括一些操作技巧和流程,内容很细很杂;其次是会计业务的讲授,重点关于储蓄存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贷款贴现业务、现金出纳业务、联行清算业务及所有者权益各方面的会计核算,讲的比较概括,具体的操作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最后是关于三大技能的练习,点钞、汉字录入以及传票录入,单一的工作非常容易烦,但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刻苦练习才能提高。

业务培训是我们以后工作的钥匙,是干好其它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这项培训还必须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充实,才能跟得上商行的业务需求。

三、理念培训

理念培训主要是针对我们自身以后生涯发展的培训,基本是要大家建立一种成功的理念。这其中包括职场生涯设计,成功一讲求方法以及服务礼仪理念三大部分讲座,主要通过视频录像来学习。

职场生涯设计内容很多,要点包括自身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如何规划及企业对于职工发展的规划等;成功一定有方法的讲座对于我们遇到的困境,如何应对困境,摆脱困境作了分析,重点讲述了树立成功有方法的理念,杜绝蛮干的方式等等;服务礼仪为两次,一次是金融业服务礼仪,主要对于银行人员的服务礼仪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第二次是关于商务礼仪,老师风趣幽默,用很多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商务礼仪的规则。

成功的理念在培训中被分化为设计,方法和操作三个方面来进行,对于渐进的树立职场成功理念以及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设计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方法和机会应当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领悟和把握,而操作是我们必须人微言轻要求自己行动的尺寸,这样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成功理念。

四、拓展训练

应该说,拓展训练是我们培训的附赠品,但对于我们却是重要的。拓展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拓展训练本身,另一个就是实践参观。

拓展训练是异地举行的,进行了一天半时间,通过各种培训项目,使我们总结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大家挑战自我,团结一致,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实践参观就是具体参观了凌云支行,上海路支行和城建支行的工作,看看别人是如何工作和发展的,以便应用到自己以后的实践工作当中去。

拓展训练实际是是对于我们自身的一项完善和发展,实践参观也对我们的感性认识有所提升,这是一个实践的培训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前景培训

前景培训不单单是对个人职业前景的规划,更主要的是银行业的发展前景,锦州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的认知。讲座的主角是总行的行长,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发展的蓝图。

讲座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当前银行业的发展,主要通过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国银行的分析,使我们对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其次讲了商行当前遇到的困境,从资本金、发展窨和与国内外银行竞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最后针对以展的总是讲了如何发展商业银行的方法,提出上市、跨地区发展的一些战略目标。

行长的分析虽然很宏观,但去与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密不可分,商行的发展是我们发展的前提,商行有好的发展,大的发展,那我们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好,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

培训工作这周就完了,培训的所有内容都已经归为我们以后工作的储备了。当然,培训完了,但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还要接受再培训,接受实践的培训。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培训的五个方面包括法纪培训、业务培训、理念培训、拓展训练以及前景培训。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多样,包括面对面讲座,观看视频录像,实践实战等等内容和形式。

一、法纪培训

法治和纪委的意思在金融企业的表现是很明了的,所以我们首先接受的就是有关商行法纪方面的培训。其中有人力资源部相关领导的讲座,纪委书记关于金融纪委的讲座以及一次法律知识的讲解。

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主要介绍了我行的工资制度,福利待遇,奖惩措施等,明确大家在薪酬等方面的疑问;纪委书记主要向大家通报了有关金融业犯罪的相关信息,讲了刚入职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尤其强调了银行工作人员易犯罪的预防;法律知识讲座是关于银行业所用法律知识的浓缩和提炼,其中让大家对于民法及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极为重视一下,另外还针对信贷及风险控制等方面所有法律知识以案例方式向大家重点介绍。

法纪方面的培训是我步入商行接受的第一项内容,用预防针还形容非常的贴切和形象。法纪培训让我明白了在金融待业从事工作的基本注意事项,对于以后的工作及个人前途都十分有意义。

二、业务培训

作为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银行业务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盲点和欠缺,而业务培训对于提高我的业务素质是很有帮助的。业务培训主要包括储蓄员工业务,会计业务和基本技能训练几项内容。

储蓄对于银行的发展很重要,储蓄业务自然也是我们培训的第一项业务内容,主要讲了储蓄的规章制度,业务基本知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等,还包括一些操作技巧和流程,内容很细很杂;其次是会计业务的讲授,重点关于储蓄存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贷款贴现业务、现金出纳业务、联行清算业务及所有者权益各方面的会计核算,讲的比较概括,具体的操作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最后是关于三大技能的练习,点钞、汉字录入以及传票录入,单一的工作非常容易烦,但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刻苦练习才能提高。

业务培训是我们以后工作的钥匙,是干好其它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这项培训还必须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充实,才能跟得上商行的业务需求。

三、理念培训

理念培训主要是针对我们自身以后生涯发展的培训,基本是要大家建立一种成功的理念。这其中包括职场生涯设计,成功一讲求方法以及服务礼仪理念三大部分讲座,主要通过视频录像来学习。

职场生涯设计内容很多,要点包括自身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如何规划及企业对于职工发展的规划等;成功一定有方法的讲座对于我们遇到的困境,如何应对困境,摆脱困境作了分析,重点讲述了树立成功有方法的理念,杜绝蛮干的方式等等;服务礼仪为两次,一次是金融业服务礼仪,主要对于银行人员的服务礼仪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第二次是关于商务礼仪,老师风趣幽默,用很多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商务礼仪的规则。

成功的理念在培训中被分化为设计,方法和操作三个方面来进行,对于渐进的树立职场成功理念以及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设计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方法和机会应当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领悟和把握,而操作是我们必须人微言轻要求自己行动的尺寸,这样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成功理念。

四、拓展训练

应该说,拓展训练是我们培训的附赠品,但对于我们却是重要的。拓展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拓展训练本身,另一个就是实践参观。

拓展训练是异地举行的,进行了一天半时间,通过各种培训项目,使我们总结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大家挑战自我,团结一致,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实践参观就是具体参观了凌云支行,上海路支行和城建支行的工作,看看别人是如何工作和发展的,以便应用到自己以后的实践工作当中去。

拓展训练实际是是对于我们自身的一项完善和发展,实践参观也对我们的感性认识有所提升,这是一个实践的培训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前景培训

前景培训不单单是对个人职业前景的规划,更主要的是银行业的发展前景,锦州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的认知。讲座的主角是总行的行长,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发展的蓝图。

讲座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当前银行业的发展,主要通过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国银行的分析,使我们对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其次讲了商行当前遇到的困境,从资本金、发展窨和与国内外银行竞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最后针对以展的总是讲了如何发展商业银行的方法,提出上市、跨地区发展的一些战略目标。

行长的分析虽然很宏观,但去与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密不可分,商行的发展是我们发展的前提,商行有好的发展,大的发展,那我们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好,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

培训工作这周就完了,培训的所有内容都已经归为我们以后工作的储备了。当然,培训完了,但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还要接受再培训,接受实践的培训。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7篇

教学设计与目标是一种愿景的调整过程,设计中反思、协作,逐步地明晰目标,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协作关系,是目标与设计两个过程的逐步递归过程。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学习。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情景相互脱离,学习者关注到的是惰性知识,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通过教师强加给学习者,因此实验教学做到了情景的设定和营造,为学生学习创造了环境;另一方面,惰性知识孤立与知识结构之外,使学习者难以进行创新。而情景教学,构造有意义的情景教学内容,而教学情景的复杂性和独特型导致教学情景难以重复,学习者根据教学情景不断生成知识概念,因而有很明显的情景性和随机性。实验教学的功能情景,正是对情景教学的这种独特性质进行诠释的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所构造的情景具有同化和顺应经验的作用,工具、信息资源和环境组成一定的情景,学习者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建构知识。有意义的建构必须建立自觉的主体,自觉的主体成为信息、情景的加工者和能动的思考者。情景的创设是强化建构知识的关键,而按照H.Messner的观点,认知结构的建构可以看作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而情景的变化就是认知建构的关键。给学习者一个知识应用范围的情景,促进学习者对应用情景的理解,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教学中,实验场景为学生确立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模拟银行有计划地创设模拟仿真的银行经营环境,提供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场景,通过原始凭证传递、账册电子审批、业务电子记录、业务电子操作等手段,全面掌握银行的业务规则。

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践教学方式设计

珀金斯认为学习情景由信息库、符号薄、建构工具、任务情景和任务管理者构成,符号薄通过符号界面,将学习所得信息整合起来,借助于建构工具,认知过程得以实现。

(一)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教学业务面扩展训练利用实验教学环境中的软件实现虚拟的业务环境,涵盖银行主要业务的管理,学生通过仿真模拟完成对银行业务的认识。

(二)实践仿真情景构建按照银行的业务模块设计实践仿真情景,学生与客户发生模拟业务关系。

(三)知识体系自主构建实践仿真模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在仿真实践中,学生收集信息,模拟角色,熟悉流程,制定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伙伴。

(四)团队合作,场景信息交流,共享知识构建实践仿真模拟采取学生小组的形式进行训练,对学生在仿真模拟中的知识构建,通过小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共享。实践完成后,小组根据讨论的情况,提交总结和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表达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以安全性为重要前提,遵循审慎经营原则,实践不可能进入银行真实的环境中,这就决定了仿真模拟的必要性。

三、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

为培养能在国内外金融企业从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业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这除了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源平台支持经济金融模型以外,还需要可以进行实证研究、证券分析、风险控制和投资策略分析的学习平台才能更加高效率地达到培养这种复合人才的目标。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通过专业平台的搭建,开展高端金融课题研究、证券投资研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研究的同时可以利用先进的软件,把科研的成果有效转化到行业应用中来;同时在实验室工具搭建的基础之上,通过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和教学软件的提供,提高学生技能、素质教育。商业银行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掌握国内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业务经营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能力项目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源平台支持经济金融模型以外,还可以进行实证研究、证券分析、风险控制和投资策略分析。

四、实践基础模块的设计

情境认知能更大程度地弥补认知中依靠规则和信息描述导致的情景单调,通过重视文化和情境进行有意识地推理和思考,可以完善认知的情景单调。情境认知充分利用了人对于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兴趣,个体心理的这种兴趣导致情境认知与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存在着共鸣点。情境认知是个体认知在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建构。知识的建构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聚,而是以社会成员角色为基础的一些列适应变化的表征。知识是通过情境认知进行新的定位,知识高度相关与情境,从而知识变成了人的认知协调过程。学习迁移是新颖情境中学习的重构,学习情境与应用情境可以更好地建构学习过程,情境中的学习迁移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和延续性。个体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更换和建构取决于个体与社会情境的互动。为了很好的展现教学情境,《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课程对实验模块进行了情境设计。突出实践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展现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情境。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实验中心情境教学中主要分为六大模块:实验基础模块、投资理财模块、柜面业务模块、电子银行模块、管理模块、分析决策模块。这六个模块是课堂教学和仿真实训的重要情境,六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辅助和作用,同时对应真实银行工作环境和岗位,投资理财模块、柜面业务模块和电子银行模块主要针对银行前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针对银行业务,分析决策模块主要针对银行后台业务。商业银行实验中心以仿真模拟商业银行各项综合柜台业务及研发、投资和风控部门的业务为主,兼具业务培训、VIP客户体验投资功能,在软件配置上选用一系统国际最先进的创新金融工具进行整个软件环境的搭建,通过这些模块共同搭建的实验中心的整体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实验中心的整体化和仿真性。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会面临着软件资源众多的问题,实验资源的管理以及实验过程的监控、学生考勤等工作会给实验室老师或管理员增加更多的负担。《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教学实验平台中,通过单点登录技术和先进的用户管理设计,将系统内外的各种软件系统软件按类别纳入到金融实训管理平台内,同时辅以万能大屏控制系统,方便高校风采展示;通过强大的银行产品培训系统,达到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标;最后利用银行业务评测教学系统实现对学员银行业务掌握情况的自动评测、考核及统计。

五、商业银行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面金融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舞台。

(二)学科建设方面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金融基础理论和银行、保险业务知识,让他们今后能从事银行柜台、银行信贷、保险、保险经纪、保险核保与理赔、理财规划等专业高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业界合作方面依托金融综合实训基地,充分运用院校在区域影响地位和资源脉络,针对业界开展短期专题性培训业务。邀请海内外财经领域学者、专家、教授和业界精英,基于学院提供的实战应用资源和先进实验培训环境,可以开展一系列热门课题,开展高端热门的财经创新培训课程。

(四)教学方面维果斯基认为,人对于要面对的问题与自己的能力可能存在差距,而自己的能力可以借助最邻近发展区,去提高自身能力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问题就是不停顿地将人的智力进行阶梯式的引导,“最邻近发展区”类似于脚手架,教学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让学生在脚手架之间递进。以概念框架为基础建立问题情境,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沿着情境逐步建立概念和认知,在情境中要通过对话协作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最后对学习进行评价。这些是支架式教学的主要过程。在认知周围环境中,对外部世界的构建是与自身认知结构相适应的,人对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归结为“同化”与“顺应”。当现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以修改或创造为主的顺应过程就帮助人去寻找新的平衡。建构就是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平衡建立的。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8篇

票据是商品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而发达,票据无因性是信用经济高度发达和充分的产物,并对信用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票据无因性原则,是票据法的基础原则,是票据法的灵魂。但我国票据法的颁布未明确提出票据的无因性,特别是一系列规章制度,否定了票据的无因性,这些规定虽然对遏止当时人利用票据为诈骗活动和保护机构与正当持票人的合法权益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却损害票据最基本的流通功能,阻碍票据制度的推行和商品交易的繁荣为代价。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贴现时,必须对票据的真实背景进行严格审查,赋予了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所不应承担的义务,加大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成本,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效率,阻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票据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与各国经济联系的也日益密切,因此理顺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的关系,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实现与国际票据立法的接轨,加速票据流通性,促进我国与他国的经济与贸易交往无疑具有深远的的意义。

本文对我国票据法关于对票据的无因性阻碍,以及存在的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票据 无因性

一、票据无因性的含义

票据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而发达,是信用经济高度发达和充分发展的产物,并对信用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票据作为有价证券具有无因性、文义性、要式性和独立性等特征。现代票据制度,是建立在票据流通的基础之上,票据的流通在法律上就是票据权利的转让。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票据的流通,就不会产生现代票据法律制度,更不会产生票据行为的特殊性质----无因性。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与作为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原因关系相分离,从而使票据行为的效力不再受原因关系的存废或其效力有无的影响①。我国学者王小能教授认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的原因关系有效无效,合法与否原则上不影响票据行为的效力。也就是说,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时,不负责证明票据原因关系存在与否、有无法律效果的责任,亦即不沾染票据原因关系的色彩与性质。

在票据关系中,坚持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不仅是各国票据法所共同遵守的规则,现代各国票据立法和国际统一的票据法中的各个条款也都把票据行为的无因性作为票据立法的原则。

二、无因性是现代票据法的灵魂

票据的无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票据行为成立或票据权利发生上的适用。票据行为是以发生票据上权利、义务为目的的意思表示。它只要符合一定构成要件,即实体方面的票据能力和意思表示及形式方面的票面记载与交付,便能发生票据法上的效力。

2、在票据权利取得上的适用。持票人除采取票据法所明确规定的不法行为或基于恶意、重大过失而取得票据不能享有票据权利者外,一般而言,可以依其他任何行为取得票据权利。即持票人无论是通过交易行为还是非交易行为,无论支付对价或不以相当对价取得票据,均合法地享有票据权利。

3、在票据权利行使与票据债务履行上的适用。依票据的提示证券性,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应提示票据(票据丧失经法院判决的除外),同时也可以凭背书连续证明其权利主体资格,无须再就原因关系及其提供证明。票据债务人履行义务时,也无权要求持票人提供该证明,亦不能以其与持票人前手和出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可能基于原因关系或实质关系而生)对抗持票人(也称对人抗辩切断)。付款义务人在付款时仅负对持票人形式主体资格的审查义务,只要对形式上符合要求的持票人进行支付,即使出票人对该持票人有抗辩权,善意支付人仍免除付款义务。

4、票据权利的无因性还表现在,票据权利的转让与一般民事权利的转让不同,票据权利转让时,不必通知债务人即可生效,而民事权利转让时,债权人必须将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才对债务人生效。

三、票据行为无因性在我国票据法和有关行政规章中的具体表现

新颁布的票据法,为了使票据关系建立在真实的经济关系上,防止利用票据骗取资金,仍未区分票据的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如《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第21条规定:“汇票的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的资金来源。”表明票据原因何以决定票据行为是否有效,将票据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捆在一起。

从立法资料看,原中国人民银行周正庆副行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票据法(草案)》的说明时指出:“票据属于无因证券。……因此,签发票据是否有商品交易或者交易是否合法,不属于票据法规定的内容,应由其它有关的法律加以规范②。”指明票据是无因证券。

全国人大法工委的审议报告中指出:“许多部门、地方和金融机构指出,票据当事人在签发票据或取得票据时,应当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取得票据的人应给付相对应的代价”,目的是防止“有些当事人签发票据没有真实的经济关系为基础,利用票据进行欺骗活动③ 。”结果便有了现行《票据法》第10、11条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2月1日颁布实行的《支付结算办法》第83条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或持票人向银行提示承兑时,银行的信贷部门负责按照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对出票人的资格、资信、购销合同和汇票记载的内容进行认真审查”。第92条规定:“ 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2)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之间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 (3)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第93条规定:“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应作为成转让背书,并提供贴现申请人与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 上述规定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要审查交易背景,同时也明确了银行审查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对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的审查。

1999年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支付管理,保障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的通知》,再次强调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支付资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审查监督,通知再次要求商业银行在办理商业汇票承兑时要认真审查票据签发人与收款人是否签有经济合同,办理贴现时要认真审查贴现申请人与汇票签发人或其前手之间是否签有经济合同和有无交易的增值税发票和发运单据,并将增值税发票和发运单据复印留存④。

四、我国现行票据法(尤其是票据行政规章)在票据无因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孤立地根据《票据法》条文判断我国是否确立无因性原则难免有失片面。综合考虑我国票据立法(含法律、行政规章、司法解释等,下同),我国票据立法并未明确确立无因性原则,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票据行政规章更是与票据无因性的精神背道而驰。我国票据业务实践中更是严格坚持票据的有因性。在无因性问题上,我国票据立法在理论上是欠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1、影响了票据的流通。根据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通常情况下,票据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是分离的,票据债务人不得以没有原因关系或原因关系无效为理由对抗善意持票人。但我国票据立法把票据原因关系扩大到整个票据行为领域中,其结果是各票据行为原因关系“捆绑”起来,失去了其独立性。当事人在签发、转让票据时就必须考虑其前手之间的基础关系,后手必须要求其前手对这些关系负举证责任,否则便不敢接受这种票据的。而在数个票据背书中,这种关系就显得尤为复杂,付款人所负注意义务更大,这样票据的流通功能就大大减弱,从根本上违反了票据立法的目的。

《票据法》中内容虽然对遏止当时人利用票据为诈骗活动和保护金融机构与正当持票人的合法权益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却损害票据最基本的流通功能,阻碍票据制度的推行和商品交易的繁荣为代价⑤。

2、与各国公认的票据法理相背道而驰。各国公认的票据法理论认为,票据权利的产生、取得和转让而形成的票据债权与票据债务关系,必须与票据基础关系互相独立,形成两类不同的、互相分离的法律关系,它们应分别由不同的法律部门调整形成,即作为票据基础关系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由票据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来规范和调整;而形成票据权利和转让票据权利等等票据行为由独立的票据法来规范和调整。作为基础关系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应影响独立存在的票据关系的效力(直接当事人除外)。民法上的债权债务以基础关系的存在为前提,而票据法上则强调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的分离,不受基础关系制约。如意大利、西班牙等,都放弃了票据关系和票据基础关系不相分离,即票据行为的原因色彩,而采纳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之规定。我国票据行政规章的规定是与上述各国公认的票据法理相背道而驰的。

3、在实施中不具有可操作性。首先,《票据法》中并未明确规定票据行为人如果没有遵循第10条的规定,其行为的法律后果是票据行为无效,还是票据无效。作为一个法律条款,在法律上未明确规定违反该条款的法律后果,会造成人们理解上的混乱,适用中难以操作。其次,由于第10条的规定违反了票据法的通行理论,就使得它与其它各条之间不易衔接,且有不可克服的矛盾,阻碍票据流通。第三,因为票据具有文义性的特点,对票据的流通转让,法律注重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即虽然票据的取得可能不合法,但第三人以善意取得票据,仍可享有票据权利。因此,即使否定票据的无因性,当事人仍然可以通过制造假票据(或非法取得),尔后再将其转让给善意第三人的方式来骗取资金和规避法律。此外,要求票据有因,在实践中将会产生诸如由谁认定、如何认定当事人之间为出票或票据转让是否存在真实的交易关系和是否给付对价等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4、了我国整个票据法体系的性。如上所述,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的基础,并与其他票据理论一起共同构筑了完善的票据理论体系。而无因性的缺失无疑使我国整个票据法体系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5、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对交易的真实背景实质审查义务是不现实的。

《票据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对承兑人在商业汇票承兑过程是否需要对交易关系、交易背景进行审查。虽然《支付结算办法》是人民银行制定的,仅仅是行政规章,其效力层次低于作为法律的《票据法》,但其却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在承兑时要审查交易背景的法定义务,所以商业银行在承兑时实际负担了审查其真实交易背景的义务。同时鉴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坚持交易真实背景的严格监管和严厉处罚,商业银行在开展票据业务时审查交易的真实背景更是丝毫不敢有所懈怠,甚至连增殖税发票的日期都要审查、辨别。

事实上,赋予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对交易的真实背景实质审查义务是荒谬的:

(1)加大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成本,也影响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效率。为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业务时不得不对票据的交易背景进行严格审查,进而避免办理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业务。为此商业银行在办理业务不得不通过审查商品购销合同、劳务合同、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等证据来认定票据是否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大大加大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成本,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效率。

(2)要求商业银行审查交易的真实背景进行实质审查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商业银行对贸易真实性的判断依据是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复印件,由于虚构贸易背景、虚签合同以及虚假增值税发票现象大量存在,商业银行又缺乏辨别其真伪的手段,银行在确认购销合同的真实性上存在技术上的审查困难(如对方当事人的公章是否真实,对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的签名是否属实、双方的合同是否会得到履行等银行难以辨别和确认)。尤其是关联之间基于隐蔽、复杂、甚至虚假的关联交易向银行申请开票据时,贸易背景是否真实银行更是难以审查。此外,银行在审查了合同和增殖税发票的基础上开出票据后,合同是否履行、是全部履行还是部分履行,银行无法知悉,更谈不上确保企业严格按照合同全面履行。因此商业银行对真实贸易背景和真实商品交易难以确认。而在上述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得不承担双重风险:人民银行监管时的行政处罚风险和诉讼时被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遭受损失的风险。

(3)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商业银行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审查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复印件。随着我国的,为追求交易的效率与安全,交易和结算方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许多交易无须签定书面合同,仅凭传真、电传、电话甚至口头意见一致就进行交易。不少交易是先付款后交货,需要先申请开出票据,然后才能取得增殖税发票;许多交易是分期付款,需多次申请开具票据,但增殖税发票却仅有一张,在此情况下,增殖税发票很难与合同、票据金额、日期完全一致。因此,在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常常面临没有合同或增殖税发票可供审查的交易。

(4)一票多贴的现象存在严重。许多企业采取开具一张增殖税票和购销合同,到多家银行贴多张票据的现象大量存在,而商业银行却无法控制。

(5)审查交易的真实背景与商业银行的职能不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时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实质上是要求商业银行承担了防范票据诈骗、维护票据市场秩序的职能并负担为履行此职能而付出的成本,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其宗旨应是利润最大化,要求商业银行过多地承担与自身经营无关、理应由有关国家机关(如公安机关等)承担的社会职能是不恰当的,为履行上述职能而付出的成本得不到任何回报更是有失公允。

(6)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监管及处罚与其监管职能不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承担着金融监管职能。但其监管职能的目的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促进金融业开展公平竞争,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从国际情况来看,主要监管有金融机构的审批、流动性(清偿能力)监管、资本充足性监管、银行准备金监管、内部控制监管等。而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监管及处罚显然与其监管职能不相适应,也与国际金融监管惯例不相吻合。

五、确立票据无因性立法的迫切性

1、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中国票据立法与国际接轨。从世界范围看,票据法在商事法中的国际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票据法中大多数规定属于技术性规范,其目的在于保障票据的流通,其中的一些规范已为各国立法共同采用。而这些共同性的东西正是国际经济活动与发展所遵守的共同准则,而国际经济发展的日益一体化迫切要求有共同的法律准则进行调整。而票据行为无因性正是一项经过各国票据法实践长时间检验的高度技术性规则,为各国普遍遵守,对国际间票据结算与支付产生着积极的作用。我国正在实行改革开放,与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与广泛,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这种联系会不断加强,因此理顺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的关系,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实现与国际票据立法的接轨,对于促进我国与他国的经济与贸易交往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2、我国票据市场的迅猛发展和票据范围的日益广泛呼唤确立无因性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持续增长,我国票据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票据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贸易结算票据化趋势日益加强,票据功能也由单一的结算工具向支付、信用、结算、融资等多功能演变。而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法的灵魂,是现代票据法的基本立法原则。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不加区分的立法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与国内经济形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确立票据的无因性,加快票据流通,提高资金流转速度,促进经济发展日益迫切。

3、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实践迫切呼唤我国票据法中确立无因性原则。票据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有利于改善银行资产结构、增加资产收益,增加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票据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内不少商业银行都开始重视票据业务发展,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银行均加强了对票据业务的组织管理,纷纷成立专门的票据业务部或票据中心。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均是建立在票据的流通性基础之上的。而票据的流通与票据的无因性密切相关。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立法(尤其是票据行政规章)中没有确立票据无因性,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坚持贸易真实背景能够的严格监管和对违轨者的严厉处罚, 票据的流通性受到严重阻碍,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实践迫切呼唤我国票据法中确立无因性原则。

4、防范商业欺诈、金融欺诈不是否认票据无因性的充分理由。如上所述,票据关系必须与票据基础关系互相独立,形成两类不同的、互相分离的法律关系,它们分别由不同的法律部门调整形成,即作为票据基础关系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由票据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来规范和调整;而票据关系由独立的票据法来规范和调整。如果票据当事人在票据活动中违反了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或刑事法律,违法当事人应根据相应的法律承担这些责任,但是违法票据当事人承担这些责任并不排斥当事人按票据法的规定承担票据责任,因为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是分离的。此外,相对于绝大多数正常票据业务量而言,存在商业欺诈、金融欺诈背景的票据毕竟是少数,是个别现象,因少数、个别非正常票据业务而否认票据的无因性,加大绝大多数正常票据业务的成本,影响绝大多数正常票据的流通,无异于因噎废食,得不偿失,也无异于倒脏水时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更何况这少数、个别非正常票据业务可以通过司法机关加大打击力度而逐步得到有效遏制。

【注释】

[1]参见赵新华:《票据法》,吉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2] 参见周正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草案)〉的说明》。

[3] 参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审议结果的报告》。

[4] 参见《关于加强支付管理,保障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的通知》第4点。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股份制银行 信用卡中心 职业发展 人力资源

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的银行卡市场成为中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成长最迅速的金融服务产品之一,而且盈利的前景相当吸引人。不过,伴随着众多国内外竞争者的加入,银行卡市场充满挑战,它受制于规模效益以及持卡人消费支出意愿等因素影响明显。截至2012年,实现信用卡业务盈利的国内银行只有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为数不多的商业银行。根据彭博财经周刊的预测,到2013年中国大陆的信用卡市场将实现整体的盈利。按照往常的经验,信用卡产品在开发筹备期间,需要巨大的资金规模和消费规模才能实现盈利。要维持一家信用卡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涉及的支出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人员的招聘、广告和营销投入以及资金拨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信用卡的新卡激活率平均在25%-45%,大量的睡眠卡会为银行带来比较高的沉没成本,进而会影响银行信用卡的盈利。

中国国内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为本来就有盈利问题困扰的国内信用卡业务蒙上阴影。根据建设银行2011年的统计报告,国内信用卡业务利息收入并不高,平均占信用卡整体收入的25%左右,大大低于欧美银行业60%的比例。而提及商户的手续费,由于同业竞争白热化,佣金返还率不断提高,而且特约商户的议价筹码明显比银行多。

因此,信用卡中心作为银行的主流功能业务,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就要求银行的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即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又要懂得如何遵循国际化的准则;其次是经营范围的国际化,银行的资金来源、运作、服务的客户是国际化的;再者,经营模式必须是国际化的,包括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组织架设、操作流程、风险控制、法务规管等等;最后,需要建立国际化的公司、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员工,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两者结合起来,使银行真正成为一个成长型组织。

2 论述

制定针对高素质员工的发展计划,对高素质员工进行培训与栽培,使员工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并且使其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而带来的好处。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过:“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许多公司,大部分员工都认为及时、合适的员工教育和培训是公司为他们的发展所提供的最好的福利之一,因为这一资本往往是个人在企业中获得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结合每个员工不同的特点,甚至适当考虑给予其出国进修深造,职级提升、专业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机会,以调动他们不断学习掌握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知识经济的年代,培训与教育也是企业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关键前提。为此,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及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进而成为企业最可靠、最有保障的人力资源。例如: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就针对复合型、成长型人才的培养视为企业的发展的生命源泉。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司后,不像传统的企业即时就把员工分配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而要接受3个月的入职培训,让新员工从零开始,慢慢了解企业的独有的文化和价值观;之后再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分公司进行实习,切身体会公司的运营状况。在实习期结束后,首先会根据新员工的个人兴趣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分配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员工还会时不时地获得长期或短期培训机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磨练,不少优秀的新员工在进入企业工作数年后就提拔至主管或部门经理职级。

3 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信用卡中心的员工管理,可以仿效外资行对新员工培训、规划方式,即从员工入职那一刻开始就制定完善的员工继续教育、终生教育计划,从而使员工具备了终身就业能力以及终身为该企业服务的忠诚。当员工感觉到企业里的发展前景,他自然会忠诚于这个企业,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渊,许益峰,张彤.工作满意度和沟通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谢金山.中小企业领导风格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2.

[3]薛翔.工作满意、工作绩效、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关系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6.

[4]严文华.组织沟通、沟通满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1.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0篇

 

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教育,它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区域经济出发,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得益于本地区良好的办学条件,宁波作为近代浙江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国家重要通商口岸,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宁波商帮在新兴工商业领域的积极拓展,及外埠母地的互相呼应,和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也对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在民国初年,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个宗旨: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办学不仅为了政府和社会的需要,更在于为了让个人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和开阔的视野,所以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紧贴社会需求办学,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做法对今天的职业教育而言也不乏可供借鉴之处。本文以创办于1914年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为例,从近代商贸、金融业的发展与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办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出发,深入剖析产业发展对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技能培养等的影响,提出人才培养的建议,以作为当下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借鉴。

 

一、近代宁波金贸产业(商贸、金融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宁波作为滨海商城,商贸历史悠久。五口通商以后,英、法、美、德、俄、日、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荷兰等国商人相继来宁波贸易,并先后设立太古、怡和、旗昌、美孚、宝隆、华润、花旗、英美烟草公司、正大火柴厂、亚细亚火油公司等20多家洋行和洋商企业。外国商人在宁波设立洋行,经营新兴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日用洋货业,对宁波商民产生较大的影响。许多宁波籍商人积极从事进出口贸易,经销五金、颜料、洋油、洋布、钟表、西药等畅销洋货,并逐渐投身近代实业,取得极大的成功,成为中国开埠初期第一代新式工商业资本家群体,他们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营运资本雄厚,名店遍布各地。

 

与商贸业繁荣同步的是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宁波商人充分认识到钱庄、银行对融通商业资金的作用,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五口通商以来,宁波商帮抓住开放的机遇,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宁波商帮在上海、天津、汉口、北京的钱庄业都相当活跃。如1903年,上海钱庄南北市共82家,其中由宁波籍商人开办的有22家,占26.8%。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社会对于通过银行获得大规模基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宁波商人敏锐地感觉到商机,开始主动投资近代银行业。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建立,宁波商人在银行兴办、资金筹措与具体事务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1908年,宁波商人创办中国最早的民营银行——四明银行,资本150万两,大大增强了宁波商帮的经济实力。宁波商帮在金融界资金雄厚、机构众多。而且,宁波籍商人家乡情结浓厚,宁波钱行街上钱庄林立,新式银行迅速进驻,外埠、母地互相呼应,同步发展。如中国通商银行成立第二年就在宁波设立分行,中国垦业银行在宁波设立了分支机构,诸如此类的机构还有很多,有效地带动了宁波本地金融业的发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此前后在中国的洋商纷纷回国服役,无暇东顾,使我国民族工商业得到难得的发展机遇。宁波籍商人纷纷抓住机会振兴百业,一时名号如林,名牌迭起,从这一时期到“抗战”前成为宁波商帮的鼎盛期,新型工商业兴起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和宁波商帮对教育的大力支持,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基于金贸产业发展背景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的创办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新学的影响,一批以培养教育、政法、金融、工商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主的职业学校在宁波应运而生。1907年,在宁波北大路孝廉堂旧址创办了宁波法政学堂;1911年改为四明专门学校,除法政科外,新设商科、银行科,与宁波区域商贸、金融业发展趋势和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因宁波商帮习惯于在同乡子弟中选择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所以此举也符合宁波商帮发展对家乡人才的需求。1913年,民国政府《实业学校令》,“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1914年1月,地方士绅陈时夏(曾任浙江省议会议长)、邬学韶、秦开、盛在珦、洪允祥等人认为宁波为商业巨埠,不可无培植商业人才之地,创议改四明专门学校为商业学校,定名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呈请浙江省教育厅备案,6月8日获得核准。宁波商科教育自此获得跨越式发展。

 

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创建之时,按照职业学校实施单科教学的规定,开设普通商科;1916年针对各大洋行发展需要大量金融人才,学校又开设了银行专修科;1921年,随着上海交易所兴起,宁波也组织了证券物品交易所,学校随之开设了交易所所员速成班;1933年增设高级银行簿记科。抗战时期,学校曾被迫停办。但到1941年9月,学校与鄞县县立女子中学、鄞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合并成立鄞县战时联合中学,招收普通科、商科、师范三科学生,商科教育得到持续。抗战胜利后,在北大路原址复校,招收高级普通商科和初级普通商科学生。其中1914-1939年间该校专业开设情况如表1: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和发展情况与当时中国民族产业发展的背景相吻合。学校的专业开设紧贴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相一致。

 

在民国时期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由于宁波行政隶属关系的变化,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曾经几次改校名(旧宁属县立甲种商业职业学校、宁波市立商科职业学校、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等),但学校的办学性质始终不变。

 

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创建初期,校董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如办学方针及经济支配等皆归校董会总辖。校董会承担着选聘校长、募集办学资金、指导教学等职责,有的校董还在学校兼课。校董除个别是士绅外,大都是政府议员、银行行长、报社总编、政府参议,以及工商界人士,这使整个学校办学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金贸产业的发展为学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并带动学校的持续发展,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也为金贸产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活力,两者相互促进,带动了宁波区域经济和宁波商帮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建设

 

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充分体现“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的需要,并以之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下面以普通商业科为例作一分析。

 

普通商业科以教授商业基础知识兼培养商业应用才能,使学生将来适于自立生活,并能研究专门学术为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普通商业科开设的主要科目有:修身(包括人伦道德、商业道德)、国文(包括尺牘、读文、习楷行书、作记事文、作论说文、商业文)、数学(包括代数、珠算、商业算术、几何)、英语(包括译作、读本、会话、文法、商业读本)、商业地理(包括中国商业地理、外国商业地理)、商业历史(包括中国商业史、外国商业史)、理科(理化学大意)、法制(包括法制概要、民法要论、商法要论)、经济概要、簿记(包括中国记帐法、商业簿记、银行簿记)、商品(包括水产品、农林产品、矿产品、制作品)、商事要项、商业实践。1924级开始修业五年,前两年为商业基础类课程,后三年为专业类课程;前两年的科目为必修,国文、数学等科目贯穿五年学习始终,后三年为选科制分科教授,学校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选修指导课,辅导学生加深对文书、贸易、银行三大类职业的认识和今后三年的选课。课程教学尽量选用新教材,包括英文原版教材,对找不到现成教材的,学校组织教师自编,如买卖论、运输学、交易所论、关税论、国际私法、民法、票据、契约、社会学等教材和补充讲义。

 

从开设课程来看,立足于宁波经济特点和社会需求,充分考虑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因宁波是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强劲,需要大量熟知外贸规则和西方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所以学校特意开设英语、外国商业地理、外国商业史等课程,并从美国订购簿记、会计书及有关帐册、单据等,充分考虑到就业岗位需求。而学校强化学生对文书、贸易、银行三大类职业的认识,都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另外,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及由于家道变故等原因,学生退学率较高,学校在前两年的必修科目中,增加了商业通论等商业基础课程,还提前设置了簿记等专业技术科目,以便于中途退学的学生自谋职业。

 

要开展专业教学,必须有相应的师资队伍。当时该校有一支相当于“双师型”的教学队伍,校长和部分教员具有相应的专业或产业背景,如校长林斗南后任上海大陆银行行长;校长蔡同浩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商科;教员纪育鸿在学校教习英文,并兼任过英商太阳保险公司人等职务;教员王守锷曾参与创办沈家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还出任过沈家门商会会董、会长等职,另外学校还向社会聘请不少兼职教师来开展教学,如聘请钱庄的店员来开设验币课,等等,这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能够保证学校专业教学所需,并使学校专业建设能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

 

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置到师资队伍建设,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紧贴社会需求办学的做法都值得今天的职业院校借鉴。

 

四、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输送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过硬的一线技术与管理人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点,而职业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对此,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的做法,一是实行真实情境下的职业技能训练,包括成立实习商店、实习银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二是开设实训课程,如珠算、票据、验币等,讲练结合,反复练习,教学效果也很好。下面以学校开设的实习商店、实习银行为例进行阐析。

 

1919年11月,学校筹资建立了实习商店,实习商店内设八个经营部:学用品部、服饰部、饮食品部、化妆品部、日用品部、药品部、陶器品部、竹木器部。学校同时制定了《学生实习规则》和《宁波商业学校实习店简章》,明确实习管理部门、实习纪律、经营范围、盈利分配等,以加强管理。如《宁波商业学校实习店简章》第四条规定“本店暂仿普通合伙商店办法,集资本银四千元,俟营业发达,再依公司条例组织法组织公司。”第六条规定“本店职员多由商校教职员兼任,监督学生实习事宜。”第七条规定“本店每逢星期六下午及星期日指派在校学生分组实习。”第八条规定“本店营业目的在实习,不在图利,每逢星期特别廉价,各货多照码九五扣,以期顾客云集,俾学生有实习之机会。”第九条规定“本店盈余除分给股东外,应酌提数成作学生奖励金。”实习商店参照正式商店进行运营,经营商品从上海、天津等地选购,同时还代售各习艺所、工厂等制作的各类器具。实习商店通常在旧历年终盘查总结一次,第二年3月形成全年盈亏报告送呈各股东审核。

 

1923年,学校募资成立实习银行,制定了《宁波商业学校实习银行简章》《实习银行存款规则》《实习银行放款规则》《实习银行贴现放款规则》《实习银行代收汇款规则》《实习银行汇款规则》等制度,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习银行开展真实的存款、放贷、汇兑、经收各类票据等业务,盈余部分除按规定提取公积金、资本息金用于周转外,其余作为实习学生的酬劳。银行科三年级学生分组轮流进入实习银行,在存款科、储蓄科、放款科、贴现科、汇兑科、收支科、会计科轮流实习一周。为增加业务量,学生的学杂费也交由实习银行收存登帐。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训练,商科、银行科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能力获得极大提升,为他们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在产学深度对接,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办学,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符合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培养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学生就业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充分准备等方面,都可以给予今天的职业教育诸多启示。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1篇

一、银行团委工作建设重要性的表现方面

对银行团委工作进行有效的建设,对于提高职员的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党和国家以及银行自身发展的目的,银行职员的服务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银行也在不断地发展。对银行团委工作的有效建设,也有利于增强银行自身的凝聚力,银行团委部门做好服务工作,能有效提高职员的忠诚度,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增强团队的力量,不断为银行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对银行团委工作的有效建设,团委工作做好与否对于促进银行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保证,银行的职员也能深深感受到服务意识,忠诚度也会不断的提高,更好的扎实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银行的发展。

二、银行团委工作的建设

(一)明确重视党的领导、思想教育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深入落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要学会用科学来指导实践的开展,在进行银行团委工作建设时必须以党为核心,可以适当的扩大团组织在日常工作的影响范围,这样既可以使得银行团委建设工作深入到银行内部,也可以促进银行各部门的沟通交流。

(二)机制需要完善,多多开展银行团委工作建设的活动

银行团委工作的各项开展是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结合党建工作,相关部门支持团委工作建设的同时,发挥出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加强团委工作的建设,需要健全管理机制,也可以实行党团双向培养和管理,对岗位队伍进行调整,完善岗位的责任。对于在工作不积极,态度懒散,责任心不强,表现不好的银行职员实行必要的淘汰,相反,对表现优秀的银行职员进行肯定。

(三)深入了解发展前景

“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是一个活动开展的主题,充分发挥银行职员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和了解银行发展的形势和前景,看到银行的发展路线,职员们适当的可以开展案例展示、咨询培训、业务竞赛、专家讲座、网上投票等多形式的活动,不同形式的活动有利于银行的小企业和个人金融业的发展。根据银行团委工作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着实际的特点和业务方面的特点,可以针对改进窗口的服务流程立项,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基层的组织开展改进窗口服务流程的研究性活动,也可以很好的提高文明窗口的服务质量。银行团委可以组织各方面基层,通过实际的考察和审核,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后评选出先进人物和典型的事迹,在银行学习和宣传的同时,发挥出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

(四)明确银行强化管理的要求

在银行团委工作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是以“强化管理”为主线,对于职责方面的需要明确定位,紧抓各部门内部管理方面的方针制度。银行内部管理要做到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就必须在制度的完善,职责的明确,责任的落实,强化考核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从高的标准出发,突破内部管理的各方面发展,从而进行创新。管理制度和环节最好做到精细、严密、严格,在实行措施时最好不留漏洞,做到“严、高、精、实、新”的要求,这样能够使银行团委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有效进行。在体现“求真,务实,厚德,博学”的理念方针下,对银行业务进行督察,在各部门内部管理,组织纪律,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绩效的考核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考察,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银行各部门的各项业务,有序的开展内部管理的工作,坚持求实,提倡扎实的作风,把各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构建和谐的支行。

(五)看到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对于银行团委工作建设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银行团委工作只有适应新时期的政策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凝聚职员,增强他们之间的团结力,为银行的发展建设注入新的源泉和活力,在自身的薄弱环节方面要及时完善和提高,突出的问题也要及时的发现并解决,不断对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创新。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公司信贷

区别于本科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是大专等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更适合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等行业的一线基础人员。而金融类高职院校多为培养金融相关行业的一线员工,公司信贷课程是很多金融类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也是这些高职类院校投资与理财、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信用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同时《公司信贷》也是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专业科目之一,涵盖了公司信贷从业人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直接对应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等金融行业的公司信贷业务工作岗位。公司信贷课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银行、信用社或者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所必需的借款人为公司类的信贷业务知识和技巧的技能课程。

当前高职院校倡导就业为导向,切实以学生学到知识为出发点,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能力。因此通过公司信贷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银行或者小额贷款公司类企业,对信贷业务从业人员考核标准的最低要求,并鼓励学生参加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在面对金融类企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式下,进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实际能力促进就业,成为当务之急。对于公司信贷课程,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改革,使之不流于形式而能达到课程评价新标准,提高学生技能进而促进就业,现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程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改进原课程标准不准确问题

公司信贷课程目前采用讲授为主的方式授课,实践也是通过教师在教室给学生做案例、练习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也主要依靠期末闭卷笔试考试的方法考察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对于学生的公司信贷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很弱。

课程改革要明确授课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课程定位为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为课程目标。因此根据此要求,公司信贷课程定位为为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系统培养从事公司业务贷款的客户经理及客户经理助理,完成客户资料收集、分析等工作内容。

(二)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使用新教材

通过本次课改后,将重新编定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项目化教学教案,教材转变思路,以一名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的身份出发,以解决处理实际业务问题为分类编排,促使学生学习完课程后能够基本达到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的要求。

(三)由侧重理论知识考核变为侧重能力评定

课程改革后,侧重对实训部分学生表现的测评,通过公司信贷软件操作的得分及情景模拟、分角色扮演体现出业务知识的实际操作内容,作为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主要方法,突出实际操作。

公司信贷课程与商业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实际工作岗位关联性很强,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信贷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所学的信贷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目前国家贷款政策在不断的发展改革改进,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等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的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应用所学知识指导未来就业的实际操作技能是重点。课改后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原授课形式讲授为主,缺少互动

课改后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清楚今天所学习知识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自己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将在每一个项目中,均以情景形式引出,并将情景教学贯穿授课内容始终,使学生当堂课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情景问题,让学生清楚,我本堂课是有收获的,收获是解决了如果我未来在职业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怎样操作来解决。例如在项目公司信贷客户的开发及维护中,引入如下情景:1、银行推出了针对进出口企业的一项公司信贷新业务,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小A,如何迅速寻找目标客户,促成业务完成?2、在银行贷款2亿、与银行合作3年之久的某百货集团公司财务人员,因为在银行等候时间过长与柜员发生冲突,作为客户经理小A如何处理此投诉?在日常工作中应如何维护客户?通过这样的情节让高职院校学生切实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刺激学生主动思考来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背会理论知识。

(五)原授课教学资源匮乏

公司信贷课程重视相关理论知识介绍,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出现了技术和教育的明显脱节。主要表现在课程主讲教师均为金融学相关专业教师,计算机技术掌握不专业不熟练,很难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并且通过网络提供充足的学习支持服务。

课改后通过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拓展学习,了解行业动态,即使进行课后反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也能够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课改后实训课将使用与行业类似的分析软件,学生所学及行业所用,防止出现学生无法完成实际业务操作,与实际工作脱轨的现象。

二、项目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为: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情景教学、任务驱动。

(一)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中心

公司信贷课程改革项目的中心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企业需求、毕业即可就业的高职人才。高职的定位是既不像理科高校那样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也不像工科那样培养工程设计型人才,我们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既然技术要应用就要适应岗位需求,公司信贷课程的岗位需求主要为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有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才是最大的成功。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公司信贷课程,在授课中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多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主动研究探索和最终掌握的水平来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这就要在授课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情景教学和项目任务驱动共同达到效果。

(三)坚持情景教学驱动

公司信贷课程在实际企业中有匹配度很强的岗位,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非常适合。让学生以相应岗位人员每天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入手,使学生清楚在未来岗位中遇到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运用那些理论知识来完成相应的问题。

公司信贷课程改革以面向商业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专门从事公司信贷业务的客户经理助理、客户经理、公司业务专员等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教学及引领学生完成项目和任务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同时专业教师团队、行业一线人员、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实训室实训以及实习基地实习等多种教学与实践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完即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完成教学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研究方法及推行课改需要的条件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团队中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员进行实地了解调查,掌握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对公司信贷业务的岗位要求、职责,及相应岗位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商业银行及其他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的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最新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搜集有关公司信贷课程教学所需要的习题、案例、资料等。

3、个案研究法:通过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中一个公司信贷的实际业务入手,了解一名客户经理的日常工作内容及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及能力。

4、总结法:在调查研究实践中,团队成员不仅要分工明确,定期还要开会总结讨论。团队成员间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二)教学场所、教具、设备等硬件条件

公司信贷课程改革中强调理论讲授与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业务操作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公司信贷实际业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授课中模拟仿真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办理公司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需要教学场所、教具、设备等如下硬件配套条件:

1、模拟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系统的计算机软件,保证每名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具体业务。

2、50%课程授课场所为实训室,能够提供可上网计算机使学生可通过在线平台自主学习。

3、授课班型尽量不超过80人,否则分小组角色扮演难于完成。

四、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

公司信贷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为:后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为目标,明确课程定位以实践教学为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起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性的课程体系。

(一)改变了原有的理论化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而是将商业银行公司信贷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项目作为课程载体,在项目教学中,以讲解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必要的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

(二)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银行业距离业务操作,并利用资源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

(三)引进企业人员,使课程改革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保证课改不是闭门造车。通过团队成员间的互相配合,可以与企业达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学生对口就业难、企业招聘专业人才难的两难问题,提高学生就业率。

通过公司信贷课程改革项目,预期能够将公司信贷课程建设成能够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精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建设,改变以教师依靠教材讲授为主、期末笔试考核的现状,丰富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预期效果。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交流,及时反馈;实训中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际银行业务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心得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进行答疑,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毕业后即可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提升就业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世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金融法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97-03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的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色十分鲜明。“金融法规”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均很强。而目前在大多数院校该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已完全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在金融法规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金融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银行、证券、保险实际岗位的紧密结合,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金融法规”课程教学中,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它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其教学内容属非学科性,而以能力为本;第二,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第四,教师的角色转变;第五,目标学习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学理念。它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有大脑风暴教学法、张贴板报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金融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最根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使教与学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金融法规”课程教学中,笔者在具体实施时结合前述七种教学方法尝试采取三种模式。

1.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又称模块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本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或模块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金融法规”课程的许多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基本业务法》可见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容易感知和模拟,实践性较强,因而该课程更便于实施项目教学。本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四主八步”教学模式在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如下:第一步,在导入学习情境的任务之前,教师先提炼出本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第二步,教师描述本学习情境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提出执行任务过程的具体要求;第三步,教师对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专业知识的讨论和应用;第四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下开始实施任务,各个角色各司其职,教师在学生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观察学生表现,提供帮助;第五步,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一团队推荐自己小组的展示员上台展示所在小组的最初成果。第六步,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的成员交叉互评,并提出问题要求展示员解答。同时,教师也参加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为后面的理论导入做铺垫;第七步,在成果展示和评价反馈的铺垫下,教师适时导入本学习情境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该部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第八步,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系统介绍后,教师通过大量举例,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的应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展示结果进行修订。例如,在创建商业银行教学项目中,通过对建立商业银行流程及创建商业银行条件,学生可以更好地懂得: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张贴板报教学法的方式展示小组团队成果,成果内容必须包含以下几点:①小组团队名称;②团队成员角色扮演;③商业银行的名称;④商业银行商业标志;⑤建立商业银行的条件、程序、业务范围及申领营业执照等,每个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由团队里一名展示员解说团队成果,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评出优秀海报和优秀团队,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少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项目完成时,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肯定,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提高,学习能力也得到极大加强。

2. 案例分析法。所谓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案例作为工具,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案例,通过“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间接实践,使学生设身处地去处理或解决上市公司所面临证券交易的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融法规”是一门既枯燥又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单靠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手足无措,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活动,如在证券法律制度这章教学中,笔者举出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①内幕信息交易案;②证券市场操纵案;③股票交易连环骗局等案例,让学生融入实践生活中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行动导向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形成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案例教学是“金融法规”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需要经过案例介绍、个人准备、小组交流、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五个阶段。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选好案例,尽可能选择国内外典型案例,贴近生活,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再如,笔者在讲授保险法律制度时,引入了大家比较熟悉的“让生命得以延续”视频案例,讲叙一个孩子的父亲在保险营销员两次到家里推销保险时,不但不买保险还放狗咬保险营销员,直到孩子得了脑瘤,父母才匆忙跑到保险公司要求给孩子买保险,此时,保险营销员告知已经晚了,不属保险责任范围,孩子的父母后悔莫及。通过这个视频案例,让学生讨论保险基本原则,认识到保险对每个人生命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各抒己见,开拓思维,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案例分析使学生在一种情景环境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决策能力,从丰富的资料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信息与学习内容的能力和将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笔者在该课程中,尝试运用“情景模拟”进行教学,努力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仿真情景,让学生边“干”边“学”,努力做到“做”中“学”、“做”中“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法这章理论时,通过模拟一个存款业务中没收假币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银行经理”“银行工作者”和“顾客”,学生扮演顾客到银行去存款,包括敲门、开场白、介绍、接待、存款等各种活动情景下的随机表演,其中银行工作者在存款过程中发现假币,要求没收假币,顾客不理解并强行要拿走假币,这时有学生扮演银行经理,跟顾客仔细讲解发现假币应由银行工作者没收的理由和法律制度,最后客户心服口服地将假币交给银行工作者,拿走假币盖章收据,让顾客认识到假币在社会生活流通中危害。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让学生在营造多种途径探讨学科知识的氛围,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获得了亲身体会的经验。这样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纸上谈兵”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学得更自觉、更有趣。

三、对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思考

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使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育人意识,从而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改变了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通过相互协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也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咨询者或指导者,既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又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新思维,顺应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符合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专业特征,适合在各类高职院校中推广。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程实践,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该种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如行动导向引入教学之初,学生有不适应甚至抵触情绪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引入的趣味性上下功夫,并要很好地在课外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和思考,加大教学监督力度;②教师很难杜绝在活动过程中“搭便车”的现象,个别学生看看其他人做,自己玩手机或借上厕所之机悄悄溜走;③ 以前教师是有备而战的,现在很难估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因为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并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减少教学中的“尴尬”。

总而言之,行动导向教学在《金融法规》课程实践应用以来,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随着学习效果的增强,学习面貌的改观,教师的教学成果得到肯定,教学热情也得到激发,执教水平也明显提高。可见,行动导向教学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能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的教育目标。我们将继续加强行动导向教学在金融法规类课程的实践研究,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华,马征.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13).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4篇

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山东河务局本着“让大堤绿起来,黄河美起来,职工富起来”和“两岸银杏夹黄河”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大力推进黄河生态绿化建设,大搞植树绿化,目前山东黄河树株存有量为2000多万株,而且每年还在以200多万株的速率递增。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该局在黄河两岸广植银杏,经过努力,千年银杏这一古老树种在母亲河畔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山东黄河的一大亮点。被誉为:全国事业单位植银杏,山东黄河属首家。

黄河堤防上的银杏行道林

踏上山东的黄河大堤,放眼望去,行道林井然有序,防浪林摇曳多姿,淤背区适生林、经济林、各类苗木花卉争奇斗艳,竞相生辉。绿荫丛中,“植物界活化石”――银杏,一行行,一株株,挺拔俊秀,尤为抢眼。在行行银杏树间,插种着其他作物,五颜六色的花竞相开放,与串串绿叶交相辉映,在初秋的阳光下,看上去煞是喜人。

在新建的济南槐荫黄河标准化堤防的绿色行道林掩映下,10余辆汽车迤逦而行。这是山东黄河银杏绿化工程观摩暨全国第十五次银杏学术研讨会2006年年会在泉城召开的第一天,来自全国各地林业部门的领导、育林专家、参会代表等300余人,专门乘车来到济南西、北部的黄河岸边,参观黄河流域最大的人工银杏基地――济南黄河银杏园。

8月20日上午8时18分,参观车队停靠在槐荫黄河银杏园前。

在“槐荫黄河银杏园简介”展板前,解说员向大家介绍济南黄河银杏10余年种植发展史和目前已形成的2000余亩、33万株的银杏基地。与会代表兴致勃勃地听着,交头接耳地议论着,还不时询问旁边的袁崇仁局长、杜宪奎副局长和银杏专家、老领导王澄方有关黄河背河淤区银杏种植的成活率及间作其他作物的效果等情况。山东黄河河务局的同志们热情地向与会代表一一做着介绍。随后,大家走进了济南黄河河务局最早开发的一片银杏林。经过黄河职工10余年的精心管理和养护,这片银杏“处女林”,株大苗壮,长势良好,树株胸径大都有茶杯口粗细,有的超过10厘米。

初秋的阳光沐浴着林木茂密的银杏园,身边的“母亲河”静静流淌,清风吹拂着银杏树梢,摇曳的银杏叶片如孩童的手,在欢迎着每位代表的到来。大家兴奋地跑进银杏林深处,摆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影。“万古黄河沧桑,千年银杏婆娑,诗情画意,多好的地方啊!”代表在银杏园里留影之余,赞叹不已……

近半个小时的参观后,300余名代表乘车沿途观看了新建成的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解说员向大家介绍着黄河概况及山东黄河河务局的银杏种植发展历程。话长路短,不觉间已到了天桥银杏园,这里是与会代表观摩的第二站。大家看着一片片、一行行、一株株银杏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由衷地赞叹黄河人“植千秋银杏、秀万古黄河”的胆识和魄力。

千年银杏落户山东黄河两岸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山东黄河系统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经济困境,大家在搞好治黄工作的基础上,自发地进行了多种经营创收模式的探索。这期间,山东黄河工会也把发展黄河产业经济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带领职工致富的重大使命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山东省老领导李晔、苗枫林同志的影响下,当时的山东黄河工会几位负责同志对黄河发展银杏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邀请省内林业专家对黄河淤背区进行实地勘察论证,得出了黄河淤背区土壤非常适宜银杏种植的结论。

万事开头难。1991年,胜利油田曾无偿赠送给山东黄河河务局20万元的银杏苗木,但由于重视不够,不懂管理,成活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在再提种植银杏,干部职工一时接受不了,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心血来潮”、“一阵风”、“不务正业”。

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工会大力宣传在淤背区种植银杏的可行性,大讲银杏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经常深入基层,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发展银杏的美好远景和银杏种植的意义。从1996年至2005年,山东黄河河务局先后组织省、市、县河务局及工会主要负责人共16批,600余人次赴郯城、莱州等银杏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

统一的认识唤起了广大干部职工种植银杏的热情,许多市县局一把手主动请缨,要求率先发展。槐荫河务局在农历腊月二十六还组织人员到莱芜去考察学习,考察回来,该局局长刘广生对上级领导表示:“一定下决心发展银杏,发展不起来拿我是问。”菏泽市局局长许建中给省局领导打电话,主动多要种植计划,一次就试种了100多亩……

美景就在不久的将来

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种种原因,自1998年下半年起,银杏市场价格开始下滑,有的地方群众开始砍伐银杏苗,山东黄河也出现了放松管理的倾向,许多职工再次对发展银杏产业产生了质疑。

2000年,根据市场情况,该局进一步调整银杏种植结构,以培育银杏大苗为主,对原有银杏苗木进行移栽,实行银杏和其他农作物间作,做到立体经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发展立体农业,最终实现综合效益。目前,银杏片林全部间作套种,其中有花卉、苗木、牧草、棉花、葡萄、中草药等,基本实现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交叉互补、综合利用、年年见效的目标。

为搞好银杏种植管理,该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济南黄河河务局采用让利于职工的政策落实承包责任,承包职工除正常领取工资、福利外,间作收入归己,最终收益后个人、单位按照“三七”比例进行分成。优惠的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由初期的不理解、不认识到积极踊跃报名进行承包。他们把承包林当做责任田,像管理果树一样管理银杏。在管理任务重的季节,承包职工家人、亲戚、朋友都来帮忙,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场面经常出现。

银行的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声誉风险;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良好的声誉是商业银行的生存之本、无形资产和重要竞争力。但近来我国多地频发银行存款失踪事件,经媒体报道、转载后影响更广,甚至连中央权威媒体《人民日报》都专门就此刊发了评论,引起社会民众对商业银行声誉和信任度的严重质疑。这些事件虽原因有多种,但作为商业银行无论如何辩解也根本无法脱身事外;媒体的报道和传播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置商业银行于声誉危机的风口浪尖。在这种声誉风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拓展和强化内部审计职能来管控风险、处理危机?本文就此展开一些前瞻性探讨。

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及声誉事件

1、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声誉事件涵义及有关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9年8月25日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第二条中明确指出:“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印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银行业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该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办法和相关制度、要求等。

2、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商业银行风险之一的声誉风险完全可以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作为银行业的国家监管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针对声誉风险专门指引,表明国家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重视程度,也督促商业银行重视和完善声誉风险管控和声誉事件的危机公关处理工作,以避免声誉风险成为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甚至左右其生死存亡的“杀手”。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定义及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定义内部审计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鉴于此,内部审计应定位为多职能、创造价值的独立的企业活动。然而我国银行界一些传统思维和做法中,认为内部审计只是个花钱部门、仅在本级组织架构内依托组织内部开展审计稽核等等观点,都是错误和局限的。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定位决定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在传统观念和当前的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把银行内部审计仅仅作为稽核部门、在同级内设机构或与合规管理的错位、混淆、交叉等现象,造成内审的低效、职能单一、作用局限等状况。

因此,必须首先明确、准确、清晰、科学地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定义、定位,高屋建瓴地从组织架构入手,立足全局、独立系统、拓展职能才能真正发挥和强化内审的职能。当然,这首先需要银行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操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以及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监督、评价、咨询、服务等职能是传统思维里的银行内部审计职能。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观念下,内审的业务常被局限于同级机构内的稽核、点或条块的审查上,也缺乏高于被审机构的工作权限,科学、全面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迅速、有针对性的信息反馈能力,不能独立、高效地开展内审,无法从整个银行系统或公司全局角度做系统、全面、综合的审查和评价,更谈不上对风险的定量定性实时分析、提前预警和快速反应。同级组织内的审计,限于权限和利益等原因,根本无法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发挥监督职能,不能立足全局的小范围或条块式内审、信息的不对称、内审方法不够科学、全面的内审其评价范围有限、风险防控意义减弱等基础上的内审,自然无法发挥出有效的咨询和服务职能,无法有效防控风险、更无法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综合来看,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和应有作用其实已经被压缩,无法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声誉风险背景下拓展、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建议

1、管理职能。真正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职能绝非传统意义上那些基础的业务审核或数据核算等业务控制工作,而应该作为银行开展管理工作的一条关键战线来上升到公司治理层面,通过战略审计、经营审计、财会审计、风险审计等等成为银行高层决策、中层实施和督查评估、基层操作、风险控制的信息基础、管理方式、数据依据等等。如此,则必须使内审业务和职能从传统思维和当前的职能上横向延伸、纵向挖掘,成为银行管理者强有力的日常管理“助手”、“工具”。对内审职能的认识上升到这个层面,银行和社会才能从上到下真正重视、创新、强化内审工作。

2、服务职能。内部审计的工作,必然要服务于银行的经营管理。而声誉风险下,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和对象必须拓展、服务质量也必须加强,从传统的服务同级银行机构的管理者、业务人员为主,横向延伸到服务整个银行体系、监管部门、相关利益者、储户和社会大众,不仅能通过服务沟通、事实数据的信服力来增强良好声誉,还能消除潜在声誉风险、弱化风险危机、转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看法。

3、技术职能。商业银行如能对风险的操控实行切实有效的识别、量化、评估、报告、预警等,必然会极大提高风险防控质量。但由于声誉风险等的不易量化特性,必然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预测、评估模型等,并把整个内控体系全局与具体工作结合来分析、处理管控信息和及时交互信息,这就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银行业务素质、管理素质、信息处理和技术操作能力。这样,通过内审的信息汇集、大数据综合、科学评估得出实际、有效的分析预测数据,才能获得高效的管控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内审为银行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综合预测和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支持。

4、信息职能。因信誉风险具有难以直接测算量化和独立管理的特点,必须拓展和强化内部审计的信息职能,建议结合银行现有的内部信息平台,从上到下强制推进内部审计管控风险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综合汇集银行内部工作信息、审计数据和外部相关社会信息,建立预测、评估模型定期分析这些综合信息,并建立健全信息平台的信息交互功能、形成日常信息更新、定期预测评估结果,实现信息及时、透明、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和时间差案件、消解相关利益者的负面评价,真正做到事前红灯预警、事中审查沟通协调、事后分析总结调整,逐步完善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职能作用,捍卫银行声誉不受损害。

综上,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实践将是拓展、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必由之路。相信随着国家和管理部门、银行高层对声誉风险认识和管理的深入,定会逐步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不仅为商业银行“保驾护航”,还能使其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资源。(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监管动态.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综述,2011

[2]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文介平.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思考.深圳金融,2008

[4]周斌.国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及其防范.金融管理及研究,2006

友情链接